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记犹大的后裔
复记犹大的后裔
弟兄姊妹平安!感谢主,今天我们的读经时间来到了历代志上第四章。我们读这一章的时候,就发现这一章的内容是把犹大的后裔又重新记录了一遍。我们免不了要问:前面第二章不是记录过犹大的后裔了么?为什么第四章又再记录一遍?因为在第二章记录犹大子孙的时候,虽然着重记录了法勒斯和希斯伦,但到了第四章我们才发现,法勒斯这一脉里还有另外一些人,是第二章中没有记录的,所以作者在第四章这里作了补充。
“犹大的儿子是法勒斯、希斯仑、迦米、户珥、朔巴。朔巴的儿子利亚雅生雅哈;雅哈生亚户买和拉哈,这是琐拉人的诸族。以坦之祖的儿子是耶斯列、伊施玛、伊得巴,他们的妹子名叫哈悉勒玻尼。基多之祖是毗努伊勒,户沙之祖是以谢珥。这都是伯利恒之祖以法她的长子户珥所生的。提哥亚之祖亚施户有两个妻子:一名希拉;一名拿拉。拿拉给亚施户生亚户撒、希弗、提米尼、哈辖斯他利,这都是拿拉的儿子。希拉的儿子是洗列、琐辖、伊提南。哥斯生亚诺、琐比巴,并哈仑儿子亚哈黑的诸族。”(1-8节)
第四章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一句话:“犹大的儿子是法勒斯、希斯伦、迦米、户珥、朔巴”。事实上在这几个名字当中,只有“法勒斯”是犹大的儿子,其余的人都是犹大的直系子孙,所以“儿子”在这里是广义的,应当理解为“子孙”,而不是我们平时观念中的“儿子”。大概因为第二章已经记述了朔巴之前的四名子孙,故而本章从介绍朔巴子孙开始。第二至四节记录了迦勒的妻子以法他的长子户珥的后代和定居情况(代上2:19,50)。第五至八节记录了希斯仑的遗腹子亚施户的后代(代上2:24)。
因为这些名字在圣经中并未记载他们的生平,他们都做过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很难作出详细的讲解。不过我们注意到,在第四章这里记载的家谱中不仅记有人名,有的还记录了地名。例如第四节“基多之祖是毗努伊勒”,这句话里的“基多”就是地名,“毗努伊勒”才是人名;所以,这句也可以翻译为“基多城的创建者是毘努伊勒”。我们不清楚作者为何要这样记录,可能为要表明这些人物是真实的,时代背景也是真实的,并非虚构。
“雅比斯比他众弟兄更尊贵,他母亲给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说:‘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说:‘甚愿你赐福与我,扩张我的境界,常与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神就应允他所求的。”(9-10节)
这两节经文特别讲到一个人,这个人很有争议,因为一些牧师曾经把这个人捧得很高。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第九节所说的雅比斯。我们对雅比斯所知甚少,因为圣经对雅比斯的记载实在是太简单了,只有那么短短两节经文,以致我们无法得知他的完整生平。我们只知道他是犹大的后裔,他是一个尊贵的人,他的母亲给他起名叫雅比斯(即“悲伤”或“他制造痛苦”的意思),因为他母亲生他的时候“甚是痛苦”。
历代志这里记载他有一个祷告,这个祷告不长,只有几句话。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开始吹捧“雅比斯的祷告”,并把它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被吹捧为全人类“个人祷告的典范”,却抽离了这段经文的特殊处境。“雅比斯的祷告”被一些牧师包装成一种“祷告蒙应允的秘诀”,雅比斯所求告的神也变成好像偶像一样“有求必应”的神,这种现象在成功神学和灵恩神学主导的教会里很是流行。
成千上万的人,透过雅比斯的祷告,对神充满了信心的期待,希望藉着模仿雅比斯的祷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经历神迹,个个福杯满溢。而另一方面恰恰相反,也许是有人为了对抗成功神学这种世俗思潮,断然否定了“雅比斯的祷告”,视之为“充满自私”的祷告,未免又矫枉过正了,丢弃了“雅比斯的祷告”所传达出的重要意义。这两个极端,都是出于对“雅比斯的祷告”的误读。
圣经既然把“雅比斯的祷告”记载下来,自然有其用意。当我们打开圣经,阅读一段经文,必须先要记住一个事实,这段经文首先是写给当时代的读者的(与今天的我们隔了数千年)。具体来说,旧约圣经各经卷首先是写给处于旧约不同历史时期、遇到不同问题之以色列人的信息,新约圣经各经卷首先是写给初期教会不同的信仰群体,解答他们具体问题的信息。因此我们读圣经不能太快就代入我们的生活境遇,而忽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解经原则。
因为“雅比斯的祷告”出现在犹大的家谱里,因此我们必须先来了解整卷历代志的写作背景。当作者写历代志的时候,以色列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一般称之为“被掳归回”时期。经过七十年苦涩而不堪回首的被掳生活,新一代以色列人陆续从被掳之地回归犹大地,重建圣殿,恢复敬拜生活。这时候作为新生代的以色列人,首先要再次确认他们的身份,藉着追述历史,思想他们的祖先是怎么走过来的,神如何在历史中带领他们(或看顾、或审判)的,他们要找寻自己的“根”。
在犹太人的观念里,家谱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家谱所展现的路径正是他们历代列祖所走过的脚踪。因此历代志的作者才如此不厌其烦地记录家谱,并一直追溯到亚当,这也说明以色列的神是万国万民的主。不仅如此,这批新生代以色列人在重返故土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面对不少敌对势力的刁难和作梗,肯定有遇到挣扎、疑惑和挑战的时候,盘旋在他们脑海里的问题也肯定很多。
例如他们的列祖失败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教训,面对以色列失败的过去,神的应许在哪里,他们如何和神重建关系,神将怎样继续引导他们过信仰生活,他们又当如何回应神的应许……等等。历代志作者需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是解答困惑,也要给予安慰和劝勉。也就是说,这些回归的新生代需要藉着回望历史来看清当下,需要从中看到神的工作,让自己的信心和灵命得到更新。而这一切都植根于对那位“以色列之神”的认识!
了解了整卷历代志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们再从这个背景去看雅比斯的祷告,就不会对这个祷告产生误读了。我们先来看圣经对雅比斯这个人的记载:“雅比斯比他众弟兄更尊贵,他母亲给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说:‘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说:‘甚愿你赐福与我,扩张我的境界,常与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神就应允他所求的。”
不知弟兄姊妹有没有注意到,历代志上第四章这里,作者在记述犹大后裔时,常常用“祖”这个词作为标记,溯源被掳回归者的列祖。但在中间却打断了这种叙述模式,忽然穿插进了雅比斯这样一个人,并记录了他的一段祷告。经文没有告诉我们,雅比斯这个人生于何时,他父亲是谁?却简洁明了地记述了雅比斯的出生和他的祷告。尽管如此,一个丰富的雅比斯形象仍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雅比斯这名字的希伯来文含义是“忧伤”、“痛苦”的意思,字面意思不太正面,因他出生的时候,他母亲经历了很多艰难(既“生产之难”),所以他母亲给他起名叫“雅比斯”。犹太人起名字很有意思,有的名字是某些特殊经历的缩影。但对雅比斯来说,这个名字似乎也是他以后人生的写照,换句话讲,他是个“忧患之子”。然而,雅比斯没有被生活中的艰难压倒,反而对神产生了活泼的信心,生活的艰难迫使他向神祷告。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说:‘甚愿你赐福与我,扩张我的境界,常与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神就应允他所求的。”从圣经的记载中我们看到,雅比斯祷告的对象是“以色列的神”,那位拣选以色列并与之立约的信实的神,也是一切赐福的源头。雅比斯抓住了跟神之间的约,既然有约在先,他就求告神。雅比斯祷告的内容概括起来有四方面:第一、求神赐福;第二、求神扩张境界;第三、求神同在;第四、求神保守。
单单从雅比斯的这个祷告本身来讲,是不太值得看的一个祷告;说严重一点,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祷告,是围绕着自己为中心的祷告。但不得不承认,雅比斯是一个寻求神的人。在没有人寻找神的时候,有一两个人在那里寻求神;当百姓都忘记神应许的时候,有一两个人抓住神的应许向神祷告。因此神就悦纳了他,听了他的祷告。雅比斯自己也因着祷告蒙垂听,让他对神的经历也更深了,就因为这样,他比众弟兄更尊贵,从“忧患之子”变成了“尊贵之子”。
那么,历代志的作者记录雅比斯的这个祷告,要向当时代的以色列人传达些什么信息呢?在众人都离弃神的情形下,雅比斯不失为一个寻求神的人,所以神就听了他的祷告。作为“忧伤之子”的雅比斯,这个名字岂不正对应了以色列人在历史上的遭遇——他们遭受了多少的苦难和击打?作者藉着雅比斯的经历提醒他们,这位“以色列的神”是在他们的生命中掌权的神,他掌管着一切的环境,他愿意回应人的祷告;以此激励被掳回归的以色列人,只有紧紧抓住这位“以色列的神”,寻求他的同在和带领,才能在一切艰难的环境里不灰心、不泄气、不丧胆。
因此,这段记载的焦点不在于雅比斯的祷告有多神奇,值得我们模仿,而是在于雅比斯所祷告的这位“以色列的神”有多慈爱、有多信实、有多伟大!这样去理解雅比斯的祷告,既不会走向成功神学,把雅比斯的祷告片面夸大,把神看作是“有求必应”的偶像;也不会走向虚无主义,轻看了神奇妙的作为。在这段经文里我们要看到的不是雅比斯他做了什么,而是那位站在雅比斯背后掌管一切、带领人稳步前行的神,为他的儿女成就了大事!
“雅比斯的祷告”不但激励了当时被掳回归的以色列人,对于今天的基督徒也是意义重大。那位“以色列的神”如今仍在基督里向我们彰显他的恩慈、良善和信实,虽然我们基督徒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艰难困苦,难免有软弱疲乏的时候,但祷告就像是我们生命里的“加油站”,把我们的生命连于这位信实的神,只要我们把焦点对准神的应许,仰望神的慈爱,寻求他的带领,就能重新激发我们前进的力量!
“书哈的弟兄基绿生米黑,米黑是伊施屯之祖。伊施屯生伯拉巴、巴西亚,并珥拿辖之祖提欣拿,这都是利迦人。基纳斯的儿子是俄陀聂、西莱雅。俄陀聂的儿子是哈塔。悯挪太生俄弗拉;西莱雅生革夏纳欣人之祖约押,他们都是匠人。耶孚尼的儿子是迦勒。迦勒的儿子是以路、以拉、拿安。以拉的儿子是基纳斯。耶哈利勒的儿子是西弗、西法、提利、亚撒列;以斯拉的儿子是益帖、米列、以弗、雅伦。
米列娶法老女儿比提雅为妻,生米利暗、沙买和以实提摩之祖益巴。米列又娶犹大女子为妻,生基多之祖雅列、梭哥之祖希伯和撒挪亚之祖耶古铁。荷第雅的妻是拿含的妹子,她所生的儿子是迦米人基伊拉和玛迦人以实提摩之祖。示门的儿子是暗嫩、林拿、便哈南、提伦;以示的儿子是梭黑与便梭黑。”(11-20节)
这段经文是犹大后裔中一些家族族长的名单,里面有些人的名字我们很陌生,但也有些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第十二节提到一个人名叫“利迦”,关于利迦人,圣经没有其他的资料。这个名字在一些抄本的圣经中记录成“利甲”,倘若“利迦”与“利甲”是同一个人,那么可能与第二章五十五节的利甲人有联系。我们对利甲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们是摩西的岳父何巴所属的民族,亦被称为基尼人,因着摩西的缘故和以色列有婚亲的关系,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他们决定加入行列,忠心耿耿地事奉耶和华神。
第十三提到了一个很有名的人叫俄陀聂,他是基纳斯的儿子,是个大能勇士,在驱除犹大支派所分得为业之地的残余外邦势力时,曾立下赫赫战功(书15:13-19)。他也是以色列人的第一个士师。我们都知道,在士师时代的时候,整个以色列是离弃神的,但仍有一些人他们心里是忠于神的,所以神就使用他们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仇敌之手。历代志的作者似乎为了使被掳归回的以色列百姓藉着回顾征服迦南时的气魄与信心,致力于民族的重建,因而特别提到了犹大支派的猛将俄陀聂。
第十五节提到了“耶孚尼的儿子迦勒”,这个人也很有名,俄陀聂是他的侄儿。请注意,这个迦勒不是第二章十八节希斯仑的儿子迦勒,希斯仑是随雅各进入埃及的(创46:12),他的儿子迦勒是建造会幕者比撒列的曾祖父(代上2:19-20;出31:2),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在被摩西差派去窥探迦南地时,只有四十岁(书14:7)。迦勒作为窥探迦南地的十二探子之一,只有他与约书亚二人回来作了正面的报告,相信神的应许必能帮助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详情可自行阅读民数记十三至十四章)。
第十七至十八节提到有一个人名叫米列,他娶了法老女儿比提雅为妻。比提雅是埃及人,也是法老的女儿,但她愿意放弃埃及宫庭的豪华生活,以及埃及公主的高贵地位,与一个以色列男子结婚,加入神的百姓,这样的决定是相当不容易的。毫无疑问,她的名字成为埃及皇室耻辱,从埃及皇室的家谱中抹去,但却被记录在神百姓的家谱里,这是何等永恒的荣耀!不属于以色列纯正血统的人,名字被记录在圣经家谱上,让我们看到了神对外邦各族的拯救计划。
不过“比提雅”应该不是她的埃及名字,因为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的女儿”,可能是她加入神的百姓之后,另外取的新名字。若真是这样,比提雅的信心令我们想起摩西,圣经说:“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来11:24-26)历代志的作者似乎也留意到了这一点,因而优先介绍了比提雅的众子。
“犹大的儿子是示拉;示拉的儿子是利迦之祖珥、玛利沙之祖拉大和属亚实比族织细麻布的各家,还有约敬、哥西巴人、约阿施、萨拉,就是在摩押地掌权的,又有雅叔比利恒,这都是古时所记载的。这些人都是窑匠,是尼他应和基低拉的居民,与王同处,为王做工。”(21-23节)
这段经文记录了示拉的后代。关于这个示拉,弟兄姊妹还记得吗?犹大原先有三个儿子珥、俄南、示拉,头两个儿子都因作恶得罪神而死。她玛首先嫁给了犹大的长子珥,珥因作恶事得罪神死掉后,按照当时的习俗,二儿子俄南应当娶嫂子她玛,替哥哥生子立后。但二儿子俄南虽然娶了嫂嫂,却不肯替哥哥生子立后,结果二儿子俄南也死掉了,就剩下一个小儿子叫示拉。
犹大起初就是怕小儿子示拉也步两个哥哥的后尘而死掉,才不让示拉娶她玛,结果弄出后来的一段故事,犹大从她玛生下了法勒斯和谢拉。关于犹大和她玛的事,我们在读第二章的时候已经粗略讲过了,这里就不再多讲。但是犹大的第三个儿子示拉后来怎么样了?我们好像把他忽略掉了,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历代志第二章主要记载法勒斯,稍微记一下谢拉,至于那个示拉怎么样了,第二章完全没有提到。到了第四章这里,我们才看到作者补充记录了示拉的后代。
我们发现,这一章的家谱不仅记录名字,有时也提及当事人的职业,或是当事人居住之地。例如这里示拉的后代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呢?他们的工作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很高贵的工作,圣经记载他们是窑匠,他们就是做这一个行业。但圣经却特别提到另一件事情,说他们是“与王同处,为王做工”,按“尼他应”、“基低拉”这两个地名的字面意思,是丛林栅篱;那些住在丛林中、栅篱中的窑匠,如何能与主同处,为王作工呢?
当然,这里所说的“王”主要是指大卫王,说犹大的儿子示拉的子孙与王同族,与王有血统的关系,与王是亲属,这一点还算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们都源自同一位祖先犹大。但奇怪的是,示拉的子孙是住在丛林栅篱中啊,按人看来,这些人是低下阶层的人,他们工作的材料不过是泥土,两手时常脏兮兮的。而如此卑微的人,他们如何与王同处、为王做工呢?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属灵的原则:
第一,与王同处不在乎地点。示拉的子孙住在丛林中栅篱中,那里是远离都市的山野荒芜之处,却仍能与王同处;那么今日基督徒与万王之王同处,就更不在乎地点了。我们所信靠的这位主,是何等地喜爱与我们同在,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渴慕主,就可以经历到主的同在,所以基督徒不会感到孤单。
第二,与王同处不在乎事工。示拉的子孙不管是织细麻布,还是作砖瓦,或是制陶器,都可以与王同处。可见基督徒无论做什么事工,都是与主同处。我们也许在主的工作上所做的非常微小,但我们都不用自卑,因为能为主做事,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和特权,因此我们当用热诚和忠心,来回应他的呼召。
第三,与王同处不在乎地位。这里的经文没有讲到那些文武百官与王同处,却提到那些普通工匠与王同处;表明我们基督徒今日与王同处,不在乎我们的学识、文化、工作岗位、社会地位如何;虽然我们可能身在肮脏、恶臭的环境里工作,但是我们的心彷佛在王宫,因为主与我们同在。
第四,与王同处不在乎境遇。丛林栅篱不但指地点荒僻,也可以指处境的艰苦。也许是在非常不顺遂的地方,也许在各种篱笆和障碍中,无论高山低谷,主既安放我们在那里,就必定与我们同处。如果主认为篱笆多余,自然会把它们拆掉;只是很多时候,那看似妨碍我们的丛林栅篱,反而是主为我们提供的保护,可惜我们看不出罢了。
示拉子孙所作的工,不管是织麻布,还是作砖瓦制陶器,这些都不算是高贵的工作,如何算是为王作工呢?因为俗务亦可以是圣工。工作本身并不分高低贵贱与圣俗,重点在于这工作是为谁而作?为神而作的,再卑微的事都是圣工;为自己而作的,再高贵的事都是俗务。例如在利未人的事奉中,并非点灯焚香才是圣工,事实上那扫地开门也是圣工。再比如今日信徒在教会里,不一定作传道才是圣工,其实看大门刷厕所也是圣工。
因此,今天基督徒在神的家中事奉主,无论在哪个岗位,我们都是“为王作工”。只要凡事为主而作,工作的中心是耶稣基督,那么所作的一切事,就都是圣工了。这个原则放在生活中也一样,圣经说:“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10:31)不论你是做生意的商人,还是种田的农民,或是工厂上班的打工族,又或是在家中教养子女的家庭主妇,如果凡事为主而作,处处求主的荣耀,所作之事就都化为主的圣工了。
以上就是这段经文所带出来的属灵意义。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关键,就是先要与王同族,与王同处,才能为王作工。如果不先成为王家的人,不先明白王的旨意,就不能作王家的工。换句话说,人必须先接受主耶稣,成为主家中的人,然后才能作主的工;不然你做任何的事,都只是“工作”,并不是“事奉”。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不信之人无论做了天大的好事,都不能算是为主作工;因为他们并不认识主,当然也就不存在“为主而作”了。
弟兄姊妹,今天你是否常常跟人比较,感到自己“怀才不遇”,感觉自己是“大才小用”呢?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卑微的,收入很少,也不被人注意,以至于“做一行,怨一行”呢?你有没有想过,你工作是为了谁呢?马丁路德曾说过,基督徒的工作岗位就是服事神的“祭坛”,是神的圣的。在他看来,基督徒的工作就是神在你我生命中的选召和委任,那些在人看来非常“世俗”的工作,由信主的人做起来,就是对神的敬拜。
加尔文更是把这个观念进一步系统化,他说:“因为你是神的选民,是神在创世之前所拣选的,所以你要用神给你的一切来荣耀他。”神的恩典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圣化”,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赋予了宗教的意义。无论是传道人在讲台上尽心传讲神的道,还是补鞋匠在鞋铺里尽心给人补鞋;当神奖赏人的时候,他们都会同得嘉许,都会听见主对他们说:“好,你这又忠心又良善的仆人。”(路19:17)
因此,当你说:“我是蒙拣选的,是预定得永生的。”加尔文说:“请用你实际的行动,来见证你真是被拣选的。”加尔文个人长年在瑞士带领教会回归纯正的信仰,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结果瑞士出了世界最好的钟表。直到今天,像钟表这样的精细的行业仍需要极大的耐性和无比的细心;在枯燥繁琐的工序里,当你很清楚你在做什么,清楚是为谁作的,就不会感到疲累,反而乐在其中,在最平凡的工作里,脸上仍能带着属天的光辉。
弟兄姊妹,将来审判的时候,主不是看你为他做了多少事情,而是看你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用不用心。有一位做钟点工帮人打扫房间的姐妹,见证她信了耶稣之后生命有了怎样的改变。她说信主前她扫地都是把灰尘扫到脚踏垫的下面,反正没有人看见就好了。信了主以后,扫地不但不把灰尘扫到脚踏垫下面,而且就连脚踏垫下面的灰尘也会扫出来。因为她知道把一件小事做好,主耶稣看见了,会是多么的喜悦。
今天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岗位上,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从事什么职务,让我们以神儿女的身份,以服事基督的心来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大事、小事,都当作是为主做的。就如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六章六节里说:“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在小事上忠心,才可能负起重大的责任;在小细节上留心,在大事上才会有成就,神也能藉着你手所做的,使人蒙福。
中国有句成语叫“见微知著”,从小地方,就看出真象和发展趋势,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弟兄姊妹,今天当神借着一些小事来试验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不能通过考验,显出我们是忠诚可靠的?还是因为事情小,就随便打发呢?求主帮助,让我们不高看自己,也不轻看自己,而是存谦卑的心,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把每一件事竭力做到最好;让人在我们身上,看见“与王同处,为王作工”的美好见证。阿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