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以琳静悄悄
收起左侧

磐石之上 ——辛克莱·傅格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悔改所包含的要素

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中有一条问题问: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什么意思?回答是:

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上帝所赐的救恩,使罪人因真正觉悟自己的罪,又确知上帝在基督里的恩慈,就痛心懊悔,恨恶并离开自己的罪,归向上帝,立志竭力重新顺服。

悔改包含些什么呢?悔改的实际经验和用情深度是会因人而异的,也会因各种各样的人生背景和生活环境而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有某些特征是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i) 羞愧感的产生。

当我们认识到罪已经使我们堕落,而且更重要的是,罪已经夺去了上帝在我们身上所有的荣耀形象时,我们便产生出悔改的心。这悔改的心往往与一种自觉羞己辱神的感觉一起产生。所以保罗说罗马的信徒会觉得有「现今以为羞耻的事」(罗6:21)。


(ii) 谦卑感的产生。

很奇怪的,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时,他内心很可能会被他的傲慢所充斥,于是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他的心也就因此变得越来越刚硬。但当上帝叫我们真悔改时,我们则会感到无法狡辩,唯有在上帝面前认罪、谦卑降服在他的审判台前(罗3:19)。


(iii) 忧伤悔疚之心的产生。

被上帝降服后,我们因看到了自己的现状而会悔不当初,乃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事。我们会为自己曾经对不起上帝、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而感到痛悔不已。我们问自己:从前怎么会浪费了那么多的恩典,虚渡了那么多的光阴呢!


(iv) 这一切还不能算是悔改。

这些只是为真悔改而铺路。真悔改会产生一股对罪恨恶的心,也就是悟罪时的感觉,因为那时,我们尝到了罪真正带来的苦头;这也是上帝光照人心时所作的工作,叫我们全面认清罪的丑陋和可怖。我们不仅为罪所带给我们的后果和不便而懊悔,我们更会像诗人戴维一样, 说:

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
我的罪常在我面前。
我得罪了你,惟独得罪了你;
我行了你眼中看为恶的事,
因此,你宣判的时候,显为公义;
你审判的时候,显为清正。
看哪,我是在罪孽里生的;
我母亲在罪中怀了我。(诗51:3-5)
我们也会像寇佩尔(William Cowper)那样说:
我痛恨罪,
罪使你伤透心,
罪使你远我灵。


(v) 还有一点常会被人遗忘,也许是由于这一点与以上四点看上去不属同一类吧。真悔改一 定包含对上帝赦免之恩的认识。

就好像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所言,我们悔改因为我们「确知上帝在基督里的恩慈」。就是这恩慈,我们才懂得惧怕;也因这恩慈,我们得以从惧怕中得释放。对这一点的阐述,最具代表性的经文要数诗篇130 篇了。马丁路得称这篇诗作「保罗之诗」,也就是这个原因。在这首诗里,诗人对自己的罪认识得极为深刻,几乎要被这悔疚感所吞没,他从深处向上帝发出呼求(第1 节),他知道在上帝那里有他犯罪的档案(第3 节),他也不能妄想自己能够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第3 节)。但是,他的盼望是:「但你有赦免之恩,为要使人敬畏你... 耶和华有慈爱,也有丰盛的救恩。」(诗130:4,7)。只有当我们的双眼不再注视着自己的罪,而是定睛在上帝的慈容上,看到他的赦罪之恩,我们才会开始悔改;也只有当我们看得到原来上帝是有恩典、有赦免的,我们才敢悔改,敢回到上帝跟前,敢与他契合。

因此,在新约里,悔改被视为福音的礼物,是借着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的(徒5:31;11:18;参提后2:25)。保罗说领我们悔改的是上帝的恩慈(罗2:4)。律法或许能使我们知罪,带给我们一种罪疚感,正如让保罗感受到的那样(罗7:7-13)。但是,只有当恩典从水平线上升起来,把上帝的赦免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心才会被上帝慈爱的阳光所溶化,以致能够回心转意归向上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悔改的记号

有关悔改的教导,圣经从头到尾都很清楚地指出,悔改和道德表现是分不开的。那不只是一种对恶行的懊悔或者对罪过的觉悟而矣,而是回归上帝,回转去过一种带有上帝荣光的生活。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信徒说:

「你们从前是黑暗的,现今在主里却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应当像光明的儿女。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的良善、公义、诚实。你们要察验什么是主所喜悦的。」(弗5:8-10)

至于关于悔改之记号的经文,最具代表性的是哥林多后书7:8-11:

「虽然我在那封信上使你们忧伤,但我现在并不后悔;其实我曾经有点后悔,因为知道那封信使你们忧伤,虽然只是暂时的。现在我快乐,不是因为你们忧伤,而是因为你们的忧伤带来了悔改。你们依照上帝的意思忧伤,凡事就不会因我们受到亏损。因为依照上帝的意思而有的忧伤,可以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忧伤却会招致死亡。看哪,你们依照上帝的意思忧伤,在你们中间就产生了怎样的热情、申诉、愤慨、战兢、渴望、热诚、正义;你们在各方面都表明了自己在那事上是清白的。」

当然,这些词句所指的,并非一般的悔改个案,而是在指一个集体的经历,但是,哥林多信徒的悔改表现,给真正的悔改例出了标记。保罗在这里提到七件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i) 热情(或译作真切、迫切)

原文中spoude 这个字,暗示哥林多教会的人开始在他们自己的现状一事上,态度变得认真、正确了。他们态度之真切正好与他们要纠正的状况成正比。从前,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漫不经心,等闲视之的。如今,他们被更新了,对上帝显明在他们眼前的罪,深深意识到了。因此,一个人为罪懊悔,永远是从上帝的角度开始去看自己和自己的罪。人的心早已麻醉到对上帝漠不关心了,要对上帝的事有正确的反应,别无他法,只有先让人清醒过来,从而产生出一股真切感。

(ii) 申诉(或自诉)

原文apologia 是指为着对自己的指控而申辩。也许你们觉得这岂非说他们为自己辩护?这不是跟悔改的意思相距甚远吗?但保罗用apologia 是说这个字有纠正错误的意思。由于他们的罪已经带来了后果,他们现在关注到的是求上帝帮助他们去处理后果背后的原因,免得他们下次再被定罪。

(iii) 愤慨(或自恨)

这个字有自己恼火自己的意思。这是一种新的恨恶感,和他们以前所作的完全相反。在新约圣经中,这个字的动词被用来表示不悦的意思(太21:15;26:8 等)。

(iv) 战兢

原文phobos 是恐惧的意思。这里没有讲恐惧的对象是什么,也许对象是保罗也说不定!毕竟,在前一封信中,保罗对他们说:「你们愿意怎么样呢?要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还是以温柔的灵,带着爱心去呢?」(林前4:21;参林后7:8)也许这战兢是对准上帝的,若然,就表示他们有渴望得赦免的心(诗130:4)。但因什么惧怕,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知道。无论他们因什么惧怕,我们可以看出这惧怕表明了一个真正被唤醒的心,而这颗心被带了到上帝的真道下受管教。

(v) 渴望

一般这个词不常会跟悔改连系到一块。但根据上下文,我们也许能为保罗的思路找到一条线索。除了因罪而导致的与上帝的隔离和与属他之人(尤其指保罗)的隔离以外,还有什么能叫他们产生渴望之情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会友逐出教会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但是为了达到叫那人得以重整之目的,其本身也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因为这会使被逐的那人因自己的现况而渴望恢复从前所享有的特权。

(vi) 热诚(或热忱)

保罗用的希腊文是zelos,即与英文的jealousy(妒忌)同一字根。它象征对某种事物专一的渴求。在这里,这个渴求的对象可能是保罗或保罗对他们的情意。重新恢复事奉的意愿,并且参与事工,与上帝所兴起的仆人一同作工,正是真心悔改的一个记号。在我们所讲的这段经文中,哥林多人表示悔改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对保罗的劝勉作出了响应--因他那封信带给他们的忧伤,引他们步向悔改之路(第8、9 节)。

(vii) 正义

中文圣经和合本翻成「自责」,英文(Reversed Standard Version)翻成Punishment(刑罚)。乍眼望过去,不禁会叫我们大吃一惊,倒退三舍。其实这么翻译实在是个不幸。或许新国际版(NIV)的翻译比较恰当些,它能带出「准备好等候见到公义的彰显」(Readiness to see justice done)这个意思。这词含有「补偿」的意思。就好像撒该,当他看见自己以往的罪过,他立志要以实际行动尽量修补他的过错,偿还他的亏欠(路19:8)。悔改不单是建立在赦免上的新生样式,也是深入探究以往,看看有什么能补救的地方,靠上帝的恩典尽量去补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对悔改的分析足以告诉我们,悔改是一件何等彻底的事,它影响到我们的情感,但也涉及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面,并且直斥我们对人、对上帝的关系。如果你以为悔改只是在刚信主时一次性的表现,那你就大错了。悔改是指一生都要归回上帝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一生一世不断悔改。

但这持续性的悔改仍然是有个开始的,就好像果实总是有种子的。这悔改的种子在我们重生的时候,也就是当基督向罪死的能力扣住了我们心灵时候,就种在我们里头了。灵性成长的悖论(Paradox)就在于,当信仰扎信得越深、喜乐和确信发得越大的时候,同时也是悔改来得越彻、对主的需要感觉越迫切的时候。上帝的目的很清楚,我们越感到自己的需求大,就越会发现再大的需要已经早在基督里得到满足了;我们越觉得满足就越爱亲近主;当我们越亲近主,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在说:「如果你究察罪孽,主啊,谁能站立得住呢?但你有赦免之恩,为要使人敬畏你。」

当马丁路得把他的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时,他很智慧地选了这句话作第一条:

当我们主、生命的主、耶稣基督说:「你们要悔改」之类的话时,他的意思是要信徒整个生命都要悔改。


然而,有一点是我们千万不可忽略的,悔改的第一步就已经把我们带到圣洁的上帝面前叫我们得以称义这个殊荣里了,此后,我们的信心和悔改的心会不断进深。但称义本身却不是渐进的。我们下一章会讲到,它在一开始就是完全的、无瑕的,也是一次性、不反悔的赐予了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9 称义

对福音的诠释比许多人都深刻的马丁路得曾经说过称义这个教义决定了教会是否站立得稳。他说:「这一信条是教会的房顶,也是教会的房角石,单凭这一条就足以孕育教会、培养教会、建立教会、保守教会和维护教会。若是少了这一条信条,上帝的教会便不能存留片刻。」路得讲得非常对。虽然,为了有助了解基督徒新生命的全貌,我们前面认定重生为最重要的教义,但是称义却是信仰的核心。它不只关系到教会的兴衰,也关系到信徒个人灵命的坚立或颓落。我们可以说,如果对这一条教义解释不够透彻或者了解有误,信徒灵命出毛病的可能性,比其他任何一条所带来的都要容易。当上帝的儿女对上帝的关系失去平安时, 对别人爱的关怀枯干时,又或者对上帝的美善和恩惠渐渐模糊时,都是由于他不再从这口泉源中汲取力量。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条教义上扎稳根基,我们会一生享受平安喜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称义

圣经里,「称义」或「算为义」含有成为义的、或者活在一个正确的关系里的意思。相反, 在希腊道德观里,义(或者作正直)是他们所推崇的四大美德之一(与节制、良善和勇敢并列)。而对希腊人来说,正直基本上就是指与社会上一般所接纳的道德标准相吻合。但是, 圣经中的义却有更高的意境,成为义就是要正确对待上帝和上帝的律法。

「称义」和「义」都是法律用语。在法庭里,法官要问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法律对庭上这个人是怎么说的。在大英帝国,这个问题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这人与君主王权之间的关系现在是怎样的。因此审讯的案件常常是这样编档的:

R vs Ferguson[即女皇Regina 控被告人傅格森] 因此,当法庭宣读判决时,正是在宣告这被告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圣经中所说的称义不是说去把一个人变为义的,好像把人的品德改变一样,而是以宣判的形式算这人为义。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不够全面,因为这好像把称义的教义贬为仅仅一项宣告而矣,称义竟然变成了一个虚构的法律概念。其实这样想不太正确。布澈南(James Buchanan)称义教义经典著作之作者,把人作出的称义和上帝所作的称义作了个比较: 人间的法官所作的判词只不过是一项宣告,这个判决不能说算这个人有罪还是无罪,只能在法律之下,宣告这人究竟有罪还是无罪,何况法官的裁判有时还会有错误,不是会冤枉好人就是让坏人逍遥法外。但上帝不是如此,在宣称一个罪人为义时,上帝作了一件没有一个人间法官能作的事--他先把这个曾经是不义的人算为义,然后使他被称为义。当然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绝不失误的、依据真理而行使的判断。

也许你要再问:我们怎么知道圣经中称义是先算为义、再称为义呢?我们可以提供多个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i) 有罪之人的罪。很明显,定一个人的罪不是去使那人变成有罪的人,而是宣告他本身的罪,他是按照审判算为有罪的。相对而言,宣判无罪也不能是算人无罪,只能是宣告无罪的为无罪。(参箴17:15)

(ii) 与「义」相关连的用语具有审判性的特征,例如创世记18:25 强调上帝是审判全地的主;类似的话在诗篇143:2 也出现过。

(iii) 所有称义的同义词或代替词都没有「使之变成义」这个意思,而只有「宣称、算为」的意思。(参创15:6;诗32:1-2,以及保罗在罗4:3,6-9 中各自用到的两方面的意思。)

(iv) 有关称义就是「当众宣布地位的更改」这方面的最大证据,要数圣经对主复活的宣告。圣经里,主的复活是他自己被称为义的凭证(提前3:16)。我们总不可能从这段经文中得出结论说,主被称义就是主的品格被改变吧!这段经文只能理解成,上帝透过基督的得胜和复活为他辩护,证实了他是义者,透过复活显明了他和上帝之间名副其实的关系(参罗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称义的大能

有关这一点的实际重要性是不宜过份渲染的。福音的荣耀就是上帝宣布了人与他自己的关系(而非与罪的关系)回复正常了。但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希望把人的品德稍稍地算到恩典之上,我们很容易就陷入这样一种假设里:我们之所以一直被称为义,就是在我们人格品德上有可称义的地方。但保罗的教导是,我们所做的没有一件是足以叫我们称义的。他在这方面强调得如此强烈,以致有人指责他,说他在教导人随便生活也不要紧,反正上帝已经称他为义了。上帝既然会按我们的本相称我们为义,我们还何必讲圣洁呢?我们至今仍会面对一项挣扎,就是我们要不要把福音中上帝如此的恩典带给世界。你会问:这样的信息,会不会叫人误以为,我们把这恩典讲得这样便宜,是不是要告诉人,无论他们怎样生活都不要紧呢?我们看到,法利赛人当时反对耶稣的理由正是如此!

称义是不分程度高低的,但上帝在我们心中的工作则是有分别的。我们各有分别,让上帝的灵在我们心中作工的程度也有分别。圣灵的工作是要把我们塑造成有基督的样式,因此,无论人与人之间差别多大,他们或多或少也会像基督的。但是,要我们或多或少被称义是讲不通的。保罗不比你更称义;本仁约翰漫长的悟罪经历和被罪捆绑的经历,也不能叫他比你更称义。何况,称义过后再没有第二次的宣判了,因为称义是末日审判全地的上帝把本来要等到那时才宣布的判决,提前到现在给我们宣告了;而我们本来应得的刑罚,也被提前提到基督的十字架那里被他承受了。这就是杜普雷狄(Toplady)的伟大诗歌:From Whence This Fear and Unbelief(为何忧疑)中要表达的:

神岂未将我众罪过
尽归他儿子身上么?
主已为我还清罪债,
公义之神岂会再来
要我再及重新偿还?
你的救赎已完全,
没有剩下一文钱
要我自己去承担。
怒气我今何足惧,
若我藏身你怀里
靠你宝血来称义?
你既为我领得赦免,
我惹怒气已落你肩,
白白赐我免责恩典
神就不会两边追讨,
先向你钉穿的手要,
再要我自己去消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称义与自然定律是相违背的,我们才会懂得真正感恩。按定律,不义的不可能自动被称义、被宣告无罪。但称义是不可能与上帝的本性相违背的。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帝怎么能够既是公义的,又是会称不义的为义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何以能称人为义?

上帝不是凭我们是何等样的人或者我们做了何等样的事来称我们为义的。保罗在罗马书1:18- 3:20 中,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要证明的就是,人是没有办法凭己力叫上帝悦纳他们的。若是人真的想凭自己的建树来换取些什么,所能换取的只能是上帝的忿怒而不是被上帝称义。罗马书2:1-16 提出四大原则,把这一点讲论得入木三分:

(i) 人受审判是按照真理,根据事实而受审的。没有一样事可逃得过审判之眼的(罗2:2)。

(ii) 上帝是按各人所行来审判的。由于「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 所以,所有的人都被定罪(罗2:5-6)。

(iii) 另外,保罗说上帝的决定是依照人对光的领受多寡来审判的(罗2:12-15)(这话常常被人误解)。但这也毫不例外,对没有律法而犯了罪的和有了律法仍然违背律法的,一律都被定罪。

(iv) 最后,上帝借着耶稣基督来审判人(罗2:16)。在主的光照下,人将毫无借口。人若想以自己所成就的工夫来到上帝面前,所得到的只能是把自己永远展露在上帝的审判之下。

新约圣经中唯一认可的称义基础,只有在基督所成就的事工上。当然,基督之所以会成就这事工,因而使我们之所以能称义,其最终之因乃在乎上帝的爱。这里请注意,我们一刻也不应容许自己的思想去肆意曲解圣经的教导,误以为充满爱心的救主使我们与一位勉强愿意的父和好。但是上帝的爱,即单凭上帝的爱,是不能叫我们称义的。法院里的法官不能说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他的孩子,他爱这孩子就随便称他为义,宣判他无罪释放了。要称他为义还须满足另外的一些要求。新约圣经提出这样的论证:我们「因着上帝的恩典,借着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上帝设立了耶稣为赎罪祭,是凭着他的血,借着人的信,为的是要显明上帝的义....」(罗3:24-25)。上帝的爱是使我们能够称义的根源,而基督的死则是我们得以称义的基础。「我们现在....因他的血称义。」(罗5:9),这是他顺服的结果,他的血就使我们被称为义了,正如他为我们的过犯被交去处死,又为我们的称义而复活一样(罗4:25)。

这些要是都清楚了,你可能仍会问,基督所作的称义之工为何能够、如何能够归到不义的人身上呢?罗马书开头几章讲到的,人不虔不义应如何面对审判和现在不义的称为义免受刑罚,前后如何协调呢?上帝是如此公正严明,怎么能称不义的为义呢?我们用三个步骤来回答这个问题,头两个是关乎基督所作的,最后一个表示基督与他的选民所维系的关系,以致他所成就的可以变成我们的,因而「因着这一人的顺服,众人也被列为义人了。」(罗5:19)。

(i) 基督过了一个完全顺服上帝的生命。这种顺服有时会被称为「主动的顺服」。他被「生在律法之下」(加4:4),并且一生以律法之仆的形象渡过。他道成肉身为人,但与一切有肉身的人不同,他不需要承受罪的代价而死,他是「圣洁、没有邪恶、没有玷污、从罪人中分别出来」的(来7:26),因此他不必承受因违背律法而带来的惩治。

(ii) 纵使基督是无罪的,他却被视作罪人看待。在路加福音有关耶稣受难其中一章书里,就记载了五次有人亲口承认耶稣是无罪的(路23:4,14,22,41,47),但是他竟然如同犯人一般被钉。初期教会看主受难这件事,不只是恶人之手的所作所为,更是上帝之手的工作。圣经常用的字有:他「被交在....」「被交给....」(参太20:19;26:15;27:2,18,26 等)。保罗也用过同样的句子,他说:「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来。」(罗8:32)。而旧约先知以赛亚讲到受苦的仆人时,也用了同样的观念,他说耶和华喜悦把他的仆人压伤,使他受痛苦(赛53:10)。这种受苦的经历,即基督好像因违背上帝的律法而被定罪受苦的经历, 我们常常称之为「被动的顺服」,用「被动」不是说主不愿意主动地顺服下来,而是说他的顺服是以一种对上帝的旨意心甘情愿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iii) 以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受罚,解开这一个迷的钥匙,就在上帝所建立的基督与他选民之间的契合上。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人的兄弟,以致于他能够站在人的地位上,以人的身份,以他一生的顺服,尤其以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代表人,代替人。他替我们承担了罪,为我们还清了的债。在圣经多处地方特别强调到这个易位的发生,基督站在我的位子上承受本应由我来受的刑罚;而在上帝面前,我就站在基督本来的地位上,以致我受到了基督该得的宣判--我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了。这种位子的易换,从耶稣被指控的两条罪名上来看,尤其显著。耶稣被定的罪名,就是人在伊甸园中犯下的罪,人渴望成为上帝,违背上帝的圣律,这就是对上帝位格的亵渎,对他慈爱权柄的叛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就连对我的救主的控罪,也表明了他不是在该亚法和彼拉多的审判席前,为自己的罪行被定罪,而是站在至高真神的审判座前,代表兼代替罪人领受宣判。所以,在基督里有这样一种奇妙的地位对调:他站在不属于他的位子上,被定罪成为罪人,以致于我们能够站在不属于我们的地位上,被上帝称义,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保罗说了一句新约圣经中极其激烈的话:

他「替我们成为有罪的」(纵使他自己是无罪的),目的为要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他自动、甘愿地做了上帝咒诅的对象,为要使我们得以免去上帝的咒诅(参林后5:21;加3:13)。这就是称义的意思了!

然而,这么伟大的教训,我们有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没有感受到在我们身上应有的震撼。举例,有人说「称义」(justified)就是「好比我从未曾犯罪」(just-if-I’dneversinned)。别说这句话毫无半点属实,它对圣经的教训也是极不公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话没有充份有力地指出被称义的人原是一群不义的和有罪的人,而这一点正是圣经教导的核心,也是称义教义的荣耀。另外,这么说,是没有把称义的全貌展示清楚,因为称义不仅是把我带回原本的地位而矣,称义的教义不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欠的罪债已经还清了,更告诉我们, 我们如今领受了基督的义!我们不再像亚当一样,从头再来一次;我们现今是在基督里。在上帝眼里,我们不单止是无罪了,而且尤如基督一般的有义,因为我们这义是从基督里领受的。你有这样的信心吗?这是圣经要我们相信的,并且也是叫许多人得到确据的真理:

主,你宝血,你的义,
是我美丽,我的锦衣,
在宝座前,服此盛装,
抬头歌唱,欢乐不已。
你已全然为我除去
罪过、责难、羞耻、畏惧,
审判大日欣然站立,
主所称义谁敢问罪?
圣洁、温柔、无罪羔羊,
父怀中来,真神之像,
竟为我死,竟赎我罪,
欠主之恩,何以还偿?
圣洁义袍永不褪变,
天地可易时空可迁,
岁月无法改其荣美,
基督义袍永远新鲜。


辛赞多夫(Nic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我主耶稣是我的义》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认知和信念,我们前面一开始才会说称义是没有程度之分的,也不会有阴晴圆缺之变的。只有当我们抓住这些原则;只有当我们认识清楚称义是我们在基督里获取的,因此我们和基督一样确切完全的被称为义;并且只有我们确信这称义是白白得来,不能用功劳换取的,我们才能够享受与上帝越来越深的和谐与平安,并且进而欢喜快乐盼望得上帝的荣耀!(罗5: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信称义

上帝因为基督所作的,公平公正的称罪人为义。基督成为我们罪的赎罪祭(约壹2:2)。我们若承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公义的,必定赦免我们的罪,洁净我们脱离一切的不义(约壹1:9)。但是基督的义如何能变成我们的义呢?答案是借着在基督里的信。

称义之道在旧约很早的篇幅中就提到了。保罗在加拉太书和罗马书,就提到亚伯拉罕,以他来例证称义的教义。犹太人问:「亚伯拉罕不是靠行为称义的吗?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不是照着我们祖宗的脚踪行吗?他岂不是因他所行的讨上帝喜悦,所以蒙上帝称义吗?」保罗的回答是一个斩钉截铁的「不」!

亚伯拉罕不是因行为称义,这一点圣经讲得很清楚,他被称为义人是因为他信上帝(罗4:1- 3)。亚伯拉罕的子孙就是那些有信心的人(加3:6-7)。况且,亚伯拉罕不是因行割礼而称义的,因为圣经告诉我们,他是在被称义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行割礼的(罗4:9-12)。那么,他难道不是因遵行律法而被称义的吗?保罗又重新亮出他的底牌:律法只能定人的罪, 律法揭示出人的罪和罪的本质,这样亚伯拉罕又如何能凭律法称义呢?(罗4:4)。何况, 正如他向加拉太人所说的一样,若有人以为靠律法可以称义,就表示这人在圣经知识上的无知。律法是在亚伯拉罕蒙应许、因信称义后四百三十年才赐下来的。而事实上,律法是「加上的」(加3:19),是从「侧门」进来的,为要叫人知道依靠称义的应许是何等的必要。律法既然是为了揭示罪恶而被赐下的,怎样能带给我们称义呢?那些犹太人(以及许多后来的人)不止是对信心误解了(这信心是他们根本不去依靠的),也是对律法误解了(而这律法则是他们所依靠的),所以保罗才会如此大声地疾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4-4 2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