『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72|回复: 4
收起左侧

心理學中有邪靈啟示,你關心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4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學中有邪靈啟示,你關心嗎?
《邪魔登講台》(心理學和邪靈啟示)
UA_Chinese.jpg
張逸萍著
生命出版社

讀下面的語錄﹕
「這內心幼童(或作內在孩子、Child within、Inner child)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我們需要讓他(或她)獲得所需要的,否則,這孩子將「倔強地拒絕長大」。結果,有些人在他們的成年人生命中,「不斷將他人視作父母」,「很多人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尋求一個母親,不是妻子、愛人、或朋友。」他們可能找到一個願意扮演母親角色的人,雖然如此,「他們終於還是會說﹕『無論你多努力嘗試,你總不是我的母親!』」」
耳熟能詳?如果你以為上邊的語錄來自你所敬佩的基督徒心理學家,那麼,準備大吃一驚,因為這是一位有名的新紀元邪靈的教導。
在新紀元邉又校`者(交鬼的人)讓導靈(魔鬼)佔領他們的身體,用他們的口發表言論。其中有名氣的通靈人士甚至將這樣得來的教導搜集成書。邪靈們有什麼教導?和心理學有什麼吻合之處?請看這幾個例子﹕
===============================
===============================
===============================
===============================
===============================
===============================
事實上,大部分的新紀元通靈教導(魔鬼藉著交鬼者所發表的談話)可以在世俗心理學中找到,超過半數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找到。你願意知道更多詳情嗎?請讀《邪魔登講台》。         
   
            你願意接受邪靈的教導嗎?若不願意,請放棄心理學。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冥想例子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 ... ples/meditation.htm

如果對美國基督徒提到「Meditation」,他們很可能會說,「有什麼不妥?聖經豈不是也叫我們要默想神的話?」可是,聖經的默想和新紀元的冥想是完全兩回事。(英文字Meditation,中文可翻譯為冥想或默想,是兩件迴然不同的事,中文詞彙意義比較清楚。)聖經的默想指沉思、反省;新紀元冥想卻是﹕「一個控制思想的過程,以至能和無限高層的意識〔泛神之意〕聯絡。」[1] 換言之,人控制思想,叫頭腦空白,終於進入變異意識狀態,這樣就是真正的冥想。

邪靈教導

有人也許不知道﹕導靈 [鬼靈] 們非常喜歡教導冥想辦法,甚至詳細說明。導靈拉撒烈就是其中一個,牠曾經教導三個冥想方法﹕打開柵欄、回家之門、愛的主題﹕觸摸。[2]
拉撒烈在「打開柵欄」冥想法中教導說﹕首先,找一個舒服的位置、鬆弛、從七數到一。然後,觀想(visualize)自己在一個樹林裡,觀想林中樹木、地面、樹枝、樹葉。牠提醒我們﹕「你觀想得愈清晰逼真,你的冥想就愈成功。」然後拉撒烈說,觀想自己在森林小徑上漫步,這小徑通往一個柵欄。在柵欄前面有一塊空曠地,地上有四包禮物。牠指示我們把禮物拆開,細看和觸摸這些禮物。拆開禮物之後,推開柵欄,那麼,就可以開始柵欄後的一個「神聖的旅程」。最後,牠說﹕「當時候到,你準備好,你可以慢慢從冥想中出來。」[3]

除了這個練習,拉撒烈還教了兩個冥想辦法,所用的技術,基本上相同,只不過是觀想不同的景色。

世俗心理學

世俗心理學家所教的冥想技術,明顯和導靈教導相同。夏闢(Carl Happich  )曾經非常有系統地研究冥想,當時並沒有太多人留意他的工作,但今天的超心理學家卻對他非常有興趣。筆者在著名的超心理學家塔特(Charles Tart)的書中看到他所教的冥想辦法,如下﹕

夏闢非常強調呼吸,因為呼吸練習可以幫助冥想狀態漸漸來臨……當呼吸練習使冥想者產生生理反應之後,他可以開始第一個心理練習,叫做「草原冥想」,首先,重複冥想師傳授給他的幾個字〔咒語之意〕,觀想自己離開房間、經過城市、越過田野、來到一個草原,這草原遍滿野草和鮮花,這時冥想者可以享受一下這草原。然後他返回他本來的房間、睜開眼晴、講述他的經歷……接著,第二個練習叫做「高山冥想」,和第一個練習很相似,冥想者到郊野去,慢慢爬上一座山。他經過一個森林,最後達到一個山峰,在峰頂,他看見一大塊空地。第三個練習叫做「教堂冥想」,這次,冥想者經過一個樹叢,到達一個教堂,走進教堂,在裡面逗留一段時間。最後,夏闢指示冥想者想像自己於一個老舊的噴泉旁,坐在一張長凳上,細心聆聽潺潺流水之聲。[4]  

基督教心理學

非常不幸,基督徒心理學家所教的冥想技術,大同小異。奧斯本(Cecil Osborne)博士是一個浸信會牧師、一個「原始治療者」(primal therapist),又是加州「柏林甘中心」(Burlingame Center)的主任。

奧斯本教導一個冥想鬆弛技術﹕他強調鬆弛的重要,首先找一個舒適的位置,然後深呼吸,繼續放鬆身體各部分,譬如眼晴、肌肉、肩膀等等,直到全身都鬆弛。他解釋說,當放鬆之後,你可以請上帝賜你平安、和諧、和聖潔。然後,奧斯本教導一個冥想技術,非常接近草原冥想﹕觀想自己躺臥在柔軟的青草上,觀想大樹、蝴蝶、潺潺的溪水、歌唱的小鳥,還要感受到所有的東西。他說,沒有必須做的事情,也沒有需要擔心的事情。如果你想起日常俗事,將它交給主。然後奧斯本說,繼續放鬆,再深的進入「裡面真正的自我,這也是神的居所。」[5]

還有一點,更叫筆者痛心﹕中國教會絕對不甘後人。葉萬壽先生是香港「心自寬輔導訓練服務」的創辦人,該組織曾經長期開班教授催眠術,現在亦經常教授精神語言程式(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簡稱 NLP)。葉先生在《一分鐘沙灘》中所講的鬆弛技術如下﹕

第一個練習是呼吸﹕躺下、放鬆全身、留意自己的呼吸 ……腹部一脹一縮。第二個練習是肌肉鬆弛和收緊的練習﹕呼吸…放鬆……留意自己的呼吸 ……感覺肌肉放鬆和拉緊……留意自己的呼吸……感覺肌肉鬆弛和收緊的對比……(葉萬壽不斷地說﹕放鬆……留意自己的呼吸……)

然後,葉萬壽先生請學生用想像力,進入下面這幅圖畫﹕在一個週末清晨,到達自己最喜歡的沙灘……赤腳走在沙灘上,溜達溜達,清晨的海風吹來,感覺輕滑的沙粒撫摸著你的腳,給你一種舒服的感覺,你慢慢地溜達,聆聽海洋的聲音 ……海風撫摸你的臉孔……令你清爽舒服……天邊傳來海鷗的聲音 ……太陽照在沙灘和水上,非常溫暖 ……暫時忘卻一星期來的工作和責任……你看見自己在沙灘上溜達,感覺自己那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藍天、白雲、陽光、沙灘、清風、碧海……讓大自然洗滌我們的心靈、讓大海沖走我們的的疲累和煩惱…… [6](葉先生非常有創意,香港沒有草原,所以他教導人觀想海灘,但是從上邊的例子可見,所用的圖畫並不重要,因為觀想就是觀想。)

你認為上邊的幾個例子是否有什麼分別?筆者認為﹕根本沒有分別。




  [1] Paula B. Slater and Barbara Sinor, Beyond Words: A Lexicon of Metaphysical Thought (Upland, CA: Astara Publishing, 1993), 195.  [2]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Inc., 1988),  178-205. [3] Ibid., 178-85.  [4] Kretschmer, “Meditative Techniques in Psychotherapy,” in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ed. Charles Tar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9), 220-21.  [5] Cecil Osborne, Meditation/Relaxation: The Secret of Inner Peace (Waco, Texas: Word, 1974), cassette tape side one.  [6] 葉萬壽,《一分鐘沙灘》(香港﹕Innerspace輔導服務,錄音帶,19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 ... les/dysf_family.htm

不健全家庭



「這內心幼童(或作內在孩子、Child within、Inner child)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我們需要讓他(或她)獲得所需要的,否則,這孩子將「倔強地拒絕長大」。結果,有些人在他們的成年人生命中,「不斷將他人視作父母」,「很多人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尋求一個母親,不是妻子、愛人、或朋友。」他們可能找到一個願意扮演母親角色的人,雖然如此,「他們終於還是會說﹕『無論你多努力嘗試,你總不是我的母親!』」 無論如何,他們繼續「將每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母親。」除了內心幼童之外,我們裡面,還有一個整天惶恐不安的「內心青少年」(Adolescent within),他們都在影響我們成年的人生。然而,冥想可「讓我們解除過去對我們今天的束縛,但你自己必須先行放棄這樣的思想,讓過去的事情成為過去。」[1]  

耳熟能詳?如果你以為上邊的語錄來自你所敬佩的基督徒心理學家,那麼,你會大吃一驚,因為這是有名的新紀元導靈 [鬼靈] 拉撒烈的教導。請再看看下面的語錄﹕

「每個人的長成過程或多或少都受了一些心理創傷。有的父母只會批評,不懂鼓勵……有的父母把子女當作自己的財產……有的父母情緒上太需要子女的愛……危害心理的健全發展。」[2] 愛情「可以滿足我們心底深處的需要、醫治過去留下的心靈創傷……我們潛意識中要求配偶成為自己從未有過的『完美的好父母』……心理上退化為嬰兒狀態……婚姻之中的兩個『大嬰孩』……千方百計地『討債』,要對方負責再次使自己快樂起來。」[3]

你知道誰說上邊這一段話嗎?答案是﹕在中國教會鼎鼎大名的黃維仁博士。這並不是黃博士偶然一次的言論,這是他一向以來在中國教會大力推動的道理,例如他亦曾說﹕「深度心理學觀察發現,過去的心理傷痕,最容易浮現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之中,以前未得滿足的心理需求,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想從伴侶身上加倍討回。」[4]

請問二者的教導有什麼不同?



[1]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Inc., 1988), 118-120. [2] 黃維仁,「婚姻的解析與重建」,《使者》,9-10/96,頁54。[3] 黃維仁,「婚姻的解析與重建」,《使者》,11-12/96,頁52-54。[4] 黃維仁,「原生家庭」,《家新》,第二十六期,2005,頁5-7,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 ... les/self_esteem.htm
自愛/自尊/自信



邪靈教導

導靈歐林在《喜悅之道》書中,詳細討論自愛/自尊/自信。讀一讀書的目錄,叫你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一本流行心理學書籍。請看﹕

第五章            自愛的藝術

            愛自己就要按你的現狀來接納你自己

            愛自己就要離開內疚

            你對現實的信念,決定你的經歷

            只有那些對自己有好感的人,才能謙卑

            接受別人的愛,就是對別人最好的禮物

            不必太認真

第六章            自我尊敬、自我尊重、和自我價值

            來自你的力量,不是你的軟弱

            你怎樣對自己,別人也怎樣對你

  所有情況,都是學習機會,讓你獲得更多的能力和愛

  自我價值就是注重你的感受 [1]  

自愛和自尊/自信到底是什麼?有沒有定義?導靈歐林解釋說﹕「自愛就是按你現在的樣子,接納你自己。」[2]「自尊/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已經盡力做到最好,雖然兩天後,你可能發現更好的辦法。意思就是說﹕你需要常常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要覺得自己有錯,這樣你才能對自己有好感。」[3] 換言之,不管怎樣,常常相信自己是對的,常常對自己有好感。

………

笑話到此為止。讓我們先問﹕「為什麼需要自尊/自信?為什麼這樣重要?」

首先,導靈歐林解釋說﹕「你的信念,決定你怎樣經歷現實。」[4] 例如,如果你相信自己聰明,你的學業成績自然會優秀。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幾乎所有美國學校都鼓勵學生更有自尊/自信。實際上,這個信念正是「心靈控制物質」,本書前邊已經討論過。

其次,自尊/自信被認為是眾善之泉,缺乏了它,就是萬惡之根。例如,導靈賽斯說,那些不斷進出牢獄的慣犯,都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沒有力量,所以他們相信侵略性行為是生存之道,可以防止別人對他施暴。[5]

……

世俗心理學

你可能說,「老套……聽過了……我還以為你會講一些新鮮刺激的東西,真失望。」對的,你可能已經從流行心理學,聽過上邊所有的道理,萬一任何人有疑問,讓筆者舉例證明。

雖然心理學家們對自尊/自信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文獻中,看見一貫的意思。布蘭德解釋說,自尊/自信的意思就是,「對人生有信心,感到勝任和有價值。」[6]

……

為什麼我們必須愛自己,然後才能有自尊/自信?心理學家們亦提出同樣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心靈控制物質」。波嘉蓮在她的書《自尊/自信的權利》(Claiming Your Self-Esteem)中解釋說﹕「如果我們相信一件事,無論它是否屬實,我們就會依照著這個信念,而有所行動。」[7]

第二個原因﹕自尊/自信是眾善之泉。例如,布蘭德說﹕「自尊/自信是成功的關鍵,」很多人生問題都可以溯源於自尊/自信不足。[8] 故此,缺乏自尊/自信,就是萬惡之根。布蘭德說,心理問題,如抑鬱、工作或學業成績不佳、毆打配偶、非禮兒童、自殺、罪案、暴力,除非有生理問題,否則都可以追溯至自尊/自信低落。 [9]

……

基督教心理學

基督徒心理學圈子,亦同樣地強調自愛/自尊/自信,實在無需贅言。

邱清泰博士引用馬士盧的名言,說﹕「每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些基本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重視,以及個人價值的肯定等……這些需要若得不到滿足,大則生存受到威脅,小則心理發展受障礙,人際關係受到虧損,個人無法有滿足幸福的感覺。」[10]所以他強調﹕「我們必須自愛、自尊、自重、自強。」[11]

基督徒心理學家和世俗心理學家一樣,他們的自尊/自信教導,亦是基於「心靈控制物質」的想法。例如,拿蘭摩爾說,如果我們對自己有高度的敬重,我們就可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輕視自己,我們就不會有什麼成就。[12] 弟兄姐妹們,請當心這些披上基督教外衣的「心靈控制物質」道理。

當然自尊/自信亦被宣傳為眾善之泉;缺乏它,就是萬惡之根。席蒙思說,自尊/自信低落,是撒但最厲害的武器。自尊/自信不足,可以癱瘓人的潛能、破壞人的夢想、毀壞人際關係、妨害基督徒的事奉。[13] 邱清泰的教導,如出一轍,他說﹕「魔鬼用以攻擊神的兒女們最厲害的武器,就是讓我們覺得自卑、自憐、無能、不可愛,好叫我們懷疑神的大愛和基督寶血的功效。」[14] 拿蘭摩爾說,婚姻問題、憂慮、妒忌、發脾氣、暴食,和其他行為上的問題,都是人不能自我接納的表現。[15]


  [1] Sanaya Roman, Living with Joy: Keys to Personal Power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Tiburon, CA: H. J. Kramer, 1986), Ch. 5 and 6 table of contents.  [2] Ibid., 42.  [3] Ibid., 58. [4] Ibid., Ch. 5.  [5] Roberts, 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 336.  [6] Branden, How To Raise Your Self-Esteem, 6.  [7] Ball, Claiming Your Self-Esteem, 30-31.  [8] Branden, How To Raise Your Self-Esteem, 5.  [9] Ibid.[10]邱清泰,「基督徒與自我觀」,《今日華人教會》84年四月,p. 47。[11]邱清泰,「基督徒與自我觀」,《今日華人教會》84年四月,p. 49。 [12] Narramore, Your’re Someone Special, 11.  [13] Seamands, Healing for Damaged Emotions,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1984) Ch. 4.[14]邱清泰,「基督徒與自我觀」,《今日華人教會》84年四月,p. 49。[15] Narramore, Your’re Someone Special, 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 ... Chn_samples/sex.htm
婚姻、性愛、同性戀



邪靈教導

假冒「上帝」的導靈 [鬼靈] 相信,如果兩個成人雙方同意,任何形式的性行為都是可以的,包括變態的性、沒有愛為基礎的性、同性戀。[1] 韋亞新的導靈亞盾喏也同意,如果兩個人有協議,「兩個成年人雙方同意」,性行為是美好的。[2]

導靈們支持同性戀,這一點是不用說的了。導靈伊曼紐非常高舉同性戀。牠說﹕

同性戀在人際關係中,有什麼角色?是必須的;是愛之途;是合一之途;是掩飾害怕之途;簡單來說,是道路。 [3]  

事實上,導靈們支持各種形式的性行為,從手淫到混合瑜伽冥想的性交方式(Tantric sex)。例如,偽冒「上帝」的導靈鼓勵手淫。[4] 導靈約翰推薦混合瑜伽冥想的性交。[5] (「Tantric」是瑜伽的一派,或譯作密宗。他們有一大特點,就是在性交的時候,引發沙梯〔Shakti,神性的女性能量〕。[6])

無論如何,你可以預期傳統婚姻被人遺忘,當然嘛。導靈藍沙勸導說﹕不要結婚,同居就可以。 [7] 導靈伊曼紐說,如果一段婚姻已經不再適合,就是分離的時候了,你需要繼續尋找更有意義的關係。[8]

如果任何形式的性行為都流行,而結婚卻過時,我們可以預期墮胎被允許,這正是導靈們的教導。導靈伊曼紐說,如果「有需要終止懷孕,不算萬惡不赦的罪」,事實上,這是胎兒靈魂的選擇,他不願意被誕生,我們無需感到罪咎。[9]

說到此,讀者可能懷疑,筆者到底是在講述新紀元導靈的教導,還是在形容今天社會的一般情形。是嗎?

世俗心理學

杖唬裉煲话闳藢π詯酆突橐龅膽B度,和聖經相差十萬八千里。佛洛伊德發明了嬰兒性慾理論,如「戀母殺父狂」和「陽具妒」(Penis envy),我們今天嘲笑說﹕「性慾是推動地球旋轉的力量。」雖然如此,我們也無需把性革命這個問題完全推到他頭上,當然,佛洛伊德是有責任的,其他世俗心理學家們多少都推動了性革命。例如,羅傑斯相信婚外和婚前的性行為是好的,[10] 他甚至贊成開放式的婚姻(Open marriage)[1]。[11]

《今日心理學》有一篇文章報導現今婚姻和性行為的改變﹕傳統的核心家庭漸漸在縮減,同居和單親家庭愈來愈流行。作者說,有人可能擔心傳統家庭的破裂,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可是,他認為,事實並不支持「這個少數人的關注和價值觀。」作者認為沒有需要挽救家庭,反之,我們應該鞏固和保證「個人的健康、福利、和自由。」[12]

世俗心理學家對同性戀的態度也一直在改變。精神醫生砂田努華(Jeffrey Satinover)報導說﹕早在1963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APA)以同性戀為疾病,同性戀者是情緒受困擾的人。1971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投票,決定以同性戀為正常。1994年,APA甚至宣佈,他們不贊成任何專業人士,嘗試幫助同性戀者去改變他或她的生活方式。[13]

雖然筆者還未看見他們公開支持那些混合瑜伽冥想的性交方式,但是,如果他們對性行為的態度是這樣地開放,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嗎?

至於墮胎,又怎樣?兩位艾倫伯(Otto Ehrenberg & Miriam Ehrenberg)博士都是心理學博士,他們表示,心理治療是政治性題目。當社會喜歡看見人口零增長,治療員便說,墮胎是個人的權利。[14] 換言之,對世俗心理學家而言,墮胎是一個政治議題,不是道德議題。

基督教心理學

一般而言,基督徒心理學家在這方面的態度保守得多。筆者找不到有基督徒心理學家支持開放式婚姻,或婚外性行為,他們也不支持墮胎。實在是不同,叫人感到清爽。可喜可賀!

可是,基督徒心理學家中,有人支持同性戀。《心理學和基督教期刊》(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有一篇文章解釋說,性傾向不能算是品行,同性戀和異性戀,都可能是正當或不正當的。[15]

柯聯思報導,基督徒心理學家對同性戀的態度不一致。有些捧著聖經去譴責;另一些則推理,解釋為什麼它不能算為罪,柯聯思繼續說﹕「聖經沒有譴責同性戀的傾向、感受、和願望。」[16]




[1] 意思就是說,夫婦事先同意,二人可以公開地另有性對象。


[1] Walsch, Conversations with God, Book 2, 102. [2] Ryerson and Harolde, Spirit Communication, 174. [3] Rodegast and Stanton, Emmanuel’s Book, 205. [4] Walsch, Conversations with God, Book 2, 77. [5] Ryerson and Harolde, Spirit Communication, 170-71.  [6] Campbell, et al., Body Mind and Spirit, 207.  [7] Weinberg, Ramtha, 71-72. [8] Rodegast and Stanton, Emmanuel’s Book, 201. [9] Ibid., 227-28.  [10] Carl Rogers, Carl Rogers on Personal Power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77), 43.  [11] Ibid., Ch. 10.  [12] Shervert H. Frazier, “Psychotrend,” in Psychology Today 27, issue 1  (Jan./Feb. 94):32.  [13] Jeffrey Satinover, Homosexu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uth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6), 31-37.  [14] Otto Ehrenberg and Miriam Ehrenberg, The Psychotherapy Maze: A Consumer’s Guide to Getting In and Out of Therapy (New York: A Fireside Book, 1986), 25. [15] Rudy Serra, “The Continuing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in the Gay Community,” i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20, no. 2, (2001): 168-175. [16] Gary Collins, Christian Counseling (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88), 281-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4-5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