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9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约拿书——第四章(续)
约拿书是旧约圣经中一卷论述有关“爱仇敌”的书,全书一再让我们看见,当人真正地忏悔认罪时,神必定会显示他的慈悲疼爱。唯有当人在骄傲、不肯认罪悔改时,神不但难过,也会因为人想扮演神的角色而动怒。
约拿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第四章,圣经想要呈现出来的就是先知约拿心中的意念,这位书中主角约拿,其实所代表的就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心态。以色列人不想与外邦人分享神的信息,他们忘记了当初神要他们成为一个大族的目的,是要他们同其他民族分享神的信息(参创世记廿二18),成为万国的祝福。
在今天的传道者或基督徒中,有很多人是跟约拿书中所描述的先知约拿一样,往往都喜欢神听他的意见,而不是努力学习让自己听神的声音。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可以代表神,并且动不动就是自以为可以替神作决定。如果神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思行,我们不是谦卑地回来反省,而是大为生气、发怒,认为神并不听自己的祈祷,渐而用许多方法要远离神,先知约拿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其实在我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得到的。
肆.先知不悦(四)
一.约拿任性的祷告(四1~3)
以色列民是期望他们的敌人被毁灭,而不是得拯救,这是当时大多数以色列人的观念。约拿作为传道人,纵使他深明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但他也知道象亚述这样的国家,总是注定被神歼灭的。神向亚述(在旧约中是以色列人最可怕的敌人)施怜悯,这在一般的以色列民眼中看来是极不妥当的事。因此,对尼尼微人得到赦免一事,约拿感到十分忿怒。在沮丧泄气之下,他向神求死,可能他害怕亚述再次威胁以色列的安全。
约拿生气,并不是因为神要他去传讲的信息没有功效,反而是因为神的信息发生了功效,才使他大为不满,这一点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第一节的“这事”就是指第三章十节所记载的,神看到尼尼微城的人“离开恶道”,神也改变了心意,“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约拿生气的就是为了这件事,理由就是神改变了心意。
先知约拿原先希望将神的信息传出去后,神会依照他先前所说的对尼尼微城的居民发怒,毁灭这城。可是现在神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改变了心意,没有把原先宣布的灾难降给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神的信息主要目的就是要人认罪、悔改,归回到他的身边,这才是他信息的主要中心。神的信息固然有生气的一部份,但也有他慈爱的一面。神的慈爱总是在人知道认罪、悔改之后显现出来。圣经中一再指出,每当人犯罪之后,知道悔改时,神就伸出他慈爱的手接纳悔改的人回到他的身边。但人的问题是不喜欢听神的话,甚至会将为神传达信息的仆人杀害。
因此,当有人愿意听神的话而悔改时,可以想象得到神是多么高兴,因为神的话主要就是让人悔改,既然尼尼微城的居民从上至国王,下至牲畜动物等都已经悔改,神已经达到他的目的了,当然就不必进行原先准备要毁灭的工作了。
第二节约拿说出他对神发怒的原因,他认为神对外邦人太慈悲了,不应该这样子。而且在他得到神呼召时,他就已经预测会是这个结果,因此他才会逃跑,拒绝神的呼召。
一般说来,神的仆人看到犯罪的人悔改应该是感到高兴、感谢神的恩典才对,可是人的弱点是,如果犯罪的对象与我们距离很远,毫不相干的话,我们都会支持,给予悔改的机会,甚至会欣赏那宽恕、赦免犯罪的人。可是,当受到犯罪者伤害的对象若是我们的话,恐怕我们的态度就会大大不一样了,特别是当对方犯罪的手段相当残酷时,我们一定想用更严厉的方法来惩罚对方。
先知约拿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这样,他之所以会逃往他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在他的看法里,尼尼微城的人都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他认为这样才是所谓公义的神应该做的事。如今他看到神改变心意,决定不惩罚尼尼微城的人,这当然会使他无法接受,因为与他原先所顾虑的刚好符合,但这却不是他所喜欢得到的结果。
第二节也是约拿书的重点之一,但非常有趣的是,这里的祈祷说明先知约拿很清楚了解神的特性:慈悲怜悯、不轻易发怒,满有仁慈。就像第二章记载他在鱼的肚子内祈祷中所说的内容很相似,约拿原本就知道神是这样的神,在第二章的祈祷文中,约拿一直歌颂着神的救恩,让他在死亡的边缘中被拯救回来。如今他所祈祷感恩神的这项慈悲怜悯,用在尼尼微城居民身上时,却使他感到相当无法忍受,这就是他在信仰上相当矛盾的地方。
另一件也是非常有趣的事,当约拿在述说神是个“不轻易发怒的神”时,相对的,他自己却是很容易发怒,他看到神改变原本的计划就发怒,然后神差派一条虫咬枯蓖麻树时,他也是很快就发怒。这正好说明了人和神之间极大的差异。人的问题总是喜欢把自己处理的方式认为比神更好,先知约拿就是有这样的观念,他认为神的处理方法不好,因此拒绝与神合作来帮助尼尼微城的居民悔改。在他的观念中,最好是将该城毁灭,会比让该城居民有悔改而存活的机会要来得好。但神的看法正好与他的这种看法相反。
第三节,先知约拿求死,他认为神这样处理尼尼微城的方式,使他觉得倒不如让自己死去要来得好些。
用死来向神抗议的先知,约拿并不是第一个,先知摩西就有过这样的呼求,原因是以色列人每天吃吗哪,吃了好长一段时间,吃到无法再继续忍受下去,因此,频频向摩西抱怨,而摩西也觉得这些以色列人的要求有道理,为此他发现自己无法再继续带领以色列人,因此,他向神祈求说:“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你这样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时将我杀了,不叫我见自己的苦情。”(民数记十一14-15)
另外一位先知以利亚也有过类似求死的念头,他曾祈求神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列王纪上十九4)而先知耶利米则是诅咒自己出生的日子,他认为自己出生的日子是一个遭殃的日子,甚至还诅咒那位向他父亲传达他出生信息的人,说那个人会“像耶和华所倾覆而不后悔的城邑”(参考耶利米书二十16)。
先知之所以会求死,甚至认为死比活着还要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传神的信息中,遇到极大的挫折感,如先知耶利米是被自己的同胞拒绝,甚至误会他是出卖同胞的人,而先知以利亚则是感到非常地孤独、无助,特别是当他传达神的话语之后,遭到国王亚哈的妻子耶洗别警告要杀害他。
现在约拿求死,并认为死了比活着还要好的原因,是他认为神呼召他传达信息,他照样传了,可是神并没有依照他所要他传讲的信息,去实行毁灭的工作,反而是展现出神怜悯、慈爱的特性,这对先知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对约拿来说,他服从神的旨意去传信息,结果改变计划的是神,这要叫他情何以堪啊!他的预言没有应验,他觉得自己会被人看作假先知,否则尼尼微城怎么没有毁灭?因此,他求死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神锐利的问题(四4)
第四节耶和华点破先知的良知,问了这样一针见血的问题:“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这是神在回应约拿生气的疑问,神的这句问话,正好显示出约拿和神之间有极大的差别;约拿容易生气,而神则是“不轻易发怒”。
三.约拿在城外愠怒(四5)
约拿没有回答,却是走出尼尼微城,坐在城的东边,要看这城究竟如何。经文让我们看到约拿心中充满着强烈的矛盾,但非常清楚的,打从一开始,他就非常不期盼尼尼微城的人民会悔改,他希望看到的就是神会毁灭该城。
约拿一直觉得神没有对尼尼微城发怒是错误的,他甚至用死要逼神对该城的人民采取严厉的惩罚。约拿希望自己的喜怒,也是神的喜怒,自己的偏好,也是神的偏好。也就是说,他希望神以他的标准为准,否则他就不高兴,且要用死来表明对神的抗议。
现在,当他看到神改变心意,决定不惩罚尼尼微城的人时,他也知道神真的会赦免怜悯该城的人,但他还是要用“抗争”的方式,对神表达他心中的不满,因此,他采取到城外去搭棚子,要看到底神毁不毁灭该城。
四.有关神主权怜悯的实例教训(四6~11)
四6~8 耶和华神安排一棵大蓖麻为他遮挡阳光,约拿因此感到舒畅。谁知次日,神竟安排一条虫子把蓖麻咬至枯萎。耶和华又安排灼热的东风和猛烈的日头,令先知发昏,只想求死。
第六至七节,这两节充分显示神的奇妙作为,不是人的能力可以阻挡,也不是人的智慧可以理解。圣经用这两节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所有万物都是神创造,这些受造之物都顺从神的话语。相对的,先知约拿并不听从神的话。
神在约拿搭棚子时就知道他会遇到日晒的苦恼,虽然他坚持在炎热的气温下坐在棚子底下晒太阳,但神还是疼爱他,用蓖麻树的树荫遮盖他,让他觉得舒服、凉爽。神并没有因为约拿生气,就跟着生气,神还是用很温柔的方式与他对话。神温柔地对待约拿,就像他待尼尼微、以色列民和我们一样。其实神大可以因约拿的无理发怒而毁了他,但是神却温和地给他教训,借着一棵迅速长成的蓖麻使他明白神爱以色列,也爱其他民族。
从第六至八节,圣经用“神安排”当作句首,表示整个事件的发生都是神在主导号令。当神的命令一下,事情就发生。整个宇宙万物的创造也是这样,都是因为神的命令而成。
第八节说神在太阳升起来之后,随即就叫热风从东方吹过来。也因为炎热的阳光照射在头上,再加上热的东风一吹,那真是难挨,甚至快要昏倒过去,因此,先知约拿再次求死,这也是他第二次求死,这一节也是他第二次明确表示“死了比活着还好”。第一次是为了神怜悯了尼尼微城的人民,使该城原本会被神毁灭的,现在却可以存活下去,被先知约拿认为神做了最不应该的事。而这一次则是蓖麻树的死去又让他痛心难过,因为是棵蓖麻树的死与他的凉爽、舒服有密切关系。这让我们看到他心中确实有很大的矛盾,他一方面痛恨尼尼微城的人得到神的关怀、怜悯,而免遭毁灭的命运,另一方面却为了一棵蓖麻树遭到虫咬而枯死,导致自己受到太阳曝晒和热风吹袭难过而想求死。
四9~11 从第九节开始,是神回答先知生气所说的话。神质疑先知凭什么为这棵蓖麻树的枯死生气?神的质疑是有意思的,因为这棵蓖麻树与先知约拿并没有什么特别关系,即使说有,也只不过是一天的时间而已,时间相当短促。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一只飞蛾经过一个晚上之后,就死去了一样,如果因此而对神发怒,恐怕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出现。
约拿以相当肯定的语句回答神的问话,且他的回答也显示出他自认为是理直气壮。然后神提醒他的先知,如果约拿为那棵大蓖麻而觉得爱惜,耶和华就更有理由为这城感到爱惜,因这城的人中,单是儿童就超过十二万,牲畜的数目且不用说。这卷短书给我们的教训是,神爱世人——不单爱犹太人,也爱外邦人。
第十至十一节可说是神对约拿的教训,也等于是在教训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对外邦人的态度,显示出他们狭隘的心胸。这两节也很清楚地指出极大的差异,神以生命极为短促,仅只存活一夜生命的蓖麻树来提醒先知,让他知道连这样的生命他都会不舍得它死亡,而相对的,有多达几十万人口和许许多多牲畜的尼尼微城,神岂不是更加爱惜么?
约拿对蓖麻的枯萎很气愤,但对尼尼微人的福祉却漠不关心,显示出极大的对比。我们许多人可能曾为宠物的死亡而哭泣,或者为那些钟爱的物品损坏而流泪,但我们曾否因一位朋友不认识神而哭泣呢?我们对自己的得失总是看得很重,而对周围人的属灵需要常常反应迟钝。
特别要注意的是第十一节所提到的“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这是指儿童而言,因为他们太年幼,是尚且分不清楚是非、好坏的小孩子。这样算起来,若再加上成人和妇女,尼尼微城的人口必定远超过十二万的数倍之多,估计全城大概有六十万人,另外还有许多数算不尽的牲畜。神特别提及城中很多牲畜,可见他爱一切被造之物,人的地位虽比其他生物高,但仍须爱护其他生物。
第十节神强调约拿并没有为那棵蓖麻树做过任何一件事,换句话说,约拿只是在享受蓖麻树之树荫带来的凉爽之乐,却没有为蓖麻树做过任何栽种、浇灌使之生长的工作,却因为蓖麻树枯萎死去而发出不满的声音,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生气都是合理,正好凸显出先知约拿的自私、无理。约拿只在利益上顾自己,他关注的是自身的安舒,而不是神对失丧民族的旨意。
我们看到神在这里对约拿提出反问,既然约拿对尼尼微城的人民都没有做过任何一点点善事,包括扶养、照顾,就像他对那棵一夜之间就枯萎死去的蓖麻树一样。人的生命何等宝贵,先知既然会关心蓖麻树的死,为什么不能关心有多达超过十二万人的尼尼微城人民,以及无数的牲畜之生命?神叫约拿明白,他既爱惜为人遮荫的蓖麻,神又怎会不爱尼尼微城中众多的居民呢!
类似先知约拿这样的心态,在每个时代的基督徒信仰态度中经常出现,我们也会像先知约拿一样,将自己从民族、国家历史、甚至是在自己的教会中传承下来的价值观、是非准则,用来响应神的爱。我们也会把自己所不喜欢的对象,要求神跟着我们不喜欢,甚至还会振振有词地说神也会像我们一样不喜欢,强迫神选边站,这是非常悲哀的事。
神的怜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想要审判的罪人,神却对他们满有同情,要设法把他们带回到他的身边。我们要学习先知约拿的态度吗?还是要学习神慈悲怜悯的心,看待那些与我们不同信仰的人,以及信仰方式与我们有差异的人呢?这是我们在读《约拿书》的时候应当好好思考和反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