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校園書房裡翻閱它的前言,就深深被吸引:
在教會裡,有許多人有許多的情緒困擾,憂慮、孤單、傷心、怨恨…
如何幫助這些人,有的人說他們『信心不足』『不順服』『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讀神的話』
或是『神要教你一些功課』『看看你還有的祝福』『上帝在試煉你』『無論什麼環境都要感謝神』
像是約伯的朋友,是說出了一些真理,但通常幫不了痛苦中的人。
作者是心理學者,也是基督徒,他看到了這樣的情形,他指出,你的掙扎是有符合聖經的解決之道。
你須要了解一些成長的工作。這些包含了:
第一部分:成長的三個因素
是恩典、真理、時間。記住這三個要素,在以下的成長工作中,我們不能缺少這三樣任何一樣。
第二部分:與人相連
相連就是與人產生關係的能力。我們有時候拒絕與人相連,或是不懂得與人相連。
當我們從別人那裡得到愛,並常在我們心裡,我們就會覺得安定,否則我們心裡會有一個永遠填不滿的洞。
我們不只要倚靠神,也要跟人產生關係,我們需要愛與依附感。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沒有與人相連會感到沮喪(其實是對愛的缺乏的抗議)、感到無意義(再成功,沒有人可以分享,一樣令人感到空虛)……
我們之所以不與人相連可能由於過去的傷害、扭曲的思想(我是壞的或我不可愛)、防衛機制
要怎麼能與人相連? 就是承認你是需要與人相依
當能對人敞開,與人分享你的弱點與痛苦(慎選對象),願意接受別人的愛,你就可以從關係中經歷到意義與盼望
第三部分:與人分離
許多人掙扎於發現、設定與防衛他們個人的界限。他們不知道自己終與何處而別人始與何處。
於是對於別人對他的控制毫無限制,對個人的界限與空間沒有感覺。
有一些『界限』的聖經基礎,例如,三一神是有各自的意志、人格、才能;神與祂所創造的是分開的。
我們與他人的連結因墮落而損壞,我們對自己與人的分離、界限與責任的認識也損壞了。
看看我們的皮膚吧,它是我們最明顯的疆界。物質上的界限,界定了我們是誰。
(我還想到『耶和華是我的山寨』,這『山寨』就是圍起來像籬笆的東西,使我們抵擋仇敵。這或許也是『界限』的例子)
在我們產權範圍內(也就是我們的界限之內)的有:我們的身體、態度、感覺、行為、思想、能力、願望、選擇
所以,
不需要為別人的憤怒與態度負責,
為你自己的感覺負責(剛好跟上一個相對)
學會因果律『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拉太書6:7,8),不工作就沒有飯吃,打所愛的人就失去關係
神造我們每個人都不同,我們有責任去發掘恩賜並發展操練他們
學習你與別人的願望不同,學習去認識真正的自我與別人
我們可以選擇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我們可以選擇給予某人或不給予。兩者的後果,我們都必須負責。這是愛的基礎,也是有界限的精髓。
愛就是讓人自由,每個人有自由管理他界限內的事,但每個人要為自己負責。
我們不為罪惡感而做事。聖經上說:『如今在基督裡的就不定罪了』
愛,就是當你有選擇的自由時,你選擇去愛。如果是背負著罪惡感做,那不是真自由。
從此也認識我們的有限。有人對自己的有限不負責任,過度發展自己。有人又對自己的界限定得太窄,沒有把自己所有的發揮出來。
還有一些有關界限的,摘錄於下:
我們的感覺是我們的責任;別人的感覺是別人的責任。如果我們要為別人的不悅負責,我們是受人控制,而不是神。這是基本的界限侵犯。(耶穌並沒有試著讓每個人都高興)
有控制欲的人,以為用他們的生氣或悲傷,可以達到控制的目的。這種伎倆對沒有界限的人最管用。而這加強了控制者的不成熟。當我們為自己的失望負責,我們是在設定清楚的界限。當我們為別人的感覺負責,我們就越界了。我們永遠需要敏銳於別人的感覺,但我們不可為他們的感覺負責。
每一次當我們感覺別人給我們壓力,要我們做什麼,這是我們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事實上,我們這種壓力感,是一種同意對方態度的傾向。我們應該設定自己的態度,而我們並沒有。我們必須去查究,為什麼我們會被說動要答應這件事,而不要怪罪別人。
(書中還有很多很好的例子,用來說明行為、思想上的界限,我們要為自己負責,不要為別人負責。如果都列出來,就太多了。
留待有興趣的人去看書吧 :)) )
最後來看看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學習設立界限:
定義你是誰、你不是誰,學習說『不』,停止抱怨別人或繼續當受害者,接納別人(如果你不喜歡別人對你說不,你就會想去控制別人。當人說不時,仍然愛他)、坦誠的向所愛的人說出你的想法。
第四部分:分辨善惡
這個世界不是全善或全惡,我們也不是。事實是,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善惡並存。
你知道什麼是理想的自我,但那不是真我。真實的自我是又軟弱又墮落的。如果我們對自己要求完美,我們就不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真我不完美--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但另一方面,放棄標準與理想的結果,會使我們死亡。當我們接受標準,珍視目標,接納自我,就會有成長與平安。
善惡衝突有四種解決方式,但只有最後一種是成功的。
- 否認壞的:否認自己的生氣、傷心、罪,也否認人的惡,只看別人是好的。(聖經卻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是罪人)
- 否認好的:對別人或自己的優點一概否認,極力的批評與吹毛求疪
- 攻擊與論斷:這種人會看到好的跟壞的,但他們攻擊別人的壞處。
- 接納:不否認理想的與壞的並存,我們接納並原諒壞的,把理想當做未完成的目標,在完全接納的氣氛中追求達成。
怎麼樣去學習同時接受善與惡?
禱告,向神認罪,並求神告訴我們一些我們忽略的事
不要隱藏負面情緖(如生氣、悲傷、懼怕),這些情緒告訴我們某個地方出問題了,我們要面對它們。
調整理想,有些理想是從文化或家庭來的,而非從神來的。理想自我中的很多部分是假的。
調整扭曲思想,研讀聖經中有關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實際、神與救恩的經文。對扭曲的思想提出挑戰。
練習去愛未達你理想的他人、不要丟棄不完美的他人。
抱持著每個人都有弱點的心理準備。
第五部分:長大成人
有許多人已到了成人的年齡,但還沒準備好當一個成人。
成人有的自由(也是他的責任)--做決定、不需別人認可、評估裁決自己的表現、選擇自己的價值觀,說出自己的意見,自在地表現別人不同意的地方…無法從他們身上找到。他們像是生活在大人世界中的小孩。
我們必須成長而進入一個站在成人立場、與別的成人平等的關係。
馬可福音12:14『夫子…什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道。』
耶穌不怕人,祂也不需要人的認可。祂可以誠實傳神的道,讓人自己去擔心他們喜歡或不喜歡。
什麼是沒有長大的症狀:
過度需要別人的認可、恐懼別人不贊同、罪惡感(成人的良心是根據後果,不是根據罪惡感。例如交通違規,成人會為了罰金難過或為犯規覺得抱歉,但未長大的人會為罪惡感難過,甚於後果。簡言之,這樣的人仍在父母的聲音之下,他們的內心仍有父母坐在寶座上)、失去能力或放棄能力(他們把能力全交給了控制支配型的人,不會自己思考)、不能接受差異(他們認為如果兩個人做不同的事、一定有一個人是錯的)、不是黑就是白的思想(法利賽人心中充滿了規條、對、錯,而不能進入真理、智慧與愛)
來看看怎麼樣可以幫助我們長大成人:
信仰的重估:我們要想為什麼我們這樣想,為什麼我們這樣相信,傳統的信仰要以成人的信心取代
對權威可以不同意:對自己誠實,說出你的意見,然後聽取評批,沒有人永遠是對的
以實際的眼光看父母與權威:看他們的優點與缺點。如果你把父母理想化,你就是與他們的罪有份,你可能會成為他們的樣式
做自己的決定:你要開始自己做決定。你是一個成人,為自己思想和行動。你可以聽這些意見,但不必覺得一定要遵行。你只有一位神,聽祂的。
操練不同意別人:你可以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也許你以往不曾試過,覺得這樣不禮貌,但你必須學習與你很看重的人平等。
結語:對我而言,與人分離與長大成人對我的幫助最大(所以用顏色強調的部分也比較多),但是對書中的每一部分,我都盡量擷取出也許對你我有幫助的地方,希望你可以從這些得益。如果你喜歡,很建議你去看原書,比這裡的清楚多而且很豐富。我真的是從這本書得到許多醫治,書中好多地方被我畫滿了線,這實在是一本幫助人的書。我們都需要學習成長,而這需要時間,也需要神的幫助,這樣我們才能從現階段的困境中走出來。神的恩典是多的,願我們常常跟祂求。願上帝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