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男人的背景(二4~6) 二4 「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上帝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 5 野地还没有草木,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 (一)第四节的「来历」〔toldot〕在创世记出现十一次(本节,五1,六9,十1,十一10,十一27,廿五12,廿五19,卅六1,卅六9,卅七2),把整本创世记分为不同的段落。这词有两大特点: (1)它多指某人的后代(由他父亲死亡直到他自己死亡,通常他的儿孙才是主角,因〔toldot〕主要是指:「由这人所生的」)。 这词每次都是「引子」,6 故不宜效法底本学说把本节分成两部,上半属「祭典」(P),下半为「耶典」(J)。 有学者认为这词是一段的结束(不是引言);7 这讲法不能成立,因为: 第一,在第卅六章一节,「后代」不可能指前面第廿五章十九节至第卅五章廿九节,一定是指第卅六章一节至第卅七章一节。 第二,如果「后代」真是结束用的,第卅七章二节至第五十章岂不是「无主孤魂」,没有任何引子或结束? 接受底本学说的学者认为这词通常是一段的开始,只有在本处才作一段的结束。8 这讲法假设作者不按规律运用此词。 (2)此处的「来历」可译为「起源」(参《圣经新译本》)。9 「创造天地的来历」就是和人有关之万物的「来源」;或说是上帝创造人,以及创造和人有关之万物的「经过」。10 此外,「创造天地的来历」可解作「人犯罪对天和地产生的影响」。11 (二)「耶和华上帝」(第4节)这名字值得注意: (1)它大部分在本章和第三章出现,共十九次;在「五经」中只有出埃及记第九章三十节出现一次。此名在旧约还出现了二十次,多在历史书。 (2)根据底本学说,本节下即属于「耶典」(J);为何在「耶典」会多次出现「上帝」(Elohim)此名称?接受该学说的学者提出几个解释: 第一,「上帝」乃编者后来加上去的,因为本章论及创造,故在「耶典」里加上「上帝」,以此名字强调祂是全宇宙的主宰。12 第二,因为第一章多用「上帝」,第四章开始用「耶和华」;编者因此在第二和第三章用「耶和华上帝」作为「转接」。 第三,作者这样做,只不过叫读者知道本章的「耶和华」,就是前一章所说的「上帝」。13 第四,为了配合某种「礼仪」称上帝为「耶和华上帝」。14 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赞同或否定这些解释。不过,接受创世记源于一个作者的学者多赞同:「耶和华上帝」一名强调创造天地的「上帝」,也是关心人的「耶和华」。15 犹太拉比解释:「上帝」代表了神的「公义」,「耶和华」则是祂的「怜悯」;16 用此复名描述人犯罪的经过,最恰当不过。 这也可解释蛇引诱夏娃时,为甚么只称神为「上帝」而不提「耶和华」。 (三)「造天地的日子」(第4节)本是「造地天的日子」;旧约圣经,只有本节和诗篇第一四八篇十三节提到「地天」(该处引用本节),其他都是「天地」。为甚么此处用「地天」呢?有四个原因: (1)作者故意改变「天地」的次序,和本节上一句「创造天地」不同,读起来不会太呆板、乏味。 (2)本节直译是「天地创造的来历是这样……造地天」;因此,本节交叉平行:天、地、造、造、地、天。17 (3)本节乃第一章一节至本节的结束,故用「地天」,和开头的「天地」(创一1)交叉平行。 (4)由下一节(创二5)开始,作者记叙的中心转到「地」和在「地上」的人,故用「地天」作为下文的引子。18 笔者认为这四个原因都有可能,很难断定那一个正确;从文体变化来说,第二个最可取;但从内容来看,第四个有道理。 (四)第五节上继续记录上帝未造人时「地」的景况。大地一片荒芜,是不毛之地(可比较创一2的「空虚混沌」)。19 这节经文有下列地方须留意: (1)「野地」即不能耕种的土地,和下一句的「田间」(农地)相对。 (2)「草木」和「菜蔬」三方面相对: 第一,「草木」指在旷野(「野地」)生长的植物(创廿一15;伯三十4、7),「菜蔬」(创一11、12)生长于「田间」。 第二,「草木」不能食用,「菜蔬」却可以食用。 第三,此处的「草木」和第三章的「荆棘和蒺藜」相对(创三18),就如此处的「菜蔬」和该处的「菜蔬」相应一样。 二5b 「因为耶和华上帝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地;」 (一)「因为耶和华上帝还没有降雨在地上」这句话有下列特点: (1)它为洪水留下伏笔(上帝说:「我要降雨在地上」,创七4)。 (2)对于创世记当时的读者来说,这句话甚具震撼力;因那时的人以为「雨」来自雨神,故必须向雨神献祭,不然,就会有旱灾。创世记的作者却指出降雨在地上的乃是创造天地的耶和华上帝。20 (3)这句话为上文「野地还没有草木」、「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提供了原因;没有雨水自然不会有「草木」、「菜蔬」,它们不可能生长。 (二)「也没有人耕地」,这「地」是否指「伊甸园中的地」?21 这句话主要解释为甚么「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因没有人耕地。 (三)究竟本节所描述是那时的情况?学者有三种看法: (1)这是第一章二节的情况。 (2)这里的「地」乃指「农地」,人未耕种之前的情况。 (3)此处是上帝未造人,以及人未犯罪之前的情况。 二6 「但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 第六节记叙雨之外另一个水源。 (一)「雾气」〔ed〕在旧约圣经只出现过两次(本节和伯卅六27),可有三种解释:22 (1)它指「云雾」(伯卅六27),但本节所用的动词是「上腾」,把此词解作「云雾」不大适合,除非它指水气「上腾」变成云,再成雨,正如以利沙的仆人所说:「我看见有一小片云从海里上来……霎时间天因风云黑暗,降下大雨」(王上十八44、45;其他类似的经文,可参诗一三五7;耶十13,五十一16)。 (2)根据动词「上腾」把此希伯来字解作「水泉」、「水井」。不少早期的译本都如此翻译(如:七十士译本、叙利亚文译本、武加大拉丁文译本)。 这解法把「雾气」〔ed〕视为源于亚喀得文的〔edu〕,解作「地下水」,23 「波涛起伏」的大水。24 这种解法可以解决本段和第一章的矛盾;因为,如果此处真是谈及大水,则可把这大水视为第一章二节的「深渊」。 不过,这解法怎可和上文第五节配合呢?汹涌的大水百害而无一利,只会淹盖农作物,怎会促使植物生长? (3)把「雾气」〔ed〕视为源于苏默文的〔ID〕,解为「从地下渗上来的水」。25 总括来说,第三种的解法较合理,「雾气」指地下出来的水,「滋润遍地」,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解决植物因没有「雨」不能生长的问题。26 这地下水后来成为伊甸园的「河」(创二10)。27 (二)「滋润遍地」的「滋润」意思很广,可指灌溉地,令地生出农作物(创二10),28 也可指洪水泛滥汪洋的景况(结卅二6,「漫过山顶」)。有学者认为后者的解释符合本节的上下文。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