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2068|回复: 1
收起左侧

[推荐]《简明教会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教会历史对我有哪些益处?



 

我的信仰受哪些教会传统的影响?



 

各个教派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特点:

行文简洁、主题鲜明,各篇主题选材精准;


 

由95个人物和历史事件组成,篇幅不长,读者只需5分钟就可读完一篇,本书也因此取名为5分钟系列之《简明教会历史》;


 

特别适合那些工作繁忙又想了解教会历史的人来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西方教会史的经典概述,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以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展开:从公元30年直到现今;从最初教会的建立,到威克利夫圣经翻译学会;从被称为“教会历史之父”的优西比乌,到“用爱挽救生命”的特里莎修女……
本书行文简洁、主题鲜明,各篇主题选材精准,将基督教历史沿革的轮廓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基督教会历史有2000年之久,人物及事件繁多,关于教会史的著作大多内容比较艰深、部头太大,而本书就是一部教会史的简写本,又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避免了枯燥的历史事件叙述。



序言:理查德·W·科尼什博士

我编写《简明教会历史》、《简明神学》和《简明护教学》这三本书的初衷是相同的。我当初的想法是想帮助我的儿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于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写出了这三本书。我想既然我的儿子们在学校、教会或者青年团契都无法学到有关教会历史的内容,我就应该在这方面亲自教导他们。


 

与另外两本一样,这本书中每章的篇幅也是特意为那些工作繁忙的人设计的。读者可以轻松地读完每章的内容,其中没有夸大其词的地方,反映的都是历史的原貌。


 

这本书适合个人、青年团契以及在家里接受教会历史教育的人使用。这三本书都是一样简明易懂,读者翻阅起来既快捷又方便。我相信它不只是对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有益,也可以使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受益。总之,我们不仅需要威克利夫创办的威克利夫圣经翻译协会,我们更需要了解教会的历史。


 

这本书是按照年代的顺序编写的。第一部分(公元30~313年)记录的是早期教会的历史。那时耶稣刚刚升天,教会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4世纪早期,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时为止。第二部分(公元313~590年)记录的是教会如何在持守先辈信仰的基础上得到极大的发展。第三部分(公元590~1054年)记录了教会的强盛与合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罗马主教制度兴起的时候。这个制度的发展引发了东、西方教会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东、西方教会分离,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两个不同的宗派。第四部分(公元1054~1517年)记录了东正教和天主教(东西方两大宗派)在这一时期各自的发展。第五部分(公元1517~1563年)记录了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它对当时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第六部分(公元1563~1648年)记录了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后续影响。第七部分(公元1648~1789年)记录了人类理性主义对上帝的启示造成的危害(在某些领域内)。第八部分(公元1789~1900年)记录了宣教运动的兴起。第九和第十部分记录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隔点的20世纪及21世纪初的事件。


 

我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近百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我的选择。我选择的人物只限于一小群拥有持久影响力的基督徒,其中有思想家、神学家、传教士、殉道者、牧师等;我选择的历史事件也只限于那些给教会带来改变的主要事件,其实除了新约的记载、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和“我外公信主了”以外,还有许多历史事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这本书记载的一些历史事件虽然并非广为人知它们却曾经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共有的属灵产业使我们每一个人从中得到造就,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在塑造着这个属灵产业。历史让我们看见,人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在这条改变世界的道路上,有许多人走在我们前面。我希望《简明教会历史》这本书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挖掘我们所拥有的属灵遗产,并在这份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者简介:

理查德?W?科尼什(Richard W. Cornish)是丹佛神学院(Denver Seminary)博士。他在美国做了20年牧师,在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基督徒大学(Donetsk Christian University)作美方主管和新约教授7年,还在SPUC担任管理副总干事和神学教授。现为国际真理传播会(Teaching Truth International,TTI)工作,在该机构中任系统神学、新约及教会史教授。


 

他所著的“五分钟系列丛书”包括三本:《简明教会历史》(5 Minute Church Historian)《简明神学》(5 Minute Theologian)、和《简明护教学》(5 Minute Apologist)。



牧师推荐:

“本书极适合那些生活节奏很快的人阅读。作者以简单实用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教会历史上近百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和许多重要的事件。大力推荐!”


 


——汉克·法里斯,主任牧师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供了近百个短小的剪辑,每个剪辑都自成一体,其中的教训清晰明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些剪辑促使读者愿意更多地了解教会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故事,而那些正是我们宝贵的属灵产业。”


 


——唐纳德·范白恩,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遭受逼迫的早期教会(公元30~313年)
1.教会的建立(公元30~100年)五旬节、逼迫及破坏
2.殉道者犹斯丁(Justine Martyr,公元100~165年)死亡的别称
3.波利卡普(Polycarp Martyred,公元155年)殉道的力量
4.爱任纽(Irenaeus,公元130~200年)驳斥异端
5.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60~225年)犀利有力的文笔
6.俄利根(Origen,公元185~254年)铁人
7.德西乌斯(Decius)和戴克里先(Diocletian)发起的大逼迫(公元250~303年)逼迫加剧
8.圣安东尼(St. Antony,公元251~356年)修院鼻祖
9.君士坦丁大帝及“米兰敕令”(公元313年)宗教自由

第二部分 经过考验的早期教会(公元313~590年)
10.优西比乌(Eusebius,公元263~339年)教会历史之父
11.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公元325年)一字定乾坤
12.亚他拿修(Athanasius,公元296~373)反对世界的人
13.卡帕多西亚的教父们(公元4世纪末期)“卡帕多西亚三杰”
14.安布罗斯(Ambrose,公元340~397年)伟人之师
15.约翰?克里索斯托(John Chyrsostom,公元347~407年)最伟大的传道人
16.耶柔米(Jerome,公元345~420年)学者中的学者
17.奥古斯丁(Augustine,公元354~430年)从坏小子到伟人
18.帕特里克(Patrick,公元389~461年)既非天主教徒也非爱尔兰人
19.迦克敦会议(公元451年)基督是谁?
20. 努尔西亚的本笃(Benedict of Nursia,公元480~543年)规定制定者
21. 凯尔特人的基督教(公元6~7世纪)爱尔兰之光

第三部分 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教会(公元590~1054年)
22.大格里高利(Gregory The Great,公元540~604年)教皇的权力
23.怀特比宗教会议(公元664年)凯尔特人与罗马人的冲突
24.比德(Bede,公元672~735年)可敬的圣徒
25.波尼菲斯(Boniface,公元680~754年)日耳曼人的使徒
26.图尔之战(公元732年)西方的得胜
27.查理大帝(Charlemagne,公元742~814年)巨人国王
28.基督教在俄罗斯(公元988年以后)第三罗马
29.大分裂(公元1054年)大家庭的致命纷争

第四部分 中世纪教会的分裂(公元1054~1517年)
30.安瑟伦(Anselm,公元1033~1109年)专心致志
31.克莱沃的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公元1090~1153年)为了上帝的爱
32.大学的崛起(公元12世纪)学者云集
33.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公元1225~1274年)沉默的公牛
34.瓦尔多教徒(公元12世纪至今)瓦尔多在哪里?
35.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公元1330~1384年)宗教改革运动的启明星
36.约翰?胡斯(Jan Hus,公元1369~1415年)我愿为真理而死
37.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公元1453年)第二罗马的灭亡
38.古腾堡印刷厂(公元1454年)信息时代的开始
39.伊拉斯谟(Erasmus,公元1468~1536年)路德思想的催生者

第五部分 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公元1517~1563年)
40.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野猪”
41.路德的试炼(公元1521年)虫宴?
42.乌尔里希?慈运理(Ulrich Zwingli,公元1484~1531年)军牧改革家
43.重洗派运动(公元1525年起)激进的宗教改革
44.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公元1494~1536年)英文圣经之父
45.托马斯?克兰默(Thomas Cranmer,公元1489~1556年)英国的宗教改革
46.伊格那丢(Ignatius)及其反宗教改革的举措(公元1491~1556年)卷土重来
47.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公元1509~1564年)宗教改革运动的规划者
48.天特会议(公元1545~1563年)确立罗马天主教的教义

第六部分 宗教改革运动的继续(公元1563~1648年)
49.约翰?诺克斯(John Knox,公元1513~1572年)脾气暴烈的苏格兰人
50.胡格诺派(公元16世纪)法国的加尔文主义者
51.浸信会(公元1609年)又一个新教会?
52.英王钦定版圣经(公元1611年)保罗会为之叫好吗?
53.英国清教徒(公元16~17世纪)美国人的先祖
54.威斯敏斯特信条(公元1646年)完美的概括
55.30年战争(公元1618~1648年)旷日持久的战争
56.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公元1620年起)山上之城

第七部分 理性主义统治时期(公元1648~1789年)
57.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公元1608~1674年)第二个盲人诗人
58.约翰?欧文(John Owen,公元1616~1683年)清教徒中的伟人
59.布莱斯?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公元1623~1662年)见解独到的思想家
60.约翰?班扬(John Bunyan,公元1628~1688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
61.敬虔主义者(公元17~18世纪)心灵的宗教
62.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sac Newton,公元1642~1727年)科学革命
63.摩拉维亚教派(公元1732年)现代宣教运动的诞生
64.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公元1703~1758年)美国最伟大的神学家
65.属灵大觉醒(公元1740年)预备独立
66.大卫?布莱纳德(David Brainerd,公元1718~1747年)印第安人的使徒
67.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公元1703~1791年)追求完美
68.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公元1714~1770年)最伟大的布道家?

第八部分 宣教运动风起云涌(公元1789~1900年)
69.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公元1761~1834年)现代宣教之父
70.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公元1759~1833年)社会改革家
71.查尔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公元1834~1892年)讲道王子
72.约翰?巴顿(John Paton,公元1824~1907年)逃离食人族
73.德怀特?慕迪(Dwight Moody,公元1837~1899年)“疯狂的慕迪”
74.戴德生(Hudson Taylor,公元1832~1905年)入乡随俗的传道人
75.第一次梵蒂冈会议(公元1869~1870年)权柄属于谁?
76.慕拉(Lottie Moon,公元1840~1912年)浸信会宣教团的圣徒
77.玛丽?斯莱瑟(Mary Slessor,公元1848~1915年)卡拉巴的女王
78.亚伯拉罕?凯波尔(Abraham Kuyper,公元1837~1920年)一切所有都归基督

第九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20世纪(公元1900~1945年)
79.世界宣教大会(公元1910年)从西方到全世界
80.比利?桑戴(Billy Sunday,公元1862~1935年)棒球手布道家
81.基要派与自由派的论战(公元20世纪20年代)走向极端
82.格雷欣?梅琴(J. Gresham Machen,公元1881~1937年)不是基要派的基要派
83.卡尔?巴特(Karl Barth,公元1886~1968年)“新正统运动”的得胜者
84.路易斯(C. S. Lewis,公元1898~1963年)从无神论者到护教者的转变
85.威克利夫圣经翻译协会(公元1934年)人人读懂神的话
86.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公元1906~1945年)做门徒的代价

第十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公元1946年至今)
87.死海古卷(公元1947年)从古籍中学习
88.卡尔?亨利(Carl Henry,公元1913~2003年)福音派巨人
89.葛培理(Billy Graham,公元1918~)简洁的福音
90.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公元1927~1956年)巨大的牺牲
91.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公元1929~1968年)“我有一个梦”
92.弗朗西斯?谢弗(Francis Schaeffer,公元1912~1984年)真正的真理
93.耶稣运动(公元1967~1974年) 耶稣迷
94.特里莎修女(Mother Teresa,公元1910~1997年)爱,照亮黑暗的角落
95.培养当地教牧人才(公元2005年~)展望未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17:01:1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节选: 4篇
9.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及“米兰敕令”(公元313年)
11.第一次尼西亚大大公会议(公元325年)  
41.路德的试炼(公元1521年)虫宴?
61.敬虔主义者(The Pietists)(公元17及18世纪)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1):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及“米兰敕令”(公元313年)宗教自由


教会早期遭遇的迫害并没有阻碍基督教的发展。到4世纪的时候,全罗马帝国境内到处都已建立了教会。然而不久之后人们发现,一旦政府允许教会合法存在,它就会干预教会事务。君士坦丁大帝在信奉基督教之后,颁布了“米兰敕令”,准许公民信仰自由,其中也包括基督教信仰的自由。这个法令的颁布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结束了基督徒为信仰殉道的时代,罗马开始发展成一个“基督教帝国”。



君士坦丁于公元270年生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个罗马军人家庭,他父亲最终的军衔为英国及高卢的“凯撒”(仅次于皇帝本人)。作为一个“凯撒”的儿子,君士坦丁被列入皇帝候选人的名单,有一天将成为皇帝。为了职业上发展得更加顺利,他以一名军官的身份被送到帝国东部服役。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的父亲去世,父亲手下的将领宣告他成为父亲的继任者。6年后,君士坦丁统帅他的军队,向罗马帝国北部挺进了16公里,前去消灭马克森提(Maxentius)的军队。他期望得到神的帮助去打赢这场战争,无论什么神都可以。战斗开始前的那一夜,他在异像中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十字架,于是他决定将这个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标志放到他的军旗上,然后就带着对这位基督教上帝的信心投入战斗。第二天,他力挫敌军,成为罗马帝国西部半壁江山的统治者。


君士坦丁究竟是真心地信奉基督教,或者只是一名机会主义者,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他对基督教教义的了解实在非常有限,而且他直到公元337年去世前不久才接受洗礼,当然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他的确只相信独一的神并捍卫了教会的利益。公元313年,他和东罗马帝国的统帅李锡尼(Licinius)在意大利的米兰相遇,两人共同签发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法令。这个法令规定,所有人都享有宗教自由的权利,允许教会合法存在,并归还12年前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所侵占的教会财产。


但这个宗教自由的法令却令人喜忧参半。君士坦丁将自己自封为教皇和第13位使徒。他认为自己拥有管理教会的权利。由于教会得到了当权者的祝福,导致许多并未信主的人也涌入教会,教会中出现了真假信徒鱼龙混杂的情形。麦子和稗子在同一块田里成长,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中世纪教会政教合一和钱权交易相互纠结的局面也就此成形,并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才有所改变。


教会与政府之间如何相处?好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基督徒。政府允许宗教自由,但它是否期待回报?政府逼迫教会或祝福教会,哪一种情况对教会的发展更有利?在美国,教会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它却受到世俗文化的冲击,影响力减弱。相反,遭到逼迫的教会,却像早期教会一样,福音迅速地兴旺起来。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2): 第一次尼西亚大大公会议(公元325年)一字定乾坤

马可?吐温认为,关注文字细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说:“用一个差不多的字和用一个对的字,其间的差别太大了——就如同荧火虫与闪电的差别那么大。”在神学思想的表达上,一字之差也同样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差别。


君士坦丁大帝本想通过“米兰敕令”给罗马社会带来和平,但这时的教会,自身还没能取得他所预期的合一。当戴克里先时期的大逼迫结束后,君士坦丁又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告了宗教信仰的自由,但这时的基督徒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神学辩论上。有时基督徒之间的争论会演变成如此激烈的论战,以致刚刚形成的社会和谐局面都被他们破坏了。就像今天我们当中有些人说的一样:“教会内部的战争比任何一场战争都要激烈。”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基督徒之间激烈的论战呢?


君士坦丁大帝并不是神学家,但是,有关亚历山大神学论战的传闻,还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于是他便把各教会的主教召集到一座名叫尼西亚的小城里——距离君士坦丁堡不远——他准备在那里解决这个问题,恢复教会往昔的和平。公元325年,大约三百位主教(其中一些人身上还带着大逼迫时期留下的伤疤)来到尼西亚,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监督下开始了这次会议。


君士坦丁首先宣读了各位主教关于亚流教派问题的书信,并力劝他们共同找出一条合一的道路。许多主教表示愿意在关于基督本性的表述上有所妥协,对此亚他拿修表示拒绝,同时要求发表一个声明,支持基督拥有完全神性的论点。而亚流教义的支持者也宣读了一份他们所写的声明,直接表示他们拒绝承认基督神性论,对此绝大多数主教表示震惊,亚流教派属于异端的观点被广泛接受。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最终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以致他们不得不签署一份声明平息这个争论。声明中称:基督是具有真实神性的上帝本身,由天父所生,而非由天父所造,与天父拥有“相同的本性”。除了两位主教,其他主教都在此声明上签了名,关于此问题的争论也就此宣告结束,至少当时是这样。正统神学的观点以一字之差占据了上风。


虽然“本性相同”和“本性相似”在希腊文中只是一字之差,但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具有“与完全神性相似的神性”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这个争论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尼西亚信经”的确立,为世界各地各个派别的教会接受正统神学关于基督本性的观点打下了基础。今天,当基督徒被神学思想和教义的精确性搞得晕头转向时,千万不要忘了,即便是一词之差,甚至是一字之差,也会带来很大的差别。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3):路德的试炼(公元1521年)虫宴?

“虫宴”这个词真令人作呕。不过,这里所说的“虫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宴席,而是16世纪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召集的一次会议的名称。这次会议的议题是探讨马丁?路德撰写的异端著述。那时的马丁?路德还是在威登堡大学教授神学的一个小修士。


在1518~1520年的3年里,路德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其他罗马天主教的学者就教皇与教会的权柄问题进行辩论。仅1520年这一年,他就出版了5部专著以及许多篇幅较短的文章,发表不同于罗马天主教教义的观点。教皇里奥十世对他所宣扬的学说终于忍无可忍,那一年6月,他签发了一个教令(又称书面强制令),对路德的观点予以谴责,路德的书籍因此遭到焚毁。作为回应,路德也焚烧了教皇里奥十世的教令。1521年1月,里奥十世宣布路德为异端,并开除了他的教籍。由于查理五世皇帝负有保护教会及帝国不受异端侵扰的责任,于是,他命令路德参加他在沃尔姆斯召集的会议,等候会议对他那些观点激进的书籍进行判决。


这次会议从1521年的1月27日一直开到了5月25日,路德仅参加了4月17、18日两天的会议。教皇的特派代表主持了会议的日程,他们要求路德放弃他所宣称的“异端思想”。路德表示,若有人能拿出圣经的观点证明他的思想有误,并且其解释令人信服,他愿意接受指正。他甚至表示,若有人能指出他的观点有违背圣经的地方,他会亲手焚毁自己的书籍。这些人继续强迫他承认自己的观点为异端,对此,路德回答说:“我的良心只对上帝的话语负责,我不能也不会妥协,因为违背良心既不正确又不能带来平安。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求上帝亲自坚固我。”


路德被给予21天时间进行考虑,等候会议对他的议案做出最终的裁定。但他没有等待那么久,4月26日就离开了会场。皇帝宣布路德为非法者,将他称为“混进修士中的魔鬼”,宣布帝国所有的公民都有权逮捕他并将他送交到当局接受惩处,甚至阅读路德的书籍也被称为非法。在撒克逊公爵、智者弗德里克(Wise Frederick)的授意下,路德的一些朋友在他返回威登堡的途中“绑架”了他,并将他护送到瓦特堡。第二年他将新约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使普通百姓也可以阅读圣经。


沃尔姆斯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最高权柄的问题,即在罗马教会和上帝的话语之间,哪一个才具有最高的权柄?路德声称上帝的话语才具有最高的权柄,他的这个说法不仅挑战了罗马教会在宗教上的权威,也质疑着罗马教会对帝国政治施加影响的合理性。路德的说法也改变了普通基督徒每一天的信仰生活。与神职人员的话语相比,圣经被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地位上。路德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使威克利夫和胡斯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现实。


他的勇气改变了世界。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4):敬虔主义者(The Pietists)(公元17及18世纪)——心灵的宗教

教会经常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帮助人们将知识与灵感有效地结合起来。综观人类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经常会像钟摆一样,在认知与感觉之间来回摇摆。人的感觉及过激反应,经常会导致人们在追求知识或神秘经验的时候走向极端。宗教改革运动后期出现的敬虔主义者,在人群中就引起了这样的反应(也有人称之为过激反应)。


敬虔主义运动起始于德国。100年来,路德宗所宣称的正统神学教义已失去生命力,该运动应运而生。敬虔主义者支持路德的观点和做法,认为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路德所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再向前推进一步。他们觉得路德所进行的宗教改革还不够彻底(并非重生派所认为的那样,是教义层面的问题,而是心灵层面的问题)。敬虔主义者从未形成一个宗派或独立的团体,它所代表的是一种跨越宗派的观点、看法和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人们还能在大多数的基督教派别中寻找到它的踪迹。


17世纪末,在一些宗教改革团体中,人们为了荣耀神而从事的思想活动,逐渐被那些没有生气、死气沉沉、精雕细琢的神学教义所取代。随着人们对宗教改革的热情逐渐减弱,路德、加尔文以及其他改教人士带来的生命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僵化的教条以及教会的宗教仪文。敬虔主义者试图重新恢复人们实践基督教信仰的热情,钟摆已经开始摆向另一端——回归到人的心灵。


他们希望,基督徒的生活能够重新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堂为中心。他们重视个人得救,强调个体读经以及小组查经、过圣洁生活、传福音以及宣教的重要性(其中大多数内容仍被具有清教徒思想的人所重视)。与此同时,他们降低了教义的重要性,并在教义之外添加了以人为本的主观因素,这是清教徒以神为本的思想中从未有过的。如此一来,人对神话语的经历被赋予了与圣经真理同样重要的地位(有些20世纪新正统神学的味道?参看第84篇)。


敬虔主义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教派因此得到振兴。但敬虔主义者最大的贡献主要在于,它率先启动了现代的宣教运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第一批穿越大西洋对外宣教的摩拉维亚信徒(我们在第63篇时会提到他们)。此外,敬虔主义者也松动了英国及美国的属灵土壤,为他们迎接日后的属灵大复兴做好了准备。


像其他运动一样,敬虔主义者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由于它高抬人的“经历”过于人的“理性”,结果导致人们过于看重自身的感受,因此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案例。有些人开始追求不符合圣经真理的神秘主义经验。19世纪出现的现代自由神学,就继承了某些敬虔主义者的观点。如今,敬虔主义者的观点充斥着现代基督教,尤其是在美国,它主要是以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理性的不信任和忽视。


人人都同意保持平衡至关重要,但每个人对平衡的看法都截然不同。敬虔主义者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纠正了一个不平衡,却带来了一个更大的、新的不平衡。由于缺乏教义上的指导,人们过于看重自己的情绪感受,滋生出“以我为本”的(Me-ism)的倾向。对圣经真理的追求离不开一颗火热的心灵,但同时头脑上对真理的认知也很重要,同样应当予以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2-5 1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