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485|回复: 5
收起左侧

《过犹不及》:耶稣会把『界线』设在哪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4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犹不及》:耶稣会把『界线』设在哪儿?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op_psychology/S_Boundary.htm

张逸萍

克劳德(Henry Cloud)和汤森德(John Townsend)两位基督徒心理学家所出版的《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How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是一本获奖书,畅销风行,深受好评。之后更繁衍了一大堆:《为孩子立界线》(Boundaries with Kids)、《为婚姻立界线》(Boundaries in Marriage)等书籍,而且继续获奖。

「虽然基督教心理学仍多少带著世俗心理学的瑕疵,但克劳德却不一样,他的写作是良好的。」这样的话,我听过不止一次。

正人君子、近似基督徒

某程度上,似乎确实如此,因为《过犹不及》书中没有推动性革命、没有新纪元冥想;不但如此,且大有「正人君子」风范。书中强调自己的界线(boundary),不必过份为别人牺牲,不能让别人占便宜;但是作者们也讲到自己有责任,不能只对别人说『不』,也要对自己说『不』。[1]

该书开始时说:「不清楚自己生命的责任(responsibility)和主权(ownership),就是界线问题。」[2] 对非基督徒而言,这句话绝对合情合理。但是,基督徒呢?圣经说:「……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 神。」(林前六19-20)换言之,基督徒不再拥有(ownership)自己的生命,他的责任(responsibility)在于荣耀神!

我是不是吹毛求疵,鸡蛋中找骨头呢?

作者们说:「在法律上,产业的主人要对自己的产业负责任;不是主人的话,他没有责任。」[3] 这话让我想起一句中国俗语:「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非基督徒而言,只要你扫了自家门前雪,你就已经尽了责任;他人瓦上霜当然不必管,甚至他人门前雪也不是你的责任,否则正是「过犹不及」之意。

可是,基督徒呢?

基督徒都应该听过「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十25-37)。这位撒玛利亚人没有责任照顾那落在强盗手中的人,不但不需要包裹他的伤口,更没有责任为他花钱,送他到店里养伤。可是,圣经说:「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罗十三8),我们怎么可以画清楚界线(boundary)说,我只需对你好到「这地步」,超过了的话,在我的界线之外,我没有责任,否则就是过犹不及了。

边界设在哪儿?

克劳德和汤森德引用「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2)和「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加六5)说明我们每人都当为自己每天的『担子』负责任,然后『重担』却应该互相帮助。但是,有一些人「将『重担』当成每天的『担子』,所以拒绝别人帮助;或者把自己每天的『担子』当作『重担』,所以自己不去背负。」[4][1]

作者们这个道理不错,这也正是我们每天和其他人相处的困难。我们有没有要求别人太多?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别人有没有要求我们过份?占了我们的便宜呢?界线在哪才合适?

作者们说:好的界线,帮助「良好的留在界线内、恶劣的在外」,良好的就是「培育我们的」,恶劣的就是「受伤我们的」。[5] 基督徒怎样决定好坏?谁的标准?圣经中和历史上,有多少人是「为义受苦」,但神说,他们「是有福的」。(彼前三14)「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 神看是可喜爱的。」(彼前二20)

作者们有一个例:一对父母向他求助,因为他们25岁的儿子不爱读书、滥用药品、与坏朋友为伍。作者们说,父母应该明白,这儿子没有问题,问题是父母不能和儿子设立界线。[6] 作者们的意思大概是说:让孩子自己闯闯祸,得个教训。但是父母能做得到吗?完全不再管这个孩子,是对他最好的吗?对自己最好吗?应该管制他多少?帮助他多少?放手多少?在决定之前,是否应该祷告求神指引呢?

作者们又有一个案:珊蒂的母亲要求她回家庆祝感恩节,但她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她若不回家,母亲会生气;若回家,自己不开心。作者们最后的劝导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感觉负责任。[7] 言下之意:珊蒂应该做那些让自己开心的事,不必管妈妈的感受。至于这个例子,恐怕当事人的文化、性格、背景都会影响她的决定,很难有一个肯定的正确答案。身为辅导的作者们还忘记了请珊蒂考虑耶稣怎样想?

曾经有一位圣经辅导员对我说:「如果你所设立的界线,能和主耶稣所设立的一样,那么你就去定界线吧;若不能,最好不要设定界线。」在人际关系上,人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界线的,却是:界线设在哪儿?美国基督徒有一句流行句:「耶稣怎么做?」(WWJD,What Would Jesus Do?)也许,现在可以改为,如果耶稣在这里,「耶稣会把界线设在哪儿?」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偏重对别人说『不』

文首提到,《过犹不及》不但鼓励我们设立界线,也讲到自己要负责任。诚然这两方面都重要,但是读此书给人的感觉是,它偏重:不要让人占便宜,不必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所以要学习说『不』。

例如,作者们说:「最基本设立界线的字,就是『不』」。[8]不但成人,孩子亦然,孩子的第一个设立界线的字,就是『不』。[9]

第六章标题为「对界线的迷思」说,读者误以为,设立界线可能的后果是:我自私、不服从、他人会受伤我、我会受伤他人、我生气了、引起内疚等。[10]如果有这些「后果」,可见书中所强调的界线是对别人说『不』,而不是尽上自己应有的责任,或对自己说『不』,否则不可能有这样的「后果」。

第十一章标题为「职场和界线」,列举了一些职场问题:替别人做他应该做的事、加班时间太长、难以相处的同事、和老板冲突等。[11] 这些例子亦说明:设立界线时,最需要关心的是:老板和同事不能欺负我,占我便宜。

网上书商介绍《过犹不及》,有一段吸引读者的话,说:「你的生活失控了吗?别人老是占你的便宜吗?你很难向别人说『不』吗?你因为神没有回应你的祷告而失望吗?」[12] 可见,关心自己的利益,仍是大前提。





圣经怎样讲?

克劳德和汤森德又说:对真正有需要的人,你也需要设立界线,这样做,虽然可能叫你伤心,但是「你的能力有限,你需要适当地说『不』。」[13]

某程度上,这句也算合理,但这是一个普通常理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某处地震,我们不可能独自一人把所有房子重建,我们只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有家人、同学、同事欺负我们,占了我们的便宜,我们忍了一次,又一次。。。

圣经怎么说呢?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要爱你们的仇敌,……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 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38-48)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 凡事包容……」(林前十三5-7)

「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罗十三8)

「为甚么不情愿受欺呢?为甚么不情愿吃亏呢?」(林前六7)

「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著∶「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十二19)

「『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十八21-22)

做得到吗???

我认为,没有人今生在世界上可以做得十全十美,否则他就「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样」,但是,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放弃这样做,或者反对这个圣经标准。所以这是一个『方向』的问题。虽然一生未得完美,我们每天还是求主帮助我们向「像天父、像基督」的方向迈进。

的确,《过犹不及》的标准比较迎合人性,因为它鼓励信徒们顺著「人的常情」去做,以至和圣经标准背道而驰!

我曾在「自爱、自尊、自信」文解释为什么「自爱自尊自信」和圣经教导相反。现在「设立界线」的问题和「自爱」的问题,完全一样:

完全没有界线<<<===========================================>>>百分百坚持界线


↑         ↑         ↑


你一定是在标度上某处


<<<======


圣经叫你少爱自己、多让步、情愿吃亏、不怕牺牲


======>>>


《过犹不及》鼓励你更爱自己、保护自己、不能吃亏

可见,它和圣经是背道而驰!



*** 在此必须一提,这里所讲有关迁就别人的事情,绝不包括那些犯罪得罪神的。例如,老板吩咐你撒谎、男孩子要求女友和他上床、朋友请你代散布谣言等等。



摆脱不了流行心理学

克劳德和心理学有一个颇为奇怪的情结。他说,作为一个基督徒心理学家,他曾经挣扎。他曾尝试以「标准」基督徒答案去帮助人,但最终不过是「约伯记所讲的『无用的医生』」;他也尝试将心理学理论以「基督教」外衣包装,但是,一样没有功效。之后他向神呼求,于是他带悟了一些道理。[14] 事实上,我相信克劳德是一位诚诚实实的真理追寻者,而且有创意。但因他的背景,他实在还没有摆脱心理学。所以,不难发现《过犹不及》中带有流行心理学。

例如,在第四章标题「界线的发展」里,克劳德和汤森德说,这是早年经历的影响,婴儿慢慢知道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个体,开始学讲『不』。界线受伤也是来自最早的几年。所以父母应该管教孩子,也不能过度约束。[15] 这是佛洛伊德派哲理,和今天的「人人都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同一路线。

又再举一个例:作者们说,对别人的需要,抱挑剔态度,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对自己同样需要的憎恨,「投射」(project)到其他人身上。[16] 这又是另一个佛洛伊德理论。

作者们又说,有一些事情,我们做了之后,会有内疚感,因为我们内心有「父母权威性的良心」(parental conscience)。但为了要突破它,我们必须「自找内疚感」(acquire guilt)。[17] 除了未必合圣经之外,这是「沟通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理论。

更可惜的是,流行心理学和新纪元思想界线不分,所以作者们也多少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例如他们说: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和表达自己是怎样的。诚实表达你是怎样的,就是圣经讲的正直美德,或者合一。」[18] 自己本来的面目一定是好的?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做我自己!」「我就是这样的!」「活出真我!」这这些话不但不合圣经,而且是一个新纪元思想,请见「真我假我: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交汇之处」。



胡乱引用圣经

虽然克劳德认为圣经的标准答案对生活是「无用的医生」,他仍然常引用圣经,以包装他的理论。可是,对圣经稍用功夫的人,都能看得出他的错误。

例如,他说我们都应该设立界线,因为「界线为我们的灵魂下定义,又帮助你保守和维持它」,他引用的经文是:「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19]可是,圣经上文说:「我儿,要留心听我的言词,侧耳听我的话语,都不可离你的眼目,要存记在你心中。因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医全体的良药。」(箴四20-21)圣经的意思是:应该将神的话存记在心里,以至我们的心思意念,都合圣经,继而影响我们的一生,不是指坚守界线!

当作者们讲到『不』是最基要的界线字眼,他引用「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五37;雅五12)。[20] 当圣经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它教导我们不可起誓,因为基督徒本来就该诚实,不可撒谎。圣经绝对不是说,要把你的界线表达得清清楚楚!

还有一个例:作者们说「如果我们爱和尊重那些对我们说『不』的人,他们也会爱和尊敬我们的『不』。」这就是圣经所说的:「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自由产生自由」。[21] 可是这经文讲的自由,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圣经上文讲到以色列人的帕子还在他们心上,他们若归向主,就得揭去。



边界和上帝

基督徒心理学家引用圣经,不管上下文,只求适合他正在讲的道理,并不是新鲜事。但克劳德和汤森德更进一步说上帝也设立界线,因为上帝和 的创造物是分开的。而且三位一体的每一位都各有自己的责任。[22] 上帝是值得敬惧的、全能全智、无与伦比的创造主和统治者, 不需要遵守作者们所发明的「界线之律」!难道圣父有可能对圣子或圣灵说:「这是我的界线,你不要『捞过界』!」我们不能不知轻重,本末倒置。这是亵渎!

在第十三章,标题为「上帝和界线」,作者们说:「 留下工作给我们,只有我们才能做」。[23] 的确, 对我们有吩咐,例如大使命「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二十八19-20),但我们不过「与 神同工」(林前三9),我们浇灌,神叫它生长(林前三7),不是说「只有我们才能做」。

作者们又说:「上帝尊敬我们的『不』。」[24] 诚然,神并不勉强我们,但不是因为 受制于「界线之律」,却是因为人心硬,所以神「任凭」(罗一24,26,28)我们。多可怕!与其在神和我们之中设定界线,我们应该说:「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诗十九13)。

作者们说,我们也应该尊敬神所设定的边界,就是不做神不喜欢的事情,但不是因为罪咎感,是因为爱。[25] 克劳德和其他基督徒心理学家一样,非常不喜欢罪咎感,但是圣经说:圣灵「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依著 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林后七11)所以罪咎感不一定是坏事。这样的教导只有叫人良心更麻木!



其他人的评论

文首讲到,一般基督徒对《过犹不及》一书,似乎都是一味称赞。但若仔细找一下,仍是有能从圣经角度批判的人。下面是一些语录:

「设定『界线』的心态……助长了人固有的自我中心。人自然就会保护、爱、滋养、珍惜自我和自我的利益。……他需要学习的,不是『设立界线』以保护自己,却是怎样钉死自己,毫无保留地事奉基督。」[26]

「《过犹不及》是另一个例子,见证心理学教导已经渗透了今天的教会。……设立『界线』不合圣经、吝啬小气、自私,叫人偏离那全备的神的话。 」在此网上书评之后,很多读者留言,投诉《过犹不及》一书助长了他们的子女的自私行为。[27]



结论

似乎正派的基督教心理学书籍,实在仍有不合圣经之处,但愿中国基督徒能有更多的分辨能力。






请继续阅读﹕「《改变带来医治》不明白「上帝形像」为何物」







[1]首先,作者们忘记了「 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就是拯救我们的 神,是应当称颂的!」(诗六十八19)所以无论自己的或别人的『重担』有多大,最后,我们有一位怜恤我们的主, 愿意帮助我们。但本文暂且不提这方面。


[1] Henry Cloud & John Townsend, 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How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46. [2] Ibid., p. 10. [3] Ibid., p. 31. [4] Ibid., p. 32-33. [5] Ibid., p. 33. [6] Ibid., p. 29-30. [7] Ibid., p. 108-09. [8] Ibid., p. 36. [9] Ibid., p. 73. [10] Ibid., chapter 6. [11] Ibid., chapter 11. [12] 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02B/bookfiles-02B7003.htm [13] Cloud & Townsend, Boundaries, p. 256. [14] Henry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How to Understand Your past to Ensure a Healthier Futu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xiii. [15] Cloud & Townsend, Boundaries, chapter 4. [16] Ibid., p. 60. [17] Ibid., p. 272.[18] Ibid., p. 37. [19] Ibid., p. 31. [20] Ibid., p. 36. [21] Ibid., p. 91-92. [22] Ibid., p. 35. [23] Ibid., p. 236. [24] Ibid., p. 236. [25] Ibid., p. 239. [26] Debbie Dewart, Boundaries: Political or Personal? (Irvine, CA: Discernment Publications, 1994), p 39-40. (Christian Discernment Ministry, http://www.christiandiscernment.com/) [27] Rick Crampton, “Boundaries: A Book Review” (http://pastor-ricks-musings.blog ... es-book-review.html, April, 20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2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犹不及这本书,确实对我们的心理平安,很有帮助!我曾经以为,做基督徒就是要爱人的,其实我那样想是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2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过犹不及》
链接:https://cn.9marks.org/review/boo ... cloud-john-townsen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和约翰·汤森徳(John Townsend)著,《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How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Zondervan, 2017)。中译本由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出版2011年再版。

&#8203;&#8203;本站一般不评论《纽约时报》畅销书。但《过犹不及》这本书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文化界的欢迎,它还带有基督教色彩,对许多基督徒颇具影响力。这本畅销书真的能如它所说能改变人生吗?

《过犹不及》最早出版于三十多年前,后来经过更新和扩充。这本书的畅销体现在它的销量高达数百万册,衍生出多种资源(约会、婚姻、养育子女等方面的工作手册和课程),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谈论建立健康界线。对许多人来说,这本书显然探讨了一个既敏感又实用的话题。

《过犹不及》分为三部分:



  • 定义界线,建立界线的十大法则

  • 将其应用于家人、朋友、婚姻、家庭、工作......甚至上帝

  • 发展健康界线



什么是界线?作者将其定义为“个人合理的界线定义了你是谁和你不是谁,它们影响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体、心理、情感和属灵”。这本书声称,通过“解读界限十大法则,(作者)向你展示了如何为你的人际关系带来新的幸福和健康。你会亲身发现,合理的界限如何给你自由,让你成为上帝所造的充满爱、乐于奉献、有成就感的人。”(摘自书的封面)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宣言。它是真的吗?简单地回答:不是。《过犹不及》偏离了中心,对于基督徒来说其价值有限。在我看来这本书混杂了普遍恩典、常识和不合乎圣经的误解。它没有认真对待我们的堕落,也没有欢庆福音由内而外改变我们的力量。

先说重点:《过犹不及》不够深入。它把建立健康界线而不是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视为关键所在。

优点
这是我欣赏的地方:

作者显然希望帮助那些讨好别人的人来对抗取悦人这种难以长期承受的压力。他们正确地指出了“随时待命”的负面影响,多年来为许多人提供了咨询,并通过实例来说明他们的主张。我也很欣赏他们将圣经作为智慧的源泉,看到了地方教会在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问题方面的价值。

我认为第 4 章有几个很好的观点。他们警告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健康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他们警告父母不要过度控制,不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正确地指出,“上帝的心似乎特别贴近经历创伤之人。”(83 页)

你教会中的一些人可能因为这些优点而读过《过犹不及》,并且这本书处理了他们一部分取悦他人的动机。他们甚至会推荐这本书。对于这些人来说,对这本书的批评可能不太受欢迎。但你能否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辨别力呢?我认为可以。

缺点
对上帝的界线

虽然《过犹不及》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其应用很快就体现了“如果你给小男孩一把锤子,他就会对着世界到处敲敲打打”的古训。换句话说,“界线”为人与人之间的经历提供了一套不太稳定的解释学。

当把“界线”的概念应用到上帝身上时,它的破坏性就更大了。例如,在阐述“界线法则”第 9 条“活动法则”时,他们写道:“上帝会配合我们的努力,但祂永远不会替我们完成工作。那是对我们界线的侵犯”。(101 页)然而,保罗在神的工作和他的工作之间并没有划定这样的界线,他写道:“我也为此劳苦,照着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西 1:29,黑体为作者所加)

在其他地方,该书声称“上帝不会为了与我们建立关系而侵犯我们的界线。祂知道这样做会伤害我们对祂的信任。”(55 页)

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的经历与这一说法完全相反,罗得在天使的帮助下逃离所多玛(创 19:16)也是一个反例。若非上帝侵犯了我们的界线,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福音。然而,由于所有经文都是为了阐述“界线”的概念,所以作者就断章取义地摘取经文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为了支持“(上帝)尊重我们说不”这一说法,作者向读者举出了圣经中的例子——浪子、年轻富有的官和约书亚带领的以色列民(229 页)。这些故事是否说明了上帝“尊重我们说不”——还是说上帝在呼唤苦毒的长子(路 15:31-32)并警告门徒小心危险的陷阱(可 10:23)?作者引用圣经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但他们引用经文时却错失了重点。

邻舍的界线
心怀善意基督徒之所以不顾一切地阅读一本长达 352 页关于界线的书,是因为与罪人建立关系的确困难。他们在寻求帮助,而《过犹不及》提供了一些帮助。然而,当“界线”成为适用于所有关系的蓝图时,圣经中的共同体就失去了意义。

在第 5 章中,“界线的十条法则”试图取代真理。作者提出了这些法则,其中一些是明确的圣经原则,作者试图让这些法则看起来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读者会觉得,遵从这些法则不是遵从耶稣才是生活的关键。

圣经辅导协会(CCEF)的圣经顾问爱德华·韦尔契(Ed Welch)对关系界线进行了有益的批评:

界线......并不是关系中主导性的、指导生活的原则。相反,打破关系界线对于在基督里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基督徒要思考我们如何走进他人的生活,用爱给他们惊喜。我们和解、饶恕、掩盖罪过。我们为自己出于本能所划定的个人界线悔改,我们祷告祈求更深刻地认识合一,因为我们是一个身体连于元首基督。热切地渴望打破人际界线追求合一是教会的显著标志。

韦尔契并不是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永远不要说“不”,而是说当我们说“不”时,圣经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同的蓝图。这个蓝图就是:智慧的爱。

智慧的爱。不是空洞的爱,不是“像耶稣一样爱残害你的人吧”这样的爱,而是以祷告的方式,用上帝全备的智慧所更新的头脑去爱。当腓立比圣徒之间在关系上面对困难时(腓 4:2),保罗是这样为他们祷告的:“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地多知道神。”(腓1:9-10,强调为作者所加)

保罗祈求上帝赐给腓立比人智慧和悟性能够分辨是非地爱。哪怕保罗身为使徒他也不会自以为他已经有足够的智慧来消除他们中的分裂。他们需要神的干预。

这里有一个坏消息: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解决我们破碎的人际关系。每个情况都有其独特性,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分辨如何“爱我们的邻舍”。十条法则是不够的。

好消息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是我们的天父,祂乐意赐给祂儿女智慧。(雅 1:5)

智慧的爱是寻求他人的益处,那就是与上帝的联合和交通。但有时,智慧的爱可能是分开和祷告。其他时候——很多时候——智慧的爱是背负十架走近他人。毕竟,最完美的爱,就是这样的。

结束语
我的儿媳泰勒是个幸福的妈妈,她有五个八岁及以下的孩子。她的生活并不属于她自己。

最近,泰勒说:

“今天有许多声音告诉妈妈们,她们应该有一些自己的时间、照顾自己或“完全属于我的一天”,在这一天里没有任何打扰;她们可以从所有的责任中解脱出来。但这非但不会对妈妈的健康有益,反而会滋生出一种不满足和不知足的情绪,这不仅会破坏妈妈自身的心理和属灵健康,还会破坏她的家庭。”

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与罪人建立深刻的关系需要背负十字架。问题很简单,但也很难:我们是否相信上帝的良善,痛苦的顺服会带来生命,而毫无痛苦的悖逆会导致灭亡?

《过犹不及》试图为人们在关系中做(或不做)一些事情提供辩解。不过再一次,它不够深入。虽然书中有一些好建议,但以界线为中心的生活并不等同于以基督为中心、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

我的建议
我曾使用过爱德华·韦尔契的著作《亲爱的,别把上帝缩小了》(When People are Big and God is Small),受益匪浅。这本书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刚刚更新并重新发行。韦尔奇的书以福音为中心,在神学上前后一致,启迪人心,应用恩典,篇幅较短!

* * * * *

[1] Ed Welch, "Boundaries in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 22:3, 2004. Page 19. https://www.ccef.org/jbc_article/boundaries-in-relationships/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Book Review: Boundaries, by Henry Cloud & John Towns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ig_fish 于 2025-1-24 05:50 编辑

阿们,又阿们。


我会转贴这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4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成熟的基督徒,包括我寄几,很容易本末倒置,受益于改革宗结果为了支持而支持,以致于自己的言行反而拉垮自己支持的,当然也可能会为了反对心理学结果直接逢心理学必反……


读到好书,就当做宝……

国内教育环境很难有人真实写书评,对于属灵书似乎也是这样,要么捧和追,要么弃和批,很难平和面对。

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4-7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