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仓里的谷 于 2015-5-18 01:13 编辑
我没有使用“容错性”说明圣经的奇妙,我更愿意用“健壮性”、“排他性”形容圣经真理克服客观因素的能力,例如克服翻译、多语义、经文缺失、经文增补、文化差异造成的读经困扰。在新约经卷正式确定前,早期教会许多信徒或许只知道部分经卷,或者还有一些伪经、次经在教会中流行。在圣经的不完整情况下,初期信徒为什么信仰没有大的偏差? 在天主教错误思想控制教会与信徒的时候,为什么马丁路德等人可以从圣经中读出最初正确的教义?我想,或者这就是圣经本身存在极其奥妙的“健壮性”和“排他性”。即使没有马丁路德,其他信徒在圣经的引导下也会进入正确的路径。我由此推断,任何异端假道,不可能完整引用圣经,必须篡改删除大部分经文,方能不引起自身冲突。对于极端,这个推断依然成立。
另外,可以说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或是神所启示的,或是神感动先知、使徒写的,但不能说成是神直接“写的(字)”。我印象中,圣经记载,上帝直接“写字”有两次:一次是将十条诫写在石板上,另一次是将审判的话写在巴比伦皇宫的墙壁上(但以理书)。即使耶稣基督在地上时,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书信或文稿,甚至连一个签名都没有保留下来(这点尤其令人费解)。神不犯错,也不可能有失误,就启示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错误与矛盾的。但是受神感动的先知、使徒、或文士在写这些圣经经卷时,神不是直接的“写”,而是感动他们“写”,这是“间接的”。在这些经卷字里行间,同时充满作者个人的情感、知识、角度、观点和个人的风格。否认“间接性”,就是否认经卷中的个人情感与个人风格。人作为上帝工作中“间接”的那部分,无论人如何写作与表达,不能改变启示本身。当神启示给先知的异像时,先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即使有不充分不确定的地方、或者自己不理解之处,仍然不改变“启示”本身的“信息”,说明“启示”具有“自伸缩性”。当保罗在写罗马书时,被圣灵感动,仅仅引用旧约几节圣经,以亚伯拉罕讲解“因信称义”的真理,将启示的“伸缩性”发挥到极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