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信心
我的朋友理查德发现,“信心”是信仰最主要的障碍。当他怀疑时,别的基督徒劝他:“只要有信心。”这是什么意思?“信心”对他来说,只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面对解决问题。
我想会产生这种困难,是因为我们太有伸缩性地来用这个词。首先,我们会用它来形容当人把“不可能”咽下时,要像小孩般一口吞下巨大的信心,比如大卫运用信心击败歌利亚,或像耶稣称赞的那罗马百夫长不畏缩的信心。今日“凭信心的宣讲士”所写的激励人心的神迹故事,就是出于这种“种子般的信心”,可以移山倒海,喂饱全孤儿院的院童等。圣经中有很多这类激励人心的故事。
但是约伯和希伯来书第11章这些圣者的信心,却是另外一种很不一样的信心,是我在写这本《无语问上帝》时,特别要圈点出来的。孩童似的信心在没有神迹出现、祷告没得应允、浓雾蒙蔽了上帝的关怀时,就不能持久。而遇到这种时刻,我们需要“更大的信心”,我叫它做“忠贞”,是不计代价还持守的一种信心。
我访问过一个年轻的护士小姐,她对上帝失望的缘由,就是被这两种信心搞糊涂了。这个护士从小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很少会去怀疑上帝,甚至在大学里还是信心坚定。在她房里挂了一幅耶稣手中抱着小孩的画像,下面并有一首诗写着:单单信靠上帝,你就不觉得有重担。遇到困难时,沙滩上只有一行脚印,因为耶稣抱着你走过。这首诗写尽了孩童般信心的模式。
到她二十四岁时,被分配到癌症病房工作,遇上各式癌症病例。有些病患像孩童般的求上帝医治,使他们舒服点,但都很悲惨地去世。每天晚上回到家,面对那幅画那首诗,再想想医院里的事,她不禁哑然。
这种情形,就仿佛把两章诗篇倒回来读。首先读诗篇第23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领我……我也不怕遭害……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然后翻回诗篇第22篇:“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
诗篇第23篇是孩童般信心的模式,而第22篇是忠贞般的信心——一种较深玄妙的信心。跟上帝打交道,于他建立关系,需要这两种信心。有时我们觉得上帝好亲近,祷告得应允,上帝非常照顾关爱;但有时我们也要经历“迷雾”时光,上帝仿佛沉默无语,没有一件事按公式来发生,圣经的应许也好像都错了一样。这时,忠贞的信心要学着信靠主,相信在迷雾地的方圆之外,无论看起来如何不堪,上帝依旧掌权,并没有撇弃我们。
矛盾的是,越是这种迷惑的困境,越能培育信心,增进我们与上帝之间亲密的关系。就像岩石间会长出绿叶一般,人类也从挣扎奋斗中成长。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的本性需要的是问题,多过于解答。为什么祷告不能像变魔术一样的立刻得到回答?为什么每位信徒都要走过这条灵命操练之路?因为不断的祷告、禁食、研读、默想是为我们设计的,不是为了上帝而有。
克尔凯郭尔说,基督徒就像那些专想看数学课本后面答案的小学生一样,解答问题老想走快捷方式,而不按部就班来答题。我承认自己也经常如此。我想一定不只我一人如此,我们渴求快捷方式,但是快捷方式让人远离进步,而不是迈向进程。试想约伯经过试炼后的结果是什么?就如拉比亚伯拉罕·海舍尔观察到的:他被震撼摇动之后,结果生出不能被摇动的信心来。
路易斯在一篇有关祷告的文章中说,上帝对初信徒很慈悲,就像父母对初生儿一般,有求必应。他引用一位经验老到的基督徒的话说:我看过许多令人惊奇、蒙应允的祷告,其中不乏神迹奇事,但大多是紧接在一个人悔改归信的前后阶段。而成为基督徒后,这种几率就愈来愈少。像这种不获应允的祷告,只有更多,不会更少。
乍看之余,这种方式像在开倒车。基督徒的信仰难道不该愈信愈容易?却是愈信愈难?但路氏指出,新约中有两个明显未得应允的祷告,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是耶稣三次求上帝“把这杯撤去”,另一个是保罗三次求主“叫这刺离开”。
路易斯问道:“难不成上帝专门要抛弃那些最忠心服事他的人?至少,你会听到那位最忠心服事他的,被折磨到半死时发出呼喊:”‘你为何离弃我?’当上帝成为人的样式,也就是那一位耶稣时,尽管他面临最大的需要,却是最不受到上帝安慰眷顾的人。这真是个奥秘,即使我有能力,恐怕也不敢去探索。而且,卑微如你如我,倘若我们的祷告在极度不可能的情况下果真蒙垂听,最好也别快速地下断语,以为有利。倘若我们更刚强,我们可能要受更多艰难,倘若我们更勇敢,我们可能要被差派在大争战中去站无比困难的位置,在更少的援助下,奋力抵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