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2208|回复: 0
收起左侧

有使命感的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使命感的教会
庄祖鲲


  当我们提到“大使命”时,通常我们都会想到马太福音28章19-20节:“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但是不要忽略另外一个“大使命”乃是耶稣当年在世时对门徒们最后的吩咐:“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这两段圣经,前一个是提到“大使命”的方法和目的(How & What),另一个是提到“大使命”的范围(Where)。


  因此,所有的地方性教会,都应该以耶稣基督所给我们的两个“大使命”,来评估我们的教会事工。一方面我们是否以领人作门徒为首要的事工?另一方面,除了本地本城的“耶路撒冷”事工外,每个地方性教会是否都参与了区域性同文化的“犹太全地”事工?本地超文化的“撒玛利亚”事工?及远地的宣教事工?换句话说,一个有使命感的教会,应该具有两个特色:


1、有使命感的教会是健康平衡的教会


  《直奔标竿》的作者曾说:“21世纪的教会议题,不再是‘教会增长’,而是‘教会健康’。”的确,现在基督教书局有越来越多的书讨论教会健康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快速增长的教会未必健康,健康的教会却一定会成长。今天有许多教会增长的模式,都是以“快速增长”为号召的。然而却忽略了耶稣的吩咐乃是“领人作门徒”,重点是“质”,而不是“量”。


  即便以注重跟进栽培闻名的“葛培理(Billy Graham)布道团”,在检讨五十年来的布道事工时,也承认一个事实:在布道大会决志的人中,每一千人只有一个人真正加入教会!其他的大型布道会的成果,更是可想而知了。此外以布道事工闻名的Willow Creek教会也曾作了一项内部调查,他们发现:在他们每周上万的聚会人数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前一周还在看色情杂志或电影,有五分之一的人仍有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可见量与质有多大的差距!


  因此一个有使命感的教会,应该竭力帮助信徒在灵命上迈向成熟。这样的教会是一个健康的教会,而维持健康的方法很简单:“保持平衡”。正如维护身体的健康需要有正常的饮食、足够的休息和适度的运动一样,教会也需要在教导、布道、关怀、宣道等事工上取得平衡,教会就自然会渐渐增长。


  感谢主,在过去五年多以来,波士顿圣经教会几乎增长了一倍。有人问起“秘诀”何在?我的答案就是:“平衡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活动或事工,我们只是在焦源濂牧师及李秀全牧师所已建立的原有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而已。


  首先我们强调圣经的教导。我们的崇拜方式保持传统的风格。我们从未用过所谓的“敬拜赞美”型式,每周主日信息都是逐卷逐章的解经讲道。但是并未影响教会增长。成人主日学方面,我们依程度分班授课,参加人数约为主日崇拜出席人数的60%左右。慕道友想受洗,得经过“基要信仰”及“受洗班”两个课程。受洗后还要上两年必修的初信造就课程。因为我们深信:唯有经过反覆地教导及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信徒的灵命迈向成熟。


  其次在关怀事工上,我们强调信徒之间的“彼此关怀”。教牧同工是关怀事工的“教练”,却不是教会聘来替信徒做关怀工作的。说来很难令人相信,在我们教会里,我们夫妇是唯一讲国语的教牧同工,却要牧养约650人的中文堂(其他四位教牧同工都是以英语为主的)。但是当信徒们起来分担责任时,事工的果效就反而更好了。其实团契小组是关怀事工的最好单位,因此如果能将团契小组结合成一个“爱心关怀网”,就能照顾到每一个人。但是我们不采取“小组教会模式”,因为我们不认为小组能取代教会的所有功能(特别是成人主日学的教导功能)。


  在福音布道上,我们不但没有增加太多的活动,反而力求精简。除了每年五月底的福音营,我们不常举行布道会。但是透过小组聚会、主日学的慕道班、三元个人布道探访等管道,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我们。感谢主!


2、有使命感的教会是宣教导向的教会


  在使徒行传1:8所提到的四种宣教事工,除了第一项“耶路撒冷事工”是地方教会自己应该可以承担之外,其他三项都有赖众教会携手同心一起配搭,方克有成。事实上“华福”也就是在扮演“触媒”的角色,促使众华人教会一同来承担这宣教的“大使命”。


  作为一个宣教导向的教会,至少要在设立宣教基金,及差派短宣队及宣教士两方面开始着手。在设立宣教基金方面,每个教会应该无论教会规模大小、经费是否宽裕,以十分之一为原则,拨出宣教基金,支持各项宣教事工。在波士顿圣经教会草创之际,焦源濂牧师就坚持这个原则,因此如今我们每年已有五分之一经费用在宣教事工,而今年宣教经费即达三十万美金!


  在差派短宣队及宣教士方面,我们则是采取区域性合作的方式。感谢主,在过去几年中,纽英伦区的众教会彼此密切合作,在多项圣工上看见主的同在,满有主的恩典。例如自1996年起,我们教会及中国城的波士顿华人布道会就联合差派了十几位大学生及辅导,赴中国教英文。1997年起,又有美国人教会及韩国教会加入,人数也更增加。另外罗威尔圣经教会也在过去几年,每年固定差派短宣队到千里达,向大陆渔民传福音。近两年也有其他华人教会的牧长及弟兄姊妹加入。这种地方性联合的短宣队优点很多,既可有较长时间的训练及祷告,又可促成教会的合一见证,还可减少主办机构许多困扰(如队员的筛选、人数的掌控、经费的筹募等)。各地区华人教会或许可考虑参考此模式,与本地其他教会共同差派短宣队,固定前往某一“认领”之宣教地区,做“深耕”式的宣教工作。


  另外,本区众教会也推动联合支持宣教士的构想。目前在纽英伦区二十多间华人教会中,约有六、七间教会设有“宣教基金”以支持宣教事工。虽然每个教会都有自己的宣教策略及筛选宣教士的原则,但是我们希望在本区众教会间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若有纽英伦区华人教会的会友,愿意献身作宣教士,其他教会就自动将他(或她)列为支持对象。换句话说,纽英伦区的众教会都是他的共同赞助教会。如此不仅可大大减少宣教士募款所花的时间及精力(特别是那些来自中小型教会的会友)。同时,将来他们返国述职时,也不必劳碌奔波地到各地做报告。目前依据此共识所支持的宣教士已有九人,分别来自四家教会。


  最后一项联合宣教事工,乃是“联合宣教年会”。1998年十一月,波士顿众教会第一次联合举办“宣教年会”,以共同推动宣教的异象。过去三年来,纽英伦区举办的“联合宣教年会”,正在逐步开始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促使更多的教会开始逐步参与宣教。


  总之,一个有使命感的教会,应该透过各教会间的配搭,也藉着合一的见证,去实践主耶稣的两个“大使命”。这样不仅能使福音广传,更能使神的名得荣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5 04: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