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咒诅诗?
1、 传统观点
我们常有赞美神的诗,但对咒诅诗却没有过一次讲道,真是很难理解,有些现代人也许会觉得在理性上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咒诅的话。不过,我们若注意到它是一首诗歌,相信可以感受到这些咒诅的话,表达出诗人心中极大的气愤。今日的许多基督徒一致认为,《诗篇》是旧约圣经的心脏,它对人的思维与情感都极具启发作用。《诗篇》散布着敬虔与热爱上帝的情怀,源自个人与上帝亲密的关系。甚至在礼仪性教会的每日诵祷中,《诗篇》的内容在祈祷与赞美诗辞当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由此看来,《诗篇》已经成为教会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人的观点
不过,在《诗篇》当中,明显有个别的诗篇令人费解以致在解读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它们似乎缺乏历史或者文学的背景,这在旧约是绝无仅有的。再说,诗人的态度有时也让基督徒想不透,因为我们受到的一贯教导,是要承认自己的罪,并且要爱仇敌。可是诗篇却有这样的话:“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象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诗137:8-9)。这类与基督教伦理范畴看似相悖的诗篇被称作“咒诅诗”(imprecatory psalms)。
二、为什么会有咒诅诗?
1.谴责性的话语可以理解为预见性而不是祈求性的。刑罚已为诗人所预见,但与诗人的祈求无关。咒诅性动词可以理解为表示警告,而非表示愿望。
2.希伯来人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具体性似易把罪和罪人联系在一起。希伯来人很难理解罪这个抽象的概念,除非他看到罪表现在罪人身上。在他看来罪和罪人是同一概念,无法分开的,要消灭罪,就得消灭罪人。
3.希伯来人知道他们在外邦人中间是上帝所拣选的代表,所以他们认为外邦人进攻他们就是得罪上帝,自己有义务对这种攻击进行惩罚。诗人自知为上帝所膏立。他说话的时候,是为上帝说话,敌人迫害他,就是迫害上帝。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看摩西。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宣讲申命记的内容时,往往未加说明就从第三人称的语气,转到第一人称,好象是上帝亲口说话一样(见申11:13-15;29:5,6)。诗人在上帝圣灵的感动下写诗,所以有权不仅斥责罪恶,而且对罪人宣判。这些对敌人的斥责,可以与记在利未记26章,申命记27,28章中为以色列人陷入罪中而宣布的咒诅相比,也可以与以赛亚书5:24,25;8:14,15;耶6:21;7:32-34中的斥责,耶稣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强烈措辞(太23),以及新约作家的话(徒5:3,9;加1:8,9;5:12;雅5:1-3)相比。如上所述,圣经中咒诅的话不仅诗篇中有,也不仅仅旧约中有,新约中也有。
4.必须按照写作时的背景来理解对罪人的斥责。当时人们惯于用强烈的措辞和生动的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圣经的作者用人的语言和人所熟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圣经是人在圣灵的感动下写的,但其思维方式和语言不是上帝的,而是属于人的。上帝没有作为作者而显示出来,人往往会说出不象上帝说的话,圣经中的用语,修辞和逻辑并非上帝所口授。”(1)
三、咒诅诗表达诗人的情感
1、不是咒语,是预期神的神判
咒诅诗有预言的成分,预言不虔诚者必将被上帝灭绝,公义必须伸张,凶恶必定除去。诗人有先知的卓见与远见:上帝必除去凶恶,义者才可以存活而被建立(诗7:8-9)。诗篇里的咒诅,并不是以恶报恶,以牙还牙的报仇主义,所以根本不是咒诅语。只不过诗人预期,神有一日会执行他的审判,正像徒23:3保罗预期神要责打大祭司,又预期神必要严罚铜匠亚历山大,我们怎能称之为狭獈的报仇敌主义呢?(2)
2、不是伪装,是真实的表白
像是语无伦次的申诉、哀求、和气愤以後,作祈求神的拯救,而以歌颂和赞美为结束。整篇诗章让我们看到作者在苦难中不同心境的改变,特别是祷告在苦难中人身上发生的功能。在以色列历史很早的初期,人们已常常使用咒诅的诗篇(模仿他们异教的邻族所做的事情),因为他们盼望透过这些诗篇,上帝会代他们向仇敌施行报复。这种诗篇使用了古老的一成不变的格式,它们代表了他们深切地期望上帝会更改一切。
3、不是利已,是义怒
但是我们若从诗人的感受出发,便可以看出他们因正义感而有的义怒,尤其仇敌不只是民族与个人的,而且也是信仰的、属灵的。这些恶人竟然敌挡上帝,令人憎恨。这样的救助使人衷心感恩(诗35:18、28),这实在是公义的报应。赏善罚恶是公义的原则。” 鲁益师指出,缺乏义怒是一种警兆,应当为震惊为义震兴,我们还学到痛苦的感觉,也能因神的同在得着解决,诗人不是紧握难处不放,而是交托神,神能了解罪人的感受,虽然他不能容忍罪,但他是公义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