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铁蝴蝶
收起左侧

释经学原理//钟鹏章编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1-3-7 20:10 编辑

9。2。7     使徒行传文体(Acts):
使徒行传是叙述文体,在第九章上有关叙述文体的解经原则都适合用在这里。问题是,很多人把使徒行传的记载当作是今日教会应当遵循的榜样,我们不时听到这种口号“回到新约教会”,究竟我们对使徒行传的记载采取怎么样的态度呢?这里有几项建议:

  • 除非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定要做的,那些通过叙述文体告诉我们的东西不应成为我们的规范。这是很有理由的。一般上,教义的命题分为三种:(A)有关基督徒神学的(信徒相信的)。(B)有关基督徒道德的(信徒该行的)。(C)有关基督徒经验的(信徒所做的)。在这三种命题中,我们还可以将它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首要的,圣经明确地教导,如上帝是独一的、上帝是爱、世人都犯了罪、基督的神性等命题;另一层面是次要的(并不是不重要),是从首要的引伸出来,如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怎样同时存在。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些从叙述文体的先例引伸出来成为规范的东西都是属于上述的第三种,也是属于次要的。譬如,基督徒要继续虔守圣餐是首要的命题,是基督亲自教导的,书信和使徒行传都有记载。但虔守圣餐的次数是属于次要的,是按照传统和先例实行,圣经没有明文规定。同样的道理,洗礼是首要的,洗礼的方式是次要的。
  • 历史上的先例要成为我们的规范,除非作者叙述这个先例的原意是真的要给后人树立一个规范。譬如,徒六:1 - 7 有关教会拣选执事的事情,路加记载这件事的目的何在?这要仔细研究使徒行传的结构形式和文脉才能知晓。我们明白这不是容易定夺的问题,我们最好还是看圣经别处有没有类似的教导才来定夺。
  • 我们最好不要采用对比(analogy)的原则,把历史上的先例当作是权威,要今天的教会也照章实行。譬如,因为耶稣是圣灵感孕生的,而他要在受洗的时候领受圣灵的大能才开始事奉,我们重生之后,也需要受圣灵的浸(the 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 才能得力。这种采用对比的原则建立教义是很危险的,难道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三天后复活也成为我们的规范?
  • 虽然作者在叙述中没有给后人树立规范的原意,使徒行传仍然有说明一些教义的价值和有时设立一些典范的作用。其实,新约里偶然也有应用旧约一些叙述问题来警戒后人,如林前十:1 - 13 保罗怎样引用出埃及的故事作为鉴戒,可二:23 - 28 耶稣怎样引用大卫吃陈设饼的故事为门徒在安息日的行动辩护。我们都没有上帝这种解经的权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历史的先例虽然可以为今天的行动辩护,但它并没有成为我们的规范。譬如,今天我们不用吃陈设饼,或在安息日掐麦穗以证明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这里我要提出一个警告,若你想用先例来为自己今日的行动辩护,你还是要在圣经的别处经文找到相似的教导才行。譬如,耶稣洁净圣殿,并不等于你也可以动义愤洁净宗教场所。说方言不能单单根据使徒行传的叙述,也要看林前十二至十四章怎样的教导才行。
由于篇幅的关系,别的文体,如比喻、预表、预言和启示文体将另用新章来说明。这里,我们先谈谈文体的结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1-3-7 20:11 编辑

9。3     文体的结构分析:
为什么我们要认识文体的结构?理由很简单,每一个写作的人在没有下笔之前,一定会先构思,看怎样把自己的信息用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就好像室内设计,假设你有一盏灯、一个衣柜和一面镜子,你如何安排这三件物品,取决于你的目的及希望造成的效果。这便是结构,或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圣经文体的结构分析是致力于分析经文的段落的结构关系。
9。3。1     较大的结构分析
这是指整本的经卷。每一个人都要将整本书卷一口气先读几遍。在辨明了它的文体后,接下来,就是分析作者的思路,将经文的结构描绘出来。
譬如,使徒行传可以分为三部分,以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 8 节中所提的地域为根据:“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A。徒一至七章:耶路撒冷
B。徒八至十二章: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
C。徒十三至二十八章:地极
路得记的结构显示一个有趣的平行结构,称为倒装法(inversion),如下所示:
A     家庭历史、亲族、伯利恒的妇女(一章)
    B     波阿斯、路得(二至三章)
A’    家庭历史、亲族、伯利恒的妇女(四章)
第二及第三章有如下的平行:
第二章
第三章
  
1。路得得到拿俄米
的许可,到田间去。
1。路得受拿俄米的
指示,到禾场去。
2。路得去到田间。2。路得去到禾场。
3。波阿斯询问路得
身份
3。波阿斯询问路得
身份。
4。波阿斯接纳、赞
赏路得,并供应她
食物。
4。波阿斯接纳、赞
赏路得,并供应她
食物。
5。路得向拿俄米报
告及听取意见。
5。路得向拿俄米报
告及听取意见。
             在马太福音书,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五次,是这卷书结构的线索:“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七:28);“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十一:1);“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十三:53);“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十九:1);“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二十六:1)根据上述的五句话,这本书的大纲如下:

A。弥赛亚的准备(一:1 至四:11)
B。弥赛亚的宣告(四:12 至七:29)
C。弥赛亚的显现(八:1 至十一:1)
D。弥赛亚的敌挡(十一:2 至十三:53)
E。弥赛亚的引退(十三:54 至十九:2)
F。弥赛亚的表现及遭弃绝(十九:3 至二十六:2)
G。弥赛亚的受难及复活(二十六:3 至二十八: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1-3-7 20:13 编辑

9。3。2     较小的结构形式:
现在我们写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要强调某一要点,我们可以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把它突出;我们也可以在排版上花点心思,使读者一眼就注意到那个要点。以前可不同了,书写的材料,如羊皮纸不是便宜的,写作的人不可能用现在的方式把要点突出。况且,当时都是在会堂或其他公开场合诵读这些经文,作者如果要强调某一要点,惟有通过经文的结构,使读者在聆听的时候可以分辨出来。这是为什么圣经的书卷,不论是希伯伦文的还是希腊文的,均带有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这也使圣经的文学素质增加了绚丽缤纷的色彩。
9。3。2。1     平行结构(parallel patterns):在解释诗歌文体时,我们已经谈过这种结构。请读者参考第九章上(9。2。3)。
9。3。2。2     循环结构(ring pattern):在这种结构中,一个中心部分的前后均有平行的内容。譬如,创世记第三十七章记载约瑟被卖到埃及(A),第三十八章说到犹大及他玛(B),第三十九章则重提约瑟的故事(A’)。第三十七及三十九章好像一个环围绕着第三十八章,目的是对照犹大丑恶的罪和约瑟的纯洁。
9。3。2。3     交叉结构(chiasm pattern):这种结构在新旧约经常出现,即第一点及第四点为平行思想;第二点及第三点亦为平行思想,它的结构形式是 ABB’A’。如诗篇一百三十七篇 5 至 6 节: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A)
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B)
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B’)
我若不记念你。(A’)
不是诗歌体才有交叉结构,叙述体裁也常有,如马太七:6节
不要把圣物给狗,(A)
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B)
恐怕它践踏了珍珠,(B’)
转过来咬你们。(A’)
9。3。2。4     交替结构(alternating pattern):在交替结构中,第一点及第三点平行;第二点及第四点平行。(ABA'B')譬如,约伯记第一章13 - 19 节,约伯遭受四个大灾祸:
第13 - 15 节  遭受示巴人抢劫(A)
第16 节 上帝从天上降下火(B)
第17 节  遭受迦勒底人抢劫(A’)
第18 - 19 节  上帝用狂风袭击(B’)
有的交错配合比较复杂,如林后五:18 - 21,结构是ABA'B'B"A"
18  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上帝和好(A)
      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B)
19  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
      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A')
       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B')
20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
      就好像上帝借我们劝你们一般
      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B")
21  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
       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A")
保罗用这种交错结构,强调的是,上帝是借着基督使人与他和好,方法就是不将过犯归到人的头上,反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使我们成为上帝的义;既已和好,人就有了两个新的责任在他的身上:和好的道理要去明白,以及和好的职分要去履行,以致他要替基督求人与上帝和好。
9。3。2。5     倒装结构(inversion pattern):这和交叉结构相似,但内容多过四点,有更多对照及比较。譬如,
诗六十七全篇就是一首倒装结构的诗:
第一节与第七节相对
第二节与第六节相对
第三节与第五节相对
第四节是全诗的中心。

创世记的洪水记载中可以看出另一个倒装结构:
1。上帝与挪亚立约(六:11 - 22)
2。挪亚带洁净的畜类入方舟(七:1 - 5)
3。挪亚带不洁净的畜类入方舟(七:6 - 10)
4。挪亚进入方舟(七:11 - 16)
5。洪水往上长(七:17 - 24)
6。水势渐落,方舟停在山上,上帝记念挪亚(八:1 - 5)
7。洪水减退(八:6 - 12)
8。挪亚出方舟(八:13 - 19)
9。挪亚献祭(八:20 - 22)
10。挪亚的食物(九:1 - 7)
11。上帝与挪亚立约(九:8 - 17)
在这段经文,1 与 11 相对,2 与 10 相对,3 与 9 相对,4 与 8 相对,5 与 7 相对,6 是结构的中心,是作者所要强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9。4     修辞手法:
当施洗约翰说:“看哪!上帝的羔羊。”(约一:29)大家都明白,施洗约翰指的不是一只动物,而是指耶稣,他将耶稣与羔羊相比。这就是修辞手法,又称象征性语法。圣经是上帝用人的手写成的,所以它像一切的文学作品,充满修辞手法。简单地说,修辞是运用词或短语,表达超出字面和自然的意思。有人将圣经中的修辞归纳出两百多种,举了八千多个例子!由于圣经有那么多的修辞,因此我们必须辨别它们,并找出它们表达的意义。不然,我们就会变成“死板板的字义主义者”,以为圣经说的末世大战,还要用什么弓、箭、矛之类武器。基要主义者就是因为缺少对文体类别和修辞手法的认识,才会作出这般荒谬的解释
如何决定语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还是表达字面意义?一般而言,当一句说话与其主题特征不相符,或是与事实、经历、观察有矛盾时,便很有可能是运用修辞手法。下列指引或可帮助辨认修辞用语:
  • 一般而言,经文应按字义来解释,除非有充分的理由。不过,我要提醒读者,一定要注意经文是什么文体,如果是启示文体或诗歌体裁,我们就要小心,不要将那些象征性的语法也照字义来解释。譬如,启示录里的许多象征性语法,十四万四千人、六百六十六、一千、羔羊的婚宴、巴比伦、马军有二万万、三分之一、一千二百六十天等,这些是不能照字面意义来解释的。“当挪亚六百岁”(创七:11),我们没有理由不按字面意义来解释这句话。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1。明喻(simile):用“好像”、“如同”等字将两件事物相像之处作一比较。譬如,“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彼前一:24)
2。隐喻(metaphor):常用“是”、“就是”等比喻词,将一物直接说成另一物。譬如,“你们是世上的盐。”(太五:13)
3。借喻(hypocatastasis):用直呼其名的方法暗示比较的相似之处。当大卫写道:“犬类围着我。”(诗二十二:16)他将敌人直呼为狗。
4。借代(metonymy):将一物代替另一物的方法叫借代。“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耶十八:18)这里的舌头是话语。
5。举隅法(synecdoche):以部分代表整体,以整体代表部分的方法。如“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路二:1),这是整体代表部分,就是罗马人。
6。相代(merism):是举隅法的一种,用两个相对或相反的部分来代替整体。当诗人写道:“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诗一百三十九:2),他不是将上帝对他的认识限制在坐下或起来,他是说上帝知道他所有的行为。
7。拟人法(personification):将人的特征、行为加于死物或动物之上。如赛三十五:1 “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
8。神格拟人法:用人的特征、行为、情绪来形容神,例如说神有指头(诗八:3),说神为锡安大发烈怒。(亚八:2)
9。夸张法(hyperbole):作者故意夸大,言过其实,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诗人说:“我每夜流泪,把床榻飘起,把褥子湿透。”(诗六:6);“你们十次羞辱我”(伯十九:3),实际上约伯的朋友只有五次发言。
圣经还有很多修辞手法,如似非而是(paradox),反语法(irony)等,我们不能一一列出。当然,圣经也引用当时一些成语,如“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二:4)这些我们可以参考解经工具书,就不会误解它们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0-7-14 09:50 编辑

                                                                     第十章 - 比喻的解释
          10。1     引言:
]我要再提醒读者,经文解释上的差异往往破坏了基督徒在灵里的合一,这是一个经常存在的危险。这些差异尖锐的时候,往往感情因素就会高涨。我们一定要站立在三位一体、耶稣基督和救恩的伟大真理上,在爱心的范围内,解决释经学上的差异,努力保持在真道上的合一。若在解经学理论上的胜利,是以牺牲基督徒的和谐为代价,那是不值得的。
<span]10。2     什么是比喻?(Parable)
“比喻”一词的定义是“并排”,目的是在作比较。陶德(Dodd)给比喻所下的定义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比喻是从自然界或普通生活中,以活泼或奇异的方式,举出明喻或暗喻,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并留给听者心中一个问题,到底说者所要表达的教训是什么,以引起听者主动的思想。”更简单的说,比喻是用属世的、可见的东西解释天上属灵的、抽象的东西。所以比喻时常用“天国好比。。”作开始。
<span]比喻不同于寓言(Fable),因为比喻既不注重细节,也不想入非非;比喻不同于神话(Myth),因为比喻并不是杜撰容易被接受的民间故事;比喻也不同于寓意故事,因为比喻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含有特别意义;比喻也不同于明喻、暗喻或借喻之类的象征性语法,只需用一个字或一句片语来表达比较或类推,而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长篇类推。
10。3]10。3]新约里的比喻大部分都是出自耶稣。大部分学者通常认为耶稣说了三十多个比喻,不过实在的数目很难确定。根据证主圣经手册(The Lion Handbook to the Bible),福音书里共有39 个比喻: 马太福音有21 个比喻,其中10 个是独有的;路加有28 个比喻,其中有11 个与马太相同,另外的17 个是独有的;马可载有8 个,其中只有1 个是独有的。
旧约里也有比喻,譬如,先知拿单说的小母羊羔故事(撒下十二:1]10。4      比喻的内容和含有的因素?
比喻的内容都是有关天国或神国的事。它提供我们福音在世界扩展过程的资料、传扬福音的结果、末世的情形、上帝对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方法、神国性质等等。
<span]比喻含有四种因素:
第一,比喻取材于属地的事件、习惯、或可能发生的事,强调点是在“属地的”。比喻论到农人种田、婚姻、国王、筵席、亲族关系、生意的安排、或百姓的生活习惯。由于它取材自具体的、活泼的生活事实,所以比喻可以成为教导的有效工具。
第二,超越属地的因素之上,乃是比喻所要教导人的属灵的教训,或神学的真理。
第三,属地的因素和属灵的因素,中间有类比的关系。就是因为具有这种类比的关系,比喻才能作为说明和争论之用。
第四,因为比喻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所以每一个比喻都必须加以解释。角色、因素、举动都须加以辨认。解经者如果试图在比喻中的每一个细节,寻找其象征意义,这就超越了该比喻所要表达的教训,重蹈以寓意解经法解释比喻的覆辙。
10。5]10。5]耶稣自己曾在太十三:11 - 17,可四:10 - 12 和路八:8 - 10 加以说明。
第一,比喻是要向跟从他的人启示真理,教导有回应的门徒之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比喻的故事都是生活化的事物,听众立时可以投入故事的情节。当他们急于知道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和结束时,便挑起他们的好奇心。比喻能引发人去思考。透过类推,耶稣希望听众能借着判断那些非常熟悉的事物,同样地判断那些前所未知的真理。
第二,比喻是要把真理对不回应的人隐藏起来,使那些继续悖逆上帝的人心里坚硬。咋听起来,这是难以想像的。但这正是以赛亚书第六章的教导,也就是耶稣在太十三:14 - 15 所引用的经文。换句话说,这些人就算听了比喻,知道箱里有宝藏,他们也不屑一顾。既然如此,就不要给他们那把开启宝箱的钥匙,以免他们糟蹋了宝藏。所以,借着比喻教导出来的真理,像被幔子遮住,因此可以试验一个人的灵性的回应,或是试验一个人是否在属灵上愿意遵循比喻的教训,并且愿意学习比喻的意义。
10。6]10。6]这里有几个原则可供大家参考:
10。6。1]10。6。1]这是解释比喻的最高原则,差不多所有研究比喻的学者都强调这一点。有位学者说:“标准的比喻只提出一个比较,其余细节都没有其独立的意义。”另一位说:“不要让比喻随处漫游。”这就是比喻不同于寓意故事的地方。在寓意故事里,每个细节都有其意义,但在比喻里,作为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它只有一个中心主题。譬如:约十五:1 - 8 节有关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 - 整个比喻的重心在讲明怎样可以结果子更多,就是常常住在主里面。所谓常住在主里面的意思,就是常常和主联合,常按上帝的旨意而行,这样就可以结果子更多了。若把第二节说的“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解释为,不结果子的信徒要灭亡,是误解了整个比喻的重点,是把比喻的细节取代了比喻的中心地位。又譬如,太二十五:1 - 13 节有关十个童女的比喻 - 耶稣自己已经把比喻的重点说明,在第十三节,“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细节如灯呀、油呀、童女等不是代表什么特别的东西。比喻是把真理盛装于器皿中,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一些枝节的事,以装饰比喻的背景。但这些装饰没有特别的意义。解释比喻教训的危险是,把装饰用的枝节解释成带有特别的含义。
每当我们解释一个比喻时,首先我们要找出它的Points]路七:40]我再举一个例子。路十:25 - 37 是家喻户晓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这里的主要角色其实只有两个:落在强盗手中的那个人和撒玛利亚人,其他如强盗、祭司、利未人、店主、牲口只是陪衬,以加强比喻的演出效果。律法师不是不知道谁是“邻舍”,耶稣也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他只是用这个比喻来暴露律法师的偏见和心里的憎恨。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属于“祭士”的宗教阶级,跟法利赛人、文士和拉比这些律法专家原本就是对头。当祭士和利未人经过那个落在强盗手中的人而不予以理会的时候,他心里一定说,“当然咯!还有谁会帮助他,除了我们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他怎么也料想不到,下来那个伸出援手的人竟然是他恨恶到极点的撒迦利亚人。这是耶稣给他的一大巴掌。律法上“爱人如己”的“爱”是不能私下加以限定范围的,这就是比喻的中心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0。6。2      注意比喻的上下文,是否有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比喻的意义,也要注意耶稣怎样解释自己的比喻。
以前我已经说过,不论是什么文体解经,第一要紧的就是看它的上下文,解释比喻也不例外。譬如,路五:36 - 39 节可二:21 - 28 节有关新布及新皮袋的比喻 - 这个比喻的上文是耶稣在治瘫痪病人之前,竟然说他有赦罪的权柄;耶稣呼召利未后,又和罪人税吏同坐以及耶稣的门徒没有按律法禁食。比喻的下文是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不按律法行事。法利赛人和文士站在传统的立场看待耶稣,指责他的不是。耶稣才用这新旧难合的比喻说明他带来的新生命不是建立在旧有的犹太教的基础上,也不是在旧有的传统文化上改头换面。他来是要人得新生命,这生命是建立在新的约上。
又如路加十五章记载了三重的比喻,即:失羊的比喻、失银的比喻、浪子的比喻。这比喻的上文是路十五:1 - 2 节,“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这比喻的下文是说到耶稣和罪人、税吏一同吃喝是合理的。因此牧者、女人、父亲都代表爱、赦免、和在基督里的救赎。失去的羊、失去的银子都代表围绕在我们主四围的税吏和罪人。
耶稣说的撒种的比喻(太十三:3 - 9,18 - 23)、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 - 30, 36 - 43)等,他自己都加以解释。在撒种的比喻里,四个主角(Points of Reference)就是四种人对领受了福音后的反应,耶稣提醒他的听众,大部分是可能成为门徒的,要成为“结实的好土地”。当耶稣自己解释了比喻后,我们就不要加盐加醋,再解释他的“解释”了。
10。6。3      几乎所有的比喻都是离不开天国的。
很多比喻都以天国好像。。作开头的。基督来是要传扬天国的福音,并宣布天国已经近了。有些比喻直接说到天国,有些虽然没有明说,但也离不开天国的教导。因此若要充分解释比喻,必须了解这个比喻与天国、耶稣基督、和他的福音的关系。犹太人当时的天国观跟基督耶稣要传讲的天国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我要解释一下:
“天国”和“上帝的国”是同义的,因为犹太教的拉比是很敬虔,他们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便以“天”或“荣耀”来代替他。这是为什么只有马太福音是用天国这个字眼,理由是马太写作的对象是犹太人。天国一词从来没有在旧约出现过,但它的思想却是深深植根于犹太人的宗教和政治层面。从出埃及开始,以色列就是上帝的国,是上帝所统治的,有别于周围的外邦人。对他们来说,上帝的国是包括了管制者、管制权,被管制的人民和地土。耶和华上帝为王的观念遍布于诗篇和先知书上。国破家亡之后,他们就开始把上帝的国和耶和华为王的观念推展至末世,盼望有一位救世主弥赛亚来救赎他们,在地上建立弥赛亚国度。同时,为了解释他们遭受的苦难以及社会上种种罪恶,他们把这一切都看作是撒但的工作;昔日那在上帝宝座前控告约伯的撒但,现在下到凡间肆虐。撒但在地上有自己的国度和管制权,这原不是旧约的观念。耶稣一来,他传讲上帝的国近了。犹太人,甚至门徒们都以为这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弥赛亚国度,特别是他们看到耶稣行的神迹奇事,就更以为耶稣要来推翻罗马的统治,建立地上的弥赛亚国度了。耶稣要做的就是用比喻和其他教导纠正他们错误的天国观。耶稣传讲的天国有什么特征呢?
A。有权能生命:耶稣的天国不是犹太人梦寐所求的赤裸权力,不是政权版图,乃是权能生命。天国像一粒芥菜种,虽然很小,却长起来成了大树,充满生命。地上的政权会连根被拔起来,上帝的国永不衰亡。
B。天国不属于生来自命不凡的犹太人,也不属于皇亲国戚,更不属于大财主或自以为有学问、傲慢自大的人。天国是属于小孩子和像小孩子的人(太十九:14),虚心的人,饥渴慕义的人。。。对犹太人来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惊天动地的宣告。
C。进天国与作门徒是分不开的。天国里没有分平信徒,门徒,传道。。不错,在天国里也有领袖,但他们不是管辖别人,为首的必先要服侍众人,这是天国的原则。(可十:43 - 44)耶稣说:“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十一:12),意思就是说,得天国便必须作门徒,没有较舒服的捷径。作门徒是要付出代价的,耶稣说:“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太十:37)这是天国的要求,没有讨价还价的地步。
D。“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三:5)这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人可以积功德换来的。这是恩约,是用基督耶稣的血所立的,天国里的人是耶稣用重价买赎过来的。
E。天国也有预言的性质。在这世代的末日要有一个大的收割。基督耶稣第二次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把真与假加以分开。
所以,那里有上帝旨意行,那里就是上帝的国,这是主祷文里的教导,也是耶稣说的“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的意思。我们是天国的子民,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在比喻里,在登山宝训里,在书信里,甚至在整本新约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个天国的子民。
大家明白了这点之后,我们在解释比喻时,必须谨记于心,天国已经降临;天国继续存在;天国还要来临。我们要分辨该比喻所论到的是属于那一种性质的天国,或是所有的性质都包括在内。耶稣也时常用比喻催促人要赶紧进入天国,因为时间已经不多。譬如,路十六:1 - 8 不义的管家,耶稣不是赞赏他不义的作为,乃是催促人快点行动,天国已经近了。太十三:44 - 46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和天国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的比喻,都是提到找到天国的难以言喻的喜乐,是值得用一切去换取的。
10。6。4      解释比喻时,不要忘记它有地方色彩。
我们的主生活于古代巴勒斯坦犹太人之中,他所讲的比喻都是取材于这个文化背景的。所以,解释每一个比喻,都必须尽量了解该比喻的地方色彩。譬如,太二十:1 - 16 葡萄园的比喻:当时劳工市场的情形正如耶稣所说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有的工人一早就在等,直等了十二个小时,等到白日将尽,即将收工前一小时的时分还在闲站。那些一大早就被雇佣的实在没有吃亏,因为他们怎么知道自己一定被选上;他们之被选上,得以工作,完全是恩典。这是整个葡萄园比喻的关键,忘记了这一点,尽在斤斤计较上盘算,运用现代人的劳资关系或者同工同酬的原则来解释,我们就根本不能明白这比喻的要领。
10。6。5      如果要把教义建立在比喻上,请三思而后行。
很多千禧年派的教义,不管是前千禧年派、无千禧年派、后千禧年派,还是时代论者,都是建立在几个比喻上,这是非常危险的。譬如有人说马太福音十三章里的七个比喻是一个奥秘,它们代表教会的七个时期等。除非在圣经里有别的经文可以支持那个教义,我还是提醒读者加倍地小心。比喻就像是一种类推法(analogy),从类推或比拟的东西建立教义是极度危险的事!
在结束这章之前,让我再次提醒读者,比喻不是圣经里的密码,只有那些属灵人才能解码。耶稣用比喻的目的是要帮助门徒明白天国的奥秘,不是要封闭天国,让门徒看不见。我们大可放心,仔细地查考每个比喻,洞窥天国的全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 预言文体的解释
         11。1      没有比预言和启示文体更难解释了,我想大家都会同意这个说法吧。但也没有比预言更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因为对未来感到好奇是人的天性。就算在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还是被预言所迷惑。譬如,在1999年,日本就被十六世纪法国星象家Nostradamus 的预言说世界末日在七月降临而造成全国恐慌。(参看时代周刊July 5, 1999)可悲的是,因解释预言和启示文体的方法不同,如千禧年释经、时代论释经,以致在基督教里分成不同的阵营。但我们可以不研读这些预言和启示文学吗?只要我们看看先知预言和启示文体在新旧约圣经所占的篇幅 - 四大先知书,十二小先知书和启示录,我们实在不能因为它们艰涩难懂,就弃之不读。圣灵默示给先知和使徒们写下这些书卷一定是有理由的;圣灵后来又引导教父和先贤把这些经卷定典也是一样。总之,预言和启示文体都是值得我们精研细读的书卷,它所蕴含的是丰富的真理宝藏。
11。2     先知预言文体(Prophecy)的特性
我们对先知预言觉得艰涩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预言的功能和体裁了解不够。在还没有讨论这些时,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预言和说预言的先知是谁。
11。2。1      什么是先知预言?
“预言”这个字是最被人误解的。“预言”的希腊文是propheteia,由pro “出”(forth) 和 phemi “说”(to speak) 两字合成的,愿意就是“说出”。在旧约的七十士译本用这个字是指先知代替上帝说出信息,或传讲从上帝所领受的信息。在新约中指传讲上帝话语的一种恩赐(罗十二:6,林前十二:10,十三:2),不一定指传讲未来的事。预言的希伯来文是 naba ,指的是真先知在圣灵的引导下遵命传说上帝的话语(王上二十二:8,结三十七:10),这是他们不能推托的。预言的另一个希伯来文是Massa,可作“重担”解,表明是沉重的信息,常是关乎上帝的震怒降罚。(赛十三:1,二十二:1,耶二十三:33等)明显是与伦理有关,因为罪恶是招致上帝震怒刑罚的原因。所以面对上帝严重威厉的信息,他们没有心情推年算月,看风望云的戏耍。先知最关注的是当前的事,要求以色列民对上帝的约忠诚;他的预言时常是有条件性,事情如何发展就看听者作出怎样的反应。在圣经里以西结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的预言有的是在听者在世的日子就必成就,而不是关乎后来的日子(结十二:25 - 29)。其实旧约先知所说的预言,不少是针对社会上不公义的事情和制度,特别是针对执政者罔顾人民的权利,和富人对贫者的欺榨而发言攻击,所以有人就把先知等同于现代人之社会改革家或时事评论家。不错,他们的预言的确含有这个层次的力量,但他们并不是改革家。他们是因为耶和华的灵临到他们的身上,他们才传讲上帝的话;他们说的预言绝对不是出于自己的心,不然他们就被称为假先知,耶和华在结十三和耶二十三章对这种人有极严厉的斥责。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旧约的预言里确实有许多关于未来的成分,如约拿和那鸿对尼尼微说的预言(鸿二:13)、以赛亚书中的弥赛亚信息等(赛九:1 - 6,十一:1 - 9,五十二:13 - 五十三:12)。但这些未来成分大部分是关乎以色列、犹大和邻近国家的最近的将来,而不是我们的将来。总的来说,传说预言的先知绝对不是预卜未来的江湖术士,也不是等同于“能知过去未来”的人;他们绝对没以“灵智”自得,只知自己是一个被上帝呼召的人,专职就是呼召人悔改归神,攻击社会的罪恶,也批评当时的迂腐宗教领袖,以及人自然宗教性的活动,上帝也保守他的话语得以成就。
在旧约以色列的众多先知里,只有十六位被拣选得将他们传讲上帝的话语收集成书。至于其他先知,如以利亚、以利沙等,他们同样地在传讲上帝的话语给以色列和邻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圣经记载的是他们所做的,多过他们所说的。从旧约的历史书叙述文体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知所作的,但却听不到他们所说的;从先知书的预言里,我们可以听到先知所说的,却对先知自己一无所知。这是为什么我们对先知预言书难以理解的最重要原因。我相信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如果你想把先知预言书一口气读完,你根本就抓不到要领。理由是,大部分的先知预言书不是写给人这样读得!它们不是按着事件发生的先后记载,只不过是收集了先知在不同时期说的预言。我们不知道预言什么时候说,在什么时候完,时常连它的历史背景也一无所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1。2。2     预言的功能
要明白预言的功能,首先就要明白先知在以色列国里扮演的角色。我要强调三点:
A。先知是执约调解人或中保(Convenant enforcement mediators)。上帝跟以色列人立约,要他们在万民中作属上帝的子民,归上帝作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出十九:3 - 6)以色列民必须守十诫及上帝的一切诫命条例,这样他们必得安息,得到各样的福气。这些福气都记载在利二十六:1 - 13,申四:32 - 40,二十八:1 - 14。但假如他们不遵守这些律例诫命,上帝就要惩罚他们,降灾祸给他们。这些灾祸都记载在利二十六:14 - 39,申四:15 - 28,二十八:15 - 三十二:42。先知的职责就是代替上帝执行这个约的调解人,他们向民众宣告律法的执行,使他们明白要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我们一定要明白先知并没有捏造或虚构一些福气和灾祸,而是根据旧约五经里上帝早已明言的。一般上,上帝要赐的福可归纳为几大类,如生命、健康、繁荣、丰收、领土完整、安全;至于灾祸则分为死亡、疾病、干旱、危险、毁灭、战败、放逐、赤贫、耻辱。先知所做的只是将这些祸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譬如,阿摩司书九:11 - 15 上帝用先知阿摩司宣告他未来的赐福给以色列,他用了许多隐喻,如丰收、归回、建立帐幕,这些隐喻其实都是引用自摩西五经。在何西亚书八:14 和九:3 ,当先知要宣告上帝对以色列的审判时,他用了烧灭城邑、吃不洁净的食物等隐喻,这些也是引用自五经的。当然,这些用隐喻表达的祝福或灾祸可能也会按字义来应验。
B。先知的预言不是出自他们的,是源自上帝。彼后一:20 - 21 说预言不是出于人意,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所有的先知都是被上帝所拣选的(出三:1,赛六,耶一,结一至三,何一:2,摩七:14 - 15,拿一:1 等),他们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从来不敢说一句自己的话,总是在说话之前,提醒听众这是从耶和华来的。若有任何人背信离教,违背律法的事,他们不单毫不客气地代上帝警告违法者,甚至施行上帝给的权柄,立王或废王(王上十九:16,二十一:17 - 22),宣战或停战都是他们的职责。(王下三:18 - 19,代下二十:14 - 17,何五:5 - 8,耶二十七:8 - 22)
C。先知的预言不是原创的,说得不好听,都是“抄袭”的。怎么说呢?先知预言里的祝福和咒诅其实都是跟上帝给摩西的同一版本,并不是什么新的材料。当然,为了要抓住听者的注意力,先知会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譬如,何四:2 的起假誓、不践前言、杀害、偷窃、奸淫、行强暴、杀人流血等都是出自十诫,只是用字不同,次序颠倒罢了。不要以为以赛亚书第四十二、四十九、五十和五十三章有关弥赛亚的预言是新的材料,若是真的,耶稣就不会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路二十四:44)因为在旧约里很多处经文都有基督留下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1。3      解释预言文体要注意什么?
A。要注意它的历史背景:大部分的先知预言都是集中在主前760年至460年这三百年间。这段时间是以色列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北国以色列经过了一场内战后,终于正式的脱离南国犹大。先知何西亚和阿摩司在主前760 - 755年开始了他们对北国以色列离教背道的警告。在主前722年,北国就因亚述帝国的侵入而沦陷。上帝随着兴起一系列的先知,如以赛亚、耶利米、约珥、弥迦、拿鸿、哈巴谷、西番雅等对南国犹大发出警告,不久南国也受到巴比伦帝国的入侵,在主前586 年亡国。之后,先知以西结、但以理、哈该、撒迦利亚、玛拉基上场,宣告上帝要复兴他的子民。在主前538年,他们从巴比伦回归,重建圣殿和圣城。整个过程都是按着耶和华在申四:25 - 31 所给的模式进行。先知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关于这段时期的,除非我们熟悉这段历史事件,我们很难明白先知说的是什么。我们不是专家,所以一定要参考一些工具书,如圣经字典、释经书、圣经手册、圣经历史等,帮助我们的阅读。不但我们要对南北国的整个历史有所了解,我们更要对每个预言的当前背景,如时间、听众、发生的事清楚明白。譬如,何五:8 - 11 是论到以法莲和犹大的敌对关系。何西亚是以守望者的身份发出警报。这里提到三个地方,就是基比亚、拉玛和伯亚文;也提到三种警报。三个地方皆处于由耶路撒冷一直延伸入以法莲境的山脊路上,中间经过的正是便雅悯境。基比亚离耶路撒冷只有三里,拉玛是五里,伯亚文(即伯利恒)是十一里。何西亚是站在便雅悯以北对他说:“便雅悯呀,看你的后面,敌人要来了,从南向北推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叙利亚和以色列联盟攻打犹大之时,亚哈斯向亚述王求助,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率领大军沿着西岸南下,与犹大会合,然后挥军北上,直取以色列南部的城镇,这就是何西亚发出警告的原因了。读者最好能参考一些释经书或圣经手册来明白每段经文的背景。
B。要注意预言的段落:要分辨先知什么时候开始说预言,什么时候停止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时候,预言是一个接一个地被记载下来,虽然这些预言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说的。譬如,阿摩司书第五章究竟是一个预言还是许多个预言?如果是一个预言,为什么有那么多主题?如1 - 3 节为以色列哀哭,5 - 6 节要寻求耶和华,7 - 13 节攻击社会的不公义等。如果不是一个预言,我们又要怎样解释每个小段?一般上,我们都是把第五章分成三个预言:1 - 3 节是哀歌,4 - 17 节是祝福和降祸,18 - 27 节是另一段降祸的警告。我们可以从一些好的圣经参考书里找到这样的分段。
C。要认识预言的文体:正如圣经里有各种各样的文体,预言本身也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如果我们能掌握这点的话,就能自己尝试把预言加以分段了。一般上,预言有三种表达的形式:
(1)法庭诉讼式(lawsuit):大家只要看一看赛三:13 - 26 就明白这是怎样的形式。其他的例子有:何三:3 - 17,四:1 - 19等。在这些章节里,耶和华被描绘为原告、控方律师或法官的身份。整个诉讼包括了发出传票、指控、证据和裁决。在赛三章13 -14 节,法庭召开,以色列被审;14b - 16节是控方的起诉;证据显示以色列是有罪的,所以判决就记载在第17 - 26节。因为约被破坏,所以约文内记载的惩罚就落在以色列的男女子民身上,如疾病、贫困、剥夺、死亡等。预言以这种法庭诉讼的方式来表达是非常的戏剧化。
(2)“有祸了!”(woe):这本来是以色列人在面对灾祸、死亡或葬礼哀恸的时候的呼喊。现在,在预言里,上帝通过先知对以色列人发出“有祸了!”的警告。每个祸包含了三个部分:一是危难和悲痛的宣告,如“有祸了!”二是遭遇危难的理由,三是审判的预告。譬如,在哈巴谷书二:6 - 8 节,耶和华向巴比伦发出“有祸了!”的宣告。我们可以从这三节看到巴比伦遭遇危难的原因,和他们将要受到的刑罚。其他预言以这种形式出现的还有弥迦书二:1 - 5,撒迦利亚书二:5 - 7等。
(3)应许式(promise)又叫救赎式(salvation)预言:每当我们读到有关未来的、祝福的、和提到要彻底改变的预言,一定是属于这一类型。譬如,阿摩司书九:11 - 15。谈到未来的时候,时常是用“到那日”这些字(第11节);要彻底改变的事是在第11 节的“要建立大卫倒塌的帐篷”,第12 节的“以色列要得到以东所余剩的”,和第14 - 15节的有关以色列的归回;祝福是有关约文里的生命、健康、繁荣、丰收等。其他预言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不胜数,如何西亚书二:16 - 22,赛四十五:1 - 7,耶利米三十一:1 - 9等。
只要参考圣经注释书,我们就可以将预言的文体形式辨别出来。
D。要注意预言里诗歌的体裁:几乎每本先知预言书都有希伯来诗歌的体裁。请读者参考第九章上(9。2。3)有关解释诗歌文体所要注意的事项。既然是诗歌文体,我们就要注意它的用语大部分是修辞性和象征性的,所以不能按字义来解释,除非上下文是这样的支配。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所以会有不同的千禧年派别就是因为在解释诗歌体裁时按不同的释经法所导致的。譬如,著名的末世论经文,以赛亚书第十一章、三十五章、六十五章和六十六章,里面有谈到豺狼、豹子、少壮狮子、熊、毒蛇、狮子。这些是否是千禧年国度里的动物呢?还有,若按字义来解释以西结书四十七和四十八章,我们要怎样给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分配土地呢,因为他们已无族谱支派可稽查。如果是按诗歌的体裁、主题、词句排列的格式、运用的技术、并用灵意解释,这些经文指的是升平和睦的情景,是上帝本来创造宇宙的本意,但因人的悖逆犯罪,人良善的本性因罪的破坏,变成凶杀、残忍,不但残杀兄弟同类,也残杀动物,上帝所造的美丽的自然界、动物界,因人的罪也受咒诅,变成凶恶。但在基督的救赎中,人的生命性情改变,要恢复上帝原来创造的样式。时代派的千禧年前派之所以有千禧年国度在地上的建立和上帝要复兴以色列国的教义就是因为他们用字义来解释这些经文的缘故。
总之,老话一句,我们在解释预言里的诗歌文体时,一定要注意它的上下文,和思想的来龙去脉,看用字义来解释它是否恰当,还是要用灵意来解经。下文我们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E。要注意预言应验的问题:那段预言是否已经应验是不容易判断的。有的预言是有条件性的,我们必须研究新约,看该段经文是否被引用,并且被视为已应验。如果该段经文确在新约中被引用,那么必须详细研究旧约和新约中相关的经文。结果可能发现旧约中的预言,在旧约时代即已应验。例如创世记第十五章的预言,在创世记以后的经文中,以及出埃及记中应验了。或以赛亚和耶利米关于被掳和归回的预言,在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已经应验。
如果预言已经应验,必须配合历史资料研究该段经文,这可从优良的圣经注释书找到。研究已经应验的预言,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原则。预言所用的语言可能把两件距离遥远的事件,描写为聚连在一起,而且事件的先后次序可能也不大清楚,但从预言的应验我们可以澄清这些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分析其他的预言。譬如,耶利米书二十五章11 - 12 节和二十九章10节有关以色列民被掳至巴比伦,七十年后要归回的预言。我们从但以理书第九章2节知道这预言的确是按字义应验了。研究这段历史,我们知道这七十年一语,只是个粗略之言,并不是准确的预言。原来不论从那一年开始计,犹大人从第一次(公元前597年),到犹大人在古列元年(公元前538年)犹大人回国,中间是经过59年,不是70年;若从巴比伦的角度来看,由尼尼微城被尼布撒拉普攻陷(公元前612年),到巴比伦被古列取代(公元前539年十月到十一月间),中间是经过73年,不是70年;若由尼布甲尼撒登基(公元前605年),到巴比伦被陷(539年),中间是经过66年,不是70年,所以70这个数字只是个整数的预测。圣经里有其他像70,1000,12等数字,我们必须研究它的上下文,看这些数字究竟有没有象征意义,还是要按字义来解释。譬如,但以理书第九章的七十个七的预言,从它的上下文和表达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按字义来解释它呢?
如果预言未应验,我们要判断该预言是有关以色列?或犹大?或弥赛亚?是在基督降生以前应验?或降生以后?那些有关归回的预言,是指犹太人从巴比伦归回?还是指未来的时代?判断预言的地点、时间、文化和其有待应验的基本观念。譬如诗篇二十二并非每一个细节都是有关弥赛亚的,有的学者甚至说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也不是全部讲道基督的。在撒母耳记下第七章著名的预言中,以所罗门预表基督,但“他若犯了罪”(14节)就不可能指基督了。以赛亚书七:14 - 15 节一看即知是指着基督的,但第十六节“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是指当时的两个王。诗篇第十六篇,大卫甜蜜的默想并不是指着弥赛亚,一直到第八节才是指弥赛亚。以上这些例子提醒我们要非常小心的解释预言。
上帝既然是历史的主,如果历史重演,我们跟本不用大惊小怪。预言的应验时常是多重的。不论是应许或警告,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应验,所以可能有许多次的应验;或者同一样时间,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主所预言耶路撒冷的毁灭,也可从末日的角度来看这预言。有时我们称这种多重的应验为“缩简”(foreshortening)的原则。先知们预见基督的两次降临,就如同两座中间隔有低谷的山峰一样。他们可以看见山峰,却不见其中的低谷。若由我们的观点来看,我们回顾便会发现基督第一次与第二次降临之间有时间差距。旧约时常将基督两次的降临混为一谈,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 - 2 节便是例子。先知通常只见到头尾的事件,对于中间的事件则一无所知。譬如约珥书二章30 - 31 节,彼得在五旬节的时候引用这段经文,但有些地方是要待未来才会应验的。
F。要注意新约怎样解释旧约的预言:我们有时在新约里,发现作者给旧约的预言另一种解释。譬如,出十七:1 - 7 和民二十:1 - 13,摩西怎样行神迹击打磐石出水。这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段经文,但保罗在林前十:4节却把磐石说成是基督。他给磐石另一个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sensus plenior,完整的意义。我们是否有这种自由给旧约的预言或经文加上新的意义呢?其实保罗是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他的意思是,这块磐石对他们就好像基督对我们一样,那维持他们生命的泉源就好像属灵的东西对我们一样。保罗是在圣灵的启示下给磐石新的意义,我们没有圣灵的启示实在没有理由妄加解释,因为圣灵的光照不是启示!还有一些经文是属于这一类的:太一:22 - 23(赛七:14),太二:15(何十一:1),太二:17 - 18 (耶三十一:15),约十二:15(亚九:9)等。如果不是马太告诉我们,谁会猜想到何十一:1 是指拿撒勒人耶稣呢?我们如果没有圣灵的启示,千万不要学这些新约作者那样解释预言。
11。4     不同的千禧年观
提到预言的解释,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讨论千禧年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解经家先有了一个千禧年观念,然后才按着那个观念解释预言。这种先入为主的解经法是很危险,但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是不对的,却也落入同一个圈套而不自知。我唯一能够说的是:大家要小心,尽量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解经法。
我们要回到上文谈到预言应该不应该按着字面意义来解释。一般上,我们说应以预言经文的字面意义为解释的限制或指引。这是解释任何经文的基础。在犹太人看来,锡安就是锡安,迦南就是迦南。如把锡安或耶路撒冷解释成教会,把迦南解释为教会的敌人,这等于视先知行走于抽象、记号世界中的人。但是,我们也知道过分的字义解释也是不对,如说在千禧年中旧约崇拜的制度要再恢复,坚持以色列古代的敌人也要复国等。
解释预言要保持适当的均衡是不容易的。严格的字义主义者责问“属灵解释者”,他一旦开始灵意解释何时才能停止呢?同样的,字义主义者一旦开始用字义解释经文,要到何时才能终止?因为坚持严格的字义主义,就必须说,坐于千禧年宝座上的,是大卫而不是基督。然而大部分字义主义者都认为在此大卫预表基督。这样字义主义就已经表现出其伸缩性了。解释旧约时,按照字义解释到什么程度,和以色列复国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解经家对此问题有四个看法:
  • 认为在基督教时代上帝是针对个人的,所以以色列的复国是不可想像的。
  • 相信以色列人会悔改归正,而不是复国。
  • 相信悔改归正和复国,但并非对以色列之特别应许。
  • 相信以色列悔改归正,以色列的复国以及在千禧年中的特殊地位。
前千禧年派者(pre-millennialism)认为,从圣经整体来看,以色列有一个伟大的未来,这是显然的。旧约圣经中有关以色列的应许,还有一大部分未应验。按照字义解释旧约,许多经文都必须在未来的千禧年中应验。
前千禧年派者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又可分为时期论前千禧年派和非时期论前千禧年派。前者坚持给以色列的应许必须在以色列身上应验。后者把他们千禧年的教理,建立在上帝的国度是通过几个不同阶段进展的基础上。这几个阶段包括永恒之前奏 - 属地而荣耀的显现。所以从释经学上看,千千禧年派又可分为严格的字义主义派和温和的字义主义派。
后千禧年派(pro-millennialism)相信,借着圣灵的能力,基督的教会不断扩张,直到千禧年的各种条件出现在地上。有些后千禧年派者相信以色列的悔改归正,但是有些却不。在那些相信以色列悔改归正者中,有些人相信以色列的复国,有些则不。然而后千禧年派的释经学受到字义主义相当程度的渗透。当然赐给以色列的应许有一些转移给教会。因此后千禧年派在这方面与时期论者看法相同。不过他们认为那些应许是要在地上应验的。
无千禧年派(amillennialism)相信,对以色列的预言要在教会中应验。既然这些预言如此应验,就不须有地上的千禧年。无千禧年派的解经方法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寓意法、神秘法、或属灵法。在此必须重申,无千禧年派和严格的字义主义派一样,强烈反对没有根据的寓意解经法,称之为人为的工作。可接受的“灵意化”解释圣经,乃是解经者从这段经文中发现圣灵所赐的更广泛,或象征性或预表性的意义。指责无千禧年派为寓意解经者,认为他们和斐罗与俄利根同属一类,那是错误的。
      学者哥多斯顿(Girdletone)说:“没有任何皇家大道可以直达对预言的科学研究。”许多人提出他们的皇家大道,但都不能解决释经的难题,反而导致福音派基督徒在对预言和末世诸事的看法上更大的分歧。我们惟有谦卑在主脚前不断地学习。下一章,我们要看启示文体、预表和表记的解释。这跟预言文体的解释仍然有很密切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5 00: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