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情结荡漾民间 英国与欧盟舞步不合,于50年代战后重建期已露端倪。 欧盟的始祖是最先由「法德荷比义卢」成立的「欧洲煤钢联盟」,宗旨是透过掌控军事及工业物资来保障欧洲和平;继而,六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CCE),是会员国自由贸易的开端。然而,反对欧洲一统的怀疑主义在英国荡漾起伏,理念想法不同,英国两次都没加入。1 纵然1973年正式加入欧盟,曾显赫一时的「大不列颠帝国」仍难以适应、依循欧盟的规则,感到国家主权受损。柴契尔夫人执政时,已抱怨英国贡献过多,很不合理,要向欧盟索偿。往后,来自欧盟及非欧盟国的移民潮直接衝击劳动力市场,瓜分了英国医疗及福利资源,民间的脱欧情结就更激烈。况且,基层百姓生活困顿,深化他们反抗由精英阶层主导的欧洲一体化。当这些情绪氾滥,其他阶层也对国家前景暗感悲观,将社会矛盾与当前经济衰退归咎于一体化,加重了英人的自顾保守主义,渴望脱欧而独立。 「哈爱理命题」重大发现 完善的福利制度、井然有序的社会文明使英国在欧洲鹤立鸡群,移民潮蜂拥而入,「共用」了资源,令他们觉得吃亏;同时,这些资源背后屹立著的基石─支撑英国社会发展的基督信仰,却也日渐式微。 早于廿世纪初,法国历史学家哈爱理(élie Halévy, 1870-1937)分析前两世纪的欧洲情势时,已观察到英国与欧洲列国迥异之处,曾问:「何以在欧洲各国中,英国成为最不(没有流血)革命、没有严重危机及突发变革的国家?」2指出答案非关英国政经体制,而是与循理宗创办者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所领导的福音派复兴运动密切相关,福音派复兴运动是当时英国社会走上全面革新之路的终极主导。这论点成为著名的「哈爱理命题」(The Halévy Thesis)。 约翰‧卫斯理身处英国政经及社会大动荡的工业革命时代,当时乡村人口外流到城市工作,穷苦的工人阶层辛劳干活,贵族们却穷奢极侈,垄断法治及行政来压榨弱势,英国国教在贵族把持下冷漠而腐化,失却属灵活力,神职人员也良莠不齐。 败坏激动人心渴求公义,卫斯理的福音运动应运而生,从召唤信徒认罪悔改经历重生开始,透过成立小组吸纳大量成员并建立互助关怀团体,深入贫穷的角落,关心弱势者,落实「上帝爱世人」的圣经真理。3 ▲英国脱欧,牵动国际间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将重整棋局;英国、欧盟连同世界各国都走向变幻莫测的未来,祸福难测! 现代福利国家 卫斯理将基督信仰的人道精神发扬光大,洪波滚雪般推出连串社会改革行动,大兴慈善事业,设立孤儿院、老人院、平民义诊中心,并分发衣食、为教会失业者提供生活补助、无息借贷给穷人、开设「习艺所」授予贫民谋生技能,及为其子弟兴办教育。这波教会史上轰动一时的复兴运动拓宽了贵族与统治者的视野,敲醒他们对弱势无依者的社会良知,带动国家走上以人道关怀为主轴的革新之路,奠定英国成为二战后第一个现代福利国家的巩固基础。4 卫斯理将慈善事工与社会关怀意识带进十八世纪的英国,使廿世纪的居民享有全民保健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中小学免费教育、失业救济金、残障津贴及低收入房屋津贴和生活补助。另外,参与服务关怀的志工行动后来也发展成一门高专业的学科─「社会工作系」,广及全球各大专院校。社会工作者在先进国家中更是高尚的职业,是协助政府运转及协调社会上下阶层关系的神奇润滑剂。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