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Ichthys
收起左侧

天道圣经注释 - 创世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亚当、夏娃光着身体不觉羞耻(二25
25 「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创世记的作者用人类第一对夫妇「赤身露体,并不羞耻」,作为上帝创造万物的结束。
  (一)本节无疑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转接点」,因为:
  (1)「夫妻二人」(第25节)回应第二章十八至廿三节;「赤身露体」(第25节)则为第三章留下伏笔;那时,他们对于自己「赤身露体」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创三7、10)。
  (2)「赤身露体」原文是〔arom〕,这和第三章一节的「狡猾」〔arum〕彼此呼应。
  (二)「赤身露体」有两点值得注意:
  (1)此句在本节不仅指「不穿衣服」,更包括「没有隔膜」;反映他们夫妇二人「关系亲密」,甚么都不须隐蔽或隐藏。
  (2)除了此处,「赤身露体」在旧约多象征「耻辱」(赛二十4,四十七3;弥一11;拿三5),也常和「罪咎」连在一起(创三7;结十六22;何二3;摩二16;弥一8)。76
  (三)「并不羞耻」(第25节)有六个要点:77
  (1)它指出二人不因为自己不穿衣服觉得羞耻,即是「不以为意」、泰然自若;他们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根本不当赤身露体有任何不妥之处。78
  (2)它暗示二人没有令对方羞耻;79 这是婚姻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尊重对方,不叫对方感到羞辱。可惜,犯罪后,亚当和夏娃彼此推卸责任,不但以对方为「耻」,更令对方「羞耻」。
  (3)「并不羞耻」包括「恒常」的含意;80 他们不是「一次」不觉得羞耻,乃是常常都不感到羞耻。81
  (4)旧约常把「赤身露体」和「性行为」连在一起(利二十18、19;撒上二十30;结十六36,廿三18),82 有学者因此认为「并不羞耻」乃指他们不以性行为羞愧,可以全然享受上帝赐给人这美好礼物。83
  (5)这句话强调伊甸园中的「纯洁」、「美好」,84 和下文人犯罪后的「奸诈」、「悲惨」成了强烈的对比。85
  (6)第二章的主题是「亲密」,第三章则是「疏离」;86 所以,「并不羞耻」描述他们「亲密」的高?,二人毫无隔膜、亲昵甜蜜。87
  (四)不过,为甚么他们「并不羞耻」?因为他们和上帝的关系,以及和对方的关系都未被罪恶破坏。88 他们保持着原有的纯真,不感到任何不足或不妥,自然不用穿衣服去遮盖不存在的「丑」。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
  (一)本章叙述罪恶和死亡怎样入了世界,虽然本章从没有提及「罪」这词。244 有三点值得注意:
  (1)那进入人心的罪恶,是从外面来的,不是从人心里生的。245
  (2)本章由第一至十六节都用「男人」和「女人」,而不用亚当或夏娃,好像暗示罪和每一个人相关,不只是他们二人的事。
  (3)我们承认本章并没有讨论「原罪」的问题,留待新约才清楚介绍。246
(二)本章记述始祖犯罪的经过,特别是夏娃如何受蛇诱骗,以致她更改和夸大上帝的说话,且怀疑上帝的爱;结果,她就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亚当也吃了。让我们重温始祖犯罪的过程:
  1)蛇先叫夏娃怀疑上帝的话。
  第一,它攻击上帝话语的真实性,「上帝岂是真说」(第1节)。
  第二,它更改上帝话语的内容,把园当中那棵「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改为「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创二17,三1)。
  第三,它减轻上帝说话的严重性,把「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改作「你们不一定死」(创二17,三4)。它否定犯罪要受的刑罚。
  2)蛇叫夏娃怀疑上帝的动机。
  第一,它首先叫夏娃只注意上帝所颁布的禁令,忘记上帝给人的各种恩惠,藉此引发夏娃反叛的心。
  第二,它叫夏娃怀疑上帝的爱,暗示上帝不让人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只因害怕人会变成像祂一样全知。它暗示上帝嫉妒人(「嫉妒」是创世记重要的主题)。
  其实,上帝不让人吃这树的果子,不想人犯罪受伤害。蛇的话把事实完全扭曲,反白为黑。247
  3)蛇只提出问题和暗示,并没有强迫夏娃犯罪,因为它知道人不喜欢受到强迫,犯罪也要甘心乐意。所以,蛇向夏娃所发出的第一条问题,好像只是一时好奇;它让夏娃自己坠入圈套。
  它从来没有命令或要求她去摘那果子,也没有叫她违背上帝的命令。蛇只要夏娃相信祂的话。相信魔鬼的话是人犯罪的主因之一。
  4)蛇最厉害的毒计,就是它对夏娃所讲的话,表面看来十分真实,并无虚言,其实只是部分真理、真相的一半。
  第一,上帝对亚当说:「你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蛇却说:「你不一定死」(创三4);这话是半真半假。
  从身体的层面来说,亚当、夏娃并没有立刻倒毙;但是,他们不可以永远活下去,因为上帝不会准许他们吃那象征「永远活着」的「生命树」果子(第22~24节)。他们没有即时死亡,但「必定死」;何况他们被赶离伊甸园,离开了自己的地方和上帝的面前,这是生不如死。从旧约的角度来说,他们其实已经死亡了。
  蛇所讲的只是真相的一半。
  第二,蛇对夏娃说:「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三5)。乍眼看来,蛇又说对了,因他们吃了果子,「二人的眼睛就明亮」(创三7)。但是,他们眼睛明亮,所看见的乃是自己赤身露体,并不是如上帝那样「知道善恶」。
  第三,蛇预告:「你们吃的日子,……便如上帝知道善恶」(创三5);但是,他们只在「判断」的层面上「知道善恶」,却没有在能力的层面「知道善恶」,更不像蛇所暗示的像上帝一样全知。248
  他们会按自己的喜好去决定甚么是好、甚么是不好,却不能保证所作的决定一定是真的「好」;此外,就算他们知道甚么是善、甚么是恶,也不一定可以择善弃恶,或有能力只行善不行恶。
  第四,蛇本来对夏娃预告,只要你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你便「如上帝」,与上帝看齐,关系更加密切。249 那知,人吃了果子,却与上帝的关系断绝,还要被赶出伊甸园,失去了上帝的同在。250
  蛇的毒计乃在于它的话表面看来真实,原来只是真理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却只字不提;人相信和接受它的话不会知道背后的真相。251 蛇的说话是「真理包着谎话」的糖果,一半是真理,一半是虚谎,只是那虚谎的一半却不说出来。
  5)总括来说,蛇首先叫人忘记上帝所赐给的恩典;下一步指出上帝是人获得幸福的阻碍;再下一步指出上帝既然要保卫自己的利益,故下命令阻止人做出对自己有益的事。它最厉害的毒计,就是只把事情说出一半,而不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252
  6)夏娃很快便上当,她有以下的回答:
  第一,她删去了「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的「各样」,只说「园中树上的果子」(第2节),减弱了上帝的恩惠、慷慨。
  第二,她仿效蛇称祂为「上帝」,而不是「耶和华上帝」。
  第三,她加上了「也不可摸」(第3节)这句话,上帝并没有这样说。她加了这句话,表明她给自己立一道法律,且把上帝形容为一位没有人情味的暴君。「也不可摸」似乎指出夏娃和她的丈夫对上帝的限制逐渐感到愤慨不满;253 她好像说:「那棵在园子当中的树,我们连摸都不可以!」254
  第四,她把「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改为「免得你们死」,将命令改作劝勉。
  亚当和夏娃最大的过失就是「不听话」、「不顺从」;上帝只吩咐他们不可以做一件事,他们却违背。
  (三)始祖犯罪后反应如下:
  (1)失去人与自己的和谐,不像以往那般纯真,「赤身露体,并不羞耻」(创二25)。
  (2)失去了人和上帝之间的和谐,以往天天欢迎上帝来到伊甸园相交,现在却躲避,不敢见祂;以往和上帝相交充满快乐,犯罪后一听见祂的脚步声就害怕了。亚当且埋怨上帝,认为所有问题都因上帝赐给他一个女人(创三12)。
  (3)失去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互相推卸责任。
  (4)失去了人和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夏娃埋怨蛇引诱她犯罪,地也长出荆棘和蒺藜。
  (四)始祖犯罪后遭受上帝刑罚:
  (1)蛇要用肚行走,终身吃土;它的后代要和女人的后裔彼此为仇,誓不两立;蛇的后代会伤害女人后裔的脚跟,但女人的后裔将占上风,会把蛇的头颅踏碎。
  (2)女人会受生产之苦,且当她要控制丈夫时,反被他管辖。
  生产儿女本是最快乐的美事,人犯罪后却变为最大的痛苦。另一方面,夫妇间的关系本是最甜蜜、最快乐(创二23~24),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创二18),犯罪后妻子企图控制丈夫,却被管辖。
  (3)男人要劳苦才有食物可吃,直至归于尘土。
  (五)始祖受罚仍有恩典:
  (1)虽然人犯罪后要躲避上帝,上帝仍然寻找他们,发出「你在那里」的呼唤。
  (2)虽然夏娃受刑罚,上帝仍然让她有后代,她的后代且会伤蛇的头。
  (3)虽然亚当要劳苦工作才可得食物,但仍可以维系生命,人类得以继续下去。
  (4)虽然他们因赤身露体感到羞耻,上帝却用皮子为他们做衣服。
  (5)虽然他们犯了罪,上帝把他们赶走,免得他们摘生命树的果子,吃了永远活着;这因为上帝不愿犯了罪的人活在罪中永远不死,「永生」变成「永远的痛苦」。
  (6)最重要的是,上帝为人预备了救赎,人终必战胜罪恶,上帝的儿子必会击败撒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旧约
  (一)创世记第五章以后,旧约圣经再没有提到亚当和夏娃(家谱除外),更只字不提他们在伊甸园犯罪的事。其实,他们在伊甸园犯罪这一幕乃是和第一章作对比。
  在第一章,上帝从「空虚混沌」中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但人犯罪,却把本是美好的伊甸园变回「空虚混沌」。罪的严重性和破坏力可见一斑。
  (二)旧约圣经提到某些人犯罪跌倒,特别是推罗王的经历有一些地方和创世记第三章相似(结廿八1~19):255
  (1)这两段经文相同的地方,请参考下表:创世记第三章 以西结书第廿八章伊甸园 第一及以下、廿三、廿四节 第十三节树第二至十一、廿二节 第十三节宝石 第二章十一、十二节 第十三、十四、十六节基路伯 第廿四节 第十四、十六节以自己为上帝 第五、廿二节 第二、九节智慧 第六节 第三、四、七、十七节知道 第五、七、廿二节 第十九节
  (2)两段经文不同之处:
  第一,亚当和夏娃被安置在伊甸园,推罗王却在「上帝的圣山」(结廿八14)。
  第二,亚当和夏娃受蛇引诱,以西结书第廿八章却没有提及蛇。
  第三,亚当和夏娃犯罪是因为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推罗王却是因为骄傲;256 当然,始祖吃果子和骄傲有关。
  (三)本章指出亚当和夏娃的罪行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不少旧约经文同样表明这是严重的罪行,就如摩西临终前的肺腑之言:「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吩咐你爱耶和华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申三十15~19)。不遵守上帝的命令就是「死与祸」。先知也这样劝告以色列人(赛廿四4~6;耶廿一8),智慧人也一样(箴十四12,十六25)。
  (四)创世记第廿二章记录了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伟大的事迹,结束时上帝的使者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第18节)。该处的「后裔」叫我们想起第三章十五节女人的后裔,而「你听从了我的话」原文和第三章八、十节「听见上帝的声音」类似。
  亚当因为不听从上帝的话,导致他的后代受罪恶和死亡的攻击,亚伯拉罕却因听话蒙上帝拣选,他的后代会使万国得福。
  听从上帝是最重要的。
  (五)旧约的传道书和创世记第三章有不少相应的地方。257
  (1)创世记第三章十九节提到「归于尘土」,传道者也引用这句话,就如人兽「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传三20),或是「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十二7)。事实上,「死亡」是创世记第三章和传道书重要的主题之一。258
  (2)创世记第三章指出男人犯罪后要「劳苦」才有食物可「吃」;这两件事都是传道书经常提到,如「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传一3)、「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一13)、「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传二18)、「我见上帝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传三10)。另一方面,「吃」在创世记头三章出现了二十五次,在传道书也出现了十四次(传四5,五11、12,六2、7等)。
  (3)「善恶」是创世记第三章的重要主题,传道书也常提到,就如「善」(有时译作「好」、「美」)便在传道书出现了五十二次,而「恶」则出现了三十一次。传道书最后一节也提到「善恶」,「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传十二14)。
  (4)至于其他方面相似之处,还有「知识」、「虚空」、「罪恶」(尤其是骄傲、贪婪)等。259
  (六)夏娃和约伯的妻子相似。260
  (1)撒但建议上帝伸手伤约伯的「骨头和他的肉」(伯二5),夏娃正是亚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创二23)。
  (2)夏娃把禁果给亚当,他也吃了;约伯的妻子教唆他不要「持守他的纯正」,应该「弃掉上帝」(伯二9);这正是上帝对约伯的赞许:「他仍然持守他的纯正」(伯二3),以及撒但预言约伯会做的:「他必当面弃掉你」(伯二5)。夏娃被蛇利用,约伯的妻子也成了撒但的代言人。
  (3)亚当听从夏娃的话,结果就是死亡,被赶离伊甸园;同样,约伯的妻子鼓励他说:「死了罢」(伯二9)。
  幸好约伯并没有听从他妻子的话;这是他和亚当很大的分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约
  (一)罗马书第五章十二至廿一节,提出三件和创世记第三章有关的事:261
  (1)始祖犯罪,「罪入了世界」(罗五12、18)。
  (2)「死又是从罪来的」(罗五12、17、21)。
  (3)我们因为亚当犯罪而被「定罪」,也因末后的亚当(主耶稣)的死「称义得生命」(罗五18)。262
  (二)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廿一至廿二、四十五至四十九节,也让我们看见:
  (1)死因为亚当而来,死人复活也因耶稣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十五22)。
  (2)就如我们像亚当一样有这「属土」必朽坏的身体,将来复活时,也会像主耶稣一样有「属天」不朽坏的身体(林前十五49)。
  (三)亚当因为吃了「树上」的果子丧失了在乐园居住的权利,末后的亚当却借着挂在「树上」(十字架),使信祂的人可以住在乐园,正如祂在十字架上对旁边的犯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廿三43)。263
  (四)夏娃伸手摘果子,因为「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悦人的眼目」、「使人有智慧,如上帝知道善恶」;这岂不吻合使徒约翰所说的「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
  (五)使徒保罗曾劝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要听信假福音,免得被腐化,放弃了对基督纯一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林后十一3)。
  保罗论及妇女应否讲道,也指出夏娃比亚当「后造」,且她「被引诱陷在罪里」(提前二13~14)。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教父曾将夏娃和马利亚相比,把后者描绘为「新夏娃」;马利亚(新夏娃)的顺服和信心与(旧)夏娃的背逆成了强烈的对比。264
  (六)主耶稣在旷野受魔鬼试探(路四1~12),和亚当、夏娃被蛇引诱有不少异同之处:
  (1)类似的地方:
  第一,都有「试探者」(蛇、魔鬼),由外而来的诱惑。
  第二,都和食物有关(主受第一个试探,石头变饼)。
  第三,都不是大错特错的事,看起来无伤大雅(吃一枚果子、肚饿时把石头变饼)。
  第四,蛇和撒但都用引起怀疑开始(「上帝岂是真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第五,都和歪曲上帝的话有关。
  第六,都类似约翰所提及的三件事:主的第一个试探是用不正当的方法解决饥饿的问题,和「肉体的情欲」有关。第二个试探乃是祂被带到高山,「看天下万国的荣华」,可算是「眼目的情欲」。第三个试探要透过行神迹(从高空跳下而不受伤),在耶路撒冷众人面前证明祂就是弥赛亚,这和「今生的骄傲」有关。
  (2)不同的地方:
  第一,主在旷野,亚当在乐园。
  第二,主肚饿,亚当可以吃得饱足。
  第三,主独自一人,亚当有夏娃陪伴。
  第四,主面对多种的诱惑,亚当只需面对一种。
  第五,主所面对的引诱和祂的身份有关。
  第六,主战胜,亚当失败。
  (3)马可和路加记述耶稣受试探,背后隐藏了亚当和主耶稣的对比。
  第一,根据拉比的传说,亚当在伊甸园曾受众兽尊崇,享用天使的美食。马可借用这传说,提及「野兽」、「天使」(可一13)。
  第二,路加称亚当为「上帝的儿子」(路三38),接着记叙魔鬼对耶稣的试探,其中两次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路四3、9)。
  第三,马可和路加都蕴含一个重要的对比:耶稣和亚当同样受到魔鬼试探,耶稣却坚拒、终不为所动。265
  (七)使徒约翰提到:
  (1)上帝会将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得胜的信徒(启二7)。
  (2)天堂有「生命树」,每月都结果子,结出十二样果子,叶子也可以医治人(启廿二2)。
  人靠着主耶稣所成就的救赎,可以得回那失去的乐园,以及其中的「生命树」。266
  (八)主耶稣吩咐约翰写信给老底嘉教会,劝该教会「买白衣穿上,叫他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启三18),且应许那些听见主「声音」就开门的,可与祂一同「坐席」(启三20)。
  「赤身」、「声音」、「坐席」(吃饭)这三件事都和创世记第三章有关。
  我们可以借着信靠基督,得着白衣遮盖赤身露体的羞耻,也可以因为听从主的声音和主同享美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用
  (一)我们要承认人的确犯了罪,和上帝隔开,我们所需要的是「救恩」,而不仅是「教育」。267
  香港富商胡应湘先生慷慨捐出美金一亿元,支持母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记者会上,他认为父母能够留给下一代最珍贵的资产,莫过于良好的教育。
  教育当然重要,但现代教育不一定导人向善,更不能提供向善的动力。268 我们要尽力去教育下一代,但不能把罪恶当作是教育制度出了问题。此外,也不能忘记近代的危机之一,就是把人犯罪只视作一种病态,以致人不需为所做的负责。269
  (二)我们要紧记罪恶十分恐怖,小小一枚果子可以断送了人的「天真无邪」,导致人死亡;所以,我们要小心防范一些看来只不过是「芝麻绿豆」的「小罪」。
  (三)我们要记得三种犯罪的来源:世界(雅四4)、肉体(雅四1)、撒但(雅四7)。
  (1)世界指价值观、名誉、地位、生活方式。
  (2)肉体包括情欲和与身体有关的罪恶,得胜的方法是「逃避」,离开试探(包括场所、人、事情);正如保罗所说:「你们要逃避淫行」(林前六18)、「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二22)。
  这正是约瑟所做的,避开勾引他的主母。
  (3)撒但千方百计叫我们犯罪,和它同流合污;270 它「在我们上帝面前昼夜控告我们」(启十二10)。271
  (四)如何面对撒但的试探?我们可从亚当和夏娃的失败,以及主耶稣的胜利汲取教训。下列各点值得注意:
  (1)确信上帝的话,千万不可:
  第一,扭曲(蛇:「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夏娃:「免得你们死」)。
  第二,加添或言过其实(夏娃:「不可摸」)。
  第三,否定(蛇:「你们不一定死」)。
  第四,滥用(魔鬼试探主时多次滥用圣经)。
  (2)相信上帝对我们的爱,不要怀疑上帝。有时候我们不能感受到上帝的爱,这不等于祂不爱我们。我们要相信圣经的话,用信心(不是感觉)去接受上帝的爱。
  不要忘记:「怀疑」原来是魔鬼常用最厉害的武器之一。它要我们怀疑上帝的说话和动机,以致我们只注意上帝为我们好处所宣告的禁令,而忽视了祂给我们各种的恩惠。272 难怪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我们,不要「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上帝离弃」(来三12);「不信」(「怀疑」的孪生兄弟)会驱使我们离弃上帝,必须慎防之。
  所以,面对试探时,重要的是相信上帝对我们心怀好意;祂爱我们,想我们得着最好的,祂又知道甚么对我们是最好的。
  「怀疑」的相反就是「信靠」,后者是对付试探有力的武器。273
  (3)留心试探的三个层面:身体、心理、灵性。对于不同年纪和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魔鬼会用不同的试探诱惑他们。
  不同性格的人面对的试探也不同,故要认识自己,留意自己的弱点及常犯的错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4)立志顺服上帝,决心不违背祂的命令,不要让心腐化,「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林后十一3)。我们要对撒但说:「不!不!不!」。274
  (5)请试探者离开,正如主所说:「撒但,退去罢!」(太四10);不然,自己离开那试探(包括场所、人、事情)。这是对付和「肉体」有关的试探最好的方法。
  (6)祈祷,主耶稣面对试探前曾在旷野四十日禁食,祈祷(特别是禁食祈祷)是得胜试探最好的武器。
  (7)主耶稣面对试探前先在约但河受洗,当时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三17);接着主就被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马可的记载更个人化:「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可一11)。
  父上帝那两句话提醒主,祂是天父所爱和喜悦的,祂的身份就是上帝的儿子;祂不应该犯罪叫天父伤心难过。
  当我们面对试探,也要记得自己是天父儿女的身份;我们要倚靠主耶稣得胜试探,不让圣灵担忧,免得魔鬼可以夸胜。
  (8)倚靠那已经受过又得胜了试探的主耶稣;祂「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5~16);作为我们的大祭司,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来四15)。
  (9)最重要的是,不可轻敌,忽视撒但的厉害。葛培理牧师的女儿(Gigi Graham Tchividjian)提到四十年前有一次父亲从外地布道回来,一家团叙,十分开心;晚饭时有人开始唱短歌,「如今我有快乐、快乐在我心中」,该首歌最后一节是「如果魔鬼不喜欢,让它坐大头针」。当葛培理牧师听见,皱起眉头说:「不要唱这一节。」儿女说:「爹,为甚么?」葛培理牧师回答:「因为魔鬼是好的鬼。」(He is a good devil)。全家大笑,包括葛培理夫人;但他们看见父亲神色严肃,不像开玩笑,不敢再笑。葛培理牧师停了一会,说:「我意思是,牠做鬼做得很成功;它的确存在,十分厉害,绝对不是开玩笑的。」275
  葛培理牧师的女儿说她当时不明白父亲的话,但常常记得魔鬼好厉害,一定要小心,几十年来她从不敢接触和邪灵、鬼怪有关的事物。
  (10)当我们遇试探时能够得胜,就可以培养好品格;如果失败,就会产生不好的品格。两件事息息相关。276
  (五)我们更不要忘记,主耶稣已为我们完成救恩,只要我们信靠祂,将来可以进入那重得的「乐园」,享受园中「生命树」的果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一 从创世记第三章看人三种的个性
  (1)创世记第一至第二章描述人生活安定、圆满,名副其实活在「乐园」里。他们的生活有以下三种特性:
  第一,他们属于上帝;夫妇间亲昵、彼此相属、不分你我。
  第二,他们没有羞耻。
  第三,他们掌握和控制要处理的事;他们管理各类生物,又治理地,随时可吃想吃的果子(除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
  (2)但是,人犯罪后,一切都改变了,上述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
  第一,他们和上帝的关系破坏了;夫妇彼此埋怨;原有的归属感失去了。
  第二,他们因为犯罪产生了罪咎感,又觉得赤身露体十分羞耻;原有的「自我接受」大打折扣。
  第三,他们不能再管理其他的动植物,一切都不在他们控制之中;原有的把握不翼而飞。
  (3)上述三大问题把人分成三类:277
  第一,有些人十分需要归属(moving towards)。这种人喜欢讨好人,为的是盼望人人都接受自己。这种人的信念就是:只要你喜欢我,你就不会害我。
  属于这类性格的人通常比较软弱、害羞、怕人注意。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能藉此叫别人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们为别人而活多于为自己活。
  第二,有些人需要尊重(moving against)。这种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自己,自我形像较差。他们的信念就是:只要我有权,你就不可以害我。
  属于这类性格的人通常比较注重别人是否欣赏自己,所以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达致成功。他们相信只要有成就,就会得到别人尊重。所以,他们倾向于只为自己而活,别人不知不觉只成了他们迈向成功的踏脚石。
  第三,有些人需要控制(moving away)。这种人最怕人和事不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所以惯于和别人保持距离,也不想理会太多的事情(难控制)。他们的信念就是:只要我不和你太接近,就不会受伤害。
  属于这类性格的人比较独立自主,不和太多人交往。他们容易追求完美,为人较冷漠,也会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
  (4)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属于上述三类中那一类,就可以特别留意自己性格的弱点,小心防范,有助个人成长。
二 和创世记第三章类似的中东神话故事
  中东众多的神话故事,有不少和创世记第三章的内容类似;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只提两个最出名的神话。
  1)亚得巴神话(Adapa epic):278
  第一,内容:
  相传亚得巴(Adapa)是上古一个智慧人,深得鱼神尔亚(Ea)所宠爱。有一次,亚得巴不小心折断了南风的翅膀,触怒了至高神宰亚鲁(Anu)。于是亚得巴须到天上向亚鲁提出合理的解释。
  未去之先,尔亚教唆亚得巴在天上不要吃众神祇给他的食物,也不可喝他们给他饮用的水。
  亚得巴平安抵达天上,众神祇果然请他吃生命饼、喝生命之水,但他按照尔亚所教的一一婉拒,只接受了所赠送的衣裳和油。
  众神祇都觉得惊奇,追问之下,亚得巴照实告知,他这样做只是按照尔亚的吩咐。众神祇把他赶回到地上去。
  这神话主要指出亚得巴虽有高超的智慧,却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因他听信了尔亚的说话,上了大当。
  第二,和创世记不同之处:279
  (A)创世记第三章指出亚当和夏娃不能「永远活着」,因为不听上帝的话;这正好和亚得巴的经历相反,他失去永生是因为听信了神祇的话。
  (B)创世记第三章所关注的是罪恶和苦难(它们的来源),这是亚得巴神话没有提及的。280 亚当和夏娃要受苦和死亡,因为犯罪;亚得巴不能逃过死亡的厄运,却因为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吃生命饼和水。
  2)吉尔卡麦士神话(Gilgamesh epic)。281
  第一,内容:
  吉尔卡麦士(Gilgamesh)本是英雄,有一位好友恩基杜(Enkidu);他们不打不相识,且识英雄重英雄,结为刎颈之交。可惜,恩基杜被天上神祇夺去性命,死在病榻上。
  吉尔卡麦士因此痛哭哀悼,且决定去访问乌拿庇士汀(Utnapishtim),向他请教生命和死亡的奥秘。
  吉尔卡麦士马不停蹄地向前行,走了许多路,终于到达了太阳神的住所。太阳神对他说:「你要漂泊到那里?你所追求的生命不能找到的。」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继续向前去。
  路上他遇到酒店的女主人,她对他说:「吉尔卡麦士呀,你要漂流到何处?你所追求的生命不是你能找到的。当神造人时,把生命为自己保留下来,只将死亡给了人类。你应该日以继夜地欢乐,使每一天都成为快乐的节日,这就是人类的命运。」
  吉尔卡麦士并不死心,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死河」,终于找到乌拿庇士汀,问他:「你如何得与神为伍,又得到永远的生命?」乌拿庇士汀长篇大论回忆洪水时发生的事情,跟着送吉尔卡麦士上船着他离去。船启行时,乌拿庇士汀才在岸上说出秦始皇都想知的秘密:「世界上有一种草木,它的刺像玫瑰能刺伤人手,不过,如果你能用手摘取这草,吃了就返老还童,永远不死。」
  吉尔卡麦士听见这话,就将重石捆在脚上,在海底取得此草。他高兴得要命,想赶回家,和亲友分享这奇草。那知,他在回家途中看到清澈的泉水,把草放在一边,下水洗澡;就在这时,有一条蛇嗅到草香,由水中出来,偷走了奇草,吃了,立刻蜕皮。
  当吉尔卡麦士从水中上来,发觉奇草偷去了,他号啕大哭,对同行的船夫说:「我的双手为谁劳苦?我的心血为谁消耗?我得不到任何好处,好处都给蛇拿去了……。」
  第二,和创世记不同之处:
  (A)在吉尔卡麦士神话,人失去永生,是因为「意外」;这和亚得巴为神祇作弄而失去永远生命又截然不同,282 更加不像亚当和夏娃因犯罪而不能「永远活着」。
  B)最大的分别是主题不同;吉尔卡麦士神话记录人寻求永生的经过,但创世记的重点是人如何犯罪背叛了上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创世记第二、第三章的文学类型
  我们首先要承认:知道某段经文属于那一种文学类型,对解经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解释诗篇)。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要具体地辨认经文的文学类型并不容易,因为一段经文可以是多种文学类型的结合。283
  要找出创世记第二至第三章属于那种文学类型,我们首先留意:
  1)经文的特色:
  这两章经文撰写的方式和一般记叙文不同,有下列特色:
  第一,它们常用「拟人法」。
  上帝是否真用尘土造人,然后吹一口气(创二7)?祂是否用土造了各种野兽,叫它们列队经过让亚当检阅和择偶(创二19)?上帝是否用祂的手把亚当的肉剖开拿出肋骨,又把他的肉缝合呢(创二21)?夏娃真是用亚当的肋骨所造吗(创二22)?若是,现在的男人是否比女人少一根肋骨?上帝把夏娃带到亚当面前,祂亲自拖着夏娃的手找亚当吗(创二22)?蛇真是用人所能明白的言语和夏娃谈话吗(创三1~5)?上帝在伊甸园行走,甚至有脚步声吗(创三8)?上帝是否在伊甸园四处大叫:「你在那里」(创三9)?上帝亲手为亚当和夏娃缝制皮衣吗(创三21)?上帝真的把基路伯放在伊甸园东边,还有那发火焰的剑吗(创三21)?
  韩承良认为创世记的读者是一般平民百姓,故此作者撰写上帝造人,加上许多细节,使其生动逼真,令人读来趣味盎然。这一切刻划入微、生动逼真的拟人说法,不应按字面解释。作者用的是寓意笔法,是文学的描述方式。284
  故此,这两章的中心思想是,人犯了罪,上帝责问他们,其他的一切都是无关重要的陪衬,是文学的点缀品。285
  第二,它们用许多象征。
  就拿那著名的两棵树为例;我们不应按字面的意思解释,因为「生命树」、「分别善恶树」都是象征的意思;前者象征得着生命的原则,后者则是「试验」的象征。286
  倘若我们硬按字面意思去解释,则要坚持这些果子有些特别的化学元素,令人一吃了果子,立刻脱胎换骨,甚至长生不死。这样的解释并不吻合这两章的上下文。
  第三,它们不被以色列人当作是「救恩历史」一部分(如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等的经历),旧约其他经文全没有提及蛇在伊甸园引诱亚当和夏娃的事迹。287
  这并不是说上帝没有造亚当和夏娃,又设立伊甸园;不过,旧约其他作者处理创世记第二和第三章的手法,的确有异于他们处理创世记和「五经」其他的经文,这是不能否认的。
  2)不同的建议:288
  因为这两章经文有上述各种特点,学者对于它们的文学体裁意见纷纭:
  第一,有把这两章经文当作是「虚构的故事」。289 纪博逊认为这故事是民间文字的典型作品,是平民百姓的故事;因此,要解释这故事就要把它当作像灰姑娘的故事,只重视它的意义而不是其内容。290
  纪博逊更认为这两章所提到的伊甸园、两棵树、会说话的蛇、守护的基路伯,甚至亚当都不过是故事的附属物;世上并没有一个像伊甸园的地方,也没有一个历史人物叫亚当曾经住在其中。亚当只是我们每一个人,伊甸园天天向我们招手,但是我们天天吃禁果,以致被驱逐出去。291
  这样的解法并不是我们应该接受的,因为:
  (A)第二章四节「创造天地的来历」,和创世记其他九大段开场白一样;创世记的作者暗示这两章和其他九大段(如族长生平)都是「真实」的。
  (B)新约圣经指出亚当是历史人物(路三23;罗五18、19;林前十五20、21)。292
  第二,温南(Wenham)认为这两章是「象征性的故事」(symbolic story),目的是表达一些重要的真理。293 圣经的作者有时会用「条文」的形式去讲解真理,就如保罗的书信,创世记的作者却采用了「故事」去宣讲罪恶、痛苦、死亡这些重要的真理,就如约拿书的作者一样。
  这样的讲法着重这两章经文的教训,它的真实性却避而不谈;我们不知道接受这讲法的人是否相信亚当是个历史人物?
  第三,名闻于世的旧约学者冯拉德(von Rad)把这两章当作是「叙事文」(narrative),他认为创世记的作者用了不少文学技巧,但不等于他所「叙述」的不是事实。294
  第四,房志荣则把这两章视为「智慧文学」;295
  对他来说,智慧文学有一些特色,包括:
  (A)主题:一般性、日常性、普世性,包括职业、家庭生活、大自然及常见的动植物、女人、生命、死亡等。
  (B)价值:「知识」当然是智慧文学认为最有价值的;有了知识就如得到财富、名誉、权势等。另一种价值是「伦理」,就是家庭教育和自己内心所产生的伦理价值。
  (C)文学技巧:智慧文学常用清单(如列出动植物)、成语、谜语、溯源叙述。其文学的语气,是含蓄、家常的,并不戏剧化,不作强调。
  房志荣发现创世记第二至第三章正包括了这些特色,故此推论这两章经文属于智慧文学。296
  这两章的确蕴藏了不少智慧文学的色彩,因为「分别善恶」本身就和智慧有密切的关系。297 而且,这两章经文所用的字汇也和旧约的智慧文学相仿,如「雾气」(创二6;伯卅六27)、「悦人」(创二9;箴廿一20)、「狡猾」(创三1;箴十二16)、「使人有智慧」(创三6;箴十三12)、「编作」(创三7;伯十六15;传三7)、「伤」(创三15;伯九17)、「苦楚」(创三16;箴五10,十22)、「恋慕」(创三16;歌七11)等。298
  3)结论:
  第一,究竟这两章经文属于那种文学类型?
  笔者认为它们是富有智慧文学色彩和象征的记叙文,意思是,亚当和夏娃的确是历史人物,他们曾居住在伊甸园,又在园中犯罪背逆上帝,但经文中一些细节,如「生命树」、「蛇」可能只是象征,作者且采用了不少智慧文学的词藻。299
  第二,支持这讲法有两大理由:
  (A)正如前文指出,新约圣经把亚当视作历史人物,且将亚当的不顺服和基督的顺服对比(罗五12~21)。倘若亚当不顺服的行为不像基督顺服的行为也是历史事实,这样的对比意义不大。300
  (B)「生命树」和「蛇」在启示录出现,都是象征性的;「蛇」代表魔鬼,「生命树」代表永生。
  第三,我们解释这两章经文,最要强调的是上帝曾经造了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但他们被引诱,违背了上帝的命令;罪、痛苦、死亡因此进入了世界。至于其他的象征、拟人法、智慧文学的特色,则不用按字面的意思去解释。3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创世记第一至第三章对「女性」的看法
  在过去两千年的教会历史里,不少人用创世记第一至第三章支持女性低于男性的论点;近代学者则会强调这三章经文表明男人是女人的头,是领导者。302 让我们重温这三章经文如何论及男女的角色和地位。
  1)创世记第一章:
  第一,男女的身分:
  本章记叙上帝「按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第27节)。这节明显指出男女都是按着上帝的形像而造,地位平等,没有高低之分。事实上,上帝的形像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团体性,男女彼此相关,二人在一起构成上帝的形像。303
  正如朱伟特(Paul Jewett)根据巴特的解释,认为:「人的基本形式是男人与女人的联合。」特丽波(Phyllis Trible)也持同样观点,她说:「很明显,『男与女』在结构上是与『他自己的形像』相呼应的。这文体上的平行点出了语意上的呼应。」男女在这种平等与互相依存的联合中那来高低之分?304
  男女同一形像,在上帝面前同等尊贵崇高,地位与价值都相同。305
  第二,男女的职责:
  第一章指出上帝赋与人的重任,就是「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第28节)。值得注意,这重任是交给亚当和夏娃的,故上文指出:「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第28节上),下文也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全赐给你们作食物」(第29节)。
  男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领受上帝的赐福、使命、食物,并无高低之分。
  2)创世记第二章:
  不少人习惯把第二章视为支持女性低于男性的主要经文,他们提出几项理由:
  第一,女人是为了男人而造的,她是「帮助者」(第18节)。
  第二,男人比女人先造,应管治女人。
  第三,男人为女人起名,表示男人管辖女人。
  但是,「诠释」部分已指出,这几项理由不成立。因为:
  第一,「帮助者」在旧约常用来描述上帝扶助以色列人,祂绝对不是低于以色列人。306 上帝造夏娃救助亚当,使他从「绝望中得拯救,从死亡中得释放」,怎可以说她是低一级呢?307 何况,此处的「帮助」乃针对亚当需要夏娃「拔刀相助」,才可以完成上帝给他们的使命,就是「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一28)。308
  华人教会习惯根据第二章十八节推论夏娃只是配角,因为她是亚当的「助手」;这可能是受了中国文化影响,以为夫妇的角色应是夫唱妇随,丈夫走到那里,妻子就跟到那里。过去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本分就是相夫教子,节俭持家,三从四德,好好听从丈夫的意旨,而且逆来顺受,绝对不能有所逾越。
  我们要小心,不要将自己国家的传统当作是圣经原来的意思。
  此外,福音派的学者多不赞同把本章视为男高过女的支持;可惜,有不少人偏重「女人作为帮助者」这观念,要求妻子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生只是为了丈夫。以下是典型的讲法:
  「如果有一对青年男女说要结婚,就该把创世记第二章这一段话翻开,给他们指引。……上帝的计划是要女人顺服男人,女人的使命是作为男人的帮助。当她实际上帮助了她的男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在主面前,男人一定有些他想作的事,他必须去作。在男人作这些事的时候,女人是他的帮助,使他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她能够履行这帮助的角色时,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候。这就是上帝造她的目的,也是她应走的方向。」309
  这一番话源自笔者最敬爱的旧约学者杨以德教授;310 然而,笔者不能同意他的讲法,因他忽视了创世记第二章十八节的上下文,把「帮助」的狭义解释视为本节唯一的解释,也漠视了其他论及丈夫和妻子角色的经文。311
  无疑,这位学者的解释可能是受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文化影响。
  第二,用男人比女人先造去支持男人地位较高的讲法,乃是根据新约圣经而来,不一定是这段经文(创世记第二章)的原意。312
  根据本段经文,动物比女人先造,这是否意味着动物高过女人?同理,在第一章动物比男人和女人都先被造,这又是否等于动物高过男人和女人?313
  本章指出上帝先造的是男人,却不表示男人比女人优越,以致男必为主,女必为辅。314
  第三,至于「亚当称夏娃为『女人』」(创二23),并不代表管治和高一级,可参该节的「诠释」。315
  综合来说,这种视男人高一等的讲法,忽视了创世记的作者在本章记叙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成,强调男女平等,也漠视了本章描写他们何等亲密。
  3)创世记第三章:
  第一和第二章都指出男女按上帝的形象样式而造,平等互助。但是,人犯罪后,整个局面改变了。
  第三章指出:
  第一,蛇引诱夏娃,夏娃先吃果子,再给亚当吃。
  第二,上帝刑罚女人,她要「恋慕丈夫,丈夫必管辖她」(第16节)。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
  第一,女人先被引诱并不等于她较差或低一等,因为正如我们在「诠释」所指出,上帝宣告女人所受的刑罚时,并没有对她提出任何指控(蛇和男人都受指控)。316 而且,上帝指控男人,他的罪状绝不低于女人,因为他「吃了上帝吩咐不可吃那树上的果子」(第17节)。难怪只有在女人的刑罚里上帝没有用「咒诅」一词。我们要小心,不要把新约的经文加诸旧约,漠视旧约原有的意思。
  第二,「他必管辖你」这句话,正如「诠释」部分所指出:这句话表明男女平等的关系已破坏,两个都要争做大,要压制对方。结果是男人要管辖女人,这是人犯罪后的情况。
  第三,有一件不可忽略的事,就是此处所讲的「管辖」,乃是针对夫妇的关系,正如经文所说:「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这是婚姻关系里「夫妇」的角色,并不是说世界上的男人都管辖女人。
  我们不应把这两句话当作一般法则,误以为所有的女人都要受男人「管辖」。
  (4)总括来说,创世记第一至第二章指出上帝造人时,男女本来平等,夫妇又彼此配搭,这实在是很美的图画。第三章记叙人犯罪后,男女平等的关系受到破坏,丈夫和妻子不断争斗,妻子要被丈夫管治。317
  至于新约圣经如何论及男女的地位、角色、责任、在教会的事奉等等,以及主耶稣如何对待妇女,则不属本书的范畴。318 让我们记得四卷福音书有六百三十三节提及主耶稣谈论妇人或和妇人交往,没有一节是带有否定或消极的看法。319
  (5)基督徒应该强调: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因主耶稣的救恩使男女在祂里面成为一,正如保罗所说:「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儿子……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三26~28)。
  基督徒夫妇更应记得,主的救赎把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扭转过来,回复未犯罪前的平等和亲昵;这正是以弗所书第五章的教训:「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弗五21~25)。
  换句话说,妻子不应尝试控制丈夫(创三16「恋慕」的意思),乃要顺服;320 同理,丈夫不应「管辖」妻子(创三16),乃要爱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妻子不需单方面恋慕丈夫,因他会主动爱她;同理,丈夫不需管辖妻子,因她会主动顺服他。321
  (6)笔者曾经看过一本书,是一位女医生记述她和丈夫离开香港,前往巴基斯坦宣教的感想;让我们分享作者的一些感受。
  「上帝,我不明白!在圣经中,我看到你对女性的尊重。你教导丈夫以舍身的爱去爱妻子。圣经中描绘的妻子是内外兼顾,打点家庭起居,又发展自己的事业。然而,在这国家,我所见到的女性,一生只在家中服侍兄弟、丈夫、怀孕生子。所有的事都由男性作主,念书、工作、结婚、生子,都以他们的决定为依归。她们能有自己的理想和发展吗?她们的生命能有所突破吗?
  上帝啊,你领我到这里来,在她们中间生活,是为了甚么呢?我能怎样和她们分享你的爱,叫她们感受到被爱、被尊重呢?」322
  「亲爱的浩,谢谢你昨天特别的安排,来庆祝我们第三个结婚周年。……
  来到喀城不久,有一天你扶着我过马路,有一辆三轮车停下来取笑我们。自此之后,我再不敢在公众场所碰你的手。但是我的心仍怀念着和你手牵手,漫步街头的日子;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告诉你这心中的渴想。我却没有想到你会那样轻柔的握住我的手,伴我从客厅走到饭厅,再进书房、睡房,屋前屋后的走了几遍,直至我觉得心满意足。……
  你在家务上也同样和我合作无间呢!粗重的工夫你替我做。知道我不喜欢洗碗,就约定我煮饭你洗碗;但有时你煮了饭,还跟我争洗碗呢。每星期四早上八点半我就开始动手术,有时要做到晚上七时多,回到家里,你已把饭煮好,但也不让我洗碗。你的那份体谅和温柔,已叫我的疲累消失了一半。在这国家生活,叫我更知道这份福气,不是垂手可得的。多少妇女要在事业与家庭中,作出选择;即使丈夫、家姑许她工作,回到家里还不是要一手包办儿女、丈夫、家姑的大小事务。又有多少丈夫,顾惜妻子的辛劳,花心思去表达爱意呢?……
  是的,浩,正是因为你愿意这样以上帝的爱去爱我,鼓励我,支持我,将我当作自己身体一样去保养顾惜,这一切,使我觉得顺服你,敬重你并非重担,反而是我甘心乐意做的,委身于你是轻省愉快的事。我深知道你的思想和决定,都是基于你对上帝和对我的爱。」323
  (7)这才是上帝为人定下的婚姻制度之本来面貌,也是基督徒夫妇该仿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肆 人在伊甸园犯罪(三124
I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第一节「上帝岂是真说」,大部分的中文圣经都把此句译作「上帝真的说过吗?」;《现代中文译本》把此句和下一句一起译作「上帝真的禁止你们吃……?」。其实,原文〔ap ki〕在旧约从未用作「问题」的开场白。
  (二)第五节上半「因为上帝知道」,全部中文圣经都把原文〔ki〕译作「因为」,它可以指「甚至」。
  (三)第五节末「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现代中文译本》是唯一把此句翻作「就会像神明一样能够辨别善恶」的中文圣经。2 把「上帝」(Elohim)译作「神明」,暗示人只不过像上帝和天使一样属灵界。3
  (四)第六节「且是可喜爱的」这句话,《和合本》、《圣经新译本》、《吕振中译本》都把它和下一句「能使人有智慧」连起来;《现代中文译本》把它和前面两句并下一句连结;《思高本》则把它和上一句「悦人的眼目」结连;《当代圣经》根本不译出此句。《和合本》等的译法可取。4
  (五)第八节「天起了凉风」,《现代中文译本》翻作:「那天黄昏」,《思高本》则作:「上主天主趁晚凉在乐园中散步」,《吕振中译本》是:「天晚起了凉风」;该句话直译是「在一日凉快的时候」(at the cool of the day)。
  (六)第十三节「蛇引诱我」可作「蛇诱骗我」(《现代中文译本》、《吕振中译本》)、「蛇哄骗了我」(《思高本》),因「引诱」一词可解作「欺骗」。
  (七)第十四节「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吕振中译本》、《当代圣经》的翻译类似),这是否暗示其他动物都要受咒诅,只是蛇所受的较重?若是,原因何在?
  《思高本》则作「你在一切畜牲和野兽中,是可咒骂的」,这是否只有蛇受咒骂?若是,为甚么要提及其他的动物?《圣经新译本》译为「就必在所有的牲畜,和田野的活物中受咒诅」,可能是仿效《思高本》的。
  究竟这句话应如何解释?「诠释」会作出交代。
  (八)第十五节「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这两句话,一些译本译法不同。《思高本》、《当代圣经》接近《和合本》的译法。《现代中文译本》译作「他们要打碎你的头;你要咬伤他们的脚跟」。《圣经新译本》:「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吕振中译本》:「她必重伤你的头,你必重伤她的脚跟」。
  「女人的后裔」,原文是代名词,但究竟是「他」,或是「她」,抑是「他们」?「诠释」部分会详细讨论。
  (九)第十五节两次提到「伤」,原文两句话也用同一个动词;《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吕振中译本》都和《和合本》相同,用同一个字翻译这两次出现的动词。《现代中文译本》则把第一个动词翻作「打碎」,第二个作「咬伤」,这是意译。《思高本》把第一个动词翻作「踏碎」,第二个作「伤害」。
  (十)第十七节「对亚当说」,不少中文圣经都这样翻译(《和合本》、《圣经新译本》、《思高本》、《当代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作:「对那男人说」,《吕振中译本》也是。5 因为原文并没有冠词,「亚当」比较可取;然而,有学者指出此处不用冠词,让读者知道全部男人都受影响。6
  (十一)第廿二节「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现代中文译本》、《当代圣经》都和《和合本》一样),《圣经新译本》、《吕振中译本》、《思高本》则按原文直译为:「那人和我们中间的一个相似」(the man has become like one of 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构
(i) 蛇引诱女人犯罪 三1~6
(ia)蛇诘问、暗示 三1
(ib)女人的回答 三2~3
(ic)蛇回应三4~5
(id)女人的决定和行动 三6
(ii) 人犯罪后的经历 三7~13
(iia)羞耻三7
(iib)躲藏三8
(iic)上帝呼唤三9
(iid)人回应三10
(iie)上帝审问男人 三11~12
(iif)上帝审问女人 三13
(iii) 犯罪带来的刑罚 三14~24
(iiia)蛇要受的刑罚 三14~15
(iiib)女人要受的刑罚 三16
(iiic)男人要受的刑罚 三17~19
(iiid)插曲〔一〕 三20
(iiie)插曲〔二〕 三21
(iiif)男人、女人被赶离伊甸园 三22~24
(甲)原因 三22
(乙)赶走 三23~24a
(丙)善后 三24b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7
  (一)如把第二章五节至本章末视为一单元,可分为七段(二5~17,二18~25,三1~5,三6~8,三9~13,三14~21,三22~24)。8
  (1)七段的重点如下:二5~17 叙述 上帝是主角。二18~25 叙述 上帝是主角,亚当是配角,还有夏娃和蛇。9三1~5 对话 蛇和夏娃。三6~8 叙述 主角是亚当和夏娃。三9~13 对话 上帝、亚当、夏娃。三14~21 叙述 上帝是主角,亚当是配角,还有夏娃和蛇。三22~24 叙述 上帝是主角。
  (2)这七段是交叉平行,突出第四段(三6~8)对亚当和夏娃的叙述。
  (3)第一段和第七段都提及「伊甸园」、「生命树」、「东方」、「修理看守」(相等于第23节的「耕种」,第24节的「把守」)。
  (4)第二段和第六段是这七段里唯一包含了上帝、亚当、夏娃、蛇。而且,两段都是上帝做主角。
  (5)第三段和第六段提到「分别善恶树」和它的果子。第三段记录了夏娃论及该树的三句话,在第四段上帝向夏娃和她的丈夫提出了三条问题。
  (6)第四段是中心,只有亚当和夏娃出现;上帝和蛇都不参与。就在这一段里,女人先吃禁果,男人跟着也吃了。人犯罪违背了上帝的命令。
  (二)作者在本章采用了几种文学技巧:
  (1)拟人法:蛇像人一样说话(创三1),上帝像人在园中行走(创三8),上帝像裁缝替亚当和夏娃造衣服(创三21)。
  (2)诗歌体:第十四节「你既作了这事」至第十六节,以及第十七节中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至第十九节末,两段都用诗歌体裁写成。
  (3)交叉平行:
  第一,第九至十九节上帝与他们说话的次序乃是:亚当、夏娃、蛇、夏娃、亚当,明显是 A、B、C、B'、A' 的格式。
  第二,上帝先诘问亚当和夏娃,再对蛇宣判;而几位主角在本章出现的次序却是蛇、夏娃、亚当;又是一个交叉平行。
  (4)首尾相应(inclusio);上帝宣告亚当所受的刑罚时,原文先提到「地」(第17节中),结束时也指出亚当要劳苦「直到归了土」(第19节中;「土」和「地」原文是同一个字)。
  (三)上帝向蛇和亚当宣告刑罚时,都用固定的格式,先有「指控」,后提出刑罚(包括了「咒诅」一词);就如上帝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第14节);对亚当则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第17节)。为甚么上帝不用同样的格式宣布夏娃要受的刑罚呢?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1 11: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