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Ichthys
收起左侧

天道圣经注释 - 创世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
(一)本段的内容如下:
  (1)第六章(第13~22节)记叙上帝定意用洪水毁灭作恶多端的人,且把大地洗涤干净,消灭人因强暴所留下的血腥。
  上帝把计划告诉挪亚,吩咐他建造方舟,以及把生物带入方舟,且要预备足够的食物。
  挪亚听从上帝的吩咐建造方舟;他可能在整个建造的过程受尽嘲笑,他和家人或许被视为「疯狗一家」,用这么多时间、心血造一个超级大箱子。150
  (2)第七章记述两件事:
  第一,洪水泛滥:洪水的来源是天上来的倾盆大雨,以及地下深渊的大水。洪水的范畴淹盖了全「地」,比高山还高出廿二呎。结果就是所有人和生物都被除灭。
  第二,进入方舟:挪亚按照上帝的吩咐,带领家人和动物进入方舟;在方舟里面的人和生物逃过洪水的浩劫。
  (3)第八章主要记载洪水消退,以及挪亚出方舟的过程。
  第一,洪水由开始至结束的过程如下:151(A)大雨下降(七10~11)〔二月十七日,星期日〕152(B)四十日后暴雨停止(七12、17)〔三月廿七日,星期五〕(C)洪水泛滥一百一十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七24,八3)〔七月十七日,星期五〕(D)洪水退落,山顶现出(八5)〔十月一日,星期三〕(E)放出乌鸦、鸽子(八6~7)〔十一月十日,星期日〕(F)第二次放鸽(八10)〔十一月廿四日,星期日〕(G)第三次放鸽(八12)〔十二月一日,星期日〕(H)撤盖见洪水全退(八13)〔翌年一月一日,星期三〕(I)挪亚出方舟(八14)〔二月廿七日,星期三〕
  第二,挪亚多次打发飞鸟探视洪水是否消退,直到地都干了,他就按照上帝的吩咐离开方舟(第16节)。值得注意的是,劫后余生的挪亚出方舟后,第一件事就是筑坛向上帝献祭,反映出他敬畏上帝。
  挪亚借着献祭把自己奉献给上帝和赎罪,也表达他感谢上帝的拯救,使他和家人可以逃过洪水的浩劫。约拿先知也曾因上帝用大鱼拯救他,叫他不被淹没而唱出感恩诗(拿二)。
(二)本段表明上帝的各种属性:
  第一,祂的公义,人犯罪,祂用洪水施行审判。
  第二,祂的怜悯,包括保全挪亚和其他生物,且起誓不再用洪水消灭世界。153
  上帝的确满有恩典,每一种生物至少留下一公一母作为洪水后繁殖之用(创六19);154 而且,留下挪亚一家让人可以生养众多(创六18)。
  不但如此,洪水后人的罪根子仍没有改变,上帝却因为祂的恩典,许诺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
  第三,祂的大能,祂使洪水来临,又叫洪水停止,一切自然现象都为祂所控制。
  (三)本段另一个重点乃是「义人可以得救」,虽然上帝会按祂的公义刑罚人,但也同样会根据祂的公义拯救义人(彼前四18)。
  挪亚是个义人,不随波逐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顺服」(创六22)。
 旧约
  (一)第八章记述洪水以后的「再造」,与第一章类似:
  (1)上帝创造天地,祂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一2);今次上帝也用「风」(原文与「灵」相同)吹地,使水势渐落(创八1)。
  (2)上帝创造天地,把天上的水分开(创一7),叫旱地露出来,不受地下水遮盖(创一9);今次上帝闭塞了天上的窗户和地下的渊源(创八2)。
  (3)上帝创造天地,命令水中的生物和空中的飞鸟滋生繁多(创一20、22);今次上帝吩咐一切生物在地上「多多滋生,大大兴旺」(创八17;第九章一节才论述人要生养众多,遍满全地,回应第一章廿八节)。
  (二)创世记的作者记录洪水毁灭世界和世界再造,采用了不少他描述上帝在第一章创造宇宙的字汇。155
  可参下表:创造(创一) 洪水后再造(创七~九)(1)渊面黑暗(一2) 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七11)(2)旱地露出来(一9) 山顶都现出来(八5)(3)地发生青草和树木(一11) 橄榄叶子(八11)(4)作记号定日子(一14) 正月初一日(八13)(5)滋生繁多生在地上(一22) 在地上多多滋生(八17)(6)地要生出活物来(一24) 把活物带出来(八17)(7)我们要造人(一26) 挪亚和家人都出来(八18)(8)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一28a) 生养众多遍满了地(九1)(9)管理海里的鱼(一28b) 海里的鱼都交付了我们(九2)(10)赐给你作食物(一29) 作你们的食物(九3)
  (三)挪亚的方舟和伊甸园相似,在外面的都要灭亡;伊甸园内有上帝同在,同样,在方舟里面可得上帝保守。156
  (四)上帝拯救挪亚和罗得有以下相似的地方:157
  (1)两个记载都论及非以色列人。
  (2)上帝两次都用自然方法施行刑罚(洪水和火)。
  (3)两次都是完全毁灭。
  (4)两次都在灾后通过一位主角去繁殖后代。
  (5)挪亚和罗得都是个「义人」(创六9,十八22~23;彼后二7)。
  (6)挪亚和罗得都在耶和华「眼前蒙恩」(创六8,十九19)。
  (7)两处都有用「毁灭」〔s h t〕一词(创六13,十九13)。
  (五)创世记的作者指出挪亚和「五经」的一些人物相似;他像以诺「与上帝同行」,还和亚伯拉罕、约瑟、摩西相似。
  (1)和亚伯拉罕:
  第一,大家都是「义人」。
  第二,上帝把祂的计划告诉挪亚(第13节),因为他「与上帝同行」(第9节),可知道上帝的秘密,就如亚伯拉罕得知上帝快要毁灭所多玛一样(创十八17)。
  第三,上帝呼唤挪亚出方舟(创八15~九9),和呼召亚伯拉罕出吾珥(创十二1~7)相似:158呼唤挪亚呼召亚伯拉罕(A)上帝对挪亚说(八15)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十二1)(B)出方舟(八16) 离开本地(十二1)(C)挪亚出来(八18) 亚伯拉罕出哈兰(十二4)(D)挪亚筑祭坛(八20) 亚伯拉罕筑坛(十二7)(E)上帝赐福挪亚(九1) 「我必赐福给你」(十二2)(F)我与……后裔立约(九9) 我要把地赐给你后裔(十二7)
  挪亚和亚伯拉罕的分别,乃是挪亚并没有像亚伯拉罕为面临浩劫的人求情。
  (2)和约瑟:
  第一,约瑟被卖到埃及也是为了「保全生命」(同样出现了两次,创四十五7,五十20)。
  第二,挪亚带食物进方舟(创六21),就如约瑟为埃及人收藏粮食(创四十五35)。
  (3)和摩西:
  第一,「方舟」可指一个「箱子」(出二3~5),就是盛着婴儿摩西的篮子。
  第二,挪亚建方舟就如摩西建会幕;事实上,「五经」记载上帝只吩咐人建造两座建筑物,就是方舟和会幕。159
  第三,「照样行」(创六22)也是摩西对上帝命令的回应(出七6、20,十二28,四十16)。
  但圣经并没有记载挪亚像摩西一样为自己同时代的人代求。
  (六)本段反映出上帝的慈爱,尤其是祂决定不再施行洪水的刑罚。
  上帝用祂对洪水后的人所施的慈爱,证明祂对以色列人的慈爱同样是永远长存:「我怎样起誓不再使挪亚的洪水漫过遍地,我也照样起誓不再向你发怒,也不斥责你」(赛五十四9)。
  通过以赛亚先知的话,我们也知道「耶和华就心里说」(创八21),乃是祂自己「起誓」,故是绝对可信的。此外,「起誓」表明创世记第八章廿一节和第九章的「约」有关,因二者关系密切,两个词句可以互用。160
  (七)此处记录所用「洪水」〔mabbul〕一词,在旧约只在创世记和诗篇第廿九篇出现。诗人指出「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廿九10)。
  这正是以色列人和今日信徒应有的信念;无论环境如何变幻无常或是对我们何等不利,我们的上帝永远坐着为王;祂掌管一切。
  真正的信心是超越环境的。
  (八)第八章廿一节「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描述人性倾向犯罪;耶利米先知用类似的话指出以色列人的问题:「因为从立国(原文作「幼年」),以来我们和我们的列祖常常得罪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没有听从耶和华我们上帝的话」(耶三25);「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自从幼年以来,专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卅二30)。
  被拣选的族类不能完成上帝的使命成为万国的祝福,因为「从小就不听从耶和华的话」、「从小就行恶」。
 新约
  (一)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挪亚听见上帝吩咐他建造方舟,他就因着信照办(来十一7):「挪亚因着信,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信心的基础:上帝的「指示」,以祂的话为根基。(2)信心的本质:相信「未见的事」。(3)信心的动力:「敬畏的心」。(4)信心的行动:「预备了一只方舟」。(5)信心的范畴:「全家」。(6)信心的见证:「定了那世代的罪」。(7)信心的奖赏:「全家得救」、「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挪亚虽然不知道世界会否按上帝所说被毁灭,但因为信上帝,就顺服祂一切的命令,且按祂所说的去做;「顺服」的行动是信心最好的表达。挪亚的信心,乃是希伯来书第十一章一节最好的阐释;「信就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挪亚有信心,且加上行为(建方舟),因为「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二26)。
  (二)使徒彼得论及挪亚和洪水,指出一些事情:
  (1)挪亚用了不少时间预备方舟,这段时间就是「上帝容忍等待的时候」(彼前三20)。
  (2)挪亚时代「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人(就是挪亚、妻子、三个儿子、三个儿妇),他们成了「水礼」的表象(彼前三20)。他们怎样凭信心进入方舟以致可以在洪水中获救,基督徒也照样通过洗礼得救。挪亚一家成了基督徒的预表。
  (3)上帝会刑罚「假师傅」,就如祂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彼后二5)。
  (4)挪亚曾为着上帝「传义道」(彼后二5)。
 应用
  (一)我们要小心,不要「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罗六1),因为上帝会刑罚犯罪的人,尤其是那些宣讲异端的「假师傅」(彼后二5)。
  又如彼得所说,上帝会「容忍等待」,但人若然仍不悔改,刑罚必来到。
  (二)我们要赞美上帝,因为祂是有恩典的上帝;祂不但保存了挪亚和他一家,以致人可再次繁殖。而且,虽然人未因洪水而罪性改变,祂仍然决定不再用洪水毁灭人。
  当我们得罪了上帝,记得祂是满有恩典,只要我们真心悔改,祂必定赦免,以致我们可以从头来过。
  (三)我们要学效挪亚对上帝的「顺从」,且要像他一样在邪恶世代中不停「传义道」;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忠心去宣讲,劝勉人悔改归信主,以致他们像我们一样,可以「借着水得救」。
  (四)我们要记得上帝不会不记得我们,祂不会忘记我们,正如祂不会忘记在方舟的挪亚和他一家;祂「记念」他和其他的生物。
  这是十分重要的真理,人会忘记我们,甚至那些曾经和我们山盟海誓的人都可以把我们遗忘;但是,上帝却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让我们在人生坎坷旅途中,紧记上帝这宝贵的应许。161
 附录
一 洪水是否淹没全世界? 162
  (1)赞成洪水遍及整个地球的学者提出下列理由:163
  第一,水淹没高山,比山高过廿二呎半(创七18)。
  第二,洪水在地上有一年的时间。
  第三,倘若洪水只限于地球一部分,何需建造这么巨大的方舟?
  第四,彼得后书第三章六节意味着洪水遍及整个世界。
  第五,既然全人类皆被消灭,洪水必是普及全球。
  第六,地球上有超过一百五十种民族流传了洪水的故事。
  (2)这些论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
  第一,四十天的大雨,就算加上地下水泉涌出大水,仍不能遮盖整个世界。164
  第二,亚拉腊山只不过是大约一万七千呎高,而喜马拉雅山之最高?埃菲勒斯?,高度超过两万九千呎,而洪水只高过亚拉腊山十五肘(廿二呎半,创七20),怎可以盖过喜马拉雅山呢?165
  故此,不少福音派学者赞成「地区性的洪水」、「局部性洪水」,166 因本章的「地上」(创七4、6、10、12、17、18、19、21、23、24)可指中东一带,就如「各地都有饥荒」、「各地的人都往埃及去」(创四十一54、57)的「各地」并不是指全地球,而是指埃及四周的地域,就是埃及人所知道的地方。同理,如果我们从挪亚的观点出发,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全地」。
  这正如「天下万民听见你的名声都惊恐」(申二25)并不是全世界的人类,只指以色列人「所踏之地的居民」(申十一25)。又如「天下列王听见所罗门的智慧,就都差人来听他的智慧话」(王上四34),并不包括全世界所有的君王,只是所罗门时代以色列人所知道的国君。167
  「地区性洪水」的支持者认为,当时所有人类和生物都集中在一个地区(米所波大米,包括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故洪水泛滥,全部死光。168
  换言之,洪水只发生在一片广大但有限的地区,并不包括全球,可能只涵盖创世记第一至第五章的地理范围。169
  洪水淹没了已经有人居住的地面(当时的全地),所有的人都为洪水所淹没(除了挪亚一家)。170
  (3)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洪水只淹没了一个地区,且只消灭了该地区的人和生物,而其他地方仍有人类生存,没有遭受洪水之灾。171
  这说法忽视了创世记作者屡次强调:所有的人和生物(除了在方舟里面的)都全被消灭(创六7、17,七4、21~23)。172
  总括来说,创世记记载洪水毁灭了当时所有的生物;至于洪水是否「地区性」,我们没有足够资料作出定论。173
二 挪亚方舟会重现吗? 174
  创世记第八章四节记载挪亚所造的方舟,洪水后停在亚拉腊山上。过去二千年来,不少人都想找着这方舟的遗迹。
  据说第一次欧洲大战时期,俄国探险队发现一大废船停在亚拉腊山终年积雪之山顶湖上,船的尾部露出于冰雪之外;后因俄国十月革命,没有继续调查。175
  有一组科学家于一九九四年宣称,已在距离亚拉腊山三十二公里的土耳其和伊朗交界处,发现了挪亚的方舟;该组科学家在上址已搜索了六年。
  负责这次搜索工作的,是美国一名沉船专家戴维‧法素特。他透露雷达显示在山上海拔二千三百公尺处埋藏着一船状物体,长一百七十公尺、宽四十五公尺。176
  另一位土耳其地质学家巴拉古坦估计,那艘船的船龄已逾十万年;他又说:「这船是人造的,且肯定是挪亚的方舟。」
  我们不知道这船状物体是否已发掘出来?也不能肯定它是不是挪亚所造的方舟?有些基督徒觉得这不可能是挪亚的方舟,因不是停在亚拉腊山;这种讲法忽视了第八章四节的意思(可参该节的「诠释」)。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相信挪亚曾按上帝吩咐造了一艘方舟,因为圣经这样记载。我们对上帝和祂话语的信心,不是建基于出土的历史文物;纵然考古学家永远找不到挪亚所造的方舟,这不等于历史上从没有这个人出现,以及他没有建造方舟。
三 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 177
  中国不少地区都有洪水的传说,譬如在云南省人迹罕到的高山地带,有一个民族在每年固定的节日祭祀时,所用物品都用指定的木材制造,因为是那一种树木救了他们遥远祖先脱离洪水的歼灭。178
  中国人常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自称;前者当然是指炎帝和黄帝,「华夏」则始于治平洪水定九洲,创下立国伟业的大禹。
  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生活在距今约四千年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之开国功臣。当时洪水泛滥,人类饱受水淹之苦;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终于治平洪水。他因此受到各方拥戴,后成为天子,定国号为「夏后」。179
  不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创世记的记载分别很大,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难把它们比对。
  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却不是这样,它和创世记的记录相近,甚至有学者认为后者乃从前者抄来的。让我们仔细看它们的异同:
1)内容:
  住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市民乌他拿比士(Utnapishtim),得到智慧神依亚(Ea)忠告,要逃离快要为洪水摧毁的城市。180 他按着依亚神的话,造了一艘长、阔、高都是一百二十肘(一百八十呎)的船,船有六层,内外涂上松脂。暴雨来临,他将船的门关紧,委派专人指挥航行;他的家人、亲属、工人、财物,以及田间的家畜因此得救。
  雨下了七日七夜,就止息了。那艘船最后停在尼塞山(Nisir)山顶,乌他拿比士打开窗户,望见陆地;他跟着派出几只鸟儿探测水退了没有,这些雀鸟包括鸽子、燕子、乌鸦;头两只因为没有地方可以立足便飞回来,乌鸦却一去不返。181
  乌他拿比士出了船就献祭,诸神明因为久缺祭物,饥肠辘辘饿到发昏,一闻到祭物馨香之气,便像苍蝇一般拥到祭物那里去。182
  乌他拿比士和妻子蒙神明祝福,长生不老,幸福地住在一个岛上。
2)和创世记比较:
  第一,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和创世记的洪水记载有以下相同的地方:183
  (A)都是用大水毁灭世界。
  (B)都有一人获拣选可以逃过浩劫。
  (C)都以船作为拯救的工具。
  (D)船停在山上。
  (E)都是数次放飞鸟出去看水退了没有。
  (F)出船以后献祭。
  第二,两个记录相异之处:
  (A)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记载洪水的原因十分模糊,并不像创世记那样清楚指出上帝使洪水来临,乃因「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创六5~7、13等)。
  (B)乌他拿比士不但自己和家人进入他所建的船,甚至亲人和奴仆、造船的工人都上了船。这和挪亚只有一家八口进入方舟不同。184
  (C)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把主角描写为大有魄力、计划周详的人,创世记却强调挪亚和上帝的关系,从不提及他的才干。185
  (D)两艘船的形状面积不同,乌他拿比士的船可以航行,不像挪亚的方舟全靠外来力量控制。186
  (E)创世记的洪水在地上泛滥,比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的洪水长得多。
  (F)在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里,众神明都怕洪水,他们「蹲下像狗,在外墙憩下」。187
  (G)两位主角放出的鸟类和次序不同。188
  (H)乌他拿比士看见水干了就自己离船,挪亚却等候,直至上帝吩咐他出船。
  (I)在创世记,洪水后上帝讲话,订定法律;但在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里,洪水结束时众神祇后悔他们所作的,「坐下来哭泣,他们的嘴唇都遮盖了」。189
  (J)乌他拿比士和妻子得神祇祝福,变了神,不用死亡;190 挪亚「共活了九百五十岁就死了」(创九29),但在逝世之前,他完成了上帝保留他的目的,使人类借着他可以从头来过。
  (K)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相信多神,而创世记的记载明显是独神论。191 不但如此,创世记的上帝是全能全知,吉尔加麦士神话却不是。192
  (L)文学体裁方面,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用诗体写成,创世记洪水记载却是叙事文。193
  重要的是,不要只注意到创世记和吉尔加麦士神话故事相同的地方,而忽视它们不同之处。1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参 上帝用洪水执行刑罚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九129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第五节中文圣经译法不同;譬如《吕振中译本》和《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法完全相异。这节直译该为「流你们的血,即是你们的性命,我必追讨;我要向各样的走兽追讨,我要向各人追讨他兄弟的性命」。究竟这节是甚么意思,参「诠释」。1
  (二)第二十节「挪亚作起农夫来,栽了一个葡萄园」,《圣经新译本》和《当代圣经》类似《和合本》。《吕振中译本》则翻作「种地人挪亚是最先栽了葡萄园的」(《现代中文译本》也相似),《思高本》则作「开始种植葡萄园」。究竟挪亚是否人类历史中第一个培植葡萄园的人呢?可参「诠释」。
  (三)第廿六节「耶和华,闪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吕振中译本》作「愿永恒主给闪的帐棚祝福」;究竟经文讲述「称颂」上帝,抑是上帝祝福闪呢?请参看「诠释」。
  (四)第廿七节「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通常都指「雅弗住在闪的帐棚」,但《现代中文译本》把此句译作「愿他的子孙跟闪的子孙住在一起」,把原文的「他」解作「集体名词」,指雅弗的后代。
 结构
i 结束 117
(ia) 上帝赐福和吩咐挪亚 九1~7(ia1)生养众多 九1(ia2)有权管理众生物 九2~3(ia3)不可吃血和杀人 九4~6(ia4)生养众多九7
(ib) 上帝与挪亚立约 九8~17(ib1)立约的对象 九8~10(ib2)立约的内容 九11(ib3)立约的记号 九12~17
ii 附录 1829
(iia) 挪亚咒诅和祝福他的后裔 九18~27(iia1)挪亚的后代 九18~19(iia2)咒诅的原因 九20~23(iia3)咒诅迦南 九24~25(iia4)祝福闪 九26(iia5)祝福雅弗 九27
(iib) 挪亚寿终 九28~29
  以下几方面要留意:
  (一)第一至七节(第一段)首尾相应(inclusio),开始、结束都用「生养众多」。2
  (二)第六节「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乃是交叉平行(A、B、C、C'、B'、A')。3
  (三)第六至七节用诗体写成:4
     「凡流人血的,
      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
      因为按着自己的形像,
      上帝造人。
      而你们,则要生养、增多,
      在地上滋生、增多。」5
  (四)第九至十七节原文次序又是交叉平行:6
     (A)立约(9~11)
       (B)约的记号(12a)
         (C)永约(12b)
           (D)彩虹(13~16a)
         (C')永约(16b)
       (B')约的记号(17a)
     (A')立约(17b)
  (五)第廿五至廿六节也用诗体体裁写成:
     「迦南该咒诅,
      他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
      耶和华闪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
      愿迦南作闪的奴仆;
      愿上帝使雅弗扩张,
      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
      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
  (六)创世记记载洪水,一开始就提到上帝的儿子犯罪因为「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创六2),结束时也指出含犯罪乃因「看见父亲赤身」(创九22)。用「看见」作为这四章经文的开始和结束,首尾相应。
III
i. 结束(九117
1. 生养众多(九1
上帝赐福挪亚和他的后代,他们会繁殖增多;以下两件事要注意:
  (一)在第八章上帝只提到其他生物「在地上多多滋生,大大兴旺」(第17节),本节却指出人类同样「生养众多」。
  (二)本节再次把挪亚和亚当连起来,上帝创世时曾对亚当和夏娃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一28),现在同样吩咐挪亚和他的儿子。
  起初,上帝在祂所创造的世界里,造人后就赐福人;现在,在洪水后再造的新世界,祂也同样「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
  祂借着挪亚再次「创造」,以致人类繁殖增多,散布世界。
2. 有权管理众生物(九23
(一)「惊恐、惧怕」(第2节)常用来描写军人交战时害怕对方的心态(申十一25)。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1)人和其他活物好像水火不容,人要胜过它们、管辖它们;它们惧怕人,且「交付」在人的手里。
  (2)上帝在第一章同样把管理其他活物的权柄赐给人(创一28);不过,那时人和动物平安共处,相安无事,它们不用「惊恐、惧怕」人。
  (3)人和蛇因人犯罪所产生的仇恨(创三15),竟然扩展到整个动物界。7
  (4)人和其他活物的敌恨要到弥赛亚国度降临才会消除;到时候,人和动物在伊甸园和谐共乐的情景必重现(赛十一6~9;何二18)。
  (5)此处只提到「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却没有提及「牲畜」,可能牲畜作为家禽,不会对人「惊恐、惧怕」。8
  (二)上帝不但把管理权交了给人,且让人随意宰割其他活物作食物。以下几方面要注意:
  (1)这些活物包括「凡活着的动物」(第3节),即是所有的动物,除了「死了的走兽」。9
  (2)此处并没有分别「洁净」和「不洁净」的食物。10
  (3)上帝起初让人吃菜蔬和水果(创一29),现在却把动物交给人,任人宰杀煮食,像以前吃任何植物一样(「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第3节)。11
  不过,我们不能肯定洪水前的人是否已经吃肉,12 此处是否正式准许人继续已有的生活习惯。13
  (4)为甚么上帝在洪水后让人吃肉呢?有认为洪水后人的体力比前衰弱,需透过肉类多获取蛋白质。14
3. 不可吃血和杀人(九46
上帝宣告祂的祝福时,加插了两个「吩咐」(也是禁令);在旧约里,只有此处两个「吩咐」针对全世界的人,其他的命令都是对以色列人说的;15
  (一)第一个吩咐:人不可以吃「带着血」的肉(第4节);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上帝在第二章准许人吃「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除了分别善恶树(创二16~17);同样,本章记载上帝准许挪亚和后代吃「凡活着的动物」,除了「带着血」的肉。
  两次都在「甚么都可以」之外,加了一个「例外」,就是一个限制。
  (2)根据摩西的律例,人不但不可以吃「带着血」的肉,也不可吃「血」(利三17;申十二15~16)。
  (3)古时中东的人以为「血」是上等补品,吃了可以增进体力、有益健康。16 上帝却不准人这样做。为甚么不准吃「带着血」的肉(以及「血」)?原因有二:
  第一,吃「带着血」的肉对人身体有害;肉未经煮熟,可能仍有细菌。17
  第二,「血」「就是生命」(第4节)。正如利未记指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利十七11~12)。
  为甚么不可以吃「生命」(血),因为生命的主权是在于上帝(撒上二6;诗卅六9)。不吃血表示尊重生命,尊重生命表明敬畏上帝。18
  直到今日,虔诚的犹太人仍谨守此吩咐,煮食前务必把肉块的血洗干净。19
  (二)第二个吩咐:不可以杀人;以下几方面须注意:
  (1)此处不单禁止人杀害别人,也包括野兽(出廿一28);因为上帝说:「无论是兽是人,我必讨他的罪」(创5节)。20
  本节指出野兽不可以杀害人,却没有提及野兽是否可以杀害别的动物。
  (2)「就是向各人的弟兄也是如此」(第5节),叫人想起谋杀亲弟的该隐。「弟兄」包括亲人、其他人。21
  第五节的意思就是,当人被杀,无论杀人者是动物或人,都必被上帝追讨。无论人杀了谁(就算是杀了他的兄弟),也必要面对上帝的审判。
  (3)「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第6节),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这两句话表明「血债血偿」相应的报复,名副其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太五38)。
  第二,这两句话叫人想起主耶稣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廿六52)。或许,创世记的作者在此处并不是记下上帝颁布的法例,只提出严重的警告:绝对不可「流人血」,免得受罚。22
  第三,有学者建议把「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译作「他的血也因为那人而流」,把「被人」翻作「因为那人」或「代替那人」,23 即是说杀人者因为他所杀的人(那人)而被杀。
  这样解释为的是避免把本节作为支持死刑的理由,因为杀人者可被上帝杀死,不会像《和合本》的译法强调他是「被人所杀」。可是,这译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介词〔b〕在像本句的结构里通常都解作「被」(by),而不作「因为」(for)。24
  第四,有学者指出杀人者必「被人」所杀,因为洪水以后,上帝不想把「死刑」加于人,故由人宣布和执行死刑。25
  这讲法与本节上下文不吻合;上帝只答允不再用洪水灭世,这不等于祂不再宣判死刑。
  (4)为甚么不可以杀人?「因为上帝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第6节);以下几点要留意:
  第一,这两句话乃是作者解释上帝的命令,故不是「因我造人」,而用第三身「上帝造人」。26
  第二,人照着上帝形像所造,乃是动物和人最大的分别,也是动物的血可以流(第3节),人之血不可流的原因。人不单有属于上帝的生命(血),更有上帝的「形像」。27
  第三,「照自己形像造的」回应第五章三节;洪水以后的人仍有上帝的形像。
  为甚么此处只提「形像」而不提「样式」?或许因为「样式」原文〔dmut〕和本段多次提及的「血」〔dam〕相近;作者故意不提「样式」,免得读者以为人真如「巴比伦的创造故事」所说,乃是用泥和提亚抹之血〔dam〕混合而成,故有上帝的「样式」〔dmut〕。28
4. 生养众多(九7
有两件事值得注意:
  (一)本节不但回应第一节,且和第六节成强烈对比;挪亚和他的儿子要「制造生命」,不是「夺取生命」。
  本节第一句可作「但你们自己,则要生养众多」。29
  (二)「昌盛繁茂」原作「滋生、增多」(「增多」和前一句「众多」原文是同一个字),重点都是人口增多,遍满地上,并不是指他们「生意兴隆、凡事顺利」。
  有学者建议根据七十士译本,把「繁茂」〔rbu〕改为「治理」〔rdu〕,和第一章廿八节相应。30 这不是必须,我们在可能的范围下该保留原有的希伯来文。
立约的对象(九810
(一)本段提到上帝和挪亚立约,此处所用的动词也如第六章十八节用「坚定」〔qum〕。31
  「约」是本段(第8~17节)的主题,它一共出现了七次。
  本段的「立约」也像第六章一样,偏重上帝单方面对约的「义务」,而不要求挪亚和后代做任何事;这明显和旧约其他的「约」不同,譬如西乃山的约要求选民顺从(出十九5~8,廿四3,卅四10~28)。32
  不过,「约」〔brit〕一词基本意思为「应许」、「允诺」、「保证」,33 这正是第六章和本段的意思:上帝在第六章命令挪亚一家和其他生物进入方舟,且应许又保证他们都可以存活;祂在本章则允诺并保证不再用洪水灭世。
  (二)有学者认为上帝和人在此立约,是给人有足够恩典去履行第一至七节的命令。34 这讲法不对,因此约和上文的命令没有直接关系,上帝命令人不可以吃血和杀人,但上帝的约却指出祂不会再次用洪水毁灭世界。35
  (三)上帝和谁立约?
  (1)挪亚、他的儿子、他们的后代(第9节)。
  (2)所有的活物,就是「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包括「飞鸟、牲畜、走兽」(第10节)。
  上帝在第五节禁止野兽杀人,此处指出它们像人一样受到约的保护。人和动物紧紧相连,就如出埃及的十灾不少是牵连动物,第十灾除了杀掉埃及人的长子,更把头生的牲畜一并杀害(出十一5)。
  (3)值得注意的是,下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上帝立约的对象:36
  第一,「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第12节)。
  第二,「我与地」(第13节)。
  第三,「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第15节)。
  第四,「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第16节)。
  第五,「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第17节)。
  上帝和挪亚立约包括了所有的活物和地,名副其实是「普世性」。37
立约的内容(九11
(一)此约的内容和上帝在第八章自言自语相似(创八21),就是上帝许诺不再用洪水毁灭地和其上的活物(本节两次提到「不再有洪水」)。
  (二)当然,上帝只答应不再用洪水灭世,并没有说祂不会用其他方法毁灭世界。
立约的记号(九1217
(一)本段提到圣经第一个约的记号(「虹」,第13节);38 其他两个是「割礼」(创十七11)和「安息日」(出卅一16~17)。
  「安息日」是上帝创造天地的记号,「虹」乃是上帝再造世界后不再毁灭的记号,「割礼」乃是上帝拣选亚伯拉罕,开始了希伯来族的记号。三个记号都揭开了人类历史新的一页。
  (二)上帝「把虹放在云彩中」作为记号(第13节)。此处的「虹」并不是这时候才造的,乃是上帝使原有但被遮盖了的彩虹出现;所以,上帝说:「必有虹现在云彩中」,而不是:「我在云彩中创造了彩虹」。
  洪水后,彩虹添了崭新的意义和功用,成了上帝怜悯的记号。39
  (三)关乎「虹」,以下几点要留意:
  (1)「虹」原文是〔qeset〕,可指「彩虹」(rainbow)或「弓」(bow)。40
  旧约圣经曾提及「弓」是上帝手中一种武器(哈三9),此处挂在空中的「弓」可用来射出「闪电」,现却成了「和平」的记号。
  (2)有学者指出上帝用「彩虹」作为立约的记号,乃因它在阴沉的云层特别灿烂辉煌,使人想起上帝的恩典;何况它是风暴后太阳折射而生,令人联想到审判和怜悯结合。41
  (3)「彩虹」有不少的特点,42 包括:
  第一,它是自然界一种现象。
  第二,它十分美丽,彩色缤纷,鲜艳夺目。43
  第三,它出现时,好容易看得见。
  第四,它不限制于某一地方,到处都可以出现。
  (4)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完工就「安息」(rest,创二1~3);今次「再造」完毕,就挂起祂的「弓」(使「弓」安息,rest of His bow);两次都和「安息」关连。44
  (5)新约圣经指出上帝的宝座有「虹」围绕,它「围着宝座,好像绿宝石」(启四3);另外,大力的天使「披着云彩,头上有虹」(启十1)。
  (四)第十三节末「我与地立约」有两种含意:
  (1)「地」代表了在地上一切的活物,45 就是前一节「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即是第十五节「各样有血肉的活物」(还有第16、17节)。
  (2)此处故意指出上帝和「地」立约,因为此约强调上帝不再用洪水消灭各样的活物,以及「不再有洪水毁坏地」(第11节)。
  (五)第十五和第十六节都提及上帝「记念」,以下几点要留心:
  (1)这「记念」回应第八章一节「上帝记念挪亚」,强调上帝的信实。46
  (2)上帝一见彩虹,「便记念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第15节);彩虹成了上帝的「备忘图」。
  这和「割礼」作为立约的记号截然不同;彩虹提醒上帝祂和挪亚所立的盟约,割礼却提醒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务要记得上帝和他们所立的约。
  (3)为甚么上帝要彩虹提醒呢?难道祂善忘或会失忆吗?当然不是。创世记的作者只不过用拟人法强调:上帝必会按祂所说去做,祂不会食言;天上的彩虹证明祂是值得信靠的。
  (4)上帝的「记念」会维持多久呢?乃是永恒无止境,因此约是「永约」(第12、16节)。
  此约的对象是「普世」(包括其他生物),有效的时期乃是「永久」。
  (5)上帝何时「记念」,就是当祂「看见」彩虹的时候(第16节);此处的「看见」,回应洪水记载开始时,上帝「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创六5)和「上帝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创六12)。
  上帝见人犯罪,就用洪水毁灭世界;同样,当祂看见彩虹,就记得不可用洪水灭世。相同的动作(「看见」),但所见的东西不同,结果也迥然不同。
  (六)无可否认,上帝和挪亚立约,并没有要求他或他的后代,以及其他生物做任何事、尽任何义务。从这方面来说,上帝在本章只是用「约」强调祂的应许,就是必不再用洪水去毁灭世界。47
  上帝和挪亚立约,和旧约其他的约确是不同。
ii. 附录(九1829
挪亚的后代(九1819
(一)洪水记载的开头提及挪亚三个儿子(创六9~10),结束时再次列出他们的名字。
  (二)「含是迦南的父亲」(第18节)第一次提及挪亚的孙儿,作者这样做,明显是为了下文记载含做错事而迦南受罚留下伏笔。
  (三)第十九节「他们的后裔分散在全地」,也为第十章留下伏笔;上帝的应许必兑现,挪亚的儿子果然「生养众多,遍满了地」(第1节)。
咒诅的原因(九2023
本段叙述迦南受咒诅的本末。
  (一)挪亚出方舟后成了一个「农夫」,两件事值得注意:
  (1)「农夫」原作「一个属土地的人」(a man of soil/land),这可以指他以耕地为职业。他这样做履行了上帝要亚当「治理地」的吩咐(创一28)。
  (2)「一个属土地的人」也可指他和地的密切关系,叫人想起亚当是上帝用「地上的尘土」所造(创二7)。
  总括来说,这句话把挪亚和亚当连起来,后者是上帝创造天地时的管家,前者却是上帝再造万物时的代表人物。
  (二)挪亚不但耕地,且为人类的历史开创了培植葡萄园;因为第二十节下半直译是「他开始和栽植一个葡萄园」,而「开始」〔h l l〕指「首次」。48
  此处指出挪亚是第一个种葡萄的人,为下文记叙他醉酒留下伏笔。49
  挪亚「栽了一个葡萄园」,叫人想起他和亚当三方面相似:
  (1)挪亚栽植葡萄园,亚当却获上帝为他在伊甸栽了「一个园子」(创二8)。
  (2)挪亚因为喝了园中果树所酿的酒而出问题,亚当、夏娃也因吃了园中的果子犯罪。
  (3)亚当的儿子该隐所犯的罪远比父亲厉害,挪亚的儿子含的罪比挪亚醉酒又严重得多。50
  挪亚和亚当相似。51
  (三)葡萄园园主过分享受他劳碌的「成果」;挪亚喝得太多葡萄酿的酒;他「便醉了」(第21节)。他醉酒酿成另一桩悲剧,有几件事要留意:
  (1)以色列人并不禁止饮酒;酒能使人喜乐(士九13;诗一○四15)、解除人的痛苦(箴卅一6b~7)。不过,醉酒和酗酒对人有害,圣经多次提到醉酒的害处(箴廿一17,廿三20~21;赛五22)。52 本节是圣经第一次提到「酒」,第一次提及就勾划出醉酒的害处,这真值得警惕;53 好的东西可以因滥用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2)挪亚是圣经里第一个因为醉酒而闯祸的人,54 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中第一个醉酒的人,因他是种植葡萄的鼻祖。
  (3)为甚么挪亚会喝醉?有学者认为他要加强性欲和生殖力,故喝多了;55 这纯属猜测,全无经文支持。
  挪亚喝醉可能因为过度兴奋,一时不慎多喝了;或许他是第一位酿酒的人,不知道喝多少就会醉倒。56
  (4)挪亚何时喝醉?可能是洪水后很久的事,因他的孙儿迦南(洪水后才出生)看来已是成人。57
  (5)重要的是,圣经作者不会刻意为伟人「遮丑」,「整容」,只记下他们伟大的事迹,对他们所做的错事或失败却只字不提。这和其他古书「美化」英雄的做法迥然不同。无论是挪亚醉酒、亚伯拉罕撒谎、大卫奸淫、彼得三次否认基督,圣经都记下作为我们的鉴戒,让我们看见人性的软弱。
  (四)挪亚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神智不清,竟然「赤着身子」睡着了(第21节)。58 其实,创世记的作者并没有指出挪亚喝醉犯了大错,问题乃是出于「赤身露体」。除了创世记第二章,「赤身」(第22节)在圣经多含负面的意思(出二十26;申廿三13;撒下六16)。
  醉酒常常导致赤身露体(哀四21;哈二15),赤身就失去尊严。59
  (五)挪亚「在帐棚里赤着身子」(第21节),「帐棚」是私人地方,表明挪亚不是在公众场所赤身;所以,含不应私窥父亲赤身。
  挪亚赤身引来两种不同的反应:
  (1)第一种反应是他儿子含「看见他父亲赤身」(第22节);以下几方面要注意:60
  第一,按常理,含看见父亲露体,就该拿衣服为父亲遮身,正如他兄弟后来所做的(第23节)。他却没有这样做,不但没有为父亲遮体,反而跑到外边告诉兄弟;这是不尊敬父亲的表现。
  所以,含所犯的罪并不因为「看见他父亲赤身」(参第24节)。61
  第二,乌加列文献指出:当父亲喝醉脚步踉跄时,孝顺的儿子就要背起父亲。以赛亚先知描述耶路撒冷受刑罚,喝了上帝忿怒之杯,东倒西歪时,她的诸子中竟没有一个搀扶她(赛五十一17~18),可见她受的刑罚甚重。62
  含不拿衣服遮盖赤身的父亲乃是不孝。
  第三,有学者认为「看见他父亲赤身」,等同「露他父亲的下体」(利十八11),即是与父亲的妻子发生性关系,犯了乱伦之罪(可比较流便的罪行;创卅五22,四十九3~4)。63 根据这讲法,含和母亲性交,而迦南就是乱伦所生的儿子。
  这讲法有几点值得商榷:
  (A)「看见他父亲赤身」并不等于「露他父亲的下体」。
  (B)如果含犯了乱伦的罪,他怎会告诉两个哥哥呢?
  (C)如果含的确犯了乱伦之罪,闪和雅弗为甚么要用衣服披在挪亚身上呢?
  (D)这解释也不能切合上文挪亚喝醉「在帐棚里赤着身子」,因为含所犯的若是乱伦之罪,作者为甚么要先记载挪亚喝醉和赤身露体呢?64
  第四,也有学者认为「看见他父亲赤身」,乃是「阉割」或「鸡奸」委婉的说法,因第廿四节提及「小儿子向他所作的事」,这不可能指「看见他赤身」;「向他」和「作」暗示和身体接触的行为(如性侵犯)。有些解经家也以为此处论及「阉割」,因洪水后挪亚再没有生儿养女。65
  这样的解释把太多原来没有的意思加于该节经文。66
  总括来说,含所犯的错误就是看见父亲露体,却不采取行动为父亲遮体;这反映出他不尊敬和不孝顺父亲(起码在这件事上)。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含的罪行也许和「性」有关,原因有二:
  (A)从第六章至第九章的结构来看,一开始就提及「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儿」不正当的关系(越限);本段(第20~27节)作为结束也可能关乎不应有的关系(乱伦)。67
  (B)本段可能是教导选民不要学效迦南人在「性」方面犯罪。68
  第五,重要的是,含犯罪是因为「看见」,上帝的儿子堕落也因「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创六2)。
  第六,含不但「看见」,且「到外边告诉他两个弟兄」。有人揣测含告诉兄弟时,曾加盐加醋、绘影绘声的形容父亲露体的丑态;69 也有学者指出他对兄弟说话时,态度是嘲笑和揶揄。70 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含曾经这样做;不过,创世记的作者指出,挪亚酒醒「知道小儿子向他所作的事」(第24节),这「向他所作的事」或许和含所说的话有关。
  根据当时的习俗,儿子不应讲论父亲赤身这种羞耻之事;讲论本身已构成不敬。71
  第七,第六章指出人的主要罪行是「强暴」(第11、13节),而该词的原文字根〔h m s〕和「含」一名的字根〔h m〕相似。
  (2)第二种反应就是闪和雅弗拿了衣服,搭在自己的背上,倒退走进帐棚,把衣服盖在父亲身上(第23节)。以下几点值得留意:
  第一,此处的「衣服」是长外衣,晚上可当作「毛被」(blanket)盖身(出廿二26)。他们两兄弟把长衣披在父亲身上,除了「遮丑」,或许也是害怕父亲酒后受凉,致染疾病。
  第二,两兄弟不但「倒退着进去」,且「背着脸就看不见父亲的赤身」,即是没有看见父亲的下体;这和含「看见他父亲赤身」成了强烈的对比。
  第三,为了更清楚表达两兄弟和含的态度截然不同,创世记的作者用了交叉平行和首尾相应;第廿二节开始是「看见他父亲赤身」,第廿三节结束直译是「他们父亲赤身他们看不见」。
  第四,两兄弟用衣服遮盖父亲的赤身露体,正如上帝为亚当和夏娃做衣服,以致他们不用赤身露体(创三21)。72
咒诅迦南(九2425
(一)第廿四节记叙挪亚清醒了,他「醒了酒」。73 究竟他醉了多久,创世记的作者并没有交代,也没有解释挪亚醒后如何得知含所作的事。
  (二)第廿四节称含为「小儿子」,可有三种解释:
  (1)指「次子」,含排行第二。
  (2)指「藐视」(耶四十九15;俄2),含作了坏事被藐视。
  (3)指最小,是幼子、么子。74
  从希伯来文的结构来看,第三种解释最合理。
  这样,根据本节和第十章廿一节「闪是雅弗的哥哥」,我们可知:闪是长子、雅弗是次子、含乃是幼子。但是,如果含是最小的儿子,为甚么圣经常说:「闪、含、雅弗」(创六10,七13,九18,十1)?
  我们首先要记得名字排列的次序不等于「长幼」的次序,正如创世记第廿五章九节把以撒排在以实玛利之前,约书亚也把雅各排在以扫之前(书廿四4)。
  为甚么先提及年幼的含,有三种讲法:
  第一,因为含的后代和闪的后代关系较密切,故把这两个名字排在一起。75
  第二,创世记的作者喜欢把那「蒙拣选」的排在前面,参前文的以撒和以实玛利、雅各和以扫。
  第三,从诵读的角度来说,把少音的字排在前面比较适合,就如「恩惠和慈爱」,通常都把「恩惠」〔hen〕放在「慈爱」〔hesed〕的前面;又如「日夜」,通常都把「日」〔yom〕放在「夜」〔laylah〕之前,尽管以色列人计算日子是从黄昏开始。
  「闪、含、雅弗」比「闪、雅弗、含」读起来较畅顺。
  第二和第三种讲法都合理。不过,最重要的是,此处的「小儿子」证实了「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创八21);洪水后的人和洪水前分别不大,罪性不改。
  (三)有学者认为「小儿子向他所作的事」(第24节),乃指含「到外边告诉他两个弟兄」(第22节)一事。76
  这解释比较把「向他所作的事」解为性侵犯挪亚更适合。
  (四)当挪亚知道了含对他所作的事,他就开口说话。以下几点应注意:
  (1)创世记第六至第九章记下挪亚不少事迹,此处才首次记录他的话;他第一次说话,就咒诅。他说:「迦南当受咒诅」(第25节)。77
  (2)根据下文来看,尤其是第廿七节(「愿上帝使雅弗扩张」),我们可知挪亚在此乃是表示他的愿望,希望迦南受到咒诅,这也是他的祈求。78
  (3)他的愿望就是迦南成为「奴仆的奴仆」(第25节),即是最低贱的奴仆,有如「众首领的领袖」(民三32,原作「领袖的领袖」)。79
  (4)创世记记载不少伟人所宣讲的祝福和咒诅,多是采取「预告」的方式预告他们后代将来的遭遇(创廿七27~29、39~40,四十八15~20,四十九2~28)。80 挪亚的预告不但牵涉三个儿子和孙儿,也影响他们的后代。81
  (5)挪亚咒诅迦南,他「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这「弟兄」指亲人,不一定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可参创十六12,廿七29)。82
  (6)「迦南」一名的字根〔k n 〕意思是「降卑」,这正是「奴仆」的写照。
  为甚么挪亚咒诅迦南而不是罪魁祸首的含呢?请参「附录」。
  (五)或许有人觉得挪亚小题大做,含不孝敬他,是否应受如此严厉的咒诅?让我们不要忘记古时的人重视「孝道」,对父母不敬乃是「滔天大罪」,甚至可以被处死(出廿一15;申廿一18~21)。
祝福闪(九26
(一)挪亚「咒诅」完了,就赞美;他赞美的对象不是人(闪或雅弗),乃是「耶和华,闪的上帝」(第26节)。
  有学者却认为:83
  (1)挪亚的「咒诅」和「赞美」不可能紧连在一起。
  (2)挪亚在第廿七节愿望上帝赐福雅弗,此处应提述上帝会为闪做一些事。
  他们建议把「称颂」〔bruk〕改为「祝福」〔barek〕(只改母音,子音不变);同时候,把「闪的上帝」〔lohe sem〕改作〔elhe sem〕(也只改母音)。这样,「耶和华,闪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则变作「耶和华祝福闪的帐棚」(参《吕振中译本》)。
  不过,古译本却不支持这改动,多数保留希伯来文原来的母音。84 另一方面,我们应尽量不更改原文,除非明显是抄写错误。所以,我们应保留「耶和华,闪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85
  (二)挪亚通过赞美,预言闪和他的后代蒙拣选,耶和华会成为他们的上帝,有如耶和华是亚伯拉罕和以色列人的上帝(出三15),他们都是闪的后代,道成肉身的主耶稣也是。
  挪亚的称颂和亚伯拉罕仆人的称颂相似(创廿四27),后者乃是感恩的呼叫。
  (三)挪亚且预言迦南会作闪的奴仆。
祝福雅弗(九27
挪亚为雅弗祝福可分三部分:
  (一)「愿上帝使雅弗扩张」(第27节)。「雅弗」一名的意思正是「扩张」,故挪亚对雅弗的祝福和他的名字相关。86 在旧约,人「扩张」表明得着上帝赐福(创廿六22;伯十二23;诗四1,十八19,卅一8)。
  本节只用「上帝」,没有像祝福闪时用「耶和华」,上帝与闪的特别关系可见一斑。
  (二)雅弗要「住在闪的帐棚」(第27节),反映出:87
  (1)雅弗作为闪的客人,可分享闪所得的恩福。88
  (2)他们和谐共处(诗八十四10,一二○5)。89
  (3)闪对待雅弗比待迦南好得多。90
  另一方面,雅弗「住在闪的帐棚」,表明他的地位低过闪,因为闪是主,雅弗是宾。91
  (三)挪亚预告迦南会作雅弗的奴仆:「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第27节),迦南的后代会服事雅弗的后裔。
  (四)挪亚的咒诅与祝福如何应验呢?
  (1)迦南的后代成为闪后代的奴仆应验于约书亚(书九23)、士师(士一28)、大卫及所罗门(王上五13~18,九21;代下二16)的时代。
  (2)迦南的后代服役雅弗的后代应验于玛代和希腊时代;玛代和希腊人都是雅弗的子孙(创十2,「雅完」就是希腊)。
  (3)雅弗「住在闪的帐棚」可能指非利士人住在巴勒斯坦西岸。92
  也有把「雅弗」解作外邦人,当外邦人(如波斯、希腊、罗马人都是雅弗的后代)成了基督徒(弗三6),就享受闪的后代(以色列人)所蒙的福气。这种讲法并不是创世记作者的原意。
挪亚寿终(九2829
(一)这两节可说是第五章卅二节的延续,中间插入了洪水的记载。
  (二)挪亚三分之二的人生乃是活在洪水前,当时他忙于建方舟和其他准备工夫。洪水后他活了最后的三分一生命,圣经只记载他三百五十年里的两件事迹,就是建坛和醉酒。
  (三)挪亚能活到「九百五十岁」,表明这个属于洪水前的人,寿数并没有因为洪水而缩短。93
  不过,无论他寿命多长,一代伟人都难逃「一死」,他留下的是那可能永找不着的方舟遗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
  (一)本章记述上帝如何赐福、吩咐人类第二个始祖,就是硕果仅存的挪亚,以及他劫后余生的三个儿子:
  (1)他们要生养众多(第1、7节),第十九节记载这祝福应验。
  (2)他们管辖海陆空一切活物(第2节),且可随意宰杀它们以供食用(第3节),只是不能吃带血的肉和血。
  为甚么不能吃带血的肉呢?因为「血」代表着「生命」(利十七11、14),而「生命」源于上帝(撒上二6;伯四9;诗卅六9),故人不能吃血。
  上帝同时警告,他们可以宰杀动物,却绝对不能杀害人,因为人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第6节),洪水以后的人仍有上帝的形像。
  (二)上帝赐福挪亚后,又主动和挪亚立约,这「约」有一些特点:
  (1)范畴:包括挪亚、三个儿子、他们的后裔、一切活物;在这方面此约和其他的约不同(如亚伯拉罕和西乃山的约,都是和一个或一群人立约)。
  (2)时间:是一个「永约」,从当时直到永远。
  (3)记号:天空的彩虹,提醒上帝祂许下的诺言。
  (4)条件:是无条件的盟约;人类和其他活物不用做任何事去履行此盟约。这约其实是一个「应许」,上帝应许永不用洪水毁灭地和其上的人。这应许用盟约的方式表达,强调上帝必会履行祂的诺言。
  值得注意,全本旧约圣经都没有再提及此约。94
  (三)本章最后记载挪亚醉酒带来了含对父亲的不敬;
这件事反映出洪水后的人仍像以往一样在罪恶权势辖制之下(创八21),像挪亚这样的义人也会作出糊涂事,他儿子也轻易陷入罪恶的网罗里。
  此外,本章通过挪亚咒诅迦南,解释了迦南人臣服以色列人的来龙去脉。95
  (四)本章的主角明显是上帝,祂主动赐福挪亚和他的后代、和他们立约;祂是「应当称颂的」(第26节)。
  不过,创世记的作者却没有清楚记叙上帝做了甚么去拯救挪亚。祂所做的,只不过是预先警告挪亚洪水要来临,吩咐他建造方舟。挪亚获救,岂不是因为他听上帝的吩咐建造了方舟,且按上帝的命令带领全家和指定的活物入了方舟?
  作者用了扑朔迷离的笔法刻画上帝,反映出创世记(甚至整个本旧约)的上帝,并不是我们可以全然明白的(赛四十五15)。
 旧约
  (一)上帝赐福挪亚,和祂赐福亚当有以下的异同:
  (1)相同:
  第一,他们都要生养众多(创一28,九1)。
  第二,他们都要管理其他活物(创一26,九2)。
  (2)相异:
  第一,亚当时代,人与其他活物没有仇恨;挪亚时代,其他活物惊恐惧怕人(创九2)。
  第二,亚当时代,人不宰杀其他活物,只吃素(创一29);挪亚时代,人宰杀其他活物以供食用(创九3)。
  第三,亚当时代,上帝并没有发出警告,禁止人互相杀害;挪亚时代,人的毒恨猖獗,继续该隐和拉麦的残杀,上帝因此预先警告人不可重蹈该隐的覆辙。
  (二)创世记第一章记叙上帝创造天地,提及上帝十次说话(创一3、6、9、11、14、20、24、26、28、29),而第六至第九章记载洪水的事迹,也提到上帝十次说话(创六7、13,七1,八15a、八15b、21,九1、8、12、17)。96
  (三)本章和创世记第二至第三章的关系:97
  它们有不少相同的地方:98伊甸园犯罪(创二~三) 挪亚醉酒(创九20~27)(1)园子(二8) 栽了一个葡萄园(九20)(2)女人摘下果子来吃(三6) 喝了用葡萄造的酒(九21a)(3)他们赤身露体(三7) 赤着身子(九21b)(4)就为自己编作裙子(三7) 拿衣服给他盖上(九23)(5)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三7) 知道小儿子作的事(九24)(6)必受咒诅(三14) 迦南当受咒诅(九25)(7)该隐、亚伯、塞特(四25) 闪、含、雅弗(九25~27)
  除了这些类同,还有下列几方面值得注意:
  (1)第二章七节指出亚当是用地上的尘土而造(man of the earth),第九章二十节则称挪亚为「农夫」(原文直译是 a man of the earth)。
  (2)第二章十五节强调人「安息」(「安置」的含意),而挪亚的名字正是此意。
  (3)第三章人犯罪和伊甸园的果树有关,在第九章挪亚的问题也和葡萄树相连。
  (4)第三章记述亚当和夏娃的后代因他们犯罪受影响,含的后代也因他犯罪受连累。
  (四)挪亚醉酒和该隐犯罪相似之处:99
  (1)该隐是「种地的」(创四2),挪亚「作起农夫来」(创九20)。
  (2)该隐因为献上所种植的不蒙悦纳而犯罪,挪亚也因为所种植的犯错。
  (3)该隐犯罪后说「不知道」(创四9),挪亚醉酒时失去了「知觉」,醒后却「知道」小儿子所作的事(创九24);两处都和「知道」有关。100
  (4)该隐的罪行和弟弟相关,挪亚醉酒成了儿子犯罪的导火线;两处都和家人有关。
  两件事最不同的是:该隐犯罪后上帝宣告刑罚,挪亚却是自己咒诅迦南。
  (五)挪亚醉酒和第六章「上帝的儿子」犯罪,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1)第六章上帝的儿子犯罪是因为畸形的关系,不守本位,超越了上帝所定下的规矩和范围;第九章记载同一个问题。
  (2)第六章强调「地上」(第5、6节),第九章也和「在地上」栽种了葡萄园有关。
  (六)挪亚醉酒和罗得的异同(创十九30~38):
  (1)相同:
  第一,都是父亲醉酒。
  第二,都牵涉子女以及和「性」有关的罪行。101
  (2)不同:
  第一,挪亚是自己饮醉,罗得却为女儿用计灌醉。
  第二,罗得和女儿发生了性行为,而挪亚却没有。
  第三,罗得和女儿乱伦生下两个儿子,挪亚却没有。
  (七)挪亚的约和亚伯拉罕的约(创十七)之异同:
  (1)相同:
  第一,都是上帝采取主动。
  第二,都有约的记号。
  第三,都是永远、世世代代。
  (2)不同:
  第一,挪亚的约包括全世界的人和生物,而亚伯拉罕的约只牵涉他和他的子孙。
  第二,挪亚的约是上帝答应不再做一件事,是消极的;而亚伯拉罕的约是上帝做一些事,包括使亚伯拉罕作多国的父、后裔极多、上帝和他们有密切的关系,以及把应许地赐给他们。
  第三,挪亚的约之记号并不要求他和子孙做甚么事,但亚伯拉罕的约之记号乃是他和子孙(男性)要守「割礼」。「割礼」这记号乃提醒人要守约,「彩虹」却用来提醒上帝。102
  第四,上帝和挪亚立约,他并没有讲甚么话或采取甚么行动,而上帝和亚伯拉罕立约,他不但用说话回应,且采取行动。103
  (八)挪亚的约和西乃山的约(出廿四)有以下相似的地方:104
  (1)立约前都先筑坛和献祭(创八20;出廿四4~5)。
  (2)都提及上帝赐福(创九1;出廿三25)。
  (3)都禁止人被动物或其他人杀害(创九2~6;出廿三22、29)。
  (4)都提到「地」不被毁灭(创九11;出廿三29)。
  (5)挪亚的约以云中的彩虹为记号,西乃山的约也提及「云彩」把山遮盖(创九13~17;出廿四15)。
  (九)含所犯的错叫人不期然想起「十诫」:
  (1)十诫提到上帝的话:「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二十5);含做错事,儿子迦南和后代因此遭殃。
  (2)十诫吩咐人要「孝敬父母」(出二十12);含正是犯了「不孝敬父亲」的罪。
  (十)以西结书第十四章十四节提及三位英雄,就是挪亚、但以理、约伯。他们三人有共同的特点,都是「义人」。105
  他们的「义」不但救了自己,且帮助了其他人;别人因为他们的「义」而得救。
 新约
  (一)三本符类福音都用挪亚的日子比喻「主的日子」(太廿四37~39;可十二25;路十七26~27)。
  正如主自己所说:「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太廿四38~39)。此处所提的「吃喝嫁娶」乃指人日常的活动,不是做错事;只不过人太投入自己的活动,失去儆醒之心,忘记了洪水将到,把他们全部冲走。
  主耶稣指出,「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太廿四37);所以,人要「预备,因为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廿四44)。
  (二)不但旧约圣经延续本章第四节的精神,新约圣经也同样禁止人吃血(徒十五19~20、28~29,廿一25)。
  (三)本章第六节警告人不可以杀人,主耶稣却把此禁令提升至不可「向弟兄动怒」、不可「骂弟兄是魔利」(太五21~22)。
 应用
  (一)我们要记得上帝必守祂的诺言;祂应许过挪亚和他的儿子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第1、7节),他们的后裔果然就「分散在全地」(第19节)。
  (二)我们要避免吃血。
  (三)我们不但不可杀人,也不可向弟兄发怒、骂弟兄。
  (四)我们要谨慎自守,不可松懈,因为稍不小心,就会犯罪;没有一个人(包括像挪亚这样的伟人)能担保自己不犯错。
  如果我们犯罪,许多时候不但自己羞耻,且导致人犯错。作为父母,我们的过错可以影响儿女,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我们要孝敬父母,千万不要仿效含做一些不尊敬父母的事。作为中国人,「孝道」这美好的传统,必须持守。
  (六)我们要尽力教养儿女,同时接受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儿女,可以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包括品格),就如含和他两个哥哥受同样的家庭教育,表现却不同。后天的因素不可以忽视。
  (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预备好迎接主再来。
 附录
一 本章第六节支持「死刑」? 106
  全球大部分的国家都设有死刑,只有二十一个国家禁止死刑。有基督徒用本章第六节作为支持「死刑」的理由,认为「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此杀人者应偿命。107
以下几件事值得留意:
  (1)我们不能肯定第六节是否只是一个预言:杀人者会被人杀死。108 设若我们坚持本节提供了一个原则,仍不可忘记此处并没有说明这原则应如何运用。
  (2)挪亚时代,没有执法(警察)和司法(法庭)的机构处理罪案。
  (3)杀人犯岂不是也照上帝的形像造吗?109
  (4)上帝后来为选民设立逃城,让那些误杀了人的罪犯,可以因此得生不须被杀(民卅五6~34);事实上,在本章以前唯一的杀人犯(该隐)并未被杀,他得到上帝保护。
  (5)本节的命令不能和「五经」其他的法律分割(包括十诫);而我们现有的法律和「五经」的完全不同。
  总括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杀害别人是错的,110 杀人者该受罚(如「终身监禁」或判死刑)。111 不过,倘若我们赞成死刑,也不应坚持第六节可作为这论点的支持,因这节的重点乃是警告人不可杀害另一个人,并不是讨论死刑的问题。112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活在新约的信徒应怎样实践本节呢?如果第三至四节的命令已被主耶稣的教训取代(可七19),第六节是否必须按字面的意思去实行呢?113
二 为甚么对父亲不敬的是含,受咒诅的却是他儿子迦南(创九25)?
  (1)有学者认为含与兄长同受了上帝赐福(创九1),故挪亚不想咒诅他,转去咒诅迦南。
  (2)犹太史家约瑟夫却根据犹太人的传说,认为挪亚不咒诅含,因为含是他的亲生骨肉,故咒诅含的后代。
  (3)有人认为第一个见挪亚赤身的本是迦南,他走去告诉父亲含,然后含才进入帐棚看见父亲露体。114
  类似的讲法就是,含见父亲露体,先告诉了儿子迦南,而迦南有分嘲笑和揶揄。115
  以上三种解释都没有圣经经文的支持。
  (4)有些学者以为挪亚的儿子本是闪、雅弗、迦南,而「含」是编者根据另一种传说加上去的;看见父亲赤身的是迦南,故受咒诅。116
  但这种说法与创世记其他经文不符合。117
  (5)也有学者根据七十士译本,指出第廿五节本作「含当受咒诅」、第廿六至廿七节作「含作他的奴仆」,只不过因为迦南人在约书亚和大卫时代受制于以色列人,故圣经的编者把含改作迦南。
  这假设现有的希伯来文圣经比不上七十士译本准确,支持这假设的理由不足。
  (6)有学者指出挪亚咒诅迦南,因为他在含儿子中最酷似父亲,同样纵欲成性;迦南其他三个哥哥(弗、古实、麦西;创十6)都不像父亲;故此,因含而来的咒诅只落在迦南身上,其他子孙可幸免。118
  这讲法毫无根据,因为:
  第一,我们怎可以肯定含纵欲?
  第二,怎知道迦南在这方面最似父亲?
  第三,有何证据说迦南的三个哥哥道德比他好?
  (7)在当时的社会里,「父债子还」是十分普遍。119 雅各预言他儿子的遭遇时(创四十九),也指出他们的后代(如西缅和利未的后人)会因为祖先所做的错事而受连累。
  作者在第九章廿二节把「迦南的父亲」这句话,和「含」的名字连在一起,表明迦南所受的咒诅,是他父亲做错事的结果,因罪恶的恶果往往影响犯罪者以外的人(参亚干例子,书七)。
  (8)创世记的祝福和咒诅许多时候采取一个预告的形式(创廿七27~29、39~40,四十八15~20,四十九2~28)。
  事实上,关乎闪和雅弗的祝福(第26~27节),都针对将来要发生的事,和他们的子孙有关;含所受的咒诅也同样和他的子孙(尤其是迦南的后裔)有关连,故挪亚直接宣告「迦南受咒诅」,而不是「含受咒诅」。
  创世记常通过「现在」发生的事,预告「将来」的事情,就如以扫和雅各的关系预告了以色列人和以东人的恩怨;亚伯拉罕和罗得的交往预告了以色列人和亚扪人、摩押人的关系;约瑟和犹大两兄弟的关系也为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关系留下伏笔。120
  值得留意的是,第廿五节下原文直译是「迦南将给他自己的兄弟作奴仆的奴仆」(宣告),而不是「愿迦南给他自己的兄弟作奴仆的奴仆」(愿望)。
  创世记的作者用含所犯的罪预告迦南人将来要受刑罚,因他们也犯同样的罪;正如利未记第十八章指出,迦南人受罚,因为「玷污」了自己(利十八24),而「玷污」和「露体」有关(第十八章提到「露体」共廿四次)。迦南人所作的,和创世记第九章含「看见父亲赤身」相似(创九22)。121
  总括来说,这讲法最可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烧云 于 2014-12-2 16:49 编辑

今天才收到《创世纪注释》。

“三联”出版的。
弟兄辛苦了,主必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篇 挪亚三个儿子的家谱(十132
 本篇乃是一份民族名表,就像第五章一样是「转接章」;第五章是伊甸园至洪水的「转接」,本章则为洪水至巴别塔的「转接」。
 本篇开始了创世记的作者所用的「收窄」技巧。第五章是亚当的家谱,亚当是全世界人类的祖先,本章只论及挪亚三个儿子的后代。第十一章更加收窄,第十节开始只论及闪的后代;该章末则只说到他拉一族(第27节)。第十二章到第五十章单单记述他拉其中一个儿子亚伯拉罕和他后代的生平。
 本篇记下的七十个名字(不包括挪亚和三个儿子,以及第14节末插曲的「非利士人」),1 并不代表个人,通常都代表民族,就是从该人传流下来的后代,如第十六节的「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此外,本篇的名字可以代表「国家」,如「玛代」(第2节)、「古实」(第6节),或代表「城市」,如「他施」(第4节)、「西顿」(第15节)。2
 创世记的作者在本篇把各民族编排在一起,并不是根据皮肤的颜色和语言,乃偏重各族居住的地方,以及政治的因素(如受某一国管辖和影响),还有生活方式。3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和合本》第四节最后一个名字是「多单」,《吕振中译本》和《现代中文译本》却根据七十士译本翻作「罗单」。其他中文圣经都作「多单」。那一种译法才对?可参「诠释」。
  (二)《吕振中译本》、《思高本》、《现代中文译本》根据第二十、卅一节,在第五节加上了「以上这些人是雅弗的子孙」。
  这样修改假设作者每一段都用相同的话结束。
  (三)第五节《和合本》译作「这些人的后裔将各国的地土、海岛分开居住。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原文直译「从这些人分散了住在海岛的各国,在万国中各有自己的土地、语言、宗族」。
  (四)第八节《和合本》「他为世上英雄之首」,可指他是所有英雄的首领或是最厉害的英雄;《吕振中译本》却把此句译为「地上最先为英雄的」,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英雄;其他中文圣经都和《吕振中译本》的译法相仿。那一种译法可取?参「诠释」。
  (五)第九节「他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和合本》、《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思高本》);《吕振中译本》翻作「他靠着永恒主的恩是个英勇的猎人」,《现代中文译本》译「由于上帝的帮助,他成为英勇的猎人」。「诠释」将指出为何产生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译法。
  (六)《吕振中译本》把第十节「他国的起头是巴别、以力、亚甲、甲尼,都在示拿地」,译作「他开国的主要成分是巴别、以力、亚甲,都在示拿地」,删去了「甲尼」(《现代中文译本》、《思高本》也只列出三个城市)。为何有此分歧?参「诠释」。
  (七)《吕振中译本》把第十一节的「利河伯」译作「城郊」,其他中文圣经都作「利河伯」;参「诠释」。
  (八)《和合本》第十二节的翻译「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或许叫人误会「利鲜」是「大城」;《吕振中译本》、《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都这样翻译。《思高本》则以「尼尼微」为「大城」;《现代中文译本》把「尼尼微」和「迦拉」当作是「大城」。究竟谁是谁非?参「诠释」。
  (九)第十九节「从西顿向基拉耳的路上……洗扁的路上」,只有《和合本》这样翻译,其他中文圣经都删去「路上」。此外,《现代中文译本》把本节下「又向所多玛……」加了「向东」,变成「向东到所多玛……」。
 结构
(i) 引言:挪亚三子 十1
(ii) 雅弗的后代 十2~5
(iii) 含的后代 十6~20
(iv) 闪的后代 十21~31
(v) 结束:挪亚三子的宗族 十32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4
  (一)第一节列出挪亚三个儿子的名字「闪、含、雅弗」,下文则先列出雅弗的后代、含的后代,最后才是闪的后代;这是交叉平行。5
  作者把闪的后代放在最后,这是他惯常的做法,把重要的,即是蒙拣选的,放在最末才谈。
  (二)本章有引言、主体、结束;主体分为三段,记下挪亚三个儿子的后代。这三段开始时都提到祖先的名字,完结时都用类同的说话(第5、20、31节),有如诗歌的「副歌」。
  (三)本章采用了相同的格式记载含和闪的后代:6
  (1)含 / 闪的儿子是(6~7、22~23)
  (2)甲1生了乙1(8、24)
  (3)加插的叙述(9~12、25)
  (4)甲2生了乙2(13上、26上)
  (5)后代名单(13下~14、26下~29)
  (6)甲3生了乙3(15)
  (7)后代名单(16~18)
  (8)版图(19、30)
  (9)结束(20、31)
  (四)本章一开始就提到挪亚三个儿子的名字,结束时也提到他们的名字,首尾相应。同样,本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提及「洪水以后」。
i. 引言:挪亚三子(十1
  (一)「后代」(第1节)开始新的一篇(创十1~十一9);创世记十次用「后代」作为引言,只有这里说「某人的儿子之后代」,其他九处都是「某人的后代」(创二4直译是「天地的后代」)。
  (二)「洪水以后」(第1节)一方面回应第九章廿八节,把第九和第十章连起来;另一方面,这句话和本章末同样的话首尾相应。
  (三)「他们都生了儿子」(第1节),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它为下文留了伏笔,因下文会用「生了」或「儿子」去记叙一个人的后代。有学者指出本章用「生了」强调「后代」,用「儿子」则偏重「祖先」。7 「譬如第廿二节「闪的儿子是以拦……」,重点是「闪」;第廿四节「沙拉生希伯」,「希伯」是重点;又如第八节「古实生宁录」,重点是「宁录」,下文跟着记述他的战迹。
  (2)「生了」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第五章的家谱,「生了」用 “ Hiphil ” 的形式,本章用 “ Qal ”(除了本节用 “ Niphal ”,以及第21节用 “ Pual ”)。8
  创世记的作者可能藉此表示本节和本章其他经文不同,本节乃是全章的引言。
ii. 雅弗的后代(十25
(一)第二节记下雅弗的七个儿子。
  (1)「歌篾」(第2节)和何西阿先知的妻子同名(何一3),以西结先知也曾提及「歌篾人」(结卅八6),他们就是亚述文献所记载的「金米人」(Cimmerians),居住于小亚细亚的东部加帕多家(Cappadocia)。
  (2)「玛各」(第2节),以西结先知曾说预言攻击玛各的王「歌革」(结卅八2,卅九6),玛各人来自小亚细亚的北部(现今土耳其的亚洲部分)。
  (3)「玛代」(第2节)是中东著名的国家,玛代人于主前第六世纪与波斯人联手打败巴比伦;圣经屡次提及玛代人(代下十七6;赛廿一2;但五28),他们居住于亚述东面的山区。
  (4)「雅完」(第2节)本指希腊人的一个支族「爱奥尼亚人」(Ionian),他们居住于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雅完」一名在旧约圣经常指希腊(但八21,十20;珥三6;亚九13)。
  (5)「土巴」(第2节)是基利家(Cilicia)附近的一个民族,圣经数次提及(赛六十六19;结廿七13,卅二26,卅八2,卅九1)。9
  (6)「米设」(第2节)是住在黑海西南的民族,他们曾与土巴人于主前第八世纪联手攻打亚述国,后为波斯并吞。以西结先知常把土巴和米设连在一起(结廿七13,卅二26,卅八2,卅九1)。
  (7)「提拉」(第2节)属于主前第十三世纪侵攻埃及的海上民族(sea peoples)之一,本居于小亚细亚,后迁徙至爱琴海,成了伊特利亚人(Etruscans)。10
  (二)第三至四节乃是雅弗的七个孙儿。
  (1)「亚实基拿」(Ashkenaz)(第3节)就是亚述文献所提及的西古提人(Scythian),于主前第七世纪定居在玛代国境内。11 耶利米先知曾宣告要召集亚实基拿和亚拉腊、米尼,攻击巴比伦(耶五十一27)。
  今天,旅居于中欧和东欧的犹太人称为「亚实基拿人」(Ashkenazim)。
  (2)「利法」(第3节)可能是现今居住在黑海附近的安纳托利亚人,相等于历代志上的「低法」(Diphath)(代上一6)。12
  (3)「陀迦玛」(第3节)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以西结先知把「陀迦玛」和歌篾、雅完、土巴、米设连在一起(结廿七13~14,卅八3~6)。
  (4)「以利沙」(第4节)并不是以利亚的门徒;巴比伦、赫人、乌加列文献都称以利沙的后代为「阿拉西雅人」(Alasiya),他们居住在迦斐托的一个城市;以西结先知也提到以利沙人(结廿七7)。
  (5)「他施」(第4节)可能是西班牙南方的城市;近有学者提出「他施」乃是腓尼基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迦太基」(Carthage),或是小亚细亚的基利家。13 旧约圣经多次提到「他施」(王上十22;赛二16;耶十9;拿一3,四2),该地以冶金驰名。14
  (6)「基提」(第4节)是迦斐托沿海地区;「基提」数次见于圣经(民廿四24;赛廿三1;耶二10),可指「海岛」(结廿七6)。
  (7)「多单」(第4节)可能也是住在迦斐托的一个民族,他们说希腊话的。15
  不少学者建议把「多单」改作「罗单」,因为:16
  第一,这应是历代志上第一章七节的译法,该处也同样列举雅完的儿子。
  第二,希伯来文的〔d〕(d)和〔r〕(r)十分相似,容易抄错。
  第三,七十士译本作「罗单」。
  「罗单」指罗德斯人(Rhodes),住在土耳其西南群岛。17 如果我们保留原来的「多单」,则应是推罗北部的城市。18
  (三)第五节是本章三次出现的「副歌」,作为第一段的结束。正如上文指出,本节直译作「这些住在海岛的人分散,有自己的土地、语言、宗族、国家」。19
  (1)「这些人的后裔」(第5节)应指雅弗的儿子之后代(第20、31节)。20
  (2)「海岛」(第5节)包括沿海地区的地方,不一定是独立的海岛。这词在以赛亚书第四十章之后常出现,指西方遥远之处。21 本节的「海岛」可能指地中海和黑海沿岸。22
  当这「副歌」在第二十、卅一节出现时,并没有提及「海岛」,因为「海」是雅弗后代的特点,他们绝大部分住在海岛,工作也和「海」有关。
  (3)本节指出各国有:23
  第一,「地土」(第5节)乃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就是他们所居住的地方。
  第二,「方言」(第5节)他们所用的语言,此处提及「方言」,反映本章发生在第十一章之后,因各国已有自己的语言。
  第三,「宗族」(第5节)乃是支派中最大的团体;约书亚记提到以色列人的「支派」、「宗族」、「家室」、「个人」四个单元(书七14)。
  (四)根据以上的记叙,雅弗的后代居住在米所波大米的北部,东自现今的伊朗,西至地中海西端的西班牙,包括黑海南部。
  (五)作者用最少的篇幅记录雅弗的子孙,为甚么呢?有以下的讲法:
  (1)他对雅弗后代认识不多,且没有资料详细记叙。
  不过,为甚么他对含和闪的后代又知道得这么清楚?为甚么他不去寻找雅弗后代的资料?他既可找到含和闪后代的资料,也应可以搜获雅弗后代的资料。
  (2)他对雅弗后代不感兴趣。24
  不过,为甚么他会不感兴趣?有何证据证明他果真如此?
  (3)雅弗的后代和作者撰写创世记的焦点(闪的后代)接触不多,远逊含的后代;雅弗的后代所住的地方也离闪的后代较远。所以,作者多用篇幅记叙含和闪的后代。这也是作者在本章用不少篇幅记录迦南后代之主因,因他们和闪的后代以色列人关系密切。
  这讲法和圣经作者一贯的做法吻合。
iii. 含的后代(十620
   本段记下含的后代,记录的方式和记载雅弗的后代不同;中间加插了宁录的生平(第8~12节),以及提到迦南的地界(第19节)。
  (一)第六节记下含四个儿子的名字(四个国家,由南至北):
  (1)「古实」(第6节)指埃及南部的居民,包括现今埃塞俄比亚(Ethiopia)。25
  (2)「麦西」(第6节)即是埃及,「麦西」原文是双数名词(dual noun),指上埃及和下埃及。
  (3)「弗」(第6节)即是现今的利比亚(Libya),26 那鸿先知曾指出「弗」是埃及的联盟国。
  下文提到「弗」的兄弟之后代,却没有提及他的后代;可能他没有生下儿子。
  (4)「迦南」(第6节)是应许之地(巴勒斯坦)。为甚么迦南人是含的后代呢?
  有学者认为创世记的作者把「迦南」归入含的后代,因为这两种人都住在城市。27 另一个解释是,埃及曾统治「迦南」地(1500-1200 B.C.),28 故把「迦南」归入含的后代。29
  (二)第七节记下「古实」后代的名字,他们居住在阿拉伯半岛,沿着红海:
  (1)「西巴」(第7节)数次见于圣经(诗七十二10;赛四十三3,四十五14),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西巴」人居住于阿拉伯半岛。
  (2)「哈腓拉」(第7节)是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盛产精金(创二11);以赛玛利和后代的地界乃是从「哈腓拉直到书珥」(创廿五18)。
  (3)「撒弗他」(第7节)是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居民。
  (4)「拉玛」(第7节)与「示巴」同是著名商业中心(结廿七22),也是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
  (5)「撒弗提迦」(第7节)位于现今「也门」(Yemen)共和国的北部,与其他四民族居于同一地区(阿拉伯半岛)。
  不过,有学者建议把「撒弗他」和「撒弗提迦」,解作「古实」国的两个皇帝;他们本是亲兄弟,希西家时代在古实作王的特哈加就是他们的弟弟。30
  (6)「示巴」和「底但」乃是古实的孙儿、拉玛的儿子。「示巴」(第7节)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圣经常提到示巴黄金及乳香(诗七十二15;赛六十6)。示巴女王曾慕名前往耶路撒冷拜访所罗门(王上十1~13)。
  (7)「底但」(第7节)是著名的贸易中心(结廿七20,卅八13),位于阿拉伯半岛的绿洲地带,距离他玛(Tema)七十哩。
  根据创世记第廿五章三节,「示巴」和「底但」都是亚伯拉罕的孙儿(代上一32)。
  (三)第八至十三节记叙古实的儿子「宁录」(Nimrod)的生平。31
  (1)「宁录」(第8节)意思是「反叛」、「造反」。32
  (2)「宁录」有三大特点:
  第一,「他为世上英雄之首」(第8节下),此处「英雄」不等于今日做了些伟大事迹的人物,意思是「勇士」,饶勇善战。
  「之首」并不是说他是当时世上英雄的首领,乃描叙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英雄」(即是第一个勇士)。「之首」的字根〔h l l〕,和挪亚是第一个栽种葡萄园的「第一个」原文同字(创九20)。33
  「宁录」是第一个「勇士」,屡战屡胜。
  第二,「他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第9节),这句话可有不同的解释:
  (A)他是个「最」英勇的猎户。34
  (B)「耶和华面前」等同「获耶和华的恩惠」,即如「得着耶和华的脸光照」;宁录因着上帝的恩典和帮助成为「英勇的猎户」。35 对现今的读者来说,打猎是一种体育活动、一种嗜好;想不到体育活动也和上帝的恩典连在一起。36
  (A)比(B)可取,因(B)和本节上下文不一致。
  宁录不但是个优秀的猎人,策马扬鞭,在平原奔驰,他更有另一重身分。
  第三,他是国王,本建国在埃及中部,后却横过红海和阿拉伯沙漠,远征米所波大米南部四座城市:
  (A)「巴别」(第10节)即是巴比伦,在现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面五十哩。
  (B)「以力」(Erech)(第10节)就是古时苏默国出名的「乌力加」(Uruk),现今称为「窝加」(Warka);「以力」位于巴格达的东南,距离亚伯拉罕的故乡吾珥四十哩。37
  (C)「亚甲」(第10节)位于巴比伦北部,是古代(尤其是2350 B.C. )最著名的城市,亚甲的撒珥根王(Sargon of Akkad)曾建都在此地。
  (D)「甲尼」(第10节)可能也是米所波大米的城市;叙利亚北部也有一个城市同名(摩六2)。
  这四座城都在「示拿地」(第10节),即是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巴比伦平原(赛十一11;但一2;亚五11)。「示拿」可能是卡施人一个支派的名字,这支派住在巴比伦。38
  不过,有些学者不接受米所波大米和叙利亚各有一个城市称为「甲尼」;他们认为只有一个「甲尼」,就是在叙利亚境内的,故建议把本节的「甲尼」〔wkalneh〕改为〔wkullanah〕,意是「它们所有」、「它们全部」,全句则变成「它们全部都在示拿地」。39
  这建议不该接受,因为:
  第一,在全部旧约圣经未曾出现过「它们全部都在……地」。40
  第二,我们应尽量保持原文,不作修改,除非是非改不可。
  第三,我们不能排除有两个「甲尼」,一在叙利亚,一在米所波大米的「示拿地」。41
  宁录王既是个逢战必胜的勇士,自然想扩展版图;他野心勃勃,由「示拿地」北伐到五个地方:42
  (A)「亚述」(第11节)──此处是地名(底格里斯河西岸),不是「亚述国」;弥迦先知曾预言「亚述地」和「宁录地」被毁坏(弥五6)。
  (B)「尼尼微」(第11节)──主前第八世纪亚述国的首都,是圣经中著名的大城,奢华淫乱,犯罪多端(拿三3,四11;鸿三1),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境内,在底格里斯河上流的东岸。
  (C)「利河伯」(第11节)──原文本是〔rhobot〕和〔ir〕两个字组成;前者指「空旷地方」(《吕振中译本》因此把「利河伯」译作「城郊」),后者是「城市」(参《圣经新译本》的「利河伯城」)。「利河伯」在此处可能是地区的名字,位于尼尼微城近郊,相等于现今的「慕苏」(Mousl)
  (D)「迦拉」(第11节)──位于尼尼微南面,底格里斯河西岸。
  (E)「利鲜」(第12节)──位于尼尼微和迦拉的中间(相距尼尼微只八哩),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
  创世记的作者在「利鲜」后面加上一句话「这就是那大城」(第12节),那一个城市是「大城」呢?
  (A)有学者认为应指「尼尼微、迦拉、利鲜」三城合并。43
  (B)因为约拿书的作者用这句话形容「尼尼微」(拿一2,三2),故应指「尼尼微」。44
  (C)从文法结构来看,此处的「大城」应指「迦拉」;45 或许,「迦拉」乃在「尼尼微」之前作为亚述国的首都。46
  (B)和(C)都有可能。
  (3)上文的解释偏重「宁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雄和国君,逢战必胜。可是,有学者却把他描绘为一位暴君,指他狩猎的对象不是野兽乃是人,且奴役猎取得来的人。47 学者又把「在耶和华面前」这句话解作耶和华记录了他的恶行。48
  这样解释和本段记载不吻合,因本段强调「宁录」的英勇,多过他的暴行。另一方面,「在耶和华面前」真指「记录一个人的罪行」吗?虽然「示拿」(巴比伦)在圣经可预表罪恶(亚五11;启十八),这却不等于建国于该地的人必是罪大恶极。此外,「猎户」一词不可能指「猎取和劳役人」,因该词明显描写狩猎野兽。49
  总括来说,作者在本段并不是要为宁录的生平下判断或作出评估;「在耶和华面前」只是「中性」的描述,指他是「最」厉害的勇士。
  作者在此提到巴比伦城的建造者「宁录」,主要是为下文论到「巴别塔」留下伏笔(第十一章)。「宁录」的名字意为「背叛」,更是建造巴别塔的人最佳写照。我们不能排除「宁录」或许因为建城的成就,以致他意气风发,甚至心高气傲;50 这为下一章建造巴别塔的主因留下伏笔。
  (4)究竟「宁录」是谁呢?起码有两种不同的讲法:
  第一,他是主前第十三世纪(1246-1206 B.C.)在亚述作王的「陶高池‧宁纳他」(Tukulti-Ninurta)。51
  亚述的君王以善于打猎驰名,那鸿先知曾提到他们把狩猎回来的狮子放在洞里(鸿二11)。
  把「宁录」和亚述连在一起十分恰当,因亚述称为「宁录地」(弥五6)。
  不过,如要这样解释,则必须把此处的「古实」(Cush)视作等同和亚述邻近的「卡施族」(Cassites),52 因为埃及的「古实」怎可以是亚述国王的祖先呢?
  有学者指出:「宁录」曾带领一群古实人由埃及向北迁徙,占领后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卡施」(Cassites/Kassites)的地方。53 所以,「古实」乃是两个地方的名字,而不是单指埃及南部的居民(现今的埃塞俄比亚)。
  第二,把「宁录」当作是埃及法老亚门诺裴斯三世(1416-1379 B.C.),因亚玛拿信集称他为「宁慕荣」(Nimmuri),54 且他曾狩猎捕获了一百零二只狮子。55
  第一种讲法较可取。
  (5)为甚么作者在本章加插了宁录的战迹?
  第一,从文学结构来说,本章加插了宁录的记载,就如在第五章插入了以诺的生平(创五22~24)。不同的是,作者论及以诺是基于他和上帝的关系,谈论宁录则因他勇猛、政迹显赫。
  第二,因为宁录的国土包括了巴比伦和亚述,而前者乃和下一章的「巴别塔」相关。56
  第三,虽然亚述本属于闪的后代(第22节),但它和巴比伦都是以色列国主要的仇敌;故作者把它们连在一起。57 这两国首都的建造者怎能不提及?
  (四)第十三至十四节提述「麦西」的后代。
  (1)「路低人」(第13节)住在埃及附近,圣经称他们是埃及法老的助手(耶四十六9;结廿七10,三十5)。
  (2)「亚拿米人」(第13节)是埃及亚力山大城以西的居民。
  (3)「利哈比人」(第13节)是埃及以西的利比亚人(代下十二3,十六8;鸿三9)。
  (4)「拿弗土希人」(第13节)住在尼罗河三角洲东北一带。
  第十三节记叙这四个民族,次序也是由音节少的至音节多,先是「路低」,跟着是「亚拿米」、「利哈比」,最后才是音节多的「拿弗土希」。
  (5)「帕斯鲁细人」(第14节)即是「巴忒罗」的居民(赛十一11;耶四十四1;结廿九14,三十14),住在埃及南部。58
  (6)「迦斯路希人」(第14节)居住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
  (7)「迦斐托人」(第14节)即是新约的「革哩底人」(多一)。59
  作者跟着加了一阕插曲,指出「从迦斐托出来的有非利士人」,这也是阿摩司先知的说法:上帝「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摩九7)。60
  「迦斐托」的「非利士人」和「麦西」(埃及)有何关系?有以下的可能:
  第一,「非利士人」未定居在「迦斐托」之前,曾居住在埃及。
  第二,他们住在巴勒斯坦西南沿岸,在地理上与政治上都臣服于埃及。61
  第三,此处的「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入迦南后所遇到的非利士人不同。62
  不过,重要的是,为甚么作者要在此处刻意提及「非利士人」?因为他们和创世记第十二至第五十章列祖生平有关(参创二十1~18,廿六1~33,尤其是第18节)。63
  (五)第十五至十八节记下「迦南」的后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被祖父挪亚咒诅的人生了十一个儿子,仅次于约坍(后者有十三个儿子,第2629节)。
  (1)「西顿」(第15节)是腓尼基古城,圣经中常与「推罗」相提并论(赛廿三4;结廿八20);「西顿」有时代表腓尼基人(民十八7;王上五20)。64
  (2)「赫」(第15节)不等同主前第十五世纪那伟大的赫人帝国(Hittite Empire),乃是迦南山地的居民(创十五20,廿三5)。65 亚述人称迦南地为「赫人之地」。
  (3)「耶布斯人」(第16节)原居于迦南山区地带(民十三19),曾占据耶路撒冷(撒上十五8;王下五6)。
  (4)「亚摩利人」(第16节)是迦南地的居民(书十5,十一3);66 他们原居于幼发拉底河的西部地区,后迁徙至迦南一带。67
  (5)「革迦撒人」(第16节)也是迦南的居民(申七1;书三10)。68
  (6)「希未人」(第17节)集居在腓尼基北部的民族(书十一3;士三3),曾住在迦南的示剑和基遍一带。69 我们不能肯定他们是否等于「何利人」(Horites)?70
  (7)「亚基人」(第17节)居于今天突黎波里(Tripoli)附近。71
  (8)「西尼人」(第17节)是居住在腓尼基海岸一带的民族。
  (9)「亚瓦底人」(第18节)住在腓尼基北部(结廿七8);「亚瓦底」位于现今的贝鲁特以北约九十五哩,有「第二推罗」之称。72
  (10)「洗玛利人」(第18节)在亚玛拿信集(Amarna Letters)称为苏默尔城(Sumar)的人;「洗玛利」位于「亚瓦底」南部。
  (11)「哈马人」(第18节)即是现今哈马(Hama)城的人,该城靠近以色列国北部地区(民卅四8;书十三5),离开大马色约一百二十哩;圣经多次提到「哈马」(王下十四28,十八34,十九13),是亚述帝国所征服的一个重镇(赛卅八13)。「哈马」可说是迦南地北面的边界。
  (六)上述迦南儿子的名字表明一件事:就是最早期的迦南人是含族;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被以色列人赶走。
  有学者却指出本章把迦南地各民族归入含的后代,因为作者撰写本章时,迦南地受埃及的统治和影响。73
  (七)作者记叙了迦南儿子的名字后,转去提述他们的地界。
  (1)由北至南,乃从「西顿」至「基拉耳」直到「迦萨」(第19节)。
  「西顿」在北方的腓尼基。「基拉耳」在「迦萨」东南(创二十1,廿六6),距离迦萨约八哩。「迦萨」是迦南地南方最著名的一个城市(民六4;撒上六17),用它来衬托没有它这么出名的「基拉耳」,让人知道「基拉耳」的位置。74
  (2)西至东乃由地中海至「押玛」、「所多玛」、「蛾摩拉」、「洗扁」、「拉沙」(第19节);这些城市都位于死海附近(创十四2)。75
  (3)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死海附近的城市以及「基拉耳」,都和创世记列祖生平有关(创二十,廿六;十四,廿一),故在这里提及作为下文的伏笔。
  而且,「五经」中一个主题就是「应许之地」(民卅四1~12),此「地」的疆界自然重要。
  (4)本章只记述两个「最多子」的人物之地界,就是此处的「迦南」和下文的「约坍」(第30节)。 (八)作者用同样的话「宗族、方言、地土」(第20节),结束含的子孙之名单。唯一不同的是,在雅弗的后代名单结束时,作者提到「地土、方言、宗族」(第5节),次序和这里的刚刚相反;两处的结束又是交叉平行。76
  (九)总括来说,含的后代之地界:东至西由阿拉伯半岛西南至非洲西部,北至南则包括尼罗河的长度。
iv. 闪的后代(十2131
(一)本段一开始提出三件事:
  (1)「闪」是「雅弗的哥哥」(第21节);创世记的作者在此提述「闪」是「雅弗的哥哥」,叫读者记得「闪」是挪亚的长子,是头生的。
  如果把本节和第九章廿四节(含是挪亚最小的儿子)连起来,就可知「闪」是老大、「雅弗」是次子、「含」为老么。
  不过,有学者则按七十士译本把本句译作「雅弗是闪的哥哥」;77 这样,雅弗是大哥、闪是次子、含为幼子。
  (2)本节首先提到「闪」是「希伯」的祖先(第21节),这是颇特殊的,因「希伯」只是闪的曾孙(第24节)。作者这样做,乃因「希伯」是希伯来人的祖先,而希伯来人的列祖(「希伯」之后代)正是创世记第十二至五十章的重点。
  「希伯」的意思是「渡过」、「横渡」,回应亚伯拉罕横渡幼发拉底河前往迦南地(创十五18;民廿四24;书廿四2)。
  「希伯」的后代就是「希伯子孙」,这和「希伯来人」(创十四13)不同,因「希伯来人」(虽然都是「希伯子孙」)在圣经里多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代,而不是希伯所有的子孙。
  (3)「他也生了儿子」(第21节)的「儿子」原文没有,可能是抄漏了。原文直译是「对他也生了」,动词是被动语法,78 回应第一节的「被动」;79 本章其他「生了」都没有用被动语法。80
  (二)第廿二节记下「闪」的儿子:81
  (1)「以拦」(第22节)位于米所波大米东部;主前二千多年闪族人已住在那里,亚述人后来把以色列人放逐至以拦(拉四9;赛十一11)。
  值得注意的是,「以拦」人不是讲闪语的,把「以拦」归在「闪」的名下,可能是从地域的角度出发。82
  (2)「亚述」(第22节)在底格里斯河东岸,或许此处指另一种民族(「亚书利族」,创廿五3;撒下二9)。
  (3)「亚法撒」(第22节)的来龙去脉我们一无所知,可能和「迦勒底人」有关。83
  (4)「路德」(第22节)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84
  (5)「亚兰」(第22节)是亚兰人的祖先,他们是叙利亚的游牧民族,语言属闪语系。
  (三)第廿三节记录了亚兰的儿子:
  (1)「乌斯」(第23节)和约伯的家乡(伯一1)不一定相同;根据约瑟夫的记载,本节的「乌斯」乃在大马色附近。85 「乌斯」可作人名或地名(创廿二21,卅六28;耶廿五20;哀四21)。
  (2)「户勒」(第23节)是约但河的发源地。
  (3)「基帖」(第23节)是亚兰国的城市。
  (4)「玛施」(第23节)也是位于亚兰境内。86
  (四)第廿四节叙述亚法撒的儿子和孙儿:
  (1)亚法撒的儿子是「沙拉」(第24节),「沙拉」的后代曾管辖摩押(代上四21~23)。
  (2)亚法撒的孙儿是「希伯」(第24节)。
  (五)第廿五节提及「希伯」的两个儿子:
  (1)「法勒」(第25节)意即「分开」,也可解作「水利灌溉」(赛卅二2的「河流」同一个希伯来字)。
  「人就分地居住」(第25节),两种解释:
  第一,指法勒和约坍分开,法勒在固定的地区安顿,倚靠水利灌溉耕地,约坍却到处游牧漂流。
  第二,指挪亚正式把地分给三个儿子(申卅二8;徒十七24~26)。87
  第三,指巴别塔导致人分开(创十一1~9)。
  第三种解释合理;本节加了这一段插曲,因和创世记后来的记载有关。
  (2)「约坍」(第25节)一名的意思是「次子」,他不是长子(「法勒」可能是他的哥哥)。「约坍」子孙的名字表明他们是阿拉伯人,而阿拉伯游牧民族也自称是「约坍」的子孙。88
  (六)约坍是本章中儿子最多的人,共有十三个儿子,名字记在第廿六至廿九节:89
  (1)「亚摩答」(第26节)意思为「上帝是朋友」,位于阿拉伯南部。
  (2)「沙列」(第26节)位于现今也门的境内。
  (3)「哈萨玛非」(第26节)在南阿拉伯半岛。
  (4)「耶拉」(第26节)是「哈萨玛非」的邻居。
  (5)「哈多兰」(第27节)也位于也门。
  (6)「乌萨」(第27节)是也门首都原来的名字。
  (7)「德拉」(第27节)是阿拉伯半岛一个绿洲的名称。
  (8)「俄巴路」(第28节)在也门首都附近。
  (9)「亚比玛利」(第28节)指阿拉伯半岛的民族。
  (10)「示巴」(第28节)指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居民。
  (11)「阿斐」(第29节)可能就是「俄斐」,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区,以盛产黄金驰名(王上九26~28;代上廿九4)。
  (12)「哈腓拉」(第29节)或许和第二章同名的城市不同,此处的「哈腓拉」乃在阿拉伯半岛西部。
  (13)「约巴」(第29节)是阿拉伯半岛南区,在现今的麦加附近。
  (七)第三十节描绘「约坍」后代的地界。
  (1)「米沙」(第30节)是约坍子孙居住地方西面的边界。
  (2)「西发东边的山」(第30节)乃是东面的边界。
  可惜,我们不能确定「米沙」和「西发」所居住的位置;总括来说,「约坍」的后代居住于阿拉伯半岛南部。
  另一方面,「东边的山」叫人想起第十一章开首就提到「往东边迁移」(创十一2)。90
  (八)为甚么作者要如此详尽记下「约坍」的后代和地界?因为希伯生了两个儿子,就是「约坍」和「法勒」(第25节),从第十一节十节开始,创世记只记述「法勒」后代的事迹,故在本章为「约坍」的后代作出交代和总结。
  (九)第卅一节是「副歌」,和第二十节相似,次序是「宗族、方言、地土」。
  (十)总括来说,闪后代的地界包括了米所波大米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大部分阿拉伯半岛。91
  (十一)在闪的后代中有一些名字曾在含的子孙名单中出现,如「亚述」、「示巴」、「哈腓拉」(第11节、第7节首次出现),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这些地区曾有不同的民族住过(包括含、闪二族),92 或是两族人住在一起。93
  (2)这些人是由两族混合而成的。94
  (3)这些地区有相同名字的人居住,就如今日在香港可有一区叫蒙古,在台湾也有一区叫蒙古;虽然两地的「蒙古」名字相同,却不是同一批人居住。95
v. 结束:挪亚三子的宗族(十32
(一)本节回应第一节,都提到「挪亚三个儿子」。
  (二)本节提到「宗族」、「邦国」,却不提「土地」、「方言」。
  (三)最后的一句话「洪水以后,他们在地上分为邦国」,可说是本章的巅?,它不但表明挪亚三子和后代应验了上帝的赐福「遍满了地」(创九1),更指出这七十个国家和民族原来是亲属。
  不但如此,「洪水」一词原文字根〔m b l〕和第十一章的「巴别」〔b b l〕(第9节)的音相近;这或许是作者在本章最后一节提及「洪水」的原因。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ndeht 于 2014-12-2 16:36 编辑

 原意
  (一)本章是一份民族表,也是当时中东的地图。作者用这份民族表,指出当时的希伯来人所认识的民族都源于挪亚三个儿子,各国同宗同族、「万族一体」。97
  (1)本章首先记载了雅弗的后代(第2~5节);他们就是居住在以色列人北部和西部的民族,包括现今希腊、塞浦路斯、土耳其。雅弗可说是印欧人的祖先。
  (2)含的后代(第6~20节)本分为四大宗族(古实、麦西、弗、迦南),作者只记述古实、麦西和迦南的子孙。总括来说,含的后代包括了以色列人后来主要的仇敌,就是亚述、巴比伦、埃及、迦南人等。含可说是非洲人的祖先。
  作者特别提到含的孙儿宁录;他具备了当时君王应有的优点:「勇士」、「猎户」、「建造大城的君主」。不过,他或许曾背叛上帝;这正是第十一章巴别塔事件的导火线。
  迦南人所住的地方就是巴勒斯坦,它的版图从北面的西顿伸展至南面的基拉耳,东面由东南死海各城伸展至东北的沙拉,西面就是地中海。
  (3)闪的后代(第21~31节)主要分布于叙利亚、腓尼基、阿拉伯半岛。他们和以色列人关系良好,就如以撒和雅各的妻子都来自亚兰(创廿四10,廿八2)。闪是闪族的祖先。
  (4)本章先记载雅弗的后代,因为作者由距离以色列人较远的地区开始;雅弗的后代也是与以色列人(闪的后代)接触最少。另一方面,把闪的后代放在最后,这吻合作者一贯的做法:把上帝所拣选的放在最后才谈及(例如在第四章先提述该隐和他的子孙,第五章才记述塞特的子孙;第卅六章也是先论述以扫的子孙,第卅七章才记录雅各的子孙)。
  当作者论到雅弗和含的后代,他只说:「雅弗、含的儿子是某某。」但提到闪却说:「闪是希伯子孙之祖,他也生了儿子」(第21节),明显是把重点放在闪的后代身上。
  (5)作者记述各民族的分布,其重点是他们的地理位置,加上政治方面的因素。
  这三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同:雅弗的后代和「海」相连、含的后代多在城市村镇耕种、闪的后代多是游牧民族。98
  语言方面,雅弗后代讲印度和雅利安语(如赫人和何利人所讲的语言),含的后代则讲苏默和埃及语,闪的后代讲闪语。99
  (二)本章另有两方面之目的:
  (1)显明上帝对挪亚所宣告的祝福已应验(创九1、7),人不但「生养众多」, 且「遍满了地」。这正是本章多次表达的(第5、18、25、32节)。100
  (2)本章只记下七十个名字,预表世上所有的国家,因「七十」是完全的数字。所有的国家都是挪亚的后代;以色列人与其他民族没有多大分别,都是同一来源。
  既然以色列和其他的民族并没有分别,且不是世上最早或最大的民族,也比不上周围许多民族的成就;101 为甚么上帝拣选他们?
  他们得蒙拣选,成了上帝的选民,纯粹是出于上帝的恩典,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任何特别的地方,或与众不同(申七7~8)。
 旧约
  (一)本章的记载回应创世记第一章一节:「上帝创造天地」;一切都是祂所造的。第一章偏重上帝造了宇宙,本章列出当时读者所知道的七十个民族,强调「所有人」都是上帝所造的,他们都源于亚当的后代挪亚。
  创世记的作者在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上帝创造了万物,在第一大段(第一至第十一章)结束时,再指出所有的人都是源于上帝,和第一章首尾相应。102
  (二)本章「七十」个名字代表了所有的民族、国家,103 回应上帝应许要藉亚伯拉罕使「万族得福」(创十二3)。事实上,第十二章一开始就提到「地」、「族」(第1、3节),回应第十章「副歌」的「地土」、「宗族」。以色列人后来继承了使「万族得福」的责任,在「万民中作属上帝的子民」(出十九5)。
  创世记结束时指出:亚伯拉罕在埃及的子孙的数目恰巧也是「七十」(创四十六27)。104 亚伯拉罕的后代就如洪水后的「七十个民族」是「新的团体」,继续承受上帝给挪亚的三个儿子的赐福;而亚伯拉罕就是「多国的父」(创十七5;罗四17~18)。
  (三)历代志上第一章的家谱追溯至亚当和亚伯拉罕,第四至廿三节抄录了创世记第十章。105 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地方:
  (1)历代志上删去创世记第十章三次出现的「副歌」。
  (2)历代志上把本章第三节的「利法」改作「低法」。
  (3)历代志上提到宁录时,省略了创世记第十章九至十四节。
  (4)历代志上省略了迦南人的地界(创十18b ~19)。
  (5)历代志上把亚兰四个儿子「乌斯、户勒、基帖、玛施」归入闪的名下。另外,把「玛施」写作「米设」。
  (四)上帝曾吩咐摩西时代七十个长老上到西乃山(出廿四1、9);而且,七十个长老曾协助摩西管理百姓(民十一16)。这七十个长老代表了以色列人,就如本章「七十」个民族代表当时所有的国家。
  (五)本章叫人想起诗人的祷告,求上帝赐福君王,以致王「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他施和海岛的王要进贡,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献礼物。诸王都要叩拜他,万国都要事奉他」(诗七十二8~11)。「他施、海岛、示巴、西巴」这些都在本章出现。
  诗人的祈求和愿望在主耶稣再临时就会按字面应验;祂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万国都为祂所治理。
 新约
  (一)路加记录主耶稣的家谱,曾提到闪至法勒的后代(路三35~36),这两节经文和本章第廿二至廿四节相似。
  根据本章的记载,「沙拉」乃是「亚法撒」的儿子(第24节),但路加却记叙「沙拉」乃是「该南」的儿子,而「该南」才是「亚法撒」的儿子;换句话说,「沙拉」乃是「亚法撒」的孙儿。
  (二)主耶稣曾打发「七十个人」两个两个出去传道(路十1),有学者认为这七十个门徒回应创世记第十章的「七十个国家」。106
  设若这讲法正确,七十个门徒乃是出去把福音传遍万国、全世界,这正是主道成肉身之目的:拯救全世界。107
  (三)保罗指出:上帝「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豫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徒十七26),这可说是本章最好的注解。
  保罗跟着指出上帝这样做之目的,就是「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我们既是上帝所生的」(徒十七27~29)。原来世人都源于上帝,故应单以祂为真神,不拜其他偶像。
Ⅶ 应用
  (一)我们要尊重不同国籍的人,尤其是在我们中间工作的人(如外来的劳工、女佣),因大家都来自同一个祖宗、受同一位造物主爱护。108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或许不知不觉把「非我族类」的民族视为野蛮人、番人、洋鬼子。创世记第十章却指出:我们应采取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态度,因「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国家里制造天堂,而把地狱摈诸门外。」109
  全世界的人不但息息相关,更同出一源。我们既然同出一源,要追求的不是「合一」,因本是「合一」;我们要做的乃是竭力维持「合一」。
  (二)我们既源于上帝,就要如保罗所说,单一事奉祂,不敬拜偶像,不让任何事或人占据了上帝在我们心中应有的首位,因我们都是祂所生的。
  我们要像耶利米先知那样祷告:「万国的王阿!谁不敬畏你;敬畏你本是合宜的」(耶十7);万国都是从上帝而来,祂最配受我们敬畏。
  (三)我们要信得过上帝,因本章让我们再次看见上帝如何履行祂的应许,挪亚和儿子不但「生养众多」,且「遍满了地」(创九1)。
  (四)我们要渴望主耶稣再来;到时候,万国(就是本章所预表的)都为祂掌管,我们会和祂一同作王。
  同时,我们要做亚伯拉罕的「真子孙」,借着把福音向万国传开,成为万国的祝福。我们要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太廿八19);当福音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末期才来到(太廿四14)。
  末期来到,列国之大君王,就是那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将会临到地上,建立祂的国家。我们通过对「万民作见证」,「催促上帝日子之来临」(彼后三12;《吕振中译本》)。
 附录
一 中国人源于挪亚三子中那一个?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本章着重「七」这个数字:
  第一,雅弗有七个儿子(第2节)、七个孙儿(第3节)。110
  第二,第七节列出古实的七个儿子与孙儿。
  第三,第十三至十四节列出麦西(埃及)的七个儿子。
  第四,「儿子」一词在本章出现了十四次(「七」的双倍)。111
  (2)本章只记录了七十个名字,一方面预表所有的国家,因「七」和「十」都象征「完全」;另一方面,正因为作者只拣选了七十个名字,这名单并不包括挪亚所有的后代,作者只记录那些和以色列有关系或有来往的民族。例如雅弗有七个儿子,本章只记载了其中两个的后代,这不能说其他五个儿子无后;又如含有四个儿子,但本章也只提及其中三个的子孙。又譬如根据路加福音第三章,「沙拉」本是「该南」的儿子,「亚法撒」的孙儿;本章却省略了「该南」,只说「亚法撒生沙拉」(第24节)。
  (3)本章不但没有记下亚洲、大部分欧洲、美洲的民族,甚至一些后来和以色列人常有交往的民族,如摩押、亚扪、以东、亚玛力等都没有提及。难道他们不是源于挪亚的三个儿子吗?
  (4)我们相信洪水以后的人都从挪亚的三个儿子传播下来。本章并没有提到欧洲和亚洲的人,因作者只记录当时以色列人所知道的民族,并不是记下全世界人类的来源。
  那么,怎样解释欧洲和亚洲人(包括炎黄子孙)的来源呢?他们不一定是由挪亚的三个儿子之一传播下来,可能是由这三个种族彼此通婚产生的。112
二 为甚么创世记的作者不按事情发生的次序,把第十一章的记载放在前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答案:
  (1)作者这样做,保持他在创世记这十一章所采取的「模式」,就是犯罪、刑罚、拯救。本章正好发挥洪水后人获救且应验了上帝的赐福:「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创九1~2)。113
  如果作者按事情发生的次序,把本章放在第十一章九节之后,读者会把本章视为上帝的刑罚多过赐福。
  另一方面,把第十章放在巴别塔事件之前,则第十二章正好解释为甚么上帝要呼召亚伯拉罕,原来因为人犯罪受刑罚,上帝拣选他作为使人得福的工具。把巴别塔的事件放在第十一章更吻合这个模式。
  (2)把列国名表放在第十一章之前,可令第五章卅二节至第十一章有工整的结构:114(A)家谱:挪亚的儿子(五32)(B)叙述:上帝的儿子(六1~8)(A')家谱:挪亚的儿子(六9~10)(A)家谱:挪亚的儿子(六9~10)(B)叙述:洪水(六11~九17)(A')家谱:挪亚的儿子(九18~19)(A)家谱:闪的后代(十21~31)(B)叙述:巴别塔(十一1~9)(A')家谱:闪的后代(十一10~32)
  (3)把本章放在巴别塔事件之前,还有以下的好处:
  第一,可和第四至第六章对称:115(A)该隐犯罪(创四1~16) 含犯罪(创九18~27)(B)家谱(创四17~五32) 列国名表(创十)(C)上帝的儿子犯罪 人建巴别塔犯罪(创六1~4) (创十一1~9)
  第二,把巴别塔事件放在亚伯拉罕被呼召之前,让读者知道洪水后的人和洪水前的人一样容易犯罪,品性难移。
  第三,创世记第九章最后一节提到挪亚,第十章一开始也提到他,读起来感到一气呵成。
  简单来说,创世记的作者把第十章放在巴别塔事件之前,藉此通过第一至第十一章的模式和结构,勾划出他的重点。他编排资料并不是按先后的次序,而是按主题、结构和模式,让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立时把握到他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烧云 发表于 2014-12-2 16:32
今天才收到《创世纪注释》。

“三联”出版的。

嗯,是简体字版的。淘宝上也有正版的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篇 人第三次犯罪、受罚及拯救(十一132
) 本篇分为两段:
第一段(十一19
记录人第三次犯罪,建巴别塔背叛上帝,以及上帝施行刑罚,打乱了人的言语,又把人分散。1
第二段(十一1032
列出闪的家谱,为上帝拣选亚伯拉罕留下伏笔;上帝将会通过他去赐福万族,他成了上帝刑罚后的拯救器皿。
 本篇记载了人建巴别塔得罪上帝,因他们这样做为了「扬名」(创十一4);第十二章开首就指出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叫他的名为大」(创十二2)。所以,两件事迹放在一起,构成强烈对比。
 值得注意,本篇强调「天下人」、「全地」都有分参与建造巴别塔,这两个词原文一样,在短短九节经文里,共出现了五次。2 故此,犯罪的是整个团体,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这和第三章只有亚当和夏娃犯罪截然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ndeht 于 2014-12-3 12:13 编辑

壹 巴别塔事件(十一19
  本段解释为甚么人类语言不同,原来是因为人曾经犯罪,导致今日我们要学外语,才能和不懂自己方言的人沟通。1
  有人认为本段是「多余的」,因为在前一章已指出人按自己的语言分散到全世界去。2 这讲法忽略作者的记录不一定按事情发生的先后,以及本段第一节的「口音、言语」可有不同的解释。
  圣经的记载绝对不会是「多余的」。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和合本》第一节的翻译「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会引起读者误会,因为「口音」今解作人讲外语或方言时发音不标准,因乡音甚重。我们应采用《圣经新译本》:「全世界只有一种语言,大家说同样的话语」,或《现代中文译本》:「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人类使用一种话」。《当代圣经》删去了第二句,把全节译作「全地的人只说一种语言」,实不恰当。
  (二)《和合本》第二节「遇见一片平原」(《吕振中译本》一样);《圣经新译本》作「发现一块平原」,《思高本》是「找到了一块平原」,《现代中文译本》和《当代圣经》都作「来到一块平原」。究竟哪一种译法才对?参「诠释」\'7d。
  (三)《和合本》第六节上「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可能叫读者误解他们本不是一样,现在才「变成」一样的人民。3 原文是「名词子句」,没有动词,更好的译法是「他们同是一个民族」(参《圣经新译本》、《思高本》、《吕振中译本》)。
  (四)《现代中文译本》把第六节下「如今既作起这事来」,翻作「这不过是他们计划做事的开始」,《圣经新译本》则译为「他们一开始就作这事」;这两种译本都把原文有的「开始」译出来。
 结构
(i) 引言 十一1 (A)
(ii) 人往东边迁移 十一2 (B)
(iii) 计划建城和塔 十一3~4 (C)
(iv) 上帝降临视察 十一5 (D)
(v) 计划阻止建造 十一6~7 (C')
(vi) 人分散在全地 十一8 (B')
(vii) 结束 十一9 (A')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一)本段结构十分工整,明显是交叉平行;如果「引言」是 “ A ”、「人往东边迁移」是 “ B ”,如此类推,则是 A、B、C、D、C'、B'、A'。整件事的转捩点就是 “ D ”(「上帝降临视察」)。
  (二)本段不单内容交叉平行,所用的字汇也是:4
     (A)「天下人的言语」(1)
       (B)「那里」(2)
         (C)「彼此」(3a)
           (D)「我们要作?」(3b),原文〔l b n〕
             (E)「建造」(4a)
               (F)「城和塔」(4b)
                 (G)「耶和华降临,要看看」(5a)
               (F')「城和塔」(5b)
             (E')「建造」(5)
           (D')「我们要变乱」(7a),原文〔n b l〕
         (C')「彼此」(7b)
       (B')「那里」(8)
     (A')「天下人的言语」(9)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交叉平行的高?又是第五节;上帝降临,事情就扭转,完全改变。此外,人说:「我们要作?」,上帝却说:「我们要变乱」,把「作?」一字的拚法〔l b n〕倒转过来,就成了「变乱」〔n b l〕。
  (三)我们可从另一角度看本段的相对:5「天下」(1) 「全地」(8、9)「彼此商量」(3) 「他们的口音、言语」(7)「他们说:来罢」(4) 「耶和华说:看哪」(6)「我们建造一座城」(4) 「他们就停工不造城」(8)「传扬我们的名」(4) 「名叫」(9)「免得我们分散」(4) 「耶和华使他们分散」(8、9)
  (四)另一个分段的方法根据「引语」(speech),看是「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抑是「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6(A)间接引语(1~2)(B)直接引语(3~4)(C)转捩点(5)(B')直接引语(6~7)(A')间接引语(8~9)
  (五)这群人先去到示拿地,住在「那里」〔sam〕,要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samayim〕,为的是扬「名」〔sem〕;这三个主要的词都包括了〔s〕和〔m〕两个子音。
贰 巴别塔事件后那蒙拣选的后代(十一10~32)
  本段记载了由闪至亚伯拉罕的家谱,即是上帝如何在闪的家族中拣选了亚伯拉罕,作为祂赐福万国的器皿,回应巴别塔所带来的刑罚。
  第十章廿一至卅一节记下闪有五个儿子,包括以拦、亚述、亚法撒、路德、亚兰(创十22)。作者再从这五人中选了亚兰和亚法撒,继续记录他们的儿子。作者提到亚兰有四个儿子,就是乌斯、户勒、基帖、玛施(创十23)。跟著作者就集中在亚法撒后代身上,指出他生了沙拉,沙拉生了希伯(创十24),希伯生了法勒和约坍(创十25),约坍生了十三个儿子(创十26~29);至于法勒的后代,作者却只字不提,留待至本段才继续记录。
  本段的中心人物就是法勒的后代亚伯兰(亚伯拉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第廿八节《和合本》「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吕振中译本》把「本地」翻作「亲族之地」,《思高本》、《当代圣经》和《圣经新译本》都作「出生之地」。
  (二)第廿八节「在他父亲他拉之先」原文直译是「在他父亲面前」,《思高本》因此直译哈兰「死在他父亲面前」,这会叫读者误会哈兰乃在父亲面前病逝或倒毙,即是他父亲他拉亲眼见他死去;这并不是作者的意思。究竟这句话有何含意?可参这节的「诠释」。
  (三)第三十节《和合本》「撒莱不生育」比《吕振中译本》、《当代圣经》「不能生育」稍胜,因此处的重点是「仍未生育」,故未有孩子。
  (四)《吕振中译本》把作为地名的「哈兰」译作「喀兰」,和人名「哈兰」以兹分别。这是很好的做法,唯一的困难是,不少中文书都把地名译作「哈兰」。《思高本》则把人名译作「哈郎」,地名作「哈兰」。
Ⅱ 结构
(i) 闪的后代 十一10~26
(ii) 他拉的后代 十一27~32
(iia)他拉的儿孙 十一27~28(iib)他拉的媳妇 十一29~30(iic)他拉的旅程 十一31(iid)他拉逝世 十一32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一)本段第一部分(第10~26节)形式如下:1
  (A)某人多少岁生了儿子
  (B)又活了多少年
  (C)并且生儿养女
  可是,本段第一个人物闪和最后的他拉并不根据此格式,可见他们与众不同。
  (二)第二部分(第27~32节)开始和结束是「家谱」形式(像第五章),中间加插了他拉的儿子、媳妇和他们离开吾珥前往迦南的经过。
  (三)本段一开始提到闪一百岁生亚法撒,这和第一部分结束时记载他拉七十岁生儿子相应,又是首尾相应。

i. 引言(十一1
(一)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巴别塔事件之前,「天下人」都讲同样的话;「天下人」直译是「全地」(参《吕振中译本》),指当时的人所知道的民族。
  (二)怎可知道所有的人讲相同的话,因为「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这句话原文直译是「有一种的语言、一种的话」,可有两种解释:
  (1)当时全世界的人「独沽一味」,只讲一种话,大家都只懂一种语言,而大家所懂的语言是相同的。7
  (2)当时的人各有自己的方言,且有一种「共通」的国际语言(lingua franca),凡要和本族以外的人沟通,就可用此「共通」的语言,就如今日不同国籍的人可以用英语沟通。8 这才是「一种的语言、一种的话」的意思。9
  倘若这讲法正确,巴别塔事件放在第十章之后,也不会和第十章的内容矛盾、冲突。
  可是,从上文下理来看,第一种说法较可取;天下人都是挪亚三子的后代,故讲同一种语言。10
ii. 人往东边迁移(十一2
本节提述他们做了三件事:(一)「往东边迁移」,这正是后来罗得搬到所多玛的原因,因为他「往东迁移」(创十三11)。11 「东边」在创世记常带有负面的含意,就如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去住在伊甸东边」(创四16);「东边」和「耶和华的面」好像是对比。离开上帝所祝福的地方如伊甸园、应许之地,向东移,结果就是迁移到罪恶猖獗的巴比伦和所多玛。12
  后来亚伯拉罕打发他妾侍所生的儿子往「东方」去(创廿五6),他的孙儿雅各逃难走往「东方人之地」(创廿九1),受尽艰苦,直至他重返迦南才可安顿下来;这再一次反映创世记的作者把「东边」视为「不理想」的地方。13
  (二)「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
  (1)「示拿地」即是米所波大米南部,后成为著名的巴比伦;巴比伦在圣经中常预表「与上帝为敌」(亚五11;启十八2、4、20)。14
  「示拿地」所包括的区域,大概是由现今的巴格达至波斯湾。15
  (2)「遇见」原文〔m s 〕可有多种的意思:16
  第一,寻找,到处找。
  第二,找到,经过一番搜寻,几经辛苦终于找着。
  第三,碰见、遇到,这乃是此处「遇见」的意思,无意中找着。17
  (3)「平原」可译作「谷」(申八7,十一11),通常都有水源可种植食物。这一批建造巴别塔的人发现了「平原」,自然就安顿下来。18
  这「平原」可能位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大河之间。19
  (三)他们就「住在那里」,短短四字,意思丰富:
  (1)表明他们长期在该地「定居」,不会也不想离开;这和下文他们「从那里分散」(第8节)成了强烈的对比。
  人的盼望和计划会因为犯罪被迫改变。
  (2)本章末也提到他拉带着一家大小前往迦南地,到了哈兰,就「住在那里」(第31节)。他不愿向着上帝所应许的未知之地前进,结果死在哈兰(第32节)。20
  所以,本节「住在那里」,暗示不遵守上帝的命令。他们「住在那里」违反了耶和华的吩咐:「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创九1),在地上分散。
  (3)犹太拉比指出「住在那里」每次在「五经」出现,都暗示人自以为安稳。每当人以为平安稳妥,撒但就会积极工作,乘虚而入。21
iii. 计划建城和塔(十一34
住在「示拿地」的人开了一个大型的研究会(所有人都参加),有以下的议决和行动:
  (一)他们要做砖头,把砖头烧硬。
  (二)他们用石漆(即是沥青)当作灰泥,把一块一块烧好的砖头接合起来。
  (三)他们要用这些砖头建「一座城和一座塔」(第4节):22
  (1)「城」应指有防卫设备的城市;他们住在「平原」,比较容易受敌人袭击,住在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城堡,自然安全得多。
  (2)「塔」有如现今的摩天大楼,高入云霄,因为「塔顶通天」。23
  「通天」一方面象征「高」,就如探子描绘迦南地的城市又广大又坚固,且「高得顶天」(申一28,九1)。24
  另一方面,「通天」表明塔要直达上帝所住的地方,和上帝看齐,因「天」是上帝的居所。25 这是对上帝不敬、是骄傲的表现,就如耶利米先知所说:「巴比伦虽升到天上……还有行毁灭的,从我这里到他那里」(耶五十一53)。又如但以理描写「小角」,形容它「渐渐强大,高及天象……并且他自高自大,以为高及天象之君」(但八10~11)。26
  这叫人想起新约形容巴比伦(「示拿地」、「巴别」),它的特点不是塔顶「通天」,乃是「罪恶滔天」(启十八5)。27
  这一群建造巴别塔的人同样是「罪恶滔天」,因心中骄傲,要上到天上,犯了「越轨」、「逾矩」的罪。
  (四)他们建城和塔目的有二:
  (1)「传扬我们的名」(第4节),流芳百世,扬名四海;叫人人都认识他们,赞赏他们所造的伟大工程。他们冀望这两幢建筑物会见证他们的伟大,永垂不巧。
  「扬名」反映人的骄傲;圣经提出两件事:28
  第一,只有上帝才可以为祂自己「建立永远的名」(赛六十三12)、「使自己得了名声」(耶卅二20)。
  第二,只有上帝可以使人「得名」,正如祂向亚伯拉罕应许说:「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创十二2);亚伯拉罕能够扬名,因为上帝赐福给他,使他的名为大。上帝也曾使大卫「得大名」(撒下七9,八13)。
  「扬名」属于上帝的范畴,不是人应有的权利;建造巴别塔的人企图侵入上帝的范围,做只有上帝才做的事;这是不守本位、是反叛,是越限、逾矩。
  (2)「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第4节);他们以为建造了这坚固的「城」和「塔」(耶五十一53),就可以抵御任何敌军进侵,不会战败,可以永久地「住在那里」(第2节),不会分开。想不到,正因为他们建造「城」和「塔」,他们就「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第8节)。
  此外,上帝曾吩咐人「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创一28,九1),他们却不想「分散」,不愿「遍满了地」。作者暗示他们违背上帝的命令;29 他们追求安全、稳妥,多过顺服上帝。
iv. 上帝降临视察(十一5
  本节是整件事的转捩点,耶和华从天下来(「降临」原意,和第7节「下去」原文同一个字);以下几件事要注意:
  (一)「耶和华降临」(第5节)不是因为祂「近视」,只是拟人法的描写,暗示上帝为要知道得更清楚,故须亲身从天「下到人间」看个究竟。因祂是公义的上帝,要搜集足够的证据才宣判和采取行动。耶和华曾自忖:「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创十八20),祂要查清楚事件的端倪才作出决定。
  (二)耶和华从天「降临」,可包括「审判」的含意,因为祂亲身查察清楚,就会宣判和执行人应得的刑罚。
  (三)作者在此刻划耶和华要从高天降下,才可看见「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第5节),实是嘲讽;因为人以为所建的巴别塔已经「通天」,到达上帝的居所。事实上,还差得太远,祂仍要从高天「降临」,才看得见人以为已和祂在同一水平线的建筑物。30
  难怪作者在此用了「世人」一词,原文〔bne haadam〕直译是「人的儿子」。这两个希伯来字的〔bne〕一方面和「建造」〔banu〕同样用子音〔b〕开头,读音又相近;另一方面,「人」〔adam〕和「泥土」同字根,叫读者想起人只是泥土,属于地(创二7),竟以为自己可以建造「通天」的塔,就和上帝看齐;这真是可笑。31
v. 计划阻止建造(十一67
  作者一方面用讽刺的笔法暗示人实在骄傲、无知,另一方面却指出人这样做可带来严重的后果,耶和华非采取行动不可;这解释了为甚么祂要拦阻人建成这两幢建筑物。耶和华在天上发言,对象是天使天军:
  (一)首先,祂指出建造巴别塔的人是「一样的人民」和讲「一样的言语」(第6节)。「人民」原文并不是第五节的〔bne haadam〕,乃是〔am〕,指属于同一个民族。
  他们不单同一个民族,且讲同一样的话;故此,他们可以「同心合力」、团结起来大干一番事业。
  (二)祂描叙他们因为合作,故可完成任何的事情,包括很艰巨的事:
  (1)第一件他们要做的事就是建城和塔;「如今既作起这事来」(第6节)该译作「这只是他们计划做事的开始」。建造巴别塔和城只是他们合作做事的第一步,他们一开始就要达到耶和华那里,又要扬名。以后要做的事难以想象,可能比今次的更差、更坏。
  (2)无论他们做甚么事(现在或以后),因大家携手合作,做起事来成功率甚高,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以下几点须注意:
  第一,「所要作的事」(第6节)原文〔zamam〕指考虑、计划;约伯记把同一个字的名词译作「旨意」(伯四十二2)。
  第二,「没有不成就的了」(第6节),原文的动词〔b s r〕除了本节,只有在约伯记出现过一次(伯四十二2),32 《和合本》在该处把这词译作「不能拦阻」。
  创世记的作者指出,如果耶和华现在不拦阻人建造巴别塔和城,将来更不堪设想,犯罪会更猖獗;上帝必须趁早采取行动。33
  第三,除了此处,只有在约伯记第四十二章这两个词一同出现。约伯在该处指出耶和华的「旨意不能拦阻」,而创世记第十一章却暗示这本是上帝的属性,只有祂是无所不能;现在人竟意图拥有像上帝一样的力量,又是越轨、逾矩。
  第四,耶和华此处的话叫人想起祂在第三章所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创三22)。
  祂并不是嫉妒人团结起来可做大事,只是不想人错用自由意志,自陷罪恶的网罗。34
  上帝在此处和第三章的话反映出祂像一位慈父,不愿自己的孩子铸成大错,泥足深陷以致无可救药。35 人世间有些错误可以一错再错仍可以补救,但是有一些事情一失足就成千古恨,像覆水难收,永远不能挽救。
  (三)耶和华指出祂不可以延误,必须尽快在第一时间内采取行动,免得事情恶化,一发不可收拾。祂要做两件事:
  (1)祂要从天上下到人间;「我们下去」(第7节)的动词,和第五节「降临」虽然原文同一个字,重点却不同。在第五节,上帝从天上下到人间调查事件的真相,此处乃根据调查所得「下去」采取应有的行动。正如耶和华曾对摩西说:「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出三7~8)。当然,第五节和第六节之间假设上帝下去后再回到天上,宣告会再次下去采取行动。36
  「我们」是谁呢?可参第一章廿六节\'7d、第三章廿二节的「诠释」。此处应指耶和华自己(参第9节「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
  (2)祂要「变乱他们的口音」(第7节),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变乱」字根〔balal〕描写煮菜时把材料「混拌」,混在一起,很难分辨原来的面目。
  第二,把他们的语言打乱,他们就「彼此不通」,听不懂对方所讲的话,不可以沟通,不能同心合力去建塔和城。
  第三,或许有人会质疑:为甚么上帝不干脆破坏他们所造好的建筑物,岂不是更干净利落、简单和直接?不过,这种处理的方法只针对「病症」,没有真正料理「病源」,名副其实治标不治本;因他们可以把上帝拆除了的重建。把他们的言语打乱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他们不能沟通,就不易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做一些不该做的「大」事。
  第四,「变乱」原文〔nabla〕三个子音〔n b l〕,正是第三节「作?」〔libbna〕的子音〔l b n〕次序倒转;有学者因此提出「变乱」或许包括把已建造了的?头毁灭。37
  第五,「变乱」〔nabla〕和「愚顽人」〔nabal〕相近;38 为甚么人会变得「愚顽」,因为「心里说没有上帝」(诗十四1)。这正是建造巴别塔的人的问题,不把上帝当作神,以为自己就是神。
vi. 人分散在全地(十一8
  本段只记载耶和华定意「变乱」人的言语(第7节),以及事情就成了(第9节),39 并没有详细记录上帝如何打乱当时人的语言,只在本节提到耶和华「分散」他们。40 以下几件事值得留意:
  (一)「分散」是本章重要字汇,出现了三次(第4、8、9节)。41 第一次记叙当时的人企图建塔和城,因不想「分散」;第二次就是本节,耶和华把他们「分散」,可说是「分散」的行动;第三次乃是人不能建成塔和城的原因,因为他们被「分散」了。
  (二)当「分散」〔pus〕在本章出现时,三次都尾随「在全地上」,这句话原文〔pne kol haares〕,最前的子音是〔p〕,最末的子音是〔s〕,正是「分散」的两个子音。
  (三)「分散」这词把本章和第九和第十章连起来,因为第九章已预告挪亚三个儿子的后裔「分散在全地」(第19节),第十章提到迦南的诸族「分散」(第18节),以及「法勒」一名的意思就是「分」(第24节),和「分散」、「分开」相关。
  (四)最重要的是,耶和华把他们「分散在全地」,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第8节)。42
  为甚么他们会「分散」?可能因为他们言语变乱(参第9节),听不懂对方所讲的话,完全不能沟通,于是各行各路,不再聚在一处。43
  (五)创世记的作者或许会觉得「城」比「塔」重要,故在第六至九节只提到前者。44 这暗示重要的真理:耶和华把他们「分散」,不单因为他们骄傲要「通天」、「扬名」(第4节),也因为人所追求的并不是通过倚靠祂得到「安稳」,而是住在城市里面的「安全」;他们并没有按上帝的吩咐「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创一28,九1)。45
  (六)为甚么上帝只把他们「分散」,并没有毁灭他们?犹太拉比提供了很好的答案。46 洪水时人被毁灭,因为彼此攻击、互相杀害,但这一群建造巴别塔的人同样得罪了上帝,但起码一团和气,彼此帮忙(尽管他们团结起来所做的事得不到祂的喜悦)。上帝不但要求我们爱祂,更要我们彼此相爱。
vii. 结束(十一9
作者结束时重述耶和华所做的两件事,就是「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第9节)。然后,他提到那城的名字叫「巴别」,这回应第二节的「示拿」。以下几点值得留意:
  (一)「巴别」〔babel〕一名和巴比伦相关,「巴别」亚喀得文的意思为「神的门」。47
  (二)根据第十章十节,「巴别」国源于含的后代宁录;洪水后两椿悲剧(挪亚醉酒赤身、建造巴别城和塔)都和含及他的后代有关。48
  (三)作者认为「巴别」〔babel〕一名的来源,乃因耶和华「变乱天下人的言语」(第9节);究竟「巴别」〔babel〕和「变乱」〔balal〕有何关系呢?
  (1)只是读音相近(参出二10;撒上一20)。49
  (2)字形相近,「变乱」是一个〔b〕两个〔l〕,「巴别」两个〔b〕一个〔l〕。50
  (3)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九节只指出那城名叫「巴别」,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做了两件事:第一,「变乱天下人的言语」;第二,「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作者从未说:「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和合本》的小字是译者加上去的。51 可能作者只是叫读者通过「巴别」联想起「变乱」。
  简单来说,巴比伦人以他们伟大的城市(巴比伦)为荣,认为它是通往他们神祇之大门,圣经作者却指出巴比伦只不过象征「变乱」,因为人在该处犯罪,要拥有上帝的属性,做只有上帝能做的事。
  (四)本节「那城名叫巴别」回应第四节;他们本以为建造城和塔可以「扬名」。他们的确因这城声名远播,可惜,并不是流芳百世,反而是遗臭万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 v1-9
  (一)本段勾划出人的罪性未因洪水而改善;人仍然犯罪,所犯的罪和创世记第一至第九章的记载相似,就是背叛上帝,不守本位,要「越轨」、「逾矩」,要做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事。52
  作者从三方面表达人犯了这样的罪:
  (1)要建造高塔,「塔顶通天」(第4节)。
  (2)目的是为了「扬名」(第4节)。
  (3)「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第6节)。
  他们犯了这些罪,背叛上帝,自己先和祂分开,接踵而来的结果,就是人彼此分开。53
  (二)作者也通过下半部(第6~9节)两次提到「城」,以及上半部的「平原」和人要建造「城和塔」,反映出当时的人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追求居住在城市的安定,多过倚靠耶和华。54 他们要安顿在所建造的城,「住在那里」,不愿按上帝的吩咐「遍满了地」。人为了保存所拥有的安稳,宁愿违背上帝的命令。
  (三)人建造巴别塔和城的结果,就是言语变乱、分散在全地;人建造城和塔不成功,却间接成功地建造了人和人之间的「铜墙铁壁」,大家不能沟通和团结。
  (四)本段反而表明上帝的慈爱;祂要刑罚人所犯的罪,但祂所施行的刑罚,就是变乱人的言语,把人分散。这刑罚目的是防止人继续犯罪、铸成大错(第6节)。55
  (五)本段也间接指出人可以计划(第4、6节),但上帝可能插手,计划不一定成就;「人心多有计谋,惟有耶和华的筹算纔能立定」(箴十九21)。
  (六)本段让我们看见语言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人「合一」,团结起来同心工作。56 人失去了共同的语言,就会分散、只顾自己、很难同心。
  不过,重要的是,有了共同语言,同心合力究竟是为了甚么?倘若是做一些不该做的事,这种「合一」不一定是好事。
 旧约
  (一)本章和第三章的对比:
  (1)人犯罪都因「越轨」、「逾矩」、「不守本位」,要跳出「人」的框框和限制,变成像上帝一样。
  第三章人要像上帝一样「知道善恶」,本章却要达到上帝的居所。背后都有不正当的动机,就是骄傲;第三章人要追求「智慧」,本章却要「扬名」。
  (2)第三章人犯罪后,上帝说话时用第一身复数:「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第22节),本章也是:「我们下去」(第7节)。
  (3)第三章人犯罪后上帝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创三22)。本章同样描述上帝担心人「要作的事没有不成就的」(第6节)。祂是慈爱的父,不愿意祂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不可回头的死亡深坑。
  (4)第三章人犯罪的结果是「赶逐」(第23~24节),本章乃是被「分散」(第9节)。
  (5)第三章是亚当和夏娃骄傲要飘然成神,但本章却是所有的人(「天下人」)都有这样的念头。57
  (二)以赛亚先知曾指出巴比伦王骄傲地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上帝众星以上……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赛十四13~14)。
  耶利米先知代表上帝同样宣告:「巴比伦虽升到天上,虽使他坚固的高处更坚固,还有行毁灭的从我这里到他那里」(耶五十一53)。
  这岂不是建造巴别塔的人所犯的罪吗?他们骄傲要建造通天的塔,以及建筑坚固的城市作为保障。
  (三)雅各曾梦见一个梯子,梯子的头顶着天(创廿八12);这和巴别塔两方面不同:
  (1)巴别塔是人采取主动要通到天,雅各所见顶着天的梯子是上帝预备的。
  (2)雅各所见的只是梦境,巴别塔却是事实。
  (四)耶和华藉西番雅先知预言:「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祈祷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必从古实河外来,给我献供物……我必从你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你也不再于我的圣山狂傲」(番三9~11)。这论述弥赛亚降临时要发生的三件事:
  (1)万民都用「清洁的言语」,即是「纯一的言语」向耶和华祈祷;58 回复到巴别塔前的情况,「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2)上帝所「分散的民」,要从世界各地(包括「古实河」)拿供物献给祂。此处的「分散」回应创世记第十一章三次出现的「分散」;「古实」也叫人想起他的儿子宁录,就是巴别国的创始人,这和第十一章的「巴别城」关系密切。
  (3)上帝会除掉骄傲的人;这正是建造巴别塔的人的错处。
  这三件事都和创世记第十一章相关。
  (五)当时「天下人」在巴比伦建巴别塔,叫人想起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建大像(但三1~30)。以下几件事值得注意:
  (1)建巴别塔的人目的是为了「扬名」,这也是尼布甲尼撒建造金像的一个原因,难怪但以理书的作者提到那像时,就说:「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但三2、3、5、7)。尼布甲尼撒要人拜那金像,就想到他的伟大。
  (2)建造巴别塔表明这些人同心合力、十分团结,尼布甲尼撒建像也要把全国团结起来。59
  (3)建造巴别塔的结果就是分散,产生了各国民族;尼布甲尼撒后来颁令: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毁谤上帝,必被处死(但三29)。
  (4)面对着尼布甲尼撒的金像,有三个年轻人,冒死也不肯妥协;这和巴别塔时代,没有一个人反对建城和塔,实是强烈的对比。
  (六)本段和第一至第十章的关系,可参考下表:60创世至挪亚共十代 洪水至亚伯兰共十代(1)创造(一1~二14)洪水(六9~九2)(2)警告和立约(二15~24)警告和立约(九3~17)(3)犯罪(三1~24)(4)该隐、亚伯(四1~16)咒诅迦南(九18~27)(5)家谱(四17~五32)列国表(十1~32)(6)上帝的儿子(六1~8)建巴别塔的人(十一1~9)
 新约
  (一)巴别塔的事迹叫我们想起五旬节的经历。61 当时,门徒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4);这些「别国的话」包括:帕提亚、玛代、以拦、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等国的语言。
  五旬节可说是时光倒流,回复到人未建巴别塔之前,完全没有语言的障碍;他们「讲说上帝的大作为」必定满有权柄,听众听见外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福音,必会感到惬意和惊讶(徒二11)。
  另一方面,语言的障碍消除后,人就更容易同心、团结,可以减少分党和猜疑。
  五旬节是信徒「合一」的典范。62
  (二)新约圣经教导我们要「合一」,就如保罗所说:「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林前十二12);「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3)。
  这种合一是通过「连于元首基督」(弗四15),再发挥自己所有的恩赐同心事奉;所以:
  第一,我们鼓吹合一,不是通过工作或企画(如巴别塔或尼布甲尼撒的金像),乃通过我们的信仰、通过「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弗四4~5)。
  第二,我们绝对不可团结起来去行恶,作出背叛上帝的事情。
  (三)建造巴别塔的人满肚子计划,且付诸实行;计划完成之前,却遇到从天而来的阻挠。
  我们要尽力计划,但要记得使徒雅各所说:「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雅四14~15)。
  我们计划的不一定成就,故不要太快夸口。
  (四)当时的人建造巴别塔和城失败,结果是人和人之间竖立了一堵无形的「墙」;不过,主耶稣道成肉身,「拆毁了」外邦人和以色列人「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4)。
  十字架代替了巴别塔,信主的人虽然讲不同的言语,仍可「和睦,两下合而为一」(弗二14)。
 应用
  (一)我们要一生紧记,不要盼望「通天」。我们不可以把自己当作上帝;我们只是人,要接受作为人的限制,凡事尊上帝为主,跟随祂、倚靠祂。
  (二)我们要小心「名」的引诱。年纪愈大,这方面的引诱也愈大。除了靠着上帝所赐的力量去面对这害人的试探,还有一件事可以做的,就是避免和人比较,尤其不要和自己同辈或年轻的比较。
  我们要记得,只有上帝可以使人出名;这是祂的主权。我们要尽力做好祂所交付的工作,不要追求出名,免得事奉受影响;「出名」不应该是事奉的动机。上帝并没有要求我们闻名遐迩,只要求我们忠心,忠心使用祂给我们的恩赐。
  我们也要小心「名」后面的「权力」;63 「权力」、「利」和「色」,这三样引诱和「名」不分轩轾,同样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必须加倍小心。
  (三)当然,「出名」的动机通常都是「骄傲」;「骄傲」是天使堕落成为魔鬼的主因,我们必须提防;「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太廿三12)。
  巴别塔反映人的骄傲。巴西有一位法扎先生能说五十六种语言,在里约热内庐教授瑞典、丹麦、德国和法国语文。他的梦想是创造一种讲写一致的世界语言。他要除去巴别塔带来的痛苦,要回到巴别塔前人类的情况,人人都讲同一种语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接受访问时,说:「有我这种才能的人在巴西是浪费时间了。」64
  这岂不是人建巴别塔其中一个原因,觉得自己了不起,要扬名四海,到处都受尊敬。
  (四)我们要倚靠上帝,从祂得着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靠自己的财富和权力(建造巴别塔的人倚靠坚固安稳的「城」)。
  有了上帝这「靠山」,我们就不怕采取勇敢的行动,甚至接受主的呼召,离开自己习惯和以为是最安称的地方,分散出去,把福音传遍世界,使万民作主的门徒。65
  (五)我们要用交托代替夸口自己的才干和计划;「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诗一二七1)。「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箴十六3)。
  (六)我们要追求合一和团结,但必须是忠于上帝的同心、是在基督里「同归于一」(弗一9~10),不只是通过事工或企划把人团结起来。
  我们要合作、团结,同心去扩展上帝的国度,而不是像创世记第十一章合力做一些不合上帝心意的事情。66
  (七)无论我们是那一个国家的人、讲甚么语言,我们在主耶稣里已经合而为一;让我们建基于主已完成的工作,努力拆毁人和人「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4)。
  我们不要建造导致分裂的巴别塔,应建造使人连在一起的桥。
 附录
巴别学校 67
  在澳洲有一间中学,八百名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只有百分之十八在家里说英语,其余百分之八十二在家里说阿拉伯语、华语、法语、希腊语、印度语、意大利语、日语、马其顿语、葡语、马尔他语、越南语和其他语言。
  这间中学的校长詹士先生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学校里不可以用母语交谈,要专心一志学英语,老师上课也只用英语教学。可是,詹士校长质疑传统方法是否有效;他觉得一个学生若不能掌握母语,学其他语言会有困难。
  他决定作新的尝试。他的中学开始教授学生在家里所说的不同语言,包括阿拉伯语、华语、法语、希腊语、日语、马其顿语和越南语;只有必修科目仍然以英语教授。
  数年间,这间「巴别学校」的学生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学生上课用母语学习,是否英语成绩进步的原因,抑是因为学生能用母语学习,以致心情愉快,上课时事半功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6 15: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