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合译本之特点
一. 和合本是第一个白话文圣经译本。和合本之翻译委员会,于工作展开之初,就已定下四项翻译原则,供译员参照依循。其中第三项原则为最重要之指标。兹列如下:
(一)译文必须为全国通用的语言(白话),为凡识字的人所能了解,且不可用地域性的土语。
(二)译文必须简单,文体必须易解,于礼拜堂讲坛诵读时,各阶层人士都能明暸。
(三)译文字句必须忠于原文,同时又要不失中文的语气文韵。
(四)原文中的暗喻或隐喻,难解之处,应竭尽所能,直接译出,不可仅译大意。
简而言之,其原则以信为先,兼顾雅而达的追求,体现于以官话作为译入语。可见,信、达、雅三者俱备为其所标榜。然而白话文不是陷于俚俗,就是陷于土语,或陷于文字含糊,所以翻译工作前后费了27年的工夫。而这译本出版成为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文学上的优美树立了一个新的楷模。
二.在一般基督徒的心目中,「和合本」是惟一的中文圣经。大家都叫它为中文圣经而不用和合本这名称,一般基督徒都不知道那译本就是和合本。「和合本」毫无疑问是中文圣经翻译史上一项重大成就。它是继承所有早期的中文圣经译本,集合一百年来译经的精华、无数中西学者心血结晶。
「和合本」当中一些关于宗教之字词例如天国、弟兄、福音、使徒,已经形成华人信徒彼此沟通之一种独特语言了。这等字汇虽源自马礼逊而来,但经和合本译者之转化,才「成了盛载神的启示及福音真道之语言」。今天其他的中文圣经译本,对此等由和合本奠定之宗教用语,纵然或许觉得有译得不妥贴之处,都不敢轻言更易,可见有其权威之处!
「和合本」广为神职人员及信徒接受, 并于其信仰生活中采用,甚至非基督徒每于需要使用圣经时,也大都援引使用之此译本,「和合本」自一九一九年问世以来,已近百年,其权威性甚少受动摇。和合本得以风行,成为「经典」, 和它达到中国人对翻译之要求不无关系。和合本面世时值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在一遍推行白话文的呼声下,和合本以官话(即白话文)书成,自是受到注意, 亦符合当时大众对语体文的期望。译者力求达到的目标为「为中国教会提供的, 不仅是一部在翻译上比前准确的译本,也是第一部和最好的一部,为大众译成的版本。」从这两项原则可见译者对译本之要求,为它是一部不论阅读或于礼拜堂上诵读,皆合适之圣经译本。和合本采用了「官话」。这是和合本于面世后不久,即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华人信徒普遍将和合本看成原文圣经般重要。他们大都认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经典,且翻译过程亦充满神的祝福。这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改教时提倡之「唯独圣经」—一切神学的根据都以圣经作为最终裁决的神学观,乃一脉相承。和合本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又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果不其然使华人信徒认为它是最蒙神祝福及接近原文的圣经。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更改和合本内的译文,华人基督徒对于其它圣经译本的接受也较为保守。他们非常害怕重译圣经会「改多错多」, 更偏离神的信息, 是以对重译诸多顾忌。
四.具权威,但也有不合时宜的。任何译本都不可能完全照顾到不同的读者群,圣经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和合本」有待修正,及因时空因素所造成之遗漏,许牧世牧师以下一番话可以让我们稍为了解:「第一,西方人翻译中文圣经,在文字运用上必然都有或多或少的缺失。第二,过去八十年来,中国白话文的演变不小,尤其和合本翻译之初,是白话文的尝试阶段,多年都是文白参杂。第三,语文的演变与社会的变迁有关,中国八十多年来,社会的变迁至巨,语文所受的影响很大。第四,本世纪考古学发达,地下出现了许多抄本,更接近主耶稣在世的时代,拿来做依据会更可靠…」由此可知,和合本之缺失,主要是有些经文不合时宜。因考古学发达以致更新之资料渐为人所发现;又因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使其译文由原来旨在令「各阶层人士都能明暸」,变成今天文言味重。所幸,近年已有「新标点和合本」及「圣经新译本」陆续的出版,可弥补这些遗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