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9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未人的产业
利未人的产业
历代志上第六章前半部分记录了大祭司的家谱和一般利未人的家谱,接着又记录了大卫设立的诗班。大卫知道,神不是喜欢吃牛肉羊肉才设立献祭制度,大卫在他的诗篇里表达了自己对献祭的领悟:“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诗40:6)所以他就把歌唱赞美添加到利未人的服事当中。
作者在记录了祭司和利未人的服事之后,就开始记录利未人的产业。神在他的律法中明确指出,利未人在以色列人当中没有产业,包括祭司在内,神不让他们在迦南地承受土地的产业,神说他自己就是利未人的产业。然而神并没有忘记,祭司利未人在地上也是需要吃饭、也是需要养家的;因此神虽然没有让他们承受土地的产业,但神却让他们得着安居的地方。
历代志上第六章的下半部分,就记录了利未人居住的地点。如果弟兄姊妹有印象的话,会记得早在民数记三十五章一至八节那里,神就吩咐摩西,要他分地给利未人。到了约书亚记二十一章,就记录了这个吩咐怎样在约书亚的监督下切实地执行了。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利未支派不是集中居住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各个支派中;也就是说,每个支派中都有神的仆人,带领各处神的子民敬拜神。
“亚伦和他的子孙在燔祭坛和香坛上献祭烧香,又在至圣所办理一切的事,为以色列人赎罪,是照神仆人摩西所吩咐的。亚伦的儿子是以利亚撒,以利亚撒的儿子是非尼哈,非尼哈的儿子是亚比书,亚比书的儿子是布基,布基的儿子是乌西,乌西的儿子是西拉希雅,西拉希雅的儿子是米拉约,米拉约的儿子是亚玛利雅,亚玛利雅的儿子是亚希突,亚希突的儿子是撒督,撒督的儿子是亚希玛斯。”(49-53节)
作者在这里再次记述了大祭司的家谱,从亚伦到亚希玛斯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一代了;能够代代传承,表明了神的恩典与祝福一直与他所拣选的人同在。虽然祭司做的是杀牛宰羊等隐藏的工作,不是在外面奔走让人看得见,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事奉。因他们在神的面前为百姓赎罪,担当人的软弱,把人的需要带到神面前,同时把神的恩典带下给神的百姓。
第四十九节指出,亚伦的子孙在燔祭坛和香坛上献祭烧香,又在至圣所办理一切的事,为以色列人赎罪,“是照神仆人摩西所吩咐的”。给神献祭烧香是很美的服事,但不是我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必须百分百按照神的仆人摩西所吩咐的来办,也就是依照神的律法来行事,神才悦纳。不然的话,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亚伦的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就是因为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结果当场被烧死在神面前。
既然前面已经记录过大祭司的家谱,为什么这里又再一次记录?从第四十九节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重述大祭司的家谱,是为了引出下面他们分得城邑的事。利未人不像其他支派那样,有指定的地业分给他们;他们分散住在以色列全境的逃城和利未城中,协助各支派敬拜神,所以各支派要从自己的土地中分一些城邑与郊野给他们居住。
“他们的住处按着境内的营寨,记在下面。哥辖族亚伦的子孙先拈阄得地,在犹大地中得了希伯仑和四围的郊野;只是属城的田地和村庄都为耶孚尼的儿子迦勒所得。亚伦的子孙得了逃城希伯仑,又得了立拿与其郊野,雅提珥、以实提莫与其郊野,希仑与其郊野,底璧与其郊野,亚珊与其郊野,伯示麦与其郊野。在便雅悯支派的地中,得了迦巴与其郊野,阿勒篾与其郊野,亚拿突与其郊野。他们诸家所得的城共十三座。”(54-60节)
亚伦的祭司家族被排在优先的位置进行介绍,可见神对他们的器重和突出。祭司亚伦的子孙在犹大支派中分得了希伯仑、立拿、雅提珥、以实提莫、希仑(何仑)、底壁、淤他、伯示麦八座城;在便雅悯支派中分得了基遍、迦巴、亚拿突、亚勒四座城;在西缅支派中分得了亚因(亚珊)一座城;一共十三座城邑和属城的郊野。从拈阄的结果来看,亚伦的子孙所得的城邑都是属于南部支派的,可见神特别看顾他们,因为他们要服事神的圣殿,所以神让他们住在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
第五十七节提到“逃城希伯仑”,神曾吩咐各支派要在所得的城邑中专门设立几座逃城。在当时的世代,通常被杀者的儿子可以直接亲手报仇,不必经过法律的审判;这种报仇的做法被看作是值得嘉许的事,有时甚至引起家族间的仇杀。而神藉着逃城要纠正的,就是这种报私仇的风俗。“逃城”的作用就是就叫误杀人的可以逃到那里,在逃城里得到公正的审判,这样的安排可以大大减少仇杀事件,免得沾污神赐给他们的土地。
虽然被杀者的生命固然宝贵,然而杀人者的生命也同样是宝贵的;并且有些情况实属误杀,是无心之失。有一个人被误杀了,已属悲剧;倘若误杀人者也因此被杀,那人世间又多了一起悲剧。在公义与怜悯之间,神设立了一个地方,让误杀人者可以有一个避难所,在那里安全地接受审讯,那个地方就叫“逃城”。这种尊重人生命权利的做法,在当时的周围各国中,是史无前例的。
六座逃城是这样分配的:哥辖子孙分到的是“希伯伦”和“示剑”;革顺子孙分到的是“哥兰”和“基底斯”;米拉利子孙分到的是“基列的拉末”和“比悉”。换句话讲,利未的每一个儿子都分得两个逃城。这六座逃城有三座在约旦河东,因为约旦河东有两个半支派的人住在那里;有三座在约旦河西迦南地,因为有九个半支派的人住在那里。
神怜悯那些误犯罪的人,给他们逃城作为这些人的出路。因此逃城的分布不但在地域上要均匀,而且逃城都是设立在高处,通往逃城的路要修得很宽,这是出于关怀逃往逃城之人的目的。藉着逃城,神向人表明了他宽大的恩典,使误犯罪的人可以有一个荫庇所。因此,若有人死亡,并不是因离逃城太远,也不是不知道逃城在什么地方,而是没有逃往逃城的缘故。
由此想到,随着广播、电视和一些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地球村”之中。网络改变了人们获得资讯的渠道,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可以说“我从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因此若有人灭亡,已经不能用“我没听过福音”来作为借口了。
“哥辖族其余的人又拈阄,在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十座城。革顺族按着宗族在以萨迦支派的地中、亚设支派的地中、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巴珊内玛拿西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三座城。米拉利族按着宗族拈阄,在流便支派的地中、迦得支派的地中、西布伦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二座城。以色列人将这些城与其郊野给了利未人。这以上录名的城,在犹大、西缅、便雅悯三支派的地中,以色列人拈阄给了他们。”(61-65节)
约书亚将四十八座城分给了利未人,这样利未人可以在这些城中作教导、事奉、代祷、祝福的工作,神使他们服事所有的百姓,在属灵的事上来供应以色列人(申33:10)。除去亚伦祭司家族得到的十三座城之外,还剩下三十五座城邑,分配给了其他的利未人。通过拈阄,哥辖族得了十座城,革顺族得了十三座城,米拉利族得了十二座城。
作者在总结性地概述了利未人各家族所得的城邑之后,接下来的经文就详细讲述利未人各家族具体分到的城邑。对照约书亚记二十一章,可以看出有些城邑的名字没有被提到,具体原因不明。可能经过几百年的变化,有些地方在犹大人回归时已经没落了,因此没有再提起(当然,这只是猜测)。约书亚记二十一章详细记载了分配利未人城邑的事,弟兄姊妹可以参照来读。
“哥辖族中,有几家在以法莲支派的地中也得了城邑。在以法莲山地,得了逃城示剑与其郊野,又得了基色与其郊野,约缅与其郊野,伯和仑与其郊野,亚雅仑与其郊野,迦特临门与其郊野。哥辖族其余的人在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亚乃与其郊野,比连与其郊野。”(66-70节)
除去祭司亚伦家族得到的十三座城邑之外,按照约书亚记二十一章,哥辖族其余的人在以法莲支派中分得了示剑、基色、基伯先(约缅)、伯和仑四座城;在但支派中分得了伊利提基、基比顿、亚雅仑、迦特临门四座城;在玛拿西半支派中得了他纳(亚乃)、比连(约书亚记二十一章写成迦特临门,可能是抄写错误)两座城;一共十座城邑和属城的郊野。
然而我们发现,对比约书亚记二十一章,历代志这里没有提到但支派,也没有提到伊利提基和基比顿这两个地方。亚雅仑与迦特临门原属于但支派,但这里归到了以法莲支派中,表明以法莲支派后来占据了这些地方。是什么原因造成但支派消失了呢?根据士师记十八章一节,那里说:“但支派的人仍是寻地居住,因为到那日子,他们还没有在以色列支派中得地为业。”
当初约书亚分地的时候,但支派分得的地土是在以法莲以西,靠近沙仑平原;那里地土肥沃,是十分富庶的地方。但支派虽然已分得土地,但却没能力去夺取应得的土地,因为强敌亚摩利人仍住在但的境内,阻止他们占据所分得的地。事实上因为这些外族的强大压力,但支派的人不单不能在分得的土地上安居乐业,还被迫离开平原躲到山地,在范围极窄小的地方生活。
别的支派都先后占据他们所分的地为业,但支派的人却还在寻觅他们的住处。他们缺乏上进心、任意而行的习性,导致他们迟迟不能战胜敌人,无法占据所分得的地土。再后来,他们为了贪图省事,舍了神所赐的应许之地,自己迁去了一个容易攻取的城,名叫拉亿。感兴趣的弟兄姊妹可以自己去读士师记十八章。
但支派的思想很前卫,他们放纵情欲,与外邦人通婚,这种偏行己路的举动导致他们被边境异族所同化,于是但支派开始为自己设立偶像,不再以耶和华为业。当初北国的以色列王耶罗波安带领全国拜偶像,考虑到地理因素的原因,选择的两个地点其中一个就是但支派的地方,因为没有一个支派比但支派更会拍手欢迎金牛犊的到来。
但支派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进取心。他们本应当在神量给他们的地方,靠着神加力量勇敢去得着神赐给他们的产业,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自己“世俗化的聪明”逃避神的心意,越过神的安排另谋出路,要为自己寻找“更好的住处”,同时他们一次次突破信仰的底线,以至于后来在圣经中几乎再无消息。
“革顺族在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巴珊的哥兰与其郊野,亚斯他录与其郊野。又在以萨迦支派的地中,得了基低斯与其郊野,大比拉与其郊野,拉末与其郊野,亚年与其郊野。在亚设支派的地中,得了玛沙与其郊野,押顿与其郊野,户割与其郊野,利合与其郊野。在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得了加利利的基低斯与其郊野,哈们与其郊野,基列亭与其郊野。”(71-76节)
革顺族在巴珊玛拿西半支派中得了哥兰、亚斯他录(比施提拉)两座城;在以萨迦支派中得了基低斯(基善)、大比拉、耶末、亚年(亚年)四座城;在亚设支派中得了玛沙(米撒勒)、押顿、户割(黑甲)、利合四座城;在拿弗他利支派中得了加利利的基低斯、哈们(哈末多珥)、基列亭(加珥坦)三座城,一共十三座城邑和属城的郊野。
“还有米拉利族的人在西布伦支派的地中,得了临摩挪与其郊野,他泊与其郊野。又在耶利哥的约旦河东,在流便支派的地中,得了旷野的比悉与其郊野,雅哈撒与其郊野,基底莫与其郊野,米法押与其郊野。又在迦得支派的地中,得了基列的拉末与其郊野,玛哈念与其郊野,希实本与其郊野,雅谢与其郊野。”(77-81节)
按照约书亚记二十一章,米拉利族在西布伦支派中得了约念、加珥他、丁拿、拿哈拉四座城,但在历代志这里只提到临摩挪、他泊两座城,可能是历史变迁,导致了地名的改变;在约旦河东流便支派中得了比悉、雅哈撒(雅杂)、基底莫、米法押四座城;在迦得支派中得了基列的拉末、玛哈念、希实本、雅谢四座城,一共十二座城邑和属城的郊野。
这些利未人的城邑,都是神安排好了的,是神赐给利未人安居的地方,也是神祝福他们子孙兴旺的地方。我们注意到,利未人除了得到城邑之外,还分得城邑的郊野。当时每支派把牲畜的十分之一给利未人,因此利未人需要郊野来牧养他们得到的牛羊。神所给予的,都是完全的,并且神预备得很细致,详细规定了这些城四围的郊野,以便利未人牧养所得到的牛群、羊群、和牲畜。
在此我们看到,利未人虽是以神为自己的产业,但神也允许他们在地上有一些自己的财物,因此神不但给他们城邑,还给他们配套的郊野。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六章那里指出,只要我们把神摆在第一位,就不必为吃穿的事操心,因为神早已为我们预备好了,而且还会满满地祝福我们。神绝对不会亏待他自己的仆人,因此事奉神的人在人面前是不用羞愧的。
利未人在以色列的每一个支派里,都分到了一些城邑和郊野的土地让他们居住在那里,使他们在地上虽然没有产业,却不至于成为流离失散、毫无居所的人。当然这些城邑并不大,连四围的郊野在内,加起来约有四十多平方公里,占迦南地总面积不过千分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利未人差不多是没有产业的支派。
但是从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利未人分到的地方都是每一个支派当中最好的土地。并且按照民数记的核算,利未人的总数比其他支派中数目最少的玛拿西支派还少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按他们分得的城邑和地业来说,利未人平均所得的比其他支派的以色列人更为丰富。不但在过去是这样,在今天也是如此,神永远都不会亏待那些事奉他的人,神所给的不但足够,而且是最好的。
神安排利未人散住在以色列各支派的土地上有一个特别的目的,就是利未人要在所居住的城邑教导神的律法(利10:10-11),以影响全体会众认识神的律法,从而归向耶和华。四十八座城象征着神的同在,每个支派每天都可以藉着利未人亲近神。神这样安排利未人的城,体现了神的信实与慈爱;分散居住在各支派中的利未人就像防腐剂一样,使得以色列人的信仰在神应许的迦南地得以延续下去。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归回犹大的“剩余之民”读到历代志这段话时,会有怎样的感想?他们会不会在想,若是昔日的祭司和利未人诚诚实实地履行他们的职责,教导百姓认识神,带领百姓归向神,他们的祖先也不至于落到被神惩戒、国破家亡的地步。
那么,今天我们每个基督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彼前2:9),是神特别从万民当中呼召拣选出来跟随他、事奉他的人,要叫我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们可有好好履行我们作为祭司的职责?又或者很多人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祭司”,如果我们玩忽职守,我们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