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6890|回复: 71
收起左侧

历史的轨迹——2000年教会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7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doc88.com/p-0866170242354.html
这里建议你三本书。相信这三本书一定能帮助你明白基督教发展历史。 (一) 书名:神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作者: 奥尔森 (Roger E. Olson) 出版社: 校园书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1112 (二) 书名: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作者: 祁伯尔 出版社: 校园书房出版社 (三) 书名:简明教会历史/ 5 Minute Church Historian) 作者:【美】理查德·W·科尼什博士 (Richard W. Cornish)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历史的轨迹 -- 二千年教会史
  
第壹部   初期教会         3
第一章  新约教会的诞生................................................................................................................. 3
第二章  教会在风暴中(33-313)............................................................................................... 6
第三章  教会内部的成长(33-25)............................................................................................. 9
第四章  教会全面得胜(313)..................................................................................................... 13
第五章  教会日形稳固(325-451)........................................................................................... 15
第六章  教会渐趋腐化(100-461)........................................................................................... 21
第七章  教会历劫而存,继续增长(376一754)..................................................................... 23
第贰部   中世纪教会............................................................................................................................. 28
第八章  教会丧失领域(632-732)........................................................................................... 28
第九章  教会组成联盟(751一800)......................................................................................... 32
第十章  教皇权势的发展(461一1073)................................................................................... 34
第十一章  教会被政府控制(885一1049)............................................................................... 37
第十二章  教会分裂(1054)....................................................................................................... 39
第十三章  修道主义与克吕尼革新运动....................................................................................... 41
第十四章  教会为自由奋斗 (1049一1058)........................................................................... 43
第十五章  教会继续为自由奋斗 (1056一1073)................................................................... 46
第十六章  教会被迫妥协(1073一1122)................................................................................. 48
第十七章  教会发起十字军运动 (1096一1291)................................................................... 52
第十八章  教会权势顶峰时期 (1198一1216)....................................................................... 55
第十九章  教会权势衰微 (1294一1417)............................................................................... 59
第廿章  教会内部的困扰 (1200一1517)............................................................................... 62
第叁部   改教时期的教会.................................................................................................................... 68
第廿一章  教会开始动摇 (1517年10月31日).................................................................... 68
第二十二章   教会大大骚动(1517一1521)........................................................................... 74
第二十三章   德国教会的改革..................................................................................................... 80
第二十四章   瑞士的改教运动..................................................................................................... 83
第二十五章   重洗派..................................................................................................................... 90
第二十六章   西欧的改教运动..................................................................................................... 93
第二十七章   苏格兰教会的改革(1557一1570)................................................................... 95
第二十八章   英国教会的改革(1534一1563)....................................................................... 98
第二十九章   罗马教会从事改革(1545一1563)................................................................. 102
第三十章   复原派教会为生存奋斗(1546一1648).............................................................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肆部  改教後的教会......................................................................................................................... 110

第三十一章   英国教会仍然动荡(1558一1689)................................................................. 110

第三十二章   公理派   浸礼派................................................................................................. 115

第三十三章   亚米纽斯主义   贵格派..................................................................................... 118

第三十四章   敬虔主义  莫拉维弟兄会................................................................................... 120

第三十五章   苏西尼主义, 神体一位论, 现代主义................................................................. 124

第三十六章   循道派................................................................................................................... 126

第三十七章   东方教会与罗马教会........................................................................................... 131

第三十八章   德国与英国的宗教生活....................................................................................... 133

第三十九章  改革宗教会大受逼迫?......................................................................................... 136

第四十章  教会再度增长 —— 自公元1500年到现在........................................................... 142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145

第四十一章  教会进入新大陆..................................................................................................... 146

第四十二章  教会经历大觉醒..................................................................................................... 153

第四十三章  新兴国家的教会..................................................................................................... 155

第四十四章  十九世纪初期的教会............................................................................................. 157

第四十五章  教会处于混乱时期................................................................................................. 161

第四十六章  教会面对新问题..................................................................................................... 167

第四十七章  加拿大教会............................................................................................................. 172

第四十八章  教会努力保守信仰................................................................................................. 175

第四十九章  教会联盟与联合..................................................................................................... 177

第五十章  回顾与前瞻................................................................................................................. 1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壹部   初期教会
新约教会的诞生

教会在风暴中

教会内部的成长

教会全面得胜

教会日形稳固

教会渐趋腐化

教会历劫而存、继续增长


第壹部  初期教会导论

——本书的第一部份着重基督教早期的成长。我们将看到它如何从耶路撒冷的一小撮人扩展到涵盖当日地极的大团体。教会在人数及地域上增长之时,也同时塑造成一个组织型态;它对真理的认识日益增进,也同时发展出一套信仰体系。

——教会诞生不久就开始受逼迫。首先是受犹太人逼迫,后来则受异教徒逼迫。我们将看到教会如何在逼迫中得到解救,基督教如何变成罗马帝国的国教。

——我们也将读到,在这段期间教会如何忍受北方蛮族的入侵。他们洗劫了城镇,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在本书第壹部结尾,我们将了解教会如何藉着传福音及教育工作,肩负起将蛮族基督化的使命。

——在阅读每一章的开始,最好先记住章题上所注明的年代,因为不同的两章可能记述不同的历史层面,却属于同一个时期。若能把年代放在心中,对于阅读本书及了解当时清况会有不少助益。

第一章  新约教会的诞生




       1.教会的历史背景

       2.教会的本质

       3.有形环境的预备

       4.属灵环境的预备

       5.教会的扩展

       6.教会的特点


     1.教会的历史背景  旧约圣经、有关弥赛亚的应许、基督生平及使徒行传,都是教会历史的最佳导论。

    起初神的启示是给全人类的。但在旧约时代,神只向第一位希伯来人亚伯拉罕,启示他所应许的救赎;神对这位信心之父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当新约教会诞生时这个应许便得到应验,因为救赎的福音藉着教会被传到了外邦各族(加三8)。现在,正如起初一样,全人类都可以有份于这真信仰的福祉。

    希伯来人是旧约真理的领受者,神又在末世差遣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向他们晓谕他自己(来一1一2),但他们拒绝基督,不接受他是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因此,神将福音转而传给外邦人。

    由于这个历史背景,基督教和犹太教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耶稣基督是神在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君王,他的降临是神应许的实现。马太特别警觉于新、旧约的关联,因此在他写马太幅音时,常在纪录耶稣的事迹之后附上一句:「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

     2.教会的本质  耶稣基督藉着传道、受死与复活,将旧约的「国族教会」扩大,而成新约的「普世教会]。他清楚地说明了这个新教会属灵的本质。他并未让教会成为一个机构,却强调建造教会当依循的法则;他并未指示门徒教会表面的架构当如何,却差遣他们出去,奉他的名传扬因信得救的福音;甚至当他警告门徒将会遭到逼迫时,也不是指罗马皇帝,却说是「地狱的门」。在即将离世之际,他应许赐下圣灵,这圣灵将带领他的门徒进入真理。并且圣灵降临也是他的门徒要将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的记号。耶稣的一切教导可以证明一个事实:这个新约的教会乃是一个属灵的团体,是由圣灵建造,也是由圣灵亲自引导的。

     3.有形环境的预备  圣经说:「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加四4),这句话清楚说明神预备了有形的环境来迎接他儿子的降世,以完成救赎大工。神到底如何预备?新约教会的诞生,以及教会自耶路撒冷向外扩展时期的世界情势到底如何?

    当时的「世界」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路加多次在他的福音书中提到罗马帝国的历史事件,显示这些史实对耶稣临世的重要性。例如路加福音中提到:「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路二1)以及「该撒提比留在位第十五年……」(路三1)。

    大罗马帝国为传播福音预备了最佳的有形环境。它平息了多年蛮族间的争战,代之以和平的气息;它建设了伟大的桥梁与公路网,使旅行者的足迹可以踏遍当日的「世界」;它安定了海盗出没的海域,使航海旅行及海运贸易成为当时最通行之事;它也保护了它的臣民,使他们免于强盗及暴动的扰害。所有这一切条件都有利于福音使者的工作,使基督的使者可以沿着罗马帝国为「军事目的]所建的大道,把「平安的福音」传到全世界。

     4.属灵环境的预备    不仅有形的世界环境给宣教士有利的条件,连属灵与知识的环境也为宣教工作做了周全的预备。 希腊将它的文化传遍了近东地区,也以它的文明「征服」了罗马帝国。 希腊语言成为当时的世界语言,以致保罗在罗马帝国内到处传讲福音时,可以用希腊文与听众沟通。 在传道旅程中,保罗向犹太人提及旧约经文时,引用的是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这是旧约圣经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由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译本。

    希腊哲学使许多人对他们所认识的神只产生怀疑,以致逐渐将各种神秘怪异的活动视为神话及传说。民间的神只早已名誉扫地,但罗马官方仍然鼓励这种地方性的宗教,主要是利用宗教来减少平民的造反。至于罗马的国家宗教,则纯以政治为目的,并不能为烦乱的心灵提供真实的安宁。这一切带给人类的,不过是道德的真空,并不能造福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福音带着平安的应许来到世上。它应许人罪得赦兔、担重担的得安息、在基督里有确据、赦宥、生命与救赎。这真是打入人心的大好信息,而这「时候的满足」,也使真道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

     5.教会的扩展  促使教会从发源地耶路撒冷往外扩展的原因很多。神直接启示彼得,向他说明神的教会应该包括外邦人;司提反的殉道,以及保罗等人的逼迫,使初期信徒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分散到各处;五旬节时,寄居异邦的犹太人从各国回到耶路撒冷,他们亲睹圣灵所动的工,当他们再回到寄居地时,也把救恩的信息带到那里。

    正式被教会差派的宣教士,如保罗等人,把福音传给外邦的异教徒;非正式被差派的许多初期信徒,也主动、热诚地往多处为基督作见证。

     6.教会的特点  起初耶路撒冷教会有属灵美好的名声;信徒在爱中合而为一,共享物质的好处,关怀各人的需要;教会诚然是「同心合意」的。

    这个年轻的教会也有败德的行为及意见不合等污点。自私自利成为绊脚石;使徒建立的教会面对党派、讼案、滥用圣餐等问题。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格格不入,不易接纳对方为弟兄。

虽然有这许多因人而来的缺点,教会仍然是基督的身体。为了这教会,神预备了世界;为了它,基督献上他自己;也为了它,使徒们受苦又受死。

如今,藉着圣灵的祝福,这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即将变成大山,充满天下。(但二35)

研讨问题:

1.教会是什麽?教会的工作是什麽?教会的头是谁?

2 . 加拉太会三8一14说明旧约犹太人和新约信徒的关系是什麽?

3.加拉太书四4的「时候满足」对于耶稣基督的降临有何意义?

4.耶稣为建立教会做了什麽事?

5.圣灵为初期教会做了什麽事?

6.为何彼拉多用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写耶稣十架上的牌子?

7.希腊文化对初期福音的传播有什麽影响?

8.为什麽犹太人这麽难接纳外邦人?他们后求是怎样被说服的?

9.教会是有形的,还是属灵的?为什麽?

10 . 初期教会时代所行的神迹有什麽功用?

11.什麽是希腊文化?

12 . 在基督福音信息临到犹太人之前,试想,腓利会不会前住撒玛利亚传福音、设教会?他可不可能去向一个埃提阿伯人传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教会在风暴中(33-313)



      1,教会的英勇时代

      2.使徒教会遭受逼迫

      3,第一个逼迫基督徒的皇帝──尼禄

      4.伊格那丢、游斯丁与坡旅甲

      5.马可奥热流继续逼迫

      6.风暴中的平静

      7.摧毁教会的努力

      8.加利流宣布停止逼迫


    1.教会的英勇时代  基督早已预先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们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 教会的第一个三百年,信徒不断经历火炼的逼迫,这段时期被称为「教会的英勇时代」。

     2.使徒教会遭受逼迫  许多教会领袖及新兴教会的信徒,为了信仰而受苦。新约圣经中可以看到早期逼迫的记载。彼得和约翰不止一次地下监受刑;司提反与雅各均遭杀害,以殉道者之身受死。

    有一次,保罗在哥林多的同工被犹太暴民拖进罗马方伯迦流的公堂,迦流不愿审问,要犹太人自己去处理;当犹太人仍不停地控告保罗,方伯生气地把他们撵出公堂。

    基督徒最先所受的逼迫是来自犹太人,但过了不久,罗马政府对基督徒的态度也有了改变。

     3.第一个逼迫基督徒的罗马皇帝——尼禄

    公元64年,当罗马皇帝尼禄(Nero)在位时,罗马城发生一场大火,延烧了六天六夜,全城绝大部份焚为灰烬。谣言传出,放火者是尼禄王本人,于是引起罗马人对皇帝的愤慨;为了转移百姓的怒恨,尼禄便嫁祸于人,将焚城巨祸归咎于基督徒。虽然这是捏造的控告,却有无数基督徒被捉,遭到残酷的逼迫。有些人被缝在兽皮里,任凭猛犬撕成碎片;有的女人被绑在野牛后面,拖曳至死;入夜以后,基督徒一个个被绑在尼禄庭院的火刑柱上焚烧,凡是恨恶基督徒的罗马人可以自由进入庭院参观。在这同时,尼禄王本人则驾着马车在庭院中绕行,邪恶地享受这幅残忍的景象。

    根据传说,使徒彼得与保罗都在尼禄逼迫期间相继于罗马殉道。据说,彼得是倒钉十架而死,在行刑前,他要求将十架倒置,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与他的主以同样方式去世。身为罗马公民的保罗,则被斩头而死。

    这时期对基督徒的残杀,只局限于罗马城,还没有扩展成全国性的大逼迫。

    4.伊格那丢、游斯丁与坡旅甲  接下来的一百年中(公元68~161年),罗马帝国尚没有对基督徒作全国性的逼迫,只在某些地区分别处死基督徒。这期间最著名的几位殉道者是: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Ignatius),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1ycarp),以及伟大的护教士游斯丁(Justin)。游渐丁勇敢地著书,竭力而有效地为基督徒辩护。

    依格那丢(公元67一110年),是在皇帝的命令下被捕,被宣判投入罗马的野兽笼。他早已渴慕这份将生命献给救主的荣耀,因此他说:「愿野兽急切地扑向我,否则我将激动它们。来吧,群兽们;来吧,撕裂和践踏,碎骨与断肢;来吧,恶魔凶残的折磨;唯让我得着基督。」

    坡旅甲是经使徒亲自带领的最后一位信徒。他被捕后,被带到士每拿的竞技场中,场内坐满了观众。由于在基督徒的敬拜场所中,没有神像的设置,异教徒认为基督徒不信神的存在,控告他们是无神论者。罗马地方官提醒坡旅甲,既然他年事已高,不如藉着与重众一同呐喊「除掉无神论者」以表示自己的悔悟,坡旅甲直视着眼前的群众,用手指着他们喊着说:「除掉无神论者!」

         接着地方官对他说:「辱骂基督,我就释放你!」

    但坡旅甲回答说:「八十六年来我事奉他,他未尝亏负过我,我怎能咒骂这一位曾经拯救我的人?我是基督徒,他是我生命中的王!」

    于是地方官向群众宣布说:「坡旅甲承认他是基督徒了!」

    群众喊叫说:「把他烧死!」

    立时,木材堆集了起来,坡旅甲请求不必将他捆在火刑柱上,他说:「就让我这样吧,因为那加给我力量的必能帮助我坚立在柱前,无须用钉子将我钉牢。」于是柴堆被点燃起来,当火焰吞噬坡旅甲之际,他大声祷告说:「主啊,全能的神,基督的父,我赞美你,因你使我配在此时此地加入你见证人的行列,得以分尝基督所饮的杯。」坡旅甲于公元156年殉道。

    殉道者游斯丁(公元100一166年),是一位哲学家,他与另外六位基督徒一同在罗马被鞭打后斩首,他以喜乐的见证面对死亡。他最后的话是:「我们不求别的,只求为主基督耶稣受苦;因为在基督审判台前,这将带给我们救恩与喜乐。」

     5.马可奥热流继续逼迫  罗马皇帝马可奥热流(Marcus Aurelius)下召将基督徒的产业归给告发他们的人。这个召令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凡想得到基督徒产业的人,立刻就向政府告发,逼迫也随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基督徒在各处被搜查出来,遭到严审及杀害,他们的财产也同时归给了告发者。

    在高卢(今日法国)南部,里昂和维也尼教会也在马可奥热流统治下大受逼迫。政府使用各种酷刑,威逼基督徒否认信仰,但当那些逼迫者发现没有任何刑罚可以叫基督徒否认信仰时,他们便将有罗马公民身份的基督徒斩首,其他基督徒则抛给竞技场内的猛兽。

    异教徒从远近各地涌进竞技场观赏,欢乐地看着基督徒步向死亡。最后轮到的一位是白兰地娜姊妹(B1andina),她已经亲睹许多人殉道,也不断鼓励其他基督徒要至死坚定;最后她自己带着感恩和喜乐,勇敢地走进竞技场,立时,一面网子将她罩住,把她展露在凶悍的野牛面前,好几次野牛用尖角将她抛上高空,终于把她蹂躏至死。

    他们将殉道者的尸首焚烧,把灰烬洒在隆河里,并讥讽地说:「这下,且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身体还会不会复活?」

              6.  风暴中的平静  马可奥热流去世后,逼迫平息,平静约有七十年;其间除了公元200年至211年皇帝瑟维如斯(Septimius Severus)在位时的短期逼迫外,教会大致来讲,都得享安息。

    这期间,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曾掀起狂烈的逼迫,俄利根(Origen)的父亲与许多殉道者一起被处死。俄利根在他父亲殉道之时,仍是个年幼的孩子,他的母亲费了好大的努力才拦阻他不走上殉道者之路;后来,他成为基督教最伟大的学者,这时期,另一位殉道者是一位伟大的教父爱任纽(Irenaeus),他曾以精彩的文笔写了「驳异端书」。

     7.摧毁教会的努力  第一位有计划地要毁灭教会,而展开全国性大逼迫的皇帝是德修(Decius)幸亏他仅在位两年(公元249~251年)。经过七年喘息之后,教会又进入皇帝瓦勒良(Valerian)的逼迫;接下来,教会再度获得四十年平静。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仙(Diocletian)又开始大肆逼迫,他的继承人加利流(Galerius)也继续逼迫之举,直到公元311年。

    这时期基督徒所遭受的折磨,极其残忍恐怖,非笔墨所能形容。教堂被毁、圣经被焚,无论殉道人数或刑罚的残酷,此次逼迫都远超过其他各次,因为这次逼迫是有计划、全面的行动,存心要把基督教从帝国中连根铲除。杰出的教会领袖居普良(Cyprian)就是在此次逼迫中殉道;俄利根于受苦刑后不治,也死在这个时期。

    许多罗马的基督徒在城郊的茔窟中找到避难所。这些茔窟乃是一大片深入地底的通道,由于罗马城是建在较软的石头上,政府严禁百姓在城区内埋葬死人,因此,在罗马城郊挖掘了许多又长又窄的隧道,彼此相连,长者可以蔓延五百哩,而且彼此跨越、转接,形成一个垂直的迷魂阵,有些地方甚至深入地下三十尺。就在这些隧道的墙边上,人们一排排地挖掘,安葬死人。一旦逼迫临到,许多基督徒就躲进这些茔窟中;他们也将殉道的弟兄姊妹被剁剩的残肢,埋葬在其中。

    戴克里仙和加利流的逼迫,是所有逼迫中最厉害的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异教世界终于耗尽它的威力,发完它的狂暴。

     8 . 加利流宣布停止逼迫  公元311年,皇帝加利流突罗不治之症,痛苦万状,在病床上发布了一项诏谕,准许基督徒恢复聚会,并请他们为皇帝及国会祷告。

    加利流这项诏谕不能算是基督教的完全得胜,因为加利流只是给予基督徒一部份容忍而已,虽然如此,教会全面的得胜已经近在眼前了!

研讨问题:

1.逼迫对于教会的影响是什麽?

2.解释以下名词:加利流、罗马茔窟。

3.为什麽有些基督徒渴望成为殉道者?

4.罗马政府为什麽要逼迫基督徒?

5 . 为什麽我们对公元70年到300年间的教会情况所知不多?

6 . 阅读一些殉道者的传记,写下你的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教会内部的成长(33-25)



        1.教会内部成长的意义

        2.教义重要吗?

        3.使徒后时期的教会领袖

        4.护教者

        5.错误观念的出现

        6.教父们

        7,信经和正典的制订

        8.主教制的形成


1.教会内部成长的意义  在时间上,本章和上一章均属同一时期。所谓教会内部的成长,是指教义(或信仰内容)及教会组织的成形。由于这两方面关系到神的真理以及教会内部的管理制度,因此极其重要。

    一些有恩赐的基督徒穷毕生之力,从圣经中发掘真理,驳斥当日错误的教导。他们为神、为教会完成了伟大的事工,本章特别介绍这些人和他们所努力制订的教义,以及教会组织与行政管理形成的经过。

2.教羲重要吗?  今天有许多人对教义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教义的分歧往往引起争论和辩驳,而教会的分裂也往往导因于教义的争辩,因此,他们认为教义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活。

    这种看法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许多传道人不注重将教义教导信徒和儿童,以致许多基督徒对信仰无知。这种认为教义不重是好猾、阴险,事实上是撒但最厉害的诡计。教义争辩过程是教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部份。

3.使徒后时期的教会领袖  继使徒之后,负起教会领导责任的领袖,被称为使徒后时期的教父,因为他们曾接受使徒直接的教导,都活在第二世纪的前半期,其中有五位知名者: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与黑马(Herma),安提阿的依格那丢,士每拿的坡旅甲,和亚历山大的巴拿巴(Barnabas);此外,还有两位姓名不详。

    读者当还记得,耶稣的门徒有相当长的时间不明白他的教训;从教父们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基督以后的一百年间,初期信徒尚不能深入明白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他们对基督教的认识非常简单,只认识基督是真神的启示者以及崇高道德的宣告者。使徒后时期的教父们为了更深明白基督的真理,他们专心致力。深思揣摩并提笔著述对基督的体认。

4. 护教者  异教徒不但逼迫基督徒,也攻击基督教信仰;他们捏造许多荒谬的故事,控诉基督徒的罪行,并误传基督教的教训;为了回应这类攻击,有些基督徒起而著书,为基督教辩护,而成为当代的「护教者」(Apologists)。

    护教者为他所确信的真理辩护,为了向异教徒知识份子阐释基督徒信仰,并答辩对方的攻击,迫使他们深入研读圣经,因此初期教会在基督教真理的认识上也有了长进。

    最出名的护教者是游斯丁,他出生在撒玛利亚的示剑,那儿有雅各井,耶稣曾坐在该井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游斯丁的父母都是异教徒,游斯丁专修哲学,甚至在他成为基督徒以后仍披着哲学家的斗蓬。当他在以弗所进修旧约先知书时,他归向了基督。在一本书上,他这样写着说:「霎时,一道火焰从我心灵深处点燃,一股对先知与基督的爱流涌溢,他们所传讲的才是万物肇始与终结的最古老、最真实的解释,这是哲学家们都该知道的,因为他们被圣灵充满,荣耀了造物真主,万物的神与父,并宣告真神之子耶稣基督。我发现唯独这种哲学才是稳妥而有益的。」

    公元153年,游斯丁在罗马写成了他著名的「护教书」(Apology),约于公元165年,他为了信仰在罗马被斩首殉道,因此他被称为「殉道者游斯丁」。

    克理索(Celsus)不是护教者,他对基督教信仰非常熟悉,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成为基督徒;相反地,他于公元177年写了一本反基督教的书,题名为「诚实的对话」(A True Discourse)。克里索的思想敏锐,加上丰富的学识和才智,提出许多论点至今仍被非基督徒所采用,他的著作是异教世界对基督教最具威力的批判。七十年以后才出现了对他的反驳,这本精彩的护教著作是俄利根所写的「驳克里索」(Against  Celsus),此书一出,克里索的论点终于全面溃败。

5 . 错误观念的出现  第二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两种异端,严重地威胁到初期教会,它们是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和孟他努主义(Montanism)。诺斯底主义强调基督在地上从未有过真正的身体;孟他努主义则认为基督所应许赐下的圣灵并未在五旬节时应验,圣灵的临在乃是「此时此地」的,他们并强调世界末日即将来到。这两种异端都在教会中拥有强大势力,然而他们的信仰却与基督教真理背道而驰。正确的教义固然重要,错误的教义更能危害教会,教会无法与错误的假教义共存,为此,第二世纪后半期,教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从以下这件事迹中,我们可以体会当时教会对异端痛切的感受:诺斯底派有一位领袖马吉安(Marcion),他在君士坦丁堡发迹后,搬到罗马;他大量捐钱、广行善事,并大事宣传诺斯底派信仰,因此,罗马教会中有许多人跟从他。士每拿主教坡旅甲本来往东部已经认识马吉安,有一次他赴罗马访问,不意在路上碰到马吉安,他正预备不加理会地走过去,马吉安拦住他,问道:「坡旅甲,难道你不认识我了吗?」坡旅甲回答说:「当然认识,我知道你是谁,你就是撒但的长子。」

6.教父们  初期教会在教义上第一次大争论是有关基督位格的争论。我们知道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他就是神。起先教会对这方面并不完全清楚,教会领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认真研讨、思想讨论,直到对基督有了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能对基督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不归功于这些教父长期而精深的努力。这期间出名的教父,在帝国西部有爱任纽和特土良(Tertullian),东部有革利免和俄利根。

    爱任纽出生年代约在公元115至142年间。他在士每拿长大,亲眼见过坡旅甲,也听过他讲道。以后爱任纽搬到高卢(今日法国)的里昂城,成为当地的主教,后于公元200年为主殉道。爱任纽极认真研究圣经中对基督的教导,在他的名著:「驳异端书」中,他立下了「基督论」教义的典范。

    特土良约在公元150至155年间出生于北非的迦太基,后来赴罗马进修法律并执业律师;信主后回到迦太基,成为当地教会的长老。他对哲学与历史甚有研究,法学更是精湛。虽然他对基督的认识并未超越游斯丁和爱任纽,但他的用词表达极有恩赐,以致比前人更能把基督的教义用最清晰、最准确的字汇加以说明。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切勿与一百年前罗马的革利免混淆)则是一位在亚历山大能干的神学教授。

    俄利根是革利免的学生,但后来声望远超过他的老师,是初期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他是一位精辟的思想家,写了许多伟大、博学的书籍。他的名著:「驳克理索」是对基督教非难者一部精彩的反驳。革利免与俄利根都藉著作帮助初期教会信徒对基督的位格有更清楚的认识。

7.信经和正典的制订  教会奋力驳斥诺斯底主义及孟他努主义的结果,产生了三样束西:信经、正典和教会组织。这三件事对后代教会影响深远。

    「信经」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redo,即「我信」的意思,因此所谓「信经」就是「信仰的告白」。为应对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的危机,教会制订了「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这名称是因信经内容综合了使徒的教导,它并不是使徒所写的。这是教会最早的信经,无怪乎今天许多信徒都会背诵。教会采用使徒信经,让每位信徒清楚知道基督教信仰真义,能分辨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的异端。

    「正典」(Canon),这个词有许多含意,在这里是「书目」的意思。为抗衡上述异端而出现的正典,是新约的正典,即确定新约圣经的书目。在与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争辩时,教会总会引用圣经,然而当时有许多基督徒的著述流传,因此必须确定那些是真正出于神的启示、具有权威的书信。在当时众多基督教著述中,最后被教会承认、接受而列入正典的经卷,就是我们今日所用的新约圣经各卷。

8.主教制的形成  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另一项新发展是在组织方面——教会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由于异端领袖也宣称他们有圣经根据,因此,教会必须确立自己的权威,以解释圣经的意思;权威的执行乃是透过治理教会者,就是「主教」(bishops)。教会从那时起,一直到宗教改革期间止,都是采用主教制。甚至今日仍有一些教会维持这种形态,例如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圣公会与循道会。

    教会最初的组织非常简单,只有长老与执事两种职份(「长老」一词源于希腊文Presbyter)。

    初期教会所有长老原本地位同等,然而渐渐地,每个教会都需要其中一位长老负起带领之责,他成了长老团的主席,带领崇拜并讲道。长老的另一名称是监督(希腊文为episcopos),「主教」(bishop)之词便由此而来。等到某一长老逐渐成为长老团的领导者,主教的头衔就加给他,于是其他长老的地位渐渐低于这位监督(或主教,),他也在无形中独揽了教会大权。希腊文称独裁为“Monarch”,因此在教会中独揽大权的主教便称为「专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初教会是设立在城里,城外仍为异教徒聚居之地,当基督教由城内往城郊传播时,城外的信徒就到城里聚会。城市和四周的郊区合称为教区(diocese),于是城里教会的主教变成了整个教区的主教,而造成所谓的区主教(diocesan bishop)。

    因为希腊文是当时的世界语言,因此所有教会的职称如执事、长老、主教、专制主教、区主教等均源自希腊文(diconos, presbyter,episcopal,monarchical bishop,diocesan bishop)。

    我们无法得知到底教会何时开始有主教,因为主教制的产生是逐渐的,而且各城市有主教制的时间也不一致,有些教会比罗马教会先有专制主教。约于公元110年,安提阿教会(即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宣道的教会)已经有主教,名叫依格那丢,而士每拿也有坡旅甲为主教,他们二位都直接被使徒带领过,属使徒后时期的教父。罗马的第一位主教似乎是安尼克托(Anicetus),他自公元154到165年任罗马主教。到第二世纪中期,可以说所有教会都有了专制主教。

         主教被认为是使徒的继承人,这种观念给予他们无比的权威。伊格那丢强调主教是教会合一伟大的维系者,也是对付异端的伟大辩护者。他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说:「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认可。」

    有相当长的时间,各城教会间彼此没有联络。公元200年后,由于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各教会才渐渐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所有教会都采用同一的信经、同样的新约正典以及主教型态的教会管理;各异端则在教会以外成立他们自己的小教会,而大教会从此被称为大公教会或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意即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以后我们将看到罗马天主教会的发展。

    当时最会表达教会观念的人是居普良,他约在公元200年生于北非的迦太基,终其一生都住在那里,是一位富有且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是有名的修辞学教授。公元246年他成为基督徒,两年后成为主教,公元258年被斩首殉道。在他的书上,他说:「只有一位神,一位基督,一个教会及一个座位(「座位」是指「权柄中心」而言)。」他又说:「凡不在基督教会里面的都不是基督徒;凡不以教会为母的都不能以神为父;教会以外没有救恩;教会是主教所组成的,主教在教会里,教会在主教里,凡不与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会里。」

    教会在逼迫中,人数反倒增加,扩展到全罗马帝国,甚至将福音传给蛮族;在逼迫中,教会也发展了组织,制订了教义,准备跨入另一个新世纪。

研讨问题:

1 . 「使徒后时期教父」是指什麽人?他们属于什麽年代?

2.比较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及亚他那修信经中对耶稣基督位格的描述。

3.解释以下名词:俄利根、居普良、诺斯底主义、孟他努主义。

4.护教者有那些?他们的著作为教会成全了什麽事?

5.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收书人是谁?

6.为什麽使徒信经中对圣父和圣灵都只用一句话描述,而对圣子却用许多话描述?可见初期教会所面对的异端如何?

7.教会的新名称是什麽?代表什麽意思?从何可以看出后来教皇控制教会的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19-1-27 08:38 编辑

第四章  教会全面得胜(313)




         1.「靠这记号,就必得胜」

         2.米兰诏论

         3.教会得胜是一件奇迹

         4.教会历史的转折点

         5.世界侵入教会

         6.教会与政府的阅系

         7.犹利安恢复异教失败


1.「靠这记号,就必得胜」  公元306年,不列颠的罗马军队拥立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为帝,于是他接管了不列颠、高卢及西班牙。马克森狄(Maxentius)则管义大利与北非。但他觊觎统管整个罗马帝国的西部,渐渐公开地与君士坦丁敌对,君士坦丁乃决定先采取行动;在马克森狄备战之前,君士坦丁带着四千军人进攻义大利,到距离罗马北边十哩的萨克沙卢拉(Saxa  Rubra),两军相遇。在罗马和马克森狄军队之间隔着台伯河(Tiber  River),有米里维桥(Milvian  Bridge)跨越其上。马克森狄的军队不但三倍于君士坦丁,而且有皇家术队及罗马军队中最优秀的军人。日暮黄昏,不知第二天的战事将有什麽结果?

    君土坦丁发现自己正处于险境,他深深感到需要超自然的帮助,过去他沿袭父亲的信仰,相信波斯太阳神米斯拉,据说那是一位为真理公义而战的得胜者,是一住伟大的战神,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不少教徒。

    据传说,战争前一夜,君士坦丁看见西沉的日头之上有一十架,写着光耀的希腊文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靠这记号,就必得胜」。

         第二天是公元312年十月廿八日,两军交接,引起一场可怕的战争,皇家术队勇猛如狮,他们从不退缩,但在这次战役中却大败,马克森狄全军覆没,他本人在过河逃命时不慎坠河,淹死在台伯河中。

2.米兰诏论  米里维桥之役是世界史中富决定性的战役之一,此役使君士坦丁成为西罗马的主人翁,然而更深远的影响是:君士坦丁认定这次的得胜是由于基督教上帝的帮助,因此他自己做了基督徒,这位曾经拜太阳神米斯拉的皇帝,现在成为世界真光──耶稣基督的跟从者。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兰下了一道诏谕,此诏谕并未定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也没有禁止异教崇拜,但它却远超过加利流在公元311年所下容忍基督徒的诏谕。米兰诏论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并宣告良心的绝对自由,允许基督徒往罗马帝国内和其他宗教一样,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

3.教会得胜是一件奇迹  米兰诏谕奠立了基督教胜过异教的里程碑,教会的得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因为教会在三百年前才自一个很小的团体开始,它的成员多半是人数既少又被轻视的犹太民族,会友也多属贫穷没有受过教育的小民;教会所传的信息对许多人而言是愚拙的、绊人的道理,而四周反对的势力却不计其数,包括金钱、学识、文化、社会特权、政治与军事威力、犹太人、异教徒、罗马帝国,甚至当日的全世界。至于教会本身也因某些成员在道德上的败坏,不止一次地蒙羞受辱;教会也会为了惩戒问题而分裂;曾被怪异的教义、致死的异端所侵;为福音信息的争辩而苦恼。这许多不利的清况,加上三百年恐怖血腥的逼迫,任何人都会认为教会的成长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样的冲突和困难中,教会怎麽可能得胜?有许多方面可以解释,其中一个原因是:「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越多人殉道,教会成长越蓬勃;然而另一个更明显的答案是:基督对教会超自然的保守。因此,教会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迹!

4,教会历史的转折点  教会历史中某些事件为历史带来突兀的转变。例如,司提反的殉道将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分散到各处,是教会最早的转折点之一;保罗等人的宣教,将基督教传遍各地,可说是第二个转折点。

    公元313年标出了教会历史中第三个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颁布了米兰诏谕,使基督徒能与其他宗教信徒同样享有平等权利。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不但不再逼迫基督徒,反倒接受了这信仰,而且给教会许多好处。圣职人员可以免于某些公民义务,君士坦丁还给他们大量津贴。他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伯利恒等地兴建宏伟的教堂,同时定星期天为圣日,禁止百姓在星期天工作。然而君士坦丁的私生活仍有许多缺点,有人怀疑他在信仰上是否真诚。

5.世界侵入教会  后来证明米兰诏谕为教会带来非常不良的后果。由于这份诏谕,作基督徒不但不再蒙羞,反而是一种殊荣;基督徒之名可以带来许多物质上的好处,基督徒之名也成为政治、军事、社会界获得升迁的护照;因此,成千上万的异教徒涌进了教会。

    很不幸,许多人只是挂名的基督徒,君士坦丁自己的信仰就很成问题。教会在「量」上的得着,变成在「质」上的损失。公元313年的米兰诏谕为教会打开了水闸,属世的腐败潮流,通过这个闸门,冲进了教会。

    在教会历史的第一个三百年中,教会以和平方式向外扩展;在基督教胜过异教的过程中,教会一直没有以争战取胜,而是以默然受苦得胜。然而公元313年后,基督徒有时会以战争来达到宣教目的。过去罗马军队以老鹰为徽号,现在,十字架取代了老鹰!

6.教会与政府的关系  君士坦丁的信主带出一个最明显的结果:政教合一。君士坦丁给教会自由与许多好处,同时,他也要求干涉教会事务,于是教会与政府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从公元313年直到今日,严重地影响了教会历史的方向。教会和政府的关系带出来的问题,成为许多争论、不和,甚至流血的焦点;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尚未得到答案。

7.犹利安恢复异教失败  公元361年,君士坦丁的侄子犹利安(Julian)即位为罗马皇帝,他自幼在基督教薰陶下长大,但心中仍信异教。即位后即宣称自己的异教信仰,罗马帝国再度有一位异教皇帝。由于他背叛基督教,而被称为「叛道者犹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虽然他曾发动一些对基督徒的逼迫(亚他那修称之为「转瞬即逝的一片云」),但他对基督教主要的攻击是用笔写下他尖刻的讥讽和嘲弄。他竭尽全力欲恢复异教信仰,却惨遭失败,异教寺庙仍然毁弃,异教祭坛荒废;异教已难死灰复燃。

    公元363年,米兰诏谕后整整五十年,叛道者犹利安在波斯之战中被致命的一箭伤及大腿,从马上摔下来。据传说,这位皇帝于临终时,用手抓起一把从伤口喷出的鲜血,洒向天空,喊着说:「加利利人哪,最后还是你赢了!」

研讨问题:

1.试想想,到底君士坦丁大帝对教会产生兴起的可能原因是什麽?

2.米兰诏谕对以下各项的影响是什麽?

  (a)教会的圣职人员,(b)教会的单纯,(c)教会和政府的关系。

3.罗马天主教是否仍保持政教合一的传统?

4.为什麽教会得胜是一件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教会日形稳固(325-451)
         


1 . 教会会议的角色

2.尼西亚会议

3.君士坦丁堡会议

4.迦克墩会议

5.安波罗修

6.耶柔米

7.「许多祷告托位之子必不失落」

8.奥古斯丁术护并解释圣经

9.省主教与主教长制


     1.教会会议的角色  教会历史中曾有过几次重要的大会议,开会时,各教会领袖聚在一起,共同研讨重要问题,周密思考,慎重发言,获致结论。教会历史中第一次大会议是使徒们在耶路撒冷所召开的,讨论外邦信徒是否要遵守律法的问题。

    大会议可依参加代表的多少而有不同:「省区会议」(provincial  council)参加者是来自一省内各教会的代表。「国家会议」(national council)参加者是来自全国各教会的代表。由各国派教会代表出席的会议称为「大会议」(general  council)或「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公元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就是第一次大公会议。

    在教会的巩固及合一上,没有一种工作比大会议的成就更大。下文将集中于四次重要会议:尼西亚会议(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公元381年)、以弗所会议(公元431年)、迦克墩会议(公元451年)。

     2.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ea)  三百年来,最令教会困惑的问题是:到底圣子基督是否和圣父完全一样,具有神性?为这问题争辩得最激烈的两位领袖是亚历山大教会的两位长老,亚流(Arius)和亚他那修(Athanasius)。

    在激烈争辩最高潮时,亚他那修不过是个年轻人,而亚流已是个爱主、敬虔、生活严谨、又有口才的长者。

    由于异教信仰是多神的,亚流担心如果圣子与圣父同样有完全的神性,那就变成了两位神,基督教信仰就会堕入异教信仰的错谬里;因此,他教导信徒圣子基督虽然像神,但他并不全然是神,基督乃是被造者中的首先与最高者,他不是永恒的,他与圣父并不同质。相反地,亚他那修强调圣子与圣父同质,他就是神。

    这项有关基督位格的争辩极其重要,因为它牵涉到人类救恩的问题。基督的工作和他的位格有不可分的关系,天使曾宣告基督的工作说:「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基督救赎的价值全赖基督本身的位格。世人处于完全无助、无法自救的情况下,唯有神能施行拯救,如果基督不是神,基督就不能成为人类的救主。亚他那修深切体会这一点,他说:「我知道耶稣基督是我的救赎主,他决不能次于神。」

    亚流派的教训造成教会长期而痛苦的争辩,最后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出面召集大公会议,解决这项争论。会议定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举行,(尼西亚在小亚细亚,位居博斯普鲁士海峡边,离君士坦丁堡约四十五哩的一个小城。)有三百多位主教出席,他们在皇宫辉煌壮丽的大厅中聚会,好些主教带着逼迫期间受过酷刑的伤痕前来参加。

    尼西亚会议的结果是:亚流的看法被判为异端,基督位格的教义行诸文字,成为全体教会信仰的根据。这项声明再经后来多次开会,用心修改,成为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教会经过了六、七十年的挣扎,才完全接纳了这会议的决定。

    尼西亚信经是第一个写成文字的信经。在其中,教会承认:「耶稣基督,圣而神者,为父所生,并非被造,与父同质。」

    如此,教会宣告了信仰最基本的信条: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从尼西亚会议以后到今天,它一直成为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及复原教的基本信仰。

     3.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尼西亚会议并未平息亚流派之争。亚流和好些主教拒绝在尼西亚信经上签字,仍然有不少人附从亚流,也有很多人批评大会所采用之词不能完全表达基督教信仰,这批人得到皇帝和皇室的支持,因此,亚他那修必须不断地、再接再厉地为尼西亚信经中基督神性的教义奋斗、直到死日。

    亚他那修死后,为正统信仰(orthodoxy)而奋斗的领导责任落在三个人身上,他们被誉为「加帕多家三杰」  (  The  three  great  Cappadocians)。三位均来自小亚细亚的加帕多家省,是初期教会的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女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这三位弟兄为了护卫圣经的正确教导,不顾一切、勇敢地坚定奋斗。

    尼西亚信经没有提及圣灵的神性,为此,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中,除再度确定尼西亚信经外,更宣告了「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三位一体」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义。至此,教会对圣父、圣子、圣灵为三而一之真神的信仰,才正式确立。这时教会才真正将亚流主义完全排除。此后,亚流主义逐渐消声匿迹。

     4.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  然而,上述会议仍然没有充份表达教会对基督位格的了解。根据圣经的启示,基督不但是神,他也是完全的人。为了拯救世人,基督必须有「完全的人性」,这一点和他有「完全的神性」同样重要。

    教会对基督的神性曾意见分歧,如今对基督的人性以及人神二性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要在这方面获得一致的看法以及清楚的了解,需要更多的研讨与思考,于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争辩再度展开。

    终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在尼西亚附近的迦克墩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在以弗所举行,,将于本章稍后讨论),约有600位主教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所制订的信经和尼西亚信经同样重要,教会除再度肯定基督有完全的神性外,又承认「基督有完全的人性」。教会宣告:「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兼具神、人二性。」而这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尼西亚和迦克墩信经所表达的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基本的信条。十七世纪的改教运动虽然把西方教会分裂了,却未曾拒绝这些信经,也未曾加以修改。至今这两篇信经仍为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与大部份复原教所接受的信仰。

     5.安波罗修(Ambrose)  第四世纪末至第五世纪初,西方教会的三位杰出领袖是安波罗修、耶柔米(Jerome)、奥古斯丁(Augustine)。这三位弟兄被誉为「拉丁教会之父」(Latin  Church  Fathers),在巩固教会的事工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安波罗修(公元340一397年)生于今日德国西部,父亲担任罗马政府要职。他自幼在罗马受教育,很早便显露才华,年轻时已被委任为义大利北部省长,住在省都米兰。

         安波罗修任职期间,米兰教会仍有不少亚流派的人,当米兰主教去世时,亚流派与正统派都决定再选一位作主教的继承人。选举新主教的会议非常混乱,于是年轻的省长安波罗修进入教堂维持秩序。突然,一个孩子的喊声压倒全场的喧嚣,高呼:「安波罗修主教!」当时安波罗修还不是教会的会友,也未受洗,然而却被选为主教。他认为这是神的呼召,于是把金钱济助穷人,接受洗礼,并正式就任主教,时为公元374年。

    安波罗修是尼西亚信经的全力支持者,写了许多书,是一位博学之士、伟大教师、推广圣诗的功臣、能干的行政人员,他更勇敢地强调基督徒崇高道德的生活见证,这方面可以从他对皇帝的严格态度上看出。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Theodosiu)脾气暴躁,由于帖撒罗尼迦人暗杀了该地省长,狄奥多西一气之下,屠杀了城中数千百姓。安波罗修为了这件事,不准皇帝领圣餐,除非他公开认罪并表示悔改。皇帝无奈,只有服在教会的惩戒之下,这件事的结果是皇帝与主教双方均获得众百姓的嘉赏。

  6.耶柔米(Jerome)  他是另一位伟大的教会领袖,约于公元340年出生于挞马太(Dalmatia),他和安波罗修一样,也在罗马受教育。

    耶柔米爱好旅行,足迹踏遍大罗马帝国,晚年时(公元386~420年),他来到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住在山侗里过隐居默想的修道生活,直到去世之日。

    公元前200多年,旧约圣经被译成希腊文,称为七十士译本(Septuagent)因为据说是由七十位学者合力译成的。希腊文的新约圣经,以及这本希腊文版的新旧约圣经,都曾被译为拉丁文,但却译得很差。

    当耶柔米住在安提阿及伯利恒时,他向犹太拉比学习希伯来文,因此他可以说是西方教会唯一懂得希伯来文的人。耶柔米着手进行圣经的拉丁文翻译工作,旧约部份没有采用七十士译本,而是直接由希伯来文翻译过来。这本耶柔米所译成的拉丁文圣经被称为武加大(Vu1gate),直至今日,该译本的修订本仍对罗马天主教有极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7.「用许多祷告托住的儿子必不失落」  教父中最伟大的一位要推奥古斯丁。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非洲北部的塔迦斯特(Tagaste),此时非洲已经出过两位伟大的教会领袖:特土良(Tertullian)和居普良(Cyprian)。

    奥古斯丁的母亲摩尼加(Monica)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母亲。奥古斯丁于早年已显露不寻常的才华,他的父母为使他成为伟人,不惜牺牲自己,供给他最好的教育。但奥古斯丁并未善用学习的机会,小时常为贪玩而疏忽课业,以致连希腊文也没学好。年事稍长后,他常为这点深感懊悔,因为他无法阅读许多迫切想读的希腊文原文书籍,其中包括新约圣经。

    十六岁时,父母将他送到北非最大的城迦太基,就读最好的学校,然而迦太基是个腐化的城市,充满罪恶引诱。奥古斯丁在那儿虽然用功读书,却也过着腐败的生活。

    摩尼加一刻不停地为这个儿子祷告。奥古斯丁不顾母亲流泪恳求,毅然离开非洲,远赴罗马,好多次令摩尼加面临几乎绝望的境界。这时,只有一位基督徒朋友的话给她安慰,他说:「你用许多祷告托住的儿子必不至于失落。」

    奥古斯丁的生活虽然败坏,内心却不断寻求真理;开始时,他阅读圣经,但毫无兴趣,反而是异教诗人与哲学家的著作吸引他。这时,波斯人摩尼(Manes)所刽的摩尼教(Manicheism)风靡全国,那是一种将基督教和异教混合的哲学体系,奥古斯丁做了九年摩尼教徒。

    奥古斯丁在罗马一年后,被聘往米兰担任修辞学与演讲学教授。那时,安波罗修正是米兰主教。奥古斯丁非常喜欢演讲术,常去听安波罗修讲道。起初他只欣赏他的演讲口才和手势,并不关心他的讲道内容。

    这时,他的母亲摩尼加也来到米兰,奥古斯丁渐渐看出摩尼教的许多错误,使他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机,开始以新的心态去听安波罗修讲道。

    有一个名叫波提纳(Potitianus)的人,告诉奥古斯丁在埃及有几千名修道士过着圣洁的生活,而他们大部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奥古斯丁听了,心中非常惭愧,想到这些无知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自己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却做不到。他满怀激动地冲进屋后的小花园,躺在园子的长凳上,将手上拿着的一本保罗书信放在旁边;不久,又从凳上起来,倒在无花果树下的草地上。这时,隔壁一个孩子唱着童谣:「拿起来读!拿起来读!」

    他跳了起来,跑回长凳,拿起保罗的书信来读,读到罗马书十三章13至14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这一刻成了奥古斯丁一生的转折点,他悔改了,从此以后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这位博学的教授兼成功的演说家谦卑地报名参加米兰主教的教义初学班。此事发生于公元386年,第二年复活节主日,他受洗加入教会。

     8.奥古斯丁卫护并解释圣经  过不久,奥古斯丁成为北非希坡城(Hippo)主教。他全心全意投入教会事奉,直到公元430年去世之日。他在北非成立第一间修道院,公开地以辩论及文字术护教会真道,以对付异端及制造分裂的人。

    他用许多时间及精力对付摩尼教、多纳徒派(Donatists),及伯拉纠派(Pe1agians)的争论。

         多纳徒派是因领袖多纳徒(Donatus)而得名。此派并非异端,在教义上完全正统无误,然而他们在教会中制造了分裂。在罗马皇帝丢克理田可怕的逼迫期间,有许多基督徒否认了信仰,多纳徒派认为这些人不得再回到教会;有些主教在逼迫中缴出圣经给政府官员焚毁,多纳徒派认为这种主教没有资格主持圣礼及按立别人为主教。这批多纳徒派的人退出教会,组织自己的教会。当时在北非成立了不少多纳徒派教会。

    前文曾经提及,若有异端自教会分裂出去,自己成立教会,原教会则被称为「大公教会」或「普世教会」。

    在北非的希坡城,多纳徒教会的数目多于大公教会,为了对付他们,奥古斯丁发展了教会与圣礼的教义,他主张:「大公教会是唯一的教会。」他将强大的权柄给与大公教会,他说:「若非藉着大公教会的权柄,我就不会相信福音。」

    他针对伯拉纠派的争论,完成了人类与救恩的教义。伯拉纠派因其创办人伯拉纠(Pe1agius)而得名。伯拉纠是一位英国僧侣,他不接受人类因亚当而失落的教义,因此,他否认原罪、人类全然堕落及预定论。他主张人类并非生来败坏,婴儿是无罪的,他们逐渐变坏是由于别人坏榜样的影响。奥古斯丁则主张世人都生在罪中,唯有藉着神在圣善的美意中所定的救恩,才能得救。

    伯拉纠的学说在公元431年以弗所大会中,被宣判为异端。公元529年的奥兰治会议(Synod  of  Orange),将半伯拉纠派(Semi一pelagians)定罪,该派认为一个人可以有权决定接受或拒绝神的救恩。

    奥古斯丁的神学成为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主要体系,教会历史中后来的伟人,如马丁路德(Luther)及其他改教者,都从这位伟大的教父得到启发。奥古斯丁最著名的两本著作是:「忏悔录」及「上帝之城」。在忏侮录中,他赤裸裸地描绘自己早年的许多隐私以及他心灵深处的感受。上帝之城则写出了他的历史哲学观。

       9.省主教与主教长制  第三章中,我们已经看到教会组织的发展,专制的主教渐渐普及至各教会,每个教会或每个地区都有了主教。起先所有主教是平等的,没有一位主教高于另一位,然而,逐渐地,罗马主教超过其他主教的权位,竟演变成为后来的教皇。

    最初,大城市中大教会的主教被看为高于小教会的主教,渐渐演变而成省主教。

    不久之后,罗马帝国中的五个大城渐居重要地位,它们是: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及罗马。这五个大城的主教均被称为主教长。前四座城在帝国的东部,主要语文是希腊文;唯独罗马属于帝国西部,使用拉丁文。

    耶路撒冷教会是第一间教会,又是第一次大会议地点,也是信徒第一次受逼迫之处,因此,一直被尊为母会。然而,渐渐有许多教会在别的城市设立,不知不觉凌驾耶路撒冷教会之上。加上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攻毁耶路撒冷;公元132年及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征讨耶路撒冷,那里的教会及所有在巴勒斯坦的教会从此没落。然而由于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发源地,虽然其教会极为衰微,只是荀延残喘地拖了数世纪,一般教会仍尊它的主教为上教长。

    安提阿教会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保罗往安提阿工作,信徒彼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开始,宣教工作也自安提阿开始,教会中心由耶路撒冷移到了安提阿,使耶路撒冷教会变成「祖母教会」,而安提阿教会却成为小亚细亚及许多希腊教会的母会。安提阿出了好几位伟大的主教,也是神学思想界重要学派的发源地,加上安提阿城又是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因此,安提阿主教也得到主教长的尊称。

    亚历山大教会虽然不是使徒所设立的,但据传说,马可曾在此地工作并设立这个教会,亚历山大城是罗马帝国第二大城,是伟大的学府与文化中心地,有数世纪之久,它的辉煌都超越罗马城;那儿也有箸名的神学院,当日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俄利根就是往该校执教,因此,亚历山大主教为被尊为主教长。

    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Byzantium〕,是住居博斯普鲁士海峡边的一个古城。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将他的首都自罗马迁到拜占庭后,该城便改为君士坦丁堡。当地的教会既不是使徒所设立的,又没有伟大的古迹,它的重要性全因皇帝的居所而得,因此,它的主教也被称为主教长。

    罗马是帝国的第一大城,不但保罗曾在此地工作过,据天主教的传统说法,罗马教会是使徒彼得所设立的。因为耶稣基督曾将天国的钥匙交付彼得,所以罗马主教声称彼得将这钥匙的权柄传给了罗马主教。

    几乎所有东西方教会中的争论都向罗马主教申诉。在为基督的位格及本性的争论中,西方教会在罗马主教的影响下,使正统信仰获得全面胜利。至于东方教会方面,耶路撒冷教会早已衰微,在一些争论中不能产生影响,而安提阿、亚历山大与君士坦丁堡之间却不断为领导地位而争。他们虽然没有一位承认罗马主教有超越地位,但在互争领导地位之时,往往去找罗马主教的支持。

    西方教会方面,从来没有一间教会想要与罗马教会一争高低。早于公元185年,爱任纽已在他的「驳异端」一书中就说:「所有教会都当赞同罗马教会」。虽然罗马教会的宣布有时会遭到反对,但至终西方众教会都承认罗马主教的超越地位,也因此,导致教皇制的开端。罗马主教渐渐被称为教皇(Pope),此字源自拉丁文PaPa,是「爸爸」的意思。在教皇管辖下的众教会,总称为罗马天主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教皇制的发展成为后来教会历史中至为重要的部份。

    教皇利奥一世(Pope Leo l)抗议迦克墩会议中所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长与罗马主教地位相等的决定,但是他的抗议无效。他死于公元461年,被称为初期教会与中古教会承先启后的一位教皇。

研讨问题:

1.教会会议与大公会议的功用是什麽?

2.本章所提四次大公会议分别在哪里举行?何年举行?它们各为教会成就了什麽事?

3.安波罗修、耶柔米与奥古斯丁分别对教会的贡献是什麽?(参看大英百料全会以搜集更多资料)?

4 . 使罗马主教地位超越其他主教的原因为何?

5.有哪些城市的主教与罗马主教争地位?

6.这几个大城市为什麽有宗教上的重要性?

7 . 在对付多纳徒派及伯拉纠派的异端上,奥古斯丁分别以什麽教义与他们争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教会渐趋腐化(100-461)


1.许多罪恶出现

2.腐化的早期迹象

3.腐化的原因

4.修道主义应运而起

5.教会逼迫传异端者

     1.许多罪恶出现  从章标题的年代,读者会注意到,本章的范围包括前几章曾谈过的时代,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把教会在最初五百年的状况完全陈明。教会历史不是一则简单的故事,实况非常复杂。

    我们在前面所读到的,大部份是教会历史中美好的一面。我们看见那从天而生的教会诞生于五旬节,向内、向外都不断成长。我们看见教会在血腥的逼迫中屹立不摇,终于胜过异教,建立了稳固的地位。

    然而,在这同时,教会中也发生许多令人心痛的事。教会历史应当忠实地记载史实,前面数章固然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全部的故事。

     2.腐化的早期迹象  从约翰书信及启示录中基督向小亚细亚七间教会所说的话,已经可以看出教会开始腐化的迹象。使徒时代约止于公元100年,接下来是使徒后时期教父们,从他们的著作中,清楚看到腐化现象已困扰教会;其后四百年,情况日益严重。

    第五世纪末期,下列不合圣经的教义及活动已在教会生根:为死人祷告;相信炼狱(即人死以后灵魂须在此处炼净,才得进天堂〕;四十天大斋期;认为圣餐是一种献祭,必须由祭司主持;圣品阶级及平信徒阶级分明;敬拜殉道者及圣徒,尤其是敬拜马利亚;烧香烛向圣徒致敬;崇拜殉道者及圣徒遗物;迷信遗物有奇异能力;在教会中设置图片、偶像、祭坛;圣职人员穿着 华丽的法衣;崇拜仪式日趋繁复华丽;讲道越来越少;圣地朝拜;修道主义;世俗化;以及逼迫异端及异教徒。

     3,腐化的原因  读者或许会希奇,教会怎麽会堕落到如此可悲的腐败光景。本文不欲详述上列腐化现象的起源与发展,只检讨酿成此局面的一些因素。

    第一个原因,是基督徒本身。每一个基督徒是圣徒,也是罪人。就算重生了,罪人的本性仍然会使他有犯罪和犯错的倾向。

    第二个原因,是初期教会对旧约和基督及使徒教导的无知及误解。圣经固然是一本平易的书,但它也是神的话,所以也是深奥的。教会花了数世纪之久才研读出圣经的真义,而这项工程到现在还没有完工。

    最后一个原因,是异教的环境。异教早已存在了好几世纪,其思想已渗透了生活的每个层面,当君士坦丁大帝给与基督徒信仰自由,又多方恩宠教会之后,成千上万的异教徒涌进教会,成为挂名的基督徒,世俗潮流吞噬了教会,汹涌的来势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异教徒们喧嚣地要成为基督徒,教会尚无能力充份让他们了解信仰内容,他们便把异教思想和做法带进了教会。因此,教会全面得胜异教之时,也成为教会受异教影响最危险之时。

    异教信仰有他们的献祭、祭司和祭坛。过不久,教会也有了献祭、祭司和祭擅;异教信仰有数不清的神及神像,过不久,殉道者和圣徒成为基督徒敬拜的神,同时基督和马利亚的像也出现在教会中;异教信仰有许多迷信之事,过不久,这种迷信转移到十字架的碎片、圣徒和殉道者的遗物上,例如:一些骨头、一束头发或衣服的残片等,无怪乎罗马皇帝叛道者犹利安称基督徒为「拜骨头的人」;许多异教信仰的地方都有僧侣,过不久,基督徒也开始有修道士及修女。

     4.修道主义应运而起  修道主义最先开始于埃及,创立者是底比斯城的安东尼(Anthony)。公元270年,他在自己的乡村开始过修道士的生活。十五年后,他住进沙漠中的山侗,因此被称为「隐士」(就是从世界隐退,过独居生活的人),当时有许多人仿效他的榜样。也有一些人群居在一间大房子内,渐渐演变成修道院;修道院中,每个修士有自己的小房间。

    修道主义很快从埃及传布到帝国的整个东方,修道士有时采取非常古怪的修道方式,例如:叙利亚的西门,在柱顶上住了三十年,直到死时;他造了几根柱子,一根比一根长,他的最后一根柱子高六十尺,柱顶只有四尺平方,因此被称为「坐柱者西门」(Simon  Stylites)。从五世纪到十二世纪间,叙利亚一带有许多柱顶圣徒。

    亚他那修将修道主义传到西方,加上安波罗修和奥古斯丁的大力推广,修道主义成为中世纪生活中独特的现象之一。

    为何这些人要去做修士和修女?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动机是要逃离罪恶的世界,每天过圣洁的生活。

     5.教会逼迫传异端者  当异教徒停止对基督徒逼迫之际,几乎同时,教会展开了对异教徒及传异端者的逼迫。这时教会尚未使用死刑及酷刑,只是由基督徒皇帝禁止异教敬拜,并放逐传异端的人。

    有时基督徒之间也彼此迫害。亚历山大主教提阿非罗(Theophilus)曾设阴谋,逼使当时最伟大的传道人悲惨地被放逐到偏远的小村。这位传道人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名为「屈梭多模」(Chrysostom),这名字是「金口」的意思,因为他是初期教会最有口才的讲道者,所以得此称号;他在晚年被放逐到本都。人强逼他在烈日下,光头赤足走在热沙上,最后终于死在半路。

    奥古斯丁根据耶稣在路加福音十四章23节中的一句话:「勉强人进来」而极力赞成逼迫的行为。这种观念为中世纪及改教时代的教会结出了逼迫的苦果。

研讨问题:

1.列出并说明这时期教会中各种活动,它们和圣经的教导有何冲突?带来什麽害处?

2.人类可以籍着逃离罪恶的世界,实行禁欲的生活而得救吗?

3.为什麽教会要逼迫与他们不合的人?

4.一名罗马天主教徒对于「教会腐化的现象」会有什麽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教会历劫而存,继续增长(376一754)




1. 初期教会增长综览

2.罗马——帝国的中心

3.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灭亡

5.人口的分布

6. 教会面对双重使命

7.古文明得以保存

8.法兰克人归信基督

9. 不列颠人归信基督

10.日耳曼人与荷兰人归信基督

11. 贵格利为中世纪教会的代表


     1.初期教会增长综览  教会历史是一条漫长的路,前后将近二千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走了五百年的路,在这其间一共转了三个大弯,第一个弯是转在教会这支神的军队被逐出耶路撒冷,进军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叙利亚的安提阿。第二个弯转在基督精兵在保罗的领导下入侵整个罗马帝国的异教世界。第三个弯转在这支军队经过三百年血战后,于公元313年因米兰诏谕而获得的全面胜利。

    我们随着这支得胜军前进,从耶路撒冷到西班牙,从地中海东岸到地中海西端,其间包括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细亚、波斯、马其顿、希腊、意大利、高卢、埃及和北非。我们也抵达了许多城市,包括耶路撒冷、撒玛利亚、该撒利亚、安提阿、士每拿、尼西亚、迦克墩、君士坦丁堡、罗马、米兰、塔迦斯特和希坡。我们到过博学者钻研的地方,也到过沙漠中的洞穴、修道士的斗室、地牢、竞技场、茔窟、教会和皇宫。我们目睹了许多伟大的情景,也认识了许多知名的人物。

    2.罗马——帝国的中心   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几乎同时出现在历史中,如今教会继续存在,而帝国的西方却面临沦亡之危。西罗马的灭亡对教会历史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教会历史的另一个弯,留待下文详述。

    罗马城的势力早已伸张到整个意大利、西西里、北非及西班牙。罗马军团也向东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及埃及,后来又征服了高卢(今日的法国)、今日的比利时、荷兰及不列颠等地。因此,罗马帝国的疆域南边是以撒哈拉沙漠为界,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莱茵河与多瑙河,东边是幼发拉底河。

    由于西界大西洋,南界撒哈拉沙漠,因此罗马帝国对于西边及南边不必担忧;而幼发拉底河以东的巴西亚人及波斯人则经常骚扰边境,罗马帝国必须时常加以防备;至于北界,那又是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3.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住着日耳曼部落,更北则是蒙古种匈奴人。匈奴人常逼迫日耳曼各部落。

    日耳曼人已是蛮族,但匈奴人更加野蛮,是一群面目可憎、秉性凶悍的骑兵。日耳曼人中的西哥德人,因怕匈奴人而于公元376年越过多瑙河入侵罗马帝国。过不久,东哥德人也加入了阵营。罗马皇帝华伦斯于公元378年在亚得良堡(Adrian- ople)与他们交战,结果全军覆没,华伦斯被杀;他的继承人狄奥多西是位能干的政治家兼军事家,终于制服了入侵的哥德人,此后蛮族才离开罗马帝国东部,使罗马帝国可以在东方(或称拜占庭)继续存留,直到中世纪结束。

    哥德人在东部打了败仗,就联合其他日耳曼部族攻打帝国的西方。虽然这时西罗马帝国正趋衰亡,却仍具威力,蛮族先后花了一百年才将西罗马征服——西哥德人于公元376年越过多瑙河,而西罗马亡于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在痛苦与混乱中渡过最后一百年,就在这黑暗时期中,伟大的教会领袖安波罗修、耶柔米、奥古斯丁等人均在世。

    蛮族所经之地都留下血腥的痕迹。妇女、主教、祭司均遭侮辱及残杀,教堂被毁,祭坛被污,殉道遗物惨遭翻掘,修道寺院废弃荒凉,河川血染,万众被掳,罗马世界快步冲向灭亡。

     4.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10年,西哥德人在阿拉利(Alaric)领导下掠夺罗马城,六天六夜之久,蛮族扫荡罗马城,街道立时成为血河,皇帝的宫室、贵族的住宅、高级家俱、贵重器皿、珠宝、丝绸、挂饰、珍藏,均遭洗劫;这个抢夺了全世界的大城,如今自己也被抢夺。

    当可怕的灾祸临到这「大淫妇」时,基督徒和异教徒都受到震憾。

    当时,耶柔米正在伯利恒的洞穴中写他的「以西结书注释」,听到这消息时,满心痛苦,惊愕不能自制,他深信「敌基督」近了,他写着说:「全世界正冲向毁灭,帝国首府,荣耀之城,惨被巨人吞灭,神圣教会沦为灰烬,神的圣徒被捉拿、苦待、杀戮。」因恐怖过度,耶柔米甚至无法工作,在他的以西结书注释导言中,他说:「谁能相信立在得胜基石上的罗马城竟会毁灭,而她这个国度之母,竟成坟墓?」

    罗马的异教徒一向认为罗马的伟大是由于他们所信的许多神明所造成的,他们怪责基督徒离弃这些神明,以致灾祸临到罗马。奥古斯丁在震惊之中,写下他最伟大的书:「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以回应异教徒的控诉,此书成为基督教最精彩的一本护教书。

    汪达尔人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后,于公元455年越过地中海,来到罗马,成为第二批掠夺罗马城的蛮族。

    在这同时,匈奴人在长时间压迫日耳曼部族后,终于在迦隆之战(Battle  of  Chalons)遭到败绩,他们的领袖阿提拉(Attila)转而进攻罗马城,教皇利奥一世(Leo I)出面求情,总算保全了罗马城。

    最后蛮族战胜了罗马帝国的西部各省,包括意大利、北非、西班牙、高卢、荷兰和不列颠。

    西罗马帝国虽亡,基督教会却仍屹立,许多蛮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并且尊敬罗马主教,当罗马皇帝不能保全罗马城时,罗马主教却救了她,以至教会地位因主教的成功而得以坚固。

    当战火及浓烟逐渐消弭、平息,基督教会坚立在罗马废墟中,预备向这些蛮族传讲基督。

     5.人口的分布  蛮族的入侵、西罗马的亡国,结束了初期教会史,迈进中世纪时代,这时代继续了将近一千年之久,直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伦亡之时。

    要清楚了解这时期教会历史,必须先清楚这时期各族分布的情形。

    罗马帝国东部是未被征服的地方,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与埃及,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帝国之中只有少数异教徒,皇帝及大部份百姓至少在名义上是基督徒。他们在文化及艺术方面非常进步,希腊人在未信主以前已经写了很多书,信主以后,他们又著了不少伟大的书,这些文化宝藏,于中世纪时代,一直被保存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各省的人口分布情形如下:

    意大利省原为许多部落盘据之地,自从罗马帝国征服意大利后,这些部落居民都成为罗马公民,他们学习罗马的文字拉丁文,而且大部份人接受了基督教。蛮族入侵意大利后,东哥德人定居在意大利省,并与当地百姓同住。事实上,由于多年前乌斐拉(Ulfilas)的宣教工作,东、西哥德人于入侵罗马帝国前已经接受基督教信仰,乌斐拉后来被立为主教,他将大部份圣经译成哥德文。

    高卢南部及西班牙北部的一半,则被西哥德人占据,他们也接受了基督教。

    除了东、西哥德人,尚有其他日耳曼部族参与入侵罗马的行动。布根地人(Burgundians)住在高卢东边,汪达尔人(Van-dals)住在西班牙南部及非洲北部,这两族人都是基督徒,但他们与哥德人,属亚流派(Arian)的信仰。

    高卢北边及不列颠地区的情形,就完全不同:法兰克人(Franks)住在高卢北部、比利时与荷兰南部,弗立斯兰人(Fri- sians)住在荷兰西北,撒克逊人(Saxons)在荷兰东部,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则征服了不列颠,这些民族均为异教徒。

      此外,尚有一些民族住在罗马帝国版图以外的地区:塞尔特人(Celts)住在爱尔兰,斯干地那维亚人(Scandinavians)分布在今天的丹麦、挪威和瑞典;许多日耳曼族住在莱茵河东;更东边至苏俄一带也有一些部族。这数百万分散在广大地区的种族,全部是异教信徒。

     6.教会面对双重使命  中世纪一开始,教会的状况便与初期教会很不相同;教会所面对的情况也与早年截然不同。

    初期教会虽然弱小,但保罗和其他宣教士所宣教的对象是有高等文明的罗马帝国百姓,而且,在罗马政府的管理下,国家稳定,百姓安全,又有公路网便于旅行。

    到了这个时期,教会虽然有许多腐败现象,但在主教的领导下,教会有强大的组织及健全的教义。只是教会失去了罗马政府的保护,而历经蛮族的统治。有些王朝,如高卢的法兰克人,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异教徒;住在罗马原疆界之外的各族也是异教信仰,他们所住的地方,大都未经开发,没有道路;这些部族都是野蛮、无知、未受教育、没有文化的人。

    因此教会站在中世纪的门槛前,面对这样一个野蛮的异教世界,必须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把福音介绍给他们,一方面要教育这些人,

    这项使命的达成,虽然未臻完善,但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的确创下了辉煌的成绩。在蛮族入侵后五百年,即公元1000年左右,欧洲的新兴国家都成了基督教国家。再过五百年,即公元1500年左右,这些新兴国家在继承了中世纪文化之后,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文化。

     7.古文明得以保存  这些蛮族虽然无知,但并不笨拙。笨拙者无药可救,无知则可因教育而改善,何况他们也并非全然无知。事实上,他们仍知道的事情不少。他们有自己的宗教及神话;也有法律和管理制度;他们知道如何谋生;战术足以取胜罗马;他们会歌唱、编故事;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读与写,他们的无知是书本方面的无知。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时,毁了许多书籍,但没有全毁;虽然成千百姓被杀害,但残存的人中,有许多受过教育的,其中有些人开始写书,把古代的知识流传给中世纪。

      这是当时修道士最大的贡献。那时没有印刷术,所有的书都是手抄的,这些修道士受过高等教育,能读,能写,藉着在斗室中不断地抄写,他们不但保存了经卷,更为文化留下了无价之宝。在一千年黑暗时代中,修道士们坚忍、勤奋、持久地抄写经卷,维持了书本的供应,藉此可以教育新兴的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5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