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铁蝴蝶
收起左侧

释经学原理//钟鹏章编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1-3-7 17:10 编辑

4。12     二十世纪的新正统派和布特曼主义
巴尔特(Karl Barth 1886 - 1968)于一九一九年著《罗马书注释》,把圣经解释学带进了一个新的纪元。他采用一个新的神学解释法来注解罗马书。因为这个运动强调上帝对人的审判,所以又称之为“危机神学”(Crisis Theology)。(人透过危机关头来经历神)巴尔特带动的这个派别被称为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 Theology),意味着经过近二百年的自由主义后,基督教信仰回到正统的道路,然而“正统”这个名称是不确切的,因为新正统神学虽然比之前的自由主义更重视圣经,但它仍保留自由主义的基础。
下面介绍这一派有关解经原则的一些特色:
  • 启示的原则:他们不相信圣经没有错误的理论,也不接受圣经无谬论。最重要的是,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启示观念。对巴尔特来说,圣经不是上帝客观的话语,而是上帝话语的见证。圣经作者只是写出他们有关上帝启示的经验;在读经的时候,人也可经验到上帝的启示。这样说来,圣经就只是对读经的人才成为上帝的说话。

    巴尔特把上帝的话语分成三个范畴:(1)“启示的话语”(Revealed Word),也就是上帝透过使徒及先知所说的话,来启示自己。(2)“书写的话语”(Written Word),也就是人为的启示的积存。因为圣经是人所写,所以圣经就不能视为与上帝的话语相等。(3)“传讲的话语”(Preached Word),也就是上帝话语的宣告。当上帝的恩典临到一个人,圣经便成为上帝的话语。换句话说,上帝的话并不是正统派所了解的那种话,而是上帝个人亲自的临在。“上帝的话”乃是上帝亲自临在我的意识中。这种话语的客观形态就是耶稣基督,他乃是上帝之临在于怜悯、恩典、和好中。当上帝借着耶稣基督对我说话,而我有回应,那么这就是启示了。

    所以,新正统派解经家,在寻找圣经字面背后的上帝的话语。自由主义者认为,圣经字面的背后没有上帝的话语,它只是记录了一些了不起的宗教经验而已。正统派的人士主张圣经里的字面,和其背后的上帝的话语,实在是二而一。新正统派的思想家则想从圣经中这些属人的、会错误的字面,去挖掘出对上帝话语的原始见证。
  • 基督论的原则:上帝赐给人的话语就是耶稣基督。圣经中只有见证上帝话语的地方才有约束力。巴尔特认为只有见证耶稣基督的经文才有约束力,教义只有在与耶稣基督相关联的才能被了解。

    读旧约的时候,我们会遭遇到许多事件。凡是不和基督相和谐的,都是没有效力的见证。所以,像创造、罪等这些道理,不能直接从旧约来加以了解,因为只有在基督里面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什么叫被造之物,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了解创世记中的创造。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才能了解什么叫作罪,据此我们才能了解创世记第三章。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 - 1976)是一位德国的神学家。他主张新约圣经必须以“神话解除法”(Demythologization)来理解,亦即除去所有“不相关”的神话,例如神迹,包括基督的复活,他认为这是现代人所不能接受的。布特曼受到一位存在主义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 - 1976)的影响,以存在主义的方法来解经。他对新约作出激进的批判。他所建立的方法,称为“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这种批判是企图去找出文体形式(Literary forms)及圣经作者所运用的资料来源。后来他总结说,福音书所记载的是神话(myths)的结集,“只是刻划出人存在的真理,而不是讲论真实的历史事件。”若要研究新约书卷,必须先要把圣经中的神话去除,那就是说,要去除初期教会加在福音书上的神话外衣。

对布特曼来说,圣经只是一本普通的书,如同一本文艺作品。他的观点所引致的结果是怀疑主义。他的结论是:“我们无法知道关于耶稣生平及人格的资料,因为初期基督徒对这些资料都不感兴趣;而现存的资料都是零碎及很传奇;也没有其他关于耶稣的资料。”

我们已经纵览过各种不同学派致力了解圣经的情形。我们的目的不是在于指责这些方法有什么错误。圣贤也是人,孰能无过?从这两千年的释经学历史,我们学到了一个重要的功课,就是要谦卑。就算我们熟读这些释经学原理,不见得我们在解经时就不会犯错,很多时候,我们是明知故犯!恳求主施恩怜悯,帮助我们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 更正教的释经体系(一)-定理和推论
    5。1      几何学中,定理是自明的道理。假设某定理是真实的,则可以从这定理推论出某些逻辑的陈述。研读圣经时也是一样。一个自证的真理是:圣经是一本人写的书,以人的语言写成,目的是要将作者的思想传达给读者。另一个自证的真理是:它是一本上帝默示的书,虽然它与其他的书没有分别,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源于上帝。从这两个定理,我们可以得到几个推论,这些推论就是解经的基本原则。
    5。2     圣经是一本上帝默示的书。
]默示是什么意思?“默示”(提后三:16)的希腊文是Theopneustos,按字面解释是“上帝所呼出”(God-breathed)。这个字强调的不是上帝所默示的人,而是上帝默示所产生的“产品”,即圣经。因为圣经是出至上帝,有神性的本资,所以圣经的原稿是无误的。
彼得后书一章二十节指出圣灵默示的方法:“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圣经作者在圣灵引导之下,写出上帝所赐的话。他们写作时受圣灵感动,正如行驶中的船被风推动一样。圣灵的默示引领作者写出上帝的启示,不管是遣词用字,材料筛选,一切都是圣灵所引领的。上帝将关于他自己及其他真理揭示出来。作者就将这些真理写成圣经。要记住,默示不是现在人所说的创作的灵感!与其说,作者受感动,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圣经的字句是受感动写成的,是上帝所呼出的。
<span]由此定理可得四个推论,是释经的人必须加以正视。
5。2。1]5。2。1]圣经无误并非指圣经手抄本,因为在抄写过程中可能有笔误。既然默示是圣灵保守,引导作者逐字逐句记录上帝所要写的,手稿就一定无误的。
圣经不但在信仰和道德上的教导绝对可靠,那些有关信仰和道德的历史记录,以及无关信仰和道德的历史、事实、和数目方面都是可靠和无误的。但圣经的无误论必须按上帝启示的性质来加以判断。上帝的启示是以人所讲的言语,人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临到人类的。启示若是要让人能明白,就必须以先知或使徒当时的言语,以及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所使用的象征性语法、例证、类比、和语言传达方式表达出来。我们不可把人为的、抽象的圣经无误论强加在圣经上。譬如:
<span]耶稣在坟墓的时间是三昼三夜,七十二小时吗?我们必须按照犹太人的看法来解释,而不是现代人的时间观念。路二十三:50 至二十四:3 是记载耶稣被埋葬到复活的时间记录。二十三:54 说埋葬是在星期五下午安息日以前。56节说那些妇人在安息日安息,然后在二十四:1 说他们星期日大清早来到坟墓。圣经里有提到“第三日复活”(共七次,如太十六:21),“三日后我要复活”(太二十七:63),“三日三夜”(太十二:40),这些都是要参照路加的记载才能明白。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日落算起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星期五傍晚的部分作为一天,星期六是一天,然后星期日的清早也算为一天。
哥林多前书十五:5]哥林多前书十五:5]马可一:2 引用了玛拉基书和以赛亚书的经文,可是马可却只提出以赛亚的名字。按着犹太人的习惯,如果同时引用两三个先知的话,只有提那个最著名的先知就行了。
马太二十七:9]马太二十七:9]总括的说,要判断圣经的无错误性,我们必须按照各卷书被写成时代的风俗习惯、规条、和标准来衡量,而不是按照一些抽象的、人为的圣经无误论之观念。这里有几个原则可作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5。2。1。1     相信圣经无错误性并不表示所有的经文含义都是清楚的。
使徒自己对他们所写的东西也有迷惘(彼前一:10以下),何况是我们。彼得也承认保罗所写的,有许多事情很难理解。(彼后三:16)
除了圣经本身说到有些经文是晦暗难解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圣经的本质。因为圣经是用古代的语言写成的,其文化背景是我们所陌生的。而且圣经所提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都没有其他的文献可以拿来加以确定,所以我们可以预料到,经文中一定有一些难解的地方。令人兴奋的是,考古学的发现,部分澄清了原来晦暗难解的地方,如圣经提到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出二十三:19),原来这是一种异教的仪式。
主祷文里的“我们日用的饮食”一直困惑很多圣经注释家。考古学家戴斯曼在蒲草文献上发现了这句话,它是指所发给工人或士兵的次日之口粮。所以他将这句话重译为“求你今日就赐下我们明日所需用之口粮。”
5。2。1。2      相信圣经无错误并不是说圣经单独的一段经文,就能把某一个主题的内容全部说出来。我们说圣经没有错误,必须按历史的角度,从整本圣经来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理想,一直到新约的时代才清楚说明出来。在旧约时代,因为人类在伦理和神学观念上尚属幼稚期,所以有许多事情上帝都容忍他们。在新约时代,上帝启示的光辉已经照耀一切。我们不可拿旧约早期的一些事来和新约作比较,以为这是互相矛盾。上帝对某一个主题的全部心意,应从启示中所含有的相关资料,按照历史的、对照的方式来加以了解。我们不能把某一个教义单独从整本圣经的发展过程中孤立出来,而指责圣经内容矛盾。
5。2。1。3      相信圣经没有错误,可以引导我们确信,圣经内容并无矛盾之处。圣经里所谓矛盾的地方,其实少之又少。达慈明确指出新约圣经有六个互相抵触的地方,并以此作为他不接受圣经无误论之理由。其实在一些保守派的圣经注释,都已经对这所谓矛盾提出可以令人满意的解释。譬如,在医治格拉森那个被鬼附的事上,原来人们很难相信,那些猪会跑到三十五哩之外的湖边,然后跳下去。因为格拉森城距湖有那么远。经过经文鉴定学者的研究,格拉森原来是写为格拉沙尼斯才对。而这一座城也经过考古学家发掘出来,它的位置是在海边的一个悬崖上。
有些问题,特别是在数字方面,很可能是因为抄本字体腐蚀而造成的。例如,
林前十:8,保罗说,在一次瘟疫中死了二万三千人,但是民数记二十五:9却说,死了二万四千人。林前的抄本在这里大概是被腐蚀了。
王上七:23 说铜海的直径是十肘,围是三十肘。径和圆周的比例不正确。可是,如果作者的意思只是要大略说明圆周的长度,那么根本就没有冲突。
马太记录的家谱是缩略的,并且以十四代为一个单元,而且每一个单元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所以这份家谱不能和路加的完整家谱相对照。
医治瞎子巴底买的事件,马太说有两个瞎眼的(太二十:29),路加和马可却说只有一个。(可十:46 - 52,路十八:35 - 43)在医治格拉森被鬼附的人,马太也是说有两个(太八:28),路加和马可却说一个。(路八:27,可五:2)马可和路加可能只是挑选出二人中比较有名的那个,而就以他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角。
医治巴底买的记录,一说是出城时(太二十:29),又一说是进城时(路十八:35)。原来耶利哥有两个,一个是新耶利哥,另一个是旧耶利哥。假如医治巴底买的事发生在新旧耶利哥的中间,那么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
我们可能把两件不同的事当作是同一件事:洁净圣殿的事,可能有两次。(约二:13 - 22,太二十一:12 - 13)上山训众可能讲过好多次。(太五,路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5。2。1。4      相信圣经无误论并不需要原始手本,也不需要一份完美的手抄本。当我们说现在的圣经经文和原始手本有出入,并不是否认默示,或默示中的一个问题。根据抄本与原本有出入,就说没有默示之存在,那是不合逻辑。我们主张圣经经文乃是上帝所默示的,但在抄录传递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错误,其间并无矛盾。现在新约圣经最古老的手抄本是一份约翰福音的蒲草碎片,(P52 John Rylands Papyrus Fragment, 只有3.5" X 2.5" 记载了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31 - 33,37 - 38节)可能属主后一百二十五年之作品。在发现死海古卷之前,旧约圣经最古老的抄本是列宁格勒抄本(Leningrad Codex),其年代是主后九百一十六年。现在我们有以赛亚和但以理的抄本,以及其他旧约经文抄本碎片,年代约在基督降生以前一百多年。在鉴定这些相隔一千多年的抄本内容时,学者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出入。格林说:“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没有其他任何古典著作能像圣经这样,被正确的保存传递下来。”有位学者Hort 主张,新约经文有出入之处,不到千分之一!
5。2。2     圣经的启示是渐进的。
圣经是上帝所默示意味着他的启示是渐进的。这怎么说呢?因为人的有限,他不可能一下子完全领会上帝的启示。渐进的意思不是说圣经的启示是在文化或宗教范畴中一个演进的过程。认为圣经中的宗教观念不断演进的看法,乃是否认圣经的内容是真正的启示,也破坏了圣经启示的独特性。圣经是上帝默示的,整个过程是由上帝主动,而不是人。上帝把人从旧约神学的幼稚时期带到新约神学的成熟时期。渐进的启示并不是说,旧约之中没有成熟的观念,也不是说新约的观念都是成熟的。渐进的启示是启示的一般模式。这可以从以下的例子看得出来:
在登山宝训中,主耶稣没有教导门徒破坏或放松律法。因为他来并不是要废弃律法,而是要叫律法全部得到成全。(太五:17)他来是要给律法带来更广、更大、更高的意义。律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律法还不够透彻。律法把基本的道德观念教导以色列子民,可是我们主却把律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讲动机,讲属灵性。(太五、六章)不可杀人还不够好,人的行为应该出于爱心才可以。不咒诅人还不够好,我们现在要从完全应许的立场来看事物。十诫是人在道德、灵性的最低标准,但是登山宝训带人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
加拉太书里面,保罗把上帝对待人的方法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基督以前和基督以后。基督以前的时期被称为孩童时期,在师傅手下的时期、幼稚的时期,是“小学的开端”。(加三:23-25,四:3)在时候满足之时,基督降临了,与他一同临到的乃是完全的启示,教义道理和伦理道德的成熟。旧约乃是神学上的一个开端,教训的都是初级的东西。完全的启示在基督里面临到,上帝的儿女就被算为是成熟的后嗣了。
希伯来书一:1 - 2 节格外地把渐进启示的观念说的最清楚。上帝有两个大启示,一个是借着先知赐给以色列人,另一个是借着他儿子耶稣基赐给教会。在希腊文原文里面希伯来书是由三个副词(Adverb)开始的。而每一个副词都表明了上帝借着先知对以色列人说话的方式。第一在时间上,旧约的启示进度并不均匀,是间歇性的。第二在方法上,旧约启示的方式有很大的歧异。我们看到上帝用手指写律法,也看到巴兰受到自己所骑牲口的责备。最后在时期上,这一个启示的时期是古时(palai),就是说,这个时期在神学上是婴儿和青年期。第二节和第一节之间有一个强烈的对照。第二节肯定的断言,上帝已经借着他的儿子说出了最后的话语。上帝使用了启示中所能用的最高器皿,就是他儿子,清楚的、直接的、整体的说出他所要说的话,这是最完整的启示 - 新约。希伯来书又教导人说,旧约的启示是属物质的启示。属灵的真理被包裹在属世和文化的外壳里。旧约的启示只是预表、影子、和比喻。而新约的启示则是属灵的启示,包括实体、真理、以及旧约的应验。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新约的意义强加入旧约之中。同时因为有了新约的知识,所以在解释旧约相对的经文时,可以解释得更透彻。他可以按照启示的不同时期,调整自己对上帝儿女的风俗、习惯、和道德水平的看法。他知道旧约是部分的、初级的启示。奥古斯丁说:“分辨时代,圣经就可以和谐了。”如此,就不会以新约道德和教义的标准来衡量旧约,以致似乎有矛盾存在。新约强调一夫一妻制,但族长时期是多妻制,因为上帝显然还没有把一夫一妻制启示给他们。亚当和夏娃的孩子们怎样生儿育女不再是解经的绊脚石。
渐进的启示并不限定默示的教义,也不是暗示说,旧约受到较少的默示。渐进启示的意思是:完全的启示是在新约里面。这并不是说,旧约里没有清楚的教训,也不是说旧约里的预告都已失效。从另一方面说,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乃是在新约,新约含有较清楚的启示。基督教的神学和伦理,基本上应该根植于新约的启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5。2。3     圣经是前后一致的(统一性)。
圣经既然是上帝所默示,所以它虽然经由四十多位作者提笔写成,历时整千多年,全书却是前后一致,具有统一性。一位圣经学者说得好,“从上帝所默示的作者所写的,那些直接、清楚、可以了解的话语中,所演绎出来的信仰和行为,其基要的重点,在整本圣经里经常是、永远是和谐一致的。”
我们从这里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圣经是不会自相矛盾。圣经来自那真理的上帝,是连贯的、前后一致的;每一部分都彼此呼应。例如但以理书、以西结书、帖撒罗尼迦后书、启示录等的预言,都是有关联的,让我们可以看见整幅上帝对未来计划的图画。这些经文所预言的事件不是矛盾的,反而彼此相合相关。四福音书虽从不同角度记载基督的生平事迹,但彼此决无矛盾之处。有些表面看似矛盾的经文,必须用与圣经一致的立场加以解释。徒二:38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我们不应将这段经文解释成靠洗礼得救,因为会与其他的经文产生矛盾。(圣经明显教导洗礼不能使人得救。)我们不应用保罗的经文来反对雅各的说话,仿佛两人的说法互相冲突。他们两人均受到圣灵的默示写下经文,因此上帝借着他们两人所写的真理绝无矛盾。
第二,因为圣经是前后一致的,所以前后经文通常会互相解释,这叫着“以经解经”。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用含义清晰的经文来解释含义不明的经文。毫无疑问的,圣经中有些经文在作者写作时意思很明白,可是现代的人读起来却很难懂。罗马天主教声称他们拥有基督的心和圣灵的心,对这些难懂的经文,他们是权威来解释。改教家们拒绝天主教的主张,他们主张用“以经解经”的原则来取代教会“教导权威”的地位。
“以经解经”这个“经”字有双重的意思,第一个“经”字是指全本的圣经,第二个“经”字是指部分的、一节或一段的经文。换句话说,“以经解经”的意思是“以整本圣经作为背景和指引,来了解部分的经节。”
在实际撰写基督教神学时,这个原则的意思是,神学家引用作为他神学根据的经文,应该是含义清楚的,而不是含义晦暗的经文。换句话说,关于救恩和基督徒生活的一切基要教义,都清楚的启示在圣经里面。它们不是隐藏在偶然说出或写下的经文中,也不是包含在那些经过彻底研究,意思仍然不能确定的经文里。譬如,扫罗到隐多珥去找交鬼,(撒上二十八章)这是一个含义不明的偶然事件,我们不要根据这段经文,对巫术作出任何的结论,或大作文章。保罗说“为死人受洗”(林前十五:29),这句话对今天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的谜,我们不要根据它建立任何教理。们必须从约翰福音三:5 ,耶稣说我圣灵和水重生。在这段经文中,“水”是指什么,并没有明确说出来。它最可能的意思是,当时的犹太人对“水”最明显的看法是,水是作为“洁净”用的。假如用这段经文,就主张洗礼有重生的功用,那就不对了。((“从水和圣灵生”并不是指两种生产,而是单一的生产,即水和灵两个名词受控于同一个前置词 ex  (of) 。如此一来,约三:3,5 - 7 ,皆成为平行句了。早在旧约以西结书,:“水”和“灵”就已有关联(结三十六:25 - 27),先知已预见末世性洁净的时间,就是上帝将洒水在其子民身上,使他们得以洁净,并赐给他们新心和新灵。所以,从水和圣灵生应被视为圣灵的双重作为,即上帝洁净人的同时,并将其性情授予世人。))另外,还有人根据彼前二:24 “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就发展出一套详尽的神医神学。这是把外在的意思解释到经文里面去。这段经文并不是说,“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能得到赦免;同样的,他也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疾病,使我们的病能得到医治。”彼得的说法是一种暗喻或隐喻,强调的是灵魂的救恩,而不是疾病的得医治。他没有多费唇舌,讨论到在代赎工作中疾病得医治的问题。
要引用圣经作为某种教义的根据,应该从讨论教义的经文中引用。例如:罗马书第一至八章详细讨论了因信称义之道;约翰福音第五章详细讨论基督的神性;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长篇大论的主题是身体的复活;加拉太书详细的探讨律法和福音的关系。我们必须根据这一类经文,作为教理的根据,并据此以解释和此教理有关,其他意义不太明显的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5。2。4     圣经是奥秘的。
我们必须知道圣经里有许多难解之处,也得承认不能确定每段经文的意义。圣经里有三个关乎奥秘的范畴:
第一是预言,即圣经对未来事情的预告,除了上帝的启示以外,没有人可以预言未来。自由派学者倾向漠视圣经中预言的成分,例如,他们宣称但以理书约于主前二百年或一百五十年写成,因为他们不相信但以理能写预言。他们其实否定了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一本书。
第二是神迹。除非我们相信上帝超自然的工作,否则神迹奇事都是无法理解的。
第三是教义,圣经有部分教导是有限的理性所无法理解的。上帝怎能是三位一体呢?在上帝的主权下,人怎能同时拥有自由意志?
总之,当我们接受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一本书,便表示我们承认它是无误的、启示是渐进的、统一性的、和奥秘的。
5。3     圣经是一本人写的书。
正如其他书一样,圣经是透过文字向读者传递一些观念。作者在圣经每一页里写上符号或记号,目的在于向某些人传递某些信息。根据此定理,我们可以得出数个推论:
<span]5。3。1      圣经所有的作品,每一字、句及书卷,都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符合一般文法意义,这包括一些修辞用语。
圣经不是用密码写成的,要有解码来能开启它的奥秘。当时的读者可以理解圣经中的字句,也能迅速地知道圣经字句中所传达的概念。当然,他们的语言包括成语、独有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figures]马可福音第五章一至二十节中的污鬼并非指错误的教义,猪群也非代表潜意识。这种解经法忽略了这项基本的推论,因为它没有考虑正规文法的意义。
<span]若你对人说,“我由美国渡洋到澳洲。”你一定不希望人家将你的话解释为你度过人生的苦海。同样的道理,圣经本身也是采用按字义解释的方法。例如,圣经预言基督会在伯利恒降生(弥五:2),说他会骑着驴子(亚九:9),又会受因我们的罪过受责罚。(赛五十三:4 - 8);事实上他是完全按照字面意义成就了预言。当然,所谓字义或是一般的解经方法,亦包括修辞用语,拟人法的表达方式,这课题我们以后还会更详细的讨论。
这个推论也指出解释圣经的目标是要找出经文的原意,称为正意解经(exegesis),即探讨经文的意思;与此相反的是私意解经(eisegesis),即曲解经文的原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5。3。2]5。3。2]5。3。3      每个圣经作者所写的内容均受当时文化背景所影响。
这表示解释圣经的人应该注意文化因素,若忽略了某些文化风俗,可能会误解圣经。这些文化因素包括农业、建筑、地理、军事及政治。这些我们都会在以后详细地讨论。
5。3。4]5。3。4]5。3,5      每卷圣经都采用某种特定的文学形式。
由于圣经包含不同的文体,在解经时应考虑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圣经包括叙事文、诗歌、预言、书信、箴言、戏剧、法律、智慧文学、启示文学、比喻等。若我们忽略这些不同文体的存在,我们便可能误解经文要表达的意义。
5。3。6      原初的读者是根据逻辑及信息传递的基本原则去理解圣经每卷书。
我们假定作者在写每一卷书时是合理、不自相矛盾的。若发现句与句之间出现矛盾,我们会设法解释那表面矛盾的句子。譬如,约壹一:8 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同一个作者却在另一章说,“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壹三:9)解经的人会遵守前后以致的原则,而企图将这两节经文并列解释。虽然没有一位基督徒能够完全不犯罪,(一:8)但他不至于不断犯罪,(三:9)因为他是一个新造的人,是从上帝生的。(从文法上我们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下一章,我们会开始从历史、文化、文法、文体、修辞等角度来看释经和解经时所应该注意的要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1-3-7 19:36 编辑

第六章 - 更正教的释经体系(二) -历史和文化解经
     6。1     马丁路得说:“一个最好的老师不把自己的意思带进圣经去,却把圣经里的意思带出来。解经的目标是:把经文的意义解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思解释进经文中。但是,人读圣经时很难摒弃自己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拥有一套神学的体系也是危险的,因为这样很容易就会按照这一套体系来解释圣经。所以,我们在选择圣经注释的书时,要非常谨慎。很多作者是按着他们的一套神学的体系来解释经文,而不是用不偏不倚,最客观的方式研究经文,把经文意义解明出来。譬如,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十个童女的比喻,亚米纽斯派的神学家引用这个比喻,证明基督徒可以从恩典中堕落。还有些人把这比喻中的油作为圣灵的象征,希望从这比喻中找到有关圣灵的教理。可是,这一段比喻是耶稣将犹太人没有准备的悲剧,用戏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喻的重点只有一个,在属灵上我们要常常作好准备。
要把经文的意义解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据语言学的原则。这是一套具有良好学术根据的方法,以批评性从事经文释义。它所涉及的包括字义和文法的研究、历史、文化环境、和文学的批评等。它是和寓意和神秘法解经相对的。
这一章,我们先跨越历史、地理、文化等鸿沟来解释圣经。下一章,我们才从字义、文法方面着手解释圣经。
     6。2     引言: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运动期间,人们热衷于发掘古代希腊和拉丁作家的古典著作。他们不只学习古代语言,如单字和文法的研究,他们还研究古代世界的历史和当时的文化。宗教改革家如路德和加尔文都受到当时这些学者的影响,所以在解释圣经时,他们都采用当时的语言学解释法。那就是说,除了研究一本书和其语言外,还要了解这本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以他们主张的解经方法,不但是文法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今天更正教的解经者也站在改教家们的传统上,他们接受的是“语言学的解经法”。
在研究圣经中的某一卷书时,适当了解其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等因素是绝对必要的。这一点从考古学对了解旧约方面的助益,就可以更清楚看出来。虽然前几辈的学者对于旧约中的单字和文法都有认识,可是有些经文还是无法解明。经过一个世纪考古学的努力,许多原文暗晦不明的经文,因为发现了其文化和历史背景,而真相大白。
在解释新约经文时也不例外,一定要了解其文化和历史背景。但重要的是,不是古典希腊文化,而是巴勒斯坦的文化。现在的学者都知道,研究两约之间的拉比的著作比研究希腊古典著作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圣经的背景。在许多情况下,研究亚兰文反而比研究古典希腊文有用。今天新约研究,已经了解到新约圣经的文化背景已经由希腊雅典转移到耶路撒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1-3-7 19:38 编辑

6。3   
文化解经:
所谓“文化”,我们是指一个家族、民族、国家借以存在的一切方法、风俗、习惯、工具、建筑、制度等。不管人写的是什么,他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写出来的。他们的文化决定、修饰、润色、引导、或影响了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按着文化背景来解释圣经,还有一种预防的作用。从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单字当时所含的意思。异端邪教的解经往往是“非文化”或“无文化”的。他们是因为不顾其文化背景,就把自己的信仰、传统、观念强加在经文上面。譬如,基督教科学派(Christian Science)根本就不尊重研究古代圣经世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性,而把自己的科学观念强加在圣经上面。
人类学者把文化分成物资文明和社会文明两类:物资文明泛指一切东西 - 工具、物品、住处、衣饰等等 - 这些东西是人们用以维持他们的生命的。社会文明泛指一切风俗、习惯、仪式等,就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遵循的那些规条。解释圣经的人必须研究找出圣经中某一件事背后有关物资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资料,这样才不会对经文有误解。譬如:
在基督时代,人们吃饭是斜躺着吃,而不是坐着吃(约十三:23 - 24),所以约翰可以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烤饼的方法是在土箱上铺一层东西,下面用草作燃料(太六:30)。基督时代的油灯很小,所以人可以一手拿三四个油灯。愚拙的童女没有为他们的灯预备油,由于新婚之夜的庆典可延续到四五个钟头,所以她们的油用尽了。(太二十五:1)。耶稣不是虚造这个比喻,想借用油的不足,来说明我们时常要警醒,被圣灵充满。其实油的不足是实实在在,它并不代表圣灵。太五: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但在路六:29   却说:“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这两处经文没有矛盾之处。前者说的是有关法庭的事,里衣可以被充公,但外衣则不能,因为它是保寒之用。后者说的则不同,强盗要打劫,他要的是外面值钱的衣服,不是内衣。太十三:44 的比喻:“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犹太人的土地法规定,埋藏在地里的东西是属于地主的。耶稣说变卖一切所有,来换取更为珍贵的天国是值得的。这里不是说什么时期论的奥秘。可十四:13 “你们进城去,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男人拿水瓶是罕有的,这是女人的工作,所以耶稣用这个人作指路的标记。太五:13“。。盐若失了味。。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从死海收集的盐若失去了盐味,会被贮藏在圣殿里,寒冬的时候,这些盐被撒在大理石的庭院,以免朝拜的人滑倒。以赛亚书二十八:9 - 10 “。。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这里指的是以色列人埋怨先知的教导方法,他读一个字,学的人跟着一个字。然后先知以赛亚在第十一节说,耶和华就是要这样一句跟一句,像父亲教导孩子的方式来教导以色列民。这里不是像一些传道人在讲台上说的,我们读圣经可以这里读一点,那里读一点。民数记十九:2 说要用未曾负轭的母牛,是因为负了轭,曾经耙过地的公牛一定被阉过,不是完美的供物。出埃及记三:5  上帝命摩西把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他所站的地是圣地。对希伯来人来说,脱鞋进屋子是尊敬主人的表示,进入上帝的殿更不用说了。但这命令有文化的局限性,对华人来说就不是一定要的。在时间方面,犹太人的一天是从傍晚六时开始,所以安息日是从星期五傍晚六时至星期六傍晚六时为止。在四本福音书里,约翰福音是最后一本写成的书,它用的是罗马人的时间,半夜十二点是一天的开始,这也是我们今天所采用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不会认为约翰福音记载的主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时间跟其他的福音书有任何冲突了。
我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但最好的方法,还是找一本工具书,如:
  • Manners & Customs of Bible Lands, by Wight, F.H.,Moody, 1953.
  • Handbook of the Life in Bible Times, by Thompson, J.A., IVP, 1986.
  • Manners & Customs in the Bible, by Matthews, V.H., Hendrickson, 1988.

这里我要重复,研究圣经中文化因素,最主要的目的帮助解经者知道,圣经所指的原来事物是什么。圣经原来的社会背景,可以使我们有真正的、在控制之下的、字义的解释。单字、句子、词汇第一层次的意义乃是在于它们所出至的文化。假如没有研究文化之助,“字义的解释”就不完整。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圣经的解释究竟受到文化之影响到什什么程度?有些所谓“高等批判学”(Higher criticism)的学者说,圣经中大部分的材料反映了他们时代文化背景,正如布特曼所说,文化并不是真理,所以它们不能被接受为上帝的启示。对今天的基督教,这些材料既没有约束力,也不可信。我们要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更正教所持的观点是:上帝的启示是在文化形式之内,也是通过文化形式传给人的。因为任何由上帝而来的启示,必须借着具体的文化背景,按照人特殊的文化,才能传达给人,否则启示就没有什么意义。这有如路德宗的神学家说,基督在圣餐的饼和酒的里面、中间、下面临在,但饼和酒都没有变质。上帝的启示是在文化的里面、中间、下面临在,但文化本身并没有成为启示,而启示也不能脱离文化形式而独立。因此,上帝的启示虽然有特殊的犹太人文化背景,但它能够在非犹太人文化背景中,一样的成为上帝的话语。因为圣经是上帝所赐的启示,是上帝所默示的,所以从最开始之时即拥有超文化的特征。就因为如此,它可以被翻译成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可以用知识来研读,可以被适当的解释,可以产生神学的真理。因为圣经确实是在犹太文化中产生,整本圣经都印上了犹太文化的特别记号,所以并非整本圣经都是完全超文化的。要分辨那些是有文化约束,那些是超文化并不容易。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我们惟有靠着上帝的恩典、他的智慧,把他通过圣经文化所传达的真理谨慎地解开。下列的原则或许对大家作决定时有些帮助:
假若某些处境、命令或原则是可以重复,有延续性,未被推翻,关于道德或神学主题,在圣经别处重复出现的,就是永远有效、适用于今日的。
譬如,创九:6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这条颁布的死刑是永远有效,从没有被废除过,理由是:人是按上帝的形像被造的。士十三:5 提到拿细耳人流长头发,作为献自己给上帝的象征,但是在新约,林前十一:14 却说男人留长头发是羞辱。所以新约推翻了旧约摩西律法中拿细耳人的习俗。
假若某些处境、命令或原则是个人持定、不可重复的情况,与道德或神学主题无关,而曾被推翻的,都不适用于今日。
譬如:旧约时代,乱伦是要用石头打死的(利二十:11),但在新约,只是逐出教会而已(林前 五:1 - 5)。
某些处境或命令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有若干相似之处,个中原则适用于今日。
譬如:新约五次提到彼此要亲嘴问安(罗十六:16,林前十六:20等),这是当时社会的问安方式,但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社会。但是命令背后的原则却必须遵守:向别人表示友善和爱心。有的用拥抱,有的握手,拍背。
某些处境或命令与今日的文化完全不同,但是有些原则仍适用。
譬如:约十三:5 - 15 记载耶稣洗门徒的脚,这不是今日的习俗,但原则不变,我们要学习耶稣的榜样,忠诚服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1-3-7 19:45 编辑

6。4     历史解经:
    一个扎根在历史之间,以历史为基础的宗教,不能忽略历史。因此,了解圣经的背景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我们解释圣经时不能没有它,也不能把一些观念和原则硬和它们所产生的背景加以分割。
在这里,我可以举出大堆的例子,但因篇幅有限,我只举出一两个。要明白福音书里有关基督被钉十字架的经文,我们必须从历史背景着手。我们必须知道犹太人为什么处于当时当地的情况;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犹太人的各个派别:法利赛人,撒都该人,爱色尼人,希律党人等之起源;我们必须知道当时犹太人的法律制度,以及公会的功用;我们必须知道当时罗马人的法律制度,他们如何统治巴勒斯坦,犹太人和罗马人之间有什么安排,也就是说,犹太人在罗马人的统治下有什么特权;罗马人怎样执行十字架的刑罚等等。
要读启示录,我们一定先要明白主后第一世纪的历史背景,不然的话,以为这本书只是一些表象记号,我们就会乱加解释。我们若知道它的历史背景,就可以明白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写作,这本书在教会中发生了什么功用。
特别是旧约的先知书,如果我们不详加研究每本书的历史背景,我们绝对无法明了先知何以会说出这一句或那一句话。先知们不是凭空虚构这些话,他们也不是中了邪或被催眠写成那本书。要读先知书,就要先读历史,我想这是惟一的窍门。
这里介绍一些参考书:

  • 以色列史 - 布赖特著,萧维元译,1972。
  • 新约背景 - 陈润棠著,校园,1976。
  • 两约中间史略 - 谢友王著,种籽,1978。
  • Old Testament Times, Harrison, R.K.,IVP, 1970
6。5     地理解经:
如果历史是圣经时间上的背景,那么地理就是其空间上的背景。解经者必须认识经文中的山、川、平原、五谷、植物、动物、季节、和气候等。要了解出埃及记中的十灾,解经者必须了解埃及的地理、埃及的诸神、埃及的植物和动物。要了解使徒行传,解经者必须了解当时的保罗,特别是他传道旅行所经之地的世界。
为何耶稣说:“必须经过撒玛利亚”(约四:4)?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素来没有交往(第九节),按正常情况,若犹太人要从南面的犹大地进入撒玛利亚以北的地方,他们会走靠近约但河或地中海的公路。但耶稣却直接进入撒玛利亚,来到叙加,目的是要在那里向一名妇女谈道。
启示录为何责备老底嘉教会的人“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启三:16)?这反映了老底嘉教会的属灵情况,就如他们城里的水一般。这城的水是用水管从六哩以外的希拉波立引入的。当那些水从希拉波立流出时,是热腾腾的温泉水,但流入老底嘉时已成了温水。
这里介绍一些参考书:

  • The land of the Bible, Aharoni, Y.,Westminster, 1967
  • 圣经地理 - 贝理丹尼著,吕荣辉译,文艺,1986
  • The Wycliff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Bible Lands, Pfeiffer,C.F.& Vos,H.F., Moody, 19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4-3 1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