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8820|回复: 103
收起左侧

山雨——富能仁新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雨
—富能仁新传


作者 克丽斯曼·霭琳(Eileen Crossman)

 

 

  山雨 富能仁.jpg

 

 

 

 

黎序

 

 

 我作学生的时候,“傈僳富能仁”(Fraser of Lisulan)已经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当时在英国,藉着一些祷告小组的支持。在远方部落中所产生的属灵的果效,带给那些念念不忘宣道工作的基督徒一个新的异象。《青山之外》一书,于1944年出版。将这个异象传开了。如今又由富氏的一个女儿来重新述说那个故事。


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人。他的亲友们都欣赏他的风趣。他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二十岁时即在伦敦举行第一次钢琴演奏会。他在皇家学院就读时信了主。二十二岁到中国,离开他舒适富裕的家,放弃工程师灿烂的前途,而竟选择了中国西南不毛之地的艰苦生活,置身于傈僳人的属灵争战之中。那些傈僳人历代以来沉浸在拜鬼的风俗里,没有人听说过耶稣基督。

 

 他和寂寞,热病,颓丧相抗衡。遭遇黑暗的权势。反而使他对神和祷告的能力更加坚强,信靠主。在经过了无数挫折和失望之后,他终于见到千万的人信主,教会开始建立,傈僳的信徒将福音传给他们自己的同胞。

 

这本书就是描述在那个地方,因传扬神的真道而带来的属灵争战。偶像崇拜的迷信支配着那里的人的生活,他们认为一切疾痛灾难都是妖魔鬼怪作祟,一定要不惜代价地去委屈求全。其实世界上别的地方也是这样。各种潜伏的黑暗势力在阻挠传扬福音的工作。可见我们的敌人是同一个敌人,我们的神也是同一位神。

 

 

 黎慈·撒母耳(Leith Samuel)于萧汉浦屯(Southampto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6 21:11: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序

 

 

 

献祭是什么?

 

 献祭是把牛,羊,雏鸽等祭牲,或素祭,烧在坛上。这些可以充饥的食物,被焚烧成灰,被焚烧成一无所有。如果不明白神的爱,不是为爱主而作的,就是一种实在的浪费。

 

 奉献的动力在于爱。献祭是爱的焚烧,升华。 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人,看不出奉献的价值。

 

 当马利亚打破玉瓶,把香膏浇在耶稣头上,门徒们竟不喜悦:因为不了解这“一件美事”奉献的意义。

 

耶稣基督到世上来。祂的生命是献祭的生命。祂为了爱倾奠了自己,作为祭物,使人的罪因信祂而得赦免,在神与人中间成就了和平。(参西一20)救赎的奥秘是“神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八32)只有爱,才有意义。

 

这种奥秘的动力,也在圣徒的里面,使他们为了爱主,为了爱失丧的人。甘心奉献自己。放弃,放弃了一切,焚烧在祭坛上面。

 

宣教士们献上了他们的一生,到极偏僻遥远的地方,到不知名的丛林深山,到言语不懂的人那里。没有享受,没有名声,没有人关心,更没有人对他们致谢。这些人的学问,才华,生命,岂不是白白的浪费?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劳工作一生,有什么价值?实在是浪费,如果没有爱。“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道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一三13)


是爱的动力。使本书的主角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自英国来到中国,以一个有高深教养的人,去服事那些粗卤肮脏落后的部族土人,由文明的社会,进到边荒的云南傈僳土人当中。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离开家人和亲友,放弃了事业,放弃了享受,放弃了前途,走向了不可知,走在崎岖荒凉的山路上。从城镇到山中的村落,走上一两个星期是常有的事。他的脚起了茧泡。腿肿了,疲倦了,却真是传道者登山的佳美脚踪。躺下去,是为了起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他忍受着不合口的粗粝食物,不合心的奇异风俗,不合时的恼人气候,风吹雨打,都得忍受。时间的考验,灰心和孤单的攻击,疾病的侵袭。盗贼的危险,真是天天冒死。这就是“傈僳使徒”富能仁的生活。他为了福音,为了那些失丧的部落人民,丧失了自己,把自己献上,焚烧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西南山溪的一角,点燃起新生命的希望。他在被遗忘的人中间,所结的果子永不会被遗忘。他走到了文明世界的尽头,在那里开始拓展天国的疆域。

 

 

 “富能仁”这个名字,使我自然想起一节经文: 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为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八9)

 

 富能仁效法基督的样式,离开了他出身的富裕的英国家庭。到了遥远的中国。并到了西南极边的穷乡僻壤,一口气就工作了十四年。多么漫长的十四年岁月!他那种独来独往的作风,连别的宣教士也以为他是个怪异的苦行者。他茹苦含辛。甚至得了“洋叫化子”的雅号——但那是个多么不易得到的荣誉!

 

 他把救恩的好信息,带给了傈僳人,也带给他们书写阅读的文字。他坚信祈祷,坚信圣灵的能力,能使人的生命改变,能捆绑那“壮士”,掳掠那恶者所掳去的灵魂,使他们得到释放和自由。在荒芜的山林里,神的大能运行,奇迹出现了:教会蓬勃兴起,而且是健全的教会。他们不是把自立自养自传,当作高调和目标,而是从一开始就实行的基本路子,是原始教会的起步。多奇妙!这些简朴落后的原始部族,竟领先的回复到圣经的原始教会。神在愚拙的人身上,彰显祂超奇的智慧,在贫穷的人中,成就祂至丰富的恩典。

 

戴存义师母就这宣道事迹,曾写过一本书:《青山之外》(Beyond The Ranges),被认为是研究宣道事工三本必读书籍之一。本书作者是富能仁牧师的女儿,在纪事之外,更引用大批原始资料,特别是富能仁忠实而生动的日记和书信,不但纪事述史,更描述身经者的灵历和心情,与黑暗势力争战过程。读者不但可以体验先贤宣道的艰辛,爱中国的深切。更能灵里得造就,继起发扬拓展神国的事工。

 

 

 恩典,是我们不配得的。只因为神儿子的舍己,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怎能“徒受祂的恩典”?

 

“为你们”是爱。我们常常只顾自己,为自己享受,事业,前途打算,为自己和家人生活劳心劳力。为什么不跳出自私的圈子?为什么不为别人,为主而活?

 

 用现代宣教的语词来说:宣教信息(Message)是“恩典”;宣教动机(Motivation)是爱:“为”别人;宣教工场(Mission Field)是世人(本来的“你们”)。

 

 但不要忘记“你们知道”。主耶稣基督是第一位新约的宣教士。祂给我们带来了“恩典和真理”,使我们得到永生。如果我们真知道永恒的意义。真“知道”祂,也必然会跟从这位宣教的先躯。是他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20:21)

 

 译者冉超智弟兄,笔调清新流畅,使本书能向中文读者说话。杨志英(Allyn Cooke)牧师伉俪,是我们可敬的朋友,曾与富能仁牧师在宣道工场上并肩负轭,给我们提供资料和帮助。童铭惠牧师曾在云南住过。熟悉汉夷情形,信主后复在缅甸北部工作。是主预备的核校人员。因他对傈僳教会的深知关怀,。为本书史料和人名地名改正了些错讹,贡献很大。愿主记念,在此一并致谢。敬请与我们一同祷告,使本书成为华人教会宣道事工的赐福;读过本书的人,不会是与以前同样的人:如果宣道者没有这样的心志,干脆还是不要作宣道之想;如果诚实有这样的心志,必能从主得福。

 

 

于中旻谨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译者序

 

 

 

 这本书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记载一位宣教士,将他的生命浇奠在中国宣道工场上。

 

富能仁来中国时二十二岁。他全心全意地在云南土著民族中。做开荒布道的工作,足迹遍及云南西北各地。除了曾在上海内地会总部事奉几年之外,三十年间,皆是在中国边陲之地与土人为友,以崇山峻岭为家。历经患难。多次濒临死亡边缘,后因脑疟疾死于云南的保山,享年仅五十二岁。他遭遇过别人难以想像的辛苦,也体认到神更全备的赐福。他在来华十二年后。才建立起第一个傈僳人的教会。但当内地会的同工最后于一九五○年撤离时,有八百傈僳基督徒唱“哈利路亚”大合唱,为他们送行。确是神奇妙的作为。他早期在云南傈僳人中,播下的种子,不但成为那些中国土著民族教会的根基,甚至影响着今日缅北及泰北教会的成长。“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一二24)他是一个活的见证。

 

 

富能仁毕生强调圣灵的能力。认为传道人的传道,若没有圣灵的能力,尽管有传统的真理,也可能是死的,不过是与以西结书第三十七章所说的枯乾的骸骨同类,是没有用处的。他深信祷告的功效。那是他对抗魔鬼的唯一武器。他有一封论到信心祷告的信(见本书第四章),长达十数页,是有关祈祷的经典之作。他身体力行,处处表现出为主牺牲的精神。他曾说:“主用祂的血将我们买来,我想要在每个地方看到的是那为主牺牲的精神——亟需要证明的不是我们要得到的,而是我们要付出的??”他自己为主所付出的,不仅是三十年宝贵的时光,而是他的整个生命。读他的传记,不能不为他这种精神所感动。

 

 

他对于宣道工作的一些看法,当时有的同工们认为他超越了时代五十年。但直到现在,恐怕还有许多人未能赶上,他仍然是宣道工作者最好的榜样。他对于宣扬福音的工作,有一段很优美的描述:

 

宣道工场上的福音工作,像是一个人,手上拿着一根点着的火柴,在一个黑暗潮湿的谷中行走,想要点燃任何可以着火的东西。然而所有的东西都湿透了,怎样努力都点不着。但有时候,神的风和阳光事先已有准备,谷中也有许多乾燥的地方,经火一点——这边一株灌木,一棵树,几条桠枝,那边一堆叶子,都着了火。点火用的火柴和持火的人已经远去,点着的火仍发出火与热。这就是神要看到的,也是他所要求我们的:一小堆一小堆的火,烧遍了世界。

 

富能仁就是道样一个点火的人。他点燃了自己,也点燃了别人。他的身体早已埋葬在保山松林间的一座孤坟里,但我们至今仍深切感受到他的光与熟。

 

 

 冉超智 一九八九年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序

 

 

 

在本书,蔼琳为我们叙述了她父亲一生的事迹,极清新而动人。

 

 在初到中国的岁月里,我曾与富能仁在一起;读到山雨,正如重温那段生活。神把富能仁赐给我,在那段重要的年日,作我属灵的父亲。我还不到三岁,就失去了父亲,从未得到父亲的训导和爱。富能仁作了我父亲的形象。作为一个宣教士,全是由于基督藉着他为我成就的。

 

 回想初到中国,过新宣教士的生活,那时我才二十二岁。富能仁持恒敬虔的生活,他时常与我一同祷告,他的纪律和爱心劝导,给予我远大和坚定的目标。现在我九十四岁了。这许多年来,我都没有忘却神奇妙的恩惠;神赐给我这样的一个人,作我资深的宣教士。天父啊,我感谢你!神所赐给我的是何等的光荣。何等无限宝贵的权利!

 

 

 杨志英(Allyn Coo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分水岭

 

 

 

 

逃脱猎人之手

 

 

富能仁但见刀光闪闪,随后又听到猎人的咒骂,犬吠声从远处传来,那个凶巴巴的克钦(Kachin)人跳下斜坡,冲了过来,能仁转过身子,从一块大岩石上滑下去,那里是一片衰败的松林;他回头看到那人正从后面飞奔而来。 追踪的人跃过了那块大岩石,扬起来的沙石从能仁身边飞过。那人手中的刀在空中划过,发出像是挥舞鞭子的啸声。 富能仁口枯舌燥,又紧张得要命。他连跑带跳地穿过了那片疏落的松林,跑到山里开阔处的另一边。这边没有东西掩护,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刻了。他的鞋底滑,又在凹凸不平的石头上摩擦着。他的心猛烈地抨击,催促他快跑。


那个克钦人1赤脚跟在后面,没发出什么声音。但他越追越近,传入耳际的已不是他的咒骂,而是他节奏清晰的喘息。 死个痛快也好,能仁胡思乱想。他肩头抖动,把背包丢下,再回头一看,连冷汗都吓出来了。 猎人那颗黑黝黝的头正弓在包袱上,里头的东西被倒翻出来,白纸随风吹起。只一会儿,他又起来去继续追赶他的猎物。涉过湍急的溪涧,爬上陡峭的山坡,又隐入茂密的草丛和橡树的开影里。


大地在他的脚底下飘过,能仁只能隐约地看见前面缅甸山脉黑黝黝的峰顶,高高地矗立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他心想,如果成败的关键是在于耐力,那个克钦人就胜算在握了,因为他能够持续奔跑好几天。能仁此时最好的朋友是黑夜,非得不停地跑,直到一个东方的夜晚突然降临。一面跑,一面开始断断续续地祷告。“生那?死那???”他思潮起伏,心中一团云雾。


猎人的脚步声越来越小了,但仍不放松地跟着。能仁已觉察到他的长腿拉长了他和那人之间的距离。恐惧在心头,使他跑得特别快。


他再次听到犬吠声的时候,已经跑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傈僳人的村落。他松了一口气,从暮色苍茫中看见稻草的屋顶,他跌跌撞撞地荡过泥沼,翻越过残缺的篱笆,才慢下脚步,回头来看那个追赶他的人。


来路已杳无人迹。


黄昏的余晖照在对山上,一个黑影正向山上移动,又回到那片蛮荒的克钦地区去了。

 

 能仁坐在地上,把头靠在篱笆的竹柱上。他的心乱跳,头团团地转;突然间,他被过度的疲累所吞没。他躺在黑暗中,半睡半醒地过了个把小时。

 

他曾经被土匪擒获,他们围着他,抓住他,抢去他的东西,却存留了他的性命。他有一次在云南西部旅行,几乎被没颈的流沙淹死。还有人在夜间开枪打他。至于受宵小偷盗之徒的骚扰,更是司空见惯了。不过这一次越野逃亡,确实令他丧魂落魄。毫无疑问,那个克钦人真是存心要他的命。

 

“你六次遭难,他必救你,就是七次,灾祸也无法害你。”(伯五19)

 

 能仁有一个想法:一个基督徒,在他的工作未完成之前是死不了的。同时,他也未曾料到,传扬耶稣基督的信息会引起这样的敌视。

 

自从他来到这个中国西南边陲之地。太多想不到会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岂止是一个冒险犯难的旅客的遭遇。最料想不到的是那些属灵的奥秘,都让他看到了。他从前以为只有在天堂才有的奥秘。他从来不知道一个人能这样畅饮与神相交的福杯。

 

 一些记忆的片段,晃眼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

 

注:1克钦人,居住在缅甸东北部、毗邻的印度(阿鲁纳恰尔邦和那加兰)及中国(云南)的部族。人数逾70万,使用藏-缅语族的各种语言。传统的克钦社会实行轮垦耕作,以山稻为主,也以抢劫和世仇宿怨互相残杀所得财物作为补充。传统信仰是拜祖,并需以牲畜献祭。约10%的克钦人是基督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册子

 

 

有个青年人,独自坐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没有人知道他当时心中的挣扎。那天下午,他已经把作业本旁边那本小册子,反覆读了三遍。是在两天前,做蒸汽压力实验时,一位同学给了他那份东西。当他们谈话时,那个同学给他那本小册子。现在,这青年人坐在书前,只觉得内心中逐渐增强的争战。

 

 

那是1906年。那个学生就是富能仁,正在伦敦皇家学院,读的是工科。他知道自己的才华不俗,也知道他学的东西在世界各处都很有出路,但那份只值两毛钱的小册子,击中了他一切盘算的根本。他平常喜欢发问,但对他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却找不到圆满的答案。

 

 能仁的数学好,他在工程方面也很出色。同时,他沉醉于音乐已经多年,准备不久就要在伦敦举行首次钢琴演奏会。对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那本小册子却向他暗示,神所要求的远超过这些。

 

 能仁拿起书,离开学校,穿过恳兴屯(Kensington)到了海德公园,最后赶到皇家十字口,搭上去莱奇沃思(Letchworth)的火车。两天来他心绪不宁,现在坐在火车里,默想缩短了旅途的距离。小册子里的话直截了当,意念清晰,叫人不可能抗拒。

 

我们的主若今天回来,

发现成千累万的人还未听到福音

当然会向我们询问, 不知道我们将如何作答。

 我可以确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现在昧着良心习以为常的一些借口,到时候会使我们觉得全然羞愧。

 


他从火车的窗口望出去,赫特福德郡2(Hertfordshire)静谧的田野从眼前飞逝,一种奇异的兴奋充塞其间,在人生的一些重大决定中,神替我们开启的通道,让我们有难以抑制的喜乐。那本小册子讲到为基督的缘故而不顾性命,讲到丧失生命是为了要得着生命。简单来说,那本小册子是说到要我们放弃显而易见的计划和前景,因为神有更好的为我们存留。祂有更好的计划,更好的前景。 他走在莱奇沃思的花园城到威廉大道的路上,仔细地思量。他身躯颀长,不修边幅,面貌并不高雅,然而却表现出他的活力和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破碎的家

 

他母亲的房子很宽敞,但还比不上他父母未离异前住在圣阿本斯(St.Albans)的那幢双重门廊的大房。能仁的家是个破碎的家。他青年时期,父母就以感情不好为理由宣告仳离。


他母亲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名门闺秀,一向绵衣玉食,喜爱音乐艺求,对精神生活十分考究。他父亲是祖籍苏格兰的加拿大人,是个成名的兽医。早年在约克郡(Yorkshire)谷地一带行医,后来往南迁移到圣阿本斯。曾担任皇家兽医外科学院院长二十年。他是一位能言善辩的演说家,曾数度被提名竞选议员,但未曾选上。他是一位忠实的循道会会友,后来更加笃信圣经。他写信给他的女儿:“你要晓得,圣经的每个字都是真实可信的。”


当他们夫妻间性格的冲突变得无法妥协的时候,富夫人就用自己的钱在利其屋茨置了一幢房子,带着她的五个儿女住在那里。从各方面看来,他们这样做生活上比较愉快,但这件事也显然地留下了日后的创痛。


时光流逝,新家里也有不少炽烈的争论。有的在剑桥参加了左翼政治的前卫组织,后来又加入了共产党。有的女儿忠于他们的父亲。现在富能仁新的生活方式,得不到他们的谅解,这也是意料中事。

但他的母亲了解他。一种属灵的情谊,在他们中间成长,能仁终身维持着这份情谊。他们都是按时去教会参加聚会的循道会会友,但一直到他上大学的时候,他才面对面地认识了基督耶稣。连他的母亲都不完全明白这事是怎样发生的。对于能仁,正像约翰卫斯理(John Wes1ey)在俄德门街的经历,他的心“奇妙地火热了”。他头一次真正懂得“神藉着对基督的信心,在人心理成就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的影响

 

 

 

同学给他的那本小册子,和在皇家学院查经聚合所受的影响,把能仁带进一个新的属灵领域。他觉得那是他一生的转捩点;可是别人却说他一向就是个成熟的基督徒。


能仁在皇家学院受到同学们的爱戴。他喜欢同伴,常和人大声闹着玩。他的表弟邦尼(A1ec Bourne),就是1938年堕胎案里那位有名的外科医生,曾经多次和他去欧洲度假,对他们共同观赏过的风景,和经历过的趣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让邦尼历久不忘的,还是能仁对生命的热爱。他对每件事情都有兴趣,他会尽情地去玩乐,使得他们的假期过得有声有色。


在1938年能仁去世之后,他的哥哥戈登(Gordon)说:“想到我们再不能听到他的笑声就情不自已。”

有位同时代的人故意批评说:“我恐怕他心里记得全本的阿丽丝漫游仙境。”


但富能仁在未信主前,就有他严肃的一面,那些艰巨困难的事好像对他特别具有吸引力。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事能贯澈始终。他孩童时候就曾骑着脚踏车,一口气跑了199哩,他似乎以苦撑到底为乐。


现在一个生活的新景象展开了。神曾与他会面,一个新的强烈的意念,占据着他的心灵:“神在我里头大大地作工。”他不再对从前所醉心的事物感到兴趣。像要参加奥林匹克的运动员一样,他开始将生活重新调整。


毫无模棱两可的除地,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他并不觉得他是放弃了任何东西。只不过是发现从前的喜好,已被一种新的热情所掩蔽。“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二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
 
 
但修剪的功夫是免不了的。他是一位天才横溢的钢琴家,对于演奏寄望甚高。若干年后,他曾借笔发抒一点他对音乐的梦想。

当我陶醉在真正的音乐中的时候。常会感觉到一部份的我,没有得到适当的培植——我不是指技求的表达方面,而是关于音乐的一般教养和心灵的薰陶。不是说若由得我的选择,就会使生命有实际上的改变。人有时候将一棵树的一边修剪掉,是要它朝另外一个方向长得更好。如果我也有过金色年华和灿烂生活的梦,我的金色年华就是百年前的黄金时代;我的灿烂生活就是悠游在旧大陆音乐学院的音乐天地里。我梦想着将我的心灵浸润在贝多芬,莫扎特和其他大师们的创造奇才里;痛饮歌剧音乐的杯,活在?鲁宾斯坦(Rubensteins),沙拉沙特(Sarasates),派格尼尼(paganinis)等伟大音乐家的世界中。我清楚地知道这些事情,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我故意把它安顿在一处隐秘的地方。只能是一个梦,就让它是一个梦吧,但那却是我天性之所在啊!

他对工程和数学也同样深具兴趣。后来在中国,有人问他是否仍然怀念他的钢琴,他说他对数学书本的怀念还更多些。他头脑灵活,观察敏说,辨理明晰,当然欣赏这些科学的东西。但无论这些东西多好,比起他对耶稣基督的爱来就相形逊色了。

 



使命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灵性大复兴,对基督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沃尔博士(Dr.Orr)在他所写的第二次觉醒一书中,估计教会至少增加了一百万人。这个运动在大西洋的彼岸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美两国的基督徒,开始从全球性的角度去思想;他们现在才明白,基督把福音传到地极的这个使命,历代以来都被忽略了。因此,各种社团相继成立,派遣自愿的传教士,去到海外各处尚未听过福音的地方。


凯西运动(Keswick Movement),促进了基督徒精神生活的进深,也成功地导致对普世福音的关切。1904年在英国威尔斯(Wa1es)的灵性复兴,进一步为宣道运动推波助澜。慕迪(Moody),陶雷(Torrey)等人新的布道方式,也强稠福音的普世需要。


这种对宣道工作的新负担,显然是出于圣灵的带领,这是对失丧灵魂的一种深远的,恒久的,热切的关怀。富能仁听说过许多当时的大布道家。他晓得戴德生(Hudson Tay1or)在中国内地的工作。1906年,他在一个基督徒的训练营里认识了施达德(C.T.Studd)。能仁天性沉毅。凡事三思而行。不曾意气用事。但神在他还做学生的时候,就完全掌握了他。他对神的托付是毫无保留的,他灵程的进展,远超过了他的年龄。


富能仁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所学到的最宝贝的功课就是纪律。


他喜欢人多的聚会,享受团契的温情;他也早就学到单独地和神亲近。他的母亲注意到他在学生时代,就一个人用很多时间祷告读经,虽然他自己不说出来。他读书专心,很有系统,而且不与实际应用脱节,他对基督徒身体力行的道理,远超过他对经院派神学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去中国

 

 

 富能仁毕业案之后,就向中国内地会(China In1and Mission)提出申请。这个团体的一举一动都激起他心里的共鸣。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从来不向人要钱,连提都不提。不募捐,不诉苦,不到处求告。然而在四十年中。他们所支持的宣教士超过一千人。他们的总干事和新来的同工。得同样的待遇。他们的需用没有短缺。戴德生说:“神所说的,祂必实行;凡祂应许的,祂必成就。”


还有一点,内地会是不分宗派的。他们的信仰是完全根据圣经的真理。小事上的歧见不能分割他们.在与信仰原则和大使命有关的事上,他们都是协和一致的。“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当时中国内地会刚成立不久,还未受到大家的重视。他的一个家人尖刻地说:“如果能仁一定要胡来,为什么不去参加一个像样点的教会团体——像布道差会(Board Mission)之类?何必硬要和这群怪人为伍呢?”


但他偏要申请加入这群怪人。


现在回顾起来,神确实和他们同在。在教会历史中,找不出多少这样的纪录,能够在信心和勇气上,与戴德生的进入中国内地相媲美。他那些不平凡的故事。吸引了很多读者。但真正感人的,还是看见神那双施慈爱怜悯的手,将祂的仆人送去中国,让他们经历血泪患难,终于把福音的亮光带给那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
事实上,能仁曾两次被内地会拒绝。因为他耳朵有些微发炎,内地会恐怕他到了荒僻的内陆后会更加恶化。他们说,无论宣教士的需要多大,如不是神亲自差派的,宁缺毋滥;而祂只差派身体健康的人去中国。


“不管怎么说,我是去定了!”富能仁第三次写信给他们时说:“因为我知道神要派我往那里去。”


后来他的耳炎好了。内地会接受了他。他在伦敦北部中国内地会的总部,接受一年的训练,那时他才二十一岁。

能仁曾经住过寄宿学校,也上过大学,但这还是第一次和形形色色性格不同的人,摩肩接踵地生活在一起。他对斯巴达式的生活安之若素(他甚至在回家探望的时候,也作成必须要这样生活的样子)。但是在这里,坐在训练所的长桌旁,他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研读圣经,他对圣经有广泛而透澈的认识,能清楚地掌握主要的纲领,对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内地会的总部,和各方来往的宣教士会晤是很有趣的。他们看起来就像普通人,做普通人的事,一点也不惹眼。但他们有好多动听的故事。他们的祷告令人振奋,每天的祷告聚会都使他地工作的了解加深,负担加重。


他后来说,这些人在各样的智慧和属灵的领悟上。有完全懂得神的旨意的知识。

他一年受训完毕,和他母亲的分离是非常痛苦的。能仁尚可展望未来的种种,而他的母亲,只有他走后留下的空虚。这个儿子曾使她的悲剧人生得到充实。在他离家的头一天晚上,她望着那个黑暗的院子。想到在未来的十年。甚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和他谈话,信件也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达,她怎能在这样一个真空状态里为他祷告呢?


在伦敦的维多利亚车站,为传道人送行,和今天喷射飞机时代的情形完全不同,送行的群众站在月台上,唱歌的声音压倒了机器和工人的吼叫声。能仁的母亲和妹妹米丽琛(Millicent)站在人群的后面,不知道是谁带领唱起歌来,当火车开出去的时候,他们多少感觉到死别的意义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2-5 17: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