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557|回复: 4
收起左侧

涓涓细统——黄伯桢 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1-30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涓涓细流 目 录 目 录 1 1. 逾越节之后 1 2. 我知道你的行为! 1 3. 更有罪么?! 1 4. 一个!一个!一个! 1 5. 你的神是谁? 2 6. 避 难 所 2 7. 三个“不要” 2 8. 也在人的眼前蒙恩 3 9. 我们是世上的什么? 3 10. 忍耐着结实 3 11. 焉知……不是……?! 3 12. 先 求 4 13. 我们的使者 4 14. 为什么站着望天 4 15. 算计化费,坐下酌量 5 16. 是“精神寄托”吗? 5 17. 祷告为进,非为退! 5 18. 无言无语的言语 6 19. 主的代求 6 20. 但我信不足! 6 21. 不可叫人轻看你 6 22. 服事了人没有? 7 23. “得”与“得享” 7 24. 隐身幕后的撒但 7 25. 爱上帝之心的完全 8 26. 爱心的知识见识与倚靠 8 27. 米利暗式的错误 8 28. 不能欺哄上帝 9 29. 后来必明白 9 30. 恩膏的教训 9 31. 总 要 信 9 32. 走出死荫幽谷以后 10 33. 当以慈爱待他 10 34. 家 10 35. 日暮感与归家感 14 36. 力图自强 14 37. “你爱我么?” 14 38. 什么是合理的呢?! 15 39. 我也是人! 15 40. 你能代替上帝么? 15 41. 要常常喜乐 16 42. 亚哈斯的逻辑 16 43. 彼此顺服 16 44. 客旅与回家 17 45. 手表的真正价值 17 46. 断奶之苦 18 47. 说大话的兑现 21 48. 别人的行为 21 49. 从苦境转回 22 50. 上帝的离开 22 51. 倒打一耙 22 52. 你因何而孤单?! 23 53. 当有的检点 23 54. 真看出上帝的意思和作为 23 55. 常常竭力,多作主工 24 56. 义心伤痛 24 57. 贪心与知足(一) 24 58. 贪心与知足(二) 28 59. 施胜于受 28 60. 权上有权 28 61. 领会的升级 29 62. 与你何干?! 29 63. 你信这话么? 29 64. “能吩咐”而“宁可求” 30 65. 当拜主你的上帝 30 66. 枉然的敬拜 31 67. 不要作糊涂人! 31 68. 渴的问题 31 69. 你渴吗? 32 70. 耶稣又死了吗?! 35 71. 我们大于耶稣吗? 35 72. 学习服事人 36 73. 对上帝的测度 36 74. 蒙上帝饶恕的惊人条件 37 75. 象上帝那样的怜恤 37 76. 饶恕他几次呢? 37 77. “作恶以成善”的诡辩 38 78. “独对上帝”的试探 38 79. “各耳板”主义 42 80. 应得人爱?应遭人恨? 42 81. 想 43 82. 是 谁? 43 83. 学个比方 43 84. 我是“好”什么? 44 85. 夸 口 44 86. 这有何妨呢? 45 87. 总是主的人 45 88. 反对的人也多 46 89. 坐享其成 46 90. “好心”云云 47 91. 上帝大能的作为 47 92. 对症下药 48 93. “微笑致谢”疗法 48 94. 无理的责难 49 95. 你向左,我就向右 49 96. 无定的钱财 50 97. 祷告有“秘诀”吗? 50 98. 自 我 感 51 99. 他视过高 51 100. 母爱伟大吗? 52 1. 逾越节之后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诗篇23:3   被定为逾越节的那第一个逾越节,何情?何景?何事?何意?你还记得吗?不错,他们在无可指望的绝境之中,因信仍有指望!当上帝差遣使者施行威严可畏的大奇事的同时,他们却奉上帝之命因上帝之恩而家人欢然相聚,欢然吃喝。这正是:“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活生生地体现了!然而,仅止于此吗?看哪,他们那一堆捆扎妥当的包裹行囊,还有那为数可观的干粮!他们不是沉缅宴乐的酒徒,他们乃是整装待发的战士。他们吃饱喝足,是为了前进,为了更好地前进!精力充沛地、敏捷迅速地、扶老携幼地汇聚在一起,在上帝的引领之下,在那条从未走过的、可以预见到艰难险阻的生命道路上,前进!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朋友,这是随着上帝的引导,勇于迈步前进者的欢乐的诗歌和见证。征途中还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呢?!   耶稣知道他将在那一夜被卖、被捉拿以至于被杀害,但他仍然叫门徒照例准备了逾越节的筵席。他和他们十二个人在一起,同桌吃喝,叮咛吩咐,训诲告诫。但这立了新约的爱筵,远远不是行程的终点,恰恰是壮丽行程的起点。 早退的那一个,去出卖他了。留下的十一个,有将要离开他的,有将要否认他的。虽然如此,仍然必须前进。吃了,喝了,诗也唱过了,接下来的并不是睡大觉。耶稣说:“起来,我们走吧!”(1976.2.27.) 2. 我知道你的行为!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预备叫我们行的。 ──以弗所书2:10   主的门徒啊,你昨天做了何事?你今天正在做何事?你明天又将做何事?那鉴察人内心的主,也是鉴察人行为的主。那位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的主说:“我知道你的行为……!”那位首先的,末后的,存活的;那位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的;那位拿着死亡和阴间钥匙的主说:“我知道你的行为……!”   是凡真的、活的信心、盼望和爱心,没有不伴之以相应的行为的!这不是非常理所应当的吗?但主还要反复地向我们强调:我知道你的行为!   世人陷在罪恶的权势之下,不能倚靠自己的行为得救,这是真的。本乎此,却出现了一种狡诈的恶酵,那就是“无行为论”,似是而非地剥夺行为所固有的份量;鄙薄善行为不可取,儿戏恶行为不足虑。然而,除了不知事的幼儿之外,能有一个没有意识行为的人么?能有一个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么?“无行为论”者的人生,同样是充满着各种行为的!   主说:“我知道你的行为!”──“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自己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呢?   经上又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书1:22) “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拉太书6:7) “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哈该书1:7) 善行要持守,恶行要悔改,都是为了要得胜。(启示录2-3章)朋友,你我今天又要产生多少怎样的行为?!(1976.2.27.) 3. 更有罪么?! 基督耶稣降生,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提摩太前书1:15-16   幸灾乐祸,在极大部分的情况下,往往总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精神状态。   爱上帝的人都应当恨恶罪恶,这是坚定不移的原则。然而,一个人如果能看出别人的罪,恨恶别人的罪,就能因此而使自己的罪一笔勾销掉了吗?这两码事是根本牵不到一块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头脑很清楚的人,也往往易于搞成一笔糊涂账。好象找出了别人的罪,就可以减轻了自己的罪似的;抓住了别人的大罪,自己就欣喜万状得犹如立时成了圣人一般。   有一次,犹太人捉住了一个正在行淫的妇女,将她带到耶稣面前;他们所流露出来的,正是这么一种情绪。耶稣没有顺着他们的意愿去制裁淫妇,而恰恰相反,首先严厉地问他们:“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   针对众所周知的加利利人的血与西罗亚楼倒塌压死了人这两件事,耶稣严厉地说:“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的人更有罪么?!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加福音13:1-5) 人所犯的罪,当然是会有多少轻重之分的;犯罪的人,当然逃脱不了公义的审判。然而罪人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悔改与拯救,绝不是和别人反复比较:谁更有罪?!主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别人的罪与灾祸,丝毫也不可能是我们救恩与喜乐的源泉。(1976.2.27.) 4. 一个!一个!一个!   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 ──约翰福音1:41-42   上帝爱世人,你爱谁?上帝愿意万人得救,你愿意几人得救?上帝说:“你们这背道的儿女啊,回来吧!我要医治你们背道的病。”(耶利米书3:22)你愿意他们回来吗?耶稣说:“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要从他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翰福音7:37,38)你愿意让活水的江河流出来吗?白得洪恩的真理之子啊,你若愿意,就拿出你的行动来吧!   安得烈因施洗约翰的见证,跟从了耶稣;而他首先就向他的哥哥彼得作了见证,并“领他去见耶稣”。腓力呢?他去向拿但业作了见证。我们总也记得那位蒙恩的撒玛利亚妇人是怎样情不自禁地向众人见证耶稣是基督,并叫他们来看。信主多年的光明之子啊,你领人归主了吗?   保罗说:“我若不传福音,就有祸了!”这句沉重的话,对于你我,同样是适用的,只不过程度或许有所不同罢了。   亲爱的同伴,且不论三千、五千,万国万方;也不论条件不够,困难重重;只问你有没有在主面前立下这个志向?!比如说,在未来的一年之中,或者十年之中,或者终你一生吧!你能领一人归主吗?你能找回一个背道的弟兄或姊妹吗?你能认真负责地喂养一个主的小羊吗?一个,一个,一个!连一个也不行吗?连一个也不肯承担吗?自逞己能是不好的;空占地土不结果,难道会是好的么? 属主的人而又自暴自弃,这就不只是对自己个人的态度问题了!(1976.2.27) 5. 你的神是谁? 你为自己作的神在那里呢?你遭遇患难的时候,叫他们起来拯救你吧!犹大啊,你神的数目与你城的数目相等!──耶利米书2:28   神,其实只有一位,那就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大主宰,独一无二的真神,我们的天父上帝。“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然眼不能见,但籍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然而有人还是欢喜不加思索地推诿。惟独人类的内心中所独有的“上帝感”,是压抑不住的!那么,或是无知、或是故意,数目繁多的神就因此而被选定、创造或制作出来了;并将它们推崇到上帝的位置,取上帝而代之;顶礼膜拜、虔诚事奉、追随倚靠、梦寐以求、尽心竭力、无以复加。为了他们心目中的神,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在所不计。朋友,你的神是谁?   有些人以风火雷电、日月星辰为神,有些人以鸟兽虫鱼、泥木杂物为神。那许多显然是原始落后、愚不可及的玩意;已为今人所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了。然而,代之而起、层出不穷的神,又何能屈指而数?!朋友,你的神是谁?   有人以全钱为神,崇拜得“一钱如命”;甘心为奴,甚至可以为财而死。有人则以权力为神,或者以肚腹为神,以声望为神,以爱情为神,以理想为神,以儿女为神,以实力为神……;有些人则干脆以“我”为神。有些人所崇拜的神是经常更换的;还有些人则是多神主义者,多得连自己也搞不清楚了。朋友,你的神是谁? 你所敬拜、所事奉的神,真是上帝吗?除上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了?耶稣说: “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再者,“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的愁苦必加增!”(1976.2.28.) 6. 避 难 所 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篇46:1)   在人的一生道路中,困难,艰难,灾难,患难,苦难……所有这些,是不会很少的,这是无庸讳言的事实。面对诸般之难,基督徒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耶稣说: “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   有一首普世传唱的著名诗歌,就叫做:《耶稣我灵避难所》。   俗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手下出高徒。胜了世界的耶稣,他的门徒岂会是望难生畏、遇难发抖的懦夫、降卒?万有主宰的上帝,他的儿女岂会是一无所能、苟且偷安的窝囊废物?然而,就我们本身而言,我们倒底不是全能的,我们也常会有穷于应付、力不能胜的时候,这也是无庸讳言的事实。因此,避难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   任何人都有他自己自以为恃之以无恐的避难所,诸如:金钱、权术、巧言、暴力、特技……;这不仅是无庸讳言,也是无需细说的事实。基督徒同样需要避难所,也确实有真实可靠的避难所,这有什么可羞之处呢?我们并不隐瞒自己的软弱!而且,“我(上帝)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9) 但是,这个避难所并不等于是婴孩的摇篮、嫩苗的花房、贵人的疗养院、懒汉的安乐窝。亲爱的同伴,这个避难所是活动的,是随着奔跑于天路历程之上的真理的战士的,是为勇于以善胜恶、拒绝做撒但俘掳的光明之子预备的。这是荣耀的、胜利的避难所!必要的时候,你就进来吧!进来,是为了更有力的出击!(1976.2.28.) 7. 三个“不要” 不要仗势欺人,也不要因抢夺而骄傲;若财宝增加,不要放在心上。(诗篇62:10)   在这一节短短的经文里,提出了三个“不要”,朋友,你认为怎样?对我们有现实意义吗?   仗势欺人,在法律与舆论所制裁的范围之外,是极为常见的。不是以理服人,不是以爱待人,而是倚仗自己某种优于对方之势,硬生生地要凌驾于对方之上;为对方造成许多难以言状的痛苦还不在意,甚至引以为快。例如,父母对于自己抚养的子女,子女对于年老无能的父母;丈夫对于妻子,妻子对于丈夫。例如在亲属邻里之间,例如在对待贫穷,困苦,软弱无告之人的方面。   而抢夺,那就更进一步地伤害别人了!抢夺了别人物质与精神、健康与欢乐,还引以为骄傲;在他们的心目中,就肯定没有看到那位造人又爱人的大而可畏的上帝。   就以这两样为题,就在我们自己的家庭之内,我们若本着敬畏上帝和爱人之心来省察自己,亏欠已经是足够使自己瞠目结舌的了!   至于第三样呢,那是财宝!耶稣说:“人的财宝在哪里,人的心也在那里。”又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那么在纵不贪财而财宝却又加增的情况下,什么人才能不放在心上呢?那就是奉献归主、为主而活的人!在别人看来,他的财宝加增了;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宝物。放在他心上的,是父的事。 我的天路同伴,这三个“不要”,对于你我,仍然有针对性!(1976.2.28.) 8. 也在人的眼前蒙恩   ……于是约瑟在那里坐监。但耶和华与约瑟同在,向他施恩,使他在司狱的眼前蒙恩。──创世记39:20-21   上帝与之同在的人,即便落在任何他自己所料想不到的境地之中,上帝仍然与他同在。上帝向之施恩的人,即便在最不幸的危难之中,上帝仍然向他施恩。既然如此,慈爱的天父上帝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不,他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他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他的智慧谁能测透呢?!约瑟在回顾自己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时,才明白了不少。   上帝的恩典是丰富的,他向我们施恩的方式与途径也是丰富的;并不是非要按照人的预想和习惯来进行不可。这里给我们看见的则是:上帝此时此地所施给约瑟的恩典,就是使他在那个极有可能苦待他的、有权有势的司狱跟前蒙恩。这样的例子,圣经上有不少记载,上帝甚至能使他的儿女在反对上帝、不敬畏上帝的人眼中蒙恩。(如出埃及记11:3等)然而,这又并不是绝对的!   以利亚不是因亚哈与耶洗别的追捕而逃往旷野的吗?但以理不是被丢进过狮子坑的吗?约瑟曾在波提乏面前蒙恩,但又被他下在监里;施洗约翰的头被放在盘子里,耶稣被钉十字架,……   虽然如此,我们又不能排斥在某时某地,天父也使我们在人的眼前蒙恩的可能性。上帝如果今天要使你在一个你十分料想不到的人眼前蒙恩,你能不谦卑地从他手中领受上帝所要赐给你的恩典么?(1976.2.28.) 9. 我们是世上的什么?   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翰福音17:15,18   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是上帝,不是撒但!这个世界又是为谁创造的?是为人类,不是为撒但!上帝将这世界交给谁修理、看守并治理的?是人类,不是撒但!然而,因为始祖的玩忽职守、疏于防范,堕入罪中;撒但就以其罪恶的权势,在某种程度上统治了世界,奴役了人类,布满了黑暗。   在这个世界上,蒙主救赎而再造的新人,是属于上帝的,是不受撒但管辖的,当然不属这世界。然而,是世上的什么呢?   是客旅,是寄居的吗?是的!但就人的短暂肉身生命而言,人人都是客旅;区别在于灵魂的归向有所不同。   上帝差遣他的独生子到世上,为了拯救人类,复活的主并不将被他所拯救的人带回天家,却又差遣我们到世上。那么,我们是世上的什么呢?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是世上的盐!   盐与光,这是要破坏世界的?还是建设世界的?还是与世界各不相干的?这是要造福人类的?还是祸害人类的?还是与周围的人群各不相干的?   主再临之日,经上说:“昔在今在的主上帝,全能者啊,我们感谢你,因你执掌大权作王了!……你败坏那些败坏世界之人的时候也就到了!”(启示录11:17-18)上帝的儿女难道是要作败坏世界之人么?! 弟兄姊妹,我们的所思所念,所言所行,表现出我们是世上的什么?如果是盐,有否失味?如果是光,有否将残?如果是无花果树,有否结果子?(1976.2.29.) 10. 忍耐着结实 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路加福音8:15   上帝的道,福音的真理,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听了,还要思想,明白,领受,还要存记在心,还要“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这些都还不够,还有更重要的一大步,那就是:“并且忍耐着结实!”   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之一──基督徒应有的美德之一,就是忍耐;并且是恒久忍耐,忍耐到底!   自古以来,基督所留下的忍耐,似乎也成了百矢之的;或是嘲笑攻击,或是歪曲变质。就彷佛这个忍耐是一种深重的罪恶,是一个比刽子手还要残酷的凶手。因为据说,耶稣就是叫人无限地、无原则地忍受冤屈,忍辱藏羞,俯首帖耳,任人宰割的。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的忍耐是爱的许多表现中的一种,是以善胜恶的许多手段中的一种。忍耐是必要的战斗过程,而不是终极目标。经上曾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这岂能与懦夫在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之际的最后一着──“忍耐”,等同视之呢?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这其间,可以没有一个“忍耐着结实”的过程吗?忍耐,就不任性,就不肯“顺着情欲撒种”了! 其实,任何人都在不断地实践着忍耐,只不过是为各自的目的服务吧了!你看,我们忍耐着结实,是不是应该的呢?(1976.2.29.)
 楼主| 发表于 2002-11-30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焉知……不是……?! 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此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么?!──以斯帖记4:13-14   这段经文,显然不是专为当王后的姊妹所预备的;它的精意,适用于每一个基督徒。针对那种隔岸观火、独善其身的想法和行径;这样的警钟,确实需要再重重地敲几下。   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境遇和条件之中的弟兄姊妹,当你看到在患难困苦中的肢体;且不谈行动,首先你作何感想?   你特别好吗?你特别蒙上帝所爱吗?因此,你得天之恩独厚吗?或许是的吧!   他们特别坏吗?特别被上帝所憎恶吗?因此,他们的不幸处境,也就是罪有应得的吗?或许是的,或许不是的!但你敢断定吗?   被卖的约瑟,旷野的摩西,遭难的约伯,被斩的施洗约翰,以及屡屡受苦,终至被杀的众使徒……怎么说呢?   即或正如你所断定的,你又焉知他们是不值得挽回、不应该救援的呢?若然,耶稣“寻找亡羊”的比喻,与“一杯水”的训诲,岂非成了多余? 上帝能使你的福杯满溢,当然也能使他的福杯满溢;只不过,如果上帝要你从自己满溢的福杯中倒一些给他,这就表现出上帝的无能吗?如此说来,撒勒法的寡妇,就更有理由不做饼给以利亚吃了!焉知你之有那么一点,不正是为了在你眼前的某一机会中所用的么?把上帝所赐的恩典当作自己的私产,这是与所蒙之恩极不相称的;因此,也必会产生极度的转化。(1976.2.29.) 12. 先 求 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6:32-33   自尊心比较强的人,往往易于以“有求于人”为憾事;这与那动辄仰赖他人的懒汉相比,当然有其值得尊敬的一面。然而,真的“万事不求人”的人,在现实生活里不是绝对没有的吗?那么,人与人之间尚且有互求互助的必要,又何况乎人之有求于天父上帝呢?显然,这是既平常而又自然的事,只不过是,弟兄姊妹啊,我们向天父求什么?   求什么?这是有具体内容的。而这个内容,也就反映出祈求者的品德、趣味、理想,以及其人之为人的生活中心。   你祷告之前有没有想一下:你在准备向谁开口祈求?向怎样的一位上帝祈求?你和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如果想一下,或许就会好些了。──就会减少一些妄求、强求、自私自利,减少一些官样文章、外交辞令,就会增加一些信望爱。   主耶稣在世的时候,针对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教导门徒怎样祷告之后,又着重指出了“先求”什么的问题──“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其详情深意,可以查考圣经。概括起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耶稣曾说过的:“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 天父的事是哪些事,作为天父的儿女,决不会茫茫然一无所知的。我们应该先求的,正是那些!(1976.3.1.) 13. 我们的使者 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马太福音18:10   这是耶稣警告门徒的话。耶稣又曾对怀着不信的恶心的人们说过:“我对你们讲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我若讲天上的事,你们又怎能信呢?”所以,从父身边来到世上的我们的主,关于天上的事讲得是不多的,而与救恩没有直接关系的事,讲得就更少了。   具有肉身的人类,上帝给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在这个世界上做合他心意的人。我们不能从好奇心出发,要求《圣经》之中也包含一部《灵界游记》或《天使组织系统》等等。但主既然含蓄地向属他的人所约略透露的那一点线索,那就必然也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这一节经文所指出的,即为一例。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爱人的表现形式是很多的。“不爱人”之所以为神所憎恶,原因也是很多的。就神的儿女而论,主又特别郑重地告诉我们另一个警告:他们有使者!他们的使者在天上!他们的使者常见我天父的面!   这里所说的使者,当然是指的天使,也就是“服役的灵”。神差遣天使“在敬畏他的人四围安营”。(显然不止一个!)神“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他们(天使)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诗篇91:11,12) (显然也不止一个!)从耶稣告诉我们的这个秘密中,可以知道:基督徒既具有神儿女的尊贵的身份,受神差遣专来护卫我们的天使,也就被称为我们的使者!至于说,我们的使者有几个?他们之间是怎么分工的?他们之中的某一个常到天上见我们天父的面,干什么?……那就不清楚了,但却值得深思。 对于肢体,仅是轻看尚且不可,又何况乎其它?!对于我们自己,难道又可以自轻自贱、自暴自弃……或任意妄为么?!记着,我们的使者,在地也在天!(1976.3.2.) 14. 为什么站着望天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使徒行传1:11   好的事情,并不是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仍然是一概值得赞许的。   “坐在天的主啊,我向祢举目!”(诗篇123:1)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但目送主耶稣升天的众门徒,当他们已经“看不见他了”的时候,仍然“定睛望天”,那就不大好了。   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送别远行亲友时,往往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要望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主在受难之前,复活之后,就门徒在世上的使命问题以及针对他们的忧虑,反复作了许多的安慰、安排、嘱咐、托付。主有所为而升天了,留下的迫切重任,亟待他们一步一步地去付诸于行动;老是依依不舍地站着望天,算什么名堂呢?于谁有益呢?这难道会是主所喜悦的么?   感谢神,他们接受了天使的提醒,立即振奋精神,按照主的吩咐去行了。他们也真的在主的圣工上──在荣神益人的两个方面,很好地尽上了自己的本份,为主作出了美好的见证。照我们现在的话说,丰功伟绩!   主今天的众门徒啊,不错,是的,“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篇121:2)但是,在得到从天父而来的帮助之后,我们又当如何?我们还能老是以“望天”为生么?以“望天”来代替见证主名,代替爱神爱人,代替奔走永生之道么?   如果你仍然站着望天,那么,请回答天使当日早就提出的这个问题吧!(1976.3.2.) 15. 算计化费,坐下酌量   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他转过来对他们说:“……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5,27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就是要传扬到地极的福音。耶稣升天之前还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他确实是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的。但真理是决不牢笼人的,决不利用人一时的感情冲动的,更不愿意人们随伙蜂涌、盲从迷信。   耶稣呼召人跟从他,寻找人跟从他;而在有极多的人要跟从他的时候,他却说了上面那一段使人冷静深思的话。接着又通过两个比喻,叫人们在决心领受他的救恩、跟从他、作他的门徒之前,“先坐下算计花费”,“先坐下酌量”。   救恩是不要代价的。重生的生命完全是上帝的大能,人自己是绝对无能为力的。重生之后,在世上作主的门徒,却不是太简单的事。并不象免费旅游者那样轻松愉快地一路游山玩水,赏心悦目,吃吃喝喝,谈笑风生,直到旅程的结束。   朋友,话已经说明了,作真理的门徒,是要付代价的。这个代价,人人都付得出,人人都付得起,应该付、值得付;然而又并不是人人都十分愿意付的。   主所喝的杯,我们必要喝!(马太福音20:23)愿意结果的枝子,必须接受修剪!在以善胜恶的战斗中,必须要准备有所牺牲!要成为精金,必须经过火炼!事奉上帝,必须轻贱玛门!必须要以真理束腰,不得纵欲妄行!“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马太福音5:30)“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马太福音11:22)“……并要为他受苦!”(腓立比书1:21)以及其它等等。 朋友,你如果还没有算计过,还没有酌量好,不妨认真补一下课。(1976.3.2.) 16. 是“精神寄托”吗? 耶和华啊,我仍旧倚靠祢!我说,祢是我的上帝!我终生的事,在祢手中!——诗篇31:14,15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诗篇34:8   有一位可能暂时离开主的姊妹,对一位多年贫穷而陷在艰难困苦之中的弟兄说:“我不需要信耶稣了!不过,在你目前的景况之中,这个信仰对你还是有好处的;精神有所寄托嘛!”   精神寄托是精神麻醉的另一种比较客气的说法吧,其实,人世间那些自认为并非精神麻醉的精神寄托,又何可胜数?!诸如:理想,幻想,爱情,友情,子女,家庭,事业,玩乐,艺术,宗教,朴克,老酒……,有些是一相情愿的,有些是两相情愿的;有些是暂时收寄、隔日退回的,有些是“无法投递,退回原处”的;效果各各不一,但为什么要产生这种要求寄托精神的欲望的呢?   这位姊妹既然对症下药地介绍别人以精神寄托之一途,则不知她自己将精神寄托于其他何处了?!如果贫穷之人的精神需要寄托于耶稣,那么,富足的人的精神需要寄托于谁呢?财主贵妇之流以耶稣为精神寄托的,也大大不乏其人。   姊妹,你的精神寄托得平安稳妥吗?敢于深思较量吗?是否还掩盖着某种空虚傍徨之感? 你不是尝过主恩滋味的人吗?你不妨拣个什么时候再回想一下,我们与天父的关系,难道是精神寄托的关系吗?如果说“寄托”的含意是“交托”;那么,基督徒向上帝所交托的,不仅是精神,还有灵魂,还有身体!而且,还必须事先办好交托的手续才行!保罗说:“惟我深知所信的是谁,并且也深信他能保守我所交付他的,并他托我的,都全备,直到那日。”(1976.3.2.) 17. 祷告为进,非为退! 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马太福音26:45-46   耶稣讲这句话,是在那一场连续三次流汗如血、极为恳切的祷告之后,是在即将被凶手捉拿之前,是在完全可以安全逃开之际。耶稣曾经躲开过某些犹太人的捕捉,但这次他喊醒门徒,并不是为了躲避,而是迎上前去。他说:“起来,我们走吧!”   祷告为进,非为退!   耶稣在旷野禁食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那是怎样的祷告?!随后,他回到加利利;“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马太福音4:17)在后来的工作之后,圣经上多次记载,他常常在深夜或清晨,悄悄地退到旷野、山上、海边去祷告。但没有一次祷告是为了返回故里、重操旧业,或者为了修好于权贵,享誉于文士之林;而是为了体贴父神的意思,为了面向耶路撒冷,为了走上各各他,为了救赎大业的“成了”。   祷告为进,非为退!   “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使徒行传2:41)不是在五旬节同心合意的祷告之后么?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的祷告,不是为了退避三舍,而是为了进!他们虽然蒙羞受辱地进入了狮子坑里或烈火窑中,但却进入了更为荣耀的胜利。 朋友,你我今天的祷告,又是为了什么?(1976.3.2.) 18. 无言无语的言语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诗篇19:1-3   声音纵然响得如雷贯耳,震耳欲聋;如果没有真理,又能顶得了什么事?!声音纵然响得威势显赫,压倒一切;如果失去真理,反而弄巧成拙,越发不可收拾。动人心弦、耐人寻味的绕梁余音,往往更是在停音绝响之后。俗说,有理(真理)不在声高。岂止“不在声高”?!无声仍能胜有声。鲁迅所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那也要是不太愚蠢昏聩、不太神魂颠倒的人才能听到的吧!   关于耶稣被无理判定死罪的现场情况,路加的记载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们的声音得了胜!”(路加福音23:23)高喊钉耶稣十字架的声音胜了审问者的理智和良心。其实,默默无声的耶稣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是如此。   无声音可听的诸天,以它无言无语的言语来向人们述说上帝的荣耀;无声音可听的穹苍,也以它无言无语的言语,传扬上帝的手段。日以继夜,夜以继日,默默无声地发出言语,又传出知识。   言语可以很好,声音也可以很好,然而福音真理的永恒生命与无穷威力,并不一定非借助于声音的言语不可。 基督徒啊,为了述说神的荣耀,传扬他的手段,有时我们需要欢乐歌唱,有时需要大声疾呼,但那无言无语的言语,却仍然是我们所必不可缺少的!(1976.3.2.) 19. 主的代求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22:31,32   为什么要向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天父上帝祷告?这也是一个奥秘!基督徒可以理解,获得权利,并亲身经历;但谁也不能说自己十分透彻地理解了,十分会祷告了。   “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书5:16)那么,主耶稣基督的祈祷,其功效之大,又是何等地无法测度?!   在可见的世界上,我们尚且有许多许多无法透视、无法预见的事物;那么,我们肉眼所不能见的灵界之事,又是怎样的呢?以利沙的门徒以肉眼观察了周围的形势,惧怕了;以利沙却说:“不要惧怕,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列王记下6:16)后来,上帝施恩,开了那个门徒的另一双眼睛,他就看见了“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   当日,那个最后的晚餐是在万人空巷、夹道欢呼我主“和散那”的惊人场面之后举行的。门徒谁不欢欣鼓舞?但在爱筵上,耶稣预先告诉他们,仇敌正在幕后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一系列严重事件。至于灵界更为紧张的战斗,耶稣也透露一点,那就是:“撒但想要得着你们!”也就是:吼叫的狮子要张口吞吃你们了!而这一点,恰恰是他们最看不见、也最料不到的。他们不相信自己会被魔鬼吞下去!但耶稣还要逼得魔鬼无可奈何地从腹中将他们再吐出来;因为耶稣已经为他们在天父的面前代求了! 别忘了,复活、升天、坐在天父右边的我们的主,也在天天为我们代求,一一为我们代求!(1976.3.3.) 20. 但我信不足!   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亲立时(流泪地)喊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马可福音9:23,24   信,有的人看起来又非常便当。就在同一个人心里,有时候觉得很复杂,有时候又觉得很简单。   “你信耶稣么?”“我信!”这一问一答,就解决全部问题了吗?你信耶稣是谁?──是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宗教家、大好人?还是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的人子?你信耶稣的什么?你信耶稣能为你做什么?你有没有信而接受?信而遵行?……   信,至少有三点是需要明确的:内容、性质与程度。   信耶稣是我们的救主,这是最基本的内容;“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对于灵魂即将离世的人来说,可以够了吧!否则,就不够得很!因为这只是天路历程的起点,这只是刚刚重生的婴孩。使徒们信主的具体内容,也是在陆续增长、逐步深化的。   你注意到信的性质么?使徒雅各向我们着重指出:“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得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不少熟读《旧约》的犹太权贵人物不信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而被耶稣赶出的鬼,却毫不怀疑这一点,它们大喊大叫地承认这一点。这种“信”,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信的程度,显然是有大小强弱之分的,而且也会反复变化的。彼得履海,不就是始而信,终而疑,继而又因信呼救的吗? 我们已信主的人,──向来跟随耶稣的人(马可福音16:9-11),仍要勇于承认: “我信不足!”更要奋进一步:“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1976.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1-30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21. 不可叫人轻看你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 不可叫人轻看你!──提摩太前书4:12;提多书2:15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谦卑,可以不准自己去轻看别人;但是,我们却无权要求别人向我们谦卑,甚至也无权禁止别人轻看我们。而且,这又怎么禁止得了呢?即便他惧怕你,或者谄媚你,或者永远闭口不言;在他心的最深处,他就是要轻看你,能奈他何?!   自古以来,基督徒往往总会被不少人所轻看。别人轻看与否,或者轻看得对否,那是别人的事;我们本身的责任,却是不可叫人轻看!   轻看,是一种令人不怎么痛快的精神待遇。我们不以轻看还轻看,不以眼泪悲叹还轻看,也不以其它什么还轻看,这就够了么?不,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别人的轻看!要查查清楚,到底是对方的恶意还是偏见?还是我们自己的言行招惹得来的?   我们叫别人轻看我们,其事还小;如果带累了主的荣耀,那就非同小可了!因为你指着信耶稣夸口,自己倒违背耶稣的教训,玷污神么?其严重的后果之一则是:神的名在世人中,因你受了亵渎!(参罗马书2:23,24)岂止是你个人被人轻视的问题呢?!   有些人的习惯势力是小看年轻人。不可叫人小看的关键在于丰富的真理化的言行,而不在于装老。被习惯势力所易于小看的各种人,也应如此。 不可叫人轻看你!这是我们无可推诿的责任!(1976.3.4.) 22. 服事了人没有?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14-17   没有爱,也就没有服事。有什么样的爱,才会有什么样的服事。有基督的爱,就应该有基督化的服事。   服事,是自愿的,是争先的,是有所牺牲的,是有益于人的,是施而不是受。服事,是将爱体现出来的重要途径之一。服事,是我们当行的,也是我们不可不行的。   神的儿子,万王之王,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尚且自取卑微,到世界上来服事人,从洗脚直到舍命,更何况我们呢?按照主的吩咐,大的尚且要服事小的;小的对大的,又当如何呢?   事奉包含着服事,但服事决不等同于事奉。“耶稣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   服事,不同于被奴役,不等于无原则。就如,对于酒徒的服事,决不是为他张罗酒菜,更不是为他歌舞佐酒。怎样服事?主亲自给我们作了榜样,好撒玛利亚人也是榜样,众圣徒效法基督的方面,也是我们的榜样,保罗还叫提摩太作出榜样来。   在同蒙主恩的人当中,主也向我们强调了彼此服事。但就个人来说,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服事人,而不是受服事,也不是以服事为换取服事的技巧。 同伴,我们服事了人没有?那种够得上称为基督化的服事,那种在事奉神(而不是玛门!)为前提下的对人的服事,不论大小,我们是否能在自己每一天的行程中,至少找出一件来呢?我省察自己,不寒而栗!(1976.3.4.) 23. “得”与“得享”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8,29   主在这里将“得安息”与“得享安息”分成两件事来加以说明,显然是要我们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区别。   一般说来,总是得而享之;这好象是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必然事情。但遗憾得很,事实上得而不享、得十而仅享其一的事例太多了。(得享而不自知,不认帐,那是另一种情况。)例如俗语所说的:手捧金碗去讨饭,坐在车上挑重担;或说:有福不享,坐等天亮;等等之类。   “得”,是要通过一定的条件去取得的;“得享”,还必须加上一些相应的条件。否则,纵“得”而不“得享”,岂非更加痛苦,更加冤枉?!不仅在安息的问题上是如此,主所赐的喜乐、平安、恩惠、慈爱、膏油、福杯……等等,在我们这一方面,也常会出现如上的愚昧之举。   我们有时候也会产生苦闷:主所应许的,为什么我们老是得不到?这当然是应该省察的,但更应该看看,是否是已得而未享呢?是否是已享而未知、未识呢?是否是已浅尝而未尽享呢?   附带还有一点,我们称心享用、自得其乐并满心感谢赞美主恩不尽的那些,是否真的来自于主恩,还是需要慎重地加以审视与辩别的。因为撒但不仅能装作光明的天使,而且还会将“万国的荣华”别有用心地“赐”给人。 就以安息为例,安息岂是得过且过、不负重任、修心养性、安闲自在的又一种形式的精神麻醉呢?!那明明不是主所赐的安息!(1976.3.4.) 24. 隐身幕后的撒但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太福音16:22,23   一贯以身作则的耶稣,既然吩咐门徒不可骂弟兄是拉加、魔利(马太福音5: 22),他自己当然更不会骂彼得是撒但!显而易见的解释是主在另一次对彼得所说的:“撒但想要得着你!”也就是:彼得在一刹那之间在自己尚未觉察的情况下,被撒但所利用了。撒但将那迷惑性甚强的意念,送进彼得的心里,并藉着彼得的口,彼得的手以极其动人感情的形式去敌挡神旨意的通行,去绊耶稣的脚。然而主却敏锐地觉察了,主看出了隐身幕后的撒但及其诡计。   就在这以前,主刚刚着重赞许了彼得,因为彼得被天父所指示,在众说纷纭、各无定见的情况下,首先毫不含糊地说出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但主并未因此而麻痹太平、放松警惕。在撒但花样百出的攻势之中,人,即便是向来跟从他、忠心事奉他的人,稍一不慎,也会变化于瞬息。定局与否,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从两方面提醒了我们,要谨慎自守、猛烈反击。一是自己不在有意无意之中去作撒但的工具;二呢,要及时地、敏锐地看出隐身幕后的撒但;不论这个“幕”是谁,或是什么。 仅举一例,以牙还牙、相咬相吞的惨剧,如果说“先发”的一方是被撒但利用了,那么,“后发”的一方同样也是上了撒但的当。至于第三者呢?他如果看出了隐藏幕后的撒但,他一定更急于、更善于正确地去“使人和睦”。(1976.3.4.) 25. 爱上帝之心的完全 亲爱的弟兄啊,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约翰一书4:11,12   上帝就是爱,救恩也是爱,基督徒的天路历程也正是爱的历程──爱神与爱人的历程,接受爱与发出爱的历程。   圣经上关于爱的教训、督责、见证、榜样是很多的。即使我们不能理解许多,但能理解的那一些,都是需要──也足够我们终生享用、终生操练、终生献出的。   怎样爱上帝?心里爱,嘴上爱,行动上爱;以祷告,读经,聚会敬拜,奉献财物……来表达爱。可以查考圣经,一一列举。   在这一段圣经里,启示我们一个重要的真理:不论我们怎样恳切地爱上帝,假使“目中无人”,爱上帝的心即便是真的,即便火热到一千度──如果可能的话,也仍然是不完全的。我们爱上帝的心如果要得以完全,必须通过我们按照上帝所悦纳的方式和途径去爱人,去彼此相爱;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比方说,你确实真诚地爱你的父母。某天,你为父母摆了丰盛的筵席,请他们二老上坐,热烈地献上你的孝敬之心。恰巧,你那衣食不周的兄弟也闯来了,站在堂前向你求借一点度命之粮。你将如何?你如果置之不理,或者鄙夷地羞辱他,或者非爱地施舍一点,就将他撵出去;这样,你爱父母的心,怎么可能是完全的呢?再合口味的食物,二位老人家恐怕也难以下咽了吧! 亲爱的弟兄姊妹啊,请想想!(1976.3.4.) 26. 爱心的知识见识与倚靠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于上帝。──腓立比书1:9-11   基督徒要爱上帝爱人,这应该是既自然而又必然的事,况且,又是主反复强调的命令;那么,这个爱心当然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然而,又不能就笼统地认为:多多益善!糊涂爱心就不怎么好,更不能作为群起效法的榜样。   糊涂爱心容易体贴人的意思而忽略──甚至敌挡上帝的意思。它还容易使人中了撒但的诡计,容易姑息养奸,容易被人欺骗牢笼,容易是非不分,真伪不辨,容易失去合宜之分;容易为造谣生事、恶意攻击者留下毁谤的话柄,也容易产生某种误解、错觉与混乱。   例如在异性之间,尽管是以基督之爱去爱对方,而且良心清洁,行为也清洁;但若缺少“知识和各样见识”,缺少对主的倚靠,往往会使对方误认你为“用情”,使其他人误认你们为“恋爱”;甚至怀疑到其它,甚至滋生一些风波,甚至演成悲剧,甚至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不幸而逼出一场羞辱主名的丑剧。这种有失初衷、痛心疾首的事例,不是没有的。   弟兄姊妹,诸如此类的,与其由别人来列举一些具体的细节,倒不如我们各自观察、省察为好。糊涂爱心之可悲与可叹,一言难尽。 基督徒的爱心不是盲目冲动,不是为爱而爱,乃是为了在世上“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上帝得荣耀;因此,必须要日益进深地解决这个问题:爱心的知识、见识与倚靠。(1976.3.4.) 27. 米利暗式的错误 ……米利暗和亚伦,因他所娶的古实女子,就毁谤他,说:“难道耶和华单与摩西说话,不也与我们说话么?!”这话耶和华听见了!……耶和华说:“你们且听我的话,……你们毁谤我的仆人摩西,为何不惧怕呢?”耶和华就向他二人发怒而去。──民数记12:1-9   米利暗式的错误,使上帝发怒了。虽然他们毁谤的的矛头指的是他们的兄弟;但上帝听见了,上帝为他所选召的仆人出面干预了。   前面有一段记载(民数记11:24-30)与此相比,正是鲜明的对照。上帝把降于他(摩西)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其中两人未按摩西的吩咐到指定地点,却也被灵所感。约书亚报告了摩西,要求禁止他们。摩西对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么?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这个愿望,不仅反映出摩西的谦和性格,宽广心胸,伟大气魄,更反映出他怎样尊上帝为大,又怎样尊重同在上帝面前作仆人、作子民的同伴。   而以米利暗为首的这两个人又如何呢?   以肉身而论,他们是老资格,是摩西的姐姐和哥哥,也曾救过他、抱过他、抚育过他。摩西娶了古实女子为妻,是正大光明的事;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完全可以指出,上帝的仆人并不是不会犯错误的人,而且也不需要别人崇拜或盲目崇拜!但他们却在背后毁谤他。毁谤的话当然不只一句,而经上记载的只是上面那一句。按字面看,这句话并不错,也是事实,摩西也不会否认。但他们是用这句话来为他们对摩西的毁谤与攻击而服务的。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法已经越出了家务事的范围之外,牵涉到上帝的尊荣与工作了!他们的不惧怕,似乎连上帝也感到惊奇了! 弟兄姊妹,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都是上帝的仆人!这是应该明确的。(1976.3.5.) 28. 不能欺哄上帝   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么?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么?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 ──使徒行传5:4   教会在耶路撒冷最初建立的时候,曾经历了一个“信徒财物不分彼此”的阶段,这是在当时具体情况下,自发自愿地形成的一种运动。使徒们并未向大家发出这个号召,也没有命令,更没有勉强。因为看来,这样的奉献方式、生活模式与组织形式,与主所交托于基督徒的一系列任务,远远不能相适应。   亚拿尼亚撒腓拉所犯的罪,不是有否奉献财物的问题,也不是奉献多少的问题,而是心被撒但所充满,蓄意以“全然奉献”为幌子,欺哄众人。而其性质“不是欺哄人,而是欺哄上帝”了。   上帝是可以被人欺哄愚弄的么?!   基督徒的人生,理当是向上帝“全然奉献”的;从内心到行为,从财物到生命。至于各人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体现到什么程度;那是另一个问题。上帝从未强求于人什么!俗语也说:“强扭的瓜儿不甜”嘛!   上帝创造了人,既然赋于人以思维能力,他也就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他不能背乎他自己!他是公义而又慈爱的,他能宽容等待。但若有人想要在上帝面前心怀诡诈,甚至想欺哄愚弄上帝,那就应该感到惧怕才是。心灵诚实的强项,当然也不好,但比弄虚作假的献礼要好得多。同理,亲手钉耶稣的兵丁,比与耶稣亲嘴请安的犹大要好得多;娼妓税吏比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要好得多。拿但业藐视耶稣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耶稣却赞扬了他的内心。并不是说他们“坏也是好”,乃是说他们在没有欺哄上帝这一点上是好的。 信服真道,跟随耶稣,事奉上帝,爱人如己……,这都是可以──也应该由我们自己作主决定的。但是,朋友,万不能欺哄上帝!(1976.3.5.) 29. 后来必明白 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约翰福音13:7   你既然信耶稣,那么,耶稣说的这一句话,你是否也相信呢?“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   我们应该谦卑地承认:上帝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我们应该谦卑地承认:我们所知道的有限,我们所能知道的也有限。我们不是、不可能、也无权全知。但我们也应该自尊地相信:人非木石,岂会全然不知?!   你凭什么要求全知?你为什么要求全知?你对已知的部分采取了什么态度?你对未知而求知的部分,又将怎样?你有没有意识到“全知欲”是撒但惯用的试探伎俩之一?   有许多事是隐藏的,有许多事是封闭的,有许多事是被肉身所限制的。有许多事是敞开的,但却需要一个认识过程。有许多事是早就应该认识,却因“鬼迷心窍”而糊涂的。这末一种,耶稣曾叹息说:“你们还不明白么?!”“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   主在这里对彼得的回答,也是给他的应许:“后来必明白!”这个应许,我想,对我们也是适用的。主许多奇妙的作为,在历史上的,在现代的,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本身的;虽然我们蒙恩得以明白不少,但我们确实仍有许许多多的不理解。我们虽不妄求全知,却也应该竭力追求预备能够明白的条件,让主的这一应许,也成就在我们身上。 “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这“万事”中的有一些,我们不是就已经明白了吗?(1976.3.5.) 30. 恩膏的教训  你们从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们心里,并不用人教训你们,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要按这恩膏的教训,住在主里面。──约翰一书2:27   我们知道,恩膏就是保惠师、训诲师圣灵。   人类的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丰富而丰富;但究其实,仍然是人类世界的语言。即便如此,人类的语言还不足以充分表达人世间的许多事物;常常产生“意犹未尽”、“难以形容”之叹。那么,要用人类的语言述说天上的事、属灵的事,自然更加困难了。   每一个得救重生的人都在经历着圣灵的感动、引导和教训;有不自知的,有模糊感觉的,有比较清楚的,还有极为特殊的。   有人将恩膏的教训解释为思维判断能力或心理活动现象。但在我们信而领受的人,总会约略知道:这是决不能等同起来的!   教师教导学生,不需要排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心理活动。恰恰相反,正是要运用这些因素,并根据他们的领会能力,习惯语汇,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循循善诱。我们的训诲师圣灵,难道还抵不上人间的教师么?还需要我们规定他必须怎样来教训我们么?圣灵若用天上的“语言”来教训我们,我们谁能懂得呢?! 如果我们愿意谦卑受教,不消灭圣灵的感动,那么恩膏的教训就一定会成为我们日益强烈的超然经历。(1976.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1-30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31. 总 要 信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伯来书11:6   以人间的事为例,信,是以可信的事例为基础,进一步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的郑重结果。不通过大脑而信,是言不由衷的;所以人常说:“轻诺必寡信!”“轻信必多失!”信,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的,如大小深浅,敏锐,迟钝,动摇,坚定……。信是活的,能不断增长或逐步消退,能反复无常或始终如一,能有始有终或半途而废。信,也有坚信,确信,深信,迷信,将信将疑……之别。在这肉身的世界上,人非有信,就不能生存,连一天也不能生存。   能认人的婴儿更信谁,不是也有相当明确的选择吗?就连怀疑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他们还是有所信的,而且也多多少少也有与常人相同的信的内容。在这肉身的世界上,人非有信,除非立即死去。   信,总是要随之以相应的行动的。你如果是有丰富经历的人,通过观察与分析,确信今天要下大雨,你可能不作有关的准备吗?信而不行的人,不信而行的人,若不是病态,那就是侥幸心理。   经上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在属灵的事上,更是以信为起点的。人非有信,连得救也不能,当然也不能得神的喜悦。然而,你若不信“有神”,或者,虽然信“有神”,却不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犹如马大在拉撒路问题上的逻辑,某些门徒在主复活问题上的表现,那么,你到神面前来做什么呢?!“不要疑惑,总要信!”(1976.3.6.) 32. 走出死荫幽谷以后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祢与我同在。──诗篇23:4   以“死荫的幽谷”为象征的那种艰难危险的处境;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并不少见。它和“可安歇的水边”恰好是鲜明的对照。   在死荫幽谷里,那如履深渊的行程之中,左右为难,危机四伏,是会有理由感到可怕。但我们之所以仍然“不怕遭害”,那是因为我们的大牧人“与我同在”,并用他的杖和杆引领着我们。   死荫幽谷有尽头,然而,却不是人生道路的尽头。当我们在主的恩手带领之下,全神贯注地、百般儆醒地或许还是精疲力竭地走出死荫幽谷之后,我们又将如何?   千难万险之后,更懂得安然躺卧的宝贵;走出死荫幽谷之后,也更懂得水边草地的宝贵。可是问题也就来了;之后又如何呢?是谈虎色变,毛骨耸然吗?啊,死荫幽谷的滋味真不好受,可一而不可再,永远别再见到它吧!或者,是留恋安乐,止步不前吗?啊,“我们在这里真好”,就在这里打万年椿吧!   从你我以往的经历中,我们原本也可以很清楚地确知;有主同在,在死荫幽谷之中,甚至"在我敌人面前",主也会摆设出人意料的筵席;离了牧者,安乐草场也并非绝无虎狼的侵袭。可是我们软弱的肉体却又多么容易肤浅从事啊! 朋友,走出死荫的幽谷之后,应该是更坚强,而不是更加懦怯才好。(1976.5.31.) 33. 当以慈爱待他 那将要灰心离弃全能者,不敬畏上帝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约伯记6:14) 耶稣曾形象地讲过一个浪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也使我们看到各个不同的方面对待浪子的不同态度,以及我们对浪子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浪子这个贬义词的本身,就带有鲜明而又强烈的观点,某些人称之为浪子的人,另一些人并不一定也称他为浪子;连他自己也未必在一开始就会意识到自己是浪子。   圣经上所讲的浪子,是就人与天父上帝的关系而言的,就广义来说,我们都曾经是浪子,“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就狭义来说,蒙主救赎的人中再度产生浪子,也并不是罕见的,我们当以什么态度待他?   浪子,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也可以见到处于不同阶段的许多浪子──我们的弟兄姊妹,除了心不在焉的“准浪子”而外,有左顾右盼的浪子,兴致勃勃的浪子,趾高气昂的浪子,灰心丧气的浪子。还有痛心疾首,深有所思的;当机立断,毅然归回的;羁绊重重,无力挣脱的;力弱体衰,举步维艰的,……请问有幸而未成为浪子的,在家的哥哥姊姊们,天父在等待他,耶稣在寻找他,你又将如何对待他? 姊妹,你对我说:“想当初,他们追求世界,离开了主;嘿,看吧,世界给了他们什么?!”何必讥诮呢?姊妹,当以慈爱待他!(1976.6.1.) 34. 家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伯来书11:16   “家”这个字,因其含蕴的丰富,应用的广泛,以致于几乎到了一种使人们习以为常、“不求甚解”的地步。从幼儿到老人,“家”,存在于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之中,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出之于每一个人的口舌。人们常说的以此为家,以彼为家,以四海为家……,也是使用了大家对“家”这个字一致公认的那个最基本、最共同的、尽人皆知的某种概念、感觉和感情。   “家”字上可以加许多相反的形容词(如可爱的家,讨厌的家……),相反的动词(如:离家,回家,成家,败家……),“家”是人们某种方面,某种程度的归宿所在;……   倦鸟尚知归林,猛犬尚惧丧家;世间岂可有无家可归之人呢?谁都知道无家可归是痛苦的,有家无可归是更痛苦的;有家而不知归、不愿归、不敢归的浪子,其苦又将如何?   归宿之处不一定就真的是“家”,错觉是经常可能产生的。   有“家”之名,不一定就有“家”之实;有“家”之实,也不一定就真善美,就包括了全部的“家”,特别是那最根本的“家”。 人有血统的家,生活的家,工作的家,娱乐的家……;人有肉身的家,精神的家,暂时的家,长久的家……,但是,朋友,你灵魂的家,永远的家在哪里?你有更美的天家的名分、权利与指望吗?你又是如何对待的?(1976.6.7.) 35. 日暮感与归家感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 ──希伯来书2:3 二十年未曾见面;见面之后却反复地听到了你顾影自怜的凄凉叹息:“老了!快了!差不多了!没几年了!……”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毋庸讳言的必然过程;但伴之而出的情绪,却是悲哀、惆怅、惊恐、畏惧。   你明显地是在认真地数算自己的日子,然而,是怎样数算的呢?数算之后,得着了怎样的心呢?啊,多么阴惨的日暮感哪!   和你往来过的人,都可以说,你并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照一般的情况看:你老母尚在,四世同堂;你以自己的才能服务了许多人,事业上的成就颇有定评;你们老夫妻在工作,你的五个子女媳婿也近在本城工作,经济条件都还可以;……你还缺少什么?当然,这人认为很富足的,却又会是那人(甚或自己)认为很贫穷的。   日暮感之所以产生,显然是由于意识到缺少什么。而意识到的,却又不一定都是能使自己承认的。   “老了!快了!差不多了!没几年了!……”再说下去,那就是极其平凡的现象──肉身之死,将要来临了。对此,何惧之有?!其所以有所惧者,也只不过是“灵魂向何处去?”这么一个根本问题罢了。 有日暮感,总比麻木不仁或强自糊涂要好得多;因为多少有了一点自知之明了。但是,亲爱的朋友,对于你来说,在你迸发日暮感同时,对于你所曾抛弃了的天父与天家,是否也有所忆及?你准备何时才找回你所失去的那个坦然无惧的“归家感”呢?(1976.6.7.) 36. 力图自强 希西家力图自强,就修筑所有拆毁的城墙;……制造许多军器,盾牌,设立军长……──历代志下32:5,6 在并不长的《历代志》里,竟用了四章的篇幅来记述希西家的主要事迹;而其中突出之点,就是“力图自强”。他从他父亲的手中接下了残破衰败的烂摊子,但却一反其父之恶道,尽心去行“神眼中看为善、为正、为忠的事”。这可以说是对“力图自强”四个字的很恰当的注解。   在严重的困难面前,灰心绝望、自暴自弃、听天由命、坐以待毙,那是非常错误的;不仅枉生为人,而且贻羞于神。属于神的人在众人眼中的形象,难道可以是没有脊梁骨的软体虫吗?!   他父亲亚哈斯似乎也曾“力图自强”;但那不是“自强”,而是疯狂、执迷不悟地往错谬是直奔;以致越陷越深,惨遭灭顶。   我们若细细阅读这四章,就可以发现,希西家在“力图自强”的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纵不全备,仍甚美好的榜样。   “力图自强”,首先要认真处理好人与神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谦卑地在神面前认罪诲改,热诚地去帮助应该获得帮助的人。   “力图自强”,在上述基础上,还必须作出针对性的、竭尽全力而又力所能及的艰苦努力,如修筑城墙、制造军器、设立军长等等。   “力图自强”,更为关键的却是在于把握如下这一事实,明朗如下这一观点,即: “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神;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历代志下32:7,8) 在我们远非一帆风顺的人生旅途中,可以不深思“力图自强”的问题吗?(1976.6.7.) 37. “你爱我么?”  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腓立比书1:29   信服基督是蒙恩,为基督受苦也是蒙恩(“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乍乍听来,这个逻辑似乎甚难理解、甚难领受。如果从实用主义、唯我主义出发,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要忧忧愁愁地(或者是愤愤不平地!)打退堂鼓。   我们有不少弟兄姊妹就在打着这种类型的退堂鼓,他们不平、懊悔、埋怨、叹息:“若不是因为耶稣的缘故,我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田地?!我本可以比现在好得多、高得多、快活得多!为了耶稣,我失去了这样、那样;为了耶稣,我又多吃了这样苦、那样苦。……我真倒霉啊!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来气!……我这一辈子已经受害无穷,可不能再让子女也受这个害了!……”请看,“蒙恩”与“倒霉”!这不是截然相反的认识与感受吗?   神耐心地问约拿的话,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看来对我们也是适用的。翻遍圣经,有哪一处说过神的儿女,基督的门徒,在世界上绝不受苦的呢?!又有哪一处以“只有百甜而无一苦”的迷人诺言来诱使我们信服的呢?在大谈“福杯满溢”的《诗篇》23篇中也提到“死荫的幽谷”;耶稣也再三有言在先:“若有人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我喝的杯(苦),你们也要喝!”愿去则去,愿留则留,绝无勉强之意。那么,“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比这更深)么?”也就是:“你爱道路、真理、生命(比这更深)么?”彼得在表达了他的爱之后,主才给他以重托;并预言他将为此而受更沉重的苦。 为基督受苦倒底是蒙恩还是倒霉,就要先看自己心里所爱的倒底是谁?是什么?(1976.6.7.) 38. 什么是合理的呢?! 假冒为善的人哪,你们知道分辩天地的气色,怎么不知道分辩这时候呢?!你们又为何不自己审量,什么是合理的呢?!──路加福音12:56,57 真理从来都是尊重并提倡人的思维活动的。真理不爱强使别人信服遵行,同样,也不爱接受别人迷信盲从。真理有言如其实的责任,而没有耸人听闻的必要。上面那两句气壮山河的责问,就是耶稣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数万人的群众大会上,在虎视眈眈、伺机谋害他的那些对手面前,堂堂正正地提出来的。   什么是合理的呢?!这不是凭自己一张嘴巴、一对拳头能解决得了的。合理不合理,要以理来反复衡量;这个理,当然必须是真的,是公的。约拿对神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他在固执一己之见的盛怒之中,既不分辩,也不审量,闭眼塞耳地说出这种负气的话。他的发怒,只不过是合乎他个人的歪理、蛮理罢了;实质上却是不讲道理,无视公理,违反真理。神耐心地给他安排又讲解了一个实践比喻,他哑口无言了;大概开始“自己审量”了吧!(约拿书4:9-11)   骗术,当然是怕人“分辩”、“审量”的,更怕人“昼夜思想”!因为越想越不是滋味嘛!   在“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里(路加福音16:19-31),我们看到:财主死后,悔之莫及;而又担心他人世间的五个弟兄也蹈他的覆辙。他要求亚伯拉罕通过死人复活的惊人之举,去作见证,以求取得他弟兄们对真理的信服。“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   对于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再给他一盘煎蛋,或者饿他一顿,就能使他“知”福了吗?不通过自己的分辩与审量,面对着宏观世界、常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面对着亿万册书籍与圣经,如果见著尚且不愿知微;想要“见微知著”,谈何容易?! 例如,朋友,你在审量之余,如果认为信耶稣敬上帝仍然是不合理的;那么,即便你见到山崩地裂、死人复活,也别胡乱相信,免得堕入迷信、盲从之途,直到你认为合理之时为止。(1976.6.8.) 39. 我也是人! 彼得一进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拜他。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使徒行传10:25,26 共性不应当抹煞个性,个性也不可能否定共性。在不同的领域之内,从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人类”进行各种符合实际的、合理的、明细的再分类;但不论怎样分法,总出不了“人”这个范围。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既要弄清楚“是什么人”,也要弄清楚“也是人”。不能把别人不当“人”,也不能把自己不当“人”。我是人,他也是人;他是人,我也是人;这是最前题的个性。(参《是人?!》,《不过是人!》)   “我也是人!”彼得这句平淡无奇的话,我们若试着默念几遍,看是什么滋味?!   哥尼流是外邦人,是军官,是虔诚人,是敬畏神的人……,彼得是犹太人,是平民,是神的仆人,是被邀请的客人……。主人迎接客人,本是情理之常,无足为怪。而哥尼流怀着敬畏上帝的感情俯伏在彼得脚前“拜他”,这一来,问题就严重了!他这样“拜”彼得,无意之中将彼得当作了什么?彼得若泰然地接受他这一“拜”,又是将自己当作了什么?却之未见得不恭,受之却不仅有愧,更且有罪。   彼得清醒而又明智地拉他,谦卑而又诚恳地拉他,毫不含糊地说明白:“你起来,我也是人!”   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看得过低或过高,已经是不相宜的了;更何况将人(或自己)推出“人”的范围之外呢?这难道不是我们需要十分警惕的问题吗?   不要自轻自贱;以利亚是人,保罗是人,我们也是人,不能妄自尊大,贪天之功为己有;摩西,大卫,保罗,彼得……,有过怎样的过错?我们也是人!不能忽略“理当尽诸般的义”,我们也是人!   比如,当子女过于仰赖你,尊崇你的时候,当你任性地、不近情理地训斥子女的时候,你有没有(能不能)明确表态:“我是父亲(或母亲),但我也是人!我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 让我们针对不同情况常常恰如其分地提醒自己:“我也是人!”(1976.6.8.) 40. 你能代替上帝么? 约瑟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上帝呢?”──创世记50:19 同伴,你还记得约瑟的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又是对谁说的?   这话是对他那些负荆请罪的哥哥们说的。想当初,这些被称为哥哥的人,心肠是何等狠毒?!气焰是何等嚣张?!竟然咬牙切齿,磨刀霍霍,非杀他这个可怜的童子不足以消减嫉妒之火。后来,虽然未杀,却也剥了衣服,卖给人家带到外国去当小奴隶了。小小年记,远离家乡父母,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折磨与煎熬啊!   他们何尝能够料到有朝一日竟会向他求粮度荒,托他之福而度日呢?!如今老父亲去世了;他们再度惊恐起来,怕他报复。   照一般人看来,今日的约瑟有权有势,就是将他们杀尽灭绝也不费吹灰之力,而且还可以振振有词,甚至,还可以获得舆论的支持。但他不仅没有这样做,而且更没有凌辱他们、为难他们、冷淡他们;相反,倒是优待他们,安慰他们,尽力减轻他们内心深处自惭自责的痛苦。为什么?他不是要藉此来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将自己打扮成“恩主”的形象;他乃是由于敬畏上帝。   在那令人几乎难以忍受的艰苦历程中,在那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中,他越来越看出了上帝深远的意图和大能的作为,确实在准确地运行。正因为如此,他更能体会出一定还有许多尚未看出来的奇妙。正因为如此,他也能更敬畏上帝。他的哥哥们敬畏看得见的他,几乎胜过了敬畏看不见的上帝;而他却谦卑地、坦白地说: “我岂能代替上帝呢?!” 谁能代替上帝?有谁能?你能代替上帝么?我们确实不能、也不敢代替上帝。谁敢,就让谁去试试吧!但若查查我们的言行和内心,可就要恐惧战兢了!求天父饶恕我们。(1976.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1-3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41. 要常常喜乐 要常常喜乐,……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 失去了喜乐的同伴,请看喜乐与否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可以认为它是各听自便、无足轻重的细节问题吗?   这里所说的喜乐,当然是大脑健全的、非病态的喜乐。“笑气”毒害下的笑声不绝,精神病患者的喜笑颜开,能算是什么喜乐呢?!   这里所说的喜乐,毫无疑问,截然不同于花天酒地、损人利己等等之类的罪中之乐。   这里所说的喜乐,显然是真的喜乐、善的喜乐、美的喜乐,显然是与基督耶稣密切有关的圣洁的喜乐。   要喜乐!要常常喜乐!喜乐总要有所因,有所为,有所靠,有所望;没有可喜乐的事,叫我怎么喜乐?我既不是白痴,喜乐也不是拈之即来的糖果;我要喜乐就能喜乐得了吗?这话很对,喜乐是自然的流露,是平安的姊妹,而绝不是矫柔造作的脸谱,海市蜃楼的幻影。   但是,这里也就有了问题;真的没有可喜乐的事吗?在人生的道路中,当然不会没有痛苦、忧伤、哀哭,但作为神的儿女、基督的门徒,值得我们喜乐的事情、理由、根据……就太多了。天父向我们定下“要常常喜乐”的旨意,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   上帝能给我们喜乐,他的言语也是我们心中的欢喜快乐(耶利米书15:16);但强加的喜乐是没有意义的。“要常常喜乐”的“要”字,就突出指明了我们这一方面的责任。而喜乐的数量与质量,也就反映出我们生命长进的程度,与神关系的程度, “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的程度!……所以带锁链的使者保罗还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该喜乐而不喜乐,害莫大焉! 试问,你为什么要常常喜乐呢?这绝不是“多愁善感”的性格所能掩饰得了的!朋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约翰福音20:20)(1976.6.10.) 42. 亚哈斯的逻辑 这亚哈斯王在急难的时候,越发得罪耶和华。他祭祀攻击他的大马色之神说: “因为亚兰王的神帮助他们,我也献祭与他,他好帮助我!”但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众人败亡了!──历代志下28:22,23   病急乱投医,固然可悲;但病者方寸已乱,一无定见,其投医之乱,可想而知。但如果他有良医却不投,偏要执迷不悟地去投庸医,去投巫婆术士;一误再误,再误到底。人们将要怎样评论他呢?都要说他是:该死!找死!自作自受!鬼迷心窍!   亚哈斯的问题比这更甚!亚哈斯的“病”很多,但投“医”却不乱。他以自己荒谬绝伦的逻辑为指导,倍加努力地在荒谬绝伦的歧途上飞奔,终于获得了理所当然的败亡。   亚哈斯的病根是离弃耶和华,肆意作恶,复辟了许多久有定评的、可咒诅的罪行。他并不是无知者,他有许多可资效法或鉴戒的鲜明榜样;但他偏要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的后果,谁都知道,是不会美妙的;更何况试神之法?!但亚哈斯却有个脾气:知法偏偏勇于犯法,知过却不肯勇于改过。岂止是不改而已?恰恰相反!   亚兰的罪恶,是他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他却败在亚兰的手下。其它的灾祸,也纷至沓来;形成了他的“急难”。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出了这个似是而非的逻辑:耶和华没有帮助我胜过亚兰,亚兰的神却帮助亚兰打败了我;这就证明亚兰的神比耶和华神更伟大,更有权能。因此我要急速改变自己“乱投医”的状态,进一步向亚兰之神献祭,以示忠诚,以期他也好帮助我;为此而“越发得罪耶和华”,不是更能讨亚兰之神的欢心吗?(这个算盘,可真如意得很哪!)   弟兄姊妹,亚哈斯的逻辑,远不是空前的,更不是绝后的!你一定也注意到:这种愚不可及的、顽梗悖逆的逻辑,竟会有相当大的诱惑力!(1976.6.11) 43. 彼此顺服 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以弗所书5:20,21 关于对顺服这个问题的体会,在其它篇幅里(如《顺服》),我也谈过了。   开门见山地说吧,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都是欢喜别人顺服自己,而不大欢喜去顺服别人;即便有时别人甚至单纯是为了他的利益,而要他作一点配合,他也不愿顺服。因为顺服,这是在具体的事情上的另一种舍己为人,损己利人,克己从人。但对于所敬之人,所爱之人,也往往会争着顺服,乐于顺服。顺服之后,有时(!)连自己都还没有在意。是这样的么?   《圣经》上也常提到顺服,例如,针对社会既成的特点,要软弱的顺服刚强的,年幼的顺服年长的,在下的顺服在上的,……。但同时也不可分割地提出接受顺服者的重大责任,以及双方在本质上的、神圣的平等关系。如果平心静气地瞩目于当时的社会,要将顺服的次序颠倒过来,是可能的吗?又是有利于双方的吗?   事实上,我们的信仰所教导于我们的,更为着重的却是彼此顺服;是以敬畏基督为前提、为原则,在基督之爱里的彼此顺服。并以这样的彼此顺服来制约那极易出岔子的、单向的顺服。   我们以搓草绳来简单地比喻彼此顺服吧!六根稻草搓成的草绳,可以百倍地结实于未搓合的六根稻草;而其结实的程度,却又决定于它们“彼此顺服”的程度。第一道工序是锤草。草与草之间的长短,粗细,强弱的差别,倒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的是必须将草锤“熟”──锤去阻碍“彼此顺服”的刚愎性。随后才是搓──也就是草绳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有关的稻草,在同一个力的影响之下,围绕同一个轴心,柔和地“彼此顺服”起来,毫无勉强之情。细弱之草,总是很自然地多“顺服”一些;但总的来看,你也简直区分不出倒底是谁在顺服谁。因为是“彼此顺服”嘛!   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根强使别草单向地“顺服”于它的草,那根刚愎自用、强硬专横的草,无数的先例就可以使我们作出准确的预言:那里就一定是最容易、也是最先折断的地方!它还必须承担拖累别草同归于折断的责任! 这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罢了!而对彼此顺服的理解与实行,更有待于我们终生的努力。(1976.6.12.) 44. 客旅与回家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得前书2:11   在为期数月,行程数千公里的客旅生活中,使我对于“客旅与回家”,有了比较生动一些的体验。   我既非流浪汉,又非旅游者,为什么要离家外出,去过那四处奔波、颇难安定的客旅生活?那是为了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交托于我的责任。   客旅生活注定了是要结束的,是要回家的;但每到一处,却也要认真地安排好寄居之处。如果工作需要逗留十天,简陋的、甚至有白虱的床铺也要住下去;如果工作只要逗留一二天,那么,任它旅馆多豪华,城市多么繁华,还能使你不继续前进吗?在这个市里早餐,到那个县里午餐,再到另一个村里晚餐;一日三迁其地,也不是什么希奇事。   客旅生活中也有劳有逸,有忙有闲,但过份的安闲并非吉兆,因此,也并不愉快。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怎能体面地回去呢?   客旅生活总的来说,肉体与精神都是比较紧张的;随时都准备进入陌生的环境,处理新出现的情况。衣食住行,谈笑玩乐,都尽可能密切地联系着自己的中心任务。工作受挫折,食鱼肉而不知其味;取得了成就,寝废食忘也冲淡不了喜悦之情。   客旅生活是会常常想“家”的,而且也经常与“家”中保持着尽可能密切的通信联系,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往还。但在想“家”之时,自然地也就要更为严格地检查自己外出的任务完成得如何?!   带着丰硕的成果而结束客旅生活,坦然地回到“家”中,那又是怎样的喜乐?!相对地来说,终于进入了更大的“安息”!   回“家”以后,少不了欢乐的“聚会”或“筵席”;但“筵席”并不等于“家”。难道可以就此饱餐终日、无所事事了吗?不,完全不是这样;有时“家”中也有许多事要做,有时甚至是更为繁重的。尽管明明知道这些,但客旅生活中,不论其穷富劳逸,仍然是要想“家”的,并且为争取回“家”而积极创造条件的。   相对于天家而言,基督徒在世上也具有客旅生活的性质;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两个方面的呢?   安息是不工作吗?客旅不干事,回家没事干;这难道就是主所预备的救恩和基督徒所追求的目标吗?厌倦于“干事”而想往于“没事干”,不能说不是“懒”。而在主严厉的责备中偏偏又将“懒”与“恶”相提并论,这难道不足以使我们深思吗? 以这个“客旅与回家”来比那个“客旅与回家”,当然不可能十分确当。(1976.6.12.) 45. 手表的真正价值 照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立比书1:20   有一次,在春节期间,我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去探亲访友后,准备次日离开。轮船是早上五点钟;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天。那位好客而又瞎眼的主人说:“你放心睡吧,我有数得很,保证误不了你赶船!”   但是,一觉睡醒之后,我们两人的时间感都糊涂了。他为我开亮了灯,可是有什么用呢?他家的钟停了摆,而我们又都没有手表。门外漆黑一片,朔风怒号,到哪儿去问时间?看星吗?他眼瞎了,我对此又素无研究。为稳妥计,我说什么也不让他准备早点,立即匆匆地赶往码头。   候船室的电灯坏了。划根火柴看看,空空荡荡,也看不出有关“几点钟”的任何迹象。等吧,在饥寒交迫中等吧!等了很长很长的时间,陆续又来了十多个旅客,偏偏都是没有手表的;互相询问几点钟还是徒然。来了一个有表的,他用手电照照,准确地回答说:“四点另九分!”   啊,和他相比,我至少早来了两个多小时;这不是吃的不知道时间的苦楚吗?!手表是有用的!   如果以手表来比喻我们基督徒的人生,我就想到了三点:   名贵的表,价格可以达到几百元;如果发条断了,它只不过是一只徒具形式的没有“生命”的表。   如果失落了针呢?尽管他仍在勤勤恳恳地走动,甚至是“快摆走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迫切地寻找时间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等于零,远远不如有针报时的,哪怕是三十元一只的表。   表,日日夜夜不停地走动;但在24小时之内,充其量,又能使用它几次呢?它能因为“有效使用率”过低,而改换为“用时则走,不用则停”的“生活方式”吗? 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人生中,如果不能彰显出基督,那还成其为基督徒吗?价值不一定必等于价格!(1976.1.2.) 46. 断奶之苦 看你们学习的功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上帝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唯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希伯来书5:12-14   从必须吃奶到必须断奶,再到必须吃干粮的过程,是我们都经历过的,而且也深知其利害关系。不能简单地论断奶与干粮的价值。奶与干粮都很好,但对于一个之缘了!   时至今日,早已不是婴孩的基督徒,在断奶的问题上还犹豫什么呢?   在天然,社会与《圣经》中,含蕴着极为丰富的灵粮,为什么守着这些还要挨饿呢?   每逢礼拜天习惯地到礼拜堂里去吃一餐灵粮,难道就足够长成“满有基督的身量”了吗?有些人甚至成了那必须读《荒漠甘泉》之类的书藉,而不能读《圣经》、社会与天然的人,岂不奇哉!祸哉!   我们的遭遇,从根本上来说,是出于上帝的吧!同样一件事,这人有这人的意思,那人有那人的意思,而掌管万有的上帝却有他更大的意思。在他那深奥莫测的大意思中,很可能也包含了这么一点:强制断奶!亲爱的同伴,我们今日来回顾这一并未完成的历程,是不是这样呢? 断奶之苦是不容再回避的了!而且,奶既已拿去如此之久,还不急速学着吃干粮吗?(1976.6.13.) 47. 说大话的兑现 看哪,船只虽然甚大,又被大风吹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随着掌舵的意思转动。这样,舌头在百体中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舌头就是火,……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雅各书3:4-6   我想在这短短的篇幅里肤浅地聊聊舌头(或说嘴唇,嘴巴,口舌,言语,……)的小恶果之一,说大话!这个恶果,但愿它不会与人类世界的历史共始共终,共存共荣。   说话,是从思维活动到多种器官灵敏配合的机械运动,经历了一段极为复杂的过程之后的产物;人们习惯地归之于口与舌。因而约定成俗,并非论述“发声学”, “生物物理学”……的《圣经》,在多处涉及言语的性质问题时,也就从俗而谈;这总不能成为《圣经》反科学的又一论据吧?!   说大话,也就是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从轻而论,也有不同于愚弄欺骗,造谣惑众之类的,并无害人之意的说大话,照我们现在通俗的说法,称之为“吹”。   说话,不论是好话,坏话,实话,空话,……,也不论说的人主观意图和愿望如何,总是要以不同的形式,方式,数量和质量,兑现给别人和自己的,那又是远远未可限量的;正如“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说大话也绝不例外。   爱吹的──尤其是爱吹成性的朋友,你对此可曾有所感受?   平心而论,擅长于吹的人,往往也确实有不少聪明、机灵、见识和才能。他们的“吹”也不一定完全是凭空捏造的。他们的夸大,是将自己的见闻进行了综合加工,突出其一而不及其余,并根据自己“想当然”的逻辑,将它极度地膨胀开来。他们“吹”自己之所能,也往往是自信心极强地将自己之所知、所可能以及所曾有过的苗头在想象中的膨胀,反映到语言中来了。   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他们至少是下意识地要引起听众对他的注意,羡慕,钦佩,崇拜。   说大话,兑现了什么呢?当然兑现给听众的是听觉上的某些快感和相应的幻想。而兑现给自己的呢?则是甜津津,乐滋滋,暖洋洋的快感和耀人眼目的“英雄”光环!但也有不幸而当场出丑,当众出洋相的。   这样的兑现,远远没有了结。俗说:“轻诺必寡信”。同理,“是吹必寡信”。而寡信也必招致“敬而远之”的孤立无援,而且还会无情地殃及其亲友。别人见到某人是“某大吹”的朋友,不由得就要另眼相看;戒心与忌心随之油然而生,误解疏远也在所必然。   这样的兑现,难道已经达到“点着最大的树林”的水平了吗?!还远远没有!比如,陷入窘境之际,又将产生怎样的行动?! 我不说下去了!朋友,你不会认为我以上所说的也是大话吧!(1976.6.14.) 48. 别人的行为 我也甘心为你们的灵魂费财费力。──哥林多后书12:15 因为他们为你的灵魂时刻儆醒,好象那将来交账的人……。(希伯来书13:17)   仅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已经看到,我们应该为别人的灵魂:费财!费力!时刻儆醒!   有关一个人的灵魂得救的一切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靠上帝的大能,再加上本人的自愿选择;在这期间,每一个基督徒也都有无从推卸的必然责任。牧人应该为全群谨慎;未受牧人之托者,也仍然有各自必须谨慎的“面”和“点”。   面对着“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的“吼叫的狮子”,我们除了“谨慎自守,儆醒祷告”并奋起迎战而外;对于处在各种不同状态中的亲友的灵魂,可以袖手旁观吗?可以视若无物吗?   保罗甘心乐意为别人的灵魂费财费力,这是确实的;众使徒不是也都为我们作出了极为鲜明的榜样么?他们不只是费财费力,而且受灾受难,而且舍出了生命。   可能有无财可费、无力可费之时,但却没有无可儆醒之时。要为别人的灵魂“时刻儆醒”!   与儆醒相关的另一说法是“守望”。我们为别人的灵魂守望了吗?如果连守望都没有,“费财费力”等等又何从谈起,又“费”于何处?不是成了打无定向之拳,放无目的之矢了吗?   为别人灵魂时刻儆醒,是我们所作其它种种努力的先决条件。时刻儆醒地去观察其状态的变化,去识破撒但的诡计,去作出及时的、合宜的提醒与赞扬,劝导与扶助,──并且时刻儆醒地为之喜,为之忧,为之代祷。 我们的主怎样为彼得等人的灵魂儆醒(特别是在受难前后的关键时刻!),《圣经》上有较为详尽的记述;朋友,我们大概是终生难忘的吧!(1976.6.14.) 49. 从苦境转回 约伯为他的朋友祈祷;耶和华就使约伯从苦境(掳掠)转回,并且耶和华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约伯记42:10   在人的短暂一生中,常有各种各样遭灾蒙难的经历,甚至奇灾异难蜂涌而至、汇聚于一身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苦难的复杂来源及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且不在这一篇中探讨。   我们若读《约伯记》,都会为他突然遭受如此沉重的灾难而哀伤,并寄于深刻的同情。就约伯这一个特定的人而言,他肉体,精神和灵性上所受的这一切痛苦,《圣经》上明白地指出:是撒但恶意施加的击打与掳掠(但没有能够越出上帝所许可的限度之外!),有些是藉示巴人与迦勒底人之手干的,有些是运用自然现象干的,有些则是它亲手干的。   人们出于势利之性的作为,增加了他的痛苦,人们武断地论定他是因为犯了罪而遭到上帝的惩罚,也加深了他的痛苦。而他的朋友们以“一般”来取代“个别”,摆出“卫道者”的架势,喋喋不休地将他们各自的议论与观点,强加给他,更使他难以忍受。   在苦境之中,他总算得胜了,虽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但也是很不错的。上帝亲自为他伸冤辨屈,还又使他从苦境转回。   然而,亲爱的同伴,让我们特别注意一件事:“约伯为他的朋友祈祷!”这件事发生在上帝为他伸冤之后,在他尚未脱离苦境之前,在他知道上帝向那些曾苦待他的朋友发怒之后,在上帝将是否处罚他们的决定权间接交给了他的时刻;他没有为自己祈求得回所失去的,也没有趁机“以牙还牙”地对朋友发泄一通或视为幸灾乐祸的良机。他不咎既往,他带着尚未痊愈的一身毒疮,跪在原先安身的炉灰中,首先为他那些惹上帝发了怒的朋友们祈祷。争辩归争辩,代祷归代祷。他不因为需要代祷而不据理力争;也不因曾经争得面红耳赤而不再为他们代祷。这是极不平凡的美德!若没有爱、宽恕与对他们的期望,是不可能代祷的。   他不是以此作为去祸得福的手段;这乃是以善胜恶的真诚流露。这一点,竟然也成了上帝使他从苦境转回的因素之一。 我们在自己的各种性质的苦境之中,也常会因人情之冷暖,世态之炎凉,而分外激动或激怒;甚至下定决心,铭记不忘。准备在自己有朝一日从苦境中转回之后,纵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得略施报复,以求扬眉吐气之快。同伴,在上面这一光辉范例的面前,我们作何感想?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思,即便从苦境中转回过来,恐怕也是后脚刚离苦境,前脚却又已踏入危境了!(1976.6.14.) 50. 上帝的离开 希西家所行的事尽都亨通,惟有一件事,……这件事上帝离开他,要试验他,好知道他心内如何。──历代志下32:30-31   对于上帝,有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客观的有无,难道真的能由个人主观上的信与不信来决定吗?如果这样说:“信则正视,不信则无视!”这倒还实际一些。   上帝的离开,在上帝的儿女们看来,不能不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   上帝的离开,又是怎样的离开呢?据我看,这是不能照搬人世间“生离死别”的概念来理解的。   上帝的离开,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程度。这里让我们看到的是又一种类型的“离开”,完全不同于任凭、掩面、变脸、发怒、丢弃、弃绝……。这是对一个“行上帝眼中看为善,为正,为忠的事”之人的离开,这是对一个他所喜悦、所赐福之人的“离开”,这是对一个“大有尊荣赀财”、精神与物质都进入兴旺发达阶段之人的“离开”,这是在特定的时间与事情上所施于的特定分寸的“离开”。这个“离开”,是为了“要试验他,好知道他心内如何”。也就是我们所惯说的“考验”。   约伯的经历,也可以看作是这一类的“上帝的离开”。他在深重的苦难中,动用他素常所领受的上帝的真理和力量,孤身奋战;在上帝,魔鬼,朋友与众人面前,以实际的战果来写出他的内心。他彷佛是“独立地”(某种意义上的“独立”!)写作了一篇相当成功的“毕业论文”。而希西家当时是处在恰恰相反的非常得意的情况下,经历上帝的离开的;不幸的是,他得意忘形了;他对这一阶段的“毕业论文”,写得很不成功。   我们是不好的父母,但是对于我们的子女,不是也曾在他学舌学步、习文练武……的不同阶段中,进行过类似性质的“离开”么? 有诗唱道:“有主同在,就是天堂!”这话当然是不错的!但上帝若也暂时这样地离开你我,同伴,我们能否仍然持守纯正?(约伯记2:3)(1976.6.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奉献支持|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2 14: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