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Ichthys
收起左侧

天道圣经注释 - 创世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空虚混沌」
原文由〔tohu〕和〔bohu〕两个希伯来字组成,它们都是名词;《和合本》和《圣经新译本》把〔tohu〕译作「空虚」,《现代中文译本》和《思高本》译法恰恰相反,把它翻成「混沌」;《吕振中译本》则把〔tohu〕译作「没有定形」。究竟这两个词指甚么呢?现分析如下:
  (1)「空虚」〔tohu〕在旧约出现了二十次,基本的意思是:「空荡」(伯廿六7)、23 「虚无」(撒上十二21;赛廿九21)、「荒凉」(申卅二10;伯六18;赛廿四10)。以赛亚书第四十五章十八节说:「上帝创造坚定大地,并非使地〔tohu〕,是要给人居住」;24 换言之,〔tohu〕和「有人居住」相对,指荒芜没有人住的不毛之地;这词在申命记第卅二章十节和「旷野」平行,也描写杳无人烟的地方。此外,乌加列文的〔thw〕(和〔tohu〕同一字根)也指「旷野」。25
  (2)「混沌」这词虽不是常用的中文词语,中文的意思却是明显,指「不分明」、「界限不清楚」;26 不过,该词的原文〔bohu〕在圣经里只出现了三次,每次都和上一段的「空虚」(〔tohu〕)连在一起;除本节外,还有以赛亚书第卅四章十一节和耶利米书第四章廿三节。〔bohu〕基本意思可能也是「空无一物」,或指「荒废无人住的地方」(可比较阿拉伯文的〔bhy〕,该字也解作「空」)。27 《和合本》的「混沌」可能受英文圣经影响(“ formless and void ”这句话中的 “ void ”),而英文圣经则受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影响。28
  总括来说,「空虚混沌」最基本的意思是荒芜,甚么都没有,不适合人居住,因没有植物和动物。29 正因为地面「空虚混沌」,空无一物(也没有人),30 上帝在第三日先造植物,第六日才造动物和人。这两日分别是「六日」创造两部分(第一至第三日、第四至第六日)最后的创造,真是创造的高?,针对「空虚混沌」,对症下药。
  这也是第二章所记载的,上帝造了人、植物、动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渊面黑暗」
描绘地球被水覆盖,在深水之上,只有一团黑暗。这句话分析如下:
  (1)有学者认为「渊面」〔thom〕,相等于「巴比伦的创造故事」的女主角「提亚抹」(Tiamat),31 但现在通过乌加列文〔thm〕和艾伯拉文的〔ti--a-matum〕,32 我们知道〔thom〕最基本的意思是「深渊」,33 就是包围着地球的大水。34「渊面」(大水)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正如诗人指出:「你用深水遮盖地面,犹如衣裳」(诗一○四6);这节的「深水」原文也是〔thom〕。35总而言之,「渊面」乃是一片汪洋。
  (2)我们要探讨这令人害怕的「黑暗」。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黑暗」虽然常是「邪恶」的象征,这却不是它唯一的意思。「黑暗」是上帝采取行动的先锋,就如上帝颁布十诫之前先有黑暗(申四11);它也是上帝「藏身之处」(诗十八11)。36我们不应把本节的「黑暗」视为「与上帝作对」。
  第二,以赛亚先知曾把上帝的「创造」、「空虚」和「黑暗」串连起来(赛四十五18~19)。同样,约伯记论及上帝创造宇宙时也指出:「上帝用幽暗当包裹它的布」(伯卅八9),「它」乃指「海」,回应「渊面」;毫无疑问,「黑暗」像「幽暗」,可以是上帝的创造。
  其实,「有晚上,有早晨」的「晚上」岂不也是「黑暗无光」吗?而这「晚上」不又是上帝创造的吗?
  第三,当时的地球不但荒凉(创一1),且被水淹盖,漆黑一片,就如日蚀时甚么都看不见,也如埃及遭受黑暗之灾时「遍地乌黑」;因此,「地」暂不适合人居住,但黑暗的后面有上帝的踪迹,祂很快就会开始下一步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这句话引起不少争论。究竟原文的〔ruah lohim〕是「上帝的灵」抑是「由上帝发出的风」?37 《现代中文译本》的附注把这两个希伯来字译作「令人畏惧的风」;这是把「上帝」一词视为希伯来文语法的「最高级」(“ superlative ”),等于英文的 “ most ”,38 故译作「畏惧」(即是「最可怕」)。究竟那一种译法才对?分析如下:(1)学者提出下列理由把「灵」译为「风」:第一,创世记第一章和「巴比伦的创造故事 」(Enuma Elish)关系密切,而「风」在该故事占了重要的地位,故创世记第一章二节提及「风」比「灵」更合理。39
这说法有两方面值得商榷:(A)它假设创世记第一章抄自「巴比伦的创造故事」:不然,其来源相同。我们没有足够理由接受这假设。(B)就算这两份有关世界创造的文献的关系密切,我们也不能忽略「巴比伦的创造故事」并没有提及诸神祇创造世界时,有「大风覆盖水面」。40
  第二,在创世记第三章八节、第六章十七节、第七章十五节,这字〔ruah〕明显是「风」。
  无可否认,该词在这几处经文乃指「风」,但这不等于在第一章二节也是同一意思。何况该三处经文只说〔ruah〕,而不像本节用〔ruah lohim〕。
  第三,如果把本句译作「令人畏惧的风」,则和前面两句话一样,都是比较消极和负面的;这样,第二节的三句话是「同义平行」。如果把第三句话解作「上帝的灵」,则和前两句不相称,因「上帝的灵」是积极和正面。
  但是,本节三句话不一定是「同义平行」,或者可以是渐进的呢!第一和第二句消极,第三句积极和正面(上帝的灵开始动工)。
  (2)另一方面,学者提出以下的理由,证明「上帝的灵」是正确的翻译:第一,「运行」一词原文字根〔r h p〕和「上帝的灵」连在一起,比和「风」更适合,因该词乃是「盘旋」(hover)的意思。41 在申命记第卅二章十一节,这动词描绘母鹰展开双翅柔和地在小鹰之上飞翔,执行教导和保护的职务。42 这段经文对于〔r h p〕的解释十分重要,因为申命记第卅二章十节的「旷野荒凉」,正回应创世记第一章二节头一句的「空虚混沌」;所以,根据申命记这段经文来解释〔r h p〕一词,十分合理。〔r h p〕不但勾划老鹰飞翔的动作,更暗示老鹰和小鹰关系亲密,叫我们知道上帝的灵和那浸满了水的大地同样是紧连在一起。43
  当然,赞成把〔ruah〕解作「风」的学者会把〔r h p〕译作「扫过」、44 「经过」,45 因耶利米书用此动词描绘「骨头都发颤」(耶廿三9);46 这不是最好的译法,因「发颤」和「风」怎可扯上关系?以前有学者根据腓尼基文的〔rahep〕,建议把这词解作「孵出」;47 这不正确,因这样的解释乃受「巴比伦的创造故事」影响;此外,「孵出」不适用于上述申命记那段经文。其实,这词和乌加列文的〔r h p〕相近,描写「鸟儿飞翔」多过「风吹」的动作。48
  第二,〔lohim〕一字在本段出现了三十五次,每一次都指「上帝」,故把这个字解作「最可怕」并不适合,除非上下文明显有此意思。此外,本章第一、第三节的〔lohim〕分明是指「上帝」;如果我们说它在第二节不是这含意,变作形容词;作者会否采取这个很易叫读者混淆的写法呢?
  第三,假若作者真要提述令人颤抖的大风,49 为甚么不仿照常用的讲法:「大风」(〔ruah gdola〕;参王上十九11;伯一19;拿一4)?
  第四,本节以后第一次提到〔ruah lohim〕,就是比撒列被上帝的灵充满(出卅一3),这两个希伯来文字在该处不可能指「大风」。此外,该处记叙上帝的灵帮助比撒列建会幕,和本节上帝的灵参与创造互相对照。50 其实,上帝创造世界和希伯来人建造会幕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这是「五经」一个重要的神学观念。51
  第五,圣经多次提到「上帝的灵」参与创造,52 如「上帝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伯卅三4);又如诗人对上帝说:「你发出你的灵,他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诗一○四30)。53 上帝的灵显示了上帝的能力,尤其是创造与维持世界的能力。54
  (3)虽然以上的讨论指出「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是较好的翻译,但是,有两件事不可忽略:第一,有学者认为本节的〔ruah〕是「风」,〔lohim〕是「上帝」,换言之,〔ruah, lohim〕,即是「由上帝发出的风」;55 如果此处的「风」象征上帝同在,这说法可取。56第二,正如前文提及,问题的关键乃在我们如何处理本节三句话的关系。我们是否一定把它们看为「同义平行」,意即三句的意思相同?若是,则三句话都是消极和负面,而〔ruah lohim〕解为「令人畏惧的风」较合理。另一方面,如果前两句和第三句不相同,它们其实有「渐进式」的含意,则〔ruah lohim〕该作「上帝的灵」。
  (4)究竟这三句话彼此间有何关系?我们要留意:57第一,这三句话的文法结构并不相同;第一句用一个动词,第二句是一个名词子句,第三句用一个「现在分词」(present participle)。第二,本章经文接着谈及上帝如何改善「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情况,没有再提及「上帝的灵」,可见此句和前两句有分别,把它看作「非消极」和「非负面」十分合理。其实,第一句「空虚混沌」比较负面;第二句「渊面黑暗」是神秘和中性的;第三句「上帝的灵」则积极和正面。58它们一步一步向着创造而迈进,一句比一句积极。
  (5)笔者建议保留《和合本》的译法,把这句视为上帝的灵在水面上飞翔,不但暗示上帝的同在,更代表上帝创造的能力(创二7;结卅七14);「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是祂在第三节藉言语创造的前奏。59 正如以赛亚先知描述那要来的弥赛亚说:「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赛十一2、4);弥赛亚拥有上帝的灵和有权柄的言语,这正是创世记第一章二至三节所叙述的。
  事实上,一个人得救也是通过上帝的话和圣灵的工作。60
  我们将会在本段的「附录」详细讨论本章第一和第二节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翻译这两节经文。
  总括来说,第二节把地球勾划为大理石,等候艺术家的精雕细琢,61 又如一团已加工的泥土,等待陶匠把它塑造成精美的艺术品。62i. 第一日(一3~5)一3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乃是上帝在圣经第一次说话,有以下的特点:
  (一)「上帝说」(第3节)是否表示祂像人一样开口说话?祂的话是否听得见呢?祂对谁讲话?圣经没有清楚表明,也没有提及祂讲话的对象(和第26节略有不同)。「上帝说」这句话有三点要注意:13(1)这话可以解作「上帝意愿」;祂想造甚么,就立刻造出来。14(2)「上帝说」这句话反映祂的伟大和权能;祂创造世界这巨大工程,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只像人讲了一番话。15(3)祂说话表明祂是一位有「位格」的上帝。16
  (二)「要有」(第3节)原文是〔yhi〕,「就有了」是〔wayhi〕;17 这两个字不但相关,且和上帝的名字「耶和华」〔yhwah〕(出三14的「自有永有」〔ehyeh〕)同一字根。18 值得注意的是,用「要有」〔yhi〕去命令一些事物发生,只用在本节和第六章十四节,两处都和天空及天体有关。这是否因为此词和上帝的名字相近,而上帝又居住在天上呢?
  (三)上帝首先造「光」(第3节),因为它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19 其实,「光」在圣经中常预表「生命」(伯三16;诗四十九20)、「救赎」(诗廿七1,九十七11;赛九1)、「喜乐」(伯三十26;诗九十七11),以及「上帝的同在」(诗一○四2)。
  作者在此暗示「光」只不过是受造物,并不是神祇。20
  (四)本章第四日才提到太阳;那么,第一日的光从那里来?以下是一些常提及的答案:(1)有人认为这「光」(第3节)可能源于太阳,但作者等到记叙第四日的创造才提到太阳,因为:
  第一,作者这样做暗示人不应把太阳当作神明敬拜。21 古代中东各民族都供奉太阳为主要的神祇,因他们以为「光」既由太阳而来,太阳一定是神祇。创世记的作者在本节指出:「光」是从上帝来的,人应该敬拜上帝,不是太阳;作者因此故意不说明第一日的「光」是太阳光。22
  第二,作者用「七日」的格式论及创造,故创造的次序不一定是根据这里的记录。23 支持这说法的一个理由,就是到第四日太阳和月亮被造后才「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第14节),但为甚么在第一日已有「日子」(第5节)呢?这岂不是因为作者只是用「七日」这格式记录宇宙被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要求读者假设此处的记载乃是按着创造的次序吗?24 正如柯德纳所说:「作者可以为了达成架构的雄伟壮丽,有时会要求以时间顺序为重,有时则以主体物件为重,两者成为控制布局的要素,而其整体启示出造物主如何为我们预备地方。」25
  第三,太阳虽早已存在,但到第四日才发挥它全部的功用,或说第一日已开始了时间循环,但到第四日才进一步细分开来,并且加以扩张,就是太阳(以及其他的光体)的作用,乃是「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创一14、16~18)。26 所以,在第一日太阳是隐蔽的,到第四日才显现。27 类似的例证就如创世记第九章的彩虹;彩虹早已存在,但直到洪水后上帝赋予它特别的用途(立约的记号),它才显示出来(创九13:「我把虹放在云彩中」)。
  创世记的作者记录第四日的创造,重点乃是这些光体的「作用」,而不是创造的过程;这可支持上一段的讲法。28
  或许我们可从另一角度来说,太阳早在第一日已被造,只是地球被水云遮盖(参第六节),太阳要到第四日才看得见;29 就如今天密云满布时,我们看不见太阳,但仍可看见「光」。
  以上三个理由都赞成第一日的「光」(第3节)源于太阳,太阳在上帝造「光」时已被创造。30 即是说,太阳在第一日被造,到第四日才显露出来或在该日才清楚看见;不然,怎样解释第二节的「黑暗」?按常理来说,有光才会衬托出黑暗。
  (2)有人认为第一日的光并非太阳光,乃是「宇宙光」。31 究竟这光从何而来?可能是:
  第一,来自一个不知名的光源,因圣经没有提及。不过,太阳并不是「光」唯一的源头,就如启示录第廿二章五节指出:新天新地虽然没有太阳,仍有「光」照耀着圣徒。
  第二,来自上帝,32 因为祂就是光(约壹一5);正如诗人所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卅六9)。
  有人认为第一日的「光」可能是上帝的「荣耀」,是祂本身临格时的光芒(诗一○四2;启廿一23)。这讲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此处的「光」是独立的个体(赛四十五7),而不是从上帝发散出来的物质,33 就如约伯指出:光和黑暗各有自己的居所(伯卅八19),是独立的;故「光」不可能是上帝的光芒。
  (3)总括来说,笔者赞成第一日的光是源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时已造的太阳,但第四日才完全清楚看得见,又执行分昼夜和其他功用。支持这观点除了上述的理由之外,还有以下四点要提及:
  第一,第二日至第五日上帝发出命令是有「对象」的,如第二日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第6节),命令的「对象」是「诸水」;然而,第一日没有提及命令的「对象」。为甚么?有一个可能是,当上帝说「要有光」(第3节),其对象是太阳,只不过作者为了避免提及太阳的名字,故只字不提;其实,太阳在第一日已创造了。
  第二,第六节记载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开;这「空气」在上帝创造它以前并不存在。第十四节的句法和第六节截然不同;34 它的原文可以意译为:「让天上穹苍那些光体成为分昼夜的工具」。35 作者仿佛暗示穹苍上面早已有光体。
  第三,许多人不赞成上帝在第一日已造了太阳,因第十六节说:「于是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又造众星」,因此,太阳、月亮、星星一定是在第四日才造。
  这种讲法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参「附录」:创世记第一章有两种创造?)。36 第十六节可能是作者的注脚,叫读者记得一切都是上帝所造,并不是说明上帝在第四日才造太阳。
  第四,有人会问:假如第一日已造了太阳,为甚么第二节描绘「地是渊面黑暗」?
  因为太阳掩盖了,有如日蚀之时漆黑一片,但不等于太阳不存在。37
  (4)无论如何,第三节的结尾说:「就有了光」,反映出上帝话语的果效;祂说要有光,就立刻有光。38
  「光」是受造物,是上帝用话语所造的;所以,虽然圣经作者曾用「光」比喻上帝,但不等于「光」就是神。39一4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一)上帝「看光是好的」(第4节)是很特别的说法,因为:(1)在本章里只有本节和第卅一节指出上帝看「甚么」是好的,其他都只说:「上帝看着是好的」,没有受词。
  (2)「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句话通常是在创造完毕才提及(参创一10、12、18、21、25),此处却先提及上帝「看光是好的」,可见作者想表达上帝对「光」的重视。40
  「光」的出现乃是消除「空虚混沌」的第一步,故被上帝看为「是好的」。当然,此处的「看」不是用肉眼去注视固定的对象,乃是比喻,重点是上帝「感到」和「觉得」「光是好的」。41
  上帝好像一位工程师,造成一种产品后,加以检查,然后说:「好」;作者也通过这词暗示:上帝创造时仿佛面带微笑。
  「好」(第4节)乃指:第一,卓越、美丽。第二,对人有益和有好处。第三,有用,它完成上帝创造它之目的。
  当然,上帝的创造「是好的」,也反映出祂本身是「好」。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分开」(第4节)这词在创世记多在第一章出现(创一6、7、14、18);有三件事值得留意:
  (1)它的重点并不是「撕开」或「擘开」,乃把刚创造出来的放在应放的位置;放好后就有了秩序及和谐。
  (2)「分开」这词愈来愈被学者重视,因以前的研究认为圣经和中东的创造记录,都强调「斗争」,现在发现真正的重点是「分开」。43
  (3)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日上帝未「分开」光暗,已「看光是好的」;上帝的欣赏先过「分开」这行动。但是,第二日和第四日(创一7、18)则次序颠倒,「分开」是在「看着是好的」之前面;先行动,再欣赏。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5 「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一)「称」即是「起名」;希伯来人认为,为一个人或一件物件「起名」,就等于有权安排和指派那人或物。此处的「光」和「黑暗」都在上帝辖管之下。
  另一方面,在古代中东,名字等于「存在」;有了名字就正式存在。因此,埃及文献称「创造之先」,为「万物都未有名字的时期」;「巴比伦的创造故事」也称创造之前的混乱期为「天地还未起名的时期」。45
  (二)「昼」原文和下文的「日」是同一个字;「昼」乃是和「晚上」相对的「白天」。
  (三)「有晚上,有早晨」(第5节)较好的翻译是「晚上来到,早晨来到」,46 指一天的创造工程于晚上结束,新的创造工程将会于翌日早晨开始。47 另一种建议把这句话视为反映犹太人计算「一日」的方法,从一天的日落到翌日的日落。48
  第一种的讲法比较符合本章的上下文。
  (四)「头一日」(第5节)的「日」,指白昼和晚上合在一起的「一天」。有关这「日」是否二十四小时,将会在本段的「附录」讨论。
  这里的「头一日」原文是〔yom ehad〕,直译为「一日」(《吕振中译本》)或「一天」(参创廿七45,卅三13;撒上廿七1;赛九13;拿三4),因为「第一日」应是〔yom rison〕;为甚么作者在此处不用〔yom rison〕呢?有两个可能:
  (1)他怕读者误会第三节的创造在第一节之前,故用〔yom ehad〕强调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创造都在同一日进行。49
  (2)以色列人的假期不少是在一个月的「第一日」〔yom rison〕,故这词语叫人想到「休息」的日子,而此处记叙上帝在「头一日」工作,创造了「光」;作者因而避免用〔yom rison〕(「第一日」),而用〔yom ehad〕(「一天」),虽然他的意思是「第一日」。50
  不过,有学者却指出本节用的〔yom ehad〕可指「第一日」。51
  (五)本章可视为一首称颂上帝的诗歌,「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乃是回应,相等于今日带领崇拜的人独唱诗歌的第一节,会众唱副歌回应。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ii. 第二日(一68
6 「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一)「空气」(第6节)可译作「穹苍」(《吕振中译本》、《圣经新译本》、《现代中文译本》、《思高本》、《当代圣经》),53 这「穹苍」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天空」(创一20,同一个希伯来字)。它像一个「圆盖」;《和合本》把它描写为「幔子」(诗一○四2)、「棚幕」(赛四十22)、「铸成的镜子」(伯卅七18)。54 这个像「圆盖」的穹苍罩在大地之上,把第二节的众水分开;圆盖以上的水是云层及更高的地方,55 圆盖以下就是人后来居住的地方,当时仍然是一片汪洋,没有陆地。由于陆地未曾造成,仍不适合人居住,故这一节不提「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句话要留到第十节陆地造成后才出现。
  (二)本节反映以色列人最原始的宇宙观;他们认为穹苍就是「天」(创一8),因为有柱子支撑而形成地球上面的圆顶(伯廿六11),它把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分隔。
  穹苍上有天窗,天上的水变成雨,就会通过天窗下在地上(创七11)。穹苍下的陆地是一个立在柱子上面的平坦表面,56这些柱子的根基在大海洋的深处,地上海洋有水乃因地下的水通过水道涌上来(诗廿四2,一三六6);水底有一巨大的柱子支持着,不会下沉。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7 「上帝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一)「造」(第7节)原文是〔asah〕,和「创造」(创一1)通用(赛四十一20,四十三7,四十五7、12)。诗人提到上帝用祂的话语「造」诸天(诗卅三6)。
  (二)「事就这样成了」(第7节)描述上帝是大能者,祂造甚么都会成功,不会出错或有破绽。一8 「上帝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上帝「称空气为天」暗示两件事:
  (一)「天」(第8节)被中国人和埃及人视为神祇,迦南人把「天」当为神祇的居所。创世记的作者指出:「天」也是上帝造的,58 它不是神,人不应向它膜拜。「天」只不过是被造之物,会毁灭的(赛卅四4,五十一6)。
  (二)「天」受上帝管辖,因是上帝给它起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iii. 第三日(一913
9 「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10  上帝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上帝看着是好的。」
(一)上帝首先命令穹苍以下的水「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第9节),地从水的包围及束缚得着「释放」。59 「聚在一处」并不是说全世界的水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乃是把水和地分清楚(耶五22),60 有点像河水不犯井水。除了此处之外,「五经」还两次记录了「水退地干」,就是在挪亚时代的洪水和以色列人过红海(创八3~7;出十四21)。
  (二)上帝「称水的聚处」为「海」(第10节),表明「海」受上帝管辖,由祂起名。古代中东的神话常把海当作神祇,视海为巴力的对头;创世记指出「海」只是受造之物,不是神祇。61
  值得注意的是,本处是上帝在创造的记载里,最后一次为被造之物起名,这责任后来交了给人(创二19)。
11 「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12  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上帝看着是好的。1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一)「地要发生青草」(第11节)和以前的创造不同;头两日上帝只说:「要有」(创一3、5),此处却是「地」做主词,再一次反映作者重视「地」,这和「五经」的重点有关。62
  「发生」原指「带出」,地得着能力可以长出适合它的生物。63 这记载会帮助当时的读者明白一个重要的真理,原来地可以长出各类的植物,并不像迦南神话所说:巴力神祇的祝福使地长出植物;原来使植物生长的乃是上帝。
  (二)作者提到这些植物「各从其类」(第11节);这观念十分重要,他在下文谈及海陆空的动物,多次重提这观念(创一21、24),表明各类生物有区别,不可越过每类的范围。64 上帝后来吩咐以色列人「不可叫你的牲畜与异类配合,不可用两样搀杂的种种你的地」(利十九19),重申「各从其类」的原则。
  (三)此处提到的植物有「青草,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第11节);这包含了甚么的植物?(1)两种讲法:第一,「青草」乃指下一句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65第二,它们是三类不同的植物。66
  (2)笔者认为第一种讲法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是两大类不同的植物,后者的种子在果实里面;利未记也这样分类「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利廿七30)。
  第二,作者论及「菜蔬」,则说是「结种子的」(第12节),论到「树木」则指明是「结果子的」(第12节);但是,当提到「青草」,就没有加上任何形容。
  第三,第廿九节只提及「菜蔬,树木」两种植物。67
  第四,作者记载上帝在第六日造地上的动物,也先用一个总称「地上的活物」,再提及三大类:「牲畜、昆虫、野兽」。所以,笔者认为本节的「青草」乃是总称,包括「菜蔬」和「树木」。
  (四)另外一个问题是,这里提及的是否包括一切的植物呢?答案乃是否定的。68 因本章的中心是上帝创造人及人可以居住的世界,故些处只提对人直接有用的植物,其他植物并没有提及。此外,此处「结果子的树木」(第12节)为第二章伊甸园中两棵果树留下伏笔。
  (五)第二日的创造和「天」有关,第三日则和「地」有关;「天」是上帝的居所,「地」则是人的居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iv. 第四日(一1419
(一)「光体」(第14节)指太阳、月亮、星宿等,此处故意不提它们的名字,因为当时的迦南人以「太阳」、「月亮」作为神祇的名字。作者藉此暗示人不应把它们当做神祇,它们只不过是受造之物,和其他被造物无异,人不应膜拜(申四19;伯卅一26~28;赛四十七13)。
  (二)这也是作者为甚么用这么长的篇幅记述「光体」被造,因为他要清楚指出它们的功用乃是管昼夜、普照大地(重复两次;第14~15、17~18节),以及划分年日、节期(一次;第14节下),而不是给人膜拜。69
  这些「光体」用来做「记号」(第14节),70 而不是订定人命运的。有学者把「记号,定节令」两词合起来成为「定节令的记号」,71 厘定「日子」和「年岁」。72
  总括来说,这些「光体」有四重功用:
  (1)它们区分白昼和黑夜(第14节上)。虽然「光」在第一日已和黑暗分开了,早晨和黑夜轮替转换,但直到这里才提及这些「光体」,因为它们出现在空中,使白昼和晚上变得更加分明。73
  (2)这些「光体」成为宇宙的时钟,用以划分年日,又标明季节和节期(第14节下),包括节日、宗教的节期(诗一○四19)。74
  (3)它们「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第15节),日间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星宿都作为人的指引。
  (4)这些光体「管理昼夜」(第16、18节),回应第一重的功用,此处的「管理」指服务;白昼时太阳上班,晚上则由月亮和星宿当值(诗一三六7~9)。
  (三)这段经文有几点值得注意:
  (1)头三日的创造全不提及造物之目的,此处两次提及「光体」被造之目的(第14~15下、17下~18节上),叫读者记得它们被造并不是要受人膜拜;而且,如上文所述:这也是作者用较长篇幅记叙「光体」的原因。
  (2)第十六节只轻描淡写提及「众星」,完全不加以描述;这又和「巴比伦的创造故事」迥然不同,因该作品重视星的地位,把星排在太阳、月亮之前。创世记的作者再一次暗示他反对把星当作神祇膜拜。
  (3)「光体」(第14节)一词在「五经」(除了本节)都指会幕里的灯,作者用这词,再次把上帝的创造和会幕连系起来。
  4)创世记的作者指出这些为人所误解当为神明的日、月、星,原来都是上帝造的,故祂看为是「好的」。上帝不会因外邦人膜拜它们,就不喜欢和排斥他们,因他们都是祂所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9-16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