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序
献祭是什么?
献祭是把牛,羊,雏鸽等祭牲,或素祭,烧在坛上。这些可以充饥的食物,被焚烧成灰,被焚烧成一无所有。如果不明白神的爱,不是为爱主而作的,就是一种实在的浪费。
奉献的动力在于爱。献祭是爱的焚烧,升华。 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人,看不出奉献的价值。
当马利亚打破玉瓶,把香膏浇在耶稣头上,门徒们竟不喜悦:因为不了解这“一件美事”奉献的意义。
耶稣基督到世上来。祂的生命是献祭的生命。祂为了爱倾奠了自己,作为祭物,使人的罪因信祂而得赦免,在神与人中间成就了和平。(参西一20)救赎的奥秘是“神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八32)只有爱,才有意义。
这种奥秘的动力,也在圣徒的里面,使他们为了爱主,为了爱失丧的人。甘心奉献自己。放弃,放弃了一切,焚烧在祭坛上面。
宣教士们献上了他们的一生,到极偏僻遥远的地方,到不知名的丛林深山,到言语不懂的人那里。没有享受,没有名声,没有人关心,更没有人对他们致谢。这些人的学问,才华,生命,岂不是白白的浪费?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劳工作一生,有什么价值?实在是浪费,如果没有爱。“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道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一三13)
是爱的动力。使本书的主角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自英国来到中国,以一个有高深教养的人,去服事那些粗卤肮脏落后的部族土人,由文明的社会,进到边荒的云南傈僳土人当中。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离开家人和亲友,放弃了事业,放弃了享受,放弃了前途,走向了不可知,走在崎岖荒凉的山路上。从城镇到山中的村落,走上一两个星期是常有的事。他的脚起了茧泡。腿肿了,疲倦了,却真是传道者登山的佳美脚踪。躺下去,是为了起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他忍受着不合口的粗粝食物,不合心的奇异风俗,不合时的恼人气候,风吹雨打,都得忍受。时间的考验,灰心和孤单的攻击,疾病的侵袭。盗贼的危险,真是天天冒死。这就是“傈僳使徒”富能仁的生活。他为了福音,为了那些失丧的部落人民,丧失了自己,把自己献上,焚烧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西南山溪的一角,点燃起新生命的希望。他在被遗忘的人中间,所结的果子永不会被遗忘。他走到了文明世界的尽头,在那里开始拓展天国的疆域。
“富能仁”这个名字,使我自然想起一节经文: 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为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八9)
富能仁效法基督的样式,离开了他出身的富裕的英国家庭。到了遥远的中国。并到了西南极边的穷乡僻壤,一口气就工作了十四年。多么漫长的十四年岁月!他那种独来独往的作风,连别的宣教士也以为他是个怪异的苦行者。他茹苦含辛。甚至得了“洋叫化子”的雅号——但那是个多么不易得到的荣誉!
他把救恩的好信息,带给了傈僳人,也带给他们书写阅读的文字。他坚信祈祷,坚信圣灵的能力,能使人的生命改变,能捆绑那“壮士”,掳掠那恶者所掳去的灵魂,使他们得到释放和自由。在荒芜的山林里,神的大能运行,奇迹出现了:教会蓬勃兴起,而且是健全的教会。他们不是把自立自养自传,当作高调和目标,而是从一开始就实行的基本路子,是原始教会的起步。多奇妙!这些简朴落后的原始部族,竟领先的回复到圣经的原始教会。神在愚拙的人身上,彰显祂超奇的智慧,在贫穷的人中,成就祂至丰富的恩典。
戴存义师母就这宣道事迹,曾写过一本书:《青山之外》(Beyond The Ranges),被认为是研究宣道事工三本必读书籍之一。本书作者是富能仁牧师的女儿,在纪事之外,更引用大批原始资料,特别是富能仁忠实而生动的日记和书信,不但纪事述史,更描述身经者的灵历和心情,与黑暗势力争战过程。读者不但可以体验先贤宣道的艰辛,爱中国的深切。更能灵里得造就,继起发扬拓展神国的事工。
恩典,是我们不配得的。只因为神儿子的舍己,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怎能“徒受祂的恩典”?
“为你们”是爱。我们常常只顾自己,为自己享受,事业,前途打算,为自己和家人生活劳心劳力。为什么不跳出自私的圈子?为什么不为别人,为主而活?
用现代宣教的语词来说:宣教信息(Message)是“恩典”;宣教动机(Motivation)是爱:“为”别人;宣教工场(Mission Field)是世人(本来的“你们”)。
但不要忘记“你们知道”。主耶稣基督是第一位新约的宣教士。祂给我们带来了“恩典和真理”,使我们得到永生。如果我们真知道永恒的意义。真“知道”祂,也必然会跟从这位宣教的先躯。是他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20:21)
译者冉超智弟兄,笔调清新流畅,使本书能向中文读者说话。杨志英(Allyn Cooke)牧师伉俪,是我们可敬的朋友,曾与富能仁牧师在宣道工场上并肩负轭,给我们提供资料和帮助。童铭惠牧师曾在云南住过。熟悉汉夷情形,信主后复在缅甸北部工作。是主预备的核校人员。因他对傈僳教会的深知关怀,。为本书史料和人名地名改正了些错讹,贡献很大。愿主记念,在此一并致谢。敬请与我们一同祷告,使本书成为华人教会宣道事工的赐福;读过本书的人,不会是与以前同样的人:如果宣道者没有这样的心志,干脆还是不要作宣道之想;如果诚实有这样的心志,必能从主得福。
于中旻谨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