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心怡123在2010-11-27 16:21:00的发言:
我爱人相信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儿子是怕他父亲,但是对我倒一般比较亲热、
这周儿子放星期,告诉我说他不想回家,因为他怕见他爸爸。
然后儿子很委屈的说了两件事情,一是觉得我们从来不把他当做家里的人看。理由是搬到新家都一个多月了,家里的钥匙不给他。
二是,从他中考失利,我们就一直看他不顺眼,总是把他当工具。比如说让他扫地,倒垃圾,买馍,买菜等等。
我的解释看来是很难让他满意。儿子总丢三落四,而且他住校,一个月只回来两次,觉得给他钥匙没有必要。
再说工具的事情,本来就是让他帮忙分担点家务,怎么就成了工具了?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更多具有威严、公义,母亲更多具有慈爱、怜悯,这是一个美好搭配的家庭。
孩子对父亲有点怕是正常的,而且是好现象——就如我们对天父,有爱有敬畏,失去敬畏的爱很恐怕就失去对孩子的约束力了。但是怕到怕见面,怕到里面没有爱,怕到感觉受伤就不正常了,这就很危险了。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其实准确地说,是不会表达自己感情中“爱”的一面,而特别善于表现自己情感中“恨”的一面
你们与孩子的问题,不会给他一把钥匙或者是不要他买菜了就解决的,
因为他里面的问题是——觉得你们不爱他,不当他是家人——然后钥匙、买菜等就成了他证实自己观点的证据。
你给他解决了钥匙的事情,他很快能找到别的事情成为证据代替钥匙证实你们的不是。
上次听一位牧师讲道时谈及一件事,非常的有启发性,
一天牧师夫妇开车送他们的孩子去幼儿园上学,他们在车上经常性做的事情就是——把前面汽车的牌号数字拿来,牧师出个加减题给孩子做,
有一天,碰到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但是那个孩子很快就算出来了,牧师夫妇很开心地称赞他们的宝贝
然而,他们并没有到此就结束——他们说“宝贝,就算你算不出来,爸爸妈妈一样爱你,因为你是爸妈的孩子”——他们爱他,不是因为他拥有什么,而是因为他是谁——容我不得不岔开话题来说,我们其实多多少少是那种亲人有什么才决定爱不爱的人,所以我们很难真正的理解上帝对我们的爱,我们对上帝的感情有时很像奴仆,只是在律法之下努力地讨好,而非从心里发出爱来,我们不晓得上帝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是谁。
回到话题,如果他们像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到此结束,那样会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只会留下——我聪明,我厉害,我漂亮,我有值得你们骄傲的一面,你们才爱我——你们只是爱我所拥有的,而非爱我这个人。
到长大一些后,每次考试回来,考得好就受称赞,考不好就挨骂,每次做什么事,做得好受称赞,失败了就挨打挨批——孩子们会如何觉得?孩子觉得他只是你们的工具,这反应难道不合理吗?——所以我前面就说到,你们不要弄得孩子读书是在为你们读一样,好像他拥有什么才爱他,他不拥有什么,你们便嫌弃他。
事实上,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与父母的关系都停留在这里,也确确实实地,很多的父母是以孩子拥有什么来决定他们对孩子的“爱”,真的是很悲哀。然而,当你们的感情不是因为孩子拥有什么而决定是否爱他时,却被他误会,这更可悲——所以,要学习去表达对他的爱,虽然在中国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这似乎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你先生来说,不过,我觉得,无论如何要试着去告诉他你们对他的爱——实在不行,由你来说,由你来写一个卡片来告诉他——文字的方式比较能说出口一些。
另外就是你有了宝宝,他会觉得他被忽视,被丢弃了,会觉得他没有你们令你们骄傲的事情时,你们便不要他了——因为你们有了宝宝,完全可以取代他。不要以为觉得这些观念很孩子气,本来他就是孩子,孩子就是这样子的。我姐的孩子——大的说父母爱小的,小的说父母爱大的,经常眼泪汪汪的,她们小,所以表达出来,而你儿子不会表现出来,但是这样更糟。——所以有些事要注意——比如买菜——他中考失利前或是你有小宝宝前经常差他吗?如果没有,现在经常差他,他就觉得自己是工具了。呵呵。
你儿子爱你们,但应该不是经常对你们说他爱你们,但他对你们的不满却很轻易说出来,你们也一样,你们特别是你先生,应该不是经常对他说他爱他,但是,你先生的棒棒等生气的”无爱“的一面却毫无不好意思的表现出来(不是说棍棒是没有爱,而是说,它的确给孩子这种印象),这样情况就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