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托啊,难道你是从火星来的?这种问题还需要问?如果你多看几份统计报告,你就不会问这种问题了。
从以往的经历来看,那五百多个决志的人,能有10%是真心信主的就已经是大丰收了,实际的数字可能会在2%~5%之间。
在圣经里面并没有邀人决志的记载,到了19世纪,美国福音派的布道运动兴起,由此便产生了决志祷告。据说是由美国布道家查尔斯·G·芬尼(Charles Grandison Finney,1792-1875)发明的,他也是第一个在布道会上使用“呼召”和“决志”的方式的牧者。
决志祷告在美国的产生其实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美国教会正掀起复兴运动,史称“第二次大觉醒”。芬尼的布道大有影响,甚有感染力,所以他在布道之后,常常“呼召”,让因听道而受感动的人到讲台前“决志”。后来,这种“呼召”与“决志”相结合的布道方式相延成风,被后人争相效仿,甚至有人将此视为布道会的唯一模式。在上世纪初,国内许多的布道家就采用这种决志呼召的方法来引人归主,一直流行到现在。
讲员在台上宣讲福音信息,这是很好的。但听众听到福音信息,有所感触,并不代表他就接受了福音,愿意悔改。很多情况下,听众聆听了福音信息后,心里有一时的火热,但福音的种子并没有扎下根,布道会结束之后,火热的心也会逐渐冷淡下去。
在布道会上音乐不断、讲员鼓动的环境催化下,人的情绪很容易被影响,也很容易受感动,一个没有真正重生得救明白福音真道的人是很容易跟着潮流站起来决志。此时这等人口里承认耶稣基督是主,心里仿佛也相信。但这种信心并不是基于圣灵与真理的信心,这种信心多数情况下乃是一时的火热,一时的感动。等到布道会完了后,这等起来决志的人多数会冷淡下去。
在美国有一个教派拥有超过一万一千间教会,根据他们的《美国地平线杂志》(American Horizons magazine),他们在一九九一年带了294,000人写决志卡。很不幸地,后来只有14,000人持续聚会,也就是说他们找不到280,000原本写决志卡的人(其实,这些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决志!)。
另外,在1990年的布道会中,一个美国教会带了600人决志,当时大家都很兴奋。但是三个月后,跟进的同工竟然找不到一个走进教会的人。换句话说,那次的布道会产生了600个假决志的人。
如果你看了其它许多教会的正式统计后,你会发现现代教会的各种布道方法在每100个决志的人中,会产生80至99个假决志的人。所以说在某个布道会上有多少多少人决志,有多少多少人奉献侍奉主,那都是主办方在玩数字游戏,以此吸引更多奉献款而已。教会如果不玩这种数字游戏,会很有挫折感,也没法鼓励信徒多多奉献,教会也是骑虎难下啊。
现今很多教会及牧者看重的,已经不再是“归主”,而只是“决志”。只要“决志”的人数多了,布道会的组织者、布道者以及带领朋友来教会的信徒都开心了,俨然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大家都很看重“决志”的人数。然而,明眼人都知道,这其实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思维在作祟。因此,这种数字我们看过笑笑就好了,不必当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