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蓝色心情
收起左侧

[分享]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和理念(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姆--校园赤子心

  『欧姆』是电阻的单位,
  『欧姆定律』是每一本物理课本都会提到的,
  但是,有谁知道欧姆这个人呢?
  他一生受过多少委屈和冷落?
  有谁知道这层层打击他的阻力,反而化成他生命中可爱灿烂的光华?
  『欧姆定律』不过是留在物理上的一束光华,
    德国的慕尼黑博物馆珍藏他实验过的器材。
  但是,这些岂能道尽他生命路途的喜怒哀乐?
  来吧!
  让我们一起谛听欧姆情怀的交响曲。
  
  翻开世界的地图,在德国的西南方,有一个小小的城,名叫埃尔兰根(Erlangen)。蓝色的多瑙河就蜿蜒过小城东北方,阿尔卑斯山的雪白峯峦就在小城南方的地平线上,潮湿的山风滋润着山坡下一大片翠绿的森林、草原。

〖 玩具的故乡 〗
  领羊的牧笛不时地回响在绿毯如茵的埃尔兰根。十七世纪末叶,受法国宗教迫害的影响,有些基督徒,离开自己的家园,逃到这一块与世无争的小草原上,建立了一个与德国完全不同文化和风貌的小城,所以这城又被称为『基督徒的埃尔兰根』(Christian Erlangen)。
  这些受过苦的异乡人,为了谋生,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手艺,就是为孩童制造各种有趣的玩具,而且以精巧着名。如今埃尔兰根仍是德国玩具业的重镇,每次的国际玩具大展,都是在这里举行。真没有想到世界玩具的城堡王国,是源自这一些受苦的居民。
  为了制造自动化玩具,就在玩具里装置了链条、转轮与锁套,使玩具可以活动,当时埃尔兰根最有名的一家机械锁套、链条制造商,就是欧姆的父亲开的。

〖 电学成热门科系 〗
  欧姆(Georg Simon Ohm)生于一七八九年三月十六日,德国的玩具之城埃尔兰根,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从事这金属制造的行业,尤其擅长造锁。从欧姆的日记里可以知道,以前要成为一个锁匠是很不容易的,十四岁就要去学习,学了十年才能出师,然后再出去旅行十年,才能回来开店,旅行的期间靠着手艺可以应付各种造锁的需要。
  打造好锁是一种精密的手艺,差一点的锁就只能锁住自己。欧姆后来以打锁的精神研究电学,他写道:『我是把一生奉献给精密的人,并且我相信科学上最准确的测量就是在电学。』
  如今学生们都知道,与『电学』有关的科系,如电机工程采、电子工程系、资讯工程系都是在联考科系排名里的前几名,就业市场也很好。全世界很多念理工的学生,都往『电学』的领域挤,却很少人知道那真正的关键是欧姆讲的这一句话:『科学上最准确的测量就是在电学。』在理工的领域里,愈能定量准确的科系愈优秀。
  欧姆从小就向父亲学习,除了学习造锁之外,也学习数学、物理。欧姆的父亲利用在外面巡回修锁的时间,自修了这两门科目。
  欧姆十岁时,母亲病逝,这给欧姆一家带来最沉重的打击。父亲在家里教欧姆数学、物理,不仅传授知识,也排解忧郁。
  欧姆的父亲担心自己所学有限,还请埃尔兰根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兰格多夫(Langedorff)博士来家里开课。欧姆后来回忆道:『兰格多夫认为学生不会自然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数学的兴趣是需要老师殷勤的栽培才会产生。而最好的栽培是老师对学生付出的注意力,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求学胃口。数学不是谈情说爱的对象,一下就会使人进出爱的火花,但是数学是可以结婚的终生对象,起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愈耕耘就会愈有收获。』
  父亲没想到这样的教育会使欧姆成为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使欧姆的弟弟马丁(Martin Ohm)日后成为柏林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继续把造锁技术传下去的是欧姆的妹妹伊利沙白(Elizabeth Barbara Ohm)。

〖 山中奇才 〗
  一八O五年,欧姆进入埃尔兰根大学攻读数学与物理。一八O六年德国与法国交恶。这对埃尔兰根的居民无疑是晴天霹雳:德国人敌视他们,认为他们是法国人的间谍;法国人仇视他们,认为他们是卖国贼。埃尔兰根的产品到处受抵制。
  八千人不到的小城,一夕间驻扎三万多名的德军,整个城市几乎成为俘虏营,学校也几乎解散,欧姆的父亲生意完全停顿。欧姆本来要休学了,但是有一位书商瓦涉(Walther)看他读书的样子,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有不凡的成就,就推荐欧姆到瑞士的戈斯塔忒(Cottstat)教会中学去当数学老师。这所中学的校长,吉韩德(Zehender)牧师后来写信给瓦涉道:『起初,我看到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又矮又瘦、其貌不扬,心想这人怎能教书,但是不久我发现教书是这年轻人的癖好,而且非常胜任。』
  同时间,欧姆却写道:『教书是一副沉重的轭。』他尽量用课余时间自修大学课程。

〖 最危险的家教班 〗
  三年以后欧姆忍不住对数学与物理的喜爱,竟然翻山越岭偷偷进法国,带着兰格多夫教授的推荐信,向法国的一位数学教授请教。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法国已经要与德国打仗,一个德国学生爬过瑞士高山,潜入法国,只是为了要念数学,有谁会相信?这位教授却相信他,掩护他住在自己家中,教他数学与法语,一年后他学成,再偷越边境回去。
  回国后的欧姆,发现情况比他想像的更恶劣,找了两年工作都落空,只好在一所中学兼课。后来穷到一个地步,看到德国陆军在招兵,他就跑去应征。不过德国陆军拒绝他入伍,其后四年,他还是到处兼课。
  埃尔兰根大学因欧姆发表的数学研究,颁给他博士学位,这对他找工作似乎毫无帮助。一八一七年他出了一本几何学的书,除了几所图书馆购买以外,几乎没有销路,但欧姆还是庄严地把这本书献给影响他一生的父亲。同年他终于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在科隆(Cologne)大学担任数学物理系教授。
  他在这时开始研究电流,欧姆仔细测量,在一定电压之下不同物质的电流大小。经过十年的实验,他发现许多物质有一个特性:『一定的电压范围之内,电阻是定值。』这是后来非常着名的『欧姆定律』(Ohm Law)。『为什么要研究电流与电阻?』原因是『期望由一个物质的电导特性,接近它永恒的结构。』定律发表出去却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
  十七年以后,科学界才发现他的伟大,送给他一个金质奖章。这项迟来的荣誉,使他有权利选择在任何一所着名的大学任教。欧姆已经六十岁了,他的选择是回到埃尔兰根大学,把一生最后的菁华,奉献给家乡的学子。

〖 没有桌子的教室 〗
  欧姆上课的口头禅是:『你们到底懂不懂我的问题?』他从来不问『你们到底知不知道答案?欧姆认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他常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解释他的问题,而不是答案,他认为问对问题,已经接近答案了。欧姆说:『一个问题要解释到非常清楚,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不含糊。』
  欧姆上课的教室里,没有桌子,只有椅子。他坚持要学生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这样就不会整课堂猛抄笔记,而是随着欧姆慢慢写在黑板上的字一边抄一边想。欧姆上课讲的话不多,想一阵讲一阵,讲的也很慢,但很有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写,一边想。
  欧姆非常强调数学,他说道:『数学是解开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他也强调物理实验,他说:『实验就是见证。』他的实验课,要求学生在还没有实验前,先听他讲解半小时再动手做,而非贸然下手。
  欧姆的教学影响了很多学生。有一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写道:『欧姆老师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影响我的心灵。』另一位学生写道:『老师年轻时虽然遭遇很多困难,但是他的生命活泼,使他到年老,依然认真与幽默。』欧姆一生都在路德会教堂聚会,他的同事说:『欧姆是把大学当作他的修道院,默默地以教育当作向上帝遵守的誓约,他的心灵就像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样。』

〖 单纯的教书生涯 〗
  除了欧姆定律以外,欧姆还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例如他提出『音乐是来自空气中粒子的震动,并以人耳朵中的一个薄膜起共振』,这句话使得不懂音乐的欧姆被称为『电学界的贝多芬』。他发明电阻器,使电路在一定的电压下,用不同的电阻器,就可以控制电流的大小。
  欧姆一生都没有结婚,生活非常简单,一年四季老穿一件深蓝色的大衣。书教累了就拿出大衣口袋里的鼻烟盒,提神一下又继续教。一八五四年七月六日上午十点,欧姆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却还是抱病站上讲台。他死在他最喜爱的地方--讲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尔文--昨夜夜深星仍亮

    有人说,
    上帝要给人类科学,于是『牛顿』上了历史的舞台;
  上帝要给人类工程,于是来了『开尔文』,
    从此产生了电机工程与机械工程。
  因着他的发现,
  世界上的每一个要念工程与理科的学生,
  打开课本,就会发现『能量』观念贯穿了每一个物理与化学的公式,
  解释了每一个热、电、磁的运动,成为近代科技理论的房角石。
  凯尔文这位天才,十岁进大学,
  二十二岁剑桥大学就想礼聘他去担任物理系主任,
  绝对温度的K就来自于他姓氏的缩写,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他提出的,
  液态氮是他首先压缩出的,
  环球资讯的第一条电缆是他铺的,
  电子检流器是他发明的,
  同位素放射理论是他先想出来的。
  当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发明利润、大众焦点都追随他之际,
  他却挥挥手,抛开这一切,
  几十年,多少黑暗漫漫的长夜里,
  他坐在爱妻马格丽特的病床边,静静地朗读圣经的诗篇,
  成为他们苦难相依的最深安慰。
  亲爱的学生们,也许你可以不喜欢科学,
  不喜欢工程,但是,你可以喜欢这个人--开尔文。
  
  在苏格兰的西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当地人称它是格拉斯哥(Glasgow),翻译出来就是『绿色的山谷』。整片山谷铺满了如茵的绿草,绿地的沿伸直到克莱河(River Clyder)河口,再往前就是大西洋了。古代冰河的侵蚀,在克莱河切下深峻的河床,使得大型的轮船可以溯岸三十多公里远。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天然良港,人文经济荟萃之处,在公元一四五一年就成立了一所着名的格拉斯哥大学,几百年来默默担负着苏格兰文化与科技的传承。尤其这里出了位大科学家开尔文(William Thomson Kelvin),他自传统的物理化学中,延伸出了工程的科系,他的成就奠定了工程,成为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的主流。
  开尔文生于一八二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贝尔法斯特城(Belfast)。他父亲本来要当牧师,但是在开尔文六岁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伤心的父亲带着六个小孩离开家乡,到格拉斯哥担任数学系数授。排行老四的开尔文,从小就感受到没有母亲的孤独与他父亲的悲伤。孤独与悲伤就成了这个孩子一生的特质。

〖 天才看天才 〗
  开尔文从小就显出不凡的数学天分。他是那种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念书,就可以念第一名的学生。至于他读书的秘诀,开尔文后来写下:『念科学方面的书最主要的关键,是把基本的原理明了清楚,有条有序的思考,就能消化科学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他又说:『科学是一门细心的学问,在于培养学生精细分析的能力,并且以这种分析为工具,在许多与大自然相关的事情,奏出发现原理的胜利凯歌。』
  开尔文一进学校,就把学校里的课程加以分类,并且按难易程度排成修课的进阶次序,在当新生的第一个月,就把大学的教导内容弄清楚
  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尔文十岁就自修微积分,并且以数学资优学生资格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在汤姆森(Thomas Thomson)教授的指导下,攻读热、电、磁、光学,汤姆森教授对这位年仅十岁的大学生深感兴趣,不仅是他在任何数学课程上名列前茅,而且,汤姆森在学校的记录簿上写下:『我很惊讶地发现,开尔文上课所做的笔记,几乎跟我自己的讲稿一样好。』
  开尔文十三岁读完法国大数学家傅立叶(Joseph Fourier)的热传导数学,从此开始把物理与数学结合在一起。十五岁时,他发表『有关地球密度的探讨』(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th's Density),获得大学独立研究比赛的首奖。这是他一生发表六百多篇研究报告的第二篇。在颁奖典礼上,许多学生与家长都来看这个天才学生,开尔文在讲台上只说了短短几句感谢词就下台,然后迅速的消失在惊愕的人群中。
  开尔文不只那天在讲台上说得少,平常话就很少,天生的忧郁,使他的父亲与老师,都担心这个早熟的学生是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活在自己高筑城墙的城堡内。
  十六岁时他读尼古拉(Nicol)教授写的《太阳系的次序与现象》(The Phenomena and Order of the Solar System)一书,书中写到天文学大师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的生平,『这位德国的科学家,从小就以天才着称,但是愤世嫉俗,处处与人格格不入…… 他后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内心深处在寻找必须的永恒(Necessary Immortality),于是不看地上的人事物,转而研究天上星辰的运动,宣告上帝的作为在那里(The Finger of God is there)!』这个短短的见证把开尔文引向信仰之路。

〖 物理之内有蓝天 〗
  开尔文十七岁到剑桥大学专攻高等数学。二十岁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而后到巴黎大学学习物理实验。二十二岁不到已集物理、数学、化学、实验设计之大成于一身。剑桥大学重金礼聘他回去任教,他没有接受,却回到母校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首席的物理教授。
  开尔文认为所有看得见的物理与化学现象,其实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共通原则在引导着,这就是『能量』(Energy),只要能够了解能量的改变,物理与化学不明白的地方就成为『蓝天一片』般的清楚。历史上后来称凯尔文是『热力学之父』(Founder of Thermodynamics)。因着他的看见,今天理工科的学生,无论是念电机、化工、土木、机械、电子,尽管科系名称不同,但是打开课本,最基本的地方都是从能量的变化开始讲起。
  开尔文的日记里,每天都写下一句他当天所背下的圣经经句。在他发表的研究报告里,也经常提到信仰。例如:
  当他发表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他就提到圣经里的诗篇第一O二篇26节:『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表示能量的反应进行使得有效能量逐渐的减少。当他在二十八岁时,发表热动力理论(The Dynamic Theory Of Heat)时,他在研究报告上写道:『上帝在这个时代还行神迹吗?是的!科学的知识是来自上帝的作为,放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能够了解。过去,它把异象放在先知的梦中,现今它把知识放在人的心中,使人能够建立理论去说明这个世界的真实。人有理解的心智,是上帝所创造。』
  在发表潜热(Latent Heat)的演讲上,他说道:『如果没有水的潜热现象,人类将立刻面对世界灭亡的浩劫。因为两极的冰山将立刻溶化,大水将淹没全地。『我愈了解水的特性,愈知道这是出于上帝的慈爱与恩典。』

〖 开尔文的三个辩论变化球 〗
  开尔文将他的信仰表白都放在研究报告里,公开场合里他还是很少说话。他对信仰的坚持引来许多进化论学者的反对,甚至有人召开大会与他辩论。在辩论会上,进化论者挟着袭卷整个生物科学界的气焰,炮火凶猛地攻击。开尔文静静的坐在台上,静静的听,然后投出第一个问题:
  『进化论是一个学说呢?还是一个不变的定律?』
  开尔文不愧是一代天才。这个问题立刻压制了对方的气焰。因为进化论如果是一个真理,为什么进化论里有那么多的假设;如果说只不过是一种未定的学说,为什么支持进化论者像支持真理似的不容别人质疑?
  开尔文看得更远,他知道进化论的缺点在哪里,他说:『进化论假设整个生物的进化与年代,都在与今天相同的环境里产生,这种臆测,违反了热力学的定律。』
  开尔文继续投出第二个问题:
  『进化论能够回答生命是怎么产生的吗?』
  这个问题不仅让会众安静,也让与他争辩的进化论大将赫胥黎(Huxley)为之语塞。
  开尔文说:『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地质年代上有一段漫长的年代是没有生命的,而后突然有生命产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产生生命:无论是机械性的动力,是化学的变化,是电子的传递,是矿物的结晶,是原子的力量,都无法使生命从无变有。当你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你必须承认这是科学跨不过的门槛。这是上帝的奥秘…… 我并不反对生命在产生以后,因着某些环境的改变,生物会有一些进化的现象,但是最基本的真理仍不改变--是上帝创造了生命,并且有智慧地掌管一切。』
  『因此,』他投出第三个问题:『人有道德、有爱、有对于永生不朽的渴慕。如果人只是无意义的,偶然的进化产物,怎么会问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开尔文用五分钟结束了辩论。他没有反对进化论,而是说明了,即使有进化论,上帝仍是进化论的主。凯尔文说:『人类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是科学最关键的原理。』
  今天进化论已经袭卷整个知识界,并且掌控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 的思想主轴。但是进化论违背开尔文所提的『热力学定律』,在追求精确的科学里,进化仍是被质疑的『论』(theory),不是颠簸不破的『律』(Law)。至今我们仍称之为『进化论』而非『进化律』。

〖 黑夜的爱情 〗
  开尔文在大学任教时,与他的青梅竹马玛格丽特(Margaret Crum)结婚。玛格丽特是开尔文的表妹,从小就认识开尔文,深知他的为人。这位大科学家天性孤独,加上长期浸淫在数学与物理的思考中,使他的生活严谨刻苦,别无嗜好,了无情趣。玛格丽特却衷心欣赏他的执着与真实。开尔文深夜思索解题时,玛格丽特就静静地陪伴一旁,她不懂什么热力学的绝对低温,但她知道先生爱她的热度绝对在-273 oC以上。
  玛格丽特后来经常生病,开尔文陪她多次远渡大西洋,到德国、法国寻访良医。一八六六年大西洋电报公司(Atlantic Telegraph Company)请问他能否传递电子信号经过海洋,开尔文也想迅速知道欧洲那边医师对他妻子的诊断,于是担任第一位海底电缆工程师,在大西洋海底铺设了长达四千八百公里的铜丝电缆,并且设计了第一部电子检流器(galvanometer),检测传来的电子信号,开拓了环球电子通讯的首页。英国皇室因他这项杰出成就,封他为爵士,在一八九O年至一八九五年问,他还担任英国皇家协会会长。
  一九O七年,长年缠绵病榻的玛格丽特死于中风。伤心欲绝的开尔文随之在同年十二月十七日逝世。他一生坚信人所看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现象,都是由看不见的原理所引导的,这是来自上帝的永恒智慧与掌管的权能,正如圣经所记:『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圣经》哥林多后书四章18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雅乐礼--我听见石头在唱歌

  十六岁的雅乐礼问妈妈:『爸爸还活着吗?』
  妈妈看着即将远离家门,前往大学念书的小女儿,答道:『是的,爸爸还活着,
    他可能在南非,也可能在爱尔兰,或是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
  『那爸爸有一天会回来看我们吗?』
  妈妈叹口气道:『希望会有这样的一天,但是……』
  『爸爸为什么不再回来呢?』
  『因为爸爸在还没有放弃家庭以前,已经放弃了自己。』
  雅乐礼低头想一想,『但是我看爸爸的书房,有从天花板堆到地上的书。
  为什么读过这么多书的人,还会放弃自己、放弃妻子、放弃孩子?』
  会问问题的小女儿真的是长大了,
  『爸爸是读过很多书,而且是很好的基督徒。
  但是眼看着四个孩子--两对双胞胎--的生命在他面前逝去,
  他的信仰完全破碎,由苦毒、批判,沦落为流浪街头的酒鬼,
  在马路上拣烟吸,放弃了信仰、放弃了自己。』
  雅乐礼终于听到爸爸的秘密。
  『妈妈,我会好好思考这件事情……』
  二十年后,雅乐礼以证明有机芳香环六面结构,成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科学家,
  并且回头帮助了无数的酒鬼与沦落街头的游民。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新式武器--庞大的齐柏林飞艇(Zeppelin airship),以每小时一百三十五公里的速度,飞越英伦海峡,轰炸伦敦城。城里的高射炮,射出严密的火网,炸毁的飞艇、燃烧的建筑,不知多少人的生命化为灰烬。
  七王镇(Seven Kings)是伦敦城外的小城。一个扎着辫子的女孩,看着天上爆炸的飞艇,与炸得身首异处的艇上士兵,不了解大人的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残忍的事。她永远不能忘记飞艇爆炸的一幕,三十年后写道:『我反对战争。战争应该是对付邪恶的最后一个方法。在此之前要尽量用智慧主解决问题。』

〖 单亲家庭的孩子 〗
  这位看空战的女孩就是雅乐礼(Kathleen Yardley)。一九O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她出生于爱尔兰,六岁时,父母亲离婚,母亲带她回到英国,靠着作裁缝,很辛苦地撑起家计。长在单亲家庭,又眼见战争的屠杀,雅乐礼从小对苦难就有很深的感受,苦难使她善于思考,使她早熟。她写道:『当人家在宣称信仰时,我总比别人多一份踌躇。我不愿跳入任何权威式的信仰框框,在我的下意识里,我不认为人是可以信任的,也许我是早熟的哲学家,但是我心深处,在寻找能让我一生投入不悔的真理。』
  雅乐礼的学业成绩非常好,十六岁时进入伦敦大学的数学系。在大学里听到一位老师上课讥笑女生说:『女孩子不要念物理,因为物理课太难了,只能给男人念。女性天生缺乏物理的逻辑思考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天生不服输的雅乐礼,大学二年级立刻转入物理系,三年后以第一名毕业,她在该系留下的成绩,十年内没有任何学生能打破记录。

〖 教会里的辩论高手 〗
  大学毕业那年,雅乐礼认识一位喜欢骑摩托车的研究生隆司德尔(Thomas Lonsdale)。隆司德尔是语言天才,谙法语,懂拉丁文与希腊文,又工于巴哈音乐,自称看五线谱比看书快。隆司德尔后来回忆第一次看到雅乐礼的情况:
  『天啊,她真是吸引人!一个女孩子怎么会对数学有这种解题能力?』
  他们两人的共同点是:同样来自基督教家庭,都无法忍受教堂里强迫式的灌输。每个星期天,他们骑摩托车到各教堂与人辩论信仰:一个用数学,一个用文学,两人同样熟悉圣经,很少人能辩得过这两位研究所的高才生。有意思的是,两个人虽然都不信什么,但信仰却是他们最常讨论的话题。

〖 生活实践的信仰 〗
  五年以后,雅乐礼与隆司德尔结为夫妇,搬到里兹(Leeds)城居住。他们隔壁住着另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姓很好玩,与国名相同,就叫英格兰(England),英格兰夫妇是基督徒。两对年轻夫妇一下子成为好朋友。
  英格兰夫妇工作之余,经常照顾附近的矿工与贫民。他们不与人辩论,只是默默地做。尤其在大战之后,南威尔斯经济大萧条,犯罪、酗酒的人很多,英格兰夫妇实际地去照顾他们。雅乐礼写道:
  『我本来以为基督信仰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儿时被人强迫的信仰。现在我才看出这对夫妇婚姻的互携,是建立在两人共同信仰的深度,而产生互赖的合作,原来信仰也可以成为生活核心的力量…… 我看出他们经常去劝人为善的目的,是要引领人与上帝和好。酒鬼、罪犯要先与上帝和好,才能与自己和好。』她又写道:『真正的祷告是一种人性的挣扎,是内心深处向上帝所做的一个抉择,不是照我的欲望,而是照它正确的原则。』
  不久雅乐礼与丈夫也加入英格兰夫妇的工作,并且从此使信仰成为两人心中深挚的联系。

〖 矿物的秘密 〗
  婚后不久,雅乐礼以X光绕射解析乙烷(ethane)的分子结构获得博士学位。她留在学校继续以X光侦测其他的有机物与矿物晶体。
  在自然界里,许多矿物外型、颜色相似,但是物理,化学反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是矿物晶体的分子排列结构不同。由于光的波动,使光在狭缝之间产生绕射。矿物晶体的分子排列,也可以利用X光,侦测分子与分子的微小、间距的绕射,再由绕射的波谱去计算矿物的基本结构。
  在雅乐礼的X光侦测下,每一颗石头中所含的不同矿物,都无所遁形。一知道矿物结构,石头的性质就很容易说明了,例如在X光绕射下,真、假钻石一览无遗。

〖 奇怪的液体 〗
  雅乐礼又继续研究苯(benzene)的结构。苯是大科学家法拉第在一八二五年自煤矿中提炼出来的无色液体。他当时用这种液体做为马路路灯照明用的燃料,没料到竟发现了人类有机工业与化学工程中最重要的原料。今天的染料、合成纤维、尼龙、药品、杀虫剂、香水……都得用苯加工制造。苯的分子式是C6H6 ,虽然含有非饱和键,性态与烷、烯类都不同,苯势必有另一种的化学结构。大家都会用它,但不见得了解它。
  早期的科学家认为苯这种液体有特殊的香味,因此又将它取名为『芳香族化合物』(aromatic compounds)。后来的科学家闻了香水,再回头闻苯,实在闻不出一点芳香味,反而是一种刺鼻臭,但是有机化学课本的『芳香族』,已无法改为『臭味族』了。
  雅乐礼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以X光绕射,证明苯是六面体结构的人。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苯环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e Benzene Ring)一文,震动科学界。
  一个家庭主妇,从事科学最尖端的研究是很少有的。雅乐礼常在做完家事,孩子睡觉以后,才开始一天的研究工作。一九三一年她以傅立叶解析法(Fouriermethod)分析450点的光学绕射,整个X光图谱有36,000个参数。之后她怀第二个孩子时,常得卧床休息,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理出整个庞大复杂的计算,在皇家协会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上发表<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结构>,使她成为英国皇家协会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会员。

〖 不顺利时反而有更伟大的发展 〗
  一九三四年,雅乐礼产后回到实验室,发现所有X光侦测仪都被拿光了,X光绕射成为研究有机分子的显学,一堆科学家都往那边跳,拼命抢仪器。科学很理性,科学界却是你争我夺的杀戮战场,多少人性的贪婪与邪恶都可以奉科学之名为之。
  成为基督徒的雅乐礼就不再争这个,她看到实验室只剩一部磁性导向仪(magnetic anisotropy),就用这部被挑剩的仪器,四年后,她发现芳香环上面的双键是电子轨道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以致在一定磁场电子有不同方位的偏转;她取名为π键(pi)与σ键(sigma)。今天每本有机化学课本上都会提到这两种键结,却没有提到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用一部被挑剩的仪器发现的。

〖 人体内的石头 〗
  到一九四九年,雅乐礼又把X光绕射研究矿物的技术应用到泌尿医学,研究人体内的肾结石与膀胱结石。人体内的泌尿系统--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都会结石,尤其是男性,结石的痛几乎与女性生产的痛相当,排不出尿的痛苦不比生产之痛好受。
  一五八八年西班牙医生迪亚斯(Francisco Diaz)第一个对尿中带血的病人进行开刀,取出结石,他被称为近代泌尿医学之父(Founder of Modern Urology)。雅乐礼则先给病人注射能吸收X光的碘化物流体,然后用X光拍摄,可以看出结石部位,并且进一步判断排尿阻塞是肿瘤或是结石造成的。
  一九六二年,她参加救世军(Salvation Army)医疗团,更深入研究人体结石的结构,在肾脏、尿道与膀胱,不同的生理部位,结石的晶体结构也不同。
  一九四九年她成为伦敦大学化学系教授,一九六六年成为国际晶体公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的会长。人类历史上,她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学术团体会长的女性。雅乐礼利用她的国际声望,在冷战时期进入苏联监狱,拯救被不人道对待的人犯。
  一九六五年她已成祖母,仍精力十足地推动国际反核战组织,成功地让世界认识核战的可怕。她呼吁:『核子战争是误用科学,是因着人类的罪性,对于知识的扭曲。』后来拥核国家得以签下停止核子试爆协定,她居功厥伟。她的丈夫看着妻子的工作任务愈做愈大,就提前退休,当妻子的秘书,代她回答如雪片般飞来的信函。
  雅乐礼大力倡导禁烟、禁止酗酒,她要求政府加重烟酒税赋,在烟盒上明列抽烟的害处。她说:『为什么不应该抽烟?不是只为了健康因素,而是为了一个人该有的正确选择。一个人无聊时就来一支烟或喝一杯酒,是不断地做错误的选择。小事常做错误决定,大事如何做正确选择呢?』

〖 给女性的最后劝勉 〗
  雅乐礼死于一九七一年四月一日。死前发表了一篇名为《女性科学家为什么这么少?》(Woman Scientist Why so few?)的文章,她写道:『对一个结婚有孩子的女人,要成为一个顶尖的科学家,最重要的关键是她必须选对丈夫,一个合适的丈夫(right husband),必须认识你的问题,并且乐意一起承担。然后她应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即使有人告诉她明天天就要塌下来了,她还是照计划进行。她要知道如何睡得少又保持精力。她必须忘记所接受的训练,而愿意承担新的任务。不要太在乎别人不认同你独特的看法。最后,不要去等待一个合宜的时间或机会才做事。一个女人应该学习在任何有空的时候都可以做她该做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顿--在海边寻找贝壳的人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微积分;首先提出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分光组成;他将数学导入科学,使物理、化学成为更精确的学问;在牛顿的运动力学三定律里,奠定了数学成为描述宇宙运动的语言。种种杰出成就,为他赢得今日『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之父』的尊称。
  市面上有许多牛顿的传记,大多歌颂牛顿的科学成就或是提到那颗掉到地上的苹果,却遗漏或扭曲了牛顿的信仰。
  例如牛顿在解释宇宙间为什么会存在万有引力,他基于科学的假设说:『宇宙间可能有一种物质叫乙太(ether),是引力的传导。』结果有本书中翻译成:『宇宙间存在有诸神,诸神是引力的传达。』硬是把牛顿扭曲成了多神教徒。
  本文的目的在于:根据牛顿自己的手稿,说明信仰在牛顿科学生涯中所占的地位。
 
〖 哈拿的祷告 〗
  牛顿(1saac Newton)生于一六四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夜,是一个早产儿。在那个婴儿死亡率很高的年代,一个早产儿能够活下来是很少有的事。牛顿的父亲是不识字的农夫,与个性坚强的妻子哈拿o艾思克(Hannah Ayscough)一起经营在英国乌斯托普(Woolsthorpe)的小农场,夫妻俩都属于『清教徒』--一群信仰坚定的基督徒。
  在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病逝,缺乏人力的小农场没有收成,家境更是贫穷。等到牛顿出生时,家徒四壁,哪有钱去购买营养品来喂养这个早产儿?哈拿才死了丈夫,眼看惟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最绝望的时候想起圣经上也有一个名叫哈拿的女子,在难过时向上帝的祷告:
  『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
  眷念不忘婢女,
  赐我一个儿子,
  我必使他终身归与你。』
  (撒母耳记上一章11节)
  
  牛顿的母亲怀抱着她的早产儿,向上帝发出同样的祷告。

〖 笔记间的沉思记录 〗
  在牛顿的一生中,母亲的这个祷告对于他的个性与信仰有很深刻的影响。牛顿成长过程留下的最早记录就是他的祷告,他经常在课堂笔记空白处记下祷告,例如在一六六二年,他大学二年级时写下:
  上帝啊!
  若我心偏于邪恶,请勿成全我;
  不容我单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
  不以爱上帝做我不爱人的藉口;
  不是为得祝福来跟随你;
  不是只在教会中渴慕你……
  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
  且因着敬畏你,
  而不畏惧人。
  牛顿经常思索上帝当年听他母亲的祷告,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
  到牛顿三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母亲只好再嫁给邻村一位六十三岁的鳏夫--巴拿巴·史密斯(Barnabs Smith)牧师。史密斯牧师靠着微薄的薪水把牛顿养大,八年后过世,母子俩领了一些抚恤金,牛顿下课后还要替人看牛管马才够生活。

〖 牛顿的风筝 〗
  原来牛顿住的乌斯托普村,是英国生产马车最有名的地方。这里的小孩长大后的愿望大多是做个马车夫。牛顿可不同,他的个性安静,尤其史密斯牧师给他留下一大堆包括圣经、神学、诗歌、数学、历史、法律、机械等类的书籍,成为他家里最好的宝藏。他经常在藏书的阁楼看书,连看牛看马时也带着书去看。他的母亲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发现这小孩真有点不同。
  牛顿进中学时,开始显出他的特殊天才。
  学校要做风筝,许多学生立刻动手去裁纸、绑支架,牛顿却先在书桌上放一张纸,仔细设计风筝的尺寸,计算一番才开始动手做。他的风筝交得最慢,但是一试飞,让全班同学连老师司托克斯(Stokes)都吓一跳:牛顿的风筝怎么飞那么高又那么快?
  事后司托克斯老师对牛顿的母亲说,无论如何要让这个孩子去念大学。哈拿微微一笑:她早就准备好这孩子的大学学费了。
  一六六一年六月牛顿进剑桥大学。当时剑桥大学的纨绔学生流行喝酒、打牌,称这是『单纯的娱乐』。牛顿是个穷学生,母亲存的钱只够付学费,他必须为老师做实验的助手,才能赚取生活费。如此,无意中使他接近当时剑桥的优秀教授,承袭了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华,成为牛顿后来的名言:
  『我看的比别人远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一所大学的优秀,决定于三个条件:一、老师的素质,二、图书馆与仪器设备,三、学校的建筑物与校园的气质。其中尤以第一项最为重要。许多人进了大学,不曾漫步在大学的回廊,不曾徜佯在大学草地上呼吸学术的自由,真是浪费大学的资源。
  好学的牛顿在剑桥大学不但不浪费任何资源,还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

〖 牛顿的读书法 〗
  亨利·摩尔(Henry More)是影响牛顿科学与信仰最深的老师。
  摩尔是数学家,也是位敬虔的基督徒,他说:『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使人认识它,寻求祂,感谢它。若有人轻看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没有的才算神迹,那是自大。』摩尔认为把数学放在教育中的目的在于:『教育是一种道德与思考的培育,数学课程的设立是为了训练学生,使他们的思考更精密。长期受数学教育,对学生是一种有压力的操练,为的是要激发一个人有刻苦的心志。有刻苦的心志才能使人长期持守道德的准则,而道德的准则来自上帝。因此数学教育与信仰是相辅相成的。』
  摩尔教授以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敏锐直觉,一下子就发现牛顿的不同。他发现牛顿在每学期开学以前,先利用假期,将要上课的所有课本都看完,等到上课时,牛顿已经在看比那门课更进阶的研究报告了。
  牛顿自己也写道:『当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常发现对上课内容的了解深度,已经超过了我的老师。』这种读书法会令一般老师倍受压力,摩尔却找牛顿来,给他更深的书,像开普勒(Kepler)的『光学』、桑德森(Sanderson)的『逻辑学』,并且把自己拥有的一千八百本藏书,成为『随时向牛顿开放的图书馆』。摩尔也长期支付牛顿的生活费。
  除了读书方法与人不同之外,牛顿因为家里贫穷,仔细记录他的支出,他认为『用钱谨慎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学习』。
  牛顿经常在日记中或课本空页写下自己的祷告,有些记载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他写道:『企图光以迫切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我想牛顿大概不会做那种『祷告后,考试都考到我昨夜刚读到的』之类的见证,因为这样,上帝对平时用功的学生就太不公平了。踏实的信仰绝非寻找成功的捷径。
  金钱的享受对一个穷学生是一种莫大的吸引,牛顿写下:『主啊,赦免我!因为我的心想以赚钱为乐,多于渴想你的同在…… 但是在主日擘饼(圣餐)聚会里,我的心又重新与你联合。』牛顿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John Wickins)经常在校外分发圣经给穷人,向他们传福音,购买要分发的圣经成为牛顿学生生涯中除了房租与伙食费外最大的花费。

〖 苹果与花园 〗
  一六六四年,牛顿开始利用课余进行自己的研究。他首先以三棱镜研究光的结构,发现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
  一六六五年至一六六七年,英国发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许多人。大学宣布停课,政府并且下令所有人不准离家远行,以免传播或感染黑死病。当全国笼罩在黑死病的阴影下,风声鹤唳之际,牛顿事后写道:这两年多没课可上、没地方可去,是他『人生思想迈向颠峰的时刻』。在这时他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里创立了一门很重要的数学--微积分。
  事后有人问牛顿,为什么他能够有这么伟大的发现,牛顿答道:『我始终把思考的主题像一幅画般摆在面前,再一点一线的去勾勒,直到整幅画慢慢的凸显出来。这需要长期的安静与不断的默想。』
  牛顿对科学的思索与他的祷告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学,在科学的思索里想到信仰。在一六六六年他开始思索地球在轨道上的运转,并且计算运转时的重力与离心力的关系,一六六九年他在笔记上写下他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y)。你知道吗?宇宙里如果没有这一条不变的定律,所有的物体,小至一粒沙,大至一个星球,都将乱飞乱撞,成为混沌(chaos)。
  牛顿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Stukeley)答道:『牛顿经常在花园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来了,对我说他看到一粒苹果掉到地上,想到了万有引力。』这粒苹果后来成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标志,其实更重要的是,牛顿有独自来到花园祷告与默想的习惯。
  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Manuel),一九六八年在他所着的《牛顿传》中写下:『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 啊,原理! 〗
  当时许多科学家、教授都看不懂牛顿的杰出发现,甚至讥讽为:『又是一套解释天体论的陈腔滥调。』幸好这时有贝若(Isaac Barrow)的支持。
  贝若是当时欧洲的光学泰斗,剑桥大学首屈一指的数学与天文教授,是少数能仔细验证牛顿数学与物理观念的人,也是一位基督徒。他找牛顿来,对这个最优秀的学生,私下给与最严格的要求。贝若要求牛顿:『回到物理学上最基本的假设,精密地验证每个假设,一次、一次又一次,几乎无止境地反复验证,并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以免浪费在无用的芝麻小事上。』然后贝若申请退休,让才二十七岁的牛顿接续他的职位,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
  剑桥的教职并不是牛顿的桃花源。当时贝若的职位有多少人在背后垂涎,牛顿一接任,立刻尝到号称学术自由、独立的大学里面,众多的派系纷争、人事倾轧;喜欢安静思考、不爱交际的牛顿,也被排挤成为权力圈外的边缘人。
  牛顿的老友魏克金斯写下:『牛顿看起来更孤独、沉默,三十岁不到,头发已经半白。』
  牛顿立志不涉入这些纠纷,他定睛永恒,不管人家怎么论断、怎么中伤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学的研究,与对基督的信仰上,而不陷入被中伤后的自怜中。牛顿写下:『我的心经常是认真与安静,不陷入忧郁。』
  慢慢地,他将更深的思索与实验结果写成旷世名作《原理》(Principle)一书。这本书不只记载牛顿的科学发现,也反复提到他的『机械论』与神的关系,他说真神与假神的差别是假神没有掌管宇宙,没有不变的旨意,没有最后的判决,属于必朽坏的受造之物。
  书中不断提到『掌管』(dominant)这个字,他认为这是神的属性里,最神圣又是最奇妙的,让寻求它的人可以明白;机械论就是神掌管宇宙的法则,是神摆在宇宙里让人明白它能力的法则。爱因斯坦说:『宇宙里最奥秘的,就是人竟然可以去明白这个宇宙。』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写着:
  如同生来瞎眼的人不了解光,
  我们无法明白神的智慧与全能。
  神的形像没有人看到、听到、接触到,
  更不是世上必朽坏的假神所能代表……
  我们只能在祂所创造的万物中了解祂,
  神仍在掌权,
  我们都在神的掌管下。
  而假神没有掌管的权柄,
  没有永远的看顾,
  没有创世的起初,
  不过是虚无、有限,与大自然一样……
  因着神的掌权,我们称祂是主(Lord)。
  我们是祂的仆人,不过是有限与不完全。
  
〖 死荫的幽谷 〗
  一六七二年牛顿加入英国皇家科学协会--全国最高的科学研究协会。《原理》的出版,对全欧洲的科学界是一大震撼,引来称赞也招来攻击。虽然如此,牛顿仍在皇家科学会里提出『星球运转椭圆轨道的原理』(1676-1677年),与『万有引力的数学证明』(1680-1684年)。
  牛顿的学生艾斯顿(Aston)后来写道:『牛顿讲话慎重、缓慢。他尽量避免意气之争,不见利忘义,不奉承人,宁愿默默忍受侮辱,也不愿披挂着一身的装甲去与人争战。牛顿说『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脾气将控制你。』引导牛顿一生的,是信仰而非起伏不定的脾气。』
  牛顿并非是科学研究上的常胜军。他从一六六九年至一六九一年长期研究实验化学,并没有获得什么发现,不过因此结识了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的波义耳(Boyle),两人通信长达十六年。
  年长敬虔的波义耳,不仅帮助牛顿研究工作,而且在牛顿遭受猛烈抨击的时候,他的榜样更坚固了牛顿的信仰。
  牛顿身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喜欢公开表白自己的信仰,又有个不擅与人交际、喜爱独自安静工作的个性,现实的社会对像他这种善良、单纯的人,有时是非常残酷的。
  当时宗教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科学,却有三流的神学;科学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神学,却有三流的科学;政治分子攻击他的科学、神学、人际关系都属三流;有人看他孝顺母亲又终身未婚,就中伤他心理不健全,现今还有人说牛顿有恋母情结;有人看他对学生好,就说他有同性恋。这种种无情的攻击搞得牛顿几乎发疯。
  一六九二年,日内瓦来的拜特(Biot)教授大力抨击牛顿,谑称他是『伦敦先知』(Prophet of London),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来自对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学的发现…… 他必须撇清,如果这是科学就不要写到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与上帝有关的就不要放入科学范畴。』
  拜特一开炮,许多人就群起围攻牛顿。平常没有想到防备的牛顿几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学的刑场上,接受无情的攻击。一六九三年九月三十日牛顿写下:『我陷在极端的难过中。过去十二个月,我无心进食也无法安稳地入睡,我心动摇,无法思想。』
  无情攻击持续下去,一六九四年有人黑函中伤牛顿与女人乱搞性关系;一六九五年牛顿几乎精神失常,各地都传闻牛顿死了。牛顿百口莫辩,更退出人群;他写道:『史宾塞(John Spencer)着的《希伯来的律法》(The laws of Hebrews)一书成为我困难中的安慰。』
  在英国国王出面,任命他为『英国皇家协会会长』(Presidency Of the Royal Society)后,这些攻击就突然消失了。
  牛顿在以后数十年,根据过去两年半受中伤的经验,坚持给科学界建立『诚实的体系』,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模范。
  成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是波义耳在死前(1691年)给牛顿及以后所有科学家最好的劝导,波义耳写道:
  『我老了,这该是我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写下来的时候了。这些知识,有的是经过多年的实验;有的是与别人仔细讨论而得。我认为是确实的,就尽力地写下来;有些是困难不易明白的,我尽可能的写清楚,好让后来的人能够仔细判断。我把每个研究细节一一写下,透过真实无伪的记载,将知识有效地传递下去。
  但是,尽管我尽了所有的努力,我仍然无法窥得知识的全貌。现今,我把一生的成果放在你们的手中,愿你们像鉴赏家鉴定艺术品一般。在那一刻,是我呈现对人类与化学深爱的献礼。』

〖 不让别人的错误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
  苦难并没有离开牛顿。当时间的脚步进入十七世纪末,忽然有些基督徒自称是上帝派来的先知,到处呼喊『世界末日就要来了』。
  这波『世界末日说』传自法国Cevennes,野火般地烧遍英国各大城。许多人起来附和,声称看到异象:有一艘满载鲜血的船在英国大街上飞过;有人说看到许多人浴血倒卧沙滩边,说这是上帝要来审判的先兆。
  短时间内成千上万的贩夫走卒跟随末世先知,连皇家科学院的一些优秀科学家也趋之若鹜,因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也可能因着对宗教的无知,而陷入异端的泥沼。
  牛顿本人是基督徒,他长期的研究圣经但以理书与启示录,相信圣经里提到的这个世界有结束的一天,那是基督耶稣要来审判的时候,但是没有人知道那是哪一天,而且面对末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感恩多于恐惧,坦然多于逃避。因此他不赞同这些到处宣传末世的先知。他认为敬虔的信仰是在热忱中带着节制而非放纵,真正的被圣灵充满,是由上帝的灵主动,而不是出于自称先知者近乎催眠与暗示的教导。
  牛顿对这批先知的反对,立刻引来许多偏激基督徒苦毒的批评与责骂。这种误解实在伤透牛顿的心。牛顿的一生中有一段漫长的信仰动摇期(1698-1707年)就是在这个时候。对基督徒而言,来自其他基督徒无情的咒诅,比被一般人伤害更难受。伤害容易使人走向极端,后来许多人要证明牛顿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就是引自牛顿这段时期的言行。不过信仰的成长,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常经忧患。
  一七O七年英国国王下令,这批所谓的无知,已经利用宗教得到太多不法利益,便把他们送入伦敦监狱。世界的末日尚未来到,他们的末日倒先来到。自此,末世之风才逐渐平息。

〖 捡贝壳的男孩 〗
  时间往往是最佳的疗伤剂。牛顿从苦境中转回,他的信仰又逐渐坚固,并且能区分信仰的真实与偏激,能够分别顺服在圣经真理前与在人话语前的不同,且重新思索物理、数学与光学。他在再版的《原理》上写着:『让人知道我是带着对神的信仰来完成这浩大的工作,是我出版这本书最大的喜悦。』
  牛顿晚年名满欧洲,贡献普获肯定。他老年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小孩一起玩耍,有一天他对他的小侄儿讲:『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么看我,对我而言,我只像海滩边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粒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发现的石头、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牛顿死于一七二七年三月二十日,晚年写下:
  『不管任何环境下,要守住耶稣基督救赎的真理与最大的诫命--爱人如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奈--大自然的园丁

    小时,父亲忧愁地看着即将被退学的孩子:
  『你为什么会看路边的小花、小草,看到忘记去上课?』
  长大后,他的未婚妻忧愁地想着:
  『都要结婚了,他还要到海外三年,只为几朵叫不出名字的小花?』
  结婚以后,他的岳父大人叹气道:
  『怎么办?没有人去给他看病,听说,连猫、狗生病了也不给他看,有谁会信任一个一天到晚种花种草的医生呢?』
  年老时,全国的百姓都为他担心:
  『国王在他旁边站那么久,他却一直在跟一朵小花说话。他到底有没有问题啊?』
  但是,你知道吗?--
    有问题的世界,只有有问题的人才能够解决。
  他给世界开一扇窗户,使人看出去,才知这个世界是多么美丽又多么的有条有理。
  他的名字留在每一本生物课本里,因着这个人的发现,大学里面产生了植物学系与动物学系。
  他是谁呢?
  伟大的生物学家--林奈。
  
〖 北国的春天 〗
  林奈(Carolus Linnaeus)一七O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斯堪(Skane),这里是瑞典最美丽的地方,三面临海,草原上长满各种小花小草,农夫们在肥沃的土壤里,种着燕麦、小麦、大麦、马铃薯等,草原的北端是一座缓坡丘陵,长满落叶的山毛桦和常青松柏。波罗的海的海风,带来微雾的水气,滋润着这块大自然的谷仓,使它成为北欧最迷人的角落。林奈从小生长在这花园里,叫他怎能不沉醉于小花之美?
  林奈来自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外祖父都是牧师。林奈的父亲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农夫,只有名字,没有姓,因为天生喜欢树木花草,就用瑞典文的菩提树(Lind)定为姓氏的字源。
  林奈小时候,父亲教他认识各种花草,林奈后来写道:
  『布谷鸟是夏日的先导,花苞的待放是春天的前奏…… 我的出生地是上苍最厚恩的角落。从年幼时,大自然便是刻在我心深处的一幅版画,也永远是我回忆里的天堂,此时,我彷佛仍记得父母抱着我,在长满花草的摩克林湖边散步。一朵小野花的美,显出上苍的巧思与细腻。
  如果我的一生,能像蝴蝶在小花丛中飞翔,认识每朵小花背后的故事,那该是多么神圣的职责啊!』
〖 作梦的学生 〗
  这位酷爱小花的学生,到中学的时候,却完全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爱花的学生不适合粗暴的老师,在粗制滥造的课本中,呼吸不到自然科学奔放的芬芳。林奈写道:
  『……处罚,不断地被处罚,教室是最令人坐立难安的地方…… 如果能有个教室,是在森林中漫步,在小草中打滚,不知道有多好?』这样的教室,要等到林奈自己当老师时才建立起来;从此他的国家--瑞典,成为全世界研究森林、园艺、自然资源、植物最好的地方,直到今天。
  林奈高中时生物成绩全班第一,语文、哲学课程则是最后一名,因此遭学校退学。伤心的父亲来学校带林奈回家,看孩子已经那么自责,就没有再责备他什么。这位父亲相信:孩子是上帝赏赐的礼物,是上帝给父母开的一扇窗,让为人父母者能够更多看到上帝的作为;而上帝是孩子的荣耀,孩子的王;敬畏上帝的父母,在不了解上帝在孩子身上的作为时,不该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 爱--读书的秘诀 〗
  林奈这时十七岁。父亲带他离城前,顺便去拜访罗斯曼博士(Dr.Johan Rothman)。罗斯曼是当地医学院的教授,同时是高中生物课的代课老师。罗斯曼非常讶异眼前这位『小植物学家』(little botanist),竟是学校要放弃的学生。他立刻向学校申请,再给林奈一个机会。同时他告诉林奈:『读书像吃饭,什么都吃的孩子才长得壮,一个耐得住枯燥课程的人,才有获得更高教育的机会。』
  以后两年罗斯曼亲自在课后指导林奈没兴趣的学科,这位优秀的高中老师亦师亦友。林奈后来写道:
  『罗斯曼没有强迫我念书:他让我先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自然而然生发出对书本的饥渴,书本像食物,我愈读就愈想读。没有他的启发,我一生充其量是一个爱花的人,不会为所有的生物、矿物建立一个分类系统。』
  一七二七年八月十七日,林奈一生珍藏纪念的日子。
  他一手提着大皮箱,一手拿着招租的广告,在一间巨大的老屋前停住脚步。踏遍伦德(Lund)大学郊区,这是他能找到最便宜的房子了。
  敲敲门,门开处令他抽口冷气。开门的人不但既跛又驼、短发稀疏,戴着独眼罩,一张脸还是扭曲的。林奈吓得几乎转身逃走,但是,同时他敏锐的眼睛也已经瞄到屋内,各式各样的书籍装满一屋子。随着房东手上颤动的烛光往小楼阁爬,只见一排一排的书,由地板直堆到天花板,而且都是植物学的书!哇!这里简直是间植物学专门图书馆!
  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把这位热爱生物的学生,推到当时国际草本植物学权威史多贝宜斯(Kilian Sotbaeus)面前。
  这位房东,史多贝宜斯先生是伦德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着名的医生。他从小罹患怪病,背后长颗巨大肉瘤,又瞎了一眼,经常性的剧烈偏头痛,使他的脸孔扭曲。他没有结婚,长相令人害怕,脾气古怪,沉默孤独,却有着一颗天使般的心灵,热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收集研究各种草本植物的标本。
  小阁楼上的书太吸引人了!以后几个星期,每晚房东的灯光熄灭后,林奈便爬上阁楼,一本一本地翻看。有一晚,他被发现了!史多贝宜斯教授点着蜡烛出现在小阁楼的楼梯上,全身愤怒得发抖,扭曲的脸更难看了:他的房客竟然偷看他珍藏的草木标本!林奈事后写道:
  『我现在才体会到什么是好老师的特质,那是鼓励向上的欲望,超过私藏被侵犯的激怒。史多贝宜斯先生很快地冷静下来,对我说以后可以自由地在这里看书本和标本,还有,从此我的房租与伙食费全免。以后他夜里出去看诊,会要我陪他去,他教我更多…… 我在他身边所学的,超过大学、研究所所能教我的。我的一生都要感谢这位视我犹如己出的老医生。』

〖 生物学的发源地 〗
  林奈自伦德大学毕业后,再到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深造,这所瑞典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学费非常昂贵。林奈的父亲与以前的师长所给的只能维持一个学期的支出。眼看一个学期慢慢地过去,林奈有点着急。有一天,林奈如同往常地在植物园内研究花草,没有注意到有一位老人已经站在他身后一阵子了。
  『年轻人,你在研究什么呢?』
  『雄蕊与雌蕊的结构。』林奈回头答道。
  『为什么呢?』
  『有些植物看起来外形差异不少,但是花朵的雄、雌蕊的结构,却是一致的,这应是属于同一类的植物。』
  『研究植物的品种、分类,有什么意义?』
  『分类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上帝要人管理大自然之钥。在圣经里上帝要亚当管理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第一步就是让亚当给生物取名字(创世记二章19节),这是最早的分类学。今天我们虽然不知道亚当的命名的方法了,但是生物界的确存在着分类的逻辑。』
  『是吗?这分类的逻辑在哪里?』
  『圣经里提到上帝创造生物是『各从其类』(创世记一章12节)。因此生物有其基本区分的单位,就是我们说的『物种』(species)。』
  老人的眼睛发亮了:『你怎么界定一个「物种」呢?』
  林奈答道:『当上帝造一个物种时,是造公、造母,造人时是造男、造女(创世记二章18节)。因此同一物种就能交配繁殖,生物在受造之后,受环境的影响,外形产生了许多差异,但是回到繁殖的组织,甚至是繁殖的胚胎,在那里仍然存留属于物种的一致性。』林奈的这一段话,是分类学的基础。
  『年轻人,你知道我是谁吗?』
  林奈摇摇头。
  老人微笑道:『我是摄尔西乌斯(Olof Celsius),瑞典神学院教授、圣经植物学家。』
  这位老人,支持林奈以后的学费与生活费。经过这些巧遇,林奈知道天上有个看不见的钱包,默默地在支持他,使他的信仰与科学知识一齐增长。
  一七三零年,林奈发表第一篇研究报告『植物交配的前奏曲』(Prelude to the Betrothals Of Plants),整篇文章,是用诗的体裁写成的。一七三一年出版《植物辞典》(Batanical Dictionary)、《植物的属》(Genera of Plants)。同年林奈成为乌普萨拉大学花圃管理的助教。他在花园中教植物,深受学生的热爱,成为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种。不久他升任讲师,他的教学风格逐渐引来同僚的反对。
  在林奈以前,植物学、动物学都属于医学的范畴,念植物学是想知道什么植物可以治病,念动物学则是想用什么动物来补身。林奈却认为,动、植物不完全是为人类而存在,它们本身有其存在的价值。一七三四年底,他被学校解聘。

〖 祷告是插下不动摇的柱子 〗
  林奈决定出国,再寻找及辨识各地的奇花异草,但是他没有旅费,航海三年的预算是九百银币。他决定不告诉任何人这个需要,只将需要放在祷告中。这在林奈的一生中,是信心成长的关键期,从一七三四年十二月到一七三五年四月问,他每天的日记都是欢呼!
  当他出去订船和补给品时,口袋里只有六十银币,但是每天都有人从各处寄钱给他,这边一银币、那边一银币,到出航以前,九百银币收全,而奉献也就停了。科学知识不一定会坚定人的信仰,但是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往往使许多大科学家坚信上帝。林奈写道:
  『从此我深信,耶稣基督是我一生的主,祂不会弃绝信靠它的人。我虽经忧患,但不会被忧患吞噬。』
  林奈在航海时写下名着《自然系统》(System of Nature),书中说:『科学的工作对别人也许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承、一种高尚的职业。对我而言,却是我从耶稣那里所承接的轭,值得我一生背负。』
  一七三九年他回航,与等待他多年的未婚妻摩瑞小姐(Miss Sarah Elisabeth Moraea)结婚。一七四一年,瑞典国王亲自颁布:林奈为全世界第一位专教植物学的教授,林奈在日记上写道:『喔!这是上帝的恩典,使我脱离单调的医生生活,而回到我长期渴慕的工作岗位上。』

〖 名字那么着要吗? 〗
  一七五三年林奈发表《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采用双名法,以植物的属名(generic name)与种名(specific epithet)来命名。后来他又同样用这种命名法,给动物与矿物取名字。这双名法一直沿用至今。
  给动、植物命名有那么重要吗?是的,整个自然科学的精确就维系在命名的精确上。如果没有共用的名字,科学家会这样说:『我今天在路边看到一棵树,高高的、绿绿的。』没有人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树。或讲:『我在森林中遇到一只熊,又黑又大。』没有人知道他看到的是什么熊。
  要给树精确命名,必须先仔细地观察树的每一个特征,分类学家必须跨越一般人说『树好高、花好美』的表面之词,深入看一般人所不看、不夸的各部位。那是长期细心、耐心,与对自然科学爱心的工作。林奈就是建立这样的工作。
  迄今,分类学是自然科学最冷门的一支,只有极低比率的人从事这工作,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修习这类课程,而有趣的是,自然科学的精确度仍维系于这些少数能分辨名字的人。

〖 呼唤自然科学的挚爱 〗
  林奈愈到晚年,知识愈丰富,个性愈幽默,他仍不忘他的花园:『只要有几朵小花,我就感到置身天堂。』
  他死于一七七八年一月十日,后人在他的日记本中发现一封他珍藏的短签,是荷兰『临床医学之父』(Founder of Clinical Medicine)柏罕夫(Herman Boerhaave)医生在一七三八年写给他的:『我已经度尽了我一生的日子,我已经完成了我该做的,但是在你面前仍有许多未知;世界对我的要求很多,世界对你的要求会更多。不用害怕,在这永远分别的一刻,我只有一个祷告:愿上帝的祝福,常与你同在。再见了!我所亲爱的林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丹伍德--落寞天涯鸟为伴

  午夜,地平线上划出一道凄凉、绝望的尖叫:『哇--』
  平静的街道上,疾奔来的马车,
  『医生,快,她又发作了!』
  医生拿出一支针筒:『这一针镇定剂可以令她安静。』
  疲惫的妈妈含着眼泪,看着倒在床上的女儿,喃喃道:
  『可怜的孩子,我可怜的孩子,仍是那样的单纯、可爱、认真!
    若不是那个狠心的男人,
  你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医生道:『我只能使她安静,但是没有办法使她痊愈。』
  唉……
  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典,天地间将有多少没有答案的叹息!
  十三年以后治愈她的,竟是枝头上的几只小鸟。
  从此,她穷五十年之力,
  观察、记录田野与森林间各种飞鸟,
  并且使鸟类观察与保育,
  成为日后多少人的喜爱。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走过贫穷、被误解、被忽视的路,
  却没有几个像这女孩,长期行走在精神病的死荫幽谷中,并使该谷转而成为欢欣的泉源之地。
  
  一八六一年八月一日生于美国缅因州的小城埃尔华兹(Ellsworth)。这里是美国东北部最美丽的地方--古代的冰河在这里切割出雄伟的瀑布,又有巨大的湖泊、参天的林木、平坦的原野。虽然冬天漫长,人迹罕至,这里却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保护区。
  史丹伍德的父亲隶属加拿大海军的船长,航行过许多美丽的内陆河川。一天,航入缅因州的联邦河,看到河畔的埃尔华兹,就决定在这里盖一幢房子。后来,船长自加拿大新斯科夏半岛带来新婚妻子,他们在这人口不足八千的世外桃源,孕育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

〖 野鸟学校 〗
  史丹伍德(Cordelia Stanwood)是长女,从小就体弱多病、安静内向。祖母教她缝纫,织布、染色,母亲教她认字读书;在偏僻小城,每个家庭都需要学习自给自足。
  下课之后,史丹伍德就到森林中漫步,踏着铺地如毡的针叶,看着阳光如同顽皮的松鼠在林叶间跳跃。丛林本身就是一个音乐舞台,透过她日后的笔记,你彷佛可以听到黄褐腹蓝背的茶腹鸠在树枝上『叽叽』叫,多彩羽毛的啄木鸟用尾羽顶着树干,用坚硬的喙『嘟嘟』敲着树皮,红腹白眉的朱雀婉转地鸣唱,暗栗色的鹪鹩在树顶上『丫丫』叫,戴菊鸟像是戴皇冠的小鸟,在枝哑上神气地站着,柳莺在草丛里唱着迷人的歌曲,白腹鹤展翅在林梢间飞舞…… 野鸟之音是大地的天籁,如果林中没有野鸟,将是何等的孤寂啊!
  史丹伍德从小就熟悉森林、田野的小鸟,她看它们就觉得很愉快,在日后的自然观测记录中,这些小鸟都成为她亲密的朋友。
  愈喜欢野鸟,史丹伍德就愈喜欢读有关生物与博物学的书。十四岁时,父母看她这么喜欢念书,就送她去罗德岛的普罗比廉斯中学。史丹伍德兴奋地在日记中写道:『只要可以到学校念书,就是要我爬着去,我也愿意。』

〖 内向的女孩 〗
  史丹伍德在中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班六十名中以第六名毕业。但是她的内向、沉默使人几乎忘了她的存在。中学六年,她只交了一个名叫伊凡斯(Anna Louise Evans)的好朋友,课余活动就是与罗德岛的姨妈参加当地的教会。
  姨妈没有孩子,对史丹伍德视如己出。史丹伍德在日记中写道:『姨妈的家很大,每一件家具都是精心制作的。』姨妈经常带她参加当地上流社会的聚餐,她常是众珠光宝气女士中,穿着最保守的一位。在人群中,她永远不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也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伟大人物,谁料,她当年接触的那些富有女士、聪明同学都随时光而流逝,只有她留下的点点滴滴成了国家珍藏的史料。
  高中毕业后,因为史丹伍德认为老师是可以不断付诸爱心的职业,便决定作个老师。她继续念普罗登斯师范学校,二十二岁毕业后,到美社街师范小学教书。
  由于喜爱照顾学生,她得到学生衷心的爱戴。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她受欢迎的程度:冬天下大雪的日子,学校停课,单身的史丹伍德需要留校值班,很多学生会要求家长送他们到学校,陪伴爱他们的史丹伍德老师。

〖 师生恋的危机 〗
  四年后,学校认为史丹伍德将来适合当小学校长,所以推荐她到曼纳文雅岛(Martha's Vineyard)的高等师范就读。她只需两年就可以顺利取得校长资格,没想到她爱上这里的老师,不但十年都取不到资格,最后还落得成为精神病患,终身引上一条弯曲的歧路。
  贝里(Henry T. Bailey)是曼纳文雅岛高等师范的美术老师,上课活泼、热情洋溢,是一位满有才气的年轻艺术家。他像磁石般吸引许多女孩的注意。史丹伍德上了他的第一堂课,在日记上写道:『他在黑板上画的树木是那么美,我真希望就永远坐在他前面,看他永无止境地画下去。』
  在此之前,史丹伍德从没有恋爱过,误认为对贝里老师的迷恋就是爱情。贝里老师也有意亲近她、照顾她、赞赏她,更使她全心投入,无法自拔。
  不久,她请贝里老师来家里坐坐,与她的姨丈姨妈谈谈,贝里老师大方赴约。事后,她的姨丈奥立佛大力反对外甥女与老师继续来往:『这个年轻老师几乎好到无懈可击,惟一的一个大缺点就是:他隐瞒自己是个已婚男子的事实。他在玩弄女学生的感情!』史丹伍德的父母也反对女儿与老师来往。
  但是史丹伍德已经听不下长辈的话,认为只要全心去爱,贝里一定会离婚娶她,因为只有她能给贝里真正的幸福。

〖 迷恋与真情 〗
  一年后贝里换学校教书,史丹伍德立刻休学,转到他任教的波士顿艺术师范学院(Normal Arts Schools in Boston)就学。她完全忘了起初到曼纳文雅岛念高等师范的目的。
  一八九二年,她在波士顿以第一名毕业,但是找不到工作,只好又回美社街师范小学。以后她不断换学校,只要调到他的身边就好;贝里也乐意与这位痴心女学生保持这种暧昧的关系。
  一八九四年她换到史宾菲德(Springfield)小学,才发现校长傅雷则小姐也是贝里的爱慕者之一。不久,她被校方开除,伤心地离开。纽约的威萨(Vassar)大学附设小学是她教书生涯中最觉愉快的地方,她在威萨教自然。
  但是贝里不放过她,没多久,一通电话,史丹伍德立刻辞职,又回到他的身边。如此反复十年,史丹伍德终于精神崩溃,被送回她的家乡埃尔华滋。从那一刻起,多情的贝里老师才自她的生命中消失。
  以后史丹伍德经常爬上围墙,对着外面尖叫,幸而她的父母爱她、了解她、接受她,没有骂她、丢弃她;孩子虽然受伤,总是知道回头了。

〖 静听鸟唱 〗
  史丹伍德疯了十三年,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好转的。她自己在一九一三年五月十一日,忽然自己提笔写道:『我坐在松树下,听着婉转鸟鸣,紫红的柳莺在树林中歌唱,在枝条间跳跃,不禁流连忘返。』以后她就常独自一人,坐在林中泉旁,看鸟饮水、洗濯、歌唱,她写道:『小山雀的歌声像是潺潺流水。』
  野鸟是非常敏感的,任何快速移动都会惊吓它们。史丹伍德却可以静静地坐在一旁。她重拾破碎的信仰,除了坚定爱她的上帝和父母以外,什么都没有,连哭泣的泪水都干涸了。她好象又回到了小时候,喜欢坐在林中看小鸟,生活再单纯不过了;她又拿出记事本,记录每一只鸟的生活习性。
  她的『野鸟记录』在投稿后,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专栏。很少人能够像她写得又有科学根据又有深刻的感情流露。更少人知道,她那一支笔的背后有多少的专业训练和伤痕累累的爱。
  有些科学期刊也请她写稿,她只寄去平常的野鸟观察手记,但是这些第一手的观察资料,立刻被许多科学家引用。史丹伍德最着名的是野鸟摄影,照片被许多杂志采用,着名的《自然》杂志为她出专辑。
  她照顾一些病鸟与受伤的小鸟,并且成立一家『野鸟观护所』(birdcare)。开始只是一只受伤的小乌鸦,她照顾一年,还出版一本『小乌鸦的故事』。这只小乌鸦复原后回到大自然,她又长期照顾一只生病的猫头鹰,后来愈照顾愈多,她写下每只鸟的故事:怎么筑巢、喝水、觅食、歌唱…… 在她的笔下,野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大自然点缀,而是奇妙的生命。她写道:『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实在是美到极致。』

〖 自然生态教育的先驱 〗
  除了野鸟观察以外,她也记录蚊子如何飞翔、青蛙鸣叫的频率、蚯蚓如何交配、蜂鸟如何飞翔、蚕蛾如何作蛹、吐丝、成蛾。起初她为美国童子军写这些材料,后来流行广播,养蚕成蛾更成了各小学所常用的自然教学材料。
  史丹伍德晚年过着贫穷的生活。稿费无法支持她的生活与对野鸟的照顾所需经费,只得长期依靠政府救济金、过去学生的资助,与沿街贩售圣诞卡片、替人缝补衣服生存下去,但是她无暇自怜,因为还有许多可怜的野鸟需要她照顾呢。
  她一生没有机会扮演好情人、妻子、母亲的角色;所有属于少女的梦想一个也没有实现;长期忧郁,挣扎于精神病的边缘,把好的工作机会、身体、相貌都剥夺了。在人看来,她的一生失败透顶、一无是处;但是一个人处在长期的逆境中,真实地走下去,默默地照顾周围比她更弱小的猫头鹰、啄木鸟,在没有人看得到的角落里,找到了一生无怨无悔的工作。
  史丹伍德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死在养老院里。她在一本来不及出版的书《羽与毛》(Firs and Feathers)上写道:『兴趣与专注是开启大自然的二把钥匙。』
  一个人到了老年还做着少女时代喜欢做的事,这是多么奇妙啊!把人生漫长的五十年岁月投入野鸟观测确实了不起,因为野鸟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不像养鸡、鸭那么『实际』。当一个人,因着敬畏并赞赏上帝的创造,而看着一只猫头鹰的生命价值多于经济价值,那岂不是一桩神迹?到她死后,美国政府才肯定她的伟大贡献,保留她的住处成为历史纪念馆。
  咦!你是不是太忙、太紧张,以至于忘了外面白头翁、麻雀怎么鸣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尔蒙特--布鲁塞尔一奇才

  比利时的艺术之都布鲁塞尔的清晨,大西洋袭来的薄雾覆在赤杨的枝头上,
  像是初春披覆白纱的新娘静静地守候在高大的歌德城堡外等待教堂的钟响。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老爷,老爷,不得了了!教堂的钟又被偷走了!城堡里有更多人在奔跑叫嚷……
  老爷愤怒地看着他十九岁的儿子:
  『你把教堂的钟取下来做什么?』
  『我……我在烧一些石头,需要一个大盖子来罩,所以……就用了钟。』
  『那你干嘛烧这些石头?』
  『我想石头被烧了以后不知道会变出什么?』
  『你用什么东西给我烧?』
  『用你给我200先令买的书。』
  『什么!你把学校规定要买的课本都给烧了?』
  少爷抬头看着父亲说:
  『为什么要读书呢?成绩好不过满足一个人的自负而已。』
  老爷槌胸怒吼:
  『疯了,疯了,我的儿子疯了。三百年来法兰德斯最尊贵的家族,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孩子?』
  这个烧书的孩子叫海尔蒙特,
  以后全世界生物、化学课本上,
  都会提到这个名字与他着名的实验,
  并尊称他是『生物化学之父』。
  请看一个烧课本的问题孩子,
  如何成为课本歌颂的人物。
  
  海尔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一五八零年一月十二日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Brussels)。布鲁塞尔不仅是西欧的大城,也是世界着名的文化、艺术之都,执美术、雕刻、音乐、建筑之牛耳,至今仍兴盛不衰,为人文荟萃之地。
  比利时是个低洼的地方,整个国家都是平原,最高的地方是只有六百九十四公尺高的伯特兰吉(Botrange)山。早期的比利时与荷兰一样,是一片荒无人迹的湿地,直到八世纪有一批法兰德斯人(Flanders)到这里开垦,挖掘运河,排出积水,把比利时变成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更多的德国人、法国人迁移进来。其间经过许多战争,但是法兰德斯的贵族仍然享有这块沿海低地的统治权。

〖 拒绝念书的孩子 〗
  海尔蒙特正是这个统治阶层的世家继承人。从小就集许多关注、期待于一身,结果这孩子的表现真令人失望:他拒绝一切别人为他安排好的东西,像个天生的纵火狂似地,从小到处烧东西,不仅烧掉教科书,连父亲给他的图书馆也给烧掉。他痛恨书、痛恨课本,认为那不过是把人比来比去的东西。
  但是家境太富有了,书烧了有人再为他买来,图书馆烧了,有人再为他建起来。也许太早享受到特权的孩子,最容易对特权带来的一切享受感到虚空。海尔蒙特在年轻时就写道:『每个人都认为到学校受教育是一条理所当然的路,但是受教育后所要追求的东西,我不用念书就已经有了。我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我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我心中长期的不安与痛苦。如果我不知道念书的真正意义,我相信我所花的时间与努力终将付诸东流,转眼成空。』
  他拒绝念书,家人强迫他念,甚至安排他进入当时的教育重镇罗凡(Louvain),接受一堆名师多方教导。他到十九岁时,已经念过多所学校,可惜从来没有毕业过;人家在背后笑他:『海尔蒙特家的墙壁很大,却挂不上一张毕业证书。』其他什么书卷奖、优等生奖更没份,他是奖状的绝缘体。
  四下无人时,海尔蒙特常独自走到森林里去哭泣,他哭自己是『木炭』,没有一点用处。在众人看不到他的角落里,上帝看到他,上帝听到一块小木炭的哭泣,于是为他开了一条路。

〖 改变一生的书 〗
  一五九九年海尔蒙特在外闲逛,偶然看到一本课外书,是金碧士所着的《效法基督》(注),这本书改变了海尔蒙特的一生。
  金碧士是位德国修士,属于『弟兄们来过平凡生活』(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修会。他用浅显的文字,使信仰能为一般人所明白。他直指一个人思想与生活失去重心是因为失去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当一个人愿意谦卑下来,信靠耶稣,圣灵会住在他的心中,使人认识耶稣是救主。他在《效法基督》中写道:
  『最高深和最有益的学问,就是对自己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这句话吸引了海尔蒙特--原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自己的挣扎,而在求主赦免他的罪。
  以后的十二年,海尔蒙特的心就能够安静下来,他博览群籍,一心补回青少年时期的荒废,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是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慢慢仔细地看书。
  他阅读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学文集,而慢慢地转向医学。一六O九年,他在三十一岁时终于拿到第一张毕业证书,具备医师资格。

〖 终身不开业的医生 〗
  毕业后的海尔蒙特已经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他知道『化学是开启医学的一道门,经过化学的定量分析能够使医学更为精确』。为这个看见,他到维伏迪(Vilvorde)小城,放弃名利、隐姓埋名,做个终身都不开业的医生,全力研究化学。
  他日以继夜地做实验,连邻居都不知道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实验非常精确仔细,日后留下来的记录显示,光是测定汞的重量,他就重复了两千次。在精细的测量中,他发现无论是溶解或是沉淀反应,重量在反应前后其实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型态而已,这是非常有名的『质量不灭定律』。
  当时的汞被认为是仙丹,是长生不老药。古今中外都认为吃一点汞可以使血气活络、脸色红润,所以很多人买来食用。但是海尔蒙特经过仔细的定量实验,提出过量的汞是剧毒,可致人于死。
  当时又流行一种万能溶剂,能将植物油溶解成水,他仔细研究,发现那是硝酸,遇到碱中和成水,他首先提出『酸碱中和生成水』。
  他小时候喜欢烧东西,现在变得很有用。他燃烧62磅重的木炭,只剩下1磅的灰,有61磅都不见了,他称这看不见的为『气体』(gas),gas这个字是他首创的。
  他也研究人的体内结石现象,用尿酸与钙作用产生白色结晶,模拟人体内肾结石、胆结石的形成原因。他试着把许多人体内的生理现象,用人体外的化学实验去研究,其中最着名的试验是他用管子伸入胃中抽取胃液,研究胃液对食物分解的功能。他发现胃液过多会造成身体不适,可以用碱性物质去中和,治疗胃酸过多的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他是第一个用化学去了解人类与生物的生理构造,进而提出医治方法的人。他终身未曾亲手医治一个病人,却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 暗夜英雄 〗
  海尔蒙特的研究没有带给他任何掌声,只有排山倒海而来的反对。当时的医学界还没有进步到足以接受他的看法,以化学来解释生物生理反应,被斥为无稽之谈。政治界也反对他:一个前途似锦的贵族青年,躲在贫民区内研究如何抽胃酸,太离谱了。所有贵族都联合起来斥责他,给他压力,要他回到布鲁塞尔。
  在这一片反对声中有一个赞成他的,就是兰丝特(Margaret van Ranst),她是当时比利时最有权势的公爵家的女儿。
  兰丝特慧眼识英雄,后来到贫民区内嫁给海尔蒙特。海尔蒙特写下:『我一生都要感谢上帝,因为祂赐给我一位敬虔又高贵的女孩为妻子。』
  这对夫妇经常在黑夜,骑马把自家的钱袋送给穷人。他们为善不欲人知,只在放钱袋的地方画上一个十字架,等人家出来时,他们早就已经上马远扬。

〖 柳树的秘密 〗
  海尔蒙特还有一个着名的实验,就是把两百磅的土壤烘干称重,然后在土里种下5磅重的柳树种子,收集雨水灌溉;五年后柳树长成169磅3盎司重,土壤再烘干称重,只少了2盎司。这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接着他继续写道:
  『根据圣经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一天,就创造了天,创造了地,也创造了水,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柳树实验,是要证明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三天,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这件事就是:树木只要有种子,只要有水,就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这段记载说明了,海尔蒙特研究柳树实验的动机是为了印证圣经创世记第一章。这段记载却没被收录在我国的任何一本生物课本里,以致学生看海尔蒙特种了五年的柳树,辛苦地把一堆土弄来弄去,以为他只是单纯地为了科学,而不知这个柳树实验是他对信仰的求证与表白。
  当然我们现今知道他的实验实在很精确,但是结论有点偏差(因为土壤损失的2盎司,不是他称重的误差,而是土壤提供植物成长所需养分的消耗),不过在四百年前能够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不简单。
  海尔蒙特从柳树的实验,已经想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供给植物生长的另一个物质。他继续以燃烧木头研究二氧化碳。一六四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位于贫民区的实验室内,他中毒身亡:不是死于二氧化碳,而是死于他所不了解的另一种足以致命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 燃烧的人生 〗
  他为未来的人类指出正确的方向,以致今天所有有志于医学院、农学院、理学院的学生,为了日后能精确地了解生物,必须在高中打下化学的底子。海尔蒙特一度自认不过是块无用的木炭,但是因着相信上帝,肯燃烧生命,成为照亮未来的炭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弥尔顿--爱之情深无怨尤

      海伦忧心地看着她的丈夫,
  这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为了娶她,不知受了多少的讥笑与辱骂;
  哈弥尔顿忧心地看着她的妻子,
  蒂珀雷斯(Tipperary)山区的寒风,会不会继续摧残她的健康?
  一八四三年十月十六日的深夜,两人静静地走在布鲁厄姆桥(Brougham bridge)上,看着月光,
  顺着皇家河道(Royal Channel)的缓流,哈弥尔顿的思路,在爱情与数学问流转,
  忽然--
  他想通了,他想通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兴奋地找着纸笔,要记下这突发的灵感,纸笔找不到,只好随手取粒石子,在桥墩上写下:
  I'=j'=k'=-1
  从此世界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复数(complex number)是什么,这座桥也成为数学史上的『复数之桥』。
  哈弥尔顿还有很多永垂不朽的发现--
  创立数学的向量分析(vector analysis),提出『四元代数』(quaternious)。
  他被数学界称为『抽象代数之父』,被物理界称为『动力学之父』。
  有趣的是他没有念过小学、中学,却以会考第一名成为古典文学与数学系的双科状元。
  在大学四年级时荣登系上数学首席教授,而且精通十二种语言,
    全世界迄今还没有一个天才能够打破他惊人的记录,
  在他前途大放光明,多少人称羡之际,他却选择一个乡村牧师的女儿--海伦--结婚,
  特意走入平凡。
  
〖 波斯大人的惊奇 〗
  『波斯大使驾到!』爱尔兰的皇宫宴客厅进来大批波斯来的大臣。在红毯另一端迎接客人的,除了爱尔兰大公爵之外,还有一位十四岁的男孩。
  波斯大使瞄了他一眼,心想在这第一天到任的接见礼上,怎么对方派了一个小孩来。没想到大使一开口,那个男孩就翻译为英语,并且为他把英语翻译为波斯语。波斯大使非常意外在此地竟然听到波斯语,致词后索性吟了一段波斯古诗,考考这男孩波斯语的程度。男孩即席流畅口译,语惊众人。
  这个男孩就是哈弥尔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超级天才。当时他不仅会讲波斯话,还会翻译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巴基斯坦语、马来语,另外,他能读拉丁文、希伯来文、古代巴勒底的巴比伦文、印度梵语、佛教原典所用的巴利语(Pali),与中文。
  一位十四岁的男孩怎么会懂这么多?原来他背后还有一位老师,专门研究各国方言的话言学大师--詹姆斯·哈弥尔顿(James Hamilton)。

〖 当天才遇到语言怪杰 〗
  哈弥尔顿一八O五年八月三日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他的父亲是位杰出的律师,哈弥尔顿后来写到对父亲的回忆:『父亲有充沛的精力、一流的口才与文采,而且是敬虔的基督徒。』他的母亲莎拉(Sarah Hutton),出身当地着名的书香门第。
  哈弥尔顿是家中五个孩子最小的那一个,母亲生产后身体衰弱。三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到都柏林城外的小镇特林(Trim)。他的叔叔詹姆斯在那里担任牧师,引导他展开一段特殊的童年。
  詹姆斯是爱尔兰皇家科学会的会员,自创一种可以学习各种语言的方法。他没有结过婚,专心研究语言学,是当时极稀有的,能讲古巴此伦语、印度梵语的人。
  他教孩子的方法,依现代教育法看来简直是虐待儿童。他每天一大早就叫哈弥尔顿起床,到屋外叽哩呱啦地背单字。他相信儿童的头脑有无限大的语言记忆空间,而学外国语言的最好方法是一早起来背诵。他把毕生所学倾囊授子一个三岁小孩。
  直到十八岁以前,哈弥尔顿都没上过小学、中学,完全靠自修。他平常喜欢游泳与观察田问的小动物,也喜欢文学,成为数学大师后,仍不断赋诗填词。他一直认为文学与数学是近似的学科--都是抽象思维的文字与符号。他写道:『诗与数学是近亲。』

〖 天才对神童 〗
  哈弥尔顿转进数学领域完全是出于偶然。一八二O年美国出了一位心算神童柯尔本(Zerah Colburn),来爱尔兰表演心算:哈弥尔顿同时登场,表演语文。回家后开始念数学。
  一八二二年他读完牛顿、拉格郎日(Lagrange)的数学着作,与拉普拉斯(Laplace)的光学。他公开指出拉普拉斯书上有一道证明题证错了,给爱尔兰皇家科学会长布林克礼(John Brinkley)先生写了一封信,指出该怎么证明才对。布林克礼看完信后惊叹:『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已经出现了!』
  一八二三年哈弥尔顿以会考第一名,同时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古典文学系与数学系;后来三年内,囊括欧洲数学竞赛的首奖。他一直是第一名,从来没拿过第二名。
  一八二五年,他以数学主综合不同理论的物理学,将牛顿的『光是质子说』与惠更斯(Christian Hygens)的『光是波动说』用数学结合,发表『光系统理论』(Theory Of Systems Of Rays),继而推导出『光在双轴晶体的折射会呈现圆锥状』,更是举世震惊。
  在人类历史上,能先用数学推导物理现象存在,再让后人证明正确的,迄今只有四位。这四位在物理科学上享有最高的名望,依序是:牛顿、哈弥尔顿、麦克斯韦与爱因斯坦。前三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第四位相信有上帝。
  一八二七年三一大学数学系的首席教授布林克礼退休,很多数学家来申请这份执国家数学牛耳的职位。结果聘任委员会以全票通过,由仍在念大学四年级的哈弥尔顿继任这份工作。哈弥尔顿被誉为『爱尔兰的荣誉』,并获得全球难以数计的荣誉……但是他自己怎么想呢?

〖 自杀前的再思 〗
  哈弥尔顿在十九岁时经历他的初恋。他的手记中未曾留下对方的姓名,后人只知道他不断地写情诗追求那位初恋情人。可惜哈弥尔顿能计算最困难的数学方程式,却无法计算女孩的感情方向:两年后他心仪的女孩嫁给别人。
  他自恃比情敌更有资格赢得芳心,结果女孩出嫁后,他仍不知情,还继续写情书。他那无缘的岳母看不过去,回信告诉他,女儿已经嫁走啦。
  哈弥尔顿悲愤莫名,所有自信毁于一旦,决定跳河自杀。一天夜里,他收拾妥当,就跃入河里。因为是游泳高手,一时淹不死,他心想在水里游一阵当会力竭灭顶。在冰冷的河水里,他清晰想起幼时叔叔的教导,他后来写道:『失去情人时,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痛苦的想法,是一种可怕的试探,会使人丧失理智的判断。生命是上帝所赐的,一个人面临挫折就想自杀,等于犯了杀自己的罪,这个罪比爱情失败更可恶。』在面临自杀的危机时,他着新坚定自己幼年的信仰。为一个已经看不起他的女孩,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太不值得了。殉情并不伟大,殉情不过是一个人自恋的延伸。哈弥尔顿游上岸来。

〖 人生的转折点 〗
  一八三意年哈弥尔顿又再失恋一次,这次他没去自杀,却开始酗酒。他是那么聪明,感情却放得太重。有一次他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毫无节制地大吃一顿,然后喝酒喝到醉倒。帮助他再站起来的,是一位名叫柯尔雷基(Samuel Tayour Ceridge)的诗人,柯尔雷基年轻时坚信无神论,到处宣扬社会主义;晚年,他发现这些主义为人民画了一幅美丽的远景,却是虚构在虚幻的理想上。由于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失望,柯尔雷基转为一个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他原是诗人,于是以宣传社会义的热情,在文艺圈里传福音。
  柯尔雷基在诗人会集的『湖滨诗扯』(Lake Schoo1)认识意志消沉的哈弥尔顿。他把自己由激进的无神论,转变为基督徒的关键告诉哈弥尔顿:『解决社会问题的重点不在社会问题本身,而在自己更深地回归到耶稣的救恩与它的话语。』
  哈弥尔顿立刻想到,解决他失恋问题的方法,不是自我折磨、怨天尤人,而是回到上帝的面前。年老的柯尔雷基不久就与世长辞,哈弥尔顿永远感谢他。
  二十二年后,哈弥尔顿写道:『我的生命是一场严格的考验,当我遭遇最困难的时候,总有忠实的朋友帮助我……。虽然我是从事最具革命性的研究,但是我心深处却常持守在救恩真理中。』

〖 相逢总在平安处 〗
  一八三二年爱尔兰中部的蒂珀雷斯山区,住进一位陌生人。在这人迹罕至的山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还不到十个人,有些小村庄几乎是与世隔绝,没有人认识这位素有『爱尔兰的荣耀』之称的新居民。
  哈弥尔顿在山谷里一间小教会聚会。离开繁华的都柏林后,他常在山谷小径上散步,或看圣经、祷告。山区仍有许多古代冰河的石砾遗迹、小湖、小花,在欣赏中,他心灵的力量又慢慢健壮起来了。
  在这里,他认识教会牧师的女儿海伦(Helen Maria Bayley),他写道:『海伦有一颗单纯的心与坚定的信仰。』海伦不像他以前的女朋友那么漂亮,也不曾让他神魂颠倒,只是让他感到深深的平安。不久,哈弥尔顿与海伦结为夫妇。
  当哈弥尔顿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到城市,立刻遭受一片攻击之声,科学界、政治界无法接受『爱尔兰的荣耀』去娶一个『穷牧师的女儿』。所有攻击的矛头都指向海伦--她败坏了爱尔兰的希望,她不配跟科学界的第一天才在一起,她只会成为缠累,让她的丈夫一无是处。

〖 伟人妻子的十字架 〗
  哈弥尔顿真的再也一无是处了吗?结婚一年后,他发表『四元代数』,开创了抽象代数:同一年他提出『动力的一般法则』(On a General Method in Dvnamics),他认为可用动量去决定一个物体移动的位置;不久,他又提出一个物理系统的总能量是动能(kineticenergy)与位能(potential energy)之和,后来的物理界就将动能与位能之和,称为哈弥尔顿能量(Hamilton energy,简称H);一八四三年提出复数论;一八四六年提出向量分析(vector analysis)o这些都是不得了的贡献,几乎是每一个学生在高等数学都会读到的。
  但这些成就丝毫没有减少外界对他妻子的责难。只要哈弥尔顿有一点点病痛、吃少了、喝多了,一大堆的指责就会涌向海伦。嫁给伟人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科学界是这么现实、残酷,哈弥尔顿的两个孩子后来都没有留在科学界,长大以后相继成为牧师,回到山区去牧养村民。
  哈弥尔顿死于一八六五年九月二日。他是数学天才,但是他写道:『四十年来,我每天几乎花十二至十四小时在数学上……每一篇数学报告,都是我生命中值得发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贝若--铁拳老师

  很多人一想到大数学家,脑中就出现一个弱不禁风、满脸苍白的书生,或是戴着深度近视眼镜、佝偻着背的学者,
  抱歉!贝若先生可不是这样。
  
他除了担任剑桥大学首席数学教授之外,剑术、拳击、摔角都是一流的;
  学生若不满意数学成绩,尽可到拳击场上与他对打几场,可惜,没有人打赢过他!
  他一生栽培出许多一流的好学生,包括着名的物理学之父--牛顿。
  在科学史上,很少有人像他,在课堂上教数学,下课后在贫民区教拳击,星期天还成为教堂里讲道的牧师;
  他一讲道就是四小时,听众都睡着了、走光了,他对着空空的椅子,照讲。
  今天世界上每一个念过数学或物理的学生,都会读到他发现的理论,
    有没有读过用切线去求斜率?
  用切线去求曲线截面积?
  用切线去求反曲点?
  一生对切线情有独钟,难怪被称为『切线老师』。
  他是第一个把光学与几何学结合在一起的人。
  在透镜上画切线去求焦距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式,这是光学物理里最着名的透镜公式。
  他也是第一个用分离变数法,去解常微分方程的人。
  贝若的一生把数学、拳击、信仰结合在一起,却来自一个不可思议的起点。
  
  贝若(1saac Barrow)一六三O年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富有的布商;四岁时母亲病逝,从此步入黯淡的童年。
  贝若的父亲生意太忙,就把孩子送到乡下跟祖父一起住。贝若的祖父以前就反对儿子与那个身体孱弱的女孩结婚,他们却私奔到伦敦去结婚,结果不出他所料,那女孩早逝,给他留下小孙子。祖父带着近乎报复的心理惩治这个小孩子,对贝若非常严格,经常打他,骂他是小杂种。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贝若,从六岁开始几度离家出走,每次被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贝若从小懂得『恨』是什么,他的世界里没有『爱』。

〖 绝望的眼泪 〗
  贝若从七岁入学到十六岁,整个十年间,不知被退学多少次。在学校里他以打架、不服管教、品行不良着名,成绩差到连番留级。在老师眼中,他是属于该被教育放弃的孩子。
  贝若的父亲后来把他转到一所循循善诱出名的好学校--加特慈善之家(Charter House),希望这所中古世纪的修道院,以其秉持的肃穆气质,改变贝若凶暴的脾气。
  有一天贝若的父亲被校长请去,告诉他加特慈善之家无法包容这么顽劣的学生。贝若后来写道,他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幕:
  『我在门外偷看,看到父亲听到慈善之家都无法教好他的孩子,父亲失望到跪在地上,大叫:『上帝啊,我恨不得我这个儿子早点死!』……我把门轻轻地掩上,掉下眼泪来,上帝啊,我真的是没救了吗?难道我真的是没人要的孩子吗?』
  如果失败能使人想到『上帝』,那失败就是一种祝福,因为能使人面对生命最深刻、最关键的问题。

〖 坚定在天的信任 〗
  贝若在十六岁时又转到一所乡间学校菲尔斯特(Felsted)。在这里遇到了教希腊文的霍尔北齐(Holbeach),改变他一生的奸老师。
  当贝若第一天面对这位希腊文老师时,他必须把过去一切学业、操行成绩和退学记录给老师看。霍尔比齐看了资料,又看站在面前,低头羞愧的学生,他说:『我相信你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你是天生做老师的好材料。』
  贝若惊讶地把头抬起来。在此之前,他只听过别人责备他是坏学生,从没听过有人说他将是一流的好老师:他写道:『我终于尝到被人信任的滋味。』
  从那一天开始,贝若成为一个好学生,他的希腊文一跃成为顶尖高手。霍尔比齐下一学期留贝若成为小助教,并鼓励他开始学习拳击、剑术,以发泄用不完的精力。
  一六四一年爱尔兰要求独立,与英格兰进行一场血腥战争,贝若父亲的布匹生意大受打击,无法继续资助孩子,霍尔比齐就接待贝若住在家里,照顾他的生活需要。
  霍尔比齐是基督徒,贝若与老师朝夕相处,虽然看不到基督,但是在老师身上看到基督的爱,所以也愿意成为基督徒。贝若成为基督徒是出于个人的抉择,这个抉择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为什么要念数学? 〗
  一六五二年贝若以极优秀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希腊兴拉丁文学系,在班上他认识一位喜欢研究植物的约翰·芮(John Ray,1628-1705)。
  约翰·芮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植物方法论》(Methodus Plantarum,1703)一书中,以『种』为生物分类单位,并给与『种』明确的定义。约翰·芮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人的恩赐,要人好好去管理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既要管理,首先就要仔细的理一理,这就是『分类学』,是管理大自然的基石。他在一六九一年写一本书叫《在创造的大工上彰显出上帝的智慧》(The Wisdom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Work Of Creation)。
  贝若与约翰·芮是一生的好友。英国当时政治动荡不安,大学生极爱批评国事,贝若与约翰·芮却经常一起读圣经。贝若后来给牛顿写信道:『当时,我是书楼中的一只猫头鹰,偶然咕咕几声,不与外面嘈杂的麻雀为伍。读大学的目的是在为自己的信仰找到正确根基的基石。』
  贝若由文学进入数学,如他所写:『为了研究神学,我需要《年代学》(Chronology),为了年代学我需要懂天文学,为了天文学,我需要懂几何学。』他后来把数学念得那么好,因为他找到了念数学的意义一一帮助他认识上帝。贝若后来写道:
  『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研究因果律,是探讨事物发生原因的最佳工具,因此『时间』会成为数学里的重要因子。一个念数学的人必须耐得住孤独,他会像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敢于挑战那些人为胡乱捏造的权威神祗。即使需要孤独的忍耐,体会的不过是几句深思后的呓语,但是只要数学上的一条切线,就可以厘清多少众说纷纭,不过是一堆未验证的假设罢了!』

〖 会打架的老师 〗
  一六五五年他大学毕业,坐船到中东、北非、欧洲、土耳其……四处旅游,他说:『我在寻找一块人生的试金石。』
  旅行的四年期间,他写了一本《欧基里德几何学》,这本书不仅成为畅销数学名着,而且革新了几何学的课本。以前的数学书几乎都是文字,他的书有一百八十幅几何图。他认为数学是一种逻辑语言,了解逻辑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图示。
  他又写一本《屈梭多模传》。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347-407)是早期安提阿的着名基督徒,把基督的福音传至君士坦丁,他讲道热情充沛又条理分明,被称为『金口传道人』,为传福音不畏权势,最后殉道而死。
  除了研究写书之外,他在土耳其还与当地的鞑靼人切磋拳术与摔角。他的武艺高强,有次在市场上迅速制服一个闹事的大力士。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搭船行经土耳其西部士麦那(Smyrna)时遇到海盗船,他是船上唯一带有刀剑的乘客,在甲板上击退整船来袭的海盗。贝若这种允文允武的本事,成为后来西方电影、小说歌颂好老师的典范。

〖 耐心是培育天才的惟一方法 〗
  一六五九年贝若回到英国,担任剑桥大学数学系首席教授。一六六二年他教大二的几何光学,发现班上有一个安静的学生,成绩中等,但是思考深刻敏锐,又因家境贫穷必须打工;贝若就像霍尔比齐老师一样,开放家庭招待这位学子。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或为近代物理之父的牛顿(Isaac Newton)。
  贝若把牛顿当做孩子一样。一六六九年贝若正当壮年就申请退休,把首席教授的职位让给牛顿。牛顿后来也如法炮制,开放家庭招待一位名叫泰勃(Brook Taylor,1685-1731)的穷学生。泰勒后来发表了着名的泰勒级数。
  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学者的知识传承,绝对不是只在课堂上,而是在长期爱心的浇灌下才产生的。多少人仍在等候天才,却很少有人愿去栽培天才,大部分的天才都是问题学生,给你制造问题以后,才慢慢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贝若一生中从未以天才的栽培人自居。他给牛顿写信论到他身为人师的心怀:
  『我不向高山呼喊,我不对森林呼叫,无论我面对的是一片空墙,或是荒芜的土堆。但是我并不失望,我仍然竭力去寻找每一句希腊用字、片语的真正语源。成为一个用心的老师,是一件很孤独的事。
  我像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独立在静默的舞台上,没有吟唱、没有旁白、没有歌咏、没有伴舞……只有少数的学生,像是遭遇海难的船员,被幸运之浪漂流到我的舞台前;或是到处流浪,不甘被摆入现成框框中的学生,无意间『碰』上来,他们就能听到普罗米修斯传自洞穴中的几句箴言。』
  贝若的一生都自诩是持守真理终不悔的普罗米修斯。

〖 梦中教堂 〗
  退休后的贝若到英国的贫民区,买下一间破旧的大戏院,改变成为一间教堂,自己担任牧师。这间教堂三分之一是图书馆,给喜欢念书的孩子用;三分之一是拳击房与戏台,给不爱念书的孩子;三分之一才是聚会的地方,这是他的梦中款式。
  讲道之外,他兼当教堂中图书馆馆长与拳击教练,并回到剑桥兼点行政工作来维持所需开销。他讲一场道至少需要三个小时之久,且经常在四个小时以上,很多会众都难以忍受。加上他经常衣衫不整,不是袜子没穿就是鞋子穿反,不然就着短裤上台,不合一般体统。
  即使如此,仍有少数人留下来听道,其中有一个名叫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着名的法学哲学家。洛克写道:『贝若每一篇信息虽然长,但是结构清晰,像数学一样的富有逻辑。』英国的大政治家皮特(William Pitt,1759-1806)在多年后读到贝若的讲章,他说:『鲜血仍然抑不住地澎湃。』
  贝若终身未婚,在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给了学生后,一六七七年五月四日死于肺炎。为他送葬的长长队伍里,有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贫民区的无名小卒,都是他的学生。
  诗人马波立多夫(John Mapletof)为他撰写碑文,简短的一句:『他使周围的人认识上帝』涵蕴他丰富的一生。
  贝若死前留下一则祷告:『喔,主啊,你是何等伟大的几何学家,因为你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让科学家去飞翔,让探索者去发现,让爱好技术的人去模仿!我有一个祷告是,让这些学习大自然知识的人,至终能得以认识你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欣赏你的笨拙--电磁学大师安培

  亲爱的朱丽:昨天晚上六点,我削了萝卜的皮,又把南瓜洗干净,优雅地切成几片,再把南瓜、猪肉搅碎成一团,花了我很多的力气,准备要下锅时,才想起炉子里没有火,我把木炭摆好,点了火,没想到怎么都点不着木炭,我蹲下去,用力往炉口坎,结果弄得我一阵猛咳,等到咳嗽好了,炉火又熄了,只好又点火,一边咳嗽一边吹火苗,火旺起来的时候,我闻到焦味,原来忘了放油,锅子里的菜已经焦糊了。
  亲爱的朱丽,你的丈夫就是在吞嚼这难吃的食物时,特别地想到你。原来煮饭比物理难,让我精疲又力竭,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一天只吃两餐的原因了吧!
  需要你的安培上

〖 血腥的年代 〗
  『开门!开门!』
  一七九五年的一个深夜,法国里昂(Lyons)北方十一公里的一个小镇(Polemieux-les-Mont-d'Or),有几个人在一幢小木屋外敲门,小木屋却和周围寂静的山谷一样,除了一点回声之外,没有任何动静,『开门!再不开门,我们可要冲进来了!』
  小木屋还是没有动静。周围的邻居探头看一下,就赶紧把窗子拉上。在法国人民议会的统治下,秘密警察半夜出来抓人是很平常的事。这是历史上着名的恐怖时期,被抓走的人很少是能够回来的。
  『他生病了,不能为你们开门,』黑夜里,传来一个女孩子安静的声音。
  『你是谁?』秘密警察质问这个女孩。『我是茱丽(CatherineJulieCarron),他的邻居。安培自从他父亲被处死后,精神就失常了。』
  『他的父亲带领三万个纺织工人叛变,是人民的公敌,死有余辜!我们怀疑他跟里昂的叛徒仍然暗通款曲。安培十一岁就以天才闻名,这种人会精神失常吗?』
  『你们可以进来看看。』茱丽拿出钥匙,秘密警察冲入小木屋里,到处找不到安培,后来看到有一个人在屋子后面的花园里,两眼呆滞地望着天,两脚埋在一个高起的沙堆里,嘴角沾着沙,衣服还是湿的,不晓得是沾满口水还是露水?
  『安培疯了,真的是疯了,就跟我们从线民收到的密报一样,看来可以销案了。』秘密警察彼此对讲道。
  茱丽转过身,轻轻地嘘一口气。

〖 父亲最后的一堂课 〗
  一七七五年一月二十日,安培生于法国的里昂。他的父亲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虽然出身贫微,担任的又是卑微的裁缝工作,但是他坚信要给孩子读好的书,孩子自己会选择正确的路。他在孩子的四周放好书,并且尽可能地陪他读。安培后来写道:『我在十岁时,就已经看完三十巨册的百科全书,到了晚年我还记得。』安培后来以电磁研究闻名,但是他的史学、哲学、植物学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十九岁时,发表多次回归方程式的数学解,并且是以诗的方式来表达,这不得不归功于父亲给他的教育。
  安培在十一岁时,就被人称为数学天才。十二岁进入里昂大学就读,大数学家欧拉与伯努利的原着是他的最爱。
  一七九三年法国大革命,恐怖分子当权,进行全国大整肃,大批里昂纺织工人失业,安培的父亲成为工人的领袖,向议会呈递工人的陈情信,没想到立刻被抓起来,并被送上断头台。安培记得父亲去世前仍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雄纠纠气概。断头台下,上万个工人与警察、军队打架,许多妇女为他哭泣。他只回头看了所爱的儿子一眼,他已经把一生的菁华教给儿子,但是还没有机会向儿子讲述他的信仰--死刑来得太快、太意想不到了--以儿子的智慧,应该可以看出父亲面对死亡的坦然,是给所爱的儿子上最后一课。
  安培握着母亲的手,看着一生最要好的老师及朋友--他的父亲。当刀斧落下的那一刻,安培也晕倒了。等他醒来时,他不断喃喃自语:『生命有什么意义呢?』而后整整一年,他没有再讲过一句话,他只是吃沙、望天,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
  安培的母亲把他送到里昂郊外的小木屋里,请隔壁的卡侬先生照顾他。母亲则为了维持生计奔忙。

〖 与苦难竞赛 〗
  茱丽是卡侬的大女儿,她每天都来看顾安培。整整六年的时间,菜丽看着安培的病情慢慢好转。
  首先改善安培『失神』状况的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安培翻翻书,恢复了一些记忆,空白的脑袋抓住了几个熟悉的图像,几句短语……他走出户外,闻到花香,看到浮云,在熟悉的马路和森林中,他开始有方向感了。有一天安培写道:『夜里我走到森林里,坐在小河边。不知道坐了多久,黑夜渐渐过去,早晨的曙光照上树悄,我忽然想到「有晚上、有清晨,这是头一日」,这是创世记第一章第五节,啊!黑夜之后,必有早晨。』
  不久,安培又继续写道:『一个人如何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如果上帝在掌管,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不合理的事?人所遭遇过的苦难与对上帝的期盼,为什么老是对不起来呢?上帝的应许是黑夜有苦难,但是黑夜一定会过去,早上的欢呼喜悦必定来临,因此我看苦难的角度改变了,人生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有演变渐进的程序,要有耐心去看演变的结果。这是我对上帝的信心,早晨终必来临。』

〖 贫穷与富有 〗
  一七九九年八月十六日,安培与茱丽在村里的小教堂结婚。法国当时已渐恢复秩序,残暴的人民议会已经被推翻。安培在附近的波格(Bourg)镇,找到一份教书的工作。他住在学校,周末再回家看茱丽,只是为了省下车马费。他不断地写信回家,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思念与感恩。至今法国博物馆还珍藏许多安培婚后给妻子的信,安培在一封家书上写道:
  『谢谢你为我在车上预备的便当,里面摆着一块小小的肉丁。我像是上帝的子民,在逾越节里吃着羊羔肉,洋溢着感谢。有时我笑自己,可怜的安培啊!你的薪水怎么这么少?怎么只能吃这一点点肉?但是,亲爱的茱丽,你的爱使我的享受丰富。』
  他在另一封家书上解释为什么周末不能回家:『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我为物理放下一块小小的基石。我像是一个工头,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我期望后来的人读物理,就像是欣赏艺术一样,能够品尝到,物理的精髓,就画在人性深处里。』
  一八O三年七月十三日,一场可怕的瘟疫夺了茱丽的生命,安培这一次没有发疯,为了他三岁的孩子与才刚出生的女婴,他必须勇敢地活下去,安培写道:『我不能失去信心,否则怀疑将是我的心无法承受的酷刑。』

〖 打不倒的男人 〗
  为了小孩需要照顾,他又再结婚。没想到一天回家,家里完全被搬空,他的房子也被典当了--他被骗婚了。安培一手抱着婴孩,一手牵着孩子,背着仅剩的几本书,回到学校宿舍里。他写道:『生命对我而言,是一场与残酷的角力,经历死亡、欺骗的剥夺,我对未来几乎不再存着任何的幻想……但是我体会到一个人真正的有福,不是从快乐的角度去衡量,而是回到真实。』
  『回到真实』不仅是信仰的起点,也是科学的起点。一八O五年,安培到巴黎综合技术学院(EcolePolytechnique)任教。一八O七年,他成了巴黎大学的教授,他的学术成就逐渐被肯定。数学是安培的另一种语言,他可以自由地用来描述所从事的机械理论、电磁现象、运动速度,与地球核心结构等探讨。一八二O年,他开始研究电流,根据电流测定的结果,一八二七年提出『磁场是电子运动所产生的』,在当时这是惊天动地的一个宣告。人类知道用磁场来做指南针、定航道,但是一直搞不清楚什么是『磁』?
  安培用实验与数学推导出『磁是电流运动产生的现象』,成就了极着名的『安培定律』。他解开了千年的谜团,被称为电动力学之父,他的姓『安培』更成了电流的单位。
  安培有他特殊的读书方法,他喜欢站着读,甚至一边走一边读、有时还大声地朗读。他有严重的近视,但上课时又不戴眼镜,所以黑板上字都写得很大,黑板一下就写满了,之后他就用很长的时间与学生讨论。

〖 棋路打通思路 〗
  安培的办公室平常是打开的,任何学生、朋友都可以进去与他谈谈。一进安培的办公室,会看到里面有个棋盘,上面摆着棋子。下棋是安培的嗜好,任何人请教完问题后,一定会被安培请去下盘棋。有时候讨论问题,找不着头绪时,安培会突然冒出一句:『将军(echecetmat)!』学生知道老师的意思,赶快把棋子摆好,先在棋盘上厮杀一阵,老师又会突然说:『有关磁通量的积分……』,学生就知道棋路打开了老师的思路。
  安培鼓励学生好好学电磁学,因为可以认识大自然奥妙的深度。安培去信给无机化学大师戴维(HumphryDavy,1778-1829)写道:「科学知识的传承,关系科学家的勇气,固执地走在理想的追求上。不需在政治界寻求祝福,不在乎市场变化的花招。只要是对的,就走下去!」

〖 酒的可怕 〗
  『但是,爸爸,为什么我不能跟我心爱的男人走下去呢?』安培的女儿问道。
  『因为他是一个爱喝酒的人。』安培心痛地回答。
  『爱喝酒有什么不对?不是和爸爸喜欢下棋一样?』
  『不一样!下棋只是让我的思考转个方向,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我还是我。酗酒的人却是成为酒的奴隶,只会愈来愈失去自己。』
  女儿抗议道:『我会改变他的!就像妈妈当年嫁给你时,你还不是个精神病患?』
  这句话深深触痛安培的回忆,他回答道:『结婚不能改变一个人,能够改变人的,只有上帝。妈妈会作这种决定,是因为她知道爸爸心底深处,与她有个相同的实质,这才是婚姻的核心!』
  女儿没有听父亲的话,仍执意嫁给那个男人,从此迈入不幸。
  这是安培在一八二七年发表的电流理论之后,再也没有着作的原因。他到处兼课赚钱,为要帮助女儿筹钱,给不断争吵的女婿买酒喝。父亲对女儿的爱就是这样,明知她做了错误的决定,还是陪她走下去。
  一八三六年六月九日,安培夜里带着钱,为了省车资,走了很远的路,去给女儿送钱,累得倒在路上。隔天早上,有一个清道夫发现他,把他扶到路边的椅子上躺着。等到警察来盘问时,椅子上躺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死者,这是安培给女儿留下最后的礼物。

〖 我心难忘 〗
  一八六九年法国皇家科学家与大学的师生一起列安培的墓前默哀,世界这时才知道他的伟大。科学院院士们朗声道:『法国的社会主义学家,历史将忘记他们。拿破仑的伟大帝国,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但是你工作的劳苦将永远随着你,并使人类文明变得更灿烂……』。
  安培会在乎这些歌功颂德吗?也许他一生最珍惜的是,亲爱的茱丽为他在车上准备的那一小块肉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5 21: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