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以琳静悄悄
收起左侧

(转帖)读经指引与译本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5)新约集成:
新约全书卷,其原文,除马太福音是希伯来文写的以外,其他皆用希腊文写成的,在教会的初期,承认为正统的新约经典。其原文的字眼为Canon,意即枝子或量竿,度量的准尺,乃是指为信徒信仰与生活准绳法则说的,亦即包含全部神所默示使徒权威标准的原始著作。最先新约经典各卷,是发现于巴勒斯坦(太,雅,来),小亚细亚(约,加,弗,西,提前后,门,彼前后,约壹、贰、参、犹,启)以及希腊(林前后,腓,帖前后,路?),革哩底(多),罗马(可,徒,罗)等这些远近的国家。而旧约的经典与新约经典不同,只是发源于一个地区的小国家之内。按新约27卷正典圣经,约在主后二世纪,已被普遍承认和引用,如犹太史家约瑟弗,承认新约已有27卷,被教会广泛的引用为圣经,他将若干前后书,或一,二,三书等并为一卷,故成为27卷。又如古代教父罗马之革利免Clement(A.D.91~101),伊革那去lgnatius(A.D.67~110),波旅甲Polycarp(A.D.80~166),帕皮亚Papias(A.D.70~155),游斯丁马特Justin Martyr(A.D.100~167),爱任纽Irenaeus(A.D.130~200),特土良Tertullian(A.D.160~220),俄利根Origen(A.D.185~254)等人,对于新约各卷均有普遍的引述。且有犹西比乌Eusebius,于主后三一五年编订新约目录,有亚他那修Athanasius,A.D.300-373,为承认新约27卷为正典圣经的第一人。至主后三九七~四一九年迦太基教会会议The Council of Carthage,始正式公认使用行之66卷新旧约圣经全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w以琳 于 2014-10-17 20:55 编辑

三.各种圣经版本简介

1.中文和合译本简介

  历史沿革

        中文圣经译本,应追溯自主后635年,为景教传入中国唐代时起,时有波斯僧阿罗本,到达长安,为第一位来华之宣教师,被唐太宗以厚礼迎接,召入宫内讲道,翻译圣经,所谓「翻经书殿,问道禁围,特令传授」,在唐代景教曾经昌盛过两百年(635-845年),直到845年唐武宗会昌灭法为止。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当时译有若干诗篇,及中文四福音圣经散本,可惜皆已失传。到主后1294年,天主教传入中国后,曾经译有片断经文,乃至利玛窦Matteo Ricci(A.D.1552~1610)来华传道时,约在主后1600年间,致力翻译圣经,天主之名称始由此而定。

        今天的中文圣经译本,可以回溯到主后1700年左右,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巴设神父(J. Basset)根据拉丁文圣经所翻译的中文译本,翻译的部分包括四福音、保罗书信与希伯来书。在1739年,东印度公司职员和治孙(Hodgson)在广州发现一份译稿带回英国,很可能就是巴设的译稿。这份译稿后来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称为「英国博物馆稿本」。这份没有出版的译稿,对于日后的圣经中译有很深远的影响。到了1770年,耶稣会教士贺清泰(Louis De Poirot)抵达中国宣教,在他在华的年间,将拉丁文圣经绝大部分翻译成中文,称为「古新圣经」,然而这本圣经最终并未付梓,译本原稿现存于北京北堂图书馆之内。


       第一本基督教中文圣经,由英国浸礼会宣教士马殊曼Joshua Marshman,在印度译成,新约译本于1811年完成,五年之后在印度出版,全书于1822年完成,同一年出版,但只印行南洋各地。1807年,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抵达中国开始宣教工作,当时满清的法令让他无法展开传道事工,因此他便转入圣经翻译的工作。马礼逊于1813独力完成新约全书,旧约的申命记,历史书与约伯记,是他与另一位伦敦传教会米怜(W.C. Milne)合作完成,而其他部分仍是他一人翻译的成果。马礼逊在1819年底完成全部新旧约的翻译,1823年在马六甲出版,前后费时十二年,印行全国,名为「神天圣书」。不久又有四个差会的十二位传教士,提议重译中文圣经,费时近廿年,于1859年译成新约,1862年译成旧约,发行「委办会译本」。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S. L. Schereschewsky,用北京国语译成旧约圣经,于1874年出版;后有英国圣书公会,将它与北京委员会所译新约全书,合订成一部圣经全书,于1878年出版,曾通行全国达四十年之久。1886年,他返美退休,又完成国语新旧约译本;并且又译成浅文理新旧约全书,于1902年印行;此后,他又编辑新旧约串珠圣经。那时中国基督教翻译圣经的事工蓬勃,当代不同教派传教士纷纷各自译经,出现同时代多种参差素质的翻译版本。直到十九世纪,中文圣经译本之多,包括地区性方言版本不下三十种。这对于尚属发展初期的中国教会而言,信徒较难分辨。当时教会界几乎上下都希望能有一部由各教派圣经学者合作而成的标准中文圣经译本。


        1864年,循道卫理宗美以美会(Ame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呼吁出版一本「用中国普通语言译成的、划一的和标准的圣经译本」。结果和合本的出现使愿望得遂,亦令信徒对这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在1870年,基督教在中国各宣教机构,联合在上海召开宣教士大会,热烈讨论中文圣经繙译之事。会议通过议案,决定重译圣经,由七位学者组成繙译委员会负责,当时成立了三个委员会,分别担任:深文理、浅文理、国语(白话文)三个圣经翻译小组。以 1885 年出版的 Revised Version( 即 R.V. 该译本是King James本的revised版本,由英国学者执笔,英国学术味很重。) 作为和合译本的根据。深文理译本对原文忠实,而文笔亦流畅,但发行后不能适合实际的需要。浅文理译本是杨格非牧师( Griffith John ),他重视表达原文真相, 不逐字翻译,以公认经文 (Textus Receptus) 为译本,不过没有翻完全本圣经。另外有施约瑟主教( Samuel L. Schereschewsky ),他的方式是先译成国语,再以国语译成浅文理。当时原意想推出两个版本以迎合两类读者:深文理版给士大夫,浅文理版给大众。但理想归理想,那个时代的中文变化太快,结果深文理版和浅文理版都没有译完,只有官话版译完。和合本于1906年完成新约部分,全书则于1919年译完。此版本前后费了二十七年的工夫方始全部完成,由于语体优美远胜其他译本,和合本的优势在于刚好迎合白话文运动,承接学风,故广受欢迎。出版后,对中国当代语体文,具有相当之影响力,备受文学家之赞赏与引用,此种版本,至今教会普遍使用,通行全国。主后一九三九年修订后,改名为国语和合本,简称为和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合译本之特点

       一. 和合本是第一个白话文圣经译本。和合本之翻译委员会,于工作展开之初,就已定下四项翻译原则,供译员参照依循。其中第三项原则为最重要之指标。兹列如下:

        (一)译文必须为全国通用的语言(白话),为凡识字的人所能了解,且不可用地域性的土语。

        (二)译文必须简单,文体必须易解,于礼拜堂讲坛诵读时,各阶层人士都能明暸。

        (三)译文字句必须忠于原文,同时又要不失中文的语气文韵。

        (四)原文中的暗喻或隐喻,难解之处,应竭尽所能,直接译出,不可仅译大意。

        简而言之,其原则以信为先,兼顾雅而达的追求,体现于以官话作为译入语。可见,信、达、雅三者俱备为其所标榜。然而白话文不是陷于俚俗,就是陷于土语,或陷于文字含糊,所以翻译工作前后费了27年的工夫。而这译本出版成为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文学上的优美树立了一个新的楷模。

        二.在一般基督徒的心目中,「和合本」是惟一的中文圣经。大家都叫它为中文圣经而不用和合本这名称,一般基督徒都不知道那译本就是和合本。「和合本」毫无疑问是中文圣经翻译史上一项重大成就。它是继承所有早期的中文圣经译本,集合一百年来译经的精华、无数中西学者心血结晶。

        「和合本」当中一些关于宗教之字词例如天国、弟兄、福音、使徒,已经形成华人信徒彼此沟通之一种独特语言了。这等字汇虽源自马礼逊而来,但经和合本译者之转化,才「成了盛载神的启示及福音真道之语言」。今天其他的中文圣经译本,对此等由和合本奠定之宗教用语,纵然或许觉得有译得不妥贴之处,都不敢轻言更易,可见有其权威之处!

        「和合本」广为神职人员及信徒接受, 并于其信仰生活中采用,甚至非基督徒每于需要使用圣经时,也大都援引使用之此译本,「和合本」自一九一九年问世以来,已近百年,其权威性甚少受动摇。和合本得以风行,成为「经典」, 和它达到中国人对翻译之要求不无关系。和合本面世时值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在一遍推行白话文的呼声下,和合本以官话(即白话文)书成,自是受到注意, 亦符合当时大众对语体文的期望。译者力求达到的目标为「为中国教会提供的, 不仅是一部在翻译上比前准确的译本,也是第一部和最好的一部,为大众译成的版本。」从这两项原则可见译者对译本之要求,为它是一部不论阅读或于礼拜堂上诵读,皆合适之圣经译本。和合本采用了「官话」。这是和合本于面世后不久,即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华人信徒普遍将和合本看成原文圣经般重要。他们大都认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经典,且翻译过程亦充满神的祝福。这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改教时提倡之「唯独圣经」—一切神学的根据都以圣经作为最终裁决的神学观,乃一脉相承。和合本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又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果不其然使华人信徒认为它是最蒙神祝福及接近原文的圣经。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更改和合本内的译文,华人基督徒对于其它圣经译本的接受也较为保守。他们非常害怕重译圣经会「改多错多」, 更偏离神的信息, 是以对重译诸多顾忌。

        四.具权威,但也有不合时宜的。任何译本都不可能完全照顾到不同的读者群,圣经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和合本」有待修正,及因时空因素所造成之遗漏,许牧世牧师以下一番话可以让我们稍为了解:「第一,西方人翻译中文圣经,在文字运用上必然都有或多或少的缺失。第二,过去八十年来,中国白话文的演变不小,尤其和合本翻译之初,是白话文的尝试阶段,多年都是文白参杂。第三,语文的演变与社会的变迁有关,中国八十多年来,社会的变迁至巨,语文所受的影响很大。第四,本世纪考古学发达,地下出现了许多抄本,更接近主耶稣在世的时代,拿来做依据会更可靠…」由此可知,和合本之缺失,主要是有些经文不合时宜。因考古学发达以致更新之资料渐为人所发现;又因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使其译文由原来旨在令「各阶层人士都能明暸」,变成今天文言味重。所幸,近年已有「新标点和合本」及「圣经新译本」陆续的出版,可弥补这些遗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w以琳 于 2014-10-18 20:07 编辑

2.中文吕振中译本简介

  历史沿革

        吕振中牧师生于1898年4月13日。他的父母皆为教会传道,他与其他四位兄弟,自幼生长于敬虔之基督徒家庭,接受圣经之教导。他中学就读于由英国差会创办的泉州培元中学,由于学校良好的师资、环境、设备以及经常性的灵修,使他在学业上和灵性上都有坚实的基础。后于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上香港大学并获得奖学金。192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培元母校教书一年,并和黄罗绮小姐结婚。1922年他到北平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读神学。1925年毕业获神学士学位。回福建后,在闽南圣道专门学校执教,并担任副校长职务。闽南圣道专门学校地址在厦门鼓浪屿--后改名为闽南神学院。这是一间由闽南中华基督教会与英国伦敦会、长老会、美国归正教会合办的,其目的在培养教牧人员的学校。他在教学上非常严格认真,刻苦研读圣经。每当遇到疑难或不清楚的问题,他都要仔细查考原文,一丝不茍。在闽南神学院共执教14年。

        使他决定花费心血全力投入翻译圣经服事的最大主因,在1946年出版的「吕译新约初稿」序言中,他写道:「1939年8月4日,译者忽起译经之念;其来也奇而突;无以解之,惟认为上主指令耳。时译者随闽南神学院迁居漳平之永福;厦鼓海口已被封锁;交通阻梗,盘费无养,困难重重,绝无北上希望。乃示象梦境,相继而来;时译者心中毫无成见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种方法,开辟道路。继则步步引领,随事供给,使译者得于翌年2月24日,蹈入沦陷区之母校校园,实行工作。」

        1940年2月,他离开闽南神学院,带着全家到北平,在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开始译经工作——把新约圣经由希腊文直接翻译为中文。除了翻译圣经之外,他还在宗教学院教授希腊文的课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关门,全家移居北平城内。当时生活极为艰困,幸得王克私教授(Dr. Philippe de Vargas)多方筹措,接济扶助,使他仍能继续安心致力于翻译工作。1945年秋,日本投降,燕大复校,他回到燕京大学。1946年6月24日,「吕译新约初稿」由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出版,仅印500本,非卖品,献于新约学者,广征意见和批评或提示,以便再事修改。

        为了更好地翻译圣经,1946年秋他赴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继续深造。然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威斯敏斯德神学院进修一年,在那里进一步攻读希腊文,特别是希伯来文等译经学问。当他在英国时,英国长老会伦敦区会按立他为牧师。1948年秋,吕牧师由英国回到北平继续他的译经工作。但此时,他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哮喘使他伏案工作极为困难。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冬天,哮喘更加严重。于是他和师母南下到福建,曾在福州协和大学暂时工作,继续翻译。1949年4月底,得到英国圣经公会的赞助,吕牧师夫妇到香港,继续翻译圣经,开始修定「新约修稿」。「吕译新约初稿」是根据英国牛津大学苏德尔(Alexander Souter)编的希腊文新约翻译的。「新约修稿」则是以符腾堡、司徒嘉德(Stuttgart,Wiirttemberg)圣经会印行的聂斯黎(D. Eberhard Nestle)的编本第十七版为根据的。由1949年冬初到 1951年底,历时两年半完成。1952年10月,「新约新译初稿」由香港圣经公会出版。吕牧师于1952年元月开始翻译旧约。经过11年的工作,于1963年7月30日脱稿。又经过重新修正和校订,1970年底吕译「旧新约圣经」由原文翻译成中文,历时30年,终告完成。1970年底由香港圣经公会代印出版。

        30年来,吕牧师在斗室中工作和生活,「无间冬夏,坐于斯,行于斯,食于斯,卧于斯」,以他对上主坚定的信心和虔诚的信仰,专心工作。虽有生活上的困难和病痛,但全能的主处处照顾,随时开路。教会的弟兄姊妹也多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他得以完成全部圣经的翻译工作。为了表彰吕牧师的热诚和贡献,香港大学于1973年4月12日授予他荣誉神学博士学位。吕牧师于1983年85岁时移居新加坡,和他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安度晚年。到1988年3月10日蒙主恩召,归回天家,享年90岁。
译本特点

        吕牧师翻译圣经的原则,正如他在「吕译新约初稿」序言中所说:「以直译为主。一词一句,一字一点,皆须注意周到,不可轻率放过……虽然,亦不可以词害意,须将信达雅兼筹并顾,庶免偏废。」「译经之文体问题,不必完全避免非中国式之语法,实可尽量应用中国之语法,或中国人所说得通而听得懂之新语法,将新约时代原文之真义与思想,予以他译介绍,使今日读者宛然置身于二千年前之犹太社会中。」在直译原文时,「其遣词用字,力求准确划一,尽量保持原文语法之结构,不增不减,不趋易,不避难;务使语气连贯,轻重得体,以维信达雅之最大均衡。新造词语,皆有其理由在。」「但是,译者深知:每欲保持某种字句译法之划一,或欲直译原文之语法,不得不以比较冗长之词句出之,未免有伤于雅。然为存信之故,尚有他道乎?」

        1973年,在和学者讨论吕译圣经的问题时,吕牧师写道:「33年前我开始译经的时候,一般人都以为这种工作是个委员会的事,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做得成的。不错,我当然承认。但是我却愚愿『大胆』尝试着起稿,为的是要供正式修改委员会之参考而已。我始终自认为起稿者,完全没有取代和合译本的野心。」「我并不求教会普遍的接受。一些西方著名的个人译本几十年来,还没有获得教会普遍的接受,只供参考而已。我若能侧身于郭斯比(Goodspeed)和摩法(Moffat)氏之后,永供人们之参考,我愿就足了。我若使一般爱读圣经的人一口气连续读许多章节还不忍释卷,我愿就足了。」

        吕振中牧师以一人之力,把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原文译成中文,其译本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重视译字上的准确性,可谓空前绝后之举。可是圣经学者现时都不会鼓励一人译本,因为翻译圣经,应该是由一组人完成的,如此才能达到更完全的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w以琳 于 2014-10-18 20:08 编辑

3.中文新译本简介

  历史沿革

       自从1807年第一位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来到中国之后,经过漫长的112年,一部影响华人教会及信徒深远,并共同接受的白话文圣经——「中文和合译本」,于1919年终告出版。这是西方宣教士翻译中文圣经事工的巨大贡献,也是他们在中文圣经翻译史上的颠峰。然而,经过八十多年悠长的岁月,中文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期间,考古学的发现、近代语言学的研究,使圣经学者对圣经原文有更新且更深入的认识,加上近代的版本校勘学有不少发展,也提供了许多在七、八十年前无法得到的宝贵资料,包括更具权威的原文版本。同时,经过半个多世纪,华人圣经学者人才辈出,使一些有心之士,深感有推动更为精确及合于时代圣经译本之必要。为了针对『和合本圣经』一些大小遗漏一一修订补正,1972年,一羣华人终于负起重译圣经的工作,他们从原文圣经直译,以现代白话文表达。

        这次的译经工作,先后共有三十多位神学院院长、教务长、讲师,十多位各宗派的监督、教牧、长老和主修中文的弟兄姊妹参与,分别承担翻译、咨询、研究和文字修饰的工作。共同朝向信、达、雅兼备的目标努力,并广征教会人士的意见,然后由资深学者最后审订。「圣经新译本」的新约全书在1976年面世,旧约的部分于1992年也相继完成。这是一本忠于原文、易读易懂、信仰纯正、高举基督的圣经,呈献给全球华人教会。


  译本特点
         根据介召「圣经新译本」所出版的小册,列出这个译本的特色如下:

一. 忠于原文
        (一) 避免错译翻译原则以「信」为先,若译文不能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意思,就失却了翻译的意义。以

             下的例子为要表明「新译本」如何力求忠于原著,把圣经的意思译出来。
        (二) 慎防漏译漏译经文,轻则令人无法明白经文意思,重则会引起严重误解。
        (三) 小心多译为要使读者明白原著的意思,翻译有时需要略作补充,但补充时必须小心,以免增添了

             原文没有的意思,以致限制了原文的意义;使现代华人不能完全了解原文丰富的含义,甚至造成
             误解。
        (四) 应区别则区别应有区别的两个原文,却译成同一的译文,会造成混淆;忠于原文的圣经译本应该

             把原文的区别译出来。「新译本」在这方面特别下了很大的功夫。
        (五) 应统一则统一翻译有时要求严格统一,在同一本圣经译本里,意义相同的原文,翻译却前后不

             一,则有失完美。
        (六) 用字搭配准确译本要忠于原文,译文的用字必须准确,尤其是用字搭配方面更要留意,否则读者

             只会莫明其妙。
        (七) 分别众数单数圣经原文清楚表示众数或单数的地方,译本也应清楚译出这分别。这分别虽然看来

             细微,但是对读者理解经文的意思甚有帮助。
        (八) 避免主谓不清圣经译本是要帮助人明白真理,译文如果主语和谓语不清楚,读起来就令人一头雾

             水。
        (九) 译出原文重点译本要忠于原文,必须能够译出作者强调的地方。这些地方包括因果关系、所记人

             物说话的着重点,以及作者的着重点等等。

二、易读易懂
        (一) 用字易读易懂圣经译本是为帮助人认识 神的话语,如果用字艰深,就会造成隔阂,以致读者不

             明白经文的意思;聚会读经时,也造成错读或不识读经文的情况。
        (二) 辨别古今字义圣经译本是为它当代的读者而设的。时移世易,许多字的意义都会随时间改变,如

             果译本的用字不按时更新,就会造成隔阂,以致读者误解或不明白经文的意思。「和合本」有许
             多用字,现代华人虽会读音,也会解释,但它们的现代意思却与二十世纪初(即翻译「和合本」
             的年代)的意思有别。
        (三) 用字取今弃古正如上文提及,圣经译本是为它当代的读者而设的,如果译本的用字不按时更新,

             就造成隔阂,以致读者误解或不明白经文的意思。所以,易读易懂的译本必须是用现代语言来
             翻译的。
        (四) 度量衡现代化译本用的度量衡若是古老,现代读者就不明白它们实际的意思,所以译本应不断与

             时并进,按时更新它的译本,以便译本更能帮助读者明白经文的意思。除此之外,「圣经新译
             本」重视信仰纯正,并且藉此译本高举基督,使读经者能更放心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4.英文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KJV) 简介

        「英文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在英国称Authorized Version (简称AV),在美国称为King James Version(简称KJV)。「英文钦定版圣经」系英王詹姆斯一世为要统合即将面临分裂的英国教会,于一六○四年正式下令以英文翻译并出版「圣经」,随即在汉普敦召开会议,集结约五十位圣经专家进行翻译的工作,经过七年的努力,终于在一六一一年出版「英文钦定版圣经」。

        「英文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的文体优美,朗读时,铿锵有声,颇有「韵」味,不但文学性强,而且「只翻译,不诠释」是译者的目标。它结合文学与文化传承:在一九四五年以前,它深具文学魅力,泰半英语作家皆受此版本之影响,曾赢得「英文散文最高贵之旅程碑」(the noblest monument of English prose)头衔。从一六一一年至一八○○年约发行一百版,苏格兰于一六三三年使用此版圣经,爱尔兰则是一七一四年,美洲殖民地是一七五二年。在早期美国殖民文学文献中,「英文钦定版圣经」也站有一席之地。这些为了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难民都随身携带这本圣经,因为这是他们在逃往美洲大陆这段漫长而危险的旅程中重要的勇气来源,也是他们在新大陆安定下来的指标所在。

        从一六一一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文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在文学上扮演了权威版本的角色,它是圣经中的圣经,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如中文和合本圣经对华人的影响)。它在英文发展史上是个新里程碑,它启发了许多诗人、剧作家、艺术家、与政治家,受其影响之深远实难估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它曾经是唯一通行的英文版圣经,尤其在许多家庭只有能力收藏一本书的时代里,这本「英文钦定版圣经」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每个家庭中的父母不仅在圣经内记录了小孩的出生,更在濒临死亡前从其中获得安慰;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藉由朗读「英文钦定版圣经」学习阅读;许多人甚至熟背圣经的内容,并发现自己英文的说写都深受圣经中的语言与意象影响。我们可以说,若没有「英文钦定版圣经」,就没有「失乐园」、没有「天路历程」、也没有韩德尔的「弥赛亚」、没有黑人灵歌、更不会有林肯的「盖兹堡演说」,上述这些与其他无数作品,都是受到「英文钦定版圣经」启发而产生的,若没有这本圣经,英语世界的文化可能会是一片荒芜。因此,除了确保英文在传达宗教真理方面的优越性之外,「钦定版圣经英译本」也在形塑英语文学国度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绝对性角色。

        由于有关圣经的资料陆续出土,在一八五六年时有人在英国下议院提出要修正「KJV」。但是真正决定要重新修订「KJV」则是等到坎特伯利教士会议(Convocation of Canterbury)。修正版圣经委员会主要由英国国教派会员组成,他们在一八八一年出版新约,一八八五年出版整部圣经,新经(Aprocrypha)则于一八九四年出版。修正版圣经(Revised Version, 1885)语言较AV/KJV精准,在序文中,修正版圣经言及其新约参考詹姆斯钦定版新约以及海姆斯版新约;在旧约方面,修正版圣经参考希伯来文圣经(The Hebrew Bible, 即Masoretic Text) 与希腊文旧约或七十子译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5.英文美国标准版圣经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ASV) 简介
        1901年出版的「美国标准版圣经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是根据一八八一年修正版圣经(Revised Version) 所修订的詹姆斯王版圣经(KJV/AV)而来的。参 修订詹姆斯王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的学者主要是来自英国的圣经学者,但有也有美国圣经学者,美国圣经学者将未被修正版圣经采用的研究成果带回美国,并由五十几位福音派的圣经学者加以修订,以美式的英语来表达,除了将一些古文的拼字改为现代英文拼字之外,也注重更精确的翻译文字,因此它被称为「The Rock of Biblical Honesty」,说明了这个版本的特色乃是尽量忠实地呈现圣经的原意。

        尽管「美国标准版圣经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仍然保留许多古典的英文字,然而比起「詹姆斯王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对现代人来说,是更容易了解并看懂的版本。而且许多现代英文的译本,也是根据参考它来翻译的,其中包括「世界英文圣经The World English Bible」。

        「美国标准版圣经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仍然沿用「Jehovah耶和华」为上帝名字的称呼,因为现代圣经学者一致认为上帝圣名的发音更接近「Yahweh耶威」,这和「KJV」、「NASB」以及其他许多英文译本都以「Lord上主」来代替,似乎显得更为特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6.英文修正标准版圣经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RSV) 简介

        「修正标准版圣经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是于一九三七年经由授权根据一九○一年出版的「美国标准版圣经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修订而成。参与此项修订工作的圣经专家学者共三十二位;他们参考所有可能找到的古代圣经手抄版本,也参考犹太学者所出版的各种档案文献进行修订。新约于一九四六年完成;旧约于一九五二年完成。全本「修正标准版圣经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正式于一九五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版。出版后广为大众所接受,无论新教、英国国教、罗马天主教及东正教等教会都普遍使用这个版本。著名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库佛(Robert Coover)在其小说「The Origin of the Brunists 」中所引用的新约圣经引文 “Write what you see in a book and send it to the Seven Churches”正是出自此版本(RSV) 的启示录一章11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7.新国际版圣经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简介

        新国际版圣经(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1978)是现代版英文圣经中的佼佼者。不论译文的准确度(accuracy)、现代英文的美感(beauty)以及译文的清晰度(clearity)等,新国际版圣经都有水平以上的演出。正如佛斯特(Lewis Foster)认为新国际版圣经的译文如同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十六节所揭橥的讯息一样:「整部圣经皆流露上帝的气息」(All Scripture is God-breathed)(69)。

        新国际版圣经是一本直接从希伯来文、阿拉美文及希腊文所翻译出来的全新译本。翻译的计划则滥殇于一九六五年,由基督教改革教会(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与全国福音派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elicals)组成委员会通过此翻译计划,共有百余位圣经专家学者参与此翻译工作。新国际版圣经的翻译工作是严谨的,每个翻译小组译完所指定的章节之后交给一般编辑委员会讨论(General Editorial Committee),然后在送到圣经翻译委员会(Committee of Bible Translation)审阅;也就是说,每篇圣经译文都要经过三道严谨的品管过程才能付梓,因此,本译文可信度相当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w以琳 于 2014-10-18 23:07 编辑

四.圣经是如何分类的?

一、旧约分类

        旧约圣经,其最早的发展,约自主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创世记为第一卷书的开始,至主前四百五十年
     玛拉基书最后一卷止,汇集编订,共为三十九卷,按照圣经各卷之内容性质,系有左列之四种分法:

(1)摩西五经

        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等五卷,系摩西所著者,故称为摩西五经,又称

        为律法书(拉七6),此五卷次序,古今始终一致,没有变动,列为第一类。

        五经着时最早,自主前十五世纪,摩西写成此五经,教训百姓,考此五卷经典,是被放置在圣殿

        内的约柜旁(出廿五21;四十20;申十5;卅一24~26;王上八9~21),交由利未人负责保管
       (申卅一9,26),平时除祭司研读,奉为事神教诲众民之圣典外,君王亦当抄录誊本置于身边,
        随时诵读,视为敬神治民具有最高权威根本之经典。

(2)历史书十二卷

        即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卷,列王纪上下卷,历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等十二卷,乃按各书之内容性质,分类为旧约历史书,此为现今圣经通
        用之次序。

(3)诗歌书五卷

        即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等五卷,又称为智慧书,为现今圣经通用之次序。

(4)先知书十七卷

        为预言书,系分为大小先知书两部分,先知本无大小之分,乃是他们所写书卷之内容篇辑多少

        而分的,大先知书五卷——即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小先
        知书十二卷——即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
        巴谷书,西番雅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等,以上共是十七卷,为现今圣经通用之次序。

        古希伯来文旧约圣经,如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历代志上下,原是不分上下卷的,皆为

        一卷。例如先知书,只分为八卷,俱依年代为序,分为前后二期,前期先知书为历史:有约书
        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后期先知书: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十
        二箴言,约伯记,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但以理书,以斯拉与尼希
        米记合为一卷,历代志等共十一卷。

        依古希伯来文旧约排列编订先后次序,是摩西五经五卷,先知书八卷,文学书十一卷,共为廿

        四卷。犹太史家约瑟弗Josephus,认为旧约只有廿二卷,因为路得记有时单成一卷,有时与士
        师记同写于一个卷轴中,耶利米哀歌也是如此,有时与耶利米书合为一卷,故此旧约廿四卷,
        有时合为廿二卷,古今经卷不同的次序,便由此可知,而此古经卷之先后次序,亦如同主耶稣
        所告诉我们的一样。(路廿四24,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17 04: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