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2871|回复: 15
收起左侧

[分享]灵粮小吃(钟鹏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我这里来(太十一:28 - 29)

 

《马太福音》 11:28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马太福音》 11:29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个小孩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能抬起一块石头。他的父亲看见了就问:“你是否已出了全力?”“当然咯!”孩子很不耐烦。“你没有!”父亲答道,“你没有叫我助你一臂之力。”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啊,现在是天父助你一臂之力的时候了。我们软弱之躯是时常经不起失望和困难的敲击。让我们养成习惯,凡事求告主的帮助,主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传说古时有一地方,那里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命很苦,以为自己的重担比别人的重。大家心里都想着,若能跟别人交换身上的重担,那该多好啊!有一天,天上的诸神下了一道命令:在某时某刻,大家都来到一个指定的地点,把身上的重担卸下。条件是:每个人都要抬回一件他人放下的担子。


大日子终于来了。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指定的地方,将身上的重担,不管是病痛、忧伤、困难、烦恼通通卸下。然后,东寻西找,估量每一件别人丢弃的担子,看哪一样最轻便。这时他们才发觉到别人的担子其实比自己的更重更难当。听说后来每个人都抬回自己本来的重担。


请听耶稣基督的教导:“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享安息。”(太十一:28 - 29)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叫我们得到安息了。(N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6 13:13:4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内而外(可七:14 - 23)

 

 

 

到中国的拓荒宣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or)在一次讲道中把水装在玻璃杯中,放置在他前面的桌子上。讲道的时候,他用拳头重击桌上,使水都溅出来撒在桌面。然后他解释:“你将面临许多困难,记住当你碰到的时候,你里面是什么,溢出来的就是什么。”


那确实值得令人深思,不是吗?我们被苛待或误会的时候反应如何?是以爱心的言语、耐心、仁慈来回应吗?还是用愤怒报复对方呢?


我们在以弗所书4章17-32节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得救前后的对比。我们若受圣灵管理,可以从面对生命中突然临到试炼和试探的回应方式显现出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令人难堪或尴尬的情况正好是我们在恩典中成熟度的最佳测试。


我们也有可能会压抑挫折与愤怒而表现出一副未受干扰的样子。但如果我们的心充满救主的爱,就能够以耐心和仁爱来回应接踵而来的意外试炼。就像装满水的玻璃杯,我们里面是什么,溢出来的就是什么。(RWD)

 

 

《马可福音》 7:14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马可福音》 7:15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注:有古卷在此有 
《马可福音》 7:16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马可福音》 7:17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马可福音》 7:18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马可福音》 7:19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马可福音》 7:20 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马可福音》 7:21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马可福音》 7:22 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 
《马可福音》 7:23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转自《网上灵粮》 编者:钟鹏章牧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3 15:04:0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大的婴孩 (太一:18—25)

 

 

如果不仔细思考的话,即使是基督徒有时也会误解圣诞故事的真正含义。陆卡克(Halford E.Luccock)在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中警告说:“我们会因为太沉醉于这个婴孩的故事而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这个故事没有要求我们为此做任何事,也没有要求我们在思想或生活上做出重大的改变。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圣诞节只是关于一个婴孩的故事,还是远远不止这些?其实,这是一个与这位婴孩有关的不朽的故事。这位婴孩长大成人后,将世界从罪中救赎出来,并呼召我们成为他的宏伟计划中的追随者。”


当主的使者对约瑟显现时,说:“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我们只有透过十字架和复活来看耶稣的降生时,才能真正明白基督来到世上的意义。


在每个圣诞节到来的时候,让我们睁大眼睛,以爱和承若回报上帝赐予耶稣之恩。把我们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全用来荣耀这位为我们的罪长大而又受死的婴孩。(DC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的日出 (路12:16—21)

 

 

“它是不可沉没得!”这是铁达尼号的制造者骄傲的自吹。1912年四月十四日,这个豪华邮轮在首航途中沉没了,2100名乘客中的大多数也同葬海中。


在安德生(Ingvald Anderson)为丹麦杂志《传播福音》所写的文章中,提到一名叫约翰哈波(John Harper)的乘客,他是热心为基督做见证的人。根据一个生还者描述,在灾难发生的傍晚约翰带领了一个青年信主。


稍后,约翰与他的女儿和侄女在甲板上散步。在他们欣赏令人叹为观止的夕阳时,哈波说:“明早将是很美丽的。”


对他和所有在那夜死去的基督徒而言,翌日的早晨是美丽的。那是他们在天堂看到的第一个日出。安德生联想到这一切,鼓励他的读者建立他们与耶稣的关系。


不管你的生活此刻是多么平安,也随时可能出现沉船般的灾难。你若还未信主的话,就应像那个英国青年一样 -- 现在就接受基督成为你的救主。这样,不管你何时或如何死亡,你就会在天堂看到日出。(VC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之追寻(约十一:25)

 

 

杏林子写的《现代寓言》一书里有一则《蝉问》,这样写道:


蝉问造物主:“有没有什么东西同时具备了生和死?”


“有啊!”造物主回答:“稻子、麦子,一切的种子。。他们都是边死边生,边生边死的。”


我想,杏林子写这则寓言的灵感,大概来自耶稣所说的一句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4)


麦子死了,生机便从死中萌芽。死,是那粒麦子的生。这生生死死,讲起来似乎有点玄妙。


孔子虽然伟大,但对生死问题,坦诚地表示:“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生我都不大了解,何况死呢!”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难怪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在其著作《愁乡石》的序文说这么一句话:影响我作品最大的两部书是论语和圣经。前者使我以一个中国人自豪,后者使我以一个“人”自尊。


张晓风是一个基督徒,她并没有忘本,她仍热爱中华文化,不然她不会说论语使她以一个中国人自豪。


《论语》教导我们礼义廉耻,教导我们怎样做个正人君子。可是张晓风为何还需要圣经呢?


原来,孔子不能回答的问题,耶稣能回答。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十一:25)


《论语》不能解答的问题,圣经能解答,圣经解答了人生三大问题。第一,人从哪里来?第二,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第三,人死了去哪里?


因此,张晓风觉得还需要圣经,并宣称圣经使她一个“人”自尊。


人活着,有何意义?在生之追寻的过程中,您是否把圣经提供的亮光放在您的思考中?(YB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失望是上帝的委任状(Disappointment - His Appointment) (约15:2)

 

 

这是解经王子摩根博士(Dr. G.Campbell Morgan)(1863 - 1944)在讲道中常引用的一句话。他也说:“人一切遭遇的环境实在是上帝手指所安排。人生的经历好像严师,凡不能改变的环境就要忍受。”


摩根初任一间教会牧师不久,该教会有一半长执不赞成他常外出布道,于是送给他一封公函略谓:“摩根先生,昨夜长执会一致通过,今后您如未得长执会允许,不要再接受任何讲道聘请,因为屡次的外出会削弱本会事工。”摩根接此公函后原拟一封如下之信:“第一:我绝对不妥协;第二:此公函非一致通过;第三:教会事工并非因我外出布道削弱。”信未发出前他想应请教年长同工的意见。此位同工劝他千万不要意气用事,应细心留意上帝借环境的领导,培养忍耐的德行,多用工夫在自己的工场,时间一到,上帝自有安排。果然,不久有别的教会聘请他,摩根一学习到上帝工人的工场是葡萄园主人安排的功课(约十五:16),他顺服了。


摩根曾在一间人数极少默默无闻的小教会工作两年,他就用好多时间用功读圣经作笔记。这两年委实是他从事解经的基层苦工。他亦曾在两度牧养英国西敏寺(Westminster Methodist Church)学习从反对他意见者找出益处。


上帝要用的人,他一定会安排“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约十五:2)被修理的时候,一定很不好受。但不要失望,这正是上帝颁赐委任状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圣诞节的基督 (约16:16—33)

 

一位心灰意冷的基督徒在圣诞节告诉我:“基督的再来并不会改变我的生命,我仍得面对这么多的苦难。”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令我深思耶稣是如何改变了我的生命。我认识到四条真理:


1。耶稣不再是个婴孩,他已长大成为一个“心灵强健”的(路一:80),教导和医治有方的牧者。(太九:35)
2。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主没有呆在坟墓里,他已复活并成了我们的救主(太二十八:1 - 7,启一:18)。
3。我们复活的救主没有留在地上。他升到天上为我们预备地方,并差遣圣灵住在我们(约十四:2,25 - 26,徒一:9)。
4。我们升天的主不会只是住在天堂。他将回来接我们和他一同回天家同住。(约十四:3)


基督的诞生已经改变了世界,但是这不等于我们会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耶稣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他又补充道:“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由于基督的同在和圣灵在我们心里的能力,我们能胜过苦难。这就是振奋的理由。因为基督确实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去面对苦难,而不被它所压倒。(JEY)

 

 

 

 

《约翰福音》 16:16 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 
《约翰福音》 16:17 有几个门徒就彼此说:“他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 


《约翰福音》 16:18 门徒彼此说:“他说‘等不多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明白他所说的话。” 
《约翰福音》 16:19 耶稣看出他们要问他,就说:“我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你们为这话彼此相问吗? 
《约翰福音》 16:20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 
《约翰福音》 16:21 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 
《约翰福音》 16:22 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 
《约翰福音》 16:23 到那日,你们什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 
《约翰福音》 16:24 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约翰福音》 16:25 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地告诉你们。 
《约翰福音》 16:26 到那日,你们要奉我的名祈求;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们求父。 
《约翰福音》 16:27 父自己爱你们,因为你们已经爱我,又信我是从父出来的。 
《约翰福音》 16:28 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 16:29 门徒说:“如今你是明说,并不用比喻了。 
《约翰福音》 16:30 现在我们晓得你凡事都知道,也不用人问你,因此我们信你是从 神出来的。” 
《约翰福音》 16:31 耶稣说:“现在你们信吗? 
《约翰福音》 16:32 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 
《约翰福音》 16:33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6 13:15: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山神佛

 

《使徒行传》 17:29 我们既是 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 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在西藏的拉萨药王山峭壁上,雕刻了无数佛像。千百年来,人们怀着虔诚与敬畏的心,无休止地寻求神,换来的就是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可惜就是没有摸着神。使徒保罗说得好:“我们既是上帝所生的,就不当以为上帝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徒十七:29)


基督耶稣一针见血地指出:“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三:5-6)


再好的狗,也只是狗命一条;
再好的人,也只是人命一条。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三:3)


满山神佛也不能帮你进去。(CP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困扰人的恐惧

 

 

许多人被莫明其妙的恐惧和恐慌所困扰。有人害怕群众、有人怕开放的空间或是怕高。甚至还有一种“恐惧上帝症”,这样的人要么害怕上帝真的存在,或强烈地否认他人的存在。


你觉得患有这种“恐惧上帝症”的人很少吗?其实不然,从罗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仇敌想尽办法让人故意不认识上帝(罗一:28),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21 节)


既然如此,当纽约大学的哲学与法学教授尼格(Thomas Nagal)企图用逻辑来化解对宗教的惧怕,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在《临终之言》一书中,坦诚自己也强烈地受制于这种恐惧,他还说:“我真希望上帝不存在。”


有人只要一想到跟宗教有关的事,就非常地惧怕,但是他们再怎样害怕,上帝仍然是真实存在的。他渴望能做我们的救主,当我们敞开心扉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时,我们对生命将完全改观 - 从悲观、恐惧,转为信靠和盼望。我们开始会对上帝有一种合理的敬畏之心,并从恐惧的折磨中被释放出来。


你在基督里找到了希望和信心吗?(VCG)

 

《罗马书》 1:18 原来, 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罗马书》 1:19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 神已经给他们显明。 
《罗马书》 1:20 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 1:21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 神,却不当作 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罗马书》 1:22 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罗马书》 1:23 将不能朽坏之 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信上帝(林前一:18,21)

 

 

有一位总统曾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对上帝抱着自己的看法。。宗教派别虽然众多,只是对真神的不同称呼。。”(这位总统因酗酒被迫下台)


有一位名人曾说:“我不信宗教,但我赞赏宗教所灌输的磊落态度和明净行为;我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来生,但我坚信肉体灭亡后,精神可永垂不朽。”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写了一本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在1948年,他还在英国广播电台与一名神父辩论上帝的存在与否。


使徒保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的愚拙和大言不惭。他说:“。。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上帝的大能。”又说:“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林前一:18,21) (CP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5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