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太福音 16: 6 这里的“酵”象征罪和败坏,实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基督把他们的教训称为“酵 ”,原因是即使很少一点这样的教训也会渗透并影响一大群人,使他们相信一些错误的东西(参可8:15注)。
2. 路加福音 13:21 面酵:在旧约中,面酵通常代表邪恶或不洁,它能使事物发酵、腐化或变质(参出12:19;13:6~8;利 2:11;6:17;申16:3~4;摩 4:4~5;参出13:7注)。在新约中,面酵则代表法利赛人、撒都该人(16:12)和希律党人 (参可8:15注)的错误教导和邪恶教义。在哥林多前书5:6~8,保罗也用面酵代表 “恶毒及邪恶”,而无酵则代表“忠诚与真实”(比较加5:9)。因此,许多人认为这个比喻表明了邪恶虚假的教训和不义存在于神可见的国度中,并且在其中不断蔓延滋生。
3. 约翰福音9:34 对于那些身处不冷不热的教会或非基督信仰的宗教组织中的人来说,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他们仍停留在这种教会或组织里面,就可能失去对真正基督信仰的追求而转去迎合他们以前的宗教方式。所以,我们最好与不合神心意的事脱离,这样基督就能完完全全地亲近我们 (35~38节)。
4. 路加福音 24:47 如果传道人传讲救恩时只要求人简单地相信或接受救恩,忽略全然委身顺服基督和他话语的重要性,他所传讲的福音就是假福音。真心悔改的人必须离弃罪恶,这是新约纯正福音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参太3:2,有关悔改的注释)。
5. 马太福音 3:2 从基督对悔改的要求中,我们看到仅将得救的信心解释为“单纯信靠”基督做救主是完全不够的。把得救的信心与罪的断绝分离开来的解释是对圣经救赎观的一种非常危险的歪曲,包括悔改在内的信心永远是罪人得蒙救赎的必要条件(比较可1:15;路 13:3,5;徒2:38;3:19;11:21)。
6. 哥前 11:2 那种认为神单单看重人的内在心态而忽视外在言行仪表的教导有悖于神在圣经中清楚启示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