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斗弟兄 于 2017-7-28 03:07 编辑
在我国西南从平原升高到海拔五千公尺高原的边缘,有个彝族人聚居的地区,称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分布几个省的彝族人最集中的地区,共有两百万左右。占整个彝族人口八百多万的四分之一。这个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后裔,历史悠久,不亚于汉族。人数是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然而,信主的比例并不高,约百分之3.7,低于汉族与苗族的比例。
十几天前有机会进入当地山区,亲自见识到当地人生活的状况,以及偏远山区麻风村建立的小学。此学校的来历开始于二十年前一位牧者,知道偏远的山上有一群麻风病人聚居的村落,从1960年代,将当地麻风病患集中在最偏僻的角落,称为康乐村。一般人听到这名字就知道是麻风村,没有人愿意接近。牧者为他们送药,认识了这个村里的人。眼见许多麻风病人的后代失学,或是牧羊、或是种地,或是游荡。就愿意留下来,将他们聚集,教导他们学业。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还是难以持久,总是要回到平地生活。长久之计还是需要办正式的学校。当地百姓要求牧者为他们找老师,上山来开办学校。这就是学校的起源。最开始的时候是借一处民宅,后来找了一块地,建立一间土房,就是照片中的旧房子。最后,在大地震后,村书记争取了一笔经费,盖了三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以及篮球场。成为当地步行两小时内唯一的小学。有了学校还需要老师愿意来教,外地人一听到是麻风村,就望风止步。有爱心愿意来的,一般待不下去,几个月就走掉了。牧者就从当地彝族青年中特意培养,从中学就鼓励他们继续升学,支持他们读师范,最后回到山区服务,一共培养了四位。如今留下来的有两位,学生有三十多位。
这次当地弟兄姊妹主办夏令营,筹备及带领的同工全部是当地彝族同工。来参加的有四十二位孩子。我们到的第一天,当地人杀了一头小猪,用彝族人待客之道,用松木条烧烤。烤完摆上来了后,一看,不知怎么下手,一块块有二三十公分大小。想找刀来切开吃。当地人说,彝族传统是手抓起来,大口吃肉。我们真是外来的土包子,还要用刀切。面对着青山绿水,饭桌就在学校大操场摆起来,山间徐徐凉风。一面吃一面聊天,真是别处找不到的高档待遇。
第二天早上,夏令会开始,学生由各地走来,我们开始欢迎、认识他们。节目有唱歌、讲故事、体育活动、吃饭、玩游戏、做手工。我负责的是讲故事。上台一看,学生年龄从四岁到十四岁都有。一下要把我平时准备的故事深度降低,到幼儿园的人也听得懂,十几岁的也不觉得乏味,那是有点难度。第一天我讲了睡梦乡中的「阿善与小雪球」的故事,小雪球在山间迷路,阿善把它找回来,与当地山区的环境相像。第二天我讲了「三棵树的故事」,一眼往窗外望去,山顶也是一棵一棵大树。故事与周围环境密切配合。一面说一面在黑板上画图,他们都很感兴趣。我向他们问问题,几乎是全班同声一起回答,好像我读小学时候回答老师问题的方式。在今天的城市里,已经见不到这种回答方式了。大部分是爱理不理。
山区的小孩子,体能比平地好,下课是就在玩抢球游戏,满​​场跑,半小时不觉得累。这也难怪,他们们当中有人每天走一小时半的山路来上学,再走同样路程回去。这样训练下来,体能必然比一般儿童健壮。儿童们暑假没有活动,都在帮着家里放羊、种地,一旦有夏令营,个个都很感兴趣。尤其他们本身都互相熟悉,相处在一起,总是喜欢打打闹闹,一刻也静不下来。这就是山区小孩活泼、好动的习性。
他们一般不怕生。有一位四岁的小女孩绰号叫「咸菜」,会主动找我问问题:「老师你住在哪里?」、「老师你每天吃什么?」、「老师你在做什么?」「老师你还会再来吗?」连这种问题都会问。营会结束回家后,我们在门口与他们握手送别,路远的就开车送他们回家。他们回去后,还要背着锄头、水桶出去帮忙农务。远远看见我,还会笑着招手大叫「刘老师!」我仔细一看,三个穿着绿色营会服装的孩子,连忙挥手向他们招呼。多么单纯的孩子。
学校的校长是彝族弟兄,已经在山上服务18年,每天山上山下跑来跑去,过去一趟要四个半小时,非得住山上。平地人爬不动的,还有骑马上去​​的。现今水泥路修好了,骑摩托车四十分钟。我曾经有个疑问,他没有任何关系,地方政府怎么可能让他来当校长?因为没人要去当。校长自己本来也曾一度想离开,当地家长苦苦哀求,一定要他留下来,因为这是他们子弟唯一能读书学习的希望。
由于接触福音早,当地学生,对信仰都有好感。但是没有教会,没有人牧养,生命也比较幼小。城里面的彝族教会传道人也不多,一般会众也很软弱,不太可能提供山上什么帮助。如何能持续培养主内老师?愿意奉献来到山地教导孩子?带领孩子认识主,最终能让他们长大了以后继续聚会,甚至回到家乡来服事。这是件极具挑战的事。
牧者耕耘了20多年,如今已近六十,造就出四位有爱心的老师。接下来呢?还有人能够继续这事工吗?牧者语重心长地说,他做了二十几年,没有人来接他的工作,也少有支持,他感到很孤单。我很同情他,但能说什么呢?只能把这负担带回来,与其他人分享,愿有更多的有感动的人,能参与其中。真能看到彝族福音事工能够更成长茁壮,结出累累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