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237|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第六章孩子需要受管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儿,要谨守你父亲的诫命, 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 因为诫命是灯,法则是光。 训诲的责备是生命的道。 ——箴6:20,23 * * *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母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弗6:1—4 你们作父亲的,不可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 西3:21 事情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部分,对年少幼嫩的生命尤其如此,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性格成长之时,也是最能依从指引而行之时,我们是否要轨忽的任由孩子听无聊之人讲的无聊任由他们听取与我们愿望相反的教导。 ——柏拉图 你与小孩一起玩,就可以使他们作你要他们作的事情。 ——毕司马不要以强制来控制他们。如果是在忧郁和抑制中教导美德,或是在妥协里传递自由和放纵,一切都注定失败。一切努力也是徒然。 ——范里伦 孩子需要受管教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人填写学校的问卷;在填写或监护人名字的空栏;分填上他父亲的名字。在接着一个问及与他的关系的空栏他填[非常好]。 如果要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良好,父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孩子定一个大规限。有功效的管教要智慧,忍耐和恒心。 说[爱]是做好父母的唯一要素是不对的,就好像说[爱]是成功婚姻的唯一要素是不对一样。几乎全部离婚的人都说他们曾经一度爱他们的伴侣。 毕图谦在《爱还未足够》一书中说,父母给与孩子的温暖、亲情和爱心的感受,需要用知识、了解和自制调和。我们会认识一些父母,他们的教子哲学是永不对孩子说“不”。这种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不会理会任何人、任何事。[看哪]杂志西岸的主编高乐时曾经这样说:“一个有无限自由的孩子会感到惊惶。他会怀疑没有人爱他。” 有一位老师带来一个大金鱼缸,将它注入水。当水温到达室内温度时,她就将一引起鱼放进金鱼缸里。但那些些钱的反应很奇怪,它们都挤在金鱼缸的中央,动也不动似的。数日后,她买了一些彩色的石卵放在金鱼缸里。她发觉那引起鱼自由自在的在金鱼缸里游来游去。在鱼缸底的石卵,让鱼看不见的水底。 同一道理,小孩子如果不知道他们的行为规限,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和没有被爱。小孩子要知道他们的限制才会知道他们的自由。儿童心理学家郭罗福博士说,儿童的情绪问题并不是因为管教太严,而是国为没有管教。少年人需要知道他们的规限。 不管父母怎样努力尝试,儿童总会有对父母不友善的时候。如果父母需要不停的得到孩子的满意和情爱,他们很快就会出问题。肯负责任的父母必须敢作一些不受欢迎的决定。如果他们知道真正的爱才能对孩子有益,而他们放弃或妥协了;终有一天,会失去孩子的尊重,甚至失去了他们。 丹顿在[家庭问题处理法]一书中指出,有效的父母通常具备几个质素,[其中包括:(1)能够热切的接纳孩子。没有这个,孩子对人不会爱行健康,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2)父母前后致的作法。意思是说,父母对待孩子的作法要每日都是一致的。有些父母对孩子表现得像一时爱他、一时恨他。一个出自时爱时恨的家庭的小孩,还不如一个出自经常严厉的家庭的小孩。(3)给孩子的行为制定一个清楚的限度。每个家庭对具体的限度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要让孩子清楚知道所制定的限度;父母也要一致地执行所定的限度。如果没有清楚的限度。孩子就会迷惘和焦虑。孩子若不懂得在家里遵从所定的限度,当他要离开家庭进到外面的世界,就会很难在现实世界的规限里生活。] 1、[管教]的定义。人常认为管教就是用惩罚导致人肯顺服。这是一个很狭窄的了解。[管教]这个字是从[门徒]的字根而来。而[管教]和[门徒]这两个字都是从拉丁文关系到[学生]的一个字而来,有教导、教育、训练意思。管教涉及透过鼓励好行为和纠正不是从被接纳的行为,全面模塑一个孩子的性格。处罚是管教的一部分,藉以短暂地制止一些错误的行为。 惩罚坏行为并非自动地制造出好行为。管教也包括了父母有责任诱导、鼓励和建立孩子的好行为。以取代他们的坏行为。管教包括培育和制止两主面—这是生活所需的两个成分。一个好园丁会懂得培育和修剪,使果树长出好果子。杂草不需人特别照料,也会自然地长出来。我们希望可以为孩子提供好的训练。我们这个阔的角度理解管教,会帮助我们思想到管教方法的多元化,是远超过我们一向所认为的。和教包括了父母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使孩子学习和成长,作一个成熟的人。 2、管教的目的。父母要不断地问自己:“在训练孩子的事情上,我们最终目的是什么?” 3、管教的方法。孩子对父母管教的反应,远比父母管教的方法重要。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原则或许对你会有帮助: 积极的行动通常比消极的行动更快诱导出我们所期望的行为。 多用称赞,少用责备。 预先看准问题,在未发生冲突之前,先处理问题。 鼓励而非挑剔。 务求公允。 在作最后决定之前留心听取解释。 要一致而有弹性。 避免嘲笑、挖苦、讽刺。 在可能时给与解释,在需要进要求即时的顺服。 定出清楚、处罚的方法,要有智慧地执行。 要分辨管教和惩罚。许铄小心或笨拙的举动只需经段时间、多一些提醒就可以改善。但故意的犯规行为就要即时惩罚。 要根据所犯的过错来定惩罚。当众的羞辱或集体的惩罚通常都收效不磊。 在要在进食时处罚,要促进饭桌间和谐的气氛。 严厉的惩罚要在你心平气和能自制之时才去执行。一时冲动的决定通常会令人后悔。 或是处罚,或是不处罚。不要用惩罚恐吓孩子。 不要用他们应该享受的事情作惩罚。例如有些父母会用阅读诗词或圣经作为处罚。 要少立守则,但已立定的守则要胆确执行。 我们可以将管教的方法归纳为三类:(1)规限(2)仿效(3)诱导 第一种管教的方法是远见限。这种管教的方法在孩子成长的早年尤为重要。我们要将所期望于他们的清楚讲解。孩子是会尊重制定守则的父母。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会尊重父母按守则处罚他们,多过父母胡乱的责骂或恐吓他们。一个八岁的孩子说:“今日我们有一个代课老师。她任由我们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都不喜欢她。”如果孩子准许孩子做他们知道是错的事情,他们会不高兴,也会很迷惘。 不错,管教有时会使人在肉身上或情绪上受伤。但父母不应因管教造成短暂的受伤就不去管教。如果孩子手臂脱臼是会令他痛楚的。孩子可能会要求父母不要为他治理手臂骨臼,但父母会为免孩子一时的痛楚,就容让他一生残疾吗?当然不会。照样,我们为什么冒险使孩子一生在道德上成为残疾的人,不愿给他提供积极的训练? 规限包括了制定须遵守。它也意味着要执行体罚我停止某些特权。 虽然守则是重要,但也当小心所谓[令人窒息的爱]。父母严厉的管教导致孩子长大后,应该自己可以作决定时还倚赖父母所定的规矩,是不智的做法。这种做法就如[帮助]蝴蝶的幼虫破茧而出。 第二种管教的方法是模仿。惠特曼这样说:“曾经有一个孩子,他每日都外出。他会成为他首先所看见的事物。”小孩子就好像满身是耳、满身是眼、满身是毛孔。孩子有着强烈的吸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人物很有反应,且会模仿他们。他们会尽力学像他们所喜欢的羡慕的人。 孩子对是非的感觉和判断能力,在乎他们与父母在感情的关系怎样。一引起曾经细心做过的科学研究显示,没有犯罪的少年在他们人生和早期就已经和父母有很好和关系,而少年罪犯则没爱分关系。父母如果想养育一引起有教养的子女;首先他们必须以身作则。一点一滴的榜样胜过千万句的说话。不是父母言教怎样,而他们的身教怎样;父母要成为子女学效的模范。 父母的私生活比他们为孩子所定的规限更重要。因为无论好坏,子女都会向父母学习。 有一幅漫画。画了一个满脑迷惘的父亲;双手伏在餐桌上。他定晴望着妻子抱怨地说:“为什么他们不知道,除了我之外,是没有人可以这个样子坐的?”有人这样说过:“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不论父母教他们应有怎样的仪态;他们总是模仿着父母。” 第三个管教的方法是诱导。这是管教学上最大的秘诀。如果父母相处得好,彼此相爱相悦;我们会惊讶这分满足感是怎样流进子女的生命里。 除非是在畅快、慈爱和乐趣里进行,否则管教也会失效。父母管教时前后一致的做法,和其中所表达乐意去帮助孩子的心意。都比实际管教的方法来得重要。子女要感受到父母的亲善和慈爱,才会乐意受教。孩子喜欢笑脸,也对笑脸特别有反应。一致的爱导一致的行为。孩子需要知道父母是他们可以倚靠的。 家庭里彼此的关系和气氛会影响管教的施行。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协议,说:“我不想变成一个终日骂孩子的妈妈。你们看,这里是一大包的一分钱辅币。如果你们听见我骂人,你们就可以向我拿一分钱。但是,如果我听见你们骂人,你们就要给我一分钱。好吗?” 他们的关系达成协议。这个协议帮助母子在家里有更好的关系。 杜博生建议关于良好的管教的五个原则 在众多讨论管教的书籍中,杜博生博士的[管教] 是其中一本最实用、能帮助读者的好书,杜博生博士曾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生医学院教授儿科。他说:“我深深地同意,正确地管治孩子需要一套合情合理的的哲学;而这个哲学包括了五个重要的原则。” 在这五个管教孩子的原则里,头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培育孩子对父母原尊重。这个原则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关系到父母自我,而是因为父母子女的关系会成为子女将来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杜博生博士提醒说:“如果你想你的孩子在十来岁的时候肯接纳你的价值观,你就必须在他童年的时候获得他的尊重。”他指出在这方面,宗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如果父母未能获得子女的尊重。 杜博生博士提醒父母,要懂得分辨子女某些不好的表现,是否表示着他们要挑战我们的权威。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体罚可以留待他们故意表示[我不听!]或说[你闭嘴吧!]的时候才用。他说,似乎是很矛盾,孩子其实是想被子父母控制的,但他们却坚持父母需要赢取控制权。 杜博生博士提出管教孩子的第二个原则是需要知道在惩罚后彼此的沟通是会有改进的。在惩罚里发泄过心里不满的情绪后,孩子通常会想紧抱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爱。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张开双手,利用这个机会向子女表达对他们的爱,并解释罚他们的原因。 管教子女的第三个原则是控制事情而不要唠叨多言。当我们看见孩子有所不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禁不住自己,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但通常都只会弄到我们要大发雷霆而于事无补。父母唠叨多言,只会使孩子无法即时服从我们的要求。 杜博生博士提出管教孩子的第四个原则是不要让孩子生活在过分的物质主义里。他觉得物质上偶然的缺乏能使人更懂得欣赏物质的供应,娄人拥有太多就不会珍惜拥有;这只会削减人在得着所需要的东西时的那分欣悦。杜博生博士说:“虽然听来好像矛盾,但实在就是这样;如果你给他太多,你是扼杀了他的开心” 他对父母的第五个忠告是在爱和控制两方面都要避免极端。如果父母过分严厉,子女就会因父母的高压控制而受辱。他长期活在恐惧里,不会懂得作任何抉择。过分的纵容亦同样有问题。孩子在纵容学会世界是他个人的王国,他无需要尊重任何人,甚至是最亲密的人。 杜博生博士也指出我们社会的另一个情况,它使父母子女的关系更趋恶化——那就是在家里父母是不同极端的人。父亲通常是比较不懂同情,很容易就会发脾气。孩子很快学会对他避之则吉。因为母亲通常都不用上班,她很容易走另一极端以弥补父亲的粗暴。孩子就被夹在中间。他对父或母都不能尊重,乃是因为他们每日都与父母在工作和玩耍时相处,与父母一个相爱、体谅和有意义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18 1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