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生活的律例(一)
日常生活的律例(一)
弟兄姊妹平安!我们的每日读经今天来到了利未记第十九章。简单来说,利未记十九章是诠释“圣洁国民”的精华所在,也是选民圣洁生活的实用守则。
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一章所讲的都是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看起来神有很多的规定,涵盖面也很广,实际上就是根据两个基本原则:神的圣洁(2节)与爱人如己(18节)。目的是要叫我们懂得怎样在神面前生活,对神、对人、对自己都有好处。
一、与神的关系(1-8节)
“我是耶和华”这一句话在这一章里一共出现了十五次,在每一个条例之后几乎都加上这句话“我是耶和华”。它基本的意思就是第二节所宣示的:“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
可以这么说,第十九章的每一个条例,都是在宣告神圣洁的本性;或者说,这些条例本就是基于神圣洁本性而有的要求,而不是为了彰显神权柄而有的苛求。神的子民有一个基本的义务,就是活出神圣洁的本性,因为神的子民就是神圣洁本性的见证人。
由这个基本宣示我们看见,神的律法是有目标的。律法不是一个生活上的限制,乃是要把人带回到神圣洁的属性。这属性是神造人的时候曾经赐给我们的,只不过在始祖犯罪之后,渐渐失去了。
所以耶稣基督的救恩不是要废弃诫命或是律法,乃是要救我们回归律法的圣洁和良善,但不是按着表面的仪文,乃是按着圣洁良善的生命。
紧接着“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这句话之后,神对百姓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当孝敬父母”,然后才提到守安息日和不可拜偶像的事,可见神是何等地看重孝敬父母这件事。
因此,保罗说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3),一方面它是人伦关系的基础,一方面也是对神所设立人伦次序的尊重。可惜的是,今天教会对于“孝敬父母”的真理讲得不够清楚,甚至于错误,以致于外邦人对基督徒有许多的误解。
接下来神要求百姓守安息日,以及不可偏向虚无的神,这两件事的总意就是要“尊神为圣”。安息日基本上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为人,一个是为神。
神设立安息日是要人可以歇息,要常常在神面前安息,亲近他。六日我们劳碌做工,第七日要休息(出23:12),神不希望他的子民一味为生活忙乱而失去安息。
但是在这里,神说这是“我的”安息日,为什么是神的安息日呢?因为安息日显明了神的主权和尊荣,所以神规定安息日要有圣会,以色列人在这一天,要放下所有的工作来到神的面前敬拜神。
神的子民必须有集体的崇拜,才能证明大家都在守安息日,没偏向虚无的神。所以圣洁生活不是独善其身,乃是与信徒团体互励互勉,诚心敬拜神。今天我们对主日实在应该抱持同样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别的神代替耶和华,不可有任何偶像,不然我们的愁苦必增加。献礼物给耶和华也当行得合神心意,不要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以免行在神心意之外,招惹神的怒气。(5-8节)
旧约所献的祭中,有一种叫平安祭,也称“团契祭”,神说:“你们献平安祭给耶和华的时候,要献得可蒙悦纳。这祭物要在献的那一天和第二天吃;若有剩到第三天的,就必用火焚烧。第三天若再吃,这就为可憎恶的,必不蒙悦纳。凡吃的人必担当他的罪孽,因为他亵渎了耶和华的圣物,那人必从民中剪除。”(5-8节)
这是一条奇特的条例,不是规定要如何献祭,而是在献祭之后,如何处理祭物的问题。按照律法规定,平安祭的肉,献祭者自己、家庭成员,好友邻舍,凡洁净的人都可以吃。
平安祭牲用羊或牛,体积相当大,通常一天吃不完,往往要延至第二天再吃。但为什么存到第三天,就会成为有罪了呢?因为把肉留到第三天的人,必定为人吝啬,缺乏慈爱怜悯,宁可让肉变质,也舍不得请别人吃,违背了爱人如己的精神,这种吝啬的态度神看为可憎!
二、与人的关系(9-18节)
“爱人如己”是律法最基本的精神,也是利未记十九章里人际关系最核心的概念。在本章中神两次提到“爱人如己”(18、34节),神就是爱,所以神要我们爱人,而且是要用爱自己的心意去爱人。神希望我们要与人常保持良好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就会更好过。
中国人讲究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神要我们做的却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7:12)。因此这一大段经文都是在诠释什么是“爱人如己”,什么是“爱的真谛”。
首先,爱是圣洁生命的实践:我们经常以为圣洁只是不犯罪,或是不被罪玷污,其实圣洁的内涵不止于此。圣洁是神本性的整体概念,而神本性中最伟大的部分就是爱,所以圣洁不是消极地保守,乃是积极地实践。
使徒约翰说:“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壹5:3)约翰明确指出:“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4:20)
其次,在爱人如己这样的诫命中,包含了两种对象:本国的子民及外人。本国的子民就是和自己有相同身分,相同呼召的人;就今天来看,就是神儿女们之间的爱。
神儿女之间的爱就是信徒最美好的见证(约13:34),世人不是由基督徒的言语来认识神,乃是从基督徒的见证来认识神,这见证就是基督徒之间的彼此相爱。
神特别提醒以色列人,要善待弱势的人,如寄居的和穷人;要对人有恩,做事不要太绝,总要留一些好处给别人。因此神规定,在收割庄稼的时候,要刻意留下一角给穷人,也不可以拾取遗落的果子,使贫苦人和寄居的可以存活。(9-10节)
这些要求就是恩慈——把恩典给需要的人,特别是那些无助的、软弱的、贫穷的,这也是爱人如己进一步的诠释。神是有恩惠的神,所以他也要神的子民以恩慈待人。
偷盗、欺骗、说谎、起假誓等都是损人利己的行径,信徒若有这等作为,就是“亵渎你神的名”(11-12节)。不可因邻舍相熟而故意占人家的便宜,也不可运用权势扣押雇工工钱,这些行动有损神的公义。(13节)
在人类历史的记录中,一直有弱肉强食的现象,强者欺压、剥夺弱者,即便到今天也没有改变。那是因为人性的堕落,以自我为中心,轻看了人性中的尊荣。
但在神的律法中,神除了要人在生活层面顾及弱势者的需要之外,也要他们在态度上谦和以对:“不可咒骂聋子,也不可将绊脚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神。我是和耶和华。”(14节)
在神的律法中,连聋子、瞎子都有他们的基本人权,不可以咒骂,也不可以故意为难。这种对人谦和的态度也是一种爱的实践,也就是保罗所说的“爱是不张狂”(林前13:4)。
施行审判时要行公义,不可因对象是穷人,为了同情可怜,或锄强扶弱而加以偏袒;亦不可因对象有权势而助纣为虐。圣洁的审判就是与别人分别出来,不偏袒或情感用事,专心了解,实事求是。(15-16节)
同时我们必须留意的是,在恩慈的实践中,包含了宽恕和接纳:“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17-18节)这些话都含有宽恕的意思,若没有宽恕,是不可能忘记仇恨的。
消极方面,神的子民要消除心中对弟兄的敌意;积极方面,爱人如己包含了积极勇敢地指正弟兄的错处。基督徒实在应当思想,该如何看待我们周围不同的人,如何用爱邻舍的心,见证神爱的宽广。
圣洁公义又有怜悯的神,求你让你的儿女们知道该如何在公义中彰显慈爱,在真理中行出真爱。愿你的每一个儿女都能与你和好,也与人和好,生活在神爱的团契里。奉靠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