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收起左侧

推荐《圣灵的工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2)灵恩运动第一波 也称为“五旬节运动”或“五旬节宗教会”。正如斯托得牧师说的,之所以用“某某派”来称呼某一群基督徒,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尊重大家的习惯。

我们现在分为几波,只是为了方便研究。事实上,灵恩运动在历史上从没有消失过,只是因着不同时代的教会领袖的素质不一样,而发生不一样的效果。

宗教改革以后,教会在真理上陆续有恢复,但是灵恩现象一直不普及,以致许多基督徒认为那只是新约教会刚开始,圣经还没有全部写成的时候,神为了奠定教会的根基而赐下的特别经历,后代就不会有了。教会在没有灵恩现象的情况下,也经历了一些复兴,所以当时的同工们也没有觉得灵恩现象很重要。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较多的人在短时期内经历了灵恩现象。有人看作是神进一步恢复的作为,有人则怀疑那是撒但的作为。由于追求灵恩的人与反对灵恩的人之间有相当大的分歧,使得他们无法在一起聚会,于是追求灵恩的人或主动或被迫地分开聚会,形成一些宗派。这些宗派的起源未必有关联,但他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看重灵恩现象,人们把他们总称为“五旬节派”,其中包括了象“神召会”、“圣洁会”等宗派。

主要代表人物和事件是:发生在1906年美国罗省的亚素撒街,有一个黑人传道者西蒙,他被另一黑人女牧者特利(黑人圣洁教会)邀请到洛杉矶讲道,西蒙以徒24的经文,说,凡没有说方言的基督徒,都是没有受圣灵的洗。特利曾带领她的教会追求圣灵充满好多年,却没有果效,现在一个外来的讲员竟指出她们的错误,恼怒之下,竟把他赶出教会。西蒙只好在信徒的家中举行聚会,后来租了亚素撒街312号的循道会礼拜堂举行祈祷会,说方言的恩赐普遍临到聚会的人,历时三年之久,他们还唱灵歌、说方言、预言,又有人在聚会中突然全身颤抖然后倒下。五旬节运动在这个地方轰轰烈烈地展开,追求灵恩的人宣告说,这次聚会被圣灵充满,他们的证据就是能说方言。

亚苏撒街的福音站定名为使徒信仰福音会,西蒙于1923年去世,他的教会也于1928年结束,建筑物也被拆毁,但无数的布道家却在那里得到理解,而把五旬节的信息带到全世界。此后这个运动席卷美国的各大城市,吸引了大批人跟随,这运动在美国一直持续到1923(:原文如此)。后来一位挪威循理会的牧师到美国纽约领聚会时,也深受这运动的影响,在他们的带领下,说是领受了“圣灵的洗”,然后在挪威、英国、德国及瑞典开始发展五旬节灵恩运动。而此时神召会成为最大的五旬节宗教会。

思考题

简述灵恩运动第一波的经过和对教会带来的影响。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9-28 09:39: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3)灵恩运动第二波 那些追求灵恩的弟兄姊妹,或主动或被迫离开原属的教会聚会后,灵恩现象得到很大的普及,许多在五旬节教派之外聚会的信徒也经历了灵恩,这包括许多主流宗派和天主教徒,也开始重视灵恩现象。但他们不愿意离开所属的宗派,也没有必要离开,这些人为数越来越多,他们看重灵恩,却不属于五旬节派,以致灵恩现象不再是五旬节宗教会的专利。于是人们以“灵恩派”来称呼所有经历灵恩又看重灵恩的人,其中也包括五旬节宗。这称为“灵恩运动第二波”。

第二波范围进一步扩大,遍及美国、英国、巴西、智利、南非等地。第二波于五十年代初大规模开始,影响到世界各地,六十年代达到高潮。这时期的灵恩运动以说方言、圣灵洗、圣灵充满、神迹医病为主导,所到之处,信徒大批被吸引。第二波重要的领袖,美国有庇利斯,非洲有宾固,而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英国的纪当奴。第二波的势头是从英国再传入北美、南美和北欧,然后再传向世界各地,包括台湾、香港、南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第二波传入东南亚的教会后,引致教会分裂,在香港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笔战,有时还发展为人身攻击,在教会和社会留下了不良的影响。

当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发展到世纪中时,起初的热诚逐渐减退,不少五旬节宗的教会也不再强调神迹医治、预言,甚至圣灵浸的经历和方言,这些冷静下来的五旬节宗教会,在信仰和生活形式上渐渐与基要派和福音派的教会相似,也逐渐被其他信徒和教会所接纳,美国的神召会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波灵恩运动突破了下层社会的圈子,中上层人士也多有参与。这使得第二波灵恩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题

简述灵恩运动第二波的过程及其影响。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4)灵恩运动第三波 也称为“葡萄园运动”,或“神迹奇事运动”,也被人称为“权能布道运动”。主要领导人物是温约翰弟兄(John wimber)。其实,温约翰并不是葡萄园教会的创办人,但是这个教会由他接手后,成为推动第三波灵恩运动的杰出领袖。

今天,由温约翰弟兄所引发的第三波灵恩教会已分门别类在世界各地出现。如今世界各地的教会,包括中国内地的教会,也受到第三波灵恩运动的影响。不时传出在聚会中行神迹,例如被圣灵击倒得释放等事发生。这些行为令福音派教会的传道人和信徒迷惑,不知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海外有一个福音派教会的电视台,暗暗追踪拍摄在权能布道聚会中传道人行神迹医治病人的事情,发现一些是蒙骗参加者的(就是有传道人和某些信徒暗中合作蒙骗其他参加者),也有无法证实是假的。因此所得出的结论是,神迹医治的事情是有真也有假。只要求信徒和教会必须小心分辨,不要随意受迷惑。

“葡萄园教会”于1973年,由一个南加州灵恩派的布道家加力信(Kenn Gullilson)所成立,他是“耶稣运动”(Jesus Movement)时代一个很著名的牧师。起初他在法兰度(San Femando)带领一些查经班,后来成立了教会,增长颇快。不久他于西洛杉矶开始另一个葡萄园基督徒团契,一年之内人数超过一千人。之后,他就另谋发展。

温约翰本来是一个小教会的牧者,因为灵恩的经历而被要求离开该教会。后来他参加了史密夫卓克的加略山小教堂团契。1977年于约柏连达加略山小教堂开始了第一次灵恩聚会,五年后参加者达到了两千人。这时,温约翰更加投入集中于“神迹奇事运动”,并向教会负责人加力信建议将其教会改为“葡萄园”,加力信不但同意,并将整个葡萄园运动交给他。自此,温约翰成为葡萄园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根据温约翰的见证,他的太太患有一种称为“性格破裂”(象“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疾病。有一晚,她睡醒时得着圣灵充满,说起方言,疾病也不药而愈。另外一次,温约翰请了一个青年人到他教会讲道,那青年人在讲台上说这教会必须得到复兴,并求圣灵来工作,当时很多人就仆倒在地上,有些人也有讲方言等的特殊经历。回家后,温约翰因这事情不能入睡,在书房中找到一些讲论圣灵的旧书,当他读过这些书籍后,发觉历来不少人曾有类似的经历,他便肯定当晚的经历是从圣灵而来的,并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

其后,温约翰在阅读四福音书时,发现耶稣基督除讲道教训人外,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因此他觉得自己也应该有同样的能力事奉。于是,他在崇拜时就叫人出来,为他们祷告治病。结果在十个月之内,虽然有许多人出来,却没有什么人得着医治,他十分灰心,甚至有些会友因这原因离开教会。有一回,他到一位女士家中为她的热病祷告,她竟然即时好了;他离开时十分雀跃,之后就全力投入这样的灵恩运动。


(本小节未完)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0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波灵恩运动的另一位著名推动者是韦拿(C. Peter Wagner),他是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宣教学院的著名教授,后接任宣教学院院长,也是因灵恩的经历而投入灵恩运动。此外还有韦约翰、魏格纳、狄积奇等。

1983年由温约翰和韦拿带动全球的灵恩运动第三波,强调灵恩运动与布道的关系(又称为“权能布道”)。第三波的灵恩运动有别于过去的灵恩运动第一波、第二波,前两次着重个人灵恩的经历,而第三波强调布道事工上灵恩的必须性。除了重点上的不同,推动此运动的重要人物皆为国际知名的人物,在福音派中广为被接纳,如:宣教学者韦拿、基督教心理辅导医生韦约翰(Dr. John White)、神学工作者狄积奇(Dr. Jack Deere)等。因此,第三波的灵恩运动也较更多为传统教会所接纳。

这运动的主要特色是高举圣灵超自然的恩赐,如说方言、知识的言语、预言、神迹医病(他们称之为“权能医治”,除此之外,“权能布道”与“权能接触”也是他们所看重的)等等。他们认为,二十世纪末期,传统教会深受唯物主义、唯理主义,和世俗主义的影响,完全忽略灵界的真实争战。上帝国的意思,就是神已进入人间,与邪恶势力争战;信徒必须正视这个“被忽略的中层”,好站在圣灵一方与魔鬼争战,其记号即能医病、说预言和说方言。这等恩赐不仅是为了个人,也是教会能有效地增长的不二法门。

韦拿为了避免福音派教会抗拒灵恩之追求,故此不用“灵恩派”名称分辨。他主张用“圣灵第三波”这名称,一方面承认与第一、二波有历史上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与以前的运动有分别。



(本小节未完)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约翰和韦拿在宣教学院开设了新课程——MC510:神迹与教会增长。这课程在福乐神学院开设后,引起了不小的风波,遭到了多人的批评,神学院陷于分裂的危机,时任院长的哈柏见此课程引起的纷争太广太深,经过多次开会讨论,终于1985年停止了这课程,并委任教务长丹伯斯顿对此事进行评估,1987年完成报告,书名为《事奉与神迹》。哈柏院长在书的前言中,首先交待了他的家庭及成长背景,表明他不是个反对神迹的人,他在波多黎各多年宣教的经验,也深知神迹奇事对第三世界人士的重要性;但自MC510开办以来,教牧界许多的批评及埋怨涌入学院,人们把福乐神学院与灵恩运动等同;尤有甚者,教职员开始提出质疑,为什么容许实际的医病赶鬼在课室进行,而不是在教会内举行。

灵恩运动的信徒增长快速。据统计,1987年世界各地灵恩运动第、二波的信徒共二亿四千七百万,而第三波在八十年代初,信徒已增至二千七百万。但是,福音派学者对这些统计数字的准确性不能全部接受。例如,第三波灵恩运动学者韦拿将中国大陆教会与神迹奇事有关的信徒也算入第三波灵恩运动内。我们不再争论统计数字的问题,不过必须承认灵恩运动的影响的确是快速的这个事实。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增长,并非是向未信主的人传福音而增长的,乃是那些传统教会中参与到这些教会的人居多,只不过是从一个教会到另外一个教会而已。而这种增长,还造成了教会的分裂,于教会之间的合一有什么好处呢(至少在中国国内教会也是如此)?

我们认为,灵恩运动发起人的初衷和主要作法是对的,目的是好的,借着神迹奇事使更多的人归主,拓展神的国度(权能布道),使未得之民早日认识上主。但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就有不一样的侧重点,因此也就变了味道,失去了起初创立者的美好意愿。比如,有一些人不是向没有信主的人传福音,而是在现有的教会传讲灵恩,因此带来了分裂,这是福音派教会所不能接受的!



(本小节未完)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慕皑牧师在为巴刻博士所著《活在圣灵中》的序中,对灵恩运动作了这样的评价:“从历史角度看,六十年代开始的称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六十年代之前的称为五旬节运动。由于这两个运动的神学思想和强调点都大同小异,因此把他们通称为灵恩运动亦未可厚非。

灵恩运动的出发点在于觉察到现今教会中很多缺乏事奉的热诚,与《使徒行传》的教会比较之下,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初期教会满有圣灵的能力,而现今的教会所以冷漠和停滞不前,就因为没有追求圣灵的充满和运用恩赐去事奉。

就灵恩运动追求圣灵能力在教会中彰显而言,是一点也没有错的,众教会都应该认同这方面的看法,努力去追求。可惜在追求的过程中,灵恩运动中出现了一些富有争论性的教义和表现,以致很多教会对这运动望而却步。虽然如此,灵恩之火却仍如燎原之火,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六十年代之前的灵恩运动,大致上盛行于社会的低下阶层,但六十年代开始的新灵恩运动,却打破了所有社会阶层、宗派、神学观点和国家种族等的界线,甚至在天主教中间亦有不少灵恩派的成员。从教会增长的角度看,灵恩派教会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增长,都远远超越其他教派和信仰的教会;从教会合一的角度看,灵恩运动更成为连结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信徒和教会的一种凝聚力。

对近代的灵恩运动,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回应,有的取敌视的态度,对此运动中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如讲方言、说预言,被视为人为或心理作用所产生的。

另一种回应是彼此的分离。很多得着灵恩的信徒,有一种使命感,觉得应该留在教会影响其他信徒也得着更新,但也有得着灵恩而离开教会,在别的地方开始聚会或设立教会的。这种对圣灵的真理意见分歧而导致教会分裂的情况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分裂的责任也难以归咎于任何一方面。

也有不少的情况是整个教会或整个宗派都受感染而投入了灵恩运动的;这往往是教会的牧师或宗派的领袖先受了影响,进而带领教会积极的追求灵恩。在这过程中,也难免有反对而离开的信徒。

还有一种对灵恩运动采取漠视和避而不谈的态度。一般信徒的漠视,主要因为没有接触这运动,或不明白灵恩派的独特信仰,但当教会的传道人和信徒领袖采取这种态度时,往往因为相信,如果不加理会,这种运动便会迟早自然消失。这实在是极错误的态度,因有了这种假设,牧者便不会刻意地去教导信徒有关灵恩的正确看法,一旦灵恩观念在教会出现,牧者再来教导,往往已经太迟了。在这灵恩信仰迅速蔓延的世代,教会必须清楚教导信徒有关圣灵和灵恩的真理,才能避免灵恩运动的冲击。


(本小节未完)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7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要提出的一种回应,就是观念的重整,这也是本书作者巴刻所尝试去回应近代灵恩运动的方式。在‘真理’与‘经历’两者的关系中,巴刻显然以真理为大前提,先确定了圣经对圣灵工作的教训,再把这教训用以评估灵恩派所高举的一些属灵经历。

近代灵恩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一些非从圣灵而来的超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就如巴刻提出,当信徒积极追求圣灵的大能时,神往往藉圣灵带给他们生命的更新和复兴,事奉的得力和心中的喜乐和平安。虽然有时人循不合圣经的途径或用不合圣经真理的理论去解释圣灵在他们身上所彰显的大能,神仍然是心胸广阔的神,不会因此而收回他的工作,故此灵恩派必须在真理上多下工夫,重整他们一些基本的观念。

巴刻在书中强调圣灵的一切工作都以基督为中心,他来世为要见证基督,荣耀基督,引导信徒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约15261614)。也就如宣信指出,圣灵是活水,而我们的生命是田地,基督是落在这田地中的一粒种子;圣灵活水的灌溉,叫基督在我们生命中开花结果,荣耀父神。

巴刻又提醒今天的灵恩派,不要过分强调圣灵大能彰显在信徒身上所可能带来的一切‘祝福’,如生活的亨通,脱离苦难和病患;以为一信了主便每时刻过一种无忧无虑在地若天的生活;圣灵随时为我们施展权能,击退一切仇敌,医治一切疾病。这种信念引进另一种思想,就是苦难和缺乏并非蒙恩的义人所应该承受的,因为这是不正常的遭遇。

不错,一个蒙恩的人有时会象亚伯拉罕和所罗门一样,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神的赐福。但一个没有逆境和苦难的信徒并不一定过着一种高层次的生活。苦难最终为约伯带来更大的祝福。基督在世时没有枕首的地方,受尽一切的忧患,最后,死在最残酷的十字架上。神的儿子,还需要‘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58),何况平凡的我们,岂不更需要在苦难中经历更高层次的属灵功课吗?

巴刻是一位有深度的神学家,对圣经、神学和教会历史,都有真知灼见,在本书中以和平的心情,同情和欣赏的态度,客观地从真理和教会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今日灵恩运动的一些独特信仰,同时,作者也绝不妥协地指出今日灵恩运动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书中作出的一切结论,给我们看见作者在治学上一贯的稳重、谨慎和可靠。这确是一本关心今日灵恩运动的教会人士必读的书”。



(本小节未完)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者也有这样的评论:“本书《活在圣灵中》探讨何谓圣灵,他的特质、个性、功能,以及人如何认识他,与他同行。一般人对圣灵及他的同在很有疑问:‘圣灵充满’难道是形容信徒灵气逼人,宛如头上有个光环,神圣不可侵犯?抑或说人拥有异能异力,能呼风唤雨,叫病者得医治,叫伤者得痊愈,甚至起死回生?

很欣赏本书作者一开始就提出我们在对圣灵的认识上,要校正焦点。许多事情都是好的,却并非最好;许多观念不能说是完全错误,却并非焦点所在,以致拐弯抹角,对圣灵的真相仍旧模糊不清,甚至扰乱视听。而认识圣灵的焦点,在乎以基督为中心(christ-centredness)。作者采用一个意象去阐释这个要点:圣灵就象墙角的泛光灯,把中心目标照明,他的工作,就是表彰基督和发扬基督。这是全书的重点,不可偏倚。在我翻译本书的时候,有另一个意念闪现我脑海,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有所谓‘照妖镜’,今天,我们也许需要一面‘照灵镜’。倘若将这面镜向信徒一照,就能从信徒身上看见耶稣基督的性情、神貌、气质,而且这个信徒的生活形态、行事动机若能表彰耶稣基督,以耶稣为首,那么他就是被圣灵充满,与圣灵同行。至于有没有说方言的恩赐、医病赶鬼的异能,是否充满领袖的魅力、独具恩赐、十项全能,都只不过是枝枝节节的事情而已。

换句话说,圣灵不是一种‘力量’,也不是一件‘礼物’,更不是一个引来各种属灵福气的‘开关掣’,他是表明基督的一个有位格的灵”。

思考题

简述灵恩运动第三波的过程及其影响。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2、灵恩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 灵恩运动会不会有第四波、第五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历史在不断地重复(据说在海外,灵恩运动已到了第四波)。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会有灵恩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我们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传统教会死气沉沉,不能满足信徒的需要,一些传道人事奉无果效,极需一些兴奋剂来刺激一下教会的发展。

第二、今天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想很快见效,满足于眼睛看的见,心里感觉到的,而灵恩运动恰恰能够部分的满足这些需要。

第三、许多传道人、弟兄姊妹起初对灵恩运动抱有很多看法,拒绝接受,但经过灵恩派的人一恐吓,说是拒绝圣灵等等。这样一说,凡是爱主的人都会害怕,有哪一个爱主的人不盼望圣灵充满呢?进而试试看,一试果然有一、两次的经历,然后则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什么都信,走向另一个极端。

张慕皑博士这样分析灵恩运动的历史根源:“任何运动都与其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五旬节运动也不例外。美国立国之后大量吸收世界各地的移民,很多人从欧洲、亚洲、非洲涌进美国,这些移民并不容易即时认同美国文化,流动性又十分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移民对传统的美国教派不是那么向往,反而对一些新兴宗教的表达方式感到兴趣。

同时,美国于二十世纪初颇着重宗教自由,对不同宗教的容忍度很高,任何人都可以出来创立一个新的宗教,这种文化气候十分适合新的宗教运动的产生。此外,社会急剧的工业化令许多人从乡村迁移进城市,以致当时的社会结构失去稳定。当人心彷徨不安的时候,宗教经历往往能帮助他们流过难关。

我们相信,另一个促成灵恩运动产生极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美国各大宗派在组织上虽不断壮大,却被中上层人士所控制,大部分聚会只适合中上阶级的人参与。组织虽然越来越严密,属灵素质却不断下降,五旬节运动便应运而生,成为中下层普通大众所喜爱的宗教表达方式。因此,第一波的灵恩运动是由低下层开始的,他们着重宣扬古旧的福音和实践简朴的生活美德。”

思考题

1、你认为灵恩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灵恩运动也很快波及到国内的教会?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0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3、灵恩教会与福音教会的异同:虽然灵恩派的教会也被划在福音派的教会之内,但也有一些区别。

灵恩派一向强调圣灵动态和外显的工作,例如:方言,神迹等;而第三波更以神迹奇事作为福音工作中神权能的彰显。而传统福音派的教会也十分强调圣灵的工作,不过所着重的是圣灵内显的工作,例如:圣灵如何使人悔改归正,更新和突破个人的灵命,并且大部分也相信今天还有神迹,只是神迹的彰显是神的主权,不是人强求、操练而得到的。在过去几次的灵恩运动的浪潮中,我们看到灵恩派和传统福音派仍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在神学上各持已见,甚至彼此排斥。不过,如今我们却发现灵恩运动一波比一波更为福音派教会所接受。例如:当二十世纪初的灵恩运动第一波为基督教会所拒绝,但到了第二波,就有不少基督教的其它宗派加入其中。第三波虽然带来了不少混乱和冲击,但被福音派接纳的就更多。连第三波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的韦拿,也自称他本来是地道的福音派教会信徒,在他一直以来的事奉中都拒绝接纳灵恩运动。

近年来,灵恩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又朝另一方向,就是多与传统福音派教会合作,彼此间不再为过往神学观点上的不同而彼此排斥,而是有共同目标地彼此合作。这个共同目标,就是宣教的使命——为神同得万民的布道方向。在这个目标下,灵恩派不强求福音派教会追求灵恩的经历,而福音派教会也不反对第三波人士个人继续追求灵恩的经历;彼此间只有共同的敌人——就是撒但。两派的教会和信徒要彼此合一,为神的福音向撒但宣战,公开宣告它的失败,并为万人得着福音而携手合作。最近也有不少公开的聚会和对话,以期达到灵恩派和福音派的合一,他们更称之为“神恩派”。《约翰福音》十七章记载了耶稣要求信徒要合一,经文所强调要在真理上和生命的基础上追求合一;但就现在灵恩派在一些重要的神学理念,甚至因这些理念而在事工上所产生的不少混乱而言,我们看到,这个第四波的合一只是一厢情愿,因为不少福音派的教会仍然认定灵恩派所坚持的东西没有圣经确实的根据。

不少灵恩派教会的牧者都说他们的教会会有很大的增长,然而,事实上,全世界不少福音派的教会虽没有跟随灵恩运动和寻求灵恩的现象,也有很好的增长。福音派教会看重福音和宣教运动,近年灵恩派的教会也很看重福音运动(不象以往只看重和追求个人灵恩的经历);所不同的就是灵恩派在面对传福音和宣教工作时,往往加入了大量灵界中邪灵工作的元素和解释,以致在推动福音运动上配以很多灵恩的超自然经历和势力对抗的解释和事工。这使近十年由第三波所带动的灵恩运动又有了新的形势。而且海外的灵恩运动人士,把大陆教会的增长都归入到灵恩运动或灵恩现象的发展之中,这是非常不客观的。事实上在中国国内的教会中,绝大部分的教牧人员或信徒,对灵恩教会是存有疑虑和抱有较深成见的。在国内教会,信徒一提到“灵恩派”这个词,几乎成了混乱教会的代名词。

今天有人问:灵恩现象合不合乎圣经?灵恩现象是不是出于神?反对的人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判断,大加攻击;坚持的人以自己的主观经历为依据予以反驳。实际上,我们基督徒都应该回到圣经中,以圣经为依据,不要一概而论,全盘否定或肯定。因为圣经中明显地提到了灵恩,也并没有提到它只是初代教会才会有的现象,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它现在不可能在教会中出现。但在追求灵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纠正,而不是去掩盖,去找借口辩护。



(本小节未完)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2-5 1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