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andeht 于 2014-11-24 08:19 编辑
序言 主编序言 「天道圣经注释」的出版是很多人多年来的梦想的实现。 天道书楼的同工多年前就一直思想要出版一套这样的圣经注释,后来神也感动了史丹理基金会的同工也有了一样的负担,决定全力支持本套圣经注释的出版,于是华人教会史中一项独特的出版计划就正式开始了。 这套圣经注释的一个特色是作者来自极广的教会背景,作者在所著作的范围之内都是学有专长,他们事奉的地点分散在全世界各处。工作的性质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基本上都是从事于圣经研究和教导工作,蒙神使用的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这套书中的每一本都是接受邀请用中文特别为本套圣经注释撰写,没有翻译的作品。因为作者都是出于中文的背景,所以他们更能明白华人同工的思想,所写的材料也更能满足华人教会同工的需要。 再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套书的作者虽然来自不同的教会背景,但都是属于整体的福音派立场,尽管每位作者在经文的解释上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所有作者都完全相信全本圣经都是神的启示,是绝对可靠的,是神救人的福音。 本套圣经注释在陆续出版中,我们为每一位作者的忠心负责任的事奉态度感谢主。我们盼望在本世纪结束之前全部出版工作可以完成,也愿神使用这套书帮助激励事奉的同工及弟兄姊妹,更加明白及爱好神的话。 主编 鲍会园
张序 邝炳钊博士的《创世记注释》出版,是今日华人教会的一件盛事,因为这本释经书为华人教会创立了一条圣经研究的新路线。它结合了最新圣经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实际有用的经文应用。由释经到应用加上附录,一共经过八个循序渐进的清晰步骤,叫读者参阅后不但对经文有全面性和深入的理解,更能把握到几千年前的一卷书的现代意义。读者读后必然像我一样,深深感受到旧约圣经,今天仍然满有新鲜感地、有力地向我们讲话。 有些释经书满纸学术,令人读后感到神的话语复杂,混乱和苦涩,望而生畏。但邝博士的释经书却能叫人喜爱研经,叫人因为明白神的话语而雀跃和感恩,叫神的道成为改变生命的活水泉源,这是一本有学术又能培灵的一本释经书,迎合了华人教会一直以来学术和灵命得着结合的渴求。 邝博士是一位出色的旧约学者、一位思路清晰的大律师、一位对神敬虔、待人真诚热切的好牧者,这一切的特点,在这本创世记的注释书上表露无遗。这本书流露了他的生命。 我为这本释经书,满有喜乐和向神感恩。学者、牧者和任何喜爱神的话语的信徒,必能从这本释经书得到很大的帮助。这本书也为华人教会的释经研究开了先河,成为日后其他释经书的典范。张慕皑博士 建道神学院院长 九龙城浸信会主任牧师
曾序 研究圣经之注释参考书有多种类型,较普遍的有两种:纯释经性的注释(Exegetical Commentary),对经文字词、文法、背景、结构加以研究,从而找出经文之原意,让读者掌握经义。另一种则是阐述性的注释(Expository Commentary),在解经之余亦同时将圣经作者的信息表达出来,这类型解经对信徒灵命堷育及生活实践有直接助益。 邝炳钊博士这本《创世记注释》可说是这两种注释的合并,然而却更超越这两类型式,为传统注释创新另一出路,在讨论经文、结构、字句注释,原意及应用外,还加上每段经文与其他旧约和新约之关系,特别是旧约如何引用该段经文,而新约又如何引用该段经文并加上了神学意义和新亮光,让读者得知创世记在整体圣经之影响和带出甚么样的神学信息。而最大特色则是其附录部分,包括从中东其他文化、中国传统、心理学及法律观点等不同层面,探讨每段经文的一些特别难题或有趣的事件,让读者得以认知和了解一些常问的问题,以及一些与今天处境相关的课题。而附录正是本注释最具特色和有价值的一部分,对信徒认识信仰及掌握疑难经文肯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迪,而对教牧传道人来说,这些资料可成为其讲章预备有极启发性的应用和提示。故本人深感本注释书可算是极具革命性的圣经诠释路线,为华人教会开创了一条全新注释圣经的清新路线。 这本注释乃反映作者是以一种「汇贯整合」的研经方法(Integrated Studies)来处理创世记,不期然反映了邝博士过去二十多年的学术训练及事奉背景之应用,他不单是专精的旧约学者,又是大律师、辅导员、神学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牧养经验的牧者,亦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和认识,故能使本注释内容极其丰富,1 范围极其广阔,包罗万有,诚然是邝博士心血研究结成之「巨著」。深信他这样努力的钻研成果,会奠定他是创世记研究与演绎的权威学者。 本人深信这本《创世记注释》是华人教会最切合时需的参考注释书,可帮助传道牧师在预备讲道信息时,更能掌握经文原义,而附录部分之讨论更引发他 / 她们的思绪,作进一步属灵及生活应用的讲解。同时对有心追求之信徒,在研经及准备查经资料及主日学课程时,可助他们一臂之力。求神透过圣灵藉这注释书,引领凡使用它的华人信徒、牧者,进入真理的奥秘和领悟圣经之奇妙处。更盼望邝博士在未来年日中,继续以此路线,诠释其他圣经经卷,贡献给华人教会。曾立华博士建道神学院教牧系系主任1 本书引用了六百零八本英文书籍和文章,中文则用了一百三十本书及文章。其中八十本中英文书和文章,乃是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出版之新作,可见邝博士对新近研究资料之敏锐触觉尤见宝贵。
作者序
作者序(卷一) 多数基督徒都同意,创世记十分重要和宝贵;它是圣经第一本书卷,为信仰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有助我们认识上帝、世界、人、罪恶等。 另一方面,不少基督徒都觉得创世记极不易懂。远在一千九百年以前,旅居在埃及亚力山大城的犹太学者斐罗(Philo),曾写了六卷书探讨创世记难懂的地方,单是论及第二至第十章这九章经文,斐罗便用了两卷书的篇幅,提出近二百条不可忽视的问题。1 创世记难题之多可见一斑。 这些「难题」自然是本注释研究的范畴,我们会尝试提出合理的答案;可是,这却不是本注释唯一的重点。因为圣经注释除了帮助读者明白圣经,更要鼓励、协助读者实践圣经。圣经的教训不该只是头脑的知识,还必须付诸实行。所以,笔者于一九七九年已提出解释旧约七大步骤:2 (一)经文研究。(二)文学技巧。(三)背景研究。(四)上下文。(五)经文原意。(六)新约引用。(七)经文与我。 这七大步骤可说是由研讨至应用,且包括新约对旧约经文新加的亮光。过去十七年,无论是教神学、牧会、作研究,笔者都采用上述方法解释旧约;经验愈多,就愈觉得这样解释旧约是正确的,且十分实用。今次撰写创世记注释也采用类似、但修改过的步骤。每段经文都从下列八个角度研究: (一)经文:比较各种中文译本,指出不同的翻译及其原因。 (二)结构:从文学评鉴学探讨经文结构和修辞学的特色。 (三)诠释:研究经文的「字」和「句」,尽量从该段经文的上下文、或其他相关经文的用法,找出其意思,并讨论难解的地方。3 (四)原意:通过上述三步骤,归纳经文原来的意思。 (五)旧约:探讨旧约其他经文如何引用该段经文,且比较类似的旧约经文。 (六)新约:新约如何引用该段经文,加上了甚么意义和新亮光。 (七)应用:以上述的「原意」、「旧约」、「新约」为基础,应用该段经文。4 (八)附录:从中东其他的文化、中国传统、心理学、伦理学、实用神学等不同的层面,研讨和经文有关的题材。5 譬如,创世记第一篇之贰的附录题目包括: (1)第一章的「日」是二十四小时吗?(2)创世记第一章有两种创造?(3)创造论比进化论不可信吗?(4)创世记第一章和科学有没有冲突?(5)将来在天堂有没有男女之分?(6)基督徒夫妇今天还需「生养众多」?(7)巴比伦的创造故事和创世记第一章之比较。(8)中国的创世故事。 第二篇之肆的附录则包涵:(1)从创世记第三章看人三种的个性。(2)和创世记第三章类似的中东神话故事。(3)创世记第二、第三章的文学类型。(4)创世记第一至第三章对「女性」的看法。 通过上述八大步骤,本注释一方面帮助读者明白创世记的意思,另一方面也鼓励、协助读者实践创世记的教训。这是笔者在慈爱父上帝面前的祷愿。 笔者更要向父上帝献上衷心感谢,因为祂帮助、赐力量给笔者,以致可以顺利完成这本注释。笔者特别向张慕皑院长和曾立华牧师致万二分谢意,他们在百忙中抽空为本书撰写「序言」,使本书生色不少。笔者感谢建道神学院同工(汤绍源牧师、林志仁先生)和同学(蔡雄生和王玉兰),义务担任「电脑顾问」,以致本是「电脑盲」的笔者可用电脑「打完」此注释。6 莫巨智同学和黎永明校友为本注释头几章润色修正,笔者十分感激。天道书楼出版部众同工肩负起本书编辑、设计、校对等工作,谨在此向他们致谢。笔者衷心多谢《天道圣经注释》主编鲍会园博士审阅本书初稿,以及他过去十多年来对笔者诸般鼓励、支持。最后,笔者更要向许书楚长老和史丹理基金会致谢,他们资助本注释,以及全套《天道圣经注释》的出版费用;他们这样做,为华人教会文字工作奠立新的里程碑,实是弥足珍贵。
作者序(卷二) 笔者在(卷一)的作者序已交代了这套注释的写作方法和重点,在此只就读者对(卷一)的回应稍作补充。 (一)有些读者奇怪笔者用这么多篇幅探讨每章经文的「结构」;这是因为我们首要责任是明白经文想表达甚么(「原意」),而「结构」却指出作者如何表达他想表达的意思,二者相连,不能忽视其一。 (二)有些读者或许觉得,用八个步骤解经是否必需?笔者这样做,乃盼望读者可以明白创世记的意思,不会极端地只按字面的意思去了解创世记,就如最近加拿大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为《和上帝告别:我否认基督教信仰的理由》。7 这本书轰动一时,因作者在四○年代至五○年代,是加拿大最出名的布道家,和葛培理博士齐名;但在这本书里,他指出为甚么他不再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觉得创世记里的创造记录有七大矛盾之处。如果细读这本著作,就发现他所谓矛盾的地方,乃因他极端地按字面意思去解释,故生错谬,难怪有读者指出,他犯了主日学生都不会犯的解经错谬。 (三)有读者提到他喜欢先看「附录」,再看经文的「诠释」;这并不是最好的做法,因为「附录」的结论乃基于内文研究,最好先读了内文再看「附录」。 另一方面,有读者觉得「附录」提出了不少有趣和实际的讨论,但似乎「点到即止」,不够深入。这是因为「附录」中不少题目都牵涉很广泛的范畴,而篇幅有限,无法更深入、详尽探讨。笔者希望这些附录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读者对这些题目的兴趣,自行进步研究。 (四)创世记最近是美国和加拿大热门的题目。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八日的《时代周刊》,封面以创世记为主题,且指出生命中常遇见的问题如出卖、妒忌、事业都在圣经第一本书卷找到。周刊里面的主题文章,集中报导美国公共广播服务社(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十次在电视讨论创世记,每次都由节目主持人莫比尔(Bill Moyers,他本是美南浸信会牧师,后来成为前詹深总统的发言人),和十位不同背景的学者讨论创世记。这掀起一阵创世记浪潮,出版了多本关于创世记的新书,8 各州都有人用不同形式讨论这本书卷,因发觉它很实际、对人有很大的帮助,和现代人有很密切的关系。9 加拿大最多人看的报纸《环球邮报》,也于1996年11月30日,用很多的篇幅刊登关乎创世记的研究。10 美国心理学杂志也访问翻译创世记的一位作者。11 无疑,创世记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卷,尤其是第十二至五十章的内容,不少和婚姻和家庭有关。12 这也是引发起今次创世记热潮的「导火线」。纽约犹大神学院一位教授面临离婚,他于是重读创世记,希望可帮助他度过危机。他邀请了几位小说作家,每月一次和他在神学院里的饭堂逐章讨论创世记。这消息传出去,《纽约时报》描述这讨论为「全市最精采的谈话」,电视节目主持人莫比尔参加了一次他们的讨论,该晚在寓所读创世记直至凌晨三时,就决定录制这十星期的电视节目。13 创世记的确可以帮助人面对家庭问题,如夫妇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兄弟姊妹的关系、遗产分配等;但是,这并不是创世记的主题。这本书卷的主角乃是上帝,14 而不只是族长各人;它记载上帝如何在族长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中,仍然兑现祂的应许。15 笔者撰写本注释时,一方面不能忘记创世记的实用性,尝试把它的内容应用于现代的婚姻和家庭;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探讨创世记的真正主角(上帝)如何兑现祂的应许,以致我们不会忘记那永恒的超越真理。16 (五)本卷的「厚度」比上一卷减薄,以致书本钉装更稳固及容易翻阅;本套注释也会因此由原定的三卷改作四卷。 最后,笔者除了衷心感谢父上帝赐力量给笔者完成本卷注释,也特别感谢主编鲍会园博士提供许多宝贵意见,以及天道书楼出版部为本书所付上的劳苦。另外,笔者也要向资助全套《天道圣经注释》出版费用的许书楚长老和史丹理基金会致谢,他们实在为华人教会文字事工作出很大的贡献。
作者序(卷三) 笔者撰写本注释(卷三)的序言,心里充满了感恩,因能完成「创世记注释」五分之三,全是上帝的恩典。若不是祂帮助,笔者不可能有机会和力量把研究创世记的一些心得与读者分享。除了感谢深爱我们的上帝,笔者也特别感激《天道圣经注释》主编鲍会园牧师阅读初稿,又提出宝贵的意见。天道书楼出版部为本书所付出的劳苦,笔者衷心感谢。笔者更向资助全套注释出版费用的许书楚长老和史丹理基金会致万二分谢意,他们为华人教会文字工作所出的贡献实在很大,使多人得益。 本注释(卷三),和(卷一)及(卷二)的格式略有分别,因删掉了「经文」一项,不像其他两卷每段首先讨论中文圣经不同的翻译;这删减有助节省篇幅。 笔者想在此再提出撰写这套注释背后的一些理念: 第一,有人觉得奇怪,近日西方强调「文本」(text)和「读者感受」(reader-response)的释经路向,为甚么笔者仍然如此着重圣经作者的「原意」?因为笔者相信上帝的话,不受时间限制,昔日作者写圣经之目的对今日的读者仍然合用,就如保罗所指出:「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罗十五4;其他经文包括:申六7~25,廿九29,卅一9~13;尼七73~八18;太廿八19;林前十6、11等)。作为基督徒,我们要遵守的圣经教训,就是上帝藉作者所传的原意。 第二,本注释所提供的「应用」,只是笔者主观的感受,不同人在不同的处境中会有不同的应用。笔者提出应用,只是抛砖引玉,引发读者自己去领受上帝宝贵的话语。 第三,本注释的「应用」是笔者从作者原意所得的领受,以及通过读者感受的角度释经得到的启发,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为何这样做?请参考笔者在冯荫坤博士六十寿辰庆贺文集所写的文章:「华人教会该考虑的释经路线」,17该文解明笔者获取「应用」的原则。 第四,笔者诠释各段经文时,并没有提及每段属于哪一种底本,也没有讨论这样「分典」的利弊,因已在(卷一)交代了笔者对底本学说的看法,且篇幅有限,不容许笔者这样做。如要知道赞成底本学说的学者如何划分每一段属于哪一个底本,可参考丘恩处牧师所写的注释。对这样「分典」的回应,请参考 Aalders、Leupold、Wenham 的注释;Aalders 的回应很清楚,又有说服力,值得细读。 本注释(卷三)是献给建道六九班班友。白驹过隙、寸隙难留,转眼间大家已离校三十载,盼望未来三、四十年照样同心、努力事奉。
作者序(卷四) 笔者存着感恩的心撰写这序,因能完成「创世记注释」五分之四,全是父上帝的恩典。若不是祂帮助,笔者不可能有力量撰写这套注释,特别是卷四乃在焦急等候手术期间完成。除了感谢父上帝,笔者衷心多谢《天道圣经注释》主编鲍会园牧师阅读初稿并指出错漏,也多谢天道书楼出版部为本书的编辑及制作劳心劳力。 笔者向资助注释出版费用的许书楚长老和史丹理基金会,再次致万二分的谢意。若不是许长老慷慨资助,我们这群《天道圣经注释》的作者不容易有这宝贵的机会,把研经的心得和弟兄姊妹分享。 笔者如此详细解释创世记,目的是让弟兄姊妹明白上帝话语的宝贵和实用,也藉此更认识上帝。18 我们越认识祂,信心就越加增,也更能面对生命各种的挑战。再者,笔者希望这套创世记注释能提醒大家重视按正意分解真道,不像下文的作者误解圣经。1998年9月1日有作者在《明报》的专栏这样写:19星期日放假,是上帝耶和华定下的规矩,《圣经》创世记写得很清楚,上帝工作了六天......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于是,后人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然后又工作六天,休息一天,循环到老,直至退休为止......但细读一下,其实《圣经》说上帝在第七日收工休息,并没有说祂在第八天又重新上班工作。真相是上帝有生以来仅连续性工作了六天,便放长假,不再上班开工......难怪人们放完周末假期,星期一上学上班时叫苦连天,不愿起床,因为过了第七天又从头做事,不是上帝的旨意,而是被人误读误导。这样解经漠视了经文写作的目的,又假设上帝创造宇宙后永不工作;这才是「误读误导」。 一些刚出版的书籍和创世记有关,值得一提的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位高级科学家合著的 Noah's Flood: The New ScientificDiscoveries about the Event That Changed History;20 作者用最新的鉴定日期技巧,证明主前5600年中东的确有一洪水浩劫。另一本是1988年10月出版的 The Hidden Book in the Bible,21 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希伯来文文学教授费文(Richrd Elliott Friedman);他认为「耶典」的作者写了三千句经文(由创世记至列王纪上),这和底本学说一向对该文献的范畴看法不同。这新书再一次反映了底本学说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不应毫无保留地当作金科玉律。 笔者最近读到英国有一个慈善团体,名为「生命树」,任何人捐出十英镑,这团体就在印度最需要树木的地方(Sambhar Salt Lake 南面)种植一棵树,藉此帮助该地的人活得更好。22 盼望这套创世记注释有助弟兄姊妹成长,不但自己得到主所赐「上帝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启二9),更能帮助别人得到「生命树的果子」。
作者序(卷五) 有人问一位传道人:「写书是否很开心?」他回答:「是,但不及写完那样开心。」23 笔者能够写完五本创世记注释,自然开心,但开心的感觉却不及感恩那样强烈,因笔者知道,能够完工,全是上帝的恩典;笔者衷心向父上帝献上感谢。在此也向《天道圣经注释》主编鲍会园牧师致谢,因他花时间阅读稿件,并提出宝贵的意见。笔者亦特别多谢资助出版这套圣经注释的史丹理基金和许书楚长老,若不是他出钱出力,华人教会不知还要等多久,才可有一套这样的注释。天道书楼出版部为创世记注释所付的心血也是笔者万分感激的。 有些读者奇怪,为甚么要用这么多篇幅讨论创世记一卷书?笔者这样做,因觉得圣经十分宝贵,值得花精神深入研读。这方面我们可以向虔诚的犹太人学习,他们尊崇圣经,视为至宝。就拿他们抄写圣经的过程为例:24 第一,必须用指定的皮革、指定的笔、指定的墨水。第二,抄写时只准用二百四十栏,每栏四十二行,每行三十个字母。抄错一个字母就要重新开始,因不容许有错。 由于要求如此严谨,现代的文士全职抄写一本摩西五经,约需一年的时间。一本「五经」售价约加币四万元,因材料昂贵(约二万元)。各地会堂把「五经」放在会堂中央的约柜里,每星期拿出来诵读,且用口去亲吻经文。25 如果「五经」因日久和常用而残旧破烂,或在火灾中烧毁了一部分,都不可以修补,要为它举行一个丧礼,把它埋葬。 犹太人这样尊崇圣经,因它是上帝的话,是绝对和正确的标准,26 这正是今日社会最需要的。笔者盼望这套创世记注释能挑动读者更爱圣经,愿意花时间和心力认识它。 著名释经者 Bengel 曾说:「你当全人投入去研究经文,又让全部经文应用在你身上。」27 年近八十的葛培理牧师回想他生平,也说:「如果我由头再活一次,必减少讲道,多研读......我会用更多时间读经,默思它的真理,不是为了预备讲章,乃是把它应用在我的生命里」。28 这是笔者撰写创世记注释的动机,不是为了讨论一些牛角尖的问题,乃是帮助读者应用上帝宝贵的话语,以及知道如何解释(尤其是解释旧约)。 1999年适逢笔者母校建道神学院百周年院庆,谨把本书献给曾在母校事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