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Ichthys
收起左侧

天道圣经注释 - 创世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ndeht 于 2014-11-28 16:56 编辑

第一至三章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nandeht 发表于 2014-11-28 16:49
赶走(三23~24a)三23 「耶和华上帝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24a  于是把他赶出去了,」   ...

插个楼……
话说弟兄最近超勤快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晨星 发表于 2014-11-28 16:54
插个楼……
话说弟兄最近超勤快的说~~~~

谢谢晨版支持!一切都是神的恩典,感谢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伍 人在伊甸园外犯罪(四126
  本章记载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宗谋杀案,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亲手杀害了胞弟亚伯。本章不少地方回应第三章的记述,可比较:第四章一节和第三章七节(「知道」);第四章七节和第三章十六节(「恋慕」、「制伏」);第四章九节和第三章九节(「在那里?」);第四章十节和第三章十三节(「你作的是甚么事呢?」);第四章十一节和第三章十七节(「地受咒诅」);第四章十四节和第三章廿四节(「赶逐」);第四章十六节和第三章廿四节(「伊甸东边」);第四章廿五节和第三章十五节(「后裔」)。
  此外,亚当和该隐同是以耕种为生,犯罪后都被「放逐」。1
  创世记的作者通过这些相似的地方,让读者感到两章经文相互关连。
  另一方面,该隐对亚伯的敌视,叫人想起创世记许多对兄弟都是这样爱恨交集,如以实玛利和以撒、以扫和雅各,以及约瑟和十位哥哥。2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和合本》第一节「有一日」是原文没有的,其他中文圣经都没有这句话。《和合本》加上这句,或许是作为事件的开头,有如古本小说开头的「话说当年」。3
  (二)《和合本》第一节「那人」,其他中文圣经都作「亚当」,这人必是始祖亚当。
  (三)《和合本》和其他中文圣经都把第一节第一句的动词译作「同房」,只有《思高本》直译作「认识」;《思高本》这样翻译读起来不易明白它的意思。
  (四)第一节「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这句话,其他译本多作「借着耶和华的帮助,我得了一个儿子」(《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吕振中译本》、《思高本》),只有《当代圣经》仿效《和合本》。《和合本》的翻译是意译,其他中文圣经按原文直译。4
  (五)第一节的「一个男子」原文是〔is〕,《现代中文译本》作「儿子」、《圣经新译本》和《吕振中译本》作「男儿」、《当代圣经》作「男孩」,《思高本》却作「一个人」。《思高本》按原文直译(《和合本》也接近),其他中文圣经则根据上下文翻作「儿子」(《现代中文译本》)。各种译本用不同的名词翻译〔is〕,为的是和常译作「儿子」的〔ben〕作出分别。
  (六)第四节「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现代中文译本》意译为「头胎最好的小羊」,这和《思高本》「最肥美而又是首生的」相仿。我们将会在「诠释」讨论那种译法较可取。
  (七)第五节「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变了脸色」(《吕振中译本》也是)原文直译是「脸跌了下来」,《圣经新译本》意译为「垂头丧气」(《思高本》也是),《现代中文译本》则作「愁眉苦脸」,《当代圣经》是「面露怒容」。
  (八)第七节「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不容易翻译。《现代中文译本》译作「你要是做了正当的事,你自然会显出笑容,但因为你做了不该做的事,罪已经埋伏在你门口」。《吕振中译本》作「你行得对,哪有不抬起头来的?你若行得不对,罪就伏在门前了」,《思高本》、《圣经新译本》和《吕振中译本》相似。《当代圣经》则接近《和合本》。为甚么有这些不同的译法?参本节的「诠释」。
  (九)第八节「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其他中文圣经都根据撒玛利亚人五经、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把这句话译成「该隐对他的兄弟亚伯说:『我们出去到田间吧。』」
  (十)第八节「起来打」原文是「起来」加上介词「对付」,故有些中文圣经译作「下手」(《现代中文译本》)、「起来袭击」(《圣经新译本》、《思高本》、《当代圣经》)。
  (十一)第十节「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思高本》把这句译作「听!你弟弟的血由地上向我喊?」。为甚么这样翻译?参「诠释」。
  (十二)第十三节「我的刑罚太重」,《思高本》和《吕振中译本》都译作「我的罪罚太重」,因为「刑罚」一词可作「罪孽」,这两本中文圣经把两个意思结合而成「罪罚」。
  (十三)《吕振中译本》在第十五节「耶和华对他说」后面加上了「既然如此」,而《圣经新译本》、《思高本》、《当代圣经》则加上了「绝不会这样」。前者根据希伯来文圣经,后者却依从七十士译本;两种都可接受。
  (十四)第十五节「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现代中文译本》翻作「上主在该隐额上做了记号」,「额上」原文没有,是译经者的解释。
  (十五)第廿六节「那时候,人纔求告耶和华的名」(《圣经新译本》、《思高本》、《当代圣经》);《吕振中译本》作「这人是最先呼求永恒主之名的」;《现代中文译本》作「人才用上主这神圣的称呼敬拜上帝」。那一种译法才对?参本节的「诠释」。
 结构
(i) 该隐与受害人〔亚伯〕 四1~8
(ia)该隐出生四1
(ib)该隐弟弟亚伯出生 四2
(ic)该隐、亚伯献祭 四3~4
(id)该隐不蒙悦纳 四5~7
(ie)该隐杀亚伯 四8
(ii) 该隐与法官〔耶和华〕 四9~16
(iia)耶和华指控该隐 四9~11a
(iib)该隐要受的刑罚 四11b ~12
(iic)该隐恳求减刑 四13~14
(iid)耶和华施恩 四15
(iie)该隐受刑四16
(iii) 该隐的后代 四17~24
(iiia)该隐的七代 四17~22
(iiib)该隐后代的复仇者 四23~24
(iv) 该隐的弟弟和侄儿 四25~26
  以下几方面须注意:
  (一)本章可排列如下:引言(1~2) 亚当、夏娃、儿子叙述(3~5) 该隐、亚伯、耶和华对话(6~7) 耶和华、该隐叙述(8) 该隐、亚伯对话(9~15a) 耶和华、该隐叙述(15b ~16) 该隐、耶和华插曲(17~24) (耶和华履行祂的诺言)结束(25~26) 亚当、夏娃、儿孙
  通过这样的排列,可知第八节为重点,就是该隐杀死了亚伯。另一方面,引言、插曲、结束三大段开头都有提及「同房」、「生儿子」(第1、17、25节)。
  (二)本章第一至二节,和第廿五章廿四至廿七节论及以扫、雅各相似:
  两个儿子出生、起名(创四1~2a,廿五24~26)
  两个儿子的职业(创四2b,廿五27)
  这两对兄弟相似的地方包括:哥哥和弟弟不和;弟弟比哥哥更得上帝悦纳。
  他们不同之处乃是:作哥哥的该隐亲手杀死弟弟亚伯,以扫曾计划杀死雅各,却没有下手;该隐和亚伯并不是孪生兄弟。
  (三)第二节下至第五节上交叉平行:5亚伯牧羊,该隐种地该隐献供物,亚伯献供物耶和华看中亚伯和他的供物,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四)本章第八至十二节和第三章结构相似,都是:「犯罪」(创三1~7,四8)、「审讯」(创三8~13,四9~11a)、「判决」(创三14~19,四11~12)。6 唯一不同的是,该隐求上帝减刑,第三章三位主角都没有这样做。
  (五)第一至二节和第十七至廿六节是「家谱」的形式,而第十三至十四节酷似诗篇中的「哀歌」。
  (六)第廿三节下至廿四节是一首六行的诗歌(参「诠释」)。
III诠释
i. 该隐与受害人〔亚伯〕(四18
  1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一)「同房」(第1节)这词值得注意:
  (1)它直译是「知道」、「认识」(to know),《思高本》因此把本句译作「亚当认识了自己的妻子」。
  「知道」这词叫人联想起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分别善恶树」(tree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创二9、17),以及亚当、夏娃「知道」自己赤身露体(创三7)。
  (2)旧约作者常用「知道」、「认识」一词描写夫妇的性行为;这样做一方面是委婉的说法,另一方面暗示性交加增夫妇的认识,有助二人变得更亲密。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两性真正的结合是在全然相知相交之中。7
  如果性交的目的不是为了亲密,只是为了生儿育女,或是满足欲望,旧约作者多会用其他动词描述,如「跟我睡觉」(“ go into ”;《现代中文译本》创卅八16,其他还有创十六2、4)、「同寝」(“ lie with ”,创卅九7)。8
  (3)心理学家指出:亲密和亲昵的关系可令夫妇享受更快乐的性生活,正如一九九四年十月六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报导芝加哥大学研究结果,发现夫妇间的性交远比婚姻以外的甜蜜得多,其中一个原因乃是,夫妇认识对方,知道对方的需要,且感到亲昵。
  (4)此处提到亚当和夏娃「同房」,并不等于他们吃了禁果之后才懂得性交,也不等于他们是第一次性交(可比较撒上一19)。
  本节提到「同房」,因下文跟着记叙夏娃「怀孕」。9
  (二)「该隐」(第1节)原文〔qayin〕,与下一句「我得了」(第1节)原文字根〔qana〕的音相近。10
  根据亚兰文的〔qenaya〕,「该隐」的意思可能是「五金工人」,11 也有学者认为这名字指「铜枪」(撒下廿一16);12 不过,把「该隐」解为「铜枪」不正确。13
  另有建议本节的「该隐」乃代表「基尼人」(士四11),这讲法千疮百孔,并不合理。14
  (三)「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第1节),以下几件事须注意:
  (1)「得了」这动词〔qana〕在旧约出现了八十二次,通常都指「得到」,除了有六处经文或许可译作「造成」(创十四19、22;申卅二6;诗七十八54,一三九13;箴八22;《和合本》只有在最后两处把此词翻作「造」)。15 有学者曾建议把本句的〔qana〕也译作「造」,16 这样翻译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因它只不过根据乌加列文的〔qny〕和阿拉伯文的〔gyn〕,假设这个希伯来动词应解作「造」。
  我们应保留「得了」的翻译。创世记的作者拣选此动词表达「生了儿子」,因为它的读音和「该隐」相近。17
  (2)「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可有三种译法:
  第一,把原文的介词〔et〕解作「靠着」(with the help of),全句则作「我靠着耶和华得了一个男子」;18 《和合本》的翻译「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正是这意思。旧约常提及妇人可否生育全在乎上帝的帮助(参创二十18,廿九31,三十22;撒上一5~6;诗一二七3)。
  不过,这建议最大的问题是,作者为甚么不用常用的介词〔im〕表达「靠着」?19 而且,没有一本古译本把〔et〕解作「靠着」。20
  第二,把本句直译作「我得了一个男子,从耶和华」。这样的翻译把〔et〕解作「从」(from),与〔min〕相等,(参创四十九25,〔et〕和〔min〕平行)。21 我们从亚喀得文和乌加列文都可找着证据支持把〔et〕解作「从」。22
  这样,夏娃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上帝得到这个儿子作为礼物(创十六2,廿九31;诗一二七3)。23
  不过,为甚么在〔et〕的前面没有〔min〕?24
  以上两种译法暗示:夏娃或许以为所生的就是第三章十五节那「后裔」。25
  第三,把〔et〕视为「和」或「像」,则本句变成「我和耶和华造了一个男子」或「我像耶和华,创造了一个男子」。26 这译法反映她觉得自己可媲美上帝,可以创造生命。
  有三个理由支持这译法:
  (A)如果我们把本节和第廿五节比较,则发现此处暗示夏娃比较高傲,与下文生塞特时迥然不同。
  (B)创世记经常指出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福泽,而不是倚靠上帝;这正是本处的特点。27
  (C)本章把为儿子起名的责任放在夏娃身上,与下文塞特为儿子起名(第26节),和亚当为塞特起名不同(创五3);这是否回应第二章二十节夏娃为〔众生之母〕,她觉得自己像上帝创造一样呢?
  (3)为甚么夏娃说:「我得了一个男子」,而不是「我得了一个儿子」?旧约圣经从没有用此词「男子」〔is〕称呼初生婴孩。28 本节用「男子」〔is〕的原因如下:
  第一,夏娃抱着婴儿,幻想他很快长大成人,故称他为「男子」。29
  第二,根据上述第三种的译法,夏娃称儿子为「男子」,因她觉得自己像上帝一样造人。30
  在第二章「女人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创二23),此处却是女人生了「男人」。31
  第三,本节用「男子」〔is〕表明该隐是本章第一个儿子,而以挪士〔nos〕为本章最后的儿子,以挪士也是「人」的意思。32
  (4)本节用「耶和华」一名(也是本章对上帝的称号),因本章论及祂是人献祭的对象,也是拯救人的主。33
  (5)夏娃生该隐时大叫:「我得了一个男子」。哈拿生了撒母耳,说:「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撒上一27~28)。二者的反应截然不同。34
  2 「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一)「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第2节)这句话,强调该隐是亚伯的哥哥,为下文留下伏笔:原来该隐谋杀的竟然是他的胞弟。难怪第八节两次提到「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第九至十一节也提及「兄弟」四次。35
  (二)「亚伯」一名很特别,有几件事要注意:
  (1)它的意思是「儿子」(类似亚喀得文的〔ablu〕),或「虚空」、「气息」。从语文来看,「亚伯」原文〔hebel〕和「虚空」〔hbel〕相近,后者应是此名的意思。36
  (2)为甚么夏娃会称自己的儿子为「虚空」呢?有学者认为夏娃这样做,因她对该隐失望,该隐的行为使她的盼望落空,故生第二个儿子时就用了此名字。37
  这讲法纯属臆测,全无经文支持,因为:
  第一,这讲法假设该隐年纪比亚伯大很多,但我们从经文字里行间可知二人年纪接近。
  第二,我们没有证据说该隐的行为很差,令母亲失望。
  (3)夏娃给儿子起名为「亚伯」,或许与他在本章短暂出现有关,他从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一个无声的受害者。他的名字叫人记得生命短暂空虚,他在盛年时便被胞兄亲手杀掉。38
  「亚伯」回应第二章七节,人只不过是尘土,生命短暂,转眼成空。诗人的话:「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真是全然虚幻」(诗卅九5;《圣经新译本》译作「只不过是一口气」);这都是「亚伯」一名最好的解释(可参伯七16)。39
  「亚伯」这名可能是他死后才这样称呼他。40
  (4)创世记的作者为甚么不透过夏娃解释此名,就如她解释「该隐」或「塞特」的意思呢?这或许和亚伯英年早逝有关。
  (三)作者接着提到该隐和亚伯的职业:
  (1)「亚伯是牧羊的」(第2节),后来雅各(创三十36)、约瑟(创卅七2)、摩西(出三1)、大卫(撒上十六11)都曾以牧羊为职业。
  (2)该隐是「种地」的,有三件事要注意:
  第一,该隐克绍箕裘,像父亲一样以务农为生(创二15)。
  第二,「种地」反映出上帝给人所定的刑罚已经应验了,人已开始「耕种他所自出的土」(创三23)。
  第三,这词暗示该隐是在伊甸园外种地。
  (3)亚伯「牧羊」应验了第一章廿八节「管理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该隐「种地」则实践上帝要人「治理这地」的吩咐。41
  3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4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一)第三节的「有一日」原作「过了些日子」、「日子的末了之后」(可比较创十八3,四十一1;出十二41;民十三25;王上十七7等),此处可能指过了一年(利廿五29;撒上一21),农作物已成熟,可作供献之用。42
  (二)该隐拿「地里的出产」(第3节),献给耶和华作「供物」,不知道是否初熟之果?43
  「供物」(创卅二20译作「礼物」)一词在利未记多指「素祭」,如「细面」(利二1~3)、「禾穗子」(利二14~16),但在其他经文,「供物」可包括动物(撒上二17,廿六19)。
  值得注意的是,该隐首先把供物献给上帝,亚伯也照样做。该隐比亚伯先献祭这一件事,可否反映该隐的虔诚呢?44
  他们献祭可能是感谢上帝让他们工作有收获。45
  (三)亚伯献上「羊群中头生的」(第4节),暗示亚伯一有收获,就献给上帝;正如「五经」的法律,吩咐人把「地里首先初熟之物」献给上帝(出廿三19,卅四26;利二14;民十五17~21,十八12~13;申廿六1~11)。
  作者故意指出亚伯把「羊群中头生的」献上,却不提及该隐献上的是否「初熟之物」,可能暗示亚伯把最好的献给上帝。
  (四)亚伯献上「羊的脂油」(第4节),有几点要留意:
  (1)这指羊内脏最肥美的部分,献祭时多烧在坛上归给上帝,不准食用,或许因它像血一样(结四十四7、15),本属于上帝(出廿九13;利三3;撒上二15~16)。46
  (2)「脂油」可解作「最好」(参结卅四3,卅九19),47 就如「这地肥美的出产」(创四十五18)原文直译是「这地出产的肥油」,地最好的产品;「上好的麦子」(申卅二14)原文直译也是「麦子的肥油」。
  亚伯把最好的羊献给上帝。
  (3)亚伯献上「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和合本》)抑是「头胎最好的小羊」(《现代中文译本》);如果是前者,亚伯好像献上了两种东西,如果是后者,则是一种。48
  从希伯来文的文法来说,亚伯只献上了一种供物,因为此处的连接词〔w / u〕乃是「解释的连接词」(waw explanatory),意思是:亚伯把「羊群中头生的」,即是「羊的脂油」献上。
  亚伯把头生最好的羊献上,或是把头生羊最好的部分献上。
  (五)创世记的作者在此并无提及两兄弟为甚么献上供物。49 是否他们从父亲口中知道要这样做?这是他们第一次献祭吗?他们如何献上供物?在何处献上?有否先筑坛,然后把祭物放在坛上献给上帝呢?他们献祭是否代表家人(妻子、儿女),像后来的族长履行家庭祭司的责任(创八20,十二7~8,十三18,二十25,卅三20,卅五6~7)?50
  这些都不是作者所关注的,他只想指出亚伯和该隐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1)对象相同,都是向耶和华献上一些东西。
  (2)目的相同,都希望耶和华悦纳所献上的。
  (3)做法相同,都把自己职业所生产的东西献上。
  不过,献上的供物不同,结果也是截然不同。
  (六)结果就是,「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第4节)。上帝喜欢亚伯又接受他的供物。为甚么上帝这样做?经文并没有交代。
  另一方面,亚伯怎样知道上帝悦纳他的供物呢?可能天上有火降下把供物烧了(士六21,十三19、20;王上十八38)。有希腊文古卷把「看中」译作「烧毁」,这支持供物被烧的讲法。51
  加尔文却认为亚伯献祭后各方面都兴盛和顺利,故知上帝悦纳了他的献祭,而该隐则处处碰壁,明显上帝不悦纳他的供物。52 这讲法全无经文支持。
  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甚么发怒呢?你为甚么变了脸色呢?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他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他。』」
  (一)上帝不喜欢该隐又拒绝他的供物(第5节),创世记的作者同样没有解释为甚么上帝不接受该隐和他所献上的。
  (二)因为上帝「看不中」他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的发怒」,且「变了脸色」(第5节),有几点要注意:
  (1)「大大的发怒」指大发雷霆,十分忿怒;53 「变了脸色」直译是「脸跌了下来」,可指「脸都沉下来」。
  (2)有学者建议把「发怒」〔hara〕解作「抑郁」,「变了脸色」乃是愁眉苦脸,形容「沮丧」。54
  (3)旧约圣经常把「大大的发怒」和「杀人」连起来(创卅四7;撒上十八8;尼四1;还有民十六15;撒下三8),本节应指忿怒多过抑郁。
  (4)创世记的作者不解释为甚么上帝不悦纳该隐的供物,只用宝贵的篇幅记叙该隐的反应。作者通过该隐的反应,表明为甚么上帝不悦纳他的供物。
  (5)乍眼看来,该隐发怒和「变了脸色」是正常的表现,但上帝却诘问:「你为甚么发怒呢?你为甚么变了脸色呢?」(第6节)。
  上帝是否太不近人情呢?55
  (三)第七节指出上帝诘问该隐的原因。56 这是十分难明的一节圣经,有几点要注意:57
  (1)「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第7节),「蒙悦纳」这词〔set〕源自〔nasa〕,意思是「抬起」或「提高」。
  这词此处可有下列的解法:
  第一,把下文的「罪」放在〔set〕的后面,「抬起罪」,即是「赦罪」,本句变成「你若行得好,你的罪就得赦免」。
  第二,在〔set〕后面加上「脸」,而「抬起脸」比喻高兴,满有神采,与上文「脸跌了下来」成对比;本句变成「你若行得好,你的脸就可抬起来」。58 《现代中文译本》「你自然会显出笑容」,就是采纳这解法;《吕振中译本》、《圣经新译本》、《思高本》的「抬起头」,也是根据这解法。
  第三,同样把第二句解作「抬起脸」或「抬起头」,但把第一句解为「你若接受我的决定」而不是「你若行得好」。59 这样,本节上半主要劝勉该隐接受上帝的决定,就是不悦纳他供物的决定。
  第四,把〔set〕视作源于阿拉伯文的字根〔sy〕,意思是「同意」;60 本句变成「你若行得好,就会同意」,同意上帝的决定。
  第五,把〔set〕加上不同的乡响音,变成〔saatta〕,意为「安逸」(伯三18;耶四十八11),则本节上变为「你若行得好,就必享安逸」。
  头三种的解法把经文的次序掉动,第四和第五种则把一个常见的希伯来文字视为源于一个稀有的字,都不是最好的做法。
  我们可考虑第六种的建议,把只出现一次的「若」视作与两句话相连,可译为「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岂不是伏在门前?」61 当然,如果得上帝悦纳,则可以抬起脸来,再次欢欣。62
  (2)「罪就伏在门前」(第7节)这句话很有意思,有几件事须留意:
  第一,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罪」,此词的意思是「不中的」,射不中目标。这叫人想起《书经》、《诗经》所讲的罪,就是违背上天的命令,没有做上天要人做的。63
  第二,有建议把「罪」解作「赎罪祭」,但不吻合上下文。64
  第三,「罪」如恶魔或野兽埋「伏」在该隐的门口,「伏」原文〔robes〕和亚喀得文「恶魔」〔rabisum〕相似。65
  本节把罪恶描绘为凶暴的鬼魔,蹲伏在该隐的门口,等待他一出来,就扑过去侵袭。这景象叫人想起「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
  其实,创世记的作者通过「伏」暗示罪恶,也像野兽在暗处藏匿,等候掠物经过,便立刻跳出来扑向掠物。66 耶利米先知曾采用类似的描述:「晚上的豺狼必灭绝他们,豹子要在城外窥伺他们,凡出城的,必被撕碎」(耶五6);罪要像豹子在门口「窥伺」该隐,他一出来,就把他撕碎。
  第四,「罪就伏在门前」的「门前」通常指该隐的「心门」,也有学者认为指野兽埋伏在自己的洞口。67
  (3)「罪」不单蹲伏在门口,且「恋慕」该隐(第7节),即是要控制他(创三16)。不过,「你却要制伏他」(第7节),该隐要把它「制伏」。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本节的「恋慕」,和第三章十六节「你必恋慕你丈夫」是同一个动词;而「制伏」和第三章十六节的「管辖」也是同一个字。
  第二,「你却要制伏他」是一个应许(《吕振中译本》:「你却可以管制它」);68 也可作「你须制服他」,是一个命令(《现代中文译本》:「你必须克服罪」);69 或译作「请你去制伏他」,则是一个邀请。
  第三,「你却要制伏他」的「他」通常都解作上文的「罪」,但有学者建议把「他」解为亚伯。不过,从上下文来看,解作「罪」较适宜。70
  第四,「你却要制伏他」暗示:该隐是有选择的,不一定束手待毙,他可以制服罪恶。这一句的原文直译是「你,你要制服他」,作者加了一个「强调」的「你」,暗示该隐可以选择战胜罪恶。
  人在伊甸园犯罪后,仍可选择「制伏」罪恶。
  第五,上帝敲响了警钟,向该隐提出警告,叫他小心那蹲伏在他心门外的「罪魔」,要控制它,不让它控制自己;该隐千万不要等到罪恶涨大到不能控制的地步,才去尝试制服它。
  (四)总括来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他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他」,一方面暗示该隐和他的供物不蒙悦纳,乃因他的品格和心态「不好」。另一方面,提醒该隐要小心,不可一错再错。倘若他能对供物不蒙悦纳有正确的反应(「行得好」),他会得到上帝「悦纳」,以致他可以「抬起」脸来。如果他处理得不当(「行得不好」),埋伏在他心门外的罪恶就会发芽生长,以致一发不可收拾。故此,他要「制伏」蠢蠢欲动的罪恶,免得反被罪所控制。
  可惜,该隐没有理睬或接受这警告,没有临崖勒马,反倒纵容恶念在脑中生花结果,遂导致悲剧发生。
  上帝在此以慈父的身份劝勉该隐,让他有一条出路;这反映上帝虽然不悦纳该隐的献祭,却没有弃绝他。71
  (五)我们必须探讨为甚么上帝悦纳亚伯和他的供物,而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有以下几种讲法:
  (1)该隐代表农民,亚伯代表牧人;上帝悦纳亚伯而不接受该隐的供物,表明牧人比农民胜一筹。72
  但是,无论是旧约和新约有关的经文都不支持这说法;何况,上帝为人所预备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农夫(创二15)。
  (2)该隐献的不是牲畜,亚伯献牲畜是流血的祭,故高一级。73
  但是,我们要留意:
  第一,该隐是种地的。
  第二,当时没有摩西律法,怎知道要献上祭牲?有学者认为该隐通过上帝杀羊取皮为亚当和夏娃做衣服,便知道上帝要求流血的祭。这又是纯属臆测。74
  第三,摩西的献祭条例也有献素祭。
  第四,本章所讲的是「供物」,而不是「献祭」。
  (3)七十士译本把第七节意译为「如果你献得合宜,但没有把供物正确地切成小块,有没有犯罪呢?」这假设该隐献祭时,没有遵守切祭物的「刀法」。75
  但是,我们不能肯定这是希伯来圣经的意思,而且这解法和本段经文不吻合。何况,该隐所献的是蔬菜,根本不用切开。76
  (4)亚伯献上头生的,且献上羊最好的部分;该隐却没有这样做,只献上「地里的」,并没有把「最好的」献上。这也是斐罗(Philo)的意见,他相信该隐把最好的「初熟之果」留下给自己。77 正如另一位学者所说:「该隐不及亚伯这样愿意付出代价,更不及亚伯慷慨。」78
  无疑,经文没有明说该隐所献的不是「初熟之果」。79 不过,我们要记得「五经」常把「长子」和「初熟之果」连在一起(出廿二28~29,卅四19~20);故此,创世记的作者不刻意指出身为长子的该隐献上了「初熟之果」,反倒记录幼子亚伯把头胎的羊最好的部分献上,这暗示亚伯把最好的献上,该隐却没有这样做。
  圣经清楚说明上帝希望人把最好的给祂,而不是次好的。80
  经文没有强调他们献上不同种类的祭,重点却放在二人的心态和品格的不同。怎样可知他们的心态呢?就是通过献祭后的反应。该隐不蒙悦纳后有两种反应:
  第一,他向上帝发怒(第5节)。
  第二,他向亚伯发怒(第8节)。
  这些反应反映出他心态有问题。81 正如主所说:「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七20),通过该隐的反应可以认识他的品格和心态。
  如果他献祭的心态和动机正确,他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会带着悔意的心求问上帝:「为甚么我的供物不合适?」、「我应怎样做以致供物得你悦纳?」82
  难怪作者指出:「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亚伯的品格和心态都是上帝悦纳的,上帝却不悦纳该隐的品格和心态。83
  亚伯的供物蒙悦纳,因为他尽力讨上帝喜悦,把最好的献上(「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该隐献祭仿佛只是履行责任。84
  (5)在第三章,亚当和夏娃作出一个抉择,是否顺从上帝。本章则是上帝选择是否悦纳该隐和亚伯的礼物。祂按祂的主权和意旨选择接受亚伯的供物,该隐所献上的,祂却不悦纳。
  亚伯献祭蒙悦纳,因为上帝选择去「悦纳」;该隐的供物不蒙悦纳,也纯粹因为上帝选择「不悦纳」。
  选择的背后是上帝的主权和恩典,就如祂爱雅各而恶以扫(玛一2~3;罗九13),又如祂选择以色列人作祂的选民一样(申七7~8)。85
  「上帝是随自己意旨行事」,这个观念在创世记不断出现,祂一次又一次按祂自己的意思选择了幼子(以撒、雅各、约瑟等),而没有按当时的习俗拣选长子(创廿一1~13,廿五19~34,卅八27~30);亚伯是幼子,被上帝「看中」,作为长子的该隐却不被「看中」。86
  该隐可以和应该做的,就是接受上帝的选择和决定,而不是大发雷霆。87 我们不要忘记,上帝说:「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卅三19)。
  (6)在第三章,人要获得全部的知识;本章却只字不提上帝不悦纳该隐供物的原因,暗示上帝不用为祂所做的每一件事向人交代和解释,人不能完全知道和认识上帝,人并没有全部的知识。88
  最后的三种解释〔(4)-(6)〕都有道理。我们在下文将会讨论新约圣经所提供的一些答案。
  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本节反映该隐没有制伏埋伏在他门口的罪,反被罪管辖,采取了行动去犯罪。
  (一)「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第8节),原文是「该隐对他兄弟亚伯说」,但没有记下说话的内容;有几点值得注意:
  (1)不少学者根据七十士译本和撒玛利亚人五经,加上「让我们一同前往田间去」。89 全句则变作「该隐对他兄弟亚伯说:『让我们一同前往田间去。』」
  (2)如果不赞成根据古代译本加上「让我们一同前往田间去」,则可从下列角度了解「说话」〔amar〕的意思:
  第一,假设〔amar〕古时可解作「谈话」,而不是常用的「说」,则本句作「该隐和他兄弟亚伯谈话」(《和合本》的译法)。90
  第二,把〔amar〕解作赞美,再由此反证,变成「蔑视」,91 此句则作「该隐蔑视他兄弟亚伯」。
  第三,把〔amar〕视作等同阿拉伯文〔amarun〕,意即是「相约」,则本句变为「该隐约会他兄弟亚伯」。92
  第四,正如下文将会指出,本章和申命记第十九章的逃城有关连;因此,有学者建议根据该章的第十一节把〔amar〕改作〔arab〕,意为「埋伏」。本节译成「该隐在田间埋伏,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93
  第五,根据亚喀得文和乌加列文把〔amar〕译作「看见」(look or look out),94 此处则作「找寻」(look for);本句变作「该隐找寻他兄弟亚伯」,在田间找到了。
  (3)作者在这里故意不记下该隐对亚伯所说的话,让读者凭想象猜测,藉此体会该隐的预谋。95
  不少希伯来文古抄本都在本节留了空位,没有加上任何的话。96
  (二)「二人正在田间」(第8节),指出该隐杀害亲弟的「地点」。为甚么在「田间」?因为那里杳无人烟,没有人会目睹这椿悲剧发生。97
  「田间」常是犯罪的场所(申廿二25;撒下十四6),把受害者带到「田间」表明有预谋(申廿二25~27),故是谋杀而不是误杀。
  正当他们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亚伯(第8节)。「起来」的原文〔qum〕与「该隐」的原文〔qayin〕的音相近。〔起来〕在此处乃指「袭击」、「攻击」,包括「拳打脚踢」。
  该隐不但毒打弟弟,且「把他杀了」(第8节);此处的「杀」原文是〔harag〕,乃指「谋杀」;而且,这种「杀」通常是十分暴力的杀害。98
  (三)根据申命记的法律,该隐所犯的是谋杀罪,该受死刑(申十九11),因为一个人若「起来」又「击杀」邻舍,就要判死,何况该隐「起来」又「击杀」的竟是他的弟弟。
  (四)此处只字不提亚伯被杀时有何反应,可能他哥哥猝然下毒手,他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他有机会对杀他的哥哥讲几句话,他会否像曹植那样说:「哥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
  (五)为甚么该隐要谋杀胞弟?最可能是因为妒忌,以及忿怒。99
  他妒忌亚伯为上帝所悦纳,自己却不被上帝「看中」(第5节);他所没有的东西,自然不想亚伯拥有,故在盛怒之下,把亚伯杀害。
  从这角度来看,亚伯是名副其实的「代罪羔羊」。
  (六)有一件事令我们震惊,一个曾献祭给耶和华(第3节),又蒙祂亲自显现、提醒他小心的人(第6~7节),仍会亲手谋杀弟弟。
  作者其实不单记叙该隐所做的恶事,更是让读者记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堕落到一个地步,甚至亲手杀死胞弟。
  始祖在伊甸园犯罪所带来的杀伤力愈来愈清晰,也叫读者感到愈来愈心寒。
ii 该隐与法官〔耶和华〕(四916
  9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那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么?』10 耶和华说:『你作了甚么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11a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一)上帝用问题的方式提出指控「你兄弟亚伯在那里?」(第9节),这叫人想起始祖犯罪后,上帝第一句话也是:「你在那里?」(创三9)。
  两条问题意思相仿,意义却不同,因为「你在那里?」是「个人」性的(personal),而「你兄弟亚伯在那里?」却是「社团」性的(social),人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其他人。
  (二)该隐的回答首先是一句谎话:「我不知道」(第9节),100 他明明知道亚伯去了那里,因他亲手把弟弟置于死地。
  该隐说谎叫人想起主的说话:「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八44)。
  (三)该隐讲完谎话,接着是诮笑的反问:「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么?」(第9节)。101 这反问表明该隐对上帝无礼,102 他反驳上帝,向上帝挑战。103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么?」成了人常用的托词,藉此推卸对他人应有的责任。这句话有几点值得注意:
  (1)「看守我兄弟」和亚当「看守」伊甸园是同一个希伯来文字(二15)。
  (2)「看守」可指法律上的「监护」,104 该隐暗示上帝的问题荒谬,因他没有责任「看守」成年的弟弟。他又不是亚伯的父亲,怎会变成弟弟的「监护人」?
  (3)乍听起来,该隐的话好像正确,因为在旧约「看守」以色列人的,乃是上帝,就如诗篇第一二一篇四至八节,五次提到上帝「保护」选民(「保护」和「看守」原文是同一个字)。
  然而,该隐忘记了一件事:虽然上帝没有叫人「看守」弟兄,但祂把更大的责任交付了人,就是要「爱」弟兄。人不是做弟兄的「监护人」,乃是「爱人」。105
  (4)「看守」在旧约常用来描述牧羊人的工作,他要看守羊群(出廿二6、9;撒上十七20);因此,「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么?」可意译为「我岂是牧养那牧羊人吗?亚伯身为牧羊人,应懂得看守自己。」106
  该隐冷酷的回答,反映他内心刚硬;他虽手刃胞弟,却全无悔意。107
  (四)上帝等该隐表达了不满,立刻发言;祂用问题回答该隐的反问:「你作了甚么事呢?」(第10节),这是上帝向人第二次这样发问;第一次诘问夏娃(创三13),今次却针对该隐。
  其实,这不是一条问题,乃是控诉,类似中国人所说:「你干得好事啊!」乃是责任而不是称赞。108 有建议把此句话译作「你知道你作了甚么事!」回应上文该隐说:「我不知道。」109
  不但该隐知道自己作过甚么事,上帝也知道;因人所作的每一件事都逃不过上帝的眼睛,祂一定知道(诗一三九1~6)。
  上帝不再是「调查员」,已变作「主控官」。
  (五)因此,上帝不需该隐回答,继续指证他说:「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第10节);以下几点值得讨论:110
  (1)本句可译作「你听,你兄弟的血从地里向我哀告」,这是把「声音」翻作动词「听」(可参赛十三4,五十二8;耶十22,五十28)。111
  这样翻译可以解决「声音」(单数)和「哀告」(复数)的不协调。112
  (2)亚伯的血求上帝代为伸?,他的血正在「哀告」,这词常描写被压迫者的呼喊(出三7,廿二21~24),尤其是无辜受害者之哭诉。
  本节的「哀告」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就是受害人向法官「申诉」,希望法官可以为自己伸?、讨回公道。113
  (3)这句话的重点是「向我」,创世记的作者用很生动的笔法,描写亚伯的血仿佛日夜不停地向上帝喊叫:「请为我报仇!」、「请为我报仇!」。114
  受害人的血不断投诉,求上帝主持公道;故此,该隐可以当作没有事情发生过,上帝却不能,必要处理这椿惨无人道的凶案。115
  纵使亚伯的尸体已埋藏了,永不会找到,他的血仍可以喊叫。116
  (六)「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第11节上),这是十分生动的图画,把位于地下的「阴间」(死人去的地方),描绘为怪兽,正张开口接收死人。
  11b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12   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
  上帝又转换角色,由主控官变为法官,宣布该隐要受的两种刑罚:
  (一)「你必从这地受咒诅」(第11节下半),有五点要注意:
  (1)这句话的意思乃是,该隐耕种,却得不到「地效力」;虽然他努力耕耘,仍没有收成。117
  (2)这句可指「你必被赶离这地」,即是离开可种植的土地,要漂流到沙漠,遍地都是贫瘠不能生产的。118
  (3)为甚么他要「从这地受咒诅」?因为上文说到「地已经接收了亚伯的血」;地因此污染,该隐要「从这地受咒诅」。119
  (4)该隐所受的第一种刑罚,和父亲所受的相似(创三17~19a)。不过,他所受的比父亲更重;无论他如何劳力,土地仍不出产粮食。120
  (5)值得留意的是,该隐乃是人类历史中第一个直接受咒诅的人。121
  (二)该隐受的第二种刑罚,是「流离飘荡在地上」。
  「流离」描述人从一城走到别城(摩四8)或地要「东倒西歪」(赛廿四20)。
  「飘荡」指「迁移」(耶四1)、「逃奔」(耶四十九30)、「逃走」(耶五十3)。
  这两个词在此处描绘该隐将会成为无家可归、四处漂流的逃犯。根据希伯来人的观念,这种无家、无根、不属任何团体的人生,实在「生不如死」。
  (三)这两种刑罚有关联,因为该隐在一处地方安顿下来,会发觉无论他如何努力耕种,土地都不生产(第一种刑罚),惟有迁徙,搬往别处。那知,当他去到新的地方,又遇见地不生产的问题,惟有再搬家。他就是这样到处流浪,不停漂流。122
  13 「该隐对耶和华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14 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
  (一)「我的刑罚太重」(第13节)可作「我的罪孽太重」,表示该隐有悔改的心态,上帝因此在第十五节允诺保护他。123
  也有学者认为该隐在此并不是求情,乃是承认罪太大,不该赦免,但求上帝按所说的让他到处飘流,又保护他免被族人杀害。124
  (二)为甚么该隐觉得所受的刑罚太重,因为他认为自己实在受四种的刑罚:
  (1)他「种地,地不再效力」(第12节)。
  (2)他被「赶逐离开这地」,以致他不能见上帝的「面」(第14节上)。125
  「这地」应指伊甸地;126 当时的人以为上帝只在伊甸园中和园的附近,该隐被逐离开伊甸地,等于不能见到上帝的「面」。127
  (3)他要「流离飘荡在地上」(第14节),他流离失所,东奔西走,无以为家,到处漂流逃亡。
  (4)他会被人追杀:「凡遇见我的必杀我」(第14节下)。有两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这些「遇见」他的人应是亚当和夏娃其他的儿女(包括已生和将要生的),就如第十七节提到「该隐的妻子」,她是该隐的妹妹。128
  根据创世记第五章三节,当塞特出生时,亚当已经是一百三十岁,那时他极可能已有了其他孩子。129
  第二,以色列人后来的风俗显示:「杀人者填命」,受害人的亲属有义务为死者报仇(民卅五19~21)。130 该隐杀死亲弟,也会被弟妹追杀。就如耶和华的使者论及以实玛利所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创十六12)。
  (三)该隐的说话酷似诗篇的哀歌,因包括了哀歌常提到的三个层面。131
  (1)是上帝所加诸的痛苦(「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第14节上)。
  (2)是别人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凡遇见我的必杀我」,第14节下)。
  (3)是自己所感受的痛苦(「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第13~14节)。
  15 「耶和华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
  (一)我们当在「凡杀该隐的」(第15节)这句话的前面,加上「既然如此」〔laken〕(《吕振中译本》),或把此词解作「我应允你」、132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133
  也有建议把〔laken〕读作〔lo ken〕,意为「绝不可这样」,即是:不准遇见该隐的人把他杀死。
  (二)因为,「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第15节),有几点要注意:
  (1)「遭报」一词在旧约出现了八十八次,只有在本章的两次(本节和第24节)包含把对方「置于死地」的意思。134
  (2)「必遭报七倍」怎样解释?135
  第一,指杀该隐的凶手七位亲属被杀掉。136
  第二,指凶手七代子孙都会遭报。137
  第三,「七倍」是象征的意思,表达「绝对禁令」(apodictic law),138 即是说:「任何人都不准杀该隐」。因为杀他的人必会被杀。139
  (三)「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第15节),让人一看见,就晓得该隐是上帝所保护的,就如以色列人第一次过逾越节,把血涂在门框上作为记号。
  这「记号」是甚么呢?140
  (1)该隐纹了身,一看就知他是特殊人物。141
  (2)该隐梳了特别的发型。
  (3)该隐有一只狗随身,作为记号,而且它可以吓走准备下手伤害该隐的人。142
  (4)该隐身上有特别装饰。143
  (5)耶柔米认为这记号乃是该隐一见人就全身震颤。144
  (6)该隐一夜之间头发皆脱落,「牛山濯濯」成为他的记号。145
  (7)「记号」就是该隐所建造的城(创四17)。146
  无论我们接受那一种解法,必须记得这「记号」乃是为该隐而立(介词〔l〕),而这「记号」不是立在他身上(介词〔b〕或〔al〕)。147
  创世记的作者故意不解释这「记号」是甚么,是否因为他想读者关注「记号」的作用,多过其内容?
  该隐的「记号」不单保护他不受人杀害,也提醒人要以他为鉴戒,不要像他那样犯罪,因一见那「记号」,就会记起该隐做过那伤天害理的事。148
  (四)本段让我们看见上帝的恩典;虽然该隐因为犯罪遭受刑罚,上帝仍答允他所求的,没有要求他「杀人填命」,把他立刻处死。149
  该隐不能见上帝的「面」(第13节),但仍得上帝的「保护」。150
  该隐的「记号」叫我们想起上帝为亚当和夏娃做衣服(创三21),都是在刑罚中仍有上帝的恩典。
  16 「于是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去住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
  (一)该隐所受的刑罚和他父亲一样,就是被赶离,离开「耶和华的面」(第16节)。
  (二)「挪得」(第16节)和第十二节「必流离飘荡在地上」的「飘荡」同一字源;到处飘流的逃犯在飘流之地住下来,这有甚么含意。
  (1)这证明上帝在第十二节所宣告的刑罚已经应验。
  (2)这强调他不断漂流。
iii. 该隐的后代(四1724
本段记录了该隐的七代,151 即是:该隐、以诺、以拿、米户雅利、玛土撒利、拉麦、雅八和他的弟妹。
  创世记的作者记叙该隐的七代,表明上帝遵守了祂的诺言,保护了这该被处死的凶手,以致他可以生儿育女,一代一代的传留下去。
  作者列出该隐的七代,因「七」象征「完全」。152
  上帝不单在刑罚中仍施恩典,且是「信实」的,必履行祂说过的话。
  (一)第十七节「该隐与妻子同房」,她是该隐的妹妹(创五4)。此处并没有提及他们何时结婚。
  后来,圣经禁止人和姐妹结合(利十八9),但在该隐的时代却是不能避免的。
  (二)「以诺」(第17节)意思为「开始」,153 或作「奉献」;154 他与第五章的以诺不是同一个人,因本章的「以诺」乃是该隐的儿子,而第五章的却是雅列的儿子,且是塞特的后代。155
  (三)「该隐建造了一座城」(第17节),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1)原作「他建造了一座城」,这「他」是谁呢?
  第一,「他」是该隐(《和合本》的翻译)。
  第二,「他」乃是以诺,则本句和下句结合成「他建造了一座城,以诺按他儿子名字为城起名」。156
  第三,「他」乃是以诺,而「按他儿子名字」改为「按他自己的名字」,则本句变成「以诺建造了一座城,按他的名字为城起名」。157
  从文法结构和家谱的结构来看,158 再加上第十二节指出该隐要「流离飘荡」,第二种和第三种讲法较合理;第二种比第三种优胜,因不用更改希伯来文。159
  (2)古以色列时代,一个人用自己或别人的名字作为城的名字,表明这人拥有或辖管该城。160
  (3)当我们读到「一座城」,或许以为它会像今日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纽约、芝加哥、三藩市等大都会。其实,中东古时的「一座城」,只不过是一座有墙围绕或有防卫设备的村庄,面积细小,居民廖廖可数。161
  (四)如果是该隐建城,他岂不是违反了上帝为他所定的刑罚,就是到处「流离飘荡」(第12节)。
  乍眼看来,上帝的刑罚并没有完全应验;但正如上文所提到,上帝为该隐所立的「记号」可能是一座城(第15节)。倘若这说法是对的,该隐建城乃是上帝为他「减刑」或「缓刑」。
  他「流离飘荡」了一段日子,就可安顿下来,建了一座城居住。
  (五)在该隐的后代中,创世记的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来记叙以诺和下文的拉麦,可能因为他不想读者把这两个人和第五章同名同姓的人混淆(创五18、25)。162
  (六)「以拿」(第18节)意为「野驴」。
     「米户雅利」(第18节)意思是「上帝使我存活」。163
     「玛土撒利」(第18节)指「属上帝的人」(神人)。164
     「拉麦」(第18节)意为「健壮的青年」。165
  (七)第十九节记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多妻制」,旧约后来的记载表明多妻常会带来不良、甚至悲惨的结果。
  「亚大」意思是「装饰」;「洗拉」乃是「荫蔽」。166
  有学者建议把「洗拉」的字根〔s l h〕视为源于阿拉伯文〔s l l〕,意为「嘹亮」。167 倘若这说法正确,则「亚大」着重外表美丽,「洗拉」则形容声音悦耳。
  创世记的作者暗示拉麦属肉体,着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168
  (八)「雅八」(第20节)意为「上帝带领游行」。他是「住帐棚、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这里的「牲畜」〔miqneh〕包括一切的家禽(创四十七16~17;出九3),而亚伯只牧养羊群〔son〕;故此,雅八被称为是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是对的。
  (九)「犹八」(第21节)意为「参加游行」(过去分词),他是乐器的祖师。
  「琴」可能是五弦或七弦琴(参撒上十六23),169 「萧」可能是用苇草造的;本节的「琴」和「萧」是最早、也是最易制造的乐器。170
  (十)「土八该隐」(第22节)是铸造金属「利器」的专家,171 精于打铜打铁。172
  为甚么在「土八」后面加上「该隐」?有两个可能:
  (1)「土八」可解为「工匠」,而「该隐」意思相似;作者害怕读者不知道「土八」的意思,故加上「该隐」作附加说明。173
  (2)在「土八」后面加上「该隐」,避免和雅弗的儿子(同名同姓)混淆(创十2,《和合本》译作「土巴」)。174
  (十一)「拿玛」(第22节)意思是「悦目好看」,与罗波安的母亲同名(王上十四21)。
  为甚么作者刻意提到一个女性呢?犹太传统认为她是挪亚的妻子,这不能证实。175
  创世记的作者提及「拿玛」,或许是指出洗拉和亚大一样,都替拉麦生了两个孩子;亚大生了两个儿子,洗拉生了一男一女。176
  (十二)本段反映出上帝的恩典;虽然该隐犯了大恶,上帝仍通过他的后代把人类的文化推进新的领域,更上一层楼。177(一)拉麦对他妻子讲的话,本来是一首六行的诗歌:
     亚大、洗拉,听我的声音,
     拉麦的妻子,细听我的话语:
     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
     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
     若杀该隐,遭报七倍;
     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
  第一和第二行、第三和第四行、第五和第六行在形式上是同义平行。而韵律是「9:9 / 7:7 / 7:7」。178
  (二)「壮年人伤我」(第23节),和下一句「少年人损我」同义平行,可有两种解释:
  (1)这两句话既然是同义平行,「壮年人」相等于「少年人」,拉麦只杀了一个人。179
  (2)有学者在此处却指出「壮年人」〔is〕和「少年人」〔yeled〕,180 在旧约未曾以「一对或平行的形式」出现(可比较民数记第廿三章十九节,「人」〔is〕和「人子」〔ben adam〕平行),故「壮年人」和「少年人」并非是同一个人。换句话说,拉麦杀两个人,一个是成人、一个是少年人。181
  (三)「伤我」、「损我」都指身体受伤,这是十分清楚。问题是,我们应怎样解释「把他杀了」和「把他害了」?
  (1)这两个动词是过去式,故拉麦在此乃夸耀他曾经把侵犯他的人置于死地。赞成这讲法的人,多认为「壮年人」相等于「少年人」,拉麦只杀了一个人。182
  (2)有建议把动词的过去式解作「条件」(conditional perfect),即是「如果壮年人伤我,我会把他杀死;如果少年人损我,我会把他害死」。183 拉麦十分高傲暴戾;如果有人伤害他(轻微或严重),无论那人是否成年,他都会加倍还报,把对方杀死,以泄心头大恨。
  他仿佛在说:「我的名字就是复仇者,有仇不报非君子。」赞成第二种讲法的人,把「壮年人」视为不等于「少年人」。
  本章的重点乃是让人看见亚当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故把拉麦的话解作他曾杀了一个伤害他的人,故此,(1)比较适合。184
  (四)拉麦向两个妻子夸下海口:「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第24节);拉麦可以杀人,却不准人杀他,杀他者必遭报复(「七十七倍」)。他的话也反映他胆大包天,不怕任何人敢找他报仇。185
  主耶稣同样提到「七十七」,却用来教导门徒要多次的饶恕人(太十八21~22);这真是何等强烈的对比。186
  此处提到「该隐」,这可能是作者把这首歌放在本段的原因。187
  (五)这首诗歌本来接连第廿二节,该节提到拉麦的儿子土八该隐是「铜铁利器的祖师」,拉麦自然不用担心武器供应不足,可以耀武扬威,唱出这首「舞剑歌」。188
  另一方面,这首歌也让读者感受到罪何等猖獗;文化日益发达(建城、牧畜、乐器、冶金术),罪恶便变本加厉,不断扩大和加强。
  该隐杀了胞弟,他的后代拉麦不单多妻,且充满毒恨又嗜杀,视人命为草菅。
  犹太人认为拉麦暴戾,乃因为他有两个妻子。189
  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并不等于人可以遏制罪恶跃长。通过亚当七世孙拉麦的夸耀,可知罪恶急剧恶化;190 文明愈提高,道德可以愈低落。
iv. 该隐的弟弟和侄儿(四2526
25 「亚当又与妻子同房,他就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说:『上帝另给我立了一个儿子代替亚伯,因为该隐杀了他。』26  塞特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时候,人纔求告耶和华的名。」
  (一)「亚当」(第25节)原文没有冠词,一定是人名,而不能译作「人」。他和夏娃同房,夏娃生下儿子,起名叫「塞特」。
  (二)「塞特」(第25节)原文〔set〕,意为「摆放」、「立」;所以,夏娃说:「上帝另给我立了一个儿子」。
  上帝把塞特放在亚伯原来的位置上,代替了被杀害的亚伯。
  此外,〔set〕的名词可指「根基」(诗十一3;赛十九10),亚当的儿子「塞特」可说是人类新开始的基础。191
  (三)「上帝另给我立了一个儿子」(第25节),有几点值得注意:
  (1)夏娃在此用「上帝」一名,而不是本章常用的「耶和华」,这叫人想起创世记的作者在第一章论及宇宙创造时,也用「上帝」一名;这名着重祂的创造能力。
  (2)「儿子」〔zera〕直译是「后裔」,回应第三章十五节「女人的后裔」。夏娃希望塞特或他的后代中一位就是第三章所预告的「后裔」。
  夏娃生该隐时说:我得了一个「男子」(第1节),并没有用「后裔」,这是否意味她早已知道上帝在第三章十五节的应许不会出自该隐的后代呢?
  (3)当她生该隐时,重点是「我」(第1节直译「我得了一个男子,从耶和华」),现在却说:「上帝另给我」,这有甚么属灵含意呢?
  (四)夏娃在第廿五节下,一口气提述了三个儿子的名字。除了现在手抱的「塞特」,她也不能忘记杀人的「该隐」和被杀的「亚伯」。
  每一个都是她的亲生骨肉。
  (五)塞特生了儿子,「起名叫以挪士」(第26节),有三件事值得留意:
  (1)这里是圣经第一次记载父亲给儿子起名。192
  (2)「以挪士」的意思是「人类」,在旧约出现四十二次,都是在诗歌体裁出现。193
  (3)根据亚喀得文的〔enesu〕,「以挪士」〔nos〕字根的意思是「脆弱」(诗一○三15)。194
  (六)「那时候,人纔求告耶和华的名」,有几点值得留意:
  (1)有学者建议这句话本是在第三章末,只是旧约最后一位编辑把它搬至第四章末;195 这建议和本章的结构不吻合,不应该接受。
  (2)这句话直译是「那时,人开始呼叫耶和华的名字」(参《思高本》),这可有两种解释:
  第一,人首次叫「耶和华」这名字。
  第二,人敬拜耶和华,特别是祈祷和献祭。196
  《现代中文译本》把本句意译为「从那时开始,人才用上主这神圣的称呼敬拜上帝」,企图把两种意思结合。
  (3)「那时候,人纔求告耶和华的名」强调:到了以挪士的时期,人才正式「公开」、「集体」、「按时」敬拜上帝(撒下六2;代上十三6;诗七十九6,一一六17;耶十25;番三9)。197
  敬拜成了一种文化,就如建筑、牧畜、音乐、铸铜铁在当时已成了一种文化。198
  因此,这句话绝不是说,以挪士以前,人没有求告耶和华,或用耶和华这名字向祂求告。这句话只说明集团公开的敬拜,或「有组织」的宗教(organized religion),乃源于塞特、以挪士的时候。199
  事实上,「求告耶和华的名」乃是族长生活的一种特色(创十二8,十三4,廿一33,廿六25)。
  (4)这句话好像和出埃及记第六章三节产生冲突,其实不是,可有多种的解释。200
  简单来说,摩西强调敬拜耶和华,只不过是恢复这早已有的信仰,且把它大众化,变成一种运动。201
  (5)该隐的后代对于人类的文明提供了贡献,尤其是在建筑城市、牧畜、音乐、冶金方面;塞特的后代作出的贡献,乃在宗教方面,鼓励人敬拜耶和华。
  (6)当然,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以挪士和塞特晓得「求告耶和华的名」(第26节)?他们可能是从亚当口中得知耶和华就是真神。202
  (七)本段重点乃是:虽然该隐和他的后代都犯罪,上帝却仍施恩,让夏娃另生一子代替亚伯:塞特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上帝的恩典在此再次显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
  (一)本章第一个重点是:人在伊甸园犯罪后,人和上帝、人和其他生物、人和自己、人和其他人都出了问题;罪恶的势力不断蔓延,人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几方面值得注意:
  (1)罪恶侵入家庭,人甚至杀死亲兄弟。亚当和夏娃「制造」生命,他们的长子却「摧毁」生命。
  (2)罪恶的势力实在可怕,亚当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203 该隐成为人类第一个谋杀犯、夺命者,因嫉妒而把胞弟杀死(蛇曾暗示上帝嫉妒人,故不准人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后来该隐的后代拉麦不但实行多妻主义,且为人骄傲凶残,暴戾恣睢,有人得罪他,就算是不知好歹的少年人,他都报复、下毒手。
  (3)如果把本章的主角该隐和第三章亚当和夏娃比较,可见人犯罪的情况愈来愈厉害:204
  第一,第三章是人违背上帝的禁令;本章却是直接杀害亲弟。
  第二,第三章是人给人一枚果子;本章却是抢夺了一个人的生命。
  第三,第三章蛇引诱人犯罪;本章是人自己定意作恶。
  第四,第三章记录了人犯罪前和蛇谈话(创三1~5);本章同样记载人犯罪前的一段谈话(创四6~7),今次却不是和蛇对话,乃是上帝亲自向人发出警告,提醒人不要为罪所制伏;那知,人仍然选择漠视上帝的呼吁,照样犯罪。
  第五,第三章人犯罪后,起码承认做了甚么事(创三9~11);本章人却否认,且用诮讽的话回答上帝(创四9),丝毫没有悔意。205
  第六,第三章三位主角犯罪后面对上帝宣布的刑罚,寒噤不语,好像知道自己罪有应得(创三14~20);本章人却拒议,觉得刑罚太重(创四14)。
  (二)本章第二个重点乃是上帝的怜悯、恩典。
  (1)祂预先警告该隐:罪要制伏他,故要小心。
  (2)祂接受该隐的请求,不准人杀他。
  (3)祂准许该隐建城,可以安居下来。
  (4)祂通过该隐的子孙把人类的文化提升上进。
  (5)祂让塞特代替亚伯,让敬畏上帝的后代可以延伸。
  另一方面,上帝的怜悯和公义在祂为亚伯伸?这件事情上彰显出来;祂关心那些无辜而被害的人(创十八20;出二十13;民卅五9~34)。
  (三)本章通过该隐和亚伯的献祭,暗示献祭最主要不是献上甚么,乃是在乎献祭者的品格和心态,有否把最好的献上。
  这正是耶和华自己所说:「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十六7)。
  (四)本章通过该隐被赶逐(有如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再次指出生命和上帝同在的关系;真正有意义的生命不可以没有上帝的同在和参与(参奥古士丁的名言)。
 旧约
  (一)本章和申命记第十九章的「逃城」有密切关系:
  (1)逃城之目的是「免得无辜之人的血,流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为业的地上」(申十九10),这回应亚伯「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上帝哀告。
  (2)「逃城」收留「起来击杀邻舍」的人(申十九11),这正是该隐的罪行,他「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创四8)。
  (3)两段经文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该隐「建造了一座城」(创四17),这是后来的「逃城」之「样板」(proto-type)。206
  (二)本章第七节「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叫人想起耶利米先知的话:「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耶七5~7)。有几件事要注意:
  (1)「改正」原文也是「行得好」。
  (2)在创世记第四章,该隐行得不好,就必「赶逐离开这地」(创四14),耶利米先知指出以色列人行得好,就不用离开所居住的地方;二者相似。
  (3)根据耶利米先知的话,「行得好」就是「行公平……,不流无辜人的血」(耶七5~7),这岂不是该隐所犯的罪吗?他并没有对兄弟「施行公平」,更加「流了无辜人的血」。
 新约
  (一)新约借用亚伯被杀,比喻主耶稣被法利赛人迫害(太廿三35),且指出主的血「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来十二24)。
  值得留意,在第一段经文里,主耶稣称亚伯为「义人」,他的品格和行为是好的。
  (二)使徒约翰也强调亚伯的「行为是善的」(约壹三12),该隐的「行为是恶的」,指他杀害胞弟的恶行。207
  不过,约翰在此提出了创世记第四章没有提及的一件事,就是该隐「属那恶者」(约壹三12)。这一方面回应创世记第三章一节蛇引诱夏娃,另一方面也显明该隐做出这恶事,因他受撒但影响、控制。208
  (三)犹大也指出假使徒(假传道)的行为是恶的,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就如谋杀人的该隐一样(犹11)。
  (四)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亚伯所献的祭「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为亚伯是「因着信」献祭(来十一4)。209
  根据这一段经文,亚伯献祭蒙悦纳,不只因为他献上了头胎最好的羊,乃是他的心态,对上帝的信心。
  (五)总括来说,新约称赞亚伯为义人,因他的行为是善的,他被杀可以媲美主耶稣被害;该隐却属于恶者,他的行为是恶的,结局也是悲惨的,绝不值得效法。
  亚伯献祭为何蒙悦纳,新约轻描淡写指出:因为他「因着信」献祭。
  (六)我们把旧约和新约结合起来,可知道上帝看中亚伯的供物,因为他有好的品格和心态,且是带着信心献祭。该隐不被看中,也正因为他没有好的品格和心态,又对上帝没有信心;难怪当他的供物不蒙悦纳时,他的反应是这样强烈。
 应用 210
  (一)我们不要轻视罪恶的可怕,211 罪恶的杀伤力影响甚强,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以下几点须留意:
  (1)有一种罪必须特别提防,就是对家人构成伤害的罪(不一定是身体的伤害,可以是心灵的);这是我们有意无意中常犯的。
  最亲爱的家人因此变成最大仇恨的敌人。
  (2)我们要记得:人类愈文明、科学愈进步,这却不等于人的道德愈提高。正因为人以为自己这么了不起,各方面都值得自豪,就会愈骄傲和愈不觉得需要上帝。
  (3)上帝不单关注「消极」的罪,就是我们不去伤害别人;祂也关心「积极」的罪,我们有否爱人?
  我们不是「看守」(第9节)弟兄和姊妹,乃是去爱弟兄和姊妹。
  谁是我们的弟兄姊妹?最接近的乃是我们的家人,尤其是配偶。212 我们要爱配偶,关心他们的灵性。
  圣经不但强调要全心全意爱上帝,也要爱人如己。
  使徒约翰也用该隐为例,阐明凡不爱弟兄的,就是魔鬼的儿女;而且,「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约壹四20)。
  (4)当我们犯罪,特别是不爱我们的弟兄姊妹;就要立刻悔改。让我们不要忘记上帝对该隐所施的恩典,祂虽然刑罚,仍然施恩。
  (二)我们不要攻击人、迫害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位德国作者写了以下的一首诗:213
     「从前有两个人。
      两岁时,他们用手互相敲打。
      十二岁时,他们用棍子打,并互掷石头。
      四十二岁时,他们用枪互相射击。
      六十二岁时,他们两人都得了细菌。
      八十二岁时,他们死了,并排着埋在一个坟地里。」
  (三)该隐发怒是因为嫉妒亚伯献祭被悦纳,献祭本是和信仰有关;有时候,基督徒会攻击和迫害不同信仰的人,甚至迫害同信仰的人。
  奉上帝的名迫害人是最厉害、最残毒的。214
  (四)该隐所做的本是很好的事,也和属灵有关,因为他献祭。可惜,他的心态和动机不良,以致因此产生嫉妒、忿怒,甚至向胞弟下毒手。
  同样,我们要省察自己的事奉,是否出自纯良的动机、是否心态正确?不然,我们的事奉不会为上帝所悦纳。
  举例来说,有些人因为自卑感作祟,很怕别人不接受自己,故想尽办法对人好,讨人欢心;表面看来,这些人很有爱心,但因为动机不良,心态不正,表面的爱心得不到上帝的悦纳。
  (五)我们要小心不要嫉妒人,该隐杀弟、约瑟的兄弟迫害他,都因为嫉妒;这些害弟弟的哥哥都不是坏人,却按捺不住妒火,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嫉妒的毒害可见一斑。215
  嫉妒这种罪源于和人「比较」,当我们觉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尤其是「相近」的人(如老同学、同行、同事、邻居)比我们好,就容易嫉妒。
  防止嫉妒最好的预防针,就是尽量不和人(尤其是自己的同辈或比自己年轻的人)比较。
  一九九三年在德国的哈恼(Hanau)市发生了一件怪事;一天夜里,有二十个人跑到近郊的高尔夫球场,花了三、四个小时把草坪破坏,把电线剪断,把自动闸砸碎,用喷漆把房子弄了一个四不像,最后留张字条道:「你们的财富使我们呕吐。」216
  这就是嫉妒的毒害,「我没有的,我也不容许你拥有」。当我们看见别人蒙福,一方面要记得嫉妒的杀伤力,另一方面要为对方所有的而感谢。譬如看见同工比自己有更多的恩赐,应为他感谢上帝,且记得大家是同工;他有恩赐,有助上帝国度扩展。217
  (六)我们要把最好的献上,千万不要像那有三子一女之母亲,她自忖:「大儿子读书好,应做医生;二子分析能力强,该考入法律学院;三女善于计算,将会成为一个会计师;幼子为人迟缓又不聪明,最好是奉献给上帝读神学。」
  别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是否把最好的献给上帝,祂却清楚。祂要我们把最好的献上给祂。
 附录
一 二十世纪的亚伯 218
  相传有一天,一名穷人正在整理自己的后院,无意中发现院子里长了一条非常大的萝卜。
  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萝卜,不知如何处理才好。他后来想到国中的君王,素来是自己所敬慕,故决定把萝卜送去给君王。
  穷人将这萝卜送去皇宫!国王看到这巨大的萝卜,着实吓了一跳。「这么大的萝卜,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呢!」国王非常高兴;他十分欣赏这位穷人,虽然他的生活拮据,仍将萝卜送到皇宫,没有留下给自己食用。他于是对穷人说:「谢谢你的萝卜,而且种得这么好。为了表彰你种植萝卜成功,我要送你三片用精金打造的叶子,你回去可多种些肥美的萝卜。」
  穷人领了三片金叶子,兴奋的跑回家,沿路上逢人便说:「我的大萝卜换到了三片金叶子!」听到的人无不又嫉又羡。
  一位自以为有智慧的老农夫听见穷人的奇遇,自忖:「我也可以把那头大黄牛献给国王呀!我的牛是全村最大最强壮的,国王一定更喜欢!」老农夫心想:「一棵萝卜都能换三片金叶子,那我这头大黄牛,岂不可以……」老农夫想到这里,不禁忘形地狂笑!
  老农夫用尽了吃奶之力,把黄牛拉往皇宫,准备领赏。到了皇宫,老农夫费尽唇舌向国王数说黄牛的好处,请求国王务必接受这份大礼。
  国王看了一会,又想片刻,便说:「这头牛长得真好,很欣赏你的心意,我要重重的赏你!」
  老农夫一听,心中大喜,自言自语:「我好容易满足,只要五片金叶子就够!」正当他「喜形于色」之际,耳边响起国王低沉的声音:「我要送你一份十分贵重的礼物!就是一条大萝卜。这是我花了三片金叶子才买来的,你可要好好珍惜唷!」
  老农夫一见那条萝卜,不知好笑或好气;但是,国王送的礼物,不拿也不行;他抱着萝卜垂头丧气地离开。
  在回家途中,老农夫恰巧碰着那穷人,顿时怒气填胸,随即把萝卜掷向穷人,且拳打脚踢,好像要把心中的怒气发泄在穷人身上。老农夫不停地打,直至筋疲力尽;当他停下来,才发觉穷人眼睛已反白,活生生打死了。
  贤明的国王下令把杀人犯拘捕,老农夫在狱中愈想愈后悔:「我今日有此悲惨收场,皆因我动机不良,万分抵死!那穷人才是义人,他将最好的献给国王,理应得到奖赏。」
二 二十世纪的该隐、亚伯 219
  在法国西北部一个村庄,住了一千六百个村民。一九九四年九月三日,李宾士一家四口被人用刀斩死;李宾士‧昆西只有三十四岁、妻子三十六岁、两个女儿分别是一个十岁、一个七岁。
  这椿惨剧令全村的人震惊、害怕,不知道凶手从何而来,有何目的;最叫人恐慌的是,死者住的地方没有被人搜掠过的痕迹。凶手杀人好像不是为了谋财。究竟是为了甚么呢?下一家轮到谁呢?
  当地警方把李宾士住在附近的亲人带返警署问话,包括了男死者的父母、哥哥、嫂嫂等;经过二十四小时马拉松式的盘问,都找不着任何线索;正当警方根据当地法律必要释放他们的时候,死者嫂嫂忽然大哭大叫,指出杀人者就是她的丈夫,也是死者的胞兄,三十七岁的李宾士‧但尼。
  原来李宾士‧但尼一直嫉妒弟弟赚钱比自己多;弟弟的车行生意好,财源广进,自己却一天到晚忙碌,早上在屠房工作,放工后在父亲的农场耕种,仍然入不敷支,常常要向弟弟伸手求助。
  凶案发生前的一段日子,李宾士‧但尼已欠下弟弟美金三千七百七十元;弟弟拒绝再借钱给他,且要他尽快还钱。就在九月三日晚上,弟妇逼李宾士‧但尼立刻偿还那三千多元。他大怒,手拿屠刀冲入弟弟家中,先斩死弟妇和两个侄女,再斩死胞弟。
  最令人痛心的,是死者和凶手的母亲所说的一番话:「我一直担心这种悲剧迟早会发生,因为弟弟生意成功,哥哥工作不顺利,赚钱又少;我知道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迟早会一发不可收拾。」她不幸言中了。
  根据法国的刑事法,凶手会终身监禁;他的母亲一日内「失去」两个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亚当的家谱(五132
(Ⅰ)
 本章是家谱,包括了十个人的名字,由亚当至挪亚;第十章的家谱则记述了挪亚三个儿子的后代。1
  本章可以是第四章廿五至廿六节的延续,中间加插了一句话:「那时候,人纔求告耶和华的名」(创四26b),作者这样做是否暗示第五章的家谱各人物都是「求告耶和华的名」的人?
(Ⅱ) 
家谱是很古老的文学类型,今日在阿拉伯游牧民族中还能找到很多证据。2 游牧民族社会形态以宗教和家庭为主,而家谱说明各人的来源和他与某一宗族的关系;因此,家谱是十分重要的文献。
  家谱是一张「名表」(name list),乃是文学技巧,3 对于传达资料十分有用。4(Ⅲ)
创世记用两种方法写家谱:
  (一)垂直式(vertical或linear),一代一代的记录,每一代只选择一个人为代表人物(如创五1~32,十一10~32,记下了由亚当至挪亚、闪至他拉各代)。5
  (二)水平式(horizontal/segmented),记下一个人的几个儿子和他们的后代(如挪亚的儿子,创十1~32;以实玛利的儿子,创廿五12~16;以扫的儿子,创卅六1~43)。这种家谱偏重各人血统的关系,就如第十章表明作者所熟识的国家都源于挪亚的三个儿子,大家同宗。6
  创世记的作者着重第一种家谱,叙述都围绕着属于第一种那两个家谱,里面的人物是被拣选的后代。下列各点值得注意:
  (一)第一节「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现代中文译本》相似),原文直译是「这是有关亚当后代的书」。《吕振中译本》和《圣经新译本》作「以下是亚当后代的记录」,用「记录」翻译「书」一词。《思高本》和《当代圣经》则作「以下是亚当后裔的族谱」。这些翻译都可以接受,因此处的「书」只是「写下」或「记录」的意思。
  (二)第三节《和合本》作「形象样式和自己相似」,《现代中文译本》和《当代圣经》译作「跟他一模一样」,这会叫读者误会塞特只是外表酷似亚当,而忽视「形象样式」丰富的含义。
  另一方面,「形象样式」原文应是「样式形像」,《吕振中译本》、《圣经新译本》、《思高本》都按原文这次序翻译。这次序的作用,可参这节的「诠释」。
  (三)第廿二节「与上帝同行三百年」十分重要;所以,《现代中文译本》把这句话意译为「以诺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或许会导致读者忽略这句话在创世记和「五经」的重要地位。
  (四)第廿二节「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上帝同行三百年」,《吕振中译本》、《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都与《和合本》相似。不过,《现代中文译本》和《思高本》却作「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还活了三百年」,这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的。应如何翻译,「诠释」将会讨论。
  (五)第廿九节「这个儿子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是很难翻译的一节。不过,《思高本》、《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甚至《现代中文译本》都与《和合本》类似,只有《吕振中译本》翻作「这儿子必将我们安顿好了,来减轻我们的操作、和我们手中的劳苦」。究竟此处应采用那一个动词,将会在「诠释」交代。
 结构
(i) 开首 五1~2
(ii) 亚当的后代 五3~32
(iia)亚当五3~5
(iib)塞特五6~8
(iic)以挪士五9~11
(iid)该南五12~14
(iie)玛勒列五15~17
(iif)雅列五18~20
(iig)以诺五21~24
(iih)玛土撒拉五25~27
(iii)拉麦五28~31
(iij)挪亚五32
  以下几方面值得留意:
  (一)创世记的作者喜欢把叙述和家谱(或名单)梅花间竹地排列,可参考下列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结构:7叙述 一1~四16家谱 四17~五32叙述 六1~九28家谱 十1~32叙述 十一1~9家谱 十一10~32
  (二)本章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记下每人的生平(亚当、以诺、拉麦、挪亚稍有不同):
     某人活了多少年生了儿子
     再活多少年
     继续生儿养女
     共活了多少年
     死亡
  这模式有以下的特点:
  (1)这模式的风格和第一章用六日撰写上帝创造世界类似。
  (2)这模式包括了人生两件大事:生育、死亡。
  (3)这模式把各人贯串起来所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叙述某人的父亲生了他(不是说某人出世);这样代代相传,由亚当至挪亚。
  (4)论到以诺和挪亚则省略了此模式最后的一项(「死亡」),因以诺被上帝接去,而挪亚总共活了多少岁和他的死亡,则留在第九章廿八至廿九节才加以补充。

i. 开首(五12
  1 「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当上帝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2  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上帝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
  本段是创世记第一个家谱的开场白,有几件事须留意:8
  (一)「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第1节)这句话,原文在「后代」前面加上了「书」〔seper〕一词。这「书」和「耶和华的战记」(民廿一14)、「雅煞珥书」(书十13)类似,都是一本著作。
  创世记十次用「后代」作开场白(如创六9,十1,十一10等),只有在此处要加上「书」一词。9 为甚么?
  (1)因为本段是第一篇讲论人「后代」之经文,乃是后来多个「后代」的开路先锋,故隆重其事,加上「书」一词。10
  (2)因为只有本章的「后代」是纯粹的名单,其他的「后代」(如创六9)都包括「叙述」。11
  (3)因为本段原是独立的单元(如一份文件、一份家谱),创世记的作者借用了,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12
  (二)「亚当的后代」(第1节)的「后代」第一次在创世记出现,乃形容「天地」(创二4),今次却描述「亚当」一个人;所以,在上帝眼中一个人的生命就如整个宇宙(「天地」)那样珍贵。
  (三)主后第二世纪两位犹太拉比讨论旧约那一节经文最重要。阿基巴(Akiba)说:「最重要是『爱人如己』(利十九18)。」宾阿沙(Ben Azzai)说:「应该是『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创五1),因为这一节乃是『爱人如己』的基础。我们要爱人,因大家都是『亚当的后代』。」13
  本节间接把本章和第四章连在一起,因本节说明了为甚么上帝可以诘问该隐:「你兄弟亚伯在那里?」因为他们都是「亚当的后代」。
  同理,主耶稣要求我们彼此相爱,大家都是「亚当的后代」,「本是同根生」。
  (四)「当上帝造人的日子」(第1节),回应第一和第二章上帝造人(创一26~28,二7)。
  上帝不单造人,且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
  为甚么此处只是「样式」而不提「形像」(创一26)?可能因为「样式」原文〔dmut〕和「人」〔adam〕都有〔m〕音,读起来押韵。14
  (五)第二节记载上帝做了三件事:「造男造女」、「赐福」亚当和夏娃、「称他们为人」(这是创世记第一次提到上帝为亚当和夏娃起名)。有几件事要留意:
  (1)上一章末提到塞特为儿子起名(创四26),第五章一开始(本节)就提到上帝称亚当(和夏娃)为「人」,这是否暗示上帝是他们的父亲?15
  (2)上一句「神赐福给他们」,也支持这说法,因父亲为儿子祝福是本书重要主题之一(创九26,廿七27,四十八15,四十九29)。
  创世记的作者借着这两句话表明上帝和人的关系,就是父亲与儿女的关系。
  (3)上帝不但「赐福」亚当和夏娃,且向他们众后代发出祝福(创九1,十二3,廿四11)。
  (4)上帝的「赐福」叫人想起在第一章「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创一28)。
  本章记下亚当的「十代」,表明上帝的祝福应验了。
ii. 亚当的后代(五332
3 「亚当活到一百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象样式和自己相似,就给他起名叫塞特。4  亚当生塞特之后,又在世八百年,并且生儿养女。5  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就死了。」
  (一)「形象样式」(第3节)指出几件事:
  (1)塞特和亚当相似,就如亚当和上帝相似(第1节),再次显示亚当和塞特那种父子的关系,相等于上帝和亚当的关系。
  上帝不但创造了亚当,也是他(甚至他后代)的父亲。
  (2)亚当拥有的上帝之「形象样式」,留传给塞特,一代传一代;只是人犯罪堕落后,虽然没有失去了上帝的「形象样式」,但所有的已是损坏了的「形象样式」。
  所以,创世记的作者指出塞特所有的是亚当的「形象样式」。16
  (3)正如前文指出,本节的「形象样式」原作「样式形像」,正把创世记第一章廿六节的次序倒转,表明这两个词意思相同。17
  (二)「给他起名叫塞特」(第3节),这句话和第四章廿五节看起来是矛盾,因在本章为儿子起名的是亚当,但在第四章却说是夏娃为儿子「起名叫塞特」(创四25);怎样解释呢?
  有学者认为这名字乃是夏娃想出来,向亚当提议,二人商讨后,决定采用之;18 只因本章是用父亲为儿子起名的「模式」,故本节只提亚当,而不提夏娃。
  (三)本章通常都提到某人生「第一个儿子」的年岁;19 但论到亚当,却只提他生塞特时,是「一百三十岁」(第3节),这是否暗示塞特取代了该隐长子的地位?因为后者亲手杀了胞弟(可比较以扫和雅各,以及雅各长子流便的遭遇)。
  (四)「就死了」(第5节)是没有人可以逃避的结局(除了以诺和以利亚),这句话在本章八次出现,回应上帝向亚当所发出的警告:「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以及上帝把始祖赶离伊甸园,免得他们「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创三22)。
  人不能「永远活着」,必有一死。
  (五)本章一开始(第1节)通过「上帝造人」去回应第一章,第三节却采用了「生子」、「起名」的模式,回应第四章最后一节。唯一不同是本章第三节加了「形象样式和自己相似」这句话。
  创世记的作者认为「塞特」和「以挪士」都是敬虔的人,因为在他们的时候,「人纔求告耶和华的名」(创四26)。
  「该南」(第9节)一名可指「儿子」,有学者却认为应解作「工匠」,和该隐的意思相似。20
  「玛勒列」(第12节)可能是「赞美上帝」的意思,尼希米时代也有人名叫「玛勒列」(尼十一4)。「雅列」(第15节)可能是「下去」的意思,历代志上提及犹大支派也有人名叫「雅列」(代上四18)。
  V18-20
(一)「雅列」(第18节)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生养了敬虔的以诺。(二)「以诺」一名乃指「奉献」、「开始」。21
  v21-24  本段记下了圣经一个伟大的人物之生平,他就是「以诺」。22
  (一)「以诺」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上帝同行」(第22节),有几件事要留意:
  (1)这句话在第廿四节再次出现,可知十分重要。23
  (2)创世记的作者用同样的话形容挪亚(创六9)。
  (3)创世记的作者曾用「行」(创三8)描写上帝在伊甸园中行走。24
  (4)「与上帝同行」着重和祂同心、相交,关系亲密(摩三3)。
  本节强调以诺的敬虔,这却不是说其他九位都不爱上帝,因为塞特、以挪士「求告耶和华的名」(创四26),挪亚又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且「与上帝同行」(创六9);塞特、以挪士、挪亚一定不会是不敬虔的人。
  所以,作者提到以诺「与上帝同行」,指出他在塞特这敬虔家族中是出色的「属灵伟人」。
  (二)「与上帝同行三百年,并且生儿养女」(第22节),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1)「与上帝同行三百年」(第22节),应否根据七十士译本和其他古译本,改为「又活了三百年」?不少学者都赞成这样修改,认为希伯来文圣经漏掉「活了」一词。25
  这样,本节变为「以诺与上帝同行;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又活了三百年,并且生儿养女」(参《思高本》和《现代中文译本》)。这和记载其他人物的格式相同,除了加插了他「与上帝同行」这句话。
  (2)《和合本》的译法也合理,26 这句话的重点乃是,以诺和上帝紧密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暴十寒,乃是「三百年」之久。
  无论是那一种翻译,都可见以诺和上帝的关系是恒常、坚持的、紧密的。他和上帝同行乃是他生活的方式。每天都是如此,天天都和上帝同行。
  (3)「并且生儿养女」(第22节)这句话,表明「与上帝同行」不一定离家出走,躲在深山野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以诺像其他人一样「生儿养女」,唯一不同的是,他在这些「俗务」中,仍能保持他和上帝紧密的关系。
  (三)以诺共活了「三百六十五」岁(第23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以诺的岁数象征「圆满」吗?27
  另外,以诺是家谱是第「七」代,这是否又有象征的含意呢?
  第四章的第七世孙是拉麦,乃是一个凶暴和多妻者,本章的第七世孙以诺却「与上帝同行」;两者成了何等强烈的对比!28
  (四)「上帝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第24节);以诺并不像普通人死去。以下几点值得留意:
  (1)「取去」(第24节)和「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诗七十三24)的「接」原文是同一个字,以诺被上帝接回天家,永远和上帝在一起,永恒地相交。
  上帝接以诺到祂自己那里去。29
  「取去」和第四章十一节的「接受」原文是同一个字;「地开了口」接走了亚伯的血,上帝同样打开天门,把以诺接了上去。
  (2)「他就不在世了」指以诺忽然失?,不知去了那里(创卅七30,四十二13;耶卅一15;结廿八19)。
  「他就不在世了」直译「他就不是了」(and he is not),可能指以诺「不是死去」;30 这句话也可作「他并不是这样」,乃指「他并不是像其他人一般死去」。31
  (3)以诺被上帝取走,反映出重要的真理:长命百岁并不是最大的福分,最好的是能够和上帝同行,且被祂接走。
  当然,在人类的历史中,只有以诺和以利亚被上帝接走;但我们每一个都可以学习「与上帝同行」。
  25 「玛土撒拉活到一百八十七岁,生了拉麦。26  玛土撒拉生拉麦之后,又活了七百八十二年,并且生儿养女。27  玛土撒拉共活了九百六十九岁,就死了。」
  (一)玛土撒拉是全本圣经最长寿的人,但他的父亲以诺却是本章最短命的人。
  人人都知道玛土撒拉长寿;前人喜欢对在中国工作的宣教士说:「学中文有三大先决条件:玛土撒拉的长寿、所罗门的智慧、约伯的忍耐。」
  (二)玛土撒拉活到九百六十九岁,确是「万寿无疆」;不过,就算像他这样高寿的人,也不能高过在上帝眼中只看为一日的一千年(诗九十4)。32
  (三)「玛土撒拉」一名的意思可能是「手拿予枪的战士」。33
  28 「拉麦活到一百八十二岁,生了一个儿子,29  给他起名叫挪亚,说:『这个儿子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30  拉麦生挪亚之后,又活了五百九十五年,并且生儿养女。31  拉麦共活了七百七十七岁,就死了。」
  (一)拉麦「生了一个儿子」(第28节);这和他八个先祖不同,因他们都是活了多少岁,就生了某人。只有拉麦,创世记的作者特别说:他「生了一个儿子」,可知这儿子是「特殊人物」。
  不单如此,他还指出儿子名字的意思,本章只有他这样做。
  他给儿子起名叫「挪亚」(第29节),意思是「安慰我们」。34
  (二)「挪亚」〔noah〕和「安慰我们」〔ynahmenu〕源于两个不同的希伯来字。
  「挪亚」〔noah〕意思是「歇息」、「安息」、「休息」(创八4把这希伯来字译作「停」),35 好像和「安慰我们」风马牛拉不上任何关系。
  如果拉麦想表达「安慰」,应给儿子起名叫「拿赫曼」〔naham〕,就是「安慰我们」〔ynahmenu〕的字根。
  有几件事要留意:36
  (1)「安慰我们」的意思是:使我们免除痛苦、解除痛苦,就是从「操作劳苦」中得到竭息,不用永无止境地操劳捱苦。37 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回应人因吃了禁果受罚(创三17~19)。
  以赛亚先知把「安慰」,和被掳的以色列人归国这件事连在一起(赛四十1),他们因为不用继续留在巴比伦,忍受作为亡国奴的痛苦,故得着「安慰」。38
  所以,「挪亚」〔noah〕和「安慰我们」〔ynahmenu〕是相关的,因为:
  第一,免除劳苦(「安慰」)即是得到竭息(「挪亚」)。
  第二,它们的读音也相近,尤其是「安慰我们」最后的一个音节是〔nu〕和「挪亚」第一个音节〔no〕相近,且两词另一个重要子音都是〔h〕。
  (2)有学者根据七十士译本建议把「安慰我们」〔ynahmenu〕修改为「使我们竭息」〔ynihenu〕;这也是《吕振中译本》「安顿」的根据。
  然而,这样做不适当,原因有二:
  第一,这会把此词的希伯来文子音改动。
  第二,「竭息」(和「挪亚」〔noah〕同字)在旧约圣经从没有「受词」尾随着,除非是用介词,故不能说,「使我们竭息」〔ynihenu〕。
  (3)创世记的作者为甚么说「安慰我们」〔ynahmenu〕,而不直接说「使我们竭息」〔ynihenu〕?
  其实,作者用「安慰我们」,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此句的原文〔ynahmenu〕,和第六章六节上帝「后悔」〔wayyinnahem〕原文接近,是同一个字根。作者用相同的字去表达相关的意思:人得到「安慰」,因为上帝「后悔」。
  值得注意,第六章六节上论及上帝「后悔」,下一句是「心中忧伤」,「忧伤」一词的字根〔 s b〕和本节的「劳苦」相同。39
  第二,如果本节的「安慰」乃指挪亚栽植葡萄园(见下文),则用「安慰」比较合适,40 因这动词着重畅快的感受,正是饮了葡萄酒的果效。诗人曾指出葡萄酒「能悦人心」(诗一○四15),又如利慕伊勒王所说:「把清酒给苦心的人喝;让他喝了,就忘记他的贫穷,不再记念他的苦楚」(箴卅一6~7),葡萄酒「安慰」的力量可见一斑。
  (4)究竟挪亚怎样「安慰」人?有以下的可能:
  第一,这指挪亚在洪水后保全了人类和其他生物,以及他献祭促使上帝不再因人而咒诅地和毁灭众生物(创八21)。41 值得注意的是,本节提到「咒诅地」,这词在第八章廿一节出现;另外,该节所用「馨香」一词,原文字根〔n h w h〕和挪亚〔n w h〕相近。因此,挪亚借着献上令上帝「舒畅」的祭使人得安慰,因上帝决定不再「咒诅地」。42
  第二,这「安慰」指挪亚「栽了一个葡萄园」(创九20),以致人不用「操作劳苦」(创五29),43 因不用不停耕种。
  作者用拉麦的解释为下一篇留下伏笔,挪亚会蒙上帝赐福(比较创四26,暗示塞特的后代会蒙福)。
  (三)其实,拉麦在第廿九节的说话,究竟是预言抑是他的愿望呢?虽然中文圣经都把拉麦的话解作「预言」,冯拉德却认为这是人类首次表达的盼望,希望得到上帝「安慰」。44
  无论如何,拉麦这样讲话,可能因为挪亚乃亚当死后第一个出生的婴儿;挪亚以前的众人出生时,亚当仍在。45
  (四)「因为耶和华咒诅地」(第29节),这句话用「耶和华」一名,但是,接受底本学说的学者都同意第五章是「祭典」(P)的作品,而「耶和华」应是出于「耶典」(J);这再次表明底本学说的漏洞。
  (五)「拉麦共活了七百七十七岁就死了」(第31节),虽然他的岁数是三个「七」,应是象征「圆满」;不过,作为人,他仍然难逃一死。
  32 「挪亚五百岁生了闪、含、雅弗。」
  (一)「五百」又是代表「圆满」的数字。46「挪亚五百岁生了闪、含、雅弗」(第32节),即是说他五百岁已生了三个儿子,他们并不是「三胞胎」。
  (二)本章一直只提及每人的「长子」,本节却提到挪亚的三个儿子。
  「闪」的意思是「名字」。47
  「含」的意思为「温暖」、「炎热」,也和「欲火攻心」(赛五十七5)同一字根。48
  「雅弗」是「扩张」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
  (一)本章指出全世界的人都是来自亚当和他的后代;所以,人彼此关连。
  (二)本章着重人生两件大事,就是生育和死亡。
  (1)「生育」表明上帝在第一章的应许已经开始应验;「生儿养女」这句话在本章出现了九次,表明人类果然「生养众多」(创一28),一代一代传流下去,由亚当至挪亚。49
  亚当是人类第一个始祖,挪亚却是第二个始祖,本章的家谱把他们二人连接起来;这也把创造至洪水串连起来。50
  不但如此,作者用不同的手法(参第1~2节的「诠释」),暗示上帝对亚当这些后代就如父亲对儿女一样,他们也有上帝的形像和样式(没有因堕落而丧失)。
  (2)「死亡」回应第三章人犯罪后的刑罚;除了以诺以外,每一个人(无论活到多大年纪)都要经历死亡。
  但人该怎样面对死亡呢?
  第一,作者通过本章的一个重要人物(第七代的以诺),表明一个「与上帝同行」的人(创五22、24)被上帝接去,不用经历死亡。
  这是以诺和其余九个人物最大的分别;其实,这也是本章和第十一章十至廿六节另一个家谱最显著不同的地方,因本章记下了各人的「死亡」(以诺例外),第十一章却只字不提。
  为甚么作者在本章要提及各人「死亡」呢?明显是藉此衬托出以诺的「与众不同」,鹤立鸡群。
  亚当、夏娃因为吃了禁果而「死亡」,以诺却证明人可以超越死亡而得到生命,就是「与上帝同行」。
  第二,作者通过拉麦为儿子起名,暗示在死亡的阴影下仍有一线的曙光,有一天,人会从「操作劳苦」中得着「安慰」(第29节)。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继续前几章的论题;上帝因人犯罪施行刑罚,但刑罚中和刑罚后仍有恩典。
  (三)本章还论及下列各事:
  (1)上帝和亚当的关系有如父子(创五2~3)。
  (2)上帝在亚当的众子中拣选了塞特和他的子孙,该隐和他的子孙却不被选中。51
  (3)本章太平、蒙福的景象,正和下文记述人犯罪堕落对比(第六章),犹如第二章的安乐和第三章的堕落成为强烈的对比。
  (4)本章把亚伯拉罕的祖先闪和亚当连接起来,伟大的亚伯拉罕和其他人一样都源于人类的始祖亚当。
  (5)本章是作者用家谱的方式,表明一切事都在上帝管理之下进行,并不是随意发生的;人类的历史是直线进行,向着一特定的目标前进。52
 旧约
  (一)以诺的特点就是他「与上帝同行」(第22、24节),这是旧约重要的主题。
  (1)创世记的作者在第六章指出:挪亚是个完全人,他也「与上帝同行」;在全本圣经中,只有以诺和挪亚有此「与上帝同行」的美誉。
  可是,为甚么挪亚却没有像以诺一样不用死亡呢?
  其实挪亚曾经免于死亡,就是他没有被洪水所淹没;至于他为甚么不能像以诺一样被上帝「取去」(第24节),可能因为他后来犯错(创九21~27),故他「就死了」(创九29);创世记的作者故意把挪亚的犯错和他的死亡放在一起。
  (2)作者在创世记第十七章再次提到「行」这个主题,该章第一节下直译:「你当在我面前行走,作个成全的人」(《思高本》)。
  在申命记第三十章十六和二十节,摩西临终前也这样吩咐百姓:「爱耶和华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原作『行在他的道上』)」,包括:爱祂、护守祂的命令、倚靠祂。53
  「五经」的作者重视「与上帝同行」这个主题,因它乃是得生命的秘方。
  (3)怎样才可以「与上帝同行」?弥迦先知的名言:「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六8),乃是最好的答案。54
  「与上帝同行」乃是行事公平,不欺压、不贿赂;且关心有需要和被压迫的人。按上帝的旨意做人,就是「与上帝同行」了。
  玛拉基先知同样强调:「以平安和正直与我(上帝)同行」(玛二6);这些都是人应有的品格,以及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55
  (二)旧约圣经除了以诺,还有以利亚不用经历死亡。有两件事要注意:
  (1)以诺被上帝「取去」;这词除了描写以利亚升天(王下二3、5、10,「接去」),也两次在诗篇出现(诗四十九15和七十三24),劝勉义人不要羡慕恶人短暂的外表风光,因义人终会被上帝取去用到荣耀里。
  (2)以诺和以利亚为甚么被取去而不用经历死亡?有人猜测上帝这样做,因他们在世界末日会起来为上帝作见证;这样的说法假设他们就是启示录那「两个见证人」(启十一3)。
  (三)旧约还有其他的家谱,最详细是历代志上的家谱。该卷书开头(代上一1~4)就像本章一样,记下由亚当至挪亚的后代。
  两份家谱相似,只是历代志上的家谱十分简洁,并没有提及各人生下长子、生儿育女,死亡等事。
 新约
  (一)新约圣经有两份耶稣基督的家谱(太一1~17;路三23~38)。56
  马太的家谱和本章比较相近:
  第一,两份家谱开头都用「书」一词。
  第二,马太先记录家谱,跟着才叙述主耶稣的事迹;同样,创世记第五章先是家谱,然后才记叙挪亚的生平。
  不过,本章是亚当的家谱,集中在他的后代;马太却是记录耶稣的祖先。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救赎史里,我们没有耶稣后代的家谱,因为历史在耶稣身上已达到目标。」57
  (2)根据路加的家谱,主耶稣是亚当第七十七代;令人一方面再想起以诺是第七世孙,另一方面也再留意「七」的象征含意。
  此外,路加和创世记第五章不同,乃是先提及主耶稣一些事迹,再记下家谱;这和出埃及记记述摩西相似,也是先提事迹,再记下家谱(出六14~25)。
  (二)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列出的第二个信心伟人就是以诺(来十一5~6)。
  希伯来书对以诺生平有以下的补充:
  (1)创世记指出以诺「不在世了」(创五24),希伯来书指出他「不在」,因为「人也找不着他」(来十一5);以诺活了三百六十五年就失?了,音讯杳然,原来是上帝把他迁回天家。
  (2)希伯来书指出以诺原来是「因着信被接去」(来十一5)。
  (3)以诺是上帝所「喜悦」的(来十一5b~6)。58
  以上的(2)和(3)互相关连;怎样可知道以诺有信心,乃因为他得了「上帝喜悦他的明证」(来十一5b),而下文指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喜悦」(来十一6a);以诺得上帝喜悦,一定是因为有信心。59
  当然,他对上帝的信心是通过「与上帝同行」(创五22)锻炼得来的。
  (三)犹大书提及以诺两件事:
  (1)他是亚当的「七世孙」(犹14)。
  (2)他预言上帝要审判不敬虔的人(犹14~15)。
  为甚么说以诺曾说预言?因为:
  第一,犹大接着引用的经文源自以诺壹书第一章九节;60 这是两约之间的作品。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创世记第五章的以诺曾说过这番话。61
  第二,马丁˙路德认为以诺曾不断对自己同时代不敬虔的人讲道,劝勉他们悔改。62
 应用
  (一)我们要对上帝有信心,因为祂是守信的主;正如祂如何应许人会繁殖加增,祂就履行祂的诺言。
  我们也要记得人是按上帝的「形象样式」而造(创一26),这并没有因为人犯罪而失去,只是损坏了(创五1、3);我们要接受自己,因有上帝的「形象样式」。
  (二)正如本章所显示:生命有开始,必有完结;有生育,必有死亡。就算长命如玛土撒拉都难逃一死。
  玛土撒拉的父亲以诺是本章十个人中寿命最短,只有三百六十五岁,而其他九人平均年岁是九百一十二岁。然而,以诺短短的三百六十五岁绝对不会比父亲(九百六十二岁)或儿子(九百六十九岁)逊色。
  以诺活得最有意义,与上帝同行三百年,被上帝接去;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乎他活得多久,最重要是与上帝的关系。
  生命的要点不是活得多久,乃是如何「活用」所拥有的岁月;关键不是怎样尽力令自己「万寿无疆」,乃是怎样用自己的一生,以致死后可以向造物主交账。
  (三)怎样有意义地用自己的一生?
  (1)这当然有不同的答案,例如做人要努力耕耘不问收获,发挥上帝给我们的恩赐。
  创世记第五章所提出的答案,就是效法以诺「与上帝同行」(创五22),和上帝同心,息息相通。63
  这着重我们和上帝的关系、亲昵的交往,以及如何善待别人、如何爱人;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从上帝的角度出发,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二5)。64
  用现代的话来说,「与上帝同行」(创五22)包括了:每日通过属灵操练和上帝相交、每日遵行祂的旨意。
  本章着重人的灵性、品格,多于人的成就;我们要在这些操练上下功夫。保罗「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三8),这岂不是和「与上帝同行」等同吗?「与上帝同行」乃是上帝的要求、关乎生活形态、始于灵命更新。65
  (2)根据希伯来书的教导,我们可通过「与上帝同行」更认识祂,认识愈多,对祂的信心也会愈大;有信心就可得到祂的喜悦。
  (3)正如犹大书的作者所警告:我们不要学效以诺所预言要遭受上帝审判的人,就是那些不敬虔者;他们没有像以诺那样「与上帝同行」。
  我们要敬畏上帝、过圣洁的生活、紧紧跟随祂。
  (四)本章的家谱着重每人生下儿子(极可能是长子),以及「生儿养女」;这都和家庭有关。
  华人教会当前一个急务,就是在教会里加强对弟兄姊妹的家庭之关顾;有好的家庭生活,自然有好的见证,事奉也更有力;教会必须留意这方面的培育。66
 附录
一 本章和第四章十七至廿二节的关系
  (1)两位家谱的内容:四17~22 五1~32亚当 亚当该隐塞特以诺 以挪士以拿该南米户雅利 玛勒列玛土撒利 雅列拉麦 以诺雅八犹八 土八该隐拿玛 玛土撒拉拉麦挪亚闪 含 雅弗
  (2)两份家谱相同之处:
  本章有两个人物(以诺和拉麦)和第四章十七至廿二节相同,而且有些名字读音相近,子音不同而母音相同(如以诺和以挪士、以拿和雅列、玛土撒利和玛土撒拉)。67
  怎样解释这些相同之处?学者提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接受底本学说的学者认为两个家谱源自不同的文献,第四章属「耶典」(J),第五章属「祭典」(P);第五章参考第四章写成,故彼此相近。
  但是,这假设了创世记由不同的文献组成,而且,这讲法怎能解释两份家谱许多不同之处?如果它们真是出自不同的作者,有甚么证据证明第五章的作者曾参考第四章呢?两份家谱不同之处这么多,可否反映第五章的作者不一定曾参考第四章?68
  第二,两份家谱由不同的作者所写,他们都是根据一份已消失了的文献,可能是一份苏默文的底本;69 然后,两位作者作出补充、修改。所以,第五章的作者并没有参考第四章的内容。70
  但是,这仍假设第四章和第五章由不同作者所写。另一方面,我们怎可以确定有一份失传了的文献的确存在,而这两位作者也曾参考过?
  第三,第四和第五章都是创世记的作者所写;第四章是该隐的后代,第五章是塞特的后代,相同的名字是同名而不同人,就如不少中国人都名叫陈国强、李志强、李嘉诚、黄秀娟等等。71
  这是最简单和合理的解释。
  (3)这两份家谱不同的地方:
  第一,第四章是该隐的家谱,第五章是亚当的后代(塞特)的家谱。
  第二,第四章从没有提及家谱中各人何时生了长子、总共活了多少年等。
  第三,第四章没有记载各人死亡。
  第四,第五章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父亲起名的。
  第五,两章人名多不同,相同的两个(以诺和拉麦)则故意加上额外的资料,表明他们是不同的人。
二 本章和苏默皇帝名表(Sumerian King List)的关系 72
  这名表约写于主前二千年,当时是吾珥第三皇朝统治米所波大米一带。73 这名表有以下的特点:74
  (1)结构:开场白洪水前八个皇帝,共统治了241,200年洪水洪水后三十九个皇帝,共统治了26,997年
  (2)洪水前八个皇帝名单:Alulim 28,800年(统治年期)Alalgar 36,000年Enmenluanna 43,200年Enmengalanna28,800年Dumuzi 36,000年Ensipazianna 28,800年Enmenduranna 21,000年Ubartutu 18,600年
  (3)创世记第五章各人的寿命远比这名表诸王短得多,圣经最长命的玛土撒拉(九百六十九岁)与 “ Enmenluanna ” 作王四万三千二百年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75
  (4)洪水前的皇帝比洪水后的作王时间长很多(寿命也一定高很多,因当时的皇帝是终身制),这和圣经的记载吻合,第五章的人物远比第十一章的长命(后者最短命的只有一百四十八岁)。
  (5)这名表和创世记第五章有多处不同的地方:
  第一,第五章第一个名字是人类第一个人,名表第一个名字是第一个皇帝。
  第二,第五章记下每人的寿命,名表却写下各皇统治的年期。76
  第三,第五章的目的乃追溯人类的起源,由亚当至挪亚,名表却解释为甚么某一城市应是当时该区的「大阿哥」,该站在领导的地位。
  第四,第五章和名表的名字不同。
  第五,第五章各人有血统关系,名表的诸王却不是亲戚。77
三 本章的人物真是如此长寿吗?
  (1)我们首先要承认本章希伯来文圣经的数字,和撒玛利亚人五经、七十士译本不同:78
希伯来文圣经 撒玛利亚人五经 七十士译本(为父 死亡)(为父 死亡)(为父 死亡)亚当 130 930 130 930 230 930塞特 105 912105 912 205 912以挪士 90 905 90 205 190 905该南 70 910 70 910 170 910玛勒列 65 895 65 895 165 895雅列 162 962 62 847 162 962以诺 65 365 65 365 165 365玛土撒拉 187 969 67 720 167 969拉麦 182 777 53 653 188 753挪亚 500 950 500 950 500 950
  七十士译本将家谱头五个人(以及以诺)第一次做父亲的年岁加了一百。这可能是因为七十士译本是在埃及翻译,译者故意把岁数加大,可以和埃及的古人媲美。79 近有学者建议「为父的年岁」应以撒玛利亚人五经为准,死亡的岁数则以希伯来文圣经为准。80
  简单来说,希伯来文圣经比其他两本更可靠,因为它们较易窜改经文。
  (2)纵使我们不理会上述不同之处,我们仍要问:石器时代的人生活非常艰苦,环境恶劣、卫生差、又没有医药,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四岁,最高的只有四十岁。81 为甚么第五章这十个人有这样高寿?根据本章的数据,有些事情不易明白:
  第一,亚当是「九代同堂」,因拉麦出生时(第25节),他仍在。
  第二,挪亚死时亚伯拉罕已经十六岁。
  第三,闪比亚伯拉罕还长寿;直至以扫、雅各出生时,闪还在。
  (3)怎样解释本章的数字?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本章的「年」并不是三百六十五天,而是三十天,相等于现今的一个月。
  不过,这答案很难接受,因根据这种计算方法,以诺生玛土撒拉时只得五岁零五个月。此外,第六至第九章的记载,表明一年是十二个月(可参考:创七13「二月十七日」,八4「七月十七日」,八14「二月二十七日」)。
  第二,把本章每一个人第一个数字(作父亲的年岁),当作是那人的寿命,而第二个数字(共活了多少年)视为那人所创立的「宗族」的寿命。使徒行传第七章十六节的「亚伯拉罕」一名可指他个人或他的宗教,这仿佛支持把人名视为「宗族」的名称。82
  不过,这讲法最大的问题,乃是本章关乎以诺和挪亚的记载都指个人而言,不可能指一族人。83
  第三,我们要记得「家谱」是特殊的文学体裁;而且,本章所用的数字颇特别,例如每一个人的寿数都是「五」的倍数,再加「七」或「十四」。就拿那看来不是「五」倍数的九百六十九(玛土撒拉的岁数)为例,他的年岁乃象征加倍「圆满」,因他生拉麦时是一百八十七岁,已在「五」的倍数加上了「七」,生拉麦后又活了七百八十二年,又是「五」的倍数加上了七;两次加「七」,表示加倍圆满,所以他是最长寿的人。84
  无疑,创世记不少人物的岁数都和「七」、「五」、「十」、「十二」有关,而「七」和「十二」代表「完全」,「五」和「十」则和人的手指之数目有关,都有象征的含意。85 譬如亚伯拉罕离哈兰时是七十五岁(五的十五倍);以撒出世时亚伯拉罕是一百岁(十的十倍);撒拉死时是一百二十七岁(一百二十加七);雅各逝世时一百四十七岁(一百四十加七);约瑟被卖到埃及时十七岁(十加七);86 他死时一百一十岁(一百加十)等。
  又拿本章的该南为例(第12~14节),他生子时是七十岁(70),再活了八百四十年(70 ×12),共活了九百一十岁(70 ×13),都和「七十」关连。同样,玛土撒拉生子时是一百八十七岁(17 ×11),再活多七百八十二年(17 ×46),共活了九百六十九岁(17 ×57),都和「十七」有关。拉麦生子时是一百八十二岁(7 ×26),再活多五百九十五年(7 ×85),共活了七百七十七岁(7 ×111),又是和「七」相连。
  因此,创世记第五章的数字可能是象征的,不须按字面的意思解释(如以诺三百六十五岁或许是比喻「完美」,因一年是三百六十五日)。87
  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些岁数象征的含义。有一个合理的揣测,就是创世记的作者把这些数字夸大,用来表示两件事:88
  (A)就算人如何长寿,仍难逃一死,因始祖违背了上帝的禁令。
  (B)这些人物如此长命,表明他们生存的时代与作者撰写创世记时相隔很远。89
  第四,当时的人的确如此长寿,平均六十五岁才第一次做父亲;这和拉加斯皇帝名表(Lagash king list)相仿,该名表记载当时的婴儿一百岁仍用尿布。90
  为甚么洪水以前的人特别长寿?
  (A)因洪水前的生活环境,包括天气,对人的健康有利,且没有现时才有的各种疾病;人的生命力也特强。91 可惜,洪水后世界污染了,人类的寿命减短;亚当至拉麦平均是一千至八百岁,挪亚至亚伯拉罕是六百至二百,亚伯拉罕至摩西则是二百至一百,摩西以后是七十(诗九十10)。苏默皇帝名表也反映出洪水后之君王寿数锐减。
  (B)因上帝给人特别的恩典,容许人「长命近千岁」,以致人可以「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一28)。92
  第三和第四种的解释都值得我们细思。
四 可否用本章各人的寿数算出亚当的时代?
  答案是「否」,请留意下列的原因:
  (1)本章记下了由亚当至挪亚的「十代」,而第十一章十至廿六节又只记下了闪至亚伯兰的「十代」。93
  「十」是象征的数字,不等于亚当至挪亚只有十代,只不过作者只记下十代。可比较第四章十七至廿四节该隐的「七」代,以及马太福音第一章的三个「十四」代,「七」和「十四」也是象征的数字。
  (2)希伯来文「儿子」一词可指孙子或后裔(就如耶稣是「大卫的儿子」);故此,创世记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家谱只记下有代表性的「十代」,有些名字漏去不提。
  我们可参考马太福音第一章的家谱,该章第八至第九节,记述约兰是约坦的祖父,但根据历代志上第三章十一节,约兰和约坦原来相隔许多世代,约兰乃是约坦祖父亚玛谢的曾祖父。94
  故此,我们不能依据创世记第五章那十个代表人物岁数的总和,计算出亚当属于历史上那一个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ndeht 于 2014-12-1 14:49 编辑

第四篇 人第二次犯罪、受罚及拯救(六1~九29
) 本篇讲述另一个大题目,就是上帝用洪水毁灭世界。
同样,我们看见人犯罪、上帝刑罚、刑罚后拯救这三步曲。
  作者用了近四章的经文记叙洪水淹没世界,可见他觉得这事情十分重要,必须详细记录。
) 本篇可分为三大段:
  (一)第一段(六1~12)分为两部分,就是:
  (1)楔子(六1~4),指出「上帝的儿子」取「人的女子」为妻,这部分论及罪恶。我们可称这段为 “ A ”。
  (2)前奏(六5~12),描述凡有血气的都败坏;这段为 “ B ”。
  两部分都解释为甚么耶和华要用洪水毁灭世界。
  (二)第三段(九1~29)也分两部分,就是:
  (1)结束(九1~19),描述上帝和凡有血气的立约;这段为 “ B'”。
  (2)附录(九20~29),描述挪亚的儿子含所做的错事,又和罪恶相关;这段为 “ A'”。
  所以,第一段和第三段交叉平行,属 A、B、B'、A' 的格式。
  (三)在第一和第三段之间的第二段,记叙洪水毁灭世界的经过,也用交叉平行的格式写成,其结构如下:1
     (A)上帝第一次说话:毁灭(六13~22)
       (B)上帝第二次说话:进方舟(七1~5)
         (C)洪水开始泛滥(七6~16)
           (D)洪水浩大(七17~24)
             (E)上帝记念挪亚(八1a)
           (D')洪水退落(八1b ~5)
         (C')洪水都干了(八6~14)
       (B')上帝第三次说话:出方舟(八15~19)
     (A')上帝第四次说话:不再毁灭(八20~22)
  (四)我们可把这三段经文排列如下:2
     (A)楔子:上帝的儿子犯罪(六1~4)3
       (B)前奏:上帝要毁灭凡有血气的(六5~12)4
         (C)上帝第一次说话:毁灭(六13~22)
           (D)上帝第二次说话:进方舟(七1~5)
             (E)洪水开始泛滥(七6~16)
               (F)洪水浩大(七17~24)
                 (G)上帝记念挪亚(八1a)
               (F')洪水退落(八1b ~5)
             (E')洪水都干了(八6~14)
           (D')上帝第三次说话:出方舟(八15~19)
         (C')上帝第四次说话:不再毁灭(八20~22)
       (B')结束:上帝要赐福凡有血气的(九1~19)5
     (A')附录:挪亚的儿子含犯罪(九20~29)6Ⅱ 结构(i) 楔子:上帝的儿子犯罪 六1~4(ii) 前奏:上帝要毁灭凡有血气的 六5~12(iia)耶和华见人败坏而伤痛 六5~7(iib)义人挪亚出污泥而不染 六8~10(iic)耶和华定意毁灭世界和其中的生物 六11~12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一)留心第一至四节和第五至八节的对比:
  (1)「上帝的儿子们看见」(2a)是「原因」,「结果」就是「上帝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人里面」(3a)。
  (2)「耶和华见」(5a)是「原因」,「结果」是「把人和其他生物从地上除灭」(7b)。
  (二)第二至四节和第九至十节对比、相应:
  (1)「上帝的儿子犯罪」(2a)……「上帝的灵不住在人里面」(3b)……「生子」(4b)。
  (2)「挪亚是义人和完全」(9a)……「挪亚与上帝同行」(9b)……「生子」(10)。
  (三)第五至八节交叉平行:1
     (A)「耶和华见人」(5a)
       (B)「后悔」(6a)
         (C)「除灭」(7a)
       (B')「后悔」(7b)
     (A')「在耶和华眼前」(8)
  (四)第五至十二节是 A、B、A' 的模式:
     (A)「人类犯罪」(5~7)
       (B)「挪亚是义人」(8~10)
     (A')「人类犯罪」(11~12)
  (五)第十二节原文直译是「上帝见地都败坏了,凡有血肉的都败坏他们的行为在地上」,又是交叉平行:
     「地」、「败坏」、「败坏」、「地」贰 上帝用洪水执行刑罚及拯救挪亚一家(六13~八22)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第六章十三节「凡有血气的人」,该仿效《吕振中译本》翻作「凡有血肉的」,《和合本》在第十七节把同一个词译作「有血肉」。1
  (二)第六章十三节「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现代中文译本》、《吕振中译本》、《思高本》都把「已经来到我面前」意译为「决定」。
  (三)《思高本》把第六章十三节「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译作「我要将他们由大地上除灭」,这是把原文的〔et〕译作「由」(from)。其他中文圣经都把〔et〕翻作「一并」、「跟」、「连」(with)。
  (四)第六章十四节「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现代中文译本》把「歌斐木」翻作「好木材」、《思高本》作「柏木」(《吕振中译本》、《当代圣经》也是一样)。「歌斐」是原文音译,不能肯定是那种木材。
  (五)第六章十七节「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此节直译是「看哪,我要使洪水临到地上,消灭天下凡有血肉的,就是有生气的活物;在地上的都必定要死。」
  (六)第六章十八节「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原文次序是「你同你的儿子、妻子、儿妇」(参《圣经新译本》、《思高本》、《吕振中译本》);第七章七节、第八章十八节都应按此次序。为甚么「儿子」排在「妻」之前?可参第七章七节的「诠释」。
  (七)第七章二节「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其他中文圣经都这样翻译,除了《吕振中译本》译作「凡洁净的畜类,你要七只七只地带着」;那一种译法才对,留待本节「诠释」才探讨。
  (八)第七章十七节「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现代中文译本》与《当代圣经》都与《和合本》一样);原文是三句句子:「水不断上涨」、「把方舟漂起」、「使方舟离地上升」(参《吕振中译本》、《圣经新译本》、《思高本》)。
  (九)《和合本》把第八章廿一节「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放在括号里面,不知道和上文下理有何关系(《圣经新译本》跟从《和合本》)。《思高本》把原文的连接词〔ki〕译作「因为」;《吕振中译本》和《当代圣经》翻译为「虽然」。至于如何解释,参「诠释」。Ⅱ 结构(i)上帝第一次说话:毁灭 六13~22
  (ii)上帝第二次说话:进方舟 七1~5
     (iii)洪水开始泛滥 七6~16
         (iv)洪水浩大 七17~24
            (v)上帝记念挪亚 八1a
         (vi)洪水退落 八1b ~5
     (vii)洪水都干了 八6~14
  (viii)上帝第三次说话:出方舟 八15~19(ix)上帝第四次说话:不要毁灭 八15~19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一)正如上一段显示,本段用交叉平行的结构写成。
  (二)第六章十三至廿一节可分段如下:2上帝的计划(六13)上帝命令挪亚(六14~16)──命令式动词上帝的计划详述(六17~20)上帝命令挪亚(六21)──命令式动词又是 A、B、A'、B'
  (三)第六章十九至二十节的排列是由「阔」至「窄」。
  作者先提及「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再指出这「两个」要「一公一母」。
  作者接着解释这些「活物」包括那些,就是:「飞鸟、牲畜、地上的昆虫」。
  (四)第六章廿二节原文首尾相应和交叉平行;第一句是「行了挪亚」,最后一句是「挪亚行了」。
  (五)第七章重复提到「洪水泛滥」(第6节)、「进入方舟」(第7~9节)、「洪水泛滥」(第10~12节)、「进入方舟」(第13~16节)、「洪水泛滥」(第17~24节),这是 A、B、A、B、A 的形式。
i. 楔子:上帝的儿子犯罪(六14
本段用很讥讽的笔法把创世记第一至第十一章的主题表明出来。2
(一)「人在世上多起来」(第1节),有几件事要留意:
  (1)这句话原作「人在地上多起来」,与第七节「将所造的人……从地上除灭」成一强烈对比。上帝赐福人,叫人生养众多(创一28);可惜,人在地上多起来,却因犯罪要从地上被除灭。
  (2)在创世记头几章,人和「地」的关系密切;人要耕地(创二5)、造人的材料是地上尘土(创二7)、地也因人的缘故受咒诅(创三17)。
  (3)这一节的「地」回应第五章廿九节最后的一字「地」,作者用此词把本章和第五章连结起来。
(二)「又生女儿」(第1节)这句话很有意思,因第五章只重视「儿子」(第一个)出生,现则偏重「女儿」出世。
  「又生女儿」原文次序乃是「女儿出生」,这不是希伯来文常用的次序,作者把主词「女儿」放在前头,藉此强调她们是本节的重点。3
(三)「上帝的儿子」(第2节)实在不易明白,可能当时的读者一听这词,就知道它指甚么,4 但对于今日的读者来说,这是很难懂的词句,可有四种解释:
  (1)「上帝的儿子」是皇帝或法官,是上流社会人物,比较优秀;而下文的「人的女子」则较低阶层、是一般平民百姓的女儿。5
  这种解释基于圣经曾称君王为「上帝的儿子」(撒下七14;诗二7),也用此词称呼法官(出廿一6,廿二8;诗八十二6),6 故指一班掌权或坐在高位的人,7 就如一些七十士抄本把「上帝的儿子」译作「首领的儿子」、「掌权者的儿子」。8
  「人的女子」可解作「妃嫔」,此处描述皇帝娶了许多妻妾(违反一夫一妻的制度),因而激怒了上帝(可比较拉麦多妻,创四23)。
  可是,这解释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旧约称皇帝为「上帝的儿子」,都是针对大卫家的王朝,且多指弥赛亚。
  第二,旧约或古代近东的文献会称一个皇帝为「上帝的儿子」,但从来没有像本章一样把这称号用在「一群」人的身上。9
  第三,本章所描述的时代已经有了君王和法官的制度吗?
  第四,把「人的女儿」视为较低阶层有何根据呢?有甚么理由把她们当作「妃嫔」?
  第五,为甚么上流社会的男子和低下阶层的女子结合,会导致上帝这样不悦?如果上帝不悦是因为当时的君王娶了多个的妻子,为何圣经其他的伟人(尤其是创世记的伟人,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可以三妻四妾,而没有导致上帝像在本章那样大怒(虽然上帝从没有赞许他们多妻)?
  何况,此处的描述应是一个「上帝的儿子」娶一个「人的女儿」,故不牵涉「多妻」。
  (2)「上帝的儿子」是塞特的后代,因他们敬畏上帝、属于上帝,故称为「上帝的儿子」;而「人的女儿」是该隐后代的女子,她们不敬畏上帝。10
  支持这解释有几个理由:11
  第一,旧约圣经的「儿子」可指隶属某一个团体的人,不一定是亲生的儿子;例如「先知的门徒」原作「先知的儿子」。「上帝的儿子」指属上帝的人。
  第二,旧约也称人为「上帝的儿女」(出四22~23;申十四1,卅二5;赛四十三6),这名称用于塞特的后代十分适切,因他们敬畏上帝(比较箴三12;赛一2、4;来十二5~9)。12 「人的女儿」自然指属世不爱上帝的女子(赛三16~四1,卅二9~13;摩四1~3)。
  第三,从文学结构来说,第四章提到该隐和他后代的问题,结尾时却把焦点转到塞特和他的后代,他们是敬畏上帝的人;第五章继续列出这些敬虔人的家谱;第六章一开始就提到这些敬虔人和不敬虔人的子孙结合。这甚合逻辑。
  第四,属塞特敬畏上帝的后代(「上帝的儿子」),和属该隐不敬畏上帝的后代(「人的女儿」)嫁娶,名副其实「信与不信」结合,自然惹起上帝大怒。
  可是,这解法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旧约称人为「上帝的儿子」多指以色列人(上帝的选民),因为他们被上帝拣选作祂圣洁的子民。
  把这词用在塞特的后代身上是否适切呢?旧约圣经其他地方从没有称塞特的后代为「上帝的儿子」。
  第二,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下此定论:所有塞特的后代都是敬畏上帝,每一个都是「上帝的儿子」。
  第三,有何理由支持「人的女子」是该隐的后代呢?况且,有甚么证据证明该隐后代中所有的女子都不敬畏上帝?
  第四,可否把「上帝的儿子」视作该隐的后代,而「人的女子」是塞特的后代?13 这样,我们可把这段解作该隐后代的男子引诱塞特后代的女子犯罪,与第三章蛇引诱夏娃犯罪相似。
  (3)「上帝的儿子」指一般男人;理由如下:
  第一,亚当是上帝用地上尘土所造,上帝把生气吹入他的鼻孔(二7),故属于上帝,可说是「上帝的儿子」。
  第二,女人的始祖夏娃是从亚当(与「人」同一种希伯来字)的一根肋骨造成,故是「人的女子」。14
  第三,本章第一至四节不是洪水灭世的引言,乃是第五章的结束,论及当时的人的一般嫁娶。
  第四,在第三章人犯罪之前,作者所讨论的乃是亚当和夏娃的结合,故在人犯罪带来洪水刑罚之前,作者也提到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子结合;这是工整的对称。
  可是,这解释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为甚么「男人」(「上帝的儿子」)和「女人」(「人的女子」)结合,会导致上帝的大怒?
  第二,怎样解释第四节呢?「男人」和「女人」结合生下的儿女是「伟人」吗?抑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呢?
  第三,如果接受这种解释,本段经文与下文「洪水灭世界」有何关系?
  (4)「上帝的儿子」是堕落的天使或鬼灵。15 理由如下:
  第一,旧约常称天使为「上帝的儿子」(伯一6,二1,卅八7;诗廿九1)。16 伪经称堕落的天使为「上帝的儿子」(以诺壹书六2);事实上,两约之间的作品都把「上帝的儿子」解释作天使。17 不少七十士抄本也将此句译作 “ the angels of God ”。
  第二,如果「上帝的儿子」是堕落的天使或鬼灵(灵界的受造物),与下文的「人的女子」才是适切的对比。不然,为甚么这些男士不称为「人的儿子」?
  第三,新约圣经一些经文好像支持这解释;例如彼得两次把堕落的天使(「在监狱的灵」)和洪水连在一起(彼前三19~20;彼后二4~5);犹大也提到天使「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犹6)。
  第四,如果「上帝的儿子」是灵界的人物,他们引诱人,就如蛇(撒但)引诱夏娃一样。
  第五,初期教父都把「上帝的儿子」解作「天使」(堕落的),直到奥古士丁提出不同的见解。18
  第六,如果把「上帝的儿子」解作「天使」,他们所犯的罪和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以及巴别塔的罪吻合,都是不守本位、越过界限。这样,创世记第一至第十一章记载了人类三次犯罪,性质相若。
  可是,这种解释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主耶稣岂不是说过:「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太廿二29~30;可十二24~25;路二十34~36)?19
  有学者因此认为把「上帝的儿子」解作「天使」是「非常荒唐,因马太福音第廿二章三十节已经证明不可能,那里说天使是不娶不嫁的」。20
  回应这点,我们不能忘记:
  (A)主的话指着天使说的,并不是论到不守本位的堕落天使。
  (B)主的说话针对将来「复活的时候」,而不是论到历史里的挪亚时代。
  (C)最重要的一点,主的话是指着在「天上」,而创世记第六章却记述在「地上」所发生的事。21
  第二,如果「上帝的儿子」是堕落的天使或鬼灵,为甚么上帝要刑罚人呢?为甚么上帝要降洪水毁灭人?祂岂不应毁灭这些属灵界的「恶者」吗?
  回应这点,我们不能忘记:
  (A)这一段(第1~4节)之目的,乃要指出当时的人实在罪大恶极。而经文没有任何显示,这些堕落天使是用暴力去强迫人的女子嫁给他们。22 「人的女子」自愿嫁给这些「灵物」,她们的父亲也明显没有反对;「人的女子」被引诱而失败了,就如夏娃在伊甸园失败一样。作者用这个例证反映出:「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第5节);这才是人被毁灭的主因,而不只是因为「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子」结合。
  (B)洪水毁灭世界,受害的不单是人,还有无数无辜的动物(第7节);所以,如果我们诘问为甚么人要因为这些属灵界的「恶者」受罚,那么我们应怎样为这些无辜的动物申诉呢?
  (C)此处并没有提及这些属灵界的恶者受罚,并不等于上帝没有刑罚他们,只是创世记的作者没有记下来。
  第三,「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子」如何「交合」?
  这实是不易了解和想象,更加难以接受;有几件事要留意:
  (A)「交合」可指这些堕落的天使「附在」「人的女子」身上;23 福音书常记载鬼附在人身上(太八28~34;可一21~28)。24
  (B)上帝的使者在创世记不时以人的形状出现;他们又吃又喝,甚至所多玛的居民要污辱他们(创十八1、2、8,十九1、5),「五经」原来的读者接受人和属灵界的使者发生性行为。
  (C)有学者认为这些堕落的天使附在一些领袖身上去和女子「交合」(参但十13);25 即是说,这些领袖(君王)同时属灵界和属世的。26
  综合来说,(4)最可取;倘若不能接受这解释,可考虑把「上帝的儿子」当作敬虔的男人,「人的女子」是不爱上帝的女人。
(四)「看见人的女子美貌」(第2节),有两点值得注意:
  (1)「看见」是夏娃犯罪的第一个行动,「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创三6);后来亚干(书七21)、扫罗(撒上十五21)、大卫(撒下十一4)犯罪,「看见」都是导火线。
  耶稣警告人不要犯罪,一开始就提到关乎「看见」的罪(太五28),且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太五29)。
  (2)「美貌」原指「好」,与第三章六节「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的「好」是同一个希伯来字。
  人犯罪因要得着自己认为是「好」的,这与「上帝看着是好的」(第一章)成了强烈对比。人要按自己的标准做决定,不需要上帝所定下的准则。
  本节指出「上帝的儿子」犯罪和第三章人犯罪的原因相同。
(五)「随意挑选,娶来为妻」(第2节),有几件事值得留意:
  (1)「挑选」是「拣选」,这回应了第三章人「选择」是否顺从上帝的命令,本章「上帝的儿子」作出「选择」,他们同样失败。27
  (2)「随意」也回应人在第三章按自己的意思行事为人,不让上帝为主。
  (3)「娶」与第三章六节「摘下」原文同一个字;旧约常用这词指男人娶女子为妻(创四19,十一29;出卅四16;撒下十一4),没有丝毫威迫利诱的含意。
  (4)「上帝的儿子」犯罪的三步曲(看见、觉得好、娶),和夏娃犯罪的过程雷同(创三6),夏娃也是先看见、觉得是好、就去拿取。
  不但如此,「上帝的儿子」和亚当、夏娃都是自己为主,不守本位,要成为神,犯了僭越、越轨的罪;而且,他们也违反了第一章多次提及「各从其类」的原则(创一11~12、21、24~25)。28
(六)「耶和华说」(第3节),
祂对自己说话,即是「祂想」(第7节;创三22,都是这样的意思)。29
(七)「人既属乎血气」(第3节),「血气」直译是「肉体」(参《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吕振中译本》),即是一个人失去了下文的「灵」,剩下没有生命的躯壳。
  「血气」比喻人软弱、受限制,也指人容易犯罪,回应「上帝的儿子」所犯的情欲之罪。
(八)「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第3节),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1)「我的灵」(第3节),「灵」与「气息」(第17节;创七15)原文是同一个字,就是使人变成有生命、可以存活的「生气」(创二6)。
  人如果失去了上帝的「灵」,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有上帝的灵才可以活过来。正如上帝藉以西结先知对平原的骸骨预言:「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结卅七14)。「灵」与生命关系紧密。
  (2)「住」〔yadon〕(第3节)这词在旧约里只在此处出现,有以下各种解释:
  第一,它源于〔dur〕,意思是「停留」、「居住」;这正是《和合本》的翻译。30
  第二,它源于〔din〕,意为「审判」;本句变为「我的灵就不永远审判他」,31 即是说上帝的灵不会永远在人类中间执行判断,不再约束人类犯罪。32
  但是,这动词的未完成式应是〔yadin〕,而不是本处的原文〔yadon〕。何况,我们有何证据说上帝在创世记头五章曾约束人犯罪呢?
  第三,它和阿拉伯文〔dana〕有关,意为「被羞辱」;本句则变为「我的灵不会永远被羞辱」。
  但是,人的罪只会令上帝忧伤,不会令祂羞辱。
  第四,它源于亚喀得文〔dinanu〕,意为「代替」、「代罪」;33 本句变作「我的灵不会永远为人代罪」,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34
  但是,创世记从没有提及上帝代人受罚;人要为自己的过犯负责。
  第五,它源于亚喀得文〔dananu〕,意为「力量」、「强壮」、「胜过」,本句变为「我的灵不会永远把力量供给人」。35
  但是,这和下文不吻合;因为人的日子只有一百二十年,和上帝的灵之力量减少有何关系?况且,灵的力量怎样供给、减少呢?36
  综合来说,第一种解释最可取;它不但吻合上下文,且获多种古译本支持(包括七十士)。
  (3)「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第3节)指出:
  第一,上帝的灵不会永远住在人里面,回应第一章二节;该处描写上帝的灵运行,此处却是上帝的灵「撤退」。
  第二,如果「上帝的儿子」是灵界的受造物,人的罪行可能就是不守本位,以为可以通过和灵界的男人结合(「越限」的行动),就可像上帝永活。37 故此,上帝的灵不会「永远住在」人里面,人绝不会「永远活着」(创三22)。当上帝收回祂赐与人的「生气」,人不能生存。
(九)「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第3节)可有两种解释:
  (1)它类似约拿先知的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拿三4);再过一百二十年,洪水就会临到世上。38
  彼得的话:「在挪亚预备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时候」(彼前三20),好像支持这解释。39
  (2)人的寿命将会大大缩减,不会多过一百二十岁。40
  第二种解释〔(2)〕比较符合上下文。41 其实,创世记第五和第六章的结构也支持第二种的解释,因本章之前上帝最后一次讲话,是在第五章二节,该次说话和人类有关,上帝「称」亚当、夏娃为人,作者随即提及亚当的年岁;故第六章上帝开口说话又是论及人,提到人的「一百二十年」,也许同样与人的年岁有关。42
  根据这讲法,第五章的长寿乃因上帝的灵住在人里面,当上帝的灵离开,人的寿命自然锐减。
  但是,创世记后来的人有些活多过一百二十岁,这句话是否不准确呢?
  有两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一百二十」是象征数字,因为:
  (A)它是1 ×2 ×3 ×4 ×5的总和。43
  (B)它指「三代」(一代是四十年),比喻短少(和第五章各人比较,「一百二十岁」减了约七倍,而「七」又是象征的)。
  (C)「一百二十」也是两个代表「完全」的数字(12 ×10)的总和,极可能具有象征的意义。
  第二,人寿命缩减也许是渐进的,逐步应验(参创十一10~26),不是一下子就发生(比较人吃了禁果后并没有即时倒毙)。
  洪水以后,人的寿数(和第五章的人比较)的确逐渐减少,他拉活了二百零五岁(创十一32)、亚伯拉罕一百七十五岁(创廿五7)、雅各一百四十七岁(创四十七28)、约瑟活了一百一十岁(创五十26)。
  值得注意,「五经」最后一章记载摩西逝世,他刚好活了一百二十岁(申卅四7)。44
(十)「那时候」(第4节)指洪水以前的时代。
「那时候」这词在希伯来文圣经和下一句的「后来」本连在一起,故本节头两句可作「那时候在地上有巨人出现,以后也有」。
(十一)「伟人」(第4节)这词在旧约除了本节外,只在民数记第十三章卅三节出现,该处指「身量高大」的人,体格魁梧。45
  考古学家指出,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平均高度为五呎,任何人身高六呎都会视为「身量高大」。46
  「伟人」一词源于动词〔n p l〕,基本意思是「跌倒」、「仆倒」、「攻击」(耶四十八32)。47 故有学者建议把这词译作「匪徒」(就是那些攻击人的),又把下文「英武有名」译作「声名狼藉」,指同一批人。48
  这些「伟人」(意为「仆倒」)和以西结先知提及的「未受割礼仆倒的勇士」(结卅二27)有没有关系呢?
(十二)「交合生子」(第4节)这里用的语法含有「常常」、「屡次」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用「交合」(to go into)描写他们的性关系(创三十16,卅八16),而不是第四章一节的「同房」(原作「认识」)。
  「五经」禁止不同类的发生性行为(利十九19);「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子」性交,明显是「越过界限」的行动。
(十三)「英武有名的人」(第4节),有三件事要留意:
  (1)「英武有名」不等于说他们是人所敬重的英雄,「英武」可指他们十分暴力;49 他们好勇斗狠,声名狼藉、臭名远播。
  这些人的凶狠成了下文「强暴」的先锋(第11、13节)。
  (2)「名」是创世记重要的主题:如「闪」的意思是「名字」(创五32)、建巴别塔的人用自己的办法去扬「名」(创十一4)、上帝却要给亚伯拉罕「大名」(创十二2)。
  (3)究竟这些「英武有名的人」是否等于上文的「伟人」呢?有几种讲法:
  第一,他们不是那些「伟人」;第四节只指出当这些「英武有名的人」出生时,地上已有了一些巨人,以后也有(民十三33)。50
  换句话说,「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后来」是一句插句。51
  第二,「伟人」乃是那些不守本位的「上帝的儿子」,他们和「人的女儿」结合,生了「英武有名的人」。52
  第三,这些「英武有名的人」就是「伟人」,他们拥有「巨无霸」的体格,因为他们的父亲是「上帝的儿子」,母亲是「人的女儿」。53
  他们「英武有名」乃指他们身量惊人,骁勇善战,声名远播,人人都知道他们是凶勇的战士。54
  洪水来到,这些「伟人」都毁灭了,不再存在;到了出埃及的时代,人仍沿用「伟人」描写异常高大威猛的人(民十三33)。创世记的作者因此借用「伟人」此词,让他的读者知道:如要知道这些「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儿」所生的孩子是怎样的,可参考探子所见的亚衲族人(民十三33)。55
  (十四)无论如何,本段(第14节)乃是上帝创造宇宙至上帝毁灭万物的「转接点」,让人知道上帝这样做乃因全地罪恶满盈,无可救药;而且,这些「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儿」的结晶十分暴戾,影响了人也变得「强暴」(第11节)。56
ii. 前奏:上帝要毁灭凡有血气的(六512
(一)「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第5节):57
  (1)「见」有「审判」的含意。
  (2)「地上」强调每处的人都犯罪作恶,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都犯罪。
  (3)上帝见的是人的「罪恶」,这和「上帝的儿子」见人女子的「美貌」(原文是「好」,第2节)成了强烈对比。
  在第一章上帝看见一切是「好」的(创一31),现在所见的却是人的「恶」。
  (4)「罪恶很大」的「很大」,与第一节「人在世上多起来」的「多」原文是同一个字,暗示人的数目和罪恶成正比;人愈多,作恶更多。
  (5)本句指出当时所有人(除了下文的挪亚)都犯罪,十分猖獗。
(二)「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第5节),有两件事要留意:
  (1)「终日」强调当时的人犯罪不是一次过,乃是恒久、经常地作恶。
  (2)「思想的」直译是「心中的计划」(参创八21;代上廿八9,廿九18)。
  「计划」源自「造成」一词,这动词在第二章是用来描写上帝用尘土造人(创二7)、走兽和飞鸟(创二19)。作者采用同一词,或许暗示人要取代上帝的地位,计划自己想做的事,不须倚靠上帝。
  不过,上帝「造成」的是「好」,人所「计划」的却是「恶」。
  本句指出当时的人每时每刻都犯罪,且不单是行动或行为,乃是「思想」上的罪。
(三)「耶和华就后悔造人」(第6节),有几件事值得注意:58
  (1)这是一种「拟人法」,把上帝比喻作人,像人一样有情感(可比较第三章九节暗示上帝好像用「脚」行走,和第八章廿一节上帝仿佛用「鼻」去「闻那馨香之气」)。
  (2)「后悔」原文字根〔n h m〕,除了和挪亚一名有关,59 也叫人想起本章两个重要的词,就是「除灭」〔m h h〕(第7节)、「强暴」〔h m s〕(第11、13节)。
  犯罪的「含」〔ham〕(创九22)也和「后悔」〔n h m〕和「强暴」〔h m s〕的字根相近。60
  (3)「后悔」基本的意思是「呼吸」、「叹气」(伯六10;诗一一九50);它可有六种的含意:61
  第一,失望难过(本节上可作「耶和华就为了造人在地上感到万分失望」)。62
  第二,安慰(创卅七35)。63
  第三,大怒(赛一24「雪恨」)。
  第四,收回刑罚(耶十八7~8)。
  第五,收回祝福(耶十八9~10)。
  第六,为罪懊悔(耶八5~6)。
  (4)除了约拿书第三章,旧约提到上帝的后悔,都用「耶和华」这名去称呼上帝,「耶和华」强调上帝和选民的关系。64
  (5)旧约指出上帝是不会后悔的(民廿三19;撒上十五29)。
  (6)「耶和华后悔」多数暗示耶和华叹息,不是因为祂做错事而难过,乃因人改变了,而祂也同样改变了对待人的方式;祂的行动相应地有所改变(拿三10,四2)。65
  因此,「耶和华后悔」乃描述祂对人的态度改变了,正如祂藉耶利米先知宣告:「或者他们肯听从,各人回头离开恶道,使我后悔不将我因他们所行的恶,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耶廿六3)。
  (7)本节的重点是:上帝万分不愿意用洪水去刑罚人,祂这样做,令祂惋息和伤痛;但是,祂不能不这样做,因为人的罪恶大得惊人。怎样知道人犯罪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耶和华「后悔」造人。作者用此词暗示人犯罪猖獗,无可救药,以致上帝伤心和失望。66
(四)「心中忧伤」(第6节),有三件事值得留意:
  (1)这句可作「心如刀割」,也可指「忿怒」,这词描写雅各众子得悉妹妹底拿被污辱的反应(创卅四7),以及约拿单知道父亲企图谋杀密友大卫的感觉(撒上二十34)。
  上帝悲愤因祂深爱的人犯罪和要遭受刑罚,有如「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2)人犯罪导致人要受「苦楚」(创三16、17),以及「操作」和「劳苦」(创五29),也叫上帝「失望」和「忧伤」(「苦楚」、「劳苦」和「忧伤」原文是同一个字)。
  作者暗示上帝和人同受痛苦,这正是耶和华藉以赛亚先知的宣告:「我百姓在一切苦难中,我也同受苦难」(赛六十三9)。67
  所以,挪亚不但使人得「安慰」,也会叫上帝得到「安慰」。68
  (3)本节描述上帝「心中忧伤」,叫我们想起主耶稣面对着拉撒路的坟墓「心里悲叹,又甚忧愁」(约十一33、35、38)。69
  三位一体真神的眼泪乃是历史的意义。70
(五)第六节的「后悔」〔n h m〕、「造」〔 s h〕、「忧伤」〔 s b〕这三个词,和第五章廿九节下的「安慰」〔n h m〕、「操作」〔 s h〕、「劳苦」〔 s b〕相对;它们原文字根相同。
  拉麦对儿子挪亚的期望,正和上帝对人的失望成了强烈对比。
(六)「耶和华说」(第7节),乃是透过上帝自言自语表达祂厘定的计划。
  第五节是上帝看见,第六节是上帝感觉,这里是上帝计划要做的事。
(七)「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第7节),有几件事值得留心:
  (1)「除灭」(第7节)基本意思是「删除」,包括用水洗涤、洗干净,结果是一无所有(出卅二32;诗六十九28),71 和上帝的「创造」相对。
  最能表示「除灭」的意思是先知的话:「我必擦净耶路撒冷,如人擦盘将盘倒扣」(王下廿一13);上帝「除灭」人和一切生物就如「擦净」碟子一样,全部清除,甚么都不遗留。
  (2)本节列举「人」、「走兽」、「昆虫」、「飞鸟」的次序,正与第一章它们被造的次序倒转,间接地加强「除灭」和「创造」的对比。
  (3)「除灭」的原文字根〔m h h〕,与「挪亚」〔n h〕、「后悔」〔n h m〕、「蒙恩」〔h n〕相近。
  (4)人犯罪连累其他生物都要被灭(罗八22),一切动物都会「从地上除灭」。为甚么呢?
  犹太学者认为这些动物是为了人而被造的;人毁灭了,动物也不需要,因它们再没有任何作用。72
  这样讲法忽视了动物本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v8-10
(一)「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第8节),这句话有几点值得注意:
  (1)开头的「惟有」十分有力,把「挪亚」和其他人分别出来,在芸芸众生中只有他「在耶和华眼前蒙恩」。
  (2)「耶和华眼前」回应本章开头「上帝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第2节),以及第五节「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
  耶和华所见的尽都是罪恶,只有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挪亚,被祂「看中」;耶和华拣选挪亚去完成祂救恩的计划,为人类历史揭开新的一页。73
  (3)「蒙恩」原文子音〔h n〕与「挪亚」〔n h〕,恰巧倒转。74 此处是圣经第一次提到上帝的「恩典」。
  (4)旧约只用「蒙恩」此词描写挪亚和摩西(出卅三17),因他们有一共同特质(参下文(Ⅴ)「旧约」)。
(二)第九节用三句话列举出挪亚三种的特质,这三句话在希伯来文只有十个字,回应他是亚当家谱的第十代;75 以下是他的三种特质:76
  (1)他是「义人」,下列几点须注意:77
  第一,这和第五章的「恶」相反;义人乃按上帝的标准和要求行事为人。
  第二,「义人」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以恩慈待人,这和下文的「强暴」对比(第11、13节)。
  第三,「义人」是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评估。
  (2)他是「完全人」,有几方面要留心:78
  第一,「完全」描绘他像无瑕疵的祭物一样完美(出十二5;利一3、10)。
  第二,这词的重点不是他完全圣洁、没有犯罪,而是强调他健全,缺点甚少(参《思高本》译作「齐全」)。79
  第三,「完全人」远离罪恶(撒下廿二24)、遵守主道(诗一一九1);这都是挪亚的表现。
  第四,旧约用此词论及约伯(伯一2)和亚伯拉罕(创十七1)。
  第五,「完全」是从礼仪观点出发。
  第六,「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有三种含意:
  (A)暗示挪亚「完全」,乃按当时的标准来看(参创七1),故只比同时代的人优胜。80
  (B)他实在了不起,因在这样邪恶的世代中仍能出淤泥而不染,他在任何的世代中都会被视为「完全人」。81
  (C)与挪亚同辈的人都远离上帝,犯罪累累,只有他鹤立鸡群、出类拔萃。82
  上述的三种含意,那一种比较可取?
  (A)暗示他只因为生长在一个万分邪恶的世代,才视为完全,故不等于他在其他世代仍会这样突出。犹太人认为挪亚不够好,因他没有像亚伯拉罕为其他人代求(创十八23~52),故赞成采纳第一种含意。83
  (B)却强调他能够在这样邪恶的世代作个「完全人」,证明他胜过其他世代的人。如果根据以西结先知的话(结十四14),第二种的含意比较可取。
  (C)只强调他的独特,和第一或第二种含意都没有冲突。
  (3)「与上帝同行」,像以诺一样(参第五章廿一至廿四节的「诠释」)。
(三)总结挪亚这三种特质,可留心以下几点:
  (1)「公义」、「完全」、「与上帝同行」,像楼梯级一级高过一级,愈上一级就愈难得,一层比一层较少人拥有。
  (2)头两种着重他平时行事为人,第三种却是他在「密室」中和上帝的亲密关系。84
  (3)约伯曾暗示自己是「公义完全人」(伯十二4),他具有挪亚三种特质其中两种;可能这是为甚么以西结先知把约伯和挪亚相提并论(结十四14)。
  (4)值得注意的是,「公义」、「完全」、「行」都是王者应有的质素(王上九4;诗一○一2、6);创世记的作者暗示挪亚具有君王的典范。85
(四)第十节重复第五章最后一节,指出「挪亚生了三个儿子,就是闪、含、雅弗」;为甚么要重述呢?
  有学者认为第九节描述挪亚的品格和特质,第十节就提到这三个儿子,暗示挪亚众子深深受到父亲生活榜样的影响。86
  这讲法纯属猜测,没有经文支持;本处提到三子,可能是因为第九节用「后代」开头,自然记下挪亚三子的名字。
v11-12
(一)「在上帝面前败坏」(第11节),有几点要注意:
  (1)「败坏」就如衣服变坏(耶十三7)、瓦器弄坏(耶十八4);这动词在洪水记载中出现了七次。
  (2)这动词和第十三节的「毁灭」同一个字,只是不同的用法,第十三节是 “ Hiphil ”,本节却是 “ Niphal ”。意思就是,上帝使人败坏(「毁灭」,第13节),乃因人先「败坏」(本节)。
  (3)世界乃是「在上帝面前」腐败,回应第五节的「见」,87 暗示上帝的审判。88 根据上帝的标准,世界实在「败坏」。
(二)「地上满了强暴」(第11节),有两件事要留心:
  (1)「强暴」指侵害和欺压别人(参该隐的行为、拉麦的夸口);这是对人而不是对上帝的罪行。
  「强暴」是「法律」的术语,指人无法无天,强横无理,喜欢甚么就做甚么,不把法纪放在眼内。89 旧约圣经曾用此词描述所多玛和尼尼微的人(伯十九7;拿三8)。正因为人「强暴」,上帝要用洪水洗涤世界。90
  (2)上帝的本意是叫动物和人遍满地面(创一22、28),现却为「强暴」代替;遍地皆是恶人,横行无忌,结果是恶行充斥。91
(三)「上帝观看……见」(第12节),这句话在创世记常指所见的并不是意料中事,令看的人觉得惊讶(创八13,十八2,十九28,廿二13等)。92
  作者再用拟人法描写上帝,祂仿佛没有想到人会变得这样邪恶,藉此衬托出人犯罪已到了不可收拾、不能不处理的地步。
(四)正如前文所说,第十二节「凡有血气的人」原作「凡有血肉的」(参创九11的翻译),可包括人和动物(创六17,七151621,八17)。
  此处作「凡有血气的人」,因译经者不能接受其他动物可以「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
  不过,有几件事要注意:
  (1)创世记第三章岂不是提及动物的一分子引诱人犯罪吗?我们怎可一口咬定动物不能「败坏」。93
  (2)洪水后上帝与人立约也包括动物(创九10~11)。
  (3)本段经文用极生动的笔法描绘全世界都是邪恶,难逃一「罚」;作者把动物包括在「罪人」当中也是可能的。
  因此,《思高本》的翻译「凡有血肉的在地上所行的全都败坏」较可取。

 原意
  (一)本章再次指出人犯罪得罪上帝,上帝仍然拯救。
  (1)人的罪恶包括:
  第一,不守本位,与灵界混杂;这回应第三章人要成为上帝,人不守本位,人的罪是「越限」、「僭越」、「逾矩」。
  值得注意,「上帝的儿子」犯罪过程和夏娃相同。
  第二,思想满了恶念。
  第三,不停地作恶。
  第四,行为强暴,伤害他人。
  (2)虽然人犯罪,上帝却万分不想刑罚人(第6节),直到非罚不可。94
  (3)上帝执行刑罚的过程中,留下了挪亚一家,藉此施行拯救。这就是上帝的恩典,正如创世记的作者所指出: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
  (二)本段是创世记第一次针对「一群人」的罪恶,和以前「个人性」不同。
  无疑,本段让读者再次感受到罪恶的杀伤力;自从人在伊甸园犯罪后,所犯的罪愈来愈猖獗,影响也愈深远。最后,全世界都为罪恶势力笼罩着。
  要解救这不能自拔的危机,惟有通过上帝的恩典,祂主动施行拯救。
  (三)本段首次提到上帝的恩典,这是祂给人最大的礼物之一。没有恩典,人怎可以面对公义的审判主。
 旧约
  (一)挪亚和摩西
  (1)上帝命令挪亚建造方舟、上帝创造宇宙,以及上帝命令摩西建会幕,这三件事都用了以下的形式:上帝说话上帝命令采取行动、或命令行动发生那行动就按上帝的命令完成上帝赐福(创一28;出卅九43)或立约(创六8;出卅四27)
  (2)挪亚和摩西都是顺服上帝命令的人,难怪旧约特别提到他们二人「在耶和华眼前蒙恩」(创六8;出卅三17)。
  (二)本段把上帝的审判和祂的忧伤连在一起;这和何西阿先知的讲道相似。
  何西阿先知也先记下上帝宣告审判(何十一1~7),然后加插了记叙上帝忧伤的经文(何十一8~9):「以法莲哪,我怎能舍弃你!以色列阿,我怎能弃绝你!我怎能使你如押玛,怎能使你如洗扁,我回心转意,我的怜爱大大发动」。
  我们要通过上帝的忧伤看祂的审判。95
 新约
  (一)新约圣经有两位作者提及犯罪的天使:
  (1)犹大提到一些「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的天使」(犹6);他们是否创世记第六章的「上帝的儿子」呢?
  如果根据下文(犹7)所提到的「一味的行淫,随从逆性的情欲」,这些不守本位的天使或许就是「上帝的儿子」,因「逆性的情欲」可指灵界和非灵界结合。
  (2)「上帝的儿子」也可能就是彼得所讲的「犯罪的天使」(彼后二4),因下文(第5节)立刻提及「挪亚」,而第六节就像犹大书一样提到「所多玛、蛾摩拉」(犹7)。
  这两位作者(尤其是犹大)都受以诺壹书的影响。96 不过,最重要的,他们都警告当时的信徒不要犯罪,因为天使犯罪也不能逃罪,何况人呢?
  (二)如果「上帝的儿子」乃是属于灵界的恶者,我们自然想起使徒保罗的提醒:「你们要靠着主……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六10~12)。
 应用
(一)虽然我们今日生活在「恩典」的时代里,千万不可随意犯罪,因为:
  (1)上帝是公义的,祂和罪恶「水火不能相容」;祂会施行刑罚,为了我们的好处管教我们。
  彼得和犹大对同时代的信徒发出警告:天使犯罪都要受罚。这警告今日仍然值得留意;我们要谨慎,不要学效「上帝的儿子」(他们和亚当、夏娃相似)只按自己喜好决定一切,而不理会上帝的心意和启示,甚至把上帝摒诸脑后。
  (2)当我们犯罪时,上帝为我们「心中忧伤」。我们怎可伤了这位爱我们的天父的心呢?
(二)创世记第三章提到蛇引诱人犯罪,本章则指出「上帝的儿子」促使人犯罪;我们不要忽视灵界的力量,因我们不是和「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三)怎样可以谨慎、胜过灵界的恶魔?关键就是,学效挪亚过公义、完全的生活,且每日与上帝同行。无论旁边的人怎样犯罪作恶,我们可以「同处」,而不能「同流合污」,乃要追求圣洁,免得轻易得罪上帝。
  在我们「事奉自己世代的人」之前,必须先要「在自己的世代作个完全人」。「身教」比「言教」更有力。
(四)当我们洁身自爱,不随波逐流,自己就可以得蒙上帝怜悯,又成为别人的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ndeht 于 2014-12-1 14:56 编辑


i. 上帝第一次说话:毁灭(六1322
  本段重点乃是上帝宣告祂已决定毁灭所有的生物,且吩咐挪亚制造方舟,以及把各种动物都带一对入方舟。3
(一)「上帝就对挪亚说」(第13节),有两点要留意:
  (1)上帝把祂的计划告诉挪亚,因为他「与上帝同行」(第9节),故有资格知道上帝的秘密,就如亚伯拉罕得知上帝准备毁灭所多玛一样(创十八17)。
  创世记的作者技巧地把挪亚和亚伯拉罕连在一起。
  (2)究竟上帝何时对挪亚说话?如果赞成第三节的「一百二十年」乃指洪水来临的时候,上帝就是在「一百二十年」最后的阶段,向挪亚说话。4 若接受「一百二十年」指人的寿命,则不能肯定上帝对挪亚说话的时间。
  (二)「凡有血气的人」(第13节)乃指凡有血肉的生物。「已经来到我面前」即是「决定」。5 「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6 就是「上帝决定使有血气的人的尽头临到他们身上」,上帝决定消灭凡有血肉的生物。
  为甚么「来到我面前」相等于「决定」?原来古时国家宣布新的政策,必须把计划带到皇帝「面前」,呈交给他批核。7 皇帝审核后,就会用手势或盖章表示同意,那计划就在皇帝「面前」成了谕旨(正式成为法律)。所以,「来到我面前」相等于做最后的决定。
  上帝已为世人的命运做了决定;死亡的丧钟敲响了,事在必行,没有转弯的余地。8
(三)「和地一并毁灭」(第13节),这句话有两件事要注意:
  (1)「和地一并」可作「从地上」,即是地上「凡有血气的」都消灭,但不包括「地」。9
  「从地上」比「和地一并」稍胜一筹,因根据这几章关乎洪水的记载,上帝并没有把「地毁灭」(参创七24,八3),故洪水退后,也不用重造「地」。10 此外,第七章廿三节指出人和其他生物「都从地上除灭了」。
  可是,我们要承认绝大部分的古译本都接受「和地一并」这翻译。11
  (2)「毁灭」与前两节出现了三次的「败坏」原文同一个字;人「败坏」了地,导致人和地一同被「败坏」(「毁灭」),罪行和刑罚相对(参创九6)「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12
  从另一角度来说,上帝「败坏」(「毁灭」)人,因人自己先「败坏」。
(四)第十四节上帝吩咐挪亚「造一只方舟」:13
  (1)这「造」和第廿一节的动词是本段唯一用「命令」语法的动词(imperative);14 上帝吩咐挪亚一件事,就是制造一艘方舟;以后的经文只是补充如何造方舟,以及带甚么东西进入方舟。
  (2)「方舟」(第14节)可指「箱子」(出二3~5),如盛着婴儿摩西的篮子;15 创世记的作者用这词把挪亚和摩西连在一起(参本章第8节的诠释),因为挪亚通过「方舟」得拯救,摩西也是借着「箱子」才不致淹死。16
  「方舟」乃是「巨型的漂浮箱」,17 或是一幢水上房子。18
  无论把「方舟」解作为「箱」或「房子」;重点都是,在里面的人只能倚赖上帝的恩典,因「方舟」不能航行,只可在水上漂流,故惟有靠上帝导航。19
(五)这「方舟」由上帝亲自设计,以下是造方舟的指示,包括该船的尺码:20
  (1)方舟要用「歌斐木」造(第14节),有两件事要注意:
  第一,「歌斐」是原文音译,可能是类似松柏类的一种硬木。
  第二,「歌斐」原文字根和「赎罪」一同接近,两个词都源于一个共同的含意,就是「遮盖」。21
  用「歌斐木」造的「方舟」成了挪亚和他一家的「遮盖」(「庇护所」),把他们「盖」起来,不用被洪水吞噬。
  (2)「分一间一间的造」(第14节),可有两种解法:
  第一,指在「方舟」里面造一些舱房(参《圣经新译本》),因该词可译作「巢」,正是生物住的地方。22
  第二,把「一间一间」〔qinnim〕改为〔qanim〕,即是「芦苇」;23 这样,挪亚要用芦苇草填塞船上的隙缝,以及把木块绑在一起。24
  第一种解法不用更改原文,比较可取。
  (3)方舟里外要「抹上松香」(第14节),即是防水用的沥青(参《思高本》)。25
  (4)方舟的长度是「三百肘」(第15节),即是四百五十呎;「宽五十肘」,七十五呎;「高三十肘」,四十五呎。26
  根据这些数字,可知方舟面积约九万五千七百平方呎,容量四万三千吨,27 可装载五百多个火车箱,在当时蔚为奇观。28
  (5)「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第16节),「透光处」可指船顶的「窗户」(参《思高本》),29 或拱形的「船顶」。30 因为在这几章关乎洪水的记载里,作者用另一个字记叙「窗户」〔hallon〕(创八6),而不是此处的〔sohar〕,故把「透光处」解作拱形的「船顶」较可取。
  如果「透光处」指拱形的「船顶」,则下一句「高一肘」乃指「船顶」中间最高那一点,比两旁的墙壁高出「一肘」,即是一呎半。31
  (6)「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第16节),这是方舟的出入口。作者在此处没有说「一扇门」(a door),乃是说「门」(the door);故方舟可能只有这一扇门。32
  这「门」有多大,安装在那一层,我们都不清楚。33
  (7)「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第16节),34 船分三层甲板,表明这船有很宽敞的空间,容得下这么多的生物和食物,也可以分成「一间一间」的房。35
(六)第十七至十八节是一段插曲;记录:
  (1)上帝定意毁灭所有的生物,就是「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第17节)。此处的「气息」和本章第三节的「灵」原文是同一个字。
  本节只提到「地上」、「天下」,而没有提及「水中」,再加上第二十节只记叙「飞鸟、牲畜、昆虫」,而不提及水中的生物,有学者因此认为上帝没有毁灭鱼类和其他水族。36
  第七章廿二节「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也仿佛支持这说法。37
  (2)上帝毁灭生物所用的工具乃是「洪水」;上帝说:「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第17节)。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我」原文用了「加强」的代名词,表明使洪水临到地上的乃是上帝自己,祂掌管一切,主动使洪水临到世界。38
  第二,「洪水」〔mabbul〕一词可能源于:
  (A)亚喀得文〔nabalu〕,意为「毁灭」。39
  (B)希伯来文动词〔y b l〕,意为「流出」、「倾流」。40
  第三,为甚么要用「洪水」作为毁灭的工具?因为地上「满了强暴」(第11、13节);「强暴」意味着流血,血玷污了全地,须用水把地洗涤干净。
  (3)所有的生物都会消灭,除了挪亚和他的家人,因为上帝和他「立约」(第18节)。此处是「约」这重要的字汇第一次在圣经出现。「约」第一次出现就和「救恩」相关。41
  (4)「立」不是常用的原文字根〔k r t〕,而是〔qum〕,意为「确定」。
  为甚么此处用「确定」呢?42 有五个原因:
  第一,挪亚和上帝已有约的关系,43 因他「在耶和华眼前蒙恩」(第8节)。44
  这解释乃是「确定」〔qum〕最自然的意思。45
  第二,上帝和挪亚所立的约是第一章廿八节的延伸。46
  第三,上帝预告将要和挪亚立约,但要等到第九章才执行(创九8~17)。47
  第四,也有学者觉得创世记的作者用「确定」〔qum〕,而不用常用的「立」〔k r t〕,因为此处的「约」乃上帝「单方面」宣告要保护挪亚和他一家免受洪水的灾害,48 这和其他「双方面」都要承担义务的「约」不一样,所用的动词也因此不同。
  第五,本节用「确定」〔qum〕,因为约通常都包括了「命令」和「应许」两部分,此处的约只包括第一部分(命令),49 第二部分(应许)将在第九章出现(创九11、15),故不用「立」〔k r t〕。
  上帝和挪亚「立约」,表明祂会在洪水中保存,又继续祂的创造。50
  (5)上帝只和挪亚「立约」,不包括其他生物;本节希伯来文的结构着重挪亚,他就是上帝「立约」的对象。51
  (6)上帝在降洪水之前宣告祂和挪亚立约,再次表明祂的恩典,就如祂赶走亚当和夏娃前先替他们做衣服;又如祂刑罚该隐前先为他制定一个记号。
  (7)上帝和挪亚立约,随即吩咐他和家人进入方舟;「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在洪水的记载里多次出现(创七7、13,八16、18)。这句话反映当时对「家」的看法。
  现代的「家」多指夫妇、儿女;旧约的时候却包括父母、儿女、媳妇、孙儿;这方面中国人和希伯来人较接近。52
(七)在第十九至廿一节,上帝继续吩咐挪亚要带甚么进方舟。
  (1)他要把「飞鸟、牲畜、昆虫」(第20节),各一对(一公一母)带进方舟;以下几点要留意:
  第一,这里记下生物的次序,和第一章创造的次序一样。
  本章第七节提到上帝会毁灭生物(de-creation),作者列出「走兽、昆虫、飞鸟」,次序和第一章倒转;第二十节记叙洪水后会借着这些生物「再造」(re-creation),又回复到第一章创造(creation)的次序。
  第二,挪亚怎样捕捉这些生物带进方舟?他甚么都不用做,因为它们会主动去到他那里,就如上帝所说:「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第20节)。
  第三,「保全生命」(第20节)就是挪亚把这些生物带进方舟之目的;53 这句话两次出现(第19、20节),叫人想起约瑟被卖到埃及也是为了「保全生命」(同样出现了两次;创四十五7,五十20)。
  创世记的作者指出挪亚和「五经」的一些人物相似;他和以诺一样「与上帝同行」、像亚伯拉罕是个「义人」、也和约瑟、摩西有相同的地方。
  第四,「各从其类」一语在本节出现了三次;一方面回应第一章(创一11、12、21、24、25),另一方面也回应本章一开始提到「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子」所犯的罪,就是没有「各从其类」。
  (2)除了这些生物,挪亚还要带食物进方舟。以下几点值得提出:
  第一,他要「拿各样食物积蓄起来」(第21节),不但他和家人可以食用,也可饲养其他生物(就是「作你和他们的食物」(第21节)的「他们」)。
  第二,本句所用的「拿」和「积蓄」,叫人想起约瑟吩咐人「把将来丰年一切的粮食聚敛起来,积蓄五谷」(创四十一35)。
  第三,上帝并没有施行神迹,每日按时为挪亚和其他生物预备食物,乃是吩咐他自己准备妥当。
  第四,这些食物乃是「素食」(创一29~30),洪水以后人才吃肉(创九3)。
(八)第廿二节可说是本章的高潮:挪亚就「照样行」,凡上帝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有几点要注意:
  (1)这是挪亚在上帝眼前蒙恩的秘诀,他顺从和实行上帝的吩咐;正如滕近辉牧师指出,事奉主「顺服比成功更重要」。54
  (2)他的顺从是「毫无保留」、「全面的」,因「凡上帝所吩咐的」他都去做,绝无讨价还价,或只选择容易的去做。55
  (3)本节两次提到「照样行」,加强表达挪亚的顺服和听命。第七章和第八章都重复这重要的记叙(创七5、9、16,八18)。
  (4)「照样行」回应第一章多次出现的「事就这样成了」。
  (5)人犯罪因为不听上帝的命令随己意行事(创三11、16,六2),挪亚蒙恩却因他听命和按上帝的话行事。
  (6)由第六至第九章,上帝四次说话(第四次有三段),而挪亚却一言不发,直至他开口咒诅迦南(创九25)。挪亚只是默默地按照上帝的吩咐去做事。
  (7)「照样行」也是摩西对上帝命令的回应(出七6、20,十二28,四十16)。
(九)本段只指出上帝定意用洪水毁灭罪恶满盈的世界,以及其中的生物,有许多问题全不解答,包括:
  (1)挪亚为甚么不像亚伯拉罕代人向上帝求情?
  (2)挪亚有否请人帮他一同建造方舟?
  (3)挪亚在何处建方舟?
  (4)挪亚用了多久才把方舟建成?56
  (5)挪亚带了多少种类的生物入方舟?
  (6)方舟的体积是否足够装载这么多的生物?
  (7)在方舟里面的动物会否弱肉强食?57
  (8)动物在方舟里面病了,怎么办?
  (9)动物会否偷偷吃光方舟里面的食物?
  (10)方舟里面有没有洗手间的设备?粪便怎样处理?
  (11)挪亚怎可能建成这么大的船?58
  这些问题都不是作者所关注的,他很快就转去描写洪水来临。
ii. 上帝第二次说话:进方舟(七15
(一)第一节「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60
  (1)这假设方舟已经建成;创世记的作者认为挪亚进入方舟获拯救这事实,比如何建造巨大的「浮宫」更重要,故不多花笔墨记叙挪亚辛劳工作的过程。
  (2)「全家」应包括挪亚、他的妻子、三个儿子、三个媳妇(第7、13节),全家都得保存。
  (3)「进入」是本章重要的动词,出现了七次(完全的数字);只有「进入」方舟才获救。
(二)「在这世代中,我见你在我面前是义人」(第1节):
  (1)本句话应作「在这世代中我看见你,一个义人」。61
  (2)「这世代」回应第六章「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创六9)。
  有学者却建议把「这世代」解为「这世代的人」、「见」指「拣选」、「在我面前」是「为我」、「义人」则指君王;62 全句则作「我为我自己从这世代的人中间拣选你作为君王」。
  这讲法和上下文不吻合,63 且忽略了原有的交叉平行:64
  (A)「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创六9)
     (B)「世界在上帝面前败坏」(创六11)
     (B')「上帝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创六12)
  (A')「在这世代中,我见你是个义人」(创七1)
  (3)「我见你……是义人」这句话,和上帝在第六章所见的成了强烈对比。在第六章上帝只见到「罪恶很大」(创六5)、「世界败坏」(创六12);现在站在上帝面前的是个不折不扣的义人,这是上帝所见到的。
  (4)究竟这句话和第六章八节「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有甚么关系呢?
  第一,「挪亚蒙恩」,因为耶和华见他是个「义人」;「蒙恩」是「果」,「义人」是「因」。
  第二,挪亚是个「义人」,因为他在耶和华「眼前蒙恩」;「蒙恩」是「因」,「义人」是「果」。
  第三,挪亚「蒙恩」和他被「见……为义」都是上帝的恩典。
  第三种讲法最可取。65
(三)「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第2节),有几点要注意:66
  (1)本句补充第六章十九节的命令。该处挪亚只把各种活物带一对入方舟,一公一母。本节却指出「带一对」只适用于一般动物,「洁净的畜类」却要带七公七母;难怪挪亚出方舟后可把「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创八20);它们不会绝种。67
  后来以色列人献祭,也只献上洁净的畜类和飞鸟。
  (2)上帝虽然只悦纳「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加上以色列人也只吃洁净的生物(申四3~20),但上帝仍藉挪亚保存那些不洁净的生物(参第8节的「不洁净的畜类」)。
  (3)问题是,挪亚怎知道那一种是洁净的生物?
  第一,有学者指出献祭必要献上洁净的动物,而献祭早在亚伯的时代已开始了,故挪亚能够分辨那些是洁净的动物;68 他身为「义人」,应懂得分辨。69
  第二,上帝清楚告诉挪亚那些动物属于洁净,那些不洁净。
  (4)「七公七母」原文是「七七男人和他的妻子」,有两点要留心:
  第一,「七七」可解作七只公七只母,即是三对加「一」,那「一」就是作为献祭之用。70
  无疑,从希伯来文法来说,这建议是合理的;可是,从这几章整体来看,「七公七母」较可取;古译本(包括七十士、叙利亚文旧约)都采取这译法。71
  第二,「公母」原作「男人和他的妻子」,回应第二章上帝为男人预备配偶(创二23)。72
(四)「可以留种,活在全地上」(第3节)
这是挪亚带各种动物进入方舟的主因;同样,上帝保存挪亚和他一家也为了「留种」。73
(五)「再过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第4节),以下几点要留意:
  (1)上帝给挪亚和他家人「七天」去完成最后的准备;时间虽然不多,却不仓卒。74
  这「七」是洪水来临前最后的「七天」,叫人想起但以理先知所提到七十个七最后的一个「七」(但九27)。
  (2)上帝说:「我要降雨」而不是「天要下雨」,因上帝是这场浩劫的发动者。75 这句话也反映出上帝的权能;祂是创造者,祂要天下雨,天就霎时下雨。76
  (3)「降雨」指出洪水来临第一个阶段就是「下雨」;此处的「降雨」原文〔matar〕指一般性的下雨,和第十二节的「大雨」不同。
  (4)有认为「四十昼夜」代表「试验」(民十四33;王上十九8;拿三4;太四2;徒一3);77 可是,此处的重点乃是「毁灭」,不是「试验」。78
  「四十昼夜」再次表明上帝的大能,祂要天下雨「四十昼夜」,天就「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第12节)。
(六)上帝不但「降雨」,且把祂「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第4节),要注意几点:
  (1)骤眼看来,各种活物是被洪水毁灭,那知背后却有上帝审判的手在推动,洪水只是祂的工具。
  (2)「所造的」回应第六章耶和华就后悔造人,要将祂所造的全部毁灭(创六6~7)。这句话充满了讽刺,因为「创造主」变成了「毁灭者」。79
  (3)「从地上」和上一句降雨「在地上」彼此呼应。
  (4)「活物」一词只在本章(本节和第23节)以及申命记第十一章六节出现,都牵涉「彻底的消灭」。80
(七)「挪亚就遵着耶和华吩咐的行了」(第5节),这描述在第六章廿二节出现过,本章除了此处外,还出现了两次(第916节),可见其重要。
  这也是创世记的作者为甚么如此详细地记下上帝的吩咐,藉此表明挪亚的顺服;上帝所吩咐的,他都一一照做。
iii. 洪水开始泛滥(七616
(一)当洪水泛滥大地,「挪亚整六百岁」
我们不能肯定「六百」是否有象征意义。81 有建议把「六百」分开来解,「六」指「不圆满」、「有缺陷」,「六百」表明百倍的缺陷。82
  这纯属猜想,没有任何根据。83
(二)正如前文指出,第七节的次序应是挪亚、儿子、妻子、儿妇,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以男性为主,把儿子排在首位。
  这也是为甚么这几章提及挪亚三子的名字,却不提他们的妻子,甚至挪亚妻子的名字(就如约伯的妻子是「无名氏」)。84
(三)第九节再次用「上帝」一名,「正如上帝所吩咐挪亚的」。接受底本学说的学者认为本节不像第一至五节用「耶和华」一名,乃因这两段源自不同的文献。
  可是,洪水的记载用「上帝」或「耶和华」背后是有原因的:当一段经文的主角是上帝,作者多用「耶和华」(创七1~5),如主角是人,则用「上帝」(创七6~16)。85
(四)洪水临到地上乃在「二月十七日」(第11节),究竟这「二月」相等于现在那一个月份?可能是秋天(十月或十一月),中东一带雨季开始的时候。86
  创世记的作者仔细记下「月」、「日」的做法,旧约只有以西结先知可以媲美(结一1,三16等)。87
(五)第十一节提到洪水两个来源:88
  (1)「大渊的泉源」(第11节),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大渊」就是承托着地球的大水。89 希伯来人认为地球是漂浮在水面上,下面是大水,就是「大渊」(创一2译作「渊面」),它是一个大储水池,有如今日的水塘。90
  这并不是深洋或大海,乃是海洋和江河的水之来源(诗卅六6;赛五十一10;摩七4)。
  大渊泉源「裂开」,地底下的水喷泻出来,排山倒海、淹盖地面。91
  第二,此处用「大」描写「渊」,叫人想起第六章「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创六5);恶有恶报,刑罚和罪恶成正比。
  (2)「天上的窗户」(第11节),希伯来人的宇宙观描绘天空上面也是满了水,只是为「天」所堵塞,水才不流下来(创一6~8;诗一○四3、13,一四八4),「天」成了盛装着水的储水池之底部;现在,天好像打开了窗户(王下七2;赛廿四18;玛三10),或像水池池底破开了,天以上的水倾倒下来。
  洪水有两大的来源,包括:天上倾盆大雨,以及地下深渊的水滚滚涌出。双管齐下的大水,历四十昼夜造成的灾难,叫人一想起就不寒而栗。92
(六)「大雨」(第12节)原文〔gesem〕,是「暴雨」,天上的水倾盆下来;如发生在今日,天文台立即悬挂黑色暴雨警告。
  作者在本节只重提第十一节两大来源之一,就是「天上窗户敞开」的结果。
  「四十昼夜降大雨」(第12节),回应第四节;那处是预告,本节乃是应验。93
(七)「正当那日,挪亚和……都进入方舟」(第13节),两点值得留意:
  (1)「正当那日」在旧约出现不多,通常都指新的里程,如亚伯拉罕行割礼(创十七23、26)、出埃及(出十二41、51)、摩西逝世(申卅二48)。
  (2)入方舟的只有八人(彼前三20),就是挪亚、三个儿子、他们的妻子、挪亚的妻子。有两件事要注意:
  第一,「三个儿妇」(第13节)反映挪亚的儿子不像拉麦一样实行多妻主义(创四19)。
  第二,当时,挪亚三个儿子还未生儿养女,直至洪水后才「生养众多」(创九1、18,十1~32)。
  这八人「进入」方舟(第13节),得以脱离洪水的浩劫。
(八)除了人进入方舟,还有各种生物
作者清楚列出它们的种类,且四次提及「各从其类」(第14节),一方面回应第一章的创造,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上帝的儿子」所犯「越限」、「逾矩」的罪(创六1~4)。94
(九)「凡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都一对一对的到挪亚那里,进入方舟」(第15节):
  (1)「凡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在第六章十七节乃指上帝要毁灭的对象,此处却是上帝要保留的对象。
  (2)「到挪亚那里」回应第六章二十节;当时所有的生物主动去到挪亚那里。
  它们「进入方舟」,场面必定壮观;这一队游行队伍鱼贯向着方舟进发,为人类历史揭开新的一页。95
(十)「耶和华就把他关在方舟里头」(第16节),两点值得留心:
  (1)把挪亚关在船里的是「耶和华」,作者在本节上用「上帝」(「正如上帝所吩咐挪亚的」),但在下半节却用「耶和华」一名,为甚么呢?原因有二:
  第一,创世记的作者用「耶和华」,强调是上帝亲自把方舟的门关上,因正如前文指出,这几章关乎洪水的记载常用「耶和华」这名字,表达祂是经文的主角。
  第二,作者在上半节用「上帝」一名,下半则用「耶和华」,藉此表达交叉平行:96
     「耶和华」(1~5)
       「挪亚」(6~10)
       「挪亚」(11~16a)
     「耶和华」(16b)
  (2)作者把耶和华描写为人,伸手把方舟的门关闭;97 祂这样做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确保里面的人安全无虞,98 祂对人从头至尾眷顾。99
  第二,不让其他人在最后一刻冲入方舟,方舟以外的人难逃厄运。100 他们来到方舟,发觉门已关上;或许他们像那五个愚拙的童女一样哀求:「挪亚,挪亚,『给我们开门』!」(太廿五11),挪亚却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太廿五12)。
iv. 洪水浩大(七1724
(一)第十七节描述洪水泛滥所产生的结果:
  (1)「水往上长」(第17节)原文字根是〔r b h〕,与第一章廿二、廿八节的「滋生繁多」、「生养众多」是同一个字(英文都作 “ multiply ”)。
  水势愈来愈大,不断上涨。
  (2)水不断上涨,「把方舟漂起」(第17节)。
  (3)方舟不断地漂起,直至「离开地面」(「从地上漂起」)。101
(二)「浩大」(第18节)这词在本章出现了四次(第18192024节);两件事值得注意:
  (1)此词四次出现交叉平行:未完成式(第18节)、完成式(第19节)、完成式(第20节)、未完成式(第24节)。102
  (2)这词原描写军队交战把对方打败(出十七11),藉此强调洪水锐不可当,没有一件东西或生物可以抵御,洪水大获全胜。
(三)「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第18节)
无论洪水如何上涨、水势如何浩大,方舟都没有沉没,只是在洪涛中「漂来漂去」,因为领航者乃是创造天地的上帝。
(四)第十七至十八节用了七个「未完成式」的动词,第十九节的「浩大」乃是第一个转用「完成式」的动词,因为主题改变了。103
  创世记的作者不再论述关乎方舟的事,转去讲论洪水所造成的影响:
  (1)全地都淹没了,连最高的山?都没顶(第19节)。
  「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第20节),「十五肘」指高过山岭的尺度,不是洪水的全部深度。104
  (2)全地的活物都死光了,无一生还;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这些活物包括「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第21节);「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第22节);所有的动物都死光,除了在方舟的生物(第22~23节),以及不在「旱地」的活物(如水中的生物)。105
  第二,第廿一节的次序是「动物」、「人」,第廿三节却是「人」、「动物」,又是交叉平行。
  第三,这几节记述洪水毁灭生物,创世记的作者从不用「溺毙」一词,只用「死了」(第21、22节),为甚么呢?
  可能作者要把这些生物灭亡和第二章上帝的刑罚连接起来,因该处上帝说:「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106 本章第廿二节所用的「气息」也回应第二章上帝的「生气」(创二7)。
  第四,作者强调今次所发生的事并不是一般的「天灾人祸」,乃是上帝在施行刑罚。因此,作者在第廿三节用了两个「被动语气」的动词(「除灭」、「留下」),指出这两群人的遭遇都是上帝在后面策动。107 方舟以外的人被上帝用洪水「除灭」;同理,挪亚和他一家得以「留下」也是上帝保存他们,不是靠自己力量达到的。108
  (五)第廿四节回应第十七节,首尾相应;第十七节记述洪水「在地上四十天」,第廿四节指出「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这「一百五十天」包括第十七节的「四十天」。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v. 上帝记念挪亚
(八1a
一)「记念」是重要的词汇,「上帝记念挪亚」(第1节)更是这几章经文的高?,也是由灭亡变为拯救的转捩点;110 以下几点值得留心:
  (1)「记念」虽然可解作「记得」、「想起」,这却不表示上帝曾经忘记了挪亚,现在才记起来。这词包括「关注」、「顾及」等意思;所以,中文圣经有时把它译作「顾念」(创三十22)。111
  (2)「记念」和「施恩」常常连在一起(创十九29;出卅二13;耶二2,卅一20)。此处并没有说,上帝「记念」挪亚的公义和完全,只是「记念」挪亚。祂关注挪亚,因为祂是施恩的上帝。
  (3)「记念」的基础乃是上帝的「信实」;祂记得祂的许诺,必会按所说的话成就(耶二2,卅一20)。112
  (4)上帝在此处不但记念挪亚,也记念在方舟里的生物,即是「一切走兽牲畜」(第1节)。
  为甚么不提挪亚的家人?因为挪亚像亚当一样,是当时的人之代表。113
  (5)上帝「记念」,就会采取行动,正如祂「记念」亚伯拉罕,就采取行动拯救罗得(创十九29);当祂「顾念」拉结,就应允她的祈求,使她能生育(创三十22);祂「记念」与族长所立的约,便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出二24,六5)。
  (二)上帝今次所采取的行动,就是使洪水消退,让挪亚和家人、生物可以安然离开方舟。
vi. 洪水退落(八1b5
本段记下上帝因为「记念」挪亚和方舟的众生物所采取的行动,用风把洪水从地上渐渐吹干;这是「再造」的工程。
  (一)上帝用两个步骤处理地面的水:
  (1)祂用「风吹地」(第1节下),「风」与第一章二节的「灵」原文同一个字;两处都和水有关系。
  在第一章,「灵」开始了创造的工程,此处的「风」同样成了「再造」的先驱。114
  「风」一吹动,就产生果效,「水势渐落」,洪水开始消退;就如以色列人面对红海,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上帝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海就成了干地」(出十四21)。
  有学者认为本节的「风」不是一般的微风,乃是强力的大风,把地上的水蒸发。115
  (2)上帝不但用「风」处理地面上已有的积水,且采取行动确保地面不再为水淹没。
  这就是上帝所做的第二件事,关闭「渊源和天上的窗户」(第2节),天不再下雨,地底下的水也不再涌流出来;天上和地底的水闸都关起来,回复了上帝创造大地时的情况,与第七章十一节对比。
  下一句「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第2节)描述大雨停了;这句话反映四十昼夜的大雨(创七12)以后仍有雨降在地上,但不是暴雨。116
  现在雨过天晴,再没有下雨。
  值得注意,本节的动词「闭塞」、「止住」原文都是被动式,表明这一切自然现象乃是上帝在操纵和管理。
  (二)「渐退」(第3节)原意是「回到」,描写水好像返回原来的地方(天上和地底的储水池,创七11)。
  圣经作者用「渐退」记述红海(出十四28)和约但河(书四18)分开后,水再次归回原位。
  (三)「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第4节):
  (1)「七月十七日」乃是洪水泛滥后五个月(创七11),方舟不再漂流,停下来了。有两件事要注意:
  第一,「停」原文字根〔nuah〕和挪亚〔noah〕一名相连。117
  第二,正如前文指出:方舟只是一间水上的浮屋,不能驾驶或用任何方法使之航行,只在水上随风漂浮。
  上帝才是方舟的掌舵手,使方舟停在山上的也是祂。118
  (2)方舟停留的地点是「亚拉腊山」,应在山顶上;119 以下几件事值得注意:120
  第一,「山」原文是复数,指亚拉腊地区的山脉,并非指一个山?或一高山。121
  第二,「亚拉腊」在旧约指亚述国北部的地区(王下十九37;耶五十一17;结卅七38),亚美尼亚一带,位于今日土耳其东部、伊朗的西北。
  第三,「亚拉腊」最高的山达海拔一万七千呎。
  第四,古人相信「山」是拯救人的地方,可以保全人的性命。122
  (四)「十月初一日」(第5节)表明洪水由七月十七日开始渐消,两个半月后山头才显露出来。
  (五)第四节「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回应第七章十八节「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第五节「水又渐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顶都现出来了」则回应第七章十九至二十节「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123
vii. 洪水都干了(八614
本段描述挪亚探测洪水是否从地上完全消退。
  (一)因为方舟停在山上,且「窗户」(第6节)乃在船顶;124 挪亚看不见地上的洪水是否消退,只有放雀鸟出去探测。
  古时的人航海时都用雀鸟作为指南针。125
  (1)第一只放出去的是乌鸦;「乌鸦飞来飞去」(第7节),以下两方面值得留心:
  第一,乌鸦通常是黑色,属不洁净的飞鸟(利十一15;申十四14),挪亚只带了一对入方舟。
  第二,本节没有提到它在水干后是否飞返方舟,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文旧约都说:「乌鸦飞来飞去,没有回来,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
  (2)第八节「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去」,有几件事要注意:
  第一,「鸽子」(第8节)是白色,属洁净鸟类(利一14,十二6)。
  第二,「鸽子」原文〔yonah〕与挪亚〔noah〕音近,可能代表挪亚。126 何西阿先知也曾用鸽子比喻以色列人(何七11,十一11)。
  第三,根据现有的经文,挪亚在同一天放了「乌鸦」和「鸽子」出去;有建议应按第十节「他又等了七天」,在本节加上同一句话。127 如接纳这建议,则挪亚在十一月十日先把「乌鸦」放出去,七天后(十一月十七日)才放「鸽子」出方舟。
  这并不是最佳的做法;在可能的范围内应该保持原来的经文,不作任何删加。
  第四,「鸽子找不着落脚之地」便飞回方舟;「落脚之地」(第9节)原文〔manoah〕又与挪亚一名同一字根。
  (3)挪亚再放鸽子出去,当它回来,嘴里衔着「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第11节)。这显示陆地不再为水淹没,长出了橄榄树。128
  「新拧下来」强调叶子并不是洪水以前的橄榄树的叶子,乃从正在生长的橄榄树新摘下来。
  「橄榄」是巴勒斯坦地的特产(申六11;书廿四13;诗五十二8;耶十一16;何十四6等),可预表以色列(耶十一16)。129 橄榄树生长在较低的地带,这些树可以生长,表明连低地的水都退去。130
  (4)过了七天,挪亚再放出鸽子,「鸽子就不再回来了」(第12节);「鸽子」多住在山谷;如果它都不回来,证明低洼地带都干透。131
  「鸽子」一去不返,它所象征的挪亚也应该离开方舟了。
  (二)「正月初一日」(第13节)乃是新年,新的时期、新的里程揭幕了。
  这一日有两件事发生:
  (1)「地上的水都干了」(第13节),「都干了」〔h r b〕本节两次出现,指水退了,地却未干透。
  过了五十七日(到了二月二十七日,第14节),地面才全干〔b s h〕。132
  (2)「挪亚撤去方舟的盖观看」(第13节),这「盖」究竟指甚么?有认为是指防水的厚布或是船顶的盖;这词也描写会幕的顶盖,用动物皮造的。133
viii. 上帝第三次说话:出方舟(八1519
本段记叙挪亚及家人和生物出方舟,且要在地上滋生繁多(再造生物)。
  (一)「上帝对挪亚说」(第15节),乃是祂在挪亚进入方舟后第一次对他讲话。
  挪亚本知道地面的水都干透了(第11、13、14节),但他并没有采取行动离开方舟,直至上帝吩咐他这样做(第16节)。
  挪亚真是一位听话和顺命的上帝仆人。
  (二)「多多滋生,大大兴旺」(第17节)回应第一章二十和廿二节「多多滋生」;创世记的作者采用相同的词汇,暗示挪亚出方舟后揭开了新的一幕,就如亚当和夏娃开始了人类的历史。
  「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在第一章只牵涉鱼和飞鸟,此处却包括「牲畜和一切爬在地上的昆虫」。
ix. 上帝第四次说话:不再毁灭(八2022)上帝决定不再咒诅地和用洪水毁灭生物。
  (一)「筑了一座坛」(第20节):
  (1)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筑坛」。
  (2)挪亚建坛献上「燔祭」(第20节);后来以色列人献燔祭时,祭牲要整只烧掉,不准吃用。134 「燔祭」预表把自己奉献给上帝。
  (3)挪亚献祭除了包含奉献的意思,也表示感恩,多谢上帝拯救。135 此外,有学者却以为挪亚献上「燔祭」是为了赎罪,包括他和家人、同时代的人所犯的罪;挪亚希望上帝悦纳他的祭不再用洪水灭世。136
  (二)第廿一节记下上帝对挪亚献祭的回应:
  (1)「闻那馨香之气」(第21节),以下几点要留心:
  第一,这句话比喻上帝悦纳所献上的祭(出廿九18;利一9;民十五3;腓四18等)。
  上帝悦纳挪亚的祭就如祂「看中亚伯的供物」一样(创四4);137 创世记的作者把两位伟人连在一起。
  第二,「闻那馨香之气」是很大胆的说法,因巴比伦的洪水故事中曾同样描写(参下文的「附录」);创世记的作者不怕人误解,仍然采用了这生动的笔法。138
  第三,「馨香」原文〔nihoah〕,又和「挪亚」名字〔noah〕同一字根,意思是安详舒服,描写上帝好像因祭牲烧烤所发出的香味感到安宁。139
  第四,基督为我们成了「馨香的供物和祭物」(弗五2)。
  (2)上帝感到舒畅,做了以下的决定(「就心里说」,自忖):140
  第一,祂以后不再「咒诅地」(第21节),意思是不在第三章十七节以外再加上任何咒诅。141 此处「咒诅」的原文字根乃是〔q l l〕,与第三章的「咒诅」〔 r r〕不是同一个字;前者强调没有上帝的祝福,后者则较负面,意味着刑罚。
  这正是挪亚「安慰」了人的意思(创五29),因他献祭使上帝舒畅安宁,就决定不再「咒诅地」。142
  第二,上帝不但不再「咒诅」,且不再重复祂刚做完的事;「我纔行的」(第21节)指用洪水毁灭所有的生物(创九15)。143
  (3)上帝这样决定,尽管人本性倾向犯罪,「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第21节)。以下两点值得留心:
  第一,这句话回应第六章五节「人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上帝曾因为人的恶念用洪水毁灭人,现在却基于同一个理由,定意不咒诅,以及用洪水灭世,因为人本性如此,值得原谅。144
  故此,把这句话前面的连接词〔ki〕译作「虽然」是正确的。在第六章上帝「因为」人的罪性而毁灭世界;此处却决定不再毁灭,「虽然」人的罪性不改。
  同一样事却有不同的后果,分别乃在于上帝的「恩典」。
  第二,这句话也指出人并没有因洪水有所改变,年纪轻轻便心怀恶念;江山易改,品性难移,人不会也不能改变,不能自救。他的盼望只能建基于上帝的恩典,等祂主动给予帮助。145
  虽然人是这样败坏,就算遇到洪水这样厉害的浩劫仍是「死性不改」,上帝仍然爱人,决定不再用洪水刑罚人(尽管人应受最厉害的刑罚)。
  (4)既然上帝决定不再「咒诅地」,世界将会按规律运行,下列各项必定「永不停息」(第22节):
  第一,「稼穑」,指播种与收割。
  第二,「寒暑」原作「冷热」,指温度,尤其是日夜不同的温度。146
  第三,「冬夏」是季节。
  第四,「昼夜」指时间。
  关乎这四种现象,有几方面要注意:
  (A)第一和第三(「稼穑」、「冬夏」)每年都发生,第二和第四(「寒暑」、「昼夜」)每日都出现。
  (B)只要大地仍然存留,这四种现象循环不息,永不停止。因此,人不会缺乏日用的必需品,如米、麦、以及其他的食物。147
  (C)上帝这番话叫人想起主耶稣所说:「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五45)。虽然人本性邪恶,耶和华仍会照顾人。148
  (D)这一节回应上一节「我纔行的」(第21节);因为洪水泛滥时,季节、日夜都好像消失了。上帝因此宣告,此情此景不会再发生。
  (E)这些循环不息的现象也回应第一章的创造,显示出自然界的秩序;自然界的秩序反映出一位良善、智慧的创造者。1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6 15: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