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2185|回复: 0
收起左侧

关于《腓利门》中的一个问题——听课笔记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7-1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腓利门书》笔记整理   有人说:“保罗打发阿尼西母回到主人那里去,证明他是奴隶制度的维护者”,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们必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讲起,保罗时代奴隶制度盛行于东西方各国,在罗马帝国版图内,这是一种合法而时尚的社会制度,单就罗马一城,奴隶数目超过一百万,与自由市民人数相等,何等惊人!另一种记载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罗马常常侵伐各国,所掳的人就是奴隶,……一家至少有十个,小康之家竟有二百多。”虽然如此,但福音之使命乃是见证基督,拯救罪人,不直接干预社会问题,然而,福音所到之处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政治社会。保罗在此一方面打发阿尼西母回去,一方面有尽力替他求情,如果以此断定保罗是奴隶制度的拥护者,就未免太冤枉他了。本书所提供的内容,实际上与保罗反对或赞成蓄奴制全不相干,他只不过照一般基督徒在犯罪后要赔偿或对付之应有手续,虽然有时如此对付是要负上相当的代价,但却是每个真信徒所乐意付出的。反过来,保罗对阿尼西母之友情足证他绝无阶级观念存在他的意识中。虽然阿尼西母是奴隶,又是逃犯,但在他悔改后,保罗称他为“在捆锁中生的儿子”和“心上的人”,且要求腓利门待他如同“亲爱的弟兄”,又要收纳他如同收纳保罗自己一样。这种态度与教训虽不是反对奴隶制,但使奴隶制根本失去意义。故使保罗的工作虽非直接改革社会,但却对社会有积极良好的影响。就本书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实不愧为:第一篇奴隶解放宣言!   与圣经其他经卷一样,本书实在是超时代的作品。第四世纪时,有个主人为着他的奴隶狭款潜逃而写信给朋友,信上说:“我托你往亚历山大著名的城去寻访我的仆人,他的名字叫……约计三十五岁,是你所认识的。假如你找到了他,就送他往衙门去,将他监禁个考问,并且去向官厅控告那窝藏他的人,要他赔偿损失,不达目的不止。”保罗实在想不到在他三百年以后人们还写这类的书信啊!   然则保罗,或整个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是什么呢?汤朴威廉博士认为:“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应当是双重的:一面传扬基督的社会原则,一面指明现行社会与此原则不相符合之点。至于如何将现行秩序加以改革使之与原则相合,教会应让信徒站在公民的立场上(注意:并非亦无权站在教会或基督徒的立场上)促其实现。……教会可以指示政治家、社会秩序应达到的目的;却必须让政治家自己去实现计划如何达到这目的。……严格说来,根本不能说有什么基督教的理想社会,可作现实社会的模范。这也无所谓的。自从柏拉图写了他的理想国以来,历代的思想家不知道写过了多少不同的理想社会了。这充分证明没有人愿意活在别人的理想社会中。况且任何的理想社会都不容易实现。……虽然基督教未曾给我们一个理想社会的设计,她却给了我们一个更宝贵的妙诀——那就是调整社会现状的原则。”用最概括的字眼来讲,这个原则就是基督的爱!    首先这个爱瓦解了保罗与阿尼西母之间的阶级藩篱,后来又填平了腓利门主仆中间拜社会制度所赐的鸿沟。本书能存留至今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同时,根据遗传,腓利门释放了阿尼西母,待他如同弟兄;而且,不久这位“亡命之徒”竟然作了庇哩亚教会的监督。为此,我们要说:因为保罗写了这本腓利门书,奴隶制度的丧钟敲响了!整个社会不平等的根基动摇了       利百加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8-21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