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674|回复: 7
收起左侧

入籍中国的小妇人 - 艾伟德(1902-197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5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籍中国的小妇人 - 艾伟德(1902-1970)

Gladys Aylward
                             
                                   
 
 
                                                                        艾伟德图片.jpg
 
 
 
介绍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内地传教士艾伟德的传奇人生。她的事迹被英格丽·褒曼在《六福客栈》中演绎。



她只是名普普通通的宣教士,但她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她虽然身躯娇小,却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气和毅力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将近半个世纪前,英格丽·褒曼在《六福客栈》中那光彩照人的演绎使我们对这位“small woman”有了一些了解,但这远不是事实的全部。这只真实的“伦敦的小麻雀”远《比一千头水牛更够力》。 


        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因为家境贫寒,她不得不从小就到富贵人家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27岁那年,她悔改重生,极想服侍主,到中国传福音。


        于是,1929年7月,她来到伦敦的中国内地会总部,要求到中国传教。下面是她和教会负责人的一段对话:


        “中国很需要宣教士,请问你是哪家神学院毕业的?”
        “对不起,我没读神学院。”


        “中国的教会大学需要理工科的老师,请问你大学读的是什么?”
        “对不起,我也没读过大学。”


        “这样吧!中国的女子中学需要舍监,你有高中文凭吗?”
        “对不起,我也没读过高中。”


        “那就抱歉了,我想你并不适合去中国。”
        “先生,我爱神,我喜欢儿童,我会比其它人更努力。Let I go。”


        “求求你,回去吧!你连英文都不会讲,什么‘Let I go’,是‘Let me go’。你连英文都说不好,去中国能教人什么呢?”
        “我是去传福音啊!不是去教英文。好几亿中国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认识那爱我们的神。我知道神要我去中国,我不能不去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inn_sixth.jpg
210867.jpg

 
此时,她的确不具备传教士的基本素质,但她的赤诚却深深打动了老先生。他告诉她,中文是一种非常难学的文字,而且方言众多。“如果你真的想去中国的话,我就安排你先去照顾两位返国养老的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呆了几十年。你跟他们先学一点中文,然后再等待机会。”就这样,艾伟德被介绍去照顾年迈的扬何斯本爵士(Sir Francis Younghusband)夫妇。爵士夫妇住在富人区,工资自然较高,更重要的是扬何斯本家中有许多珍贵的藏书。因为他自己就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写过不少有关东方的书。如果能够借阅,可以增进自己对东方的了解,为做宣教士做好准备。她很痛快就答应下来。
 
        虽然家贫失学,但她却很有语言天赋,几年下来,她已练就了一口高雅的牛津英语。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欲退而不能休,因为苦苦寻觅,却无人接替。听到这个消息,艾伟德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那人就是我!”
 
        在等候回信的当口,艾伟德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探听前往中国的走法。当时,去遥远的中国有两条路:一是直接坐船到天津,这最方便,费用很高;另一条路比较经济,但却很艰苦,就是先乘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再转中东铁路南下,由大连乘船到天津,再到目的地,这样费用会省一半。如果去的话,也只能走第二条路。几个月如坐针毡的漫长等待之后,罗森回信欢迎她去。并告诉她,只要她到天津,写信过去,就会有人去接她到罗森所住的地方。
 
        1930年10月18日,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是她的衣物,另一个箱子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她的盘缠是二英镑和几枚铜币。前来送行的只有她的父母和姐姐葳兰。依依不舍地和家人惜别后,她先乘船到达荷兰的海牙,然后再转铁路到达苏联。她乘的是三等火车,条件相当艰苦,没有一个相识的人,也没有懂英语的人可以交谈,她只有靠默默的祷告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有一天夜里,火车停下来以后,就不再继续往前走了。原来这趟列车只运载劳改犯到当地,如果要继续往东走,就必须自己拿着行李步行到下一站赤塔(Chita)换乘。艾伟德咬着牙,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荒原,几经周折,总算又找到火车站。但不承想,麻烦又来了,官员检查她的护照后就把她留在当地的旅馆,不准她上车。一句俄国话也不会讲的艾伟德,在西伯利亚的小镇上,除了祷告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天无绝人之路。这一天,一个妇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轻声用流利的英语告诉她:“不要回头,往前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等我。”不明就里的艾伟德也只好向这个妇人求助,当她知道艾伟德是要去中国的宣教士后,很惊讶地要求艾伟德出示护照,才发现原来艾伟德工作栏里的宣教士(missionary)被写成机械师(machinist),而当时苏联非常需要机械师,这大约就是艾伟德被扣留的原因吧。至于宣教士为什么会摇身变成机械师,我想肯定不是笔误,其中定有原委。
 
        那个妇人了解到艾伟德的遭遇后,就告诉她一定要想方设法赶快逃走,否则就会被扣留在西伯利亚。可是一句俄国话也不会讲的艾伟德,怎样才能离开这人迹罕至的鬼地方呢?那个妇人告诉她:因为你是要去中国宣教的,那就是神所差派的,没人可以阻拦你。今晚有人会去敲你的门,你就跟着他走,上火车后到海参葳下车,接下来有人会安排。
 
        艾伟德不知该不该相信这妇人,因为苏联实在环境险恶,之前还有官员企图强奸她未遂。可是她在祷告后,还是决定听从妇人的劝告。当晚果真有个男人来接她,她就顺服他的安排,被塞上了火车。下车后又有一个男人接她到港口,被一艘货轮送到日本的神户,几天后又被转运到天津。一路风波,总算来到了中国。
 
        到达天津后,艾伟德已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奇怪的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坚持要她上车,可是语言不通,车夫又不识字,她准备将自己那条又脏又旧的领巾拿来抵账。岂料这文盲车夫也很精明,看这外国小妇人衣着破旧,就把她往天津宣教中心送,果然他让艾伟德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己也从宣教中心那里得到了该得的车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5 15:10: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s1.jpg
china1%5b1%5d.jpg

到了宣教中心后问起罗森的情况,宣教士摇头说:“她一向独来独往,在山西行踪无定。不如等在这里,有适当可靠的人来,带你直接去那里。”在等待的日子里,艾伟德四处游走,找机会学些中国话。她对中国最初的印象,就是到处都是墙:城有城墙,镇有镇墙,家家户户有院墙。她不免自问:“到底怎样才可以打开这些围墙,进到中国人心里?”


          后来等到一个姓路的基督徒商人要去山西,可以带艾伟德去目的地。经过长途跋涉,她坐火车转长途汽车来到泽州的内地会宣教站。在那里,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她是个寡妇,是那一带硕果仅存的资深宣教士,丈夫是著名的“剑桥七子”之一。司米德夫人对她非常体贴爱护,简要地向她介绍了山西的情况,并告诉她,西式的装束在此已不适宜,帮她预备了高领的中国旗袍。休息几天之后,艾伟德坐上骡车,再改乘扇子,经过两天的路程,终于到了阳城。


        珍妮·罗森住在城门外骡队往来的大道上。艾伟德发现,那是一座大房子,有个大院,堆着两大堆脏乱的物件。珍妮说,那是她新租下的房子,因为说是“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工人正在那里进行清扫修建,只有一个房间算得整洁可住。珍妮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浓重的苏格兰口音,有时候不知不觉搀杂着中国话,性情也有些怪癖。


        艾伟德问:“这是你的宣道所?”
        “也许是,也许不是。”
        这样一座大房子作甚用?


        二人想到可以开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他们的行脚,是福音的媒介,把好信息传遍各处。他们的厨子老杨,可以负责供应饮食。


        珍妮说:“我已经想好了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店是开了,名字也吉利,可就是没人来住。当地的人看到她们就喊“洋鬼子”,怎肯来同住!客人哪里来?珍妮想出方法:让艾伟德去门口,看到经过的骡队,就拦住勉强拉他们进来。


        起初,这使艾伟德有些难堪,骡夫们也不甘愿。但看到房间清洁,饮食可口,而且收费便宜,他们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每天晚间,艾伟德工作告一段落后,就一定要用还不流利的中文,说圣经故事给骡夫们听。习惯了聚赌喧闹的骡夫们哪有心思听她的宣讲,不时冷嘲热讽。然而艾伟德不灰心,慢慢地骡夫们受到感召,一个又一个的信了主。最后骡夫们自己定了公约,客店旅客不准吸烟、饮酒、赌博与喧哗,以免影响艾姑娘说故事。骡夫们真的变了,现在再也听不到他们用脏话呵斥骡子前进了;他们哼唱的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也被优雅的圣歌所代替。


        有一天,阳城县监狱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个囚徒突然发狂似地挥刀砍死了好几个狱中的同伙,无人能制服他。监狱长只好召艾伟德到场,希望她能借着神的大能,感化这个杀人凶徒。监狱长对她说:“如果神保佑你,你一定不会遭害。”艾伟德不慌不忙,大着胆子踏过地上的尸首,走近这个红了眼的狂徒,温柔地劝他放下屠刀。他迟疑片刻后,终于垂下头来,把利刃交给艾伟德,让狱卒把他押走。艾伟德这下可立了大功了,监狱长同意让她到狱中向囚犯传福音,并听从她的建议改善狱舍的环境。
 
 
到了宣教中心后问起罗森的情况,宣教士摇头说:“她一向独来独往,在山西行踪无定。不如等在这里,有适当可靠的人来,带你直接去那里。”在等待的日子里,艾伟德四处游走,找机会学些中国话。她对中国最初的印象,就是到处都是墙:城有城墙,镇有镇墙,家家户户有院墙。她不免自问:“到底怎样才可以打开这些围墙,进到中国人心里?”


          后来等到一个姓路的基督徒商人要去山西,可以带艾伟德去目的地。经过长途跋涉,她坐火车转长途汽车来到泽州的内地会宣教站。在那里,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她是个寡妇,是那一带硕果仅存的资深宣教士,丈夫是著名的“剑桥七子”之一。司米德夫人对她非常体贴爱护,简要地向她介绍了山西的情况,并告诉她,西式的装束在此已不适宜,帮她预备了高领的中国旗袍。休息几天之后,艾伟德坐上骡车,再改乘扇子,经过两天的路程,终于到了阳城。


        珍妮·罗森住在城门外骡队往来的大道上。艾伟德发现,那是一座大房子,有个大院,堆着两大堆脏乱的物件。珍妮说,那是她新租下的房子,因为说是“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工人正在那里进行清扫修建,只有一个房间算得整洁可住。珍妮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浓重的苏格兰口音,有时候不知不觉搀杂着中国话,性情也有些怪癖。


        艾伟德问:“这是你的宣道所?”
        “也许是,也许不是。”
        这样一座大房子作甚用?


        二人想到可以开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他们的行脚,是福音的媒介,把好信息传遍各处。他们的厨子老杨,可以负责供应饮食。


        珍妮说:“我已经想好了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店是开了,名字也吉利,可就是没人来住。当地的人看到她们就喊“洋鬼子”,怎肯来同住!客人哪里来?珍妮想出方法:让艾伟德去门口,看到经过的骡队,就拦住勉强拉他们进来。


        起初,这使艾伟德有些难堪,骡夫们也不甘愿。但看到房间清洁,饮食可口,而且收费便宜,他们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每天晚间,艾伟德工作告一段落后,就一定要用还不流利的中文,说圣经故事给骡夫们听。习惯了聚赌喧闹的骡夫们哪有心思听她的宣讲,不时冷嘲热讽。然而艾伟德不灰心,慢慢地骡夫们受到感召,一个又一个的信了主。最后骡夫们自己定了公约,客店旅客不准吸烟、饮酒、赌博与喧哗,以免影响艾姑娘说故事。骡夫们真的变了,现在再也听不到他们用脏话呵斥骡子前进了;他们哼唱的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也被优雅的圣歌所代替。


        有一天,阳城县监狱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个囚徒突然发狂似地挥刀砍死了好几个狱中的同伙,无人能制服他。监狱长只好召艾伟德到场,希望她能借着神的大能,感化这个杀人凶徒。监狱长对她说:“如果神保佑你,你一定不会遭害。”艾伟德不慌不忙,大着胆子踏过地上的尸首,走近这个红了眼的狂徒,温柔地劝他放下屠刀。他迟疑片刻后,终于垂下头来,把利刃交给艾伟德,让狱卒把他押走。艾伟德这下可立了大功了,监狱长同意让她到狱中向囚犯传福音,并听从她的建议改善狱舍的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332159-image006.jpg

                         艾伟德收留的部分孤儿
 


         此时,司米德夫人已经离世,戴维斯(David & Jean Davis)夫妇在那里的宣教站继续工作。他们是英国人,宣称保持中立,得以平安。艾伟德与他们相见甚为欢喜。在泽州,有二百名孤儿。1940年初,她的助理晋本光,带领一百名孤儿去了西安。现在,经过戴维斯同意,依照艾伟德的建议,将剩下的一百名孤儿,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则暂时留在泽州,帮助照顾宣教站约一千名难民。
 
        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他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很同情中国对日抗战的艰难处境--派了记者专访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宣教士艾伟德。艾伟德在接受访问时说:“我代表的宣教团体是中立的,但我恨恶日军的暴行,也不能缄默不言。当然,我是中国人,也会把所知道的日军行踪,报告中国方面。”

        艾伟德的这番话通过《时代》杂志报道后,激怒了日本军方。当时,在有些人看来,因为那时的中国根本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日军攻打这个城镇,也许杀戮造成仇恨;但另一个没遭战火波及的地方,根本不会有抗日的情绪,甚至还有人认为日军比起中国各路军阀,就只是一批“官军”而已,也许军纪还更好一点。但艾伟德的说法,让日军在中国的行动,受到各国的质疑与非难。另一方面,她的故事也让美国人深深震撼,无数年轻人志愿来中国从事最危险的飞行员任务,阻止日本空军在中国内地的滥炸屠杀,她可说是影响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几天后消息传来,这年春季来“清乡”的日军,距离泽州只有一天的路程。报信的人手上还拿着一张告示,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她只得仓皇逃回阳城,路上又遇到日军飞机低空扫射,她觉得肩头上仿佛被猛打了一拳,后来发现是受了枪伤。

 

        回到阳城,大家劝她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决定先去西安。行前她向刚刚成为基督徒的县长告别。县长好心地提醒她,日军到处悬赏捉拿她,路上千万要小心。但当艾伟德告诉县长,她要带八福客栈现在收留的一百名孤儿一起去时,县长吓坏了,劝她千万别做傻事;但艾伟德坚持,这一百个都是神赐给她的孩子,一个也不能丢下。县长苦劝无效,只好多为她预备一些粮食,并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

 

        他们要翻山越岭,穿越日军的封锁,还要渡过黄河才能搭上火车。艾伟德所带的一百个孩子中,最大的是刚放了脚的16岁女孩素兰,还有九毛、兰香、少少、宝宝四个大一点的孩子,其他孩子最小的只四岁。他们衣衫褴褛,大的背着小的在崎岖的山间缓慢前进,艰难的山路似乎没有尽头。连日的行走加上疾病,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箩筐中的食物却越来越少,只好装进生病走不动的小孩。这苍凉的出山西之路,是艾伟德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也是她无论如何都不能退却和放弃的。

 

        五天之后,食物都吃完了,依然荒无人烟。可艾伟德每天还是一休息就给孩子们讲圣经里的故事,说来也奇怪,孩子们听完故事,总能忘掉疲累与饥饿,鼓起勇气,继续前进。也许,这就是主的召唤,就是信仰的力量!

 

        两天之后,他们终于遇到了一支国军部队,不但给了孩子们食物,还护送他们走了一段路。十二天过去了,走在前面的孩子,终于欢呼地喊着:“黄河!”艾伟德谢过伴送他们的军人,目送着他们回去,自己率领孩子们,向河边走去。但黄河波浪滚滚,却没有渡船,只有忍着饥饿无奈地等待。又过了四天,来了几名跟随这些小难民好几天的士兵,帮助他们渡过了黄河。

 

        过河后又走了两天,孩子们搭上了火车。因为桥梁被炸毁,火车停在一个小山村就再也不能前进了。艾伟德带着孩子们,只好一路摸索着前进。这时,艾伟德真的想躺下来,什么都不管,但她不能啊!哭过之后,还得往前走。此时此刻唯一的希望,就是神的怜悯。在绝望之中,他们跋涉到了潼关!

 

        现在有铁路了,却没有客运火车。他们哪里顾得上这些,爬上拉煤的火车,乘过了一段,再转搭客车,终于到了西安古城。他们又从西安到扶风。所有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短缺地被安置在宋美龄所创办的孤儿院内。

 

        艾伟德终于倒下了。在医院里医生对她说:“你现在好了。我是西安浸会医院的主任医生。你发高烧,营养不良,伤寒,加上肺炎,过度疲劳。还有一颗子弹穿过你的肩头,幸而不深。现在你会活下去了。”“我的孩子们在哪里?……我有一百个孩子。”医生以为她的呓语又来了,喊护士拿镇定剂来。

 

        艾伟德对过去约一年的记忆,仿佛一片空白。她能够活下去是一个奇迹。在医院里又过了几个月后,1941年底她出院了。

 

        1942年初,艾伟德在眉县的难民营工作,那里距扶风和西安不远,她也有机会经常去看看她的孩子们。后来,她开始了四处游走的传教活动。1944和1945年,艾伟德又在兰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贫穷者和麻疯病人中传福音。她也曾往喜马拉雅山麓去,那里的隐修者,竟然预先知道她要来,准备接待,也准备了心接受福音。成都的一个教会,给她安排教堂后面的一间屋子住,她也教青年人英文。

 

        到了1948年,艾伟德几乎快垮了。这时,司陶卫医生(Dr. Olin Stockwell)劝她回英国去休养,并探望父母,她离家已经十七年了。因为艾伟德一文不名,司陶卫为她筹措路费。只是她已经不是回家;因为她是中国籍,不是回国,而成了出国。在去上海申请签证的时候,她意外地找到了当时已经结婚生子的美恩,而艾伟德自然也成了“祖母”。

 

 1949年春,艾伟德到了英国自己的家。战争几经浩劫,但家人依然很好,然而重逢很快就被深深的忧虑和深切的牵挂所打断。她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忧伤,为她死去的孩子们忧伤,以至于她常常不自觉地说出中国话。不久,有个叫莱得梧(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了艾伟德。博格斯又把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英国广播电台BBC播出。这之后,博格斯还把她的故事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艾伟德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7年,56岁的艾伟德准备再出发去香港工作。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要同她签约,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竟然有这种傻子,把好好的钱,用来作小小使女的故事……”她想,只要是传福音就好,她签约了。后来,她才知道,电影公司既不是傻子,也无意于传福音;而她,艾伟德,才是只知传福音的傻子。那部电影把原着改得面目全非,十足的一部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事实上,艾伟德终其一生,既没有任何花前月下的爱情经历,更没有和任何男人接过吻。本来的“八福客栈”,也不知何故变成了“六福客栈”。这使艾伟德羞愧难当,她再也不愿提及这件事。

        到了香港,艾伟德才发现要进入中国大陆工作已难以实现。她找到了从前收养的孤儿,他们已经做了传道人。她立即想到开办一个“希望会”(World Mission)的宣教团体。但她是中国人,居留签证申请被拒绝。到这个份儿上,她唯一的去处也只有台湾。


        1959年,“希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听众这才惊奇地发现,她不是电影中亭亭玉立的美丽女星,而是一位矮小苍老的小妇人!但有机会传扬福音,帮助“希望会”的孤儿工作,那正是她所爱的。这之后,艾伟德也曾受邀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来,她又回到英国。英国广播电台BBC 的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播出她的真实故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接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同她在花园里倾谈。她自然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请求女王帮助在台湾的孤儿们。


        由于早年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来到台湾后,常与她在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人祷告。后来,艾伟德在台北市郊的北投,租用了一所停业的旅馆,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孤儿院得到了“希望会”(World Mission)的资助。由于艾伟德年迈不能治理,就把院务交给她的干女婿管理。她的干女婿管理不当,收支无据,财务混乱,“希望会”要求孤儿院成立董事会,有效地监督院务。于是由中外董事八人,组成了“艾伟德孤儿院董事会”,由艾伟德担任董事长,她的干女婿为院长。1963年,她的干女婿把大批款项骗去,这是艾伟德一生所遭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她起初给他机会,竭力劝他认罪悔改,但全属徒然。这起案件的诉讼,前后拖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是她一生中心情最坏的时刻。除了神以外,还能够信靠谁?她孤单,失望,觉得自己真是这世界不配有的人。


        事情总算有了转机,艾伟德需要一位同工,她为这件事祷告了33年。此时,凯慈琳·司密慈(Kathleen Smith)的出现,是艾伟德一生最难逢的际遇之一,她们两人很多思想意见几乎完全一致。司密慈原来在英国诺丁翰市当女邮政局长大约有二十多年,在伦敦的电视节目里看到艾伟德的故事后,她把英国的房子卖掉,放弃安逸的生活,跟随艾伟德在中国孤儿院工作。如今,孤儿院在台湾虽三易其址,但初衷不改。目前有33位孤儿,十个工作人员。

        “不要耽心你所受的教育,上帝不要你呈验毕业文凭,只要你对蒙召的事,凡事忠心。”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长期持续的劳累,使她积劳成疾。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六十八岁
 
        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

 

 

17915905_117137446945.jpg
17915905_117137460856.jpg

位于台北的艾伟德墓地和墓志铭

 

 

 

http://www.wellsofgrace.com/index-biography.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5 15:21: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六福客栈》的影响,一些美国人来阳城寻找六福客栈的遗址,可惜的是,阳城的人几乎都不知道这位传教士(http://tieba.baidu.com/f?kz=661952669

)。当然现在貌似不少当地人对此也感兴趣了,但不是因为被艾伟德的爱与奉献所感动,而是建一个六福客栈的遗址能够吸引外国游客,能够带来经济利益。这就是中国人。
  
 
于中昊在《小妇人:艾伟德》一文中写道:中国人对不起她。她却死在所爱的中国一角土地上。原文见:http://www.aboutbible.net/Ab/C.08.06.GladysAylwar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述一件可笑的事情:前些日子看了《六福客栈》,很想知道艾伟德与林楠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他们是否还有后代生活在英国。结果就在网络上狂搜集相关的艾伟德资料;然而事实是:那个让人感动的不得了的爱情故事,原来根本就是编的。。。。。。看来我的脑子需要好好归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一千头水牛更够力--艾伟德宣教士的故事
 
作者:Hildegard Horie

译者:朱惠慈、饶天慈
 
 
 
像迎战歌利亚的小大卫,艾伟德在危崖边的吊桥上,与一大群水牛搏斗。她试图劝说它们,用尽力气推动它们,要它们让出路来给她和一百多个孩子过到桥对岸。这是他们从山西翻山越岭、躲避日军炮火,逃往陕西的路程中,无数惊险事件中的一桩。奇妙的是,艾伟德,这个小个头的弱女子居然真的令水牛群转向了!上帝让她经历到他们「比一千头水牛更够力」!


从故事的开头,她遭受宣教机构的拒绝,却能克服万难,只身来到中国,到她奋勇带领一百多个战火孤雏逃离战区,整本书充满了神奇的小故事——真真实实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中国大陆。


  
推荐文


>>林幼君(校园团契资深同工)
主角艾伟德的经历和书中的情节,在看完数周後仍在脑中萦绕不已,且常有负担和冲动想要向人分享和推荐此书。尤其是她的祷告,给我很深的感动和学习。

>>张文亮(台大生物环境系统工程系教授)
「小妇人」艾伟德是近代宣教史上,上帝最独特的仆女之一。她没有傲人的学历,只有丰富的爱;没有口才,只会对小孩讲耶稣的故事。在烽火战乱的大地上,她带著上百的孤儿,辗转流离。


她的事迹,牵动普世千万的人。原来战争与苦难,不过是她跟随上帝的背景道具罢了。

>>石安莉(内地会宣教士)
这本书是描述Gladys如何离开英国,单独去中国为神工作,神引导她带领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朋友,从战争中的中国出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感动,因为这个极其平凡的小人物(有人说她是伦敦的小麻雀),是真的相信圣经中的上帝会帮助她 ,如同帮助过圣经中的人物一样,她一生中藉著基督奉献了她的一生,给一般人认为没价值、不可爱的人,虽然困难纷纷出笼,可是Gladys总是带给人一种从神而来的喜乐。


 


饶天慈(内地会宣教士)

我青少年时期就听过艾伟德的故事,深深被她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她虽然被认为能力和知识都不足以成为宣教士,然而还是靠著主,单身一人踏上往中国的宣教之路。


她用帮佣存下来的每分钱,买了一张单程火车票,穿越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试图进入中国,敲开福音的门。这个身材娇小的英国妇人,既不畏惧险恶的环境,更不会被艰深的语言所阻。艾伟德凭著毅力克服了语言学习的困难,令众人都感折服。後来她如何只身一人面对凶恶的日本兵,并且带领一百个孩童攀山越领抵达西安的事迹,更是令我惊愕。


从那以後,我便读了许多有关她的书,看过许多有关她生平的电影,也曾在一些儿童营会中,分享她的故事。我每讲一次,心就被感动一次。这个单纯信靠上帝的小妇人,用她的经验向我们显明一个真理,那就是:上帝是可以信得过的。


 
第一章   大失所望
第二章   两位老太太
第三章   在海港
第四章   重返伦敦
第五章   「请给我到中国大陆的票」
第六章   再见
第七章   下车,打仗了!
第八章   俄国很大
第九章   逃亡
第十章   踏上中国的土地
第十一章  进入山区
第十二章  终於抵达
第十三章  美梦成真
第十四章  预备接棒
第十五章  新任务
第十六章  村民大会
第十七章  墙壁与栅栏
第十八章  艾伟德做妈妈了
第十九章  九毛钱
第二十章  战争爆发
第二十一章 死亡的阴影
第二十二章 准备逃难
第二十三章 「我们要留下」
第二十四章 逃出阳城
第二十五章 重逢
第二十六章 再出发
第二十七章 美安,美好平安
第二十八章 在山里
第二十九章 大战水牛
第三十章  黄河边的村庄
第三十一章 黄河
第三十二章 神迹出现
第三十三章 终於受到照顾
第三十四章 继续赶路
第三十五章 「我也没办法」
第三十六章 战败的军队
第三十七章 惊险的旅程
第三十八章 「我们在这里」
第三十九章 生死之间
第四十章  上帝的游民
第四十一章 在中国的门口
後记

年表
附录1.三个故事
附录2.谈话记录
附录3.见证
附录4.关於大卫
照片

 

======================================================

 

俺不是卖书的,不过是推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4 1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