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10:34】“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太10:35】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太10:36】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太10:37】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太10:38】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太10:39】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34. 任何知道耶稣的弥赛亚使命的人都会正常地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他们的根据便是以赛亚书九5~7,撒迦利亚书九9~10等。是的,这确曾是祂的使命(如路二14所宣布的),也是祂的门徒们所传的信息(如13节所说)。可是,弥赛亚所带来的平安不仅是人称之为平安的不动刀兵而已,祂所谓的“平安”是指重新建立的与神的关系。为了建立这样的平安,冲突则不可避免,因为这种平安不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动刀兵在这里并不是指军事冲突,而是指第35~36节所说的,波及最亲密的家庭关系的尖锐的社会分裂(对刀这个形象的词的使用可参看路二35,二十二36;路十二51用“分争”一词代替了“刀”)。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望往往包括弥赛亚胜利降临之前的分争阶段,不过耶稣在这里和在前后几节所指的,还是世人在对待祂的态度上的分歧。正因为总是有人不承认神是主耶和华,追随和平之子就总可以是产生冲突的原因。
35~36. 这几节是弥迦书七6的一种变通说法,在第21节里已有反映(见该节注释);不过,弥迦作的是对社会分裂的一般性预言,第21节指的是宗教迫害,现在说的则是耶稣本人使命的直接(而非预期的)后果。“叫……与……生疏”的希腊文动词,原意是“叫……与……分开”:耶稣来的目的并不是来破坏家庭关系,可是祂的到来却会引起纷争,在响应祂召唤的人和拒绝祂召唤的人之间引起纷争,虽是不幸,但却无法避免。基督徒世世代代的经验肯定地告诉他们,真挚的爱心和对第五条诫命的顺从,并不能排除第37节所反映的必须择一而从的可能性,也不能避免家庭中出现纷争的可能性。
(e) 作门徒要付出代价(十37~39)。第34~36节已预报要有纷争,第37节则清楚地指出门徒应付的代价,第38~39节更进一步指出,作门徒的人还要付出什么。这样,跟从耶稣的人在下定决心时,心是明,眼是亮的。
37. 正因为耶稣能引起家庭的纷争(34~36节),真正的基督徒会遇到两种忠诚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追随耶稣的决心必须压过天伦之爱(表达此意的希腊语词是 phileo{,即人的自然感情,不是 agapao{,即一个基督徒必须具备的特性──爱人)。一个基督徒在必要时,甚至得撇下自己的家庭(十九29)。路加在说同样的话时(十四26)使用了“恨字”,还是马太对这个希伯来语的说法解释得正确(参,创二十九31;申二十一15;玛一2~3),他认为这种说法是指在两种忠诚之间进行选择时以何为先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指什么恨恶之情。耶稣并不是号召不要爱,而是说在耶稣的号召与家庭之间产生了矛盾的具体情况下,要情愿把耶稣放在第一位。拿犹太教的拉比来说也是一样:老师的要求不也总是应先于父亲的要求吗?(Mishnah, BM 2:11)。对配字的理解,请看第11节的注释;也可解释为“作我的门徒是不合适的”。
38. 更难的是,门徒若要跟从耶稣,还必须背起他的十字架(参十六24,那里是从正面命令他们这样做)。耶稣亲自在十字架上受难之后,这句话的意义才彰显出来:主人是仆人的榜样(参24~25节)。从耶路撒冷行至各各他,一路受尽众人的欺凌侮辱和各种非人的待遇,最后在十字架上痛苦地死去;这惊心动魄的先例不能不使众门徒考虑,他们从世人那里期待的,不是这样的结局又能是什么呢?可是当时事情尚未发生,耶稣尚在传道,众门徒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耶稣还没告诉他们祂要死去,可是亲身经历到的和预感到的敌对势力已清楚地表示,这样的结局是很可能的。把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已非鲜见,即使门徒当时还意识不到耶稣本人就要不折不扣地作榜样,但对“背起十字架”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是十分明白的。
39. 本节所使用的似非而是的句子,在其他福音书里也经常使用,稍微有点差异而已(十六25;可八35;路九24,十七33;约十二25)。这里的得着,在其他福音书里,有时用“救”,有时用“保全”,也有时用“爱惜”,显然这种说法已成了耶稣号召门徒跟随祂的基调。请看第28节的注释以理解生命(psyche{)的意思。AB (p.129)的译文“抓住自己的……丢掉自己”对理解也有帮助。真正的生命、真正的成全,无论通过最省力的途径,或是依靠拼命追求个人愿望实现的办法,都不可能得到。这可不是哲学上的空论,这是说,为我的缘故虽可能丧失生命,但却可以达到目的。一个门徒,必须把耶稣放在他个人的兴趣爱好之上、他的家庭之前。耶稣在整个这段话里集中强调了对祂个人的忠诚(参32~33节注释),并要求门徒们清醒地知道,为此他们可能要付出与世人(包括家庭)冲突的代价。
《丁道尔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