Ⅷ 附录 如何翻译创世记第一章一至二节? 这两节经文有五种可能的译法: (一)把第一节当作第二节的「时态子句」(temporal clause),第二节才是「主句」(main clause);即是: 「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7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或作「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一阵大风横扫水面」)。73 (1)支持这译法主要是因为「起初」〔bresit〕没有冠词,所以是「端词」(construct state),该和下一个字「创造」连合成「开始创造」。74 (2)这译法有以下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resit〕就算没有冠词,也可视为「独立词」(absolute state;参箴八23;赛四十六10)。 第二,所有的抄本和古译本都把〔bresit〕视为「独立词」,马索拉文士(Masoretes)也这样标点。75 第三,如果作者想表达「开始」这观念,为甚么不用〔barisona〕(创十三4;民十13~14等)?76 第四,它假设当上帝创造宇宙时,「地」已经存在,上帝只不过把已经存在的「地」改良或再造。 (二)把第一节作为第三节的子句,而第二节则是第一和第三节中间的插句,第三节才是上帝第一个创造;即是: 「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当时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渊面上刮了大风──上帝说:『要有光』。」77 根据这种翻译,第一日的创造是在第三节才开始。 (1)支持这译法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的结构合理,用头两节做背景,第三节才进入高潮,就是上帝郑重的宣告:「要有光」。 第二,第二章四至七节的结构也一样,先有时态子句,才进到主句,就是上帝用泥土造人。此外,「巴比伦的创造故事」(Enuma Elish),78 以及「亚他哈撒斯神话」(Atrahasis Epic)的结构也完全相同。79 (2)这样的译法有以下的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它也假设了「地」在第一章一节之前已经存在,故第三节及其后的记载并不是第一次创造。 第二,根据这种翻译,第二节第三句要译作:「渊面上刮了大风」;这不一定正确。80 第三,这种译法假设本节仿照「巴比伦的创造故事」;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可能,就是正因为该故事用时态子句开首,圣经的作者故意不采用相同的结构,以免引起误会。81 第四,根据这种翻译,本章一开始就采用十分繁复累赘的句子,这与本章绝大部分经文采用简洁直接的句法不吻合。82 何况,用累赘的句子作全卷书的开始,可能性不大。 (三)把第一节和第二节当作独立句子,而第二节的〔haya〕则解作「变成」的完全过去式,而不是常作的「是」;即是: 「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后来变成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83 这译法暗示上帝本来创造了美好的宇宙(创一1),但因为撒但和它的跟从者堕落(耶四23~26;结廿八),美好的宇宙被毁灭,以致有第二节头两句所描写的惨况;而第三节是上帝把毁坏了的世界重造。由于这译法假设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隔开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故称为「间隔学说」(gap theory)。84 (1)支持这译法的理由如下: 第一,「空虚混沌」和「黑暗」不可能是上帝的创造,因前者在圣经里常和「审判」连在一起(赛卅四11;耶四23),后者常和「罪恶」(箴二13)、「审判」(出十21)、「死亡」(诗八十八13)连在一起。85 再加上以赛亚先知曾说:「上帝创造坚定大地,并非使地荒凉」(赛四十五18),而「荒凉」原文就是〔tohu〕(即是本节的「空虚」);故这些学者认为「空虚」不可能由上帝创造。唯一的解释是由于撒但犯罪,以致上帝所造美好的宇宙「变成」了「空虚混沌」和「黑暗」。 第二,这样把第一至第三节分开,读起来较通顺。 (2)这译法有五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第二节的希伯来文结构表明它不是第一节后才发生的。86 第二,〔haya〕应解作「是」;设若它指「变成」,尾随的名词的前面应有介词(参创四十八19的「成为」;出四3「变作」),而本节没有介词。87 第三,我们怎可以确定本章的记载,不是上帝第一次创造宇宙,而是第二次,或是「重造」呢? 第四,我们未能从圣经找到足够资料,证明第一次的创造受撒但牵连而遭毁灭。事实上,圣经提到堕落的天使时(赛廿四1;耶四23~26;彼后二4),从没有说它们受审判乃在创世记第一章二节之前。88 第五,正如前文指出:本节头两句话「空虚混沌」和「黑暗」不一定是邪恶的;它们可以来自上帝,可以是上帝的创造;正如以赛亚先知记载,上帝曾宣告:「我造光,又造暗」(赛四十五7)。原来黑暗也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 赞成「间隔学说」的学者引用以赛亚先知的话证明「空虚混沌」是上帝的审判,却忽略了先知只不过借用这句话强调上帝审判的可怕,并没有否认「空虚混沌」可以是创造的一部分。89 (四)把第一节当作独立句子,作为全章的「撮要」(a summary statement),而第二节是第三节的子句,即是: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当时,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90 根据这种译法,第一节是独立句子,第二节提到当上帝第一日创造时,「地」本来的情况,而第一日的创造从第三节开始。 (1)支持这译法理由如下: 第一,文法上应如此翻译。 第二,「空虚混沌,渊面黑暗」都和审判有关(赛廿四1,卅三11;耶四23)。为何「地」会落至这样惨淡的光景?学者有两种讲法: (A)因撒但和它的跟从者堕落招来审判(和「间隔学说」相近)。 (B)圣经没有提及,不须妄自揣测。 (2)这种译法有以下的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从希伯来文法来看,如果第一节真是全章的撮要,第二节起首不会用一「连接词」。 第二,创世记的作者喜欢用「名词子句」(nominal clause)作一段的撮要(参创二4,五1,六9,十一10),而第一节是「动词子句」(verbal clause)。91 第三,根据这种译法,「地」早已存在;那么,第一节怎可说上帝创造了「天」和「地」呢?还有,怎可证明本章所讲的是第二次创造呢? 第四,就像「间隔学说」的弱点一样,圣经没有提供足够证据,支持上帝本已创造了一个世界,只因撒但堕落而遭摧毁。 (五)把第一至第三节都视为独立句子: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92 这种译法是本注释所采纳的,即是说,第一节指出上帝创造宇宙;祂首先造出了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地球,祂的灵开始运行(第2节);跟着祂说:「要有光」(第3节)。第一至第三节所记载的事都发生在「第一日」。 (1)支持这译法理由如下: 第一,古抄本和译本都把第一节翻作独立句子,又把〔bresit〕视为「独立词」。 第二,第一节是独立句子,作为本段(不只是第一章)的引言或撮要;这和创世记其他十次用「后代」开始新一段的结构相同。93 第三,第五节的「第一日」原文是〔yom ehad〕直译是「一天」(参创廿七45,卅三13;撒上廿七1;赛九13;拿三4),而「第一日」应是〔yom rison〕;为甚么在此不用后者呢?其中一个可能,乃因第一节的创造是在「第一日」进行的,第三节的创造较后(虽然是同日)。所以,作者故意不用〔yom rison〕,免得读者觉得第三节的创造是最先的。94 第二章十一节的「第一道河」原文也是用〔ehad〕而不是〔rison〕,因为在第十节已提及「河」,那才是该章所记载的第一道河。 (2)这译法有以下的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为甚么上帝会造出「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地」?这岂不是负面和消极吗? 但是,如前文所述,它们只是描述杳无人烟不可住的地球,要等到上帝六日的创造完毕,地球才适合人居住,到时才会有植物、动物和人。上帝首先造出一个甚么都没有、连「秩序都没有」(absence of order)的世界;这不等于「混乱」(disordered)的世界。95 另一方面,创世记的作者用这两句包含负面意思的说话,间接提醒当时(以及现在)的读者,人会犯罪得罪上帝,因为这两句话后来都描写人犯罪带来的刑罚。96 第二,或许,有人会问,为甚么上帝不是一开始,就造出一个可供人居住的地球呢?上帝既是无所不能,祂可以直接造出适合人居住的地球,不用先造出不可住的,再经过六日的创造把它变成可居住的。 是的,上帝是无所不能,祂的确可以一开始就造出人可居住的地球;为甚么祂不这样做?创世记没有提供任何答案。97 不过,这样的问题类似:为甚么上帝不用一日或一个小时创造世界,竟用了六天这么费时?作为人,我们承认暂时不能对所有问题都提供圆满的答案。 第三,另有人认为,新天新地没有「海」(启廿一1)和「黑暗」(启廿一25),这暗示「渊面黑暗」(创一2)不是上帝所造的。 不过,我们怎可假设新天新地没有的,上帝创造天地时也一定没有?为甚么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和日后的新天新地要完全一样? 综合来说,第五种的译法比较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