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星 于 2015-5-14 17:14 编辑
大家觉得这两个比喻在讲相同的事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特别是那个恶仆最后的结局,为什么路加福音没有提到他哀哭切齿,而马太福音提到了?我对这两个比喻的这些不同点一直不太明白,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按经文来看,似乎这两段经文描述的不是一件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上有差异性。马太福音的比喻发生在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以后,而路加福音的则是在撒该的故事之后,那时候耶稣还没有进入耶路撒冷。丁道尔也提到说这两段经文不一定是同一件事情。而《基督生平概略》里面两段经文的对应时间也不同,虽然都发生在耶稣传道第三年。
vi. 有关才干的比喻(二十五14~30)
在路加福音十九12~27有个类似的比喻,其要旨与此基本相同,但细节上有很大出入。一般认为它们源自耶稣同一个比喻,但哪个版本更接近耶稣的原始故事则看法不同。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耶稣在不同的场合讲过相同的故事,为对不同的听众强调不同的方面,在细节上作过些改动。无论如何,我们应根据每个故事的情况来解释该故事,不必受其它故事的影响。——《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生平概略》:
如果不是同一件事情,那么看起来很近似的经文实际上关注点是不同的。针对的对象和目的性都是不同的。
马太福音的经文是在十童女比喻之后,十童女比喻关注的是如何等候基督再来,是警醒还是沉睡,而紧接着作者立刻写了交银的比喻,是在警醒等候之后,表明在等候期间信徒应该做什么,按照不同的才干接受托付,在神家尽忠,30节提到不忠心的仆人会被丢在黑暗里哀哭切齿,实际上是关于审判的问题,所以紧接着后面耶稣又设了一个山羊绵羊的审判的比喻,感觉上是连贯的,层层递进的。马太福音的关注点在于我们拿着神给予我们的才干为祂做了多少?
路加福音的经文是在撒该的故事之后,耶稣将进耶路撒冷,很多人以为祂要得国,神国要显现出来了,有些激动,所以耶稣设下了十锭银子的比喻,一方面在比喻里耶稣提到他本国的人恨他,表明他预示自己进入耶路撒冷后并不会像众人以为的那样得国荣耀,而是会被厌弃,但也预示他虽被恨恶离开但是还要回来;另一方面在比喻里耶稣强调他虽然离开,但他的仆人依然还在,所以祂给予同样的银两,有注释书认为这代表了“同样的机会”。(仅供参考)这里的关注点在于:民众关心的是——神你何时得国为我们伸冤,脱离罗马的控制?而耶稣基督则提醒他们——你们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这里耶稣想说明的是——神国何时临到、如何临到是“神”的事情(路17:20)并且神国已经来到(路17:21),而耶稣则提醒“信徒”——我们应该更关心的是在同样的机会面前,能够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