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也像其它国家一样,直接受到路德著作的影响,路德出版他伟大的论著四个月后,伊拉斯姆便将它们寄给英国的朋友柯列特(John Colet)和摩耳多马(Sir Thomas More)。从此以后,路德的作品不断被输进英国,路德的思想侵入了两间英国最著名的学府: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在剑桥,一批年轻人每周都聚在一起讨论路德的看法。数年后,在英国了解路德教导的人,越来越多。
英王亨利八世(Henry删)请求教皇批准他与皇后迦他林(Catherine)离婚,因为他计划与波林(Anne Bo1eyn)结婚。教皇拖延许久都不给他答复,英王不能再等,决定自己来处理这事。亨利八世本是个能干的国王,善于控制国会;他使国会于公元1534年通过一项法案,宣称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最高元首」,这法案被称为「最高治权法案」(Act of supremacy)。
并非所有英国人都愿意接受「最高治权法案」,因此,亨利又使国会通过「叛国与异端法案」(Law of Treason and Heresy)。根据这项法案,「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义的,就是异端;凡不承认国王是教会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国」。
在「叛国与异端法案」下,许多人被处死刑,修道士们因不承认国王是教会元首而被杀,殉道者中包括两位极有名望的人物:斐设尔主教(John Fisher)与摩耳多马爵士(Sir Thomas More)。后者是英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们两位都拒绝宣誓接受最高治权法案。教皇由于斐设尔主教对该法案的反对,将他升为红衣主教,来报答他。红衣主教要戴一顶特制的红帽,英王亨利八世在愤怒中宣告,将斐设尔主教的头送到罗马去戴红帽;于是,这位七十六岁的老主教于公元1535年六月被斩头而死。摩耳多马爵士是非常热心的天主教徒,曾把许多英国路德派信徒送上火刑柱;现在情势改变,七月中,轮到他被送去斩首。
玛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当玛利在位时,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险中,因为她受教于克蓝麦,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礼仪,心中却归属复原教。登基以后,她终于可以使英国改教运动获胜。玛利逼迫的原来目的是要将复原教主义全盘消灭,但没想到,竟造成全国反罗马情绪的高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甚。这再一次证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会的种子(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
西班牙基督徒为驱逐回教徒而战,达七百年之久。直到公元1492年,才将摩尔人(即回教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那达(Granada)收复。长期与回教徒的争战,使西班牙基督徒孕育了一股狂热的宗教与爱国情操;这份情操在斐迪南与伊沙伯拉(Ferdinand and Isabel1a)在位期间,尤其强烈。
公元1570年中,有一段短暂的和平,政府给预格诺派几座城,使他们可以自由保卫自己。预格诺派领袖科利尼(Coligny)曾经担任查理和他母亲的总理;这时一位复原教徒波邦的亨利(Henry of Bourbon)即将与查理的姊妹玛格丽特结婚,照情势看来,这位亨利很可能成为法国国王。天主教极端派立刻去警告迦他林说:预格诺派阴谋夺取王位。迦他林遂说服年幼无知的国王,策动一次狡诈的集体屠杀阴谋。
西班牙王腓力二世的暴政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当日的西班牙是全欧最强的国家,而荷兰只是一个小国。公元1568年,荷兰人在一位伟大的改教运动英雄领导下,起来背叛西班牙,这位领袖人物是橙县王侯沉默者威廉(Wi11iam the si1ent)。荷兰的加尔文派信徒成为全世界复原教主义的最佳斗士,这些荷兰人在漫长的黑暗的日子中奋战不辍。可惜于公元1584年,沉默者威廉也成了刺杀者枪弹下的牺牲品。
自从公元1555年奥斯堡和约签订后,德国享受了相当长的太平时间。但是到了公元1618年,奥斯堡和约被毁,致使复原教徒的奋斗,看起来好象绝望。在这危急关头,兴起了另一位伟大的改教英雄——瑞典国王亚道夫(Gustavus Ado1phus),他起来为拯救复原原教主义而战。经过三十年凶残的交战,直到公元1648年,战争才因为韦斯发里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而结束,这项和约与奥斯堡和约相似,只是加上一点:在德国对复原教徒的宗教容忍,除了路德派也包括加尔文派。和前一次和约一样,由每个封侯决定自己辖境内的宗教。这真是一次毁灭性的战争,单单德国,经过三十年战争后,人口就由一千五百万人减到五百万人。
清教徒认为牧师礼袍使圣职人员成为特殊阶级,无形中联想到天主教祭司的权威。跪着领圣餐的方式,令人联想到天主教的化质说,敬拜临在圣餐的基督身体。婚礼中的戒指仪式则代表天主教以婚礼为七圣礼之一的看法。对清教徒而言,洗礼时划十字的记号,纯属天主教的迷信。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教会把这些「天主教的旧酵」(old 1eaven of Catholicism)都扫除干净。
公元1658年九月三日,克伦威尔去世,由他的儿子理查(Richard)继承父亲的遗缺。英国人民普遍对严厉的清教徒主义所施的重轭感到不满;于是从国外将查理一世的儿子请回英国,并加冕为为查理二世。这次司都亚王朝(House of Stuart)重得王权,在历史上称为「公元1660年复辟」(Restoration of 1660)。
公元1603年,詹姆士一世(James I)接续伊莉沙白继承英国王位。清教徒在新王上任时,立刻联名上书请愿,提出各项要求。于是在国王面前举行了一次主教们与清教徒之间的会议。该会虽未通过清教徒的要求,却决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出版一本新译圣经。这项决议,带出了公元1611年所出版的英王御译圣经(King James Bib1e)。这本圣经,直到今天仍为说英语者所通用。
从此以后,英国的公理派、长老派、浸礼派和贵格派继续为获得宗教的完全自由与平等,并肩努力。经过漫长的奋斗,一直到十九世纪,他们的联合努力总算得到成就。公元1828年,英国终于取消了反对不同意者的特殊法令,同时准许不同意者在大学、政府及军中任职。现在公理派和其它不同意者得以往英国享受各种权利;而这个国家是以历史悠久的英国圣公会(Episcopal Church of England)为国家教会(State-Church)。在国家教会中,主教是当然的上议院议员,拥有庞大的捐赠,也有权向百姓抽税,同时可以管理大学及一般教育;这些特权加起来,给英国国家教会极多利益。
弗克斯是一位极其严肃而敬虔的人,他坚信圣经,但是他认为:「如果没有圣灵的光照,圣经对一个人而言,永远是一本封闭的书。」弗克斯称圣灵的光照为「内心之光」(Inner Light)。第一批接受弗克斯教导的人,叫做「真理之子」(Children of Truih),后来他们被称为「真光之子」(Children of Lighi)。他们深信在他们心中有一样东西会指示他们对与错,把他们从虚假带进真实,从低级进入高级,从污秽进入清洁,他们称它为「基督之光」(Christ’s Lighi)。这光不但照亮他们的心灵,也带给他们生命、能力与喜乐;因此,他们又称它为「神的种籽」(Seed of God)。
弗克斯不利用任何教会,也不采用任何信条或神学,他根本不相信神学院、神学训练或全职事奉。
贵格(Quakers)这个名字的由来并不确定。可能是导源于有一次弗克斯叫一位英国长官要「因主的话而战栗」。有些人则说是因为早期弗克斯的门徒非常热诚,在聚会中,尤其是祷告时,因情绪激动而战栗,他们的敌人就给他们取外号叫「战栗者」(Quakers)。然而,他们很不同意这个名字。他们最喜欢约翰福音中主那稣所说的:「我称你们为朋友」;因此,他们喜欢被称为「朋友」。他们的组织,不称为教会,而叫「朋友会」(Society of Fdends)
为建立一个更热诚、更属灵的基督教,施本尔在教会里成立许多「教会中的小教会」(ecclesiolae in ecclesia)。这些小教会就是在当地教会中「一同研经、彼此关怀」的小组。施本尔相信,基督教不仅是一套头脑知识,更是活的生命。他认为为教义争论是没有益处的,而传道人需要加强训练。他要求传道人都当有个人的属灵经历,并且在生活上有见证,配得上神的呼召。讲道不可以用教义式或争论式,乃要造就信徒灵命及所有听众。他认为真基督徒必然有火热的事奉,而且是从「重生」开始的。
十岁时,他被送到富朗开在哈勒的学校。在那儿,他立刻显出领导的恩赐。他在男同学中组织了一个社团名叫「芥菜种会」(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Mustard Seed)。这个社团的宗旨是:「促进个人敬虔生活及世界宣道工作」。甚至他在九岁时,已经读过一篇东印度宣教士的报导,后来他说:「从那时起,宣教员担就在我心中滋长。」十二岁时,他和一批同学立下严肃的誓愿说:「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要承认基督,并要带领各种人归向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