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7776|回复: 40
收起左侧

基督徒的爱与恨(唐崇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 以基督的心为心

 

 

 

 

●大纲●

 

一场不同于以往的讲座

 

神的本质就是「爱」

 

爱罪人、恨罪恶

 

以基督的心为心

 

 

●经文●

 


    全世界没有一个宗教,历史上也没有一群有信仰的人,可以像基督徒这样唱诗!基督教的音乐,基督徒所唱的诗歌,实在是因为心灵深处受到神的爱的启发、感动,然后借着音乐的才干、恩赐所写出来的。在基督信仰和心灵感受所共同产生的音乐里面,有很特别的温暖、很特别的盼望和爱的成份在里面。这不是任何政治团体、学说主义、社会动力所能带来的果效,也不是其它一些没有神的启示、没有救恩的喜乐、没有赦罪的平安、没有来生绝对盼望的宗教系统,所能产生的艺术果效。感谢上帝!愿上帝赐福使我们作一个常常感恩、常常赞美的基督徒,因为上帝的宝座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根基的(参:诗廿二:3)

 

    「但你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单单这句话就非常非常感动人。「以色列」的意思是「上帝的王子」 (the prince of God ),真正重生得救的人都是神的儿女,他们经历了救赎、经历了赦罪、领受了新的生命,因此赞美上帝。上帝的宝座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根基,也就是「神在蒙救赎之人的歌声中作王」的意思;上帝在他儿女(神的王子们)的赞美称颂气氛中、敬拜中作王。

 

    今天许多教会很喜欢所谓「敬拜赞美」的聚会,但是他们所讲的赞美、所用的诗歌,不过是模仿韩国最近一、二十年一种不同于传统价值观的潮流,以至于他们所选诗歌的音乐价值、诗词的严谨性,都只是二、三流的,而不是最严谨的。

 

    如果你们好好研究圣乐,而且很严肃地去追讨、去探讨、去明白、去分析那些最伟大的作曲者(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代、浪漫主义时期)是怎样存着敬畏上帝的心写下诗歌,你会惊叹万分!其中所隐藏的美丽、隐藏的复杂性、隐藏的音乐价值,绝对不是人的思想、绝对不是人的才干可以写出来的。有人认为古代的音乐没有价值,但是也有一些很伟大的音乐家承认,虽然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受刺激的感受,但是他们音乐格式的严谨几乎是无懈可击。巴洛克最伟大的音乐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所写的音乐,可以说没有一个音、没有一个拍子是你可以再修改一点点的,那已经是近乎绝对完美的音乐,你稍微再改一下,巴哈的味道、完美的架构就受亏损了。

 

    继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之后,十九世纪是美国、英国很重要的一个奋兴布道时期,那个时候创作出许多福音布道诗歌,弥补了中世纪只重崇拜诗歌的不足。中古时期是很严谨的敬拜诗歌,布道、见证的诗歌则是到了十八、九世纪大大兴旺起来的,而廿世纪又产生另一种音乐时尚  --  团契性的短歌,只有一两句话一直重复、一直重复(可惜的是,廿世纪音乐的严谨性、价值、深度等等都松懈得多了)。

 

    「和众圣徒一向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弗三:18),把这句话应用在诗歌上,就是「与众世代、众民族的圣而公之教会的全体基督徒,一同明白他们怎样明白神的爱,并回应他们明白神的爱之后所产生的诗歌」。用这些历世历代众圣徒所明白的真理、所体会的救恩、所反应的感谢、所创作出来的诗歌来敬拜上帝的时候,那是非常非常喜乐的事情。有一次一位牧师对我说:「我教会的诗歌都是我自己写的,每一首都是我亲自领受神的恩典后的感触、感恩而写出来的,所以我的教会与我一起同心敬拜上帝,因为每一首诗词都是我自己写的。」我说:「这样不好。」「为什么不好?」 「你的教会会产生一个毛病,你的教会不会与众圣徒一同明白,而是只跟你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不长、不阔、不高、不深。」你们听得懂我的意思吗?我们不能够只跟一个人走。我们不能够只跟一个人同行,因为上帝的灵是在众时代、各世纪、不同民族蒙恩得救的人中间运行做工,以至于一位灵在圣而公之教会中间做工的时候,我们就要与所有的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何等的阔、何等的高、何等的深。

 

    你要特别谨慎那些说「上帝亲自启示我」的人,因为他们在一些好像很特殊的经历中间,无意地高举自己过于所有的人、无意地把自己和使徒们等量齐观,结果就建立了一个在历史中间几乎是别人没有、只有他才有的特殊权威,那么,许多的邪教就从这里开始了。所以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说:「如果你发现我所讲的东西不合圣经的时候,请你离开我回到圣经去。」这是神的真仆人!但那些说:「我讲的就是神的话,我所讲的一切都是特别启示。」那你就要谨慎了,因为我们不是与一个个人,乃是与历世历代的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阿们?

 

    愿上帝赐福我们,无论有多少创意的思想、无论有多少新的亮光,都没有脱离圣经的总原则、没有偏离圣经全本的总意、没有偏离圣灵在这二千多年继续不断感动引导圣徒所赐给全人类的光照,乃是使人回到圣经,不是使我们抽离圣经去跟着个人。所以,那些自以为自己可以代替圣灵办学校的人,那些自以为自己可以领受启示去教导别人、而且他讲的话与圣灵有同样权威的人,都是教会里面很危险的份子,都是带信徒走偏的领导人,都是很可怕的人!愿主帮助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不同于以往的讲座



    这次神学讲座的主题是「基督徒的爱与恨」,这个题目的性质和过去廿年神学讲座的题目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神学讲座从起初就是以「教义」为主,每一年的主题都是根据圣经里面的道来传讲,都是照着《使徒信经》所发扬出来的主题来造就信徒。所以我们讲过神论、三一论、救恩论、圣灵论,这些都是教义性的讲座。「教义」和「神学」是同义词,真正明白神学就明白到底基督徒所信的教义是什么;如果离开教义,神学就变成一个自以为明白神却与教义脱离关系的名词。所以,巴特(Karl Barth,1886-1968)不把他所写的神学书籍叫作「系统神学」,而叫作《教会教义学》(Church's Dogmatic );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也不把他写的神学书籍叫作「神学」而是《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 );奥古斯丁所写的著作也不叫作「神学」,它的名称是《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这几位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神学家,都避免用「神学」这两个字,因为在古希腊文中,「神学」的意思就是「神话学」。古希腊人不认识真神,所以他们使用theology这个字的时候,都是指对他们神明的研究,而这些神明都是在「神话」系统里面。古希腊的theology等于就是study of the gods in the mythology ,是有关神话里面的神的知识论。所以一些早期的教父,甚至一直到中世纪的加尔文,都不用 theology 这个字作为他们著作的题目。


    但到了十九世纪时,开始流行一股时尚  --  「系统化」,也就是把圣经真理按不同主题予以系统地归类,以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方式讨论圣经。但是,将圣经内容按主题来「系统化」,有没有可能在题目与题目之间一些关连性的东西就在分题的过程中被漏掉、疏忽了呢?有这个可能。所以我们就看见一种情形,我们谈了神论、基督论、三一论、圣灵论......什么都谈了,却没有谈「受苦论」、没有谈「文化论」、没有谈「价值论」这些内容有没有出现在上帝的启示里面呢?有。但是因为系统神学的「系统」是理性主义的一种思想架构、方法论,结果系统神学被几个最大的题目占定以后,其它的题目几乎就没有特别的地位了。


    我们也发现另一种现象,许多读了系统神学的人虽然都很有系统,但却缺乏感情。所以很多人读神学,读到脑子里面去,思想架构也很有系统,但是他并不一定因着对神真理的系统认知而产生一个更爱主、更热心事奉、更想传褔音、更火热的基督徒生活。所以,「系统神学」这种方法论、「系统神学」这种架构以及「系统神学」这种教育的结果,就产生许许多多我们在正作用中没有注意到、也没有预防到的副作用。因此,除了从神学教义来建立信仰外,我们还需要培灵、还需要团契、还需要一些其它主题的讲座等等。


    今天在教会中,凡是对冷冰冰的「系统」不满意的人,就热腾腾地讲一些不系统的事情;而这些讲热腾腾、不系统的道的讲员,都是对系统神学有负面印象或者有反感的人。所以,你们就以为这些注重经验、注重感性的培灵家讲的内容很适合人的口味,这些培灵家讲的内容很滋润人的灵性,这些培灵家讲的内容很能建立所谓的「信仰」。可是,这些人轻看系统神学,信仰系统不坚固,所以当你问他一些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他就乱答一场。他说:「我注重的是『实际』,我不注重那些『理论』!」这些只注重「实际」、只注重「感情」、只注重与「个人」有关连的属灵教导的人,就慢慢、慢慢地把教会带成一种走在潮流中间、不再过问伟大信仰、只找与自己灵性需要有关的内容的地步。所以教会就走在两个极端中间:一个极端是有系统、有神学,却冷冰冰的学者;一个是很热心、很温暖、非常能关怀别人,但对系统教义不大清楚的人。


    为这个缘故,一个在很多培灵、团契、友善的交往中间但却忽略系统栽培的基督徒,就需要有系统信仰的神学讲座;而那些只在神学中间冷冰冰地过理性生活的基督徒,就需要常常被圣灵充满,并有真正的爱在他的生命中间,藉以调剂他片面的知识生活。所有的神学生不要读成法利赛人,而所有看重培灵、团契的人不要变成毫无智慧的人。我们不愿看见凡是有神学背景的人轻看布道家的热心,而爱团契的人不学无术却自以为不错,就看那些神学家都是高言大智,以致教会分裂成两个极端。


    最近我在几个城市的查经都是以「感情的圣化」为总题目。虽然我讲的内容很有系统,但是这个题目在传统的系统神学中根本没有人提过  -- 至少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活到六十五岁还没有听见一个传道人一系列地讲到「感情的圣化」这个题目。我刚才说,前面这十多年的讲座都是教义性的,但我也略为讲过一些不是教义性的题目,譬如,我在新加坡讲过一场很重要的神学讲座「理性、信仰与真理」,还有一次在台北讲「罪、义、神的审判」。「理性、信仰与真理」「罪、义、神的审判」这两个题目都是提到「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从理性去思想「为什么信」,从法性去思想「为什么定罪」,而最近所讲的「感情的圣化」系列,应当归入「德性」的讲座。理性、德性、法性是人之所以为人、人有上帝形象样式的基本三大支柱。人能明白真理、人能注重圣洁、人能谈公义,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样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4)所以理性、法性和德性就成为人与动物的分界。这个观念超越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的狭窄,因为亚里士多德只以「理性」为人与畜之间的分别。这个观念也超越了孟子的狭窄,因为孟子只以「良心」为人的特殊点,人有是非之心、人有侧隐之心、人有羞恶之心,这些都是人与动物分别的地方。而以弗所书四章24节提出这三大本性,作为人之称为「有上帝形像」的三大支柱:理性、法性、德性。有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过去的讲座常常提出来,所以今天就不再讲了。
 
    「感情的圣化」也是一种方法论的阐述,所以,「理性、信仰与真理」是理性的方法论讲座,「罪、义、神的审判」是法性的方法论讲座,而今天「基督徒的爱与恨」则是超越了德性的动机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感情的讲座,所以这个讲座和所有的讲座是不一样的。


    「基督徒的爱与恨」这个题自我没有在香港讲、也没有在新加坡讲,只在台湾讲。当这个题目确定后,没想到有些人回应说:「这个题目正是台湾社会所需要的!」我问:「为什么这个题目是台湾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台湾社会这几年正在爱恨交织!」我说:「难道台湾从前没有爱、没有恨在交织吗?」「有,但这几年特别厉害!」「为什么?」「因为国民党、亲民党和民进党恨来爱去、爱来恨去的,乱七八糟!所以台湾社会特别需要这个题目。」我不住在台湾,我也不太明了你们的政治,我更不是一个愿意把我的一生跟政治挂勾的传道人。虽然我有我的政治意识、我的政治立场、我的政治使命感,但是我只能从圣经的总原则谈。所以今天我所谈的是爱与恨的总原则,你们自己要把这些原则应用在生活里面,包括你们的信仰、灵性、道德、政治、社会、交谊的生活层次,愿主的灵引导你们。我不会在这里告诉你,你应当爱哪个党、恨哪个党,因为这不是圣经的教训,圣经告诉我们的是:「所爱的是每一个人,所恨的是每一种罪。」抓住了这个总原则,你就不会因为方法错误以致整个生活完全跟着错了。你能爱每一个人、恨每一种罪,那你的生活就进到一种圣化的感情的地步里面去了。


    把这些都弄清楚后,我们才能继续讲下去。我常常会用相当长的时间谈到总论、绪论的问题,因为这是我特别的负担;换句话说,我要把一个题目的正意讲出来之后才讲里面的内容,要把每一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之后才继续发挥里面所有的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的本质就是「爱」


    「上帝就是爱」(约壹四:8、16),这句话只有在基督教的圣经中出现过。除了这本圣经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曾经讲过这句话。有一些宗教连上帝是存在的位格都不相信,譬如佛教,「上帝是存在的一个最高的位格」并不在他们的观念中,更别说会谈到「上帝是爱」的问题。有一些宗教会提到「上帝充满怜悯,顾惜世人;上帝大有慈爱,向人施恩、向人赐福;上帝是恩典的源头,是爱的表现者,是赦罪的源头」,但是他们从来不敢说「上帝是爱」,回教就是如此。回教论到上帝的慈悲、上帝的爱时,所能表现最高的两句话就是Al-rahim 和 Al-rahman,阿拉伯文的意思就是怜悯、恩惠。他是满有怜悯、满有恩惠者,他是施恩、赐怜悯者,但他不是爱的本体。「上帝就是爱」这句话只出现在圣经,而且这句话只从一个人的口里面讲出来,就是使徒约翰。是 God is love ,不是 God has love ;「上帝有爱」、「上帝充满着爱」「上帝有很丰富的爱」,和「上帝就是爱」是很不一样的。


    「上帝就是爱」,神与爱是一体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神的本质不在神的属性范围里面,而是神的属性在神的本质范围里面。神的本质就是爱,所以这位爱的上帝就充满怜悯、充满赦罪、充满恩典、充满赐福、充满宽容、充满忍耐、充满对人的救赎的谕令。这样,「本质」里面隐藏着他一切的「属性」,但不等于说「属性」就与他的「本质」是一样的。


    基督教的神论超越所有其它宗教的观念,因为这种神论的认识,不是我们的推想、不是我们的推理、不是我们的想象里面的产品,这种神论的观念是出于他自己的启示,我们才得以明白。


    那么,圣经里面有没有讲「上帝就是恨」呢?没有。圣经只讲「上帝就是爱」,圣经从来没有讲「上帝就是恨」。从这里可以看见,我们对上帝的了解,永远是正面的;我们对神的本质的认识,永远是积极的、永远是优越的、永远是正面的认识。圣经提到「上帝就是光」、「上帝就是生命」、「上帝就是真理」、「上帝是圣者」......,这些在道德观念里面最顶端、最高超的字眼,就是神的本质,不仅只是神的属性而已。God is the highest supreme holy one,so He has holiness.上帝是圣者、上帝是光、上帝是真理、上帝是爱、上帝是生命,所以,当我们把这些再拼起来时,他就是真爱、真善、真圣、真光。他的「真」的本质与他的「爱」的本质是统一的,他的「真」的本质与他「圣洁」的本质是统一的,他的「真」的本质与他「良善」的本质是统一的。他又是独一的永恒者,所以他是独一的、永恒的、真正的「爱」的本体,他是独一的、永恒的、真正的「真理」的本体,他是独一的、永恒的、真正的「良善」的本体,他是独一的、永恒的、真正的「生命」的本体,他是独一的、永恒的、真正的「光」的本体。


    然后,这位创造者因为「创造的谕令」(the decree of His creation)或者他永恒的旨意,照着他的形像创造了人,因此这被造的人有圣洁的可能、有良善的可能、有认知真理的可能、有生命的可能,这些都是因为创造者在他「造的旨意」中间使人可以分享他的道德本质。所以圣经说:「我们......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后一:4;to be the participator of the divine nature of God )这是何等伟大的观念、何等伟大的享受、何等伟大的应许,而且是何等伟大的实际(reality )!(什么叫作「实际」?你不要从这个犯罪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一些比较切合你的需要的,就说:「这个才叫作实用,这个才比较合我的实际、比较现实。」我们不这样看!归正神学(Reformed Theology )所讲的「实际」是「因着基督的救赎,神应许所要达到的那些可能性,在你的生活中都成为实际的、都成为现实的」。我可以过圣洁的生活吗?可以。我可以有丰盛的生命吗?可以。「唉呀!那些都不现实、不实际,我们要听现实、实际的东西。」不!所有归正观念中间的「实际」就在神的应许中,所有可以因着救赎而达到的境界、而提升到的那种真正高超的超越,就叫作「实际」。)


    圣经提到,神「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林后四:6),但你不要以为黑暗是「光明之母」,因为光是从黑暗里出来的;你不要以为黑暗是本体,「啪」一声,光就跑出来,不是这样的。这句话是表示神使黑暗没有能力拦阻光的存在,因为他是光的本体。所以,上帝能使人在仇恨的心境中间产生爱出来,因为他是爱的本体。爱可以吞灭掉恨,光可以吞灭掉暗,善可以吞灭掉恶,这个叫作「神的得胜在人间」。你说:「我不能爱这个人。」上帝说:「能!」他能够使你在黑暗的社会中间发出一个爱的、光的生命果效出来,因为他是爱的本体、光的本体。这样,上帝的爱就被分享到人的身上,上帝的爱就变成人的生命可以拥有的一部份;然后我们就住在这种爱里面,我们也就住在上帝的里面。


    「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约壹四:16),这是约翰说的话。我相信约翰可能是全人类历史中间最聪明的十个人之一(奥古斯丁大概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廿个人之一,而约翰可能是前十个甚至前五个最聪明的人之一),虽然他没有受过希腊哲学训练,但他所讲的东西已经超越了柏拉图(Plato ,427-347B.C.),他所讲的东西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伦理学家。这个人聪明到一个地步,神用他把启示赐给世界上的人,其深度、高度、长度、阔度超过所有的人。刚才我们已经讲过,全本圣经只有一个人提到「上帝就是爱」,全本圣经只有一个人提到「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全本圣经只有一个人提到这个爱高超到一个地步,它就是神的本质。为什么全本圣经只有约翰一个人提到这些真理?我想真正最大的原因是,当耶稣上十字架的时候,所有的门徒中只有约翰回到各各他,所以他真正看到这位上帝是爱的本体。这位上帝在人间受苦的时候,他里面的回应是把天上才有、地上没有的那个「爱」表现到最完全、无懈可击的最高地步,所以约翰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约壹三:16)第二、三堂时我可能会再分析这一点,就是约翰的十架经历和他对爱的认识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我们继续讲下去。上帝是爱、上帝是圣、上帝是善、上帝是永恒、上帝是真理,这些都是神的本体,所以,在神的本体之外的相对物(或与这些相对的、敌对的东西)都不可能比神的本体更积极。爱若是积极的,恨就是消极的;圣洁若是积极的,污秽就是消极的;良善若是积极的,邪恶就是消极的。正像奥古斯了所讲:「我们不能肯定『恶』是一种具体的、积极性的存在,『恶」乃是『善』没有到的地方,『暗』乃是『光』没有到的地方,『污秽』乃是『圣洁』没有到的地方。」当你面对光体摆放一个对象的时候,背着光体的地方就产生黑影,那个黑影就是光没有照到的地方。所以,光的存在是事实,而黑暗的存在是「光的缺乏」;爱的存在是事实,而恨是「爱的缺乏」;良善的存在是事实,而邪恶是「善的缺乏」 ;生命是一个真正的事实,而死亡是「生命的缺乏」。生命不见的时候,就叫作死;善消失的地方,就叫作「恶」;圣洁没有到个地方,就叫作「污秽」。所以你不能把邪恶的、不善的、不圣的、恨的,当作与爱、善、圣洁等量齐观的永存者;因为独一的永存者是上帝,而那些与上帝敌对的都不是永存者。


    所以,撒但不是永在的、撒但不是创造者,撒但只是被造者。患者不能与善的本体同样永恒,恨不能与爱的本体同样永恒,因为爱的本体是永恒者、爱的本体就是神,因为上帝就是爱。当你从这样的了解去切入这次讲座的主题时,你就知道,如果没有回到神面前,你是不可能消除心中的恨。


    人学乖不是因为读了很多书,人变好也不是因为惧怕刑罚而产生良善。恨不能用恨制止,恨只能用爱去吞灭。以「报仇」的方式去解除别人对你的仇恨,是一个永远没有办法兑现的梦;只有用赦罪的宽容、用伟大的包容、用爱去得胜你的仇敌,才能在地上减少仇恨的存在。所以圣经说「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十二:21)、「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五:44)。从汉摩拉比(Hammurabi,1792-1750B.C.)到巴比伦、希腊,一直到现在,世人的伦理、社交关系,常常是站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所谓「公义」报仇方式传下来的。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在里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证明公义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以牙还牙,以眼还跟」是用恨作基础,我们就会误把恨代替公义,在恨中间自认为自己是行公义的人,那么,许多时候我们就擅自夺取上帝的审判权,使自己永远没有脱离仇恨,而无法进到爱的可能性中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罪人、恨罪恶

 


    我们一起读希伯来书一章8-9节:「论到子却说:上帝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上帝,就是你的上帝,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请注意,「论到子却说:上帝啊......」所以,「子」是不是「上帝」呢?是。其次,「所以上帝,就是你的上帝......」这表示还有一位「上帝的上帝」 。「上帝啊,你这么好,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怪不得你的上帝喜欢你。」圣子上帝的好在哪里呢?好在爱恨清楚,「你又有爱、又有恨,所以你的上帝很喜欢你这么爱、这么恨。」这里提到感情重套、神观重套、位格重套   --  上帝的上帝、爱的被爱、感情上的感情。


    圣父爱圣子,「你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很爱你。」为什么呢?「因为你很爱,你的爱使我爱你;因为你很恨,你的恨使我很喜欢你。既然你这么爱、这么恨,而我又很喜欢你这么爱、这么恨,所以我就给你报偿、给你喜乐。」一面爱、爱得很喜乐,一面恨、恨得很喜乐,这些都是反心理学的话语。一个人在爱中会很喜乐,但在恨中会很苦,对不对?有哪一个人会很快乐地说:「啊!我很快乐,因为我恨人。」上帝说:「我的儿子啊,你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现在要赏赐你,我要把喜乐赐给你。」为什么?「因为你爱,因为你恨。我喜欢你,因为你爱的是我所爱的、你恨的是我所恨的,所以我把我的喜乐充满你,使你一面爱、一面恨,又一面享受我的喜乐。」很奇怪哦!


    耶稣基督爱什么?耶稣基督恨什么?这里是说「你爱公义,你恨罪恶」,这里没有说「你爱国民党,你恨亲民党,你讨厌那些早上、晚上不同立场的人」,所以,你爱的、你恨的,不是人;你喜爱的是公义,你恨恶的是罪恶。把这两个原则加在一起去处理,把「爱」与「恨」的原则放在人身上的时候,耶稣基督竟然变成一个爱罪人、恨罪恶的人。所以他对人不是用恨、是用爱,对罪恶不是用爱、是用恨。这样,基督徒的爱与恨就从基督的感情中间得到了最高的榜样。你明白了吗?


    我的主怎样爱?我的主怎样恨?当我跟随他时,我就明白他的爱、他的恨的性质,我就明白他的爱、他的恨的对象。天父喜爱我的主这种爱、这种恨,所以就用喜乐来报偿他,给他一面爱、一面恨,又经常享受、有份于天父所赏赐的喜乐。这种感情多美!如果我的感情中间有苦得不得了的事情,许多时候是因为我不能赦免人、许多时候是因为我恨人,所以我里面感到恨、感到我不能喜乐。许多时候我的感情不能超越、我的感情不能挣脱我的困苦,是因为我的里面充满仇恨。所以,我就因为仇恨对我的捆绑,使我产生对别人继续不断不宽恕的心,那我怎么会喜乐呢?


    「论到子却说......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上帝,就是你的上帝......」 ,这位「上帝的上帝」用他的喜乐来充满他所喜爱的上帝,使这位蒙「上帝的上帝」喜爱的上帝、这位蒙圣父喜爱的圣子,可以享受喜乐,过一个喜乐的生活。基督在地上的时候原来是过着很贫穷的生活,他穷到一个地步,没有枕头的地方(参:太八:20;路九:58)但是他可以充满喜乐地事奉上帝,甚至在最痛苦、最孤单、最被拒绝的时刻,他却欢乐起来说:「父啊,你的美意原是如此!」(参:太十一:26;路十:21)这个喜乐是真正最大的享受、最大的赏赐!


    今天我们多少人是在发财那一天才快乐一下;今天我们多少人是在结婚娶到所爱的人那一段时间才快乐一下(但过了两个月就吵大架,喜乐不见了)。许多时候我们的喜乐、我们的爱、我们的感情,是系于、是限于、是受捆绑于世界物质的多寡与自己心愿的得偿,而不是建立在因为我们有了圣化感情的爱与恨,然后享受上帝分享给我们的那种生命的、超然的、得胜的喜乐。你看见了没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基督的心为心


    现在你应该已经慢慢体会、了解,原来耶稣生活的秘诀在这里,他的爱与恨是照着圣父的标准,不是照着世人的标准;他的爱与恨是照着总原则的爱、总原则的恨,不是照着世上人际之间的利害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这位基督就永远成为人类最高的表率,成为历史最完美的典范,成为良善具体表现的最高峰,成为我们学习的永远标竿。怪不得保罗说:「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8-14)甚至到有一天,他在世界上众叛亲离,被人带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被处死刑时,他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四:7)这样一个至死忠心的人,到最后是越来越艰难、越来越受苦、越来越狭窄的路,到最后是要被带到被杀、被砍头的地步,但是他的喜乐没有减少,因为他已经在基督的爱与恨中间找到自己真正永恒的地位了;他已经在基督感情的榜样中间找到自己真正喜乐的基础了;他已经在遵行上帝旨意的道路中间看出自己为什么争战、为什么奔跑、为什么持守,因为这是真道,基督是真正的榜样、是神应许要给我真正的奖赏,所以他的爱与恨就在基督的爱与恨中间同心合意了。这样的人才可以说:「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腓二:5)


    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这样你与主同心、与主同性情、与主同爱、与主同恨、与主同有这种圣化的感情的时候,你才能像基督一样,当人辱骂我、毁谤我、审判我、定我罪,当人用不公义的态度、不公义的法律来制裁我,当人把我钉十字架的时候,我被骂不还口、被钉不咒诅,从我口中出来的只有一句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廿三:34)你知道我们基督徒的信仰宝贵到这个地步吗?你知道我们的主所给我们的榜样深入到这样的地步吗?你知道基督教的爱与恨是没有一个宗教可相比的吗?


    今年的复活节的时候,印度尼西亚基督教会要在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广场(那个广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的三倍大,就在雅加达)开一场全国性的崇拜会,印度尼西亚总统已经批准了,这是从来没有的事。会中由三位传道人讲道,第三个就是我,盼望有上万人来参加。这次的联合崇拜是在复活节四月十六日下午举行,我要讲的信息是:「如果基督没有复活,那么彼拉多、希律王、罗马帝国是得胜的,上帝的儿子是失败的;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暴力、恐怖份子一定在世界得胜。但是,基督复活就叫那些不义的份子一定要显出他们是被吞灭的,是善、是爱、是圣洁在地上得胜。」请为我祷告,四月十六日我会在几万人面前代表基督教的最高峰,把复活的信息向全国讲出来,到时很可能会播到全印度尼西亚,有超过一亿的人会听到这篇信息。


    就在我们讨论这次聚会时,印度尼西亚政府一位部长也知道这件事,他讲了一句话:「最近我一看到基督徒就感到很羞愧,一看到基督徒我就很不好意思。」有人问他说:「部长先生,为什么你会有这个感觉呢?」他说:「最近亚齐的海啸、地震死了十多万人,这是一个人类性的灾害、是全球性的灾害。但后来帮助我们亚齐受难同胞的,几乎都是基督徒,没有多少回教徒,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回教徒不帮助回教徒呢?」回教徒中间不是没有有钱人,基督徒也不是都是有钱人,但是一看到有人类受苦,全世界的基督徒都到印度尼西亚来帮忙。英国、美国、澳洲来帮忙,印度尼西亚各地的教会也都出钱帮忙(我们教会与所有下属堂会一共三十多间,一月份所有的奉献完全寄去帮助他们)。这个部长不明白,而我们给他的答案是什么呢?「因为上帝就是爱」,基督徒领受了上帝的赦罪、基督徒有了永生的盼望、基督徒有得救的平安,所以当有人受苦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建立功德,我们乃是要把爱传出去,在地上为主作见证。


    我的教会组织了一群人(有医生、传道人、长老、执事)去救助,我们替那些已经没有渔船的人重新买渔船,替那些已经没有干净水可以喝的人买机器挖井,把地下水抽出来,当他们喝到很干净的白水时,眼泪都流出来,他们说:「我们是从来不接受基督教的,现在我们也不会接受基督教,不过我们很感谢你们基督徒来帮助我们。」这个世界因为爱会变得更美丽,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微笑会变得更温暖。但是,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的是猜忌、怀疑、仇恨、狭窄、嫉妒,这个世界充满的是不肯让别人在我们身上有任何的取利、在我们身上有任何的欺压。我们太容易受伤,我们太多计较。当然,我们的善行不能被人毁谤(参:罗十四:16),这是圣经的教训,但是,当我们没有办法在正确的渠道中间取得公义的对待、在我们有生之年没有办法翻案时,至少你的心灵深处要知道「伸冤在上帝,他必报应」(参:罗十二:19),不是你代表上帝执行审判定人的罪,不是你以狭窄不宽容的心随便把人列入罪犯之中然后定他们的错、审判他们。我们应当学习用爱来包容,用爱来宽容,用爱来吞灭恨。


    你问:「我不可以恨吗?」可以!你恨恶罪恶,不是恨恶罪人。你问:「我可以爱吗?」可以!你爱罪人,不是爱罪恶。我们不能因为爱得过份,以致姑息罪恶的增长;我们也不能因为恨得过份,以致妨碍罪人得见上帝的恩光。在爱与恨的事情上,需要神给我们智慧;在爱与恨的生活经历中间,我们需要有一个对神本性认知的圣经总原则;在爱与恨的实行中间,我们需要调剂人与物质、人与罪恶、罪恶与物质、物质与人之间的分界。


    有关这一点我在第二堂会更清楚地提到,什么是「人与物」、「物与恶」、「恶与人」这三大范围清楚的分界以及轻重的安排。如果我们在这些事情上没有搞清楚,我们很可能一生一世自以为见义勇为、自以为持守正道、自以为非常有正义感,结果却是以恨代替公义,以妥协代替慈爱,以宽容姑息罪的增长代替对人真正的爱、对罪的责备、对罪的仇恨、对罪的排挤。最后,因为我们错误的感情以及我们错误的对待人的方法,我们惹动神的忿怒,使人受拦阻不到神面前,至终社会败坏、自己灭亡。


    求主帮助我们,让我们在爱与恨的原则上先认清圣经要我们做的是什么、先认清神的本性是什么?再认清基督的榜样是怎样的?最后,认清我们应当照着这种神本性的认知、照着神在道德上的要求、照着圣经启示真理的原则,以及基督的榜样来学习、遵行神的旨意,来修正自己的生活,来圣化自己的感情,来讨上帝的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头有点大,近十年没怎么看圣经福音相关的了。想当初在信仰之门论坛一天就把所有的书看完了。

的确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忽略了神的公义,或者说,一直搞不清神的公义与爱的关系。

因着公义,惧怕神。在祂,是公义,在我,是惧怕。

因着爱,又敬仰神。在祂,爱世人,包括我;在我,敬仰这一唯一的来源。但事实仅是把耶稣当成和所有圣贤一样的贤者,他爱心最大而已。

公义,是强调说神本身的。好像与我们无关。如果认识不清,会影响爱的关系。

爱,虽然也是神本身特点,但更多的是强调我们每个人与他,两者的关系。没关系的人,谈不上爱不爱了。多数人是因着关系改变,所以要紧紧抓住这个链接。

就像接近人,可以向他靠近,主动走在一起,自然会受他特性影响。或者不怎么靠近他,但是学习他的一些特点,最后总会走在一起。

的确该学习的很多。

 

谢谢唐牧师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 “恨”的产生

 



●大纲●


事奉中的喜乐油


大卫的爱与恨


“爱”是神的本质,“恨”是神的属性


“恨”的产生


一、自身受到不公义的对待
二、所爱的人受到伤害
三、自尊受到侮辱
四、物质与利益被剥夺
五、所愿的未能达成
六、达不到果效的爱
意志与理智的圣化


 
 
●经文●

 


    上一堂我们提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感情里面有爱又有恨,然而,这两样可能并存吗?可能,而且应当并存。一个只懂爱、不懂恨的人,是很可怕的;一个只懂恨、不懂爱的人,更可怕。但一个能够用爱也用恨去正确处理应当爱与应当恨的人,是神所喜悦的。所以,如果你什么都只有爱,却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作恨,你很可能落入「妥协」而出卖自己,因为你没有界线、没有原则,结果,把真理与邪恶一并牺牲掉,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但如果你只有恨而没有爱,你可能会陷入自我毁灭,危害社会、全人类的命运,甚至把整个世界带到尽头。所以,如果我们懂得怎样爱又懂得怎样恨,在爱里知道爱所不能接受的应当怎样去恨,在恨里接受恨的界线在哪里,其它的就用爱去处理,那我们就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爱恨交织」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爱恨并存」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爱恨并存」不但存在人间,连神的本性也有这两样的并存,所以,上帝有爱,上帝也有恨。上帝的儿子耶稣到地上来的时候,他有爱也有恨,所以,「论到子却说......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上帝,就是你的上帝,用喜乐油膏你」(来一8-9)。


事奉中的喜乐油



    耶稣就在爱与恨并存的这种生命中间,领受了上帝对他的赞赏。为什么呢?因为圣父欣赏圣子这种爱憎分明的感情,圣父欣赏圣子爱恨有清楚对象和有严谨原则的感情  --  成熟到一个地步,是圣化又完全的感情。不但蒙父所悦纳、蒙父所赞赏,父甚至给他一个礼物来使他得到应当有的称赞,就是使他继续享受在这种感情里的生活。「因为你爱真理、你爱公义,因为你恨邪恶、你恨黑暗的势力,所以我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


    事奉主应当有喜乐,在劳苦中间应当有甘甜。如果我们的事奉是充满痛苦、哀怨、咒诅、辱骂,就显出我们里面没有事奉的喜乐。一个人可以喜乐到一个地步,多少的劳苦都没有妨碍在他心中所洋溢出来神的膏抹;一个人可以劳苦到一个地步,甚至体力透支,但没有减少他里面的喜乐。这就是膏抹,是圣灵的工作。


    圣灵在一个人的事奉中给他的膏抹,乃是叫他在劳苦里有喜乐,因为他的感情圣化到一个地步,使他不因自己受到伤害而哭泣、感到烦心,不会因自己受伤害而咒诅别人、轻看别人。相反的,他能够在各样的苦难中感谢上帝:「我竟然有这样的特权可以经历这样的苦难,我竟然可以和众圣徒、先知、使徒们一样,承受他们曾经所受过的苦。」那么,苦算什么?向苦夸胜的人,是因为他的喜乐充满;向劳苦夸胜的人,是因为世界物质所带来的困难,不能消磨也不能损害他里面已经领受的膏抹。为这个缘故,上帝的圣子在地上受到最大的苦,但是上帝的圣子在地上得到最大的喜乐。感谢上帝!「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上帝,就是你的上帝,用喜乐油膏你」,这样,耶稣基督在世界上知道应当爱什么、恨什么,他就过了一个喜乐、甘心、忠心至死的生活。


    亲爱的弟兄姐妹,这种事奉正是今天教会需要的!为什么今天在教会中一旦有一点点人事问题,我们就马上跳起来为自己伸冤,甚至开始制造纷争、结党,去对付那些讨厌的人呢?为什么今天有一点点的困难,我们就马上埋怨、责怪上帝呢?在旧约里,约伯咒诅他的生日(参:伯三:1),耶利米也咒诅他的生日(参:耶廿:14),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反应是耶稣基督在他的生命里从未出现过的。事实上,在基督的生命中间,他所受的痛苦、伤害、毁谤、攻击、排斥......,远超过旧约里的任何一位先知,远超过新约里的任何一个使徒,但耶稣从未口出威吓的话(参:彼前二:23)。耶稣为何能这样呢?因为他是靠着喜乐油的膏抹来渡过痛苦日子的人子。耶稣所爱的,正是父所爱的;他所恨的,正是父所恨的。耶稣的榜样,在先知中是无人出其右,在使徒中是无人超其限,因基督以无限的喜乐得胜了他在事奉里所有的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的爱与恨


    大卫被称为是「合神心意的人」,因为他最明白基督,他最认识基督,他最了解基督。就我个人的评论,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是大卫,不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不是奥古斯丁(St.Augustine of Hippo,354-430),也不是使徒保罗、彼得。因为在还没有新约、在耶稣还没有道成肉身以前,大卫已经了解基督是一位怎样的救赎主。他早就说基督「要以三十块钱被卖」(参:亚十一:12),基督「一根骨头也不折断」(参:诗三十四:20),基督要「与财主同葬」(参:赛五十三:9),基督的「手脚要被扎被刺」(参:诗廿二:16),基督要「坐在父上帝的右边」(参:诗一百一十:1)。


    大卫这样一位神学家,不是根据已经有的圣经去发挥出一个系统神学;不是因为听了别人讲关于基督的事情,经过默想、思念之后,就慢慢明白其中奥秘而写出一篇论文的神学家;他乃是在所有的先知还没有论到基督到世上来以前,就已经从神领受了关于基督奥秘的事。这是亚伯拉罕从来不知道、摩西也不明白的事,大卫却完全知道了。大卫对基督论的预言超过所有先知预言的总合,耶稣基督的降生、受难、钉十字架、埋葬、复活、升天,大卫都摸到上帝的心意、知道上帝的心意,而大卫也就成了一个在最大的苦难里却不报仇的人。


    他是君主,他对示每没有报复(参:撒下十六:5-13,十九:16-23);他是君王,他对自己的孩子没有用报应去责罚他(参:撒下十三:37-39,十八:32-十九:1);他是君王,他可以像当时各国、各邦的君王一样,任意发动战争、为所欲为,大卫却从来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懂得像基督一样,怎样爱仇敌;他懂得像基督一样,怎么恨罪恶。然而,基督是神,他是人,他在爱恨的事情上走错的时候,上帝让他跌得比别人更可怜,因为他杀了不该杀的人,娶了不该娶的人。这是大卫一生中爱恨颠倒的一个例子,所以神要刑罚、审判他。


    大卫年老的时候,把所罗门叫到面前,仔细地对他说:「这个人曾经做过这件不好的事,那个人曾经做过那件不好的事......。」这是不是表示他记恨而从来不忘呢?这是不是表示他将死之前仍没有赦免人呢?不是的!他是一国之君,从来没有报复,从来不对他的敌人施行应当有的审判,因为他爱他们,所以让这些人可以平安无事地活到他死的时候。然而,这些人可能看不起他的孩子,给他的孩子在继承国位时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大卫身为一位长者,一定要告诉他的孩子:「你要谨慎那个人,你要谨慎那种手段,你要让慎那种仇敌......,因为这些人是这样行事。」然后让智慧的所罗门自己寻找上帝的旨意,应该怎样去对付、怎样去统治这个很难治理的百姓。


    亲爱的弟兄姐妹,大卫一生中的爱与恨,给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的爱与恨是很合神心意的爱与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神的本质,「恨」是神的属性


    我们在之前已经提过,「恨」不是积极性的存在,「爱」才是积极性的存在。「爱」是上帝的本质,「恨」只是上帝生命里的一些本性、性情,因为「上帝就是爱」。但是,「爱里面的恨」和「爱的本体」是不一样的,因为「爱」是上帝的本质,「恨」不过是上帝的属性。在上帝的爱里面,他的爱和他的生命是永恒并存的,因为「上帝就是爱」。


    但这个「爱」并不是胡涂、囫囵吞枣的,不是无论什么对象都可以成为上帝所爱的。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恨恶罪恶,恨恶那些抵挡他、故意犯罪、邪恶的事情。善的存在是自存永存的存在,恶的存在不是积极的、永恒的存在,是从被造者的堕落产生出来的。所以,恶的存在是「偶然性」存在,善的存在是「永恒性」存在。同样的,「爱」是神的本质,而「恨」是神属性里的一部份。


    堕落者在邪恶的范围里,与爱的本体隔绝,因此没有爱的同在,就产生对爱的亏欠,就变成恨的存在。这种「堕落者的恨」和「上帝的恨」是不一样的,因为上帝的恨是从他的圣洁产生出来的,他的恨是与罪恶完全没有关系,而人的恨却是在罪恶中间产生出来的。所以,人的恨、人罪恶里的恨,是神所不喜爱的事情,圣经说:「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约壹三:15)



「恨」的产生



    那么,「人的恨」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圣经里面第一个恨人的人是该隐,该隐恨的结果,就是杀了人,他杀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同命运、同家庭、同地位、同有一个生命之根源的兄弟,应当彼此相爱的状况失去了,该隐就杀了自己的弟弟。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整个人类所有恨的开始可以从这个例子里面找到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当你的「己」和「己的利益关系」受到另外一个「己」威胁的时候,「己」就与「恨」连结在一起了。我再讲一次,「己」与「己的利益关系」,跟别人的「己」发生威胁、损害时,就从「己」里面产生仇恨,然而,这个「恨」与「恨罪恶」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该隐会产生仇恨?你不要以为这个仇恨是主义与主义之间才有,譬如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仇恨的可能;你不要以为是外省人和本省人才有仇恨的可能,台湾人跟台湾人之间也可能有仇恨。以前对陈水扁很好的人,现在对陈水扁不好,包括民进党的人,对不对呢?这是事实。该隐和亚伯是同属一个家、同属一对父母,同一对兄弟都有将原来的爱变成恨的可能,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种社会,有可能是永远和平、永远以爱相待的?没有可能!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仇敌可能在对岸」、「我们的仇敌可能是白种人」,因为我们的仇敌可能就是同父同母生的手足。


    「恨」为什么产生呢?在该隐的个案里,「恨」的产生是出于嫉妒。而嫉妒是怎么产生的呢?嫉妒是从自我不应当有的野心产生出来的。我盼望我是全世界第一,结果却发现有人比我更好,我因为无法达到自己野心里面所盼望达到的地步,就开始恨那些对我有所威胁、取代我应当有的地位的人。


    所谓「我应当有的地位」、「我应当是第一」,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一定要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人,你才能活在世界上?为什么一定要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你才甘愿作人?为什么一定要比别人的房子更大,你才觉得可以安居乐业?为什么一定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享受,你才感觉到上帝对你好?为什么有人比你好、比你英俊、比你美丽、比你成功、比你顺利,你就向天发怨言?你凭着什么资格把你自己想象中间应当达到的那个目标,作为绝对化自我、作为嫉妒别人的原因?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圣经是一本太伟大的书,每一个个案里面所教导人的功课,不是任何一本哲学书能够相比的。该隐看见弟弟所献的祭物蒙神悦纳,就嫉妒弟弟、就恨他,所以杀了他。为什么呢?因为别人比我更好。相反的,如果你比别人更好,你就认为「这是应该的,这才对!」这个「对」是什么「对」?这个「对」是绝对不对的「对」 ;这个「对」是自以为对的「对」;这个「对」是相对的「对」。相对的「对」可能就是绝对的「不对」。譬如,「我应当比他好,否则我就杀他」、「我应当比她美,否则我就自杀」。这种人的精神已经病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所以,这个世界只有四种人,一种是You are 0.K,I am OK.,we are all 0.K.第二种是You are no 0.K,I am also no OK.,no one is good,we are all no 0.K. 第三种人是I am OK.,you are no OK. 第四种人You are OK.,I am no O.K. 当一个人看别人「好」、看自己「绝对不好」的时候,走到极端就是自杀;当一个人看见自己应当比别人好,而别人一定要比他不好的时候,走到极端就是杀人。


    我们怎么样过一个和平共处的生活?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尊重你,你尊重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样我们就和平了。我们怎么样过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我爱你,你爱我;我关心你,你关心我;我尊重你,你尊重我;这样我们就过一个彼此相爱的生活了。我们怎么样过一个彼此毁灭的生活呢?我杀你,你杀我;我恨你,你恨我;我嫉妒你,你嫉妒我;我们就同归于尽,一同灭亡。事情就这么简单!这是逻辑里面的四个可能性:第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第二,「你不好,我也不好,这世界太不好」;第三,「我可以好,你不可以好,只有我可以好」;第四,「你这么好,我这么不好,作人没有意思,死算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事,你把多少复杂的事情归类起来,就是这四件事。


    而基督教所提出的社交生活或团体生活,是所有里面可能性最大、最好的一个  --  彼此相爱。你去哪里找到一个更高更高的哲学、更伟大更伟大的道理呢?问题是:「彼此相爱很好,但爱是从哪里来的呢?」你说:「爱从我自己来的。」你真的能爱吗?你是爱的源头吗?你能够从自己产生爱吗?这就是非基督徒的婚姻与基督徒的婚姻不同之处。「我爱你,因为你很美丽;你爱我,因为我有才气」,「我爱你,因为你很有钱;你爱我,因为我很能干」。但是,当有一天失去美丽的时候,爱就不见了;当有一天不再有才气的时候,就不能爱了;当有一天不再富有的时候,对方就嫁别人了;当有一天你病了,身体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服事对方的时候,他就找别人去了。前面这些爱都是从「我」作为爱的出发点所产生出来的勉强结合,这是非基督徒的婚姻。


    非基督徒的婚姻在文化里领受了普遍启示,所以就产生三种约束:第一,家庭约束;第二,社会约束;第三,宗教约束。因为这些约束,他们不敢离婚,就勉强白头偕老,其实心里对婚姻早就厌烦得半死!为什么还继续维持下去呢?为什么不离婚呢?「如果离婚,不是给人家笑吗?」既然怕人家笑,就勉强做出个样子维持下去。那是真的爱吗?为什么怕人家笑呢?这是社会舆论给我们的约束。为什么不离婚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我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旦离婚,上帝会刑罚我。」于是,为了逃避上帝的刑罚,就勉强维持婚姻、勉强爱下去,然而那不是真正的爱。第三个理由:「如果离婚,我怎么向父母、儿女交待呢?」所以,今天许多社会上的爱在非基督徒、在没有真正明白圣经的基督徒中间,他们是勉强结合、维持,不过是做做外表而已。


    但你不要用消极的眼光听这几句话,在这个讲座之后,神会提升你、使你明白:爱不是从自己作为源头来解决一切的问题,爱应当用神作为源头来分给众人,然后,被分给的爱再彼此结合归一、归回神自己的「一」。


    当我用我的爱来爱你、你用你的爱来爱我的时候,因为我们都是一个会变的人、是一个暂存的人、是一个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应许可以维持到永恒的人,所以,我只是以暂时的爱爱你、你以暂时的爱爱我,结果不能保证维持到永恒。而基督徒的爱是从一个源头分给两个人,然后这两者结合为「一」的时候,那个「一」就可以克服不同的因素;那个「一」是神,不是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弟兄姐妹,当罪临到人的时候,人脱离了神,人就以为自己是爱的源头。但人还是有爱的可能,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样式造的。人像上帝,却不是上帝;因为上帝才是上帝,他是从古至今直到永远的上帝,是自有永有、自是永是的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不改变的上帝。你不要忘记:神才是爱的本体,你不过是一个有限的本体、一个受造的本体、一个偶在的本体、一个有缺憾的本体,如果你以自己这个与神隔绝的本体作为爱的源头,你的爱是不能维持到永恒的。     我不是说「身为基督徒的人都很好」,也不是说「非基督徒不可能有比基督徒更好的家庭感情」;我是说,若一个人在神的恩典中不觉悟,也不结连于爱的本体  -- 神,这个人是非常非常可怜的。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在基督徒的范围之外享受了普遍恩惠,在这一方面有神特别的保守,即使面对家庭、社会、宗教等压力,他们也比较能过一个克服困难、维持继续相爱的家庭生活;这是有可能的,虽然这还不是真正最完美的爱。


    「爱」与「恨」之间应当如何调和呢?我们的爱是怎样变成恨的?我们的恨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从该隐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兄弟在「亲」的中间没有「爱」。该隐和亚伯是兄弟之情,他们有同父同母之亲,但是亲情不能保证他们的相爱。他们是亲,却不能爱。我们常常说「亲爱的」、「亲爱的」,是不是表示有成亲才能爱呢?其实,夫妻之问是先爱后亲,一旦有了孩子以后才先亲后爱。你爱你的孩子,因为他是你的亲。你爱你的未婚夫,是不是因为他是你的亲呢?不是的。罗密欧的家庭舆茱莉叶的家庭是世仇,但仇能产生爱;该隐杀死亚伯,却是亲人生恨。


    这样,爱的突发和恨的产生,都是逻辑很难解释的问题。到底爱是主动的,或者爱是被动的?爱的来源是我们计划的,或者它突然造访?恨的来到是自发在我们生命里面,没有预告地像火山爆发一样?或者恨的产生是可以慢慢计划、培养起来的?我很难回答你。


    有些人决定并向众人宣布这辈子不结婚,因为他没办法爱人。但几十年过了,突然间就在五、六十岁的时候结婚,你问他:「为什么改变主意呢?」他回答说:「我不知道,就这样爱了。」从「不能够爱」变成「能够爱」,这个叫作 ex nihilo,「无中生有,从没有变成有」。这是不是创造功能在他里面产生出来的呢?我不明白!


    有一些夫妻,日子平平淡淡,彼此也没有特别感情,等到太太死了以后,这位先生也不想再婚了,因为他发现结婚是麻烦的,而且没有太太也是某种自由,既然人生过了大半辈子,过了就过了,他也不再娶了。但几年后,他突然爱上一个人,感情甚至比对元配的爱更深,好像第二春,返老还童,比年轻人更浪漫。全世界的华人都晓得杨振宁吧?杨振宁的太太过世后,娶了一个很年轻的女子,双方年纪差很大,有些人批评、讥笑他,但是他相信他们的感情是圣洁的。


    爱的来源是一个恩典吗?爱的来源是一个突发吗?我不明白。我只明白,我们应当敬畏上帝,我们的感情需要圣灵,否则我们就只是随着生命中许多未知数的突然来临,变成一个没有人格的人。那种爱是真的吗?如果那爱虽然是真的,却是不合理的、是不合圣经真理的,那个爱应当大打折扣。


    为什么我们会恨人?为什么会恨那些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为什么会对某某人产生仇恨?这可以从该隐的例子看到。针对上述疑问,上帝的答案是不同于该隐的答案。该隐的答案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我不蒙悦纳,你蒙悦纳?如果上帝悦纳你的、不悦纳我的,我就有怪责上帝的权柄,也有杀你的可能。」这种以自我为法官,自己定法律、自己扮演审判者的角色,动机是很可怕的!今天有许多人未经合理手段,就做出诬告人、杀人、藐视人的举动,这些人是在扮演审判官的角色,这是神所不喜悦的事。上帝说:「你不要为自己伸冤,因为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参:罗十二:19-20)那些对不起你的人、你不喜欢的人,你并没有资格用你被造者的身份去结束他的生命,你并没有资格也没有权柄用你受造者的权利来决定善恶、生死和他人的命运。


    但上帝的答案和该隐的答案不一样:「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创四:7)这是全本圣经第一次把罪讲成「人格化」的名词。上帝对该隐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而希伯来书十一章4-6节说:「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这样说来,亚伯是因信献祭而蒙上帝悦纳,该隐则因为行为不好所以不蒙上帝悦纳。


    请你注意,这里面隐藏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悦纳是因着「信」,不悦纳是因着「行为」。「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意思不是「如果你的行为很好,你会得救;如果你的行为很好,我会悦纳你」 。事实上,得救需要加上信心,因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而这个「悦纳」和「因为你的行为不好,所以上帝不悦纳」的「悦纳」,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我不会因为我的行为够好所以我得救,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基督根本不必到世界上为我死。但是,我也不能因为只要我有信,所以不需要基督也会得救;因为他的死是代替我,所以我对他的信,就是领受他为我死,接受他为我担当罪过。所以马丁路德说,信心就是对「接受」的「接受」(the acceptance of the acceptanc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believing in God ?I accept the fact that God has accepted me in Jesus Christ. 「我相信」就等于「我接受」。接受什么呢?接受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呢?就是基督已经接受、拯救我这个不应当得救的罪人,我接受这个事实。这样,我们受审判和信心没有关系。


    有一次我搭飞机,一位女士知道我是传道人,就过来和我讨论一些事情。她说:「我今天还不能信主。」我问:「为什么?」她说:「信心是从上帝来的,对不对?」我说:「是。」她又说:「上帝没有给我信心,我怎么信?所以,我如果不信,不是我的错,是上帝的错!」你看,有人口才好到这个地步,头脑精明到这个地步。上帝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你信心而要求你信她,上帝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你信心以致你不信而审判你;但是,上帝会因为你的行为来审判你。我们受审判是按照各人所行的,或恶或善受报(参:林后五:10)。所以,你已经是一个按行为应当受审判的人,而当基督被赐下来时,你再侮辱他、再不信他的时候,「不信的必被定罪」(参:可十六:16;约三:18)。而且定罪之前,除了你不信基督以外,你已经因为行为的邪恶而被定罪。


    所以上帝对该隐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现在请你们把这个对罪「人格化」的描写,作深入的思考研究:当你犯罪之前,先受到罪的诱惑,罪像一只老虎伏在门前,当它还没有跳起来咬你之前,它一定是先伏下去的(就像猫还没有跳过去抓老鼠以前,它是先伏下来)。所以,上帝这句话把「罪」位格化,罪像一只狮子伏在你面前,你想,它在等什么呢?就是把你吞下去。一旦面对时,你要制伏它,否则,它就盼望可以抓住你,因为你是它的胃口。「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你看到了没有呢?它在那里伏着,在找谁是它口中的食物,可以满足它的胃口;但你要制伏它。这个罪论从创世记第四章后就没有继续记载,一直到雅各书第一章才提到:「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一:14-15)我在自己教会讲雅各书时,这一节经文我差不多花一个月时间来讲,提到罪的产生、人对罪的抗拒应当有的角色与如何回应。


    上帝看到该隐有不应当有的物质性的要求:他不应当有的,就是他自我理想的绝对化;他不应当有的,就是他盼望一方面犯罪作恶,一方面上帝一定要喜悦他。这种过份要求超过了基督的教训、违背了圣经的总原则,是以罪人夜郎自大、自我绝对化的心态来对神有所无礼追讨。但神绝对不妥协!所以,该隐的结果就是生发错误之心,以嫉妒变成仇恨、以仇恨变成杀机、以杀机产生行动,进而结束他弟弟的生命。


    神会把人的生命交在另一个人手里,让他人随意生杀吗?有可能。是不是表示神没有掌管生命的力量,在一时之间败给犯罪作恶的人呢?当我们看见很良善的人被杀的时候,我们问:「上帝啊,你在哪里?你是不是跑去shopping?是不是沉睡了?是不是忘记了你应当保护你所拣选的人?连圣徒都这样受害,你怎么向我们诉说你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呢?」


    亚当、该隐犯罪后,上帝分别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在哪里?」〈创三:9)第二个是:「你兄弟亚伯在哪里?」(创四:9)这都是「位份」的问题。where are you ?人位份的失去,是直到廿一世纪还没有办法用哲学解决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失落,也是到廿一世纪人类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是人类生存的两大要素:一是找到自己的位份;二是找到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破坏了与神之间的关系时,他的生存就失落了;当人破坏了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人际之间的社会就失落了。这两个比环保更基要的人性问题,也就是上帝问人的两个问题:「亚当,你在哪里?」「该隐,你的兄弟在哪里?」


    一个人犯罪作恶,抵挡上帝,因嫉妒、仇恨而杀了自己的亲弟弟,他却感到自己是很有理的。一个感到自己很有理的人,是不会悔改的;一个感到自己所做所为是应该的人,是不会后悔的。当上帝问:「该隐,你的兄弟在哪里?」该隐应当无脸见人、应当很痛苦地说,「上帝啊,我做错事了!」相反的,他却说:「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你什么时候交保管费给我,叫我要保护他安全?我如果杀了他,就证明你不能照顾;如果他能死,表示命运注定;我今天杀得成功,表示我的勇气得逞。至于他在哪里?那是你的事情。他如果得救,在你那里;不得救,我也不知道在哪里。我把他杀死以后,你问我他在哪里?你有没有搞错?」


    你看,一个犯罪的人怎么会悔改呢?他对罪没有觉悟,对自己做错事也没有觉悟,他总以为自己永远是合理的。恨人的人很难知道自己的恨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所受的苦是从别人的好处对他产生的威胁而来的,所以他就以为自己在受威胁中「替天行道」,保存自我存在的权柄,免受更大的伤害。这种自保、自负,使人自以为合理地行使杀人权柄。你看看那些坐监牢的人,有多少人是懊悔、伤心、痛苦、惭愧?人不在痛苦里学习应当怎样回到良善,就只能在痛苦中恨上帝、怨命运,甚至在痛苦中学习以后有机会要犯更大的罪,好使别人也可以尝到他现在所尝的痛苦。坐过监牢的人,很容易成为世界上最残忍可怕的人。在监牢里的人,因为没有见过女人,由于情欲作祟,他很容易成为同性恋、杂交,过着像狗一样的生活。今天许多强奸犯,他们不会因为被判刑坐监而悔改,反而在监牢里再尝试与同性相奸。人败坏的时候,就从仇恨产生凶杀,以自己的理由来护卫自己,进而勇敢犯罪;却不是产生悔改。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用这种态度对上帝讲话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不得救、败坏的该隐,另一个是不顺服、逃走的先知约拿。上帝对约拿说:「你这样做对吗?你向我这样发怒合理吗?」约拿说:「我就是发怒到死也合理!」(参:拿四:4、9)好像上帝没有道理,只有他有道理似的。一个人在恨的罪恶里的时候,他是绝对不理性的。有时候我很怕用理性的工具、用理性的方法讨论感情,结果人的感情完全没有得到升华、圣化,仅是在感情的理论上增加一些知识。请问,这几个月你们听我讲「感情的圣化」 ,有哪一个人的感情比过去更圣洁呢?最糟糕的是,我们变成用理性去处理感情的问题,正像有一些人是用感情去处理理性的事情。「你读不及格吗?不要紧,只要花一点钱,老师对你特别疼爱,就免了你的考试。」试图用钱来解决你在理性的失败,试图用人际关系来处理你在学问的不尽责,和解决你心中痛苦的问题,这种人太可怕了!这个社会太危险了!这种人际关系太脆弱了!我们的灵性太幼稚了!


    「恨」产生「杀」,圣经的观念是「恨人就是杀人」。人类文化进到廿世纪结束、廿一世纪来临的时候,突然变成比野蛮人更野蛮的社会。今天借着引爆炸弹自杀来杀仇敌的风气,在回教世界里面时常发生。今天训练人怎么制造炸弹、杀敌、作恐怖份子的人,他们不是无神论或进化论者,而是最有宗教情操的人。人可以一面说:「主啊,我爱你。」又一面说:「所有的人,我恨你!」人可以一面杀害别人,一面以为他用这个办法是在服事上帝。圣经的例子是还没归主前的保罗,今天的例子则是许多极端的回教徒;他们一面杀人,一面盼望可以上天堂享受最大的褔乐。这种宗教情操令人发指,但这是事实。他们发展的速度,超过今日基督徒传福音的速度;他们发展的可能性,超过今日所有的基督徒劝人归主所达到的果效的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4 2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