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人第一次犯罪、受罚及拯救(二4~四26) (Ⅰ) 这一篇属于第一个「来历」〔toldot〕(创二4~四26)。本篇主要从另一角度描述上帝如何创造人,为人预备了伊甸园作为居所(第二章);可惜,亚当、夏娃犯罪即被赶离此美好的园子(第三章)。不单如此,他们的后代也受罪侵蚀(第四章);不过,在刑罚时及刑罚后仍有上帝的恩典和拯救。 本篇和接着的两篇都反映出同一个模式,就是;犯罪、刑罚、拯救。1(Ⅱ) 本篇和上一篇(创一1~二3)有不少地方彼此呼应(参二18~25的「附录」),但也暗存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上一篇三次提到上帝「赐福」(创一22、28,二3),本篇却三次提及「咒诅」(创三14、17,四11)。 本篇让读者看见人因犯罪受到「咒诅」,必须竭力重获上一篇上帝所应许的「赐福」。2(Ⅲ) 另一方面,当读者读到上一篇,发现上帝看祂所造的这么好,他可能不禁发问:「为甚么我所见到的现实并不像第一章描写那样美好?」本篇将会通过人犯罪带来的结果,提供一个答案。3(Ⅳ) 虽有学者认为第二章和第三章不该连在一起讨论;4 这论点忽视两章经文所蕴含的「对比」,它们看来是一个单元。譬如: (一)第二章记述上帝把人安置在伊甸园(创二8),第三章则把人赶离此园子(创三24)。 (二)第二章提到上帝使人得着生命(「有灵的活人」,创二7),第三章结束时就记录上帝不想人吃「生命树」的果子(创三24)。 (三)第二章提及园中的两棵树(创二9、16~17),它们在第三章占了重要的地位(创三3~6、12、17、22~24)。 (四)人在第二章「修理看守」伊甸园(创二15),随意吃树上的果子,在第三章则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三18)。 (五)第二章记述人是用尘土造的(创二7),第三章指出人本是尘土,故要归于尘土(创三19)。 这两章经文的确有不少地方彼此呼应,把它们视为一单元,十分合理。5 壹 上帝造男人(二4~7)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中文圣经,只有《现代中文译本》把「创造天地的来历」放在第三节末,且译作:「这就是上帝创造宇宙的过程」。其他译本都像《和合本》一样放在第四节首。 (二)「造天地的日子」,原文直译该为:「造地天的日子」;中文圣经可能为了读起来畅顺,都作「天地」,1 除了《吕振中译本》把本句翻作:「造天造地的日子」。为甚么原文不是「造天地」而是「造地天」?请参这节的「诠释」。 (三)「造天地的日子」乃指「造天地的时候」;中文圣经除了《和合本》和《吕振中译本》之外,都把这句话意译为「时候」。2 (四)所有中文圣经都把第五至七节视为独立句子;但有学者认为第五和第六节是第七节的「处境子句」(circumstantial clause),第七节才是主句。3 换言之,第五和第六节描述上帝造人时的背景。 (五)中文圣经(除了《思高本》)都把第六节开首的「连接词」译作「但」或「不过」。 (六)《和合本》在第七节末加上了「名叫亚当」,这是原文没有的。其他中文圣经只有《圣经新译本》仿效《和合本》的做法。 Ⅱ 结构 (i) 创造男人的背景 二4~6(ia)草木和菜蔬未长出 二4~5a(ib)未长出因没有水和人 二5b(ic)水的问题解决 二6(ii) 创造男人的描述〔解决没有人的问题〕 二7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一)有学者认为本段应由第四节下开始。4 (二)如果我们接受第五至六节是子句(五个子句),第七节才是主句,则本段的结构酷似第一章二节: (1)第一章二节有两句「消极」的描述(「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接着是一句「积极」的记叙(「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而本段第五节也是两句「消极」、「负面」的描述(没有植物、没有人耕种),接着的是一句「积极」、「正面」的记叙(第6节,「有雾气……滋润遍地」)。5 (2)第一章三节是主要的行动(上帝说话);同样,本段第七节也是主要的行动(上帝造人)。 贰 上帝为人预备居所(二8~17)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多数的中文译本都把第八节翻作「在东面的伊甸」;《思高本》则作:「在伊甸东部」,《当代圣经》也是「在伊甸的东边」。 (二)《现代中文译本》把第九节的「分别善恶的树」译为「使人辨别善恶的树」;《吕振中译本》作:「知识树,能使人分别善恶」;《圣经新译本》和《思高本》用「知善恶树」。这树的名称原来是由三个名词组成:「知识、善、恶」(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圣经新译本》和《思高本》的翻译较可取。 (三)第十一节的「第一」原文的〔ehad〕,本是「一」,但所有的中文圣经都根据上下文把它译作「第一」(参创一5)。 (四)第十四节的两条河,《和合本》和《吕振中译本》按原文音译;《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则按近代的翻译,称它们为「底格里斯」、「幼发拉底」。 (五)第十五节的「修理看守」,有三种不同的译法: (1)像《和合本》和《吕振中译本》,不提这两个动词的「受词」。 (2)《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思高本》把「园」(伊甸)作为此句的受词;但「园」一词在原文是阳性,而「修理看守」两个动词的「字尾」(suffix)是阴性,二者不一致。 (3)《当代圣经》则作:「栽种看管园中的一切」,如果这「一切」指「园地」,则和两个动词的字尾一致,因为「地」是「阴性」名词。Ⅱ 结构(i) 上帝把人安置在祂开辟的伊甸园 二8(ii) 上帝使地生长果树作为人的食物 二9(iii) 上帝使河灌溉伊甸园里的果树 二10~14(iiia)主流 二10(iiib)第一道支流 二11~12(iiic)第二道支流 二13(iiid)第三、第四道支流 二14(iv) 上帝为人预备工作 二15(v) 上帝向人颁布祂定下的禁令 二16~17 以下两方面值得注意: (一)第十五至第十七节发挥第八节,就是上帝把人安置在伊甸园之目的;故是「首尾相应」(inclusio)。 第八和第十五节都提及「安置」,彼此呼应。 (二)第十六至第十七节乃是上帝在本章首次对人直接讲话,和第一章末相似(创一28~30);只不过在第一章上帝对人直接讲话是「赐福」,在第二章则是一个「禁令」。 参 上帝为人预备配偶(二18~25)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第十八节「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七十士译本则作「我们要为他造一个配偶」,这是回应第一章廿六节的「我们」。所有的中文圣经都没有采纳七十士译本的翻译。1 (二)第二十节「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中文圣经多这样翻译(除了《思高本》和《当代圣经》用「找到」代替了「遇见」);《现代中文译本》却把此句意译为「它们当中没有一个适合作他的伴侣,好帮助他」。 「只是那人没有遇见」这一句话的翻译有两个问题要探讨: (1)「只是那人」原文〔uladam〕,直译应为「可是为那人」(but for man)。 「那人」一词前面并没有「冠词」(definitive article),可译为「亚当」(《吕振中译本》有加上此附注),全句可作「只是为亚当」。 (2)动词「遇见」原文〔masa〕直译是「他找到」、「他遇见」。可是,这「他」是谁呢?如果按照《和合本》的翻译,「他」指亚当;但怎样解释「只是为亚当,亚当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我们应考虑把这动词由「主动式」(active)改为「被动式」(passive),即是把〔masa〕转为〔musa〕;这改动只牵涉「母音」(vowel),可以接受。2 另一做法是把此动词视为「非个人的第三身单数」(impersonal use of third masculine singular “Qal ”),同样译作「他找不到」。3 Ⅱ 结构 (i) 亚当在动物中找不着配偶 二18~20(ia)亚当需要配偶 二18(ib)上帝为亚当造动物 二19a(ic)亚当为动物起名 二19b~20a(id)亚当找不着配偶 二20b(ii) 上帝为亚当造夏娃作配偶 二21~23(iia)上帝为亚当造夏娃 二21~22(iib)亚当得夏娃为配偶 二23(iii) 插曲:上帝为人设立婚姻制度 二24(iv) 亚当、夏娃光着身体不觉羞耻 二25 以下两方面值得注意: (一)本章第十八节和第一章廿六节都论及造人的经过,它们的结构相似: (1)上帝先讲话。 (2)上帝创造。 两章都强调「人」是创造的高?。 (二)第廿三节亚当的话原为诗歌体裁,直译: 「这,这次, 我骨中的骨、我肉中的肉 称她为女人 从男人身上取出这」。4 这节有两点该留意: (1)这是第一段以诗歌体裁写成的经文。 (2)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词都是「这」,首尾相应(inclus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