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楼主: 蒙恩的器皿
收起左侧

《马太福音》文字释经证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八讲(续一)

 

4)、爱心冷淡

24:12  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 

不法的事,是指不守规矩、违背神旨的事;不单是指发生在世界上,而且也指发生在教会中。这是因为受假先知迷惑所带来的结果。不法的事会越过越多。不法的事一多,就使许多信徒的爱心受到伤害,而渐渐冷淡

这节经文对我们现今的基督徒是很容易懂的。社会上充斥着虚假、欺骗,好心常常被人利用,好心常常给自己带来灾难,这样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尽管是罪人的有限的爱心。

24:13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得救,不是指得着救赎,而是指脱离灾难,进入国度(参徒27:20,44;诗80:3,7,19;耶23:6;30:7)。在大灾难末期,主耶稣要拯救属祂的人脱离灾难。惟一蒙拯救的路,乃是要忍耐到底,意即在诸多不法之事的环境中,仍持守主的道和主的名(参启3:8-11)。

24:14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这节经文似乎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福音传遍天下,末日就会来临。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已经使福音传遍世界成为可能。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神凭着主权预定的时间是我们不能知道的;我们所能做的是靠着神尽力传扬福音,靠着神尽可能活出神的形象,这是我们当尽的责任。

三、灾祸的日子(15-22)

1、遭遇战争

24:15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 

先知但以理所说的,此处引自《但以理书》十一章卅一节,它原指两约之间那段时期侵入巴勒斯坦倾覆耶路撒冷的希腊王安提阿哥伊比法,他于主前168年在圣殿中筑了异教的祭坛。他决意除灭犹太教,他将希腊的宗教与实行介绍到犹太。他攻陷了耶路撒冷,在圣殿的院子里给阿林坡山的丢斯筑了一座坛,并且用猪肉献祭,使圣殿蒙受不洁。他又把祭司的房间与圣殿的会堂,作公共的妓院。这完全是故意要消灭犹太教的尝试。主在这里有意转用来预言:(1)主后七十年时所要发生的事;(2)末日主再来时所要出现的情形。

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行毁坏指敌基督(参但9:27);可憎的指偶像(参申29:17);圣地指圣殿内的圣所(参诗68:35;结7:24;21:2)。这话一面预表主后七十年圣城沦陷时,异教徒在圣殿内妄作胡为的事;一面也预表末时离经反教和敌基督的事(参帖后2:3-12)。根据经上的预言,大灾难的三年半中,那敌基督的像(参启13:14-15)要被立在神的殿里,成为结束世代的一个兆头。

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马太在写本书时已靠近主后七十年,他不能明言那行毁坏可憎的指的是谁,因此加上这个括号内的话,提醒读者们注意,在读这句预言时,应知道尚有隐含的意思。

《路加福音》清楚指出是遭遇战争

21:20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场的日子近了。

21:21  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城里的应当出来,在乡下的不要进城, 

21:22  因为这是报应的日子,使经上所写的都得应验。 

21:23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因为将有大灾难降在这地方,也有震怒临到这百姓。 

21:24  他们要倒在刀下,又被掳到各国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践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 

2、特别的提醒

24:16  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 

山上易于躲藏。据早期教会的传说,耶路撒冷未亡之先,门徒逃到位于约但河东,座落山麓的彼特拉城。

24:17  在房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 

古犹太人的房子系平顶屋,屋外有阶梯可上屋顶。

24:18  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 

这事一发生,就等于提示人们赶快逃走,在犹太城郊的人应当逃到山上,因为罗马人要来洗劫村庄,抢掠农田,在屋顶上悠闲自得的人们将没空回去收敛家财,在田里耕作的人们也无法换下自己的工作服。这幅图画生动地表现了危机来临得很突然。

24:19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 

因为她们行动不便,来不及逃走。

24:20  你们应当祈求,叫你们逃走的时候,不遇见冬天或是安息日。 

冬天系雨雪季节,若不是积雪阻道,便是泥泞难行。

安息日不准许人出外走远路,行动受限制,比如不可走路超过约一公里半的路程,这样就令安息日逃走成为不可能。同时,城门又紧闭,无法得到任何食物。本节的安息日,更证明4-31节这段话是对犹太人说的。

耶路撒冷的围困是有史以来最恐怖的围困之一。耶路撒冷是在一座高山上面,而且受着狂热宗教信徒的护卫,显然十分难以攻取,因此提多决定用饥饿政策来攻城。

耶稣预言除非缩短围困的日子,否则就没有人能够得救。希奇的是耶稣留下了很切实的建议,可惜他们不接受这建议,因而他们的灾难就加倍的。耶稣说,到了那一天人应当逃到山上,他们并没有如此行,反而拥进城里,从各城各乡拥进耶路撒冷的城墙,这愚蠢的行动使围困的饥荒更增加百倍的恐怖。

我们查看犹太的历史家约瑟夫所记载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耶稣对将来的灾难说得多么准确。约瑟夫述及那段围困与饥荒的日子:“饥荒越来越蔓延扩展,吞灭了整个房子,整个家庭的人口,楼上的房间充满了饥饿垂死的妇女和孩童。城里的小巷堆满了老年人的尸体,孩童与青年人如同影子一般地在街市上游荡,大家都因饥饿而浮肿,人们随时都可能倒地死亡。至于他们的埋葬,生病的人不能做,健康的人因着大批埋不尽的尸体,以及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亦将死亡而不去做。因为有许多人在埋葬别人的时候死去;还有许多人,在他们最后的时刻尚未来到以先,自己走到他们的棺材里去。没有人再为这些灾难悲叹,悲恸的哀号都听不见,因为饥荒的惊惶淹没了一切人性的爱顾。那些将要去死的人,只是以干涩的眼,张开的嘴,凝望着在他们之前安息的人。一种深深的沉默,和一种死亡之夜,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城……他们每一个人死的时候,眼睛都凝视着圣殿。”

在这些黯淡的日子中,盗尸抢掠饰物的事随时出现。约瑟夫再讲述当时城中片草不存,“人们走到粪坑和牛只畜牲的粪堆找食物,以前不忍目睹的东西,现在则拿出来充饥。有些人把皮革做的鞋放进口里吃,还有一个故事叙述一个妇人杀死自己的儿子,煎熟了来吃,还把剩余的肉分给求乞的邻舍。

他告诉我们,甚至罗马人攻陷了这座城以后,本来准备进城掠夺,却因为看到这幅可怕的景象而惊惧得垂手不知所指。“当罗马人到屋子里来掠夺战利品的时候,他们发现全家都死人,楼上充满了尸体……他们站在那里吓得呆住了,什么东西也没有碰,就走开了。”)。约瑟夫亲身经历这恐怖的围困,并且告诉我们,被掳为奴的有九万七千人,死亡的有一百一十万人。

耶稣的预言,讲及圣城耶路撒冷的悲惨浩劫,结果十足的实现了。那些奔跑进入城中,以策安全的人,成千上万的遭遇灭亡,而只有那些听从他的话,逃到山上去的,才可以保存自己的生命。

3、大灾难的程度

24:21  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 

本节是预言大灾难的程度,因为是空前绝后的缘故(参珥2:2;但12:1),人既无法凭想象来了解,故只能用来形容其可怕。

24:22  若不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选民,那日子必减少了。 

本节是预言大灾难的时期,因为若不减少那些日子,就没有一个人能活得了的缘故,故神限定灾期总共三年半,即四十二个月,或一千二百六十天(参但9:27;启13: 5;12:6)。

四、荣耀的再来(29-31)

1、天上的变化

24:29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 

在历史上谈到神对城巿和国家施行审判时,常用类似的语言(如:结32:7;珥2:10;摩8:9等)。这样的语言固然也可以用来预言世界末日的崩溃,但首先还是指对现世的审判,特别用来描述各种政治势力的衰败。

路加福音》还有更丰富的描述:

21:25  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地上的邦国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响声,就慌慌不定。 

21:26  天势都要震动,人想起那将要临到世界的事,就都吓得魂不附体。 

21:27  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云降临。 

2、主的再来

24:30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人子胜利降临时万族都要哀哭,这在《撒迦利亚书》12:10-14已有预示。地上的万族不如译成“那片土地上的各支派(家族)”,因为亚12:10-14里,悲哀仅限于以色列地的各族。由此可见,这里说的不是世界性的悲哀,而是以色列在看到他们“所扎的人”得到神公义的平反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

3、招聚选民

24:31  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注:“方”原文作“风”),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 

《路加福音》21:28 节说“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

很显然,这些得救的灵魂穿上属天的形体,与主一同降临审判世界。我们看看圣经其他地方类似的描写:

《帖撒罗尼迦前书》

4:15  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 

4:16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 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 

4:17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哥林多前书》

15:51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 

15:52  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15:53  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注:“变成”原文作“穿”。下同)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 

五、再来的时间(32-44)

1、无花果树的比喻

24:32  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 

24:33  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 

巴勒斯坦生长大量的长青树,所以冬天无花果树的秃枝是很显眼的。这种树不到晚春时节不会长叶,所以一见有大出现,便知夏之将至。

这一切的事(即第15节以下所说的怵目惊心的景象)也是如此,一出现便知日期近了。

24:34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 

这世代此字原文有 “好些年代”的含义,并且圣经中的世代,往往不是指人生存在世的年数,而是指世人在神面前的道德光景(参申32:5;太11:16;12:39,41,42,45;23:36);换句话说,世人的邪恶淫乱、乖僻弯曲有多长,世代也有多长。因此,这世代可以延伸而指直到主再来的整段时代

24:35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天地要废去,这句话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彼得后书》3:10那里说:“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我的话却不能废去,神的话安定在天。在神看来天地似乎是永存的,但是在审判的日子必定销毁;而神的话永远有效,

2、再来时间的隐藏

24:36  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 

没有人知道,若有人宣称他知道主预定在某日某时再来,根据这里的话,可以断定他必是假先知无疑。

子也不知道,主耶稣是站在虚己、顺服父神的地位上(参约10:30;14:28),甘愿不知。

耶稣从一开始回答门徒们有关“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的问题(3节),就不断强调他不会透露再来的时间,他会在人们最想不到的时刻降临,也就是说无先兆可以奉告。大多数人都会处于未加注意的状态,但是门徒们必须随时随地作好准备。

神特意隐藏主再来的时间,一方面可以训练我们有属灵的辨别力。因为很多的假先知、假基督很喜欢在这点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提醒我们时时警醒,随时预备主的再来。同时,也可以杜绝投机心理。

3、再来的突然性

24:37  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 

24:38  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 

24:39  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挪亚的日子有如下的特点:

(1)世人败坏邪恶(参创6:5-13);(2)照常吃喝嫁娶(参38节);(3)不以为洪水会突然临到(参彼后2:5);(4)不信从方舟的救法(参彼前3:20)。

由于本段经文是针对新约信徒的教训,因此主的意思乃在说明,信徒有可能像世人一样,只沉迷于肉身的需要(即照常吃喝嫁娶),而不知准备好自己去面对主再来时的审判(不知不觉洪水来把他们冲去)。

时日既然没人知道,就一定会有人没有准备。这里的深意是,准备迎接人子降临不是不可能,但不是靠数算日子,而是要一辈子随时随刻准备好,听从神的各种指示和警告。显然人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准备的(因而得救),一类是无准备的(因而被弃)。

《路加福音》那里还有这样的提醒:

17:28  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 

17:29  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 

17:30  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

24:40  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24:41  两个女人推磨,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有两个破坏了正常生活的事例,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这种划分是多么严酷。两个男人在田里做着一样的活计,两个女人在磨坊同样在推磨。所以说,划分绝不是根据不同的工作或环境,而全取决于是否准备好了。

取去,应该代表的是有预备的、警醒的信徒,而且是得救的人,被神接去;这样撇下,所代表的就是没有得救的人,包括挂名的信徒和非信徒,等待他们的是严厉的审判。

4、保持警醒

24:42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 

儆醒的意思乃是不粗心大意,天天以等候主来的态度生活工作,一举一动、所思所念,都是为着迎见主、讨他喜悦。

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若是知道主在哪一天来到,就不必天天儆醒,只要等到最后那天儆醒即可;但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会来,所以才必须天天儆醒

24:43  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的特点有二:(1)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来到;(2)专找值钱的东西偷去。

24:44  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 

要是破门而入的贼(破门实际上是挖透房屋,是强进泥舍最简捷的办法)事先发出警告的话,人人便都会警觉起来;人子就像这窃贼一般,并不告知他来的时辰,所以只有随时戒备才能儆醒预防。道理已说得如此透彻,而有些基督徒仍企图靠计算来数出耶稣复临的日子,这岂不是荒唐吗!

《路加福音》说——

12:35  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 

12:36  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 

12:37  主人来了,看见仆人警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们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 

12:38  或是二更天来,或是三更天来,看见仆人这样,那仆人就有福了。 

又说——

21:34  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 

21:35  因为那日子要这样临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 

21:36  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八讲(续二)

六、对耶稣再来的态度——仆人的比喻(45-51)

1、忠心、有见识的仆人

24:45  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 

 就这个仆人来说,他的忠心体现在对主人忠诚不二、忠于托付。主人在的时候与主人离开的时候,他一样的忠心耿耿管理家里的人有见识体现在他做事的方法上面很有智慧,他懂得所有人的需要,他会按时分粮给他们。

我们每一个基督徒也都应当效法这个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一方面向神忠心,无论做什么,都应当意识到神在察看,因为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就是说“人做事、神在看”,是做给神看的,为的是讨神喜悦,就像保罗在《以弗所书》的提醒:

6:5  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般。 

6:6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 

6:7  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 

6:8  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

一方面求神赐聪明智慧,做个有见识的人,根据各人的灵命光景和需要按时分粮,向身边的圣徒分享属灵的供应,例如为软弱的肢体祷告,把读经所得的亮光交通给别人,爱心的探望和关怀等。

2、忠仆的赏赐

24:46  主人来到,看见他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 

24:47  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 

就故事的本身来说,主人在不确定的时间突然回来,看到仆人的忠心、有见识,主人就更加喜欢,也更加信任这样的仆人,会把更多的事情交付他管理,就像约瑟那样深得主人的信任(创39:4,6,8)。

而主的忠仆所得到的是属天的福气,所得到的是神的喜悦、神的信任、神的祝福,神同样会给他更多的侍奉和更大的托付(25:28-29)。

3、凶恶的仆人

24:48  倘若那恶仆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 

24:49  就动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 

与忠仆相反的恶仆一方面缺乏对主人的忠心,主人在的时候尽忠竭力;主人一离开就心里起了歹念:‘我的主人必来得迟’,就给自己寻找松懈怠惰的借口。他的侍奉只是当面的、眼前的侍奉。不但没有忠心,更没有见识。主人一离开,就凶相毕露,动手打他的同伴,滥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胡作非为;而且还放纵自己,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

这个恶仆是我们的反光镜,照照我们,看看我们的侍奉是否只是人前的、公众场合下的表面侍奉;而心里根本就不顺服神,私下里拉帮结派、任意妄为。

4、恶仆的下场

24:50  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 

24:51  重重的处治他(注:或作“把他腰斩了”),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恶仆的下场与忠仆的赏赐截然相反,等待他的是主人的严惩:重重的处治他(注:或作“把他腰斩了”),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对于那些挂名的信徒来说,如果他们到死都不悔改,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地狱永远的火,是永远的哀哭切齿;而如果是已经重生得救的信徒,他们得到的不是神的赏赐,而是神的严厉的责备,就像《哥林多前书》那里讲述的:

3:12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 

3:13  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 

3:14  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 

3:15  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路加福音》也有类似的记载:

12:47  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 

12:48  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当受责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   

多给谁、多托谁——尽管是很多信徒渴望的——就意味着更多更大的责任,而不是自我享受或者炫耀的资本。

5、反省反思

1)、门徒和主耶稣面对金碧辉煌的圣殿,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代表了哪两种看问题的眼光?美轮美奂的圣殿为什么会遭致毁灭?

2)、耶稣再来有哪些预兆?

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是否与因信称义的得救矛盾呢?或者说是提供了另一种得救的方法?

4)、有人说圣经真是一本神奇的书,连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受苦的妇女都预言了,你看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5)、耶稣会怎样再来?什么时候来?有很多人声称耶稣已经来了,或者他们知道耶稣来的准确的时间,你相信他们的说法吗?为什么?

6)、耶稣来的时间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做?

7)、仆人的比喻要告诉我们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九讲:对耶稣再来的态度

读经:太25章,参考路19:11-27

内容:

七(上接第八十八讲)、十个童女的比喻(1-13)

1、  背景材料

25:1  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

古时犹太人的婚礼分为两部分:新郎先往女家迎娶并设宴款待宾客,有时婚筵长达七日,然后和新娘同返夫家举行婚礼。并且照常规,新郎在迎娶新娘那天,先到自己亲友家去和朋友吃喝快乐,直到夜间才到新娘家迎娶。因此,新娘的年青女友(童女们)负有迎接新郎的任务。当新郎来得迟的时候,童女们就暂时躺下歇息,等候陪伴新郎来的人大声呼喊说:“新郎来了!”她们便起来,各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

在巴勒斯坦的乡村,婚姻喜庆是一件大事。全村的人都会来陪伴这对新人进入新屋;他们走的是一条最长的路,为的是得到更多人的祝贺。犹太人说:“每一个从十六岁到六十岁的人,都会跟随婚姻的鼓声。”拉比同意人可以暂时放下研究律法,参加喜乐的婚宴。

这故事的要点藏在我们不熟悉的犹太人风俗之中。在巴勒斯坦一对新人结婚后,并不是到别处去渡蜜月;他们是留在家里,而且把屋子开放一周,他们被当作王子与公主对待,甚至如此称呼他们。这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的一周。在一周庆祝期间,他们所拣选的朋友才允许到房子里去。愚拙的童女因为没有准备好,不但不能参加婚姻的盛典,也夫去这一周的欢乐。

范英雷博士告诉我们在巴勒斯坦所见到的情形:“当我们接近加利利镇的城门时,”他写道,“我见到十位装束华美并弹奏着某种乐器的少女,她们在我车子前面的路上跳舞;我问她们在做什么,译员告诉我,她们在陪伴新娘等候着新郎的来到。我问她们是否可以看到婚礼,她们摇摇头说:“它可能是今晚,或明晚,或两个礼拜以后,没有人知道确实的时间。”于是他继续解释,在巴勒斯坦中产阶级的婚娶,新郎若能抓住陪伴新妇之人打盹的机会,那真是妙极了。而新郎会在突然间来到,有时在半夜,众人虽要求他差人在街上呼喊:“看哪!新郎来啦!”但这件事情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陪伴新娘的人必须随时准备好,当他来的时候可以到街上去迎接他……。还有一些要点:天黑以后没有提着点着灯笼的人不准上街,而且当新郎一到,门就关上,迟来的人不准进到里面去观礼。’

2、不同做法

25:2  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 

愚拙的,蠢笨,拙口笨舌,魔利(参5:22);聪明的,精明,细心,有智慧,有见识(参24:45)。

25:3  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 

25:4  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  

即指火把,是一根长棍,顶端系有浸过油的碎布,点上火,作为夜间出外照明之用。通常另随身携带装油的器皿,以备不时加油之需,免得熄灭。

预备油,并不是说她们的灯里面没有油,因为她们的灯仍会发光(参8节),故此处应是指另外预备油在器皿里,以备用(参4节)。

我们看到这些童女,她们智愚的区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做事的态度。愚拙的童女把事情考虑的很简单,以为新郎必定按照她们想象的如期而至,她们灯中的油是足够的,甚至可能还用不完;聪明的童女对事情有充分的考虑,既考虑到新郎如期而至,又考虑到新郎的迟延,因此她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不但使灯中有满满的油,而且预备了油在器皿当中随身携带(很显然这样很麻烦)。在新郎没有来临之前,或许可以听到来自愚拙的童女的讪笑声,她们笑聪明的童女自作聪明、自寻烦恼;而她们自己是多么明智!

3、新郎迟延

25:5  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 

25:6  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 

25:7  那些童女就都起来收拾灯。 

收拾灯,指剪去被火烧焦的碎布末端,然后再加上油。为了列队前行,她们必须点着火炬。一个灯油充足的火炬可以燃点十五分钟左右,没有油的火炬一会儿就灭了。

25:8  愚拙的对聪明的说:‘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 

现在轮到愚拙的童女——就是自以为明智的这些童女——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了,因为新郎迟延了,并不是她们想象的准时到达;而她们因为没有充分的预备,油已经不够用了!只好向聪明的童女借油。

25:9  聪明的回答说:‘恐怕不够你我用的,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 

聪明的断然拒绝分点油愚拙的:“不行,我们自己还不够用……”。结合上面的背景介绍我们知道,如果聪明的童女分点油给愚拙的童女,那么最终双方都不够用,只能都被关在门外。

愚拙的童女只能去买油。现在轮到她们为自己的自作聪明付出代价了。

4、不同结局

25:10  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 

25:11  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 

25:12  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聪明的童女因着事前充分的预备,使得所预备的油足够余下的路程使用,就与新郎一同坐席,享受新郎的快乐;愚拙的童女姗姗来迟,因为事前没有充分的预备,等待她们的是门外的孤独和凄凉。

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新郎说的这句话我们似曾相识,7:21-23节那里,是主对假先知所发出的严厉的责备。

5、比喻用意

25:13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到这里,主把“十个童女的比喻”的用意揭示出来。我们每一个信徒要学习聪明的童女,时刻警醒预备,多多明白真道,多多认识神,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顺服神,尽上应尽的本分和责任,随时面对主的再来;不应当效法愚拙的童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懈怠耽延。

是的,两千年过去了,主仍然还没有再来;但是这决不能作为懈怠的借口,正如《彼得后书》的提醒:

3:8  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3:9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退一步说,就算主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再来,但是我们却可能随时见主。因为生命的主权不是掌握在我们手里。死亡没有临到的时候,似乎很遥远;但是也许就在眨眼之间,我们就会面对死亡。就是说眨眼之间我们就可能会面对主,要向主交账。

所以,我们要珍惜神给我们的在世寄居的日子,时时警醒、事事预备。这样在想不到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坦然见主,但愿我们都能像保罗那样的坦然自信(《提摩太后书》):

4:6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 

4:7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4:8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很多信徒对聪明的童女的小气颇有微词,善良的他们认为应该分点油给愚拙的童女。一方面上面已经解释过,如果是这样,双方最终的油都不够,就都被关在门外;一方面我们说这毕竟是比喻,不宜在细节上面大做文章。比如说“灯”代表什么,“油”代表什么。应该抓住比喻表达的主题。同时,就算油可以分,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以分的:比如生命,与神的关系,对神的顺服等等。我们不能常靠着别人所积聚的属灵资本而生存。有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自己去获得或占有的,因为我们不能向别人借到它们。

八、按才干授责任的比喻(14-30)

1、分配银子

25:14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25:15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原文直译“按着各人自己的才能,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他连得,一个给了二他连得,一个给了一他连得...”“他连得(talent)”是犹太币制单位,一他连得约重三十公斤,值三千舍客勒(shekel)。

才干,是指各人先天的才智,加上各人后天学习所得的技能。

按着各人的才干,很显然主人知道仆人的才干的大小,而且是按照才干大小分配任务;并没有强人所难。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银子是主人的,不是仆人的。

2、不同做法

25:16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随即表示没有耽搁;作买卖说出主人供给仆人们银子的目的(当然主人没有直接说出来),不是要让他们把银子储藏起来,而是盼望他们善加运用,藉以加增更多的银子。

25:17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照样表示他的忠心程度与努力情形,与那领五千的,丝毫没有差别。

25:18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这个仆人似乎没有理解主人的意图,没有拿银子去做事,反而把钱安全地保管了起来。照他这目的(自然是错的)来看,他的行动不能算不对,后来一位拉比讲论说:“钱只有埋在地里才能守住”。

当然,更可能的原因是这个仆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像前二位那样可以大有作为。因而,与其冒着风险去投资,甚至可能血本无归;不如妥善保管起来,起码可以使得主人不会因着他而遭受损失。

3、不同结局

25:19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25:20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25:21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25:22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25:23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良善是指好的存心和动机;忠心是指好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主人对领二千银子的仆人的奖赏,和对领五千的完全一样,因为他们所赚的比例是一样的;没有因为领二千银子的所赚不如领五千的而不快。这表示主人所看重的是仆人们的忠心,而不是他们工作成果的多寡。

同时主人对良善忠心仆人的奖赏是:一方面是更多的事情,一方面是享受主人的快乐。所代表的是主人的更多的喜悦和更大的信任。

25:24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25: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知道原文是指外面客观知识上的认识,而不是里面主观经历上的认识;忍心意思是心肠坚硬如同铁石。这个仆人认为他的主人是一个严厉又刻薄的人。

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这句话是古时农人所用的俗语。在正常情形之下,耕作时必须先有撒种,后才有收成;打禾时先迎风簸散谷物,然后才将子粒聚集起来。故全句意即“没有付出,却想有所得。”正像埃及的法老不给以色列人草,却要他们照常交砖(参出5:7-14)。

《路加福音》19:21 节说“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

这个仆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主人,我知道你一向是严厉的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而我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我不能像那两位仆人那样可以大有作为,如果我也去冒险投资的话,也许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可能血本无归。这样不但辜负了你的信任,而且还连累你遭受损失;而你又一向是那么严厉,你必然会严厉的批评我,甚至叫我赔偿损失。因此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我完璧归赵。

这个仆人所讲的似乎合情合理,但是恰恰忘记了主人是知人善任。主人知道他的才干有限,只能负担一千银子的工作;主人也只给了他一千银子,并没有要求他做五千银子或者二银子的工作。因而这样合情合理的辩词只能是牵强的借口了。

25:26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25:27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又恶又懒又良善又忠心(参21,23节)的话相对。指他没有遵从主人的心意,又巧舌如簧、借口多多;指他缺乏工作与行为,未尽主人的托付。

你既知道我,并不是主人承认那仆人对他的评论是正确的,主人的意思乃是:“你既认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你就应该……”。所以主人是凭他自己的口供来定他的罪(参路19:22)。

兑换银钱的人,原文是一个字,从“四脚桌子”(four-foot)转变而来,今天在希腊的银行门口仍可见到此字。兑换银钱的人就坐在小桌子旁兑换钱币(参21:12)。但本处不是指在圣殿里兑换银钱的人,而是指在通商海口帮助生意人兑换银钱的人,他们是当时的小型银行,经营存放和汇兑银钱的业务。

虽然主人的银子没有遭受损失,但是主人还是严厉责备了这个仆人。问题并不是他的能力有限——这点是主人非常了解的,甚至超过了这个仆人对自身能力的了解——问题是他没有尽力而为。

25:28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25:29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5:30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这个仆人所得的是主人严厉的批评,而且还失去了主人的信任,最终被主人弃绝。

这个比喻表达的主题和24:45-51节“仆人的比喻”的主题是一致的,就是要每一个跟随主的人都要做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忠于主人的托付,尽心尽责。就“仆人的比喻”来说,忠心、有见识是体现在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而这个比喻当中,忠心、有见识体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尽心尽力完成主人的托付、尽力而为赚取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所得。

这个比喻还提醒我们很多。一方面,主人深知仆人的才干,所表明的是神对我们完全的了解,神对我们的了解是世上任何人所不能相比的;一方面,银子是主人的,所表明的是我们的恩赐是来自神的,是神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自身拥有或者凭借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一方面主人知人善任,所表明的是神对我们也是知人善任。他知道我们能做多少的事情,能面对怎样的环境和压力,能承受多大的试探。神按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向自己的子民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此不要担心我们能力有限、承受不了,仿佛我们比神更聪明。神不会叫只能赚二千的去赚五千,也没有叫只能赚一千的去赚二千或者五千。也不要勉强自己,超越自己的有限,只能赚一千的,非要赚二千或者五千;因为没有赚到而自责埋怨。分配任务在神,他完全了解我们;我们所要做的是忠心地完成任务。

那个埋银子在地下的仆人是我们的反光镜。他不但不尽力而为,反而巧舌如簧,竭力为自己的又恶又懒寻找借口。它代表着一种不敢勇往直前地作门徒的态度,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宗教”,故而不能有所收获(与10:39所说的相反)。

神给我们恩赐不是只单单给我们自己享受或者炫耀的,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我们见主的时候,是要向主交账的。

对于每一个已经得救的信徒而言,不应当只满足得救,而应当积极追求,追求得神的赏赐。更多认识神,更多明白圣经,更多顺服神;竭力传扬福音,努力做主的工作;旧人不断死,新人不断成长;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长大成人,得丰盛的生命,满有基督的身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九讲(续)

九、绵羊山羊的比喻(31-46)

1、荣耀的降临

25:31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 

这里明显指向的是主二次再来的时候所进行的末日审判。

25:32  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 

在巴勒斯坦地,白天通常是把绵羊山羊合在一起牧放,但到晚上就把它们分开,因为山羊的御寒能力较弱,故须在保暖的地方过夜。

再者,绵羊生性温良,山羊生性凶狠好斗。

25:33  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右边是指尊贵和有福的一边(参王上2:19;诗45:9)。

绵羊(商业价值较高)在旧约中一贯代表神的子民,在这里更是象征那“蒙福的”。

2、义人的结局及原因

25:34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根据46节,这里所讲的创世以来……所预备的国就是天国,是新耶路撒冷(启21:2)。而这些蒙神赐福的人就是得救的人,就是下文讲的义人(25,46)。

25:35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25:36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这里所指出的是义人进天国的原因。

3、义人的反应

25:37  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25:38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25:39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或许我们诧异于义人的反应,似乎得了便宜还卖乖:既然已经进天国了,欢喜还来不及,还较什么真呢!难道主还能说瞎话?难道主不了解他们?

但是,这就是义人的可贵,可贵的诚实!他们确实顺服圣灵的带领,靠着神作了很多很多爱神爱人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见过主,更不用说解决主的衣食住行了。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他们不会喜悦不实的夸奖,哪怕是来自主的!因为他们靠着主学会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尽管他们付出的已经很多很多,但是他们清楚,若与神的付出相比,他们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神的长阔高深的大爱!因此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付出而向神讨价还价的求赏赐,他们知道那是作为仆人应尽的本分。正如主在《路加福音》的教导:

17:7  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 

17:8  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 

17:9  仆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还谢谢他吗? 

17:10  这样,你们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那种以“得”为中心的信仰,那种讨价还价式的信仰,是神不喜悦的;这样的人还看不见自己的可怜。一个人越是认识神,越是认识自己,就越是知道自己的不配!

25:40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主的解释使得义人恍然大悟:原来怜悯有需要的人,就是做在主身上。正如《箴言》所说:

14:31  欺压贫寒的,是辱没造他的主;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

19:17  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

4、恶人的结局及原因

25:41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显然,永火和46节的永刑都是指的是地狱的情形,因为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是永远的火作为刑罚。这些被咒诅的人就是没有得救的人,就是到死都拒绝耶稣的人。

25:42  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 

25:43  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主这里也解释了恶人下地狱的原因。

5、恶人的反应

25:44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我们看恶人讲的话与义人完全一样。就是说,似乎恶人也是一样的诚实、较真。但是,恶人清楚自己的累累罪恶,他们也听到了主对义人说的话,他们清楚主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虽然话说的与义人一样,但却不是诚实、较真,而是强词夺理!他们的意思是:“主啊,是的,我们确实不好;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机会见到你,你也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所以,你就不能责怪我们没有伺候你。”

25:45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主耐心的解释,让这些强词夺理的顽梗悖逆之辈哑口无言、无可推脱!

主对逼迫教会的扫罗说(《使徒行传》):

9:4  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9:5  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6、小结

25:46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永刑,就是进入永火里(参41节),也就是被扔在火湖里(参启20:15)。

有两个人发现这比喻中的福份是实在的。第一位是亚西西的佛兰西斯(Francis fo Asissi),他富有财产,出身于高贵名门,却闷闷不乐,他认为人生是不完全的。有一天他骑马到外面去,遇见一个患痲疯病的人,在病痛的折磨之下,使他的样子十分讨厌、丑陋、令人作呕。佛兰西斯有些感动,从马上下来,用双臂围抱着这个可怕的受苦者。看哪!在他膀臂中痲疯病者的脸,竟变成了基督的面貌。

另一位是都尔的马丁(Martin of Tours),他是一位罗马的兵丁,也是一位基督徒,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当他进城的时候,有一个乞丐拉住他向他求施舍。马丁没有钱,但是乞丐却冻得浑身发紫而颤抖,马丁只能把他所有的给他,他脱下他破旧磨损的军服割成两半,把其中的一半给了求乞的人。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看到天堂,和所有的天使,还有耶稣在他们中间,耶稣就是穿着那半件的罗马军服。有一位天使对祂说:“主啊!你为何要穿上这件破旧的衣服?是谁给你的呢?”耶稣温柔地回答说:“我的仆人马丁给我的。”

“绵羊山羊的比喻”——其实已经不是比喻,就是很清晰的末日审判——要表明的主题是,我们已经得救的人,应当顺服圣灵的带领,彰显神的爱,怜悯有需要的人,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帮助——或是物质上的帮助,或是是灵性上的关怀、劝勉、辅导、代祷。这是我们应尽的本分,也是神的托付。

我们应当像“仆人比喻”当中的那个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忠于神的托付,尽上管理的责任,按时分粮;像“十个童女的比喻”当中的五个聪明的童女,时时警醒,事事预备,随时等候迎接主的再来;像“按才干授责任的比喻”当中的领五千银子和领二千银子的那两个仆人,尽心尽力,尽力而为,竭力做好神托付的工作。而恶仆、五个愚拙的童女、领一千银子的仆人和这个比喻当中的恶人,都是我们的反光镜,好好照照我们自己,免得我们见主的时候交不了帐,得到的不是神的祝福,而是神的严厉训斥。

十、反省反思

1、本讲的三个比喻要表达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2、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迎接主的再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十讲:受难前夕

读经:太26:1-46;可14:1-42;路22:1-23,31-46;约12:1-8,13:21-30

内容:

一、阴谋害耶稣(1-5)

1、无所不知的主

26:1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   

26:2  “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24、25两章所谈的是耶稣再来,耶稣说完了这些之后,在受难周里的受难前夕作出受难预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耶稣是无所不知的,他清楚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尽管下文是祭司长们的密谋,是人不知鬼不觉的事情,但是耶稣却已经知道。同时,也告诉我们,他的受难绝对不是走投无路或者出于无奈,也不是所谓为了正义或者理想而慷慨赴难,而是主动的为担负罪人的罪而舍命。这是在神创造世界之前就已经预定的计划,也已经到了神预定的时间。

那么,耶稣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间受难呢?还有耶稣为什么选择在以色列被罗马奴役的时候降生呢?是否完全是出于偶然?

我们已经讲过,在神那里没有偶然,只有必然。神是有计划的是神。耶稣出生的罗马帝国和平稳定、繁荣富强;所承袭的希腊文明高度发达;交通便利,官道四通八达,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有通行帝国全地的统一语言,就是拉丁文,拉丁文是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这一切都为福音的广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通行的官方语言拉丁文,文字优美,思想精密,有利于阐释福音的奥妙。

还有一点,就是十字架的酷刑。据考证,这种酷刑使用了仅仅100年左右,是罗马人专门用来对付罗马公民之外的属地的暴乱分子和罪大恶极的人;而耶稣就偏偏选择这个时候降生,最终被钉死十架。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告诉罪人,这是犯罪应当承受的酷刑,犯罪的下场是多么可怕;一方面彰显神的大爱:神竟然爱这些他眼中的“暴乱分子”和“罪大恶极”的人,爱这些并不可爱的人!

2、阴谋诡计

26:3  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 

该亚法是当年在任的大祭司,他又是曾任过大祭司亚那的女婿(参约18:13)。

在古代大祭司的职位是世袭的终生职位;但是罗马人占领了巴勒斯坦以后,大祭司的换职十分迅速,因为罗马人按照他们的意思任意支配大祭司的存废。从主前三十七年,到主后六十七年圣殿被毁以前最后封立一位大祭司为止,至少有廿位大祭司。值得注意的是该亚法担任主后十八年至三十六年间的大祭司。他的任职竟会如此长久,真是一件罕有的事;该亚法一定在与罗马人合作的技巧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难处也就在这个地方。

罗马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内乱,若有任何暴动,该亚法一定会丢掉他的职位。在逾越节的期间,耶路撒冷总是充满了爆炸性的气氛,城里面挤满了人。约瑟夫告诉我们一次实际人口统计的情形。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当时候的总督是西斯丢。他认为尼罗王不了解犹太人的人数,以及他们对任何总督所造成的难题。因此西斯丢要大祭司计算那一次逾越节宰杀献祭羔羊的数字。约瑟夫接下去说:“每只祭物不得少于十人(因为单独献祭是不合法的),有很多是二十个人合献一只祭物。”结果发现在那一次被杀羔羊的数字竟达二十五万六千五百头,照约瑟夫的估计,逾越节在城里约有二百七十五万人之多。

怪不得该亚法要设法暗暗不动声色地把耶稣带走,因为有许多朝圣者是加利利人,他们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其实按照该亚法的阴谋,是要把这件事耽搁下来,等逾越节过去,城里面比较安静以后再动手;可是犹大给了他一个解决困难的办法。

大祭司主持,有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参加的会议,至少是公会下设的一个委员会召开的半官方性质的会议了,因为这后两种人已构成公会的主要成员。然而在这正式决策的紧要关头,反对耶稣最力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却未见提及,在27:62之前根本未见法利赛人之名,而直到26:57和27:41才再见文士之名(《马可福音》十四至十五章中数次提到文士,均被马太略去),其原因恐怕是,虽然他们也有代表参加公会,但耶路撒冷却是祭司和贵族集团的天下。马太自此强调那两个集团的积极参与是为了说明,正是这些以色列民最终弃绝了弥赛亚。

26:4  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 

26:5  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 

当节的日子,指从逾越节晚餐开始接下去七天的除酵节期间(参出12:17-18)。

恐怕民间生乱,每逢逾越节期间,各地千千万万的犹太人都上耶路撒冷来过节,人口一时暴涨数倍,不易维持秩序。他们这话也表明,他们承认主耶稣在百姓中间相当得着民心。

惧怕民间生乱,是因21:8-11、15-16记载民众曾夹道欢迎耶稣。犹太宗教领袖策画捉拿耶稣的时间不能待到节日宴席之后,因为耶稣很可能悄然离开耶路撒冷,可又难以在宴席前动手,因为民众已到达耶路撒冷,数天聆听耶稣“煽动”的教训。

犹太宗教领袖两难之境:捉拿耶稣非当节的日子不可,可又必须不惹麻烦,因此只能施以诡计(4节)。此时此刻恰有犹大出来卖主请赏,使宗教领袖的难题迎刃而解(14-16节)。

在一个敬拜神的重大的日子里,一些负责具体敬拜事宜的宗教界人士,竟然搞阴谋诡计来除掉他们眼中的“政敌”,这是多么大的讽刺!神只在他们的嘴上,却不在他们的手中和心里;他们的手中和心里的神是自己的利益、地位、权力,还有就是阴谋诡计。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在搞阴谋诡计的时候,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约翰福音》)——

11:47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

11:48      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

11:49      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

11:50      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看看,他们是多么爱国爱人民!胸襟是多么宽大!他们并不想加害耶稣;但是耶稣的存在,可能要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悲剧,就必须把这个祸国殃民的罪犯绳之以法!

罪人在犯罪的时候,都会找到很多动听的借口;特别是很多声称敬畏真神的人,比如旧约的扫罗,在犯罪之前还口口声声说是为神而做,或者奉神的名起誓(撒上15:13-15;18:17;23:7;28:10)。等待这些假冒为善之流的,是地狱的永火!

二、马利亚香膏抹主(6-13)

1、异常之举

26:6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 

26:7  有一个女人拿著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 

抹膏是当时社会表示欢迎和尊敬的礼仪,通常是将膏抹在脚和头(参约12:3;路7:38,46)。

有一个女人,这一个女人就是马利亚(参约12:3)。马利亚是耶稣所爱的兄妹三人当中的一员(姐姐是马大,弟弟是拉撒路),而且马利亚是安静的聆听者(路10:38-42)。

极贵的香膏,这瓶香膏价值超过三十两银子(可14:5;约12:5),是真哪哒香膏(可14:3;约12:3)。一种由印度进口的甘松香油,价极昂贵,专用来为死者膏身。也有资料说,犹太人当中已经订婚的女人会为自己准备一玉瓶极贵的香膏,而且是密封的;留待结婚的时候打破了使用。

2、门徒的不悦

26:8  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 

26:9  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 

周济穷人,这是回耶路撒冷过节的人所当履行的善事,并且也是真实信徒所乐于去行的(参加2:10)。说这话的是犹大,他并不是真的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12:4-6)。

3、耶稣的褒扬

26:10  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 

26:11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耶稣并没有点破犹大的惺惺作态,也许犹大还为自己的精明而暗自得意:一方面,他利用手中掌管钱囊的便利常常假公济私、挪用公款,并且不为人知——当然,他似乎忘记了耶稣的无所不知;一方面,这个时刻的惺惺作态,固然是出于贪婪之心——为这个女人这样的浪费而感到可惜;不然,自己又有一大笔可以自由取用的金钱了——但却赚得了怜悯穷人的美名!

耶稣的回答确立了在这一特定情况下孰轻孰重的原则。这是一件美事(若译“佳行”、“懿行”或能更确切),因为那时耶稣依然在世,这一行动正把握了这珍贵时刻。这里毫无贬低赒济穷人这一长期义务的意思;且第11节实际上是《申命记》15:11的重申,说明济贫是耶稣的门徒永须承当的义务。然而这义务不应成为刻板的规定,以致把发自内心向耶稣奉上爱礼(即使奢侈一点亦无妨)的机会都放弃了

26:12  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 

古时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体,并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上(参可16:1;约19:40)。

按葬俗的规矩,是在人死后入殓之前才用香膏膏身,而绝不是活着就膏身为安葬之用(见可16:1;路23:56-24:1;约19:39-40)。耶稣对该妇人的佳行所作的解释,似乎已在暗示他将被视作罪犯处死,故不会为他行葬礼,当然也就说不上为他膏身了。马太也遵照这个逻辑,在记述耶稣安葬时未再言及为耶稣膏身的事。

26:13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记念。” 

传这福音,是传主耶稣如何爱罪人,甚至将他的命倾倒出来;述说这女人所行的,是述说她如何爱主,也将她的命倾倒在主身上。

济贫的善行或会很快被人遗忘,但这爱主的“枉费”却要永远纪念。

4、深入思考

这个爱主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

1)、极大的爱心。马利亚一家并不宽裕,三十两银子对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香膏是留作结婚的时候使用的,这样这瓶价值不菲的香膏对马利亚来说就极为珍贵。但是,她从耶稣的口中得知耶稣即将被钉死,而且是为罪人而死,所以毅然拿出自己的珍藏,倾倒在主的头上。

她舍弃了自己的最爱,却得着了至宝耶稣。

2)、及时的爱。马利亚相信主的预言,寻找并且及时抓住机会来膏主。显然,一旦失去这个机会,就永远不再有机会。以后,那些计划膏主的女人,因为主的复活,始终未能膏主(可16:1-6)。

爱,就应当及时行动;否则可能就坐失良机、机会不再!

3)、丑陋的犹大。明明是个贼,却摆出一副圣人的面孔!与竭力爱主的马利亚简直是霄壤之别!

4)、打破玉瓶。这种特别的香膏只有打破瓶子才可以使用,也教给我们破碎的功课。只有打破瓶子,香膏才能流出来,香味才能散发出来;对于每一个得救的信徒来说,只有旧人不断被对付,不断被破碎,新生命才能更多的彰显出来。

三、犹大卖主(14-16)

1、罪恶的勾当

26:14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 

26:15  “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把他交给你们是指犹大利用与主朝夕相处之便,窥寻能避开过节群众耳目标机会,以及时通报犹太当局来秘密捉拿耶稣,犹太宗教领袖利用内奸,无非是为了避免民众骚乱。三十块钱(舍客勒)是古代一个奴仆的身价(出21:32);然而马太特记这个数目,是与《撒迦利亚书》11:12相呼应,那里“付给”那见弃的牧者的“工价”便是这个数额,有嘲弄的性质;那牧者正是弥赛亚的象征。

26:16  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从那时候的公式与用于4:17和16:21的公式一样,标志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表示船缆已经解下,船已顺流而行,只等寻找机会了。

大局已定,一方面耶稣平静坦荡地期待,另一方面犹太宗教领袖却鬼祟狡诈地预谋。一方面忠贞信女对耶稣奉上爱礼,为他的死作准备,另一方面犹大却横心背叛,伺机行动……1-16节确为耶稣受难的故事和主题奏出了壮烈的序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十讲续一)

2、深入思考

A、犹大卖主与耶稣受死的关系

曾经有一本福音书叫《犹大福音》。书中说到,耶稣道成肉身降临尘世为要拯救罪人,因此他必须为担负世人的罪而钉死十架,这是神预定的拯救计划。但是,总不能耶稣自己走上十架吧!经过深思熟虑,耶稣找到了犹大,对犹大说:“我交给你一项艰巨的任务,你如果答应的话可能要为此遗臭万年,就是出卖我,送我上十字架,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犹大非常激动,因为耶稣是如此信任他,因此他信誓旦旦的表示:只要能够为主分忧,就算遗臭万年也在所不辞。因此就出现了圣经新约四福音书当中“犹大卖耶稣”的悲壮一幕。

也许很多信徒看了哑然失笑,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但是,似乎又很有道理,很多信徒说:犹大出卖耶稣的行为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没有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就不会上十字架,罪人就没有救恩。因此犹大出卖耶稣是神拯救计划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那么,是否没有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就不会钉死十架呢?犹大是不是多多少少有功于神的拯救计划呢?

我们说,犹大出卖耶稣和耶稣被钉十字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1)、耶稣受死是经上的预言,正如耶稣自己说的“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24节,参考《以赛亚书》53章)。正如上面说的,耶稣受死是神在创造世界之前就已经预定的,是神拯救罪人计划当中重要的一环。

2)、耶稣受死也是必然之举。自从耶稣受洗传道以来,他一直是宗教界眼中的麻烦制造者。

他教导百姓一直使用自己的权威,总是“我”字上前,特别是对犹太人眼中视为神圣的摩西律法也指手画脚,明显是把自己当作神,犯了严重的亵渎和僭妄的大罪。

他不遵守法利赛人一直拘守的口传律法,比如饭前不洗手,安息日治病等等。怂恿纵容门徒违背不说,还经常严厉批评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特别是在《马太福音》23章一口气批评法利赛人“七祸”;要知道他们可是当时最敬虔的人,是犹太人民间的宗教领袖,是犹太普通百姓景仰的人物。法利赛人对耶稣是恨之入骨,耶稣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欲置耶稣于死地而后快。

还有,他竟然冒犯掌管圣殿大权的祭司长们,公然指责圣殿是贼窝。祭司长们可是当权派,而且罗马人的庇护和圣殿的特权带给他们滚滚的财富。而耶稣是深得民心的,任凭耶稣这样胡作非为,就必然对这些当权派们的地位和利益构成极大的威胁,眼看着就完全失去民意支持。因此正如本章的3-5节那里记载的,他们在密谋,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却又担心民间生乱,就是说害怕支持耶稣的民众发生暴动。犹大的出现,正是天赐良机:既可以铲除耶稣,又可以把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这样,不管犹大出卖与否,耶稣是必死无疑,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犹大出卖耶稣不是神拯救计划当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犹大没有任何的功劳;相反,他出卖耶稣的丑恶行径一直把他钉在历史和神的耻辱柱上,成为万众唾骂的叛徒,正如耶稣亲口讲的:“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顺便讲一下,这本漏洞百出的《犹大福音》,后来经鉴定,是出于异端诺斯底;因此,根本就不是福音,而是谬误和异端。

B、犹大卖主的原因

那么,犹大出卖耶稣,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1)、可能是由于贪心。按照马太与马可的记载,就在伯大尼香膏膏主以后,犹大即想到这桩可怕的交易。当约翰描述这段故事的时候,他说犹太反对香膏膏主,因为他是个贼,常取袋中所存的(约12:6)。假如这是真的,犹大所进行的实在是历史上最可怕的交易,他同意出卖耶稣的代价是三十块钱,一块钱就是一个舍客勒,约三先令。如此说来犹大卖主的代价,不到五英镑。如果贪心是犹大背叛行为的理由,这就是历史上贪爱金钱所造成的最可怕的例子。

2)、可能是由于完全失望而产生的极度憎恨。犹太人始终有权力的梦想,因此在他们中间有一些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准备以谋杀和暴动把罗马人从巴勒斯坦赶出去,这些爱国主义者称为“凶徒”──带着短刃的人,因为他们采用暗杀的政策。犹太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他认为耶稣如果像他宣称的那样是神差来的领袖(尽管犹大一直不相信这点,见约6:64,70-71),要以他神奇的能力来领导叛乱。可是到后来他发现耶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走向十字架的路。他在痛苦的失望中有了憎恨,这恨促使他要将他原来殷切寄望的耶稣置于死地。犹大可能憎恨耶稣基督,因为耶稣基督并不是他所盼望的基督。而且犹大一向精于算计,既然耶稣是必死的,他自己也是一再预言,而这样的白白送死毫无价值,那么何不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小赚一笔呢?只要做得隐秘一些,就可以瞒天过海,何乐不为?而且还多少为耶稣主动受难暗中“助上”一臂之力!

3)、可能犹大并没有故意要耶稣受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犹大看出耶稣是一位神性的领袖,也许他认为耶稣的进程过于缓慢,他想要催促耶稣及早下手。他出卖耶稣,为的可能是要逼着耶稣采取行动。这是与事实较为相符的假定,并说明了为何犹太发现他的计划错误,震惊而自杀了。

不过在我们看来,犹大的悲剧是他不肯接受耶稣的本身,反而想要使耶稣变成他所要的样子。其实不是耶稣能被我们改变的,而是我们一定要被耶稣所改变。决不能利用耶稣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必须把自己交在他的手中,让他来使用我们以达到他的目的。犹大的悲剧,是一个自以为比神知道得更多的人所遭遇的悲剧。

C、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

犹大的灭亡是不是神的定意呢?就是说像改革宗的救恩神学所描述的:人犯罪之后,按照神的公义,应当叫所有的人灭亡;神按照他的主权,拣选了一部分人,预定他们得救;其余的人,就被神放弃,这个叫“神无条件拣选”(改革宗救恩神学的五大要义是:人完全堕落,神无条件拣选,基督有限的赎罪,圣灵有效的恩召,圣徒的坚忍)。

我们说,加尔文的救恩神学“五大要义”,强调的是神的主权,但是却忽略了人的责任,就走向了极端(尽管加尔文以及后来的改革宗神学家一再强调人应尽的责任,但仍然是在神无条件拣选的前提之下)。加尔文救恩神学五大要义,事实上置神不利的地位,仿佛神是专制的君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似乎对于那些神定意弃绝的人,神先任凭他们为非作歹、肆意妄为,然后再好好收拾他们。神似乎乐意毁灭他定意弃绝的人。

如果犹大的灭亡就是因为神的主权,也就是说神在创世之前就放弃了犹大,那么当犹大面对神的时候,他会说:“神啊,你是创造者,你有主权,你怎么做都是对的;我是受造之物,只能接受你的预定。但是,我不服气,因为是你定意放弃了我,预定了我灭亡,就是说没有给我悔改的可能,又没有给我悔改的机会。因此并不是我不想悔改;我有责任,你也脱不了干系。”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首先,耶稣亲口说,犹大的灭亡是因为他的不信(约6:64,70-71)。

    其次,并不是神不给他机会,不在他身上动工;相反,神给了犹大太多太多的机会,在他身上彰显了长阔高深的大爱(爱不能爱的,爱不可爱的人):明明知道犹大刚硬,还拣选他做耶稣的门徒,让他亲眼目睹许多耶稣行的神迹,亲耳聆听耶稣三年多的教导;明明知道他手脚不老实,还委以重任掌管现金;在最后的晚餐不点名的批评,这是耶稣唯一给人留情面的地方——要知道,无论是对门徒,比如彼得,对谦卑寻求的人,比如尼哥底母,还是对仇敌,耶稣一直是不留情面的;犹大执意卖主,耶稣尚且用“蘸饼”这个中东地区主人对待客人的表示友好的传统礼节来挽回他;面对带领军兵来捉拿他的犹大,耶稣仍然称他为“朋友”,做最后的挽回努力……如果说犹大是神定意放弃的,那么耶稣何必去做明知没有什么效果的事情呢?——要知道,一个稍有头脑的人尚且不会这么做!这不等于是“猫戏老鼠”吗?(旧约摩西领有60万男丁的以色列民出埃及,但是因着不信,60万人除了约书亚和迦勒都倒毙在茫茫旷野。如果是神定意放弃他们,又何必白费功夫呢?)

第三,犹大的灭亡,也不是说他被预定了不能悔改。因为事实上他看见无辜的老师遭受不公正审讯的时候,他的良心发现(也可以说是圣灵的感动、光照和责备),就去见祭司长,承认自己做了错事。却不是来到神面前。

综上所述,犹大的灭亡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自己要负完全的责任。

应当说,自从亚当夏娃堕落以后,神就一直没有放弃,“你在哪里?”的寻找声音一直在人类历史的回廊上面盘旋(创3:9)。神在所有罪人的里面动工,给每一人的一生预备了许许多多的机会。神知道在圣灵的感动光照之下,谁最终选择回应而谁刚硬到底。那些最终选择回应的,就是神拣选的人,他们的名字写在天国的生命册上,尽管这样的人很少。

注意是在圣灵感动光照之下的人的反应,不是撇开圣灵感动光照单单只剩下人的反应。事实上,罪人是不可能自己去找神的,人的反应是靠不住的,而且本身不能产生任何效果。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信徒清楚知道: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顺服,而且不是常常顺服。赦罪的恩典,罪得到赦免,看见并且胜过旧人等等都是神的工作;没有神的帮助,单凭顺服,什么也做不了。

假如犹大最后回转的时候,是来到神面前认罪悔改,神会不会赦免他?很显然,只要是真诚的认罪悔改,“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一1:9)。当然这只能是假设,不是事实。

犹大定意弃绝了神,而不是神定意弃绝他。

D、撒旦的愚昧

我们一再讲述,耶稣的受死是神拯救计划当中重要的一环,那么,这些要铲除耶稣的和出卖耶稣的背后的力量是撒旦,他为什么不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就是说,尽可能让耶稣不死,让他永远活着——如果人不除灭耶稣的话,耶稣是不会死的,因为他的人性是没有罪的,而且又是神的儿子,所以就不可能死亡——那么神拯救的计划就会搁浅,罪人就没有救恩。

我们说,撒旦虽然似乎很有能力,也似乎无所不知,但是,他毕竟是受造之物,他的能力、知识是有限的。他在神许可的范围内活动,他对神的心意是一无所知。在他以为将耶稣杀人灭口,就可以扑灭福音的火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演,就会逐渐烟消云散,被人们遗忘。但是神的意念高过人和撒旦的意念,人和撒旦的罪恶反而成就了神的救恩、神的美意,这就是神的奇妙,正如保罗的感叹(《罗马书》):

11:33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11:34  “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11:35  “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 

11:36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四、逾越节的筵席(17-25)

1、准备工作

26:17  除酵节的第一天,门徒来问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 

除酵节共有七天,从犹太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日落,直到二十一日日落;除酵节的第一天指正月十四日(礼拜四)傍晚开始算起至翌日傍晚六时为止,也就是逾越节(参出12:15-20)。

吃逾越节的筵席,犹太人在正月十四日下午,就开始宰逾越节的羊羔,到黄昏时分就家家户户一起吃逾越节的筵席。

耶稣来到耶路撒冷,是为了守逾越节。我们已经知道在那个时期,城里面是多么拥挤。本来在逾越节,所有的犹太人都要留在城界以内,可是太多的人无法容纳;因此官方把像伯大尼之类的村庄划入城市范围。耶稣当时正在这个范围内。

逾越节的那一周的第一个晚上,称作“无酵饼筵席”。我们考虑这些事情,要记得犹太人的第二天是由晚上六钟开始。这无酵饼的筵席是从礼拜四早上开始。在礼拜四的早上,在按仪式搜查全屋以后,把每一点酵都完全除去。

无酵有双重的理由:整个的筵席是为要纪念以色列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从埃及的奴役中得释放。当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时候,情势十分紧迫,没有时间烤发酵的饼(出12:34)。无酵的饼很快就可以烤出来,但是像一块干饼,不像面包。把酵除掉以后,所做的饼就是无酵饼,为要再一次体验他们离开埃及那天晚上的行为。

犹太人认为酵是腐烂的象征,我们已经说过酵是发过的面团,犹太人把发酵与腐败当作同一回事,因此酵就是代表一切腐烂与败坏之物,无酵节就成为洁除净尽的标记。

门徒们从事些什么准备呢?

他们在礼拜四的早上预备无酵饼,并且除去屋内一切的酵。在筵席中另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逾越节的羔羊。这逾越节的名称就是从羔羊得来的。临到埃及人最后的一样灾难,使他们不得不放以色列人走,就是死亡的天使走遍埃及全地杀死每一家中头生的。以色列人为要区别他们的家与埃及人的家,就取一只羔羊杀了,把羔羊的血涂在门框门楣上,使那灭命的天使看见了这个记号,就逾越他们的家(出12:21-23)。在礼拜四下午就要把羊羔带到圣殿去宰杀,羔羊的血,就是羊的生命,要献给神。由祭司将血洒在坛上,羊羔剥净,将脂油奉献。利未人唱《诗篇》113-118。后将羊羔拿回家烤了。

无酵饼和羔羊都准备好了之后,还要为这筵席准备另外四件必需品:

(一)要放一碗盐水在桌子上,为纪念当年在埃及为奴时所流的眼泪,以及神奇妙的大能带领他们渡过红海的盐水。

(二)必须准备一把苦菜,包括萝卜、菊苣、茅菜、蒿苣、苦汁薄荷等类的东西,这也是再一次要他们纪念为奴的苦楚,以及当初将羔羊的血涂在门楣上的牛膝草。

(三)有一种称作 “凯罗锡丝”的酱,是用苹果、枣、石榴与坚果混合制成的,为要纪念在埃及被迫用泥土制砖;又在其中插上肉桂的枝,为纪念做砖所用的草。

(四)最后有四杯酒,这四杯酒提醒他们《出埃及记》6:6-7节的四个应许:“我要用伸出来的膀臂,求赎你们脱离埃及人的重担;不作他们的苦工;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 神。”

这就是在礼拜四上下午所预备的一切,也就是门徒所要预备的。到了下午六点以后,尼散月十五日的礼拜五开始,宾客们就可以聚集在桌前等候入席。

26:18  耶稣说:“你们进城去,到某人那里,对他说,‘夫子说:我的时候快到了,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 

26:19  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到某人那里,据圣经学者考证,这某人大概就是马可(《马可福音》的作者)的父亲或母亲(参可14:12-16);但圣经既不明指是谁,意思乃是要我们晓得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安排,是神亲自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我的时候快到了,指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即将来临(参约7:6,8,30;8:20)。

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你家里大概就是五旬节之前,一百二十名门徒聚集祷告的楼房(参路22:12;徒1:13-15),后世称那楼房为“马可楼”。

马可和路加都有更详尽的记载,请看马可的记载:

14:13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进城去,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 

14:14  他进哪家去,你们就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哪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14:15  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为我们预备。”

14:16  门徒出去,进了城,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这里我们看见与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一样(21:1-7),似乎主未卜先知,或者纯粹是临阵磨枪。我们说,或许主事先已经有所安排,而圣经未予记载而已,因为耶稣在耶城的朋友很多,而且其他福音记载耶稣曾经多次到耶城。

2、预言被出卖

26:20  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 

26:21  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这是耶稣唯一一次留情面的事情,而且是给出卖他的人留情面。

很显然,最紧张的人是犹大:“是不是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罪恶勾当?如果被他当众揭穿怎么办?……”犹大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随时准备逃将出去。著名画家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当中,犹大手拿钱囊,神色惊惶,而且面部被处理成灰暗色的,应当说准确把握了这个叛徒此刻的神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十讲续二)

3、再三提醒

26:22  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是我吗?” 

26:23  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  

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犹太人的逾越节大餐,是大家团聚,共享羊肉、饼、苦菜等食物;吃时,有一盘用水果、醋等熬成的调味酱,各人拿一小块饼(或夹肉)蘸着盘里的调味酱吃。按当时的习俗,与人同席吃饭,也就等于宣告说:“你是我的朋友,我绝不会作任何伤害你的事。”

耶稣没有直接点破犹大,仍然竭力作挽回的工作。

26:24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耶稣的话温柔而严厉,而且泾渭分明,意在敲山震虎,希望犹大悬崖勒马、幡然悔悟!

26:25  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拉比,是我么拉比是学生称呼老师的一般用语;注意:犹大从来不称耶稣为主。

你说的是,”原文作“你说了”(you have said),亦即“你说的正是”。

犹大做贼心虚,但还故作镇静。因为耶稣没有直接点破他,他忐忑不安的也装糊涂来询问耶稣,没想到耶稣似乎就直接揭穿了他,但是《约翰福音》告诉我们却不是这么回事:

13:26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 

13:27  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做的,快做吧!” 

13:28  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 

13:29  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 

13:30  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要是其他门徒都知道是犹大干的坏事,犹大就没有活路了。犹大的画皮被耶稣揭穿之后,一定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幸好众人没有什么反应,谢天谢地,犹大出了一身冷汗,趁机赶紧溜之大吉,走进了茫茫暗夜之中。

他的一生都是行走在黑暗当中,而且最终等待他的是永恒的黑暗和永恒的火焰。

五、设立圣餐(26-30)

1、设立圣餐

26:26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这,指这代表或意味着之意。

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习惯上都是由一家之主负责擘开饼的。擘饼的时候,家主把饼拿在手上,口里说:“这是我们的先祖在埃及地所吃的苦难之饼。”意即“手上的饼”乃系代表“当日的饼”。

耶稣的逾越节筵席虽抢先举行,但进餐的程序却与正常的一样。第26和27节所记的擘饼和祝酒,应是圣餐的主要部分(即逾越节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耶稣所讲的祝谢辞也必是遵循传统的规矩进行的。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当然是指向神祝谢,而不是对饼祝福;全文是“感谢祢,主我们的神,宇宙的王,因你命大地生出粮食,为我们享用”。马太在记述时,显然是略去了这些当时人尽皆知的词句,只录下了耶稣另加的人们诧异陌生的话;这些话后来则取代了旧辞而成为基督徒新圣餐仪式的基础。逾越节的旧仪和祝辞,从饼到酒都与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的往事有关;而现在耶稣则有了新解,指的是更伟大的新的拯救。

耶稣指着擘开的饼说,这是我的身体,这一象征等于清楚确实地宣布他将被残酷地处死;如果说在这以前,他的门徒尚抱有希望,以为耶稣原来说到耶路撒冷受死的话不致成真,那么此时此刻这线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这饼和第27节的酒无疑是万难下咽的,于是耶稣便命令他们:“你们拿着吃”和“你们都喝这个”(只有马太用了这命令式的动词,把林前11:24-25的“如此行”的意思更清晰表明了),继而引入一个与他同死的概念,这个概念在《约翰福音》6:48-58阐明得更为有力。如果说逾越节的筵席标志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那么这里的“吃”和“喝”就代表耶稣亲身作为逾越节的献祭,从而使与他同席的人得享神的福气。

26:27  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 

26:28  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在喝第一杯的时候家长要祝谢,接着洗手和祈祷;喝第二杯的时候,儿子就发问,家长答复逾越节的由来与意义,接着唱《诗篇》113、114;喝第三杯的时候,家长就祝福;第四杯后唱《诗篇》115-118。在吃无酵饼以前,先吃苦菜,并且也递杯喝酒,这杯象征“苦杯”;吃无酵饼和羊肉时,又再递杯喝酒,这杯象征“福杯”。

祝酒辞把这一思想补充完备了。血……流出来无疑是指牺牲, “流血”使人想到《以赛亚书》53:12的话,那里讲的是神的义仆“将命倾倒以致于死”,以作为多人的“赎罪祭”(赛53:10)。所以耶稣祝酒辞的基础,就是贯穿《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全章的自身受苦,为民赎罪的思想。马太加上使罪得赦一语,使得这一思想表达得更明确。这一句话再加上立约一词,又与耶利米关于立“新约”的预言(耶31:31-34)相呼应,那里说,立了新约,神民的罪孽将必得赦,且不再被记念。立约的血(回应出24:8的话)使人想到,历史上神与其子民的关系一向以祭牲之血为保障,而今这新约之订立也不能例外。

  所以,耶稣的祝酒辞同旧约这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表明,耶稣的死必将奠定神与其子民的新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以往先知所盼望的。立约意味着建立一个属神子民的群体。这群体是因耶稣的牺牲而诞生的,它的成员就是那些因耶稣献出生命而得享福祉(“吃”与“喝”)的人。这就是贯穿《马太福音》全书主题的神学基础,成为神的子民得靠耶稣舍生这新条件。逾越节于当年曾造就了一个与神订立西乃之约的以色列民族,现在则标志着一个新的救赎时代的开始,这时将产生一个真以色列民,与旧约的那个以民族属性为限的群体已全然不能同日而语了。

26:29  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葡萄汁原文是“葡萄的产品”,包括葡萄汁和葡萄酒等。

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指在千年国度中,得胜者与主一同坐席的日子(参25:10)。

耶稣祝饼和祝酒的话均集中在死上面,然而超越死亡的就是生命,是在我父的国里从今以后的原词语是马太十分看重的;它用来表示“现在”和“那日”在时间上的分界;现在那日子的曙光已在前面。葡萄汁一词应包括在祝谢辞里,耶稣应在祝酒时(27节)说。下一次团聚“坐席”时,将要共饮弥赛亚筵席上的酒(见8:11{\LinkToBook:TopicID=162,Name=ii. 百夫長的僕人(八5~13)})。

马可关于这段的记述里似乎只提到耶稣自己将来的欢乐,而在马太同你们三个字说明,下一次的筵席不是私人的欢庆,而是团契共喜。耶稣与门徒们目前朝夕相处的关系,很快将被死亡割断,但在我父的国里(多么异乎寻常的美好词语,那将是父神与耶稣及其门徒的家庭大团聚)必将重新实现。所以前面强调死亡并未引起毫无希望的悲伤情感,反而使门徒透过死亡看到了新生,并产生欢乐的盼望。

26:30  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他们唱了诗,犹太人在逾越节聚餐时要唱哈利尔(Hallel,意即赞美)的赞美诗篇,包括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和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篇。聚餐中,先唱哈利尔的第一部分,即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四篇;聚餐之后,则唱哈利尔的第二部分,即诗篇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八篇。

橄榄山就在出耶路撒冷去伯大尼的路上(见6节{\LinkToBook:TopicID=280,Name=iii. 在伯大尼受香膏的事(二十六6~13)}),但耶稣已无意回伯大尼去过夜了。照《路加福音》21:37和22:39记载,他们常常在橄榄山坡上露宿,这夜他们也没回伯大尼,像许多远地的朝圣者一样,就在橄榄山上过夜了。

2、思想圣餐

我们知道,圣餐和洗礼是基督教的两大圣礼。之所以说它们是圣礼,是因为是主亲自设立、亲自吩咐的(洗礼的吩咐见28:19)。

关于洗礼,以前已经分享过(第七讲:耶稣受洗),这里不再赘述。

在洗礼当中我们已经说过,圣礼是用看得见的仪式来表明那看不见的属灵事实。圣餐就是用看得见的饼和酒,来提醒我们耶稣曾经为拯救我们脱离罪恶而舍命流血,提醒我们常常思想、纪念耶稣的救恩;并且在神的恩典当中反省自己,认罪悔改,从而坚固我们的信心。我们是太容易忘记神的恩典了,就像歌中所唱“我人忘恩,易于流水”。

我们对于这两大圣礼要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轻视,以为仅仅是一些形式而已;也不能高估,赋予它们以魔力。

一方面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圣餐的意义,重视圣餐,要“按理”领受圣餐;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因为不“按理”领受圣餐,甚至都被神刑罚而死亡的,所以保罗教导说(《哥林多前书》):

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11:27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11:28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 

11:29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11:30  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注:“死”原文作“睡”)。 

11:31  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 

一方面不要把圣餐变成迷信。圣餐是为了提醒思想纪念耶稣的救恩,反省认罪;但圣餐的饼和酒仍然是普通的饼和酒,并没有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这种说法叫“化质说”或“变质说”,是天主教的说法),耶稣也并没有“藏在”(或者说是“临在”)饼和酒当中(这种说法叫“同质说”,是马丁路德所坚持的)。

天主教声称在神父宣布分别为圣的圣礼的话语时,饼与酒就变成了基督的身体与血,就变成了中保本身。于是饼就不再是饼,酒就不再是酒,乃是主耶稣自己。然后当天主教徒参与圣餐时,他并不是用他的口吃一口饼,他吃的乃是基督自己。假如在擘饼或喝酒时,一块饼或是一滴酒失落了,那诚然是一个亵渎。为了避免这一点,天主教烤一种小圆饼又叫圣饼;为了同一理由,酒杯不能从口到口的传递,乃是神父替所有参与圣餐的人饮用。

天主教还要求会众来拜这块分别为圣的饼。他们说现在这块饼已经变成基督自己了,是按照他的神性和他的人性说的。因此天主教要求会众,要对这块烘烤的饼表示属神的尊重。  从天主教变质说又产生了弥撒祭荒谬的教义。那就是说主耶稣一次死在十字架上对天主教来说是不够的,他必须每天在神父的手上死一次,那是为死了的人,也是为活着的人。当天主教神父举起这块圣饼而放在祭坛上时,他们告诉我们说,主耶稣就再死一次。

《希伯来书》10:14节说“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这一次献上的祭,就不需要再重复,也不需要天主教弥撒的补充。每一个对神和他的话语有稍微尊敬的人,一定要讨厌天主教的这种教义。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错误在很多不明真道的教会和信徒当中还事实存在着,就是把圣餐迷信化、魔力化,认为圣餐可以治病赶鬼,或者可以带来物质上的祝福。求神怜悯这样的教会和信徒,引领他们认罪悔改,走上正路。

六、冷静与火热(31-35)

1、序言

去橄榄山途中的简短谈话,充分表现了耶稣对他精选的一小群门徒的切切关心。耶稣在临危之时仍时刻想到,即将来到的考验,对他的门徒来说会是太过严峻,所以便尽量利用时间不厌其烦地告诫、解释,预备他们的心志。这样,即使起初他们仍茫然不解,但事后回顾所经所历,必能领悟所得的指教。彼得凡事总是充任领头的角色,忠心事主,当仁不让,虽然跌跤在先,爬起来也快。

2、预言众门徒跌倒

26:31  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都要跌倒,指门徒们离开主四散逃走(参56节),和彼得否认主(参69-75节)。

为我的缘故是说耶稣所受的苦难会“使门徒跌倒”,他们的动摇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更是因为对耶稣受苦的根由领悟不了。

弥赛亚及其门徒那种集苦难凌辱于一身的遭遇,早为先知所预言而记在《撒迦利亚书》13:7里了,其含义隐晦,可视为《撒迦利亚书》第九至十四章描绘那卑微被弃的弥赛亚──世人之牧者君王的其中一个景象。《撒迦利亚书》13:7-9说神的牧人受神刀剑的击打,他的羊群便分散了,但在这之后,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一经炼净,将要成为神的新子民。由此可知,弥赛亚的受难对其门徒(即群羊;参,路12:32)的打击实在是非同小可,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建立起自己的弥赛亚群体。

26:32  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这又是一句对复活的预言(参16:21等处),也是第一次提出受难之后将和门徒重见。在28:7、10,这句话还要重提,到28:16-20离散的羊群重新聚集在加利利,这话应验了。   

要在……以先去可能仍被理解为牧人率领羊群的形象(参2:9同一动词)。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往加利利去的时候,耶稣的身体已不是一具死尸,待他们到加利利,他们将要看到死而复活的主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3、自视甚高的彼得

26:33  彼得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注意彼得的用词众人、永不,他的意思是说:“主啊,你说我们要跌倒灰心,但是软弱只属于他们弟兄十一个,而不属于我彼得;他们会软弱退后,我却不会;不仅仅是今天晚上不会跌倒,而且是永不跌倒!”也许,在彼得慷慨陈词的时候,是脸涨得通红,胸脯拍得震天响!

 4、预言彼得的跌倒

26:34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今夜鸡叫以先,《马可福音》14:30 节说是“耶稣对他说:“鸡叫两遍以先”。马太谈到鸡叫时略去了马可的鸡叫“两遍”(路加、约翰亦然),这是马太行文不求过细的一贯风格。大家知道,公鸡报晓是有固定时刻的,第二遍鸡叫(大约凌晨一点半)对人们计时来讲是最为重要的,这里说的就是那遍鸡叫。

面对彼得的火热,耶稣却出奇的冷静,因为他是无所不知的神。他清楚将要发生什么。耶稣的预言无疑是兜头给了彼得一瓢凉水!

26:35  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 

彼得急了,老师是太不相信他了,太小看他了,他按捺不住里面的激动和气愤,发出毒誓:就是与主同死,也不会否认主。其他门徒也不甘心被彼得小视,纷纷拍着胸脯表达对主的一片忠诚。

在血气的虚荣和忠诚上面,这十一门徒是并驾齐驱,旗鼓相当。

弥赛亚被钉在十字架上,对于跟从他的门徒来说,面前摆着两条选择:或守己而不认主,或舍己而认主(16:24)。彼得尚未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但是耶稣更清楚他的门徒将要承受的内外压力,他第31节的话便是根据这点而说的。

面对众门徒炙手可热的忠心,耶稣没有再说什么,还是让时间和事实来说话吧;也没有因此而倍受感动或者鼓舞,他知道“血气之勇难长久”,他不需要这样的血气之勇。

《路加福音》那里还记载了主其他的提醒和教导:            

22:31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 

22:32  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22:35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囊,没有口袋,没有鞋,你们缺少甚么没有?”他们说:“没有。” 

22:36  耶稣说:“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 

22:37  我告诉你们,经上写著说:‘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因为那关系我的事必然成就。” 

22:38  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十讲续三)

七、客西马尼园的祷告(36-46)

1、第一次祷告

26:36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 

客西马尼,字义是“榨油之处,榨橄榄油”。是一橄榄园,位于汲沦溪的另一边,离耶路撒冷城墙约一点二公里,为耶稣和门徒常去之处(参约18:1-2)。在耶路撒冷本身是没有花园,因为这座建立在山顶上的城市,并没有多少空地,每一寸土地都有盖房子的价值。因此富人们在橄榄山的斜坡上开辟私家的花园。

26:37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 

26:38  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这个翻译未能充分表达希腊原文中这个动词包含的大悲大戚。主耶稣是神也是人,他在人性里,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参雅5:17),所以他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参约11:33,35)。不过,主在此所忧伤难过的,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因担罪而被父神离弃(参27:46)。

和我一同儆醒,这话说出连主耶稣也需要别人的扶持,何况我们信徒之间,更须彼此相顾(参林前12:25;来10:24)。

昔日随耶稣上高山见耶稣改变形像(见17:1{\LinkToBook:TopicID=229,Name=iii. 耶穌登山變像(十七1~13)})的就是这三个门徒,这次耶稣仍要他们三个陪同。耶稣作这一选择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三人曾宣布决心与他共患难(20:22,26:35);现在他们只是被召来与他共同准备,但已经承受不住了。

我心里甚是忧伤(也不足以表达希腊词悲伤之深重;参可6:26)是《诗篇》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副歌(一位苦难中的义人仰望神的哀歌)七十士译本的重复,那里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几乎要死自然是表示他伤痛之烈(拿4:9),但也可能暗指他之所以如此悲伤是因为祂的死期近了。在此悲痛哀伤之时,耶稣十分愿意有门徒陪伴(马太特加上和我一同几个字以表达祂这种心情);神的儿子竟然需要三个渔民小子的“精神支持”(尽管至终失望,40节)──这真是“道成肉身”所形成的矛盾现象中最重大的例证了。

26:39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含有受难与死之意(参20:22)。这杯乃是神忿怒的杯(参启14:10),它原是我们该得的分,但神差遣主耶稣来到地上,就是要他代替我们喝这杯,也就是要他在十字架上担罪受死,故这杯也指十字架的死。

人们常常在耶稣面前俯伏在地(17:6;参路5:12,17:16),而这是圣经记载中耶稣唯一的一次俯伏在地。这表示他强烈需要向父神祷告。“我父啊”这一声发自肺腑的呼叫(参6:9{\LinkToBook:TopicID=153,Name=vi. 有關宗教儀式的教導(六1~18)},11:25-27{\LinkToBook:TopicID=192,Name=iii. 對耶穌呼召的真實響應(十一25~30)})将前面的描述所给人产生的卑怯感完全驱散,代之以神子对父的感情上的亲密交流和子愿时时遵父旨意的驯顺。

问题不在于耶稣是否应该接受神的旨意,而在于神的旨意是否要求必须承受这令人战栗的苦(见20:22{\LinkToBook:TopicID=248,Name=viii. 雅各和約翰:服事人的典範(二十20~28)}),抑或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所以,这节祷告词里交织着两种心情:明确的祈求和这祈求不被应允时的顺从——我们在祷告中往往只知一味要求,真应效法耶稣的榜样。关键在于要认清神的旨意的范围。耶稣的祷告是在探索神旨意的范围,绝对无意超出他旨意之外。

《路加福音》那里说:

22:43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  

22:44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这样的祷告是不是表明耶稣像我们一样的软弱,比如说是害怕死亡?在以前的分享当中我们已经说过,主并不是害怕死亡(相反主是主动舍命的),而是不愿意与神有片刻的分离。因为在十字架,主被神人共弃;而三位一体是时刻享受亲密的灵交的,这样的亲密灵交是主经常描述的(约5:19-23;10:30)。

26:40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26:41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 

儆醒即“保持清醒”,在这里和第38节里都是这个意思。

迷惑或译“试探”,在此指留给敌人趁隙而入的机会。

还没有面对死亡的考验,彼得他们就被瞌睡打倒了,他们已经忘记他们前面的火热。

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三个门徒面临的迷惑就是不认耶稣(31-35节),而他们现在不能随耶稣一同准备迎接苦难,就是他们将来经不起考验的原因。耶稣告诫大家,这儆醒二字的意义远不只是在此关键时刻保持清醒;肉体的软弱是基督徒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正如使徒保罗深刻的揭示(《罗马书》)

7:18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7:19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7:21  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7:22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注:原文作“人”),我是喜欢 神的律; 

7:23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7:24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因此需要时刻警惕,并按照耶稣在6:13所教诲那样认真祷告。

2、第二次祷告

26:42  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 

耶稣第二次的祷告比第一次“更进一步”,第39节的探问式的请求“倘若可行”,已转变为坚定的愿你的旨意成全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有三处与主祷文一致,这里重复6:10的话是第三处的重复(前两次为第39节与6:9用词一致:“父”,和第41节与6:13的一致)──耶稣实践出他对门徒的教训!

26:43  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 

3、第三次祷告

26:44  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这次耶稣没有责备,有的只能是伤心;尽管是最爱的三个门徒,尽管在他即将被捕的前夕,尽管他们曾经赌咒发誓。他深知人的脆弱。

马太在此记耶稣三次祷告,似有意拿它与第69-75节记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后事相呼应:在关键时刻跌倒正是彼得未能与耶稣一同祷告的结果。

26:45  于是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注:“吧”或作“吗”)?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26:46  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

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也可以译为“你们还在睡觉安歇吗?”用更通俗的话说是“你们怎么这么瞌睡呢?都到了什么时候了!”

我们走吧或许有人以为是要逃跑的意思,但原动词表示行动,指前进而非后退。耶稣现在要主动迎着罪人走去,因为父的旨意注定要藉他们的手去完成。耶稣在他整个受难的预言中使用了罪人一词,可看出他如此厌恶承受“这杯”的某些原因(37-39节)。

4、深入思考

主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我们的圣范。我们应当学习主放下自己的意思,将结果交给神,愿神的旨意成就。合神心意的祷告不是改变神,而是不断改变我们自己;不是叫神服从我们的意志,而是叫我们的意志服从神。很多的时候我们跪下来说“完全交托”,或者是“愿父的旨意成就”,但是刚刚爬起来,担子就又背负在自己的肩上,或者满心盼望神成就我们的祈求。

门徒们的软弱应当成为我们的警戒。血气之勇难长久,所以还是尽可能放下血气的火热、胆量、勇气、忠诚等等,单单仰望神,求神加力量,求神带领。正如以前的分享当中说的:“基督的精兵是一群深知自己软弱的人。正因为深知自己的软弱,才懂得不能依靠自己,应该依靠神。”

“客西马尼”还有一个意思是“压榨橄榄的石头”,是一块很重的长方体的石头。压榨橄榄的设备是一个圆形的石槽,巨石就悬在石槽的上面。摘下来的橄榄一层一层的叠放在槽里,然后放下悬着的巨石,橄榄油就被压榨出来。

我们的罪就像“客西马尼”,压在主的身上,甚至压出了他的鲜血。

八、反省反思

1、耶稣为什么选择在公元前后来到这个世界?又为什么选择十字架的酷刑?

2、犹太宗教领袖为什么要密谋用诡计除掉耶稣?他们为什么不怕神呢?

3、马利亚为什么用香膏抹主?为什么舍得使用极为珍贵的香膏?

4、犹大为什么要出卖耶稣?他出卖耶稣,神的救恩才得以成就,所以他多多少少有功于神的救恩计划,这样的说法对吗?犹大的毁灭是神定意弃绝他吗?撒旦无所不知吗?

5、基督教的两大圣礼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这两大圣礼?圣餐要表明的意义是什么?对待圣餐我们应当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什么?

6、彼得和众门徒血气的忠心给我们什么教训?

7、主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不是表明他跟我们一样的软弱,比如说害怕死亡?为什么说这个祷告是我们的圣范?

8、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这句话揭示了罪人什么样的光景?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应该怎么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十一讲:被捕与初审

读经:太26:47-75;可14:43-72;路22:43-71;约18:1-27

内容

一、被捕(47-56)

(一)、事件全貌

26:47  说话之间,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 

26:48  那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 

26:49  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就与他亲嘴。 

26:50  耶稣对他说:“朋友,你来要做的事,就做吧(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吗?)!”于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稣。 

26:51 (左右的人见光景不好,就说:“主啊!我们拿刀砍可以不可以?”) 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那仆人名叫马勒古)。 

26:52  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26:53  (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 

26:54  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 

26:55  当时,耶稣对众人(那些来拿他的祭司长和守殿官并长老)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26:56  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当下,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可福音》

14:51  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 

14:52  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二)、详细分解

自从耶稣晓示犹大他清楚他的打算之后(26:25),到现在才又记录犹大的行动。犹大一直没有停止积极活动,现在他的计划快要付诸实行了。表面看来,事情的进程似乎全操纵在犹大的手中,不过这几节的信息不断地告诉我们,是耶稣在掌握着整个的事态。如果耶稣不允许,他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阻挡事情发生;事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耶稣有意不去拦阻。

1、亲嘴卖主

26:47  说话之间,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 

本节指出犹大是十二个门徒里的那个犹大,不只是为了标明他的身分(14-16、25节等已显示得够清楚),而是要强调耶稣在第21节中的预言惊人地应验了。

犹大向大祭司和文士告密,使他们知道在客西马尼的私人花园中找到耶稣。犹太人的权威人士能够支配的兵力,只有圣殿的百夫长率领之下的圣殿守卫。但是蜂涌在犹大身后来到园中的暴徒,更像是一群要实行私刑的人,而不是有秩序的逮捕。

26:48  那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 

26:49  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就与他亲嘴。 

亲嘴,在犹太社会中,乃是一般做门徒的向老师(拉比)请安的方式,故在说一声请拉比安之后亲嘴,原是一项平常的事。不过,本节的亲嘴,在原文与前一节的亲嘴不同字;本节乃系一强调语,表示非常亲切的举动(参路15:20;徒20:37),由此更凸显犹大的虚伪做作。

由犹大的不光彩的举动想起了下面的经文:

《箴言》

27:6  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

《撒母耳记下》

20:9  约押左手拾起刀来,对亚玛撒说:“我兄弟,你好啊!”就用右手抓住亚玛撒的胡子,要与他亲嘴。 

20:10  亚玛撒没有防备约押手里所拿的刀,约押用刀刺入他的肚腹,他的肠子流在地上,没有再刺他就死了。约押和他兄弟亚比筛往前追赶比基利的儿子示巴。 

可以说犹大和约押借着光明正大的途径所进行的罪恶勾当,是箴27:6节最生动的注脚。

26:50  耶稣对他说:“朋友,你来要做的事,就做吧(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吗?)!”于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稣。 

《约翰福音》那里有更生动的记载:

18:4  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 

18:5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 

18:6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18:7  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18:8  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 

18:9  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面对叛徒犹大,面对口蜜腹剑的门徒,耶稣仍然以“朋友”相称,让我们看到主最后的努力;尽管犹大已经是一条道走到黑,宁死不回头。

神是爱,爱是神的本性。本性,就是指本来的、固有的特征;是不会因着条件、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本质。

2、劝阻反抗

26:51 左右的人见光景不好,就说:“主啊!我们拿刀砍可以不可以?” 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那仆人名叫马勒古)。

26:52  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26:53  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 

26:54  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

字为当时罗马的军事用语,按当时罗马军队的编制,一士兵的人数从三千到六千不等;十二营天使意即很多天使。

患难之中见真情,仍然是好冲动的彼得,挺身而出,英勇抗敌。他要誓死保护他的老师。  耶稣表面好似一个可怜无助的受害者,但他统掌全局的权柄却由此而大大地凸显出来了。

试图用武力抵抗的彼得错误地理解了当时的情况。耶稣并不是个可怜无助的受害者,急待周围人们保护。他之所以被捕是出于自愿,如果他需要帮助,他能召来的兵力何止几把刀剑。他面对敌人的阴谋,既不退却逃遁,亦不使用神力去挫败,只是基于他曾不断言及的信念,他的使命就是要受苦和被害(见16:21{\LinkToBook:TopicID=227,Name=i. 第一次宣布耶穌將受難(十六21~23)},17:22-23{\LinkToBook:TopicID=231,Name=v. 第二次宣布耶穌將受難(十七22~23)},20:17-19{\LinkToBook:TopicID=247,Name=vii. 第三次宣布耶穌將受難(二十17~19)}、28{\LinkToBook:TopicID=248,Name=viii. 雅各和約翰:服事人的典範(二十20~28)})。不难看出,经上所说的是耶稣这些话的根基,只不过现在被言明罢了。耶稣只会一心使经文应验,不会再作他谋。他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已经这样立志了。

耶稣的死亡是出于他自己的选择。如果他不愿意死亡,他不需要上耶路撒冷去,去参加逾越节;就是去了耶路撒冷,他也不需要随从抵抗的政策行事;即使在花园中,他也可以溜走,救自己的命。因为是在晚上,有许多人愿意把他偷运出城。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还可以呼求神的大能来除灭祂的仇敌。这末后数日中的每一步骤,越来越清楚地显示,耶稣是自己舍命,并不是别人把他的生命取去。耶稣的死并不是因为人的杀害,而是他自己拣选了死亡。

耶稣拣选死亡,因为他知道他的死是神的旨意。他走上这条路,因为这就是先知们预言的实现。他走上这条路,因为爱是惟一的一条路。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暴力只能产生暴力;一把出鞘的刀,只能引起另一把出鞘的刀。耶稣知道权力、战争、暴力与威势都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制造出另一连串的罪恶,诞生出一大群比它们本身更坏的子孙。他知道神的旨意只能在牺牲的爱中实现。历史也证明了他的正确;因为那些用暴力来捉拿祂,以暴力为荣耀,喜爱用刀剑沾染罗马人血污的犹太人,四十年以后,他们的城市受到完全的摧毁,这位不以争战取胜的耶稣,却永远活在人心中的宝座上。

3、门徒逃走

26:55  当时,耶稣对众人(那些来拿他的祭司长和守殿官并长老)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26:56  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当下,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耶稣的意思很清楚,他的教导若真是违背圣经的,或者引诱众人犯罪远离神,应当当众把他拿下,而不是在晚上鬼鬼祟祟的抓捕。

耶稣的不抵抗态度使犹太宗教领袖们的刀棒显得愈加不伦不类。耶稣从未领导暴动,他终日坐在殿里教训人,与其它拉比一样,把他这样的人当强盗对待,真是荒谬绝伦。正如耶稣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但即使如此,耶稣仍从中看到先知书上的话应验,他这里特指《以赛亚书》53:12“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的话。当下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应了另一先知撒迦利亚的话(亚十三7),耶稣在第31节里也已作了预言。

《马可福音》那里还特地记载了一个少年人:

14:51  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 

14:52  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一般认为就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正是因为他,我们才知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祷告的内容,因为彼得他们三个睡着了(26:40,43,45),其他九个门徒又不跟他们紧靠着(26:36-37)。

4、深入思想

这些门徒已经把他们的豪言壮语、赤胆忠心抛到了九霄云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逃命要紧!

危险没有来临的时候,常常会把危险想象得很简单、很轻松,常常会以为很容易就应付过去;真正临头的时候,才发觉是多么可怕!而自己是多么脆弱,几乎不堪一击!

很多信徒喜欢讨论一些诸如“假如耶稣今天就来(或者是明天),你会怎么办”的话语,大家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少不了豪言壮语、赤胆忠心。但是别忘了,这些仅仅是纸上谈兵,因为耶稣“今天”或者“明天”根本就没有来。

与其在这些纸上谈兵的话题上面浪费时间,不如抓住手中的每一个“今天”和“此刻”,多多认识神,多多学习神的话语,多多顺服神,这才是最实在的迎接主再来的应尽本分。“今天”或者“此刻”不顺服神,对神的话语没有什么兴趣,就别指望主再来的时候坦然见主!那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罢了。

二、初审(57-68)

1、序言

公会是犹太人的最高法庭,由文士,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民间的长老所组成,共有七十一个人,由大祭司担任主席。

像这样的审问,最低的合法出席人数是二十三位,并且规定所有的刑事案件,必须在白天审问,并且在白天了断。刑事案不能在逾越节的期间处理,只有宣告“无罪”这种案子,可以在这一日内结束,否则必须过一夜才能宣告判案,这样也许还有机会发发慈悲。再者,公会的决定必须在正式开会地点,圣殿区域内的秀斯东(Hewn Stone)厅,方为生效。所有的证据必须要有两个见证人的证明,并且个别审查,使他们彼此间没有接触。作假见证的人要被定死罪。在任何与生死有关的案件上,他们为了强调案件的严重性,往往警告见证者说:“见证人!不要忘记,在审问与金钱有关与生死有关的案件之间,完全是两回事。在与金钱有关的案件上若有差错,可以用金钱来弥补,但在与生命有关的案件上,你若犯了错,被告的人与他子孙的血,将要永远归在你的身上。”还有,在任何审问进行的过程中,以被告在法庭前陈述一切无罪的证据为开始,然后再提出他犯罪的证据。

这些都是公会自己的规则,但是因为公会急于要除灭耶稣,就很明显地违犯了他们自己规则。这些犹太人对耶稣已是恨到极点,他们要不择手段将耶稣置于死地。

当夜耶稣被带到该亚法那里,次日早晨又从那里解到罗马巡抚的官邸(27:1-2)。对这点四部福音书是一致的。至于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事,各书则有不同:《约翰福音》只提到了彼得不认主一件事;《路加福音》22:66表明,法律程序是拖延到清晨,即在彼得不认主的事发生了之后才开始的;马太则与马可一致,诉讼在夜晚,即彼得不认主发生之前,而最终的决议是在清晨才作出。

后来的米示拏律法规定,对死刑犯的审讯不得在夜晚进行,所以这次“审讯”可能分两段,先匆匆召集一个非正式的会议,决定对耶稣进行控告,而后在早晨公会全体会议上正式宣布决议。不过,照马太和马可的说法,这还是很像一次拖得很长的会议,直到天光大亮才作出了最后的决议。

犹太公会的这次审讯究竟是不是一次正式的“审讯”,或他们是否打算把它当成一次正式的审讯,都很难说。若是犹太宗教领袖的意图是以判处耶稣死罪为终了,那么这场审讯只能是罗马巡抚正式宣判前的一次预备会议(见27:1-2 )。

公会正式开会一般不在大祭司的家里,所以,尽管27:1表示(至少在审讯的末尾),公会的代表成员均已到齐,我们还是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场正式的“审讯”,而应看成是个临时召集的特别会议,目的是在以下几方面统一犹太官方人士的思想:第一,必须将耶稣处以极刑(这关系到犹太律法的问题);第二,必须制定一条最有效的策略去促使罗马巡抚宣判死刑(当然指控必须在罗马法律有裁判权的范围之内)。无论这次会议的正式地位如何,几位福音书作者的记述都令我们深信这次特别召集的审讯蓄意图谋,为要“治死祂”(59节)!

不过,马太除了揭露祭司们的卑鄙手段之外,显然还要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这是耶稣在以色列的最高领导面前,再一次宣告他弥赛亚使命的机会。这位遭官方镇压的可怜无助的受害者,实质上是新圣殿的建造者,是神的儿子,弥赛亚基督,又是那即将被尊封在神的右边的主。读者有目共睹这个场面,“审判大员们”才是真正受到审判的人,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在这个场面之外坐着沮丧的彼得,一方面耶稣毫无惧色地答辩,另一方面彼得却畏缩地否认,二者形成了醒目的对照。

2、带进大祭司的院子

26:57  拿耶稣的人把他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文士和长老已经在那里聚会。 

26:58  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直到大祭司的院子,进到里面,就和差役同坐,要看这事到底怎样。 

现在两位主角均已出场,耶稣在先,彼得在后。作者所以提出彼得,是让读者不要忽略这第二条线,同时对这两位“见证人”不断比较对照。院子里聚着的是那些与审讯无关的仆人和食客们;院子周围圈有围墙,想要进去并不容易。彼得是如何进去的呢?请看《约翰福音》的记载:

18:15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 

18:16  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 

这里的“那门徒”,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约翰,是耶稣最爱的三个门徒之一。约翰自我介绍他可以自由进出大祭司家的原因:“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解经家猜测,或许约翰在没有成为耶稣门徒之前经常给大祭司家送鱼,因此才得以和大祭司熟悉。当然,令人纳闷的是:为什么大祭司家的人指认彼得,而放过约翰?而且,约翰是唯一跟着耶稣直到十字架下的门徒?要知道约翰、彼得都是公开跟随耶稣的,也都是加利利人。我们说,只能是个奥秘,真正原因不得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一讲续一)

3、网罗假见证

26:59  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他。 

26:60  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总得不着实据。末后,有两个人前来,说: 

判处死刑按法律规定起码要有两个证人同意(民35:30;申17:6,19:15;这是所有犹太律法中的一条基本规定),就算犹太宗教领袖们处置耶稣的目的已十分清楚,他们也不得不考虑怎样才能使这项讼案成立。最重要的是,不管呈交罗马巡抚的对耶稣的正式指控是什么,它必须名正言顺地符合犹太的律法,所以犹太宗教领袖们才到处寻找假见证。

寻找一词用的是未完成形式,表示这一行动进行了一段时间。马太说他们寻找假见证,这话有待进一步说明:他们并非故意一些假的见证,他们需要的是任何可以证明他们的假话站得住脚的见证。但是,马太并未说第61节所指控的话是“假的”(不像《马可福音》中那么明确),而且马太特别提出两个人,似乎是要我们相信,虽然他们的“见证”曲解事实并含有恶意,但确是来自耶稣真正说过的话。

26:61  “这个人曾说:‘我能拆毁 神的殿,三日内又建造起来。’” 

圣殿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是最神圣的宗教实体,象征着整个服事与生活的中心。任何对圣殿不敬的话,虽未直接诽谤神的圣名,也构成了亵渎罪。

很显然各福音书中没有一处记载耶稣说过这句话,但显然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一些令人产生这种印象的话。与这句话最接近的,要算是《约翰福音》2:19的记述(照约翰的解释,那是耶稣预言他复活的事),那里耶稣对圣殿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但是马太(在谈到它应受的惩罚时)曾记载了耶稣关于圣殿被毁的预言(23:38,24:2),也描述过耶稣“反对圣殿”的态度(12:6,21:12-13),而《使徒行传》6:13-14记述司提反曾被宣称说过类似的话,更令人相信耶稣很可能曾被人理解为恐吓要毁坏并重建圣殿,从神学和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公会必须慎重对待祂这番话。“号召(即使是有条件的)毁坏‘这所圣殿’,不仅是损及圣殿的石头和金子,破坏它庄严肃穆的外貌,而且是毁掉民族的历史、希望,否定民族的价值、自我意识和自尊”。这本身就是亵渎和背叛。

从上面提到的章节中可以看到,耶稣深信他使命的后果之一便是神与其子民交往不再以圣殿为中心,圣殿将要由一个“比它更大的”来代替(12:6)。耶稣的教训中从没提到圣殿必将重建(可14:58说得清楚,新殿将“不是人手所造”)。神的子民组成的新会众,是全心集中在耶稣身上而不是一所建筑物。三日之内是表示短期,不应照字面理解;但是耶稣的门徒却马上从这话里听出是他对复活的预言(约2:21-22对此有所记述),这令人毫不奇怪,也或许是因为他们用心思想这话。

耶稣先被问及他“威吓”圣殿被毁,后又被问是否曾宣称自己是弥赛亚(63节),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讲出来,但是凡了解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待者都清楚这之间的联系。《撒迦利亚书》6:12说,这个(弥赛亚)苗裔将要“建造耶和华的殿”,把这话和《以西结书》四十章及以下几章所描述的异象放在一起来理解,就形成了人们普遍的期待,认为现存的圣殿被毁,而代之以一个新的尽善尽美的殿,将是弥赛亚时代的特征。所以说,大祭司在第63节提的问题是由第61节的话自然而然引出的推论。

很明显这个罪名歪曲了耶稣说过的。我们曾看到他正确地预言圣殿的毁灭,这句话竟被歪曲为他要毁灭圣殿。我们也看到他的确曾预言他自己要被杀害,并要在第三天复活。这些话竟被他们编织成祂说他要在三日内重建圣殿。

这个罪名是故意恶毒地误引、误解耶稣所说的一些话。耶稣对于这个控告完全不予答复。其实律法是站在他的这一边,按照律法一个受审的人,不能被要求或强迫他回答任何诬陷他入罪的问题。

4、终得把柄

26:62  大祭司就站起来,对耶稣说:“你什么都不回答吗?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 

26:63  耶稣却不言语。大祭司对他说:“我指着永生 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 神的儿子基督不是?” 

耶稣的沉默可看作是他不愿阻挡事件进程的又一例证(参23{\LinkToBook:TopicID=282,Name=v. 最後的晚餐(二十六17~30)}、36{\LinkToBook:TopicID=284,Name=vii. 耶穌在客西馬尼禱告(二十六36~46)}、53-54{\LinkToBook:TopicID=286,Name=i. 捉拿(二十六47~56)}),因为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迹象看来,耶稣满可以否认他曾说过那些威吓圣殿的话。但是,除这点之外,马太还从耶稣的沉默中看到了《以赛亚书》53:7的应验。耶稣的沉默令大祭司以为他是接受了对他的控告,因而进一步坚持这一说法的神学含义。

我叫你起誓告诉我是一种不常用的正式说法(参,王上22:16,那里有类似的旧约定式),是以神的名来迫使一个人作出诚实的回答时使用的。这样,审讯就达到了高潮,耶稣将以自己的回答作出具有决定意义的证言。即使(按照在5:34-37中所阐明的原则)耶稣并不同意用“起誓”的方式来逼人回答问题,现在他也很难拒不作答了。

其实耶稣已不打算再保持沉默,因为大祭司的问题一针见血地触及到他本人正要重申的使命宣言,并且为他的重申提供了极为适当的基础。耶稣是不是(弥赛亚)基督,这个问题在第61节当众控告他之前,就已经成了公开讨论的题目(见12:23;21:9-11,15;22:41以下等),而且犹大肯定早已向官方领导人汇报过,究竟门徒私下里就此问题说过些什么话。神的儿子虽不常用来称呼弥赛亚,但此处并不代表什么新概念,《撒母耳记下》7:13-14曾说大卫的子孙“必为我的名建造殿宇”,“他要作我的子”等;基于这些经文(再加上诗二7),至少昆兰社团的成员都有弥赛亚就是神的儿子的概念,何况这一概念也是耶稣公开传讲的内容之一,虽然有时说得并不十分明确(见21:37{\LinkToBook:TopicID=258,Name=(b) 兇惡園戶的比喻(二十一33~46)})。该亚法的问题的用词(特别是《马可福音》的记述)使人觉得简直不像一句冷冰冰的审问:“就是弥赛亚吗?”(你,这令人厌弃的罪犯、可怜虫!)罗梅耶将这提问贴切地描写为“充满怒气或讽刺挖苦”。

我们已经看到耶稣再三的警戒、嘱咐他的门徒不要告诉别人,他是弥赛亚。大祭司怎么晓得问耶稣这无法避不作答的问题呢?可能是犹大供给他们有关于耶稣的资料时,他也告诉这些权威人士耶稣自己对弥赛亚的启示;可能犹大是故意不肯守住耶稣交给门徒必须遵守的秘密。

26:64  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大祭司的话虽极尽讥讽之能事,却正好符合了耶稣所要自宣的话,故耶稣用你说的是几个字肯定了大祭司的话,固然显得“有些勉强且不那么直截了当”。耶稣的回答之所以勉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耶稣不赞成这种起誓的形式(见63节),另外还因为大祭司对他所用的词句的理解(特别是对其中政治含义的理解),与耶稣心中弥赛亚基督的角色相距甚远。所以,耶稣一方面并不拒绝他们授予他的称号,但同时又进一步对其含义进行解释:然而我告诉你们……。他的解释使整个弥赛亚的概念超出了犹太人在地上搞政治的范畴,而升华为在天上掌握大权,而且将“基督”的称号悄然代之以人子

坐在右边的说法是《诗篇》110:1节的重复,在22:41-46里已经谈到,但在这里指明此即耶稣。那权能者一词是犹太人为避免直接呼神圣名而用的一种虔敬的表达法(这就是用来揭露耶稣说僭妄话的关键词语,65节就说出他正是因此而被指控)。驾着天上的云降临的说法(且与“人子”相联)正是《但以理书》7:13的重复,在本福音书24:30里已说过。从旧约的材料看,那句话实际上是说人子在天上得到权柄和荣耀,并非降临在世间。因此在这里把它与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并提,两个短语说明同一个荣耀而尊贵的境界,并不是说一前一后的两种情况或两件事。“后来”(应为从今以后,表示一个新阶段由此开始,23:39和26:29均同此)一词更是上述理解无误的左证。

审问耶稣的人确实将要亲眼看见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为就在几个星期之后(更不必说以后教会的成长壮大了),他们即将看到,他们原以为已被除掉了的“那个说僭妄之言的人”,竟然坐在最高的位置上掌握最高的权柄。

于是,耶稣在此第一次当众声明他是谁,他这次的自宣与人们一般理解的“基督”的宣告,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耶稣的话等于给了大祭司梦想不到的更有力的把柄。

26:65  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他说了僭妄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这僭妄的话,现在你们都听见了。 

26:66  你们的意见如何?”他们回答说:“他是该死的。” 

撕开衣服原系犹太人在哀恸或悲愤时的一种表示,惟大祭司连死了家人也不可撕开衣服(参利10:6;21:10),仅在听到僭妄的话时可算例外。

僭妄的话,意即诽谤、亵渎神的话。

你们的意见如何?意即“你们如何宣判?”

他是该死的,犹太人当时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所以公会宣判耶稣该死,并非真正法律上的判决。

注意:大祭司等人定主耶稣的罪,不是因为他“是”神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见证”他是神的儿子。他们根本就不想去证明他究竟是不是神的儿子,只不过要找一个定罪的借口而已。

在旧约里,凡亵渎神名的要用石头打死(利24:10-23),所以犯了严重罪行而被处以死刑,在犹太律法中是有坚实基础的。撕开衣服的仪式表示事情十分严重,否则绝不许可大祭司有此举动,即使为表示个人的深切悲恸也不行(利21:10)。

至于耶稣的话怎么亵渎神了,看法则有不同。耶稣本已十分小心不去提神的名(见64节注释),后来米示拏给亵渎下的严格定义就是 “随便提神的圣名”。自宣为弥赛亚怎么是亵渎神呢──何况说的本是真情!但是,当时的形势十分恶劣(既遭神子民的领袖唾弃,又与门徒隔离,孑然一身,孤立无助),在那种情况下自宣是神的受膏者,很容易被指责为亵渎神名,特别是宣言中还有“神的儿子”的称号,再加上第64节的话(坐在神的右边且有荣耀),整个宣言确实像是“侵犯神的特权”──当然如果所说属实,就不能这样看了。所以,耶稣的话给那些官方首领只留下了两种选择的可能,或承认耶稣的自宣,或控告祂“亵渎之罪”。他们显然毫无困难便作出了选择。

大祭司这次撕裂的是衣服;后来撕裂的是心肺,而且哀哭切齿,是在那永远的火上!

5、侮辱耶稣

26:67  他们就吐唾沫在他脸上,用拳头打他;也有用手掌打他的,说: 

26:68  “基督啊,你是先知,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  

原文直译:“基督阿,向我们说预言:是谁在打你?”

严格地说,他们应该是指那些刚刚为耶稣定了罪的官方人员(马可则提到,“差役们”,即“仆人们”也参加了)。有人认为那些举动恐怕不合祭司的身分,但德瑞特解释说:第一,他们如果不作出如此外在的行动,便不足以表明与耶稣的“亵渎行为”划清了界线;第二,他们叫耶稣说预言打你的是谁?(可十四65解释说耶稣的脸被他们蒙住了),本身就是要测验耶稣的宣言,因为耶稣若是弥赛亚,应该能说出来。至此我们应该很清楚,他们本是一群包藏祸心的乌合之众,进行的根本不是什么正式的“审讯”。马太从他们对耶稣的虐待及耶稣的缄默中(63节)看到神仆预言再次应验(请看,赛50:6)。此外,耶稣又再一次以行动示范他在5:39中告诉门徒的原则。

6、小结

无论如何,大祭司的问题是要他起誓回答的:“你是弥赛亚不是?你自称是神的儿子吗?”这是耶稣受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刻。我们也可以说整个宇宙都在屏息中等待着耶稣的答案。如果耶稣说:“不是”,试炼就过去;也没有人会控告他。另一方面,如果他说:“是的”,等于他自己签署了死亡证书。只要一个简单的:‘是’字,就可以使十字架完全和不可避免地临到。

耶稣可能稍停了一刻,再一次忖度这重大决定的代价,然后他说:“是的。”他更进一步地引证《但以理书》七章十三节,生动的说明神所拣选的最后的得胜与王权

他十分知道他在做些什么,实时掀起了一阵亵渎的喊声;大祭司等人的外袍在人为的歇斯底里的恐惧中撕裂,耶稣被定了死罪。

然后接下去有人吐唾沬在他脸上,用拳头打他,用手掌打他的脸,讥诮他。甚至连表面上的公义也忘记了,犹太权威人士憎恨的毒素整个爆发出来。那天晚上的聚集是以公义的法庭开始,结果却变成憎恨的疯狂发泄,连一点表面上的公义都不想维持。

直到今天这样的事实仍旧存在:当一个人与基督面对面的时候,他一定不是恨主,就是爱主;他若不是降服于主,就是要除灭主。没有一个知道耶稣基督之要求的人,可能有中间的路线:他若不是主的忠仆,便是主的仇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7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