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风俗、迷信与偶像 (5) 18、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是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身泪罗江的日子。端午节的活动,与驱凶避邪、祈福消灾有关。端午的节日食品,主要是粽子。
>拉露水
清晨,男女老少都到野外采露水,即将青苗或草木上的露珠沾到手中上,用它擦脸、擦眼,说这样擦脸情爽,擦眼明目,不得眼病。有些人还把沾湿的手中带口家中,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擦脸、擦胳臂和脖子,说是擦了不生疮疖。
>插艾子
到田野拉露水时,人们捎带拔一些艾蒿带回家中,插在大门和屋门两旁,用来避邪。艾蒿晾干后收藏,夏日可用来点燃生烟熏蚊子。
>扎五索
将红、黄、蓝、白、黑五色线缠在孩子的手腕、脚脖或手指上,这叫“拴命索”,意思是拴住好养。
等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扯断(不能用剪刀剪)彩线扔到雨水里。旧时,货郎们在端午节前挑着五色线走街串村,唱着歌谣,按尺伦价,招引了许多村妇儿童。 有的区市还有扎管帚、戴胖孩的习俗。用五颜六色的茴麻扎成长约三四厘米的小管帚、小炊帚,或用各色花布做成形态不同的胖娃娃给孩子们佩戴,用以祈福消灾。
19、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也称“女儿节”,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 的日子。青岛地区有“磕巧果”、“看天河”、“乞巧”等趣俗。
>磕巧果
巧果也叫“巧饽饽”.是用模具磕出的观赏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几何图形,上有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常见的有莲蓬、桃、虎、狮、猫、猴、鸡、猪、蝉等。在锅里烙熟后,用红线加秸草支撑串起,下缀彩穗。十几个巧果为一串,挂壁问或儿童脖子上,作为装饰或零食,据说吃了巧果,孩子心灵手巧。
>看天河
这是又一种民间节日活动。初夜,人们在村外或院内席地而卧,遥望天河,预测秋季作物收成如何。农谚说:“天河弯弯吃干饭(指小米饭,意思是谷子一定丰收),天河直溜吃气馏(气馏即菜团子,意为谷类歉收)。“当人们看到弯弯的天河时,便互相传告,预庆丰收。
>乞巧
是未成年女孩的一项有些神秘色彩的习俗活动。每逢七月初七夜,大人们都在仰望天河的时候,她们却秘密串连,各自背着家里的父母,带着野饮的工具和食物(多为鸡蛋、花生米、蔬菜、甜瓜、大枣等)来到场院边、草垛后等隐蔽地方,各做一道拿手好菜,虔诚地向织女姐姐敬献,让织女姐姐赐给她们一双巧手。祭祀一番以后,便凑在一起品尝供物,品尝时还边拍手祈求边唱歌:“我请姐姐吃甜瓜,姐姐教给我纺棉花;我请姐姐吃大枣,姐姐教我做花袄……”评评点点,说说笑笑,饶有情趣。旧时,女孩平日不许出门,特别是夜间。只有这一无,父母可以破例允许女儿结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们最愉快的一天。
20、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民间称“鬼节”。这是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的日子,人们一般都在这一天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
>盂兰盆
会旧时,胶州有“盂兰盆会”活动,“盂兰盆会”为天竺语,是“解救倒悬”的意思。这天,人们将整猎、整羊摆设在海神庙前,并用鸡、鱼、大饽饽(最大的约3千克,即6市斤)、粽子 等摆成3米高的贡品山,贡品后面,便是纸扎的鬼王。祭奠开始,由僧、道、尼诵经超度葬身于大海的亡魂,然后将鬼王点火焚烧,这时,围观百姓可以哄抢贡品,名曰“抢山“。
>放河灯
据传是为超度溺水者亡魂。河灯是用绵纸做成的莲花型纸灯,以厚纸壳作底板,涂胶沾上沙粒,内置竹签插放蜡烛。到七月十五月亮初升时,在僧、道、尼击鼓敲馨的诵经声中,河两岸百姓将点燃的莲花河灯置于水中,但见万盏花灯顺流而下,月映微波,灯火点点,煞是好看。
21、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同为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这一天,全家人要欢聚一堂、拜月赏月(遥祭美丽善良的仙女嫦娥)、吃团圆饼(月饼),
以寄托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愿望。 拜月时要摆设月饼和梨、枣、葡萄等鲜果,只有妇女祭拜,男人不拜。旧时,青岛胶州还有“中秋游庙”的习俗。这天,州内60多处庙宇全部开放,男女老少赶往附近庙字,或焚香烧纸,或聚众赏月。青年人则手捧用铁丝编织的球状笼子,内装火炭,急剧摇动,其花样繁多,如“鹞子翻身”、“喜鹊登枝”、“鲤鱼跳龙门”等。儿童们手拿月饼,饼上插一住香,绕场高唱:
圆月哩,圆月哩,一斗麦子一个哩;
月光哩,月光哩,八月十五烧香哩;
月圆圆,月团团,老的少的大团圆。
22、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过十月一”。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据说这个节日来源于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说。
23、冬至
大雪后的15天为冬至,俗称“交九”,由此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冬至都在农历十一月份,具体日期每年不同,阳历一般为每年12月22日或23日。 从这天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夭长了,人们以中午门前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 民间还以冬至日期来预测冬季的寒暖,有“冬在头(月初)冻死牛,冬在中(月中)暖烘烘,冬在尾(月末)冻死鬼”的俗谚。
崂山、即墨一带冬至节过两天。冬至前一天,叫“鬼冬”,吃小馉扎(饺子);冬至日叫“人冬”,吃大馉扎(包子)。头一天吃饺子前要在屋内朝北撒点汤奠一奠,意思是请故去的先人尝一尝;第二天吃 包子时就兔礼了。
24、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俗称“过腊八”。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一说佛祖释迪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奶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 给对主放牛,因牛腿摔断彼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大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人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漳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青岛地区崇信后一种传说。 即墨做腊八粥除各种米类、豆类凑足8样外,还必须加上枣和栗子,寓意“早(枣)下力(栗)气”,求得来年丰收。
过去,农村孩子上私塾,过了腊八就开始放假了。所以俗语说:“吃了腊八枣,背起书包往家跑。”或说:“过了腊八,不怕啦!”指不用再挨私塾先生的板子了。
25、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其它———
26、行医者的护身符
过去中医时几乎终日行走,但他们却不喊“看病呀看病”,而是手摇一种类似铜圈的响铃,这种响铃叫“虎撑”或“虎衔”,它便是行医者的护身符。
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拿起挑草药的扁担搏斗怕又不是猛虎的对手。可是这只虎并不追扑他,只是俯伏在地上张开大口,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孙思邈点头。孙思邈十分惊奇,走近细看,只见老虎喉咙口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这时老虎继续向他点头,孙思邈再走近仔细地一看,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上下颚,叫老虎衔着,自己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老虎连连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从此以后,外出行医的郎中纷纷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邈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27、泰山石敢当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民间传说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