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蒙恩的器皿
收起左侧

《马太福音》文字释经证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讲:君临圣城

读经:太21:1-11;可11:1-10;路19:28-40;约12:12-19

内容:

一、事件全貌

    21: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榄山那里, 

21:2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从来没有人骑过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 

21:3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21:4  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21:5  “要对锡安的居民(注:原文作“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21:6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他们去了,便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门外街道上,就把它解开。在那里站着的人,有几个说:“你们解驴驹做什么?”门徒照着耶稣所说的回答,那些人就任凭他们牵去了), 

21:7  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21: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 

21:9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注:“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称颂的话)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21:10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 

21:11  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 

二、详细分解

1、序言

逾越节的时期(26:2),耶路撒冷与所有邻近的地区都挤满了朝香客。三十年后,一位罗马总督计算在耶路撒冷所杀的羊羔,总数近乎二十五万头之巨。照逾越节的规定,至少十个人需要一只羊羔,假使这是一个正确的数宇,就表示在逾越节的期间,拥挤在耶路撒冷的人数竟达二百五十万人以上。

律法规定凡住在耶路撒冷周围二十英里以内的成年男子,必须前来守逾越节。其实不仅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世界各处的犹太人都尽量设法来守他们国家最大的这个节期。他所来到的城市,挤满了受宗教的盼望所鼓舞的人们。

《马太福音》并无任何耶稣在此之前造访过耶路撒冷的记载,只有两次暗示而已(见23:37,26:55),可是我们从第四部福音书中得知,耶稣在巡回传道的途中曾数次到过这里。马太从16:21就开始告诉我们,这次高潮性的造访已近在眼前,耶稣和犹太宗教领袖之间的对抗已达到了瓜熟蒂落的阶段(19:1,20:17-18)。现在耶利哥已经过了,耶稣和门徒们已经登上了橄榄山的南端山巅,耶路撒冷城已尽在眼底。他们并非孤军前行,加利利地区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均沿此路线涌往耶路撒冷去欢度逾越节。耶稣在前呼后拥的人群中入城,简直像是一次专门筹划的“示威行动”,一系列象征性的行动,更预计要给那些本已疑虑重重的耶路撒冷官员以沉重的打击(15:1{\LinkToBook:TopicID=219,Name=vi. 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辯論污穢的問題(十五1~\cs1620)})。“凯旋的入城式”加上耶稣在殿内的举动,公开向他们提出明确的挑战,看他们如何对待这次弥赛亚以行动而非话语表示的感人至深的自宣。

 2、安排坐骑

21: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榄山那里, 

伯法其,位于耶路撒冷东面,橄榄山之南,邻近伯大尼(参17节)。

伯法其在名义上属耶路撒冷,是它的一个郊区,实际上与耶路撒冷之间隔着汲沦溪的低谷。从东边取道橄榄山是一条正规的路线;现在耶稣骑驴前行,也很可能是要引起朝圣者对大卫王回耶路撒冷的情景的回忆,大卫王是逃避押沙龙的叛变(撒下15:30),骑驴(撒下16:1-2)翻过橄榄山,胜利平安地回到耶路撒冷的。

21:2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从来没有人骑过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 

是温驯的动物,古犹太人在未普遍使用马之前,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骑(参士10:4;12:14;撒下16:2)。由于它不像战马那样威风,所以圣经用驴和马作对比,以表明骑驴者的谦和、温雅(参亚9:9-10)。

    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马可和路加福音只提到驴驹,而未提到驴(参可11:2;路19:30);通常母驴会紧跟着其幼畜.

    还有驴驹同在一处,原文作“还有驴驹与它同在一处”;驴驹是尚未长成的幼驴。

这只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驹,特别适合于神圣的用途。在洁净礼中所使用的纯红的母牛犊,一定是“未曾负轭”的(民19:2,申21:3);载负耶和华约柜的牛车必须是从来未作别用的牛车(撒上6:7)。这场合特别神圣的气氛,藉着这从来未有人骑过的驴驹表明出来。

耶稣出了加利利,一路步行,因此并无在离城二哩之处骑上驴的必要。第2-3节表明,骑驴入城很可能是个事先安排的计划,即便不是,那现在要骑驴(据载,耶稣屡次出门,无不是步行的)也是有意要摆个姿态。

21:3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耶稣事先已作了全盘的安排,驴已照吩咐准备妥当,只要规定的“口令”一传过去,驴便可以牵走(和为最后的晚餐事先准备地方的方法一样;可14:12-16);我们知道耶稣在附近的伯大尼有的是朋友(17节;约11:1-3,12:1)。

3、和平之君

21:4  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21:5  “要对锡安的居民(注:原文作“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这一“公式化引文”中的引文主要来自《撒迦利亚书》9:9,不过前半句也来自《以赛亚书》62:11,那里说有一拯救者将要来到。〈撒迦利亚书》9:9-10应许说那王“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马太删掉了这句),且谦谦和和,与民众想象中弥赛亚那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形象有霄壤之别。

马太特别强调谦和一词(与11:29的“柔和”,5:5的“温柔”同属一词;参12:18-21中神仆的形象),通过骑驴来表现这一质量;驴无损于耶稣为王的尊贵,却与军事统帅们的战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马太以此强调,耶稣这象征性的举动确是为了显示他就是弥赛亚,不过这位弥赛亚的胜利行程不是为了炫耀其威势,等待着他的将是侮辱和苦难。

4、门徒遵命

21:6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他们去了,便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门外街道上,就把它解开。在那里站着的人,有几个说:“你们解驴驹做什么?”门徒照着耶稣所说的回答,那些人就任凭他们牵去了), 

5、君临圣城

21:7  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衣服搭在两匹驴子上,权作鞍垫之用,但耶稣骑在上面(这“上面”既可理解为衣服上面,又可说是驴子上面)无须理解为耶稣一会儿骑这匹,一会儿又换骑那匹。耶稣骑的是驴驹子,母驴是牵来从旁管束驴驹的;因为是节日,两匹驴都须加以适当的装饰。

21: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 

约翰特别记载是拿着棕树枝棕树枝常用于节日(参利23:40)。对于亡国的以色列人而言,就相当于挥舞国旗。

众人多半不如译作“极大的人群”;马太要我们知道,耶稣并不是在几个人面前匆匆而过,耶稣进耶路撒冷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众人的衣服权作“红毯”铺在路上(参,王下9:13,那里衣服的用途同此),标志着尊贵的大王的到达。古时犹太人在迎接君王时,用树叶、嫩枝、芦苇和草类等铺在路上,犹如一层地毯,可供人行走或躺卧其上。

犹太人历史中最大的灾难之一,是主前一七五年安提阿哥占领了耶路撒冷城,决意要除灭犹太教,将希腊的生活方式与崇拜带进巴勒斯坦。他故意污秽圣殿,在祭坛上献猪肉,向奥林皮乌山的宙斯斯神献祭,其至把圣殿的会所改作公共的妓院。后来马加比起来反抗,收复了他们的国土。在耶路撒冷收回的时候,那被污秽的圣殿再一次得蒙洁净,重新奉献。在马加比后书十章七节我们可以念到这伟大日子的欢乐:“所以他们带着树枝、大树枝、棕树枝,唱诗赞美那使他们顺利达成洁净圣殿之工的神。”在那一天,百姓们带着棕树枝,欢唱他们的诗歌;这几乎正是当时群众欢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实际描写。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带有洁净圣殿的计划,正与犹太马加比在两百年前所做的事一样。耶稣就是这样做了,他在戏剧化的预表之下,不但表明他是 神的受膏者,他也要来洁净这被糟塌与污秽的神的家。玛拉基岂不是说:“耶和华……必忽然进入他的殿吗?”(玛3:1)以西结在审判的异象中,岂不是看到那可怕的审判是从圣所开始吗?(结9:6)

6、群情汹涌

21:9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注:“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称颂的话)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和散那是“求你立刻拯救”(参诗118:15)的意思,但亦可转用作称颂的话,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群众如此向他欢呼称颂,乃以为耶稣就是他们民族的救星,来此作王,率领犹太人反抗罗国帝国的统治,建立弥赛亚国。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这个颂词原是向朝圣者祝福的话(参诗118:26),群众在此既将这话和称颂弥赛亚的话并提,因此奉主名来的就是指那要来的弥赛亚,也就是这位出现在他们眼前的耶稣。

     高高在上和散那,含意有二:(1)指因弥赛亚的来临,而将荣耀归给那坐在高天之上的神;(2)指愿那些天使天军(参诗148:1-2),也从天上高唱和散那

马可记载说“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

诗篇118篇是“赞美诗篇”(113-118)的最后一篇。以色列每逢盛大节日便用“赞美诗篇”作应答对唱。118:25-26节是赞美的高潮。

路加记载说:“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21:10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 

从本节开始,一直到第廿七章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止,是他在世为人的最后一周,今人称为“受难周”。

21:11  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这里的众人大概有许多是上来过节的加利利人,他们因着主在北方传道和治病的工作,早对他有所认识。

当博士们来寻找犹太人之王的时候,“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2:3)。现在王来到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原意“震动”,“地震”一词即由此词而来)。究竟是出于激情抑或来自恐慌,不得而知。给人的印象是城里的居民不知该如何应付这次戏剧性的造访;还是随同耶稣一起进城的加利利朝圣者为他们排解了疑难。前几节里对弥赛亚的激情万丈,随之出现的拿撒勒的先知的称谓,好像是温度猛降,其实这种称谓既向耶路撒冷巿民介绍了一位他们不熟悉的人,又暗暗勾起了人们对《申命记》18:15-18所说的、那位要来的“先知”的希望,因这本是许多犹太人末世期望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约6:14)。

7、不和谐的杂音

(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 

这是约翰的记载。

法利赛人一看到群众络绎出去迎接耶稣的情况,就以为他们努力压制耶稣的工夫完全失败。听得见他们一肚子的酸溜溜。其实,他们并不知道,群众的心理是善变而不长久的;今日喊和散那的人们,几天后却喊“除掉他”(参约19:15;路23:18)。

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这是路加的记载。法利赛人认为耶稣门徒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当,特别是把对弥赛亚的欢呼赞美贵归给一个常常亵渎神、冒犯神圣律法的拉比,就更不恰当。

耶稣没有制止门徒,反倒郑重告诉法利赛人,门徒这样的欢呼赞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就是真正的弥赛亚;他们若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8、深入思考

1)、受难周的活动内容

周日:君临圣城

周一:咒诅无花果树,洁净圣殿

周二:辩驳耶稣的权柄,在圣殿教训百姓,在伯大尼马利亚用香膏抹主

周三:犹大与祭司长和守殿官商议卖主

周四:最后的晚餐,安慰门徒,客西马尼园祷告

周四晚至周五:被捕与受审

周五:在各各他被钉十架,葬在约瑟的坟墓

周六:安息日,在坟墓当中

周日:复活后剩下空坟,在坟墓外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2)、受难的重要性

我们看《马太福音》,单从篇幅上面来说:耶稣的降生到三十岁,用了两章(第一、二两章);耶稣三年的受洗与传道用了十八章(第三章到第廿章);耶稣的受难用了七章(第廿一章到第廿七章);耶稣的复活用了一章(第廿八章)。由此可见耶稣的受难是何等重要!

我们在以前的分解当中已经多次提过,没有耶稣的受难就没有救恩,神的公义不能得到满足,罪人没有拯救,等待罪人的只能是肉体的死亡和灵魂的灭亡,以及今生被罪辖制的痛苦。

很多信徒会为主的受难而伤心落泪,仿佛主是个可怜虫。要知道,主的受难完全是出于对罪人的爱,是为了背负我们的罪孽。这份爱惊天动地。所以,主并不可怜,也不需要罪人的同情。我们若不犯罪,主就没有必要钉十字架。应当感到可怜的是罪人,应当为是我们的悖逆害死了主而哭泣,应当认罪悔改,接受神给我们预备的这份我们完全不配得的救恩大礼。

3)、时间的选择

耶稣选择周日进耶路撒冷,这个时间是否是无意的呢?要了解主内容,我们看犹太人在逾越节前的周日做些什么(《出埃及记》):

12:1  耶和华在埃及地晓谕摩西、亚伦说: 

12:2  “你们要以本月为正月,为一年之首。 

12:3  你们吩咐以色列全会众说,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着父家取羊羔,一家一只。

就是说,这一天是犹太人选逾越节羊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按照要求选一只羊羔备用。

那么耶稣选择在这一天进城,就是用行动告诉犹太人:“你们所选的羊羔所预表的就是我,我是神为你们预备的羔羊;你们羊羔的血并不能除罪,因为它们不是人,只有我的血才能除罪。”正如约翰所见证的:“看哪, 神的羔羊,除去(注: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约1:29)

正如序言当中指出,逾越节是犹太人的重大节日,耶城是人流如潮、人山人海。而这个时期,在朝圣的路上,常常有许多人宣称自己是弥赛亚,然后一呼百应,揭竿而起。明显他们都是假冒的弥赛亚。耶稣选择这个时期,也为了告诉犹太人他才是真正的弥赛亚。

4)、坐骑的选择

从上面我们看到,耶稣选择的坐骑不是威风凛凛的战马,而是平平常常的驴驹,与犹太人所期望的弥赛亚相去甚远。我们知道这样的选择也是独具匠心的。

耶稣要来建立的不是人间的国度,不是拯救被奴役的饱受欺凌的同胞脱离罗马政府的殖民统治;他要建立的是神的国度。他要征服的是比人间殖民者更可怕的敌人,就是撒旦、罪孽;他要推翻撒旦的辖制、罪恶的捆绑和黑暗的权势;他要拯救重轭之下呻吟的罪奴,拯救他们脱离罪的捆绑、死亡和灭亡的阴影;他要引导他们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他要在他们的生命当中掌王权、居首位,作他们的救主、君王、朋友。

而耶稣建立神国度的途径,就是他的身体,他的舍命流血;他要征服罪人的手段,就是爱,是舍命流血的大爱,是罪人不配得到的大爱。被征服的灵魂只有感恩、只有赞美、只有顺服。正如拿破仑说过:“我有千军万马,一个小小的欧洲都征服不了;耶稣无一兵一卒,却征服了整个世界。”

如此爱罪人的温柔的弥赛亚,怎么可能选择高头大马呢?

耶稣的受难是神拯救计划当中重要的一环,神的拯救计划是在创造世界之前就已经确定的。神借着先知多次多方的预言弥赛亚的来临。现在,时候满足了,耶稣这位神拣选的弥赛亚,背负世人罪孽的羔羊君临圣城。而且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不久之后,就被钉十架。

神啊,我们感谢你,感谢你爱我们这些应当下地狱的罪人,感谢你差遣你的爱子为我们赦免流血、预备救恩;我们唯有认罪悔改,接受耶稣为我们的救主,让他来管理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掌王权、居首位。阿门。

三、反省反思

1、耶稣为什么要君临圣城?他选择的时间、路线、坐骑有什么用意?

2、耶稣的受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他需要你同情的眼泪吗?

3、这些群情汹涌的群众,是我们效法的榜样吗?

4、耶稣是否君临你的生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一讲:君王的审判

读经:太21:12-22;可11:11-24;路19:45-47;对比约2:13-17

内容:

一、事件全貌

21:12  耶稣进了 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

21:13  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21: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21:15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就想法子要除灭耶稣,却又怕他,因为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21:16  对他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21: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21:18  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 

21: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21:20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21:21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 ’也必成就。 

21: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二、详细分解

1、序言

这段是那精心安排、具有象征意义的入城式的结局及高峰,我们在这里看见,弥赛亚在他人民视为最神圣之地的中央明白显示祂的权力。“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一次‘示威行动’,那在最佳时刻,众目睽睽之下举手打翻正常进行的买卖活动,以出其不意的急风骤雨之势显示了神的统治……它既是力量的示威,又是先知的责备,又是应验的表现,也是未来的征兆”

《玛拉基书》3:1的话已在《马太福音》11:10里引用,证明约翰就是那为主预备道路的“使者”,而主要来到自己的殿中洁净那里的敬拜和事奉(玛3:1-4)。《撒迦利亚书》14:21应许,那日子来到之时,“万军之耶和华的殿里不再有做买卖的人”。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望中曾包括这样一个信念,即弥赛亚一定要重修圣殿,洁净圣殿(基于《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八章中的异象,聚焦在《撒迦利亚书》6:12-13的话里),因圣殿已不仅遭异教征服者亵渎(公元前一六七年的安提阿四世依比芬尼,公元前六十三年的庞培),而且被神自己的子民用虚伪的敬拜玷污了。

耶稣这位圣殿的主所作出的一系列洁净圣殿的行动,又点燃了这一期望,勾起了另外一些希望。他的示威行动不仅证明,犹太人当时对敬神的态度已到了十分腐化的地步,而且也显示了他这位弥赛亚的权威。在圣殿的举动和骑驴入城的行动一样,是一个审慎而实在的挑战,何况还发生在以色列宗教崇拜的中心,对它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2、君王的审判

21:12  耶稣进了 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

殿原文是“神圣的处所(sacred place)”,指包括圣殿本身,并其四围和院子的全部地区;殿里指圣殿开放给外邦人敬拜用的院子。

鸽子是供穷人献祭之用(参利12:8;14:22;15:29)。

耶稣时代的圣殿完全由罗马人控制,圣殿的敬拜完全在罗马人的监控之下。祭司的职分是由罗马人指定,因而可以用金钱购买。

当时圣殿的祭司允许商人在圣殿的外邦人院作买卖,售卖献祭用的牛羊鸽子及其它祭品;又因圣殿不收希腊和罗马的钱币,犹太人缴纳殿税或奉献,须用指定的希伯来钱币(参出30:13-15),故有兑换银钱的人,为那些外来朝圣者提供方便。这类买卖商业行为,表面看似乎并无不妥,但实际上有下列严重的弊端:(1)因买卖是在圣殿的范围内进行,神圣之地因而被玷污;(2)占用外邦人的院子,剥夺了外邦人敬拜神的权利;(3)因祭司和商人勾结串通,祭司给予商人各种方便(例如祭牲未严格检验,有瑕疵者也予通融),而商人高价剥削,然后朋分暴利。

出事的地点并非在圣殿里面,而在圣殿周围的外邦人院内,那是个面积很大的院子,四周修有柱廊进行各种祭祀用品的买卖活动。这个巿场对远道而来献祭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为他们提供祭牲,也可为纳圣殿税的人兑换推罗银币。置巿场于外邦人院内是由管圣殿的祭司们批准的。

在外邦人的院子里进行两种买卖。一种是兑换银钱,每一个犹太人必须付半个舍客勒的圣殿税,必须在接近逾越节时缴付。在一个月以前,就在各乡镇支搭一个棚,钱可以在当地交;过了规定的日子,就只能在圣殿付了。所以有一大群来自各地的犹太朝香客在那里付钱。虽然在一般的情形之下,各种货币都可以在巴勒斯坦流通,但是税金必须用某种钱币缴付。不能用银块付税金,必须用打过印的货币来付;也不能用劣质的合金或被剪的货币付,一定要用高级的银币付上。可用圣所的舍客勒,加利利的半舍客勒以及标准极高之推罗银币来付。

兑换银钱的功用是要把不合适的币制,换成正确的币制。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完全必需的功用。困难就是在这些兑换银钱的人,在换钱当中另要收取一便士手续费;若是货币的价值超过半舍勒,他们还要为超额的兑换再付上一便士。也就是说,有许多朝香客不但要付上他的半舍客勒,约为七便士价值,还要付上二便土换费,这笔钱若以工人每日工作仅得三便士的工资来计算就相当可观了。

这超额的规费称作qolbon,并不是全部落在兑换银钱之人的钱包里;有的作为自由奉献,有的归入修理道路的费用,有的用来购买金片准备装饰圣殿,有的归入圣殿的司库。总而言之,这笔钱必不可乱用,而问题是它可能导致乱用;它很适合于剥削前来敬拜的朝香客,而圣殿中兑换银钱的人,从中却取得极大的利益。

卖鸽子的事情更坏了。多数来拜访圣殿的人,必须带某种祭物。例如妇人在生产后要洁净自己,或者一个患大痲疯的病人要获得治愈的证明时(利12:8;14:22;15:14,29)就必须献上鸽子。在圣殿外面买一只祭牲是十分容易的事,但是献祭用的祭牲必须毫无瑕疵。有正式的检验官来查验祭牲,他们自然拒收从外面来的牲畜。

如果在圣殿内外的价格一致,倒也没有甚么妨害,但是在圣殿外面只要付四便士就可以买一对鸽子,到圣殿里面就要卖到七十五便士之多。结合上一讲提到的,每逢逾越节,来耶城朝拜的人数可以达到二百多万,这样里面蕴藏的巨大商机就可想而知。滚滚财源涌进商人和大祭司的腰包,圣殿变成了巧取豪夺、牟取暴利的贼窝

这是一种老毛病,有一位拉比迦玛列子西门得到人们感恩地纪念,因为“他使得鸽子可用银币,不必用金子来买。”他一定攻击过这个弊端。更有甚者,这些卖祭牲的畜棚称作“亚那的义卖所”,就是大祭司亚那家族私有的产业。

这也是不必要的弊端。在那里一定有许多诚实、富有同情心的商人,但是舞弊的事毕竟十分迅速而轻易地蔓延。以致伯尔基特(Burkitt)能够说:“圣殿成为无赖汉集会的所在”,最坏的商业垄断与暴利。佐治亚当斯密斯爵士写道:“那时候的每一个祭司,必是一个生意人。”如此不知羞耻,无良心的剥削那贫穷与谦卑的朝香客,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引起耶稣忿怒的就是这种剥削。

耶稣的行动不是直接针对作买卖的人而来(不是代表受剥削的朝圣者起来反对他们),而是针对一切买的和一切卖的,既反对前来献祭的,又反对那作买卖的。所以说,耶稣反对的不是一两项不法行为,而是那已经发展成了庞大商业系统的整套献祭和敬拜的制度,特别是圣殿的领袖们,在他们的准许之下,圣殿周围院子里所进行的商业活动,已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见13节的说法)。

耶稣这样做,不仅把自己摆在当时掌权的犹太宗教领袖之上,而且申明有权(就是弥赛亚之权)宣布,整套的献祭和敬神制度尽管源自旧约经文,却已发展到神所不容了。

耶稣那戏剧性的行动要让凡有眼的都可看到一个喻意,就是“有一人比殿更大”(12:6)。这场改革并未持久,推翻的桌子又归回了原处,耶稣也没再采取行动。不过,该表明的观点已经表明,对宗教领袖们也引发了该有的作用。

21:13  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贼窝,强盗的巢穴。

本节是把赛56:7和耶7:11两段经文合成一句。

这是主第二次洁净圣殿。主在工作开始之时,曾洁净一次(参约2:13-17);此处是在工作即将结束之时,再作一次。第一次是称殿为“我父的殿”(约2:16),因他是以神儿子的资格来洁净圣殿;此处则称“我的殿”,因他是以大卫的子孙──王的资格来洁净圣殿。

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的话来自《以赛亚书》56:7,那是神的应许的一部分,即当那时刻来临的时候,被赶散的和外邦人都将有一个地方,与神的子民一同敬拜神。《马可福音》中接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外邦人院成了作买卖的巿场,表明耶稣行动时头脑中有这段经文。他的主要观点是,圣殿应是人们可以专心敬拜神的地方,不是作买卖的地方。

耶利米曾把他那时的圣殿说成是贼窝(耶7:11),并不是因为人们在圣殿里做的事,而是因为敬拜神的人日常的所作作为。耶利米斥责那靠虚伪的敬拜建立起来误以为得救的信念,并警告说被玷污了的殿必被定罪(7:1-15),耶利米的话是耶稣预言圣殿将要被毁的坚实依据(23:38,24:2等处)。

3、君王的怜悯

21: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这些瞎子和瘸子应该是在圣殿的门口或外院,因为不准他们进入殿内(参利21:16-24)。

根据《撒母耳记下》5:8,大卫命令瞎子瘸子不得留在(神的)殿中。可是大卫的子孙(15节)却在殿里欢迎他们,医治他们。耶稣在殿里治病的这独一的记载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标志着耶稣开创了新的纪元,一切陈旧过时的礼仪障碍必须在神施恩予万国万民的计划中除掉

4、恼怒的声音

21:15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就想法子要除灭耶稣,却又怕他,因为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在圣殿里是不许可喊叫的;注意祭司长和文士不是因小孩子的喊叫而不快,乃是因小孩子所喊叫的“话”而恼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主持圣殿崇拜的祭司长和精通律法的文士,竟然认不出眼前这位就是弥赛亚;而那些天真幼稚的小孩子,竟然从耶稣的医治当中很容易看出这位就是旧约先知预言的弥赛亚!正如《哥林多前书》那里说:

1:26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著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1:27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1:28  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1:29  使一切有血气的,在 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21:16  对他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耶稣的话引自《诗篇》八篇二节,这篇诗是弥赛亚诗。耶稣清楚告诉他们,他就是《诗篇》当中描述的那位弥赛亚。

21: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伯大尼是耶路撒冷城外,位于橄榄山东南麓的小村庄,那里有清心爱主的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三姊弟一家人(约11:1-5,18),还有长大痲疯的西门一家(参26:6),马利亚就在他家里作了一件美事(参26:10;约12:3)。

5、咒诅无花果树

21:18  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 

21: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在一般正常的情形下,无花果树是在现代阳历二月间开始结果,然后发芽长叶,至四、五月间即达绿荫茂密的地步,每一个叶子下面都有一个果子,大多数果子须至六月间才成熟,不过也有些果子会早熟。本章经文所述时间,已经靠近逾越节(参26:2),大约介乎阳历三、四月之间。因此,按常理,那棵无花果树是不该光有叶子而没有果子的。

无花果树是以色列国的象征(参耶24:5;何9:10),犹太人自义、自傲、自居万民之上,藐视别人,故是路旁孤独的一棵无花果树。

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这是预言以色列人要被弃绝。有人说:耶稣一生行的神迹,都是表彰他的慈爱;只有这一次是显明他的忿怒,这一次却又是行在树身上,而不是行在人身上。所以主在他的忿怒中,仍是满了怜悯,向人发出警告。

 主耶稣这话,果然在历史上应验了。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城被毁,其后以色列人被分散于世界各地,一直等到二十世纪,这世界的末日将临时,以色列国才又复国,正如无花果树的树枝发嫩长叶(参24:22),惟仍没有果子(今日的犹太人极少是基督徒)。

 耶稣对无花果树的咒诅也是对堕落败坏的圣殿祭祀制度的严厉审判。它们就像这棵无花果树,徒有一树青翠茂盛的叶子,却没有果实。

6、门徒的质疑

21:20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门徒感兴趣的是耶稣所行的神迹,而且是见效的速度之快的原因;他们没有深入思考这位他们熟悉的慈爱的主,怎么会跟一棵他所造的无辜的无花果树过不去?

21:21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 ’也必成就。 

21: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耶稣也没有揭示神迹蕴含的意义,而是顺势教导信心的功课。这个方面的内容已经多次分析,所以不再赘述。

三、反省反思

1、耶稣为什么在圣殿大动肝火呢?他的行动要传递什么信息呢?

2、你的里面是适合圣灵居住的圣殿吗?

3、为什么小孩子能够很容易认出耶稣这位弥赛亚,而主持圣殿敬拜的祭司长和精通律法的文士却不能呢?

4、耶稣是慈爱的主,为什么跟一棵他所造的无辜的无花果树过不去呢?你是不是像这棵无花果树一样,徒有一身青翠茂盛的叶子却没有果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二讲:辩驳耶稣的权柄

读经:太21:23-32;可11:27-33;路20:1-8

内容:

一、详细分解

    1、来者不善

21: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祭司长长老,再加上文士(参15节),为构成犹太公会的三种成员。

祭司长是由那些不再在位的大祭司和大祭司的家族成员产生的,他们乃是圣殿当中的贵族。

公会是犹太人最高的会议和行政机构。耶稣骑驴入城,手执鞭子洁净圣殿,这一切是极需要解释的。所有的拉比,在作出某一项判断,或是讲述某一道理,总要诉诸某种权柄,而耶稣完全是仰仗自己的权威。

你仗着什么权柄,意思是“你仗着那一种权柄?是政治上的权柄,或是社会上的权柄,或者是属灵上的权柄?”这是头一个问题,也是最深的一个。在正统的犹太人心目当中,耶稣具有的不言而喻的权柄,令他们惊异万分!

这些事指耶稣教训人,并头一天洁净圣殿的事。

给你这权柄的是谁,主站在圣殿中教训人,并未经过他们的许可。他并未向长老或祭司,申请准许他进到圣殿的院内教训人。这是他们对他的挑战。他们如此查问,目的是要捉拿他,使他的使命不能继续下去。

法利赛人质问耶稣从哪里得到权柄,本身就是个陷阱:假若耶稣说他的权柄是从神来的,他们就可以控告他亵渎的罪;如果他说他是凭自己的权柄来行事,显然就是胆大妄为。其实他们不是真的想得到问题的答案,只是想陷害耶稣。

2、巧妙反诘

21: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21:25  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甚么不信他呢?’ 

21:26  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 

从天上来的,意指从神来的;犹太人常以天代替神。

主的意思是,施洗约翰的权柄所在,也就是他的权柄所在;若那些反对他的人能回答施洗约翰的权柄源自何处,也就自然能明白他的权柄来自何处了。耶稣有此反问,因为他们若承认施洗约翰是神差来的,便应接受他对耶稣的见证(参3:11-12),因此自然就明白他的权柄来自神。

很显然,祭司长他们清楚约翰的权柄是从天上来的,他就是先知预言的“旷野人声”。但是,他们更清楚,如果他们承认约翰的权柄是从神来的,那么就必须承认耶稣的权柄也是同一来源,因为约翰亲自见证耶稣就是神的儿子(约1:32-34)。这样就会置自己于不利的地步,他们不会这么傻!但是,若是说约翰的权柄是从人间来,他们清楚,群众是很信任约翰的,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岂不是犯了众怒?本来他们给耶稣设置的是两难问题,现在是轮到他们进退维谷了。

对他们而言,耶稣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的权威和利益不能遭受损失。圣殿赋予他们的特权带给他们的是富庶的物质生活,他们怎能舍得放弃?

3、故意瞎眼

21:27  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主并不是说“我也不知道”,乃是说我也不告诉你们。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明知答案,却推说不知道,这是撒谎;主知道而不告诉,这是诚实。

这些个刚硬悖逆的故意瞎眼之辈!宁可纸醉金迷下地狱,也不愿认罪悔改上天堂!

4、两个儿子的比喻

21:28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 

21:29  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 

21:30  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 

21:31  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

比喻的意思很好懂,答案也很明显,祭司长们也很容易就答对了;却没有想到耶稣说这个比喻的用意是什么。

5、严厉的责备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 神的国。 

21:32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义路是指合乎神作事法则的道路。主在本节的话,实质上回答了祂自己在25节提出的问题。

本节的你们就是指法利赛人和文士、祭司长等人,他们先听见施洗约翰所传的义道,却不信他;后又看见罪人悔改的奇妙改变,心里仍旧不为所动。主定罪他们,是因他们的心刚硬。他们就像故事当中的小儿子,表面上顺服神,热衷于嘴皮子上的功夫,但是却阳奉阴违,根本没有顺服神。

税吏和娼妓确实是明显的罪人,确实是违背律法的,就像故事当中的大儿子;但是他们听到约翰悔改的呼召,认罪悔改归向神,他们才是真正遵行父命的。

这些话,虽然充满爱心,希望这些刚硬悖逆之辈幡然醒悟;但是他们听起来却是非常的刺耳!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乡巴佬,竟然把犹太人公认的罪人抬上了天,还说什么比他们这些掌握圣殿大权、直接负责祭祀神的人先进神的国,简直是胡言乱语、奇谈怪论!——

“我们的权柄是摩西律法规定的,就是说是神赋予的(事实是用钱从罗马人手里买来的);我们是神人之间的中保,竟然说我们进不了天国,简直是岂有此理!你这个乡巴佬,够什么资格在神的殿里对我们指手画脚?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这个神圣律法的践踏者!……”

显然,耶稣的比喻和责备令这些大老爷们大为恼火;他们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的决心更强了。

写到这里,再次想到了“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的话题。我们能说这些悖逆之辈最终走向灭亡是神定意放弃他们的结果吗?或者说这些刚硬悖逆之辈面对神的时候能狡辩说“神啊,并不是我们不想悔改,而是你根本没有给我们机会”,或者说“神啊,是你定意弃绝我们,使我们不能悔改;你差遣耶稣和圣灵教导训斥我们,只是猫戏老鼠、惺惺作态罢了”?

很显然,这些刚硬悖逆之辈面对神的时候,只能是哑口无言。因为神给他们的机会太多太好,神的儿子亲自生活在他们中间,亲自教导他们,呼召他们悔改;只是他们自己定意捍卫自己的利益、地位、尊严,而一再刚硬悖逆!并不是神定意放弃他们;是他们定意放弃神、弃绝神,才被神最终放弃!

有人说,既然神无所不能,神可以使最刚硬的灵魂降服,神为什么不因着爱而降服这些刚硬悖逆之辈呢?不错,神无所不能,但不等于神没有原则。神“不能”的事情很多,比如神“不能”违背本性,神“不能”犯罪……神给每个人都预备了很多机会,特别是这些刚硬悖逆之辈,神给的机会更多。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工作,包括这些刚硬的人。但是神不会勉强人顺服他,他知道“勉强的顺服”不是真正的顺服。那些在旷野漂流的百万之众,整天生活在神迹奇事当中,最终仍然倒毙在茫茫旷野;反倒是他们柔弱的妻子、儿女,最终进入他们认为不可能进入的迦南地,原因只有一个:不信。

神要的是在他爱的吸引之下发自里面的尊敬和顺服,神愿意用爱不断引导、感化他们,直到完全征服他们的心。阿门,感谢神。

二、反省反思

1、  祭司长们真的愿意了解耶稣权柄的来源吗?他们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2、  祭司长们明明知道约翰的权柄从神而来,为什么还说“不知道”呢?

3、  祭司长们的最终灭亡,是神定意放弃他们的结果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三讲:凶恶园户的比喻 

读经:太21:33-46;可12:1-12;路20:9-19;对比赛5:1-7

内容:

一、详细分解

    1、下了很大投资的家主

21:33  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周围圈上篱笆篱笆乃是指一种稠密有刺的围篱,为保护葡萄园免受野兽或盗贼的侵袭与破坏,也为免受旁人的侵占(参伯1:10)。

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指将坚牢的岩石凿成一个压酒以及存酒的地方。压酒池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踩压或挤压葡萄的部分,上层岩石穿有一小孔,可把所挤出的葡萄汁流入下层。

盖了一座楼,是用木头搭建的瞭望台,有双重的作用,在收割葡萄的时候作为守望台,看守葡萄免得被盗贼窃取,同时也可以作为在葡萄园中工人住宿的地方。

栽植一个新葡萄园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耗费很长的时间,至少四年之内不用想收回什么利润。家主显然是个财主,又经年不在,园户们是实际的经管者,只须付给园主一定比例的租金便可以了。

葡萄园主的行动是相当正常的。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是一个多灾多难、少安逸的地方,因此常有园主离开他们的产业,他有兴趣的只是到一定的时候前来收取收获而已,租金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偿付:可以用金钱付,也可能以某种固定数量的果实,不论收成如何,都可以按一种彼此间同意的比例数收取。

园户的行为也不足为奇,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盛行经济不稳定,工人不满背叛,园户杀害园主的儿子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以赛亚书》5、:1-7也讲了一个令人沮丧的葡萄园故事,本节的说法便很像《以赛亚书》5:2的话,与《以赛亚书》经文不一样的是:这里葡萄园失败的原因是园户,而不是葡萄本身。

任何一个听见这个比喻的犹太人都会意识到家主便是神,这正是描绘神和其子民以色列的一幅图画(参,诗80:8以下;耶2:21;结19:10以下,这几处均有类似的描述)。

葡萄园指以色列国(赛5:7);篱笆表示神一直保护以色列民;园户指以色列民,包括这些质问耶稣权柄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参45节)。

以色列民是蒙神拣选的民族,是特别蒙恩的民族。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是大有信心的人,蒙神拣选,成为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后裔后来寄居在埃及,被埃及人当作奴隶来使唤,饱受欺凌。神垂听了他们的哀声,借着摩西引领他们出埃及;又借着约书亚引领他们占据迦南地,成为迦南美地的主人。

2、备受凌辱的仆人

21:34  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 

21:35  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 

21:36  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 

仆人指旧约时代的先知。

    果子,指的是蒙神拣选的以色列民当有的对神的敬畏和顺服。

用石头打死,犹太人对付假先知,通常是用石头打死(参申13:5;18:20;利20:2)。这里描述的是悖逆的以色列民对真先知和他们奉神的名传讲的信息一贯的态度。

以色列人既然蒙了神无法估量的祝福和恩典,就应当忠心的敬畏神、顺服神,这是他们当纳的“租金”。可是,他们交出的“租金”是贪婪、凶杀、悖逆。他们一直顽梗悖逆,敬拜外邦的偶像,参与淫邪的敬拜活动,犯了很多很多的罪。那些奉神差遣呼召他们悔改的真先知们,被他们羞辱、逼迫,甚至是杀害。

3、被杀的儿子

21:37  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尊敬,转向,听从,敬重。

《希伯来书》1:1-2,那里说神继众先知之后又在这末世借着他的儿子晓谕我们。有了3:17和17:5的启示,再加上耶稣在11:27所说的话,他讲这个故事时提到儿子,纵使没有明说,却不会完全无意表示这就是指他本人和神的关系。按照马太的记述,这就应看作是耶稣第一次公开宣称祂是神的儿子,这也正是该亚法在26:63里指控耶稣的依据。

神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到犹太人中间。神盼望他们转向他的儿子,听从他儿子的呼召,认罪悔改归向神。

21:38  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 

根据犹太法律,一块土地如果没有后嗣去认领,就被宣告为“无业主之地”,可由任何人认领。

这些犹太教的领袖(园户)看见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却非常妒忌、恼怒(参15节),起意要杀他(路19:47)。他们想得到专有权力,作百姓的领袖和教师。他们不愿把宗教上的地位拱手让给耶稣——因为那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损失。如果杀了耶稣,就没有人能挑战他们在以色列的权力。

21:39  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葡萄园外,预表耶路撒冷城外;耶稣是被钉死在耶路撒冷城外(参约19:17;来13:12)。

他们时刻寻找机会除灭耶稣,除灭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的阴谋诡计也最终得逞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4、自作聪明的审判官

21:40  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 

21:41  他们说:“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将葡萄园另租,这另外的租户不可能是指另一个民族,而是神的新子民──主的教会。

神惩处顽梗悖逆的犹太教首领和百姓,局部应验于主后七十年,罗马太子提多率兵摧毁耶路撒冷城;而全面的应验,则要等到将来的大灾难时期(启11:2)。

耶稣本来是受审的,却通过葡萄园比喻的叙述,来征询这些审判他的祭司长们对故事结局的看法;而他们的回答,其实就等于审判了他们自己。审判官与受审的人完全换了位置。    

他们的良心没有完全泯灭,他们知道应当如何处治故事当中凶恶的园户,却没有想到,他们就是这些顽梗悖逆的园户。等待他们的,正如他们自己的审判——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5、严厉的责备

21:43  所以我告诉你们: 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所以我告诉你们,表示下面的话是一句十分严肃的宣言,在《马太福音》所有谈到将有神的新子民来取代旧约的以色列这一观点中,这节说得最清楚明白,它用的是神的国要从一些人转到另一些人的说法。

神救世的工作领域,已不再是以色列民族而是另外一个国度(和合:“百姓”)。这个国度也并非专指外邦人,而是指神从各族类中拣选的,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内的一个“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彼前2:9)。

神的统治仍然继续,且仍然统治一个国度,但是“国度”的成分有了变化,还不只是宗教领袖们因彻底失败而被撤换下去(比喻里讲得清楚),而是判断谁属这个国度有了新的原则(3:8-10,7:15-23,8:11-12,12:39-42,21:28-31等处均有述及):这个国度的百姓必须能结果子,没有人生来就注定是它的百姓的。

耶稣根据他们凭着还没有完全泯灭的良知作出的正确审判明确的宣布神对他们的审判。或许,这些中了圈套的祭司长们后悔不迭,后悔他们不应当多嘴,没有想到耶稣是这样的“狡猾”;但是,他们绝对不会为自己的顽梗悖逆而后悔,这些铜头铁额的人!

21:42  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匠人,指祭司长、文士和法利赛人等;石头,指主耶稣。主被犹太教的领袖弃绝,甚且被钉在十字架上,神却叫他复活,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参诗118:22;徒4:11),就是用以建造教会(房)最基本、最重要、连络全体的房角石(赛28:16;弗2:20-21;彼前2:4-7)。

《诗篇》118原本是说以色列人在他们的敌人即将得胜之时得蒙解救,因为神为了他的选民而施行神迹。诗人当初的意思是把它当作以色列百姓的一幅图画。以色列百姓原是受藐视与弃绝的,犹太人为世人所恨恶,他们曾经做过许多国家的奴隶仆役,可是这被万民所弃的百姓,竟是 神的选民。耶稣及跟从祂的新约作者们(徒4:11;彼前2:4、7)都看出这段话对耶稣本人的预示:他必遭弃而随后被称为义,因为神使祂从死里复活,并叫他坐在自己的右边。这段引文为故事作了圆满的结语,它补充了犹太人杀害耶稣之后将要发生的事,亦即他受难之后得以称义的事。

21:44  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 

砸得稀烂,削成碎糠,磨成细粉,砸成泥土。

耶稣就是这样一块“怪异”的石头。对于信靠他的人,他是得救的磐石;对于不信的人,他是绊跌人的石头(参赛8:14-15;罗9:32-33;林前1:23;彼前2:8)——并不是主出于主动或者恶意要绊倒他们,因为他曾经严厉批评绊倒人的做法(18:6-7);而是这些不信的人自身的刚硬和拒绝而被绊倒——当主再来的时候,对于不信的列国,主乃是砸人的石头(参但2:34-35,44-45)。

6、杀气腾腾

21:45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 

21:46  他们想要捉拿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  

众人对约翰和耶稣都很支持,这令宗教领袖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参26节)。他们已经杀气腾腾,除灭耶稣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了。

这些在地狱之火上时刻受痛苦煎熬的悖逆之辈,不知道能不能在无边的痛苦当中还会良心发现?

二、反省反思

1、凶恶园户这个比喻主题是什么?耶稣要借着这个比喻说明什么?

2、你是按时交纳租金的园户?还是掩耳不听真道、一贯顽梗悖逆的园户?

3、如何理解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这与耶稣严厉批评绊倒人的做法是否矛盾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四讲:天国的奥秘——娶亲筵席的比喻

读经:太22:1-14;路14:16-24

内容:

一、详细分解

    1、苦口婆心

22:1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 

字表明这个比喻是继续前章“凶恶园户的比喻”,两者均属相同性质。

2、好客的主人与冷漠的客人

22:2  “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 

按古代中东地方的风俗,娶亲的筵席是在新郎家中举行;关于婚礼本身,是由新郎的父母负责的。

很显然,这个故事当中的是神,他的儿子是耶稣。耶稣是新郎,要娶的新娘就是教会,就是那些愿意认罪悔改信耶稣的人。神邀请所有的罪人来参加他儿子喜庆荣耀的婚宴。

22:3  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 

22:4  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 

22:5  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 

22:6  其余的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 

犹太人的习俗。每当一次大筵席,譬如像婚筵的请帖发出去的时候,并不注明时间;而当每一件事都准备就绪,仆人就要出去召唤客人们前来赴席。

与“凶恶园户的比喻”不同的是,那个比喻要求园户按照约定缴纳租金,这里纯粹是邀请,是白白的免费的恩典。当然这样讲,是不是说那个比喻代表的是“律法时代”,而这个比喻代表的是“恩典时代”呢?律法时代需要人遵守律法作为“租金”,而恩典时代纯粹神白白的邀请呢?

我们曾经说过,圣经的旧约和新约在得救上面是一致的,都是因信称义;那种人为划分时代的做法是自作聪明。神赐下律法,目的在于揭示神美善的性情和罪人的败坏、污秽和无助,引导罪人认罪悔改归向神。并不是说在律法时代需要人努力遵守神的律法才能得救,恩典时代只要信就可以白白蒙恩。

因此这两个比喻并不是一个强调行为,一个强调信心,而是侧重点不一样。“凶恶园户强调对神应有的敬畏和顺服,这个比喻强调对神的恩典应有的态度。前者是后者的产物,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显然,被召的人是犹太人。这是神摆在优先位置上邀请的贵宾(比较10:5-6)。他们因着神白白的恩典而蒙恩成为神的选民;他们也一直以神的选民自居,藐视所有的外邦人。但是,他们一直注重的不是对神的敬畏和顺服,没有缴纳约定的租金;他们所注重的是表面的敬虔,热衷于敬虔的表演,醉心于对传统口授律法的死守。神一再差遣他的仆人反复多方的呼召他们认罪悔改,可是他们非但不悔改,而且还凌辱逼迫那些真先知们。

现在神的儿子亲自来了,就在犹太人当中出生,就在犹太人当中生活,亲口向他们传递神的信息、天国的福音,怜悯医治了许许多多被疾病、撒旦苦害的犹太同胞。可是除了极少数愿意认罪悔改归向神的犹太人,极大多数的犹太人选择的是悖逆和刚硬。

就像这些来质询耶稣权柄的祭司长们,他们就像故事当中的那些眷恋物质的人,定意捍卫自己的地位、名誉、财产和既得利益,拒绝神白白的邀请。而且不仅仅是拒绝,还最终把总是与他们为敌的、神的儿子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他们钉死的是他们的救主,为担负他们罪孽而道成肉身的神的儿子!他们定意弃绝神的拯救,直奔地狱而去!

3、冲冲大怒

22:7  王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 

烧毁他们的城,这是古代常见的军事行动。

马太在写这本福音的时候,约在主后八十至九十年之间。在耶稣真实的生活与写作这本福音书中间的一段时期,究竟发生了甚么事呢?答案乃是:罗马军队毁灭了耶路撒冷;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的确是被毁灭了,圣殿被劫掠、焚烧,整个城市中一块块的石头都被拆毁,好像犁头掘遍了各处。这灾难完全临到了那些在神的儿子来到之时不肯承认他的人身上。

福音书的作者加上这可怕之事的批注,因为它的确临到那不随从基督之道的百姓们身上。如果犹太人接受了基督的道路,行走在慈爱、谦卑和牺牲之中,他们就不会成为如此背叛敌对的百姓,当罗马不能再忍受他们的政治阴谋时,终于最后触动了罗马愤怒的报复。

很多人会对神的冲冲大怒不能理解,因为他们更多喜欢的是神的慈爱。但是,神既是慈爱的,又是公义的。对于愿意敬畏顺服他的人,神是慈爱,而且他的恩典是无可比拟的长阔高深;对于刚硬悖逆的人,最终等待他们的是神的公义,是地狱永永远远的火。但愿每一个刚硬的灵魂都能在神的话语面前战栗,认罪悔改归向神。阿门。

4、另邀嘉宾

22:8  于是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所召的人,指犹太人,他们是神的选民,救恩从他们而出。耶稣安排的更大规模的差传,就是针对犹太人而言(10:5-6)。

不配,指他们不接受神的救恩。犹太人因弃绝主耶稣的救恩,置他们自己于不配的地位上(参徒13:46);并不是神定意弃绝他们。神若定意弃绝他们,就不会拣选他们、栽培他们。

22:9  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 

岔路是指当时宽阔的公路,或是赶集的市场。由于犹太人拒绝神的恩召,神只好转向外邦人(参徒13:46;罗11:11)。

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神愿意人人悔改,不愿意一人沉沦。福音是传给所有人的。

22:10  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 

《路加福音》那里记载说:

14:21  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 

14:22  仆人说:‘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 

14:23  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 

14:24  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即指召请的对象包括所有的人,不分好人或坏人,只要肯来就可。

路上和篱笆那里,是指城外,预表外邦人所住之地。

勉强,不是指强拖、强拉式的暴力征服,而是指尽力说服。

先前所请的人,很显然指的是犹太人。

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不是神定意弃绝他们,而是他们定意弃绝神。当然,这里不是说所有的他犹太人都下地狱,准确的说是那些刚硬悖逆拒绝神恩典的犹太人。

我们已经说过,在神公义和圣洁面前,没有一个善人,都是恶人,因此这里的善恶是对神恩典的态度而言:是真心的敬畏顺服,还是徒有其表(11节)。

5、不受规则的宾客

22:11  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 

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当时这些宾客都是直接从路上邀请来赴席的(参9-10节),因此不可能穿着礼服,惟一合理的解释,便是主人也为所有的客人准备了婚宴用的礼服。那个客人既然应邀赴宴,却不肯穿主人所预备的礼服,这对主人是相当没有礼貌的。

衣服在圣经里代表“义行”(参启19:8),因所召宾客不论善恶(参10节),故这义行必不是他们自己的义行。同时,婚宴的礼服既是主人所预备的,无疑地,这礼服就是神为我们预备好的“那上好的袍子”(路15:22),也就是基督自己作我们的义袍(参赛61:10)。

    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他既然是宾客当中的一个,所以他也是接受神邀请的人。那个应邀却没有穿礼服的人,乃是指挂名的基督徒,他们并没有真正悔改相信得救。对于这种假基督徒,他们不能享受救恩的喜乐。

22:12  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 

那人无言可答,表示他明知故犯,没有申辩的余地。

神知道谁是真心谁是假意。因此尽管是麦稗共生(13:24-30),但在末日来临的时候,神会公义的审判。

6、可悲的下场

22:13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古时犹太人的婚宴是在夜间举行,屋里灯火通明,屋外自然也就是在黑暗里

外边的黑暗里,对于没有得救的人而言,就是永远的沉沦,是地狱的永火。

7、比喻的主题

22:14  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正如上面所说,福音是传给万民的,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神的悔改的呼召是向所有的罪人发出的。但是,在神不断的主动的工作面前,就是圣灵在罪人心里不断的光照感动面前,愿意真心悔改顺服的人很少。这并不是神的失败,而是罪人的悲哀;也不是神定意拣选或者弃绝,而是罪人的定意接受或者拒绝。

悖逆的灵魂啊,“当存畏惧事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当以嘴亲子,恐怕他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因为他的怒气快要发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诗2:11-12)

二、反省反思

1、“凶恶园户的比喻”强调的是行为,相当于旧约的“律法时代”;“娶亲筵席的比喻”强调的是信心,相当于现在的“恩典时代”。这样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2、神定意弃绝犹太人吗?

3、耶稣是慈爱的神,因此王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所描绘的是旧约的神,不是新约的耶稣,对吗?为什么?

4、穿礼服代表的是什么?你穿上了这样的礼服了吗?

5、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是不是表明神的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五讲:浊流滚滚、致命一击

读经:太22:15-46;可12:13-37;路20:20-44

内容:

一、纳税给该撒(22:15-22)

    1、序言

我们已经看到,耶稣一直是在进攻。他曾经讲到三个比喻,很清楚地指着正统派的犹太领袖。在两个儿子的比喻中(21:28-32),犹太的领袖充当不遵行父亲旨意的儿子。在凶恶园户的比喻中(21:33-46),他们是凶恶的园户。在君王筵席的比喻中(22:1-14),他们是拒绝邀请因而被定罪的客人。

现在我们看见犹太的领袖开始了他们的还击,他们用阴谋策划好的陷阱来陷害耶稣。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要使耶稣因自己的话,在公众面前丢脸,陷于被动或者不利的地步,以削弱他在群众当中的威信;而一旦抓住把柄,就可以置耶稣死地而后快。

2、狼狈为奸、设下陷阱

22:15  当时,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就着耶稣的话陷害他, 

22:16  就打发他们的门徒同希律党的人去见耶稣,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并且诚诚实实传 神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 

希律党不是宗教团体,而是一个政治党派,支持罗马帝国的傀儡政权──希律王朝在犹太人中的统治,所以深为法利赛人所恨恶。

这两个团体通常互相敌对得很厉害。法利赛人是至高的正统派,他们不愿付税金给异国的君王,认为这就是侵犯了神的神圣的权利。希律党属于加利利王希律的团体,他的权柄是罗马所赋予,当然要与执政当局合作无间。法利赛人与希律党能够连手实在奇怪。他们的区别,由于共同恨恶耶稣,想把他除灭,而暂时忘记。——凡是坚持自己罪恶道路的人,不论是谁,一定会恨恶耶稣。

    传神的道,指教导人使之明白神的旨意,而走在神的道路上。

不徇情面不看人的外貌。耶稣从来就不给人留情面,无论是谦卑寻求的,还是刚硬悖逆的;无论贫富贵贱。血气的面子、尊严、谦虚、客套等等,在耶稣身上一点也没有。

很显然,他们所说的话是言不由衷、口蜜腹剑。虽然他们的说的是恭维话,但这些话用在耶稣身上确是毫不夸张,反而恰如其分。这些心怀鬼胎的悖逆之辈,当他们在地狱永火上煎熬的时候,或许后悔当初对耶稣的评价是准确的,却为什么没有敬畏顺服神的儿子呢?当然,即使是后悔,也已经晚了;人一死,就什么都定了,无法再更改了。

22:17  请告诉我们,你的意见如何?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 

,在原文指“人头税”,只应用在被罗马帝国直接管辖的省分;凡男人在十四岁以上,女人在十二岁以上,至六十五岁为止,金额是一个得拿利乌。每人均须缴纳这人头税。

罗马政府向犹太人强行征税激起了公元六年加利利人犹大的起义。犹大的思想成了当时许多抗罗运动的主导思想;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些组织统称为“奋锐党”。

法利赛人在此地的问题,的确是相当狡猾。巴勒斯坦是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犹太是罗马帝国的属民,这问题乃是:“付税给罗马合法不合法?”

如果肯定向罗马政府纳税是对的,就等于公开反对受犹太民众强烈支持的这股民族主义好战情绪,向耶稣提出问题的人毫无疑问正希望耶稣这样回答,因而失去他大批的追随者。因为他们憎恨纳税。不但像普通人那样对纳税反感,而且更为了宗教方面的原因。犹太人认为神是他们惟一的君王;他们的国家是神权政体的国家,付税给地上的君王,等于就是承认他的王权,也就是侮辱了神。因此有些比较狂热的犹太人,坚持凡是付税给任何异国的君王,根本就是一种错误。主若说“可以”,法利赛人就要在犹太人面前说他对犹太祖国不忠,是媚外者、亡国奴、犹太奸。

那么,如果耶稣的回答是相反的呢?那证明耶稣有反罗情绪就太容易了,正可借此来挑唆罗马政府除掉祂。所以说,他们自以为这个问题是个巧妙的“圈套”(即15节陷害一词的实际内容)。就算过去法利赛人对耶稣有过包容,这情况现已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禁止纳税给该撒”,是耶稣被指控的罪名之一(路23:2)。

3、严厉批评、巧妙应对

22:18  耶稣看出他们的恶意,就说:“假冒为善的人哪,为甚么试探我? 

这些自作聪明的人毕竟是人,在无所不知的神的儿子面前是暴露无遗的。他知道他们的阴谋诡计,所以很不客气的揭露他们的伪善画皮和罪恶企图。

22:19  拿一个上税的钱给我看。”他们就拿一个银钱来给他。 

当时在巴勒斯坦地方内通行三种币制,一种是罗马铸造的银币(denarion),缴纳“人头税”(参17节)须用此币;一种是在安提阿与推罗所铸造的省分钱币,是按希腊标准制作的银钱(drachma);还有一种是犹太人地方的钱币,称舍客勒(shelkel),可能是在该撒利亚铸造的。

每当犹太人看见付税的钱币上该撒的像和名称“神的儿子”,便会惹起心中的忿恨。同时也提醒自己是在外邦的权势和税收制度下过活。

22:20  耶稣说:“这像和这号是谁的?” 

22:21  他们说:“是凯撒的。”耶稣说:“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 神。” 

该撒,是罗马皇帝的称号,代表整个罗马政权。

古代的货币乃是王权的标记,每当一位君王即位,他就铸造自己的货币,即使一位觊觎王位者也会以铸造货币来显示其王权的真实。凡是有王的肖像在上面的货币,便是王的财产。

上面已经讲过,这是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阴谋设置的陷阱,无论耶稣怎么回答,都会深陷泥潭。耶稣没有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而是先问了他们所拿上税的得拿利乌上面的这像和这号是谁的。尽管犹太人对得拿利乌恨之入骨,但是他们清楚知道这像和这号是凯撒的,这是他们无法否认的。

尽管耶稣似乎拐弯抹角、闪烁其词,但问题仍然存在: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这些罪恶之辈眼神当中充满了急切和得意,他们急着要看耶稣的笑话或者狼狈的下场。

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耶稣没有直接说应该纳税给该撒,而是就着他们对银钱主人的确认给予巧妙的还击——

“既然你们清楚确认这个用来付税的得拿利乌是来自该撒的,就等于承认你们现在在这个外邦君王的统辖之下,你们是罗马殖民地的臣民;尽管你们一百二十个不乐意。得拿利乌的主人是该撒,这是你们亲口说的,那么就应该遵守罗马帝国的法律,照章纳税。

但是若是你们一直忠于耶和华,不犯罪得罪他,你们就不会被奴役,向该撒缴税的问题便永远不会产生。所以,首要的问题不是纳税,而是认罪悔改归向神,这才是你们的当务之急,神的物当归给神。

4、狼狈溃逃

22:22  他们听见就希奇,离开他走了。  

路加那里说:“他们当着百姓,在这话上得不着把柄,又希奇他的应对,就闭口无言了。”

耶稣的回答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说耶稣是反罗马分子吧,他支持纳税给该撒,虽然没有明确的说出来;说耶稣是叛徒吧,得拿利乌上面的像和号的主人是该撒又是他们亲口说的,所以即使定性耶稣是叛徒,他们自己也脱不了干系。本来老谋深算要陷害耶稣的人,在耶稣属天的智慧面前反而感到稀奇,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抱头鼠窜,狼狈溃逃。

二、复活的辩论(15:23-33)

    1、序言

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联手设局陷害耶稣的阴谋刚刚失败,撒都该人又粉墨登场。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

2、天衣无缝的诘问

22:23  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那天,他们来问耶稣说: 

撒都该人的数目并不太多,但他们却是富有的贵族与统治阶级(参考“第四讲:五色杂陈的反应”)。大祭司都是撒都该人,在政治上他们是属于通敌派,只要可以保存他们自己的权利,他们很愿意跟罗马政府合作。在思想方面,他们很愿意接受希腊的观念。在犹太人的信仰上,他们是反传统派。他们不肯接受口传或文士的律法,这原是法利赛人看为无比重要的事。他们惟一愿意接受的圣经,就是摩西五经,即旧约的头五卷书;因为摩西五经赋予他们特权。他们根本不承认先知书或诗歌为圣经。他们与法利赛人特别不一致的,就是他们完全否认死后的生命。不信复活,认为人死了完全消灭,故无鬼,亦无天使。

他们是犹太教中的“理性主义者”,可以比拟为基督教的“摩登不信派”,就是自由派神学家──他们注重现实,不顾将来,只在今生有指望(参林前15:19)。

22:24  “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 

这是旧约时代犹太社会制度里的一条律法,是关乎弟为兄立嗣的律例(申25:5-6),原是为保护寡妇并保证家世谱系得以延续而设的。这就是人所认识的“利未拉特婚姻条例”,就是“弟续兄孀”。犹太人最早的祖先即有此成例(参创38:8)。

22:25  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兄弟。 

22:26  第二、第三,直到第七个,都是如此。 

22:27  末后,妇人也死了。 

22:28  这样,当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个人中哪一个的妻子呢?因为他们都娶过她。” 

他们虚构此故事,目的是想要藉此问题,使复活的事显得荒唐无稽。他们自己不相信有复活的事,就以为别人所谓的复活,不过就是尸体复生,然后继续过着像今生一样的家庭生活。就是说他们是从人有限的理性的层面来理解圣经。如果复活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要给众人带来难解的问题了。

理解圣经要切忌仅仅以我们自身有限的知识、经验、理性、感性来解释圣经。我们一再强调,解释圣经要遵循严谨的解经原则,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但是很多信徒喜欢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见或亮光(大意是说,对圣经独特的理解、领受),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看见和亮光。

我们说“看见”或“亮光”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在基本明白圣经的基础上;离开这个重要前提,“看见”或“亮光”满天飞,就很可怕了。全世界目前大约有2亿基督徒,如果每个基督徒都宣称自己有“看见”或“亮光”,这样同一段经文就可能有2亿的“看见”或者“亮光”,那么到底听谁的?谁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高唱尊重尊重,我们只能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而昏昏然了。

3、巧妙应对

22:29  耶稣回答说:“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 神的大能。 

主耶稣指出撒都该人错了,不仅错在他们不相信复活的事实,也错在他们对复活的观念。一则因为他们不明白圣经,他们的眼界基本上是世俗人的眼界,他们无法接受一个能作超乎人类经验之事的神,所以就误解了圣经上的话;二则因为他们不晓得神的大能,所以认为神不但不能使死人复活,而且也不能解决诸如他们在这里所提的复杂家庭生活问题。

22:30  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 

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要旨在于天使并不具有血肉之体,因此没有所谓男女性的分别,当然更没有藉婚姻以延续子嗣的问题。主耶稣提到天上的使者,也藉此驳斥撒都该人不相信天使的错误。

我们现在的形体,是地上的、必朽坏的、羞辱的、软弱的、属魂的、属土的血肉之体,但将来复活之后的形体,是天上的、不朽坏的、荣耀的、强壮的、属灵的、属天的(参林前15:35-50)。人的生前和死后,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不能根据今天在这个身体里的所作所为,来推断我们将来所要面临的情形。

这样,撒都该人否认复活的看似强有力的证据,就土崩瓦解了。

22:31  论到死人复活, 神在经上向你们所说的,你们没有念过吗? 

22:32  他说:‘我是亚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 神不是死人的 神,乃是活人的 神。” 

撒都该人坚持在摩西五经中不能够找到死后生命的学说,法利赛人认为可以找到。

查考法利赛人所引用的经节,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们引证《民数记》18:28节所说:“将所献给耶和华的举祭,归给祭司亚伦。”这是一个永久性的条例,动词是用现在式,因此亚伦迄今仍然活着!他们引证《申命记》31:16节“这百姓要起来。”尤其使人不能信服的,是那一节继续说:“在他们所要去的地上,在那地的人中,随从外邦神……。”他们引证《申命记》33:39节:“我使人死,我使人活。”除了摩西五经,他们还引证《以赛亚书》26:19节:“死人要复活。”他们引证《雅歌》7:9节说:“流入睡觉人的嘴中。”法利赛人的引证并不是句句可以使人信服,因为在摩西五经中,对于死人复活的事,并没有人曾提出真正的辩护。

主耶稣与撒都该人辩论死人复活的事时,引述摩西五经上的话(参出3:6),因为对不信复活的撒都该人来说,摩西的律法书仍是极具权威的经卷。耶稣的意思是说——

神既然自称为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而他自己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故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虽然死了,神必定会叫他们复活(参8:11),否则他就要变成死人的神了。

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已死了,可是神在摩西面前提到他们的时候,好像他们仍旧活着,与摩西同时代一般。现在神说他是这三个人的神,可见在神眼中,他们是活着的。

4、众人称奇

22:33  众人听见这话,就希奇他的教训。

主耶稣对圣经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的深度,使得心怀鬼胎的仇敌都啧啧称奇;可惜的是,他们虽然被耶稣驳斥的哑口无言,但是仍然是执迷不悟、不思悔改。

三、最大的诫命

1、  序言

法利赛人、希律党人、撒都该人纷纷倒下,但是他们不甘心失败,法利赛当中的专家

级人物登场了。

2、  律法师的诘问

22:34  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 

22:35  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   

律法师是熟悉摩西律法的文士,属法利赛教派。

要试探耶稣,这一个律法师必定是自认为熟悉律法诫命,想要考问主耶稣,藉此显明主耶稣的圣经知识不过尔尔,让他在群众面前出丑。

22:36  “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 

精研旧约律法的律法师所公认的律法共有六百一十三条(他们把摩西律法细化为613

条),即相等于十诫所用的希伯来文总字数。其中有二百四十八条是正面的条例,即相等于人体够造的总数目;以及三百六十五条反面的条例,即相等于一年总日数。

律法师这问题的原意,不是在问主耶稣六百一十三条诫命中那一条最大,而是问他什

么是判断诫命大小的原则。

就一方面说,律法上的诫命,每一条都很重要,人只要在一条上跌倒,就是犯了众条

(雅2:10;太5:19);但另一方面,人若能掌握某些条诫命的精髓,推而及之,也就掌握了全部诫命,故有最大的说法。从主耶稣在下面的答话,可看出主也同意此种大小分法。

3、出人意料的回答

22:37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 

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意即以整个人、全生命去爱神(参申6:4-5)。在此三

重的说法旨在表强调之意。并不是表示人的不同部分(很多解经家,特别是喜欢灵意解经的解经家,热衷于探讨每个部分代表什么,这是不可取的),而是不同角度,表示本质的、根本的、发自心底的忠诚。

22:38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第一,且是最大的,或作“伟大和首要的”。

人即使遵守了一切的诫命,但若不是出于“爱神”的缘故,在神面前便毫无价值;所以说,爱神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22:39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其次也相仿,原文作“第二的是与它相同”,意谓“仿”那必须要显出的爱。

就是要爱人如己,引自《利未记》19:18节。

22:40  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总纲,依据,挂住,靠着。

这两条诫命,这两条包括一切的诫命,前者包括对于神的诫命,后者包括一切对于人

的诫命。

    耶稣对旧约诫命的高度概括,也使得专家级人物哑口无言。《马可福音》12:34节说“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

四、致命一击

1、  序言

耶稣属天的智慧和巧妙的应对令使用车轮战的仇敌纷纷败北,但是耶稣似乎得理不饶

人,反而主动出击了。

2、  问与答

22:41  法利赛人聚集的时候,耶稣问他们说:  

22:42  “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 是大卫的

子孙。” 

这是犹太人熟知的常识,只是不明白耶稣为什么问这个小儿科的问题。同时,很多人

称呼耶稣就是“大卫的子孙”,那么耶稣意欲何为?为自己申辩?还是……?

3、致命一击

22:43  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他为主,说: 

被圣灵感动,原文作“在灵里”。

22:44  ‘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 

主对我主说,第一个是指耶和华神,第二个是指弥赛亚。引文的要旨在于我主

话。

22:45  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这个问题也似乎是小儿科,但是却把精通律法的法利赛人问住了:对啊,既然弥赛亚

是大卫的子孙,应当是弥赛亚尊敬大卫才对,因为大卫是他的祖先,而且是伟大的合神心意的君王;怎么倒过来呢?大卫反而称自己的子孙为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法利赛人仅能根据先知字面上的预言,知道那要来的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却对大

卫被圣灵感动所写下的话(诗110:1),不求甚解。耶稣的诘问一下子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4、鸦雀无声

22:46  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

这些自命不凡的法利赛人被耶稣问得张口结舌、鸦雀无声。对他们来说,这个对手太

可怕了:既具有不可思议的权柄和能力,对圣经是非常精通,群众又是无比热烈的拥护!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只有一个字:杀!唯有杀人灭口,才能以绝后患,方解心头之恨!

    四、反省反思

1、法利赛人伙同希律党人、撒都该人、律法师分别向耶稣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耶稣是怎么回答的?给我们什么启发和教训?

2、耶稣是怎么给法利赛人致命一击的?从中暴露出法利赛人什么问题?

3、你也是很赞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见’或者‘亮光’,所以我们要互相尊重”吗?这样流行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六讲:斥责与哀叹(一)

读经:太23:1-39;可12:38-40;路11:37-54,20:45-47

内容:

一、斥责法利赛人(23:1-12)

1、序言

我们先简单地看一看法利赛人和文士代表着怎样的人物。

犹太人对于他们的宗教的延续性具有深刻与持久的感觉;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法利赛人

与文士怎样进入犹太宗教组织中,并认出他们的立场。犹太人说:“摩西接受了律法传给约书亚,约书亚再传给长老,长老传给先知,先知传给拉比大会的人们(Men of Great Synagogue)”。整个犹太宗教的基础,首先是十条诫命,然后是律法书摩西五经,即圣经中头五卷书。

犹太人的历史注定了使他们成为“律法的百姓”。他们像每个民族一样,一定有了他们

伟大的梦想,但历史的经验使这个梦想朝着一个特殊的方向。他们曾受到亚述、巴比伦、波斯的征服,耶路撒冷成为荒芜的废墟。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再也不能在政治的力量方面,恢复以往的名声。虽然如此,他们却拥有律法,在他们看来律法就是神的话语,是世界最了不起、最宝贵的产业。

在他们的历史上将会有一天,那时律法显著的地位再得到了公众的承认:那时将出现

堪称为成熟的决定,以色列人将成为独一无一律法的百姓。在以斯拉与尼希米的带领之下,百姓们蒙准许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被毁灭的城市,使他们的民族得以恢复生机。在那时文士以斯拉得到了一本书并把它念给大家听,因而发生了使全民为遵守律法而献身的行动(拉8:1-8)。

从那一天以后,研究律法成为最重要的职业;而专门以研究律法为事的人就是文士

我们已经看见律法的大原则,怎样被分解成千万条琐碎的规则与条例(参照太5:17-20)。例如律法上说人不可在安息日作工,因而文士们辛苦地定下了工作的定义:他们规定了一个人在安息日可以走多少路,可以背多重的担子,他能作与不能做的事情。当文士们解释律法的工作完成之后,要以五十本以上的册子来记载那一大堆的条例。

返回耶路撒冷的百姓首次向律法献身,约发生在主前四百五十年左右,过了许久才有

法利赛党的出现。约在主前一百七十年左右,叙利亚的安提阿哥伊比芬(Antiochus Epiphanes)想要扑灭犹太的宗教,故意传入希腊的宗教与流行的习俗。因而有法利赛人的兴起,作为一个分别出来的团体。其名称意即:“分别出来者”,他们是奉献终生,谨慎小心地遵守文士们做出来的每一规则与条例的人。由于犹太教所面临的威胁,他们决意用一生的光阴,长期尽心竭力的奉行犹太教琐碎的仪式与律法。这些人接受了从律法中提出来的大量而且不断增加的宗教规则与条例。

他们的人数并不太多,至多不会超过六千人。因为一个人若要接受并实行律法的每一

条细则,显然他就不会有时间去做别的事。为了要遵守律法,他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中退隐并分别自己。

法利赛人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他们是献身的律法主义者,他们认为宗教就是遵守律

法的每一条细则。第二、我们决不要忘记,这些人对于他们的宗教,具有极端的热诚。因为过这样的生活是一种不可能的要求,没有人会接受它,除非他是最顽固的热诚者。因此他们立即发展,并同时其有律法主义者一切的缺点,以及完全自我奉献者一切的美德。一个法利赛人可能或者是变成完全干枯和傲慢的律法主义,或是变成向神燃烧奉献热诚的人。

这种说法并不是要把基督徒的判断加到法利赛人身上,因为犹太人自己已经给他们下

了判断,他勒目中分别列述了七种不同的法利赛人。

肩膀的法利赛人,他小心翼翼地遵守律法,但是却把他的善行都写出挂在肩膀上,藉

以赢得圣洁和良善名声。不错,他遵守了律法,但他如此行是故意要叫人看见(23:5)。

等一会儿的法利赛人。这种法利赛人对于每样善行,总有一套极其正当推托的理由。

他承认最严格的法利赛信条,可是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个推辞,使他的实行与他的信条不符。他能说却不能行(23:3)。

皮破血流的法利赛人。他勒目论到“自怜的法利赛人”的灾祸。他们接受这名称的原

因如下:在巴勒斯坦妇女的地位很低,一个正统派的教师不能在公众场合与妇女交谈,即使是自己的妻子或姊妹亦不在例外。这些法利赛人更进一步,他们甚至不允许自己在街上看见一个女人。为了要避免这一类事,他们只好闭上他们的眼睛,因而碰上墙壁、房屋与障碍物,弄得自己皮破血流,使他们赢得这个特别虔敬的荣誉。

有一种法利赛人具有多种形式的称号,例如杵和臼的法利赛人,或驼背的法利赛人

滚动的法利赛人。这种人带着自负的谦卑,走路弓着背如同一个臼中的杵,或驼着背,他们谦卑得甚至不把脚从地上举起来,因此遇到任何障碍物就会跌倒。他们的谦卑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吹嘘的傲慢而已。

有一种永远计算其善行的法利赛人。这种法利赛人,永远在计算他的善行,在神和他

自己之间,求达到一种平衡。他相信他每做一件事,就使神欠他多一点的债。他认为宗教就是随时的计算得失利害。

还有一种胆怯或惧怕的法利赛人。他总是惧怕神的审判,因而他时常洗净杯盘外面,

使他看来似乎很好。他认为宗教就是审判,人生就是逃避有可怕苦恼的审判。

最后一种是敬畏神的法利赛人。他真实爱神,不论多么困难,他仍乐意遵从神的律法。

2、当有的原则

23:1  那时,耶稣对众人和门徒讲论,   

23:2  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 

摩西的位是指传授教导摩西律法之人的职务,所以具有代表律法的权威(参拉7:6,

25-26)。通常在犹太会堂里面,设有摩西的位,是由大块岩石凿成的座位,请文士坐在其上,向会众阐释律法的精义。

23:3  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

说不能行。 

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是指他们有关律法上的教训;此处字是一种强调语,并不是

指他们所说的“一切话”(参16:6,12)。

    他们能说不能行,这是假冒为善者的特点(参罗2:21)。

我们在此已经看到法利赛人的轮廓开始显露出来,我们也看到犹太人的信仰的延续。 神把律法赐给摩西,摩西交给约书亚,约书亚传给长老,长老再传给先知,先知把它交给文士和法利赛人。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耶稣是赞成文士和法利赛人所有的规则与条例。很显然,文士和法利赛人拘守古人的遗传,甚至以遗传废了诫命的做法(15:1-9),耶稣一直是严厉批评的。他所说的乃是“至于文士和法利赛人所教导你们的,是摩西从神那里所接受的律法的重要原则,你们一定要遵从。”

我们在研究《马太福音》5:17-20节的时候,就看到这些原则。整个十诫是以两个大原则为基础。它们是以“敬重”为基础,敬重神、神的名、神的日子以及神所赐给我们的父母。它们是以“尊敬”为基础,尊敬人的生命与产业、人格、好名声以及人的本身。这些原则是永恒的;而就文士与法利赛人教导人如何敬重神和尊敬人这一点而言,他们的教训永远具有约束性,也是永远正确的。

3、存在的问题

23:4  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 

重担特别是指律法上的重担;他们将许多严苛的仪文条例加在人们身上,使其难以履

行。

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意指那些严苛的规条,仅用来要求别人,而非用来要求自己。他们一方面把律法变成繁琐的规条、难以承受的重轭,一方面对自己而言则可以找到

很多的托辞,使自己即使违反所教导的,也可以变得合理合法。

看到这里,我们想起了耶稣的教导“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11:30)。对于凡是愿意谦卑悔改信耶稣的人,他们所要做的是顺服圣灵的感动和带领,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遵守神的律法。他们的“轭是容易的,担子是轻省的”。

但是,也要郑重指出的是:不要把神的恩典变成“廉价的恩典”——就是很容易就得到的恩典。很容易就得到的恩典,就不是恩典;或者就没有什么价值。

不是吗?很多的教导都说“得救”很容易,只要“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圣经的教导就是这么容易!甚至有人说只要来到教会决志信耶稣的人,都已经得救了。问题是,很多当初决志信耶稣的人真正能留下来的很少;离开的人,一部分不信了,一部分信仰其他的宗教了。那么是否表明他们已经灭亡了,尽管当初他们得救过,因为他们决志相信过?可是圣经清楚告诉我们,只要得救了,就不会灭亡(约6:39-40),怎么解释上面的问题呢?

我们说,得救并不容易。从神的角度说,神付出的代价是何等之大!——他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生世界,在三年的传道生涯当中,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备受罪人的顶撞,最后受尽欺凌、钉死十架。从人的角度来说,罪人并不要神,除非走投无路,才想到到教会碰碰运气。神为了引领罪人认罪悔改信靠他,借着圣灵在罪人心里感动、光照,引领他们来到教会;又继续引领他们学习真道,明白圣经,在圣灵的光照下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满身的污秽败坏,催促他们认罪悔改。而且,不是所有的罪人都愿意认罪悔改,愿意认罪悔改的人很少很少。只有在神的光照下看见自己满身罪污,愿意认罪悔改信耶稣的人,才真正得救。“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因此,没有“廉价的恩典”

所以,我们可以告诉罪人得救的途径,可以帮助罪人做决志祷告,但是千万千万不要代替神宣布罪人的得救!造成上述尴尬的情形的原因就是很多自作聪明的人代替了神,轻易就宣布“做了决志祷告的人已经得救了”。这样代替神的聪明人很多很多,包括很多牧师、传道人。

23:5  他们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所以将佩戴的经文做宽了,衣裳的繸子做长

了; 

佩戴的经文,古时犹太人把括号内所列四段经文(出13:1-10,11-16;申6:4-9;11::

13-21)写在小羊皮卷上,再置于皮制的四方小匣子内,附有皮带;他们通常携带两个这种皮匣子,当祈祷时把它们分别系在手臂上和前额上,原意是要提醒自己,不可忘记神的话(参申6:6-8)。

衣裳的繸子,是一种缝在外袍四角的蓝细带子,用意是在提醒自己,要遵守神的诫命

(参民15:38-39)。

法利赛人故意把盛放经文的小皮匣作宽,把衣裳繸子作长,特别醒目;一般人只在祷

告的时候才系上经文皮匣,但法利赛人却把它们时刻佩带,故意叫别人注意到他们的虔诚,好博得人们的称赞。就像他们的祷告、施舍和禁食,并不是为了敬拜神,而是为了得到人的称赞、人的荣耀(6:1-2,5,16)。

23:6  喜爱筵席上的首座,会堂里的高位; 

23:7  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安,称呼他拉比(注:“拉比”就是“夫子”)。 

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安,意即喜欢在公众面前被人奉承、恭敬、尊重。

称呼他拉比拉比,我的主人,我的师长,我伟大的那一位。是犹太教中教师阶级的尊称(参约1:38;3:26),一般犹太人以此称呼文士。

法利赛人喜欢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坐在大位上,就是坐在主人的左右侧。他们喜爱会

堂前面的座位。在巴勒斯坦,后座是为孩子们以那些不重要的人预备的;越是靠前面的位子,越有尊荣。最尊贵的坐席就是面对会众的长老们的席位。如果一个人坐在那里,大众都看到他的出席,在整个的崇拜聚会之中,没有人看不到他虔敬的模样、姿势。

更进一步,法利赛人喜爱被称作拉比,得到最尊敬的待遇。他们声称,他们当受到比父母更大的尊敬,因为照他们说,人的父母只给他普通肉体的生命,可是人的老师却给他永远的生命。他甚至乐意被人称为父亲,如同以利沙称呼以利亚为父一般(王下2:12),也如同信仰的父亲一样。

4、师尊的称呼

23:8  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 

23:9  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 

23:10  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

,指生命的源头;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可叫生身之父为“父”,乃是说不要以

地上的人为属灵生命的源头。

 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意指只有神自己才是我们属灵生命的源头。

师尊,教训者,导演,指挥者,阐释者,引导者。当时犹太人师尊手下众生徒的一举

一动,皆要遵照其指示。拉比、父、师尊都是犹太人对律法教师(文士)的尊称。

耶稣这里并不是反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而是要求基督徒必须记得:在灵里,他只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就是基督;在信仰上也只有一位父亲,就是天父。

23:11  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 

23:12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自卑,是指自我谦卑的态度,并不是指对自己人格有自卑感。

法利赛人的穿戴与行动,完全是要使人注意他们;而基督徒整个的目的,就是削弱自己,这样若有人看见他的好行为,并不是把荣耀归给他,而是归给他在天上的父,凡是徒有虚饰的行为,却有骄傲内心的宗教,就是假的宗教。

一个人越是在神的光中看见自己的本相,看见自己满身罪污,就越是没有了骄傲的资本,就越是清楚时刻或者神恩典的保守之下;相反,越是看不见自己的本相,就越是容易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目空一切。

耶稣很清楚的教导说:凡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必定将他们降卑,也许不在今世,但必定在面对神的时候;凡是清楚自己的脆弱、败坏而认罪悔改、谦卑顺服神的,神必定将他们升高,因为他们就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神的儿女。

5、反省反思

1)、本段经文当中,耶稣揭露了文士和法利赛人存在的哪些问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

引以为戒的?

2)、什么叫“廉价的恩典”?为什么说神的恩典不是“廉价的恩典”?

3)、耶稣反对我们尊重他人吗?

4)、你的身上有哪些是一直让你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东西?对于“没有任何骄傲的

资本,时刻在神恩典的保守之下”的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七讲:斥责与哀叹(二)

读经:太23:1-39;可12:38-40;路11:37-54,20:45-47

内容:

二、法利赛人的七祸(23:13-36)

1、序言

本章自始至终强调的不是法利赛人有意识的虚假伪善,而是不能认识他们在宗教方面的言行,实际上不符合他们取悦神的愿望,尽管他们声称(无疑是诚恳的)那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整个的宗教制度从根本上是错的,所以是根本破坏神的旨意的。整个段落不只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私人生活中道德伦理方面的矛盾现象,而且描绘出他们的失败,神委任他们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并特别给予他们解释律法的职责,可是他们辜负了神的旨意。

本章当中一连串的有祸了,在旧约先知口里就常用(如:赛5:8-23;哈2:6-19),完全是斥责的口吻。有祸了的效果与5:3-12的有福了恰恰相反,福气表明一个人走的是取悦神的正路,而祸殃就表明走的是条错路,凡自己走并教人走那条路的必受审判。

如果我们看《路加福音》11:37节,就知道耶稣这番严厉的责备是在一个法利赛人家里发出的,而且这个法利赛人是邀请耶稣吃饭的。耶稣真是不通情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是面对热情好客的主人呢!就算有什么看法,离开主人家之后再说也不迟;这样噼里啪啦的一顿批评,谁受得了呢!多伤人家的自尊啊!相信很多在场的门徒也是着急的不行,许多的话都如骨鲠在喉:“主啊,柔和一些!温柔一些!委婉一些!你这样的狂风暴雨,一方面谁都受不了,一方面对你自己严重不利,何必呢?……”

但是,这就是耶稣,一个从来不讲情面的耶稣。

2、第一祸:自绝天国、阻挡他人

23:13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不容他们进去。(注:有古卷在此有 

假冒为善,原文指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挂上面具,演活别人的角色;他们在台上所言所行,并不代表其本身“真我”。 他们对宗教整个观念就是虚饰的外表,穿戴绣花的经文匣子和繶子,琐碎地遵守律法的条例。可是在他们心里却有苦毒、嫉恨、骄傲、自大。耶稣认为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费尽心机做成的敬虔的假面具之下,把他们内心最不虔诚的感觉与情感隐藏起来。这个控告或多或少地对那些以宗教为外表的虚饰与行为的人,也是有好处的。

有祸了,包括“将受恶报”及“可悲可叹”这双重意思。在这里所表现的是义愤,但它是从爱心发出的怒气。这爱心为人的瞎眼和固执所破碎。在这里不但有一种严厉指责的气氛,也有一种沉痛、悲哀的气氛。

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意指阻碍别人进入天国;天国乃是属天掌权的范围,文士和法利赛人专讲属地的事物,叫犹太人不得其门(天国的门)而入。

 你们也不容他们进去,这话的意思有二:(1)自己不义,绊倒别人;(2)教训错误,误导别人。

第一祸源于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对进天国的影响,这个词组在像5:20,7:21,18:3和19:23-24等处都曾用来表示和神的拯救──得救的关系。不仅他们自己的态度妨碍他们和神建立这样一种关系,他们的教训还使得那些真心实意愿意讨神喜爱的人,也因接受了法利赛人的路而进不了天国。这句话表示,耶稣代表真正拯救的路,只有追随他的人可以循此路进天国或引领别人进去。

我们已经看到(6:10),最好的说明天国的方法,是当它为神的旨意可以在其中完全实行出来的地上的社会。作天国的子民与遵行神的旨意,根本就是同一回事。法利赛人相信遵行神的旨意,就是遵守住他们千万条琐碎的条例,这实在与以爱为基本观念的天国,相距得太远了。当人们想要寻求进天国的道路时,法利赛人把这些条例放在他们面前,这是等于把天国的门关了。

法利赛人宁愿要他们自己的宗教观念,却不要神的宗教观念。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的真理:如果一个人要去教导别人,他自己首先要听从神。任何一个教师或传道人最大的危险,就是把他自己的偏见,当作是普遍的原则;把他自己的观念,代替了神的真理。当他如此行,他就不是天国的领路者,而是一个误导者,因为他不但自己走错了路,也带领人走错了路。

 23:14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作很长的祷告,所以要受更重的刑罚。”) 

侵吞寡妇的家产,指从无助无告者身上强索金钱,并使她们陷身债务和捆锁当中。

  假意作很长的祷告,指陷别人于困境,但自己却在外表维持一个虔诚的模样。

本节来自《马可福音》12:40,曾存在于边注中,但《马太福音》几种最好的抄本中都没有。

这些教法师不单喜爱外在的表演与遵守宗教规条的虚浮荣耀(这乃是骄傲的罪),他们也贪爱钱财(这乃是贪婪的罪)。然而,他们每一次这么做的时候,都是以冗长的祷告来掩饰,使得他们其它的罪也充斥着前所未有、假冒为善的可怕气息。

寡妇与孤儿理当成为他们同情与代祷的主要对象,因为这些人乃是神特别关心的对象(出22:22;诗146:9),但他们反倒抢夺这些人。很显然的,因着他们祷告的缘故,他们被定的罪就更为可怖,远甚于公然抢夺却没有以祷告或宗教来掩饰的歹徒。耶稣向罪人传讲爱,向宗教人士却传讲审判,何其讽刺。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虔诚,而是因为他们表里不一,假冒为善。

更大的知识与更大的机会,只带来更重的责任;若是拒绝履行这责任,则可能带来更大的罪责。

3、第二祸:卖力传教、领人灭亡

23:15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 

你们走遍洋海陆地,指远赴海外各国传教。

勾引一个人入教入教指外邦人皈依犹太教,成为犹太团体中的一员;其条件包括敬畏神、遵守律法诫命、男性须受割礼、接受入教洗礼和献祭等。

却使他作地狱之子,因为跟随这种狂热的仪文主义者入教,只会导致比他们更加热心于仪文字句,陷在错误的信仰中而不能自拔,其结局必要受永远的刑罚。

比你们还加倍,盲从者本性的恶,加上学会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恶,便成了加倍的恶。

这句话可译作“使他作一个比你更两面派(或更虚伪,更偏离正路)的地狱之子”,因为新入教者往往有一种在(走邪路的)热情方面力图青出于蓝的倾向。

劝人入教(皈依宗教)本身并非坏事,耶稣在28:19也告诉门徒们去做这事。但是,如果那个劝人入教者本身就是一个地狱之子(即注定该下地狱的──见5:22,10:28;这不是骂人,而是在陈述事实),那么,多勾引一个人来入你的教,岂不多一个地狱之子吗?

古代的世界有一个奇异的特征,就是既厌恶犹太教,同时又受它的吸引。再也没有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招致人的厌恨。他们的自我分别,他们的隔离,以及对其他民族的轻视,使他们招人厌恨。甚至有人以为他们宗教中最基本的部份就是一个誓言:在任何情形之下,决不去帮助外邦人;即使向他们问路也不能为他指示方向。他遵守安息日,使他们得到懒惰的名声;他们不吃猪肉,使人们嘲弄他们,甚至有谣言说他们敬奉猪为神明。在古代的世界反犹太主义的确是一种普遍的势力。

可是犹太教也有吸引人的地方。一神的观念对于相信多神的世界真是一个奇妙的观念。犹太人在伦理上纯正的标准,使沾染污秽的世界受到感应;尤其是对妇女们。结果有许多人受到犹太教的吸引。

这些人接受了一神的观念,他们接受犹太人的道德律,却不参加律法的仪式,因为他们没有受割礼。这一类的人为数不少,在每一所会堂听道者与敬拜者中都能找到,而且为保罗的布道准备了最有成果的工场。例如,帖撒罗尼迦虔敬的希利尼人(徒17:4)就是。

法利赛人的目的想要使这些敬畏神的人,皈依犹太教,成为一个入教的人。入教在希腊文中是proselutos,意即“那接近或靠近的人”。他是一个从异教完全皈依犹太教,接受律法的仪式和割礼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转教者往往成为最火热于他的新信仰的人。许多从异教皈依犹太教的人,对于犹太人的律法,甚至比犹太人自己还要热衷。

耶稣斥责这些法利赛人为传布邪恶的使者。的确,皈依犹太教的异教徒极为少数,可是他们一旦变成了犹太教徒,就走了极端。法利赛人的罪就是他们并不是真正要把人带到神面前,而是把人带向法利赛主义。这就是他们的罪。

这样的罪也逐渐向世界伸展,有时在某些地区,有人坚持人必须离开一个教会,成为另一个教会的教友,才能容许他守圣餐。最大的异端就是自认为某教会具有神的专利权,或特别拥有神的真理、或是教会是达到神与祂的国度惟一的门户。

4、第三祸:瞎眼领路、逃避专家

23:16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有祸了!你们说:‘凡指着殿起誓的,这算不得什么;只是凡指着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该谨守。’ 

瞎眼,意指自己在黑暗中,看不见正确的道路,却又自以为是黑暗中人的光,是蠢笨人的师傅,是小孩子的先生(罗2:19-20),所以喜欢给别人领路,瞎子领瞎子,结果两个人都掉在坑里(参15:14)

凡指着殿起誓的,这算不得什么,”文士和法利赛人为帮助百姓背弃誓言,便教导说誓言有两个等次,凡指着圣殿起的誓的可以不算数,不必履行(参考“第十六讲:登山宝训——论起誓”)。

 凡指着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该谨守,他们认为殿中的金子殿重要,故指着金子起的誓就当谨守。他就该谨守原文作“他就欠了债”。

23:17  你们这无知瞎眼的人哪!什么是大的?是金子呢,还是叫金子成圣的殿呢? 

什么是大的,主的意思是说,他们不知道事物的本末次序。

 成圣意即“分别为圣归与神”;这里的成圣并不是指性质上的成圣(参罗6:19),乃是指地位上的成圣。金子虽然值钱,但它若用在圣殿之外,仍是凡俗的;惟因用于圣殿,就被分别为圣,故殿比金子大。换句话说,使成圣的,比被成圣的为大。

23:18  你们又说:‘凡指着坛起誓的,这算不得甚么;只是凡指著坛上礼物起誓的,他就该谨守。’ 

是指献祭用的祭坛;礼物是指祭物,如牛、羊、鸽子等。文士和法利赛人认为指着坛起的誓可以不算数,不必履行,但指着坛上的礼物起的誓,就当谨守。

23:19  你们这瞎眼的人哪!甚么是大的?是礼物呢,还是叫礼物成圣的坛呢?  

当一只羊在羊群里,未被分别出来归给神时,它乃是凡俗的;但一旦被分别出来献在坛上时,它就成圣了,故坛比礼物大。

23:20  所以,人指着坛起誓,就是指着坛和坛上一切所有的起誓; 

本节意指人到坛前献祭或起誓,等于来到神前献祭或起誓。

23:21  人指着殿起誓,就是指着殿和那住在殿里的起誓; 

本节意指人来到圣殿敬拜或起誓,等于来到神前敬拜或起誓。

23:22  人指着天起誓,就是指着 神的宝座和那坐在上面的起誓。 

主指正他们,无论什么样的起誓,都是指着那住在殿里的和那坐在宝座上的起誓,所以不可背誓。主在这里,乃是指点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错误,并不是赞成人起誓;归根究底,人所有的誓言既都是指着神而起的,故什么誓都不可起(参5:34-37)。

起誓的问题在5:33-37已经提出并讨论过了,耶稣已对各种可能提出的诡辩大加砍伐,并告诉门徒什么誓都不可起。可是现在为什么又详细的讨论哪种起誓更有效呢?因为律法主义者对这种讨论最感兴趣,耶稣正可用来抨击律法主义,并证明他们这些人的价值观念都扭曲了。

抨击的理据是一般人倾向为琐事起誓,却避免为重大的事情起誓,以免担上严重的后果,这现象今天仍很普遍。这事其中的确有很多供文士大造文章和钻牛角尖的地方,并且也令人争论不休。耶稣像在5:34-35那样再次指出,一个誓言暗含另一个誓言,最终都是指着神起誓(21-22节),所以他在第五章已经斩钉截铁地作出了结论──什么誓也不要起。这一段并非是要给门徒正面的建议,只是揭露文士们的“罪恶”和他们争论的荒谬无理。他们学究式的神学理论虽富于洞察力,但却没有对神的敬畏。

耶稣称呼他们是“瞎眼的人”,并不是不加思考的侮辱他们,也不是出自他个人的痛楚怨尤,而是对他们没有鉴别力的严肃谴责。

我们已经看到在起誓的事上,犹太的律法主义者是逃避的专家(5:33-37)。

逃避的普通原则如下:在犹太人看来,一个誓约是绝对有约束的,只要一发誓就要守着。大致说来,一个有拘束的誓言,乃是一个确定的、丝毫不含糊的,指着神的名起誓;这种起誓,不论付上任何代价,都必须遵守。别的誓约都可以合法地破除。意思是,如果确实用了 神的名,神就介入其间,做了合伙人;若破坏这誓言,不但对人失信,也使神受到侮辱。

逃避术已发展到最高的程序。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描写了犹太律法主义者所采用的方法。他说:“你已经使逃避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向圣殿起誓倒无约束性,可是向圣殿的金子起誓却有约束性;向圣殿的祭坛起誓反不受约束,如果向坛上的礼物起誓却约束人。”这是把犹太人的方法归谬,而不是真确的字面上的描写。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这种对起誓的看法,这种逃避的技巧,都是由欺骗而产生的。真正虔诚的人决不会作一个承诺再故意想要逃避;只要他应承了,他决不会为他自己预备一套逃避的办法,作为他在发现很难遵守诺言时使用。

5、第四祸:轻重不分、舍本逐末

23:23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文士和法利赛人注重十一奉献的事,甚至及于田地的小出产(参利27:30;申14:22)。薄荷、茴香、芹菜乃是作药用或作调味香料用的植物。

  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意指公义、怜悯、信实乃是必须行的,而献上十分之一也不可因此撇开不管。

 本节是说法利赛人只遵守律法上最微末的规条,例如献上十分之一(虽然那也是不能不行的),但那律法上最重要的公义、怜悯、信实,乃是当行的事,却置之不理。主不是叫人轻看奉献,而是要人知所轻重

耶稣在此地所说的要点乃是,把主要出产的十分之一献上,是众人所接受的。可是薄荷、茴香、芹菜,只是厨房的配料,决不会种得太多;可能有人只会在他院子里种上一小畦。这三种东西都是煮菜用的,茴香和芹菜可作药用,它们的什一奉献只是一个极微小的数量,也许还不到一种农作物的出产。他们对于什一奉献如此斤斤计较,到一撮薄荷的地步。

法利赛人就是如此,他们精细到连一撮薄荷也要抽十分之一;可是同一个人可能犯了不义的罪,他们刚硬傲慢,残忍不施怜悯,他们故意用逃避起誓、立愿,而然后违约。换句话说,他们遵守律法的细节,却忘记了那真正重要的。

23:24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 

犹太人在饮酒之先,常用布把酒滤过,以妨接触或吞下任何不洁之物。蠓虫骆驼都是不洁净的活物(参利11:4,41);前者是一种极微小的昆虫,后者则为庞大的动物。

 当日在巴勒斯坦地所用亚兰文,蠓虫骆驼极相似,所以有“滤出蠓虫,吞下骆驼”的话,以表示人们斤斤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却对那些庞然大物视若无睹。

细小的蠓虫掉在酒坛里,他们就用尽办法把牠滤出来;而吞食庞然大物的骆驼,却毫无不洁的感觉。主是在责备他们不晓得分辨轻重,本末倒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七讲(续)

6、第五祸:徒有其表、本末倒置

23:25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 

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法利赛人崇拜时所用杯盘等器物,须先经过宗教仪式上的洁净手续(参考“第六十二讲:论传统与诫命——传统高于诫命”)。

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正如外面干净的容器可装有独之物,所以仪式上洁净的人也可能装满了勒索和放荡。

勒索与钱财的迷惑(参13:22)有关,放荡与肉体的情欲(参约一2:16)有关;勒索是指压制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放荡是指放纵自己以满足内在的私欲。

主耶稣在本节是责备他们只注重仪文上的洁净(参可7:4),却任凭内心污秽不洁。

在犹太人的律法中不断的提到不洁净的观念。但是这种不洁净,并不是生理方面的不洁净。一件礼仪上不洁净的器皿并不能当作肮脏的器皿。一个人在礼仪上的不洁净,使他不能进入圣殿或会堂,禁止他敬拜神。例如:一个人若碰了死人的尸体,或者与外邦人有了接触,就不洁净了。女人若有了血漏就是不洁净,即使这种血漏是完全正常健康的现象亦不能例外。如果一个本身不洁净的人,摸到了任何器皿,这件器皿就变为不洁净;而且若有另一个人摸了或拿了这件器皿,这个人也变为不洁净了。因此洁净器皿是最重要的事,而洁净它们的律法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复杂,我们只能举出几个主要的例子来——

一件挖空成凹形的陶制器皿,只有里面是不洁净的,外面仍是洁净的,只有打破了才是洁净的。以下的器皿根本就不能变为不洁净:一只没有边的平碟,一把煤铲,用来烘麦的铁格子。另一方面,有边的盘子,或陶土制的香匣,一个文具用匣,可能变为不洁净。用皮、骨、木与玻璃制的器皿,平的并没有不洁净,深口的会不洁净;如果它们打破了,就变为洁净。凡金属的器皿,若既磨光也挖空的,就会不洁净;可是一扇门,一个插座,一把锁,一个铰链,一个门环,却不会不洁净。若有一件东西是以木头与金属制成的,木头会变为不洁净,金属却不至如此。在我们看来这些规则简直就是荒诞不经,但这正法利赛人虔诚、恭敬、谨慎遵守的规则。

器皿中所盛的食物或饮料,或许是由欺骗、敲诈、偷窃而得来的,也许是奢侈品,饕餮品。可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器皿在礼仪上是洁净的就可以了。这又是一个避重就轻的实例。

23:26  你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 

很显然,耶稣提醒他们应有的顺序,就是先对付里面的不洁,就是各种罪污,是真正污秽人的灵魂并且最终导致下地狱的(15:18-9);里面靠着神得到洁净了,外面就自然洁净。

7、第六祸: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3:27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 

23:28  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犹太人若踏在坟墓上,认为会沾染死人的污秽,在宗教礼仪上他就变成不洁净(参利21:1;民19:16),因此犹太人把坟墓粉刷成白色,并且在每年的逾越节前,照例刷白郊外的坟墓,用意是让人易于分辨(特别是在晚上),免得不小心走近,污秽自己(参路11:44)。

这又是每一个犹太人都会了解的一幅写照,坟墓最普通的地方就是路旁。那么我们已经看到,若有人碰到死人的身体就变为不洁净。因此若有人与坟墓接触,自然就成为不洁净的了。在逾越节的时候,往巴勒斯坦去的路途之中,挤满了许多朝圣者。一个人如果在参加逾越节的半途中成为不洁净,简直就是一种灾难;一旦不洁净,就不能参加过节的一切活动。所以犹太人在亚达月就要粉刷所有在路旁的坟墓,使得每一位朝圣者不会意外地与它们接触而染不洁。

这样在春天的阳光之下,就一个巴勒斯坦的路上旅行的人看来,这些坟墓在日光之下闪耀着白色的光彩,显得相当好看,可是在里面却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尸体,一摸到它们就会染到污秽。

耶稣所说的这番话,正是法利赛人清晰的写照,按他们表面的行为,他们是极其虔诚的人,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丑陋与使人堕落的罪恶。

8、第七祸:作恶多端、竭力掩饰

23:29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建造先知的坟,修饰义人的墓,说: 

建造先知的坟,修饰义人的墓,指对先知义人表示尊敬的行为。

23:30  ‘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必不和他们同流先知的血。’ 

23:31  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 

第七祸是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仇视神真正的使者,并预言其后果。公元第一世纪时修建华丽坟冢之风盛行,也有给早已死去的名人追建墓碑的。如希律在大卫王的坟上立了大理石新碑。耶稣以此为喻,证明他们一心想荣耀先知和义人,却不知有多少先知,按旧约的记载(按后来的传说则更多),正是死于那些在位掌权者的手下呢。参看《使徒行传》7:52。不管当时宗教领袖们的话讲得多么漂亮,他们仍不愧是他们祖宗的子孙,从他们对待神差遣的使者的所作所为便可得到证明(34节)。

23:32  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吧! 

本节意即“由你们来成全你们祖宗所开始的恶行罢”。犹太人的祖先作恶多端,现在的领袖继续作恶,使已有的恶达到顶点。

23:33  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指他们的本性来自撒但恶毒的性质(参3:7;12:34);他们的教训含有毒素(参1612)。

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他们和他们的祖宗一模一样,只知定罪别人而称义自己,所以他们也不能逃脱将来神所要显于他们祖宗的忿怒,就是地狱的刑罚。

23:34  所以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到你们这里来,有的你们要杀害,要钉十字架;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里鞭打,从这城追逼到那城。 

这是主预言犹太教的领袖们,将要怎样逼迫残害主所差遣的新约众使徒、先知、教师(参徒5:40;8:1-3等)。犹太人的反叛可谓登峰造极,不仅否认耶稣,而且还逼迫其门徒,这在将要来到的惩罚中都要一并算账。

23:35  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亚伯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的血为止。 

从义人亚伯的血起,亚伯是第一个被杀流血的义人(创4:8-11)。

此处撒迦利亚有人以为是《撒迦利亚书》的作者,但是解作.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则更为合理。他在耶和华的殿被人用石头打死(参代下24:15,20-22)。本说法的矛盾乃在此撒迦利亚的父亲不是巴拉加,或许巴拉加是耶何耶大的别名,也可能耶何耶大是撒迦利亚的祖父,因希伯来文的“儿子”也可指“子孙”。主张此撒迦利亚的人认为:据犹太人希伯来文圣经的编排,是从《创世记》开头,到《历代志》结束。犹太教徒说“从《创世记》到《历代志》”,有如我们基督徒说“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意思是包括整个圣经。因此,从《创世记》中的亚伯,直到《历代志》中的撒迦利亚,意即将整个旧约圣经的殉道史作一个总结。

耶稣在此地控告犹太人说,谋杀的罪乃在他们的历史中,这个罪还没有解除掉。文士和法利赛人修建殉道的坟墓,美化他们的记忆,并且自称如果他们是生存在古代,决不会杀害先知和神的仆人,显然这就是他们已经做的事,也是他们准备要做的事。耶稣十分清楚这谋杀的病毒依然存在,他知道现在他必须要被钉死,并且有一天他的使者要受逼迫、凌辱、弃绝与杀害。

这实在是一场悲剧,神所拣选、喜爱的民族,竟转过来背叛神,算账的日子将要来到。

23:36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

耶稣来到世间,受到他自己的百姓厌弃,显出以色列的反叛达到了极点,对它的惩罚再也不能延迟了。这里的意思应是指,凡旧约时候所有流义人和先知之血的罪,都要归到这些犹太教首领的身上,神要叫他们担当他们祖宗应受的刑罚,这事果然在主后七十年应验了。

三、为耶路撒冷哀叹(23:37-39,路19:41-44)

1、耶稣的哀叹

23:37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  

又用石头打死,犹太通常用石头打死下列四种人:(1)拜偶像的人(参申17:5,7);(2)行巫术的人(参利20:27);(3)犯奸淫的人(参申22:22;约8:5);(4)假先知(参约8:33;11:8)。在此必是指那些奉主差遣的使徒们,被犹太教的人误以为是假先知(参21:35),因此才用石头打死他们。

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多次表明耶稣曾多次探访耶路撒冷(参约2:13;5:1;7:10等);你的儿女原文是“你的儿子们”,指耶路撒冷的居民,转指在犹太教里面的信众。

只是你们不愿意你们指犹太教中的领头人物。主是多次愿意,可惜他们的领袖们却一直不愿意,他们的心真是刚硬。

从橄榄山下来,整个壮丽的耶路撒冷城便尽入眼帘。耶稣来到路的转角处,便停下为耶路撒冷哭泣起来。他知晓这座城的命运。这时候犹太人甚至从事政治活动和阴谋,结果导致耶路撒冷于主后七十年被毁灭,整座城变作一个废墟。犹太人的悲剧在于如果他们能够接纳基督,放弃他们对政治权势的美梦,这件事便根本不用发生。

耶路撒冷象征以它为首都的那个民族。以色列对神的使者的对待(见29-36节),表明最后的抉择已经作出。耶稣的使命本是带领以色列人悔改,以免遭第35-36节所预言的惩罚;他愿意,但是他们不愿意。母鸡(希腊原文为“雀鸟”)保护小鸡的比方,在旧约里讲到耶和华保护其子民时也用过(诗17:8,91:4;赛31:5等),现在是耶稣亲自来实行保护。(参,赛30:15,那里提到以色列民不肯接受神的保护。)

耶稣的眼泪就是 神的眼泪,他为着世人背叛他的意旨的愚拙,以致卷入不必要的痛苦和灾难中而感到伤痛。

这段话宛如一首挽歌,含有失望与惋惜,这给耶稣在第1-36节所作的痛斥起了重要的缓和作用;耶稣来本是给他们带来救恩,但却不得不判他们的罪,这怎能使耶稣感到满足与喜乐呢!

2、悖逆的后果

23:38  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 

你们的家成为荒场,这里的原文与殿(参21:13)同一个字;那里原是“我的殿”,这里已成了你们的家,乃因犹太教使它变成了贼窝的缘故。成为荒场,这是预言神要撇弃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参24:2;耶12:7;结11:23);主在这里再一次预言主后七十年所要应验的事。

3、主的再来

23:39  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你们不得再见我,这是预言耶稣要离开世上。

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这是预言基督第二次来时,犹太人要承认他就是弥赛亚。这里也暗示当主再来时,以色列全家都要悔改得救(参罗11:26;诗118:24-26)。

4、隐藏的时间

《路加福音》那里特别提出关于耶路撒冷的毁灭时间的隐藏问题,以及详细描述毁灭的情景。

19:41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 

19:42  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 

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暗指耶路撒冷不久即将有不平安的事发生(参43-44节);而它真正的平安,则须要在主再来以后,以色列国复兴的时候才会有(参徒1:6)。

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尽管耶稣很想告诉悖逆的以色列人毁灭的时间,但是他更尊重神的旨意,因为神定意隐藏这个时间。神定意隐藏的内容很多,比如耶稣再来的时间(24:36)。

叫你的眼看不出来,指的是犯罪的人被平安的假象所欺骗,看不出末日就要来临的征兆。并不是神弄瞎他们的心眼,而是他们故意闭上了眼睛。

5、毁灭的情景

19:43  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 

日子将到,指在主后七十年所要应验的事。

仇敌,指罗马军兵。

 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指罗马太子提多率兵围困耶路撒冷城之事。

19:44  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 

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这句话在主后七十年按字义完全应验了,当时罗马人在提多率领下,彻底毁灭了耶路撒冷及圣殿建筑物,甚至石头也被撬开,以取得当圣殿被烧毁时从屋顶上熔流其间的金箔。也有人说,当时尚存留有一些石头未被移动。到了朱理安皇帝的朝代,因他企图重建圣殿,故把那些存留的石头也移去(使主的预言全部应验),但他的建殿计划半途而废。

     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指主耶稣降生在地上,为犹太人带来神悦纳的禧年,在恩典中眷顾他们的时候(参2:10-14;4:18-22)。

本段经文向我们显示了四个重要的真理:

(一)它向我们表明神的忍耐。耶路撒冷杀害先知,用石头打死神的使者,神却没有把她丢弃,到最后竟差他的儿子来。在神的慈爱中有无限的忍耐,他忍受了人的罪孽,并没有将他们丢弃。

(二)它向我们表明耶稣的恳切。耶稣在此以爱心说话。他不会勉强人接纳,他惟一的办法只是爱的呼求。他站在那里伸出恳切的膀臂,恳求人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响应。

(三)它向我们表明人的故意犯罪。人们看见基督庄严的恳求,却依旧拒绝。在人的心门外面没有门柄,必定要从里面才能打开。故意睁着眼拒绝神在耶稣基督的恳求就是罪恶。

(四)它向我们表明拒绝基督的结局。仅仅过了四十年,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变成了一堆的废墟,这场灾难完全是拒绝基督而引起的。如果犹太人接受了基督爱的方法,如果他们放弃强权政治的道路,罗马人决不会向他们施行这样的报复。一个弃绝神的百姓会有灾难的命运,这是历史的事实。

 三、反省反思

1、明明是人家热情邀请吃饭,耶稣却一通狂风暴雨,耶稣真的不通情理,不懂委婉,你怎么认识耶稣这样的做法?

2、耶稣一口气批评了法利赛人哪“七祸”?有什么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3、等待悖逆的犹太人可怕的结局是什么?神这样做过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八讲:耶稣再来

读经:太24章;可13章;路12:35-48,17:20-37,21:5-36

内容:

一、预言圣殿被毁(1-2)

24:1  耶稣出了圣殿,正走的时候,门徒进前来,把殿宇指给他看。 

其他两个福音描写的更具体:

《路加福音》

21:5  有人谈论圣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妆饰的

《马可福音》

13:1  耶稣从殿里出来的时候,有一个门徒对他说:“夫子,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

圣殿,指所罗巴伯所重建的圣殿(参拉3:8)被毁之后,约在主前二十年,大希律为讨好犹太人,再次重建圣殿,当主耶稣在世时,已经费了四十六年(参约2:20),惟仍未完工。根据犹太历史家约瑟夫的记述,整个圣殿是在主后六十四年完工的。这殿建筑宏伟,堂皇壮丽。建殿的大理石,有的甚至长达十公尺以上;另有巨型金饰,真是金碧辉煌,光辉耀目。

希律王所建的圣殿可以算是世界建筑奇景之一。它的建筑年份始于公元前二十至十九年间,到了耶稣的时代,还未正式建好。整座建筑物是耸立在摩利亚山丘之上。它并不是削平山坡而建筑的;而是在山丘高处坚立巨大无比的石墙,围着四周而形成一个广阔平台,而平台则由坚固的桥墩支撑着的。史家约瑟夫告诉我们,这个圣殿有些石块长四十呎高十二呎和阔十八呎的,那些来自加利利的门徒见了这些巨大的石块,自然感叹称奇!

圣殿最雄伟的入口自然是西南角的一端了。这里的位置介乎圣殿山丘与城之间,一直伸展至泰劳波昂山谷,从圣殿架起一座奇伟的桥梁与山谷连接起来,桥的圆拱长四十一呎半,建造桥拱的石块竟长达二十四呎。泰劳波昂山谷是在城脚下二百二十五呎,故此桥梁跨过的阔度,共三百五十四呎,而桥的本身,亦有五十呎阔。这座桥是由圣殿的“皇家回廊”直伸展出来的。这个回廊有双排哥林多式圆柱竖立,高三十七呎半,而每一条圆柱都是由原块大理石塑造出来的。

至于圣殿本身的建筑物,约瑟夫也有这样的描述:“圣殿的正面外表是十分华丽而夺目的,而每个人都会被它的外形所吸引住的,因为圣殿的外表都是盖上重厚的金片。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在金片上面,反射出来的光芒,一如阳光本身,人眼几乎不可正视。陌生者从遥远处望过去,整座圣殿仿如一个被白雪所遮盖的山头;因为除了金片之外,整座建筑物都是雪白色的。这些白色的石块有些长约四十五腕呎,高五腕呎,阔六腕呎(一腕呎是十八吋长)。”

这些奇伟的景象当然把门徒吸引住。这座圣殿似乎是人类艺术和创造的最高结晶了,它的外貌和坚固程度看来是永远耸立而不动的。

24:2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 

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这里主耶稣再一次预言主后七十年所要应验的事,当时圣城被攻毁,圣殿被烧毁。主一再的预言此事(参21:41;22:7;23:38),乃在表明这事必速速应验。

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这句话在主后七十年按字义完全应验了,当时罗马人在提多率领下,彻底毁灭了耶路撒冷及圣殿建筑物,甚至石头也被撬开,以取得当圣殿被烧毁时从屋顶上熔流其间的金箔。也有人说,当时尚存留有一些石头未被移动。到了朱理安皇帝的朝代,因他企图重建圣殿,故把那些存留的石头也移去(使主的预言全部应验),但他的建殿计划半途而废。

耶稣时代犹太启示学的信念是:圣殿是不可能被毁的。耶稣的预言不胫而走,当他受审讯(26:61)和判罪(27:40)的时候,这话被人歪曲诽谤。他的话充分表现他排斥犹太民族主义和掌管圣殿及礼仪大权的宗教领袖。

这短短的两节经文让我们看见了两种看问题的眼光:门徒是只看见属世的、物质的表面,看见了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圣殿;而主还看见了属灵的、内在的本质。是的,圣殿确实很美,但圣殿里面的敬拜已经完全变质,那些贪婪之辈把圣殿变成了贼窝。这座本来用来敬拜神的圣殿已经拒绝神,这样,再精美的圣殿也没有了任何价值,等待它的只能是悲惨的毁灭。

想起了一个喻道故事:

一个黑人弟兄在一座白人教堂的门口哭泣。一个人走过来询问原因。黑人弟兄伤心的说:“他们不让我进去。”

“不奇怪的,他们也不让我进去!”

黑人弟兄抬头一看,原来是主耶稣。

二、再来的预兆(3-14,23-28)

1、震惊之下的询问

24:3  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的汲沦溪外,一条约二公里长的山脊,比耶路撒冷地势稍高。

门徒对耶稣的预言感到非常震惊,因此他们迫不及待的询问灾难发生的的时间和预兆。门徒的问题按现代眼光来看,可分为三个问题:(1)什么时候有这些事这些事即指主对耶路撒冷和圣殿所作的预言(参23:32-24:2);(2)你降临时,即主第二次再来之时,有什么预兆?(3)世界的末了时,即这世代结束时,有什么预兆

当时在门徒的心目中,显然以为这三件事将同时发生,故合并在一起来发问;而主耶稣的答复也同时提到这三件事。或许这是因为圣城与圣殿的被毁,以及那些即将发生在圣地的灾难,正是末日主再来时所将发生之事的前奏和预表。

2、郑重的提醒

24:4  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 

迷惑,意即用欺骗的手段,使人难于分辨真假,故须要谨慎

因为过分关注,往往会听信谣言。所以主首先郑重提醒他们要谨慎,对于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要慎思明辨,不要盲听盲从。

3、再来的预兆

1)、假基督、假先知的出现

24:5  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 

24:11  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

24:23  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 

24:24  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 

24:25  看哪,我预先告诉你们了。

显大神迹、大奇事,因为这些不法的人,乃是照邪灵的运行,故能作出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参帖后2:9)。

选民指犹太人(参赛65:9;罗10:21;11:28),也可以指基督徒。

主这话表明假基督的出现,乃是圣殿将要被毁的预兆。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曾记载:在主死而复活之后,至耶路撒冷被毁以前的四十年内,有好几个假基督出现,并且纠集了一班党羽扈从。注意:假冒基督的现象,二千年来不曾中断,且越演越烈。

  假领袖就是一个要宣扬他对真理的说法,而不是宣扬耶稣基督的真理的人。他所传布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而不是神的真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把人吸引到他自己跟前,却不是吸引人归向耶稣基督。结果,一个假领袖散布纷争而不建立合一。

一位领袖的试金石就是在于是否像基督。

在第5节中提到的那些冒充基督的人们,在这种危难时刻,简直如鱼得水一般地活跃起来了。因为灾难深重时,以色列人就会把他们奉若神明,乐于接受他们的帮助。

教会历史上(甚至今天)常有神的子民,在危难当头之时,不加分辨地接受似是而非的假真理,尤其当它伴有大神迹、大奇事的时候。圣经说“神迹奇事”并不都是神的工(参申13:1-3,可能是这几节的根据)。不能把显大神迹、大奇事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而应当看这些大有能力的人他们一贯的教导和言行举止是否合乎圣经。

在这种情况下,若要选民避免被迷惑及过早期待“末日”,就须预先向他们发出警告。

主在此预先将此事告诉我们,就是要我们遇见这类事情的时候,格外的小心谨慎,不要因为他们会行大神迹、大奇事,就误认为他们必是从神来的。

24:26  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 

当时普遍认为基督一定出现在旷野(这也许正是施洗者约翰引起一些人兴奋的原因{\LinkToBook:TopicID=131,Name=i. 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三1~12)}),公元一世纪时也确有些起义领袖在旷野里指挥起义{\LinkToBook:TopicID=270,Name=ii. 告誡門徒不要過早期待(二十四3~14)}。

内屋(原意“库房”,指一个隐蔽的地方(如6:6),这种提法可能反映犹太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弥赛亚不知藏在何处,随时可能从隐匿之处出来(约7:27)。实际上,这种看法很易被人利用,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制造一种假的期望;耶稣一再强调,说他再来(与第一次来不同)一定不会在暗中,他不会在有些人根本辨识不出的情况下出现。

24: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24:28  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 

闪电耀眼且疾速,照遍天际,这是形容当主降临时,一面如同迅雷,令人措手不及,另一面是全地的人都能看得见,并不是隐秘的。

当某地有尸首的时候,鹰类猛禽就会从人所不知之地忽尔来临,牠们可能是由于有非常敏锐的视觉或嗅觉,而不需要人的通知;所以当人看见鹰群盘旋,那儿必有尸体。

正像尸首在哪里鹰也在哪里一样,人子的来临也必同样明显准确,没有到处去寻找辨认的必要。

2)、战争、地震、饥荒频发

24:6  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打仗的风声,马太在写本书时,罗马大军要来镇压犹太人的风声甚嚣。

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这是圣殿被毁以前的第二个预兆;在主死以后,即将发生战争的传言,风声鹤唳。

 总不要惊慌,意即惊慌无济于事,乃要随时准备好面对这些事。

 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这是不要惊慌的原因,战争既是免不了的事,惊慌并无帮助。

 只是末期还没有到末期就是指世界的末了(参3节),也就是为期三年半的大灾难(参启11:2)。

24:7  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 

民攻打民指大至民族,小至部落村庄之间的战争;国攻打国指国际间的战争。从主升天以后直到如今,历世历代烽火连绵不绝。

 多处必有饥荒、地震,战争总是带来饥荒。历代以来,地震不断在增加,末世时要更加剧烈(参启6:12;8:5;11:13,19;16:18)。

瘟疫、地震、气候反常、温室效应、地区冲突。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常见的事情了,这些都是神的警钟,一次次提醒我们:末日就要来了,主的脚步近了。

24:8  这都是灾难的起头(注:“灾难”原文作“生产之难”)。 

灾难,妇人生产之苦难。妇人生产小孩时,必先有间歇性阵痛;其阵痛之间隔,越过越短;且阵痛之程度,越过越厉害。

本节表明,在主死后,以色列人在圣地所遭遇的苦难,犹如妇人经历产难,只不过是起头而已,真正厉害的大灾难还在后面,而且在大灾难来临以前,他们还会遭受一阵阵的痛苦,越过越厉害。

3)、基督徒遭受逼迫

24:9  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 

24:10  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 

这一段经文表明耶稣的坚定的诚实,他从来没有应许祂的门徒走一条轻易的道路。祂所应许他们的是死亡、痛苦与逼迫。从某方面说来,一个真实的教会,只要它是存在于一个非基督教的世界之中,永远是一个受逼迫的教会。这些逼迫是从那里来的呢?

(一)基督给人的是一种新的忠诚。他一次又一次的声明,这新的忠诚必须超越世上所有的关系。在早期教会的时代,憎恶基督教最大的原因,就是每当家庭中的一份子决志归主,其它的人却不信,就引起了家庭的分裂。基督徒是把耶稣基督放在他的生命中首位的人,许多人间的冲突就是由此造成。

(二)基督把一种新的标准提供给人。有许多世界认可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如果用基督教的新标准来衡量,就无法站立得住。有许多人对基督教发生困难,是因为基督教对他们、他们的事业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等等,加上审判。基督教使人难堪的地方,就是由于凡不愿接受她改变的人,一定会憎恨、厌恶她。

(三)一个基督徒,若是真实的基督徒,就会带给世个新的榜样。在他每日生活中所显示的荣美,使别人的生活显为丑陋。基督徒是世上的光,这并不是由于他批评别人或定别人有罪,而是由于他在自己的生活中所彰显的那充满基督生命的荣美,因此使那没有基督的生命更形丑陋。

(四)这一切都是说,基督教带进世界一颗新的良心。基督徒和基督教都决不会胆怯地隐藏,或胆怯地沉默。教会与每一位个别的基督徒,必须随时建造基督教的良心──而许多时候,人的特性是宁愿使良心静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7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