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蒙恩的器皿
收起左侧

《马太福音》文字释经证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讲:五饼二鱼的神迹

读经: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4

内容:

一、事件全貌

14:13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赛大)。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 

14:1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14:15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14:16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 

14:17  门徒(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 ,还算甚么呢?)。” 

14:18  耶稣说:“拿过来给我。” 

14:19  于是吩咐众人(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草地上(众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14:20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14:21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二、详细分解

1、战术转移

14:13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赛大)。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 

听说约翰已死的消息,耶稣就退到野地里去了。这是耶稣“战术上的转移”。并不是耶稣害怕,因为他的时间还没有到;他必须在时间没有到之前,抓紧时间。根据记载,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以后更多是单独行动,而且是在安提帕管辖之外的地区。一方面躲开政治镇压的危险,另一方面甩掉加利利人群的压力,耶稣才得以集中精力单独教训门徒。

路加告诉我们,所谓的野地,是在湖对岸腓力的地界之内,离伯赛大很近,若以陆路算,从迦百农起有四哩左右的路程。这旷野不是沙漠(原文直译可做“沙漠”),它有“草地”(19节),附近还有村子(15节)!

2、怜悯众人

14:1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尽管耶稣想避开众人,但是众人仍然追来。耶稣没有拒绝,仍然怜悯他们,一边讲道,一边医治病人。

3、试验门徒

14:15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14:16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 

14:17  门徒(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我们这里(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只有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 ,还算甚么呢?)。” 

天将晚的时候,犹太人把一天分为早晨、午间和夜晚;而夜晚也有两部分:一是从下午三时开始,二从下午六时日落之后开始:15节指第一部分的夜,23节则指第二部分的夜。

孩童,可指男童或女童,常用来指小奴。大麦饼是廉价的面包,贫穷人家的食物。,的原文指经过处理的鱼──鱼干或腌鱼,用作吃大麦饼的调味佐食品。加利利腌鱼闻名于罗马帝国。鲜鱼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因为没有办法运载至各地而仍然能保鲜。

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耶稣似乎故意为难他们,《约翰福音》6:5节说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就是说耶稣已经定意怜悯众人,准备行神迹喂饱众人。但是,耶稣要试验门徒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看看他们对主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耶稣已经在他们眼前行了太多太多的神迹:瘫子行走、哑巴说话、大麻风被洁净、鬼被赶走、平静风和海、死人复活……他们应当很自然的寻求主的帮助,这也是主试验所期望的目的。

但是,很可惜,门徒很愚钝,他们总是习惯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经验、能力、智慧。可是他们现在无计可施,因为面前是黑压压的一群,光是男人约有5000(21节);尽管他们数学似乎很精通,很会算账。二十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工人大半年的工资。门徒的意思很清楚:即令有这样一大笔钱,买来的饼也不够这么多人吃饱。所以,他们认为主在为难他们。就是忘记了主的大能。

我们也许很纳闷,他们天天跟着主,耳闻目睹那么多的大神迹,为什么还这么健忘呢?其实,如果在神的光中看见我们自己的本相,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比这些门徒好不到哪里!平安顺利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更火热,“遇难便与主分离”!患难、逆境常常无情暴露我们的本相,暴露我们的小信、多疑和习惯依靠自己!

耶稣很失望,因为这些门徒总是习惯忘记他的存在(太8:25)。这次,主没有责备他们,问他们有多少饼。他们的答复说明他们本身没有饼;五饼二鱼还是一个孩童带的。这对门徒而言,无异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到这里,气氛处于尴尬当中。明显,按照常情应当采取的做法是: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只不过是这次老师多了一句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的话。

4、施行大神迹

14:18  耶稣说:“拿过来给我。” 

14:19  于是吩咐众人(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草地上(众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14:20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14:21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祝福是普通的谢饭仪式,由犹太家庭的家长来作(他“感谢”神赐给食物,并不是为食物“祝福”)。耶稣的作法和所说祝谢的话同在以马忤斯(路24:30)坐席时的一样,无疑耶稣在门徒“家庭”范围内主持任何筵席时也都如此。

耶稣所讲的祝谢辞也必是遵循传统的规矩进行的。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当然是指向神祝谢,而不是对饼祝福;全文是“感谢祢,主我们的神,宇宙的王,因祢命大地生出粮食,为我们享用”。

令人惊喜的是,对两次喂饱众人的六次记述、对以马忤斯坐席的记述和对最后的晚餐的四次记述(包括林前11:23-24),用的全是同样四个动词:拿着祝福擘开递给(只个别地方有小的改动)。这是犹太人每日三餐的仪式,但是对基督徒有更深的意思,那就是,无论是在“野地”里进餐,还是在楼上大屋里用最后的晚餐,人们所想到的必是那最大的筵席,那时耶稣将以主人的身分接待祂在万邦万族中的全体子民。

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这是《约翰福音》6:12节的唯有的记载,说明收拾剩下的零碎的原因。虽然是神白白的恩典,但同样不能糟蹋浪费。

篮子,指犹太人随身携带,可挂在臂上用作盛载食物和杂物的器具。

妇女孩子。依照犹太人的规矩,在公共场合,不准妇女和小孩子与男人一同进食,因此妇孺另聚一处领受饼和鱼,人数不详。

在这个神迹施行的过程当中,门徒和那些知道饼和鱼数量的人可能如同在做梦当中。他们只知道按照顺序不停的分发饼和鱼,带着满脸的惊愕和不可思议。因为明明只有五饼二鱼,怎么一到主的手里就源源不断呢?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就算二十两银子买的饼,也不够分给众人——单是男人,就有五千;加上妇女孩子,少数也有个七八千吧!可是只有五饼二鱼,却绰绰有余!因为众人不仅是吃饱了,单是收拾的零碎装满了十二个篮子;而本来的五饼二鱼连一个篮子都装不满,众人吃的和这么多的零碎从哪里来的呢?!可想而知,现场又是欢声雷动!不亚于发生了一次地震!也许,现场很多人在咬自己的手,或者请别人咬自己,这难道不是白日做梦?可是,疼,真的很疼,不是做梦!

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这是《约翰福音》6:14节的记述。众人从耶稣行的大神迹上,想起了他们的先祖在旷野的天降吗哪,想起了摩西的预言(申18:15)。

5、思想神迹

有两段旧约经文值得思考,一个是耶和华赐吗哪给在旷野的以色列人的神迹(出16:),一个是以利沙用二十个饼喂饱了一百人的神迹(王下4:42-44)。两种情况下,都是一个先知拿出食物给一群人吃;耶稣这位大先知作的也一样,不过比以利沙提供的范围要大得多了。犹太人希望弥赛亚来时,能再赐给他们吗哪(启2:17)说明这样的神迹就是弥赛亚的表示。

  这餐饭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肉体上的需要;聚餐本身就标志统一和一致。众人并未被打发走,也未被命令散开(15节),相反地,他们受到欢迎来参加这新的团体。看了第19节,便知道耶稣是在担任着“家长”的角色。许多人都把这次事件看作是“弥赛亚筵席”的预先享用{\LinkToBook:TopicID=162,Name=ii. 百夫長的僕人(八5~13)},虽然饼和鱼在无酒的情况下很难成“席”,但它象征着神子民的团聚,到那时必将达到完美。约翰清楚地看到这一事件中有圣餐的因素,虽然其特殊含义要到“最后的晚餐”以后才得显明,可是把这次聚餐看作像“最后的晚餐”、圣餐的象征和弥赛亚筵席的预演(太26:29)均不为过。

这项神迹对初代教会具有深远的意义。耶稣的喂饱事件表达了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主的晚餐的预示,另一方面它是弥赛亚筵席的预尝。福音书屡次提及“吃”和“喝”来满足属灵的需要;以筵席来描写神国的情况(太22:1-14;路14:16-24)。喂饱众人的神迹是耶稣使众人预先尝到神国中弥赛亚筵席的滋味。这使初代教会更清楚明白主的晚餐的意义。主的晚餐不单是一项纪念耶稣受难的举动,也是基督徒预尝神国的大筵席。

6、一点质疑

有人解释说,这个神迹根本就不是神迹。本来犹太人出外就带着干粮,只不过是因为自私没有拿出来。但一个小孩子,却很慷慨,把自己的五饼二鱼献出来。孩子的慷慨感动了大家,于是众人纷纷把自己带的食物拿出来,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无非是教育我们不要自私。

这样的解释似乎合情合理,而这样解释的根本用意在于否定神迹。他们不仅仅是这样解释这个神迹;对所有的神迹,他们都按照他们崇尚的理性做这样的解释。他们的动机是为了便于教外的那些精英阶层(比如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能够接受基督教,因此他们尽可能把基督教的神迹做自然化的解释,就是说尽可能将神迹从圣经当中“消除”。

可是,事实是,他们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把神迹从圣经当中“消除”了,基督教也就沦为劝世的理论而已,耶稣只不过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根本不能成为世人的救主,更不可能是神的儿子。结果,基督教因着他们的聪明而土崩瓦解。

他们就是新派神学,是高举科学、高举理性的神学,是“不信派”。但就这个神迹来说,如果真是按照新派神学解释的那样,有一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1)、如果门徒明明知道众人带着食物,门徒也是犹太人,那么就没有理由叫众人散开,使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2)、如果众人带着食物,就算藏的够好,耶稣也应当是知道的,因为他也是犹太人。吩咐众人把食物拿出来吃,或者按照他惯常的做法;责备他们的自私,命令他们拿出食物,问题就解决了,没有必要试验门徒。

3)、既然是众人被感动,不再自私,自己拿出食物,那么众人不会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基督教本身就是一个神迹性的宗教,圣经是神的自我启示,圣经当中记载了很多神迹。否定了神迹,就等于否定神的存在。否定神的存在,圣经就不是神的自我启示,纯粹就是人的作品。这样就等于摧毁了基督教。所以务请主内肢体小心辨别。

来自英国的巴克莱《每日研经丛书》,虽然在新约四福音部分有很丰富的背景材料可以借鉴,但是整体上是否定神迹的,就是说是属于新派神学的解经书籍。敬请弟兄姐妹小心辨别,不要中了不信派的流毒。

三、反省反思

1、耶稣独自退到野地里去,是因为听了约翰殉道的凶讯害怕了吗?

2、门徒天天跟着主,耳闻目睹很多神迹,为什么常常忘记主呢?给你怎样的教训?

3、五饼二鱼的神迹要表明什么?

4、新派神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有什么值得你吸取的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一讲:耶稣履海

    读经:太14:22-36,约6:15-21

内容:

一、事件全貌

    14:22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迦百农)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14:23  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 

14:24  那时(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14:25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 

14:26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 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14: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14:28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14:29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14:30  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14: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疑惑呢?” 

14:32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14: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 神的儿子了。” 

14:34  他们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 

14:35  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 

14:36  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二、详细分解

1、令人困惑的举动

14:22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迦百农)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耶稣用五饼二鱼,不可思议的喂饱了近万的群众。全场欢声雷动,人气爆棚。人这个时候会忘乎所以的。而且这正是大干一番的最好时机——机会可遇不可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是耶稣还是出人意外的选择躲避,耶稣怎么了?门徒也是一百二十个不乐意,可以说是极不情愿的被催上船。

2、原因所在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约翰福音》6:15节交待了原因。

是啊,虽然曾经很多的假弥赛亚宣称可以行神迹而揭竿起义,但根本不能行神迹,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当然,犹太人还是很敬重他们的,毕竟是民族英雄。但是,这些假弥赛亚没有一个可以跟耶稣相比,耶稣作弥赛亚,作领导暴动的君王,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1)、粮食问题。行军打仗,首要问题是粮食,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切断敌人的粮食供给线,常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在耶稣不成问题,五饼二鱼就可以解决近万人的吃饭问题,还怕打仗的时候缺乏粮食吗?

2)、战斗伤亡。这个问题是行军打仗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打起仗来,总有死伤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这在耶稣更不成问题,他只要举手之劳,甚至是一句话,伤员立刻恢复健康,死人立刻可以复活。耶稣的军队是不存在减员问题的。

可是,耶稣真要是做这样的弥赛亚,他还用得着军队吗?也许这群亢奋的群众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耶稣并不是犹太人期望的大卫式的君王。他的弥赛亚使命是拯救黑暗国度撒旦权势下被奴役的灵魂,而他完成这个使命的起点是在十字架上,他要为罪人舍命流血、预备救恩。他要推翻的是罪恶权势,而不是奴役以色列的罗马帝国;他要建立的是神的国度,而不是人间的政权。正如拿破仑说过:“我有千军万马,一个小小的欧洲都征服不了;耶稣没有一兵一卒,却征服了全世界。”

3、祷告的主

14:23  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

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路加福音》记载耶稣的祷告特别多(3:21;5:16;6:12;9:18,28-29;10:21;11:1;22:39-46;23:34,46)。耶稣每逢面对重大决定的时候,都退到安静的地方单独祷告,向父神领受力量,例如拣选十二使徒(6:12),登山变像(9:28),在客西马尼园里(22:39-44)。主是神的儿子,尚且这么重视祷告,何况我们这些追随他的人呢?岂不更要多多祷告呢?

这里顺便提醒一下。许多信徒对祷告存在着误解,比如必须在家里“进内室、关上门”(6:6),必须跪下来,必须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进内室、关上门”我们已经分解过,就是尽可能选择安静的、不受干扰的环境;实在不行,内心一定要安静下来,在心里默祷。其实,神喜悦我们常常亲近他,喜欢倾听我们的心声,我们完全可以随时随地的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困惑告诉神;神乐意分享我们的快乐,也乐意分担我们的忧伤。

“必须跪下来”,圣经没有这样的规定,圣经当中记载的祷告姿势有跪着的、坐着的(撒下7:18)、站着的(这是犹太人常用的祷告姿势),甚至是躺着(撒下12:16)的。所以问题不在姿势,而在人心。真实的祷告来自真实的需要。

祷告的长短,也应当根据实际的需要,不应当刻意追求长篇大论。许多时候,很多长篇大论的祷告是炫耀,甚至是控告。我们前面看过的大麻风病人、血漏的女人、睚鲁,还有迦南妇人(15:22)、税吏(路18:13),主耶稣自己,他们的祷告很简短,却都是合神心意蒙神垂听的祷告。

4、耶稣履海

14:24  那时(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14:25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 

14:26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 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14: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四更天。根据罗马计时法,夜间共分四更:(1)晚间六时至九时;(2)晚间九时至半夜十二时;(3)半夜十二时至凌晨三时;(4)凌晨三时至六时。故此处四更天即指凌晨三时至六时。

主在这里再次显示了他的神性。前面面对狂风大浪,他一呵斥,风浪就乖乖听命(8:26);这次同样是面对狂风大浪,耶稣选择的是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熟悉武打小说的人可能很容易就认为耶稣是武功大师,他的轻功十分了得。但是,耶稣不是武功大师,不是武打小说里面杜撰的人物。耶稣是神的儿子,他可以驾驭他创造的宇宙万物。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与风浪搏斗已经有一段时间,正是筋疲力尽的时候。突然,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毕竟是夜里四更天,看不清楚。突然出现一个在海面行走的人,门徒的第一反应是就惊慌了。哪有人能在海面上行走呢!门徒极度恐惧,失声喊叫起来“是个鬼怪!”他们清楚,耶稣不在船上,不可能保护他们。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你们放心,神曾经这样安慰过胆怯的以色列人(赛41:10;43:1-2,5)。耶稣日后也这样安慰过遭难的保罗(徒23:11)。衷心盼望主的话成为所有在患难当中的信徒的安慰。

是我,直译是‘我是’,神的名字是‘我是那我是’(出3:14原文);主耶稣一说‘我就是’,人就退后倒在地上(约18:4-5),因为祂就是神。

门徒这才放下心来,原来是主!大家又惊又喜,相信很多人想起了上次的“平静风和海”。他真的是神的儿子。

5、可爱的彼得

14:28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14:29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14:30  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14: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疑惑呢?” 

彼得一直是这样的冲动、可爱(路5:8;太16:16,22;26:33,35;约18:10;21:7,20)。他是课堂上反应最快的学生。这次上课的内容是“信心”,是实践课程,课堂就在海面上,老师是耶稣,学生是彼得。

通过耶稣的回答,众人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众人正在惊讶、感慨之中,彼得突发奇想:“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彼得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用事实来证明确实是耶稣呢?还是出于冲动?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主没有拒绝:“你来吧!”

又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彼得感觉是在做梦,船上的众门徒也是紧张地注视着海面上的情形,大家是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只有耶稣是平静安详,尽管脚下波涛汹涌。

这不是做梦,自己明明就行走在海面上。突然狂风掀起了巨浪,彼得就害怕:“这太不可思议了!我怎么可能在水上走路呢?风浪就要夺去我的性命,我要没命了!”彼得这一怀疑,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明明走得好好的,为什么看风浪看环境呢?——人是多么习惯看环境啊!明明知道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是靠着主,为什么一遇患难就立刻忘记主呢?——我们是太容易依靠自己而忘记主了!患难常常把我们的本相暴露无遗!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疑惑呢?”

你这小信的人,这样的责备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6:30;8:26)。怀疑是信心的大敌。主的弟弟雅各也曾斥责(《雅各书》):

1:6  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1:7  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这堂实践课,以彼得的失败和耶稣的责备而结束。我们没有资格对彼得说三道四,要知道请求到海面上行走的只有他,其他的门徒只是惊讶;他们完全可以都提出这样的请求,而且主肯定应允他们,但是他们没有。如果是我们,我们不见得比众门徒好到哪里去。不要说狂风大浪了,一点小小的涟漪就常常摇动我们的心。

6、风平浪静之后的敬拜

14:32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14: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 神的儿子了。” 

你真是 神的儿子了。这里门徒已经集体认同耶稣是神的儿子了,一方面耶稣受洗的时候,神这样说过(3:17),当时彼得和安德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他们显然在场;一方面,耶稣指出拿但业心里的想法,拿但业也这样的承认(约1:49);一方面耶稣赶鬼的时候,鬼都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现在门徒从耶稣履海当中,再次看见耶稣的大能。但是,很令人纳闷的是,日后耶稣询问门徒对他看法的时候,竟然只有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16:15-16)。如何看待这里的众门徒的认同呢?是他们太健忘?还是他们太愚钝?我们只能说他们太愚钝,太令主伤心。

7、又见群众的蜂拥而至

14:34  他们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 

14:35  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 

14:36  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我们又看见了主的大能,主的怜悯心肠。但是,我们也看见了只求医病赶鬼、身体平安的众人。日后在钉死耶稣的声浪当中,也有他们当中的人。求神怜悯这些人,怜悯教会当中太多太多只求吃饼得饱、医病赶鬼的信徒。开他们的眼睛心窍,使他们知道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认识神,就是地狱的永火;身体虽然治好了,若不悔改跟从主,一样下地狱。

 三、反省反思

1、耶稣为什么在人气飙升的时候选择了躲避?他是一位怎样的弥赛亚?

2、耶稣是神的儿子,为什么还常常祷告?给你什么启发?

3、祷告必须“进内室、关上门”,必须“跪下来”,必须“长篇大论”吗?

4、你相信耶稣真的可以履海吗?为什么?

5、彼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有资格批评他吗?

6、是我,这样的宣称表明什么?

7、你信仰的动机什么?是不是只求吃饼得饱、医病赶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二讲:论传统与诫命——传统高于诫命

    读经:太15:1-9,可7:1-13

内容:

一、事件全貌

    15: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到耶稣那里聚集。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说: 

15:2  “你的门徒为甚么犯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15:3  耶稣回答说:“(你们是离弃 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 神的诫命呢?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15:5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15:6 (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15:7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15:8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15: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二、详细分解

1、一轮又一轮的调查

15: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到耶稣那里聚集。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说: 

15:2  “你的门徒为甚么犯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古人的遗传,指的是口传律法,即以旧约律法为基础,但已大大超出了它的有关生活规定的繁文缛节,最后发展成为一部各种法规条例纷繁琐细的《米示拿》(《他勒目》是对《米示拿》的批注。耶路撒冷的《他勒目》有12卷;巴比伦的《他勒目》有60卷)。历来著名律法教师对摩西律法的诠释和引申;这些都以口传方式保存下来,且为法利赛人所恪守。对法利赛人(大部分文士都是法利赛派)来说,口传律法与旧约律法有同等的权力。

仔细洗手。按摩西律法的规定,祭司进圣所供职前必须洗手洗脚(参出30:19)。而历代口头相传的补充规定,将旧约对祭司的吩咐扩大范围至一般百姓的生活细节,惟恐人们可能在无意中摸过不洁的东西(如死人、死畜、不洁的动物),所以规定在吃饭前必须洗手。拉比们常说:“圣民(以色列人)住圣地(迦南),必说圣言(希伯来话),食圣食(洗手)。”饭前洗手的固定做法,似乎是耶稣时代之前不久才实行的,对平民百姓或许尚不能要求,但耶稣是“拉比”,不能不知道吧!

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因为在街市上恐会接触到外邦人或一些不守礼仪的犹太人,以致自己被沾染污秽了,所以须要先经过洗浴等洁净的手续,才可以吃饭。

历代拘守,动词在原文可翻为‘领受’,它常用于犹太人中一些教导、规矩、风俗、习惯等的世代相传上。

法利赛人历代以来所拘守的洗礼有三种:

    1)、洗手:将手浸在水里直到手腕(参2~3节)

    2)、洗浴:将全身浸在水里。

3)、洗物:就是将杯、罐、铜器等器物浸在水里。

我们一定要十分清楚,所谓洁净与不洁净的观念,与身体的清洁卫生无关,这完全是礼仪方面的事。一个人在洁净的条件之下,方能敬拜、接近神;不洁净的人就不可能敬拜,接近神。

这种不洁净是由于触摸某种人或物传染的。例如一位妇人若有血漏就算为不洁净,即使在正常的月经期间她也是不洁净的,她在生了小孩以后的一定时期是不洁净的。每一具尸体都是不洁净的,摸到尸体的人也成为不洁净。每一个外邦人都是不洁净的。

这种不洁净可以传递,也就是所谓有感染性。例如:一只老鼠碰到了一件陶器,这件器皿就不洁净,若非按礼节洗濯并使其洁净,凡盛在其中的东西都是不洁净的。结果是任何人摸了这件器皿就不洁净,吃或喝其中所盛的东西也成为不洁净。凡与这样吃喝过的人接触的人,也成为不洁净。

俗手,指未遵照宗教洁净礼仪洗过的手。

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他们所主张的洗手,是一种宗教礼仪,而不是为了清洁卫生。

避开一切礼仪上的不洁是不能做到的事。一个人自己可以不沾染不洁,但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街上所接触的人,到底洁净还是不洁净?只要碰一碰就会使他不洁净,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不洁净是传染的。因为在巴勒斯坦有外邦人,凡是外邦人脚底下新踏到的尘土都是不洁净的,因此这件事变得更为复杂。

为了抗拒这种不洁,便做出一套繁复的洗涤办法。这种洗濯方法是越来越复杂。首先要在早上起床时洗手,然后产生出一套圣殿内祭司所用的洗手方法,他们在吃自己的一份祭肉以前,必须如此洗手。后来正宗派的犹太教徒要求自己要与所有真正虔诚的教徒遵守这繁复的洗手方法。

厄德赛恩在他所写的弥赛亚耶稣的生平与时代的书中,列出这最繁复的洗濯仪式。在餐前就要把使用的水瓶预备好,至少需要一圆形木筒四分之一的水,也就是足够灌满一个半鸡蛋壳的水。首先把水倒在手指正面掌心向上的双手上,必须流到手背,直至腕关节;从腕关节滴下来,因为这水已为了接触过不洁的手变为不洁,如果这水再流回手指,就使手指再成为不洁了。这套过程还需要再重复一次,双手背向上,手指往下,最后每一只手指用另一只手的拳头擦过以后就就是洁净了。一位严谨的犹太人不但在餐前遵守这些仪节,甚至每一道菜都要来一遍。

所以犹太正宗派的领袖向耶稣所提出来的问题是:“你的门徒为何不遵守我们传统洗濯的礼仪?”

这次调查是来自耶路撒冷的,就是说来自律法的大本营,宗教高层。这样的调查在约翰施洗的时候已经发生过(约1:19)。在耶稣宣称他拥有“赦罪的权柄”的时候,也发生过(路5:17)。

这次调查的结论估计是耶稣没有否认他的门徒违反古人的遗传,而且耶稣不但不约束他的门徒,反而为他们百般狡辩,说穿了就是耶稣在纵容教唆他们。是离经叛道、执迷不悟的一群危险分子。

2、答非所问

15:3  耶稣回答说:“(你们是离弃 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 神的诫命呢?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15:5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15:6 (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原文直译﹞“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亲或对母亲说,凡你可以从我受益的东西,(我已经把它当作献给神的)一个礼物了。”

供献,是将财物作一种许愿式的奉献,起源于耶弗他的许愿(参士11:29-40)。这类许愿式的供献,又名“各耳板”;凡经拥有者指定为“各耳板”的,父母亲没有权利动用(参可7:11)。

已经作了供献,意思是“凡名义上已经给了神的物品,就不可容让别人使用”。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一些不肖的犹太教徒,往往假藉合法的遁辞,许愿将家产献给圣殿使用,这样就可逃避供养父母的责任,而自己却以财产监管人自居,仍照旧享用其钱财。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在贫穷与需要之中,如果这贫穷年老的父母前来要求儿子的帮助,这个人有一个办法可以逃避帮助父母的责任,就是正式地把他所有的金钱、产业奉献给 神的圣殿,他的产业就成为各耳板,专门奉献给 神;然后他就对他的父母说:“真是对不起,我没有东西可以给你,我所有的都奉献给 神了。”这人可以利用遵守礼仪的形式,来逃避孝敬父母的责任。他可以用文士的规定来废除十诫中的一条诫命。

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法利赛人是根据圣经上另一处的话说,不可违背所起的誓言(参民30:2),来支持“各耳板”的借口。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以经护经”──以神的道维护神的道,相当正确。但是主耶稣说他们是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他们的错误在于:

     1)、用一个圣经教训(不可违背誓言),来废掉另一个圣经教训(要孝敬父母)。

     2)、应用圣经教训,只按着一段经文的字句,而忽略了全部圣经的精神。

事实上,这轻而易举的宣誓,保护的是宣誓者本人的财产仍由他本人支配,只是剥夺了他父母动用的一切权利而已。后来,为了更好地遵守第五条诫命,拉比口传的法规允许这种誓言可以作废。不过耶稣在世的时候,显然还常常生效。如此虚假欺人的孝敬父母,与第五条诫命中的神的旨意直接违背。

这是耶稣一贯的特色:答非所问。法利赛人和文士责问的是耶稣的门徒为什么不遵守饭前洗手的口传律法,按照正常的回答是直接解释原因。耶稣明显没有否认门徒确实违反了法利赛人这样的传统,事实是他对这个问题未置可否,反而是反唇相讥: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 神的诫命呢? 

耶稣的意思很清楚:“先别管我的门徒为什么不遵守这样的传统,先问问你们对遗传和律法关系的处理。你们为什么把来自人的口传律法高举到神的诫命以上呢?”

耶稣的说话是有根据的,且看: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这是十诫的第五诫(出20:12,17;利20:9;申27:16)。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这就是铁的证据。他们的遗传竟然可以取代神的律法,而且是废了神的诫命,也使得犯罪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这样的遗传还有什么价值?法利赛人错谬到了何等地步?他们还竟然把他们的遗传奉为瑰宝!他们到底是在侍奉神,还是在侍奉自己的传统?废了神的诫命的遗传对耶稣又有何权威可言呢?

因此,门徒对这个没有价值的甚至是犯罪的遗传没有遵守,跟法利赛人借着遗传废除诫命的罪恶相比起来,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反而是正确的。

面对耶稣这样的反诘,相信法利赛人和文士又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极为恼火。因为耶稣不但没有丝毫认错的表示,反倒竭力狡辩,为门徒开脱,简直就是纵容、挑唆。如果任凭耶稣他们肆意破坏他们的遗传,他们的遗传还有什么威信?他们一贯对遗传的恪守还有什么价值?他们在群众当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因此,杀人灭口是最好的选择。

    3、严厉的责备

15:7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15:8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15: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假冒为善的人,这词源于当时在舞台上的演员,常戴着假面具说话,隐藏他们原来的真面目,演活另一个人的角色。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见《以赛亚书》29:13节。这种心口不一的虚假敬拜倒是犹太人真正的传统(诗78:36;结33:31)。

人的吩咐,就是口传律法。初期教会,这样的律法主义冲击教会,也遭到了保留的斥责(林前4:3;西2:21-23;多1:14)。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这样,人的意见代替了神的旨意,人的看法代替了神的启示;他们所在意的,不是神怎么说,乃是人怎么说。

耶稣严厉的斥责他们:“你们这些热衷表演的演员,你们的敬拜是虚假的!你们只热衷于对遗传的死守,你们把人的吩咐当作神的律法;而真正神的诫命却被你们废弃了!你们以为顺服神就是对遗传的死守,你们以为这就是你们的义,而且神必定赏赐你们这样的善行。你们完全错了!你们正如神借着以赛亚先知的责备,你们的敬拜是心口不一的敬拜,是虚假的虔诚,是严重的犯罪!”

从来没有一个人会质疑法利赛人在遵守这些传统规条上的热心,也没有人会怀疑这类的习惯在历史传统上的真实性,也没有人会否认它们原初的目的是要尊崇神,乃是已经借着启示赐下之圣经原则的延伸(或许也是恰当的)。那么,耶稣在这里论到文士和法利赛人时,为甚么会用假冒为善的人或“那些扮演一个角色的人”这么强烈的字眼呢?在他们空洞的、不真诚的态度里,他看见了一段圣经预言的应验,所以也就印证了圣经的权威。他们自称是倚靠圣经的,但其实都是以自己的遗传来取代它。

耶稣指出法利赛人乃是那些扮演虚假角色的人,与他们的真相不符。他们在外表上表现出一副很尊敬神的样子,这一点倒没有争论余地;但他们内心的态度却是直接而完全地与此背道而驰。外在的敬虔本当是内在实际形诸于外的记号,但是他们表里不一致;我们可以比较先知对于以色列王国时代那些没有意义的、空洞的宗教仪式所作的抨击。

即使法利赛人在内心上是认真的,他们的整个立场却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所教导的完全是倚赖人的权威,而不是神的权威。凭良心说,这已经是够糟,但问题还不仅如此。这样倚靠人的传统,其实反倒使他们忽略了神明确的命令。

4、真正的敬拜

当日的文士与法利赛人最奇怪与不幸的,就是他们实际上所作的与犹太人最伟大的教师的言论相违背。以利以谢拉比说:“一个人为他父母的缘故,门是敞开的。”他的意思是说,若有任何人起了不孝敬他父母的誓言,后来反悔了,即使违反了他的誓言,改变他心意和采用另一种方式的门,依旧是敞开的。耶稣从不给人以不知道的真理,总是把神已经告诉人类的事来提醒他们,使他们可以明白祂的真理,这些事神早已告诉他们,他们早已知道却又忘记了,因为他们宁愿接受自己人为的繁文缛节,却不要神伟大单纯的律法。

这就是发生冲突与顶撞的地方,就是两种宗教与两种崇拜的较量。文士与法利赛人认为宗教就是遵守一些外表上的规条、律例与礼仪,例如在餐前正确的洗手方式等;这就是在人生的各方面严格地遵守一种外表的规条。而耶稣认为,宗教是一件内心深处的事,它是发自超乎律法的同情与仁慈的事。

文士与法利赛人认为崇拜就是仪式和礼仪,而耶稣认为崇拜就是洁净的心灵与爱心的生活。这就是冲突。这种冲突今天依然存在。崇拜是什么?即使在今天还是有许多人说,若不是一位具有使徒所承继的权柄,并经封立的祭司,在一所成圣的建筑物中主持的仪式,单单按照教会定规的仪式所举行的,并不是崇拜。而这一切都是外表的东西。

崇拜最伟大的定义之一,是由汤朴威廉(William Temple)所定规的:“崇拜是藉神的圣洁来苏醒良心,以神的真理来喂养人的头脑,以神的美善来洗濯人的想象,使人的心向神的爱敞开,把意志奉献给 神的旨意。”我们若因文士与法利赛人的盲目而吓一跳,若因他们对外在礼仪的坚持而震惊,就必须留意,免得我们在自己的方式之下犯了同样的罪。宗教决不能建立在任何的礼仪或仪式上,必须建立在人与神之间个别的关系上。

5、束缚我们的传统

直到今日,我们仍广泛地受到遗传的捆绑。在我们的基督徒生活中,我们在耶稣基督的简单纯一之外,又为自己添了许多出于遗传的东西。人作遗传的奴隶是极自然的事,除非他立意避免。在韦尔斯的某些地方,人们在将他们亲人的遗体下葬之前,必须以法兰绒缠裹遗体。这是因为以前某一个王朝,曾颁布这样的法律,旨在繁荣当地的法兰绒工业。当时如此行还有它的理由,但后来形成一种传统,以为不如此就是违背传统,而且是对死者不敬。

捆绑你我的遗传是些甚么呢?我们是否受一个遗传束缚,认为在早晨读圣经是件好事?倘若你只为守这传统而读经,那你不如脱离那传统。我们若屈从,作它的奴隶,纵然有些遗传有理性的根据,它仍然是墙垣,会将我们阻隔在神之外。例如有些人只是遵行传统,参与公众敬拜,以致于公众敬拜中的那种热心、力量,已无法感动他们。他们反受了传统的害。对于有些人,传统的教会关系只是像一座建筑物顶端的避雷针。它的功用只是消减雷电的袭击,使建筑不受害而已。

我们的王渴望将人从一切的束缚中带出来,以进入和神的活泼关系中。一切能使我们和神之间隔绝的事物,不管它以前具有如何虔诚、圣洁的作用,我们也当将它摒弃。连恪守圣餐也能变成一种传统,将人摒除在与耶稣基督的交通之外。那被我们看为神圣,虔诚的敬拜,礼仪,很可能变成一道将我们隔绝在与神的交通之外的墙。我们所恭敬护守的惯例,很可能成为一种传统,使我们与神隔绝。

我们和神之间,必须具有属乎个人的,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系。因此愿我们谨慎防范任何声称在神的诫命之外,必须加上其它遗传才能使生活敬虔这一类的教派。人所加上的任何解释,至终就成为遗传。一切出于人的诠释,一旦被高举到缺它不可的地位时,它就会成为祸害。解经有它的地位,诠释有它的价值,教训也有它的益处;然而无论是解经,或诠释,或教训,都不可被看成是最主要的,惟有神的诫命才是最主要的。但愿我们不因我们的诠释、解经、和传统,而违反了神的诫命。让我们保守我们的心,使我们首先在与神的关系上站稳。在真实的虔诚中,人的灵与神那如烈焰的灵之间,是容不下任何其它事物的。无论位于这中间的是祭司、圣物、礼仪、或典章,全都应该铲除。

“没有间隔,主,没有间隔!”该是每一个真敬拜者所发的呼求,当这呼求得蒙垂听的时候,所产生的虔诚就能影响一切外在的事物。让我们对一切外在的事物心存畏惧,免得它们带领我们离开了属灵的敬拜。愿我们谨慎培养属灵的敬拜,不容任何事物夺去了它的地位,好让属灵的敬拜影响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细节。

 三、反省反思

1、法利赛人的遗传是什么?这些遗传你怎么判断他们的价值?

2、“你们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耶稣这样责备法利赛人有什么证据?法利赛人这样的做法有什么错误?

3、耶稣为什么说法利赛人是假冒为善的?

4、真正的敬拜是什么?

5、有哪些传统在束缚着你或者你的教会?这些传统是否合乎圣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三讲:论传统与诫命——真正的洁净

读经:太15:10-20;可7:14-23

内容:

一、事件全貌

15: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15: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注:“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吗?” 

15: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15: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15: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15: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15: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骄傲、狂妄。), 

15: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二、详细分解

1、真正的污秽

15: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入口的指食物(参17节);污秽人意即“使人成为俗的或不洁的”(参徒11:8),也就是使人不能“分别为圣”(参约17:19)的意思。

出口的乃能污秽人出口,指从人心里发出来的意念、言语和行为(参18-19节)。

门徒显然还不明白耶稣的意思,因为后面等众人退去的时候,他们特地请教了耶稣。虽然他们听了感觉很不对劲,但是并不知道老师要表达什么。

2、转告法利赛人的态度

15: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注:“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吗?” 

15: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15: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不服,原文作“跌倒”。耶稣对法利赛人高举遗传而废弃诫命的批评是法利赛人无法辩驳的;但是耶稣竟然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等于是否定旧约律法关于食物洁净的规定(利11:)。这样,耶稣跟他们相比只能说是彼此彼此。

凡栽种的物,原文是“每一棵树”。 法利赛人自以为是神所栽种的(参赛60:21)。

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即指人所栽种的,它有二意:(1)指法利赛人;(2)指法利赛人的教训和作法。

    必要拔出来古人的遗传(参2节)和人的吩咐(参9节),都是“人所栽种的”,终有一天必要被神拔除。

瞎眼领路,主在后来集中揭露法利赛人问题的时候,也这样斥责过(太23:16-17,24)

瞎子领瞎子,不懂的教导不懂的,瞎子给瞎子领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可怕之极!但是领路的瞎子还自以为目光炯炯,犹太人就是这样自负的瞎子(罗2:19-20)。这样的情形在教会当中并不少见。

门徒把法利赛人的不服转告了耶稣。我们看到,耶稣没有追着法利赛人继续辩论下去,也没有发什么牢骚——如果是我们,特别是我们正确反被误解、曲解的情况下,我们不会善罢甘休的。主是神的儿子,他的生命当中没有血气的不平、不服。耶稣只是冷静严肃的告诉门徒:这些自以为是神栽种的物,是神的选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神的子民;他们自以为牢牢的生长在天国里边,但是他们必定被拔出来;地狱的火炉是他们发挥价值最好的去处。不要与他们浪费时间,任凭他们吧!是他们刚硬悖逆、铜头铁额,是他们弃绝神,抱着传统不放;不是神弃绝他们。

3、解明比喻

15: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15: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15: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骄傲、狂妄。), 

15: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这是《马可福音》7:19节的内容,告诉我们食物都是洁净的。保罗后来也作了这样的教导,不过加上了“爱心行事”的原则(罗14:14-23,林前4:4-5;多1:15)。就是说,虽然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吃,不存在洁净不洁净的问题;但也凭着爱心体恤别人的软弱(就是担心吃了不洁净的食物神不喜悦)。如果因为自己的权利(什么都可以吃)而绊倒了软弱的人,就是犯罪。所以为了不绊倒软弱的人,最好放弃这样的权利。

发出,在原文含有源源不断地发出来的意思。

恶念,指邪恶的计谋,是人一切罪行的起头。

奸淫,指未婚男女或夫妇以外不正当的性关系,例如嫖妓。

苟合,或译“淫乱”,指破坏婚姻关系的性行为。

谤渎,主要是指对神的亵渎,也可兼指以言语中伤他人名誉的行为。

诡诈,或译诈“诈骗”。

    嫉妒,直译“恶眼”,指意图恶事的眼,转指仇视、敌视、妒视。

    淫荡,或译“放荡”,指不知羞耻、不受拘束的性放纵行为。

    这张犯罪清单,还见于其他的经文:

《罗马书》

1:29  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注: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1:30  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 神的(注:或作“被 神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 

1:31  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 

1:32  他们虽知道 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加拉太书》

5:19  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 

5:20  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 

5:21  嫉妒(注:有古卷在此有“凶杀”二字)、醉酒、荒宴等类。我从前告诉你们,现在又告诉你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 神的国。 

法利赛人和文士原来是藉洗手来谈论洁净不洁净的问题(参2节),法利赛人的传统告诉他们:不洗手吃饭就会把手上的不洁净传递给食物,这样本来洁净的食物就变成污秽的了。现在主耶稣把问题提升到藉食物来谈论甚么是真正的洁净不洁净。就是说仪文上的不洁和食物洁净的条例无关紧要,它们并不能传递污秽或者避免污秽;重要的是道德上的不洁,只有这样的不洁才能污秽人的灵魂,引人走向灭亡。

耶稣所说的话中,使犹太人最为惊骇的,就是这一番话。它虽然定了文士与法利赛人的宗教为有罪,但是实际上也似乎否定了大部分的《利未记》。那么,如果理解旧约关于食物洁净和其他洁净的条例的作用?为什么耶稣废除这些条例?洁净和献祭都属于“礼仪律”【摩西律法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三部分:道德律(十诫)、礼仪律(洁净和献祭的条例)、民事律(处理民间纠纷的条例)】的内容,如何看待摩西律法当中的“礼仪律”?我们基督徒是不遵守“礼仪律”的,为什么?很多基督徒认为既然都是神的话,所以我们也应当遵守这些“礼仪律”,至少是遵守食物洁净方面的规定,对不对呢?

摩西律法是在以色列人被摩西从埃及领出来之后,在西奈山上颁布的。这一群在埃及被奴役的百万之众,他们是缺乏教育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年级、年龄的不同,教育方法也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教学当中要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比如使用图片、影像资料,还有做游戏;而中高年级的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因而教学当中要尽可能训练学生思考、质疑、逻辑表达等等。这样,对于一个民智未开的以色列民族,他们就像小学的低年级学生,神就采用了形象直观的教育方法。“礼仪律”就是这样的表达。

因为神是圣洁的,所以他要他的子民也圣洁(利11:44-45)。那么关于洁净的规定,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训练以色列民成为圣洁。神的用意就是透过这些看得见的、很实在的洁净的规定,引导以色列民去体会的性情和神的心意,从表面洁净的重要性来体会内在洁净的重要性。

献祭是体会内在洁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神透过律法这面镜子,照出人的污秽、败坏。而罪带来的结果是与神隔绝,是肉体的死亡和灵魂的灭亡;所以,人若想脱离罪的刑罚,恢复神创造的本意,活得真像人,亲近神,就必须解决罪的问题。献祭就是通过用来献祭的动物的流血、死亡,告诉以色列民“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来9:22)。神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仪式,训练以色列民透过仪式的表面去体会罪可怕的后果、代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会内在洁净的重要价值。

但是,正如保罗所指出的“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西2:17)这些“礼仪律”仅仅是“影儿”,无论是洁净的条例,还是献祭的仪式,都不能叫人真正成为圣洁、远离罪恶。这些规定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训练方式,所指向的是那将来的“形体”,就是基督。基督是最美的祭物和最高的大祭司,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为祭物,他的舍命流血才能满足神的公义,他的宝血才能洗净罪孽、使人成为圣洁(关于律法与基督的关系参第十三讲:登山宝训——论律法和先知)。

因此基督徒不需要再遵守“礼仪律”,但是“礼仪律”的精神实质仍然是基督徒行事为人的规范,就是远离罪恶、成为圣洁;而“礼仪律”也已经被基督教的两大圣礼所取代,就是洗礼和圣餐。

明白了神制定“礼仪律”的用意,我们就会发现犹太人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就一如他们在安息日方面的错误做法一样。他们把本来引导人看见自身污秽、必须认罪悔改归向神、应当亲近神顺服神的律法,变成了极为琐细的规条;而敬拜神就是对这些繁文缛节的死守。就是说,这些繁文缛节实质上已经取代神,或者说就已经成为他们的神。正如以前讲的:他们侍奉的不是神,而是传统。

耶稣的话取消了旧约中一切食物的律例。这些食物的律例仍然可能是合乎健康、卫生、常识与医学的智慧,但却没有法子把它们当作是宗教上的事。自此以后,耶稣定规,一个人遵守礼仪到什么地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情形。

无怪乎文士与法利赛人惊异万状,耶稣的这番话等于就是把他们宗教的根本,从他们脚下连根铲除,不但是足以惊讶,也是革命。如果耶稣是对的,他们整个的宗教原理就是错了。他们把宗教与守律例、条规讨神的喜悦混为一谈,把信仰和那些所谓的洁净与不洁、进食与餐前洗手的礼仪等混为一谈。耶稣是确定宗教和人的心合成一体,而且坦白地说,那些文士与法利赛人的规例,与宗教毫无关系。耶稣说法利赛人是不知神道路、瞎眼的领路者,人要是跟随了他们,只有偏离正道,掉进坑里。耶稣的见解实在是再正确没有了。

1)、宗教若在于外表的条规与遵守仪式,就是包含着两种意思。它实在太容易了。不吃某种食物,以及在某种方式之下洗手,比之与饶恕那不可爱与不能爱的,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安逸与娱乐去帮助那需要的人等等,实在是容易得多。

我们还没有完全领会这个教训。经常上教会,慷慨地奉献给教会,参加查经班都是外表的事,它们是走向宗教的道路,但它们并不是宗教。

我们总要常常提醒自己,宗教在乎个人的关系,在乎对神和待人的态度。

而且假如宗教只在乎外表的遵守,就完全领人走入迷途。许多人在外表上毫无瑕疵,但是在他的心里存有最恶毒与败坏的意念。耶稣的教训是说,一切世上外表条文的遵守,并不能救赎一颗充满了骄傲、恶毒与情欲的心。

2)、耶稣的教训是说一个人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心。“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他们必得见 神。”(太5:8)伯仁斯在《致大卫的信》中写道:“总是内心的部分,才决定是或非。”

   神所关心的并不是我们如何行,而是我们为何要行;并不是在乎我们实际所行的,而是我们内心盼望的。正如阿奎那曾说:“人是看行为,神是看内心。”

按照耶稣的教训──这教训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罪──无人能因遵守外表的律例和规则自称为善,惟有在他内心清洁的时候,才能自称为善。这个事实也是骄傲的尽头,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只能说“神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的原因。

三、反省反思

1、  耶稣明明是对的、正确的,法利赛人还不服气,耶稣为什么不继续跟他们辩论下去?

有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

2、  如何认识摩西律法当中的“礼仪律”?我们今天还应当遵守这些规定吗?

3、  为什么说犹太人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给你什么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四讲:外邦妇人的信心

读经:太15:21-28;可7:24-30

内容:

一、事件全貌

15: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15:22  (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15:23  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15: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15: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 

15:26  他回答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15: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15: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二、详细分解

1、再次转移

15: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15:22  (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那里,应是指革尼撒勒地方(参14:34)。

    推罗、西顿,位于加利利以北,腓尼基境内(即今黎巴嫩)的地中海港口市镇,乃被神咒诅之地(参赛23章;珥3:4)。

结束了关于洁净的争论,耶稣再次选择了战术上的转移。为的是集中精力教导门徒,但是却隐藏不住。一个迦南妇人为着自己的女儿来求耶稣,因为她女儿被鬼附着,很是痛苦。我们看见了一位很有爱心的母亲,前面我们曾经看过一个很有爱心的父亲睚鲁。

大卫的子孙,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是弥赛亚的代名词。但这次是出于一个外邦人之口。这说明耶稣的名声已经传到外邦,毕竟推罗、西顿离加利利不远。

2、意外的闭门羹

15:23 上  耶稣却一言不答。

我们已经很熟悉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耶稣只要一句话,这个迦南妇人的女儿就会好。根据《马可福音》7:30节,迦南妇人的女儿不在现场,而是在家里。

但是,这次耶稣是出人意外的沉默。为什么主给这个很有爱心也很有信心的祈求者吃闭门羹呢?有人说,是因为她只求耶稣可怜,并没有明确说明医治她的女儿。显然,这样的解释是可笑的,这个迦南妇人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就是求耶稣医治她的痛苦的女儿。

门徒想必也是很纳闷,他们也不太清楚这次老师为什么选择的是一言不答。

3、门徒起哄

15:23 下  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既然老师都沉默了,就是等于拒绝,所以门徒趁势祈求耶稣赶走这个迦南妇人。因为这个迦南妇人很不知趣,还在后头喊叫,仍然一个劲的祈求。

4、明确的拒绝

15: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在较大规模差传的总部署当中,耶稣曾经明确差传的方向是:“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10:5-6)

耶稣还是开腔了,但是丢给这个不知趣的迦南妇人是冷冰冰的话:“对不起,我差遣,主要使命是寻找拯救那些迷失的以色列人;外邦人,免谈!”

面对冷漠的老师和冷漠的门徒,这下,这个迦南妇人该死心了!

但是,耶稣为什么这样做呢?有人说:这是因为那迦南妇人错称祂为“大卫的子孙”她站在不对的立场上来求主。但是,耶稣前面不是已经医治了很多的外邦人吗?比如医治百夫长仆人的瘫痪(8:5-13),百夫长极大的信心还令主感到惊奇呢!还有医治格拉森被群鬼附着的人(8:28-34),明显也是外邦人。而且,耶稣这位弥赛亚是全人类的救主,而不仅仅属于以色列;后来传福音的大使命当中,耶稣还清楚吩咐门徒将福音传给外邦。

5、不离不弃

15: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 

这个妇人依然不死心,依然是厚着脸皮耍赖。耶稣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会被这种执着的母爱所感动!

6、依然冰冷

15:26  他回答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这份执着的母爱根本没有感动更“固执”的耶稣,耶稣给她的依然是冰冷,简直是寒气逼人!

耶稣到底怎么了?面对这样铁石心肠的耶稣,而且是与道听途说大相径庭的耶稣,迦南妇人还能怎么做?

7、惊人的执着、惊人的坚持

15: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被这个迦南妇人的执着和坚持所震撼!——不管你耶稣怎么讲,不管你怎么冷漠,我就是认定你了;你不医治我的女儿,我就坚决不走!

8、终于“妥协”

15: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耶稣态度急转而下,反而是竭力夸奖起妇人极大的信心,而且是应允了妇人的祈求。早知如此,何必前面那么冰冷了?

那么,是耶稣妥协了?耶稣不答应成全她的祈求就不行?耶稣今天为什么这么不爽快?

9、深入思考

先假设一下,这个迦南妇人来到耶稣面前一祈求,耶稣就给她成全了,然后耶稣就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门徒认可吗?我们看了也赞同耶稣这样的夸奖吗?显然不会赞同。

那么,耶稣这里的一反常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验迦南妇人,是为了给我们树立一个伟大信心的榜样。

这样,我们再来回顾事情的整个过程。

耶稣选择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地,是为了更好的教导门徒;但是突然就出现了这个妇人的搅扰。我们说“突然”,就是没有料到,是意外。但是,在耶稣也是意外吗?我们别忘了他是神,他无所不知,在他没有“偶然”或者“意外”。所以,耶稣清楚会有这样一个迦南妇人的出现,而且他有很大的信心;当然门徒是不可能知道的,毕竟他们只是人。

耶稣为了使这个迦南妇人的伟大信心得以让众人看见,所以选择了接二连三的拒绝和冷漠。而且门徒还一个劲的起哄。按照常理,这个迦南妇人早就应当知趣的离开,而且是带着满腔的失望和气愤。但是,这个迦南妇人就是轰不走。

门徒不知就里,但耶稣知道一切,他很爱这个迦南妇人,在她的执着面前,他拉开紧闭的门,敞开一条小缝:

15:26  他回答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字原文是指家中饲养的“小狗”,为家人的宠物,和小孩子的玩伴。犹太人通常说的“狗”是指“郊外野狗”,在原文是另外一个字。

明显这里的儿女指的是犹太人他们是神的选民,是圣洁的民族;,指的是外邦人,他们没有神律法,他们是不洁的种类,猪狗不如。这样,明显表明了犹太人对外邦人的蔑视;耶稣也这样说,是否表示他也蔑视外邦人?

很显然,主这里这是引用犹太人常用的说法,并不表示耶稣赞同这样的蔑视,因为他也是外邦人的主;而迦南妇人也明白耶稣表达的意思。那么,耶稣为什么用的字是“家狗”而不是“野狗”呢?

耶稣的用意是给这个他非常喜爱的迦南妇人提供机会,从前面的大门紧闭,到现在的敞开一条小缝:“对不起,主人的饼只能给儿女吃,不能给家里的狗吃;不过,狗可以吃从桌上掉下的碎渣。”耶稣的弦外之意是:“虽然家狗不能与儿女一样上桌吃饼,但是家狗可以分享碎渣,所以我也愿意给你机会。”

显然,妇人听出了耶稣的暗示,所以她连忙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到这里,水到渠成,这个迦南妇人的伟大信心完全显露出来。

这个迦南妇人的伟大信心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同时,在这件事情上,还有一个功课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就是等候神。当我们的祷告没有得到神的应许,而且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祷告合神心意的,我们就要学会等候神神做事有他的时间。神的时间从来就不会迟。我们所要做的是等候神的时间在等候当中不断认识神;不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祷告的动机、目的,不断调整自己。《荒漠甘泉》说的好:“许多的祷告神已经听见,上面批着‘迟延成就’”。

三、反省反思

1、凭什么说这个迦南妇人的信心是伟大的?

2、耶稣为什么一反常态、执意拒绝呢?

3、这个迦南妇人有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

4、为什么说在神那里没有“偶然”、“意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五讲:给四千人吃饱

读经:太15:29-39;可7:31-37

内容:

一、事件全貌

15:29  耶稣离开那地方,(经过西顿,就从低加坡里境内来到)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 

15:30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带著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15:31  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 神。 

(《马可福音》

7:32  有人带著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7: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7: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7: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7: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7:37  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15:32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15:33  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 

15:34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 

15:35  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 

15:36  拿著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15:37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15:38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15:39  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二、详细分解

1、是否雷同?

猛一看,这段经文与14:13-21节是雷同的,所以有人说,是不是门徒们的记忆出现了错误?除了一些细节有不同,但总体上是相似的。因此,很可能是一次事件的重复记载,意在夸大耶稣的能力。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人往往不能多次犯相同的错误,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你看门徒,面对耶稣的试验性的话语,却问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比较约6:7)。

我们不妨先看看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人数众多,都是解决食物问题,耶稣都是在考验门徒,门徒都是不知所措。

不同点:

事件

地点

所用材料

剩余数量

人数(约数,除了妇女孩子)

对象

目的

14:13-21

加利利北岸伯赛大(路9:10)

五个饼

两条鱼

十二个篮子

五千

犹太人(约6:14-15)

预尝弥赛亚的筵席,表明弥赛亚身份

15:29-39

加利利东岸(太15:29;可7:31)

七个饼

几条鱼

七个筐子

四千

外邦人(太15:31;,对比可7:37)

表明神的大爱,表明耶稣也是外邦人的救主

再看看下面的经文(《马太福音》):

16:8  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甚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 

16:9  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 

16:10  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 

这是主亲口说的话,难道说耶稣也记错了?因此显然,这两次事件不是相同事件的重复记载,而是确实是两件事。

2、要点分析

这两件事情确实有很多的共同点,所以相同的地方就不再赘述,请看“第六十讲:五饼二鱼的神迹”。

1)、对象

15:31  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 神。

归荣耀给以色列的 神,很明显的交代了众人的身份,是外邦人。

2)、特写镜头

(《马可福音》

7:32  有人带著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7: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7: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7: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7: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7:37  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我们看到这次主施洗神迹有一些有趣的动作。当然,我们不要做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要生搬硬套。耶稣医治这个耳聋舌结的人,不是靠这些动作,而是靠神的大能。

望天,天父是他医治力量的来源;叹息,悲伤神所造的人若非犯罪,哪会有这些痛苦(罗8:19-23)。

以法大,是亚兰话,是当时居住在巴勒斯坦地犹太人的通用语言,意即“开了罢”。

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这是众人的赞叹。也可以看出这些观众的身份,明显不是犹太人,说话的口吻不像(对比可7:37;太9:8;14:33)。

3)、行神迹的原因

15:32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困乏,晕倒。

这次神迹交待了耶稣行神迹的原因,除了试验门徒之外,还有就是出自主的怜悯。他既顾及众人灵里的需要,也体恤众人身体的需要。他真是慈爱的主。

4)、剩余的零碎

15:37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筐子,是用灯芯草和藤条混织而成的贮物器具,比篮子大(参14:20)。

15:39  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马加丹,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个地区,又名“大玛努他”(参可8:10),确实位置不详。

5)、行神迹的目的

分析行神迹的目的一个主要依据是神迹施与的对象。给五千人吃饱那次参与者是犹太人,因而目的是预尝弥赛亚的筵席、表明弥赛亚的身份。而这次的参与者是外邦人,他们虽然多少听说弥赛亚,就像那个大有信心的迦南妇人也知道“大卫的子孙”,但毕竟不可能像犹太人那样有旧约的背景和对弥赛亚的切盼。因而目的是表明神的大爱,表明耶稣也是外邦人的救主。

3、质疑

15:33  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

提到容易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说门徒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怎么可能?

但是,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亚伯拉罕(创12:10-14;20:1-4)、以撒(创26:6-7)就是明显的例子。我们只能说,这些门徒太愚钝,太习惯依靠自己而忘记神。虽然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是危险临头的时候,我们不也是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吗?要不怎么有话说叫“屡教不改”呢?求神怜悯我们的软弱。

三、反省反思

1、太15:29-39与太14:13-21是相同事件的重复记述吗?为什么?

2、两次事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门徒的愚钝给了你什么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六讲:责备与提醒

读经:太16:1-12

内容:

一、详细分解

1、错误的动机

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

法利赛人遵守口传与文士律法的繁文琐节;撒都该人完全否认文士与口传的律法,只以圣经的记载作为他们生活的准则。法利赛人相信天使与身体复活;撒都该人却不相信。保罗在公会前受审就利用这种互相反对的局势(徒23:6-10)。而在现在这种情形之下,最要紧的是法利赛人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他们可以在任何容许他们遵守自己的宗教规条的政体下生活;撒都该人是少数富有的贵族阶级,他们是通敌的,只要保持他们的财产与权利,他们倒很乐意与罗马政府合作。法利赛人仰望弥赛亚的来临,撒都该人并不如此。我们简直不可能找到两个更不同的党派和团体,可是他们竟在除灭耶稣的阴谋上采取一致的行动。一切的错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对基督的仇恨

关于这两个派别的详细介绍见“第四讲:五色杂陈的反应”。

与这一节内容接近的内容是12:38,详见“第五十四讲:严厉的责备”。

这里简单提出两点,一是互为政敌的两派的联合,一是寻求的动机。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可见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罪恶目的——除灭耶稣,却化干戈为玉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等待他们的必然是严厉的审判。

他们请求行神迹的动机不是为了谦卑悔改归向耶稣,而是为了试探。耶稣行的神迹很多很多,但是他们认为都是地上的神迹;只有从天上显个神迹,像摩西、以利亚那样,才能表明他是弥赛亚。明显,这样对弥赛亚的认识是不对的,旧约弥赛亚预言当中并没有从天上显个神迹的内容(赛29:18;35:5-6);而且证明弥赛亚身份还有美好的见证、传扬的福音。他们这样请求根本动机不是信,而是否定,是圈套。如果耶稣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就等于听从了试探,犯了罪,而且他们仍然会继续试探下去;如果是拒绝,就表明他这个弥赛亚是冒牌的,只会行行一些小神迹而已。

2、严词拒绝

16:2  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  

16:3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 

16:4  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耶稣先搬出他们很会分辨天气:“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就是说他们懂得“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然后责备他们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他们虽然很熟悉旧约弥赛亚的预言,而耶稣所言所行完全与这些预言吻合,就是神给他们预备的弥赛亚,这么容易辨别的事情却视若无睹、不能分辨,真是天大的笑话!这些自命不凡、自以为看见的瞎子真是可怜、可悲、可恨!

耶稣清楚他们的动机,他不可能听从这样的试探,所以耶稣义正词严的告诉他们:“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意思是说:“你们这些邪恶淫乱的人,你们祈求神迹的动机不是出于谦卑寻求的心,而是要试探我,所以你们叫我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你们看,对不起,没门!但是,有一个神迹是你们也能看到的,是专为罪人预备的,就是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这对谦卑寻求的人是福音,对刚硬悖逆的人却是审判。”

3、温柔的提醒

16:5  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 

16: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俗称“面肥”,是一种能使面包起发酵作用的单细胞菌体,经发酵后的面包变得更可口。

4、门徒的误解

16:7  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 

5节那里说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而没有饼,就必须向那边的外邦人买饼,没有一个严谨的正统派犹太人会去吃一块外邦人的手摸过或烤过的饼,因此从湖那边得饼的困难无法解决。忘记带饼的门徒以为耶稣是说:“你们忘了带洁净的饼,你们到了湖的那一边,可要小心注意不要去买带有污秽之酵的饼,使你们沾染了污秽。”

5、痛心的责备

16:8  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甚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 

16:9  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 

16:10  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 

16:11  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16:12  门徒这才晓得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法利赛人的教训,指注重外表形式,假冒为善,矫揉造作,以博敬虔的虚名。我们不妨叫他们“表面功夫派”,或者是“擅长表演派”。

撒都该人的教训,指研究宗教哲理,却不相信神复活的大能。他们就是“不信派”。

法利赛人把宗教当作是律法、诫命、规条与律倒。他们把宗教当作是外在的仪式与外在的洁净。所以耶稣是说:“要小心,不要像法利赛人那样把宗教当作是一套:‘你不可……’。要注意不要把宗教与外在的行为视作一体,真正重要的是人内心的状况。”这警告是防备生活在律法主义中,而称之为宗教;这是防备形式主义宗教的警告。用现代的说法,这是防备外表敬虔的警告,就是只看人外表的行为,忘却其内心情况的宗教。

撒都该人有两种特征,彼此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富有的贵族阶级,与政治极有关连。所以耶稣可能是说:“你要小心,千万不要把天国与外表的善一视同仁,也不要把你的盼望带到政治的行动上面去。”它可能也是在我们的价值制度之下,警告不要给予物质太高地位,并且防备人要以政治的行动来施行改造。耶稣可能是提醒人:物质的丰盛远不是最高的善,政治的行动远不是产生最重要的结果。真正的福份,是内心的福份;真实的改变,不是外表环境的变动,而是人心的改变。

可叹这些门徒,总是习惯从物质的、有限的眼光看问题,总是不开窍,总是很难从灵性的角度深入思考。关于食物的洁净,耶稣在前面已经教导过:食物的本身并不能污秽人,真正能污秽人的是人心源源不断发出的罪恶;食物都是洁净的(15:11,17-20)。主怎么可能出尔反尔,在这里又回到犹太人注重洁净的传统当中呢?退一步来说,就算耶稣仍然注重洁净,因此不能购买外邦人的饼;现在没有带饼,但是对耶稣来说不成问题,他很容易就会从无变有、从少变多。门徒已经两次看过这样的大神迹了。

经过这么一点拨,门徒才恍然大悟:原来主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耶稣预定受难的时间就要来临了,留给耶稣的时间不多了,可叹这些门徒还这么愚钝,怎能不叫主伤心和焦急呢?

我们不也是这么愚钝吗?常常从物质的层面来寻求神,常常从人的眼光来看问题,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又怎能不让主伤心、叹息呢?

《天路历程》当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有一个人,眼睛始终向下看,而且一直不停的用耙子划拉着一些稻草;一个天使就在他头上,手里拿着金冠冕。可是,这个人却从来不抬头向上看。

虽然这是一个喻道故事,但是不正准确的刻画出我们的光景吗?我们总习惯于盯着这个世界,生怕遭受损失,一直不停的划拉着一些“稻草”——金钱、财富、地位、名气……而对于神要给我们的金冠冕——神的生命永生、属天的平安、喜乐、与神在一起……却不感兴趣!求神怜悯我们如此的短视和无知。

二、反省反思

1、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为什么请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2、为什么说这两派互为政敌?又是什么原因他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给你什么教训?

3、耶稣为什么拒绝他们的请求?又为什么批评他们?

4、门徒为什么不能理解耶稣讲的“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值得你吸取的教训?

5、你一直划拉着哪些“稻草”呢?为什么说这些是“稻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七讲:教会的根基

读经:太16:13-20

内容:

一、详细分解

1、民意调查

16:13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注:有古卷无“我”字)?”

 16:14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该撒利亚腓立比该地位于加利利海以北,近黑门山麓,是希律腓力的封地。此地有浓厚的异教色彩。这个地区充满了古时亚兰人崇拜巴力的庙宇。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叙述此地附近至少有十四座这一类的庙宇。这是到处弥漫着古时宗教气氛的地区,这也是一个笼罩在古代神明阴影之下的地区。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有一座为该撒神所建立的白色大理石的大庙。该庙为大希律王所建,约瑟夫说:“希律藉着建立这座献给该撒的辉煌的神庙,装饰了这原来就很引人注意的地方。”约瑟夫在另一处为描述这洞与庙写道:“该撒把另一个国家赐给希律的时候,他也在当地建立了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庙宇,靠近约但河的发源地。该地称作潘尼母(Panium)是一座极高山的山顶,在它旁边的下面,或在底处,有一个山洞,其中有可怕的峭崖由上突然垂下,里面有大量静止不动的水。若有人要测量水的深度,没有一根绳索的长度可以达到水底。”所以希律给该撒神建造了这座宏伟的白色大理石神庙。后来希律之子腓力更进一步的美化,充实这个神庙,把潘尼亚斯的名称改为该撒利亚,即该撒之镇,再加上他自己的名字──腓立比意即属于腓力,表示与地中海岸的该撒利亚有区别。再往后的年日,希律亚基帕为尊崇尼罗王而称此地为尼罗尼亚(Neroneas),凡是看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人,即使相隔着一段距离,不会不看到白色大理石闪闪发光的柱子,并想到罗马的威仪与神圣。

这实在是一幅戏剧性的图画。这位四海为家、腰无分文的加利利木匠,身边带着十二位很平凡的人。在那个时候,正统派的人士把祂当作是危险的异端,竭力要用计谋把他消除毁灭。而今他站在充满了亚兰神庙宇的地区,就是古代的希腊神所俯视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中充满了以色列历史的地方,也是那华美的白色大理石雕成的该撒庙令人注目的地方。就在这样的地方,这位令人惊异的木匠站着问他的门徒他们信他是谁?并且盼望得到的答案是── 神的儿子。好像耶稣故意把他放在世界宗教的历史和辉煌的背景之中,想要与它们作比较,并获得肯定的判决归给他。耶稣意识到祂自己的神性,少有比这更炫耀着光辉了。

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比如因为杀施洗约翰而良心不安的希律安提帕(14:2)。

有人说是以利亚。这种说法是论到耶稣的两件情:他们是说他像最伟大的那位先知一样,因为以利亚向来被当作是先知系统中顶尖的王座人物。他们也说耶稣是弥赛亚的先锋。玛拉基记载神的应许说:“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玛4:5)。直到今日,犹太人仍旧盼望弥赛亚在来临以前,先有以利亚的来到。现今他们在庆祝逾越节的筵席中,仍要为以利亚留一席空位,因为以利亚来的时候,弥赛亚来的日期就不会太远。因此众人把耶稣当作是弥赛亚的报信人,神直接介入的先锋。

又有人说是耶利米。耶利米是以色列民族的盼望,具有一个奇特的地位。他们认为在以色列人被掳以前,耶利米已经把圣殿的约柜与烧香的坛拿出来,藏于尼波山僻静的山洞之中;而弥赛亚来到以前,他将要回去把它们拿出来,神的荣耀将要再一次临到祂的百姓(马加比二书二章一至十二节)。在以斯得拉书二章十八节应许说:“我将差遣我的仆人以赛亚与耶利米作你的帮助。”

有关马加比战争的时期有一个奇特的传说。在与尼加诺尔(Nicanor)战争以前,犹太人的总司令是伟大的犹太马加比,有一位曾做祭司长的好人阿尼亚(Onias),见到一个异象。他为战争的胜利祈祷。这样做时,出现一位头发灰白、满有荣耀,样式像是一位奇妙尊荣的君王。于是阿尼亚回答说:“这是那一位弟兄们所爱的人,他为百姓和圣城多多祈祷悲伤,他就是神的先知耶利米。”然后耶利米就伸出右手赐给犹太一柄金剑,递给他的时候说:“把这柄圣剑拿去,这是神给你的,你将以此伤害以色列的仇敌。’”(马加比后书十五章一至十四节)。耶利米是弥赛亚来到以前的先锋,也是他国家在患难中的帮助。

当人们把耶稣与以利亚和耶利米一样看待的时候,在他们看来已经对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把他放在高位之上,因为耶利米与以利亚就是神受膏者的先锋,他们一旦来到,天国实在是很近了。

或是先知里的一位,比如见了五饼二鱼神迹之后众人的看法(约6:14),还有不久之后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的时候众人的看法(21:11)。

2、摸底考试

16:15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耶稣要门徒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说对耶稣的认识。耶稣的三年传道生涯行将结束;这个最早的神学院,即将面临毕业。这是一次很关键的摸底考试。

3、一个及格,1:12

16:16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儿子。” 

《约翰福音》也曾经记载了彼得另一次的认信:

6:67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 

6:68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6:69  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 

认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也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徒8:37;约一4:15,5:1,5)。早期教会把这个内容作为信息传扬的重点(徒9:20)

彼得虽然很正确的回答了耶稣的问题,或者说对耶稣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不等于说彼得就真的明白基督的含义和使命。他的弥赛亚观和一般的犹太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弥赛亚观。因此后来当耶稣指出他这个基督要走的路是受苦、被杀、第三日复活的时候,他竭力拦阻老师,遭到耶稣的斥责(16:21-23)。而且,在面对生命危险的时候,还矢口否认耶稣(26:69-75)。人就是这样的有限和脆弱。

这十二个门徒跟随耶稣快三年了,亲眼目睹许许多多的神迹,亲耳聆听许许多多的教诲,很多人都直接称呼耶稣是“大卫的子孙”,门徒在耶稣履海的时候也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15:33)。但是,面对老师的这次考试,只有彼得及格了,其他人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比如犹大。门徒是何等的愚钝!主是何等的伤心!

4、老师的颁奖词

16:17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巴约拿,约拿的儿子。这位约拿又名约翰(约21:15)。

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耶稣说过:“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11:27)。因此,彼得这样的认信,不是来自血气的智慧、聪明;而是来自神的启示、圣灵的感动(林前2:10;加1:15-16)。

耶稣讲彼得是有福的,很显然这是属天的福气。正如在解释运用比喻的原因的时候,说过门徒的眼睛和耳朵都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是与旧约先知预言、义人敬仰的弥赛亚在一起生活,聆听神儿子的谆谆教诲(13:16-17)。登山宝训里面还专门讲过“八福”(5:3-12)。

5、郑重申明

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注:“权柄”原文作“门”)。 

教会,在希腊原文这个字,当做动词使用的时候,是“召出来”的意思;变为名词后便成了“被召集在一起的人”。这个字可用在任何一种集会上,例如以弗所城里群众的集会(徒19:41),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人在旷野的集会(徒7:38)。四福音当中只有两次提到教会,都在《马太福音》,16:18;18:17。后来特指“被神呼召出来的一群人”,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教会的意思。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说明教会的建立还是以后的事情(徒2:)。

阴间的门(原文),古时城门口有宽阔处,是公众聚集的地方,也是行审判的地方,官长都坐在城门口,所以“门”是代表“权柄”。

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阴间”指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参伯24:19);此处转用来指掌管死亡的黑暗权势(参启6:8;20:14)。

耶稣这句话是借希腊文谐音来说的双关语:“你是彼得(Petros,指小石),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petra,指巨石,不是人名)上”。他并没有说“建在你彼得身上”。

教会的根基是基督自己(林前3:11),不是彼得,请看彼得自己说的话(《彼得前书》):

2:4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 神所拣选、所宝贵的。 

2:5  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著耶稣基督奉献 神所悦纳的灵祭。 

2:6  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2:7  所以,他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2:8  又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注:或作“他们绊跌都因不顺从道理”)。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  

磐石可以是指像彼得那样的信心,认主耶稣是基督;也可以指彼得和众门徒所构成的教会的根基,基督是那房角石(弗2:20)。

罗马天主教误用本节圣经,认为教会是建造在彼得这块磐石上,而以彼得为首任教皇,进而倡议“教皇无误论”,教会必须遵守教皇的谕旨,否则即是拆毁教会的建造。凡有良知的基督徒,绝不能同意这种说法。(注:彼得自己也曾犯错,请参阅加2:11-16)。

6、授予权柄

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6:20  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钥匙,是权柄的象征(比较赛22:22;启3:7)。使徒时代的教会历史说明彼得怎样拿着天国的钥匙,先在五旬节那天打开了向以色列人传道之门(徒2:38-42);后来在哥尼流家里开启了向外邦人传道的纪元(徒10:34-38)。但彼得的权柄是有限的,他除了说自己是按着恩赐作使徒(彼前1:1),和按着职责做长老之外(彼前5:1),没有其他任何特别的权柄。

捆绑,加以制裁,宣告禁止(法律用语);释放,解除刑罚,宣告准许(法律用语)。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按原文看,主并不是给人定夺有罪或无罪的权柄,而是给人有属天的眼光,能够正确地宣告天上的判决。并且按前后文看,这里是指传福音的权柄和能力说的。这种权柄,其他使徒和信徒都有(18:18;约20:22-23)。捆绑释放完全取决于人对福音的态度。

这段经文是新约圣经批注的一个暴风中心。若要平静地、毫无偏见地看这段经文,常常会相当困难,因为它是罗马天主教会与教皇地位的根基。天主教认为本段经文的意思,是给彼得天国的钥匙,让他可以准或不准人进入天堂,并且给予彼得有是否赦罪的权柄。天主教更进一步地辩称,彼得既有这样大的权利,就成为罗马的主教;这权柄今天临到教皇(Pope),他是天主教的头目。

7、小结

对耶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记述始自4:17,至此发展到了高潮;也是分水岭。耶稣在第13节里提出的问题,在这长段中逐步明朗化,直到现在才被彼得一语道破,明白地指出耶稣就是弥赛亚。

马太在其福音书的前部(1:1-4:16)已深信不移地表示,耶稣就是成就神全部计划的那位。他明明白白地记载了,神就耶稣是谁这个问题是怎么宣布的(3:17),魔鬼是怎么表示的(8:29),但始终未记载耶稣明确自宣为弥赛亚(固然所记载的耶稣的各次教训已毫无疑问地导向这个结论)。每当耶稣从话语和行动中显出祂的权柄时,众人是多么惊喜叹服(4:24-25;7:28-29;9:8,26,31,33;13:54;15:31等),他们的确不能不深思,祂是不是大卫的子孙(12:23;求告祂的人也这样呼叫祂,9:27;15:22),犹太教首领们也反复要求祂显个神迹来证实祂的身分(12:28;16:1)。况且施洗约翰业已指出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3:11-12),并隐隐约约意识到耶稣便是这位“弥赛亚”(11:2-6),约翰死后,希律又把耶稣的传道当成是约翰的传道(14:1-2)。

情况如此混乱,是该澄清问题的时候了。但是,必须照13:11-17的原则做,即耶稣是谁的问题要单独向门徒澄清,先不让群众知道,这点很重要,在这里和17:1-13都是这样做的。第20节将告诉我们,耶稣特意嘱咐门徒,不要对人说祂是基督。

二、反省反思

1、群众对耶稣有哪些认识?为什么?

2、彼得为什么知道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为什么只有他知道呢?

3、教会的根基是谁?天主教高举彼得的根据是什么?有什么错误?

4、耶稣授予众门徒什么权柄?他们真的可以捆绑或者释放罪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八讲:首次预言受难

读经:太16:21-28

内容:

一、详细分解

1、预言受难

16:21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这是耶稣首次预言自己的受难,此外还有两次,见17:12,22-23;20:17-19。

耶稣的受难是逞匹夫之勇吗?或者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者,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以热血对抗罪恶来唤醒沉睡的良知吗?或者是因为他缺乏智慧、处处与当权派为敌而自取其辱吗?

必须,注意这个词。正如我们在耶稣降生的时候分析的,为了满足神的公义,为了拯救无法自救的罪人,三位一体当中的第二位圣子道成肉身、来到世界,为背负世人的罪孽而被钉十字架,代替罪人承受神公义的刑罚,为罪人预备救恩。就是因着信耶稣,接受耶稣成就的救恩,罪人罪得赦免、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是神欠罪人什么而必须这样偿还吗?神不欠罪人什么,只有罪人亏欠了神。按照神的公义,应当把所有的罪人灭亡。神甘愿舍弃爱子为罪人死,完全出于他慈爱的本性;他本没有这样做的义务。

因此耶稣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像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他的死,固然与他勇于指责罪恶、处处与当权派为敌而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有关,但是耶稣不是自取其辱、白白送死。他可以叫死人复活,他是生命的主,他掌管生命,这样的主能被人钉死吗?除非他愿意限制自己,愿意舍命,否则谁也奈何不了他。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是主主动的去耶路撒冷赴难,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战争年代或是战败被俘虏,或是被出卖而被逮捕。正如主庄严的宣告(《约翰福音》):

10:17  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 

10:18  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主受难不是出于血气,不是出于无奈,而是为你为我甘愿舍命流血,要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捆绑和撒旦的权势,要叫我们与神和好、得到永生、成为神的儿女。如此,我们怎能不流泪感恩呢?

2、很有爱心的彼得

16:22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彼得就拉着祂,劝祂,原文的意思是“彼得就向前拉住祂,责备祂”。万不可如此,在希腊文里是个习语,意思是“愿神施恩予你,解除你的厄运”。

彼得是这样的爱主,听到主的受难预言,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竟然要面对这样的下场,这这么行呢!而且,既然明明知道前路凶险,为什么还要白白送死呢?为什么不“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呢?

单单从感性的角度看,彼得这样的言行真是感人肺腑,因为他是如此的爱自己的老师。按照常理,耶稣也应当很受感动,为门徒这样真挚的爱而热泪盈眶:三年的栽培没有白费功夫,在他落难的前夕得到最爱的门徒这样真挚的爱,就算万劫不复,值了!

3、难以置信的斥责

16:23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按照常理说,耶稣应当是这样说:“彼得,我最爱的门徒,我没有看走眼,谢谢你的一片爱心,我很感动,谢谢!”但是,彼得真挚的爱得到的不是褒奖,反而是难以置信的斥责:“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耶稣怎么了?不通情理?这么有爱心的彼得变成了撒旦?而且是绊脚石?

对于遭受逼迫或者遭遇天灾人祸的人,这样的安慰、真挚的爱,不但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面对耶稣为了完成神预定的拯救计划而即将走上十字架的拯救之举,这样的爱心是不可取的。前面说了,彼得的弥赛亚观是犹太人普遍存在的政治弥赛亚观,是大有能力的君王,要带领他们起义抗敌。这样的君王怎么亲口说去白白送死呢?一死的话还谈什么复国大业呢?正因为彼得这样错误的认识,所以他无法接受耶稣所预言的受难。看起来彼得是出于爱心,但是却顺服了撒旦(不是变成了撒旦),成为耶稣拯救之举的绊脚石。如果耶稣不为罪人舍命流血,罪人哪里有救恩呢?所以主说他不体贴神的意思,就是不明白神的心意,不明白耶稣的基督使命是拯救罪人、预备救恩;只体贴人的意思,就是从错误的弥赛亚观而产生的错误的爱心。

 

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的,就是耶稣虽然再三预言自己的受难,但是耶稣一直没有清楚说明他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而留待日后借着使徒保罗逐步将神的拯救计划阐明。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彼得和众使徒

有解经家说:“彼得凭他天然的心思和情感,来劝阻主耶稣上十字架;可见天然的人不认识十字架,也不肯接受十字架。”把彼得因为错误的弥赛亚观而产生的错误的爱心说成“天然的心思和情感”、“ 天然的人不认识十字架,也不肯接受十字架。”纯粹是牵强附会了。

3、舍与得

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16:2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注:“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10:38-39节那里我们已经分解过类似的经文,详见“第四十八讲:较大规模的差传——对主的态度与结局(末篇)”

在这里,彼得的错误爱心作了耶稣教导的一个注脚。就是说,很多东西已经在我们里面根深蒂固。我们应当把这些根深蒂固的东西用圣经来检验来衡量。合乎圣经的,继续坚持;不合乎圣经的,要抛弃。事实是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不合乎圣经的,就像彼得和犹太人根深蒂固的政治弥赛亚观,还有对繁文缛节顽固的死守等等,都要钉十字架,都要死去。因此“舍己”和“十字架”也意味着向所有不合乎神心意的认识、思想、传统、习惯去死。

16:26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这节经文是很多信徒喜爱的,因为道理是这样的明显而深刻。

主对精于计划的我们提出了挑战:“你就是聪明绝顶、神通广大而赚得了整个世界——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也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最终落入地狱当中,有什么益处呢?有什么价值呢?面对死亡和地狱,金山银山又能如何?能保证自己不死吗?能保证自己不下地狱吗?能保证带着金山银山到地狱享受吗?——这也是很普遍的对待已经故去的先人的做法——事实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什么也换不到不死,更换不到永生,正如圣经说(《诗篇》):

49:6  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 

49:7  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 神, 

49:8-9  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  

因为救赎罪人,必须是无罪的人代死,就是必须以无罪的人的生命作为赎价。这个赎价谁也付不起,谁也不够资格,因为都是罪人;只有无罪的主耶稣,是真人,又是真神,他才能付得起,唯有他够资格。

军事天才亚历山大,希腊的一个年轻的皇帝,30岁左右就几乎横扫欧亚非。但是33岁突患疾病、英年早逝!临终的时候,他吩咐手下在他死后,将他的棺材左右各开一个洞,把他的双手放在外面。他说:“我要告诉世人,我亚历山大可以横扫世界,但是死后只能是两手空空,什么也不能带走!”

而就这节经文的上文来说,耶稣在提醒门徒作为耶稣跟从者应有的价值观、人生观,要作出正确的取舍。耶稣不是要带领门徒建功立业,等待他们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安逸享受;恰恰相反,是要丢掉这一切属世的梦想、属世的享受,向世界死、向撒旦死、向罪死。等待他们的是逼迫是痛苦是死亡,为要得到永远的、荣耀的、属天的生命,就是神的生命。

4、末日审判

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行为不是忽然的,也不是偶然的,乃是一生经常习惯的行为,所以才遭到永久的报应。

显然,这节教导的内容是指耶稣的再临以及审判。神是公义的,神给每一个都有预备了机会,神在每一个人心里动工。凡是愿意顺服圣灵感动、认罪悔改信耶稣的,神给他们的是永生;反之,拒绝圣灵的感动、刚硬悖逆到死的,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地狱永远不灭的火。

5、门徒的福气

16:28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本节就字面而言,是应验在17:1-8的登山变像的经历。登山变像是天国景象的一瞥,看见基督在荣耀里。

二、反省反思

1、如何正确认识耶稣受难的意义?

2、彼得的爱心为什么得到的是无情的斥责?“爱无罪”这个流行的说法正确吗?如何客观认识彼得的爱心?

3、彼得就是撒旦,或者变成撒旦了吗?

4、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

5、在耶稣的末日审判当中,你能得到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2 11:01:3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九讲:登山变像

读经:太17:1-13,可9:2-13,路9:28-36

内容:

一、事件全貌

17:1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 

17:2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 

17:3  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 

17:4  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甚么 

17:5  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17:6  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 

17:7  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17:8  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17:9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门徒将这话存记在心,彼此议论从死里复活是甚么意思。当那些日子,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 

17:10  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17:11  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17:12  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 

17:13  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二、详细分解

1、特别行动

17:1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

过了六天,指从彼得认耶稣是基督之日(16:16)起算,到登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间共过了六天(可9:2)。路加福音则将头尾两天也算在内,所以说“约有八天”(路9:28)。

上了高山,当时他们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16:13),故那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门山(参申3:8-9;诗133:3)。

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我们曾经说了,他们仨是耶稣最爱的门徒,是他特别挑选出来的(20:20;26:37)。

2、变了形像

17:2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 

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门徒所熟知的是主肉身的形像,就是圣子道成肉身的样子;这次他们见到了圣子本来的形像。耶稣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又是只带极少的门徒让他们看见?暂时我们还不清楚。但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的,就是罪人不能承受神本体的荣耀,罪人见神必定死亡。耶稣是神,那么这里门徒是否见到的是神本体的荣耀?如果是这样,门徒为什么还活着?

有人教导说,所有蒙恩的人,就是已经重生得救的人,他们就是义人了,不再是罪人了,也不再犯罪了(约一3:9)。因此,义人见神本体的荣耀就不会死亡了。我们说这样的教导貌似言之凿凿、合情合理,但其实是不合乎圣经的。不错,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人都是义人,但是必须清楚的是,这是就在神面前的地位而言。因着耶稣基督的代死,因着信耶稣,罪人罪得赦免,被神宣布无罪释放(“称义”的原意);或者说,罪人披戴了神的义(罗3:23-24)。但是,义袍下面罩着的仍然是罪人,尽管罪不再掌权。蒙恩的人的旧人并没有立刻死掉。虽然不会持续犯罪,但还会偶尔犯罪。旧人只有肉体死亡之后才完全死掉。

彼得他们虽然因信称义,但是他们仍然是罪人,罪人是不能见神的,就是说罪人不能承受神本体的荣耀。所以这里耶稣所显现的属天形像还是有限制的,就是让彼得他们能够承受的荣耀。

3、天外来客

17:3  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门徒见到耶稣属天形像已经是出乎意外了,还没有等他们回过神来,旧约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又同时出现:代表律法的摩西和代表先知的以利亚。他们与耶稣说话的内容《路加福音》9:31节那里记载的是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为什么摩西、以利亚同时显现,并且与耶稣谈论他的受难呢?他们与耶稣的受难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应当想起主在登山宝训有关的教导:“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5:17-18)。关于耶稣如何成全律法和先知,请看“第十三讲:登山宝训——论律法和先知”。

因此,耶稣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给门徒上课呢!让他们明白耶稣与律法、先知的关系。耶稣来是要成全律法和先知,而成全的核心就是耶稣的死和复活。没有耶稣的代死,神的公义无法得到满足,罪人的罪就无法得到赦免,不能自救的罪人无法得到拯救,更不要说性情被神更新改变而切实遵行神的律法了。而没有耶稣的复活,就表明耶稣不能胜过死亡,就是说耶稣不能战胜罪,虽然他可以叫死人复活;就表明耶稣也是个罪人,和罪人一样都要承受肉体的死亡和灵魂的灭亡;就表明耶稣是说谎的,是罪人,不是神的儿子,因为他一再预言自己的死而复活;就表明罪人没有拯救,没有盼望。

摩西、以利亚的显现,也向门徒揭示了圣经旧约的真实性。这两个属灵伟人不但是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确实在天国。同时也给了我们荣耀的盼望,告诉我们基督教讲的来世、末日审判等等都是真实可信的。

这些内容对于当时的门徒来说,显然还不能领会。正如上一讲里面所说,要留待日后使徒保罗在神的启示带领下揭示出来。而门徒也需要圣灵不断的启示带领才能逐渐明白。

4、快嘴的彼得

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路加福音》9:32 说在彼得说话之前,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打盹或许是登山劳累所致。但是,被耶稣三人的谈话所惊醒。

彼得的嘴真快,或者说反应敏锐,前面耶稣履海的时候我们已经见识过了(14:28)。面对旧约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犹太人非常敬重的二位伟人,一直是书本和属于过去的人物,现在突然出现在眼前,彼得和其他两个门徒惊喜万分、手足无措、恍如梦中。这样的情景实在是太奇妙太美好:“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脱口而出!彼得多想一直就这样下去,他们也可以多了解摩西、以利亚,多有机会与两位伟人交流。但是,真的像彼得想象的那样就一直呆在山上,耶稣还要不要奔赴耶路撒冷受难?神的拯救计划就此搁浅?显然不行。所以《马可》和《路加》描述彼得:“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

5、神的见证

17:5  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这是第二次记载神对耶稣的见证,第一次是在耶稣受洗之后(3:17)。如果说那里是对耶稣传道之前家居生活美好见证的肯定的话,这里就是对耶稣传道生涯的肯定。耶稣是时时刻刻活着神的旨意当中,让神的心欢喜,所以再次隆重作出见证。

这里比上次的见证多了一句话:“你们要听他!”显然是神亲自对他儿子门徒的教导,而且是最爱的仨门徒。

耶稣登山变像,表明了他就是弥赛亚。彼得多年后曾追忆此事(《彼得后书》):

1:16  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 

1:17  他从父 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1:18  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 

6、门徒的反应

17:6  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 

17:7  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17:8  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罪人不能见神,罪人听见神的声音必然害怕。这样的记载在圣经当中多次出现。主安慰他们:“起来,不要害怕!”

等他们战战兢兢的爬起来的时候,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摩西和以利亚不见了。那么,神的教导用意就很明显了。前面彼得想要留住二位伟人,耶稣没有说话,反而是神亲自的出现并且讲话。神对门徒的提醒就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注目的是耶稣,而不是二位伟人。耶稣才是救恩和人生的主角,是神的儿子,是世人的救主;摩西、以利亚再伟大,只是蒙恩者。他们不能与神的儿子相提并论,更不能取代神的儿子。

只见耶稣常常引发很多信徒的感慨。是的,我们要学习这个功课,学习从顽强的旧人、纷繁的世界、狡猾的撒旦当中只见耶稣,单单仰望神,只求神喜悦。神要给我们的丰盛生命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生活,就是只见耶稣。当然,单纯是在基本明白圣经、有很高的属灵辨别力、完全顺服神、旧人被深度摧毁的基础之上,不是糊里糊涂的单纯。糊里糊涂的单纯是幼稚和无知,而且非常危险。

7、殷切嘱咐

17:9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这是耶稣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叫门徒不要把所看见的告诉人。对那些刚硬敌对的人来说,告诉他们耶稣登山变像的事情,对他们而言无异是笑谈,是攻击的把柄——这些门徒是否疯癫了,竟然这样吹捧他们的老师!

不同的是,门徒在耶稣复活后可以传讲,因为复活可以将世人对他身份的种种肤浅的猜测一扫而空,大家可以真正认识到这位弥赛亚。他和门徒现在正赶往耶路撒冷,等在他前面的是十字架上的牺牲,然后才是复活。登山变像和神迹都不能像复活那样充分显明他崇高无上的权能。

8、揭示施洗约翰的身份

17:10  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以利亚必须先来复兴万事,相关背景详见“第六讲:施洗约翰传道”

门徒提出关于以利亚的问题,是文士们对《玛拉基书》4:5-6节预言以利亚要来的自己的解释。

17:11  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17:12  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 

17:13  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耶稣既肯定文士的说法,就是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但是耶稣很清楚,他们对以利亚来临的描述是错误的,是人的臆测,虽然栩栩如生。所以耶稣清楚告诉门徒: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并且指出自己将要和自己的先锋同样的下场。

很显然,耶稣讲的以利亚已经来了不是以利亚本人,因为刚刚他们才见过以利亚本人。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11:14节那里耶稣已经清楚指出施洗约翰就是预言当中的以利亚。门徒现在这样的反应,说明他们当时不在场。据11:1节,门徒是被耶稣差遣出去传道了。

玛4:5-6节所预言的事已经应验。以利亚(指施洗约翰)已经来了,并且为弥赛亚的来临唤醒大家、预备人心。可是以色列人不认识他,把他杀了。耶稣这位真正的弥赛亚来时,世人一点准备也没有。可是神的拯救计划必须执行,主耶稣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得像施洗约翰一样走上受死的路。

三、反省反思

1、为什么门徒见到主属天的形像没有死亡?

2、有人说基督徒应该是“蒙恩的义人”,而“蒙恩的罪人”的说法是错误的,甚至是异端。你说说看?

3、摩西、以利亚分别代表什么?他们显现与耶稣谈论耶稣的受难,意义何在?他们的显现还表明哪些内容?

4、彼得提出了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被采纳了吗?为什么?

5、神的见证有哪些内容?有什么意义?说说你对只见耶稣的领悟。

6、文士对以利亚来临的描述(参考第六讲:施洗约翰传道)正确吗?问题出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7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