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钻石途径之四》第十七章
我们通常认为圣诞精神就是给予和分享,但我们到底给出了什么?如果你给出的是钱或礼物,那并不符合基督所强调的给予方式。如果你给出的是你自己,如果你为了真理而舍弃自我,那才是真正的给予。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无概念次元的核心议题,我们采用的是圣经里的某段章节。在路加福音里基督曾经说过:“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由于现在是圣诞节期间,所以我觉得应该谈一谈和这个节日有关的议题。我认为这段圣经里的话,很贴切地描述了圣诞精神。今天我们特别要探讨的是“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以及“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希望我们能对其产生一些深入的理解。
这两段话触及了内在工作的核心,以及任何一种开悟体系的核心。自我本是开悟最大的障碍,因为它永远为了自己而活,但这为什么会是个问题呢?为什么企图保有自己的生命,反而会丧失生命,但牺牲自已,却拯救了自己?
即使是非常深入地进行内在工作,你仍然是为自己而做,仍然想获得某些东西。你必须质疑自已为什么想与上主合一,答案是你想获得更美好的感觉;或许你以为你可以成为上主的新娘。
这种观点其实很正常,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看待生命的。你永远是为了自己而活,虽然你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出发点仍然是为了自己。
基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我不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把祂当成凡人来追随。跟从基督意谓着追随真理,因为基督就是真理或实相的代表。
若想追随真理,“就当舍己,天天背起十字架来。”这是一段十分精微难解的话语,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有两个主人,即使把自己奉献给真理也一样。我们以为我们既可以为真理而活,又能同时拥有自已想要的东西。修行有一大部分就是要处理这种内在的挣扎。然而真理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自我的需求又是什么?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向自我妥协。
基督曾经说过,你若是为自我而活,或者试图妥协而去侍奉两个主人,是行不通的。你将会丧失你想拯救或拥有的生命。丧失你的生命,意谓着无论自我怎么活,都不可能活出真实的生命。你的人生永远是空洞、无意义和不满足的,因此不如死掉算了。
另外还有一种解说的方式,我通常会用“死不掉”来替代死掉。因为你的自我如果死不掉,就会像行尸走肉一般,无法活出最真实的生命。
前面提到的“就当舍己”这句话,暗示着自我的需求若不是和真理的要求相反,就是和真理的要求相抗衡。如果我们非常深入地去了解这句话,可能会发现它其实意谓着:“我追求真理是为了自己。”如果你对自我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它和真理永远是背道而驰的。自我的存在方式和它自认为的方式是相左的。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我,这个我有它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生活就是为了我这个人。”这个信念本身就意谓着你不是为真理而是为自己在活。但基督意识或宇宙意识的层次上,自我并不是一个独自存在、拥有生命的存有。事实上它根本不存在。由于它不存在,所以为自我而活就代表你是在崇拜一个虚假或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然,要认清我们的自我或人格根本不存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督的那句话不仅仅在说明自我是不真实的东西,祂其实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洞悉这整个情况的解决方式。祂要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到底是为真理、上主、基督而活,还是为自我而活。
祂说的是:“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做真理的追随者,亦即我所谓的不断为真理牺牲生命。不断为真理牺牲生命,代表要天天背起你的十字架来,也就是天天都臣服于真理以及真理之道。
许多的宗教和灵修传统都强调这种精神,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这部分的内在工作。如果你一直想救自己,这部分的内在工作是无法生效的。你修行若是为了追求自我或为了利益自己,是行不通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内在工作的目的本是要舍弃自我、把自我交出来以及牺牲自己;为真理牺牲自己。
这并不是一种道德观,也不代表为自我修行是件坏事,或者会遭到上主惩罚。某些人的确是这么想的,但我不认为如此。我把它看成是一种自然律。一个渴望追随真理的人,怎能为自我而努力呢?自我根本是个虚假的东西,因此这么做不可能生效的。
如果你修行是为自我,是为自我而活,不代表你是个很糟糕的人,或者需要被惩罚。你不过就是为自我而活罢了,而你获得的必定是一种小我的生活;你不可能活出真理来。我不认为这是很糟糕的事,也没人会要求你不这么做。
刚才我们读到的那段圣经里的话,指的并不是“应该”跟从基督。基督的意思是如果任何人“愿意”跟从我,如果这就是你的选择,那么你必须弄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什么。你必须弄清楚其中的意义以及势必会发生的事──天天背起你的十字架来。
我说的自我牺牲,并不是要你成为一个受害者,或者必须受苦。这不是我的意思。自我牺牲最深的意义是选择真理而非幻觉。你要牺牲掉的是幻觉,然后要选择真理。
基督所谓的选择,并不是指偏好灵性上的洞见或体悟。基督的意思其实是要我们学会如何生活。因此你究竟是在依据真理在活,还是依据小我的观点在活?“凡要救自己生命的”意谓着如果为了小我而去救自己的生命,“必丧掉生命”;但“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则会因为追寻真理而“救了生命”。到目前为止我还未充分解释这段经文。
就日常生活的每个当下而言,这段经文究竟带来了什么启示?假设你结束工作回到家,拥有两三个小时的放松时间,你会做什么?你会为自己,还是为真理而活?也许你会去看场电影,探望朋友,看电视,读书,或是做些其它的事。在上述的这些活动中,你服务的对象是谁?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驱力是什么?你是在满足自己,还是把自己交出来、臣服于真理?
当然基督的意思并不是:“如果你的确是为真理而活,就不能看电视。”我不认为这是祂话中的意思。几乎所有的灵修传统都强调自我必须舍弃,欲望必须否绝掉。这就是弃世苦修的基础。我认为其背后的原理是,只要我们还在为自己效劳,而且把自己当成了真实的存有,就会不由自主地忽略真理,从纯物质次元的角度运作。换句话说,我们会认为的确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它有许多需求和想要做的事,也有各式各样的发展等等。
基督并不是说自我不存在,祂说的是自我应该为真理而活,应该跟从真理。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个观点,因为基督并没有说自我必须消失,灵性才能重生。然而祂所说的死亡究竟是什么?死亡意谓着把对自我的身分认同舍弃掉,不再活在自我中心的状态里。从属灵的角度来看,自我的死亡就是不再活在自我中心的状态,而选择活在本体、上主和真理之中。
这是一个很容易误解的议题,因为我们总是强调以无我的态度活出自己的生命,但如何才能办到呢?以无我的态度来生活,意思就是要为真理而活,因此你不能为了小我而活,也不能有“我的人生”之类的观点。当然你仍旧会去做许多事情,但中心点在哪里?服侍的对象是谁?目标是什么?
我们认识的自己通常是一个有中心点的存有或意识体,它有一个自我,也有特定的身分或倾向。这个自我和他人、宇宙或其它生命是有界线的,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让这个自我活下去,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如何不为了自我或自我的满足而活。
即使当你有了美妙无比的开悟经验,仍然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活动。那时你是处在一种开阔无边的状态里;你的自我消失了,于是你终于领悟万物皆是一体的。五分钟之后你对先前发生的这件事开始感到兴奋不已。你察觉这件事只发生在你的身上而非别人身上;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如果你并不是为自我而活,那么这个经验发生在你身上和发生在别人身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它发生在别人身上和发生在你身上是一样美好的。
我不认为这次聚会之后你们就能按照这种观点来生活,我指的是我们要以无我的生活为目标;也就是要活在实相中。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个目标弄得更清楚一点,看看我们的内在工作究竟要做些什么。我们必须了解自我牺牲为什么是必要的。请留意,我们并不是为某个人、某个组织、某位老师、学校或团体牺牲自已,我们是为了真理或实相而牺牲自已。
我们的文化通常会把“牺牲”理解成被剥削或变成受害者,因此我们很难了解为什么自我牺牲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果某人采取自我牺牲的生活方式,人们就会认为他有烈士情结或容易受人操控。人们很难了解自我牺牲代表的是臣服于真理。
自我牺牲不仅仅意谓着臣服于真理,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观点本身就是真理。若想真的洞悉真理,必须有某种程度的自我牺牲,因为洞悉真理就是领悟到实相是超越自我、最终会把自我废除掉的一种更宏大的状态。认清真理就是认清自我并不是以我们认为的方式存在着。然后我们就会发现,真实不虚的生活并非我们认为的那种生活。
自我牺牲不是要我们受苦,如果把自我牺牲看成是痛苦的事,就尚未彻底认清真相。但是有一段时间我们势必会感到痛苦,不过痛苦会越来越减轻。一段时间过后,自我牺牲会变成一种自然产生的驱力,原因是我们对实相有了真挚的爱。当我们有了真实的体认之后,为真理牺牲自己就会是一件喜悦的事了。为真理放弃你的生命,意谓着活出真人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放弃自己的生命就等于拯救了它。
当我们以自我的角度考虑事情时,我们的观点通常是自我中心的,也就是灵修传统所谓的被动物本能或欲望所操纵──奠基于物质现实的倾向,其目标就是要满足本能需求,譬如追求生活保障、安全感、享乐以及社交生活带来的慰藉。满足自我基本上就是满足这些需求。当这些需求产生时,你会发现它们通常是奠基于小我的信念,也就是认为自己和实相的其它部分是分开的,因此必须支持它才能生存下去。我们通常无法区分身体和自我的身份认同。
但如果从非概念性实相来看这整件事,就会发现自我只是心中的一种概念罢了。长久以来我们对这个概念一直信以为真,认为身体和其它物质事物是分开的,而且下了一个结论──我有一个自我以及它的本能需求。我们的许多需求若不是出自于本能,就是出自于对这些基本需求的反应。这些需求都是真实的,但若是变成了生活的目标,你就会像基督所说的:“必丧掉生命。”于是就不可能拥有真实的生活了。但你若是为基督或真理舍掉了生命,反而能活出真实的你。
对大部份人而言,这种生活方式感觉上就像是丧失了生命一样,然而你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它其实只是一些本能需求罢了。考虑自己该如何在物质世界存活下去,如何获得安全保障和享受,如何拥有社交上的慰藉以及社会的认可,如何得到伴侣的慰藉等等,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生活方式。但基督的意思却是:若想活出真实的你,这些考虑都不应该是最主要的,也不该是你行动的理由或生活的核心。
生活的核心应该是真理才对,而跟随基督就是跟随真理,亦即要依照真理而活。基督的话语指出了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指出了生命的深度。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满足世俗需求,我们的生命就是肤浅的,并缺乏灵性带来的生命力。灵性的生命力是一种更深奥、更原创、更根本的东西。这种生命力和满足世俗需求毫无关系。
但我们在物质需求上必须满足到某种程度才行,因为我们仍然得生存下去,而且必须拥有某种程度的慰藉,才能发现真实的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为了开悟而不是为了其它目的。开悟不是为了拥有更美好的关系或更令人满意的工作。我们追求开悟并不是要得到更好的朋友或变得更成功。基督要我们跟从祂,意思是要把开悟当成人生的核心目的,因此本能需求必须臣服于真理之下。自我牺牲或是背起十字架来,意谓着你的性需求、社交需求或自保本能若是和真理起了冲突,那么很显然你必须放弃这些需求。不是暂时放弃,而是不间断地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
这才是弃世真正的意涵。你放弃自我并不是要变成圣人,也不是要获得上主的奖赏。你做这种选择是因为你认为实相、本体和上主的旨意才是最重要的。
在圣诞假期谈这个主题是很恰当的,因为这能提醒我们内在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有时我们会忘了我们的目的,而开始认为内在工作是为了改善我们的关系。我们希望内在工作能让我们快乐一点,或帮助我们改善和上司及其它人的关系。没错,“钻石途径”的确很注重这些心理议题,但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关系,而是要藉由对心理议题的了解,来看到更深的实相。因为了解了所有的心理议题,才能看见埋藏在底端的核心部分。
拥有更理想的婚姻生活,或是更能享受自己的工作,都是很美好的事,但这并不是我们做内在工作的最终目的。如果这就是你做内在工作的目的,那么你想要的只是一种心理治疗罢了。心理治疗的确有其重要性,然而内在工作并不是一种心理治疗,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解除痛苦,让人生变得更美好。它其实是要你和实相产生关系,让实相变成你生命的核心,让实相成为你的上主,你祈祷的对象,以及牺牲自己的理由和存活下去的目的。
我们可能会觉得若是侍奉真理,自我就会丧失一些东西,“如果我静坐两个小时,就没办法和朋友相处了。我会因此而失去谈八卦的乐趣。”我们是不是经常处在这种矛盾中?每当团体静坐的时间来临时,你就会想去做其它更有趣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