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Ichthys
收起左侧

天道圣经注释 - 创世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 解释
 层次
  怎样可以正确地解释创世记?这是许多基督徒都感兴趣的,故值得在此讨论。161
  解释旧约经文之前,要记得经文可有以下不同层次的意义:162
  (一)作者表达的思想,就是该段经文的「原意」。
  (二)作者写作的目标,他期望通过该段经文产生的果效。
  (三)当时的读者怎样了解该段经文;他们不一定完全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更不一定按照作者期望的去做或不再做任何事情。
  (四)圣经早期或后来的编者的目标,他们根据已定之目的编排该段经文。
  (五)旧约后期的人怎样了解和应用该段经文。
  (六)新约圣经的作者怎样了解和应用该段经文。163
  (七)过去二千年的信徒怎样了解和应用该段经文。
  (八)今天的读者怎样了解和应用该段经文。164
  如果今天的读者要正确地了解和应用创世记某一段经文,最好是先要明白作者的原意(即是上述的第一层面),再加上第二至第七这六个层面,就容易掌握到经文的意思。165 怎样可以明白作者的原意?以前的学者强调研究经文的文法和背景(historical-grammatical),现在则比较注重作者的语文和经文的文学体裁。1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体 167
  「五经」的文学体裁主要是「叙事文」(narrative)、「家谱」(genealogy)、「法律」(laws);168 创世记大多数是「叙事文」(加上家谱和一些诗歌)。169 第一至第十一章可说是「宇宙的叙事诗」(cosmic epic),第十二至第五十章则是犹太人「祖先的叙事诗」(ancestral epic)。170 怎样解释「叙事文」?解释这种文体要特别注意些甚么?以下四点须特别留意:171
  (一)「叙事文」的焦点是上帝自己,祂是那看不见的主角。作者记叙的主要目的乃是指出上帝如何对待人、帮助人、刑罚人,叫读者通过这些记载认识上帝。
  (二)这些记载着重上帝所做的事,却常没有解释上帝做事的理由和动机。事实上,祂做事的方法不一定按照常规和逻辑,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的(参创五十20)。因此,读者不应单单依据一段叙事文,就对上帝做事的方法和属性作出定论。
  (三)「叙事文」往往没有直接说出一些训令,乃是藉所记的事情,叫当时的读者自己探索和明白上帝的真理。今天,我们尝试探研这些叙事文时,要记得作者记叙事情通常都有一个中心点;所以,不要过分偏重枝节而忽略中心。譬如,作者记叙约瑟的经历有一个明显的中心或重点,就是上帝如何藉约瑟完成上帝拣选亚伯拉罕的计划;因此,约瑟的生平不一定每一个环节(例如他解梦的技巧)都可以让我们直接应用。
  (四)「叙事文」的主角有时候是一种美德的代表,就如亚伯拉罕代表了「信心」。作者期望他当时的读者追求主角所代表的那种美德。172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研读创世记和「五经」其他四卷时,最要紧的是,学习圣经伟人的信心;另一方面,让我们不要忘记:摩西和亚伦不能进入迦南乃因他们「不信」上帝(民二十12)。1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
  (一)作者开门见山,说出创世记第一章的主旨和结论:宇宙是上帝造的,并不是凑巧和自然而有的;它乃是上帝的创造物。作者说明了谁是创造者,以及宇宙的来源。63
  (二)这位创造宇宙的上帝绝对独立和超越一切。除祂以外,一切都是被造的。
  (三)这位上帝不仅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也是世界的主;世界是祂所造的,64 也是属祂的。
  (四)当上帝创造宇宙时,祂首先造出不毛之地,甚么都没有;当时地上没有植物、动物、人;因地不适合居住,被水淹盖且是漆黑一片。但是,黑暗后面仍有上帝的踪迹,祂很快就要通过祂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把不能住的地造成可居住的。65
  (五)既然宇宙有一个「起初」,也必有一个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旧约
  (一)申命记的作者把上帝创造世界,和祂怎样带领与保护以色列人连在一起(申卅二10~12)。这反映出上帝怎样关怀和爱护祂创造的一切,就如祂怎样怜爱祂的选民;而且,祂和受造物的关系,就如祂和选民那样亲密。
  (二)以赛亚书后半部多次引用或借用上帝创造宇宙一事;一方面证明上帝胜过巴比伦的神祇;66 另一方面也叫选民知道,他们就算是被巴比伦人掳去,表面上上帝好像不能帮助他们,其实祂仍是掌管一切(参赛四十22f.,四十四6f.,四十五5~25等)。无论环境对他们如何不利,叫他们感到无助和无奈;他们的上帝仍然是可信靠的。
  (三)诗人曾求上帝为他「造」〔bara〕一个清洁的心(诗五十一10),原来上帝不单「造」〔bara〕出宏伟的宇宙,也可替我们「造」出细小的清洁心。
  (四)上帝曾宣告:「看哪!我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被记念,也不再追想。你们当因我所造的永远欢喜快乐」(赛六十五1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约
  (一)主耶稣曾在太初参与创造(约一1~3,这里的「道」和上帝用言语创造世界有关吗?);新约圣经作者多次指出:万物都是借着主耶稣而造的(林前八6);事实上,主耶稣在世界未造以前已和上帝同享荣耀(约十七5、24)。
  我们的主和「创造」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西一16)。67
  (二)上帝的创造「从无变有」,如保罗所说:「叫那不存在的成为存在」(罗四17,《思高本》);又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诸世界是藉上帝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来十一3)。
  (三)「新天新地」将会代替创世记第一章一节的「天地」(启廿一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用 68
  (一)我们所信的上帝是谁?祂创造宇宙,又是真实、有位格、活生生的;祂的存在和权威不容置疑。祂在太初已至高无上、超越一切。祂是在「时间」之前,在「空间」之外。69 我们好奇想知道宇宙何时被造,但创世记的作者对此只字不提,只指出:最重要的就是上帝创造了宇宙这事实,祂是造物者,万物都是被造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尊崇这位伟大的主宰,70 不要把祂当作被造物的一部分,祂与万物绝不等同,祂配受我们敬拜;只有祂才是真神,因祂是创造者,其他偶像都是被造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对祂有信心,信得过无论环境和人怎样改变,祂仍然掌管一切;我们的信心应建基于祂创造宇宙这个事实上。我们要唱:
       「上帝造地,
         造空气、造天空、造海洋,
           祂也造光;
             祂会看顾我。」71
  (二)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明白三位一体的奥秘,也不能彻底理解圣子和圣灵在创造所扮演的角色;但我们要感谢三位一体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人类。
  (三)上帝爱护祂创造的一切,就如祂爱护祂的选民;所以,我们要学效上帝爱护祂所有的创造物。
  (四)上帝从来没有一个开始,宇宙却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有一个开始,且不会永远存在,必要终结。我们不要把这有限的世界当作是无限、永不消灭的;我们要顾念的是上帝将要造的「新天新地」,那才是我们永恒的家乡。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记录了许多伟人,他们承认自己在这有限的世界里只是「客旅」(来十一13),他们以信心向那座「有根基的城」迈进(来十一10)。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章起首就论到世界被造;原来人对上帝的信心和创造是互相关连的。当我们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来十一3),就可以更加「恒心忍耐」(来十一27)、「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十一27),就是创造世界的上帝。
  (五)我们在这世界走天路,有时会跌跤和失败;重要的是,不要因此而一蹶不振;我们应认罪和求祂为我们「造」一颗清洁的心。此外,我们要记得上帝的宣告:「我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被记念,也不再追想」(赛六十五17);只要我们肯认罪和悔改,上帝要为我们造「新心」,就如祂造新天新地,不再记念从前的事(包括我们的过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如何翻译创世记第一章一至二节?
  这两节经文有五种可能的译法:
  (一)把第一节当作第二节的「时态子句」(temporal clause),第二节才是「主句」(main clause);即是:
  「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7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或作「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一阵大风横扫水面」)。73
  (1)支持这译法主要是因为「起初」〔bresit〕没有冠词,所以是「端词」(construct state),该和下一个字「创造」连合成「开始创造」。74
  (2)这译法有以下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resit〕就算没有冠词,也可视为「独立词」(absolute state;参箴八23;赛四十六10)。
  第二,所有的抄本和古译本都把〔bresit〕视为「独立词」,马索拉文士(Masoretes)也这样标点。75
  第三,如果作者想表达「开始」这观念,为甚么不用〔barisona〕(创十三4;民十13~14等)?76
  第四,它假设当上帝创造宇宙时,「地」已经存在,上帝只不过把已经存在的「地」改良或再造。
  (二)把第一节作为第三节的子句,而第二节则是第一和第三节中间的插句,第三节才是上帝第一个创造;即是:
  「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当时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渊面上刮了大风──上帝说:『要有光』。」77
  根据这种翻译,第一日的创造是在第三节才开始。
  (1)支持这译法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的结构合理,用头两节做背景,第三节才进入高潮,就是上帝郑重的宣告:「要有光」。
  第二,第二章四至七节的结构也一样,先有时态子句,才进到主句,就是上帝用泥土造人。此外,「巴比伦的创造故事」(Enuma Elish),78 以及「亚他哈撒斯神话」(Atrahasis Epic)的结构也完全相同。79
  (2)这样的译法有以下的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它也假设了「地」在第一章一节之前已经存在,故第三节及其后的记载并不是第一次创造。
  第二,根据这种翻译,第二节第三句要译作:「渊面上刮了大风」;这不一定正确。80
  第三,这种译法假设本节仿照「巴比伦的创造故事」;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可能,就是正因为该故事用时态子句开首,圣经的作者故意不采用相同的结构,以免引起误会。81
  第四,根据这种翻译,本章一开始就采用十分繁复累赘的句子,这与本章绝大部分经文采用简洁直接的句法不吻合。82 何况,用累赘的句子作全卷书的开始,可能性不大。
  (三)把第一节和第二节当作独立句子,而第二节的〔haya〕则解作「变成」的完全过去式,而不是常作的「是」;即是:
  「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后来变成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83
  这译法暗示上帝本来创造了美好的宇宙(创一1),但因为撒但和它的跟从者堕落(耶四23~26;结廿八),美好的宇宙被毁灭,以致有第二节头两句所描写的惨况;而第三节是上帝把毁坏了的世界重造。由于这译法假设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隔开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故称为「间隔学说」(gap theory)。84
  (1)支持这译法的理由如下:
  第一,「空虚混沌」和「黑暗」不可能是上帝的创造,因前者在圣经里常和「审判」连在一起(赛卅四11;耶四23),后者常和「罪恶」(箴二13)、「审判」(出十21)、「死亡」(诗八十八13)连在一起。85 再加上以赛亚先知曾说:「上帝创造坚定大地,并非使地荒凉」(赛四十五18),而「荒凉」原文就是〔tohu〕(即是本节的「空虚」);故这些学者认为「空虚」不可能由上帝创造。唯一的解释是由于撒但犯罪,以致上帝所造美好的宇宙「变成」了「空虚混沌」和「黑暗」。
  第二,这样把第一至第三节分开,读起来较通顺。
  (2)这译法有五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第二节的希伯来文结构表明它不是第一节后才发生的。86
  第二,〔haya〕应解作「是」;设若它指「变成」,尾随的名词的前面应有介词(参创四十八19的「成为」;出四3「变作」),而本节没有介词。87
  第三,我们怎可以确定本章的记载,不是上帝第一次创造宇宙,而是第二次,或是「重造」呢?
  第四,我们未能从圣经找到足够资料,证明第一次的创造受撒但牵连而遭毁灭。事实上,圣经提到堕落的天使时(赛廿四1;耶四23~26;彼后二4),从没有说它们受审判乃在创世记第一章二节之前。88
  第五,正如前文指出:本节头两句话「空虚混沌」和「黑暗」不一定是邪恶的;它们可以来自上帝,可以是上帝的创造;正如以赛亚先知记载,上帝曾宣告:「我造光,又造暗」(赛四十五7)。原来黑暗也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
  赞成「间隔学说」的学者引用以赛亚先知的话证明「空虚混沌」是上帝的审判,却忽略了先知只不过借用这句话强调上帝审判的可怕,并没有否认「空虚混沌」可以是创造的一部分。89
  (四)把第一节当作独立句子,作为全章的「撮要」(a summary statement),而第二节是第三节的子句,即是: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当时,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90
  根据这种译法,第一节是独立句子,第二节提到当上帝第一日创造时,「地」本来的情况,而第一日的创造从第三节开始。
  (1)支持这译法理由如下:
  第一,文法上应如此翻译。
  第二,「空虚混沌,渊面黑暗」都和审判有关(赛廿四1,卅三11;耶四23)。为何「地」会落至这样惨淡的光景?学者有两种讲法:
  (A)因撒但和它的跟从者堕落招来审判(和「间隔学说」相近)。
  (B)圣经没有提及,不须妄自揣测。
  (2)这种译法有以下的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从希伯来文法来看,如果第一节真是全章的撮要,第二节起首不会用一「连接词」。
  第二,创世记的作者喜欢用「名词子句」(nominal clause)作一段的撮要(参创二4,五1,六9,十一10),而第一节是「动词子句」(verbal clause)。91
  第三,根据这种译法,「地」早已存在;那么,第一节怎可说上帝创造了「天」和「地」呢?还有,怎可证明本章所讲的是第二次创造呢?
  第四,就像「间隔学说」的弱点一样,圣经没有提供足够证据,支持上帝本已创造了一个世界,只因撒但堕落而遭摧毁。
  (五)把第一至第三节都视为独立句子: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92
  这种译法是本注释所采纳的,即是说,第一节指出上帝创造宇宙;祂首先造出了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地球,祂的灵开始运行(第2节);跟着祂说:「要有光」(第3节)。第一至第三节所记载的事都发生在「第一日」。
  (1)支持这译法理由如下:
  第一,古抄本和译本都把第一节翻作独立句子,又把〔bresit〕视为「独立词」。
  第二,第一节是独立句子,作为本段(不只是第一章)的引言或撮要;这和创世记其他十次用「后代」开始新一段的结构相同。93
  第三,第五节的「第一日」原文是〔yom ehad〕直译是「一天」(参创廿七45,卅三13;撒上廿七1;赛九13;拿三4),而「第一日」应是〔yom rison〕;为甚么在此不用后者呢?其中一个可能,乃因第一节的创造是在「第一日」进行的,第三节的创造较后(虽然是同日)。所以,作者故意不用〔yom rison〕,免得读者觉得第三节的创造是最先的。94 第二章十一节的「第一道河」原文也是用〔ehad〕而不是〔rison〕,因为在第十节已提及「河」,那才是该章所记载的第一道河。
  (2)这译法有以下的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为甚么上帝会造出「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地」?这岂不是负面和消极吗?
  但是,如前文所述,它们只是描述杳无人烟不可住的地球,要等到上帝六日的创造完毕,地球才适合人居住,到时才会有植物、动物和人。上帝首先造出一个甚么都没有、连「秩序都没有」(absence of order)的世界;这不等于「混乱」(disordered)的世界。95
  另一方面,创世记的作者用这两句包含负面意思的说话,间接提醒当时(以及现在)的读者,人会犯罪得罪上帝,因为这两句话后来都描写人犯罪带来的刑罚。96
  第二,或许,有人会问,为甚么上帝不是一开始,就造出一个可供人居住的地球呢?上帝既是无所不能,祂可以直接造出适合人居住的地球,不用先造出不可住的,再经过六日的创造把它变成可居住的。
  是的,上帝是无所不能,祂的确可以一开始就造出人可居住的地球;为甚么祂不这样做?创世记没有提供任何答案。97 不过,这样的问题类似:为甚么上帝不用一日或一个小时创造世界,竟用了六天这么费时?作为人,我们承认暂时不能对所有问题都提供圆满的答案。
  第三,另有人认为,新天新地没有「海」(启廿一1)和「黑暗」(启廿一25),这暗示「渊面黑暗」(创一2)不是上帝所造的。
  不过,我们怎可假设新天新地没有的,上帝创造天地时也一定没有?为甚么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和日后的新天新地要完全一样?
  综合来说,第五种的译法比较可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柒 结语
研究圣经应常常留意其背景,这应该包括:第一,事情发生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eventsrecorded in the book)。第二,写书的背景(thebackground within which the book was written)。174换句话说,假设创世记是摩西写的,写作的背景可能是旷野漂流时期,书中事迹的背景却可以是远久之前,尤其是创造、洪水和巴别塔,这些事发生在摩西之前已不知多久了。这两种背景不相同。
  当我们研究创世记时,很容易只关注第二种的背景,用许多的时间和心力去探讨谁是作者、读者、和写作的时期,有时候会因此而忽略那更重要的事,就是该书的中心信息。
  以下的注释,我们一方面要尽力找出作者写作时的原意,另一方面也学习怎样可以把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应用在自己的生命中,因而可以更认识上帝和自己,有助我们成长。用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诠释创世记是最好不过的,因它本是很「实用」的书卷;175 让我们紧记:「全部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在教训、责备、矫正和公义的训练各方面,都是有益的,为要使属上帝的人装备好,可以完成各样的善工」(提后三16,《圣经新译本》)。「全部圣经」当然包括圣经的第一卷:创世记。以下两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创世记怎样帮助我们「完成各样的善工」?乃是通过它记载的事,作为我们的效法对象或鉴戒。我们深入研读这本书,176 就会发现它的结构很特别,勾划出一个重要的真理:过去的事其实是指向未来(the past is seen as a lesson ofthefuture);177 因此,我们明白了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原因,就可以更加小心,免得失去进入那重得的乐园的机会。
  第二,我们不要忘记创世记是圣经的一部分,「是上帝所默示的」;我们研读它,不可也不应把它只当作是古书,和其他中东国家留下的文献毫无分别。我们要记得它是上帝自己的默示。我们研读它,不能「只凭」理性和各种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尽管这一切都是有用和必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谦卑地求圣灵帮助和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 上帝创造宇宙(一1~二3
本篇是全本圣经的开场白,开宗明义宣告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
  本篇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是「引言」;第二段是「本体」,论及六日的创造;第三段是「结语」。1
  正如我们在「导论」的「大纲」所指出,创世记乃是以十个「后代」〔toldot〕分段,而本篇在第一个「后代」的前面,明显是本书的楔子。2
  本篇文笔精简、率直而奥妙,一读就知道是伟大作品。
壹 引言:上帝开始创造(一12
1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圣经新译本》、《吕振中译本》、《思高本》都把第一个词译作「起初」(与《和合本》一样),只有《现代中文译本》翻作「太初」。
  (二)上述头三本中文圣经译本都像《和合本》,把第一节和第二节视作独立句子,用「句号」分开;《现代中文译本》则用「逗号」把两节经文连在一起。下文将会解释为何有此分歧。
  (三)「空虚混沌」各译本翻译相异,正确译法可参「诠释」。1
Ⅱ 结构(i) 上帝创造的第一步 一1(ii) 上帝创造的第二步 一2
贰 上帝创造的过程(一331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第五节上半,原文直译「上帝称光为昼,而暗则称为夜」。1 所有中文圣经译本都没有按原来的次序翻译,译者可能觉得原文直译,中文不够通顺。
  (二)《吕振中译本》把第五节最后的一句译作「是一日」,而其他中文圣经译本都作「第一日」或「第一天」(《和合本》是「头一日」)。为何有此分别,该节的「诠释」将会交代。原文〔ehad〕通常指「一日」(参《吕振中译本》),但也可指「第一日」(参创二11,八5)。2
  (三)《吕振中译本》、《思高本》、《圣经新译本》、《现代中文译本》,都把《和合本》第七节最后的一句话:「事就这样成了」搬到第六节;这样做仿效七十士译本。
  (四)第十节原文直译作「上帝称旱地为地,而水的聚处则称为海」。
  (五)大部分的中文圣经译本都把第十一节翻作三类植物,就是青草、菜蔬、结果子的树木,只有《现代中文译本》把这节译作「植物(包括菜蔬和结果子的树木)」。《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有七十士译本、撒玛利亚人五经和叙利亚文旧约支持。
  (六)全部的中文圣经译本都把第十六节译作「大的管昼,小的管夜」或类似的讲法;其实,此处是「拟人法」,可意译为:「大的白天照耀,小的晚上发光」。3
  (七)《思高本》把《和合本》第二十节「有生命的物」译作「蠕动的生物」,《吕振中译本》则作「活物」,《现代中文译本》作「动物」。这些不同的译法乃因同一词句在第二章七节是形容「人」,而本节则形容「动物」,有些译本因此用不同的词语去翻译,企图把「人」和「动物」分开。我们将会在下文讨论此句的意义。
  (八)《思高本》在第二十节加上:「事就这样成了」;这是依据七十士译本。
 结构 4i
第一日 一3~5上帝说话一3~4a
  命令 一3a
  执行 一3b
  欣赏 一4a上帝行动一4b ~5a
  创造 一4b
  起名 一5a结束 一5b(ii) 第二日一6~8上帝说话 一6上帝行动 一7~8a
  创造 一7a
  执行 一7b
  起名 一8a结束 一8b(iii) 第三日一9~13上帝说话 一9~10
  命令 一9a
  执行 一9b
  起名 一10a
  欣赏 一10b上帝说话一11~12
  命令 一11a
  执行 一11b ~12a
  欣赏 一12b结束 一13(iv) 第四日一14~19上帝说话 一14~15
  命令 一14~15a
  执行 一15b上帝行动一16~18
  创造 一16~18a
  欣赏 一18b结束 一19(v) 第五日一20~23上帝说话 一20上帝行动 一21~22
  创造 一21a
  欣赏 一21b
  赐福 一22结束 一23(vi) 第六日一24~31上帝说话 一24~25
  命令 一24
  创造 一25a
  欣赏 一25b上帝说话一26~31a
  命令 一26
  行动 一27~31a
    创造一27
    赐福一28
    食物一29~30a
    执行一30b
    欣赏一31a结束 一31b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一)上面的大纲展示出创世记的作者的文学技巧,以及他用心编排的结构。这大纲反映上帝创造的模式:
  (1)命令的引言:「上帝说」。
  (2)命令的内容:「要有」「某某要造」「我们要造」。
  (3)命令的结果:「就有」「事就这样成了」。
  (4)执行命令:「分开」「造了」「摆列」。
  (5)命令后起名:「称……为」。
  (6)命令后赐福:「赐福」。
  (7)命令的结束:「上帝看是好的」。
  当然,不是每一日的创造都包括上述全部项目。
  (二)作者记录上帝用六日创造宇宙;每日一个创造,但第三和第六日则多加一个,总共八个创造。第三和第六日上帝两次说话、两次「看着是好的」。5
  (三)第一日的创造针对第二节的「黑暗」,第二日针对「渊面」,第三日处理「空虚混沌」。第四日则增加第一日所有的,第五日加添第二日,第六日则是增加第三日已做的。
  另一角度分析,可参考下列的图表:第一日 光 第四日光体第二日 天和海第五日 天和海的生物第三日 陆地 第六日陆地的生物和人植物 陆地的人
  (四)第一日和第二日针对人居住的环境,作者的叙述比较精简;第三至第五日上帝所创造的,和人更直接有关,记载的篇幅也较长;第六日论及创造人,最为详尽。作者用这样的结构显明:「人」是创造的中心和高?。
  (五)有些被造物一造成,就成了下一个要出现的事物之框架,并再次出现,例如第二日造成的水,跟着每天都出现(创一9、20、26),除了第四日。6 第四日所造的日月星宿却独立,不再提及。
  (六)第一日、第七日和第四日在这一段经文里占了特别的地位,因为它们是「七」的首尾和中间的数字,在此专门用来分开各种大日子。7 第一日借着分开光和暗创造了「日夜」,第四日加上「年月日」,第七日加上「安息日」。第一至第三日上帝为所造的起名,第五至第六日上帝赐福给所造的,只有第四日没有提及起名或赐福,排在中间的第四日和前后两大部分都不相同。
  (七)本段关乎「创造」的话共有十句,第五句话结束了天上物体的系列,如星宿(创一14);第十句话则结束了地上物体的系列,如走兽和人(创一29)。前五句和后五句话前后对称。
  (八)这一段属于那一种文体?这很难定论,有两种可能:
  (I)它类似诗歌;因为:
  第一,它像诗歌分为七「节」(seven stanzas),每日是一节。
  第二,它采用了像诗歌的「副歌」,就是「上帝看着是好的」。
  第三,它有一些词句,只在诗歌出现。8
  第四,它用了不少诗歌写作技巧,尤其是音韵方面。9
  不过,创世记第一章并没有诗歌的「平行体」,10 但这不能抹杀本章有不少诗歌的「意念」(poetic ideas)。11 难怪学者提醒我们解释本章时,不要把它当作「科学论文」。12
  (2)它类似创世记其他的家谱,都用紧密的结构写成,十分着重排列整齐和对称。
  不过,本章并不像家谱那样用「生死和生儿养女」的格式把各主角连起来,乃用上帝的命令把七日的创造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创造的第一步(一1
  一1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这一节圣经原文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意义重大,是全本圣经的基础、骨干。3 我们要留意下列各点:
  (一)「起初」指历史时间的开始。在它之前,除了上帝之外,万物都不存在,连那比黄金更珍贵的「时间」也未曾有;它是绝对的起初、绝对的开始(可比较约翰福音第一章一节的「太初」)。4 以赛亚先知把「起初」和「上帝立地的根基」放在一起(赛四十21),时间上二者相同。
  以赛亚先知更指出:上帝从「起初宣召历代」,祂是「首先的,也与末后的同在」(赛四十一4);上帝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赛四十六10)。先知指出两件事:
  (1)上帝是创造者,有超然的权柄,故可以从太初就准确地预言未发生的事。
  (2)「起初」和「末后」连在一起,暗示宇宙既有开始,也会有末后和结束;由此可见,创世记开头就为「末世」留下伏笔。5
  (二)「上帝」是圣经第一句话的主词,叫人想起祂是全本圣经的主角。「上帝」一名在本篇里出现了三十五次,正是创世记第一至第二章四节的节数。6 论到「上帝」这名字,可注意下列各点:
  (1)「上帝」〔lohim〕在原文是复数,但动词是单数,有学者建议把这名字看作「显赫的复数」(majestic plural),表明「上帝的权能」(sovereign power)。7
  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说法;事实上,接受此说法的学者愈来愈少。8
  (2)本章用「上帝」一名称呼创造的主宰实在适切,因本章描述祂创造了整个宇宙;祂是全世界的创造者,不单是希伯来人的主。9
  作者认为,他的读者应知道,这位创造天地的「上帝」就是他们的「耶和华」。
  (3)「上帝」自有永有;怎样可以肯定祂确实存在呢?就是通过祂的行动和说话。10
  (4)圣经指出「上帝」是创造万物的主,传统儒家思想却视「天」和创造相关,如《诗经‧大雅》:「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又如《礼记‧郊特性》:「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三)「创造」〔bara〕这词在旧约出现了四十八次,含义十分丰富。11 这动词有几方面值得一提:
  (1)它的主词在圣经中都是上帝自己,祂创造天地的行动不受拘束,没有任何欠缺。
  (2)它本身并不明确包括「从无变有」的意思(ex nihilo);12 不过,在圣经中它从没有指上帝用某物造出另一物,再加上此处的上下文提到上帝只用祂的话创造,没有提及任何的材料;因此,上帝从甚么都没有的境界创造了宇宙。
  (3)它有时指造出「崭新」的事和物,是前所未有的(民十六30「新事」;赛六十五17「新天新地」);上帝在本节所创造的「天地」也是完全簇新、不可思议的事物。
  (4)它的重点是上帝的「权能和掌管」(power and sovereign control)。13
  总之,「创造」在这里强调上帝的超越,其他的神祇或受造物不能和祂相比;只有祂不是被造的,祂不受任何束缚、阻拦。14
  (四)「天地」指我们所说的「宇宙」;15 希伯来人喜用「对比」代表「全部」(埃及人也是一样),16 此处用「天」和「地」这对比代表整个世界和其中的一切,17 借用诗人的话,「天」和「地」代表「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诗八十九11)。如果我们忽略这种表达方式,把「天」解作「天使」,「地」解作「有形的世界」,便误会了作者的意思。18
  我们要记得,创世记只记载「有形事物」的创造,并不涉及「无形体」的事物(如天使)。19
  (五)当我们相信上帝创造了宇宙,就是接受这世界和人都有一个来源,而且他们的存在和运作都具有目的。20ii. 上帝创造的第二步(一2)一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一)「地」本节的「地」和上一节的「地」有不同的重点,本节乃指「大地」,人所居住的地方;这是本章所关注的中心。作者的焦点由第一节的「宇宙」收窄至人类所见得到的地球。其实,从本节开始直至启示录,圣经的描述都偏重于这「地」。21 此外,「地」是创世记重要的主题,也正是出埃及记至申命记四本书卷的中心:上帝把应许之地赐给祂的选民。创世记的作者一开始就提及「地」,很有技巧地把「五经」这五本书串连起来。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1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