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讲:欧洲新征程
读经:16:13-40
内容:
一、欧洲初结福音之果
16:13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16:14 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 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16:15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注: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侍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到了河边,即甘寨底斯河(Gangites River)岸。
紫色,是皇家的颜色,“紫色布匹”是较高贵的衣料,当时的富人才穿紫色衣服。据说,紫色染料需要一滴一滴地从某种甲壳类昆虫搜集而得,非常珍贵。在当时,从事这类买卖的都是大富商。
推雅推喇,位于亚西亚省境内,以染料业闻名,其紫色的染料特别出名。制造紫色布匹的手工业当时在这个城市很盛行。
敬拜神,是指对神持有尊敬和礼拜的态度;这词常用来形容一个外邦人,相信犹太人的神是独一的真神,平素勤研圣经,也遵守一些仪文规条,但尚未完全皈依犹太教。
名叫吕底亚,本句在原文又可译作“她是吕底亚人”;吕底亚乃亚西亚省境内的一个地区,位于其西南方,主要城市有推雅推喇、撒狄和非拉铁非。如果吕底亚是指她的出身地的话,则她极可能是《腓立比书》中所提友阿爹或循都基二人当中的一位(腓4:2);根据她在15节邀请保罗所表现的坚决性格看来,似乎难免和别的女人合不来。
保罗每到一地,还是习惯性的先进入会堂向犹太人传道(参考13:5)。由于腓立比的犹太人极其稀少,没有设置会堂(犹太人在外邦地方,必须有十个以上男人聚集,才可设立犹太会堂),所以在安息日来到甘寨底斯河边的一个虔诚的犹太妇女们聚集祷告的地方(据说流水可作仪式上的洗濯之用),对她们传讲福音。
有一个贩卖当时昂贵的紫色布匹的妇人,叫吕底亚,是亚细亚境内的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虔诚爱神。听了福音之后,在主的开启之下,认罪悔改受洗归信了耶稣,而且是全家归主。可见她的一家都在河边参与祷告聚会的。她是保罗在腓立比所结的第一个果子,也就是在全欧洲所结的第一个果子。
吕底亚一家归主之后,就力邀保罗一行住在她家。可以见到她在遇见主之后发自里面的对主的仆人的敬重关怀,也是中东地区好客传统的体现。吕底亚邀请保罗时所用的话,乃是一种“激将法”,其强留的方式,显出她的个性似乎相当坚决且有主见。
保罗很少接受他人的供给,现在却肯接受邀请(参20:33-35;帖前2:9;帖后3:8)。后来腓立比人又劝服他再受帮助(腓4:10-18);可以看出吕底亚和腓立比的信徒爱心很大。
二、巫鬼的搅扰
16:16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16:17 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 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16:18 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巫鬼,原文指希腊神话中的蟒蛇神,被亚波罗神(Apollo)杀死,但其精灵仍在,四处附在人身上。
用法术,意指能占卜、说预言,料事如神。
厌烦,原文指强烈的厌恶。
保罗一行继续在接下来的安息日去那祷告的地方传讲福音。出现了一个麻烦,一个被巫鬼附身的使女,她本来用法术可以叫她的主人们发财,现在却主动迎上前来,不停的喊叫。听一听她喊叫的内容,是在见证使徒是神的仆人,传讲救人的真道。明显,她这样的见证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超越一般人的见识。保罗一开始没有理会,只是注重传福音,但是他这样的忍耐并没有换得安宁,这个使女是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忍无可忍,奉主的名赶出了这个使女身上的巫鬼。
如何认识巫鬼见证主名的问题呢?巫鬼所见证的内容是正确的,但是它的动机却是邪恶的:一方面在显示它惊人的能力,目的是混乱人们的认识,使人正邪不分、神鬼混淆,误以为它也是为至高神效力,或者说既信神又当信它;一方面是搅扰聚会、叫人分心,不能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参14节)。我们在四福音当中看到,主耶稣也是严厉禁止污鬼为他作见证(参可1:34)。
那么,既然巫鬼有着这样邪恶的动机,为什么保罗不是立刻就进行赶逐呢?圣经没有清楚的启示,我们只能作合理的推测。一方面,可能因为现场的犹太妇女还不能认清污鬼的邪恶的动机,况且它所见证的内容是对的,所以没有立刻行动,以免引起误会;反而忍耐等候,选择合适的时机再将其赶逐。一方面可能考虑到立刻赶逐,会引起使女主人的报复,就像后来所发生的(19节),就没有充裕的时间继续传扬福音。等到现场的众人看清污鬼邪恶的动机之后,保罗就奉主名赶逐了巫鬼,显示出保罗所信奉所传讲的耶稣是有赶逐污鬼的权柄的,他才是神。
三、被告被抓
16:19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16: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16:21 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16:22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16:23 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16:24 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首领,指当地的高级行政长官。
规矩,是指犹太人的信仰(参6:14;15:1;21:21;26:3)。
禁卒,狱卒,看守监牢的人;严紧,安全地,妥当地。
内监,指监牢最内部及最严密的地方,如地牢。通常内监是关重罪犯的地方。
木狗,指一种木制的刑具,上面有许多可以开合的孔,用来铐住囚犯的双脚、腕部或颈项,通常用铁链牢牢钉在墙上,以防囚犯逃脱。因为它有许多孔,可以把两只脚远远地分开,令人觉得极不舒服,甚至非常痛苦。
我们看到,撒旦是一直不甘心失败的。前面借着散居在外邦城市的犹太人逼迫保罗(14:19),现在在犹太人稀少的外邦城市借着外邦人继续迫害他。
保罗赶逐了使女身上的巫鬼,使女的主人们失去了继续赚钱的机会,就采取暴力手段揪住保罗、西拉,拉他们去见官,状告他们这些犹太人骚扰滋事,向罗马人传教。在《使徒行传》中,外邦人反对福音的两次主要事件,都是因为危害他们既得的经济利益(19:23-29)。
当时在罗马帝国境内,任何宗教均须经官府核准,方算为合法。当时,犹太教虽已被承认是合法的,容许犹太人信奉自己的宗教,但不可向罗马人传教。至于基督教,当时的罗马人尚不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别,而把基督教当作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大约就在此时之前一年(主后49年),罗马皇帝革老丢下令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18:2)。罗马殖民地可能因此不欢迎犹太人。使女的主人们突出保罗他们的“犹太人”身份,可能所表达就是明显的轻蔑和厌恶。
那些拒绝福音的人也趁机起来攻击,使徒被剥了衣服,被施以棍刑;打了许多棍之后,又被下在监里,官长嘱咐狱卒妥善看守。狱卒就遵命行事,既把他们下在监里看守最严密的地方,又上了刑具。
四、神的拯救
1、监门全开
16:25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 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16:26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约在半夜时分,监牢里面出现了极其感人的画面:保罗和西拉竟然在祷告唱诗赞美神,而且引得众囚犯都侧耳而听!要知道,他们被打了很多棍,身上疼痛难忍,这个时候应当是呻吟不断,因为疼痛使得他们无法入睡;况且又被关在监牢最严密的地方,没有任何出去的希望,更是前途未卜,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唱诗赞美的理由!
为什么他们竟然可以唱诗赞美呢?是他们看得开想得开?是他们苦中作乐、打肿脸充胖子?明显,都不是;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能够从神的眼光看问题。他们知道这一切逼迫的背后的力量是撒旦,是撒旦不甘心失败而疯狂反扑;他们知道神许可这样的逼迫临到,必然有神的美意,他们知道患难的价值,正如保罗自己在书信当中所分享教导的:
《罗马书》
5:3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
5:4 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
5:5 盼望不至于羞耻。
8: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 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8:29 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
8:30 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帖撒罗尼迦前书》
5:16 要常常喜乐,
5:17 不住地祷告,
5:18 凡事谢恩,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正因为他们的眼睛只看到神,他们的心在天上,所以在不可能喜乐的环境当中仍然可以喜乐(比较34节)——这才是真正的属天的喜乐!他们这种似乎反常的行动因此也吸引了监牢里面的所有囚犯,众人都张开了好奇的耳朵,聆听这两位不一样囚犯的歌声;这也恰恰是保罗他们的一个目的,在监牢捆锁当中仍然传扬福音,他们要传递的是基督徒对逼迫存亡的超越,监牢因此也成了禾场(比较腓1:12-14)!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而且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全都松开了,明显神“出手相救”了!
有人据此得到启发,说“唱诗赞美可以摇动神的手”,甚至强调“唱诗赞美”超越一切。
虽然这里二位使徒的“唱诗赞美”与神拯救他们紧密相连,但是我们说这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前面记载的两次拯救(5:17-19;12:6-7)都没有“唱诗赞美”这个因素。这样的说法明显是忽略了神的主权,而且片面夸大“唱诗赞美”的作用了。
2、狱卒欲自杀
16:27 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16:28 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狱卒也醒来了,大概是受到大震动的影响(参26节),又或者人声的嘈杂,就是顷刻之间经历奇妙释放的众囚犯的惊异、喜乐。他看到监门全部打开了,因为毕竟是在夜间,他一时不能准确判断形势,以为囚犯已经全部逃走;他一下子就懵了,以为自己必定因为失职而死路一条(12:18-19),所以就拔刀要自杀;反正是死,与其受尽凌辱而死,还不如自裁痛快!
监牢里面响起了“刀下留人”的声音,是保罗在向狱卒呼喊。他告诉狱卒,囚犯都在,没有逃走一个,所以不要自杀。
3、狱卒归主
16:29 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16:30 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16:31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16:32 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16:33 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16:34 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听到保罗说囚犯都在,狱卒的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29节说他吩咐人拿过灯来,跳进去——或许保罗的关押之地是地牢,也或许狱卒是惊喜交加——战战兢兢的俯伏在保罗、西拉的脚前,明显对他们非常惧怕。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呢?可能是有囚犯提醒他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幕与这二位的唱诗赞美有很大的关系,使得他知道他们的来头不小,竟然可以叫地大震动、监门全开、锁链脱落!——或许他们是神仙下凡,因此他又惊又怕,俯伏跪下,目的是求得他们的怜悯。
想必保罗、西拉会立刻把狱卒拉了起来,因为他们不是神,眼前的一切不是出自他们的能力,他们不能窃取神的荣耀(比较10:25-26;14:11-18)。他们必定会告诉他他们也是人,并且解释眼前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出自他们信靠传讲的神。
狱卒似懂非懂了听了他们的解释说明,把他们领了出来,询问他们他该如何行才能得救(30节)。他应当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提出这样的疑问,毕竟监门全开、众囚犯的锁链松开了。他该怎么做?按照常识应当赶紧把所有的监门关起来,所有的囚犯松开的锁链也赶紧重新锁上,要是让他们逃走一个——他们现在逃走是太容易了——他的身家性命不保;可是,他并不知道保罗二人的看法是什么,如果冒失去做得罪了他们,后果又不堪设想!在这两难之间,他只好征询他们的意见。
保罗他们并没有回答狱卒所迫切关心的问题,反而告诉他,应当信主耶稣,这样他和他的全家都必定得救(31节)。——狱卒询问的是眼前的安危,保罗他们却要解决的是他永恒的安危。这也才是真正应当重视的问题。似乎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是切中要害。
对于保罗、西拉所讲的“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有很多的解释,比如:
1)、古时家长的权威很大,特别是在信仰方面,家长所信的是什么,往往全家人也会
跟着相信。
2)、一个人如何因信主得救,他的一家人也将会透过同一途径得救;
3)、一个人先得救,其生命和生活真实的改变,自必容易影响全家人归主;
4)、先得救者关心自己的家人,凭信心一直为他们祷告,至终全家人也会受感动而归主;
5)、神的本意喜欢让一家、一家的得救(创7:1;出:12:3-4;书2:18-19),圣经和教会历史都证明,全家得救的机会很大(11:14;18:8;路19:9)。
其实,这句话的语序调整一下(一种英译本的语序)意思就很明朗了:“你和你一家,当信主耶稣,都必得救”。34节清楚告诉我们狱卒是全家归信的:“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保罗他们看出狱卒的似懂非懂,就把主的道向他和他的全家进行传讲。他一家都明白之后,就相信了;二位使徒也及时给他全家施洗。他就为他们擦洗棍打留下的伤口,并且领他们到自己家中(狱卒自己的家可能就在监房的楼上或隔壁),款待他们。狱卒一家因为信了神而非常喜乐。(32-34节)。
这里再次让我们看到属天的喜乐(比较25节),也是所有真正遇见主、从神的眼光看问题的人必然得到的喜乐(比较路19:6)。要知道,狱卒这个时候还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使徒们:继续拘捕,他们是主的使徒;释放他们,他如何向上司交代?他并没有得到释放他们的授权。他应当是左右为难,而没有喜乐的理由的。但是正因为他遇见了主,得到了属天的释放和满足,所以他在不可能喜乐的情形下却满有喜乐,而且真诚的关爱主的使徒(比较15节)。
不过,如何处理众囚犯的问题一直没有提及。合理的推测是当保罗他们告诉狱卒如何得救之后,就至少会吩咐他及时把所有的监门赶紧关闭起来;而所有的犯人之所以没有逃走,必然有神的保守。因为神显然没有释放所有犯人的意图,后来得到释放的也只仅仅是保罗和西拉(40节)。神的一个明显目的是向监牢的所有的人彰显大能,证实保罗他们所传的福音;另外就是引领狱卒全家归主,这两个目的都已经达到。至于囚犯当中是否有人归主,圣经没有交代,至少可以说当时没有,也许后来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福音的种子。
4、释放问题
16:35 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16:36 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16:37 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16:38 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16:39 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16:40 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虽然说众囚犯包括保罗、西拉在内都没有逃跑,狱卒无性命之虞了;但是正如上面提到的,他仍然为如何处置他们而左右为难的。神的拯救是彻底的,到了天亮,官长就打发差役来传令释放他们(35节)。我们不知道官长为什么改变主意了,我们能知道的是神掌管一切,正如《箴言》21:1所讲:“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
这个消息对狱卒而言无异于“及时雨”,他正在犯难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他的喜乐更多是可想而知的。他就及时把这个喜讯转告给二人(36节),他相信他们也必然会喜出望外的。
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保罗却不依不饶了,似乎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说他们是罗马公民(显然包括西拉在内),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合理的,而且要求这些不公平处置他们的官长亲自来领他们出去(37节)。原来在罗马法律之下,凡是罗马公民都受到保障,未经公开审讯不得定罪,未定罪时也不得用刑(22:25)。
那么,保罗为什么这样不依不饶呢?他不是教导过“不要以恶报恶”,“ 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吗(罗12:17,19)?我们说,保罗说这话的用意不是要讨回公道,而是为了:1)、福音不被亵渎和拦阻;2)、能让当地的信徒们日后受到尊重,可免被无理对待;3)、这也说明保罗受苦乃完全是为福音的缘故,并非是自己犯了罪。
差役听了之后,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就赶紧回去禀报官长;官长也知道惹了祸,就很害怕。他们自知理亏,就赶紧来到监狱赔罪,又怕二人留在城里,恐会再度引起骚乱,因此低声下气的请求二人离开那城(38-39节)
目的已经达到,二人这才出了监狱,赶往吕底亚家(参考14-15节)。40节还告诉我们二人在吕底亚家“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才最后离开腓立比。这就表明示当时在腓立比已有一群基督徒,并且在吕底亚家里已经开始有了聚会。
这个小团契增长得很快,后来成了很出色的教会。从保罗给腓立比信徒的书信当中,可以看见那是一间很有组织、灵性也很好的教会,他们能够供应福音的需要(腓1:1;4:15-19)。
五、反省反思
1、吕底亚和狱卒归主之后是如何对待使徒的?说明了什么?
2、保罗和耶稣为什么都拒绝鬼的见证?保罗为什么不及时赶逐使女身上的巫鬼?
3、在监牢捆锁当中,保罗和西拉为什么还能祷告唱诗赞美神呢?什么是属天的喜乐呢?
4、如何认识“祷告或者唱诗赞美可以摇动神的手”的说法?
5、如何正确理解“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6、天亮的时候,官长要释放保罗他们,保罗为什么却不依不饶呢?与他一贯教导的“不要以恶报恶”“不要为自己伸冤”等等矛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