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慕皑牧师在为巴刻博士所著《活在圣灵中》的序中,对灵恩运动作了这样的评价:“从历史角度看,六十年代开始的称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六十年代之前的称为五旬节运动。由于这两个运动的神学思想和强调点都大同小异,因此把他们通称为灵恩运动亦未可厚非。
灵恩运动的出发点在于觉察到现今教会中很多缺乏事奉的热诚,与《使徒行传》的教会比较之下,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初期教会满有圣灵的能力,而现今的教会所以冷漠和停滞不前,就因为没有追求圣灵的充满和运用恩赐去事奉。
就灵恩运动追求圣灵能力在教会中彰显而言,是一点也没有错的,众教会都应该认同这方面的看法,努力去追求。可惜在追求的过程中,灵恩运动中出现了一些富有争论性的教义和表现,以致很多教会对这运动望而却步。虽然如此,灵恩之火却仍如燎原之火,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六十年代之前的灵恩运动,大致上盛行于社会的低下阶层,但六十年代开始的新灵恩运动,却打破了所有社会阶层、宗派、神学观点和国家种族等的界线,甚至在天主教中间亦有不少灵恩派的成员。从教会增长的角度看,灵恩派教会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增长,都远远超越其他教派和信仰的教会;从教会合一的角度看,灵恩运动更成为连结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信徒和教会的一种凝聚力。
对近代的灵恩运动,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回应,有的取敌视的态度,对此运动中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如讲方言、说预言,被视为人为或心理作用所产生的。
另一种回应是彼此的分离。很多得着灵恩的信徒,有一种使命感,觉得应该留在教会影响其他信徒也得着更新,但也有得着灵恩而离开教会,在别的地方开始聚会或设立教会的。这种对圣灵的真理意见分歧而导致教会分裂的情况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分裂的责任也难以归咎于任何一方面。
也有不少的情况是整个教会或整个宗派都受感染而投入了灵恩运动的;这往往是教会的牧师或宗派的领袖先受了影响,进而带领教会积极的追求灵恩。在这过程中,也难免有反对而离开的信徒。
还有一种对灵恩运动采取漠视和避而不谈的态度。一般信徒的漠视,主要因为没有接触这运动,或不明白灵恩派的独特信仰,但当教会的传道人和信徒领袖采取这种态度时,往往因为相信,如果不加理会,这种运动便会迟早自然消失。这实在是极错误的态度,因有了这种假设,牧者便不会刻意地去教导信徒有关灵恩的正确看法,一旦灵恩观念在教会出现,牧者再来教导,往往已经太迟了。在这灵恩信仰迅速蔓延的世代,教会必须清楚教导信徒有关圣灵和灵恩的真理,才能避免灵恩运动的冲击。
(本小节未完)
未完待续,请勿跟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