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四 亚伯拉罕献以撒(廿二1~19) 本段记载亚伯拉罕灵程的高峰,他把上帝所赐给他的独生子(也是上帝应许的「基石」)献上;他经历到信心最大的考验。1 这考验是要找出他是否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去遵行上帝的命令,这和人平常遇到困难及痛苦所带来的考验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亚伯拉罕受此考验时全无痛苦。2 Ⅰ 结构 3 (i) 开场 廿二1a (ii) 上帝吩咐亚伯拉罕献以撒 廿二1b ~2 (iii) 预备起行 廿二3 (iv) 抵达山脚 廿二4~6a (v) 前往山顶 廿二6b ~8 (vi) 预备献祭 廿二9~10 (vii) 上帝的使者阻止亚伯拉罕献以撒 廿二11~18 (viii) 结束 廿二19 以下九方面值得留意: (一)本段又是交叉排列: (A)开场(叙述) (B)吩咐亚伯拉罕献以撒(独白) (C)预备起行(叙述) (D)抵达山脚(对话) (D')前往山顶(对话) (C')预备献祭(叙述) (B')阻止亚伯拉罕献以撒(独白) (A')结束(叙述) 根据这个结构,可知本章的重点是(D)和(D')两次对话,两次都用了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暗示亚伯拉罕盼望和相信:上帝必会带他们父子回去和仆人重聚,又预备燔祭羊羔。4 (二)本段和上一章第八至廿一节结构类似:5 (1)上帝吩咐亚伯拉罕赶逐以实玛利、献以撒(创廿一12,廿二2)。6 (2)亚伯拉罕顺从上帝(创廿一12,廿二2)。 (3)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创廿一14,廿二3)。7 (4)亚伯拉罕预备食物和献祭的用品(创廿一14,廿二3)。 (5)都在荒山野岭:以实玛利在别是巴的旷野、以撒在摩利亚山(创廿一14,廿二2)。 (6)都提到「小树」(创廿一15,廿二14)。 (7)以实玛利和母亲同行,以撒则和父亲(创廿一15,廿二6)。 (8)以实玛利和以撒都濒临死亡的边缘(创廿一16,廿二14)。 (9)上帝 / 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创廿一17,廿二11、15)。8 (10)上帝的使者鼓励夏甲「不要害怕」(fear not,创廿一17),又指出亚伯拉罕「敬畏上帝」(fear God,创廿二12)。 (11)上帝开了夏甲的眼睛,她就看见「救命」的水井,亚伯拉罕也举目观看,就见代死的公羊(创廿一19,廿二13)。 (12)夏甲取水给以实玛利喝,亚伯拉罕取了公羊献作燔祭,代替儿子(创廿一19,廿二13)。 (13)上帝的使者吩咐夏甲「用手」扶着以实玛利(创廿一18),又命令亚伯拉罕不要在以撒身上「下手」(创廿二12)。 不同的是,亚伯拉罕因为顺从上帝而下手杀害儿子,夏甲却是被环境所逼,眼见儿子快要死去,仍束手无策。重要的是,本段回应上一章第八至廿一节,暗示亚伯拉罕几乎失去了他所有的儿子。 另一方面,本段不但和上一章夏甲、以实玛利的经历相似,也和夏甲在第十六章逃走的经过相似(可比较创十六7和廿二11,十六10和廿二17,十六13~14和廿二8)。 (三)在第七至第八节的对话中,按照原文的次序,以撒用「父亲」开始,亚伯拉罕用「我儿」结束,首尾相应。 (四)分段(v)〔廿二6b ~8〕用「二人同行」开始和结尾,又是首尾相应。 (五)分段(vii)的中间(第17~18节)记载了亚伯拉罕所得的福,又是首尾相应和交叉排列: (A)他得福 (B)他有很多后代 (B')后代会胜过敌人,占取敌人的城市 (A')万族得福(因他后代) (六)第一至九节和第十一至十九节重复之处如下:9第一节:「亚伯拉罕」,「我在这里」第十一节「亚伯拉罕」,「我在这里」第二节:「带你儿子……献为燔祭」第十二节「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第三节:「亚伯拉罕顺服神,照吩咐做」──真敬畏第十二节:「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第四节:「亚伯拉罕举目看见」第十三节:「亚伯拉罕举目观看」第五节:「往那里去拜一拜」──敬拜第十四节上:「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敬拜第八节:「上帝必自己预备」第十四节下:「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第九节:「他们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第十九节:「他们回到别是巴」 (七)如果我们把第十七章和本章连起来,可发现亚伯拉罕的约和挪亚的约(节六~九章)相似:神应许立约六18十七2~8约所带来的要求六14~16、19~21,七1~3十七1、9~14,廿二2履行约的要求六22,七5十七23~26,廿二9~10献燔祭八20廿二13立约九9~17廿二16~18 这可解释上帝为何在本段要求亚伯拉罕献以撒(约的要求)、献公羊为燔祭,以及上帝为何起誓(立约)等:10 (八)研究叙事文的学者指出,每段都有不同的人物扮演一些「角色」,11 通常都会有一个发动者(sender),通过一个人物(subject)向接受者(receiver)输送 / 传达 / 寻找一些「东西」(object),这个人物会得到别人帮助(helper)或遇到阻挠(opponent),即是: 发动者→→→→→「东西」→→→→→接受者↑↑ 帮助→→→→→→→人物←←←←←←←阻挠 创世记第廿二章一至十九节,可表列如下(「亚」即是亚伯拉罕):(1)发动者→→→→→→东西→→→→→→接受者(上帝) (想知道亚是否敬畏) (上帝)→↑→↑帮助→→→→→→→人物←←←←←←←阻挠(亚的信心) (亚)(亚舍不得以撒)(2)发动者→→→→→→东西→→→→→→接受者(神) (以撒)(亚)→↑→↑帮助→→→→→→→人物←←←←←←阻挠(亚的信心) (亚)(亚舍不得以撒) 如根据这分析(2),上帝试验亚伯拉罕,为要叫他真正得到以撒。 (九)不少学者认为叙事文有固定的「格式」,12 开始时提到一种「负面」的情况,如缺陷、混乱、争斗等。跟着就会记叙四个步骤把「负面」的开首改变为「正面」的结局。13 这四步包括:第一,主角计划自己或促使别人去采取一些行动;第二,主角或其他人有能力和愿意进行这些行动。第三,采取了策划的行动。第四,对这些行动作出评估。14 若我们拿本段为例,开头是一种「负面」(缺陷)状态,上帝要确定亚伯拉罕是否真正敬畏祂。跟着第一步是促使亚伯拉罕献上以撒,第二步涉及亚伯拉罕是否有能力和愿意这样做(他有「三日」去思想和改变初衷,第4节),第三步就是他果然采取了献以撒这不可思议的行动,第四步是上帝评估:「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最后,事情有了「正面」的结局:亚伯拉罕获上帝再次应许赐福。 i. 开场(廿二1a)本段一开始就记下两件关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事情: (一)日期 亚伯拉罕何时献以撒?乃在「这些事以后」(第1节)。以下两点须留意: (1)「这些事」指甚么呢? 可能包括第廿一章两件事,就是夏甲和以实玛利被逐,及亚伯拉罕和亚比米勒立约,第廿一章末提到亚伯拉罕在别是巴,这也是他在第廿二章的住处。不过,我们不能忽略第廿一章还记载一件「事」,就是以撒出生,上帝的应许终于兑现,大家都喜气洋洋、兴高采烈(第1~7节);想不到一进到「以后」的范畴,以撒很快就要被杀,上帝的应许似乎要落空。15 (2)「以后」指相隔多久呢? 亚伯拉罕在本段称以撒为「童子」(第5节),这可指婴儿至成人〔参创廿一12的「诠释」(一)〕。有三点可证明以撒已是十多岁的青年,就如约瑟十七岁时也称为「童子」(创卅七2):第一,亚伯拉罕曾把木柴放在以撒身上,让他背负。第二,以撒所问的问题反映出他颇成熟、懂事理。第三,第廿一章以实玛利被逐,本段的以撒被献上,两个都称为「童子」;所以,以撒可能和以实玛利被逐时年龄相若,都是十多岁的青年。 犹太拉比为了强调以撒甘愿献上自己,故把此处的「童子」解作「成人」,认为以撒当时已是三十七岁;16 拉比提出的理由是,撒拉死时一百二十七岁(创廿三1),她逝世乃因知道以撒要被献上,抵受不住这夺命的打击,伤心过度、遽然去世。而她生以撒时,年九十岁,故以撒被献上时已是三十七岁的成人。这样解释假设了撒拉死亡和以撒被献有关,这是圣经所没有提及的。 总括来说,「这些事以后」乃指以撒断奶后十多年,现已长成为一个健壮的青年。 就在一切看来都很完美的时候,危机就快来到;「这些事以后」这句话在创世记出现,通常都是危机的先兆。17 (二)原因 为甚么亚伯拉罕要献以撒?因为「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第1节)。 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这句话原文直译是:「这上帝,祂试验亚伯拉罕」(the Elohim-He tested Abraham),这不是一般的写法,因为:第一,通常在「上帝」一词的前面无须加上「这」,此处的「这」强调这位上帝乃是亚伯拉罕的「上帝」。第二,「试验」的主词明显是「上帝」,作者却不厌其烦的加上了「祂」,又说明试验亚伯拉罕的不是别人,乃是他的上帝。第三,希伯来文句子多把动词放在主词前面,如「试验上帝亚伯拉罕」,但此处为了强调主词,故把主词(上帝)放在动词(试验)的前面。 创世记的作者不想读者有任何误会,便用上述三种方法清楚说明:今次乃是上帝自己试验亚伯拉罕,并不是其他人或鬼灵,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自己想出来的「玩意儿」。 (2)「试验」〔nasa〕一词在旧约可用上帝或人为主词。 第一,人「试验」上帝(《和合本》多译作「试探」),乃是负面、错误的做法,如以色列人在利非订「试探」上帝,看祂是否在他们中间(出十七7);他们虽然看见上帝的荣耀,和祂在埃及与旷野所行的神迹,仍然「试探」祂十次,不听从祂的话(民十四22);「试探」上帝和遵守祂的命令相对(申六16~17)。 第二,关乎上帝「试验」人,以下五点须留意: (A)祂这样做,目的是找出人的动机或意向(或说,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例如上帝试验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看他们是否愿意遵守祂的命令及尽心爱祂(出十五25,十六4;申八2、16,十三3,卅三8)。士师时代上帝留下一些迦南人,试验以色列人是否愿意谨守遵行祂的道,还是随从外邦神祇(士二22,三1)。18 上帝「试验」人,显出人的「真相」,就如示巴女王用难解的问题,测验所罗门,找出他是否如传说中那样聪明(王上十1);又如但以理和三友要求太监长试他们十天,看看他们是否因为不吃王膳而面黄骨瘦(但一12)。 上帝借着「试验」,使亚伯拉罕「真相」显露无遗,重点却不是揭发他心中的丑恶;相反,上帝的「试验」,乃要把亚伯拉罕的优点发掘出来。19 重要的是,上帝「试验」人,不仅让受试验的人知道自己的真相,更是作为「教材」,让后人知道如何敬畏上帝;从这角度来看,上帝「试验」人,类似于祂教导和指引人。20 所以,当摩西对以色列人说:「这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试验你们,要知道你们是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不是」(申十三3),并不代表上帝不知道他们的心态,乃是要他们这样做,好让后代知道他们所做的,且可以效法。 这解释和「试验」〔nasa〕的字根〔nes〕吻合,21 因该词解作「杆子」(民廿一8)、「大旗」(赛卅一9)。上帝「试验」亚伯拉罕藉此用他作为指标,让人可以效法他的典范,就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去顺服祂的吩咐。 (B)上帝试验人,都和信心有关,看人对祂是否全心信靠。而选民试探上帝,也和信心相连,多因他们信不过上帝。22 这引伸出上帝为何要试验人的第二个主因,就是让人通过考验更进步,因为:(a)「才顶盔贯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夸口」(王上二十11),一个刚穿上盔甲还未出去打仗的人,怎可以和那从战场回来除下盔甲的人相比呢?试验可像战役一样,使一个熟知如何对上帝有信心的人,通过行动,把理论「实践」出来,23 变成一个真正对上帝有信心的人。24 (b)人的心态和行动相关;一个有信心的人通过考验后,信心会更大;一个敬畏神的人经过考验会变得更敬畏,就如士兵通过真正的战役,变成更优良的精兵。 (C)上帝「试验」人所用的工具,包括在旷野遇见饥饿口喝(出二十20)、假先知(申十三3)、外邦人(士三14);重点都是令受试验者感到压力很大、几乎不能承担所要面对的。 (D)本处是旧约圣经唯一记载上帝「试验」一个人;25 通常祂试验的对象都是「团体」(如以色列人)。26 (E)此处乃记载上帝「试验」人,故译作「试验」或「考验」都适合,不会像《思高本》所用的「试探」那么容易令人误会,因为雅各说:「上帝不能被恶试探,也不会试探人」(雅一13)。27 「试验」和「试探」有三方面的分别:28 (a)「试验」源于上帝,「试探」我们的却是魔鬼。(b)魔鬼「试探」人,目的是毁灭、加害(雅一14~15;彼前五8),这正是蛇在伊甸园所做的;上帝「试验」人,目的却是使人刚强(出二十20;申八2),因祂希望人「终久享福」(申八16)。29 (c)当我们遇到试探时,耳边会响起一些声音:「做这件事你会开心,不要担心它本是错误的。」但在试验中,所听见的是:「做这件应做的事,虽然它十分困难。」30 ii. 上帝吩咐亚伯拉罕献以撒(廿二1b ~2) 上帝如何考验亚伯拉罕?祂并没有告诉亚伯拉罕祂要试验他,31 只是两次对他说话(在异象或梦中):32 (一)第一次说话33 上帝呼叫他说:「亚伯拉罕!」(第1节下)。我们读起来,感到上帝似乎用很亲昵的声音呼叫亚伯拉罕,而他一听就知道是上帝呼叫他,恭敬的回答:「我在这里」(第1节下)。 「我在这里」这句话在本段出现了三次(本节、第7、11节),表明亚伯拉罕今次经历的三个阶段:接受吩咐献以撒;34 因为献以撒所感受的痛苦;接受吩咐停止献上以撒。35 创世记的作者用亚伯拉罕回应:「我在这里」,为他下文对上帝的顺服留下伏笔;36 上帝要他做甚么,他都会愿意,且准备好去依从上帝的吩咐,就如以赛亚听见上帝说:「我可以差遣谁呢?」他就回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六8)。 (二)第二次说话 既然亚伯拉罕已准备好接受上帝的吩咐,祂于是叫他做三件事:37 (1)「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第2节),以下两点须注意: 第一,「带」(take)原文后面有虚词〔na〕,这有请求的含意,故应译作「请你带你的儿子」。38 关乎这重要的虚词,有三点须留意:(A)有释经者指出,旧约只有五处地方记载上帝用「带」加上〔na〕对人讲话,39 每次都是要求人做一些难以想象和了解,又看来不合理的事(除了本处,还有创十三14,十五5;出十一2;赛七3)。40 创世记的作者用此表达方式,暗示上帝要亚伯拉罕所做的事绝非寻常,是他作梦也想不到的。41 所以,带有虚词〔na〕的请求,要求被请求的人完全信靠。42 (B)这客套的请求也暗示上帝知道祂要求亚伯拉罕做的,不但艰难,且要付出昂贵的代价。43 (C)这请求也暗示亚伯拉罕有自由不接受上帝的吩咐,可选择不接受此挑战;这也是下文所提及做出最后的决定前,有三天给他去思考及衡量(三日旅程)。 第二,亚伯拉罕要「带」甚么或谁呢?就是「以撒」。此处用三方面描写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关系:(A)以撒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是他一百岁才得的儿子;创世记十六至廿一章只提到「儿子」一词二十五次(指亚伯拉罕的后裔),但本段却提了十次,可见其重要性。44 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所献上的,竟是他亲生「儿子」。(B)以撒是亚伯拉罕「独生的儿子」,45 这比「儿子」更亲密,以撒是他唯一的儿子,除了以撒,再没有其他儿子。作者为何称以撒为「独生的儿子」,因为以实玛利已离去,杳无?影;事实上,由第十七章末以实玛利受割礼后,作者再没有提到他的名字,或称他为亚伯拉罕的儿子,直到他出现在父亲的丧礼上(创廿五9)。46 (C)以撒是亚伯拉罕「所爱的」,47 这更宝贵;有人可以只有一个独子而不爱护,但以撒乃亚伯拉罕所深爱的独子。 这三个描述一个比一个更亲密、更「贴身」,由「儿子」至「独生的儿子」,再至「所爱的」;这叫人想起上帝吩咐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时提到「本地、本族、父家」也是一个比一个更亲密(创十二1)。 (2)「往摩利亚地去」(第2节),亚伯拉罕要带着他以撒前往「摩利亚地去」。有两点须留意: 第一,此处的「往」〔lek lka〕(go to yourself),也回应第十二章一节;在全本旧约只有本处和第十二章这样用法。两次都和亲人有关,本段要求亚伯拉罕前往上帝所指示的摩利亚山去,以致他要斩断「将来」(因没有后代);在第十二章他则要斩断「过去」,离开本族、父家。另一方面,他在第十二章会通过「往」而得到上帝的祝福(包括有很多子孙成为大国),在本段则因为「往」而失去唯一的后代。 第二,亚伯拉罕和以撒前往之目的地,乃是「摩利亚地」,旧约除了本处,只有历代志下三章一节提到这名字,指出所罗门在「摩利亚山」建圣殿。48 不少阿拉伯人相信耶路撒冷圣殿山的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地下那块石,就是昔日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巨石。49 但是,我们暂时仍不能百分之一百肯定:亚伯拉罕去的「摩利亚地」,就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山。50 「摩利亚」一名可有四种解释:51 (A)耶和华看见。(B)亚摩利人之地。(C)王地。(D)耶和华是我的老师(可参申十一30;伯卅六22;箴五13;赛三十20)。 上述的(A)、(C)、(D)都可取,因(A)吻合本段经文的意思;(C)源于胡利文(Hurrian),和耶路撒冷的背景相合;(D)则和第十二章六节的「摩利橡树」相连,也可解释圣殿建在摩利亚山,表明圣殿乃是教导人认识律法的地方。52 (3)「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第2节),亚伯拉罕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在摩利亚地,上帝所「指示的山上」,53 把以撒「献为燔祭」,通过此举动把以撒交出来,「给」上帝(第12节)。54 以下四点须留意: 第一,为甚么亚伯拉罕要在「山上」献以撒?55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在「山上」可以和上帝相交,圣殿也建在山上(诗四十八1~2),上帝向以色列人宣告启示时,也降临在西乃山(出十九20)。本段第十四节也指出:「在耶和华的山上祂被 / 将会被看见」〔请参该节的「诠释」(二)(3)〕。 第二,在旧约所有祭献中,只有献「燔祭」时要把祭牲完全烧得,一点也不可留下。七十士译本多用〔holokautoma〕一词翻译「燔祭」,56 英文「大屠杀」(holocaust)一词,正源于这希腊文字。 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慈爱的上帝怎可以要求亚伯拉罕牺牲他所爱的独生儿子?且要他把儿子切开,活生生烧死?所以,哲学家康德认为,这一节经文所记载的话不是源于上帝,祂不会要求亚伯拉罕做这样不合道德的事。57 何况以撒若被斩死和烧光,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怎可实现呢?58 以下三点要注意: (A)「五经」指出头生的儿子要归给上帝(出廿二29),这当然不是说要把长子献为祭,乃用动物代替(出卅四20);后来利未人在会幕任职,就是视为代表了头生的儿子(利四45~49)。59 所以,上帝吩咐亚伯拉罕把以撒献上,乃这传统的先例。 (B)设若我们同意亚伯拉罕献以撒,类似把头生的归给上帝,但问题仍在:为甚么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把以撒当作燔祭献上,而不是要求亚伯拉罕用动物代赎?有三种可能的答案:(a)有释经者认为在亚伯拉罕时代,献人为祭乃合法的献祭方式,60 就如当时候容许兄妹结合一样。但是,创世记第四章已清楚指出杀人是罪,而第九章岂不是又禁止杀人吗?我们很难想象上帝吩咐亚伯拉罕做祂禁止的事。(b)犹太人某些传统认为,亚伯拉罕误解了上帝的吩咐;上帝只叫他把以撒「献上」(带上去),并不是叫他把以撒杀了(作燔祭),因「带上去」和「燔祭」原文同字根〔lh〕。61 但是,这解释和全段的内容不吻合。(c)更好的答案是:上帝在此向亚伯拉罕作出很特殊的要求,正因为这要求不合理,上帝亲自向亚伯拉罕讲话,而不像下文借着使者传递消息。当然,上帝发出这不合理的要求,只是考验他,不是真的要他这样做(如事情后来发展所表明的);62 所以,作者开宗明义,先讲出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另一方面,事情后来的发展证实,上帝会让亚伯拉罕用公山羊代替以撒当作燔祭。63 (C)所以,我们不能用这段经文作为支持献上孩子为祭,尽管以色列人曾受迦南人(尤其是摩押人)影响,把孩子烧死作为祭牲。64 但是,圣经屡次禁止这种做法:(a)律法禁止这样做,如「不可使你的儿女经火,归与摩洛」(利十八21);「凡以色列人或是在以色列中寄居的外人,把自己的女献给摩洛的,总要治死他」(利二十1)。(b)皇帝禁止人这样做,约西亚下令:「不许人在那里儿女经火,献给摩洛」(王下廿三10)。(c)先知攻击这样的做法,不准人「为自己的罪过献上长子」(弥六7)。 这三种「权威」都异口同声禁止这种献祭,可见这是不可以接纳的。 第三,虽然上帝叫亚伯拉罕献上以撒,甚实亚伯拉罕要献上的也是他自己(他的意志),65 因为以撒乃是他的「命根」,也是上帝给他的应许之基石;失去以撒,相等于失去了上帝的应许。亚伯拉罕通过献上以撒,交出他生命的主权。 第四,上帝甚少叫人做一些祂不愿做的事,祂叫亚伯拉罕献上以撒,后来却应验在祂身上,祂献出祂独生爱子,为人舍命(约三16;约壹四9;徒二23)。 话说回来,最另人讶异的是,亚伯拉罕没有对上帝这看来全不合乎常理的吩咐,提出抗议和反驳;他曾经为了所多玛的居民和上帝争论、讨价还价,为甚么面对独子死亡,及自己将会无后,会默然无声,一句话也不说呢?66 或许作者通过亚伯拉罕的静默,衬托出他对上帝的顺服,他愿意把上帝赐给他最宝贵的礼物交出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结果就是:他会得到上帝赐福(第17~18节)。67 iii. 预备起行(廿二3) 亚伯拉罕一生虽有犯错,但他对上帝那种顺服的态度始终如一。虽然他不明白、也不能接受为何上帝吩咐他献上以撒,但他还是按吩咐去做,对上帝唯命是从,乃他一生的写照(创十二4,十七23,廿一14)。作者在这里只记下亚伯拉罕所做的事,只字不提他内心的感受和挣扎,让读者自行思考。68 (一)他采取五项行动:第一,「清早起来」(第3节),这说明他如何迅速遵行上帝的吩咐;上一次他「清早起来」把儿子以实玛利赶走(创廿一14),今次他「清早起来」,又和儿子以撒被除灭有关。69 第二,他「备上驴」(第3节),为驴预备好鞍子。70 第三,他「带着两个仆人」(第3节),他从众多仆人中选取了两个。「仆人」和第五节的「童子」原文同一个字〔naar〕,都着重受人监管:「仆人」受主人管辖,「童子」则要听命于父母。71 第四,他带着「他儿子以撒」(第3节)。第五,他「劈好了燔祭的柴」(第3节)。 (二)关乎这一连串行动,有五个问题必须回答: (1)为甚么亚伯拉罕亲自「备上驴」,「劈好了燔祭的柴」?他为何不吩咐仆人代劳? 作者通过亚伯拉罕不假手他人做这两件事,可能强调:第一,亚伯拉罕要亲手执行上帝的吩咐,以免出错。第二,亚伯拉罕当时心情极差,故意忙于工作,72 不让自己有空间去面对那快要临到的痛楚。73 (2)为甚么他先「带着两个仆人」,后再带「他儿子以撒」?这岂不是倒转了次序。 作者故意这样记叙,可能让读者感受亚伯拉罕实在不愿和儿子永别,故尽量拖延,直到最后一刻才叫儿子出来。 (3)为甚么他要「劈好了燔祭的柴」?难道他预知摩利亚是不毛之地,找不着木柴吗?74 为甚么他不等到抵达该地才劈柴呢? 他这样准备,确保抵达摩利亚地,不会因为找不着柴而不能完成上帝所吩咐的。 他做足一切准备,因立志要按上帝的吩咐,把儿子活生生烧死,献为燔祭。 (4)为甚么他要最后才「劈好了燔祭的柴」?他岂不应先「备上驴」、「劈好了燔祭的柴」,才带以撒出来?可能有两个答案:75 第一,他把劈柴放在最后,因不想儿子出来,见到劈好的木柴,就知道父亲今次出门为的是献燔祭。第二,他最后才劈柴,因这最令他感到痛苦,就如他在第廿一章等到最后一分钟,才把以撒以实玛利交给夏甲(创廿一14)。 (5)为甚么作者要这样仔细记叙这几个行动?他这样做似乎浪费了宝贵的篇幅,为何他不直截了当叙述亚伯拉罕抵达献祭的现埸?76 答案是,作者故意让读者通过这些行动,去猜想亚伯拉罕当时的心情和予盾;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如劈木柴,他在想甚么呢?他有否一面劈柴一面流泪?他的心可能像木柴一样被刀破碎,名副其实「悲痛欲绝」。 iv. 抵达山脚(廿二4~6a) 创世记的作者没有记下亚伯拉罕一行人头两日的旅程,或他们途中的谈话,77 一跳就到了「第三日」(第4节)。78 他们当时已由别是巴抵达摩利亚地(参创廿一33和本段第19节)。 这几日的旅程十分重要,因提供机会和时间,给亚伯拉罕思想、反省今次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他在下文采取行动献上以撒,并不是出于一时冲动,乃经过深思熟虑,愿意不计代价去遵从上帝的吩咐。79 当他抵达摩利亚地,他做三件事: (一)他「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第4节),80 这暗示他当时已得上帝指示,知道要在哪个山顶献以撒为祭。犹太拉比认为上帝所指示的山顶有云彩围住,亚伯拉罕一看就知那是他献以撒的地方。81 他从远处望着那「屠埸」、「伤心地」,内心的伤痛岂是外人可以明白呢? (二)他吩咐仆人在山下等候他和以撒回来,他们父子二人暂时离开去「拜一拜」(第5节),即是敬拜上帝,82 完毕就归回。 虽然他痛苦万分,因很快就要和独子诀别,且要亲手杀死儿子,但他还是一步一步按上帝的吩咐去做;他安排两个仆人在原处等他和以撒回来。 他称以撒为「童子」,而不是「我的儿子」,反映出他想和快要丧命的以撒在情绪上「分离」、「分隔」(detached)。83 不过,当他对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他究竟说甚么呢?难道他不知道以撒将会一去不返?我们可从四个角度解释这几句话:第一,他故意隐瞒事实,不想以撒84 和仆人知道以撒将被杀(这类似他在第八节模棱两可的回答)。第二,或许他并不是故意撒谎,但因为心理和精神压力太重,故神智不清,说话糊涂。85 第三,他私下决定到了山顶不献上以撒为燔祭,父子可以一同归来。第四,他相信虽然上帝吩咐他献上以撒,但上帝必会兑现祂的应许,就是他会从以撒得到很多后代;所以,以撒不一定会被杀死。有释经者认为亚伯拉罕在此的表现和约伯相似,约伯认为「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伯一21);亚伯拉罕却相信「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是耶和华,再赏赐的也是耶和华」。86 他相信以撒终会「全身而回」,一根头发也不会少。或许亚伯拉罕在登山的路上,不停向上帝祈祷,求上帝把以撒再赐给他。 上述四种解释头三种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一种暗示亚伯拉罕说谎,这和本段经文着重他对上帝忠诚不吻合;又如第二种解法和亚伯拉罕后来的行动不一致,他哪里像一个神智模糊不清的人?第四种解释可取,但我们不能否认作者在此似乎故意含糊,留下的记叙满了神秘、不可知的色彩。87 (三)他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第6节),自己则手拿「火与刀」(第6节),这「火」可指「火石」或「火种」,都是「生火」的用具。「刀」并不是一般的「小刀」,乃是类似长剑的大刀(箴三十14,「刀」和「剑」平衡),88 可用来宰割尸体(士十九29)。 关乎以撒背柴,以下三点该留意:第一,以撒代替驴子驮背木柴,和主耶稣亲背十字架相应(约十九7)。89 第二,第廿一章十四节记载亚伯拉罕把饼和水「搭在夏甲的肩上」,今次却是把柴放在以撒背上,两次都是极之痛苦的经历。第三,为甚么以撒要背柴?因为等一会他要被放在柴上烧死,这和亚伯拉罕拿「火与刀」相应,因他将会用这两件东西杀死以撒。90v. 前往山顶(廿二6b ~8) 作者把一幅十分凄怆的图像勾画在我们面前,包括了两个行动,一次简短的对话。 (一)第一个行动 在摩利亚山脚下,有两个男人,一老一少,正徒步登山;他们「二人同行」(第6节下),思想却不同。 年少的正在踌躇,觉得老父这几天的举动和平日有异,不知出了甚么问题;为甚么父亲似乎心事重重、人在心不在、答非所问,且比平日针默得多? 年老的父亲带着极沉重的心情,每一步都很费力,表面上可能是因为登山体力不支,真正的原因乃是他尽量拖慢,行得愈慢,和儿子同在的时间就可稍为延长。 对于百多岁的亚伯拉罕来说,这是最痛苦的「同行」,91 每行一步,他的心就像被大锤重击一下;因他和儿子正向着死亡前行,除非上帝更改祂的吩咐或施行神迹,使快要成为燔祭的以撒能够失而复得。 亚伯拉罕和儿子拖着沉重的脚步,默默地「同行」;摩利亚山上弥漫着一片令人不寒而栗的寂静。92 (二)对话 年少的以撒终于按捺不住开口,「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第7节),这句话原文直译是:「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话,他说:『父亲哪!』」这累赘的结构(两次提到「说」),强调他和亚伯拉罕父子的关系,也衬托出他的呼叫:「父亲哪!」(第7节)93 这是何等亲昵的叫唤,乃是亚伯拉罕一向最喜欢听见的话。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儿子这样叫唤,带给他无限的痛苦和感慨,因转眼间,他就永远听不见「父亲哪!」这呼叫。 虽然如此,亚伯拉罕却强自振作,回答:「我儿!我在这里」(第7节)。这是他在本段第二次说:「我在这里。」上一次回应上帝,今次乃回应儿子,故他加上:「我儿」。 这本来是人间最美丽的图画:儿子呼叫:「父亲哪!」(爸爸),父亲回应:「我儿!」(儿呀)。可是在亚伯拉罕这父亲的心中,他带着血泪作出此回应,因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可叫「我儿」。 以撒当然不能体会老父复杂的心情,继续发问:「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那里呢?」(第7节) 当以撒听见父亲对仆人说,他们只去「拜一拜」就回来,以撒知道这敬拜乃指献燔祭,而燔祭需要「羊羔」;所以,他有此一问。 亚伯拉罕回答:「我儿,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第8节),这可解为:94 第一,「我儿,我深信上帝会预备作燔祭的羊羔。」这是信心的宣告。95 第二,「我儿,上帝必会预备作燔祭的羊羔。」这是预言。96 第三,「我儿,我希望上帝会预备作燔祭的羊羔。」这是他的盼望,97 他不知道上帝会否这样做。第四,「我儿,求上帝预备作燔祭的羊羔!」这是祈祷。98 创世记的作者在此再次故意模糊,99 让读者自己猜测,就如亚伯拉罕所说:「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第5节)。 无论如何,以撒再没有追问下去,可能他满意父亲的答案(承受了父亲的信心),或许他根本不明白父亲的回答,但又不想再问,只有沉思猜想其意思。100 (三)第二个行动 这和第一个行动无异,都是「二人同行」(第8节),但心情和上次可能有别。 以撒变得迷惘;亚伯拉罕除了加多一层担忧,挂心儿子可能已发现事有蹊跷,更觉得很快就会失去了爱儿,除非上帝在最后一分钟加以援手。 两个「同行」的人,很快就会永远分离。这叫人想起以利亚临升天前和以利沙一起的情景,他们「二人一同前往」(王下二1~6)。 vi. 预备献祭(廿二9~10) 父子二人抵达目的地,就是「上帝所指示的地方」(第9节),亚伯拉罕跟着做五件事: (一)他先「筑坛」(第9节),以前「筑坛」为了敬拜上帝(创十二7、8,十三18),今次却为了要在坛上亲手杀死独生子。以前「筑坛」乃因上帝宣布了应许,今次却因上帝吩咐他杀死那应许的以撒。101 (二)他「把柴摆好」(第9节),准备烧死心爱的独子。 (三)他「捆绑他的儿子以撒」(第9节),「捆绑」〔aqad〕在旧约圣经只在此处出现一次,犹太人惯称本章为 "Aqedah",即源于此词。亚伯拉罕把儿子的手和脚都绑起来。102 无可否认,以撒年轻力壮,当父亲「捆绑」他时,他可以抗拒,和父亲纠缠一番,他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大声喊叫求救、埋怨;103 这都表明他甘心被献上作为燔祭。104 犹大人传统指出以撒不但愿意,且鼓励父亲不要犹豫,应按上帝所吩咐把他杀死。105 (四)他把绑好的以撒「放在坛的柴上」(第9节) (五)他「伸手拿刀」(第10节),要用那把刀「杀他的儿子」(第10节)。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刀」一词除了本章之外,还在士师记十九章廿九节,和箴言第三十章十四节出现,士师记叙述以法莲山地那利未人,用「刀」把他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士十二29),这令人想象那「刀」若落在以撒的身上,那情景实在惨不忍睹。第二,「杀」通常指杀死祭牲(利一5、11),用刀割断祭牲的颈脖(咽喉)。 作者在此提到亚伯拉罕用刀杀的对像,乃是「他的儿子」,叫人感到格外心寒。 值得注意的是,如丹麦哲学家祁克果所提出:「亚伯拉罕拿刀杀儿子之前,并没有向天呼求。」为甚么呢?因为「他知道这是上帝要求他最艰难的献祭,但是,当上帝要求时,没有一个祭是太难献上的,他于是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106 vii. 上帝的使者阻止亚伯拉罕献以撒(廿二11~18) 就在最紧急的关头,耶和华介入拯救以撒。 (一)对话 (1)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喊亚伯拉罕,107 两次叫他的名字:「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第11节)。这和第一节只叫他名字一次不同,反映出情况紧急,刻不容缓;108 就如耶和华从荆棘里两次呼叫:「摩西!摩西!」(出三4),从天上两次呼唤「扫罗!扫罗!」(徒九4)一样。109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本节前的经文都用「上帝」一名,为甚么到了本节却用「耶和华」一名,提到「耶和华的使者」(第11节),而不是「上帝的使者」? 有释经者认为创世记的作者故意这样做,让读者知道吩咐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乃是「上帝」,但阻止他这样做的乃是「耶和华」;作者这样分别,强调耶和华和亚伯拉罕及他后代关系密切,因为彼此订立了盟约。110 另一方面,以撒出生也因为「耶和华按着先前的话眷顾撒拉」(创廿一1),所以,在此处救以撒脱离死亡的也是「耶和华」。 当亚伯拉罕听见耶和华的使者喊他,立刻回应:「我在这里」。 (2)耶和华的使者跟着吩咐亚伯拉罕:「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第12节)。111 「不可……下手」原作「不可伸出你的手」,不可用你手中的刀伤害他。 「一点不可害他」原作「不可对他做任何事」,即是:不可让他受到任何损伤(《思高本》和《现代中文译本》的「不可伤害他」可取)。 (3)耶和华的使者解释为甚么亚伯拉罕不可伤害以撒,不用杀死他作为燔祭,因「知道」亚伯拉罕「敬畏上帝」(第12节);怎样可知呢?就是通过亚伯拉罕没有将他的「儿子」、他「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上帝(第12节)。亚伯拉罕通过献以撒这行动,把心中对上帝的敬爱表达出来。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这里用「知道」一词,不是说上帝本来不知道,现在才知道,乃指亚伯拉罕所行的证实祂所知道的(可比较创十八21)。112 这是一种通过「经历」而产生的「知道」。有释经者指出旧约的「知道」常是欢乐的呼叫,如人听见好消息时的反应;所以,当耶和华的使者说:「现在我知道」,这或许是带着欢乐而说出来的。113 或许我们会问:上帝既然早已知道亚伯拉罕会通过这考验,为甚么仍要他接受考验?114 答案是(如前文提及上帝试验人的原因所指出): (A)上帝试验人有教导的作用,让后人可以效法或作鉴戒;所以,此处的「知道」包含的意思是:别人也可因为「知道」亚伯拉罕如何顺服上帝,而效法他。115 (B)考验对人有益,考验之目的乃是使人刚强(出二十20;申八2),如约伯所宣告:上帝「在左边行事,我却不能看见,在右边隐藏,我也不能见他。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伯廿三9~10)。116 第二,「敬畏上帝」并不是着重害怕上帝,它有四种含意: (A)「敬畏上帝」乃指对祂「委身」(committed to God)、全心敬爱,把上帝放在生命的首位。117 (B)「敬畏上帝」在这里乃着重人顺服上帝(创四十二18;王下四1;伯一8;箴一7,十一2)。 (C)亚伯拉罕「敬畏上帝」,类似约伯「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一1);他们两个都经历很大的试炼。 (D)「敬畏上帝」原文是〔yre lohim〕,和第八节「上帝豫备」〔yireh lohim〕读音相近;118 上帝「豫备」(参第14节),因亚伯拉罕「敬畏」。 第三,此处形容以撒是亚伯拉罕的「儿子」、「独生的儿子」,删去第二节之「你所爱的」,原因何在?可能作者暗示亚伯拉罕既然愿意献上以撒,表明他并没有爱以撒多过爱上帝,故此不提「你所爱的」这句话。 第四,本节开始是「天使说」(原文是「他说」,指第十一节的「耶和华的使者」),中间提到「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结束时却说:「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这位使者和上帝同一位格〔有关这特点,可参第十六章「附录」(二)〕。 (二)行动 亚伯拉罕听完使者的说话,应该如释重负,因不用宰杀以撒作为燔祭;但是,作者并没有记下亚伯拉罕对使者说话的感受和反应,也不提到他替以撒解绑,反而记载他随即采取行动献燔祭。作者藉此再次表明亚伯拉罕对上帝的顺服,他来到摩利亚地为的是献燔祭,现在任务还未完成,必须继续努力。所以, (1)亚伯拉罕「举目观看」(第13节)。他抵达摩利亚地时,曾「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第4节),他所见的乃是儿子将要被杀的「屠场」,今次同样「举目」,看见的却是代替儿子被屠杀的动物。 他看见「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第13节),「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这句话,解释这动物为甚么会在该地出现。如果我们参考夏甲的经验(创廿一19),则可推想这只羊本来就「扣」在那里,只是亚伯拉罕没有看见。119 关乎「一只公羊」这句话,可有两种解释: 第一,《和合本》的「一只公羊」,把原文〔ahar〕(另一只 / 后面)改作〔ehad〕(一只)。120 无可否认,希伯来文的 "r"〔r〕和 "d"〔d〕很易混淆;而且,七十士译本和撒玛利亚人五经都是〔ehad〕(一只)。 第二,如保留原来的〔ahar〕,121 则可解作:(A)「后面」,就如《吕振中译本》的「见后面有一只公绵羊」。122 (B)「另一只」,即是在以撒这羔羊之外,有另一只。123 (C)根据乌加列文把〔ahar〕解作「即时」,全句变成「他举目,即时就见到一只公绵羊」。124 上述(A)和(B)的解法都可接受。 (2)亚伯拉罕事不容迟,立刻「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第13节)。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以撒曾问父亲:「燔祭的羊羔在那里呢?」(第7节),亚伯拉罕回答:「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第8节)。「羊羔」乃是年幼的绵羊,但上帝在摩利亚山所预备的并不是绵羊,而是「公羊」(公山羊),为甚么呢?(A)「羊羔」乃预表未成年的以撒,用公山羊献祭更适合。125 (B)「公羊」和燔祭同时出现,在旧约只有本处和利未记九章二至四节,及利未记十六章一、三节出现;前者和按立祭司有关,后者则论及赎罪日。126 所以,创世记的作者记叙上帝预备了「公羊」,把读者的焦点由个人转到团体的层面。127 第二,亚伯拉罕危机一过(指不用杀死以撒),就立刻献燔祭,叫人想起洪水过后,挪亚出方舟,第一件事也是献燔祭(创八20),上帝于是允诺不再用洪水毁灭挪亚的后代,亚伯拉罕献祭也导致后代蒙福(参第17~18节)。 第三,后来犹太人在重要的节期(如新年)都吹「公羊」所造的角,因相信吹角时,上帝会记念摩利亚山上所发生的事(特别是以撒甘愿献上自己)。 (3)亚伯拉罕给所在之地起新的名字,称它为「耶和华以勒」(第14节)。有三点须留意:第一,「以勒」〔yireh〕基本意思是「看见」(see),再延伸为「预备」(see to it)。所以,《思高本》把「耶和华以勒」译作「上主自会照料」,未尝不可。另有释经者把此处的「以勒」译作「看顾」,即是「耶和华看顾」。128 第二,亚伯拉罕所起的名字,重点乃是上帝所做的,而不是他自己对上帝的敬畏、顺服。129 第三,那名字存留很久,直到作者撰写创世记时,仍沿用该名;「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第14节)。 「耶和华的山」一词在旧约常出现,指锡安山(赛二2~3,三十29,六十五25,六十六20;弥四1;亚八3)。 「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bhar yhwh yireh〕可有多种译法(如前文所述,〔yireh〕可解作「看见」或「预备」):(A)「在耶和华的山上祂被看见」。(B)「在耶和华的山上祂将会被看见」。(C)「在耶和华的山上将有预备」(《和合本》的译法)。130 从文法上来说,(A)和(B)可取,131 因为:(a)〔yireh〕是 "Niphal" 形式,应作「被看见」。(b)若把〔yireh〕解作「被看见」,可回应上帝多次向亚伯拉罕「显现」(创十二7,十七1,十八1),两者是同一字根。(c)旧约圣经另一次提到摩利亚,也强调它乃是「耶和华向大卫显现」的地方(代下三1)。(d)七十士译本也作「在山上耶和华显现」。(e)亚伯拉罕在这里的经验类似夏甲,她称使者向她显现的井为「庇耳拉海莱」,记念她在那里看见那看顾人的耶和华(创十六13~14);132 所以,亚伯拉罕称那地为耶和华以勒,可能也是着重遇见耶和华。 或许作者故意采用了含糊的〔bhar yhwh yireh〕,去说明一件真理:耶和华通过祂的预备,让人可以看见祂(即是:「知道和认识祂」)。所以,本节可译作:「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祂可被见得到。』」对于亚伯拉罕来说,摩利亚山乃是耶和华预备的地方;对于后人来说,这山乃是耶和华显现祂自己的地方,让人可以经历到祂的实在。 (三)祝福133 亚伯拉罕起名完毕,天上又有回应,「耶和华的使者第二次从天上呼叫亚伯拉罕」(第15节),宣告上帝的应许。 (1)祝福的原因 因为亚伯拉罕在上文所行的,就是不留下自己的「儿子」、「独生的儿子」(第16节);他顺服上帝到一个地步,愿意按上帝的吩咐献上自己的独生儿子。他配得上帝的应许。 第十八节再次提及亚伯拉罕蒙福的原因,因他「听从了」上帝「的话」。 所以,以下的祝福不是无条件的,乃因为亚伯拉罕所做了的事;后来上帝向以撒提及这些祝福时,再一次强调祂这样赐福给以撒,「都因亚伯拉罕听从」祂的话(创廿六5)。134 (2)祝福的方式 通过起誓,上帝「指着自己起誓」(第16节),这是必会兑现的福泽,因祂不可以背乎自己。上帝「指着自己起誓」,表明这应许最可靠,不会受任何事物阻碍而不实现(赛四十五23;耶廿二5)。在全本创世记里,只有这一次是上帝「指着自己」来起誓。135 创世记后来三次提到这「誓」(创廿四7,廿六3,五十24)。136 创世记的作者为了加强这誓言的可信性,原文在「指着自己起誓」后面,加上了先知书常用的「这是耶和华说的」〔num yhwh〕,就是《吕振中译本》的「永恒主发神谕说」、《思高本》的「上主的断语」。 「这是耶和华说的」〔num yhwh〕在旧约出现了三百六十四次,137 「五经」只有本节和民数记十四章廿八节提到这句话。这话强调耶和华说话可信,正如祂藉以西结先知所指出:「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成就了,这是耶和华说的」(结卅七14)。 (3)祝福的内容 第一,上帝会「赐大福」(第17节)给亚伯拉罕,「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原文直译是「赐福、我必赐福给你」(blessing I will bless you),即是「大大的赐福」,最丰盛的福泽。 第二,他会得到很多的子孙(可参创十三16,十五5,十七2),「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第17节),「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原文直译也是「增多、我必增多你的子孙」,即是「大大增多亚伯拉罕的子孙」。他们会多如「天上的星」(创十五5)、「海边的沙」(这是第一次提及)。 第三,他的子孙人多势众,必会胜过敌人,138 「得着仇敌的城门」(第17节),139 即是夺取敌人的城市。前几章虽曾提及将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的后代(创十二7,十三15~17,十五18,十七8),但没有像这里那样直接、肯定,暗示亚伯拉罕后代得迦南地为业的应许,比前更接近应验的阶段。 第四,他的子孙成为万国得福的渠道,「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第18节),把第十二章三节的「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延伸至亚伯拉罕的「后裔」。亚伯拉罕和后代得福,目的是让他们成为赐福的器皿,使别人得福。 关乎这四重的祝福,有三件事值得留意:(A)它回应第十二章一至三节的应许,亚伯拉罕会由一人变成大国,且会使别人蒙福。第十二章四节至第廿一章多次提到,这「大国」包括很多后代,且能战胜敌人,得迦南地为业(创十五4~5,十六10,十七2、16~20,十八18)。(B)它的重点不只是亚伯拉罕个人,而是他的后代,这和第十二章一至三节不同。(C)重要的是,这四重祝福临到亚伯拉罕,因为他「听从了」上帝的吩咐;第十二章一至三节却记叙上帝主动应许要祝福亚伯拉罕,却只字不提原因或他要做的事。 上帝的应许和祝福与人的回应相连。140 viii. 结束(廿二19) 141 廿二19 「于是亚伯拉罕回到他仆人那里,他们一同起身往别是巴去;亚伯拉罕就住在别是巴。」 由于上帝介入,把悲剧变为喜剧,亚伯拉罕不但没有失去了所心爱的以撒,且获得上帝赐福。他于是离开了「耶和华以勒」这「开心地」,和以撒欢喜的下山去。 (一)他们回到两个仆人等候他们的地方,大家会合了,就启程赶回别是巴。 (二)亚伯拉罕和家人就「住在别是巴」(第19节),就是他栽垂丝柳树的地方(创廿一33)。 不过,有一件事不能忽略,就是本节全不提及以撒一名,为甚么呢?142 而且,本段记载了亚伯拉罕和以撒最后一次谈话,以撒离开亚摩利山后似乎真正「成人」了,143 无须依赖父亲。另外,本段以后也没有再记载上帝和亚伯拉罕谈话,转而向以撒显现(创廿六2)。 再者,本段只字不提以撒的母亲撒拉,144 难道她不关心独生儿子的死活吗?犹太学者认为亚伯拉罕害怕撒拉阻挠他遵从上帝的吩咐,故刻意隐瞒,以致她懵然不知。145 这不合理,因为亚伯拉罕若献上以撒作燔祭,他后来怎样向撒拉交代呢?另有犹太传统相信亚伯拉罕出门时并没有通知撒拉,回去后才告诉她,她一听见就大喊六声,跟着倒毙,146 这自然纯属臆测。 或许作者在本段只把焦点放在亚伯拉罕身上,为的是强调他如何顺服上帝,因此而得着祝福。作者故意不提撒拉,也不着重以撒在整件事所扮演的角色,免得读者忽略了作者最想表达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